查看: 2647|回复: 98

风月宝鉴看宝钗

[复制链接]

12

主题

246

帖子

74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46
发表于 2022-1-29 19: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平日里说事,经常会用一些比喻和典故,因为只需简单的几个字,就能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如温柔似水,性如烈火,管鲍之交,孙厐之意等。《红楼梦》的用典却往往出人意料,如果你始终以常规的方式去理解,很容易上了作者的当。如咏絮才,停机德等,若以传统的理念解读,便可能被先入为主的臆念所束缚,是非混淆,永远也看不清真相。我个人的体会是:把这些典暂且撂到一边去,只细心阅读故事情节,等看完了八十回,对故事的发展趋势,人物的性格、品行、志趣都有了个基本了解后,再回过头来分析这些典,会觉得恍然大悟,原来这些典是开启大结局之谜的金钥匙。
  《红楼梦》问世以来,最受争议的人物是薛宝钗,因时代不同,褒贬的人数波动很大。清朝到建国前褒钗派是主流,建国后到1980年代,贬钗派成了主流。之后褒钗的人数又急剧回升。我见到真枪实弹的文章不多,或许是孤陋寡闻吧,觉得褒贬宝钗的文章基本没说到点上。
  贬钗的理由主要是四点:一,滴翠亭宝钗嫁祸黛玉。二,宝钗对金钏死态度冷漠,给金钏入殓衣服动机不纯,是想在气度上压黛玉。三,维护封建统治。四,执迷仕途经济。
  滴翠亭之事,宝钗并有佐祸,也没有祸事发生,何来嫁祸?宝钗是金蝉脱壳,避身事外,应该说成移祸才确切。即便小红这事以后泄露了,小红可能会怀疑是黛玉所为,但也仅仅是怀疑。何况宝钗也并没想将此事宣扬出去,就更谈不上嫁祸了。
  金钏死后,宝钗到王夫人处去宽慰姨母,见王夫人一个人在屋里哭。宝钗始终不知道金钏被撵的原因,凭什么不分皂白的去责怪王夫人?即便全是王夫人的错,她已经在哪伤心流泪了,金钏已不能复生,有必要再去怪罪那个已痛心疾首的人吗?更何况宝钗是晚辈,这时候说几句宽慰的话不应该吗?王夫人刚给黛玉做好了新衣服,想给金钏入殓用怕黛玉不高兴。这个顾虑完全正确,即便是现代社会的我,若那样做我也会一万个不愿意的。在那个时代宝钗能拿自己的新衣服入殓金钏,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说起宝钗维护封建统治来,这话真有点搞笑,人从出生起,就在学习生存,适应社会。要不然就会四处碰壁,无法生存。难道我们要求一个富家千金揭竿而起,改变社会吗?说宝玉有反抗精神,不过是拔高而已。见金钏挨打,他拔腿溜之大吉。晴雯被撵,连句为其辩白的话都不敢说。“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两无缘。”从黛玉这句灯谜看:宝玉搬出大观园后,连回来看望黛玉的胆量都没有。“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从袭人这句判词看,袭人被迫嫁人时,宝玉连据理挽留的勇气也没有。他想与黛玉、袭人相守一辈子,结果眼睁睁看着是死的死了,嫁的嫁了,万般无奈,选择了逃离现实,不过是个懦夫而已,何有半点反抗精神。看人家探春,协理管家便大刀阔斧废除旧制。开源节流。为了使女们的尊严,怒打钦差,并令使女们尽可羞辱钦差泄愤。那才叫令人振奋的反抗精神。
  人生在世,都想过的风光、体面、富有、快乐,所以就有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说法。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无论是什么时代,羡慕,追求仕途经济的思想永远是人们的普遍意识。宝钗劝宝玉:男子汉应致力于仕途经济,为自己的将来和家庭负责,这有什么错?贾雨村将宝玉比喻成属于许由、陶潜、阮籍、刘伶类的人,聪俊灵秀高人一筹,却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但这些人都是有钱人,就拿竹林七贤最贫穷的刘伶说,据《晋书》记载:刘伶经常乘鹿车,抱着一壶酒,令仆人提着铁锨跟在车后跑,说如果我醉死了,便将我就地埋了。若不是先辈们留下了丰厚的钱财供他们挥霍,他们凭什么乘鹿车,揣美酒,整日里东荡西逛,还有        仆人跟着侍候。因为这些人厌恶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却才华横溢,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著作,所以被誉为社会的一股清流。作者赞美他们,但也并非崇尚。
  第三回的《西江月》说宝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也就是不能为国效力,也不能为家谋利。但七十八回时贾政认为:宝玉也不算十分辱没了祖宗,并希望贾环、贾兰举业之余,也如宝玉才好。贾政为何会有此想法,因为贾府当时不缺钱,再就是贾政本身就是淡泊名利的人,关键是宝玉思路开阔,能自出机杼,文采斐然。以后必然会成为一代名流,也算为祖宗增了光。开篇时作者自责说:“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此话表明,以前因为没有听从父兄师友的规劝,所以才过的这般贫困。五回【晚韶华】曲写道:“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此又表明,贾府以后能够复兴。终究还是离不开举业,离不开仕途经济的。
  褒钗的文章不管有多么华丽,却都越不过滴翠亭这个坎,虽然找了若干理由粉饰,也不过是欲盖弥彰。说宝钗当时是去找黛玉,因事发突然,是情急之下的本能反应。其实持这种说法的人,本身就底气不足。宝钗当时是经过慎重的分析后才实施的行动,并且做张做智的进滴翠亭里面搜了一遍来坐实她的谎言。全书中说宝钗做的缺德事仅此一件,但一叶知秋,这已经说明了宝钗是个非常自私的人。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宝玉很厌恶的一个联,但宝钗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仅凭元春改了几块题匾,见宝玉诗里有个玉字,马上提醒宝玉,赶快换掉玉字,否则元春会不高兴。宝玉刚刚知道小红是他院里的丫头,宝钗却已知小红“最是个刁钻古怪的东西”。袭人与湘云从小玩到大,总认为湘云活在蜜罐里,宝钗与湘云接触没几日,便知道湘云是在水深火热中。至于贾母的食欲和喜好,贾府上下的亲疏关系,皆能如数家珍。正因为其洞熟一切,所以便能想人所想,急人所急,雪中送炭。如送黛玉燕窝,替湘云做东,帮袭人作活,为邢蚰烟续当等。但这毕竟不是本质善良的释放,而是在为自己的欲望投资。
  论博学,宝钗是众裙钗中第一人,给宝玉说戏,给黛玉说药理,给众裙钗说绘画知识,无不令人叹服。论文采,与黛玉难分伯仲。但临场发挥时,却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该雅时雅,该俗是俗,该露时露,该藏时藏,进退有度。众姊妹相聚时,力求夺冠。一遇到元春,便立即收敛锋芒。
  二十二回,元春由宫中送出一个灯谜要众人猜,并令每人也得作一个送进宫去。“宝钗听了,近前一看,是一首七言绝句,并无新奇,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确实一见早猜着了。”宝钗作的灯谜是:“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
  宝钗这首竹夫人谜程本有,脂本没有。冯其庸本在脂本已注明“此缺失,系再补”的情况下,将真正的宝钗灯谜弃如敝履,使其本子的光泽暗淡了不少。冯其庸他们的理由是竹夫人谜俗陋不堪,绝不类蘅芜之笔,系后人所补。他们只知道宝钗风格含蓄浑厚,却忽视了宝钗的随分从时,更没考虑宝钗当时的心态。宝钗已觉得元春灯谜并无新奇,而且又说过难猜了,难得她会像黛玉一样不管不顾去超越皇妃吗?竹夫人谜乃《红楼梦》的画龙点睛之笔,其不单显示了宝钗八面玲珑的时,又告诉了读者宝玉结婚和离家的准确时间。
  因为宝钗该露时露,该藏时藏,就免不了做戏,有时候往往就会演过了。五十一回,大家看了宝琴的怀古诗,“都称奇妙。宝钗先说道:‘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两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黛玉忙拦道:‘这宝姐姐也太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两首虽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见过不成,那三岁的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这时候的黛玉早已将宝钗认做是知心姐姐,但毕竟是心直口快人,所以张口便说宝钗“矫揉造作”。接下来探春、李纨也都支持了黛玉的说法。其实最懂《西厢记》这类书的便是宝钗,其曾用这个武器轻而易举的降伏了孤高自许的黛玉。
  可以说,无论是什么样的时代,宝钗永远都是做儿媳的最佳人选,但未必是个好妻子。更是个非常危险的朋友,一旦发现危险信号,她会毫不犹豫的拿朋友的身子做掩体的。
  当我们对宝钗的人品有了个基本了解后,再来看作者对宝钗的比喻和用典。才会领悟到其不同凡响。三十七回众人结诗社,李纨给宝钗取了个雅号叫蘅芜君。对于这个雅号的蕴意,红迷们众说纷纭。我认为,我们不能漫无边际的猜想,应该有个参照物才对。探春给黛玉的雅号是潇湘妃子,并说明了理由。是因为其住处竹子多,黛玉爱哭,又以帝王妃子做了比喻。那么宝钗的雅号就应该与黛玉的相匹配才对,所以用得就应该是汉武帝梦李夫人送蘅芜香的典故。一个还泪,一个送香,还泪是幻亦是真,送香是真亦是梦。
  第八回,宝钗吃了冷香丸后,“宝玉此时与宝钗就近,只闻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凉森森甜丝丝”这六个字程本中没有,这足见高鹗持学之严谨,其不单在续书中将宝钗守寡写的十份无辜,而将前八十回也作了删改。这也是清朝和民国时期褒钗派占绝对优势的原因。说高鹗持学严谨并非夸张,因为这六个字正是总结冷香丸功效的关键词。
  《红楼梦》开篇时强调:“更于篇中间用梦幻等字,却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冷香丸是个海上方,也就是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神仙方,那么冷香丸便肯定是有寓意的。冷香丸的成份是:白牡丹、白荷花、白芙蓉、白梅花的花蕊各十二两;雨水的水,白露的露,霜降的霜,小雪的雪各十二钱;蜂蜜、白糖各十二钱;(程本没有蜜糖成份)丸成龙眼大的丸。发病是用十二分黄柏煎汤服下。寓意应该是:十二分香,十二分艳,十二分冷,十二分甜,也十二分苦。宝钗的病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症状是“只不过喘嗽些,吃一丸也就罢了。”寓意应该是:这病是天生的本质,有时会心虚气短,因用冷香丸控制,便会理直气壮。
  【终身误】曲比喻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说起山中高士,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许由洗耳,陶潜辞官。但宝钗显然不是这类人,因为其劝宝玉仕途经济被骂成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还有一种山中高士,满腹经纶,虽梦寐以求的想跻身仕途,却因某种原因无缘仕途。宝钗学识渊博,但封建社会没有女性展示的舞台,所以属于第二种。晶莹雪,按常规解释是至纯至洁,一尘不染之物,但综合宝钗人品和连接山中高士分析,取意应该是心目中纯洁到除了功名之外,对其它一切都是冰冷的。
  五回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宝玉梦入太虚幻境的所见所闻,不是故事的开头,而是故事的结束。我之所以不信续书,也不信脂批,就是因为续书的内容和脂批的预告皆与宝玉梦中的见闻不符。判词基本是前因后果的表达方式。判词中的因,作者以细腻的文笔在故事的情节中已展示给了读者,判词中的果,便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现象。要想看清果究竟是什么样,必须先弄清楚因。举例说:“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其蕴意是自从薛蟠娶了夏金桂后,便慢慢把香菱折磨死了。再如“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蕴意是因为凤姐接济过刘姥姥,所以巧姐遇到危险时才被人救了。
  “雪里埋”一词,并没有什么回旋空间,寓意应该是被仇视的目光所笼罩。高鹗并非糊涂,因为他与曹雪芹的道德理念不同,他认为宝钗所思所想才是唯一的正路,虽改变不了宝钗守寡的结局,但可以模糊概念,将宝钗的守寡写的十分的无辜,再给她个可以做大官的儿子做补偿。名家们为何捅不破这层窗户纸?是因为被“停机德”这个典卡住了。
  从古至今,乐羊之妻停机劝学便被誉为贤妇的楷模,我们中学课文里就有。若说是因为非常贤德被众人仇视,无论如何也是说不通的。当我们根据宝钗的人品、志趣综合分析后,会发现作者对停机德的取意是破天荒的,完全背离了传统的道德理念,其标榜的是情义至上,将乐羊之妻视为无情的典例。细想想,乐羊妻对乐羊的苛求也确实不近人情,乐羊外出求学一年未归,因“久行怀思”回家探望。俗话说,久别胜新婚,一般人的妻子都会欣喜若狂,嘘寒问暖,赶紧烧水做饭才是。而乐羊妻的第一句话则是冷冰冰的“学业成否?”乐羊答“尚未也”。其妻便取刀断机上的丝,说了一通大道理。可见其除了功名之外,心中无半点夫妻情爱。难怪后来乐羊七年不归,并能坦然吃自己儿子的肉了。
  清楚了停机德的取意,便明白判词的寓意是:宝钗为了逼宝玉走仕途经济路,做了件令大家寒心的事,结果惹起了众人的仇视。只要迈过这道坎。再看“任是无情也动人”,“开到荼蘼花事了”,“梧桐叶落分离别”这些句子,都会迎刃而解了。大结局的事情也就一目了然了。
  借鉴宝钗判词看黛玉判词,“林中挂”也没有回旋空间,寓意应该是黛玉在树林中自缢。若说成黛玉仅是因文采出众而导致了上吊,显然也是与理不通的。至于高鹗写的凤姐设谋,读者认为的袭人作祟,其两人简直比窦娥还冤。
  欢迎网友的批评指正。
  江渚叟   2021年12月19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321

帖子

94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42
发表于 2022-1-29 21: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喜读江兄新作。
  江兄读书果然仔细。
  第八回,宝钗吃了冷香丸后,“宝玉此时与宝钗就近,只闻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凉森森甜丝丝”这六个字程本中没有,这足见高鹗持学之严谨,其不单在续书中将宝钗守寡写的十份无辜,而将前八十回也作了删改。这也是清朝和民国时期褒钗派占绝对优势的原因。说高鹗持学严谨并非夸张,因为这六个字正是总结冷香丸功效的关键词。 (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确实,凉森森甜丝丝,程高本里没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6

帖子

33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32
发表于 2022-1-29 22: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看了一遍,对于褒钗和贬钗只是同一件事,看法不同。应该是建国以前的看法是对的。因为宝钗的行为举止符合长辈人和当时的当权者意/识/形/态的要求。
  贬钗派是拿现在的眼光去看历史了,难免就出现偏激。
  二、宝钗劝宝玉读书,和给金钏下葬衣服劝王夫人都是符合当时价值观的。滴翠亭事件,是你不看后四十回出现了短板。后四十回里,黛玉杯弓蛇影绝食差点死了那一回,就是小红在传的瞎话,说是宝玉和张家小姐订婚了,黛玉从雪雁嘴里知道了,开始绝食差点死的。这个作者不写之写,暗接到了滴翠亭。这个不是一个作者是完不成这么巧妙的暗示的。也就是现在央9为什么要把后四十回版权也归还给了曹雪芹。承认120回是全壁。
  三,你应该向时髦先生学    可以说只看前八十回脂评本的,在和我们交流中得知央视9的态度,就直言要在重新看一遍后四十回再评论这个事儿。而不是我行我素,这面让网友指出,这面油盐不进啊!
  我问了鸳鸯死为什么要秦可卿接引?时髦先生以前没看后四十回,为了回答问题也为了检验央视的观点,就去看了后,提出很有价值的观点和论据,和e网友辩论的也很有看点。
  所以,你评价宝钗不能忽略了后四十回,哪怕为了证明你自己的观点正确也得看完了后面才有发言权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321

帖子

94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42
发表于 2022-1-29 23: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第七回。
  程高本:
  他就说了个海上仙方儿,又给了一包末药作引子,异香异气的。他说犯了时吃一丸就好了。
  脂评本:
  他就说了一个海上方,又给了一包药末子作引子, 异香异气的。不知是那里弄了来的。他说发了时吃一丸就好。
  注意:
  程高本里是一包末药作引子。
  脂评本里是一包药末子作引子。
  查词典:
  搜词条末药 [mò yào]
  没药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一·没药》。
  末药 [mò yào]
  (末药是没药的别名)
  没药[mò yào]
  权威编辑 | 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提供内容
  没药,中药名。为橄榄科植物地丁树Commiphora myrrha Engl.或哈地丁树Commiphora molmol Engl.的干燥树脂。分为天然没药和胶质没药。分布于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及阿拉伯半岛南部等地。具有散瘀定痛,消肿生肌之功效。常用于胸痹心痛,胃脘疼痛,痛经经闭,产后瘀阻,癥瘕腹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肿疮疡等病症的治疗。
  中文名
  没药
  外文名
  Commiphora myrrha (Nees) Engl.
  别名
  末药、明没药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药材性状
  1、天然没药:呈不规则颗粒性团块,大小不等,大者直径长达6cm以上。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近半透明部分呈棕黑色,被有黄色粉尘。质坚脆,破碎面不整齐,无光泽。有特异香气,味苦而微辛。
  (没药,别名末药。有特异香气)
  我的看法。
  一,‘末药’是正确的。脂评本里的‘药末子’,显然是抄手马虎抄错了。
  二,末药,有特异香气,符合红楼梦书里说的‘异香异气’。但凉森森甜丝丝,说不上特异。
  三,冷香丸的香味,很特异。但是不是凉森森甜丝丝。为什么呢?脂评本抄手很不靠谱。末药抄成药末子,开国际玩笑。凉森森甜丝丝,很可能也是抄手脑洞大开,自以为是,胡乱添加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246

帖子

74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46
 楼主| 发表于 2022-1-30 0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ou2021 2021-12-19 11:42:24
  喜读江兄新作。
  江兄读书果然仔细。
  第八回,宝钗吃了冷香丸后,“宝玉此时与宝钗就近,只闻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凉森森甜丝丝”这六个字程本中没有,这足见高鹗持学之严谨,其不单在续书中将宝钗守寡写的十份无辜,而将前八十回也作了删改。这也是清朝和民国时期褒钗派占绝对优势的原因。说高鹗持学严谨并非夸张,因为这六个字正是总结冷香丸功效的关键词。 (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确实,凉森森甜丝......
  -----------------------------
  @emou2021 兄。欢迎您的光临,我十分佩服您的学识,但总觉得您过于谨慎。就怕给别人难堪。我却恰恰与你相反,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认为,大家虽是聊天,但也想掌握点真知识,探讨就得争论。在这方面,我最佩服的是月桂姐,有什么说什么,把不同的想法亮出来,大家争论一番,最后求同存异。下一个帖子再争论。
  这个帖子本来与《用风月宝鉴看红楼》是一个帖,因见楼层太高了不太方便讨论,所以才开个新贴,希望您能无所顾忌,坦诚相待才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321

帖子

94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42
发表于 2022-1-30 01: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脂评本抄手的凉森森甜丝丝,思路可能是薛宝钗是热毒,药名又是冷香丸,那么药自然就是凉药了,比如上火了吃牛黄解毒丸,凉森森的。但薛宝钗说了,她这病吃凡药是不中用的。因此不能简单直线思维。海上仙方的味道,应该是说不清楚。如果一定要说,那就是似凉非凉,似暖非暖,似苦非苦,似甜非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321

帖子

94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42
发表于 2022-1-30 02: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9回。宝玉总没听见这些话,只闻见一股幽香,却是从黛玉袖中发出,闻之令人醉魂酥骨。宝玉一把便将黛玉的衣袖拉住,要瞧瞧笼着何物。黛玉笑道:“这时候谁带什么香呢?”宝玉笑道:“那么着,这香是那里来的?”黛玉笑道:“连我也不知道,想必是柜子里头的香气熏染的,也未可知。”宝玉摇头道:“未必。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香球子、香袋儿的香。”
  黛玉药不离口,身上的香气,应该也是药香。但在幽香前面,作者并没有用什么暖烘烘苦哈哈之类的定语,实际上,从美学原理来说,这种情况下,适宜写意,不宜工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32

帖子

18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87
发表于 2022-1-30 03: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石头记》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精彩,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
  从而产生了红学。
  其中的读者分三个层次,1粉丝,2红迷,3名人专家学者。
  这些读者是相对作者而言的。
  粉丝一般相对来说是属于智力低下,大脑还没发育齐全,所以属于低智力,但又有狂热的表达欲望,相对作者而言他们属于幼儿园小朋友的水平。
  红米和名人专家也属于低智力读者(相对作者来说),他们连起码得什么是原文什么是原文以外的文字都区分不了,就别提分析原文中被艺术大师艺术化的概念分析了,概念都分不清自然也就是一些逻辑混乱的阅读了。
  这不是夸张表达不是修辞是事实,为什么?
  因为作者水平太高了!他是当时的文人领袖(级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文人领袖呢?(这是指《石头记》在提高中国人的人文科学的作用)
  所以作者把读者当白驰忽悠当傻子忽悠,是有这些多层次的学识智力差别的前提的。
  所以读者必须有自知之明,摆清自己与作者的位置,不要像一些名人专家那样,自以为是作家表达能力强就了不起了,就能随便评论石头记了,其实你的智力和作者比,还差了好几个层次,如果说作者是红学学校的校长你只是小学生,如果作者是中科院院长你只是幼儿园的水平。
  那这位高水平的超级艺术家是怎么忽悠读者的?
  首先是向读者介绍石头记的主题,具体讲是介绍石头记中的关键的内容,或者也可以说是作者向读者介绍阅读这本书的阅读方法、阅读思路。
  作者针对这一方面是怎么叙述的呢?通俗地讲是用打比方的方法,高级的讲是用比喻修辞,更高级的说法是用借代修辞手法来讲解。
  就是借助“四本书”“四位作者”的故事,来作为比喻物(又叫喻体),用这种修辞过程来代替出作者要想介绍的艰涩难懂的石头记主题(一共有四个小主题加在一起才是石头记的大主题)。
  修辞是一种表达形式,修辞过程是一种表达形式的过程。
  修辞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说表达的目的是什么?
  是《石头记》的主题。
  简单归纳概括这就是一个表达形式和表达目的的区分的问题。
  如果说读者区分不出表达形式和表达目的的不同的话,那这个读者只是属于智力不够。
  如果说读者在他日常的行为中,连他的行为形式和行为目的都分不清的话,那此人相当于白痴。
  这还没完,如果表达形式是相反于表达目的时(比如老师出难题是一种反证题),读者把本来是表达形式的东西反过来理解成为表达目的了。
  完全理解反了!那这种读者就不仅是智力低下的问题了,也不是白痴的问题了,而是比白驰还要白痴的问题了。
  这可不是夸张的修辞表达,有无数的名人专家经过几百年误读石头记这一真实的证据作为根据的。
  本来作者是用“四本书”“四位作者”的故事,作为修辞的比喻物,来打比方来比喻修辞的。
  这个“四本书”“四位作者”的故事,只是一个比喻物!
  而专家学者们经过刻苦认证阅读,结论怎么样?他们把“四本书”“四位作者”的故事当真的了,把比喻物当真的了,也就是说把比喻物当做是表达目的了。
  比喻物都是夸张的是虚构的,比喻物都是假的,这是常识呀!
  比如说“这孩子的脸红得像苹果”,是打比方是比喻是比喻修辞的表达手法,这里的比喻物是苹果,使用苹果来比喻修辞出孩子更生动的形象。
  苹果是比喻物,表达目的是孩子,这两者区分不清的话要出大问题了,如果听者把比喻物苹果当真的了,人家是在说孩子,他听不懂还以为这人是在说苹果!
  你们说这位听者是不是白痴,是不是比白驰还要白痴,他要智力低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呢?!
  这就是对表达形式和表达目的区分不清例子,也是把表达形式和表达目的完全反过来理解的例子。
  那具体的学术例子有没有?
  有!
  就是名人专家们把《石头记》作者的这段“四本书”“四位作者”的故事,理解成为真实的四本书,真实的四位作者了,他们看不出这只是作者的比喻修辞中的比喻物,所以就更看不出这种比喻修辞的目的了。
  连表达形式和表达目的都区分不出来,你们说作者是不是把这些专家学者当做白痴来忽悠了?
  同理,宝玉给黛玉开药方也是这种形势和目的不分艺术效果!
  我能看懂的还有,贾母问八字、掰谎记、31回、绣春囊等等······,都是这位艺术大师忽悠读者的杰作。
  各位看看,作者的学士智慧是高于读者很多个层次的,他可以很轻松的忽悠无数的名人专家学者,对我们这些更低层次的红迷、粉丝,他连忽悠都谈不上。
  假如让作者来评论现代的这些粉丝的解读,恐怕比忽悠名人专家学者还要严重吧?
  我这只是在模仿作者的意思,所以更没理由向作者那样的“骂”这些现代粉丝评论吧?
  这里的很多评论也确实是概念混淆概念不清,逻辑错误的评论,如果用真实的水平讨论的话,也确实难免要得罪各位了。
  所以只能对名人专家评论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321

帖子

94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42
发表于 2022-1-30 03:4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借鉴宝钗判词看黛玉判词,“林中挂”也没有回旋空间,寓意应该是黛玉在树林中自缢。若说成黛玉仅是因文采出众而导致了上吊,显然也是与理不通的。至于高鹗写的凤姐设谋,读者认为的袭人作祟,其两人简直比窦娥还冤。 (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关于林黛玉之死,与江兄商榷。讨论前提:江兄既不认后四十回,也不认脂批。那么就从前八十回,以及可以公认的社会常识中找依据。
  江兄认为林中挂寓意黛玉在树林中自缢。
  我个人观点。
  一,从技术上说,林黛玉不具备到树林里去自缢的能力。为什么呢?上吊的话首先要搬板凳,林黛玉弱不禁风,没那个力气。其次在树枝上栓绳子,要先登上凳子,林黛玉弱不禁风,也没那个力气。江兄可能会问,秦可卿为什么能上吊呢?回答是秦可卿很可能有丫头瑞珠协助,而林黛玉身边丫头紫娟雪雁等,从前八十回内容来看,没有任何会协助林黛玉自杀的迹象。
  二,从书中细节来看,林中挂也不是说林黛玉上吊自杀。仔细读原著。第五回:宝玉看了又不解。又去取那“正册”看时,只见头一页上画着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地下又有一堆雪,雪中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诗道: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关键词:枯木。枯木者,不结实也,承受不了什么重量。贾府花园里里有没有枯木?我个人认为概率很小,退一步说,就算有吧,但林黛玉真要上吊,她会偏偏去选择枯木吗?林黛玉即使上吊,也只会选择好木,不会选择枯木。这是常识。
  三,玉带林中挂,木是枯木,也可以理解为枯木象征黛玉,林黛玉最终是耗尽了生命能量,枯竭而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246

帖子

74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46
 楼主| 发表于 2022-1-30 03:4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槐公主 2021-12-19 11:58:11
  一、看了一遍,对于褒钗和贬钗只是同一件事,看法不同。应该是建国以前的看法是对的。因为宝钗的行为举止符合长辈人和当时的当权者意/识/形/态的要求。
  贬钗派是拿现在的眼光去看历史了,难免就出现偏激。
  二、宝钗劝宝玉读书,和给金钏下葬衣服劝王夫人都是符合当时价值观的。滴翠亭事件,是你不看后四十回出现了短板。后四十回里,黛玉杯弓蛇影绝食差点死了那一回,就是小红在传的瞎话,说是宝玉和张家小姐订婚了......
  -----------------------------
  月桂姐。宝钗的言谈举止,无论到了什么年代,永远是受欢迎的类型,因为其时。至于宝玉、宝钗要走什么样的路,也并无对错之分,问题是他们在走自己路的前题下,是否有伤害别人的动机。作者通过宝钗的言行,彰显了宝钗的自私、无情和虚伪。要我们不要曲解了停机德 和雪里埋。
  若以艺术水平 的高度去判断后四十回与前面的差异,我没那个能力。我之所以不信脂批和续书,是因为他们都背离了梦幻。十三回凤姐梦提醒读者,后来贾府会有凤姐提议并实施在乡下买房买地建学校的事,脂批却说“事无成”。续书中也无半字提起这事。再有词曲已注明黛玉是林中自缢,宝钗被众人仇视,湘云未婚已亡,香菱是死于夏金桂之前,宝玉纳了麝月做妾,袭人离开贾府是在宝玉出走之前等等。但续书却完全背离了这些铁定的事实。
  我看过后四十回,但并没细读,我喜欢看电视剧。却没有看过一个完整的《红楼梦》电视剧。因为我不愿意在一些胡编乱造的东西上浪费时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