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行者逍遥松

神韵山水入梦来(——《长宁乡土文化书籍》节选)

[复制链接]

3

主题

129

帖子

31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19
 楼主| 发表于 2020-7-2 05: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竹韵浸润你我他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升,依旧与天齐。"……谦虚、气节、刚直不阿、坚韧挺拔,这是竹子的特殊审美价值,是竹文化的灵魂,也是我们古河人民向往追求的精神气节。数千年来,竹文化不仅刻在了古河的岩石上,还走进了普通人们的生活,变幻着无尽的竹韵之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29

帖子

31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19
 楼主| 发表于 2020-7-2 05: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竹画
  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自古就重视画竹,这不是偶然的,竹子高尚的精神风貌和特殊的审美价值,不但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而且也成为艺术家推崇的楷模。在古河镇内的七个洞崖墓群石壁上,刻画着距今1800多年的竹叶画,淡淡几片竹叶,如疏影横斜,暗暗浮动竹之清香。
  七个洞古墓内的石壁画再现了东汉时期的民风民俗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是秦“五尺道”文化的分支,是古巴蜀文化的缩影。勤劳智慧的祖先生长在茂密的竹林和潺潺流水的河边,与竹结下了情缘,与竹息息相伴。
  “老人们都说是蛮洞子,我们以前上去看到过像灶头、石床一样的东西。”当地71岁的缪从渊老人说,以前七个洞崖墓群离地面要矮得多,门前是竹林。他10多岁时,经常和同伴一起,用长竹竿顶部锤破后栓在一节竹竿上,将其伸入洞内卡住,几个人一起都拉不脱后,才一个一个地顺着竹竿爬上去耍。
  七个洞崖墓群是长宁县最具代表性的东汉古墓群,它的发现,确凿地印证了长宁境内早在两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这对进一步研究长宁县的历史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七个洞崖墓群留下了厚重的民俗和历史文化内涵,成为我们了解东汉文化的重要指南。随着七洞沟旅游景区的开发,越来越多人来这里亲身感受这千年崖墓的神奇和古人的匠心独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384

帖子

129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90
发表于 2020-7-2 06: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娓娓道来,清新自然。拜读佳作,问候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29

帖子

31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19
 楼主| 发表于 2020-7-2 07: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寻找月亮湾 2020-04-22 19:46:21
  文章娓娓道来,清新自然。拜读佳作,问候学习!
  -----------------------------
  谢谢网友点读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29

帖子

31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19
 楼主| 发表于 2020-7-2 08: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竹编(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29

帖子

31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19
 楼主| 发表于 2020-7-2 09: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竹夹壁
  川南民居是我国最古老也最具代表性特征的建筑类型之一,从商周时期成都十二桥的干阑木结构雏型,到东汉穿斗式、抬梁式木构架形成,两千多年民居建造的发展和积累,使川南民居成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独具地方特色的一朵奇葩。
  而在川南民居中,不得不佩服我们先辈创造使用的“竹夹壁”,即编壁。编壁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建墙的一种方式。宋人李诫所作《营造法式》说编壁是在房屋墙壁方立下方柱,柱间留下约90-120厘米的空间,以竹篾条纵横编织绑紧,然后在其内外抹泥,泥上抹石灰,至今,这种实用、价廉、值低的“竹夹壁”还在一些农村保留完好。
  “青瓦出檐长,穿斗白粉墙。”这一民间谚语道破了川南民居的建筑风貌和神韵。远远望去,黛黑色的小青瓦,棕色的木框架,白色的竹编泥墙,散发着大自然的泥土气息和遥远乡愁的味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29

帖子

31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19
 楼主| 发表于 2020-7-2 09:51: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者走访古河镇兴隆村一个小地名叫“小屋基”的村落时,两座紧邻着的川南民居静悄悄的被周围的青山环抱,深绿色的青苔爬满了场坝中间的几块大石头,好几间门的铁锁已生锈了。白色的墙壁依稀还有点色彩,有的地方已经裸露出黄墙壁了。老屋里几箱养蜂盒,几只采花回来的蜜蜂嗡嗡地上下飞舞。家门口的一只老黄狗见到生人来了,不停地大声吠叫着。古河镇兴隆村原村干部曾志坚听说我要了解竹夹壁的事以后,饶有兴致地讲述了所知道修房造屋的许多故事。
  据他介绍,这儿的老房子现在是曾家的,属穿斗式结构,还有吊脚楼,占地1000多个平方,大约百年以上了。先辈们靠着勤劳的双手、坚韧的毅力、聪明的智慧,在6米多高的岩壁,一锤锤地凿下石头,打下坚实的地基,就地取材,修建了自己不离不弃的住宅。从下基石、上梁、上格条、出挑、夹壁头、糊壁头、烧青瓦、盖青瓦、座檐口等,每个建筑程序他都一一经历过,给我描绘得头头是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29

帖子

31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19
 楼主| 发表于 2020-7-2 11:2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尤其是说到“糊壁头”时,说得更是仔细:第一道工序是糊黄泥巴,先用稀泥巴和稻草搅在一起后,糊在夹好的竹壁上;第二道工序是待干了以后糊白墙。先要在山上选用最好的黄竹或者绵竹笋和稻草,放入发酵池,加上生石灰,泡上半个月以后,双脚用力的去踩。当形成“纸筋状”后,再用清水反复漂洗三次,滤去渍水。不停地用锄头搅拌,直到变成了浆糊状后,师傅就可以把墙壁糊白了。
  他说,曾家老房子最热闹时有8户,大大小小有60多个人。现在出去打工挣了钱的好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回到老家来住了,我每年养蜂也要挣3、4万元,向往田园生活,喜欢住这种冬暖夏凉的竹夹壁房,还能抗八、九级地震。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古河镇的竹夹壁房有60余处,保存完好的有保农村新屋基、保民村莲鱼沱、兴隆村小屋基等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29

帖子

31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19
 楼主| 发表于 2020-7-2 11:5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曾经的竹器社
  古河竹器社原来叫竹器生产小组,1953年下半年创办,由街村陈家有担任组长,组员14人。1956年更名为古河竹器社。成立竹器生产小组时,每人用现金或三个月工资(约123元)作为入股股金,根据不同的生产制作项目及人员分为几个生产组,有箩筐组、档席组、竹椅组等。改为竹器社后,年产量1800余件,年产值达16000余元。属县二轻局管理,产品交二轻局统一销售。1960年转向竹筷、竹床、竹椅等的生产,产品由县日杂公司收购,销往成都、重庆及全国各大城市。1969年,通过技改后生产楠竹“马夹椅”。1978年改为社办企业。
  竹器社成立之初,地点在现古河正街的长江旅馆背面;大约1955年,迁搬到古河猪市坝(河边);1979年由于洪灾,竹器社被洪水淹没,后又迁搬到古河跃进桥桥头,当时县二轻局补助2000元迁搬费,占地约一亩,新建了竹器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29

帖子

31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19
 楼主| 发表于 2020-7-2 12: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古河竹器社有工匠余天友,心思缜密,心灵手巧,又善于变幻花样,他的手艺已在全县小有名气。
  1975年的一个夏天,县二轻局工作人员送来了一张做竹凉轿的图纸,找到了竹器社的厂长陈家友,也没告诉要做什么用,只要求三个月内编好上交局办公室。陈厂长接到任务后,服从上级安排,随即叫余天友和他的两个徒弟(黄成义、陈礼方)共同完成。
  余天友师徒们很高兴地领到厂长交给的活,连夜赶船渡河来到古河兴隆村,找到当地村干部帮助寻找上好的楠竹和水竹。过了两天,他们找好材料后,又急急忙忙的运到竹器社。经过师徒分工,按照图纸的结构,他们不分白天和晚上,轮流加班。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一座精致、敞亮的竹凉轿大功告成。余天友回忆,竹凉轿的两根抬杆是用粗壮的楠竹,中间是用柔韧的水竹材料做成的。据说这台竹凉轿,后来送去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风雨下钟山》电影中,蒋介石去蒋母墓道时坐的竹凉轿。这台竹凉轿现存放于南京博物馆中。
  由于生产工艺、市场销售等原因,曾经一度辉煌的古河竹器社,于1982年倒闭。后来,余天友等人,自行编一些竹椅、竹扇等在古河市场上销售,维持自己的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