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长安昭阳王

【原创】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

[复制链接]

7

主题

145

帖子

37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73
 楼主| 发表于 2020-9-24 23: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1.3.4        宝玉的四颗珠子
  21回第一次写湘云来贾府,给宝玉梳头,一路四颗珍珠,湘云说:“这珠子只三颗了,这一颗不是的,我记得是一样的。怎么少了一颗?”宝玉说丢了一颗。湘云说被人捡了去,黛玉说:“也不知是真丢了,也不知是给了人镶什么戴去了。”黛玉此话,明显指宝钗,后又写道“忽见宝钗走来”。按红楼梦规则,说某话某事时,谁走来、谁接茬,一般说的就是谁、此事往往与谁有关。
  此处是说:四个珠子,丢了一个,被宝钗代表的满清捡了去。
  然后关于四颗三颗珠子的事,正面看来就说完了,后面说的都是其它事。其实这一回一直在说“四个朱子”,直至贾琏之淫才结束。
  这是红楼梦中又一常见现象:正面看已经写完的事,其实反面一直还在继续写此事!换句话说,这些正面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事,在反面都是有关联的一件事。另外,贾琏的宽衣动作是让读者印象深刻的提醒,警示前后有重要之事。红楼梦中的淫,都是给读者警醒,红楼梦本不是写风月之书。
  四个朱子:是崇祯四子。甲申之难,李自成退出京城后,太子、定王、永王不知所终,留下了很多传说,历史上一直真假莫辨,红楼梦中不仅写了这三人,而且每人结局都告诉读者了。那个丢了的朱子,被满清捡了去的,正是长平公主。长平公主在明处,其事迹人所共知。
  我们接着仔细往下看:
  宝玉进来,宝钗方出去。连宝玉都奇怪:怎么“见我进来就跑了?”宝钗这次为什么来?难道就是为接茬捡珠子?
  袭人道:“你心里还不明白!还等我说呢!”只是袭人说宝玉吗?这是作者说读者:你心里还不明白四个珠子是四个朱子!还等我说呢!可我不能说啊。作者经常这样,直接给读者说话。
  然后有个叫蕙香的小丫头,宝玉问:“你姊妹几个?”蕙香道:“四个。”宝玉道:“你第几?”蕙香道:“第四。”宝玉道:“明儿就叫‘四儿’……”此处又是一石多鸟,其它鸟先不提。这里说:兄弟姊妹四个,重复三次“四”强调,兄弟姊妹四个朱子。
  然后宝玉看《庄子》,这里版本混乱:
  庚辰本:正看至外篇胠箧一则。
  不同版本:正看至《南华经》外篇胠箧一则。
  不同版本:自己看了一回南华经,正看至外篇胠箧一则。
  庚辰本虽未给出书名,但读者一看内容便知是《庄子》,书名可有可无。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又称《南华经》。所以这里虽有不同版本之乱,却无歧义。
  庄子的胠箧,和大盗小盗的话,还在说前回的耗子偷香玉。
  宝玉看到:“……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
  《孟子》中“离娄之明”,离娄即离朱,传说是黄帝时的神话人物,“能视於百步之外,见秋毫之末”。
  这里引用庄子的离朱之明也是一石多鸟:一是“离朱明”。二是要读者明察秋毫。三是黄帝丢失明月之珠,命离朱去找。黄帝,是帝;丢失明月之珠,丢失珠子,是明的珠子,朱子;离朱找珠子,要读者找朱子。所以提醒读者:找黄帝的珠子,找帝的朱子。
  《史记·李斯列传》中“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就是这个明月之珠。
  宝玉“看至此段”,即:“人含其明”、“人有其巧”之处。看来巧姐的名字出处在这里,不是到刘姥姥游大观园后才有。此时还叫大姐,后面马上写到大姐,指出此人是四个朱子之一。
  宝玉就在此处《庄子》原文后续写:
  ……戕宝钗之仙姿……无恋爱之心矣……
  ……灰黛玉之灵窍……无才思之情矣……
  ……彼钗、玉、花、麝者……陷天下者也。
  宝玉写的钗、玉、花、麝四人,还是提醒:四个人!跟说四儿姊妹四个异曲同工。
  宝玉睡醒了,袭人说“你睡醒了,你自过那边房里去梳洗”,“过来这边又有个什么四儿五儿伏侍”,还回到湘云给宝玉梳头,还在借四儿说兄弟姊妹四个,一直在说此事。宝玉道:“你心里那里知道我心里急”,这话不通顺,怪怪的:你心里,我心里,知道,急。宝玉是石头,石头是此书作者,作者又在直接对读者喊话了:心里急啊,不能明说,读者你心里知道了吗?
  谁知黛玉走来,可巧翻出昨日的《庄子》来。看至“所续之处”,不觉又气又笑,不禁也提笔续书云:
  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因。
  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
  黛玉看到宝玉写的“戕宝钗之仙姿,无恋爱之心矣”,明显恋爱宝钗的话,却又气又笑,而非多心、流泪、吃醋:异常。
  翻出昨日的《庄子》、作践南华庄子因:书名异常。
  庄子因,也存在版本问题:
  庚辰本、戚序本、蒙府本、舒序本:庄子因。
  甲辰本、程高本:庄子文。
  如果是《庄子因》,则为林云铭(1628-1697年)解庄子的书,康熙二十七年,即1688年刻印。注意林云铭与崇祯太子属同龄人。
  无论是南华庄子,还是南华庄子因,这个书名都不正常,如前《南华经》和《庄子》都是正常书名。“南华庄子因”明显是个错误书名,不是宝玉看的《庄子》,这也是有些版本校改为“庄子文”的原因。“南华庄子”的叫法,既不同于《南华经》又不同于《庄子》,书名差异也是个异常提醒。对这些异常、错误要引起注意。
  “谁知黛玉走来”,又是个接茬的,在说崇祯四子,黛玉就走来。
  黛玉可巧翻出庄子:黛玉来把答案给读者翻出来了----庄子。
  庄、子:庄就是黛玉,即崇祯,所以由黛玉翻出;子是子女。
  黛玉翻出的庄之子,就是这回一直在说的崇祯诸子。
  为什么说“庄”是黛玉、崇祯?
  作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告诉读者,“日暖玉生烟”的秘密在《锦瑟》中。再注意其前面两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望帝对应的上联字就是庄生。前面已经讨论了望帝指黛玉,而上联的庄生也是指黛玉,我们从此回后文的提醒也能看出:
  作者不仅用紫鹃之名提醒黛玉指望帝,还用黛玉白天睡觉提醒“庄生晓梦”,就在第19回说玉生烟之后:彼时黛玉自在床上歇午,宝玉见黛玉睡在那里,上来推醒说:“又睡觉!”,“酸疼事小,睡出来的病大。”这几句都在提醒:睡,又睡,睡里边有毛病。一连用几个“睡”在重复强调黛玉白天睡,对应庄子白天的睡梦。可没说黛玉梦啊?也没说蝴蝶呀?此书就是红楼梦,有蝴蝶:宝钗扑蝶!
  很多宝钗扑蝶的图画成一双花蝴蝶,不对!是“一双玉色蝴蝶”,不是我咬文嚼字,这个“玉”字意义重大,请看:
  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一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昔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蹁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顽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
  在蝴蝶出现前,特意提醒读者宝玉和黛玉是一处,而且宝钗“跟”则黛玉疑,重复两个“嫌疑”让读者来疑。然后出现一双玉色蝴蝶,实喻宝玉黛玉二玉,宝钗却一直“跟”到滴翠亭。梁祝化蝶的民间传说,在唐朝之前就有了,与《白蛇传》、《牛郎织女》同为妇孺皆知的古代民间神话传说。注意这几个传说在红楼梦中都有,只是太颠覆了,作者的脑洞比我们现代人大多了,现在的编导如果学到一成,便可称霸中国影视界。
  二玉成双成对,迎风蹁跹,风是清风,所以宝钗扑蝶,是扑打二玉,无任何美感可言。下次您看宝钗扑蝶图时,就比别人多了一点欣赏,不过估计雅兴全打消了。扑蝶那个美女是坏人,中山狼!
  宝钗扑蝶可与此庄生梦蝶相印证。
  还有黛玉的菊花诗,《菊梦》中“登仙非慕庄生蝶”:升仙是人死的委婉说法,比如唐诗中的“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再如秦可卿葬礼,北静王说的“逝者已登仙界”。此处黛玉说登仙不是因羡慕庄生蝶,还是黛玉自比“庄”。
  庄,还可以是庄烈帝,我认为这不是用谥号,而是崇祯帝在唯一正史《明史·本纪·庄烈帝》篇名上的称号,《明实录》记到天启朝,崇祯以后都没有。清修《明史》,虽然最后署名张廷玉,但在康熙年间修《明史》的明史稿五百卷出自万斯同,与《庄子因》、《长生殿》同时代。我一直怀疑前几天茗烟按着动作的丫头万儿,就是万斯同,与之动作的茗烟可认为明言,即明史。宝玉又棒打鸳鸯戏水,万儿吓跑了,宝玉在后大叫:“你别怕,我是不告诉人的。”急的茗烟叫“这是分明告诉人”,写史书就是明告诉人发生过的事,明还有明朝之意,一语双关。红楼梦中无闲笔,作者写这些话都是有用意的。但这个万儿飞也似跑了后,再没出现过,所以成了孤线索,不能作为证据。
  从黛玉对“所续之处”的批诗:弄笔、作践、无见识、丑语,说明黛玉对清续明史、庄烈帝或者崇祯朝历史不认同,认为无见识,有丑语。宝玉所续的钗、玉、花、麝这些人,都是崇祯朝历史人物。
  然后写巧姐出痘疹,不是四个朱子的事说完了,巧姐出现在此处,恰好说明巧姐就是崇祯四子之一。崇祯帝不就是黛玉吗?巧姐应该是黛玉的孩子,不应该是凤姐的孩子啊!这都是正面思维。红楼梦中正面的父子、夫妻关系,以及姨妈、表妹等,与反面人物关系都没必然联系。比如贾琏夫妻,在反面故事中二人都是男的,不可能生孩子。黛玉、宝钗的正面角色都被设计为未婚女子,当然不能有孩子。这也是红楼梦的高明之处,反面人物关系不受正面限制,同时构造正反面故事时就要灵活方便很多,不会作茧自缚。
  崇祯四子,这回指明了巧姐一个,还暗指了两个,还有一个完全没提,那么崇祯的太子、定王、永王和长平公主都是谁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1224

帖子

271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717
发表于 2020-9-25 00:3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聪明到他妈生下他,都不知是男是女。
  接生婆拿剪子一剪。。。。。。
  多了一眼,原来叫 杨戬
  作者让你独眼看书,或者双眼看书,你这是三眼看书。
  人才,古称人寸,宋人武大郎说叫“丁”。
  楼主“人丁丁”,不得不让宝玉“稀了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7

帖子

3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8
发表于 2020-9-25 01:35:25 | 显示全部楼层
@花花不乃 2020-08-20 20:04:37
  楼主聪明到他妈生下他,都不知是男是女。
  接生婆拿剪子一剪。。。。。。
  多了一眼,原来叫 杨戬
  作者让你独眼看书,或者双眼看书,你这是三眼看书。
  人才,古称人寸,宋人武大郎说叫“丁”。
  楼主“人丁丁”,不得不让宝玉“稀了子”。
  -----------------------------
  看你的名字“花花不乃“差点成木乃(木乃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1224

帖子

271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717
发表于 2020-9-25 01:5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花花不乃    2020-08-20 20:04:37
  楼主聪明到他妈生下他,都不知是男是女。
  接生婆拿剪子一剪。。。。。。
  多了一眼,原来叫 杨戬
  作者让你独眼看书,或者双眼看书,你这是三眼看书。
  人才,古称人寸,宋人武大郎说叫“丁”。
  楼主“人丁丁”,不得不让宝玉“稀了子”。
  -----------------------------
  @伪红迷彩妹妹 2020-08-21 08:43:05
  看你的名字“花花不乃“差点成木乃(木乃伊)
  -----------------------------
  楼主是作程序的,发现书中问题多,但是问题的原因没找到,就说书是吊明的。万一作者是满族爱新觉罗氏,楼主岂不是认贼作父?!
  贼人能去怀什么明?
  大清很多皇族人读过《红楼梦》,如果是一部吊明之书,他们跟着一起作什么诗?岂非也在吊明?
  作程序,思想要严谨。
  雍正把他的兄弟命名为“阿其拉”“塞思黑”,他们不敢骂雍正你算个狗头金?!
  雍正还把其他兄弟名字改成“允”,这些人名是康熙起的,岂让雍正去改,他们背下不敢骂雍正算个什么狗东西?!
  他们何止骂雍正,甚至也想杀了他,但是手下无兵。
  皇十四子胤祯回京后不跪雍正,并怒视雍正。不然到乾隆朝时,永忠干嘛要看《红楼梦》?因为《红楼梦》中写了康熙时的皇子们争斗。
  他们是在吊“明君”,他们要吊的是康熙真正传位于谁的“明君”,他们是不承认雍正的。
  为此雍正写了《大义觉迷录》,而《大义觉迷录》中漏洞百出。就有大清皇族人化了一个假名“曹雪芹”给大清皇族人讲康熙晚年时的一段“故事”,讲了康熙真正想传位于谁,并让大清皇族人看康熙作的一本书。
  本人汉族人,很厌恶大清满族人的,但是《红楼梦》在说何事,本人不想去扭曲它。汉人很难读懂此书,它是讲给大清皇族人听的,他们一听一看都懂,因书中讲的太大逆,又有很多大逆之言,其他人是不敢议论的,只有大清皇族相干的一些人才敢含糊地写写诗,写的诗,汉人一般情况下也不懂。
  他们知道化名曹雪芹的人是谁,所以悄悄地去看望他。乾隆也知道是谁,但是乾隆故意说写的是明珠家的事,掩盖是写的大清皇族内部的事。
  后人把它当成反清复明的书,算是在帮乾隆掩盖。
  针对《大义觉迷录》,大清皇子中遭罪的几个人的后代都敢著书骂雍正,不用汉人去骂,汉人没有他们骂的准确,《金瓶梅》就是一种骂书,骂雍正也可用、骂乾隆也可用。
  不要管《金瓶梅》是什么年代版本,说宋代版本都行,关键是看书中写何事、骂何人。譬如,崇祯的祯字,是胤祯的原名,雍正当皇帝后,改了他亲弟弟的名字。雍正把他亲妈都气死了,胤祯的孙子永忠即使不著书,你想他诗中会拥护雍正吗?!
  弘旿家没有参与过九子夺嫡,他与永忠玩的好,但他不想看这种书招惹是非。富察明义是外戚,他也不敢向乾隆说书是谁写的,因为书的作者的背后势力杀不了皇帝,暗害人外戚还是有能力的。
  也有不知道此书意思的去禁此书,本人没有查过这些人的官运和命运,绝对没有好下场。
  由于九子夺嫡事件,大清皇室内部已经分成了几个派别,经过雍正朝后,乾隆施恩惠,放出了平反了一些人的后代,这些人根本不会承乾隆情的,他们自然形成了一支反对派。不用汉人去反清,他们背下就在反朝廷。
  如果反汉复明的人不知情,投靠了他们,算是上了贼船,自投罗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45

帖子

37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73
 楼主| 发表于 2020-9-25 02:51:55 | 显示全部楼层
1.3.4.1        湘云是太子
  给宝玉梳头的湘云,便是四个朱子之一,最大的那个,所以四个珠子的话由湘云说出,也是湘云发现少了一颗珠子。
  望帝是黛玉,丛帝便是湘云。丛帝又称开明帝,这个名号有意思。丛帝是望帝的继承人,在崇祯多个皇子中,只有太子朱慈烺能代表丛帝。
  1.3.4.1.1        一丛浅淡一丛深
  湘云的曲子,“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襁褓是强暴,指农民军破京城,崇祯周后双双自尽。这里出现“丛”,如果认为这完全可能是巧合,不一定代表丛帝之“丛”,再看:
  湘云的菊花诗:“一丛浅淡一丛深”,重复两个“丛”,是强调。
  湘云说的“江间波浪兼天涌”,出自杜甫的赋秋诗,后边一句是“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还是“丛”,而且心系故园。
  “丛”这个字不是必要的常用字,其他人基本没出现这个字,而湘云却多次出现“丛”字。
  望帝啼鹃、丛帝鳖灵治水都来自古蜀国的神话,丛帝的神话有一个特殊之处,是别人所无,可作为鉴别:传说丛帝鳖灵,是一个鳖精修成,每天夜里都要到井边的一棵夜合树下同情人幽会。
  76回中秋赏月,黛玉湘云二人联诗,湘云联道“庭烟剑夕棔”,故意把“敛”错写成“剑”,以引起读者强烈注意。因为棔是夜合树,读者自能判断出“夕”前的“剑”应是合起来的“敛”字,并不影响阅读,此错误在强调“棔”字。黛玉叫妙,并说“棔字,亏你想得出”,然后湘云说:“见了这个字,我不知是何树,因要查一查,宝姐姐说不用查,这就是如今俗叫作‘明开夜合’的。我信不及,到底查了一查,果然不错。”作者是让读者好好查一查这个字的相关信息,查出神话中丛帝鳖灵夜合树下会情人,湘云的身份就揭开了。而且棔一般的叫法是合欢树、夜合树,这里却用了个俗叫法“明开夜合”,“明开”二字是“开明帝”反过来,也太明显了。这段话不只提醒了夜合树,还提醒了开明帝。此处对棔字的强调,再没法用巧合来解释了。
  想想看:中秋节自古是家人团聚之时,黛玉和湘云却撇下众人,两人到水边去联诗?因二人实为父子。
  想想看:湘云一直在京城,祖籍在金陵,为何说“湘江水逝楚云飞”,“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跟楚的湘江有什么关系?有人说这是写湘云的结局,最终死于楚地湘江。可她从小名字就叫“湘云”呀。因为丛帝来自荆楚!
  《水经注》:荆人鄨令死,其尸随水上,荆人求之不得。令至汶山下,复生,起见望帝……望帝立以为相。时巫山峡而蜀水不流,帝使令凿巫峡通水,蜀得陆处。望帝自以德不若,遂以国禅,号曰开明。
  再看“云散高唐”,显然用宋玉的《高唐赋》典故,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所以后来跟女神欢好就叫云雨,这是出处。云散高唐,是把湘云比作巫山神女,而丛帝鳖灵治水,是凿通巫山,使长江水通,蜀地才消除了水患。
  这个巫山神女,还是神话,相传是赤帝之女瑶姬。先不说五方上帝和对应的五行那么复杂,简单讲,赤,是朱,赤帝比喻朱明之帝,所以巫山神女是赤帝之女,对应湘云为朱帝之子。或者说,把朱明的皇帝比作赤帝,那满清的皇帝呢?白帝,宝钗的诗句“欲偿白帝凭清洁”,是凭借清,报答白帝,白帝五行属金,对应季节为秋。比如宝玉的《芙蓉诔》:“况乃金天属节,白帝司时”,此时刚过中秋节。
  所以明清两大阵营的标识很清楚,在命名、五行、五色、五方、四季等都泾渭分明。作者时代的人信这些,我们也必须清楚。
  1.3.4.1.2        凭谁醉眼认朦胧
  湘云的菊花诗,本节不做专题解读,只看几个要点:
  《对菊》 枕霞旧友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萧劾榕峡仆纷謇湎阒斜ヒ鳌?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清冷香:冷香是宝钗的标配,湘云说:清,冷香。
  后面两句有多重含义:君傲世之君,表面指菊花;也可指皇帝;更是指此诗比作菊花之人,“看来惟有我知音”,看来只有我知道此人音讯;还有:无君,有我,作者的一石多鸟随处可见。
  《供菊》 枕霞旧友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
  隔座香分三迳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
  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三径:是隐者家园。
  傲世:湘云诗里再次说傲世。
  《菊影》 枕霞旧友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迳中。
  窗隔鄣泼柙督樯钙圃滤徵纭?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
  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三径:重复强调,隐者。
  潜度偷移:隐之前的艰苦历程,不为人知的奔波亡命。
  破月锁玲珑:破明,锁龙,此龙在破明之时曾被锁过。
  珍重暗香休踏碎:珍重暗香,不要踏碎菊影,还是月影?
  凭谁醉眼认朦胧:谁能认出这个胧?月龙,明之龙。
  前文讨论过黛玉的“月胧明”,黛玉是月龙,明君,湘云是储君。
  再简要看下黛玉的三首菊花诗:
  《咏菊》 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运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问菊》 潇湘妃子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菊梦》 潇湘妃子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黛玉的这三首诗有一个共同点:隐!
  一从陶令平章后:陶渊明,《诗品》称“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忆旧还寻陶令盟:还重复强调陶渊明,强调隐。
  孤标傲世偕谁隐?问菊,也是问读者,写谁隐?
  一般都认为这句诗是写黛玉孤高傲世,是指黛玉。我认为是黛玉说湘云,指湘云这个太子隐居的事实。
  黛玉的三首菊花诗里的隐,都在向读者揭示湘云之隐。这一社是湘云所邀,菊花诗为湘云所出,而菊花本就是隐逸花。
  我们来看孤标傲世写谁隐?
  这次菊花诗有个小动作,黛玉勾题赘名为“潇”,湘云勾题开始赘名为“湘”,很明显意在潇湘妃子,这个小细节也透露了湘云与黛玉的渊源。但我说的小动作是,宝玉改“湘”字为“霞”,霞是湘云“枕霞旧友”的简称。
  芦雪广联诗,湘云说“霞城隐赤标”,霞是湘云,隐了,赤标:赤是朱,标是木末,也是旗帜,赤标是朱的最后的旗帜。崇祯死后,朱明的旗帜,首先是太子,其次是其他皇子,然后才是弘光、隆武等皇家宗室。所以朱的旗帜,太子是首选,但霞这个赤标隐了。
  孤标:无父为孤,何况太子父母双亡;标即“霞城隐赤标”之标。孤标是霞,是湘云,是太子。
  傲世:《问菊》之前,湘云的《对菊》《供菊》重复强调“傲世”。
  所以孤标、傲世都是湘云特征,不是黛玉。重复强调的“三径”写的也都是湘云之隐。
  有个细节:在湘云醉眠芍药后,“探春忙命将醒酒石拿来,给他衔在口内。”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收藏“醒酒石”的人是谁?陶渊明。陶渊明收藏的醒酒石,是有考证以来个人收藏的第一块醒酒石。但陶渊明的醒酒石大,不是含在口内的,陶渊明每每酒后醉卧石上,醒来且歌且诗。所以这醒酒石还是把湘云比作陶渊明,与湘云之隐相符。
  黛玉的三首诗还有第二个共同点:无人知。
  跟读者说“片言谁解”,“众莫知”,“举世无谈者”,“同谁诉”。
  我们笼统俯瞰全部菊花诗:
  黛玉的三首菊花诗全部名列榜首,孤标隐、众莫知、同谁诉是主要原因。
  探春的诗排名在湘云、宝钗前,大概仅此一次。“彭泽先生是酒狂”指出陶渊明,“短发冷沾三径露”指出隐士。注意庚辰本是“短发”,很多版本是“短鬓”,为什么要改?很显然在古时“短发”不好理解。放在明清之际,则很容易明白,剃发,头顶不就成短发了吗?是鞭挞剃发令。还透露出一个信息:说明隐居的太子也剃发易服了。这不是探春的诗吗?怎么说湘云?跟黛玉诗一样,探春的隐士陶渊明也是在说湘云之隐。虽隐居,为了不引人怀疑,不得不剃去受之父母之发,这一直是湘云心里之痛,这就很容易理解黛玉说湘云打扮的话:“妆出个小骚达子”,这是父亲责骂啊,所以红楼梦中有许多泪笔。
  湘云的《菊影》竟然没排上名次,在我看来,这首诗句句都好,是湘云三首诗中最好的。或许是作者用明贬暗褒之法,为了引起读者对比思考《菊影》,此诗揭露湘云“胧”的身份。此诗还有一个特点:与黛玉的《菊梦》都是“菊”字在前,其它菊花题都是“菊”字在后,而这两首诗都点出“胧”字。影、梦也是此书的重点字:寒塘渡鹤影,红楼梦。
  说到寒塘渡鹤影,和黛玉说湘云小骚达子,第49回,湘云笑道:“你们瞧我里头打扮的。”一面说,一面脱了褂子。只见他里头穿着一件半新的靠色三镶领袖、秋香色盘金五彩绣龙窄褙小袖掩襟银鼠短袄,里面短短的一件水红妆缎狐腋褶子,腰里紧紧束着一条蝴蝶结子长穗五色宫绦,脚下也穿着麀皮小靴,越显得蜂腰猿背,鹤势螂形。
  湘云里头打扮:绣龙,红妆,蝴蝶结子,外面剃发易服的骚达子打扮只是表象,里头打扮才是真正身份。注意:鹤势螂形!鹤在后面湘云诗中多次提到,“螂”字却无着落,而崇祯太子名朱慈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45

帖子

37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73
 楼主| 发表于 2020-9-25 03:39:20 | 显示全部楼层
1.3.4.1.3        麒麟伏白首双星
  第29回五月初一,清虚观打醮,那位张道士一进来先说“无量寿佛”,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道士不该念佛号,要读者注意。
  只见凤姐儿笑道:“张爷爷,我们丫头的寄名符儿你也不换去。”张道士说“还在佛前镇着,待我取来。”道士啊!在佛前镇着?是从巧姐的“寄名符”说起。张道士拿了一个茶盘,搭着大红蟒缎经袱子,托出符来。茶是明,茶盘、大红是朱明标识,为强调这个茶盘,凤姐还说了句笑话:“你只顾拿出盘子来,倒吓我一跳。我不说你是为送符,倒像是和我们化布施来了。”张道士说这盘子一举两用,将宝玉的通灵玉请了下来,托出去给那些远来的道友并徒子徒孙们见识见识。
  张道士送玉回来时,却捧了一盘子各道士敬贺的法器,珠宝玉   五十件。其中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贾母说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宝钗说湘云有一个,比这个小些。此麒麟虽是金麒麟,却是红色系,即朱,但活在满清时,即金和翠。黛玉还强调宝钗在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也是让读者留心。
  宝玉听见史湘云有这件东西,自己便将那麒麟忙拿起来揣在怀里。林黛玉瞅着他点头儿,似有赞叹之意。宝玉说:“我替你留着,到了家穿上你带。”黛玉说不希罕。
  整体看这段:是用茶盘把巧姐寄名符、宝玉通灵玉和红色金麒麟串接起来了!后来31回湘云来贾府,捡了宝玉丢的这个金麒麟。
  麒麟是中国传统瑞兽,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必有祥瑞。《礼记》记载:“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麒麟地位并不低于龙。
  中国民间流行的“麒麟送子”传说由来已久,据说孔子诞生之前,有麒麟来到他家,这个典故就是麒麟送子的来源,古人真能瞎掰。
  我们经常看到的麒麟图画,是麒麟上骑着一个娘娘和一个童子。麒麟送子的年画,是麒麟上坐着个童子,有的麒麟角上还挂着一卷书。
  这里湘云的麒麟,也是给读者“麒麟送子”,黛玉的强调、赞叹等是故意突出黛玉,还是表示崇祯之子,包括茶盘托寄名符的巧姐。
  31回湘云捡麒麟的回目是“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众星拱月,朱明喻月,皇子喻星,理所当然。双星,一个是湘云,另一个是谁?又是答案在前,便是此处茶盘托寄名符的巧姐,最小的永王。白首,指太子和永王两人后来都活到白头了,这是史书没告诉我们而红楼梦告诉我们的答案。
  书中还有几处说湘云是太子、龙子的例子,可互相验证:
  50回湘云的谜语:“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别人都没猜中,却是宝玉猜中,猴子也是表面谜底。宝玉代表朱明皇权,甲申之难便是猴年,后事难继说的是崇祯太子,因太子是储君,应该是继位者,却难继皇权。
  54回元宵节,凤姐说的第一个笑话,听众和读者都觉得不正常:“底下就团团的坐了一屋子,吃了一夜酒就散了。”众人见他正言厉色的说了,别无他话,都怔怔的还等往下说,只觉冰冷无味。史湘云看了他半日。
  凤姐这句话说的就是当晚,就是“过正月半,合家子赏灯吃酒”。红楼梦这部书九回一个单元,尤其是二九、四九、六九分界很明显。这是六九之末,“吃了一夜酒”就是当时,前半部是“团团的”,后半部就“散了”,此时书刚过半,是全书分界线,红楼梦应该共十二个九回,对应十二钗之数,共108回,不会有120回的红楼梦。
  凤姐说的第二个聋子放炮仗的笑话:聋子,即龙子,指出湘云是龙子。注意湘云接茬,问道:“难道他本人没听见响?”凤姐儿道:“这本人原是个聋子。”这本人就是指湘云,原是个龙子。后面宝钗还提醒读者:“他专爱自己放大炮仗,还怕这个呢!”
  1.3.4.1.4        湘云醉眠芍药因
  62回宝玉生日,有一幅香艳图画:湘云醉眠芍药裀,但湘云眠芍药明显错了!
  宝玉生日是哪天?先简单倒算一下:
  “谁知八月内湘莲方进了京”,柳湘莲悔婚,尤三姐自尽。
  所以贾琏去平安州,路遇薛蟠、柳湘莲,聘尤三姐,是七月。
  贾敬过百日,贾珍在铁槛寺做完佛事,晚上到了尤二姐外宅。
  贾琏说要去平安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月工夫才回来。说明“出了月”是七月,而贾敬百日在六月底这几天。那么贾敬宾天应该在三月二十前,宝玉生日在前一天,此时是三月中旬。
  如果贾敬百日向后推一个月,则宝玉生日和贾敬死在四月中旬,那么芍药花也开了,并蒂菱也开花了,只有斗草拿出的牡丹花不对。但是,前面的清明节就不对了。因为贾母离家、回家之间是一个月,贾敬死、初四灵柩进城时贾母都未回,那贾母离家就应在四月初四后,即便四月初五-21天=三月十五老太妃薨,然后还有朝中大祭,过了几天才是清明节,则清明节跑到三月后半月去了,明显就不对了。所以作者对初四灵柩进城的设置,显然是精心算过才安排的,导致贾敬死日只能在三月,向后向前一个月,清明节都不对,有违常识。
  作者一方面对宝玉生日、贾敬死日的日期甚至月份讳莫如深,另一方面却一直在用另一种方式告诉读者时间:岫烟当棉衣,老太妃薨,二十一日后请灵出发,之间有清明节藕官烧纸,请灵日贾母离家后,“一日清晓,宝钗春困已醒,微觉轻寒。” 柳叶才吐浅碧,编花篮,斗草等等。什么时候脱棉衣,清明节在什么时间,几月柳树长嫩芽,什么花几月开,这些常识,以前一个农村老太太都知道。我们读红楼梦,对自己要求再不高,至少也要达到农村老太太的水平吧?
  写湘云眠芍药时:“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不是芍药花初开,而是盛开之时。
  “谷雨看牡丹,立夏观芍药”,三月中旬是牡丹盛开之时,芍药未开,何来芍药花飞了一身?
  作者没常识写错了吗?故意错!而且一直在提醒这个严重错误:
  17回贾政带宝玉游大观园时,写了芍药圃南边是牡丹亭,北边是蔷薇院。龄官画蔷在蔷薇院。这次宝玉生日偏偏选址在芍药圃,宴席摆在小敞厅名为“红香圃”内,湘云醉眠便在红香圃外的芍药圃。
  香菱和一群女孩子们斗草,其中的观音柳、罗汉松不好确定月份,枇杷果在三四月份,与牡丹、芍药都可同期,也不足为凭。但文中明确说了“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因牡丹亭就在隔壁,作者用牡丹亭、牡丹花提醒读者:此时是牡丹开花时节,芍药还没开花!
  然后香菱的新裙子贜了,把“臟”故意错写为“贜”,告诉读者“藏”了秘密。无所不知的宝玉又跑来提醒了,宝玉手里举着个什么花在提醒读者?并蒂菱!菱花、莲花都是立夏之后开花,菱花四月开,作者让宝玉拿个并蒂菱在警告读者:看清楚,没开花!
  香菱说“你瞧瞧这裙子!”宝玉瞧了,还提醒读者:石榴裙!石榴何时开花?四月份。怕读者不瞧不想,香菱还说:“姑娘做了一条,我做了一条”,宝玉重复强调香菱和宝钗每人一件,是用了“拜倒在石榴裙下”的杨贵妃典故,因宝玉说过拿宝钗比杨妃。杨贵妃非常喜爱石榴花,并爱穿石榴裙,唐明皇投其所好,多种石榴,并在榴花似火的时节,与杨贵妃和群臣宴饮在石榴花丛中,酒酣,邀杨玉环献舞助兴,杨玉环借酒撒娇,说这些臣子对我不恭敬,见了我都不行礼,我不愿为他们献舞。唐明皇立即下令,所有臣子见了贵妃必须行礼,否则便是欺君之罪。众臣因唐明皇宠爱贵妃不理朝政,不敢怨皇上,迁怒杨玉环,故不行礼。现在皇帝下令,众臣无奈,见到杨贵妃穿着石榴裙走过,纷纷跪拜。用此杨贵妃典故,是提醒读者注意,现在未到石榴花开的时节,从而醒悟:芍药也未开花。
  作者用牡丹花、石榴花、并蒂菱不断在提醒读者,芍药花未开。那为什么要写湘云眠芍药呢?
  看回目“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两个人:湘云、香菱,两个物:芍药、石榴,是在说:子。
  芍,还有一个音义:“【正韻】丁歷切,音的。蓮中子也。通的。”
  芍、的、菂:三字同音同义,都是莲子。
  此前不久,清明节,藕官烧纸,为祭菂官。现在明白了吧?藕官分给了黛玉,祭的也是一个莲子。
  黛玉是芙蓉,莲花,莲子是黛玉之子,即崇祯诸子。
  宝玉黛玉总是一体,宝玉生日这样的大事,回目标题却不提一字,而写湘云、香菱二人,芍是莲子,石榴多子,民间用石榴表示多子多福。前文提过,湘云说丢了一个朱子,被满清捡了去,是长平公主,显然是香菱,英莲第一回就丢了,被薛蟠抢了去。现在我们看到英莲的“莲”字,就恍然大悟了。所以本回虽是宝玉生日,但有个重点,是揭示湘云和香菱这样的莲子。
  开筵后射覆,第一个射覆,宝琴对香菱,宝琴说“老”字,香菱射不着,这时注意看,湘云这个太子哥哥就冒出来了,看到门斗上的“红香圃”,便知目标是“吾不如老圃”的“圃”字,悄悄教香菱说“药”字。偏偏被黛玉看见了罚酒,是点出黛玉,二人实为崇祯之子。
  第一个射覆表面看起来完了,其实没有。继续看第二个,宝钗和探春,探春便“射”了一个“人”字,宝钗说“这个人字泛的很”,探春笑道:“添一字,两射一覆也不泛了”,便又说了个“窗”字。这里错误太明显:把射、覆两字故意写反,应是探春覆人字、两覆一射。第二个射覆我们先不管,作者为什么要把射、覆写反,并说“两射一覆”呢?
  回头看第一个射覆,我们并未解。对“圃”字,射“药”字,作者并未做任何解释,我们若按正面理解,“药圃”的诗很多,比如白居易的“药圃茶园为产业”,就忽略过去了。但作者给了提醒:是湘云看到门斗上“红香圃”三字,红香圃位于何处?芍药圃!所以“圃”字和“药”字再射一步,是“芍”字,这是作者真正要让读者射中的字,即莲子。所以探春“射”人,是对第一个射覆的延续,是再射一步,提醒“芍”这样的人。探春添一字“窗”,读者要让自己坐在他们席上,也看窗,看到窗外是什么?芍药圃!所以探春说“两射一覆”,是要读者射第二步,自己射中“芍”字。
  所以探春“射”人、“两射一覆”,从反面读没有错,非常准确!呼吁出版社的编辑大侠们:对红楼梦中的“错误”,请高抬贵手,不要见义勇为,给校对“正确”了。有些编辑是真正的大侠,郭芙蓉式的大侠,把喜极而泣、终于出嫁的丑新娘,侠肝义胆、替天行道硬给送回娘家了。
  作者在回目中用“裀”、“解”两字提醒,是要读者找湘云醉眠芍药之因,解石榴、芍药之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45

帖子

37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73
 楼主| 发表于 2020-9-25 05: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湘云眠芍药错了,那应该眠什么花才对?
  当晚占花名,湘云抽到的是“海棠”,题着“香梦沉酣”,诗句是“只恐夜深花睡去”,出自苏轼的《海棠》诗: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东风袅袅泛崇光:本是春风、春光,泛字写出了浓浓春意。但因东风袅袅借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典故,东风、秋风在此处应指东夷的清风。
  香雾空蒙月转廊:花香弥漫,月亮已转过回廊,照不到海棠了。所以后句故烧高烛照。月照不到海棠,用在此处比喻明朝遗民,用在湘云身上,是遗朱。后句照红妆,照的就是这个遗朱。注意:“廊”,太子名朱慈烺。
  夜深花睡去、红妆:是用海棠春睡典故,以美女比海棠。
  海棠春睡典故,据《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曰:“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
  此处是用海棠比美女湘云,海棠是湘云,那么睡的正是海棠。
  黛玉特意提醒:“夜深”两个字,改“石凉”两个字。众人都知是指白天湘云醉卧的事,所以湘云醉卧是海棠春睡。海棠三月开花,也符合时节。注意海棠春睡的“春”,是在春天。
  海棠比湘云,在怡红院早写了。怡红院的红香、绿玉,红香即海棠,贾政说是“女儿棠”,丝垂翠缕,“翠缕”也是湘云丫鬟的名字。当时题字,有人说:“‘崇光泛彩’方妙。”贾政与众人都道:“好个‘崇光泛彩’。”宝玉也道:“妙极。”现在就知道此妙:是从湘云抽签的这个《海棠》诗“泛崇光”而来。还有元春让宝玉作诗时,宝玉写的“红妆夜未眠”,也是出自此海棠诗。所以怡红院的红香、海棠显然指湘云。绿玉表面看是芭蕉,还有一个含义是竹,“【正字通】寒玉,竹別名。亦曰綠玉。”竹,即朱,还指黛玉,竹是黛玉潇湘馆的特征。
  我们发现湘云醉眠是海棠春睡,但我们的问题是“湘云醉眠芍药”错了,能说“湘云醉眠海棠”就对了吗?显然不对,逻辑错误:海棠就是湘云,湘云眠=海棠眠,问题是:湘云或者海棠眠时,“芍药花飞了一身”,那个芍药花错了,那么正确的应该是什么花?有个科学家说过“准确地描述问题,你就快找到答案了”,我们在软件工程中,经常要对问题做非常清晰的定义,有时进展不利,往往发现是问题没搞清楚。
  香菱提醒了杨贵妃石榴裙的典故,这里的杨贵妃典故“海棠春睡”是找到答案的钥匙。77回,晴雯被赶出,宝玉伤心,跟袭人的对话。宝玉说“这阶下好好的一株海棠花竟无故死了半边”,又说草木关系人,用孔子庙、诸葛祠、岳飞坟前的松柏等举例,然后说“杨太真沉香亭之木芍药”,答案找到了:木芍药就是牡丹。
  沉香亭遗迹目前在西安兴庆宫还能看到:
  

318420496.jpg

318420496.jpg

  西安人提到沉香亭,便会想到盛开的牡丹花,倾国倾城的杨贵妃,风流天子李隆基,和李白、李龟年这些才华横溢的古人,如数家珍。
  唐玄宗和杨贵妃在沉香亭赏牡丹,李龟年带乐队助兴,但玄宗意犹未尽,坐拥天下、美人、名花、音乐、美景、美酒,但缺少一样:诗啊!于是请来李白,李白宿醉尚未清醒,借酒挥毫,赋诗三首: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云想衣裳花想容:这家伙果然是醉了!
  可怜飞燕倚新妆:把美女都认错了!
  名花倾国两相欢:已经分不清花和人了!
  这三首诗已脍炙人口,尤其是末首“名花倾国两相欢”,把牡丹、贵妃、君王融为一体,情景交融,人间有花,花间隐人,时隔千年,仍能感受到美人如花,倾国倾城,君王带笑,春光无限。
  如果要问世间有什么能历经千年而不朽?不是皇帝,也不是美女、名花,而是诗!是好文章,像红楼梦。
  我有时感慨:这个红楼作者一定是个作诗的码猴!不仅有诗人的才情文笔,其思路之清晰,逻辑之严密,令人叹为观止。比如此处:硬是把牡丹写成芍药,还射覆给读者猜芍,不断提醒杨贵妃,却从不写杨贵妃三个字,过了十五回才很自然又似乎很不经意地告诉读者:木芍药是牡丹。这脑子,放到现在,绝对是个一流程序猿!找抽型的。
  作者这种写法,我们读过多遍后要习惯:把一个事件的信息,从不一次交待完整,就像一个包袱里的完整物件,他在这儿抖落一点,在那儿抖落一点,让读者去寻宝。后面解那些大谜时我们更会看到,他把一个包袱里的信息,洒的几十回里都是,却又留下完整的线索链,甚至多次苦口婆心地告诉读者,让读者能够自行拼凑出一条大鱼。但作者从不给你一条整鱼,所以我们要掌握这种渔。
  我们现在知道:飞了一身的芍药花,正确应该是木芍药。书中不写牡丹,而故意错写成芍药、木芍药:“芍”前面解读过了,是莲子。“木”就更好懂了,黛玉是木石前盟之木。黛玉说自己是草木之人,是个字谜,草木人是茶,即明。而且“朱”本是一种树,有说赤心木,有说赤皮木。所以“木芍”是朱明的莲子,黛玉之子,崇祯之子。
  这也是为什么作者要如此隐晦的原因,另一个原因是揭示了宝玉生日、贾敬宾天,是在牡丹盛开之时,准确说是三月十八、三月十九,是大明存亡的重要日期,更要隐藏。作者故意模糊宝玉生日的时间,以致很多读者看不出是在三月,都是为了躲文字狱,隐真事。
  如果说占花名时湘云抽到海棠,是提醒海棠春睡;那黛玉抽到芙蓉,是提醒莲花;则宝钗抽到牡丹,几乎是告诉我们白天的答案了。
  再看宝钗抽到的牡丹诗,来源是罗隐的“任是无情亦动人”,我们现在看此诗的后两句,“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则很容易理解:芙蓉是黛玉,要避宝钗之锋芒;芍药为近侍,湘云、香菱都和宝钗住。长平公主是因住在陷落的京城,那湘云为什么也跟宝钗住呢?因太子当时隐居之处,显然已为满清占领,相当于住宝钗之所。“芍药与君为近侍”再次证明:湘云、香菱是芍药,即莲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45

帖子

37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73
 楼主| 发表于 2020-9-25 05: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神呀!
  我说宝玉生日、贾敬死日是三月十八、三月十九,居然没人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45

帖子

37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73
 楼主| 发表于 2020-9-25 07: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说湘云醉眠芍药错了!湘云眠的是牡丹,居然没人出来挑战???
  胡粉呢?周粉呢?奇了怪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45

帖子

37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73
 楼主| 发表于 2020-9-25 08: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1.3.4.1.5        宝玉吃饭藏玄机
  在湘云醉眠之后、香菱斗草之前,宝玉有个异常行为:吃丫头饭。
  宝玉问袭人:“这半日没见芳官,他在那里呢?”为什么在这么多人里惦记芳官一个小丫头?然后不让袭人去找,自己撇下众人,巴巴地从芍药圃跑回怡红院去找,为什么?到房中见芳官睡在床上,宝玉推他说:“快别睡觉”,是提醒读者:别看的睡着了,这里有隐情。
  然后说晚上吃酒,芳官说“我先在家里,吃二三斤好惠泉酒呢。”此话问题大:一是惠泉酒前面出现过,贾琏护送黛玉从苏州回来,与凤姐对饮,乳母赵嬷嬷来了,凤姐说:“妈妈,你尝一尝你儿子带来的惠泉酒。”可见不是普通酒,即便在贾府这样的富贵人家,都是可以作为好酒向人炫耀的。芳官说在家里吃好惠泉酒,能吃得起这样好酒的人家,会穷到卖女儿当戏子吗?二是古时小戏班,都是收十岁以下的孩子,芳官被卖前,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女孩,能吃二三斤好酒,正常吗?
  芳官的饭送来了:一碗虾丸鸡皮汤,又是一碗酒酿清蒸鸭子,一碟腌的胭脂鹅脯,还有一碟四个奶油松饟卷酥,并一大碗热腾腾碧荧荧蒸的绿畦香稻粳米饭。
  芳官吃了。宝玉闻着香,也吃了些,宝玉可是从筵席上刚下来,却吃丫头饭!剩的小燕又继续吃。
  宝玉提醒读者别睡觉,又用这么明显的异常做提醒,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把宝玉吃的这顿丫头饭仔细分析一下,再跟前面一对照,发现跟筵席上大家玩的游戏居然有对应关系:
  1)射覆:老,圃,药,芍:芍药圃。
  2)射覆:人,窗,鸡,埘:鸡栖于埘。
  3)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的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
  黛玉又拈了一个榛穰,说酒底道:
  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
  4)李纨、岫烟射覆:瓢,绿,射中:尊,瓢弃尊无绿。
  5)奔腾而砰湃,江间波浪兼天涌,须要铁锁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不宜出行。
  湘云拣了一块鸭肉呷口,见碗内有半个鸭头,遂拣了出来吃脑子。
  湘云说酒底: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
  6)宝钗、宝玉射覆:宝,钗,射中:玉,敲断玉钗红烛冷。
  对应宝玉吃的丫头饭:
  A=2)鸡:一碗虾丸鸡皮汤。
  B=5)鸭:又是一碗酒酿清蒸鸭子。
  C=?)一碟腌的胭脂鹅脯。
  D=?)还有一碟四个奶油松饟卷酥。
  E=4)并一大碗热腾腾碧荧荧蒸的绿畦香稻粳米饭。
  F=6)玉:宝玉本人在吃饭。
  对E=4)解释下:李纨的稻香村,和绿,对应“绿畦香稻”。
  而C和D看不出直观的对应,再看他们吃的结果:
  芳官:汤泡饭吃了一碗,拣了两块腌鹅。即:汤泡饭,鹅。
  宝玉:吃了一个卷酥,半碗饭泡汤一吃。即:汤泡饭,卷酥。
  小燕:把剩的一顿吃了,又留下两个卷酥,说:“这个留着给我妈吃。”所以小燕是从剩的角度描述:吃了后,留下两个卷酥。
  宝玉和芳官、小燕吃的结果,是在强调:鹅、卷酥,正是C和D。
  鵝:“【爾雅·釋鳥】舒雁,鵝。【李巡曰】野曰雁,家曰鵝。”
  所以C=3),鹅,就是过雁哀、折足雁、鸿雁来宾的雁。
  这个酒令,是湘云赢了宝玉,黛玉替宝玉说的,明显说的是湘云:“落霞”,霞是湘云,枕霞旧友。
  黛玉拈了一个榛穰,说榛子,穰是子,也符合此字义。
  而且,黛玉说,此“榛”不是捣衣砧的“砧”,那是什么“榛”?崇祯的“祯”。黛玉拈的榛穰、说的榛子,就是崇祯之子:湘云。
  在这回末,香菱的小丫头臻儿来找香菱。香菱、臻儿,与湘云、榛子,异曲同工:崇祯之子。臻儿这名字,谁说是巧合?
  鸿雁:鸿是大,符合湘云是太子,崇祯四子中最大的。
  黛玉说的“风急江天过雁哀”和“砧”,来自陆游的诗句:“风急江天无过雁,月明庭户有疏碪”,碪同“砧”。本来风急无过雁,湘云却“过雁哀”,注意下句“月明”,连起来是“过雁哀月明”,是哀明。
  “万户捣衣声”是李白的诗句,《子夜吴歌·秋歌》全诗如下: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黛玉说的是“长安一片月”,“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也呼应前面“鸡栖于埘”的《君子于役》。
  现在,只剩最后一个菜:D=?)还有一碟四个奶油松饟卷酥。
  明显把“松穰”错写为“松饟”,“饟”是粮饷的“饷”繁体字。还是用错误提醒读者的惯用手法,说明“松穰”的“穰”很重要。
  “松穰”以前出现过:41回,在进栊翠庵品茶之前,贾母等用点心,有一样是松穰鹅油卷,也是卷酥,区别是鹅油,这里是奶油。所以此处“松饟”应为“松穰”。贾母本不饿,可以不吃,但特意把这个“松穰鹅油卷”拿起来,向读者晃了一晃:“贾母拣了一个卷子,只尝了一尝,剩的半个,递与丫鬟了。” 也是剩下了,给丫鬟吃了。不要把这些都看作啰嗦的废话,红楼梦就是在家常活动中表现怀金悼玉。贾母是提醒:读者你到底有没有认真在看书?看清楚:卷酥,鹅,松穰!
  黛玉用“榛穰”已为读者举例过了,说是“榛子”,穰是子,所以“松穰”是“松子”。榛、松都是木,榛子、松子都是“木之子”,黛玉之子,崇祯共有四子。
  所以黛玉拈了“一个”榛穰,还不能代表“一碟四个奶油松饟卷酥”,这个菜是奶油卷酥,四个,都是松子,正是崇祯四子。
  游戏里还剩一个未匹配:“1)射覆:老,圃,药,芍:芍药圃。”根据前文对“芍”的讨论,表示莲子,黛玉之子,可崇祯有四子,为何在宝玉生日只出现了湘云、香菱两个?都出现了:“原来是翠墨、小螺、翠缕、入画,邢岫烟的丫头篆儿,并奶子抱着巧姐儿,彩鸾、绣鸾八九个人,都抱着红毡,笑着走来”拜寿,巧姐藏在众人之间,也来拜寿了。妙玉的字帖“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当天也到了,谁接的?四儿!就是那个“姊妹四个”的四儿。四儿明显在提醒读者:姊妹四个,全了。所以这四个莲子,与最后这个菜正好匹配:
  D=1)还有一碟四个奶油松饟卷酥。
  谁要说“一碟四个”是“一爹四个”,小心被人骂,你看我就不说。我听到过骂人最狠的话是“我吐你一脸狗屎”。
  小燕吃了,留下两个卷酥,说:“这个留着给我妈吃。”意思是:
  四个松子,留下的,只有两个:只有两个活命!
  留下两个,留着给我妈:不知作者写到这里,流了多少泪!
  这与前文说的“白首双星”能相互验证:只有隐居的太子和永王活到白头了。
  这也验证了前文“老、圃”的射覆“药、芍”,我们用“芍药圃”和探春说的“两射一覆”来理解,射中“芍”,解读出莲子,是湘云醉眠芍药之因,与此处的“四个松子”都在说崇祯四子,完全符合。
  最后整体看下,宝玉吃丫头饭的之前和之后:
  前面说:四姑娘屋里的小丫头彩儿的娘,是园里伺候的人,嘴不好,要撵出去。林之孝家的来回探春,探春问了两句几乎一样的话:“怎么不回大奶奶?”“怎么不回二奶奶?”这两句问话,因格式、腔调都一样,就把“大”、“二”两字凸显出来了。这是把一、二、三、四全点出来了啊。
  怕读者没注意到探春是三姑娘,黛玉特别向读者提醒:三丫头是个乖人。再说,既然说明了是园里伺候的人,这关四姑娘什么事儿,绕着弯要说四姑娘,还要读者看出来是故意绕着弯,让读者自己去思考为什么绕弯说四姑娘。高!
  再看后面:突然说到“五儿”,是在提醒 “四个松子”的“四”,像随后袭人举例说的“拿三撇四”,“七死八活”。看红楼梦,要灵醒,别说五就只看到五,想不到四,这样没法看红楼梦。前面说“吃二三斤好惠泉酒”,这里又说“五儿”,难道您还看不到“四”?
  然后碰到袭人、晴雯二人,宝玉的表现:“将方才吃的饭一节告诉了他两个”。告诉他两个,没告诉读者你吗?重复强调。
  晴雯用手指戳在芳官额上说:“什么空儿跑了去吃饭!” 晴雯的手指没戳在读者额上吗?
  1.3.4.1.6        湘云名由来
  湘云之名:湘,潇湘妃子之湘,从黛玉;云,从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