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重读《杂阿含经》——用《杂阿含经》解答几个佛法问题(转载)

[复制链接]

4

主题

314

帖子

7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36
 楼主| 发表于 2020-9-6 11:41: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内容很长,为方便阅读,我分七次转发,以A、B、C……区分。转者注)
  61 经法和禅法(三)A
  学人如何实践菩提道次第修行
    
    
  修习止观,满足七觉分,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杂阿含》第746经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多修习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修习安那般那念,多修习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与安那般那念俱,修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乃至修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解读: 止观之法:依安那般那念修七觉分
    
  《杂阿含》第727经
  ========================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力士聚落人间游行,于拘夷那竭城希连河中间住。于聚落侧,告尊者阿难:“令四重襞叠,敷世尊郁多罗僧,我今背疾,欲小卧息。”
  尊者阿难即受教敕,四重襞叠,敷郁多罗僧已,白佛言:“世尊,已四重襞叠,敷郁多罗僧,唯世尊知时。”
  尔时世尊厚襞僧伽梨枕头,右胁而卧,足足相累,系念明相,正念正智,作起觉想,告尊者阿难:“汝说七觉分。”
  时尊者阿难即白佛言:“世尊,所谓念觉分,世尊自觉成等正觉,说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世尊自觉成等正觉,说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佛告阿难:“汝说精进耶?”
  阿难白佛:“我说精进,世尊。我说精进,善逝。”
  佛告阿难:“唯精进修习多修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是语已,正坐端身系念。
  时有异比丘即说偈言:
  “乐闻美妙法,忍疾告人说,比丘即说法,转于七觉分。
  善哉尊阿难,明解巧便说,有胜白净法,离垢微妙说。
  念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此则七觉分,微妙之善说。
  闻说七觉分,深达正觉味,身婴大苦患,忍疾端坐听。
  观为正法王,常为人演说,犹乐闻所说,况余未闻者!
  第一大智慧,十力所礼者,彼亦应疾疾,来听说正法。
  诸多闻通达,契经阿毗昙,善通法律者,应听况余者!
  闻说如实法,专心黠慧听,于佛所说法,得离欲欢喜,欢喜身猗息,心自乐亦然。
  心乐得正受,正观有事行,厌恶三趣者,离欲心解脱。
  厌恶诸有趣,不集于人天,无余犹灯灭,究竟般涅槃。
  闻法多福利,最胜之所说,是故当专思,听大师所说。”
  异比丘说此偈已,从座起而去。
  ========================
  解读: 修七觉分满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14

帖子

7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36
 楼主| 发表于 2020-9-6 13: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61 经法和禅法(三)B
  (一)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
    
  《杂阿含》第624经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郁低迦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须发,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如上广说,乃至不受后有。”
  佛告郁低迦:“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但于我所说法,不悦我心,彼所事业亦不成就,虽随我后而不得利,反生障碍。”
  郁低迦白佛:“世尊所说,我则能令世尊心悦,自业成就,不生障碍。唯愿世尊为我说法,我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如上广说,乃至不受后有。”如是第二、第三请。
  尔时世尊告郁低迦:“汝当先净其初业,然后修习梵行。”
  郁低迦白佛:“我今云何净其初业,修习梵行?”
  佛告郁低迦:“汝当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然后修四念处。何等为四?内身身观念住,专精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身、内外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亦如是广说。”
  时郁低迦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而去。
  时郁低迦闻佛教授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须发,着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乃至不受后有。
  如郁低迦所问,如是异比丘所问,亦如上说。
  ========================
  解读: 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然后修四念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14

帖子

7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36
 楼主| 发表于 2020-9-6 13:50:57 | 显示全部楼层
61 经法和禅法(三)C
  (二)依安那般那念,修四念处,次第起七觉分
    
  《杂阿含》第810经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金刚跋求摩河侧萨罗梨林中。
  尔时尊者阿难独一静处,思惟禅思,作如是念:“颇有一法,修习多修习,令四法满足;四法满足已,七法满足;七法满足已,二法满足?”
  时尊者阿难从禅觉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一静处,思惟禅思,作是念:‘颇有一法,多修习已,令四法满足,乃至二法满足?’我今问世尊,宁有一法,多修习已,能令乃至二法满足耶?”
  佛告阿难:“有一法,多修习已,乃至能令二法满足。何等为一法?谓安那般那念,多修习已,能令四念处满足;四念处满足已,七觉分满足;七觉分满足已,明、解脱满足。
  “云何修安那般那念,四念处满足?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如灭出息念学。阿难,如是圣弟子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出息念时,如出息念学;若长、若短,一切身行觉知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出息念时,如出息念学;身行休息入息念时,如身行休息入息念学;身行休息出息念时,如身行休息出息念学。圣弟子尔时身身观念住,异于身者,彼亦如是随身比思惟。若有时圣弟子喜觉知、乐觉知、心行觉知、心行息觉知入息念时,如心行息入息念学;心行息出息念时,如心行息出息念学。是圣弟子尔时受受观念住,若复异受者,彼亦随受比思惟。有时圣弟子心觉知、心悦、心定、心解脱觉知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心解脱出息念时,如心解脱出息念学。是圣弟子尔时心心观念住,若有异心者,彼亦随心比思惟。若圣弟子有时观无常、断、无欲、灭,如无常、断、无欲、灭观住学。是圣弟子尔时法法观念住,异于法者,亦随法比思惟。是名修安那般那念,满足四念处。”
  阿难白佛:“如是修习安那般那念,令四念处满足。云何修四念处,令七觉分满足?”
  佛告阿难:“若比丘身身观念住,念住已,系念住不忘,尔时方便修念觉分,修念觉分已,念觉分满足。念觉满足已,于法选择、思量,尔时方便修择法觉分,修择法觉分已,择法觉分满足。于法选择、分别、思量已,得精勤方便,尔时方便修习精进觉分,修精进觉分已,精进觉分满足。方便精进已,则心欢喜,尔时方便修喜觉分,修喜觉分已,喜觉分满足。欢喜已,身心猗息,尔时方便修猗觉分,修猗觉分已,猗觉分满足。身心乐已,得三昧,尔时修定觉分,修定觉分已,定觉分满足。定觉分满足已,贪忧则灭,得平等舍,尔时方便修舍觉分,修舍觉分已,舍觉分满足。受、心、法法念处,亦如是说。是名修四念处,满足七觉分。”
  阿难白佛:“是名修四念处,满足七觉分。云何修七觉分,满足明、解脱?”
  佛告阿难:“若比丘修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修念觉分已,满足明、解脱。乃至修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如是修舍觉分已,明、解脱满足。阿难,是名法法相类,法法相润。如是十三法,一法为增上,一法为门,次第增进,修习满足。”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解读: 安那般那念多修习已,令四念处满足;四念处满足已,七觉分满足;七觉分满足已,明、解脱满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14

帖子

7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36
 楼主| 发表于 2020-9-6 14: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61 经法和禅法(三)D
  (三)住四念处,观集法与灭法
    
  《杂阿含》第609经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四念处集、四念处没,谛听善思。何等为四念处集、四念处没?食集则身集,食灭则身没,如是随身集观住,随身灭观住,随身集灭观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永无所取。如是触集则受集,触灭则受没,如是随集法观受住,随灭法观受住,随集灭法观受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都无所取。名色集则心集,名色灭则心没,随集法观心住,随灭法观心住,随集灭法观心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则无所取。忆念集则法集,忆念灭则法没,随集法观法住,随灭法观法住,随集灭法观法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则无所取。是名四念处集、四念处没。”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解读: 观四念处集与四念处没,此为四念处修行之法
    
    
  《杂阿含》第295经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此身非汝所有,亦非余人所有,谓六触入处,本修行愿受得此身。云何为六?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彼多闻圣弟子,于诸缘起,善正思惟观察:有此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所谓此有故,有当来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是名有因有缘世间集。谓此无故,六识身无,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无,谓此无故,无有当来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
  “若多闻圣弟子,于世间集、世间灭,如实正知,善见、善觉、善入,是名圣弟子招此善法、得此善法、知此善法、入此善法,觉知、觉见世间生灭,成就贤圣出离、贯穿、正尽苦,究竟苦边。所以者何?谓多闻圣弟子,世间集灭如实知,善见、善觉、善入故。”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杂阿含》第306经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作是念:“比丘云何知、云何见,而得见法?”作是思惟已,从禅起,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作是念:比丘云何知、云何见,而得见法?”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有二法,何等为二?眼、色为二。如是广说,乃至非其境界故。所以者何?眼、色缘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无色阴、眼色,此等法名为人。于斯等法,作人想、众生、那罗、摩[少/兔]阇、摩那婆、士夫、福伽罗、耆婆、禅头。又如是说:‘我眼见色,我耳闻声,我鼻嗅香,我舌尝味,我身觉触,我意识法。’彼施设又如是言说:‘是尊者如是名,如是生,如是姓,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分齐。’比丘,是则为想,是则为志,是则言说。此诸法皆悉无常、有为、思愿缘生。若无常、有为、思愿缘生者,彼则是苦。又复彼苦生,亦苦住,亦苦灭,亦苦数数出生,一切皆苦。若复彼苦无余断,吐、尽、离欲、灭、息、没,余苦更不相续,不出生,是则寂灭,是则胜妙,所谓舍一切有余,一切爱尽、无欲、灭尽、涅槃。
  “耳、鼻、舌、身触缘生身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是无色阴,身根是色阴,此名为人。如上说,乃至灭尽、涅槃。
  “缘意、法,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无色阴,四大士夫所依,此等法名为人。如上广说,乃至灭尽、涅槃。若有于此诸法,心随入住,解脱不退转,于彼所起系著无有我。比丘,如是知、如是见,则为见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解读: 于诸缘起,善正思惟观察:有此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谓此有故有当来生老病死,此无故无当来生老病死,如是知见者,名为见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14

帖子

7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36
 楼主| 发表于 2020-9-6 15: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61 经法和禅法(三)E
  (四)如实知集法与灭法,正见无常、苦、非我,正向离贪、解脱
    
  《杂阿含》第855经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难提优婆塞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若圣弟子于此五根,一切时不成就者,为放逸,为不放逸?”
  佛告难提:“若于此五根,一切时不成就者,我说此等为凡夫数。若圣弟子不成就者,为放逸,非不放逸。难提,若圣弟子于佛不坏净成就,而不上求,不于空闲林中,若露地坐,昼夜禅思,精勤修习胜妙出离,饶益随喜;彼不随喜已,欢喜不生;欢喜不生已,身不猗息;身不猗息已,苦觉则生;苦觉生已,心不得定;心不得定者,是圣弟子名为放逸。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亦如是说。
  “如是难提,若圣弟子成就于佛不坏净,其心不起知足想,于空闲林中,树下露地,昼夜禅思,精勤方便,能起胜妙出离随喜;随喜已,生欢喜;生欢喜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觉受乐;觉受乐已,心则定。若圣弟子心定者,名不放逸。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亦如是说。”
  佛说此经已,难提优婆塞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礼佛足而去。
  ========================
  解读: 未具足五根、依明而离贪,摄导成就正定的有学,当精勤修习七觉分,成就离贪之正定;阿罗汉已修习五根究竟满足,成就离贪之正定!
    
    
  《杂阿含》第248经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吒利弗多罗国鸡林园。
  尔时尊者阿难往诣尊者大纯陀所,共相问讯已,于一面坐。
  尔时尊者阿难语尊者纯陀言:“欲有所问,宁有闲暇见答以不?”
  尊者纯陀语尊者阿难言:“随仁所问,知者当答。”
  尊者阿难问尊者纯陀:“如世尊、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四大造色,施设、显露此四大色非我。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亦复说识非我耶?”
  尊者纯陀语尊者阿难言:“仁者最为多闻,我从远来诣尊者所,为问此法故。今日尊者唯愿为说此义。”
  尊者阿难语纯陀言:“我今问尊者,随意见答。尊者纯陀,为有眼、有色、有眼识不?”
  答言:“有,尊者阿难。”
  复问:“为缘眼及色,生眼识不?”
  答言:“如是,尊者阿难。”
  复问:“缘眼及色生眼识,彼因、彼缘为常、为无常?”
  答言:“无常,尊者阿难。”
  又问:“彼因、彼缘生眼识,彼因、彼缘无常变易时,彼识住耶?”
  答曰:“不也,尊者阿难。”
  尊者阿难复问:“于意云何?彼法若生、若灭可知,多闻圣弟子于中宁见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曰:“不也,尊者阿难。”
  “耳、鼻、舌、身、意、法,于意云何?有意、有法、有意识不?”
  答曰:“有,尊者阿难。”
  复问:“为缘意及法,生意识不?”
  答曰:“如是,尊者阿难。”
  复问:“若意缘法生意识,彼因、彼缘为常、为无常?”
  答曰:“无常,尊者阿难。”
  复问:“若因、若缘生意识,彼因、彼缘无常变易时,意识住耶?”
  答曰:“不也,尊者阿难。”
  复问:“于意云何?彼法若生、若灭可知,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阿难。”
  尊者阿难语纯陀言:“是故尊者,而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识亦无常。譬如士夫持斧入山,见芭蕉树,谓堪材用,断根截叶,斫枝剥皮,求其坚实,剥至于尽,都无坚处。如是多闻圣弟子正观眼识,耳、鼻、舌、身、意识,当正观时,都无可取,无可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彼二正士说是法时,展转随喜,各还其所。
  ========================
  解读: 缘根境生识,根境为缘生,缘生者无常、变异、迁流,识不得安住,故知,识无常、苦、非我我所。
  圣弟子如实正观六识,都无可取,无可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盘!
    
    
  《杂阿含》第1166经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手故知有取舍,有足故知有往来,有关节故知有屈伸,有腹故知有饥渴。如是比丘,有眼故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诸比丘,若无手则不知取舍,若无足则不知往来,若无关节则不知有屈伸,若无腹则不知有饥渴。如是诸比丘,若无眼则无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解读: 若无未来世六根生,则无六触入处,此为世间之灭尽、不起、解脱!
    
    
  《相应部》第48.53经
  ========================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拘睒弥城瞿师罗园。
    二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乃至……
    ‘诸比丘!有何理趣,依此理趣故,有学之比丘住有学地,知‘我为有学’;无
    学之比丘住无学地,知‘我为无学’耶?
    ‘大德!我等于法,以世尊为根本……乃至……
    三 ‘诸比丘!有理趣。依此理趣故,有学之比丘住有学地,知‘我为有学’;无学
    之比丘住无学地,知‘我为无学。’
    四 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其理趣故,有学之比丘住有学地,知‘我为有学’耶?
    诸比丘!此处有有学之比丘,对此为苦亦如实知,此为苦集亦如实知,此为苦灭亦
    如实知,此为顺苦灭道亦如实知。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有学之比丘住
    有学地,知‘我为有学。’
    五 诸比丘!复次,有学之比丘如是思择:‘其余之沙门、婆罗门,有如世尊之如
    是真实、如是说法者耶?’彼如是知:‘其余之沙门、婆罗门,有如世尊之如是真
    实、如是说法者,无也。’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有学之比丘住有学地,
    知‘我为有学。’
    六 诸比丘!复次有学之比丘,知于五根,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是。以其趣、其最胜、其果、其究竟,于身不触而住,于慧通达而观。诸比丘!有
    此理趣,依此理趣故,有学之比丘住有学地,知‘我为有学。’
    七 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何之理趣故,无学之比丘,住无学地,知‘我为无学’
    耶?诸比丘!于此无学之比丘,知于五根。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是。以其趣、其最胜、其果、其究竟,于身触而住,于慧通达而观。诸比丘!有此
    理趣,依此理趣故,无学之比丘,住无学地,知‘我为无学。’
    八 诸比丘!复次,无学之比丘,知于六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意根是。总此六根一切一切种,皆可灭于一切无余,于任何他处不再生六根,此当
    知。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无学之比丘,住无学地,知‘我为无学。’
  ========================
  解读: 有学者,知四圣谛,五根未究竟满足;无学者,五根究竟满足,身触而住,无有未来六根生。
    
    
    
  《杂阿含》第305经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六分别六入处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六分别六入处经》?谓于眼入处不如实知见者,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不如实知见;不如实知见故,于眼染著,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皆生染著。如是耳、鼻、舌、身、意,若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不如实知见,不如实知见故生染著。如是染著相应、愚暗、顾念、结缚其心,长养五受阴,及当来有爱、贪、喜悉皆增长。身心疲恶,身心烧燃,身心炽然,身心狂乱,身生苦觉。彼身生苦觉故,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悉皆增长,是名纯一大苦阴聚集。
  “诸比丘,若于眼如实知见,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如实知见;见已于眼不染著,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不染著。如是耳、鼻、舌、身、意法如实知见,若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如实知见;如实知见故,于意不染著,若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不染。不染著故,不相杂、不愚暗、不顾念、不系缚,损减五受阴,当来有爱、贪、喜、彼彼染著,悉皆消灭。身不疲苦,心不疲苦,身不烧,心不烧,身不炽然,心不炽然,身觉乐,心觉乐。身心觉乐故,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悉皆消灭,如是纯大苦聚阴灭。
  “作如是知、如是见者,名为正见修习满足,正志、正方便、正念、正定,前说正语、正业、正命清净修习满足,是名修习八圣道清净满足。八圣道修习满足已,四念处修习满足,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修习满足。若法应知、应了者,悉知、悉了。若法应知、应断者,悉知、悉断。若法应知、应作证者,悉皆作证。若法应知、应修习者,悉已修习。何等法应知、应了,悉知、悉了?所谓名色。何等法应知、应断?所谓无明及有爱。何等法应知、应证?所谓明、解脱。何等法应知、应修?所谓正观。若比丘于此法应知、应了,悉知、悉了;若法应知、应断者,悉知、悉断;若法应知、应作证者,悉知、悉证;若法应知、应修者,悉知、悉修,是名比丘断爱结缚,正无间等,究竟苦边。诸比丘,是名《六分别六入处经》。”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解读: 于六触入处观集与灭,得见五蕴缘生与灭尽(老死集与灭),成就出世正见,摄导修习出世八正道满足,得具足三十七道品,如是明、解脱满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14

帖子

7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36
 楼主| 发表于 2020-9-6 15: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61 经法和禅法(三)F
  (五)修七觉分,如实知集法与灭法,正见无常,向于离贪,修慈悲喜舍
    
  《杂阿含》第743经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释氏黄枕邑。
  时众多比丘,晨朝着衣持钵,入黄枕邑乞食。时众多比丘作是念:“今日太早,乞食时未至,我等可过外道精舍。”尔时众多比丘即入外道精舍,与诸外道出家共相问讯慰劳已,于一面坐。
  诸外道出家言:“沙门瞿昙为诸弟子说如是法:‘不断五盖,恼心,慧力羸,为障碍分,不趣涅槃。善摄其心,住四念处,心与慈俱,无怨无嫉,亦无瞋恚,广大无量,善修充满。四方、四维、上下,一切世间,心与慈俱,无怨无嫉,亦无瞋恚,广大无量,善修习充满。如是修习悲、喜、舍心俱,亦如是说。’我等亦复为诸弟子作如是说。我等与彼沙门瞿昙,有何等异?所谓俱能说法。”
  时众多比丘闻诸外道出家所说,心不喜悦,默然不呵,从座起去。入黄枕邑,乞食已,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以彼外道出家所说,广白世尊。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彼外道出家所说,汝等应问:‘修习慈心,为何所胜?修习悲、喜、舍心,为何所胜?’如是问时,彼诸外道出家,心则骇散,或说外异事,或瞋慢、毁呰、违背、不忍,或默然萎熟,低头失辩,思惟而住。所以者何?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闻我所说随顺乐者,唯除如来及声闻众者。比丘,心与慈俱多修习,于净最胜;悲心修习多修习,空入处最胜;喜心修习多修习,识入处最胜;舍心修习多修习,无所有入处最胜。”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相应部》第46.54经
  ========================  
    一 一时,世尊住于拘利国之一名日黄枕邑之拘利村。
    一二 诸比丘!云何修习慈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
    究竟于何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慈俱行之
    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修
    习慈俱行之舍觉支。彼若欲于非违逆,以违逆想而住者,则以违逆想而住。若欲于
    违逆,以非违逆想而住者,则以非违逆想而住。若欲于非违逆与违逆,以违逆想而
    住者,则以违逆想而住。若欲于违逆与非违逆,以非违逆想而住者,则以非违逆想
    而住。若欲俱遮非违逆与违逆,以舍正念、正知而住者,则住于舍正念、正知或具
    足清净解脱而住。诸比丘!慈心解脱,是以清净为其最胜,此比丘未通达更上解脱
    ,而有此之慧。
    一三 诸比丘!云何修习悲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
    究竟于何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悲俱行之
    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以
    修习悲俱行之舍觉支。彼若欲于非违逆,以违逆想而住者,则以违逆想而住……乃
    至……若欲俱遮非违逆与违逆,以舍正念、正知而住者,则住于舍正念、正知、或
    偏超色想,由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则虚空为无边,俱足虚空无边处而住。诸
    比丘!悲心解脱,是以虚空无边处为其最胜,此比丘未通达更上解脱,而有此之慧。
    一四 诸比丘!云何修习喜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
    究竟于何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喜俱行之
    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修
    习喜俱行之舍觉支。彼若欲于非违逆,以违逆想而住者,则以违逆想而住……乃至
    ……若欲俱遮非违逆与违逆,以舍正念、正知而住者,则以舍正念、正知而住,或
    偏超虚空无边处,为识无边,具足识无边处而住。诸比丘!喜心解脱是以识无边处
    为其最胜,此比丘未通达更上解脱,而有此之慧。
    一五 诸比丘!云何修习舍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
    究竟于何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俱行之
    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
    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俱行之舍觉支。彼若欲于非违逆,以
    违逆想而住者,则以违逆想而住。若欲于违逆,以非违逆想而住者,则以非违逆想
    而住。若欲于非违逆与违逆,以违逆想而住者,则以违逆想而住。若欲于违逆与非
    违逆,以非违逆想而住者,则以非违逆想而住。若欲俱遮非违逆与违逆,以舍正念、
    正知而住者,则以舍正念、正知而住。或偏超识无边处,为无所有,具足无所有处
    而住。诸比丘!舍心解脱是以无所有处为其最胜,此比丘未通达更上解脱,而有此
    之慧。’
  ========================
  解读: 未具出世间智慧者,依远离、无欲、灭、舍、修慈悲喜舍心俱之七觉分,慈心解脱胜住于色界四禅,悲心解脱胜住于无色界空无边处,喜心解脱胜住于无色界识无边处,舍心解脱胜住于无色界无所有无边处,然此等皆未达更上之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14

帖子

7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36
 楼主| 发表于 2020-9-6 16:44:31 | 显示全部楼层
61 经法和禅法(三)G
  (六)修七觉分,明、离贪、解脱满足,慈悲喜舍心俱,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杂阿含》第75经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比丘于色厌、离欲、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比丘亦于色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比丘,如来、应、等正觉,阿罗汉慧解脱,有何差别?”
  比丘白佛:“如来为法根、为法眼、为法依,唯愿世尊为诸比丘广说此义,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如来、应、等正觉,未曾闻法,能自觉法,通达无上菩提。于未来世开觉声闻,而为说法,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道。比丘,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别道、说道、通道,复能成就诸声闻,教授教诫。如是说正顺欣乐善法。是名如来、罗汉差别。”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解读: 于五受阴厌、离欲、灭、不起、解脱,佛陀与阿罗汉证量相同;所异之处在于,佛陀是未闻法而能自觉法,阿罗汉为闻法而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14

帖子

7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36
 楼主| 发表于 2020-9-6 17: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楼主辛苦了!2020/8/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14

帖子

7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36
 楼主| 发表于 2020-9-6 18: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62 什么是真正的佛法?
    
    
  《杂阿含》第1258经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一人名陀舍罗诃。彼陀舍罗诃有鼓名阿能诃,好声、美声、深声,彻四十里。彼鼓既久,处处裂坏。尔时鼓士裁割牛皮,周匝缠缚,虽复缠缚,鼓犹无复高声、美声、深声。彼于后时,转复朽坏,皮大剥落,唯有聚木。
  “如是比丘修身、修戒、修心、修慧,以彼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故,于如来所说修多罗,甚深明照,难见难觉,不可思量,微密决定,明智所知,彼则顿受、周备受,闻其所说,欢喜崇习,出离饶益。
  “当来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闻如来所说修多罗,甚深明照,空相应随顺缘起法,彼不顿受持,不至到受。闻彼说者,不欢喜崇习,而于世间众杂异论、文辞绮饰、世俗杂句,专心顶受,闻彼说者,欢喜崇习,不得出离饶益。于彼如来所说,甚深明照,空相要法,随顺缘起者,于此则灭。犹如彼鼓,朽故坏裂,唯有聚木。
  “是故诸比丘,当勤方便修身、修戒、修心、修慧,于如来所说甚深明照,空相要法,随顺缘起,顿受、遍受。闻彼说者,欢喜崇习,出离饶益。”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解读: 什么是真正的佛法?
  本经中,佛陀以阿能诃鼓为喻,预言未来世佛法逐渐变质和消亡,但仍以佛法的名义流传,缘生法无常,这是无可避免的。
  从现存三藏十二部佛经,探知两千五百佛陀的原说教法,这是极困难的,也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北传《杂阿含经》和南传《相应部》是目前学界确认最接近佛陀教说的经典,但不幸的是,很多经文也被后世论师有意和无意更改,大量部派论义充斥其中。
  《杂阿含经》包含很多说一切有部论义,《相应部》夹杂很多分别说部论义,即使对比研究,也有很多部派论义间的相互融涉,共同内容也不一定是佛陀原说。
  研究这些是极繁琐而又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必然为佛教界所反对,有些禁忌是碰不得的,印顺导师就是先例!
  然而,佛陀原说毕竟不是佛教学者凭世俗智慧可考证出的,这需要深厚的修行体验为基础,以及突破信仰情感的魄力,通览三藏经典的能力,非见法者不可能完成。
  对大部分学佛之人,大概从来不会思考这些问题,犹如基督徒会说圣经一字不易,佛弟子也说离经一字如同魔说,宗教情感如此。
  佛经的权威必须尊重,但佛经自结集之日起,真的未更易过一字吗?有什么东西经历两千五百年,还能保持原样呢,佛陀说这不可能,佛经亦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14

帖子

7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36
 楼主| 发表于 2020-9-6 19: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部分内容应该是作者转发的,在此省略了11条引文出处,转者注)
  63 再谈名色
    
    
  一、「名色」原义之释疑
    
  佛陀教法的核心是「十二因缘」,见「十二因缘」是为「见法」、「正觉」,也称为「见佛」。见《杂阿含》296经[1]、《毘尼母经》卷第四[2]:
    
  「我今当说因缘法及缘生法。云何为因缘法?谓此有故彼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缘生有老死),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云何缘生法?谓无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死。」
    
  「阿难!若人见十二因缘,是为见法,亦得见我。」
    
  在「十二因缘」中有「名色缘识(nāmarūpa-paccaya vi??āna),识缘名色(vi??āna-paccaya nāmarūpa)」的教导,而「十二因缘」提到的「名色」,指的是甚么呢?这问题一直是佛教分裂以后,部派之间争论的主要议题之一。在后世分化的各部派中,有将「名色」说为名聚及色聚[3],又有说是尚未长出六根的「受精胚胎」[4],或者认为「名色」是「色、受、想、行、识」等五阴[5],又有学者以为是「色、声、香、味、触、法」[6],对于「名色」的解说是非常的分歧。如果要探究此一问题的真相,应当从各部派传诵的古老经说中,依据当中共同的说法来勘定。
    
  释迦佛陀对于身心活动,是以六根、六境为缘而有六识(六触入)来说明。见于大正藏《杂阿含》214经[7]、《相应部》『六处相应』93经:
    
  《杂阿含》214:「有二因缘生识,何等为二?谓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眼、色因缘生眼识,彼无常,有为,缘生。……此三法和合触……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相应部》35.93:「诸比丘!缘二法而生识。诸比丘!如何缘二法而生识耶?以眼与色为缘而生眼识。……凡此等三法之合会、集结、和合,诸比丘!称此为眼触。……以耳与声为缘而生耳识……以鼻与香为缘而生鼻识……以舌与味为缘而生舌识……以身与触为缘而生身识……。」
    
  将六根、六境为缘而有六识,因为根据古老经法的共说,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是色法,色、声、香、味、触等五外境也是色法,另为意根所缘的法境,是精神活动的受、想、行等非色的名法,所以六根与六境总称为「色、受、想、行」等四取阴。在此之下,六识依六根、六境之缘而生,又有用五阴来表达说为「识依色、受、想、行住」。见大正藏《杂阿含》39经[8]、南传《相应部》蕴相应54经:
    
  《杂阿含》39:「地界者,譬四识住。水界者,譬贪喜四取(阴)攀缘识住。何等为四?于色中识住,攀缘色,喜贪润泽,生长增广;于受、想、行中识住,攀缘受、想、行,贪喜润泽,生长增广。比丘!识于(色、受、想、行)中,若来、若去、若住、若没、若生长增广。比丘!若离色、受、想、行,识有若来、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
    
  《相应部》22.54:「诸比丘!于色封滞而住识者,以色为所缘,止住于色,近依喜而住,生长、增广。诸比丘!于受封滞而住识者,乃……近依喜而住,生长、增广。诸比丘!于想封滞……乃至……诸比丘!。诸比丘!如说「我离于色、离于受、离于想、离于行,而施设于识之来往、死生、长益、广大」者,无有是处。」
    
  此外,因为六根与六境总称为「色、受、想、行」等四取阴,而法境的受、想、行是为非色的名法[9],所以「色、受、想、行」简称为「名、色」。因此,六根、六境为缘而有六识的说法,又有说为「名色集则识集」,将六根、六境为缘,转说为「名、色」。见于大正藏《杂阿含》41经[10]、《相应部》『蕴相应』56经:
    
  《杂阿含》41:「云何识如实知?谓六识身,眼识身,耳、鼻、舌、身、意识身,是名为识身,如是识身如实知。云何识集如实知?谓名色集是名识集,如是识集如实知。」
    
  《相应部》22.56:「诸比丘!以何为识耶?诸比丘!六识身是[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诸比丘!此名为识。依名色之集而有识之集,依名色之灭而有识之灭。」
    
  由于缘六根、六境而有六识,根、境、识俱足名「触」,所以将六根、六境为缘,转说为「名、色」的说法,在《杂阿含》又有「识」与「名色」生「触(根、境、识三者具足)」之说。见大正藏《杂阿含》294经[11]、《相应部》『因缘相应』19经:
    
  《杂阿含》294:「内有此识身,外有名色,此二因缘生触。……云何为六?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
    
  《相应部》12.19:「诸比丘!被无明所覆、渴爱所系之愚夫,生如是之(识)身,依此(识)身与外之名色,如是依此二者,有触、六触处。」
    
  由以上诸经可知,《杂阿含》及《相应部》中的「名色」,是指「六根、六境之缘」了。后世的部派佛教,有以为「名色」是受精胚胎,或说「名色」是色、受、想、行、识等五受阴,又如分别说部有主张是名聚及色聚,都是和传统经说有着难以契合的差异。
    
  二、「名色」之异说、异义
    
  在说一切有部传诵的《杂阿含》中,另有「名色」是色、受、想、行、识等五受阴的见解,造成《杂阿含》的传诵,在「名色」的解说上出现自相矛盾的问题。见《杂阿含》298经:
    
  《杂阿含》298:「云何为识?谓六识身: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缘识名色者,云何名?谓四无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云何色?谓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此色及前所说名,是为名色。」
    
  根据说一切有部《杂阿含》298经的说法,「名色」是色、受、想、行、识等五受阴,将「名色」改为「色、受、想、行、识」,完全是不通的说法。因为在《杂阿含》41,298经都说到「识是谓六识身」、「名色集是名识集」,而《杂阿含》288经提到「十二因缘」的名色与识时,说到「名色缘识,识缘名色」。试问:如果「名色」真是「色、受、想、行、识」等五阴,那么「名色缘识,识缘名色」也就是「五阴缘六识,六识缘五阴」,这要作何解?
    
  但是在分别说系铜鍱部《相应部》中,同样传诵此经的《相应部》『因缘相应』2 经,则有不同《杂阿含》298经的说法。见《相应部》『因缘相应』2 经、『蕴相应』56 经;《杂阿含》41经:
    
  《相应部》12.2:「诸比丘!何为名色?诸比丘!受、想、思、触、作意,以此谓之名;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之色,以此谓之色。如是此名与此色,谓之名色。诸比丘!何为识?诸比丘!此等有六识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
    
  《相应部》22.56:「以何为行耶?诸比丘!六思身是。[谓:]色思、声思、香思、味思、所触思、法思是,此名之为行。依触之集而有行之集,依触之灭而有行之灭。」
    
  《杂阿含》41:「云何行如实知?谓六思身,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是名为行,如是行如实知。云何行集如实知?触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实知。」
    
  在铜鍱部传诵的《相应部》『因缘相应』2 经,保持了「名色」是「色、受、想、行」的说法(「触、作意」可以归为行蕴?),增说「触、作意」应是部派自增的新义、新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