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重读《杂阿含经》——用《杂阿含经》解答几个佛法问题(转载)

[复制链接]

4

主题

314

帖子

7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36
 楼主| 发表于 2020-9-5 06: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37 十二因缘之“行”
    
  《杂阿含》第57经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还,持衣钵,不语众,不告侍者,独一无二,于西方国土人间游行。
  时安陀林中有一比丘,遥见世尊不语众,不告侍者,独一无二。见已进诣尊者阿难所,白阿难言:“尊者,当知世尊不语众,不告侍者,独一无二而出游行。”
  尔时阿难语彼比丘:“若使世尊不语众,不告侍者,独一无二而出游行,不应随从。所以者何?今日世尊欲住寂灭,少事故。”
  尔时世尊游行,北至半阇国波陀聚落,于人所守护林中,住一跋陀萨罗树下。
  时有众多比丘诣阿难所,语阿难言:“今闻世尊住在何所?”
  阿难答曰:“我闻世尊北至半阇国波陀聚落,人所守护林中,跋陀萨罗树下。”
  时诸比丘语阿难曰:“尊者当知,我等不见世尊已久,若不惮劳者,可共往诣世尊,哀愍故。”
  阿难知时,默然而许。
  尔时尊者阿难与众多比丘,夜过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乞食已,还精舍,举卧具,持衣钵,出至西方人间游行,北至半阇国波陀聚落,人守护林中。时尊者阿难与众多比丘,置衣钵,洗足已,诣世尊所,头面礼足,于一面坐。
  尔时世尊为众多比丘说法,示教利喜。
  尔时座中有一比丘作是念:“云何知、云何见,疾得漏尽?”
  尔时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告诸比丘:“若有比丘于此座中作是念:云何知、云何见,疾得漏尽者。我已说法言:‘当善观察诸阴,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我已说如是法,观察诸阴。而今犹有善男子不勤欲作、不勤乐、不勤念、不勤信,而自慢惰,不能增进得尽诸漏。若复善男子于我所说法,观察诸阴,勤欲、勤乐、勤念、勤信,彼能疾得尽诸漏。
  “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是我,若见我者,是名为行。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转?无明触生爱,缘爱起彼行。彼爱何因、何集、何生、何转?彼爱受因、受集、受生、受转。彼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转?彼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转。彼触何因、何集、何生、何转?谓彼触六入处因、六入处集、六入处生、六入处转。彼六入处,无常、有为、心缘起法;彼触、受、爱、行,亦无常、有为、心缘起法。如是观者,而见色是我;不见色是我,而见色是我所;不见色是我所,而见色在我;不见色在我,而见我在色。不见我在色,而见受是我;不见受是我,而见受是我所;不见受是我所,而见受在我;不见受在我,而见我在受。不见我在受,而见想是我;不见想是我,而见想是我所;不见想是我所,而见想在我;不见想在我,而见我在想。不见我在想,而见行是我;不见行是我,而见行是我所;不见行是我所,而见行在我;不见行在我,而见我在行。不见我在行,而见识是我;不见识是我,而见识是我所;不见识是我所,而见识在我;不见识在我,而见我在识。不见我在识,复作断见、坏有见;不作断见、坏有见,而不离我慢;不离我慢者,而复见我,见我者即是行。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转?如前所说,乃至我慢。作如是知,如是见者,疾得漏尽。”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解读: 十二因缘之“行”通常说为身行、口行、意行(见《杂阿含》298、344、355等经),或福行、非福行、非福不福行(见《杂阿含》292经),
  这两种说法中行为造作意,行缘识中识理解为携带业的识(结生识,入胎识等),尤其后一种说法,很明显是造业受报论,
  传统十二因缘解说为:过去世因无明而造作(行),今生业识入胎(名色),名色生长为六处...,取缘有,未来世有缘生,生缘老病死。
  这样,佛陀在菩提树下悟到的十二因缘就成为一种学说,而不可能如法修行,任你倒背如流,于法何益?
  本经中,佛陀指出“行”为我见。“无明”是于五蕴集灭法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见五蕴是我、我所、相在,于五蕴生爱取,因而“行”实际上就是“取”,这从“无明触生爱,缘爱起彼行”可以看出,另见《杂阿含》第43、44经
  《杂阿含》第43经
  【“云何取故生著?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是我、异我、相在,见色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色若变、若异,心亦随转;心随转已,亦生取著摄受心住;摄受心住故,则生恐怖、障碍、心乱,以取著故。愚痴无闻凡夫于受、想、行、识,见我、异我、相在,见识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识若变、若异,彼心随转;心随转故,则生取著摄受心住;住已,则生恐怖、障碍、心乱,以取著故,是名取著。】
  《杂阿含》第44经
  【“云何若生则系著?愚痴无闻凡夫于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故,于色爱喜、赞叹、取著,于色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色若变、若异,心随变异;心随变异故,则摄受心住;摄受心住故,则生恐怖、障碍、顾念,以生系著故。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生系著。】
    
  若如此解读,则十二因缘即可观矣!于六入处不正思维五蕴集灭法,而生无明,由无明故,见五蕴是我、我所、相在,因而贪爱执取五蕴,形成身心结缚,爱为结法,根境(五蕴)为结所系法,如此则有未来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杂阿含》第19经
  【色是结所系法;是结所系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如是受、想、行、识,结所系法;是结所系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杂阿含》第239经
  【“我今当说结所系法及结法。云何结所系法?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是名结所系法。云何结法?谓欲贪,是名结法。”】
  《杂阿含》第283经
  【若于结所系法,随生味著、顾念、心缚,则爱生;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如人种树,初小软弱,爱护令安,壅以粪土,随时溉灌,冷暖调适,以是因缘,然后彼树得增长大。如是比丘,结所系法,味著将养,则生恩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相应部》第22.81经
  ========================
  [八一] 第九 波陀聚落  
    一 尔时,世尊住拘睒弥国瞿师多罗园。
    二 时,世尊清晨着下衣、持钵、衣,入拘睒弥乞食,行于拘睒弥乞食,食已,从乞食还,自收藏卧、坐具,持钵、衣,未告侍者,不顾比丘众,独去游方。
    三 时,有一比丘,于世尊出去未久,来至具寿阿难处,来而言于具寿阿难曰:
    ‘友阿难!世尊自收藏卧、坐具,持钵、衣,未告侍者,不顾比丘众,独去游方矣。’
    四 ‘友!世尊自收藏卧、坐具,持钵、衣,未告侍者,不顾比丘众,独往游方时,世尊欲独住,任何人皆不得随从。’
    五 时,世尊顺次游方到波陀聚落。于此,世尊住于波陀聚落跋陀萨罗树下。
    六 时,有众多比丘,来至具寿阿难之处,与具寿阿难俱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言后,坐于一面。
    七 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言具寿阿难曰:
    ‘友阿难!已久不亲闻世尊之说法。友阿难!我等欲亲闻世尊之说法。’
    八 时,具寿阿难,与彼诸比丘众俱,来诣波陀聚落跋陀萨罗树,世尊之住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
    九 坐于一面时,世尊为彼诸比丘说法,教示、劝导,赞叹勉励,令之欢喜。
    一〇 尔时,有一比丘!心生如是思念:
    ‘如何知,如何观者,得无间尽诸漏耶?’
    一一 时,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思念,以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我思择而说法,思择而说四念处,思择而说四正勤 ,思择而说四如意足,思择而说五根,思择而说五力,思择而说七觉分,思择而说八圣道分。
    诸比丘!如是乃我思择之说法。
    一二 诸比丘!如是我思择说法,时,此处有一比丘,心生是念:‘如何知,如何观者,得无间尽诸漏?’
    一三 诸比丘!如何知,如何观者,得无间尽诸漏耶?
    一四 诸比丘!于此处有无闻凡夫,不见圣人,不知圣人之法,不顺圣人之法,不见善知识……乃至……不随善知识之法,以见色为我。诸比丘!彼以见为行,此行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从何而生?从何而现耶?诸比丘!若于无明触所生之所受触者,于无闻之凡夫,生渴爱,依此而生行。诸比丘!如是彼行亦是无常、有为、缘无间尽诸起所生,彼渴爱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彼受……彼触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彼受……彼触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彼无明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诸比丘!如是知,如是观者,于无间尽诸漏。
    一七 虽不见色是我,却见我有色。诸比丘!彼以见为行,此行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从何而生?从何而现耶?诸比丘!若于无明触所生之所受触,于无闻凡夫生渴爱,由此而生行。诸比丘!如是彼行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诸比丘!彼渴爱……受……触……无明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诸比丘!如是知、如是观者,于无间而尽诸漏。
    一八 虽不见色是我,亦不见我有色,却见我中有色。诸比丘!彼以见为行。此行以何因、以何集、从何而生?从何而现耶?诸比丘!于无明触所生之所受触者,于无闻之凡夫,生渴爱,由此而生行。诸比丘!如是彼行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彼渴爱……受……触……无明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诸比丘!如是知,如是观者,于无间尽诸漏。
    一九 不见色是我,不见我有色,亦不见我中有色,却见色中有我。诸比丘!彼以见为行。此行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从何而生?从何而现耶?诸比丘!于无明触所生之所受触者,于无闻凡夫生渴爱,由此而生行。诸比丘!如是彼行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彼渴爱……受……触……无明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诸比丘!如是知……乃至……尽诸漏。
    二〇 虽不见色是我,亦不见我有色,我中有色,色中有我。
    二一 但见受是我,见我有受,见我中有受,见受中有我。
    二二~二三 见想……行是我,见我有行,见我中有行,见行中有我。
    二四 见识是我,见我有识,见我中有色,见识中有我。诸比丘!彼以见为行。此行以何为因……乃至……从何而现耶?诸比丘!于无明触所生之所受触者,无闻凡夫生渴爱,由此而生行。诸比丘!如是彼行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彼渴爱……受……触……无明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诸比丘!如是知,如是观者,于无间尽诸漏。
    二五 不见色是我,不见受是我,亦不见想……行……识是我,以起如是见,[谓]此是我,此是世间,死后有我、有常、恒、永住而不变易之法。诸比丘!彼以常见为行。此行以何为因……乃至……诸比丘!如是知,如是观者,于无间尽诸漏。
    二六 虽不见色是我,亦不见受……想……行……识是我,以起如是见,而虽不以为此是我,此是世间,死后有我、常、恒、永住不变易之法,但起如是见,[谓:]应非有我,非有我所,应非我、非我所。
    二七 诸比丘!彼以断见为行。此行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从何而生、从何而现耶?诸比丘!于无明触所生之所受触者,无闻凡夫生渴爱,由此而生行。诸比丘!如是彼行亦是无常……乃至……诸比丘!如是知、如是观者,于无间尽诸漏。
    二八 不见色是我,不见受……想……行……识是我,以起如是之见,但不以为此是我,此是世间,死后有我、常、恒、永住不变易之法,起如是之见,不以为非有我,非有我所、非我、非我所,唯疑惑、犹豫而不追究于正法。
    二九 诸比丘!彼疑惑、犹豫,而不追究于正法为行。此行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从何而生、从何而现耶?诸比丘!于无明触所生之所受触者,无闻凡夫生渴爱,由此而生行。诸比丘!如是,彼行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彼渴爱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彼受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彼触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彼无明亦是无常、有为、缘起所生。
    三〇 诸比丘!如是知、如是观者,于无间尽诸漏。’
  ========================
  解读: 本经同样指出“行”为我见、断见和常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14

帖子

7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36
 楼主| 发表于 2020-9-5 07: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38 什么是身见?
    
  《杂阿含》第570经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庵罗聚落庵罗林中,与众多上座比丘俱。
  时质多罗长者诣诸上座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诸上座言:“诸世间所见,或说有我,或说众生,或说寿命,或说世间吉凶。云何尊者,此诸异见,何本、何集、何生、何转?”
  时诸上座默然不答,如是三问,亦三默然。
  时有一下座比丘名梨犀达多,白诸上座言:“我欲答彼长者所问。”
  诸上座言:“善能答者答。”
  时长者即问梨犀达多:“尊者,凡世间所见,何本、何集、何生、何转?”
  尊者梨犀达多答言:“长者,凡世间所见,或言有我,或说众生,或说寿命,或说世间吉凶。斯等诸见,一切皆以身见为本,身见集、身见生、身见转。”
  复问:“尊者,云何为身见?”
  答言:“长者,愚痴无闻凡夫见色是我、色异我、色中我、我中色;受、想、行、识见是我、识异我、我中识、识中我。长者,是名身见。”
  复问:“尊者,云何得无此身见?”
  答言:“长者,谓多闻圣弟子不见色是我,不见色异我,不见我中色,色中我;不见受、想、行、识是我,不见识异我,不见我中识,识中我,是名得无身见。”
  复问:“尊者,其父何名,于何所生?”
  答言:“长者,我生于后方长者家。”
  质多罗长者语尊者梨犀达多:“我及尊者二父,本是善知识。”
  梨犀达多答言:“如是,长者。”
  质多罗长者语梨犀达多言:“尊者若能住此庵罗林中,我尽形寿供养衣服、饮食、随病汤药。”
  尊者梨犀达多默然受请。时尊者梨犀达多受质多罗长者请,供养障碍故,久不诣世尊所。
  时诸上座比丘为质多罗长者种种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质多罗长者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
  解读: 见五蕴是我、非我、相在,是名身见。
  本经讲“凡世间所见,或言有我,或说众生,或说寿命,或说世间吉凶。斯等诸见,一切皆以身见为本。”,而多闻圣弟子不见五蕴是我、非我、相在,是名无身见,这里多闻圣弟子为对因缘法、缘生法,正智善见者。
  另在《杂阿含》296经,见因缘法、缘生法者,则断我见、众生见、寿命见、忌讳吉庆见。
  【多闻圣弟子于此因缘法、缘生法,正智善见。不求前际,言我过去世若有、若无?我过去世何等类?我过去世何如?不求后际,我于当来世为有、为无?云何类?何如?内不犹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为前谁终?当云何之?此众生从何来?于此没当何之?若沙门、婆罗门起凡俗见所系,谓说我见所系、说众生见所系、说寿命见所系、忌讳吉庆见所系,尔时悉断、悉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是名多闻圣弟子,于因缘法、缘生法,如实正知,善见、善觉、善修、善入】
  因此,不见因缘法,而断身见者,无有是处!须陀洹断三结,必先见因缘法,而见五蕴集灭法者,得明断无明,此为众经共说,奈何佛弟子为后世增添之论义所误导,以为无明最后断,先观无常断身见,若不见因缘法,如何知无常,如何断身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87

帖子

22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3
发表于 2020-9-5 09: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39 三法印
    
  《杂阿含》第262经
  ========================
  如是我闻。一时有众多上座比丘住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佛般泥洹未久。
  时长老阐陀,晨朝着衣持钵,入波罗奈城乞食。食已还,摄衣钵,洗足已,持户钩,从林至林,从房至房,从经行处至经行处,处处请诸比丘,言:“当教授我,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我当如法知、如法观。”
  时诸比丘语阐陀言:“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
  阐陀语诸比丘言:“我已知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阐陀复言:“然我不喜闻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见,是名见法?”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阐陀复言:“是中谁复有力,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复作是念:“尊者阿难今在拘睒弥国瞿师罗园,曾供养亲觐世尊,佛所赞叹,诸梵行者皆悉识知。彼必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
  时阐陀过此夜已,晨朝着衣持钵,入波罗奈城乞食。食已还,摄举卧具。摄卧具已,持衣钵,诣拘睒弥国。渐渐游行,到拘睒弥国,摄举衣钵,洗足已,诣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已,却坐一面。
  时阐陀语尊者阿难言:“一时诸上座比丘住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时我晨朝着衣持钵,入波罗奈城乞食。食已还,摄衣钵,洗足已,持户钩,从林至林,从房至房,从经行处至经行处,处处见诸比丘而请之言:‘当教授我,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时诸比丘为我说法言:‘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我尔时语诸比丘言:‘我已知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然我不喜闻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见,是名见法?’我尔时作是念:‘是中谁复有力,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我时复作是念:‘尊者阿难今在拘睒弥国瞿师罗园,曾供养亲觐世尊,佛所赞叹,诸梵行者皆悉知识。彼必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善哉!尊者阿难,今当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
  时尊者阿难语阐陀言:“善哉!阐陀,我意大喜。我庆仁者能于梵行人前,无所覆藏,破虚伪刺。阐陀,愚痴凡夫所不能解,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汝今堪受胜妙法,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阐陀作是念:“我今欢喜,得胜妙心,得踊悦心,我今堪能受胜妙法。”
  尔时阿难语阐陀言:“我亲从佛闻,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尊者阿难说是法时,阐陀比丘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尔时阐陀比丘见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狐疑,不由于他,于大师教法,得无所畏。恭敬合掌,白尊者阿难言:“正应如是,如是智慧梵行善知识教授教诫说法。我今从尊者阿难所,闻如是法,于一切行皆空、皆寂、悉不可得、爱尽、离欲、灭尽、涅槃,心乐正住解脱,不复转还,不复见我,唯见正法。”
  时阿难语阐陀言:“汝今得大善利,于甚深佛法中,得圣慧眼。”
  时二正士展转随喜,从座而起,各还本处。
  ========================
  解读: 佛教有三法印之说,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常作为印证经法的法印。
  本经中阐陀(即车匿)比丘已知“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但却仍未能见法,此时佛陀已经灭度,就去请教阿难。
  阿难赞叹阐陀的直心,“我庆仁者能于梵行人前,无所覆藏,破虚伪刺”(此真学佛者!),然后说出一番令人震惊的话,“愚痴凡夫所不能解,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
  愚痴凡夫是不可能理解三法印的,这对那些常常拿三法印来印证佛经的人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接着,阿难以缘起中道观教导阐陀:“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阐陀听法后,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见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狐疑,不由于他,于大师教法,得无所畏。
    
  为何三法印是愚痴凡夫所不能解呢?这是因为,现实不能说是无常、无我,现实是缘生。
  譬如,眼前的字符是汉字,这是现实,如实见到现实后,即可了知眼前字符非英文、非日文。
  只有见到因缘法和缘生法,才是见到真实,只有见到真实,才能破除虚伪(常见、我见)。
  缘生的现实,必然是无常的,诸法因缘生,在法现起的当下,就在破坏其赖以生起的因缘。
  所以,缘生法是一种自我破坏的显现,而非一种存在,不具有任何存在的属性(颜色、味道、位置等等),它即不是有(不住),也不是无(非虚无),只能通过观因缘的集灭来理解缘生法。
  阿难对阐陀的说法,即是以显正来破邪,只有对因缘法正知善见,才能了解无常、无我,否则只能如阐陀一般,但知名相,不知其理,若人不知而强以为知,则诸佛亦难度矣!
    
  分享一段很有智慧的问答,有人问什么是幽默?
  Ans:在今天的现场,某人一句话,一个动作,只有此时此地的这些人会觉得津津有味,为之喜乐欢笑,
  如果写下来登在报纸上,其他人看了并不觉得有趣。临场效果出现,并非某个人的幽默,也不是那句话或动作幽默,而是大家在这样的环境下表现出幽默感,幽默不能离开现场这些因缘。
    
  佛陀的禅法就在《杂阿含》68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如实观察。云何如实观察?如实知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
  “云何色集,受、想、行、识集?缘眼及色,眼识生,三事和合生触,缘触生受,缘受生爱,乃至纯大苦聚生,是名色集。如是缘耳、鼻、舌、身、意,缘意及法生意识,三事和合生触,缘触生受,缘受生爱,如是乃至纯大苦聚生,是名色集,受、想、行、识集。
  “云何色灭,受、想、行、识灭?缘眼及色,眼识生,三事和合生触,触灭则受灭,乃至纯大苦聚灭。如是耳、鼻、舌、身、意,缘意及法,意识生,三事和合生触,触灭则受灭,受灭乃至纯大苦聚灭,是名色灭,受、想、行、识灭。是故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
  本经已经明确指出,禅修就是观五蕴的集灭法,如何观呢?
  不明所以的人,恐怕会直接观色、受、想、行、识无常,以为集灭就是无常,分别观色(四大)无常、受(三受)无常、想无常,行无常、识(六识)无常,很遗憾,《杂阿含》中真有几篇这样的经文(乃后世添加之论义)误导学人,结果就如阐陀比丘,不见因缘法,怎会知无常?
  本经,佛陀教导从六入处观五蕴集灭法,而非分别观五蕴各蕴。
  “缘眼及色,眼识生”,这一句经文就能把人卡住,眼色都是色法,怎么缘眼色生眼识呢,这是唯物论吗?
  大乘增加阿赖耶识、见性、如来藏,当然这些是画蛇添足,佛陀没有施设六识外的其他识,佛法已然圆满。
  如果对上面“幽默”缘生有点意会的话,就能知道眼识就是“幽默”,它不能离开眼色来说,
  它不是眼的功能(眼为缘生,眼不会看),也不是色的表现(色为缘生,没有其属性)。
  现实就是缘生的眼触,眼色相互改变,伴随眼识的现起,而眼识的现起,又引起眼色的改变,其中,没有能看的人,也没有所看的法,一切都是因缘的现起,只能经验,不能掌握。
  于六识经验中,若能时刻保持正念正智,于所乐法不生贪爱,于所不乐法不生嗔恚,尽力于当前,行于正道,自利利他,此生六根败坏,无明贪爱断故,未来六根不生,缘生五蕴灭尽,此为涅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14

帖子

7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36
 楼主| 发表于 2020-9-5 10:3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一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14

帖子

7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36
 楼主| 发表于 2020-9-5 10:51:15 | 显示全部楼层
40 十二因缘之“名色缘识,识缘名色”(一)
    
  《杂阿含》第288经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拘絺罗,在耆阇崛山。
  尔时尊者舍利弗,晡时从禅觉,诣尊者摩诃拘絺罗,共相问讯庆慰已,于一面坐,语尊者摩诃拘絺罗:“欲有所问,宁有闲暇见答以不?”
  尊者摩诃拘絺罗语尊者舍利弗言:“仁者且问,知者当答。”
  尊者舍利弗问尊者摩诃拘絺罗:“云何尊者摩诃拘絺罗,有老不?”
  答言:“有,尊者舍利弗。”
  复问:“有死不?”
  答言:“有。”
  复问:“云何老死自作耶?为他作耶?为自他作耶?为非自非他无因作耶?”
  答言:“尊者舍利弗,老死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亦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生缘故有老死。”
  “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为自作?为他作?为自他作?为非自他无因作?”
  答言:“尊者舍利弗,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名色缘识生。”
  复问:“彼识为自作?为他作?为自他作?为非自非他无因作?”
  答言:“尊者舍利弗,彼识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识缘名色生。”
  尊者舍利弗复问:“尊者摩诃拘絺罗,先言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非他无因作,然彼名色缘识生,而今复言名色缘识,此义云何?”
  尊者摩诃拘絺罗答言:“今当说譬,如智者因譬得解。譬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
  尊者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尊者摩诃拘絺罗。世尊声闻中,智慧明达,善调无畏,见甘露法,以甘露法具足身作证者,谓尊者摩诃拘絺罗,乃有如是甚深义辩,种种难问皆悉能答。如无价宝珠,世所顶戴。我今顶戴尊者摩诃拘絺罗,亦复如是。我今于汝所,快得善利。诸余梵行,数诣其所,亦得善利,以彼尊者善说法故。我今以此尊者摩诃拘絺罗所说法故,当以三十种赞叹,称扬随喜。尊者摩诃拘絺罗说老死厌患、离欲、灭尽,是名法师。说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厌患、离欲、灭尽,是名法师。若比丘于老死厌患、离欲、灭尽向,是名法师。乃至识厌患、离欲、灭尽向,是名法师。若比丘于老死厌患、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是名法师。乃至识厌患、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是名法师。”
  尊者摩诃拘絺罗语尊者舍利弗言:“善哉善哉!于世尊声闻中,智慧明达,善调无畏,见甘露法,以甘露法具足身作证者,谓尊者舍利弗,能作如是种种甚深正智之问。犹如世间无价宝珠,人皆顶戴。汝今如是,普为一切诸梵行者之所顶戴,恭敬奉事。我于今日快得善利,得与尊者共论妙义。”
  时二正士更相随喜,各还所住。
  ========================
  解读: 自2012年读《杂阿含》起,至今已快四年多,本经中“名色缘识,识缘名色”一直萦绕在脑海,幸运地是,这也引导我走上学习正法的道路,因缘不可思议!
  《杂阿含》中不存在六识以外的识,因此,前后的“识”都是六识,这样问题就成了“鸡生蛋,蛋生鸡”。
  本经中以三芦喻为解,只能说明名色和识的相依共存关系,而相依性并非缘起性,由此也无法明见解脱之道。
  这个问题需要多篇经文相互印证,兹为第一篇,先指出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14

帖子

7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36
 楼主| 发表于 2020-9-5 11: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41 十二因缘之“名色缘识,识缘名色”(二)
    
  《杂阿含》第294经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无明覆,爱缘系,得此识身。内有此识身,外有名色,此二因缘生触。此六触入所触,愚痴无闻凡夫,苦、乐受觉,因起种种。云何为六?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
  “若黠慧者,无明覆,爱缘系,得此识身。如是内有识身,外有名色,此二缘生六触入处。六触所触故,智者生苦、乐受觉,因起种种。何等为六?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愚夫、黠慧,彼于我所修诸梵行者,有何差别?”
  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愿演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彼愚痴无闻凡夫,无明所覆,爱缘所系,得此识身。彼无明不断,爱缘不尽,身坏命终,还复受身。还受身故,不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以者何?此愚痴凡夫,本不修梵行,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故,是故身坏命终,还复受身。还受身故,不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若黠慧者,无明所覆,爱缘所系,得此识身。彼无明断,爱缘尽,无明断、爱缘尽故,身坏命终,更不复受。不更受故,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以者何?彼先修梵行,正向尽苦,究竟苦边故,是故彼身坏命终,更不复受。更不受故,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是名凡夫及黠慧者,彼于我所修诸梵行,种种差别。”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解读: 何为名色?“内有此识身,外有名色,此二因缘生触。”,又根境识俱生触,见《杂阿含》68经  
  “缘眼及色眼识生,三事和合生触...如是缘耳、鼻、舌、身、意,缘意及法生意识,三事和合生触”
  可知,名色为“根境”之因缘,即(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其中六根和前五境(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为色法,法境(受、想、行)为名法,合称名色。
    
    
  《杂阿含》第59经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观此五受阴是生灭法,所谓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云何色集,云何色灭?云何受、想、行、识集,云何受、想、行、识灭?爱喜集是色集,爱喜灭是色灭。触集是受、想、行集,触灭是受、想、行灭。名色集是识集,名色灭是识灭。比丘,如是色集、色灭,是为色集、色灭。如是受、想、行、识集,受、想、行、识灭,是为受、想、行、识集,受、想、行、识灭。”
  佛说此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解读: “名色集是识集,名色灭是识灭”,即名色缘识,又根境为缘生识,见《杂阿含》214经  
  “有二因缘生识。何等为二?谓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如是广说,乃至非其境界故。”
  由此可知,根境二因缘生识就是名色缘识,根境二因缘即是名色。
    
    
  其实,《杂阿含》第298经给出了名色的定义,但却是有问题的
  【云何名?谓四无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云何色?谓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此色及前所说名,是为名色】
  此处“色”说为四大及四大所造色,这是迎合印度唯物论思想的异说,四大说和缘起法毫无关系,反形成法我见。
  佛陀关注五蕴和六处的缘起,色本应为(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而解析色法,更提出观四大无常来观色无常,则是后世论师们的杰作!
  此处“名”说为受想行识四无色阴,这就很难解释“名色缘识,识缘名色”。
  这里增加“识阴”是有意而为,是为了把“意根”说为识阴,后面会专文论述。
  对应本经的南传《相应部》12.2经
  【何为名色?受、想、思、触、作意、以此谓之名;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之色,以此谓之色。如是此名与此色,谓之名色。】
  可以发现,“名”就是受想行,而不是受想行识。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流传甚广的“名色”为受精胚胎,是公元一世纪《大毗婆娑论》的观点,为了配合识分位的十二因缘而编造出,绝非佛法。
  佛陀讲因缘法,说法每以根境为缘生识切入,禅观亦由根境为缘生识起观,每一生之始应为六入处。
  君不见,无明生于六入处不正思维,有缘生的生即为六根生,“名色缘识,识缘名色”是现前身心循环,而非识投胎,难道十二因缘需要讲受精胚胎发育生长为六根这样的生理过程吗,佛法未免太粗浅了点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14

帖子

7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36
 楼主| 发表于 2020-9-5 12: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42 十二因缘之“名色缘识,识缘名色”(三)
    
  《杂阿含》第39经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种种子。何等为五?谓根种子、茎种子、节种子、自落种子、实种子。此五种子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新熟坚实,有地界而无水界,彼种子不生长增广。若彼种新熟坚实,不断、不坏、不中风,有水界而无地界,彼种子亦不生长增广。若彼种子新熟坚实,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有地、水界,彼种子生长增广。
  “比丘,彼五种子者,譬取阴俱识。地界者,譬四识住。水界者,譬贪喜四取攀缘识住。何等为四?于色中识住,攀缘色,喜贪润泽,生长增广;于受、想、行中识住,攀缘受、想、行,贪喜润泽,生长增广。比丘,识于中若来、若去、若住、若没、若生长增广。比丘,若离色、受、想、行,识有若来、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色界离贪,离贪已,于色封滞,意生缚断;于色封滞,意生缚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识无住处,不复生长增广。受、想、行界离贪,离贪已,于行封滞,意生触断;于行封滞,意生触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彼识无所住,不复生长增广。不生长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住已知足,知足已解脱。解脱已,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著;无所取、无所著已,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我说彼识不至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所至趣,唯见法,欲入涅槃、寂灭、清凉、清净、真实。”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解读: 五种子喻四取阴(色、受、想、行)和识阴。
  “于色中识住,攀缘色,喜贪润泽,生长增广;于受、想、行中识住,攀缘受、想、行,贪喜润泽,生长增广”
  指出识必须依色受想行(名色)而住,由贪喜故,生长增长。
  “若离色、受、想、行,识有若来、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
  指出没有离于色受想行(名色)的识,所谓的神识投胎,但有言数,不可能存在一种识离开色法而有来去。
  “于色、受、想、行界离贪,离贪已...彼识无所住,不复生长增广。不生长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住已知足,知足已解脱”
  指出离贪乃解脱之道,贪爱断故,识不复增长,识灭则名色灭,未来六根不生,此为解脱、涅盘。
  “我说彼识不至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所至趣,唯见法,欲入涅槃、寂灭、清凉、清净、真实”
  涅盘是什么?现前五蕴是无法理解涅盘的,缘生法之灭尽,非五蕴所能缘。阿罗汉漏尽解脱,生前可以体验解脱,但不可能体验涅盘。
  一些南传讲有个能观的心,涅盘就是解脱的心,然而《杂阿含》中“心”就是“识”,心解脱也就是识解脱,并非涅盘。
  能观的是什么?当然不是识,也不是色、受、想、行。
  佛陀讲五蕴,只是一组概念,至于什么在观,就像问什么在贪爱、什么在无明一样,佛陀会说此有故彼有,而不会说能观的是什么。
    
  另见《杂阿含》第64经
  【“愚痴凡夫、无闻众生,于无畏处而生恐畏。愚痴凡夫、无闻众生,怖畏无我、无我所,二俱非当生,攀缘四识住。何等为四?谓色识住、色攀缘、色爱乐、增进、广大、生长。于受、想、行识住,攀缘、爱乐、增进、广大、生长。比丘,识于此处,若来、若去、若住、若起、若灭,增进、广大、生长。若作是说:更有异法,识若来、若去、若住、若起、若灭、若增进、广大、生长者,但有言说,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所以者何?比丘,离色界贪已,于色意生缚亦断;于色意生缚断已,识攀缘亦断,识不复住,无复增进、广大、生长。受、想、行界离贪已,于受、想、行意生缚亦断;受、想、行意生缚断已,攀缘亦断,识无所住,无复增进、广大、生长。识无所住故不增长,不增长故无所为作,无所为作故则住,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脱,解脱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比丘,我说识不住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除欲见法,涅槃、灭尽、寂静、清凉。”】
    
  《杂阿含》第284经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于所取法,随生味著、顾念、心缚,其心驱驰,追逐名色;名色缘六入处,六入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譬大树根干、枝条、柯叶、花果,下根深固,壅以粪土,溉灌以水,彼树坚固,永世不朽。如是比丘,于所取法,随生味著、顾念、心缚,其心驱驰,追逐名色;名色缘六入处,六入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若于所取法,随顺无常观,住生灭观、无欲观、灭观、厌观,心不顾念,无所缚著,识则不驱驰追逐名色,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处灭,六入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则纯大苦聚灭。犹如种树,不随时爱护,令其安隐,不壅粪土,不随时溉灌,冷暖不适,不得增长。若复断根截枝,段段斩截,分分解析,风飘日炙,以火焚烧,烧以成粪,或扬以疾风,或投之流水。比丘,于意云何?非为彼树断截其根,乃至焚烧,令其磨灭,于未来世成不生法耶?”
  答言:“如是,世尊。”
  “如是比丘,于所取法,随顺无常观,住生灭观、无欲观、灭观、舍观,不生顾念,心不缚著,识不驱驰追逐名色,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处灭,六入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解读: “若于所取法,随生味著、顾念、心缚,其心驱驰,追逐名色”,
  于根境为缘生识的当下,若于识生贪爱,见《杂阿含》第551经
  【眼流者,眼识起贪,依眼界贪欲流出,故名为流。耳、鼻、舌、身、意流者,谓意识起贪,依意界贪识流出,故名为流】
  由贪爱识故,误以为贪爱六境,根追逐境,形成根境系缚,根境为缘复生识,如此“贪爱驱动,名色缘识,识缘名色”。
  这样就不是“鸡生蛋,蛋生鸡”的死循环,而是有贪爱参与的缘生过程,解脱之道就在于离贪断爱,这也与“结”和“结所系法”的讲法(《杂阿含》第19、239、240经)相一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14

帖子

7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36
 楼主| 发表于 2020-9-5 12:59:17 | 显示全部楼层
43 十二因缘之“名色缘识,识缘名色”(四)  
    
    
  《杂阿含》第359、360、361经
  ======================== 359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思量、若妄想生,彼使,攀缘识住;有攀缘识住故,有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集。
  “若不思量、不妄想,无使,无攀缘识住;无攀缘识住故,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灭。”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360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思量、若妄想者,则有使,攀缘识住;有攀缘识住故,入于名色;入名色故,有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集。
  “若不思量、无妄想,无使,无攀缘识住;无攀缘识住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灭。”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361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思量、有妄想,则有使,攀缘识住;有攀缘识住故,入于名色;入名色故,则有往来;有往来故,则有生死;有生死故,则有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集。
  “若不思量、无妄想,无使,无攀缘识住;无攀缘识住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则无往来;无往来故,则无生死;无生死故,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灭。”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解读: 由贪爱妄取引发“名色缘识,识缘名色”,识住名色之缘,又名识食,长养未来世生死。
  本经中“有攀缘识住故入于名色”的译法是不确切的,识为缘生、无出入,见《相应部》相应经文“其识之住增长时,则有名色之显现” 。  
  佛陀教导人们明白身心状况,修习离贪,不再攀缘识住,从而断除忧悲恼苦。
    
    
  《相应部》第12.38、12.39、12.40经
  ======================== 12.38经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虽思量、企画、考虑之任何事,此为识定之所缘。有所缘故而有识住。其识之住增长时,于未来而有再生,于未来至有再生时,生未来之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三 诸比丘!若无思量,无企画,然有思虑时,此为识定之所缘。有所缘故有识之住,其识之住增长时,于未来有再生,于未来至有再生时,生未来之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四 诸比丘!若无思量,无企画,无思虑,则无此识定之所缘,无所缘故无识之住,无识住且不增长时,于未来则无再生;于末来无再生,则灭未来之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 12.39经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虽思量,企画,考虑之任何事,此乃识定之所缘。有所缘故有识之住,其识之住增长时,则有名色之显现。
    三 缘名色有六处,缘六处有触,缘触而有受,……爱,……取,……有,……生,……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四 诸比丘!若无思量,无企画,而有思虑,此乃识定之所缘。有所缘故有识之住,其识住增长时,有名色之显现。
    五 缘名色有六处……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六 诸比丘!若无思量,无企画,无思虑者,则此识定无所缘,无所缘故无识之住,无识住且不增长时,无名色之显现,因名色灭,有六处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 12.40经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思量,企画,思虑之任何事,此乃识定之所缘。有所缘故有识之住。
    三 其识之住增长时,有系着,有系着故有往来,有往来故有生死,有生死故于未来有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四 诸比丘!若无思量,无企画,而有思虑时,此为识定之所缘。有所缘故有识之住。
    五 诸比丘!其识之住增长时有系着,有系着时有往来,有往来故有生死,有生死故有未来生、老、死、愁、悲、苦、忧、恼。
    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六 诸比丘!若无思量、无企画、无思虑,则此识定无所缘,无所缘则无住。
    七 无识之住,且不增长时,则无系着,无系着故无往来,无往来故无生死,无生死故,未来之生、老、死、愁、悲、苦、忧、恼灭。
    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此颂曰:
    生者迦拉罗 二智无明缘
    非汝所有物 以及三种思
  ========================
  解读: 《杂阿含》57经讲“无明触生爱,缘爱起彼行”,而十二因缘又讲“行缘识”,
  从以上经文可知,“行缘识”是说“缘爱取而引起识住于名色”,而不是“缘行生识”,“缘爱取而引起识住于名色”也就是“爱缘取,取缘有”,识住于名色称为“识食”,也就是“有”。
  传统十二因缘把“行”说为身口意三行,“识”说为“业”,“名色”说为受精胚胎,这和缘起法有什么关系呢?
  难道断无明就没有身口意三行吗,阿罗汉解脱后就没有宿业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65

帖子

14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9
发表于 2020-9-5 13: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插一层:
  当时我是因为想学“十二缘起”中的“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但对有些地方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上网搜资料,无意中发现这份材料。也就是因为对40——43部分有好感,进而又搜索了帖子的全部。有缘人可以仔细阅读这部分,如果对经文很熟悉,重点看“解读”部分就好了。
  我觉得有价值,也仅仅是我的主观感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14

帖子

7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36
 楼主| 发表于 2020-9-5 14: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