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36|回复: 12

[国学经典]以一章的注译 ,谈世人歪曲了老子的思想

[复制链接]

33

主题

641

帖子

139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399
发表于 2022-2-9 05: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一章的注译 ,谈世人歪曲了老子的思想
  
    在《老子的遗撼》一文中,曾说现行几种《老子》文本,八成以上都注译有误,歪曲了老子的思想。这种几乎否定历来名人大家的说法,似乎是狂言。为了网友的关注,为了正本清源老子思想,传承这一文化瑰宝,笔者拟定陆续发表整章的注解 、译文、讲解,以匡正其误。                  
  
  第一章:(原文根据帛书、敦煌,龙兴碑刻等版本校)
     道可道也〔1〕,非恒道也〔2〕。名可名也〔3〕,非恒名也。無名〔4〕,萬物之始也;有名〔5〕,萬物之母也〔6〕。故恒無欲也〔7〕,以觀其眇〔8〕;恒有欲也〔9〕,以觀其所徼〔10〕。兩者同出〔11〕,異名同謂〔12〕。玄之又玄〔13〕,眾眇之門〔14〕。
  【注解】:
  
  〔1〕道,原训路,见《说文》,引伸为原理、原则,规律,也谓道理。老子的“道”在多数情况下指的是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某些情况下意指精神实体。此处第一个“道”为动词,称道,犹言“所说的”。朱谦之说;“道者变化之总名。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虽有变易,而有不易者在,此之谓恒。”高诱注《淮南.泛论训》:“恒道,言深隐幽冥,不可道也。”“名”,名称,概念,称谓。帛书《老子》“可道”、“恒道”、“可名”、“恒名”后都有“也”字。
  〔2〕恒:久远的,在其他章节中也有普通的之意。“非恒道”,直译:法则与规律不是长久不变的。
  〔3〕第一个“名”是称谓。第二个“名”是名子,名称。“名可名”,直译:有称谓东西,都是有形的物体,都有其名称。“可”,适宜;适合。
  〔4〕无名:无名称。指自然界永存的物质(见“物质不灭定律”),还没成形为物种,因此无名称,是万物原始之形状(万物之始也)。
  〔5〕有名:与无名是相对的。指自然界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种,当然有名称。
  〔6〕母:母体,指物种繁衍。梁启超《老子哲学》从司马光、王安石、苏辙等说,谓“以无,名彼天地之始,以有,名彼万物之母”。高亨《正诂》从其说,读作“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并引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为证。始,《说文》:“始,女之初也。”训原始。母,《说文》“从女,像褒子形。一曰像乳子也。”引伸为生化、繁殖。指世上有名称的物种为使其种群不灭,不停繁衍。例如,一动物,原先是没有的,也“无名”,经过天地阴阳化生,形成一只四肢粗壮,体大,头上有角,称为牛,也就“有名”了。牛为了自己种群不灭,就交配繁衍,天下万物都像牛一样,因此说“万物之母”。河上公注“母,本也。” 不可取。
  〔7〕恒:指“非恒道”。“恒无欲”,倒为:欲无恒。其义:欲知晓事物不是经久不变的道理。景龙、开元、敦煌诸本无“故”字、“以”字,景福本有“以”字无“故”字,王弼、傅范应元诸本,皆兼有之。
  〔8〕眇:《说文》:“眇,一目小也。” 指视力不健全,引为看不全面,观察不到位诸意。多本解为妙,为微妙的意思,没依据。
  〔9〕“恒有欲”对应“恒无欲”。有,指有形体有名称的事物(物器)。其义:欲知有名称事物的发展规律。
  〔10〕徼:边际、边界。引申为端倪,或从头至尾的意思。
  〔11〕“两者”,指自然界没有形成的物种(无名)与已形成的物种(有名)。“同出”,共同周而复始的化生之理。
  〔12〕谓:说法。甲本、乙本作“胃”,系借字。同谓:此为同一说法。
  〔13〕玄:深黑色,玄妙、深远。
  备考:帛书《老子》作“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蒋锡昌以“同”字推断名,作“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此依帛书《老子》高亨《正诂》:“两者,谓‘有’与‘无’也。”朱谦之说:“此两者盖指有无而言,有无异名,而道通为一。”出,韩非《解老》:“始,谓之出。”出,有萌芽,开端之意。玄,《说文》:“玄,幽远也。”扬雄说:“玄者幽摊万类,而不见形者也。”张衡说:“玄者无形之尖,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能先;包含道德,构掩乾坤;橐龠元气,禀受无形。”朱谦之说:“华夏先哲之论宇宙,一气而已,言其变化不测,则谓之玄。变化不测之极,故能造成天地,化育万物,而为天地万物之所由出。鸢飞鱼跃,山峙川流,故曰‘众妙之门’。”任继愈说:“玄,深黑色,是《老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有深远看不见的神秘意思。”之,连词,例:“作其鳞之而”(《周礼考工记》)。此处用同连词“而”。
  〔14〕,门:窍门。“众眇之门”,直译:众人很少知晓其中的窍门。眇,偏视,引为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641

帖子

139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399
 楼主| 发表于 2022-2-9 06: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所谓的“道”,就是通常对事物称为规律或法则的东西。这些规律与法则,并不是长久不变的,它是随着环境不同,社会发展而演变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事物是不断演变的。每种事物都有其形状、类属和称谓,并有与其相适应的名子,这些称谓和名子也不是长久不变的,他(它)取决于物类的死亡与化生。物种死亡,其物质不灭,物质成份的再组合而形成新物种。新物种其形、其貌、其性能都发生了变化,称谓和名子也就不一样了。
  在自然界,无类属,无称谓的称为物质,它是万物的原始状态;有类属,有名称的为物种或物器,他(它)是经过“天地氤氲”阴阳结合而化生的。这些存在于自然界中物种,为了自身繁衍,又不停地交配(物器为结合),世上万物都是这样繁衍而存在的。
  因此,欲知事物不是永久不变的这种道理,用观察得其真谛的人并不多,必须去领悟,它关系到阴阳结合,周而复始的生化之理;欲知世上的物种有形、有貌,又非常稳定的道理,就要细致地从头到尾观察每种事物,才能从中看出其存在的端倪。
  事物的无形与有形,都来于“道”,即自然法则和自身规律,两者同出于物质。世上的物种千差万别,各有名称,也,它统一的说法为物质。它转化的道理,奥妙而深远,世上的人,很少有人找到理解这个道理的窍门。
  
  【讲解】:此章为老子开篇之作,“道”作为老子哲学思想的主体,在首章给予概括。老子在此章的思路非常清晰:所谓的“道”,就是事物规律,欲知事物规律,必须知道何为事物;欲知何为事物,必须知道事物的形成;知道形成的事物都有名有归属,那么没有形成事物是什么呢,是“万物之始”的物质;于是讲述了万物化生之理。
  老子在此章里,明确了“道”的归属,它归属于事物,没有事物,也无从谈“道”,因此这一章是以事物形成,和相互转化为主要内容的。
  “无名,万物之始也”,我们都知道,在自然界中的物质,如分子,原子,基因等,没形成物种以前,是“无名”的,是万物的原始状态。根据物质不灭定律,世上的物种都是由它们周而复始化生(组合)的结果。这个道理,老子竟然在几千年前就发现了,可谓神奇!
  “有名,万物之母也”,这就是我们曾经辩论的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自然界中的物质,得阴阳结合(环境模式的许可),生成了一个物种,“有名”为鸡。鸡为了自身种群繁衍,采取了下蛋的方式,使其种群越来越多,成千累万,所以称“万物之母也”。
  “玄而又玄,众眇之门”,为什么说,化生的道理,玄而又玄呢?别说老子时代,现在人知道得也很少。现在的新材料的合成技术,生物工程,也仅是极少数科技工作者掌握。眇,引为少,故说“众眇之门”。
  
  对以上注解有异议的朋友,可以出来讨论,笔者有问必答。译文时,尽量使用现代词汇,使中学生都能理解。每章讲解,建立在现代科学、现代学术基础上,决不繁考历史中似有似无的东西,决无“玄学”中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以弘扬民族文化,让这部经典在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中发挥作用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

帖子

4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0
发表于 2022-2-9 07: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天山石A  发表日期:2010-8-24 20:31:06
  
      第一章:(原文根据帛书、敦煌,龙兴碑刻等版本校)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
      楼主原文没错,但是点校断句有错误,应该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故”即“诂”,训诂之意,表明“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是一段训诂解说,针对前一节“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所以,“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应该与“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一句相连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

帖子

4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0
发表于 2022-2-9 07:2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山石A 先生:
      您写出《中华论自由的第一人》那样好的文章,说明您保持了天生的善心和自然智慧。
      可是解说“老子”不是写短文,是在说“道”,是需要渊博知识的,特别是辨别别人的“歪曲”老子的原意要有根据。您的题目是《谈世人歪曲了老子的思想》,可是您的解说,都是世人“歪曲”老子原意的老生常谈的观点,这就脱离了您的“天生善心和自然智慧”。
      所以,我劝您不要急于去解说“老子”,把《道德经》反复默读和领悟半年,把握整体思想和逻辑内在联系后,再来解说“老子”。
      敬请您原谅我说了这些不客气的话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641

帖子

139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399
 楼主| 发表于 2022-2-9 08:3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745023076先生:
  
  【楼主原文没错,但是点校断句有错误,应该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当然,可按先生的断句。因为是事物之“道”,有名,无名指具体事物显得妥切些。)
    
     【“故”即“诂”,训诂之意,表明“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是一段训诂解说,针对前一节“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所以,“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应该与“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一句相连接!】
  (故,这里释为转折连词更上下相承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641

帖子

139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399
 楼主| 发表于 2022-2-9 10: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3#草坪君:
  
  谢谢关照。只是鄙人的《易》《老》《庄》的解读,均不同于世人,愿我们“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的去携手弘扬民族经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3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6
发表于 2022-2-9 10: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天山石A  回复日期:2010-8-26 19:57:00  
    回3#草坪君:
    
    谢谢关照。只是鄙人的《易》《老》《庄》的解读,均不同于世人,愿我们“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的去携手弘扬民族经典。
    可与之言!!
    我对古文字没有研究,可根据道德经的文意,对名有不同的理解
    我不认为名有名字,称谓的意思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
  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
    仔细想想这段话:有物混成 此物的名字称谓是道 老子字之 字是指的名字称谓
    老子为什么不说 字可字 非恒字呢???
    名指的是状态,是对事物的认知理解 是表象 用文字加以区分的话是字之
    对道可道的解释,我也感觉两个道字的解释必须是一致的 没有动词名词形容词的区别
  老子的现代语法的成绩不及格,这点我确信不疑
    我把道可道看成一个词的话 是这样的 规律的规律或者道理的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641

帖子

139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399
 楼主| 发表于 2022-2-9 10:5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楼上2006君:
  
  此章是说:道是事物的法则---世上的物体看得的有名称与称谓---看不见(物质)沒有名称。25章指“阴阳化生的天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3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4
发表于 2022-2-9 11: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要谢谢楼主的分享
  
  在下也冒昧讨论一下
  第一章是这本书中最重要的一章
  这章明确告诉大家什么是道, 而且告诉大家怎么证道
  余下的章节全部是来解释第一章的内容
  
  什么是道?
  老子说得很清楚:"道可道, 非常道(或者"非恒道"),名可名,非常名(非恒名)"
  也就是说: 只要把"道"解释出来了, 就不是道了
  而现在的人, 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去描述,解释道
  大道之为物, 无形无相, 大而无外, 小而无内, 其用却可显现一切相
  但所显现之相, 并不是真正的道
  我们对道的一切解释,理解,意会,语言,文字, 都只是道所显之相, 不是真道呀
  
  打个比方吧
  就好象水中的倒影, 倒影是不是水呢?
  也可以说是水
  但如果执着倒影就是水本身, 则大谬不然了
  
  所以, 这么重要的话, 老子把它放在第一章第一句话
  我们看的时候, 这句话要时刻放在心上,
  因为即便是老子在中对道的精辟描述, 也不全是真正的道
  而现在世人对"道"的所谓歪曲理解, 也不能说就错了
  大道含藏一切, 哪里有对错之分?
  
  "道"虽然难理解, 不过好在并不需要去理解就可以证道
  死命去理解道, 则反而永远证不了道
  只要按照老子的修行方法, 去认真执行, 则大道可期也
  离开执着, 分别, 妄想, 心归清净,自然,朴素,谦虚
  道自显矣, 毋庸操心.
  
  3楼的太草荒原师兄有些话说得不错
  把好好读几年, 早一遍, 晚一遍, 坚持几年
  不用去思考意思, 长时间保持心地清净无任何妄想
  道会来找您的
  
  楼主发了另外一个帖子讨论"道"
  也可以参考以上内容
  希望楼主早日证道, 真正过上清净自在,智慧快乐的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3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6
发表于 2022-2-9 12: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万物产生发展各有各自的规律即各自的道,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道。万物之道可以有共同的规律,但不是恒久适用的规律。(例如,事物的产生都是由无到有,可具体过程是不会完全相同的)
  不同事物给人的感官认知是不同的,这种认知即名,对不同事物的认知可以有共同的感知,但不是普遍适用的感知。(例如:在不同的环境有可能产生相同的感觉,或喜或怒或哀或乐,但是不是对任何事物的感知只有一种)
  无是一种状态,是名,是天地产生之前的感觉,任何事物在产生之前的状态都是无
  有也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名,是对事物有了认知的状态,事物的存在是由是否有认知来区分的,(天地产生之前的状态存在过吗,无论宇宙是如何产生的,这种状态都是一定存在过的,为什么是无名,是没有对它的认知)和西方哲学里 人是万物的尺度 是相同的思维逻辑
  因为无的状态时永远存在的 想要了解它,研究探索它的奥秘
  因为有的状态是永远存在的 想要了解它,比较它们之间的不同的道
  有无是相对的,必定是同时出现,(有了有的认知才会有无的认知)认知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可以说同样的难于理解同样的高深莫测,不断地探索研究这样的命题,是进入众妙之门的道路
  此章是各学科学习方法的理论指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