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322|回复: 55

【原创】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

[复制链接]

7

主题

145

帖子

37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73
发表于 2020-9-24 02:4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我读红楼梦的三个阶段
  我读红楼梦三十年来,经历了三个阶段:起初只读正文,不愿做任何索隐求证,觉得那些说黛玉指谁宝钗又指谁的人都脑子不正常,读书嘛就好好读原文,品鉴传统文学的经典之美。但读熟了以后,就发现很多问题甚至错误,而且越读越多,从正面文字和情节没法得到解答。然后就随大流,听专家言,放在康雍乾时代的背景下又去读。后来发现问题更多,然后就采取空杯方法,把以前脑子里被灌输的东西全部倒掉,把杯子腾空,从零开始。既然书中多次出现唐寅,那就从唐寅时代开始;手抄本在乾隆时代流传,程甲本在乾隆年间刻印,那就把结束时代先算到乾隆。当视野放大到“唐寅至乾隆时代”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再读时发现豁然开朗,很多问题迎刃而解,甚至很多细节都吻合,很自然就能看到作者的一把辛酸泪,我深知这个方向没走偏。
  1.1        第一阶段:只读正文
  只读正面原文,不管所隐真事,脂批也仅作为参考和提醒。
  享受中国古典的文字和意境之美,风花雪月,诗词歌赋,儿女情长,红尘游戏,射覆斗草,饮酒赏戏,嬉笑怒骂,贫嘴吵架,不知不觉笛声转悲,随着剧中人物联诗流泪,寒塘鹤影,香销金鼎,已见沙尘渐起,腥风吹近,眼看要生离死别,芳魂消散,却在八十回戛然而止。但终究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已成定局。作者却用了更严重的句子:白骨如山忘姓氏!好像是天灾人祸如瘟疫战乱留下的人间地狱,残碎世界,把悲剧推向了高潮!已经不是小儿女的情缘婚变,也不止是一个家族的抄家衰亡,好像是身边的世界发生了水火大战、女娲补天这类涉及到整体国民的极大灾难。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人看。红楼梦是个没写完的悲剧,已经让你我嗟悼悲怨,欲罢不能,或许也正因为这个古瓷花瓶已经被推下,却尚未落地,在将碎未碎之际,才更让人不舍,想要看到结果又怕看到结果,干脆就维持这个美好的残像,在瞬间中永恒。
  正面读发现很多问题,甚至错误,多到每回都有不少,仅列几个:
  第一回说贾雨村“淹蹇住了,暂寄庙中安身”。《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何琼佩之偃蹇兮”,《九歌》“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而且左传、汉书等都有“偃蹇”,这样一个常见词,一个抄书的秀才都不会写错,却被错写成“淹蹇”,红楼作者能犯这种低级错误?类似这种错字每回都有,数不胜数。
  玉在匮中求善價:论语中现成的“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玉椟的椟,为何不用?却用一个比装虎牛的柙更大的匮字?关于柜子的高大,刘姥姥在黛玉屋里还专门提醒:“那柜子比我们一间房子还大还高”。
  第二回“赦公也有二子,长名贾琏”:满书的琏二爷、琏二奶奶,作者会把贾琏是长子次子写错?而且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都没发现?只能是作者故意的。如果像有的版本改为“次名贾琏”,也不对,加上贾琮就不是二子了。
  第三回宝黛初会,黛玉六岁,宝玉问“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有这样问人名的吗?我叫李白、杜甫不行啊,非要白居易这样的两个字?奇葩的是宝玉居然又问表字,然后送妹妹“颦颦”二字,更奇葩的是姊妹们也跟着叫,甚至贾母也叫“颦儿”。宝钗十五及笄,贾母特意给她过生日,旧时女子十五,笄而字之,表示到了出嫁年龄。宝玉连这点常识都不懂吗?姊妹贾母也都跟着起哄?
  宝钗十岁进贾府做客,都过十五岁生日还不走?仅从正面文字去读,这是一个怎么都无法自圆其说的异常现象,或者说小说这么安排情节是根本不及格的。有这么当亲戚的吗?在亲戚家一住五年?这次新冠肺炎有人被困在武汉亲戚家,一个多月双方都受不了了。如有亲戚一家子来你家,你殷勤留客,结果人家五个月不走,过一年还不走,你们双方还能正常相处吗?这跟黛玉的情况不同,黛玉是父母双亡,不能独自过活,外祖母接来养的。而且薛家在京有多处房舍,就不去自己家住,就赖在亲戚家不走,这就不是脸皮厚、不懂事、关系好、为子女等等任何理由能解释的了,这是何居心?即便贾母、贾政一声不吭,王夫人也不能坐视啊,毕竟是自己娘家亲戚,待在婆家几年不走怎么回事,这点破事如都摆不平,王夫人有什么资格当家?更过分的是,薛蟠居然把媳妇也娶到亲戚家来了,有这么办事的吗?
  宝玉初试云雨情,是宝钗刚到贾府这年,宝玉八岁,作者为什么要让一个八岁孩子干这事呢?
  作者又为什么要给宝玉选个李嬷嬷那么老的奶妈呢?不是太老就是太小,写成合适年龄有那么难吗?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刚进凤姐堂屋,“满屋中之物都耀眼争光的,使人头悬目眩”,确定“头悬”没写错?
  写宝钗第一次正式露面:满面堆笑让周姐姐坐。下回对宝玉、黛玉这样重量级的人物来了,也只笑让坐,对一个下人,却满面堆笑让坐,作者什么意思?只随手那么一写,何必咬文嚼字?如果你把红楼梦仔细地一个字一个字地看过十遍以上,就不会有这种想法了。而且宝钗给人的印象是大方、从容、优雅、稳重,满面堆笑绝不是宝钗的举止特点。
  第11回贾敬寿辰,大老爷、二老爷并一家子的爷们都来了,然后贾蓉进来,当着邢王二夫人,说的那段乱辈分的话,什么给太爷送吃食……伺候老爷们……好生伺候太爷、太太们。大老爷、二老爷是贾赦贾政,却称贾敬太爷,欺负谁?太爷、太太压根儿就不是一辈儿人。作者却在这回开始就让贾珍向贾蓉说了“你留神看太爷喜欢不喜欢”,摆明了是警告读者“你留神看太爷!”,要我们看太爷什么?
  秦可卿的葬礼,问题太多,后面专门探讨。我只想问作者,秦可卿死葬到底在春天还是秋天?前面说春天人死,后面做五七时却到九月以后了。为什么要把葬礼拉长到半年,还用国葬规模?宝玉都要穿孝服?宝玉和贾蓉出了五服,即使贾蓉死,宝玉也只需白布缠头,不能穿孝服,何况其妇。关系再亲近,不能乱礼仪。
  经常把引用的诗文写错:像“留得枯荷听雨声”,错写成“留着残荷听雨声”,“玉碗盛来琥珀光”错写成“玉盏盛来琥珀光”等等,好像意思差别不大,还不要紧。但有些错,意思完全变了,像“花气袭人知骤暖”错写成“花气袭人知昼暖”,“泉香而酒洌”错写成“泉香而酒冽”,引文意思就变了。宝玉生日,芳官唱的《赏花时》,更是对原词做了多处改动。后来我发现,所有像这些错,都是作者故意写错的,要么另有深意,要么用错误来提醒读者:上下文里有重要事情。
  比如贾氏宗祠,大门的对联都写反了,“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烝尝之盛”。对联的规则是先仄后平,像“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觉得红楼作者会把对联写反?还是宁荣两府会把对联挂反?摆明了是造反了,天翻地覆了。
  像宝钗、薛姨妈、贾母、王夫人的生日日期,没一个对的,薛姨妈、贾母的生日更是给了两个日期,季节都对不上。尤其是贾母的八十大寿,您老人家只顾过八十大寿,您让孙女儿们二十多岁都没嫁人合适吗?刘姥姥七十五,贾母说比我大好几岁呢。到下个月九月份,黛玉说她十五岁。然后因贾赦要鸳鸯,老太太发火,骂贾琏时说,我进了这门子,连头带尾五十四年,再次证明这年贾母七十出头,到八十岁至少还要八年。那老人家八十大寿,黛玉都二十三岁多了,还有迎春探春,都二十多岁的老姑娘,明显不合适。过完八十大寿,75回又过八月十五,贾珍说咱们是孝家,贾敬死后还没过三年,贾敬是黛玉十五岁的第二年死的,老太太说尤氏“可怜你公公死了已是二年多了”。那为什么要写成“八十”大寿?不可能没算过。后来我知道,作者精准地算过,一年不差!
  用别字、时间、年龄、情节等各种错误来作为提醒,已经成了红楼梦里的一个规律。如果读时发现有错误,请在上下文里找,仔细思考,一定能发现惊喜。但可惜的是,有些版本,被负责任的编辑出于好心,把这些作者故意留下的错误,给“校对正确”了。
  书中很多问题、错误,在正面阅读时得不到合理解答,不由得想起了瑞大爷。作者特意在书中设计了一个大爷贾瑞,这位大爷风流倜傥,一表人才,是通部红楼梦中不世出的奇男子,宝玉凤姐都要当面叫他瑞大爷,座右铭是杀人不过头点地,什么香怜玉爱根本不放在眼里,连杀人不眨眼的凤辣子都敢硬上解闷,色胆包天,饿虎一般,为逑得美女敢以命相搏,屎尿淋头,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何惧风流。作者菩萨心肠仗义相救,命渺渺真人送风月宝鉴,告诫再三只看反面,瑞大爷骂道士混账,铁血丹心照看不误,举一返三精益求精!面对无常铁锁,志不改色,视死如归,仍要先拿宝鉴,大义凛然,梦萦魂牵,其真性流露铁骨蹂情,秒杀天下古今第一淫人。瑞大爷以精尽人亡的悲壮场面,向聪明风雅的读者以死明示:“此书千万不可看正面,只看反面,要紧!要紧!”
  红楼梦如看正面,瑞大爷便是榜样!
  瑞大爷艺高人胆大,反面正面同时看,不愧精英!生为人杰,死必鬼雄。这倒提醒了我:瑞大爷同时看到的美女和骷髅,不是美女死后变成骷髅,而是看到的美女其时就是骷髅,美女只是假相,骷髅才是真身!骷髅,都是已死之人,就是历史人物。书中美女,都是历史人物,只要我们看到骷髅含义,瑞大爷便死亦瞑目含笑九泉了。
  宝玉说黛玉的名字出自《古今人物通考》,作者不惜杜撰古今人物这样一个书名,也要警告读者:黛玉的名字在古今人物里。
  所以本书纯非虚构。
  ----明天再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45

帖子

37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73
 楼主| 发表于 2020-9-24 04: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1.2        第二阶段:写清朝事
  红楼梦照正面看的是精英鬼雄,想要看反面又不得其门而入时,最轻松的法子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根据红学研究成果,听专家言:作者曹雪芹,写曹寅家事,康雍乾时代,随园的历史,袁枚的证词,敦敏敦诚与曹雪芹的交往和诗,富察明义的红楼诗及诗注等等。
  曹寅做了二十年江宁织造,曹顒继任,精明能干却又英年早逝,曹罟谈茴勚肝茫狗挪茴劷熘薄2芗以诳滴醯幕首邮屏χ杏胗赫。赫涛缓笠陨沛湔镜淖锩茴先是革职,然后抄家。经山东巡抚塞楞额奏,杭州等三处织造运送龙衣,经过长清县等处,于勘内外,多索夫马、程仪、骡价等项银两,请旨禁查,所以雍正在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下令查封曹罴也?
  曹寅祖父曹振彦在天启年间即已投降努尔哈赤的后金,后归正白旗多尔衮,成为其属下包衣,就是家奴,其奴隶身份子子孙孙永不能变。多尔衮死后,顺治帝夺其正白旗,曹家成为皇帝家奴,归内务府。曹寅母亲做过康熙奶妈,所以曹寅父子与康熙关系密切。曹家也有老太太,也有姊妹是王妃。
  太祖皇帝访舜巡,被认为是写清朝事、曹家事的铁证。胡适说顾颉刚考得“康熙南巡,除第一次到南京驻跸将军署外,余五次均把织造署当行宫。”这五次之中,曹寅当了四次接驾的差。又《振绮堂丛书》内有《圣驾五幸江南恭录》一卷,记康熙四十四年的第五次南巡,写曹寅既在南京接驾,又以巡盐御史的资格赶到扬州接驾。当康熙帝南巡时,曹家曾办过四次以上的接驾的差。对曹家接驾到底是不是4次?胡适的考证语焉不清。还有接驾是在织造署,而不是曹寅家,官员在办公地点接驾与他家接驾完全是两个不同概念。
  还有贾氏宗祠的匾额对联为衍圣公孔继宗书,还有宝玉生日湘云说的时宪书,还有洪昇的《长生殿》定稿于1688年,还有引用曹寅作品《续琵琶》,以及曹寅的“闲为仙人扫落花”等等,都被认为是写清朝事、曹寅家事的证据,不再一一列举。
  但问题很明显:
  我是写电脑程序出身,电脑执行的每个操作,都要符合前提条件,就是if语句。人的行为其实也一样,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有前提条件,只是人们往往忽略,人的大脑考虑问题比电脑要粗的多得多。
  比如我们为什么不去考证石头是红楼梦作者?作者自己都写了此书是石头记录的,所以书名叫《石头记》嘛,我们为什么不认可?因为有个前提条件:石头会写书吗?这个条件不成立。
  同样,空空道人、吴玉峰、孔梅溪、曹雪芹、脂砚斋,这些人名就是作者真名真姓吗?判断一下前提条件:作者会把真名真姓写在此书来历中吗?
  此书为什么要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因为真事真人不能直接写,才用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用甄士隐、贾雨村、林黛玉、薛宝钗这些演员来演绎真实事件,是不得已而为之,不是作者故弄玄虚。如果直接写真人真事,书会被查禁,作者被杀头,全家被灭族,达不到作者构思这本书的目的,所以不管是曹寅后代揭露抄家真相,还是明末遗民揭露亡国真相,还是其它不能直接告人的情况,都不能在书中角色用真人真名,更不能在本书来历中写作者的真名,尤其是真姓,只要朝廷顺藤摸瓜能找到这家人的,都不能写,不能给家族带来灭顶之灾,这是写书人最起码要考虑到的,所以这个前提条件不成立!
  去考证曹家,无论随园主人说的什么,还是敦敏敦诚兄弟写的什么,或者其他跟曹家、曹雪芹相关之人说的什么,都不如作者亲自说的靠谱,是不是这个道理?作者亲自说是石头写的!与其考证曹家,不如考证石家,到石家庄去查他个底儿掉!肯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曹雪芹、芹溪、棠村等人名,和脂砚斋、甄士隐、贾雨村、石头一样,只能是化名,根本不必去曹家孔家吴家甄家贾家石家去考证。这是一个电脑程序员的基本逻辑。胡适教授当年在花时间考证曹家之前,近水楼台,或许应该先到北大其它教室听几堂逻辑学方面的课,我认为胡先生虽然博学多才,但在数学逻辑方面不如其文学方面突出。人无完人,都有短板,尤其是文豪们在数学逻辑方面好像天生有短板,江湖留下钱钟书的传说,是以数学十几分、国文特高分、英文满分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的。包括令人景仰的周汝昌等大家,拿到一大堆正确的证据,却很随意地推导出一个错误的结论,比如周先生提出,“闲为仙人扫落花”出自曹寅《楝亭诗钞》卷一,《些山有诗谢梦,奉和二首,时亮生已南旋》二首,作于康熙二十七年夏天,是写给杜岕的诗注。杜岕字些山,著有《些山集》,比曹寅大四十多岁,生于万历年间,是典型的明朝遗民,曹寅尊其为仙人,愿为其扫花。这怎么能推导出“闲为仙人扫落花”只能由曹寅孙子曹雪芹引用的结论?从而形成曹雪芹为红楼梦作者的证据之一?这让律师们下巴要惊掉了,法官的榔头要敲脑袋了。逻辑严密的说法,应该是看到过“闲为仙人扫落花”的人都可以引用这句话。况且这不是原创,只是把李白的“闲与仙人扫落花”改了一个字,别人也改过,比如“闲看仙人扫落花”。其实曹寅、杜岕的文友们欣赏传颂这句诗,应该比其孙子从遗物堆里翻出来引用的力度更大,这不是传家玉佩、红木家具,只能由其孙子用。我举这例子不是个例,我们目前的红学成果有多少能经受住律师法官、电脑程序的逻辑检验?数学是一套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所有的公式、理论都是逻辑推导的结果,而我们的文学爱好者恰恰在这块有普遍短板,所谓诗人气质,不可能受逻辑束缚,否则怎么会有“白发三千丈”的忧愁。说到忧伤,用《潜伏》里翠平说晚秋作诗的话:“你能说句姐姐能听懂的话吗?”
  金无足赤,瑕不掩瑜,我们没有因为数学不好而减少对钱钟书、胡先生、周先生这些大家的仰慕。李白不也一样嘛,拿个微积分考一下李白,估计会得零蛋。那是不是红楼作者也是诗人风度,逻辑不强,一哆嗦把自己真名真姓给写上去了?以我看红楼梦这几十年,以及对北京、深圳、西安软件同行的了解,红楼作者逻辑之缜密,秒杀我们绝大多数写软件程序的同行,尚未发现这家伙脑子进水了进海了,脑袋让天安门给夹了的伤痕。宝玉八岁云雨、贾母八十大寿不是伤痕?还真不是,目前我看到的错误少说也有几百个,在反面都有合理原因,甚至本身就是揭秘反面事件的钥匙,在后面我们逐渐解读。书中回回留下侦破线索,好多事件是一点一点透露,要串起来才能窥到大象,比如说龄官的线索,从18回到36回,这回让你摸到个牙,下回让你摸到个鼻,在这儿摸到个耳,在那儿摸到个腿,网上有人摸到象腿和鼻子就骂龄官,就是没有串起来看到大象。有些线索很长,有多长?望不到头。比如贾芸和红玉,在24回出场后,只提了个头,后来这线索好像断了,贾芸还偶尔出现一下,红玉直接消失了,我们程序员管这种情况叫多线程,不用的时候线程挂起,需要的时候线程激活,在您操作电脑时很常见。作者不可能忘了,在贾府败亡之时之后,两人才会大显身手,一个是南天一柱,一个是北地之梁,所以宝玉的“绛芸轩”才会以这两人的名字命名,林红玉和林黛玉只一字之差,这名字难道是白叫的吗?能看完整的长线索,也举个例子:
  比如宝玉的结局,大家都关心,其实作者在第二回就说了。贾雨村从黛玉家出来蹓跶,在碰到冷子兴之前,莫名其妙地跑到个破庙,叫智通寺,里面那个煮粥老僧,就是老年宝玉的幻相。那老僧既聋且昏,所答非所问,是雨村境界太低,根本听不懂老僧的话。就像其后甲戌脂批“却不识得既证之后”,“却先写一出世醒人”。为什么说这个既证之后的出世醒人就是宝玉的幻相宝玉的预演呢?看77回末,芳官藕官蕊官寻死觅活要出家,水月庵的智通与地藏庵的圆心正好在王夫人处,等会儿,有点乱,咱们捋一捋:水月庵不就是秦钟得趣的馒头庵吗?当时被专门棒打鸳鸯戏水的宝玉按住,吓得不敢继续动的是智能,另一个徒弟叫智善,庵主就是那个口吐莲花的净虚,把凤姐奉承的云山雾罩,害死了长安县的金哥和未婚夫两条人命,什么时候冒出个智通做了庵主?而且这个智通巧舌如簧不输净虚,几句话就云雾了王夫人,“从此芳官跟了水月庵的智通,蕊官藕官二人跟了地藏庵的圆心,各自出家去了。”多么希望从此王子和公主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可作者偏不这么安排,属宝玉的芳官单独跟了智通,属宝钗黛玉的蕊官藕官二人却去了地藏庵,宝钗黛玉后来都没能跟宝玉在一起,这就是三人结局,不用各种猜,作者交待了。而宝玉的结局,作者用芳官、智通、智通寺、煮粥老僧也预演了。此线索长达八十回的一头一尾。
  这个煮粥老僧,还有金庸的扫地神僧,还有一些真正的高人都是这样,回归本真,默默无闻,大隐于市,不显山不露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7

帖子

3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8
发表于 2020-9-24 05:26:01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45

帖子

37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73
 楼主| 发表于 2020-9-24 06:5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过芳官蕊官藕官先预演三人结局,是作者惯用的画家三染法。像宝玉这种出场之前先写结果,这种手法也常用,高明之处在于,答案在前问题在后,读到答案时还不知道在说什么,当然不会引人注意,在后面看到问题时,一直往后看找答案却找不到,对敏感问题就不会引人怀疑,便于隐藏真相。举个例子:
  第59回,莺儿采花折柳编花篮,何婆子怒骂:“这叫做什么?这编的是你娘的屄!”虽是对女儿春燕吼的,但明显骂的是宝钗的丫鬟莺儿。这婆子就这素质怎么在荣府当差,对女孩子怎么能骂这么难听的话,如此之类都是从正面读的,我们既然是读反面之事,思维就要转变过来。能这么骂都是作者要骂,而且在骂之前特意质问“这叫做什么?”你就是找到八十回也找不到答案,答案却是在第56回先写了,探春物色弄香草在行的人,平儿说:“跟宝姑娘的莺儿,他妈就是会弄这个的。上回他还采了些晒干了,编成花篮葫芦,给我顽的。”莺儿编的是花篮葫芦,胡虏!一下就明白了。
  在此之前,莺儿去潇湘馆,路上先编了一个花篮,送给了黛玉,黛玉问谁编的,强调别致,难听话黛玉骂不出口,所以作者安排何婆子替黛玉骂,黛玉是芙蓉,荷花,这婆子姓何。斯文高雅如红楼作者,却不惜用泼妇骂街的脏话,表达对花篮葫芦的强烈感情,令人震惊。
  红楼梦有这么个规律,正面看起来有明显缺点的人,往往是好人,像宝玉奶妈李嬷嬷、晴雯等,正面故事、情节只是作者要把真人真事捏合起来的剧本,是假象,所以不能受正面情节、好坏的迷惑,注重看反面。比如李嬷嬷骂袭人娼妇、作耗、狐狸精,感觉这个老婆子很差劲,表面又把袭人写的很贤,但作者却安排宝玉脚踹袭人,不是误踢吗?一点也不误,都是作者要踢的,都是作者要骂的,怎么不踢晴雯?怎么不骂晴雯这样的话?
  以上几例足以证明红楼作者不仅逻辑缜密,而且手段高明,处处设伏,多个线索齐头并进,能把正面、反面两个故事编的头头是道,这CPU,古今中外没看到第二个,所以不用担心这作者会犯低级错误。
  上例提到骂胡虏很难听的话,在红楼梦中骂胡贬夷的话很多,多以如葫芦雄奴这样的谐音、指桑骂槐、安史之乱等比较隐晦的方式写,也有明目张胆写的,如宝玉生日后,把芳官改妆成土番,宝玉说“再起个番名,叫作‘耶律雄奴’。‘雄奴’二音又与‘匈奴’相通,都是犬戎名姓。况且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晋唐诸朝深受其害。幸得咱们有福,生在当今之世,大舜之正裔,圣虞之功德仁孝,赫赫格天,同天地日月亿兆不朽。所以凡历朝中跳梁猖獗之小丑,到了如今,竟不用一干一戈,皆天使其拱手俛头,缘远来降。我们正该作践他们,为君父生色。”这段话信息量比较大。
  耶律姓氏源于契丹族鲜卑分支宇文部支,源自东胡,起于中国东北的大兴安岭。
  匈奴是中国北方蒙古高原的古代游牧民族。
  犬戎是陕甘一带的古代游牧部落,中原王朝把一切西北游牧民族都称为犬戎和戎狄。
  站在1700年代的作者时期,显然不认为耶律、匈奴、犬戎也属于中华,而称为中华之患,与我们现在56个民族是一家的大中华历史观不同。读书不能脱离其历史现实,应尊重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比如我们不能责怪岳飞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说金国的女真朋友都是兄弟,不要有民族仇恨,或者对多铎说不要屠扬州,汉族满族一家亲。我在此文中写到的骂胡虏骂满清等评判,也不是我仇恨满清,历史观狭隘,煽动民族仇恨,这跟我试图阐释《满江红》一样,不能说我吃人肉喝人血,我们是在讨论作品,是设身处地想按作者的思路理解作品,这点以后不再申明。
  此处,作者把东北的耶律、北方的匈奴称为中华之患,显然作者不属满清或满清包衣的阵营。
  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晋唐诸朝深受其害、凡历朝中跳梁猖獗之小丑,这三句话和“历朝”二字,是自中国历史有文字记录以来几千年的中华血泪史:
  犬戎导致西周覆灭,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随后被犬戎攻杀,褒姒被掳,京城被占,转为东周,进入春秋战国之乱。
  秦汉一直打匈奴,蒙恬卫青霍去病都打匈奴,直到匈奴西迁,退出历史舞台,后来还有蔡文姬被掳,曹操重金赎回之痛。(痛的不是重金,看胡笳十八拍,不断肠者是肠梗阻)
  西晋从五胡乱华,到隋朝建立,胡人屠杀汉民,鲜卑割据北朝,中原沦丧二百多年,是中华民族的黑暗之世。
  隋唐一直打突厥,李靖李勣薛仁贵都打突厥。胡人边将起兵范阳,范阳在长安东北,安史之乱虽未亡唐,却直接导致盛唐转衰。
  宋朝先打契丹再抗女真最后亡于蒙古,靖康之耻,皇帝宗室都被金国掳去,崖山之战,君臣军民十万跳海就义,悲壮殉国。
  明朝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逐蒙立国。也是胡人边将起兵东北,风刀霜剑严相逼,天灾人祸,内外交困,李自成破京,吴三桂引狼入室,满清打着为明剿贼的旗号,占据京城,巧夺江山。
  “历朝”之猖獗小丑竟一朝不落地跳梁,直至作者之世。作者特意指出耶律、匈奴这两种人,一种源自东胡来自东北,一种来自北方蒙古高原,在作者之世,不言而喻只有满蒙,然后被作者骂作野驴子。有人说书上明明写的是耶律匈奴,你怎么能理解为满蒙呢?胡猜乱解。那我试问:岳飞写“笑谈渴饮匈奴血”,是岳飞想穿越到千年之前去找汉代的匈奴复仇吗?
  宝玉的这段话在康雍乾文字狱时出现,可算非常大胆,明显颂华贬胡,而且指出当今之世是虞舜正裔,即汉人天下。如凤姐说“太祖皇帝访舜巡”(就是胡适认为的康熙南巡),同样是拿虞舜作比的汉人皇帝,且本书中作者多次明确标榜黛玉是虞舜,说来话长,后文解读。还有第一回此书来历中,空空道人说无朝代,石头答假借汉唐,也明显是汉人朝代。总之,此处的君父:不可能是胡人。
  再举个极小的事例,比如书中出现的治病救人的医生,给晴雯用虎狼药的是胡庸医,给尤二姐治病却把成形男胎打下来的太医叫胡君荣,无论是同一个姓胡的医生总干坏事,还是分别为两个姓胡的医生,怎么不好的事就是姓胡的在干?作者明显贬胡。
  有人认为书中的胡虏、匈奴、夷狄、骚达子、野驴子、反叛肏的骂的不是满清,是北方的蒙古,说清朝时称蒙古为胡。可是清朝的统治是满蒙联合统治,皇太极、顺治的皇后都是蒙古人,包括孝庄也是蒙古人,曹家作为满清包衣,康熙的铁杆奴才,骂蒙古也不成立啊。
  用四库全书为例来考察“胡”,这与红楼梦现于江湖同一时代。
  四库全书开始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初稿完成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全部抄录完成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四库全书开始前,红楼梦手抄本早已在传抄了,1791年程甲本已经刻印了。
  我们看红楼梦之后的四库全书是怎么做的:
  宋代《契丹官仪》记载辽国见闻:“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四库全书本则篡改为:“契丹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异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国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胡人”改掉,“胡服”改掉,“胡人”居然改为“国人”!
  篡改后没有一个“胡”字了。
  初下诏时,切齿于明季野史。其后,四库馆议,维宋人言辽金元,明人言元,其议论偏谬尤甚者,一切拟毁……隆庆以后,至于晚明,将相献臣所著,靡有孑遗矣。
  乾隆时被销毁的书籍“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卷以上,种数几与四库现收书相埒。”简言之,毁了一半古书。
  前人书中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文字都要进行删改。
  所以吴晗说:“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
  鲁迅说:“现在不说别的,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
  满清一朝把“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的中国堂堂须眉丈夫,全都变成了奴才(胡适考证的曹寅家,全家都是奴隶,子子孙孙都是),以致于至今中国人仍然挺不起腰杆。想想也是,人家满清本来就是奴隶社会嘛,范文程已经高居庙堂,其妻美貌,还受多铎夺妻之辱,那多铎是牲口还是旗主?按当时的满清制度,旗主夺取奴妻并不违法。经过一番周折,范文程要回妻子,“仍以大局为重,献计献策,为满清入关立下大功”,读书至此,我都笑出声了,当时没有DNA检测技术,否则真该好好检测一下,这个王牌汉奸奇葩变态到底是人是狗?还不如汉奸吴三桂,为了优伶之妾尚敢冲发一怒。这些人在红楼梦中都出现了。
  四库全书是满清文字狱发展到后来的一个高潮事件,披着整理古籍的外衣,其实是一次文化大清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2

帖子

9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94
发表于 2020-9-24 08: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安昭阳王 2020-08-14 17:04:11
  通过芳官蕊官藕官先预演三人结局,是作者惯用的画家三染法。像宝玉这种出场之前先写结果,这种手法也常用,高明之处在于,答案在前问题在后,读到答案时还不知道在说什么,当然不会引人注意,在后面看到问题时,一直往后看找答案却找不到,对敏感问题就不会引人怀疑,便于隐藏真相。举个例子:
  第59回,莺儿采花折柳编花篮,何婆子怒骂:“这叫做什么?这编的是你娘的屄!”虽是对女儿春燕吼的,但明显骂的是宝钗的丫鬟......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45

帖子

37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73
 楼主| 发表于 2020-9-24 09: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周末有空,争取多更一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45

帖子

37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73
 楼主| 发表于 2020-9-24 10:3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举个书中明确骂满清、骂爱新觉罗的例子:
  第九回顽童闹学堂,茗烟骂金荣:“姓金的,你是什么东西!□□□(此处略去×字)□□□,横竖没肏你爹去就罢了。你是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作者骂的也太那个了![擦汗]!这里骂话之脏,让人直怀疑这还是那个古典优雅的红楼梦吗?我抗议秀生殖器,所以只好略去了。
  努尔哈赤建国名金,皇太极改国名为清。这也是宝钗代表金、宣扬金玉配的原因。爱新觉罗在满语中就是金觉罗,这把国名、国姓都骂了。而且骂人的是茗大爷,明大爷也太明显了吧,摆明了是明骂金!茗烟是明言,金荣是金容,就是明对金说的话,红楼梦中多用谐音,尤其是在说隐晦之意时,更是用谐音多。
  茗烟自称茗大爷不合常规,人都有姓,即使做了奴仆被改名来福、旺财,称大爷时也必称本姓,就像麝月说袭人为花大奶奶一样。否则跟茗烟一起闹学堂的锄药则自称你锄大爷?扫红则自称你扫大爷?像话吗?
  这个姓金的金荣,母亲姓胡,很巧吧?在第十回“金寡妇贪利权受辱,张太医论病细穷源”的开始,就写道“他母亲胡氏”,读到此可会心一笑。上回宝玉问金荣是那一房的亲戚,就是问姓金的来历,看茗烟怎么答的:“他是东胡同子里璜大奶奶的侄儿”,东胡!女真源自东胡,注意第十回金寡妇的回目中“细穷源”的提醒,这同样是答案在前、细穷源在后,这种方法书中用的很多。
  东胡是个泛称,像胡一样,并非一个民族,也非东胡人自命之名,东胡一名最早见于先秦的《逸周书》,东周时期匈奴人自称胡,当时中原人把活动在匈奴(胡)之东的部族,皆称为东胡。史记匈奴列传也沿用了这一说法,并把匈奴、犬戎、东胡等都写在匈奴列传中。所以我们不用现代科学考证的肃慎、东胡、女真等渊源作为标准,而必须设身处地到作者时代,以作者认可的《史记》等文献为标准。
  您要说有这么读书的吗?明明是东胡同子,怎么说东胡?明明在细穷源秦可卿的病,怎么说金寡妇胡氏和住在东胡同子的金姓女人?呃,您还是正面照风月宝鉴比较好,宝玉黛玉的爱情故事比较适合您。要读红楼梦反面故事,就要用反面的方法,能在正面文字句子中抓到关键字,并把线索串联起来,否则只能陷于正面文字的迷惑之中,或者陷于正面解读反面故事的尴尬之中。
  比如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王夫人支持金玉良姻,因为宝钗是其亲妹之女,王夫人与薛家应该更亲近,这就是典型的正面解读。殊不知这种亲戚关系只是假相,作者把天南地北的历史人物通过这种关系聚到一起,大家是亲戚在一个园子里才好展开正面情节嘛。薛家是什么亲戚?姨,夷!加个女旁,变身女人,来到假府,就成了这种亲戚,书中上百个“姨”字时刻在提醒读者:薛家是化作女人的“夷”。薛家一出场就抢人、打死人,是胡虏案!作者在回目中用“葫芦僧”、“葫芦案”,重复两次“葫芦”来强调“胡虏”。薛家这个夷、胡虏太明显了。中原王朝对东南西北的异族用不同字称呼: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薛家这个东夷是哪个异族不言而喻,而且薛家一直住在东北,难道这些都是巧合?当巧合多到一定程度,就要考虑是不是作者故意安排,包括宝钗第一次正式露面的“满面”,我认为是作者故意这样写。
  对于访舜巡、衍圣公、时宪书、续琵琶、长生殿、桃花扇(红楼梦中没出现桃花扇啊?在法庭上,没出现就是证据呀)等等问题,在后面分析完贾府人物之后,我们再逐一详细探讨。
  关于时宪书,不避讳玄烨、弘历等,网上有大量相互讨伐的文章,有兴趣可自己去看,这里不赘述。我只想说明:玄墓、弘忍等不避讳玄、弘,并不能证明成书在康熙前。抓住个时宪书,也不能证明成书一定在乾隆继位后。
  其实我不赞同的是那种有失文雅的疯狂态度,抓住一个点,就轻易否定别人,把别人都骂成臭狗屎,完全没必要那样。如果读了红楼梦都没有陶冶出一个人的优雅素养,看了红楼梦还不知天高地厚的话,那我只求这样的人跟我不要有任何交集,打招呼都不要。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做探讨,你说你的观点,我思考,然后我提我的观点,你也思考,然后用多个证据综合地判断是非,不要用孤证,不要相互攻击。毕竟我们读书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为了长知识,不是为了骂大街,大家相互切磋,才有乐趣嘛。
  1.3        第三阶段:明末清初
  百年之前,华山之巅,蔡元培、胡适两位高人就此事华山论剑过。既然胡教授此路不通,再访蔡校长剑指方向:
  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自明亡始……
  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斥清室为伪统……
  贾宝玉,言伪朝之帝系也。宝玉者,传国玺之义也,即指胤礽。
  黛玉、宝钗、湘云等都是指康熙时仕清文人……
  赞同蔡校长所指大方向,吊明揭清,宝玉是传国玺,其它细节却不认同,也不认为从崇祯殉国开始。这次我也学乖了,两高人对决总有一个人错,既然像蔡胡这样高山仰止的大师都有可能错,那么:
  一)另一位大师也不一定全对。
  二)就这同一个问题,可有多种可能性。
  我把考察范围放到明清两朝,视野先放大到唐寅至乾隆之间总没错,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吸取教训多质疑,多考虑多种可能性。
  十九世纪以来,科学发展迅猛,便是得益于这两点,不仅鼓励质疑权威,而且允许多元化发展,比如在化学界,鉴别物质(比如陨石)的化学成分和含量,一直不是件轻松的事,后来却是从光学方面得到了突破。通过对光的颜色进行分解,然后去研究不同的波长,进行光谱分析,居然能灵敏迅速地鉴别物质,确定其化学组成和相对含量,甚至通过光谱分析发现了许多新元素。
  在科学领域,这不是偏门,而是不拘一格,除了运用传统方法,应大量去尝试其它可能性。还要敢于质疑权威,因为质疑牛顿,才有了相对论,因为质疑爱因斯坦,才有了量子理论。现代科学,在每个点上都有人去探究,不拘一格,百花齐放,才有今日的科学盛世。但在文艺复兴之前,科学界如漫漫长夜,一灯如豆,不能容忍异端邪说,有人敢说地球绕着太阳转就烧死人家,这一年是1600年,万历时期。如果我说万历甚至隆庆、嘉靖在红楼梦里都有,天命、崇德、顺治、康熙在红楼梦里也有,弘光、隆武、绍武、永历在红楼梦中还有,值得庆幸的是,不管怎么大放厥辞,至少我不会被烧死,这就是文明。
  红楼梦的研究也可以从现代科学、理工方面吸收一些营养,比如方法论等,并能不拘一格,百花齐放,才会吸引更多观众来游园。
  主流红学一直认为:书中的皇家、颂圣、当今都是清朝的康雍乾,那有没有可能颂的是明朝呢?
  前文已讨论过,芳官改扮耶律雄奴,宝玉说的正该作践耶律匈奴,为君父生色,此处君父显然不是指胡人,耶律匈奴才指满蒙,而当今之世、大舜正裔、圣虞功德、日月不朽正是指明朝。
  林四娘的故事,在清初多本书中出现过,以《聊斋志异》中林四娘为例,便是明末青州衡王府的宫女。清朝并无青州恒王,或谐音的青州王,红楼梦中的青州恒王和林四娘,完全可以是明朝的青州衡王和林四娘,则“本朝皆系千古未有之旷典隆恩,实历代所不及处。可谓‘圣朝无阙事’,唐朝人预先说了,竟应在本朝。”这样颂圣的话,也是为明朝颂圣。其实岑参的“圣朝无阙事”是明颂暗讽,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是朝廷刚收复长安时,万事凋敝朝廷却无所事事。红楼梦中用林四娘和这句诗,也是指出:此时的明朝也处于“安史之乱”中,红楼梦一直把满清造反比作安史之乱,都是胡人边将起兵造反,胡人也都占据了京城,区别是明朝“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皇帝也没跑直接挂了,南明也并未收复京城。此时便是南明之时,同时也指出南明朝廷无所事事,不思进取。总之,这个圣朝不是清朝。
  秦可卿死葬,来了个“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权力极大卖官鬻爵。清朝太监不叫内相,也无太监滥权。唐宋有内相,却是翰林学士,绝非太监。只有明朝太监称内相,而且权力很大,大名鼎鼎如王振、刘瑾、魏忠贤可一手遮天。大明宫也是打擦边球,虽是假借汉唐用唐宫之名,但“大明”二字也是此地无银。再看其仪仗用字:
  榜文上大书“奉天承运太平之国”
  铭旌上大书“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
  奉天承运:是朱元璋的发明专利,明太祖自称“奉天承运皇帝”。
  奉天:明朝的金銮殿即皇宫正殿名。
  洪建:明朝前两个皇帝的年号洪武、建文。
  奉天承运之国、奉天洪建之朝:带有显著的明朝特征。
  虽说清承明制,但清朝有自己的特征符号。秦可卿死葬场面很大,却连续用“大明、内相、大权”,“奉天承运之国”,“奉天洪建之朝”这样的明朝标识,作者是否有意在指明朝?
  红楼梦中既有写清朝事,也有写明朝事,写的是明末清初时期。宝玉的小厮“茗烟墨雨”可以是“明末言语”,顽童闹学堂,宝玉的四个小厮打一个姓金的,结果没打过,宝玉说“我们被人欺负了”、“秦钟的头也被打破了”,这从正面情节基本说不过去,四个打一个,门闩子马鞭子齐上,势必是群殴暴捶,居然能打输了?可万历末年的萨尔浒之战,明金著名战役,四路明军,成倍兵力,就是打输了,此战改变了明清局势,从此明朝陷入被动,从进攻转为防守。红楼梦中这个四对一的败仗,很多人都看出来了是萨尔浒之战,不用我多说,可作为隐写明末历史事件的证据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45

帖子

37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73
 楼主| 发表于 2020-9-24 11: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1.3.1        宝玉是朱明玉玺
  宝玉是玉玺,反读红楼的人都知道,但宝玉是什么玉玺?
  注意通灵宝玉和贾宝玉二者的区别和联系:通灵宝玉即女娲补天所炼遗石,也是记录此书的石头,被茫茫大士化为扇坠大小,在贾宝玉出生时从口中衔下,贾宝玉整天戴在脖子上的通灵玉。贾宝玉是神瑛侍者,瑛就是玉石,在三生石畔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下凡托生为贾宝玉。二者本各自清晰,一个是玉,一个是玉的侍者。但两者一体,金玉良姻是金项圈配通灵玉,但木石前盟的石却是贾宝玉,贾宝玉是通灵玉的拟人化、代言人,一般不特意区分,除非必要的时候才区分玉和挂着玉的侍者。
  所以说宝玉是玉玺,准确地说是通灵宝玉是传国玉玺:
  ````````通灵宝玉
  ````````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秦传国玉玺,是李斯所刻篆文: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仙寿恒昌 = 既寿永昌
  受命于天:从胎中小儿口中衔下,不就是受命于天吗?
  此处作者三次强调从胎中小儿口中衔下:
  “另外有那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
  “但其真体最小,方能从胎中小儿口中衔下。”
  “今注明此故,方无胎中之儿口有多大,怎得衔此……”感觉这段话很啰嗦,其实作者是在强调“受命于天”。
  红楼梦中把一个词、一句话重复两遍强调,就要注意,如果重复三遍强调,一定是提醒读者这个很重要、反面有深意。
  作者还特意说明,通灵宝玉上所镌的也是篆文!
  所以总结为:通灵宝玉,莫失莫忘;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莫失莫忘:提醒后辈读者莫失莫忘秦汉以来代代传承的汉人江山,这是亡国之人的血泪嘱咐,就是左脚反复、右脚清明。
  秦朝始有皇帝之名,李斯刻文的玉玺成为皇帝专用名,玺印区分,皇帝用的称玺,臣民用的叫印。帝玺之名,一直沿用。
  武则天称帝后,改玺为宝,此后各朝都称宝,宝玺制度,直至明清。所以玺就是宝,宝玉就是玉玺。
  贾宝玉是玉玺的拟人化,是皇权、江山的象征。争皇权夺江山,不是七手八脚抢夺贾宝玉项上之通灵玉这么野蛮直白,而是跟贾宝玉结婚、云雨、谈情说爱,这才是红楼梦的风格。
  简言之,得宝玉者得天下!这个宝玉,既是通灵宝玉又是贾宝玉。
  现在就很容易理解:第五第六回,八岁的宝玉先是梦中跟秦可卿云雨,然后又跟袭人云雨。秦可卿本身就是皇帝,所以秦可卿的葬礼是国葬,宝玉等人无论是否出五服都穿孝服没错。袭人一直伺候宝玉,就是守护江山,这个作耗的娼妇后来也称帝了,这些在后文贾府人物中再细解读。总之我们知道了,跟八岁的宝玉云雨,不是男女交媾,而是染指皇权,所以八岁的孩子云雨不是错。
  警幻仙子说宝玉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然后秘授云雨之事,正面看这逻辑也有点乱,这事儿都要人教,竟然好意思称第一淫人!而且读完八十回也没觉得宝玉是天下古今第一淫人,淫人这个用词恰当吗?您把“淫人”多读几遍,快快地读,对了,是:印!太恰当了。什么印敢称天下古今第一印?皇帝的印。
  宝玉说不知淫为何物,也是提醒读者思考。警幻说“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 意淫二字,读快试试,还是:印!作者不能对读者口传语达,因为满清文字狱,不敢明说宝玉是印,所以要读者心会、神通。
  32回宝玉新得的金麒麟丢了,湘云捡了说“幸而是这个。明儿倘或把印也丢了,难道也就罢了不成?”宝玉笑道:“倒是丢了印平常。”湘云戴的是金麒麟,宝玉戴的是通灵玉,湘云宝玉说丢了麒麟丢了印的话,简直说白了:宝玉戴的通灵玉就是印,丢的是江山。
  22回制灯谜,出现的第一个灯谜却是贾环的,这点要引起注意,贾环一直不是关键人物,这次灯谜却出现在第一个,甚至在贾母贾政灯谜之前,这属异常,对异常和对错误提醒一样要细究。看其灯谜:
  “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贾环说谜底:一个枕头,一个兽头。
  红楼梦中所有的灯谜、字谜等猜谜游戏,书上给出的谜底都是正面给的假谜底,作者真正用意的反面解读的谜底,都未给出,需要读者自己去猜谜。谜语是个非常好的手段,有多种意思可给读者思考,并可用假谜底躲过文字狱。
  贾环说的正面谜底完全不符合谜语的基本规则:谜底只有一个。一个枕头一个兽头显然不是真正谜底,却提供了猜真正谜底的线索,枕头状方块上蹲个兽头是什么?玉玺。
  

318313860.jpg

318313860.jpg

  请看此图,玉玺不就是枕头状方块上蹲个兽头吗?
  在此灯谜前,太监说:“三爷说的这个不通,娘娘也没猜,叫我带回问三爷是个什么。”注意娘娘问是什么,是提醒注意也是问读者,书中经常这样。且重复强调两个“三爷”,谜语中的“大哥二哥”也重复出现两次,三爷贾环的大哥是贾珠,二哥是宝玉,所以这个谜底玉玺,不是泛称的玉玺,而是大哥和二哥组成的:
  贾珠+宝玉=朱玉玺。(别怪我用+=符号,我是写电脑程序的)
  就是朱明的玉玺。
  “太监记了,领茶而去。”这句需要写吗?啰嗦!如果看红楼梦时,觉得有些地方啰嗦,那就要想到:“这里在说什么?我没看懂。”红楼梦中没有闲笔,“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一字化一泪,一泪化一血珠”。这句是说:太监记了谜底,领“明”而去。茶,是茗,是明,再次强调谜底要加上“明”,即明朱玉玺。
  书中有多处“茶”暗指“明”,茶是日常用品,因此是个很好的隐喻载体。在看反面隐写故事时,最多就是像“茶”指“明”这样,中间只拐一个弯“茗”,大多时候都不拐弯,只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就像姨是夷,葫芦案是胡虏案,东胡同子是东胡。如果考虑某个答案时,中间拐了三四个弯,那一定是想多了、想错了。也曾看到一些牛人,解释红楼梦的隐情,用“B=C,C=D……=X,所以B=X”的推理,我管这种叫BX模式,我绝不苟同。
  蔡校长说宝玉是传国玺,指胤礽,代表清朝帝系,我不苟同。
  红楼梦有个规律,隐写的事物一定不只说一次,因为隐,别人读时会有不同理解,有不确定性,所以作者会多次印证此意,不会是孤证。也可用此规则检验自己理解是否对,比如前面说的宝玉是玉玺,有多处证据能相互印证,不是主观臆猜。
  贾环说的朱明玉玺,也不能是孤证,且看下面贾母贾政的灯谜。
  贾母:“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果名。”
  贾政已知是荔枝,便故意乱猜别的:猴子立枝上,所以是荔枝,这个正面谜底太牵强,作者也提醒了荔枝是“故意乱猜”。却为读者猜真正谜底提供了线索:在木上,猴子立枝。其实不止正面给的谜底是故意错的,谜面“打一果名”也是故意这样写的,这其实是个字谜。
  猜这灯谜之前,先看一个著名的图画之谜:
  第五回游幻境,宝玉看十二钗正册的头一页那幅图,“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其后是“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的诗。在“宝玉看了仍不解”处,有甲戌本脂批:“世之好事者争传《推背图》之说……此回悉借其法……真奇想奇笔。”
  我不赞成拿批语作证据,因为一个作品其原著应能充分表达作者思想,应能独立存在,批语只是附加的评判、提示等,不能喧宾夺主。但批语可作为启发、线索,把读者没想到的重点提醒出来,供读者多一个思考,尤其是甲戌本的脂批,看得出来脂砚斋跟作者是同一个创作团队,知根知底。就像这里,如果没这个脂批,我不知道此处图画配谶语的写作方式,是借《推背图》之法,所以是个很有用的提醒。看了《推背图》我才知道,此处不只是借其法,简直是抄了一张图:
  

318313883.jpg

318313883.jpg

  谶曰:
  惟且和月 下民之极
  应运而兴 其色日赤
  颂曰:
  枝枝叶叶现金光
  晃晃朗朗照四方
  江东岸上光明起
  谈空说偈有真王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明太祖登极。太祖曾为皇觉寺僧,洪武一代海内熙洽,治臻大平。」
  对《推背图》,我们不用管它是预言还是伪造,红楼作者和我们面对的这个图谶,都是对已经发生过的、朱明立国之事进行“预言”。
  此图树上挂了个曲尺,即“木”上挂“∟”,合为“朱”字。
  图中的两个圆代表日、月,合为“明”字,即湘云说的李白诗句“双悬日月照乾坤”,就是“明”字。
  红楼作者显然是模拟了这幅图,把一棵树改为两株枯木,把曲尺改为玉带,玉带挂在木上,还是个“∟”状,所以还是个“朱”字。
  林黛玉是朱!而薛家是东夷,薛宝钗是金,金玉配就是争宝玉,夺朱明江山。
  看,红楼梦的主旨这几句话就说明白了。另外,两株枯木可表示“林”,而“玉带林中挂”还能作为林黛玉结局的谶语,“玉带林”就是林黛玉反过来念,“挂”就是在树上吊死了。别人是一石二鸟,红楼作者往往是一石多鸟,这也是红楼梦的特色。
  回到贾母的灯谜,猴子立枝在木上,又是稍作变化,把曲尺、玉带变成了“猴子立枝”,就是个出头的曲尺形状,还是个“朱”字。
  会不会我们想多了,这里并没有《推背图》朱明立国那幅图的意思?一是“在木上,猴子立枝”和“两株枯木,挂个玉带”如出一辙。二是作者特意提醒,“打一果名”的果:木上两个日,不就是这图吗?
  

318313901.jpg

318313901.jpg

  红楼作者的用字,和一石多鸟之巧妙,把汉字的多音多义发挥得淋漓尽致,你细读十遍之后,自然五体投地,无需多言。
  贾母这个灯谜也是一石多鸟,还有几个鸟我们在解读孙悟空、喝猴尿时一并说,此时路未铺好。
  再看贾政的灯谜:
  “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打一用物。”
  表面给的谜底是砚台,也没错,但是个假谜底。注意看:
  贾政悄悄的说与宝玉,宝玉意会,又悄悄的告诉了贾母。
  所以真正的谜底就是悄悄告诉贾母的“宝玉”,印,玉玺。贾政悄悄说,宝玉又悄悄告诉贾母,是作者悄悄告诉读者,读者要意会。
  贾母贾政的灯谜是一来一往,连起来就是:朱明玉玺。
  明玉的例子还有,比如刘姥姥讲的故事:雪下抽柴的那位小姐,名叫茗玉,这茗玉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后来塑了这茗玉小姐的像。茗玉谐音就是明玉,在崇祯十七年而亡,所以宝玉记挂抽柴,黛玉提醒抽柴。第二天“宝玉”让“茗烟”去找这“茗玉”小姐的庙,看看这三人的名字,更是挑明了,而庙字还有一个含义是“朝廷”,比如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45

帖子

37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73
 楼主| 发表于 2020-9-24 12: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警幻仙子说宝玉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然后秘授云雨之事,正面看这逻辑也有点乱,这事儿都要人教,竟然好意思称第一淫人!而且读完八十回也没觉得宝玉是天下古今第一淫人,淫人这个用词恰当吗?您把“淫人”多读几遍,快快地读,对了,是:印!太恰当了。什么印敢称天下古今第一印?皇帝的印。
  ----这段话被吃了半截,不知为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45

帖子

37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73
 楼主| 发表于 2020-9-24 12:49: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两首诗,走近红楼。
  1.3.2        雪满山中高士卧
  明初高启(1336-1374年)的梅花诗《梅花九首》第一首: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第五回红楼梦曲中的: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很容易看出“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是从“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化来的。
  梅花诗中的山中高士、林下美人都是指梅花,在雪满、月明的场景中如高士、如美人,一幅雪月花人的水墨画栩栩如见,意境极美,情景两妙,真是绝妙好诗!红楼梦中则分指薛林二人,这也是为什么宝钗姓薛、黛玉姓林的原因。
  对比分析:
  雪满山中高士卧;山中高士晶莹雪:满,卧。
  月明林下美人来;世外仙姝寂寞林:月明,来。
  满、明才是引用此诗的重点,山中高士、林下美人只是代表。
  薛宝钗之“满”、林黛玉之“明”,红楼梦在引用原诗时都有意真事隐了。薛宝钗是“满”的代表人物,林黛玉是“明”的代表人物。满对明,雪对月,雪成为“满”的标识,月成为“明”的标识。
  我们有没有过度解读,硬是把薛、林解读为雪满、月明?
  再看前两句: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金是说薛,金国后来改名为清,即满清。玉、石都是宝玉,木是林黛玉、绛珠草,“盟”解释:“[明也。告其事於神明也。]”俺只念木石前盟是:俺只念木石前明,之所以说前明,因朱明亡了。这也说明了作者的立场是“念前明”。作者是石头是通灵玉,也证明我们前面对宝玉的解读“朱明玉玺”没错,相互都能验证。所以这两句,薛的“金”、木石的“明”,与薛、林解读为满、明也相符,也能相互验证。林黛玉的“玉带林中挂”图画用《推背图》解为“朱”,也与这些能相互验证。
  再看第一曲《红楼梦引子》:“……都只为风月情浓……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红楼梦引子,类似于元曲的楔子,交待了写这本书的原因和背景:一是只为风月,清风明月,即只为清明。二是怀金悼玉,怀除了怀念之意,还有:“[又歸也。【書·大禹謨】黎民懷之。【註】歸之也。]” 怀金悼玉就是:天下归金,悼念前明。金是薛,是雪满的满,是清风的清,金和清都是满清的国号,天下、江山最后归了清朝。玉是黛玉,代表朱明,也是木石前盟的二玉,表示前明。
  说明:盟、怀等这些字义的解释,根据红楼梦同时代的《康熙字典》,不能根据现代的字典,有些字义变化较大。以后不再申明。
  1.3.2.1        薛宝钗是满清君
  薛宝钗是蘅芜君,和18回宝玉为蘅芜苑的赋诗一起看:
  蘅芜君
  蘅芷清芬
  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
  看第三字:满清君!
  “清、满”二字为宝玉所揭示,宝玉是石头的代言人,石头是作者,所以宝玉什么都清楚,对宝玉的话、宝玉的诗尤其要注意。
  薛宝钗的金、清、满、东夷、胡虏,足够指明此人身份了。
  薛家住东北,开始住在荣府东北角的梨香院,大观园落成时,“那时薛姨妈另迁于东北上一所幽静房舍居住,将梨香院早已腾挪出来,另行修理了,就令教习在此教演女戏。”还在东北。
  蘅芜苑也在大观园的东北。大观园的水,从东北角的沁芳闸进来,钻大主山的山洞,出山洞处是蓼汀花溆,北岸便是蘅芜苑。40回贾母带刘姥姥坐船游园,“已到了花溆的萝港之下,觉得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更助秋情。贾母因见岸上的清厦旷朗”,便是蘅芜苑。
  那么薛宝钗是哪个满清君?显然是皇太极。
  52回,宝钗说:“下次我邀一社,四个诗题,四个词题。每人四首诗,四阕词。头一个诗题咏‘太极图’,限‘一先’的韵,五言律,要把一先的韵都用尽了,一个不许剩。”
  四诗四词,咏太极图,明显不正常,不是宝钗作风。连宝琴都说:“可知姐姐不是真心起社了,这分明难人。”37回蘅芜苑夜拟菊花题,宝钗跟湘云说:“诗题也不要过于新巧了。你看古人诗中,那些刁钻古怪的题目和那极险的韵了,若题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再不得有好诗,终是小家气。”此处正好犯了这些毛病,所以说不是宝钗作风。
  四诗四词重复两遍:皇太极是四贝勒。
  四诗+四词=八,皇太极是第八子。
  无论汉译名是皇太极,还是黄台吉、红歹是,三个字音里的两个字音,已由太极图三字里的“太极”二字谐音暗指了。
  有人说这明明不是皇太极、黄台吉啊?如果三字写全了,那就不是《红楼梦》,而是《三国志》了。红楼梦只能隐写,用假语,如果要拿皇太极、黄台吉三字才能验明正身,那就跟在书里找作者真名真姓一样,永远找不到,无论哪种反面解读都拿不到这样的证据。
  其实即便没有皇太极的名字提示,单从宝钗的性格、特点和历史事件中,也很容易看出此人是皇太极。其心机城府或者说精于智谋、大度、宽惠、聪睿的形象,与皇太极颇符,第八回第一次写宝玉探宝钗,就玩心机或者说用智谋,搞出个金玉配的假名堂宣扬得阖府皆知,却被心直口快的薛大傻子一不小心说露馅了,还有给黛玉用虎狼药等,这些在后文事件中解读,不宜在此长篇大论。
  说几个细节,不作为证据,只是提醒大家注意这些线索:
  第一次写宝钗住处,用了四个“清”:清凉,清瓦,清厦,清雅。“便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只见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
  第40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时,薛姨妈和宝钗两人,拿到的骨牌都是三张绿牌。骨牌的一、四点是红色,其它点是绿色,天牌除外。比如刘姥姥的“中间三四绿配红”,就是中间那张牌,是上面三点、下面四点,三点是绿色,四点是红色,所以刘姥姥说“大火烧了毛毛虫”,很形象,下面的四个红点像火,灬在古字中本来就同火字,上面的三个绿点像一条蠕动的毛毛虫。作者怕读者没注意到三张牌全绿的用意,特意用翠带长、青天外提醒,翠不就是青色嘛,绿草是青草,两人拿的牌全绿,就是青,暗指清!
  多一句嘴,湘云的三张牌全红,所以湘云肯定是朱这边的人,尤其是“双悬日月照乾坤”,就是个明字,朱明两个字作者都写明了。虽然湘云看起来跟宝钗好,还跟宝钗住,但她绝非满清阵营的人。
  再多一句嘴,青色是什么颜色?至少可以是绿色、蓝色、黑色,青草是绿,但青天是蓝,青衣是黑,我的神呀,古人这色盲得多厉害!青蛇是什么颜色?我想既然跟白蛇相对,应该是黑蛇,因为按中国人的习惯是黑配白、绿配红嘛,就像绿叶配红花感觉很好看,黑白服装也是永远的经典。但经典电影《青蛇》里是绿色的蛇,我也不能说人家搞错了,毕竟青翠的画面感与古色古香的镜头效果才协调嘛,其实道具就是打扮个蓝色的蛇出来,导演恐怕也不能骂人家搞错了。我说这个笑话是提醒汉字的多义,不能看到青蛇就想当然地认为是绿色,不考虑其它的可能性,这点在读红楼梦时至关重要。比如问个红楼梦里的青:青云的青是什么颜色?宝钗说: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宝钗的“任是无情也动人”,上句“若教解语应倾国”,倾国,除了本意倾国倾城的美貌之外,还有倾人之国倾人之城,还有清国。
  这书细谙,会发现有很多细节,绝非巧合,明显是作者有意为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