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普傻克星

也说参禅

[复制链接]

30

主题

648

帖子

167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76
 楼主| 发表于 2022-4-6 15: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六识论咸友儿、小猩猩,信心和信力,全然不俱,慢心倒是大大的有;学习佛法有疑情不怕,大疑大信,就怕口中说信佛,其实心中不信,慢心又重;
  对于六识论咸友儿,经中明说有十八界,若不承认第七识意根界,佛法是不是要改成五阴十七界?经中明说有入胎识与名色共驻胎中,若不承认第八识,佛法便成断灭。
  再说小猩猩,看似极为推崇六祖慧能大师,为何不信六祖所言——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出言轻狂,张口即谤,你觉得诽谤第一义菩萨藏很好玩儿是咋的?
  蠢货看不破放不下迷信空有其名的传承和所谓的祖师,居然不知道明心就是要触证第八识如来藏,如此知见也好意思整天把明心见性挂在口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287

帖子

6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8
发表于 2022-4-6 16: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tes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287

帖子

6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8
发表于 2022-4-6 18: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定”与“静虑”有什么不同?
  学佛人立誓修学佛菩提道,就要行菩萨道;而行菩萨道所应当修学的内容是什么?譬如说在《解深密经》当中,观自在菩萨向 佛请问:【“世尊!是诸菩萨,凡有几种所应学事?”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菩萨学事略有六种: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慧到彼岸。”】(《解深密经》卷4)
  这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以及智慧六种菩萨所应学事,是菩萨六度,或者称为六波罗蜜或六波罗蜜多。波罗是彼岸,蜜或蜜多就是到,合起来波罗蜜或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的意思。而度,则是解脱系缚的意思。因为菩萨就是要借著这六种修学,而能够解脱生死轮回的烦恼系缚度到彼岸,所以称为六度—六波罗蜜。
  或许您已经注意到,一般我们讲六度波罗蜜,不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以及般若吗?般若就是实相智慧,简称为智慧,这可以理解;可是《解深密经》中为什么要把“禅定”改为“静虑”呢?其实如果去阅读 玄奘菩萨翻译的经论,除了《解深密经》之外,像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以及一百卷的《瑜伽师地论》,也都是以静虑来称菩萨六度波罗蜜中的第五度,就是一般所称的禅定波罗蜜。那么“静虑”和修证四禅八定的“禅定”,究竟是同还是异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287

帖子

6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8
发表于 2022-4-6 19: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禅”与“定”是不同的,就如同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当中说:“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禅,秦言:思惟修。言禅波罗蜜,一切皆摄。”(《大智度论》卷17)因为佛法中所说的各种三昧或者三摩地,就是在《瑜伽师地论》所说的:“三摩地者,谓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一境性。”(《瑜伽师地论》卷11)一般称它为“定”,都具有思惟修的功德还有性用;也就是说,能够专注一心在思惟中修学。而梵语中的“禅”,就是中文思惟修的意思。所以菩萨六度的第五度称为禅波罗蜜,就已经含摄了“禅”与“定”两个法的全部内涵;也就是说,定是制心一处不攀缘,禅则是静虑—安静专精地去思虑,思虑什么呢?思虑如何是解脱?如何是实相?所以,我们修学佛法要以禅与定来摄心,一方面要制心一处而不散乱;另一方面就是让自己的心安住于正知见上,不受打扰来思惟佛法,思惟如何能证得解脱与涅槃?思惟如何能发起般若实相智慧?而心得决定、绝不退转、不断地增进,这样的静虑才叫作禅。禅宗的禅就是静虑,是在不缘外境的静心境界中,寻觅自身本有的第八识如来藏这个万法的实相;由于亲证如来藏而坚信不退的缘故,使得般若智慧发起,也使得三缚结断除,得以成就一分第六度的般若波罗蜜,然后就进入内门正修佛菩提道。
  菩萨的修学,一向就是要实证法界实相、要度化众生,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当中,佛陀这样开示:“善男子!出家菩萨,住阿兰若修习三昧,为摄善法,令不散失,入诸解脱,永断边见,现于神通,化彼众生,令得正智,断烦恼本,入真法界,悟如实道,当趣菩提,以是因缘,即得名为禅定波罗蜜。”(《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7)既然这位菩萨住于寂静处所修的三昧,能摄善法、令不散失、入诸解脱、永断边见,又要化彼众生、令得正智、断烦恼本、入真法界、悟如实道,很明显的就不是单纯以四禅八定的次第禅观来说这个禅波罗蜜,甚至于有更多的意涵是在讲静虑的层面上面。因此,禅定波罗蜜到了 玄奘菩萨的时候就翻译成静虑,就是正式以“于法心得决定、不退转的寂静思虑”作为菩萨六度中第五度的主要修学内涵,而不是四禅八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287

帖子

6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8
发表于 2022-4-6 19:5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外,像《金光明最胜王经》以及《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里面,也都沿袭了 玄奘菩萨的翻译。像《金光明最胜王经》卷4当中,佛陀开示:“善男子!复依五法,菩萨摩诃萨成就静虑波罗蜜。云何为五?一者、于诸善法摄令不散故;二者、常愿解脱,不著二边故;三者、愿得神通成就众生诸善根故;四者、为净法界,蠲除心垢故;五者、为断众生烦恼根本故。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静虑波罗蜜。”(《金光明最胜王经》卷4)
  经文中所说的成就静虑波罗蜜的五法,可以说都不是单单修证四禅八定可以成就的,反而几乎都是要在静虑上修。而《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还立有〈静虑波罗蜜多〉一品,所说的就兼括了四禅境界以及静虑的内涵;像在经的卷8中,世尊有这样的圣教:“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作如是谛念思惟:‘佛道悬远无人能到,唯有一法饶益有情,所谓正定。若诸菩萨未获此定,其心未得清净不动,生死涅槃无有二相。’由此义故,为度众生,以巧方便精勤修习相应静虑无相正智,犹如虚空清净无垢常住不变。”(《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8)
  诸佛弟子发心成就无上正等菩提,就应该以正念思惟:“佛菩提道的修证所需时劫是非常久远,几乎可以说是无人能到达,唯有一法能饶益有情,就是三昧正定。菩萨如果不能获得这个三昧正定,他自心就没有证得清净不动的法界实相,就还没有证得生死与涅槃无有二相的境界。”由于这个道理的缘故,为了要度化众生,就必须以种种善巧方便精勤修习能与不缘外境的寂静思虑相应的无相正智,以证得犹如虚空清净无垢而且常住不变的法界实相。这能够帮助佛弟子们证得犹如虚空清净无垢、常住不变法界实相的无相正智,当然要依静虑才能相应;一念不生住于四禅八定的定境之中,要如何与之相应呢?所以菩萨六度的第五度—禅波罗蜜,讲的是一切的三昧正受,包含了慧门——也就是慧学上的三昧,以及定门,也就是四禅八定的定学上的三昧。但是四禅八定的证得,也得要先作预备功夫,就是要先弃五盖、断烦恼、伏烦恼,我所、我见、我执的烦恼被断了或者除掉了,四禅八定的修行就事半而功倍,所以佛菩提道所安排的修学禅定的次第,才会被排在第三地。
  所以大乘法的佛菩提道,凡不是从二乘无学地或者大乘通教无学地,已先证得四禅八定成为俱解脱阿罗汉或通教菩萨再回心大乘别教的修法,都是到三地的无生法忍修好了,才开始修证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以这样的次第来完成三地无生法忍;因为在这之前先去断烦恼、伏烦恼,修四禅八定时才能够事半功倍。那么,从纵使证得四禅八定具足还是无缘度到解脱彼岸,以及从佛道修学的次第来说,以世间禅定的四禅八定来界定禅波罗蜜,显然是有过失的;反而以 玄奘菩萨的静虑,就是于法心得决定的专精寂静思虑而来称为静虑波罗蜜,那就更显得恰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648

帖子

167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76
 楼主| 发表于 2022-4-6 20: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的破放的下
  ==================
  不承认如来藏出生万法的小猩猩如果有自言开悟,那一定是未证言证大妄语!
  不承认明心是要触证第八识如来藏的蠢货,和小猩猩半斤八两,有什么资格妄谈明心见性!
  谁告诉你没开悟就不能说禅?按照你的逻辑:自承凡夫的你自承邪知邪见,整天用邪知邪见乱喷一气,所为何来?
  你个蠢货喜欢表演自己抽自己?
  按照你个蠢货自己的逻辑问你:你悟了没有,明心见性了没有?傻啦吧唧跟在什么四川红尘屁股后面复制粘贴那些不知所云的东西。哪个真悟哪个错悟都分不清楚,就在那里瞎扯公案。
  蠢货除了屁颠儿屁颠儿迷信空有其名的祖师,还不长眼跟着依文解义乱说禅之人瞎起哄,实在是个不长眼的蠢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648

帖子

167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76
 楼主| 发表于 2022-4-6 20: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能知能觉的心是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处处作主的心则是第七识——末那识;这个处处作主的心又叫做意根,是十八界法的六根之一,在唯识系列的经典中,称之为“恒审思量”的末那识。当你把第六识意识变成真心以后,意识妄心就不存在了--意识已经变成真心而不是意识心了,那问题就来了:如果原来的妄心意识没有了——没有这个能够了境分别的觉知心——那就应该只剩下“恒而不审”的真心了,真心既然“恒而不审”,那么请问:“佛悟了以后是不是就变成痴呆汉了?”变成“不审”一切境界的心了,跟白痴一样了!所以问题就很严重了。所以在我们这七个识以“外”,还有一个第八识——我们的真如,又名如来藏,又名阿赖耶识,衪是一直都跟我们见闻觉知的妄心意识、跟我们处处作主的意根妄心在一起的,是八识心王并行运作,应该这样才对。
  我们这个意识心——见闻觉知的心,修除妄想以后,虽然能够入定出定,其实还是落在两边:入定是一边,出定又是另一边。可是我们的第八识真如,从来没有入定与出定,从来不曾住在定中与定外,所以祂不落两边,所以祂是中道心。但是现在佛门中的大法师与大居士,普遍都不知道这个道理,都是想要将妄心修除妄念而变成真心;知见错误到如此严重的地步,如何能有因缘证悟呢?因此说:正知见非常重要,必须有善知识告诉你:“明心是找到另一个真相心,是和我们的觉知心同时在一起的心,是真心与妄心同时并存的。”这样参禅而证得“恒而不审”的如来藏,才叫做明心,这样才能够经得起小乘、中乘以及大乘佛法的检验,所以正知见很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648

帖子

167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76
 楼主| 发表于 2022-4-6 21: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定和参禅是两个概念,以为参禅就是打座,这种错误知见祸害佛门多少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648

帖子

167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76
 楼主| 发表于 2022-4-6 22:52:04 | 显示全部楼层
等有空儿了,说说禅门祖师为什么要拈提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648

帖子

167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76
 楼主| 发表于 2022-4-6 23:44:09 | 显示全部楼层
修学佛法应有明确之目标,然后应有到达此一目标之方法,以及完成初期目标后进修之次第;而此方法与次第,必须是确实可行者。如是学佛,方能有成,不致浪掷一世宝贵之生命时间与精神、钱财,空修一世佛法。能如是者,方属有智之学佛人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