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重读《杂阿含经》——用《杂阿含经》解答几个佛法问题(转载)

[复制链接]

4

主题

314

帖子

7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36
 楼主| 发表于 2020-9-4 11:39:24 | 显示全部楼层
20 如实知患
  《杂阿含》第42经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七处善、三种观义,尽于此法得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身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云何比丘七处善?比丘,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灭道迹、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是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灭道迹、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
  “云何色如实知?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为色,如是色如实知。云何色集如实知?爱喜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实知。云何色灭如实知?爱喜灭是名色灭,如是色灭如实知。云何色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色灭道迹,如是色灭道迹如实知。云何色味如实知?谓色因缘生喜乐,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实知。云何色患如实知?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实知。云何色离如实知?谓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如是色离如实知。
  “云何受如实知?谓六受,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如是受如实知。云何受集如实知?触集是受集,如是受集如实知。云何受灭如实知?触灭是受灭,如是受灭如实知。云何受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受灭道迹,如是受灭道迹如实知。云何受味如实知?受因缘生喜乐,是名受味,如是受味如实知。云何受患如实知?若受无常、苦、变易法,是名受患,如是受患如实知。云何受离如实知?若于受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受离,如是受离如实知。
  “云何想如实知?谓六想,眼触生想,耳、鼻、舌、身、意触生想,是名为想,如是想如实知。云何想集如实知?触集是想集,如是想集如实知。云何想灭如实知?触灭是想灭,如是想灭如实知。云何想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想灭道迹,如是想灭道迹如实知。云何想味如实知?想因缘生喜乐,是名想味,如是想味如实知。云何想患如实知?若想无常、苦、变易法,是名想患,如是想患如实知。云何想离如实知?若于想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想离,如是想离如实知。
  “云何行如实知?谓六思身,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是名为行,如是行如实知。云何行集如实知?触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实知。云何行灭如实知?触灭是行灭,如是行灭如实知。云何行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行灭道迹,如是行灭道迹如实知。云何行味如实知?行因缘生喜乐,是名行味,如是行味如实知。云何行患如实知?若行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行患,如是行患如实知。云何行离如实知?若于行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行离,如是行离如实知。
  “云何识如实知?谓六识身,眼识,耳、鼻、舌、身、意识身,是名为识,如是识如实知。云何识集如实知?名色集是识集,如是识集如实知。云何识灭如实知?名色灭是识灭,如是识灭如实知。云何识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识灭道迹,如是识灭道迹如实知。云何识味如实知?识因缘生喜乐,是名识味,如是识味如实知。云何识患如实知?若识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识患,如是识患如实知。云何识离如实知?若识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识离如实知。比丘,是名七处善。
  “云何三种观义?比丘,若于空闲、树下、露地,观察阴、界、入,正方便思惟其义,是名比丘三种观义。
  “是名比丘七处善、三种观义,尽于此法得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解读: 五蕴之患为五蕴是无常、苦、变易法。
    
    
  《杂阿含》第214经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因缘生识。何等为二?谓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如是广说,乃至非其境界故。所以者何?眼、色因缘生眼识,彼无常、有为、心缘生。色若眼、识,无常、有为、心缘生。此三法和合触,触已受,受已思,思已想,此等诸法无常、有为、心缘生,所谓触、想、思。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解读: 如何正见五蕴无常呢?需从六处缘生五蕴入手,五蕴为缘生故无常变异法,若执五蕴为我、我所,而生常乐我净之贪爱,则必生忧悲恼苦。
    
    
    
    
  《相应部》22.102 第十 无常性(想)
  ========================
    一~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以修习无常想,多习者,永尽一切欲贪,永尽一切色贪,永尽一切有贪,永尽一切无明,永断一切我慢。
    四 诸比丘!譬如田夫,秋时执大犁而耕,以断一切生长之根。诸比丘!如是修习无常想,多习者,永尽一切欲贪,永尽一切色欲,永尽一切有贪,永尽一切无明,永断一切我慢。
    五 诸比丘!譬如割婆罗波草人,割波罗波草,以捉其端而振动上下,振动左右,振动而弃之。诸比丘!如是修习无常想……乃至……
    六 诸比丘!譬如庵罗果脱离于树干,着于树干之庵罗果,悉随于此。诸比丘!如是修习无常想……乃至……
    七 诸比丘!譬如重阁之一切重檐之向于屋顶、趣于屋顶、集于屋顶,以屋顶为最上。诸比丘!如是修习无常想……乃至……
    八 诸比丘!譬如诸根香中,以随时檀为最上。诸比丘!如是修习无常想……乃至……
    九 诸比丘!譬如诸核香中,以赤檀为最上。诸比丘!如是修习无常想……乃至……
    一〇 诸比丘!譬如诸华香中,以夏生之花为最上。诸比丘!如是修习无常想……乃至……
    一一 诸比丘!譬如诸小王悉随属于转轮王,转轮王为其最上。诸比丘!如是修习无常想……乃至……
    一二 诸比丘!譬如诸星之光明,悉不应于月光十六分之一,以月光为其最上。诸比丘!如是修习无常想……乃至……
    一三 诸比丘!譬如秋时,空豁无云时,日升于苍天,以除一切虚空之闇冥,辉耀热照。诸比丘!如染修习无常想,多习者,永尽一切欲贪,永尽一切色贪,永尽一切有贪,永尽一切无明,永断一切我慢。
    一四 诸比丘!如何修习无常想?如何多修习者,永尽一切欲贪……乃至……永断一切我慢耶?
    一五 此是色,此是色之集,此是色之灭,此是受……想……行……识之集,此是识之灭。
    一六 诸比丘!如是修习无常想,如是多习者,永尽一切欲贪,永尽一切色贪,永尽有贪,永尽一切无明,永断一切我慢。’
  ========================
  解读:以如实见五蕴集灭法,而修习无常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65

帖子

14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9
发表于 2020-9-4 12:30: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日本佛教信徒不看阿含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65

帖子

14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9
发表于 2020-9-4 12:3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鄙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14

帖子

7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36
 楼主| 发表于 2020-9-4 14: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21 贪爱五蕴, 则系缚于苦
    
  《杂阿含》第62经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愚痴无闻凡夫无慧无明,于五受阴生我见系著使,心系著而生贪欲。比丘,多闻圣弟子有慧有明,于此五受阴,不为见我系著使,心结缚而起贪欲。
  “云何愚痴无闻凡夫,无慧无明,于五受阴见我系著使,心结缚而生贪欲?比丘,愚痴无闻凡夫无慧无明,见色是我、异我、相在。如是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如是愚痴无闻凡夫,无慧无明,于五受阴说我系著使,心结缚而生贪欲。
  “比丘,云何圣弟子有慧有明,不说我系著使,结缚心而生贪欲?圣弟子不见色是我、异我、相在。如是受、想、行、识,不见是我、异我、相在。如是多闻圣弟子有慧有明,于五受阴不见我系著使,结缚心而生贪欲。若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正观皆悉无常。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正观皆悉无常。”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解读: 无明凡夫,不见缘起法,不知五蕴因缘生,以五蕴是我、异我、相在,心结缚而生贪爱,然缘生法无常故,彼法变异,则生忧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14

帖子

7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36
 楼主| 发表于 2020-9-4 14: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22 什么是结法和结所系法?
    
  《杂阿含》第239经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毗舍离猕猴池侧重阁讲堂。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结所系法及结法。云何结所系法?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是名结所系法。云何结法?谓欲贪,是名结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杂阿含》第240经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毗舍离猕猴池侧重阁讲堂。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所取法及取法。云何所取法?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是名所取法。云何取法?谓欲贪,是名取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解读: 六根、六境是结所系法,欲贪是结法。在贪爱驱动下,“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形成身心结缚,此处名色即六根、六境,而识即六识,根境为缘生识,无明凡夫于识生贪爱,则引起根境的系缚,二因缘复生识,如此循环不息。
    
    
  《杂阿含》第19经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从座起,为佛作礼,而白佛言:“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不放逸住已,思惟所以善男子正信家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善哉善哉!汝今作是说:善哉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耶?”
  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比丘,结所系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时彼比丘白佛言:“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佛告比丘:“汝云何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比丘白佛言:“世尊,色是结所系法;是结所系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如是受、想、行、识,结所系法;是结所系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是故我于世尊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所以者何?色是结所系法,此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如是受、想、行、识,是结所系法,此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心大欢喜,礼佛而退。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心得解脱,成阿罗汉。
  ========================
  解读: 五蕴是结所系法,欲贪是结法。在贪爱驱动下,“识缘名色,名色缘识”,此处名色即色(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五境)、受(六受)、想(六想)、行(六思),显然,色受想行即六根、六境。
    
    
  《杂阿含》第39经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种种子。何等为五?谓根种子、茎种子、节种子、自落种子、实种子。此五种子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新熟坚实,有地界而无水界,彼种子不生长增广。若彼种新熟坚实,不断、不坏、不中风,有水界而无地界,彼种子亦不生长增广。若彼种子新熟坚实,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有地、水界,彼种子生长增广。
  “比丘,彼五种子者,譬取阴俱识。地界者,譬四识住。水界者,譬贪喜四取攀缘识住。何等为四?于色中识住,攀缘色,喜贪润泽,生长增广;于受、想、行中识住,攀缘受、想、行,贪喜润泽,生长增广。比丘,识于中若来、若去、若住、若没、若生长增广。比丘,若离色、受、想、行,识有若来、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色界离贪,离贪已,于色封滞,意生缚断;于色封滞,意生缚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识无住处,不复生长增广。受、想、行界离贪,离贪已,于行封滞,意生触断;于行封滞,意生触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彼识无所住,不复生长增广。不生长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住已知足,知足已解脱。解脱已,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著;无所取、无所著已,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我说彼识不至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所至趣,唯见法,欲入涅槃、寂灭、清凉、清净、真实。”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解读: 喜贪润泽,识住于色受想行,名色攀缘增长,即爱识缘名色;根境为缘复生识,即名色缘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14

帖子

7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36
 楼主| 发表于 2020-9-4 16: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23 于五阴爱喜者则于苦爱喜
  《杂阿含》第7经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爱喜者,则于苦爱喜;于苦爱喜者,则于苦不得解脱。如是受、想、行、识爱喜者,则爱喜苦;爱喜苦者,则于苦不得解脱。诸比丘,于色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解读: 于五蕴生贪爱,则生苦,于五蕴离贪爱,则解脱。
  本经非说五蕴即是苦(?),若五蕴即苦,则佛陀、阿罗汉亦有苦。
  或有说苦为“不圆满性”,恐非“苦圣谛”之苦真义?
  五蕴是缘生,缘生无常,若于缘生法不如实知,而生常我见,期待保持拥有,则必随五蕴无常而生苦;解脱者断常我见,远离贪爱,若五蕴变异,而不生苦,故于苦得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14

帖子

7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36
 楼主| 发表于 2020-9-4 17:27:22 | 显示全部楼层
24 什么是说法比丘和多闻比丘?
    
    
  《杂阿含》第363经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所谓说法比丘,云何说法比丘?云何如来施设说法比丘?”
  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愿为说说法比丘。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诸比丘:“若有比丘说老、病、死,生厌、离欲、灭尽法,是名说法比丘。如是说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是生厌、离欲、灭尽法,是名说法比丘。诸比丘,是名如来施设说法比丘。”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杂阿含》第362经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多闻比丘,云何如来施设多闻比丘?”
  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愿为说多闻比丘。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若有比丘闻老、病、死,生厌、离欲、灭尽法,是名多闻比丘。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生厌、离欲、灭尽法,是名多闻比丘。是名如来所施设多闻比丘,”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解读: 为人演说十二因缘之比丘,是为说法比丘;听闻十二因缘之比丘,是为多闻比丘。
  佛法的核心即十二因缘,佛陀亦自说观十二因缘成正觉,而今佛教界对十二因缘鲜有问津,即使有人讲说十二因缘,也沦为三世轮回的粗浅说,而不知如何起观。“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如何能作为观的对象呢?
  十二因缘即立足于当前,乃现前身心五蕴之缘起,观十二因缘法,即观五蕴集灭法,一切由六入处开始!
  无明起于当前六入处不正思维五蕴因缘生,因而起常、我之见(行),进而对所起六识生贪爱执取,形成名色与识的循环系缚,此即当前身心的缘起。
  于六入处,根境为缘生识,三事和合触,缘触受想行,若于五蕴集灭不如实知而生无明,无明缘爱取,形成有身集起。
  此生命尽前最后一刹那,若不断贪爱,则未来六根生,新的五蕴形成,有生则有老病死忧悲恼苦。
  佛陀所说十二因缘,怎么会是神识投胎的粗浅轮回说呢,学习这样的十二因缘又怎能见法解脱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14

帖子

7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36
 楼主| 发表于 2020-9-4 19: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25 当于五蕴断欲贪
    
  《杂阿含》第363经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断色欲贪,欲贪断已,则色断;色断已,得断知;得断知已,则根本断,如截多罗树头,未来不复更生。如是受、想、行、识欲贪断,乃至未来世不复更生。”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解读: 五蕴缘生流转即是生命轮回,对五蕴的欲贪即是对生命的爱取,于五蕴的欲贪不舍断,则轮回不可出。
  世人所说的欲贪指的是对非自己本分之人、事、物的贪求,仅止于道德层面;
  而佛陀正法所讲的欲贪则指于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随起的贪求,是修行层面。
  于五蕴离贪,主要是于六识离贪!
    
    
    
  《杂阿含》第551经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摩诃迦旃延住释氏诃梨聚落精舍。
  时诃梨聚落长者诣尊者摩诃迦旃延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尊者摩诃迦旃延:“如世尊《义品》答摩揵提所问偈:
  “断一切诸流,亦塞其流源,
  聚落相习近,牟尼不称叹。
  虚空于五欲,永以不还满,
  世间诤言讼,毕竟不复为。
  “尊者摩诃迦旃延,此偈有何义?”
  尊者摩诃迦旃延答长者言:“眼流者,眼识起贪,依眼界贪欲流出,故名为流。耳、鼻、舌、身、意流者,谓意识起贪,依意界贪识流出,故名为流。”
  长者复问尊者摩诃迦旃延:“云何名为不流?”
  尊者迦旃延语长者言:“谓眼识、眼识所识色,依生爱喜,彼若尽、无欲、灭、息、没,是名不流。耳、鼻、舌、身、意、意识、意识所识法,依生贪欲,彼若尽、无欲、灭、息、没,是名不流。”
  复问:“云何?”
  尊者摩诃迦旃延答言:“谓缘眼及色,生眼识,三事和合生触,缘触生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依此染著流。耳、鼻、舌、身、意、意识、意识法,三事和合生触,缘触生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依此受生爱喜流,是名流源。”
  “云何亦塞其流源?”
  “谓眼界取心法境界系著使,彼若尽、无欲、灭、息、没,是名塞流源。耳、鼻、舌、身、意取心法境界系著使,彼若尽、无欲、灭、息、没,是名亦塞其流源。”
  复问:“云何名习近相赞叹?”
  尊者摩诃迦旃延答言:“在家、出家共相习近,同喜同忧,同乐同苦,凡所为作,悉皆共同,是名习近相赞叹。”
  复问:“云何不赞叹?”
  “在家、出家不相习近,不同喜,不同忧,不同苦,不同乐,凡所为作,悉不相悦可,是名不相赞叹。”
  “云何不空欲?”
  “谓五欲功德,眼识色,爱、乐、念,长养爱欲,深染著。耳声、鼻香、舌味、身触,爱、乐、念,长养爱欲,深染著。于此五欲,不离贪,不离爱,不离念,不离渴,是名不空欲。”
  “云何名空欲?”
  “谓于此五欲功德,离贪、离欲、离爱、离念、离渴,是名空欲。说我系著使,是名心法还复满。彼阿罗汉比丘诸漏已尽,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更不复生,云何当复与他诤讼?是故世尊说《义品》答摩揵提所问偈:
  “若断一切流,亦塞其流源,
  聚落相习近,牟尼不称叹。
  虚空于诸欲,永已不还满,
  不复与世间,共言语诤讼。
  “是名如来所说偈义分别也。”
  尔时诃梨聚落长者闻尊者摩诃迦旃延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
  解读: 根境为缘生识,若不如实知五蕴集灭法,则以五蕴为我、我所,进而贪爱美好的觉知经验(于识生贪)或嗔恚不适的觉知经验(于识生嗔),又不知六识为因缘所生,误以为贪爱的为六境,则形成根境追逐的系缚,贪爱识而缘名色。
    
    
  在《杂阿含》中是否有一个六识之外的“结生识”、“有分心”、“入胎识”、“神识”或“阿赖耶识",存储业力信息,作为轮回再生的开始呢?
  这是没有的,识分位的十二因缘非佛所说,乃为部派佛教论义,无明、行、识、名色等缘起支的涵义都与原始佛法有了很大改变,佛陀说法以贪爱为轮回近因,此生不断贪爱,则必有未来生现起,以无明为远因,由不见因缘法而生无明,进而生我见贪爱。
  轮回不是造业受报,而是五蕴身心系缚的轮转,身口意的行为必然产生影响,但不必然受报,若断贪爱,此生六根败坏,究竟涅盘则,无有报处。
  佛教和耆那教最大不同在于,佛教不讲消业,不鼓励苦行,不推崇高深禅定,而主要讲如何以智慧善观,随于正见,住于正念,行于正道!
    
  《杂阿含》第39经
  【于色中识住,攀缘色,喜贪润泽,生长增广;于受、想、行中识住,攀缘受、想、行,贪喜润泽,生长增广。比丘,识于中若来、若去、若住、若没、若生长增广。比丘,若离色、受、想、行,识有若来、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
    
  《杂阿含》第64经
  【谓色识住、色攀缘、色爱乐、增进、广大、生长。于受、想、行识住,攀缘、爱乐、增进、广大、生长。比丘,识于此处,若来、若去、若住、若起、若灭,增进、广大、生长。若作是说:更有异法,识若来、若去、若住、若起、若灭、若增进、广大、生长者,但有言说,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
    
  《杂阿含》第273经
  【今当为汝说于二法,谛听善思。云何为二?眼、色为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是名二法。比丘,若有说言:‘沙门瞿昙所说二法,此非为二。我今舍此,更立二法。’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所以者何?缘眼、色,生眼识。...如眼、耳、鼻、舌、身、意法因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诸法无我、无常,乃至空我、我所。】
    
  《杂阿含》第319经
  【佛告婆罗门:“一切者,谓十二入处,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是名一切。若复说言‘此非一切,沙门瞿昙所说一切,我今舍,别立余一切’者,彼但有言说,问已不知,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14

帖子

7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36
 楼主| 发表于 2020-9-4 20:42:24 | 显示全部楼层
26 生乃有因, 依其因灭, 则知生已尽
    
  《杂阿含》第345经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尊者舍利弗:“如我所说波罗延耶阿逸多所问:
  “若得诸法数,若复种种学,
  具威仪及行,为我分别说。
  “舍利弗,何等为学?何等为法数?”
  时尊者舍利弗默然不答,第二、第三亦复默然。
  佛言:“真实,舍利弗!”
  舍利弗白佛言:“真实,世尊!世尊,比丘真实者,厌、离欲、灭尽向。食集生,彼比丘以食故,生厌、离欲、灭尽向。彼食灭是真实灭,觉知已,彼比丘厌、离欲、灭尽向,是名为学。”
  “复次真实,舍利弗!”
  舍利弗白佛言:“真实,世尊!世尊,若比丘真实者,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彼从食集生,若真实即是灭尽,觉知此已,比丘于灭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是名法数。”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比丘于真实生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数。”
  如是说已,世尊即起,入室坐禅。
  尔时尊者舍利弗知世尊去已,不久语诸比丘:“诸尊!我不能辩世尊初问,是故我默念住。世尊须臾复为作发喜问,我即开解如此之义。正使世尊一日一夜,乃至七夜,异句、异味问斯义者,我亦悉能乃至七夜,以异句、异味而解说之。”
  时有异比丘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舍利弗作奇特未曾有说,于大众中,一向狮子吼言:‘我于世尊初问,都不能辩,乃至三问,默然无答。世尊寻复作发喜问,我即开解。正使世尊一日一夜,乃至七夜,异句、异味问斯义者,我亦悉能乃至七夜,异句、异味而解说之。’”
  佛告比丘:“彼舍利弗比丘,实能于我一日一夜,乃至七夜,异句、异味所问义中,悉能乃至七夜,异句、异味而解说之。所以者何?舍利弗比丘善入法界故。”
  佛说此经已,彼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解读: 五受阴身心是以“食”为因而生,因缘生的现况即是一种消磨损耗的过程,只有不再贪爱,才能不滋养五受阴,而达五受阴的灭尽。
  “学”是学习观察这缘生的事实,认知败坏的现况,以及明白离贪断爱才是解脱痛苦的道路。
  “法数”是学习之后,如法修行,解脱于因错误知见而贪求这五受阴身心的诸苦之因,从而不起种种烦恼。
    
    
    
    
  《相应部》第12.32经
  ========================
  [三二] 第二 伽拉罗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伽拉罗刹利比丘,走近尊者舍利弗。近已,与尊者舍利弗俱相致问、交谈问候可记忆之语后,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伽拉罗刹利比丘,向尊者舍利弗作如是言:
    ‘友!舍利弗!牟犁破群那比丘已舍戒还家矣。’
    ‘我想,彼尊者乃于此法与律中,是不得安慰。’
    四 ‘然,尊者舍利弗于此法与律中得安慰否?’
    ‘友!我于此法与律中,是无惑。’
    五 ‘友!于当来之事,又云何耶?’
    ‘友、我于当来之事,是无疑者。’
    六 尔时,伽拉罗刹利比丘则从座起,来诣世尊座之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七 坐于一面之伽拉罗刹利比丘,向世尊作如是言:‘大德!尊者舍利弗自说:‘得智,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办,不再有生。’’
    八 尔时,世尊告一比丘曰:‘来,比丘!汝以我语告舍利弗:‘友!舍利弗!师唤汝。’’
    九 ‘大德!唯然!’彼比丘奉答世尊,诣尊者舍利弗之处。诣已,向舍利弗曰:‘友!舍利弗!师唤汝。’
    一〇 ‘友!唯然!’尊者舍利弗答彼比丘,来诣世尊之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二
    一一 世尊对坐于一面之尊者舍利弗曰:‘舍利弗!汝自说:‘得智,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办,不再有生。’此事真实耶?’
    ‘大德!勿以此等之句,以此等之文谓非义。’
    一二 ‘舍利弗!良家之子应依如何法门以记智耶?时而可如是记说耶?’
    一三 ‘大德!我亦不如是说。大德!此等之句,不依此等之文说义。’
    一四 ‘舍利弗!若对汝作如是问:‘友!舍利弗!云何知,云何见,而称说:‘我,自得智,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办,不再有生耶?’舍利弗!汝如是被问,如何作答耶?’
    一五 ‘大德!若如是问我:‘友!舍利弗如何知、如何见、自得智、称说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有生。’大德!如是问我,应如是答:
    一六 ‘友!生乃有因,依其因灭,于其因尽,则知生已尽。于因之尽,知生已尽,而‘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办,更不有生。’
    大德!如是之问,我则如是作答’。
    一七 ‘舍利弗!若再以如是问汝:‘友!舍利弗!生又由何因、何集,依何而生,以何为本耶?’舍利弗!如是问汝,如何作答耶?’
    一八 ‘大德!若如是问我:‘友!舍利弗!生又以何为因……以何为本耶?’大德!如是问我,应如是作答:‘友!生为有因、为有集、依有而生、以有为本。’大德!对如是问,我如是作答。’
    一九 ‘舍利弗!若又如是问汝:‘友!舍利弗!有又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以何为本耶?’舍利弗!如是问汝,如何作答耶?’
    二〇 ‘大德!若如是问我:‘友!舍利弗!有又以何为因……以何为本耶?’大德!如是问,我如是作答:‘友!有以取为因、以取为集、依取而生、以取为本。’大德!如是问,我如是作答。’
    二一 ‘舍利弗!若又如是问汝:‘友!取以何为因……?’
    二二~二三 ‘舍利弗!若如是问汝:‘友!爱又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以何为本耶?’舍利弗!如是问,汝如何作答耶?’
    二四 ‘大德!若如是问我:‘友!舍利弗!又爱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以何为本耶?’大德!如是问,我如作是答:‘友!爱以受为因、以受为集、依受而生、以受为本也。’大德!如是问,我如是作答。’
    二五 ‘舍利弗!若又如是问汝:‘友!舍利弗!如何知、如何见时,汝无乐着于受耶?’舍利弗!如是问,汝如何作答耶?’
    二六 ‘大德!若如是问我:‘友!如何知,如何见时,汝无乐着于受耶?’大德!如是问,我如是作答。’
    二七 ‘友!此等有三受。三受者何耶?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是。友!此等之三受是无常。如是无常苦时,而不乐着于受。’
    大德!如是问,我如是作答。
    二八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此法门亦略得作答,即:如何所受皆是苦。’
    二九 ‘舍利弗!若又如是问汝:‘友!舍利弗!如何自称得解脱智,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更不再有生耶?’舍利弗!对如是问,汝如何作答耶?’
    三〇 ‘大德!若如是问我:‘友!舍利弗!如何自称得解脱智,知生己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更不来此生耶?’大德!对如是问,我如是作答:
    三一 ‘友!我于内解脱,依一切取灭,住于正念。住正念故,诸漏不随增,我不认我。’
    大德!对如是问,我如是作答。’
    三二 ‘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此为略说此义之法门。依沙门所云之诸漏,于彼等诸漏,我无惑,我已尽无疑。’
    二三 世尊说已,即从座起,入室。
    三
    三四 尊者舍利弗,于世尊离去未久、向诸比丘曰:
    三五 ‘友!我先前尚未经验时,世尊起初问我,时我是愚昧。友!世尊初问于我予随喜耶?友!我作是念:
    三六 ‘世尊!若一日,以异文、异方便之义问我,我亦一日,以异文、异方便之义,奉答世尊。
    三七 世尊!若一夜以异文、异方便之义问我,我亦一夜以异文、异方便之义,奉答世尊。
    三八 世尊若一日一夜,以异文、异方便之义问我,我亦一日一夜,以异文、异方便之义,奉答世尊。
    三九 世尊若二日二夜,以此义问我,我亦二日二夜,以此义奉答世尊。
    四〇 世尊若三日三夜,以此义问我,我亦三日三夜,以此义奉答世尊。
    四一 世尊若四日四夜,以此义问我,我亦四日四夜,以此义奉答世尊。
    四二 世尊若五日五夜,以此义问我,我亦五日五夜,以此义奉答世尊。
    四三 世尊若六日六夜,以此义问我,我亦六日六夜,以此义奉答世尊。
    四四 世尊若七日七夜,以此义问我,我亦七日七夜,以此义奉答世尊。’’
    四
    四五 尔时,伽拉罗刹利比丘,即从座起,走近世尊。近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四六 坐于一面之伽拉罗刹利比丘,向世尊作如是言:
    ‘大德!尊者舍利弗,作如是之狮子吼:‘友!我先尚未经验时,世尊初问于我,时我愚昧。友!世尊初问于我,予随喜耶?友!我作如是念:世尊若一日,以异文、异方便之义问我,我亦一日,以异文、异方便之义,奉答世尊。世尊若一夜……一日一夜……世尊若二日二夜……三、四、五、六、七日七夜,以异文、异方便之义问我,我亦七日七夜,以异文、异方便之义,奉答世尊。’’
    四七 ‘比丘!是故,舍利弗是善达法界。彼善达法界故,我若一日以异文、异方便之义,以此义问舍利弗,舍利弗亦一日以异文、异方便之义答我。我又一夜,以异文、异方便义问舍利弗,舍利弗亦一夜,亦此义答我。我若一日一夜,将此义问舍利弗,舍利弗亦一日一夜,以此义答我。我若二日二夜,以此义问舍利弗,舍利弗亦二日二夜,以此义答我。若我三日三夜,以此义问舍利弗,舍利弗亦三日三夜,以此义答我。我若四日四夜,以此义问舍利弗,舍利弗亦四日四夜,以此义答我。我若五日五夜,以此义问舍利弗,舍利弗亦五日五夜,以此义答我。我若六日六夜,以此义问舍利弗,舍利弗亦六日六夜,以此义答我。我若七日七夜,以异文、异方便之义问舍利弗,舍利亦七日七夜,以异文、异方便之义答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14

帖子

7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36
 楼主| 发表于 2020-9-4 22: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27 什么是灭和灭法?
    
  《杂阿含》第345经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诣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已,却坐一面。时尊者舍利弗问尊者阿难言:“欲有所问,仁者宁有闲暇见答以不?”
  阿难言:“仁者且问,知者当答。”
  舍利弗言:“阿难,所谓灭者,云何为灭耶?谁有此灭?”
  阿难言:“舍利弗,五受阴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灭法;彼法灭故,是名为灭。云何为五?所谓色受阴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灭法;彼法灭故,是名为灭。如是受、想、行、识,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灭法;彼法灭故,是名为灭。”
  舍利弗言:“如是如是,阿难,如汝所说,此五受阴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灭法;彼法灭故,是名为灭。云何为五?所谓色受阴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灭法;彼法灭故,是名为灭。如是受、想、行、识,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灭法;彼法灭故,是名为灭。阿难,此五受阴,若非本行所作、本所思愿者,云何可灭?阿难,以五受阴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灭法;彼法灭故,是名为灭。”
  时二正士各闻所说,欢喜而去。
  ========================
  解读: 五受阴为因缘所生,凡集法者,皆为灭法。
  灭法是指以因缘集起之法必随因缘流转而灭。
  灭是指五受阴的灭尽,彼法灭故,是名为灭,也即涅盘。
  因此,经中讲五蕴集灭法(生灭法),是说五蕴的“集法和灭法”,即五蕴如何集起和灭尽。
  十二因缘集灭法亦如是说,如实观十二因缘集法,则见八正道为断集证灭之道,此即十二因缘灭法。
  次第修行八正道,正定起已,生解脱、解脱知见,能自记说,我生已尽,不受后有;
  此生六根败坏,未来世六根不生,五蕴灭尽不起,此为灭,此为涅盘!
    
    
    
  《相应部》23.21、23.22经
  ========================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一面坐已。具寿罗陀白世尊言:“大德!集法,说集者。大
  德!如何为集法耶?”
  四 “罗陀!色是集法,受是集法,想是集法,行是集法,识是集法。
  五 罗陀!如是观者......乃至,如......不更受后有。”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一面坐已。具寿罗陀白世尊言:“大德!灭法,说灭法者。
  大德!如何为灭法耶?”
  四 “罗陀!色是灭法,受......想......行是灭法,识是灭法。
  五 罗陀!如是观者......乃至,知......不更受后有。
  ========================
    
  《相应部》56.11经
  ========================
  ......
  一五 世尊如是说示已,五比丘欢喜、信受于世尊之所说。又说示此教时,具寿憍
    陈如生远尘离垢之法眼:‘有集法者,悉皆有此灭法。’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