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雪是热滴

白话佛教-揭开佛教的黑匣子

[复制链接]

5

主题

252

帖子

56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63
 楼主| 发表于 2021-8-22 06: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用长篇大论的显摆^O^。。。。简单的说,你无意抖露的佛道都可以解脱。。。。既然你是来教我们这些小白的,你能在自我矛盾中(神我和无我、长生不死和无生),圆的不错,鼓掌。。。。能不能再开示明白些,天人合一和佛法的无我如何融汇?或者说,你到底想以佛法来解释道家的道?还是以道家的道来解释佛法?佛道的不同处根本区别在哪呢?*^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52

帖子

56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63
 楼主| 发表于 2021-8-22 06:3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谈西游记的,里边提到了大鹏鸟。也就是佛教说的金翅鸟,写得挺精彩,把金翅鸟的前世今生讲得都挺好的。那么我们这些小白修行者应该怎么看待金翅鸟呢?佛陀又是如何谈及这个金翅鸟呢?金翅鸟在佛法中有没有实际的意义呢?
  嘿嘿,佛陀每每讲到当时的神仙,都能够讲清楚这个来源。没有任何一个神话中的神仙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尤其印度神话中的神仙都有他的特点。而释迦摩尼佛更是吧金翅鸟的来龙去脉讲的很清楚了。
  金翅鸟也是因身作善恶业而生。这个在阿含经中有个专门的讲解,我们还是来解析一下,这个佛说的金翅鸟,究竟是啥意思。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大德!依何因?依何缘?此处一类者,身坏命终后,生于卵生金翅鸟之群中 耶?”“比丘!此处一类者,于身作善恶业,于语作善恶业,于意作善恶业。彼闻卵生金翅鸟,长寿、端严、多乐。彼思惟:‘我身坏生命终后,当生于金翅鸟之群中。’ 彼布施食、布施饮、布施衣、布施乘具、布施鬓、布施香、布施涂香、布施卧具、布施家、布施灯具。彼身坏命终后,生于卵生金翅鸟之群中。 比丘!依此因、依此缘,此处一类者,身坏命终后,生卵生金翅鸟之群中。”
  这段经文记录了一个比丘与佛陀的对话,是什么因缘有这么一类人身坏命终而生于金翅鸟的。
  金翅鸟有四种,卵生,胎生,湿生和化生。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其实金翅鸟就是众生的一种化身形式。
  佛陀于是分别就胎、卵、湿、化生而生成的金翅鸟进行了讲解。
  佛陀说因为身、语、意、作善恶业,所以你能够听闻知道金翅鸟有长寿,端严、以及逍遥快乐这些个状况,并且你产生了这个思维,意愿是我命终后,托生到这类金翅鸟中。然后你的布施。包括布施衣服,好东西,香,吃的,灯,等等供品。所以你死后,就生于这类的金翅鸟了。
  看到这里,估计有很多小白人高兴坏了。太好了,要是这样的话,那我明天我就开始上供,发心,以后生为天人。那多嘚啊?
  哈哈,那你就歪曲了佛法的本意了。佛陀的这段经文是告诉修行者,你的身语意这些行业,决定着你的修行成果。
  天堂地狱都是业力所造,而非解脱。如果我们不是正精进的去修习佛法,而是任随五蕴的身语意去造善恶业,那么,最终还是没脱离六道轮回,还是无明。
  不是你想投生哪里就能投生到哪里的,谁不想上天堂,谁不想吃好的,喝好的。因为人一旦放逸,这个苦就会集起。不是你想乐就能乐的。
  那个金翅鸟不过是表法而已。那也是一法。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更应该精进修行,而不再奢求为了来世福报这种假而念经、放生、捐款建庙了。而是为了今生了脱生死而不被名利染着。这才是真修行。大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52

帖子

56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63
 楼主| 发表于 2021-8-22 07:3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学习佛法应该越学越明白,越清醒,而不是学来学去,各种跟别人辩论。
  以佛陀讲法四十多年的经历,认识了那么多的国王。有众多修行者和神通。他的家族被人灭的时候,他咋没说我用五雷法干掉敌军,或者联合二十个小国,保卫家园呢?
  他非常清楚,通过战争救下了当时,将来还会有更大的战争毁灭更多的国。所以,这种因缘的事情,本来就是一巴掌拍不响。这都是名利之争,这就是苦,这就是因缘触对。
  佛陀还有一个高明之处。他不显露神通。他也不准自己的弟子们卖弄神通。
  要知道在当时这帮印度修行大咖们。最喜欢展示神通了,为什么呢?
  那就会有更多的人依附于他,皈依他,更多的人供养他。他就会在修行界树立自己的地位,当时是这样,现在也这样。
  前段时间不是也有大师被拉下神坛了么?那么这件事对那位大师是好是坏呢?我认为是好。
  作为修行者这个时候就应该以我观察,是一颗什么样的心,让他远离的佛法,又是怎么做的,让他从万人敬仰而变成骂名昭著。他为了佛法做了那么多的工作,究竟是弘扬了佛法的伟大,还是诋毁了佛法的名声。是为了佛法,还是为了自己。
  人不怕犯错,也不怕无明,就怕执着于无明而以为清醒。
  我很早的阶段曾经研究一阵子出体,这个出体是从外国的大师那里提出的一种理论。
  我通过自己的体验才能确认他的真实性与理论依据。
  当第三天的时候,大概凌晨四点左右,我睡梦中有点清醒,于是给自己意念。开始出体。让自己的意识脱离身体。果然,感觉我本人从窗户飞了出去,
  我问自己,我清醒么?现在是几号,什么时间。我都能够记忆出来,然后我伸出手看。漆黑看不到。我做判断是天黑还是我没有眼睛的关系。
  于是我继续往前飞。嘿看到远处的楼房有几家开灯了,我判断这个时候应该是早上四点半左右,我甚至看到一个中年的男子走到厨房那个位置的开厕所的门。
  我能感受到我离地面有段距离,于是我继续飞。忽然看到一个地方灯火通明。好像是个围墙,里面有人在走动,我飞到它的上空。发现好像是一个军营,也像是一个监狱,有城楼,有卫兵,我仔细看卫兵,和这个围墙,我要确认这是哪里,以便于我醒后进行查证。
  细看吓我一跳。因为开始以为这些士兵穿的是土色的迷彩服,实际根本就不是。服装挺奇怪。士兵手里拿着也不是枪,而是黑色的兵器,我意识到这里不对劲。迅速给自己一个意念,赶快醒,我在床上。
  我醒了过来。对于这次的出体实验我很不满意,毕竟很多东西没能够查证。后来还有两次跟几个出体的老人约定在某个时间段和地点相约,但是都没能够成功。
  因此我也不再尝试这类的所谓神通。太没有实际的意义了。
  佛陀他通过自己乞食,吃斋,洗脚,打坐等等一系列的行为来给弟子们表法,甚至最后吃了有毒的食物中毒,而示现涅槃。无一不是在告诫学佛的弟子们,修行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只有体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52

帖子

56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63
 楼主| 发表于 2021-8-22 08: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含经应该最早第一次集结的时候产生的,据说是佛陀身边的几个老人儿,因为看到听到很多弟子们已经开始变味的解读佛陀的言行了。于是整理出来的。
  应该说还是比较接近佛法的原滋原味。后来传入我国后,后人增减了一些内容,有了一些变化。于是又出来个南北阿含。意思是巴利语的阿含更准确。
  我不做评价,因为,之所以整理成册不就是因为佛弟子们都能歪曲佛的言行呢,怎么到最后变成了,中国人翻译的有错,然后巴利的就贴近了?
  也许都接近,也许也都有增减。那就看你点子了,哈哈,能不能找出真假了。
  本来也没有真假之分。你只要记几去验证就知道适合不适合你。天天吃龙虾也腻。
  吃遍了山珍海味,你就是美食家了。
  可是我们学佛法不能拿自己的生命和时间开玩笑,所以,你就要像盖房子一样,先把地基打好,地基稳了,房子啥样就都好办了。
  我曾经在一个茶社看阿含经,被一篇感动,当时拍案叫好,给周边的人吓一跳,这位油腻大叔有精神病吧,一惊一乍的。
  我把这段给整理出来,然后既然叫白话佛教,我在给大家白呼白呼。
  诸比丘!有五力。以何为五力耶?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诸比丘!此为五力。诸比丘!譬如恒河之趣向东、倾向东、临入于东。诸比丘!如是对五力修习、对五力多修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诸比丘!比丘云何对五力修习、对五力多修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信力。……修习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诸比丘!如是,比丘修习五力、多修五力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
  哎呀,我太喜欢这段经文了。我们修行者有了这五力,那还有什么目标达不到呢?
  佛陀用恒河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恒河估计当时挺干净,也是圣河,应该跟中国人心中的长江黄河差不多。据说现在挺埋汰。我没去过,去了我也不在里面洗澡。万一得皮肤病了,咋整。
  佛陀说恒河它是流向东方,这是一种力量,所以,才使得所有的之流以及浪花等都向东而常年不改。
  那么我们修行人如果有这五力,则也是对于这五力进行修习,那就好比河水东流一样。向着涅槃的方向而前进。最终也必定到达目标。这五种力用在哪里呢?要用在涅槃解脱的道路上。
  是什么给了我们这五力呢?
  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
  我学佛的过程中,不知道从何下手。觉得道理太多。从哪开始学呢?
  远离什么呢?贪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灭的是什么呢?这些都无从知道。
  后来我终于摆脱了把佛当神一样看待的观点,而是把他当成是我自己。我也要像佛陀一样修行。
  他能正见,我也能,他能正思维,我也能。
  那么就让我从观察五蕴学起,就让我从身心当下的根尘识观起
  就让我从六受观起。
  什么性空,什么如来藏,什么阿赖耶识,什么福报这些深奥的理论都没有我观察自己身心运作,观法的生灭来得实际。
  原来佛陀说的都是真实不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559

帖子

155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53
发表于 2021-8-22 09: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寒露童鞋发了阿含经的帖子,心里非常开心,于是乎,晚上多吃了一碗饭,这把我撑的。
  为啥别人发帖子我乐够呛呢?若正法流传,那岂不是一件兴事呢?
  作为修行人,盲修瞎练不仅耽误时间,到最后是一场空,岂不虚度人生呢?
  在学习佛法中看到了关于佛说一杯水有八万四千虫,我不知道这是哪部经里所述,也不知道全部经文如何,不过以我主观之意来分析一下这句话究竟是什么道理吧。
  佛陀对众生有过无数遍的解释了。什么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至于其他界的咱们就先别研究了。那么水里的虫子是不是卵生活着湿生类呢?应该差不多。
  佛是怎么观察这水里有这么多虫子呢?他跟弟子们说这个目的是什么呢?如果说水里有这么多的水,那我们喝还是不喝呢?
  先别说这句话是不是佛陀说的,以佛法观其意。应该有以下三个意思。
  第一,八万四千不是具体的数字,是譬喻众多。杯水便有八万四千虫,是众生遍布法界。作为佛弟子应该如是观。
  八万四千是数量大,就好比道家说天地之间,八万四千里一样。不是一杯水里就有这个八万四千个左右虫子。
  在法界中,众生无处不在,并不会依我们眼见为实而作为存在的依据。
  看不到的东西,听不到的东西,六根不能识别的众生很多很多。所以法界遍布众生是杯水有八万四千虫的首义之一。
  其二,我们理解的大小,多少,真假这些边见是以我们的外六入处与内六入处的我见我执而生成。
  俺们都是通过外六入处摄取六尘,然后生成的六识。所以。我们更相信这六根和六尘合和生六识,把它当做实有。
  然而事实是,仅仅一杯水中就有无数的三千大千世界。无数的众生,无数的佛国。这是什么原理呢?
  这是我们不识真相。是我们无明。并不是说水中有八万四千个虫子。是水是表象,其实质是四大造。也就是说一把土里有无数的世界,我世界即一微尘而已。
  杯水有世界,杯水有众生,众生无明不识真相。
  第三。佛陀是在告诫弟子们,我们的行就有业。一呼吸是业,一步是业,一杯水如是也是业,业因何而有,因行。
  因缘何而行?无明。
  那么到此我想弟子们已经非常清楚了。佛陀所讲的一杯水有八万四千的虫子是一个非常巧妙的譬喻。
  是说我们弟子的业惑行这三者关系如观杯水有虫一般。
  缘无明而行,缘无明而造业。这才是其意啊。
  根本就不是什么佛有神通把一杯水里有八万四千的虫子这个事说出来。那他得多无聊啊。
  虽然水中有细菌,佛陀也可能有这个能力。但是他如果告诉人们水里有虫子,所以我们要多超度这些生命吧,我们念个咒吧。这都是大妄语,诽谤佛啊。
  南无阿弥陀佛。我也念一句佛号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52

帖子

56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63
 楼主| 发表于 2021-8-22 10: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众多的佛经中,我比较喜欢中国的六祖坛经。六祖从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民伯伯最后成为一代宗师,这就说明,学佛没门槛,我这样的小白人如果能够勤而行之,正精进。那就一定能够学有所成。
  在六祖的坛经里,讲了这么一段故事,我就用东北话,白乎白乎吧。
  六祖把他的几个得意弟子给找过来说道:“你们几个将来都是大师级的人物,我教一些本门的说法诀窍。
  讲法要离两边,别执着一头,讲法要从身心讲起,别离开自性。加入有个银向你问法,说出来的话,好一语双关,也就是成对而言。不离究竟二法,此外的就再也没什么真的法而讲了。
  从三个法门切入去讲法,那就是蕴处界。蕴就是五蕴,处就是内六入处,外六入处,界就是根尘识十八界。
  我们的自性就是万法的根源,人一旦有了思量,则六识生起。通过六根,触六尘,乃至十八界,都是从这自性中来。
  如果你能够很好的运用并了知这自性,即是对根尘识有了正确的认知,否则就是堕入俗见,也就是邪见。不是正见。
  在法上,外境有这么五对。天与地,日与月,明与暗,阴与阳,水与火,这是五对。正是这五个对,形成了我们对世间的分别。也对法有了认识。
  在法相上有这么十二个比对。即:语与法,有与无,有色与无色,有相与无相,有漏与无漏,色与空,动与静,清与浊,凡与圣。僧与俗。老与少,大与小。正是这十二个对,恰切能够淋漓尽致的从语言方面展现法相。
  在自性的生起与体用方面有十九对:长与短,邪与正,痴与慧,愚与智,乱与定,慈与毒,戒与非。直与曲,实与虚,险与平,烦恼与菩提,常与无常,悲与害,喜与嗔,舍与悭,进与退,生与灭,法身与色身,化身与报身。这都是从自我领受方面的法。
  六祖进一步的强调,这三十六对,如果能够解释得清,并加以运用,就能够把佛学都能够理解并且贯通了。身心即离两边,能够与人言语之间,听的人,和讲法的人,外则在相上而离相,内则于空而不着空,若还在相上有所执着,那就不是正见喽。
  如果就是执着于空,其他的一概不论,那这种人就是无明,就是胡说八道。
  当讲到这里时,六祖讲了一段非常精辟的语言,我觉得太有道理了。
  六祖说,为他人宣讲法的真谛,应该从自性讲起,也就是讲法一定从身心这方面讲起,不仅要讲出具体的问题,还要讲出问题的精髓。不能浮空,夸夸其谈。
  本身我们要解脱,但是我们不要执着的理解所谓解脱这个相,更不能以我已经解脱自居。
  你讲一件事物的表相的东西,而不能理解内在的含义,那就是邪见。然有的人执迷于所谓的虚无的空,这样就会生出更多的烦恼,因为他们认为一切都空的,什么法不需要在文字上面体现。那要是按你这个说法,人类都应该不需要文字了呗,咱们也别说话了都,打哑谜玩得了呗。
  再说了,你所谓的不立文字,这个不立其实不是也是语言才能表达出来的么,你不什么,你立什么玩楞呢?
  如果执著于事物的表象,整天都用不切合实际的结论研究佛法,或者,到处设立道场(在论坛发帖子其实也是设道场,是不是记几葛合计)谈论有和无这类的利弊关系等。那你再过八万四千年(我这正好引用了八万四千)也不能整明白。
  如果你不能够依法修行或者各种认为事物都是无法想象的,仅仅跟雪是热滴一样,成天瞎白乎,而不去实证去,那最后就会生出很多罗乱,(人家就可能骂你,诽谤你,反对你,驳斥你,甚至还有可能揍你,这段是我加的)但是,你能够依法而去修行,不被事物的表象而束缚,这样的为众生去宣讲佛法,注意,是宣讲,宣讲,宣讲(而不是传授,不是下结论),佛法就能够顺入众生的心中了。
  漂亮。太漂亮了。这时候,六祖开始教这几个弟子的辩论方法了。
  倘若有人问有,你就用无对,问无以有对,问圣以凡对,这就是二道互为因果。这样回答就没毛病。人家问了,啥是暗,你就这么说,明是因,暗是缘,明末就是暗,是因为有了明,才能体现出暗,也正因为有了暗,才能显现出明,两者的来去转换是户为因果的。
  当我读到这里,兴奋地抓起一把毛豆,塞进嘴里。我媳妇问我,你傻呀,皮都吃了干嘛。
  我说荚是因,豆是缘。没有荚,豆就有了。豆看不到,荚就出来了。我媳妇说:“看来你是真的学傻了。”佛法也没你这么运用的啊。
  完蛋玩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52

帖子

56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63
 楼主| 发表于 2021-8-22 10: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谈到了毛豆,我便想到了食。在佛法里,这个食是有着很深远的意义的。你说我咋嫩能联想那?
  在阿含经里,谈到食有四种食。分别是:麤搏食,细触食,意思识,识食。太拗口了也。
  既然叫食,顾名思义,就是资粮的意思。肯定是让我们这些有情的生命赖以延长生命的东西。
  如果修习佛法,可能对这四种食的解释很清楚了,我这等小白人有必要清楚,这都是啥意思,由表入内的分析一下吧我。
  麤搏食佛家解释为段食,就是俺们日常吃的大米饭炒鸡蛋,越吃越......
  我们平时的饮食可以称之为麤搏食。当时释迦摩尼差点没饿死,就是因为很久没吃饭。后来他认识上来了,接受了牧羊女的食物。很多经讲这个麤搏食都引用这段故事。
  那么在我看来,人摄入的这些资粮中,饮食是最不可缺少的。有的修行人爱玩辟谷。我见过很多辟谷高手,我也没事经常辟谷。但仅限于身心的调理,而不是不吃人间烟火了。我是真怕饿死啊。既然是肉体,那就得摄入吃的喝的,这是基本需求。
  第二是触食。就是根尘识三者触。如果要是喜欢,高兴呢?就是很满意。生乐受。不满意,不开心就生苦受。那我们既然把他称之为食,应该就是很喜欢吃。也就是喜乐受。这个也是让我们赖以活下去的资粮之一。
  意思食就是我们意欲令我们愿意接受的资粮。这个也挺有意思。我们一旦有了念想,有了活下去的意愿。那作用也挺大的。
  我们经常看到这人快不行了,然后边上的人鼓励他,你要活下去啊,要不孩子咋办啊,老婆咋办啊,你的别墅咋办啊。你还没立遗嘱那?没想到,他竟然真活过来了。这就是意思的欲望与愿力的资粮,也是我们赖以活着的一个用处。
  识食通常就是指我们的有与取这个识。这个识是执取我们身心的识。与爱染相对应的。因为我们的识对名色的因缘,所以才有后面的五蕴六处等等缘起流转。
  如果我们仅就食而论食,这四食是我们有情众生对生命延续的资粮。不管你是不是能觉察到,都是这样。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这就是缘起的十二只的总结性解答。
  麤搏食是因无明而行,行缘识,识缘名色,触食是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而意思食是,受缘爱,爱缘取。识食是,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麤博食是对名色的依赖,触食是对喜乐受的依赖,意思食是对爱欲的依赖。识食是对有取依赖。  
  我们的行为都是依于四食而造作。若能于贪爱断,就好比麤搏食断。若能三受断当触食断。于爱染断当意思食断,若能于名色断。则识食断。反之亦然。
  就是说把四食当因缘一般而断,则不再流转了。这十二因缘的小圈就断来了。
  这就是阿含经三七二经所讲。我再研究一会吃的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52

帖子

56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63
 楼主| 发表于 2021-8-22 11: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时代在飞速的发展,世界也在飞快的变化,我们甚至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呢?就已经变老了。有个歌叫时间都去哪了。
  真快啊。小时候,和伙伴们天天和泥,跳墙,现在都是高楼大厦,一点点童年的念想都没有了。乃至于看到一个冰棍,都不好意思梭罗着吃。看着现在孩子们,动不动把很好的衣服就扔了,就能想起自己那时候为了买一双球鞋,不知道和妈妈墨迹多少天。
  都说现在时间好像比过去快了,是因为现在的物质精神两个领域的东西太丰富了,那么既然世界是无常的,我们又何必眷恋再也无法回到的过去呢?
  当六祖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到时候,他对世间没有一丝的依恋,和弟子们从容的交代身后之事。面对死亡看不到他有一点点的恐惧。因为他知道,他会去哪里。
  有人会问,他是不是去佛国了,是不是跟佛陀学法去了?我的回答是:“呵呵”
  六祖跟弟子们讲了几个偈子。有一个偈子我觉得挺好的,意思大概是酱紫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的自性那就是佛啊,贪嗔痴这就是魔王,(这里指出来魔王就是我们的三毒。好像我之前的解释还挺切合六祖的提法)
  我们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性,迷惑的时候,那个魔就住在你的身体里,被魔王占据了,而能够正确的认识法的本质,佛就在你的身边,如在面前一般。
  我们的识如果对贪嗔痴不能够识别,魔王其实就已经占据了你的身心。一旦对五蕴身心的运作能够细致观察了知,魔化成了佛,这是真实不虚的真理。
  法身也好,报身也罢,乃至于我们的化身。这其实都是一身,并没有因境而转换的身的存在。
  如果我们能够向内观察我们的身心,五蕴六处的运作,这才是修成佛以及成就菩萨的条件。
  清净无为就是化身,化身中清静无为无处不在。
  我们的心向往正道,并且依法而行,那就会圆满而成就佛道。
  我们的生理本能其实就是清静无为的种子。欲望一除,就是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若心能够对财、色、名、识、睡这些欲望远离,你就会在认清我们的心识的那一刻,证悟成真。
  如果你在这辈子能够理解我们这个顿悟法门,就在你证悟的那一瞬间,就已经见到了我们的佛性,即见如来。
  如果我们有修行成就的这样坚贞不渝的勤行,希望解脱,可是却无从下手,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也没有诀窍。
  那么你们就向自己的心内观察,一定能找到真相,因为身心的五蕴六处的运作才是一切真理的源头,也是你成佛的缘起。
  如果你不是观察自己的心性,而是各种向外拜神,求佛,寻觅所谓的真道,你这个出发点已经就错了,就是白痴一个。(完蛋玩楞)
  这个向内见自性,识五蕴的诀窍,我是告诉给你们了。能不能成就,能不能广为宣讲,那就靠你们自己去修证了。
  我为了不辜负你们相信我,而跟我学道,才把这真诀窍告诉你们了,如果你们还不能明白,那我也没有办法了。
  六祖的这段偈子里,有几个关键点:第一,魔和佛的区别是你能不能够识别贪嗔痴三毒。第二,没有什么三身,都是自性,清静无为的清净心就是成佛的种子。
  第三,如果不能够对五欲远离,所有的修行理论都白扯。
  第四,学佛是向自己的身心观察,向内找。那些向外寻法,求道的行为,都是枉然。
  六祖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好的诀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精进修行呢?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52

帖子

56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63
 楼主| 发表于 2021-8-22 12: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根据在下的理解,还有对经文的阅读看来,佛陀从未在原始经典中说过“活着可以涅槃”的事例,佛陀对所有活着的阿罗汉都说的“体证解脱”,死了才说“般涅槃”
  我觉着吧,道理很简单,“涅槃”其中有一个含义就是“一切都结束了”,当你还有五蕴身心存在的时候,就不能说是涅槃,只能说体证到解脱,不管是心解脱也好,还是俱解脱也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