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林泉诗音

泉香品异,共举此瓯茶——茶的故事(连载)

[复制链接]

4

主题

34

帖子

11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2
 楼主| 发表于 2021-5-29 19: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泉香品异,共举此瓯茶
  ——名人与茶的故事(之一)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尝百草
  中国啜茗自远古,陆羽茶经有叙述。
  发乎神农尝百草,由医而饮有建树。
  中国有关饮茶的起源,现有的文献中,第一个涉及的是陆羽《茶经?六之饮》中指出: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随后在“七之事”中又进一歩指岀,所谓“神农氏”,就是指“炎帝”;说明中国茶的饮用,是起源于“三皇”时代。具体根据呢?陆羽引《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为佐证。这里非常明确,陆羽在《茶经》毫不含糊地肯定,称中国饮茶,是始于悠远的史前时代。
  由此说明,中国茶源自神农。神农,就是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是中草药、茶叶、谷物的“发明者”,是传说中的农业神。他能让太阳发光,让天下雨,他教人们播种五谷,又教人们识别各种植物,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历史久远。神农的种种丰功伟绩,使他成为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开山鼻祖之一。
  古时候,人们吃东西都是生呑活剥的,因此经常因为乱吃东西而生病,甚至丧命。神农决心尝遍所有的东西,好吃的放在身子左边的袋子里,给大家吃;不好吃的就放在身子右边的袋子里,作药用。传说他的肚子是透明的,能看到肠胃和吃进去的东西。
  为了知道各种草本的性质,神农亲口品尝,然后仔细观察它们在肚子中的变化。他为了给人治病,经常到深山野岭去采集草药,不仅要走很多路,而且还要亲口尝试,从而体会、鉴别草药的功能,据西汉初年的古书《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二毒。”
  有一天,神农在采药中尝到了一种有毒的草,顿时感到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他赶紧背靠着一颗大树坐下,闭目休息。这时,一阵风吹来,树上落下几片绿油油的带清香的叶子,神农信手拣了两片放在嘴里咀嚼,没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这种叶子吃进肚子里后,在肚子里面走来走去,像是士兵在进行搜査,不一会儿,整个肠胃便像洗过一样干净清爽,顿时感觉舌底生津,精神振奋,不适感一扫而空。
  他好生奇怪,于是,再拾起几片叶子仔细观察。发现这种树叶的叶形、叶脈、叶缘均与一般的树木不同。神农便采集了一些带回去细细研究。后来,神农记住了这种叶子,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茶”。以后每当吃进有毒的东西,便立即吃点茶,让它搜查搜查,把毒物消灭掉,神农将它放进左边的袋子里。就这样,神农辛苦地尝遍百草,每次中毒,都靠茶来解救。后来,他左边的袋子里有花草根叶四万七千种,右边有三十九万八千种。
  还有一种说法说茶是天神所赐,神农发现。当时神农氏给人治病,不但需要亲自爬山越岭采集草药,而且还要对这些草药进行熬煎试服,以亲身体会、鉴别药剂的性能,有一天,神农氏采来了一大包草药,把它们按已知的性能分成几堆,就在大树底下架起铁锅,放入溪水,生火煮水。当水烧开时,神农打开锅盖,转身去取草药时,忽见有几片树叶飘落在锅中,立刻闻到一股清香从锅中发出。神农好奇地走近细看,只见有几片叶子浮在水面上,水中汤色渐呈黄绿,并有清香随着蒸汽上升而缓缓散发。他用碗舀了点汁水喝,只觉味带苦涩,清香扑鼻,喝后回味香醇甘甜,而且嘴不渴了,人不累了,头脑也更清醒了,不觉大喜。于是,从锅中捞起叶子细加观察,似乎锅边没有此树,心想:“一定是天神念我年迈心善,采药治病之苦,赐我玉叶以济众生。”自此,一边继续研究这种叶子的药效,一边爬遍群山寻找此种树叶。
  一天,神农终于在不远的山坳里发现了几颗野生茶树,其叶子和落入锅中的叶片一模一样,熬煮汁水黃绿,饮之味道也相同,神农大喜,遂定名为“茶”,并取其叶熬煎试服,发现确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脑、利尿解毒等作用。因此,在百草之外,被认为是一种养生之妙药。据说,当年神农发现的这种“茶”,就是今天被人们称作茶的树叶。
  但有一天,神农尝到了“断肠草”,这种毒草太厉害了,眼见水晶肚里在断肠,他还来不及吃茶解毒就死了。他是为了拯救人们而牺牲的,人们称他为“药王菩萨”,永远地纪念他。
  神农的传说有很多,其实,神农是中国古代先民的典型代表,神农传说中的种种发现和发明,也就是那个时期广大人民的劳动智慧的集中体现。神农时代,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已逐渐趋于发达,茶叶的解毒功能在日常采集劳动中已被认识。
  有些人一听到“传说”这两个字,就将之与虛妄和荒诞联系起来,一律斥之为不可信,这是不对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上古很多传说,虽然经过千载百代,千嘴百口,内容中掺杂了大量迷信、失实的成份;但是,只要我们透过、剔除这些掺附的杂质以后,就不难从中或多或少地找岀一些确凿的史迹或合理内核。
  与茶的发现和利用紧密相关的神农氏,在中原大地留有许多与他相关的遗迹。地处湖北、接近川、陕交界处的神农架,是一个原始森林区,面积3200多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100多米。据初步估计,这里盛产包括茶叶在内的药材130余种,这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传说相符。
  中国有关神农的传说,不但为我们显示了饮茶起源史前的线索,而且也为茶叶的发现、利用以至发展为饮用的过程,提供了这样一个轮廓:茶的发现和利用,最初不是作为饮料而是作为草药显之于世的。关于茶由药用再发展为饮用的看法,这在学术界,不存在不同的意见。正是:
  远古神农尝百草,中毒事故自不少。
  得茶饮用而解之,茶的功能真不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4

帖子

11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2
 楼主| 发表于 2021-5-29 19:57:12 | 显示全部楼层


  衷心感谢老猫嘻嘻2021朋友对拙作《泉香品异,共举此瓯茶——茶的故事(连载)》的点赞支持,特奉上奢府茗茶,并祝朋友红五月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4

帖子

11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2
 楼主| 发表于 2021-5-29 21: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久以前,在我国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说的是神农有一个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么东西,人们都可以从他的胃肠里看得清清楚楚。那时候的人,吃东西都是生吞活剥的,也没有火烤水煮,因此生吃食物而经常闹病。神农为了解除人们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尝试了一遍,看看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变化,判断哪些有毒哪些无毒。日积月累,收集到很多可以信用的植物样本,当他尝到一种绽放着白色花朵的常绿树嫩叶时,就在肚子里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流动洗涤,好像在肚子里检查什么,于是他就把这种绿叶称为"查"。后来人们又把"查"叫成"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4

帖子

11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2
 楼主| 发表于 2021-5-29 22: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泉香品异,共举此瓯茶
  ——名人与茶的故事(之二)
  周武王茶称贡品
  使君爱客情无已,客在金台价无比。春风三月贡茶时,
  尽逐红旌到山里。焙中清晓朱门开,筐箱渐见新芽来。
  陵烟触露不停探,官家赤印连帖催。朝饥暮匐谁兴哀,
  喧阗竞纳不盈掬。一时一饷还成堆,蒸之馥之香胜梅。
  研膏架动轰如雷,茶成拜表贡天子。万人争啖春山摧,
  驿骑鞭声砉流电。半夜驱夫谁复见,十日王程路四千。
  到时须及清明宴,吾君可谓纳谏君。谏官不谏何由闻,
  九重城里虽玉食。天涯吏役长纷纷,使君忧民惨容色。
  就焙尝茶坐诸客,几回到口重咨嗟。嫩绿鲜芳出何力,
  山中有酒亦有歌。乐营房户皆仙家,仙家十队酒百斛。
  金丝宴馔随经过,使君是日忧思多。客亦无言征绮罗,
  殷勤绕焙复长叹。官府例成期如何!吴民吴民莫憔悴,
  使君作相期苏尔。
  作者:李郢 《茶山贡焙歌》
  唐·李郢《茶山贡焙歌》,描写官府催逼贡茶的情景,也表现了诗人同情黎民疾苦和内心的苦闷。这贡茶溯其源起于周武王伐纣时,由巴蜀小国部落把茶作为贡品敬献给周武王。于是后来历代都把茶例为贡品了。
  唐人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之一﹐也即炎帝)”﹐并且还引述了《神农食经》说﹐常常饮茶﹐使人精力充沛﹐身心舒畅。但有关神农氏之事毕竟太遥远﹐仅仅是传说而已﹐而且《神农食经》为何人所作﹑何时所写﹐也无可查考﹐所以﹐饮茶始于神农氏之说﹐并非确凿之事。就现在已知的可信文献史料来看﹐第一个把茶当回事的要算是周武王姬发了。
  据《史记·周本纪》所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土植五谷……丹、漆、茶、蜜……皆纳贡之。”说明在周武王伐商灭纣时,参加征战的巴蜀等南方小国部落就把茶作为贡品敬献给周武王。也就是说,在3000多年前,我国巴蜀一带已用所产茶叶作为贡品了。那么,周武王就是现有史料所载第一个与茶有关系的帝王了,也是最早的关于“茶”成为贡品的最早记载了。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大约在公元前1025年周武王姬发率周军及诸侯伐灭殷商的纣王后﹐便将其一位宗亲封在巴地。这是一个疆域不小的邦国﹐它东至鱼凫(今四川奉节东白帝城)﹐西达焚道(今湖北宜宾市西南安边场)﹐北接汉中(今陕西秦岭以南地区)﹐南极黔涪(相当今四川涪陵地区)。巴王作为诸侯﹐理所当然要向周武王(天子)上贡。《巴志》中为我们开具了这样一份“贡单”﹕五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鴙﹑黄润鲜粉。
  既是贡品﹐一定珍贵。但巴王上贡的茶却是珍品中的珍品。《巴志》在这份“贡单”后还特别加注了一笔﹕“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支﹐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上贡的茶不是深山野岭的野茶﹐而是专门有人培植的茶园里的香茗。
  《华阳国志》是我国保存至今最早的地方志之一﹐作者是东晋时代的常璩﹐字道将﹐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庆东南)人﹐是一个既博学﹑又重实地采访的司马迁式的学者﹐他根据非常宏富的资料﹐于公元355年前撰写了这本有十二卷规模的书。
  周武王接纳了茶这宗贡品后是用来品尝﹑药用﹐还是别有所为﹐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我们从《周礼》这本书中似可探知这茶还有别的用处。《周礼·地官司徒》中说﹕“掌荼。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二十人。”“荼”即古茶字。掌荼在编制上设二十四人之多﹐干什么事呢﹖该书又称﹕“掌荼﹕掌以时聚荼﹐以供丧事﹔征野疏材之物﹐以待邦事﹐凡畜聚之物。”原来茶在那时不仅是供口腹之欲﹐而且还是邦国在举行丧礼大事时的必不可缺的祭品﹐必须要有专门一班人来掌管。
  此外﹐《尚书·顾命》中说道﹕“王(指成王)三宿﹑三祭﹑三诧(即茶)。”这说明周成王时﹐茶已代酒作为祭把之用。
  由此可见﹐茶在三千年前的周代时﹐即已有了相当高的地位。而在《诗经》中﹐“荼”字何以屡屡出现在像《谷风》﹑《桑柔》﹑《鸱鸮》。《良耜》﹑《出其东门》等诗篇中﹐便不足为怪了。
  茶当时之所以作为珍贵的贡品,自然是因为当时的稀缺性,并不是普通百姓能享受得起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茶才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直至现在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
  正是:
  蜀山青,蜀水碧,种茶制茶原产地。
  小伙姑娘上山来,欢歌乐舞采茶曲。
  周武王,伐商纣,八百诸侯来助阵。
  巴蜀献茶表支持,香茗从此成贡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510

帖子

189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95
发表于 2021-5-29 23: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品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529

帖子

195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957
发表于 2021-5-30 00:4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赏精彩,老朋友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329

帖子

133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331
发表于 2021-5-30 02: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4

帖子

11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2
 楼主| 发表于 2021-5-30 03: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泉香品异,共举此瓯茶
  ——名人与茶的故事(之三)
  蜀王封邑名“葭萌”
  现今,我国的山、村、集、镇等,名称中带有茶和茗字的,大约930多处,在县的名称中带“茶”字的就只有湖南省茶陵县。茶陵在古代叫做荼陵。陆羽《茶经》中引述《茶陵图经》(已佚)的记载说:“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
  荼陵之名开始出现于西汉,那个时候是荼陵侯刘沂的封地,因此又有个俗称荼王城。按照《汉书·地理志》的说法,那时茶陵是长沙国十三个属县中的一个。到了隋代荼陵县被取消,其属地合并到了湘潭,到了唐高祖的时候才恢复。然而很快在唐太宗时又一次被取消,到了武则天时再次恢复。
  但茶陵并非最早且唯一名称中带茶的县,比它历史更加悠久的是四川省的葭萌,该县所用为茶的另一名称,故而难以为人所知。
  葭萌地处现在四川省剑阁的东北。西汉时成书的《方言》中写道:“蜀人谓茶曰葭萌”。在公元前4世纪时,“葭萌”也曾经做过人和城邑的名称。
  《华阳国志》里面写道,战国中期的周显王二十二年(前347年)时,蜀地的王将他的弟弟分封到了汉中做苴侯,他的这个弟弟就叫做“葭萌”,因此苴侯居住的这个城邑就称作“葭萌”。
  当时,以成都为中心的蜀人和以重庆为中心的巴人虽然临近,风俗却不同,关系也不睦,是敌国。
  葭萌受封后,不知为什么竟然和巴王修好来往,这使得兄长蜀王大怒,兴师问罪,葭萌不敌逃往巴国避难。蜀王仍不肯罢休又挥师直捣巴国。巴王有病乱投医,竟然向北方秦国求援。
  秦国世称虎狼之国﹐正想扩张领土的秦惠王,采纳了张仪的意见趁机出兵,于周慎王五年(前316年)消灭了蜀国,接着也是一不作﹑二不休﹐又挥师东进﹐一举连巴国和葭萌两地也一并占领。
  在这场战争中﹐秦国是渔翁得利者﹐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了大片领土,还另外得了一项好处,那就是从此得知了蜀地茶的作用。清代大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里面写道“自秦人取蜀后,始有茗事”。
  根据巴人早在周武王时就已经以茶为贡品的史实,以及蜀人后来已用茶做地名的史实,我们可以知道早在先秦时期四川和重庆一带不仅饮茶已经形成风俗,而且此时这一地区的茶已经是一项比较普遍的生产事业了。
  再有,按照古代蜀地的历史传说,蜀王的称号常常是和他的业绩有关,例如“蚕丝王”,据说就是因为这位君主把野蚕驯育成了家蚕,再比如“鱼凫王”,传说他是第一个驯养鱼鹰来捕鱼的人。按照这个规律,这个以茶为名、以茶名地的葭萌可能就是中国最早的茶叶学者吧。
  正是:
  巴蜀乃茶原产地,品茗习俗本领先。
  葭萌称谓是明证,早在公元四世前。
  巴蜀不和相交战,渔翁得利秦入川。
  扩张领土知茗事,茶饮方得举国传。
  

  相传秦惠文王担心入蜀无路,特令人做五石牛,言能屎金,欺骗蜀王,蜀王派五个大力士开道引之,秦蜀间才有路可通。人称此道为"金牛道",又名"石牛道",葭萌关就是这条古道上的关隘之一。
  葭萌关轮廓尚存,砖砌拱行关门,屹立在条石垒成的关墙之上。关前关后,山峦重叠,危岩峭壁,树木萧森;一条石阶小道,曲折盘桓而关上,险峻雄伟。
  

  巴蜀是我国最早栽茶和饮茶的地区之一。秦汉时期,蜀人称茶为荼(间茶)、葭萌;外地人称其为茗等。秦入巴蜀后,巴蜀的种茶技术开始外传。西汉末年,巴蜀先民已经能简单加工茶叶,并设市销售。当时巴蜀人饮茶选烹煮,表明它起源于草药,也就是从巴蜀土著民族的医术或巫术发展而来。当时制茶主要靠日晒,一般不用锅炒。外来移民在学会种茶和饮茶工艺后将其传播到外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4

帖子

11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2
 楼主| 发表于 2021-5-30 04: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葭萌是最早的茶氏郡
  通过建置沿革的回顾,我们看到从公元前4世纪到宋代长达1600多年几乎是绵延不绝地使用“葭萌”这一名称,而且历代文人墨客也习用“葭萌”旧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葭萌的内涵是什么呢?稽考历史文献便可见端倪。
  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扬雄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记载:“蜀人谓茶曰葭萌。”
  明代著名文学家、学者杨升庵所撰《郡国外夷考》曰:“葭萌,《汉志》葭萌,蜀郡名。葭音芒,《方言》‘蜀人谓茶曰葭萌’,盖以茶氏郡也。”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支,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给客橙、葵。”
  前两段文字告诉我们,古代蜀人称茶为“葭萌”。蜀王分封其弟“葭萌”的都邑“葭萌”是“以茶氏郡”,就是以茶名来给苴侯国的都邑命名。同时,我们得到古人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葭萌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产茶区,所引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这段文字清楚地记述了在周亡殷以后,巴变成宗周的封国,当地出产的茶叶等18种方物,变成了“纳贡”之品。而且其中所进贡的茶叶,已经不是采集的野生茶,而是种之园林的“香茗”。说明西周前巴人不仅已发现茶、利用茶、饮用茶,而且会种茶、制茶。因为苴属巴,“苴”也即是“巴”。唐司马贞在《索隐》中注说:“苴,音巴,谓巴蜀之夷。”巴向周室贡茶时,葭萌尚属巴地。葭萌虽是到战国时期以茶名地的,但前此未见他处以茶名地,因此不难推测西周之前葭萌就是著名的茶区,所产之茶名气大,品质好,最宜作为贡品。它是我国以茶名地历史最为悠久的地方,其后西汉长沙国的属县茶陵(始称荼陵)、当今云南改思茅为普洱都是因当地产茶而仿效“葭萌”取名的。据此,我们认为中国茶源(当然也是世界茶源)可能就不是“鄂西、川东”,而应该是“葭萌”。
  从《华阳国志?蜀志》的记载,我们知道蜀王封为苴侯的弟弟叫“葭萌”,古蜀人取名常与其特长与业绩有关,如传说蚕丛是一位训育野蚕为家蚕,擅长养蚕,教民蚕桑的蚕丝王;而鱼凫是训育鱼鹰以助捕鱼的鱼凫王,成都温江北15里现尚有鱼凫城。那么以茶为名的蜀王之弟葭萌自然就是中国最早的茶学专家、有名的茶王了。蜀王能取其所长,分封他到产茶区去施展才干。
  综上所述,葭萌在我国历史上最早以茶名人、以茶名邑、以茶名地,其名号与茶有着不割裂的紧密关系。茶为国饮、世界之饮,巴蜀是茶的发源地,是中国茶叶和茶文化的摇篮。葭萌在其中的地位就不言而喻了。广元下决心复兴茶叶事业,演绎茶界“葭萌春秋”大片。
  

  广元人喜欢茶不是吹的,2100年前西汉蜀人杨雄在《方言》中说,蜀人谓茶曰葭萌,意思就是说,古蜀人把茶叫作葭萌。而有趣的是,广元古称葭萌。一个把自己名字称为茶叶的人,你说是不是好那口茶。广元下决心复兴茶叶事业,演绎茶界“葭萌春秋”大片。
  

  葭萌采茶姑娘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4

帖子

11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2
 楼主| 发表于 2021-5-30 05:4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泉香品异,共举此瓯茶
  ——名人与茶的故事(之四)
  称诸葛亮为“茶祖”的传说
  川人最早知茗饮,诸葛南征气候炎。
  疫病预防当为首,将茶代药很自然。
  中国茶农、茶人一般都祭祀茶圣陆羽。在云南茶农心中,茶是圣物。每年在采春茶的季节到来时,无论哈尼、基诺、壮、佤族都会不约而同地举行祭茶仪式。祭茶是茶农对天地的感激,对先民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祈福。在云南普洱茶产区有的祭的是古茶树,有的祭的是一方山神,在云南西双版纳更多的是祭拜“茶祖”——孔明。可是为什么云南人不祭神农、陆羽为“茶祖”而偏偏祭拜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孔明)呢?
  这还得从诸葛亮南征说起。三国蜀相诸葛亮,公元225年,他率军南征了了缅甸北部重镇腊戎,因此打通了通向印度、缅甸的商路。由于云南一带天气湿热,蚊虫众多,军中疫病流行。当地医生用野生茶水让士兵服用,使疫病得到控制。诸葛亮认识到了茶叶的功用,在南征返蜀时,他看到很多病弱的士兵不能跟随回国,只能留在当地,于是诸葛亮做了两件对茶叶发展有深远影响的事:一是从当地部落首领那里购得茶耔运回蜀地播种;另一个是让那些留下来的士兵在当地兴种茶叶,将茶叶作为以后跟蜀国交换的商品。诸葛亮的这两项举措,不仅为留下来的士兵找到一条生路,还推动了茶叶在当地的发展。到现在为止,当地的基诺族还奉葛亮葛亮为茶祖,每年举行祭拜活动。
  云南故乐茶山的基诺族也传说,他们是诸葛亮南征时遗留下来的。诸葛亮给他们茶籽,让他们安居下来,种茶为生。基诺族自称"丢落",世代尊奉孔明。清朝道光年间编撰的《普洱府志·古迹》中有记载:"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三国时蜀相诸葛亮曾被封为武乡侯,又称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枚乐,置铜姆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名其山。莽枝、革登有茶王树较它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该志还提到,大茶山中有孔明山(孔明山在勐腊县象明乡西50公里处),巍峨壮观,是诸葛亮射箭处(民间传说射箭处是普洱府城东南无影树山),上面还有祭风台旧址。
  关于诸葛亮兴茶种茶,还有另外的传说。云南西双版纳一带原本无茶,诸葛亮带兵南征、七擒孟获时来到此地,曾经到过云南南糯山。由于部队将士水上不服,害眼病的不少,无法行军作战。诸葛亮就拿出一根拐杖,插在南糯山石头寨的石上。说来奇怪,那拐杖转眼间变成一棵茶树,长出青翠的茶叶。士兵欢喜雀跃,摘下茶叶煮水喝。喝下茶汁,眼病就好了。这样,南糯山出现了第一株茶树。至今,人们还把石头寨旁的那座茶山"称做"孔明山",山上的茶树称为"孔明树",诸葛亮也就鬼使神差地被尊为"茶祖"了。西双版钠古老茶区勐腊县海拔1900米的孔明山上,现存多株高达9米的茶树,相传是诸葛亮军队南征时撒籽成茶的。孔明山周围的六座山,也鸡犬升天,一齐出了名,成了出产普洱茶的六大茶山。如今的普洱市,原称思茅市,就是源自诸葛亮的取名。诸葛亮南征至此,因思念南阳家乡的茅庐,便把此地命名为“思茅”。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普洱市都要举行“茶祖会”,祭拜诸葛亮,弘扬茶文化。
  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南征时曾给西南少数民族带去了多种农作物种子及种植技术,其中包括茶叶。诸葛亮军队携带的茶叶种植技术在西南“蛮夷之地”推广伊始,茶叶的除湿排毒、降火祛寒、健脾和胃等保健治疗功效很快为人们所了解和认同。种茶、吃茶、饮茶风迅速兴起。事实证明,茶叶对三国时代的经济繁荣、边疆稳定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
  在云南茶农心中,茶是圣物。每年在采春茶的季节到来时,无论哈尼、基诺、壮、佤族都会不约而同地举行祭茶仪式。祭茶是茶农对天地的感激,对先民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祈福。在云南普洱茶产区有的祭的是古茶树,有的祭的是一方山神,还有更多的是祭拜"茶祖"--孔明。清人阮福在《普洱茶记》中描绘道:"其冶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独高大,相传武侯遭种,夷民当采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每年农历7月23日诸葛亮诞辰这天,茶山各村寨都要举行集会,称为"茶祖会".
  当地还有个风俗,每当农历七月二十三诸葛亮生日这天,老百姓都要饮茶赏月,放"孔明灯",跳民族舞蹈,称之为"茶祖会"。连那株八百年树龄的"茶树王",也被讹传为诸葛武侯的遗种,每逢采茶时节,百姓总是"先具酒醛礼祭于此"。正是:
  饮茶推广到云南,诸葛之名得流传。
  当地奉其为茶祖,年年祭祀舞蹁跹。
  2005年3月底,在云南勐腊县勐仑镇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举办了“纪念孔明兴茶1780周年暨中国云南普洱茶古茶山国际学术研讨会”,人们以纪念茶祖孔明、振奋云南茶界精神为名,提出了全面振兴普洱茶古茶山(茶产业、茶文化、茶旅游)等具有现实意义的命题。
  诸葛亮之所以重视茶叶种植与生产,还与他自身的疾病有关。当时,诸葛亮患了一种肺病,根据那时的医疗条件,很难治愈。在睡梦中,诸葛亮梦见了一位老人告诉他,可以用小河庙的老茶树叶做药引,进行治疗。殊不知,喝了茶叶后,诸葛亮的肺病痊愈了。后来,诸葛亮为了感谢神明的指点迷津,在茶山设坛祭拜,推广茶叶种植,弘扬茶道精神。如今,陕西勉县的茶山还遗存着几棵当年诸葛亮拜祭过的千年古茶树。民间关于诸葛亮兴茶种茶的典故与传说还有许多,这不仅是为了纪念诸葛亮对茶叶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也反映了内地与边疆的文化交流与文明共享。在茶文化传播中,中国茶人不能、不会也不应该忽略诸葛亮兴茶种茶这浓墨重彩的一笔。诸葛亮被誉为三国时代的茶祖,也是实至名归。
  普洱茶采自乔木型大叶种,多酚类、咖啡碱,水浸出物含量高。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拾遗》指出:“普洱茶清香独绝也,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据研究,长期饮用普洱茶对治疗痢疾、降低血脂和胆固醉含量,药效比较明显,还有一定的减肥作用。
  如今的普洱茶大多经蒸压,制成形态各异、名称不同的紧压茶,包括沱茶、饼茶、方茶、紧茶等。其中沱茶为上品。紧压茶便于运输、保存。所以,普洱茶主要远销西藏、四川,以及出口东南亚一带。为此,特赞曰:
  乔木巍巍入云霄,孔明山上茶香飘。
  树王长寿八百载,普洱之茗品位高。
  

  诸葛亮的这两项举措,不仅为留下来的士兵找到一条生路,还推动了茶叶在当地的发展。到现在为止,当地的基诺族还奉葛亮葛亮为茶祖,每年举行祭拜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