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xiangzi76

一朵偎一朵的微笑

[复制链接]

4

主题

219

帖子

45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58
 楼主| 发表于 2020-9-5 01:36: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下载了关于幸福,死亡。人性。公正。世界著名大学的讲课视频。
  明日去长航,端午节,昨晚和珩聊天,孩子说奶奶打她,绘声绘色,说再哭还打,血都出来了,,一边哈哈笑着,惊叹她的表达能力,可以当着奶奶的面这样对妈妈说话,足见她的受宠和成长的自由。
  我是被判断误导了,关于惊惧关于安全感的缺失。每种成长都是必有深意的,值得感激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219

帖子

45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58
 楼主| 发表于 2020-9-5 02: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在寻找什么:李子勋答复网友
  ——人们总是在新面孔中寻找旧爱的影子。爱是一个悲剧,因为一个我们永远爱着的某人,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我们幼年依恋、少年梦想、青春渴望中,混杂着的依附、叛逆与激情,慢慢在内心建构的客体影像。这个“客体”实际上是本我、自我、超我对性与爱解读的混杂体,它让我们精神、身体、欲望哪儿都爽,又不敢爽得很彻底,未曾满足。精神分析认为伦理与社会道德的压抑,使这个客体变得既可爱又狰狞。
  那么,当一个人某种行为、言语、气味激发我们内心对那个客体熟悉的亲密感,我们会把压抑的情绪(被合理化为爱)不假思索地投注给对方,以为是对方给你带来的狂喜,其实这个喜欢来自内心曾给你带来隐秘快乐的客体。如果一个人引发我们的客体投射很强烈,会形成一个心理印刻,让人终身不忘,甚至引起今后无法再对他人产生这样的内心喜悦感,不再有爱的能力,在人性层面是很可悲的。所以,我们不能爱一个人很深,越深,自我丢失和灵魂缺失越厉害。感觉到我们过分把内心爱的能量投注给某个人时,就要学会节制,并把部分爱还给自己。
  你用一种爱的成瘾行为来描述你自己,显然是诱导我相信,你有一种被心理学标签的依恋障碍:“明知关系伤害自己,但欲罢不能,强迫性地重复这一种情感创伤模式”。这样的问题往往需要3个前提:① 从不曾真正地爱过自己;② 幼年在母体依恋中受挫,客体残缺;③ 低自尊与性感缺乏。
  爱被表现为强烈的关系依附,性被用于关系的建立与固着,外表似乎很开放性感,内心却充满压抑与欲求不满。不过,我不喜欢以上这样的分类与解读。某种意义上这些分类系统只是精神分析的言语产物,不是存在本来的样子。人对爱的痴迷应该是人性中最美妙的东西,如果先把自己爱得好好的,善待自己,不轻易牺牲自己与迎合他人,那么,无论你渴望、体验、得到多少爱情与性,你仍旧是身体健康与灵魂饱满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219

帖子

45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58
 楼主| 发表于 2020-9-5 02:4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子勋:把任何体验都当作资源来看
  ——咨询师的个人成长要经过很多体验,要学会去生活。其实人的一辈子都在完成自己,你经历得越多越丰满。不要为经历过的东西而后悔,经历的东西就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摔了、跌了、损失了、被人抛弃了都是重要的经历,都是生命中灿烂的东西。如果想到这些,你就会突然觉得任何懊恼的事情你不再懊恼,不再痛苦,不再有那么强大的生气。当你把任何体验当作资源来看时,什么事都不再是大事情,你可以平常心的去面对。
  ——家庭治疗的关键就是要把自己的原家庭分析清楚。我们都知道家庭治疗讨论的就是一个人和他人的人际关系,可能会无意识地受到早年和他母亲也包括父亲、重要关系人的亲密的、依恋的安全模型的影响,而呈现出起他的特点。
  ——家庭治疗时,会同时面对三个人、四个人、五个人,甚至是一大堆人,我们要在充满着分裂的情绪、愤怒、冲突、攻击性,跟每一个人保持共情,这本身来说是对人能力的挑战。只要家庭有一个成员产生了反感,家庭治疗就无法进行。因为他会破坏你所达成的状态,他会反着来,所以你要让每一个人舒服。在离开前让他感受到得到了你是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他。
  ——咨询师会邀请他,让他发表他自己的看法,甚至将他的看法解释成他的太太和孩子可接受的言语。他会很舒服,因为他真心就是这样想的,只是他的言语不对。他会感觉你在帮他,只要这样的一个前提,他和你结盟了,接下来就好办了。理解他,从来也不批评他。
  ——做了海灵格式体验的人,会感觉到自己的肚子被挖开了,东西找到了,结果却不被管了。海灵格觉得,“我只要呈现出这些信息来,最终你自己会来处理和消化,尽管会痛苦一阵子。”
  ——西方文化里要知道混沌学,因为这个复杂性思维体系能使事件回到一个无序的状态,过度的有序化会让这个世界走样。对于中国的文化,道家思想、禅家思想一定要好好琢磨。阴阳、五行、风水、易经、八卦,我们要深刻思考:
  ——心理咨询师内心完整了,就会荣辱不惊了。
    孔子不是说,“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当你早早地进入那个境界,就没有对错,没有是非,这些事件本身没有可以判断的价值系统,存在就是存在,都是平等的。你的内心搞定了,突然就平静了,不会再为对错而焦虑、痛苦了,你想做什么就去做了。同样,做任何事时,你都会保持一种真诚和坦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219

帖子

45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58
 楼主| 发表于 2020-9-5 03: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系统家庭治疗理论,家庭的意识结构可以借用容格的理论,分为三层结构。
  一、姑且叫着社会无意识,代表社会与民族传统中的非显性的伦理文化和生存与扩张动力在家庭意识深层的遗传和延续(对应集体无意识)。
  二、家庭无意识,代表家庭代系遗传下来的张力,债务,期望与家庭情结(对应个人无意识)。
  三、家庭意识,代表家庭中可以观察的权力结构,情感方式,交流方式以及问题与冲突(对应自我意识)。
  ——社交恐惧却看起来是对某些人的排斥,实质上是朝内的,是自己对自己的排斥。感觉自己在他人眼里不完美、可笑、滑稽,甚至从别人眼里读出自己内心的可耻、卑劣、病态,把他人正常的行为、声音、表情看成是对自己的厌恶、藐视。站在自己对面的人毫无察觉,社交的真正意义也消失了,他客观上成为自我的一面照妖镜。一个人陷入对自己的排斥几乎是一种无解的心理困境,这种困境会激发一种强烈的神经症冲突,伴随明显的紧张、恐惧、脸红、出汗、激越、甚至逃跑。
  ——每当我面对社交恐惧的人时,我的内心会充满对文化的敬畏。有社交恐惧的人内心都有那么一个超然、完美、权威的我,它用苛刻的“必须”来控制自己,当社交中稍有不完美,一种强烈的自我否定、贬低、谴责油然而生。是谁让人内心产生这么强大的超我,自然是动物们不具有的文化。文化激发人对自尊、理想化自我、荣誉的过度追求,结果导致一种反向,对自己产生一种神经质的压抑与否定。
  ——社交恐惧还有更深层的意义,一般聪明的、敏感的、有些神经质的人容易陷入这样的困境,而这类人恰好是具有创造力的人。那么自我如何解读社交恐惧就很重要,如果你认为你的社交恐惧是一种病,你得到沮丧、病态行为和失败。如果你解读为我不爱社交,那么你得到时间、知识和内心宁静。
  ——对社交恐惧的治疗多半不是针对恐惧本身,而往往是针对如何接受恐惧,并克服对社交环境的回避行为。,,,,做渐进性 脱敏治疗。只是医生把女孩去见男友这个行为的意义改变了,过去她见男朋友是为了结婚,而现在见是去问医生想知道的信息。医生通过重新建构相亲的意义,转移了她内心的焦虑,使她的社交恐惧减轻。
  —  坦诚的接纳自己,承认自己不善社交,允许自己不完美甚至甘愿自己有些另类、讨人嫌,是根治社交恐惧的良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219

帖子

45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58
 楼主| 发表于 2020-9-5 04:29:19 | 显示全部楼层
1~~~幸福从心开始:李子勋的100个快乐处方
  —— 文化的多样性是心理医生首先要考虑的内容。大多数的心理冲突来源于文化(观念系统、生活方式、群体规则)的冲突,,,,客观世界是硬的,内心世界是软的,不要以为你对现实的感受一定等同于别人的感受,差异是自然的。抹杀两个世界的差异或者不能很好地设立两个世界的边界,人就会陷入无穷无尽的烦恼之中。
  ——社会人与自然人最大的不同是需要遵循社会的游戏规则,并表现出符合社会规范的个性和行为。不要以为你表现出来的东西就代表了你自己,其实那只是你在某种文化观念下的自我面具。面具下面,是自我内部的阴影。
  ——社会人与自然人最大的不同是需要遵循社会的游戏规则,并表现出符合社会规范的个性和行为。不要以为你表现出来的东西就代表了你自己,其实那只是你在某种文化观念下的自我面具。面具下面,是自我内部的阴影。
  ——我们会觉得许多事情都处在矛盾的对立之中,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当我们摘掉非此即彼的眼镜,用自然的、存在性的眼光,在更长的时间序列中去观察世界,又会发现对立的两者浑然一体,很难截然划分。..... 因而,大多数我们自以为是的真实,其实只是我们的心智和观察系统发明的。
  ——体弱的人还可能出现短暂晕厥,其心理机制是对恐怖情景的一种快速逃避反应,什么都不知道了,恐惧也就不存在了。有的人事后还会出现选择性遗忘,这是对恐惧体验的一种无意识压抑,只有在催眠状态下才能唤起回忆。
  —— 如果说人的情绪是天生的,那么有三个办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多地体会到快乐。
      一是让快乐来和走得慢一些。激情对快乐的消耗很大,也让快乐溜走得快。节制的、清淡的愉悦感可以帮助我们更长久的保持着快乐与满足的心境。
      二是提高心理对快乐的敏感。其实抑郁的人不是没有快乐而是内心失去了体验快乐的能力。当情绪压力来的时候,决定把情绪朝向快乐还是不快乐全在于我们对情绪的联想。快乐的人做积极的联想,得到快乐;不快乐的人做消极的联想,得到悲伤。
      三是创造可以感受快乐的情境。快乐是专心致志去从事一项活动,或潜心于一件有回报的事情,或创造性地实现一种关现一种关系后的副产品。好奇心是快乐的必备要素,探索精神是快乐的源泉,学会去爱是快乐的动力,活在当下是快乐的保证。
  ——人活得哪怕是非常的中立和客观,仍免不了受内心好恶的影响。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会有意无意地把一些内部的愤怒转移给他人,心理学称这样的情绪转移为“负性移情”。人们也会把热情、爱、欣赏投射给另一些事物和人,和他们分享快乐,这是一种“正性移情”。如果你只能通过对同事的无端厌烦来平衡情绪,私下里你应该对她心存感激。人对某件事、某个人的恼怒有时混杂着许多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往往是某事某人激发了自己潜藏已久的焦虑,因为无意识害怕这种内心焦虑再现,而迁怒于他人、他事。
      在我看来,那位同事的某些个性或习惯,正好对应了你内心一直刻意要压抑的东西,你厌烦的恰好可能是部分的你自己。你对某个人好或对某个人歹,其实都是内心自我的具体化,类似一种心理愿望的表达。....用分析的眼光看,这是一种对关系的依赖,通过攻击别人来感知自己,获得“我不像她!”的自我感。
  ——书桌是现实的,我们对书桌的感知是内心的。由此可知.现实是硬的,内心是软的,多样的,不确定的。    知道这些,我们应该理解这句话“被描述出来的真实已经不再是真实”。
  ——其实,内心世界是一种绝对隐私,在那里很多的现实问题都会被扭曲、变形来适应精神的感觉模式。你读到的只是好友内心的影子——一个还没有长大的、有点恋母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喜欢攻击最接近她的人。每个人内心都有阴影,可以说我们的影子是我们自己的一个部分,但不等于自己。
  ——真正的原因是,物质存在的本身是没有对错的,但人类社会的有序存在需要秩序,所以对错就被发明出来。人类在现实领域要保持一种有序状态,精神世界就会缓慢地滑动到对立的极点——无序存在,让被篡改过的东西再扶正回来,以此来实现一种内在的均衡。
  ——内心现实是无序、无道德感、无规则、黑白颠倒和混乱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219

帖子

45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58
 楼主| 发表于 2020-9-5 05:35:42 | 显示全部楼层
2~~~幸福从心开始:李子勋的100个快乐处方
  ——暗示性越高对世界的感知能力越强,具有高暗示性的人的内在感觉也要比别人更丰富多彩。,,,,暗示性高也可以是很积极的。你常常会对某些事有特殊的预感,或者有一种超能力,你能一眼看出某个人可交不可交,要骗你很难。你对情爱的联想远比一般人绵长、复杂,一个眼神可以让你的心热情如火,也可以刹那间冷若寒冰,或者“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暗示性高的人也不怕孤独,因为你的心难得有休闲的日子。近日无忧,你还会留恋于往昔或徘徊于将来,人间的大悲大喜无不在你的心中穿梭跌宕,雁过留痕。暗示性高的人喜欢幻想,更多地流连在自己内心建构的世界里,可能引发社会接触不良,或孤僻倾向。
  ——说实在的,大多数心理问题是被自己努力建构出来的,这是一种指向自己的“执著”。人在成长的某一阶段,都会用一种非此即彼的直线逻辑思维来认识这个世界和认识自己,把事物分成对与错、是与非的两种状态。
  ——放弃对直线逻辑、唯物质主义、唯科学主义的执著,承认存在是唯一的现实,承认存在只是一种状态,没有原因也没有极向,也就无所谓对错。,,,放弃了对错,你才会获得思想与表达的自由。
  ——实际上,语言文字只是一种符号,它本身没有意义,是交流的人赋予了它意义。任意两人,对词句的赋义都是根源于他们自我的体验和理解,人的内心系统是理解语言的基础。内心系统里栖身着很多观念,这些观念会把我们听到的、看到的、触及到的、体验到的信息作一种固化的解释。对于被观念拒绝或不理解的信息我们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从信息的传导来说,因为系统内部对信息的解释不同,系统与系统间的信息是很难传导的。我们以为对方理解了我们,其实这种理解很大成分是误解。这就有主客观的差异。
  ——帮助他人可能有三种不同的心理期待:
  第一种被称为“助人者情结”,通过帮助别人来感觉自己重要,获得权威感,获得被感激、被认同、被喜欢的感觉。帮助的目的是获得一种关系现实,或内心的一种平衡。
  第二种是“功利性帮助”,通过提供帮助来获得更大的利益。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施与小恩小惠,目的是要放长线、钓大鱼。或者通过提供帮助来控制一种关系为自己所用。
  第三种帮助是“超越性共享”,把人类看成一个整体,彼此血肉相连,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同时,认为财富是大家的,把自己手中的财富给那些更需要的人。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需要有一种内心的自我防御系统。
  ——每一段友情都会对应着你生命的某个阶段的心智水平。
  ——格言:“知道死亡不可逃避,活着才拥有了真正的意义。”,,,,
  不管人类怎样来看待生死,生死本身更像是一种禅,是超越人的理解,超越宗教的轮回说、天堂说和重生说,也超越科学的进化论、基因学说和自然主义的。
  ——感觉到死的蛰伏能让你更好地品味生的从容。其实,没有对死亡做过认真思考和真实体验的人,对生也不会有真正透彻的理解。
  ——死亡虽然带走了我们,但个体生命留下的能量、痕迹、思想是整体生命蓬勃发展、延续、兴旺的保证。接受这些,你就不再害怕死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219

帖子

45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58
 楼主| 发表于 2020-9-5 06: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3~~~幸福从心开始:李子勋的100个快乐处方
  ——人类精神世界的发展有赖于两种内心深层的感觉:一是安全感;二是归属感。前者与恐惧(死亡、伤害、痛苦)有关;后者与孤独(依恋、隔离、无助)有关。
  ——一般地,能被我们意识到的安全感,或能被我们解释清楚的安全感已经不是本能,而是一种被我们的文化诠释过的安全感,两者不能等同。能意识到的不安全是精神层面的紧张,是我们学习到的文化、价值观、内心解释造成的。意识不到的不安全是躯体的紧张,如突发的、预感似的恐惧,莫名其妙的慌乱和焦虑。
  ——一是对世界,二是对人类,三是对自己。如果,假定世界是美好的,值得我们珍惜的;人类是友善的,愿意分享、互助与亲近的;自己是可爱的、有价值的。那么,她的内心就比较平和,快乐、乐观的情绪就多,对自我、对他人的要求就比较宽松,也愿意体验不同的生活,欣赏不同的文化。
  ——当一个人所选择的文化观念是多元的、合时宜的、有效的,并与你这个个体相匹配时,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你的身心是协调的,心境是愉悦的,感情是充沛的,体验是丰富的,精力是旺盛的。什么人都敢爱,什么事都敢做,什么地方都敢去,品尝着自由的感觉。
  ——达利的画,精神展现出来的物体的变形只是一种精神的深刻,而非再现一种现实……所以,我们最好认为虚构的生活也是一种生活,只是精神层面的一种补偿与平衡。
  ——把享受、玩与价值观对立起来是一种过时的、两极化的直线思维。….. 挣自己力所能及的钱,享自己可以承受的乐,这是一种均衡观念。
  ——没规则就是一种规则,没计划也是一种计划。在人们的脑海里,计划和规则似乎是一种承诺、一种不变的誓言、一种自律的生活态度。而我认为计划和规则更像是一种生活的游戏规则,有的人立规则是为了遵守,有的人立规则是为了破坏。……. 有一种哲学思想说:“规矩天生就需要有人来破坏,如果谁都不破坏,规矩就不再成其为规矩,而只是一种人的行为本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没有计划也许是更大的计划。你不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就必须用十二分的精力来保持对生活的警觉和弹性,以应付随时不期而遇的突变和机遇。
  ——嫉妒和愤怒的核心是羡慕,是自卑心作祟,欲盖弥彰
  ——理论上.一个人成长的动力来源于三种欲望。一是物欲——生存的需要:二是情欲——归属感与亲密的需要;三是权欲——对安全与优越的需要。三种欲望此消彼长,相互关联,也相互印证。其实,我觉得还有第四种欲望:精神欲——对知识的渴望,对心灵超越的向往,对不惑与良知的追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219

帖子

45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58
 楼主| 发表于 2020-9-5 07: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4~~~幸福从心开始:李子勋的100个快乐处方
  ——“去个性化”,即人在一个群体里会随着群体去思考和行动,事后也许感觉自己当时很傻。
  ——真正的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人心灵的活动,对所有存在感恩,感谢这个世界,感谢身边所有的生命、土地、植物和自己的际遇,因为这些让自己的存在充满意义。
  ——我感激我的身体,它让我有能力去体验美、体验爱、体验快乐、体验卓越、体验成就、体验人生五味的酸甜苦辣咸..”
  ——我们要回到对生命的基本态度,生命本身是一种存在,它唯一的特性就是时间。诞生、发育、成长、成熟,到衰老、死亡构成一个生命的存在序列。在每一个时间序列中,生命按照自己的“本能时钟”去实现生命自己的生物学内容以及延伸的文化定义,这就是全部生命的意义。生命是一种完成,死亡是它最后的“绝唱”。
  ——《疾病的希望》,作者是两位德国心理学家。他们认为:“疾病是生命的一种状态,生病属于健康,就像死亡属于生命一样。”
  ——快乐是需要痛苦去平衡的。
  ——要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的形体和心灵,坦诚地接纳自己的贪婪、欲望、性冲动、享乐主义与个人主义,
  ——心理学解释抑郁是愤怒的朝内释放。因为担心攻击性、愤怒和敌意的泄露给自己带来麻烦,所以把它朝向自己,攻击自己是安全的。心理医生有时会故意激怒抑郁者,如果他们愤怒,抑郁立即就会减轻。抑郁的另一个心理解释是逃避责任。伴随抑郁有强烈的无力感、无能感、失去活力,这样的人是不能承担责任的。
  ——在心理培训中我们接受了尊重自杀这样的思想,自杀是一种权威、一种尊严,不是逃避,而是选择。人没有主导生的权力却有选择死的权力。
  ——失眠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很多时候不是睡眠本身,而是因失眠激发的联想。
  ——人们总是以自己为蓝本来观察别人的内心。快乐的人以为谁的心里都是阳光明媚;抑郁的人认为天总是深灰色的。这种心理现象能发展成一种极端的情景,把不被自己接纳的内心欲望、冲动归咎在别人身上,我们称之为“心理投射”。
  ——《资治通鉴》上说:“畏人知,横加威怒,欲盖弥彰,竞有何益!” ….“反向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219

帖子

45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58
 楼主| 发表于 2020-9-5 08: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闲逛摘录:
  ——婚前私人录像被曝光,这是曝光者的不道德。众人口诛笔伐的对象本应是曝光者、泄密者,然而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的,反倒是隐私被侵犯的当事人。,,,,人们之所以觉得张柏芝有错,甚至有罪,应该羞愧,是人们对性的羞耻感,对女人贞洁的强调。而在男人对女人的忠贞要求中,性并不是问题的根本,问题的根本是控制,是男性对女性精神和道德的挟制。所谓女人的贞洁,正是这种控制的美妙描述。,,而所谓女人的贞洁,就是她的性是被丈夫独占的,丈夫拥有妻子性的绝对权。这是男权社会规定的原则,,,,,在男权中心的社会中,男人是主体,嫁给男人的女人永远是客体。在他们的观念中从来没有将女人当作大写的“人”来看待,而是当作主人有价值的“物”来看待:她只能为作为主体的男人增加荣誉,否则她将不再具有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进而被休掉(离掉)。这其中男人始终是主动者与操控者,女人是被挑选和控制的对象,这种不对称是根本上的。,,,,依照男权社会制定的规则,男女在性道德上是被分别对待的,这一点传统社会如此,现代社会仍然遵循。,,,,,性别的双重道德标准。双重的道德标准致使婚姻中的男女处在不公平的地位,致使女人永远受着道德的追杀
  这种道德追杀其实也是一柄双刃剑,因为这些道德压力同样施加在丈夫身上。——《张柏芝大度合照没有错,是大众在对她“道德追杀”》
  ——于是,在一个本该体现感情信任的事件上,男人只看到出轨能得到什么,却忽略了背叛爱情会失去什么。这个原因是深层次的,譬如男女不平等、国家对孩子抚育的福利极差等等,都可能导致男女在情感关系中的不平等。
  ——心理学上说,我们都只会看到能支持我们心中所想的东西。也许,很多人都想走一条简单的路,没有责任、没有信任的一条情感路,于是他们看不到相濡以沫的贫困夫妻,
  ——同流合污搞出轨成为了男人夜间聚会的保留节目,好男人不出轨反而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在这里,爱情的信任已经被抛在脑后,没有人记得爱情的基础是信任,而出轨是对信任赤裸裸的背叛。男人在出轨时,最大的悲哀不是和其她女人有了肌肤相亲,而是抛弃了自己被她人信任的资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219

帖子

45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58
 楼主| 发表于 2020-9-5 09:37:59 | 显示全部楼层
祝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