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兵圣后裔

普通话,汉语拼音还是改革一下好

[复制链接]

1

主题

17

帖子

6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7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16:42:37 | 显示全部楼层
保歉又发现被打错的地方了,本文第三大段最后小段:在新华字典中,字音shi一栏中,各字音如按康熙字典中的读法则有的ch音的有读qi音的,一句应为:在新华字典中,字音shi一栏中各字音如按康熙字典中的读法则有的读sh音的有读xi音的,特此更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7

帖子

6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7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17:5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普通话,汉语拼音还是改革一下好》的补充:
  上篇说到,普通话对老官话的改造,造成ji,qi,xi音,与z,c,s音及zh,ch,sh的混淆,造成了太多的同音字词,因而造成了不应有的错误,造成中国语言史上的混乱,也造成了人们在语言的学习,使用上的不便。其中在诗词韵律上的不良影响如:ji,qi,xi,的压韵面较广,与bi,pi,ti,gi,ki,hi,di,ni,li音都压韵,而z,c,s与zhi,chi,sh,压韵面较少,只在它们之间压韵,与其它韵母都不压韵,将许多ji,qi,xi音合并在z,c,s,zh,dh,sh,音之中,则是扼杀了它们的压韵效果。这在诗词的读写上是可以明显感觉到的。
  我在上篇说到,推广普通话要尽量接近老话,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除个别的极少数字音脱离绝大数人接受的范围,需要改进外,不可擅改。历史字音的改变,对诗词韵律的表达有不良影响,如毛  有首诗词中曰: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其实北在当时是读buo的,很压韵。但是现在的学生读起来就不压韵。这是普通话对老官话改造造成的错误。其它这样的情况是很多的。
  诗词是要讲韵律的。诗词的韵律搞的不好就不是好诗词,没有韵律就没有诗词。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后世子孙要倍加爱护,不要妄加摧残。
  其实北读buo没有什麽不好,从《说文解字》成书以来(以前多少年不得而知),一千九百余年,绝大数人都读buo况且字音也无不美(那个音美永远说不清楚),何必多此一改。
  普通话对老官话的过度改造,有关专家学者,领导同志不可不查。请在语言文字工作中解决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0-9-30 18: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透的人,处处都是生机;看不透的人,处处都是困境。拿得起的人,处处都是担当;拿不起的人,处处都是疏忽。放得下的人处处都是大道;放不下的人,处处都是迷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7

帖子

6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7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19:2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精简汉语拼音的建议:
  汉语拼音声母有三个为两个单字母组成的为zh,ch,sh可以把h去掉,书写时在z,c,s尾部一顿,行成一个占字高五分之一的一竖代替h.
  韵母有十四个为两个单字母组成的,有十一个为三个单字母组成的,有四个为四个单字母组成的,共二十九个由二个以上单字母组成的韵母,都改成一个单字母。现有字母不够可以新创,想必不难办到。
  这样拼写字音,最多两个单字母就够了。可以大大便利操作,降低工作强度,节省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其实由多个单字母组成一个韵母作用甚少。比如u,ang相拼为uang音,表示韵母uang,只是表明该音是怎么拼成的,但是运用时并不相拼,直读而已。只起了一个记号作用而已。用一个单字母,规定他为何音为何韵母是最便当,最好不过了。
  但是假设用u,ang拼写羊那就错了,你规定他读羊也不行,仍有人说错了。所以我在上文说y,u相拼不是于,语的字音,而是如,汝字的发音。需要另设一个单字母来表示。用一个单字母来表示一个韵母,还可以避免拼音与读音不附的现象,可谓一劳多得。
  e开口向右,如果开口向左,或开口向下,或开口向上都可以成为一个新的字母。所以说另辟二十九个字母是不难办到的。
  广大天涯社区的读者,有志改革,改善汉语拼音的先生及女士们,请都来讨论这个问题。有关学者,领导同志请都来关注这个问题。看看我说的对否?如果觉的正确,可行的话,请表示支持,国家语委,国家领导同志能够笑纳之。则于民甚幸,于国甚幸。
  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7

帖子

6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7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21: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尖团音分合的问题:
  从有字典以来,除了《新华字典》是尖团音合并的(把团音合到尖音里去了),其他字典,从汉朝的《说文解字》到清朝的《康熙字典》,到建国初期的《四角号码字典》都是尖团音并存的,现在广大的南北方人民的语言中仍广泛的大量的保留着使用着团音字音,这对于语言发展及使用是绝对有利的。所以说尖团音还是分开好,对于维护中华语言文字的稳定性,系统性,方便表达,使用是非常有利的。新华字典从发行到现在只有六十年,而《说文解字》成书到今已近两千年,这并不是说尖团音的存在只有近两千年,《说文解字》以前有多少年,肯定不会太少。忍一时之痛,恢复尖团音并存的局面,而与大历史,大环境衔接,是大好事一件,是值得万众欢呼的事情。
  此前的网站上对尖团音的分合问题,曾有不少的讨论。其中说z,c,s与i或字头为i的韵母相拼而成的音为尖音,而j,q,x与字母i或与字头为i的韵母相拼而成的音为团音,现在的情况不是这样的。应为g,k,h与i或字头为i的韵母相拼而成的音为团音。在上文所例举的在康熙字典中就是这样。而在现实中zi,ci,si相拼结果分别与ji,qi,xi相拼的结果一样的。从前的j,q,x,及所对应的注音字母,和现在的j,q,x的发音是不同的,而同于现在的gi,ki,hi拼音。仍在用改变了读音的j,q,x来说明现字音是不正确的。特此敬告我的读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0-9-30 21:3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坚持观点,既是改革是很漫长拼搏之路,只要坚持多久成功,都将是举世无双的创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0-9-30 23: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已经实施半个世纪的汉语拼音方案,它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不容置疑不可否认。如果谁能把汉语拼音改革后,所写成的文章像读报纸一样,读的朗朗上口,声情并茂那汉语拼音改革就成功了。能做到吗?能!  本溪赵先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0-10-1 00:26:25 | 显示全部楼层
用不用普通话能解决什么问题吗?无关紧要的事少整点,有时间你睡会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0-10-1 01: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英语崛起的启示
  在今天的欧洲,经常能够听到曾经作为贵族语言的法语,面对英语称霸全球的酸溜溜的抱怨
  。
  而法语的衰落与英语的崛起,并不是因为语言或文字的优劣造成的结果。
  事实上,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更“高贵”的拉丁语,
  今天已经几乎成为“死语言”。这其中的原因很值得探讨。
  一种语言的兴盛,更重要的取决于有多少优秀的思想家在用它思考、创作。
  取决于在这种语言环境中最新原创思想、最新原生概念、最新原生词汇的多寡。
  欧洲的文艺复兴之后,由于在宗教改革的过程中罗马教庭的保守顽固,
  欧洲文明的中心开始离开地中海沿岸向北转移。
  在地理大发现方面,因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独占鳌头西班牙和葡萄牙;
  在希腊文化的复兴方面,近水楼台先得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策源地的意大利;最终却落后了。
  与此同时,科学活动开始的发展到组织化,大型国家科研机构开始建立。
  牛顿的“归纳一演绎”法出现,标志着科学方法论的确立,这是古希腊以来的一次飞跃。
  加上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世界文明很自然地转向了英语地区。
  在英法的竞争中,英制与公制的竞争就是一个旁证。
  英制虽然换算十分麻烦,但是在很多传统领域,依然顽强地存在着,显示着它曾经的辉煌。
  诞生于法国的公制能成为今天世界的通用标准,
  那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新兴的美国采用了公制标准。
  英语和公制称霸今日世界的局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其背后强大的思想与科技实力。
  语言或标准本身的优劣,只起到了次要的作用。
  学习一种语言的最高境界就是用这种语言思考,就想用母语思考一样。
  但是,最能发挥个人思想创造性的还是母语,更何况要学好“外语”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
  古罗马人并不因为羡慕希腊文明,而改用希腊语——尽管两种语言十分接近。
  阿拉伯人同样要把拉丁文、希腊文翻译成阿拉伯文,而不是改用拉丁文或希腊文。
  同样,文艺复兴时的欧洲人也不是自己改用阿拉伯文,而是把阿拉伯文翻译成拉丁文。
  到了启蒙运动时期,更进一步地翻译成本民族的语言并加以普及。
  对于外语好的个人而言,直接看外文原文根本不费劲。但要他翻译出来,效率就要低很多。
  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如果人人都化大量精力学外文,那效率就很低了。
  最极端的情况就是——象历史上那些失去了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一样,彻底消失了。
  最好的选择就是象阿拉伯人、或文艺复兴时的欧洲人那样,
  以少数擅长语言的人进行大量的翻译工作之后,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传播、普及。
  只有这样,本民族中才能更多的人用母语进行高效率的思考、创新。
  中国现在在英语面前面临的困境是:基于这个语言的文明正处于高峰期
  ——并不象阿拉伯人面对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那样,是处于经失落的静态文明;
  也不象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面对的是正走向衰落的伊斯兰文明。
  现在,大量新的科技成果、新知识、新思想依然在英语世界产生,
  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事实上的国际社交语言,它取得的成功是史无前例的。
  从使用它的人口来说,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数仅次于汉语而居世界第二位,
  大约有4亿多人。然而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语的人数,
  要远比这多得多,可以说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各个民族。
  所以,现在并能简单地因为学习英语消耗了学生大量时间,就不该学英语了。
  光学好英语是不够的,全民学英语也不表明就能提高素质,但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如果从利马窦、徐光启向中国传播西方文艺复兴思想算起,已经几百年了;
  如果从鸦片战争,从林则徐翻译西方书籍、报纸算起,也有160多年了;
  即便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算起,到现在也有近百年的时间了。
  当代的中国,应该正处于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转折关头。
  现在的中国,应该是学习英语,与翻译并重;最重要的是要开始用母语思考、创新。
  提高科研、新闻等行业从业者的英语水平,与普及基础教育,普及先进科学文化思想并重。
  不应该在中国把英语变成象欧洲中世纪或文艺复兴时期的拉丁文那样的“贵族语言”。
  六,再谈汉语与英语的优劣
  谈到汉语与英语的优劣问题,首先就会想到“表意文字”与“表音文字”的区别。
  前面已经讲到随着汉字的演变,汉字已不再是纯粹的表意文字了。存在着大量形声字。
  历史上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语言所要表达的概念不断增加,
  表意文字要求汉字拥有了一个数量庞大的字符集,
  但现代汉语已经不用增加字符来表达新的概念,而是创造新词,
  加上对汉字汉语的规范化,这已经基本上达到了减少了使用字数的目的。
  回复 收藏 4楼
  楼主:foxconnwkf 时间:2013-06-18 13:15:00
  与汉字相反,英语名为“表音文字”,其实并不能真正的表音;
  英语正词法中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英语的书面拼写形式和读音之间的矛盾问题。
  由于文艺复兴时期印刷术的推广和教育的普及,
  英语的书面拼写形式逐渐统一,形成了规范的形式,
  而这些规范的形式又通过印刷的方式进一步固定下来。
  但与此同时,英语的语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例如,gnash(咬牙)和 gnat(小昆虫)中,g不发音,
  knight (骑士)和 know (知道)中,k不发音,
  而在中古英语中,这几个字母全都要发音。
  又如,辅音字母前的 r (如 arm)和词尾的 r (如 father)不发音,
  词尾的 e (如 live)不发音,而在中古英语中,它们都是要发音的。
  这种情况,使得规范的书面形式与实际的发音之间出现了很大的矛盾。
  这也是中国人学习英语时遇到的一个难点:
  学习一种“表音文字”如果不查字典、不看国际音标,也不一定能准确发音,是不是好笑?
  18世纪开始,英国强调语言的规范化,要求语言准确有力。
  1755年,约翰逊(Samuel Johnson) 编写了第一部英语词典,
  把英语词的拼写形式固定了下来。这样,英语的正词法就能够以词典作为规范的根据。
  这很象中国秦朝时将小篆的书写规范化,但是却没能阻止汉字语音的变化。
  这就提出了第二个问题:
  所谓拼音文字也有一个大问题,就是许多拼音文字,由于千百年来口语的不断变化,
  它的书面文字与读音往往相去甚远。
  法语也一样,它的书面语言表达的还是四、五百年以前的发音,不发音的元音彼彼皆是,
  象hommes读为um,aiment读为em。
  事实上,现在的书面英语、法语,已经有很大“表意文字”的成分了。
  历史上的汉字作为表意文字(ideograph),文字与语音没有直接关系,
  无论用哪种语言或方言去读,意义没有变化。这是几千年来各种口语分化交熔变迁,
  而汉字一直作为一种统一的文字被所有人认同的原因。
  汉字使操不同口语的人互相交流成为可能,而隔膜是统一的主要障碍。
  所以在“表意”、“表音”这一点上,汉字并不比英语劣势。
  现在普遍认为汉字的庞大的字符集使它显得非常复杂:难学、难记、难用。
  但是这里面需要搞清一个前提:那就是汉字的“字”与英文的“word”是不同的概念。
  现在的中小学教育需要掌握2000—3000个汉字,才能够满足日常阅读。
  但这不仅仅是学习2000—3000个“字”,而是学习2000—3000个概念。
  一个人一天之内可以学习26个英文字母,但是他能阅读英文吗?
  由于英文已经不是典型的“表音文字”,学会26个字母甚至连准确的单词发音都没有掌握。
  到头来,在以英文为母语的国家中小学中,仍然要进行大量的单词拼写训练。
  掌握2000—3000英文单词是什么水平?能应付日常阅读吗?学习过英语的人都明白!
  研究表明:汉字作为一个复杂的文字符号系统,其信息熵很高。
  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逐渐扩大汉字容量,随着汉字容量增大,信息熵的增加趋缓;
  汉字增加到12370以后,不再使信息熵有明显的增加。我国科学家指出:
  汉字的容量极限是12366个汉字,汉字静态平均信息熵的值 (平均信息量)是9.65比特。
  通过数理语言学中著名的齐普夫定律(ZIPF’SLAW)核算,
  这是当今世界上信息量最大的文字符号系统。
  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文字的信息熵的比较如下:
  法文:3.98比特
  西班牙文:4.01比特
  英文:4.03比特
  俄文:4.35比特
  中文:9.65比特
  可以看出,拼音文字的信息熵小,差别不大。汉字的信息量最大。
  丁化的人们,值得深思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0

帖子

24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6
发表于 2020-10-1 01:5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字对拼音文字的这种信息熵优势是什么概念?简单的比喻就是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的差别。
  十进制数字系统需要人记忆0—9,10个符号,二进制只需要记忆0和1两个符号。
  十进制乘除要记忆9X9表,二进制只需要学会与、或、非的简单逻辑。
  但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不使用二进制数字系统呢?
  因为那样很浪费,一个数字“7”表示成二进制就成了“111”,记个大数不把人累死?
  反过来,人类为什么不用十六进制,或更高的进制呢?
  一方面是人脑智力的限制,另一方面,十六进制也未必能大幅度提高信息熵。
  这种信息熵反映在文字上,就是联合国文件中,中文版本一定是最薄的。
  信息熵高是不是就不利于计算机处理呢?这方面恐怕还很难下结论。
  简单的比较汉与英文的输入速度是不能说明问题的,因为“字”与“word”是不同的概念。
  要比较只能比较同一内容的中英文两个不同文本,计算击键数的差值。
  在“词”的单位基础上,现代汉语与英语是可以进行比较的。
  现代英语为了应付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科技、新概念,也在不断地造词。
  无非是借助拉丁词根、或重新组合已有单词,结果越是专业科技的词汇,就越长、越难记。
  或者是大量使用缩写:如WTO、FBI、IBM、UFO等等,缩写一多就容易混淆、难以理解。
  在这方面,现代汉语造词的优势就十分突出了。这就是汉字字符集信息熵高的优势。
  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作为信息化的标准,来衡量汉字与英文字母的优劣是件很荒诞的事情。
  现代计算机技术说到底就是基于“二极管”的技术,将来的发展很难预料。
  难道要人类高度智能的思维模式,去模仿“二极管”式的思维?那是典型的削足适履。
  试想,难道当年就因为发明了黑白照像术,人们就该废掉油画的色彩?
  难道当年就因为摩尔斯电码适合新发明的电报,人们的语言就都应该改成“嘀嘀嗒”?
  汉字在应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我们不应该忽视,但是没必要过分夸大。
  当年中国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应用。
  直到清朝末年中国还在大量使用雕版印刷术。
  其原因就是汉字数量太大,要制造一套足够印书的字模难度太大,也不经济。
  最后还是20世纪初,西方人引入了机制字模,中国才实现了活字印刷。
  在20世纪,人类进入计算机时代的初期,汉字处理软件的缺乏也曾经是一种阻碍,
  但是很快也就解决了。现在在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汉字的传播比以往更方便了。
  真正阻碍中国进步的并不是技术,而是人们思想的禁锢。
  在西洋活字传入中国之前,利马窦、徐光启翻译的欧洲文艺复兴思想书籍,
  已经通过古老的雕版印刷出来了。但是在当时及后世很长时间内,却得不到国人重视。
  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在落后思想的禁锢下,
  即便我们象伊朗、土耳其那样把自己的文字全部改成先进的阿拉伯文或拉丁文拼写,
  我们也无法逃避象古波斯和奥斯曼帝国那样的衰败。
  七,汉语拼音问题
  所有语言可分为有声调和无声调的语言两种。
  在有声调的语言中,一个音节声调改变了,语意也随之起巨大的变化。
  汉语属于有声调的语言,英语属于无声调的语言。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有声调的语言信息熵更高,当然发音也更难掌握。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读不出来。
  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
  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周有光先生称反切是“心中切削焊接法”。这两种注音方法,用起来都不方便。
  唐代守温在分析汉语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基础上,制定了描述汉字语音的三十六字母,
  说明当时我国的语音分析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但是他是用汉字来表示这些声母和韵母,因此,这样的字母没有进一步发展成拼音文字。
  1867年,英国大使馆秘书威妥玛(Thomas F·Wade)
  出版了北京语音官话课本《语言自迩集》,
  他设计了一套拼写法,用拉丁字母来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称,叫做“威妥玛式”。
  民国之后,拼音字母方案是多种多样、琳琅满目的,
  有模仿日文假名,采用汉字部首作为拼音符号的;也有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拼音符号的。
  现在我们在一些字典中还能看到模仿日文假名的“注音字母”。
  最终,中国在1956年2月12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表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
  1958年2月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正式批准了《汉语拼音方案》。
  中国在中苏友好的五十年代设计的汉语拼音采用了罗马字母而非俄文字母,
  当时考虑到全世界只有俄国、保加利亚和蒙古三国使用俄文字母,
  而使用罗马字母的国家却超过一百多个。
  拉丁化的汉语拼音出现,可以说是汉语的一个重大进步。多年来的实践被证明是成功的。
  真理在往前一步就是谬误。
  现在仍然有一些激进的人,还在认为汉语、汉字的拉丁化程度还很不够。
  事实上,这些人是有历史渊源的。
  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的拉丁化新文字就在苏联创制了。
  其目的据说是在苏联远东的10万华工中扫除文盲,
  今后在条件成熟时,用拉丁化新文字代替汉字,以解决中国大多数人的识字问题。
  在苏联的中国共产党员瞿秋白、吴玉章、林伯渠、萧三等人与苏联汉学家龙果夫、郭质生合作,
  研究并创制拉丁化新文字。
  瞿秋白写成《中国拉丁式字母草案》,于1929年由莫斯科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出版社出版,
  1930年,瞿秋白又出版了《中国拉丁化字母》一书,引起很大反响。
  1931年5月,苏联各民族新文字中央委员会科学会议  团对中国拉丁化字母的方案进行了审定,
  并批准了这个方案。
  钱玄同在《新青年》四卷四期上发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的文章,甚至说:
  “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
  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他提出:“废汉文之后”,
  “当采用文法简赅,发音整齐,语根精良之人为的文字Esperanto(世界语)”。
  这显然是一种非常激进的言论,
  而且把汉语和汉字混为一谈,分不清语言和文字的区别,在学术上是错误的,
  陈独秀虽然对此进行了批评,指出:
  语言和文字“此二者关系密切,而性质不同之问题”绝不能混淆,
  所以,是“仅废中国文字乎?抑并废中国语言乎”还值得研究,
  但是同时,陈独秀也提出了“先废汉文,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书之”的意见。
  现在如果我们对照一下伊朗(波斯)改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本民族语言;
  对照一下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先用阿拉伯字母,后又改成拉丁字母拼写本民族语言,
  难道他们都强大了吗?今天那些还在鼓吹拉丁化的人们,值得深思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