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长安昭阳王

【原创】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

[复制链接]

0

主题

17

帖子

3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8
发表于 2020-9-25 09:4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7

帖子

3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8
发表于 2020-9-25 09:55:21 | 显示全部楼层
贾敬死的日子,从六月底过百日,推算到三月二十前可以,但六月底好几天,哪天是百日?为什么说三月十九是死亡日期?有什么证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45

帖子

37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73
 楼主| 发表于 2020-9-25 10: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1.3.4.2        妙玉是定王
  妙玉这个角色,有个显著问题:在书中连个配角都算不上,笔墨极少,总共只有两次出场,却位于金陵十二钗正册,且位次十分靠前,紧随湘云之后,甚至排在贾府小姐迎春之前。跟元春也没有可比性,元春虽只出场一次,但地位显赫,因此不惜建个大观园,而妙玉表面看起来只是个边缘角色,为大观园中佛事添香而已,角色可有可无。李纨因情况特殊姑且不论,王熙凤绝对是红楼梦中不可或缺的主角儿之一,位次却要排在妙玉之后。那我们就从仅有的两次出场,来看看妙玉这个崇祯嫡子,定王。
  1.3.4.2.1        栊翠庵品茶
  妙玉第一次出场,已到了41回,是贾母带刘姥姥游大观园时,从缀锦阁刚吃完饭出来散散,就蹓跶到栊翠庵的山坡下了。
  到栊翠庵,不为拜佛,只为吃茶,有些奇怪:“当下贾母等吃过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作者明确说是吃过茶才来的。
  有些版本是“当下贾母等吃毕”,这样的版本就看不出问题了。还是忠于原著,让读者尽量看原貌。
  1.3.4.2.1.1        刘姥姥这个李自成
  宝玉留神看他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泥金小盖钟,奉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
  作者说宝玉留神看,是提醒读者留神看,看红楼梦时这种作者敲黑板的话一定要注意。
  茶盘:亲自。以贾母级别,亲自是废话,不亲自礼数就不对了。没有“亲自”二字完全不影响整句话理解,所以“亲自”二字不自然,像是强嵌入的。
  茶杯:成窑。后面又三次重复强调此成窑茶杯。
  茶:老君眉。老子姓李。
  六安茶:乱明。六lu安an:乱;茶:茗,明。
  李自成连名带姓都出来了,而且贾母、妙玉都指出李自成乱明。
  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尝:这不是待客之道,贾母能犯这种低级错误吗?前文有吃剩的东西给丫鬟,哪有给客人的道理!请客人尝,也不能给自己吃剩的,应另拿新的。所以作者用意很明显:这个“李自成”,就是给刘姥姥的。这里吃的不是茶,也不是茶道、茶文化,吃的是谜语。贾母、妙玉都心知肚明,宝玉也看出来了,所以直到刘姥姥临别,都没忘记:把这个成窑盅子送给刘姥姥带走。
  妙玉丝毫不掩饰对刘姥姥的厌恶,也表明了这个角色所站的位置,是朱明阵营。
  在进栊翠庵前,刘姥姥说“那笼子里黑老鸹子怎么又长出凤头来”,是作者讽刺李自成这个黑老鸹子称帝。
  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府,书上用的“头悬目眩”四字,现在就一下明白了:李自成破京城,使崇祯头悬,没用错字。
  这次刘姥姥进荣府,所说故事、所行之事都与李自成相符,比如:
  刘姥姥说“天天都是在那地头子上作歇马凉亭”:李自成本为驿卒,用“歇马凉亭”就不奇怪了。
  刘姥姥才说抽柴,马棚就着火了,谁放的火?马放的火!李自成属马,马棚里站个马是“闯”字。李自成到北京放了两次火:攻陷昌平后,放火焚烧十二陵享殿;离京时又放火烧了皇宫。
  刘姥姥说的第二个故事,一个老奶奶原本该绝后,因天天吃斋念佛,菩萨给了个孙子。李自成确实绝后。
  宝玉问茗玉的事,刘姥姥说要打了塑像、平了庙。茗玉是明玉,表示明朝皇权。李自成打了明朝皇权,平了朱明朝廷。
  现在就丝毫不难理解:刘姥姥喝了酒、拉完屎(别怪我用词不雅,从作者角度,李自成就是祸害京城),在大观园那么多能睡觉的地方,偏偏选择了睡宝玉的床。应该说,从大观园东北角那么远,一路走来,别的房子不进,却进了怡红院,从正面读就是不应该的巧合。即便进到怡红院里,也有很多可以躺下的地方,而且宝玉的卧室在最里面,门上还有一个开合机关,刘姥姥硬是全部通过,一个丫头、婆子都没拦截,不可思议地找到宝玉的床,扎手舞脚的睡在床上,鼾齁如雷,酒屁臭气满屋。作者写的精彩,用词恰当,怎么看,都是李自成在京城的表现,“酒屁臭气满屋”一语道尽。作者通过这样一个“不可能的任务”,让刘姥姥睡宝玉的床,表示染指皇权,李自成在北京称帝。不是说跟宝玉云雨、谈情说爱表示染指皇权、称帝吗?如果刘姥姥跟宝玉云雨,或者谈情说爱,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书后面就没人看了。既然刘姥姥睡宝玉不合适,那就睡宝玉的床。汉字真是博大精深呐,睡床睡人都能用一个字,睡,口型真性感!
  所以黛玉说刘姥姥是“母蝗虫”,蝗虫是什么?灾!
  站在作者明朝遗民的角度,把李自成这样一个罪魁贼首,却在正面故事中写成一个淳朴善良、让人同情的老农妇,可见作者笔力之深,正面故事和反面故事反差之大,所以读书时不能受正面故事干扰。
  1.3.4.2.1.2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妙玉特意请宝钗、黛玉二人吃茶。宝钗坐榻上,是客;黛玉坐在妙玉的蒲团上,是自己人。宝玉随后跟了进来,帮忙解开谜底。
  妙玉拿出了两个古董茶具:[分瓜] 瓟斝、杏犀[喬皿]。
  这显然是用诗经“齿如瓠犀”的典故,出自《卫风·硕人》: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
  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
  齿如瓠犀:形容美女庄姜的牙齿,像葫芦子一样整齐洁白。
  作者用绿玉斗做例子:
  斗为器型,玉为材质,绿修饰玉。给宝玉,玉是关键字。
  给宝钗、黛玉的[分瓜] 瓟斝、杏犀[喬皿]也一样:
  斝为器型,瓟为材质,[分瓜]修饰瓟。给宝钗,瓟是关键字。
  [喬皿]为器型,犀为材质,杏修饰犀。给黛玉,犀是关键字。
  瓟:“音庖。【說文】瓠也。【廣韻】瓟瓠可爲飮器。”
  瓟,就是瓠,葫芦。
  瓟犀,就是瓠犀,葫芦子。
  用“齿如瓠犀”的典故,作者又怕瓠犀太明显,所以换了个瓟字。
  妙玉给宝钗的是瓟,毫不客气地指出:这是个胡虏!
  妙玉给黛玉的是犀,就是子,揭示了妙玉的身份,是黛玉之子。
  用瓠犀两个字,便揭露了三个人的身份、关系和立场,既骂宝钗是胡虏,又表明了黛玉和妙玉的父子关系。恐怕只有红楼作者有如此绝世才华,在这个星球上,大概也只有汉字才能如此隽妙!我为同生于斯人之国而倍感自豪,也为能读到斯文之书而深感三生有幸!
  其实,斗和斝是酒器,作者却特意拿来品茶,是提醒读者有异常。作者集中用了多个生僻字故布疑阵,实际只有两个关键字:瓟、犀。
  再看给宝玉的茶具,也含秘密:
  绿玉斗是妙玉自己常日吃茶所用,给宝玉斟茶,同黛玉坐妙玉的蒲团一样,表示自己人亲近之意。还用妙玉、宝玉二人的“玉”字,强调绿玉斗中间的“玉”字,让读者注意到[分瓜] 瓟斝、杏犀[喬皿]中间的字“瓟”、“犀”。
  宝玉又强调:“他两个就用那样古顽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是直接把宝玉我和绿玉斗划等号,再次强调绿玉斗之“玉”,并对比他两个用的古顽奇珍,提醒“瓟”、“犀”。
  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这还是强调绿玉斗:绿玉是竹,朱,妙玉日常用之饮茶,表示朱是妙玉特征,而且竹随黛玉。
  怡红院的红香绿玉,红香指湘云,绿玉是朱,妙玉吃茶用绿玉斗,茶是明,绿玉暗指妙玉。怡红,即遗朱,原来遗朱院的红香、绿玉,是“竹,朱”黛玉所遗的两个嫡子:太子和定王。怡红院因红香绿玉得名,与遗朱为太子、定王的结果非常吻合,正反两面天衣无缝。
  妙玉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出来:一百二十节,明显夸张,是引起读者注意。竹根,是朱根,指妙玉是朱姓。蟠是屈、伏,表示潜藏状态,虬是“龍子有角者”,妙玉是龙子,跟我们前面解读的“犀”是黛玉之子相符,能互相验证。
  注意:整个过程妙玉没有跟宝钗说一句话,只是指出宝钗是胡虏。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历经几千载,仍深深打动我们的心。这就是诗的魅力,所以程序猿也要读诗,尤其是美女诗,能滋养我们干枯的心灵。顺手贴出码猴队友发的几个打油诗词,看看码猴的苦逼人生,开心一下:
  《码猴泪》:
  年少太轻狂,误入IT行。
  因bug断肠,为需求抓狂。
  码猴压力大,夜夜编程忙。
  白发三千丈,无语泪两行。
  《江城子·程序猿》:
  十年生死两茫茫,写程序,到天亮。
  千行代码,无处话凄凉。
  夜深灯火阑珊处,程序猿,加班狂。
  《雨霖铃·改代码》:
  寒蝉凄切,对电脑晚,骤雨初歇。
  程序逻辑无绪,留连处,老板催发。
  支手相看代码,竟无语凝噎。
  念区区千行程序,头脑沉沉bug多。
  多情总为代码别,更那堪,冷落情人节。
  今宵梦醒何处?电脑旁,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45

帖子

37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73
 楼主| 发表于 2020-9-25 11: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1.3.4.2.2        中秋夜联诗
  76回中秋夜,贾母说大家团圆的话,王夫人说今日得母子团圆、今年自己骨肉齐全,黛玉伤感离座,湘云随出宽慰,二人来到水边联诗,成为经典。其实是父子二人梦中相聚,中秋团圆,中秋夜确是骨肉团圆之时。最后却出现一个异常:妙玉突然冒了出来,这个几乎被读者忘记的角色,却在中秋之夜,团圆之时,加入黛玉、湘云之列。既出人意料之外,又令人恍然大悟:这个出现在十二钗正册中,紧随湘云之人,原来也是崇祯之子,太子亲弟,妙玉与黛玉、湘云确是骨肉,所以在八月十五月圆之夜,父子兄弟梦中团圆,以诗寄情。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天上人间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父子兄弟,骨肉至亲,却只能梦中相聚,令人潸然泪下……
  三人一同来到栊翠庵,“栊”是木龙,这是三个木龙。
  妙玉续诗,也可见不是偶然遇到,是从内容上直加入父子之列。
  妙玉诗的结尾之句:烹茶更细论,是提醒读者要仔细探讨。
  首句:香篆销金鼎,是接续“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两句。
  寒塘渡鹤影:是湘云命运,符合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出自杜甫的诗句“鸟影度寒塘”,把鸟换成了代表湘云的鹤。
  冷月葬花魂:是黛玉命运,符合冷月天上斜,玉带林中挂。出自宋代李宏模的《庆清朝·木芙蓉》:“彩扇何人,妙笔丹青,招得花魂住。歌声暮。梦入锦江,香里归路。”
  黛玉《葬花吟》中的“花魂鸟魂总难留”,其实把这里的花魂、鹤影的命运早已概括了。
  妙玉接下来的这句:香篆销金鼎,也不例外,是妙玉命运,香销金鼎,说明妙玉亡于金,即满清。出自宋代李玉的《贺新郎·春情》“篆缕销金鼎”。注意不是《一捧雪》那个李玉,这是宋朝的女词人李玉,收在《全宋词》中。《一捧雪》的作者李玉,是明末清初人,跟太子、定王属同时代人。其实《一捧雪》与《红楼梦》本质一样,一个是因玉杯害的人家破人亡,一个是因玉玺、皇权害的人国破家亡,《红楼梦》是升级版的《一捧雪》。而且有个巧合:《一捧雪》中莫怀古从家里带出之婢名“雪艳”,而黛玉从家里带出之婢名“雪雁”,所以《红楼梦》留下了明显借鉴《一捧雪》的痕迹,而且作品大框架与《一捧雪》雷同。因此元春省亲时,第一出戏便是《一捧雪》的《豪宴》,也是对红楼梦的剧情先做一个总预演:因为家有宝玉,玉玺,引得别人来争夺,当然争夺玉玺会写的很隐晦,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比如化身女人来谈情争婚,比如让丫鬟打个络子把玉络上,用“金”线!总之后来家破人亡,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白茫茫”是雪地,大地最后归了薛家,江山归金,就是怀金悼玉的怀金。然后像作者这样的明朝遗民,只有悼念那个被夺之玉,还不敢明说,只能写个《红楼梦》这样的书,明面儿说一套,背面儿说另一套来控诉这些事,大体如此。《一捧雪》最后还有人主持正义,归还了玉杯,家人能团聚。可宝玉这家呢?被人赶尽杀绝,即便隐匿寺庙如定王妙玉,还是被搜捕斩杀。而且话语权在人家手上,历史都被人家改写了,清写《明史》,所以这“一把辛酸泪”,这“明朱泪”,作者想让后人知道,就耗尽一生来写《红楼梦》,可能子孙都有参与。《红楼梦》就是要揭露真相,准确说是作者认为的真相,告诉读者妙玉是香销金鼎,亡于满清。所以我们从红楼梦中看到的很多事,跟官方史料有差距,这才正常,否则就没必要写这本书了,作者也不需要真事隐了。
  下图是明代珍品玉杯“一捧雪”:
  

318462646.jpg

318462646.jpg

  原收藏者称其家族为莫怀古后代,从明代珍藏至今,玉杯已传世四百多年。经故宫博物院鉴定为明代中期工艺,玉料出自新疆和阗,是明代玉器珍品。
  所以老子庄子都说不要贵物。因物,会导致人命被草菅。
  以上三句诗,到底是花魂还是死魂、诗魂,是銷金鼎还是鎖金鼎,涉及版本之乱版本之争,先不展开。只提醒注意:在庚辰本中,香篆鎖金鼎以下四句诗,每句第三字都写错,我认为是故意写错的,而且里面藏有秘密,以后说。
  赑屃朝光透,罘罳睹(改:晓)露屯。
  振林千树鸟,啼玉(改:雨)一声猿。
  赑屃:又称霸下、龙龟,龙生九子之一,就是常见驮碑的龙龟。
  朝光透:天快亮了,晨光熹微。从龙龟的缝隙中透出微光。
  罘罳:宫殿檐下挡鸟的网;
  晓,露屯:早晨,露珠凝结。
  睹:提醒读者看!看!
  

318462660.jpg

318462660.jpg

  看这里有个常识性异常:在天蒙蒙亮,晨光熹微中,能看到檐下网上凝结的露珠吗?房子、龙龟都是模糊的,何以能看到露珠?
  所以这个露不是露珠,与“赑屃朝光透”连起来看是“透露”:
  赑屃,是龙子。罘罳,网,是王。作者故意用赑屃、罘罳这两个比较生僻的词,透露龙子这个王。
  “振林千树鸟,啼玉一声猿”也有问题:大观园中千树鸟是有,何来猿?定王属猴。
  如果妙玉就是这个猿,那“啼玉”的“玉”就是作者故意用的字,意思也好,猿的啼声像玉音一样脆亮,不必改作雨、谷等其它字。
  而且上下联的对应字:“林、玉”藏“林黛玉”,指上句的对应位置赑屃、罘罳是黛玉之子。“鸟、猿”藏二子,猿是属猴的定王妙玉,鸟是“鸟影度寒塘”改作鹤的湘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45

帖子

37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73
 楼主| 发表于 2020-9-25 13: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1.3.4.2.3        千年铁门槛
  关于太子、定王、永王的下落,现在看到的史料和时人记录说法很多,真假莫辨。比如南北太子案,无论在北被杀,还是在南被抓,都说太子被满清杀了,但从红楼梦我们看到:太子隐居,活到白头了。
  定王,我们先看一段史料,计六奇《明季南略》卷三中的“三皇子纪”,记载的定王事,这段文字不长,全文摘录如下:
  顺治八年冬月,有人出首,三皇子在民间,擒捉至马督府审问,皇子自书供云:
  云庵,系崇祯第三子,名慈焕,年二十岁。
  兄慈烺,即东宫,同为周后所生。弟慈灿,田妃生。
  焕居景仁宫,乳母邓、蒋。八岁就外傅,讲读官傅、张。
  贼犯都时,先帝托予于张近侍及指挥黄贵,送周皇亲家,不纳。
  潜藏民间,为闯搜出。随营到山海关,闯败,携之潼关。
  随营至荆、襄,遇左良玉战,闯败散,即随左营,改姓黄,称为黄贵叔。
  左兵为黄得功所败,黄蜚掳左兵船,杀贵,张近侍以实告,蜚秘其事。
  明年五月,得功亡,蜚携走太湖。遇江西乐安王,蜚托之。王携往孝丰,遇瑞昌王。乐安往闽,以予托瑞昌转藏。
  九月,诣于潜乡官余文渊家,假称宋座师公子。
  有湖广人陈砥流,时相亲密。砥流改名李玉台,算命浪迹,得太平府乡友夏名卿重义,即与名卿同至于潜来接。
  予在陈监生家,监生与文渊说知而别。予改姓孙,名卿以女字之。
  四年十二月,余文渊与知县不和,前事遂露,行文太平,查不获。
  五年五月朔,予削发为僧,号云庵,或称一鑑,或称起云。砥流亦忽张忽李,随口应人。浪迹江北各庵。
  砥流访知宁国府(注:宁国府,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相当今之安徽省宣城、宁国、黄山等地,距南京仅一百公里。朱元璋复改为府,属南直隶。)秀才沈辰伯好义,六年七月,同予往访,遇于船中。
  一老秀才吕飞六善诗文,辰伯即托飞六留家读书。
  八年闰二月,辞别沈、吕二人,与砥流复到夏家。
  三月完姻。因夏贫苦甚,自租乡村空屋一间居住,度日维艰。
  四月,与砥流议,得芜湖借银二十两,买细茶,同徽客汪礼仙往苏州卖。礼仙与常州人杨秀甫、吴中虎丘相识,茶卖毕,同到常州。
  秀甫言周介之是好人,到其家住几日。介之又言路迈是好人,即往谒路迈。临行时,送吴中诗扇一、其母银五钱。在路迈家住几日,将回夏家,不意吴中私作假札,贾利不遂,因出首于抚院。
  抚院差官先到宁国沈、吕二家,跟寻至芜湖,即获砥流。予挺身出,随抚院差官赵行,于途遇江宁赵同知、当涂某知县,带到太平,随到江宁也。
  计六奇比定王仅大十岁,是亲身经历这段历史之人,他在这段记录后提出了几个疑问,并写道:“事固有不可度者,存疑可耳。”落款时间为“辛亥七月二日书”,是1671年。
  还有时人陆圻的《纤言》,记录同此文几乎一样,仅有个别字的差别。要么抄录自同一个来源,要么得到了嫌疑皇子的供状抄本,抄出来的结果当然几乎一样。
  如果时人计六奇、陆圻这些读书人都能得到供状抄本,那么作者的家族和朋友圈更能得到。在当时的江南士子朋友圈,真假皇子案、朱三太子案等肯定是大家都普遍关注的事,既然是官府捉拿、审问,又有供词,必经过文吏之手,势必流传到这些文人之间,不足为奇。
  红楼作者要写这样一部巨著,显然有他的信息渠道,以作者对崇祯和明朝皇室的熟悉和亲密程度,应该在众多真假皇子的案件信息中能一眼看出真伪,显然红楼作者认为这是真正的定王事件,请看:
  宝玉生日第二天,看到妙玉的字帖“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直跳了起来,大惊小怪。袭人晴雯等见了这般,不知当是那个要紧的人来的帖子。然后对“槛外人”写了那么一大段,有没觉得奇怪呢?
  宝玉因“槛外人”不知该回复何字,要去问黛玉,我们现在很容易明白,是其子。
  却由岫烟告诉原故:“他常说,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道: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所以他自称槛外之人。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或称为‘畸人’。他若帖子上是自称‘畸人’的,你就还他个‘世人’。畸人者,他自称是畸零之人。你谦自己乃世中扰扰之人,他便喜了。如今他自称槛外之人,是自谓蹈于铁槛之外了。故你如今只下‘槛内人’,便合了他的心了。”
  这里有个明显错误:“五代、唐、宋”,把唐写到五代之后,太明显!你不用想作者会犯这样低级的历史常识错误,这也不是抄书者能轻易抄反的,明显是作者故意的。红楼梦读过多遍后,看到这种错误,就知道作者在提醒读者,上下文里,有次序要反一下。哪里?
  这两句:终须一个土馒头,纵有千年铁门檻。
  铁门檻:把檻的木,换成铁的,鑑,是“鉴”的繁体字。
  一个,铁门檻:一鑑!
  看三皇子供词:予削发为僧,号云庵,或称一鑑,或称起云。
  我看的《明季南略》是竖排繁体字,所以一眼就看出来了。
  红楼梦中用定王出家后的名号“一鑑”,告诉我们妙玉是定王。
  而且后面连续用了四个“槛”,是否故意提醒?我们心知肚明。
  再看宝玉表现:
  宝玉听了,如醍醐灌顶,嗳哟了一声,方笑道:“怪道我们家庙说是铁槛寺呢,原来有这一说。
  铁槛寺、原来有这一:再次强调“一鑑”。
  一声、一说:两个“一”,还是重复强调。
  看出“一鑑”,所以醍醐灌顶。
  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黛玉是庄,妙玉就是庄之子。
  故又或称为畸人:《庄子·大宗师》“畸人者,畸於人而侔於天。”敢说自己齐天的人,是什么人!
  畸零之人:不容于世的、孤零零的、多余的人,前朝皇子很贴切。这也是香菱之“菱”的来源,作者指他们都是畸零之人。
  《明季南略》记载的这个三皇子,与定王、妙玉信息相符:
  顺治八年被捕时,年二十岁。定王1644年出逃时十三岁,相符。
  顺治五年五月初一,削发为僧时十七岁。17回请妙玉来荣府时十八岁,刚好衔接,这也是在红楼梦中妙玉比黛玉、湘云大七八岁的原因。妙玉亲自入了空门,是定王因抓捕,不得不入空门逃命,所以妙玉是带发修行,不是自愿出家。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同黛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都符合定王。妙玉的师父临终遗言,说他不宜回乡,是父亲临终之言吧,是定王无家可回啊。
  贼犯都时,周奎闭门不纳,潜藏民间,为闯搜出。随营到山海关,闯败,携之潼关。随营至荆、襄,遇左良玉战,闯败散,即随左营。后归黄蜚,黄蜚是水师总兵。这些都与其它史料能互相佐证。而且与黄蜚秘其事,很明智,当时皇子只要出现,就会被杀,要么像北太子被满清杀,要么像南太子为南明不容,无论真假都只有死路一条。这也是太子、定王、永王虽然在弘光、隆武、永历时都活着,却不敢露面的原因。当然在这几朝中间有空白期,应该也有不愿露面的原因,就像崇祯剑砍长平时所说“汝何故生我家!”再如计六奇等不少当时人的书中表达的运数已尽的天命观,几个孩子突遭巨变,父母惨死,心理上承受不住,有类似想法不愿出头也正常。这或许也可回答计六奇的犀利之问:弘光已覆,黄蜚有定王,为何奉义阳王号令入太湖?
  定王被满清抓捕后,以假皇子的罪名杀害。满清杀的每个皇子,包括多起朱三太子案,无论真假,都是假冒皇子的罪名,必须死!必须假!把人类的虚伪丑恶与胜王败寇表现的入木三分。定王是三个皇子中死得最早的,年仅二十岁。所以妙玉结局正是“香销金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45

帖子

37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73
 楼主| 发表于 2020-9-25 13:54:38 | 显示全部楼层
1.3.4.2.4        妙玉名由来
  红楼梦中名字带玉的不下十人:贾宝玉、甄宝玉、林黛玉、林红玉、妙玉、茗玉、玉官、玉爱、玉钏儿、蒋玉菡等。但除了宝玉、黛玉,其他演员都出场不多。在十二钗正册中,只有黛玉、妙玉。
  妙玉之名:玉,显然随黛玉;妙,应该来自妙常。
  按宝玉说的耗子偷香玉的笑话,黛玉才是真正的香玉。作者把香给了湘云、香菱,把玉给了妙玉。
  陈妙常,南宋高宗时人,本是官宦人家的小姐,自幼体弱多病,父母将她舍入空门,削发为尼。妙常好学,诗文琴棋俱佳,十五岁后,病体早愈,容光焕发,艳丽照人,身穿袈裟,如下凡仙子。
  妙常为世人所知,是因南宋著名爱国文人张孝祥,成全了她与潘必正自由恋爱的婚姻,为文士们津津乐道。后来其故事被明代高濂创作为著名戏剧《玉簪记》,广为人知。红楼梦中也提到此戏,54回,贾母带着众人听戏时说“即如《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琴挑》是戏曲经典名段,第一句便是“月明云淡露华浓”,妙常上场说“抱琴弹向月明中”,她弹的琴曲名《潇湘水云》,由郭沔创作于蒙古南侵之时,南宋灭亡前夕,“每欲望九嶷,为潇湘水云所蔽”,深感国事飘零,对山河残缺无限感慨,借水光云影,寄眷念之情。九嶷山是虞舜之葬地,贤明之化身。贾母只说《琴挑》,读者是否看到“月明”?妙常弹的琴曲,既有黛玉之潇湘和虞舜,又有湘云,更有异族入侵、国家将亡之痛。所以《玉簪记》和妙常跟红楼梦有关系。
  《玉簪记》对妙常的身世背景做了改编:金兵南侵,少女陈娇莲在逃难中与家人失散,入金陵女贞观为道姑,法名妙常。这个改编后的身世,应该是《玉簪记》被红楼梦引用的直接原因,与妙玉扮演的定王太契合了:陈娇莲名中“莲”字,同香菱之英莲,随黛玉之芙蓉;也是金兵南侵,逃难,与家人失散,进入金陵地区,简直如出一辙。只是把女贞庵的尼姑,改成了女贞观的道姑,但几乎没影响,都是出家。而真实人物陈妙常“本是官宦人家的小姐,自幼体弱多病,父母将她舍入空门”的这些素材,正好作了妙玉在正面故事中的身世。
  所以妙玉这个角色,用了妙常的“妙”字,是作者故意留下痕迹,让读者能看到《玉簪记》中的妙常,在金兵南侵时,恓惶逃难,失去家人的悲惨。看《玉簪记》第四出《遇难》:
  你看!你看!听奔雷,惊飞电。
  马和旗,枪和剑,浪滚风翻。
  孤身遭变,便死又难,念娘儿怎生割舍,地北天南。
  ……
  (金兵猖獗叫嚣:)
  你看那人慌鼠奔如波走,谁敢来争斗。
  弓刀齐摆开,枪剑分先后。
  把都儿们!你看锦绣江山咱统守!锦绣江山咱统守!
  ……
  哭啼啼泪眼枯干,叫娇儿在何方追赶。
  叫不应愁恨冲天,死和生教我怎生打探。
  莫不是生投人、死投鬼,逃得过今朝难。
  野树深山,孤身遭变,便死又难。
  念娘儿怎生割舍,地北天南。
  ……
  乱纷纷地滚天翻,软怯怯孤身羞面。
  雁声孤月露江烟,莺啼怯风愁雨怨。
  到如今谁投奔?水程长,山程远,地冷云寒。
  看着看着,便泪流满面……定王逃难之时、满清抓捕之际的遭遇,不正如此吗?
  我一向对戏剧中的弱智剧情白痴逻辑侧目冷对,包括经典戏剧《窦娥冤》。“自家张驴儿。可奈那窦娥百般的不肯随顺我。如今那老婆子害病,我讨服毒药与他吃了,药死那老婆子,这小妮子好歹做我的老婆。”张驴儿以得到窦娥做老婆为目标,却采用下毒的方式,要毒死蔡婆婆,却被亲爹误喝,结果窦娥成为替罪羊被冤杀。那如果毒死的不是亲爹,正是蔡婆婆,张驴儿的小目标能实现吗?毒死了人,面目乌黑,仵作岂能放过?官府岂能不究?汤是窦娥做的,张驴儿端的,出了人命,不是窦娥,便是自己,要被杀头,那么窦娥做老婆的目的显然不能达成,张驴儿为什么要这样干?就这智商,这货活该先打光棍儿,然后明正典刑!官府岂能容这种人活在世上。
  光棍儿用手指头想事儿,无脑乱来,不顾逻辑,那太医出身的人总该知书达理吧?看赛卢医,因蔡婆婆来讨二十两银子的欠债,便拿绳子把老人往死里勒,完全不顾职业习惯。被张驴儿父子看到救了,太医明知杀人未遂,又有现场人证,却不立马卷包走人,而选择了坚守职业岗位。这种职业操守和等待警察的勇气,让人莫名其妙,但随着张驴儿来买毒药,马上就“名其妙”了:做坏人也要坚持到底,在把毒药卖给张驴儿之前,怎能不顾剧情发展只顾自己逃命?否则让编导怎么往下编?因为如果是其它药店、医生,一是不会卖毒药给张驴儿,二是在命案发生后会出来作证:毒药是张驴儿买的。那千古窦娥冤还怎么冤?不杀窦娥,不足以平民心!窦娥不死,编导怎么向广大观众交待?
  就这剧情,居然感天动地!怪不得后来窦娥都受不了了,大喊: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我知道戏剧都是编的,但我们可以编的更贴近人类嘛,别让人怨天怨地的。
  戏剧基本遍体鳞伤,那经典名著就好了?看《西游记》,我一见那些妖怪就来气儿:白骨夫人有言在先,“唐僧本是金蝉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体。有人吃他一块肉,长寿长生。”那你们只要抓到唐僧,不管三七二十一,无论胳膊大腿屁股蛋,先咬一口嘛,就一口!你千年修行的目标便可实现,对如此重大的妖生目标,居然迟迟不开口?非要上笼蒸、下锅煮,岂有此理!小白龙吞唐僧的白马,没听说先上笼蒸的。沙和尚在流沙河上吃过客,项下骷髅悬九个,没听说先下锅煮的。你们是妖怪吔,沙僧都骂你们妖怪,更要符合妖怪的行为规范,生吞活吃,应该在第一时间,张开你的血盆大口,咬他!
  退一万步说,你就要下锅煮,那抓回洞里先扔锅里啊,你家缺水还是缺柴呀?却要自己先吃醉酒睡死过去,对长生不老的终极目标,竟然视同儿戏!真给妖怪丢脸!就你们这智商,再修炼千年,也不配做人!你看人做事,斩尽杀绝,不留后患,坏事做尽,仍要流芳百世,杀人如麻,还称千古圣君,这是什么境界?慢慢学吧,妖怪!
  我对把斗战胜佛封给猴子,而不是封给一个人,没有任何意见,禽兽在很多时候比人强,我从不否认。但对猴子的战斗力越看越怀疑:路上遇到的不少妖怪,本是天上神仙的坐骑、童子之类,猴子却自己摆不平,每每上天去求助,我就纳闷:这猴子当年是怎么闹的天宫?
  但《玉簪记》不同,基本没有剧情硬伤,可能是有真实事件在前的缘故,情节也相对简单,而且文字简练,优美典雅。
  妙玉续诗,一挥而就,这像张孝祥的作诗风格。张孝祥平素作诗,都是一挥而就,一气呵成,杨万里说他“诗酒淋漓”。
  他曾在抗金名将张浚的席上赋词一首,《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
  ……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
  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
  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张浚读后,深受感动,为之罢席。
  张孝祥和王十朋一样,也是宋高宗钦点的状元,也是坚定的主战派,采石矶大捷的虞允文,是其同年兼好友。张孝祥上书为岳飞辩冤,被秦桧所恨,诬陷其父,投入狱中百般折磨。秦桧真是下三滥!
  王十朋在红楼梦中也有。44回,众人看《荆钗记》,黛玉说“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那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子上来作什么!”当然黛玉此话另有所指,是对宝钗说的,并非讽刺王十朋,也非讽刺宝玉。其实《荆钗记》跟历史上的王十朋没什么关系,只是借用了他的名字,因为王十朋名气很大,被称当代伟人。力主抗金,荐用张浚、刘锜等宿将。宋孝宗评价他是“南宋无双士,东都第一臣”。
  《玉簪记》、《荆钗记》,张孝祥、王十朋,红楼梦中引用这些人,不难看出有国难思忠臣之意,他们身后还站着岳飞、张浚等良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3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4
发表于 2020-9-25 14: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7

帖子

3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8
发表于 2020-9-25 15:38: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好的贴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45

帖子

37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73
 楼主| 发表于 2020-9-25 15: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1.3.4.3        巧姐是永王
  巧姐经常不动声色地跟湘云、妙玉一起出现:
  21回第一次写湘云来贾府,给宝玉梳头,说到四个珠子,其后巧姐出痘疹。
  29回五月初一,清虚观打醮,凤姐问巧姐的寄名符,张道士用茶盘托了来,又用茶盘托出宝玉的通灵玉,托进红色金麒麟,湘云的饰物是金麒麟。初六第二次写湘云来贾府,和翠缕说阴阳雌雄的话,可巧捡了这个金麒麟。
  41回在进栊翠庵之前,“忽见奶子抱了大姐儿来,大家哄他顽了一回。” 栊翠庵品茶是妙玉第一次出场,却在妙玉前,巧姐忽然出现,这都是作者精心的安排。然后写了一大段啰里啰嗦的话:
  那大姐儿因抱着个大柚子顽的,忽见板儿抱着个佛手,便也要佛手。丫鬟哄他取去,大姐儿等不得,便哭了。众人忙把柚子与了板儿,将板儿的佛手哄过来与他才罢。那板儿因顽了半日佛手,此刻又两手抓着些面果子吃,又忽见这柚子又香又圆,更觉好顽,且当毬踢着顽去,也就不要那佛手了。
  看到啰嗦,就是作者在强调什么,仔细看:佛手。
  巧姐哭着闹着要佛手,是告诉我们,巧姐这个人后来去了南方。佛手是南方才有的特产,在浙江、福建、两广、云南等南方地区才有,北京、长安等北方地区都没有。
  前面有妙玉出现在十二钗正册的先例,再看到巧姐出现在正册中,我们已经不感到奇怪了。虽说巧姐是宁荣两府草字辈唯一的女儿,但她每次出场基本都是只露个面,因年龄幼小,几乎没存在感。
  从巧姐的判词和曲子看,势败家亡,遇到恩人,救了性命,荒村纺绩。在十二人判词中,大部分是林中挂、雪里埋、大梦归等死亡的谶语,好点的是探春、惜春这样骨肉分离、皈依佛门但留得性命的结局,而巧姐是唯一被救后过上正常生活的人,虽然荒村耕织,不比大富人家,却是大众生活,这点不容忽视。
  15回秦可卿出殡,王熙凤在弄权铁槛寺之前,带着宝玉秦钟,进了一个村庄歇息更衣,这等小事,却写了一大段,就要注意了。
  只见炕上有个纺车。宝玉又问小厮们:“这又是什么?”宝玉问小厮,也是作者问读者,要读者注意纺车。
  只见一个约有十七八岁的村庄丫头跑了来,宝玉的表现是“陪笑”。二丫头说“我纺与你瞧”,是给读者瞧,纺车,和一个十七八岁的村庄丫头,纺与你瞧,我们应该想到第五回判词图谶的巧姐图画:荒村野店,美人纺绩。
  秦钟强调:“此卿大有意趣。”是要读者强烈注意此卿。
  临行赏钱,庄妇等来叩赏,内中并无二丫头,是说明二丫头不用叩赏。“凤姐并不在意,宝玉却留心看。” 强调凤姐,让读者留心看:只见迎头二丫头怀里抱着他小兄弟,同着几个小女孩子说笑而来。宝玉表现奇怪:“恨不得下车跟了他去……以目相送。”跟宝玉有情、云雨之人,往往是染指皇权或有皇权资格的人。但这个二丫头似乎对宝玉这个皇权并不在意,安心过农家生活。
  这又是用预演之法,预演凤姐之女巧姐后来的荒村农家生活。二丫头预演巧姐,或者说巧姐就是二丫头,就是四个朱子中的小兄弟,永王,年龄最小的一个:崇祯十五年三月二十一日,册封皇四子为永王,田贵妃生,甫十龄,妃久病请封,且云“恐不及见”,故亟慰之。
  清初朱三太子案不下十起,基本都是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帜反清,直至康熙六十年,仍有人尊奉“朱三太子”的名号与满清对抗,所以“朱三太子”更多地起到一个旗帜、大明正朔的感召作用。
  《鸡林旧闻录》、孟森的《明清史论著集刊》等书都引用了李方进所著的《张先生传》一文。张先生即四皇子,李方进与之相识二十余年,而不知其身世。李方进做过饶阳县官,康熙四十五年冬,已解任家居,张先生来访,聘为西宾,教几个孙子读书。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四月初三,与张先生在书房下棋时,被官兵锁拿。李方进受牵连,被流徙三千里,康熙庚寅(1710年)冬月,书此文于流放地新城。
  张先生者,初不知其何如人也。癸亥春(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得晤于路氏筵上。见其丰标秀整,议论风生,因私询其从来。主人曰:“姓张,号潜齐,浙中名士也。学问渊博,写作兼优,而且工于手谈,精音律。今为张氏西席。”
  可见山东众人对张先生在浙江化名王士元都不知。被捕讯问时:
  “你家教书先生是何人?”予曰:“先生姓张,名用观,系南方人。于二十年前,在东平州张家设教,曾认识。后于前年十二月,伊父子来至吾家,谆言寻馆度日。予有孙数人,从他读书。”
  “他在南方姓王,山东姓张,你不知么?”余曰:“一毫不知。”
  李方进所记张先生当堂供述到浙江的经历如下:
  吾乃先朝皇子朱慈焕,原封定王。事到今日,不得不说实情。
  崇祯十七年流贼围困京城,先皇帝交于王内官,往民间藏匿。及城破,王内官献之闯贼。闯贼又交于杜将军。未几,吴三桂同清兵杀败流贼,各自奔逸。贼中有一毛将军,带吾到河南地方。弃马买牛,种地年余。清朝查捕流贼紧急,伊遂抛吾而逃。时吾年甫十三,自往南行。至凤阳,遇一老乡绅王姓者,曾为先朝谏垣,细询根基,执手悲泣,留在伊家。余遂改姓王,偕伊子同学读书。又数年而王官病,吾年十八九,乃从江而南,举目无亲。到一禅林,大士前削发为僧,苟延岁月,偷生度日。后游于浙,止一古刹中。有胡姓者,余姚人也,亦明时宦裔,俱来寺中,与我谈经论文,愕然大咤曰:“子有如此才学,何为流于空门!”乃延至其家,改换衣帽,劝吾蓄发。伊居室之旁,有小园半亩,茅屋数间,俾吾住其中,后又以女妻焉。
  《清实录》中记为四皇子,无朱慈焕、定王之词。种地年余、年甫十三,也符合四皇子年龄,而非定王。下文审讯官钦差穆旦,在《清实录》中为吏部侍郎穆丹。
  四皇子在浙江以余姚“王士元”为名,靠教书为生。“王士元”反过来念“原是王”。后经朋友介绍,到山东张岱霖等人家中教书,改名张用观。他对自己身世守口如瓶,却按朱家传统,取名按木火土金水五行排辈,为儿子取名的字都含“土”,给孙子取名朱钰宝。
  在山东抓捕后,经初审,奉康熙上谕,解往浙江,交穆丹审讯:
  二十二日到杭州,在贡院质审。上坐者钦差见宰穆旦,次镇杭将军,次两江督,次浙闽督,次苏抚于,次浙抚王,共六大人。
  问先生曰:“你是王士元么?”先生曰:“吾本姓朱,名慈焕,改名王士元是实。”又问:“你既是朱某,朝廷待汝不薄,何为谋反呢?”曰:“吾数十年来,改易姓名,冀以避祸耳。  有三大恩于前朝,吾感戴不忘,何尝谋反?”又问曰:“甚么三大恩?”曰:“流贼乱我国家,  诛灭流贼,与我家报仇,一也。凡我先朝子孙,从不杀害,二也。吾家祖宗坟墓,  躬行祭奠,命人洒扫,三也。况吾今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鬓发皆白,乃不作反于三藩叛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买军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于此乎?吾因年荒米贵,在山东教书度日,居近通衢,密迩京城,尚敢有谋反之事乎?”
  见判语云: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应拟不辟,以息乱阶。细询李某,坚供不知情,正在伊家捉获,且住有年余,说不得不知情。合以知情而不出首之例,流徙三千里。旨内又云:着穆旦多加兵丁,沿途防护,将朱某带至京中,问明正法。
  七月十二日登舟起解,从此与先生不获会面矣。季秋十七日进都,先生送刑狱,予在户圏。
  《张先生传》此文所记,与《清实录》所载严丝合缝。
  对比《清实录》康熙实录卷之二百三十二,康熙四十七年:
  四月戊午(四月十二)。上谕大学士等曰:山东巡抚赵世显拏获朱三父子,解往浙江交穆丹处。朱三者,乃明代宗室,今已七十六岁。伊父子游行教书、寄食人家。
  六月乙丑(六月二十)。九卿遵旨再议,侍郎穆丹等所审浙江贼犯朱三,即王士元等,仍照前议其立斩……得旨:匪类称朱三者甚多,著将朱三即王士元,伊子朱兟、朱?、朱壬、朱在、朱坤,伊孙朱钰宝等带至京城,问明正法。
  十月丁未(十月初五)。先是,奉差查审大岚山贼,吏部侍郎穆丹押解贼犯朱三,即王士元等父子六人至京,下九卿詹事科道会审。至是九卿等覆奏:朱三供,伊系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七年前身故。又遵旨传唤明代老年太监,俱不认识。朱三明系假冒,朱三父子应凌迟处死。得旨:朱三即王士元,著凌迟处死。伊子朱兟、朱?、朱壬、朱在、朱坤,俱著立斩。
  注意:孙子朱钰宝并未押解至京,也没提是否死、死于何因何处。朱钰宝,反过来是“宝玉”,加“金”为钰,金是这一辈的五行排序。红楼梦中也用部首排辈,比如文字辈、玉字辈、草字辈。
  对一个教了一辈子书的七十六岁老人,凌迟处死,全家灭门,欲加之罪,斩草除根,这是所谓圣君康熙干的事。为了诬陷四皇子为假,康熙故意混淆四皇子和早死的五皇子,把几位皇子的名字抖乱得至今乱七八糟。却被清朝自己官修的《明史》打了嘴:永王慈炤,庄烈帝第四子。崇祯十五年三月封永王。贼陷京师,不知所终。悼灵王慈焕,庄烈帝第五子,生五岁而病,帝视之,忽云:“九莲菩萨言,帝待外戚薄,将尽殇诸子。”遂薨。
  清史学家孟森对朱三太子本传补正,并指出康熙四十七年所获朱三太子,实为崇祯四子封为永王者,清廷在朱三太子一事上,“颠倒耳目者二三百年,帝王之用机心刻深长久,为振古所未有”。
  从顺治到康熙几十年来,一直有人举朱三太子旗帜反清,也说明很多人都知道朱三太子没死,在民间流传甚广,不是秘闻。从红楼梦中写永王的情况分析,红楼作者应是根据民间传说版本,并不知道此案信息:一是此案说的很清楚,皇子是太监出卖给闯贼的,没舅家什么事儿。而红楼梦中是“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显然是民间流传的周奎家出卖给李自成的版本,“爱银钱”说明是出卖换得赏钱,还不是闭门不纳以避祸。二是,势败家亡,因济刘氏,得遇恩人,势败家亡是李自成破京,刘氏显然是刘姥姥李自成,并未杀永王,有不杀之恩。十二岁的永王从战场得脱,没有送命,也没有落到吴三桂或清兵之手,显然是得到李自成部下兵将的帮助,有活命之恩。巧姐哭闹要佛手,荒村野店,美人纺绩,是民间流传的流落江南,农家生活。这些与本案信息都无关。三是“上有苍穹”,就是老天有眼,并无悲惨下场。前文在“麒麟伏白首双星”中也分析过,白首双星指隐居的太子和永王,两人都活到白头了。而本案结果是永王被凌迟处死,就是一刀一刀直到割死,是人类加在同类身上最丧失人性的恶行之一,禽兽从来不这样干。所以永王应是十二钗反面人物中结局最惨的一个,而不是红楼梦里十二钗中结局最好的一个。
  此案在当时明末遗民中影响一定很大,而红楼梦中并不知1708年永王被捕,被康熙凌迟,全家灭门的悲惨结局。这说明什么?两种可能:一、初稿已完;二、作者已死。当然还有其它可能,比如红楼作者认为这不是真正的永王,只是又一个假朱三太子案。但仅从当朝对一个七十六岁的老人采用凌迟之刑,以“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为罪名,又说“明系假冒”,还说“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七年前身故”,以红楼作者的熟悉程度,看错的可能性有多大?
  1708年还有一个大事件,是《桃花扇》首版刊印,以《桃花扇》反映的明末内容和轰动效应,却在红楼梦中完全没有提到,这点可怀疑。1688年的《长生殿》在红楼梦中有,这就给我们一种可能性:在1688年到1708年的二十年间,红楼梦初稿完成,或者作者逝世。在没有充分证据的前提下,不能轻易排除这种可能性。
  1644年甲申之难时只有十二岁的永王,在1708年都已七十六岁高龄了,亲身经历亡国之痛的这代人应该都相继凋零,计六奇、张岱、万斯同等人也都已谢世。
  当然也不排除在1708年之后的那个甲子中才写红楼梦的可能性,应在多种可能性中去求证。比如第一代人积累了素材,设计了框架,但没来得及成书便去世了,可由其子孙弟子接力,写完整部书。
  巧姐之名:从黛玉,出自宝玉读《庄子》那段:“故绝圣弃知……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所以“巧”有“人含其明”、“大巧若拙”两重含义。黛玉是“庄”,前文已探讨过,巧姐是庄之子,即崇祯四子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7

帖子

3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8
发表于 2020-9-25 16: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安昭阳王 :本土豪赏1个赞

001.png

001.png

(100赏金)聊表敬意,点赞是风气,越赞越大气【我也要打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