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5|回复: 0

【原】六国论之勾陈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6-12 12: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宋代:苏洵 ;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ul4ct2xyeqz.jpg

ul4ct2xyeqz.jpg

              中国古代文学从殷商到清代末年,在这三千多年期间,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对古代文化的了解,以及陶冶自己的思想情操,有着积极的意义,而在灿烂文化中诗词与散文成就可观。《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解释】正确方法是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意”是指阅读和鉴赏者自身的体会,这里的“志”是指作文者本意。“逆”指是揣摩。所以不能人云亦云、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明天和意外, 哪个会先来!所以读古代文学要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作者的背景去解读揣摩作者为什么写下这诗歌与散文。                                    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的中央集权、郡县治,流官制,西周时代之高级封建王朝。秦始皇时并没有去刻意封王、所以流动官员去管控全国、不能称之封建王朝。至于后世的“七王之乱”、“八王之乱” ……确定为封建封王、结果封出了毛病。所以中国从秦始皇到清朝二千年制度不变。改朝换代无非是换了个皇帝、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形成地主阶级、来支撑皇朝。关于封建社会之特征;其一则为土地属于天子或诸侯,大贵族可以把土地「封」与小贵族,但不得买卖,百姓黎民更不得私有。其二则是居统治阶层的贵族实行世袭制,黎民百姓除却裙带关系或结帮造反之外,绝不能进入统治阶层。这一东方式的封建制度发展至公元前八世纪的西周之末,可说已登峰造极。唯物极必反,迨平王东迁(公元前七七一年)之后,它就开始滑坡以至崩溃了。秦遂并兼四海,以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郡县制之兴起与发展实为我国社会政治第一次大转型之关键所在。一转百转,迨始皇统一中国,「废封建,立郡县」,由封建制转入郡县制。开口就封建王朝可能用词不当。明朝搞封建逆行倒施、到明末天下之粮不足以养朱姓之王候、民以食为天、无粮造成天下大乱…

1nc55ikp1ll.jpg

1nc55ikp1ll.jpg

              六国论散文散而不乱,这段历史在中国文学中,有许多文学家来评论他们,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对秦朝的灭亡同样有许多观点。众说纷杂。六国论是苏洵对于六国灭亡的看法,作为六国的势力当时是远远超过秦国的。势力;过去太监、挥刀自宫叫去势、皇帝泡妞容不下别的男性、挥刀自宫可以接近最高权利机构、唐诗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当然居高名声自然远、也许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所以官员得看太监的脸色行事。站得高当然看得远。至少弄个岁终身饱、《孟子》“乐岁终身饱”、“乐岁终身苦” 之句颇难理解,历代注解《孟子》的学者对此多采取回避态度。                                                                              
半饱主义本是一种美食主张,现在却一跃上升到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学的高地——“半饱对待人生的缺陷,就能幻想它的美好,笃悠悠地享受缩短这距离的过程。”因为半饱,我们可以慢慢挑选自己的生活;因为半饱,我们对现实与梦想不远不近、若即若离;因为半饱,我们深谙幸福的真谛,坚守住洁身自好的底线。例如;金庸的武林小说笑傲江湖之【葵花宝典】。后来演变成势力,指威势,权势,实力;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力量。而为什么以六敌一、却落得战败的格局呢?苏洵认为;开门见山地描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释义】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兵’指武器)武器不锋利,(‘战不善’指战术)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向秦国求和。破灭之道也,这个“”可以理解为原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这里“”文言文、指有些人的意思,六国互丧指一个个灭亡了,率赂秦耶,“”指全和都的意思。“”指赠送财物;用财物买通别人。《韩非子.说林下》狱中杂记:“富者赂数十百金,贫者亦罄衣装”。 “”本义为器中空,引申为尽,用尽:告罄。告罄也就穷了、接下来“患穷”你婆婆忽然大发善心给了你5万,你刚开心了一会,发现婆婆给了嫂子8万,你又不开心了,这又引发不均。                                               
         但是并不是所有国家向秦国贿赂、苏洵提出疑问?得出回答;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有一两个国家贿赂秦国割地求和、破坏了同盟、导致了秦国越来越强大、相继亡国。盖失完强援不能独完,这个“盖”表示原因,这里“完”是活用字、而不能独立保全,所以说六国灭亡;弊在赂秦也。
         那么苏洵接下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结果。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秦国通过这样的手段比他们通过战争获得土地相比较、其实超过百倍。也就是佯攻;一种军事上欺敌作战的手段。仅作有限度的攻击,使敌方判断错误,发生实质上的反应。羊可爱善良、不善于攻击、加个人字傍称佯、佯攻。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些国家害怕、 不战而屈人之兵、何乐而不为之?前几年去秦兵马俑旅游、单方面观察以为秦军強大,那知立国15年、被六国旧残余推翻、轰然倒地…周朝时诸侯国八百多个、春秋兼并战爭最后到七个、文不同、习惯不同、甚至语音各不相同、十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认同感自然不同、所以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15年统治时间太短…鲁迅《阿Q正传》中的“Q” 不正象清朝人的脸谱后面拖着一大辫子。至于两广之人,就没有大辫子、女人不裹小脚,天高皇帝远管不了。所以太平天国称之“长毛”、他们还有娘子军。这一点可以从现代地方方言中看出、名称也各不同、比如;全国各地妻子的叫法有99种!家主婆、堂客、拙荊、老婆、老娘儿、娘…文字倒是统一了、语音又不同、方言听不懂。所以统一真不是容易之事、清朝属于郡县制达极致、尚且管不了两广地区。                  

i5q4jgosghs.jpg

i5q4jgosghs.jpg

         世界第八大奇迹。1974年,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发现震惊世界。这一建在公元前3世纪的地下雕塑群以恢弘磅礴的气势,威武严整的军阵,形态逼真的陶俑向人们展示出古代于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之誉不胫而走,成为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代名词。东方文化的灿烂辉煌,无论建造年代、建筑规模与艺术效果无不堪与“世界七大奇迹”媲美。                                      秦国占领的土地绝非以战爭形式获得的,通过某些国家割地求和获得的。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这个“亡”是失去的意思,非战之亡。诸侯失去的土地比战败失去的土地多至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秦国最希望的,诸侯最担心的、原本就不在战争。秦国认为不通过战争获得土地,有必要去打仗吗?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这个“厥” 是指他们的意思。诸侯祖辈建立的国家是何等不易、以有尺寸之地、这里的“以”是才的意思。然而子孙不甚惜,举以予人,这里“举”是全或都的意思。举手之劳都没有,如弃草芥、如同丢了一根草。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睡个安稳觉。睡了一觉早上起一看;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苏洵在这里分析;为什么你割地求和,却不能滿足秦国的欲望、他还是要灭掉你呢?并没有达到求和的目的,求和公式:                                                                                                

gdj3pz5f35d.jpg

gdj3pz5f35d.jpg

         而强暴的秦国是没有滿足的时候、这里“”是滿足的意思。给他愈多、他侵犯就更加的急迫,秦国想这土地这样好得啊!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打仗不死人都去!这些国家本该就是如此。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拿土地求和就好比是抱薪救火。

tbhxgu1cl5v.jpg

tbhxgu1cl5v.jpg

结果薪不尽、火不灭。你的土地不送完,成为他的领土、他就永远不会满足、这种观点是再恰当不过了。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这里“”是亲近的意思、就是因为他亲近秦国、不帮助五国原因。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燕国和赵国有远见、能够坚守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这里的“”名词作状语、他们这样做是为什么呢?燕国原本是一个小诸侯国、它却成为最晚灭亡的、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赢政。临行前,燕太子丹等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拍节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但最终行刺失败,被秦王侍卫所杀,荆轲就这样死了。始速祸焉、这个“”是招致的意思。当时赵国二败三胜。以一国之力足够能够抗秦、而赵国君王听信谗言、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李牧(公元前229年),李氏,名牧,赵国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 ,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邯郸赵国国都为郡、赵国灭亡了。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可惜他能够用武却不能善终。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况且燕国与赵国、他们当时处在秦国即将要灭掉其他诸侯国的时候、又想他们已将势单力薄了、不可能再与很多诸侯国结成联盟、因为很多诸侯国要被秦国灭亡完了、这里的“”是将要的意思、文言文实词。他们处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可以说智力孤危、无论智慧还是力量、都非常单簿了、最终战败而灭亡、诚不得已、这里的“”是的确定意思、﹕他们落到这样结局,确实是迫不得已的,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分析完这一切之后、作者用了一个假设、“向使”假设的意思,假如这三国指得是韩、魏、楚不先后向秦国割地求和、假如韩、魏、楚各自爱惜自己的土地、不贿赂秦国、不割地求和。齐国又不要去依附于秦国。对燕国来讲刺客不行、不要采取这样冒险的措施。对赵国来说良将犹在、李牧并没有因为谗言而被诛杀、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也许还是有胜机的。于是苏洵感叹;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m43jkeqikz1.jpg

m43jkeqikz1.jpg

         唉!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是一个典型的被动句。所以许多国家没有走向战争、首先向别人屈服。这就是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一月一月的来把自己的土地拱手相让、以趋于亡,所以最终走向了灭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这里有两个“”第一个“”治理的意思、治理国家的人、也是讲统治者、不要被别人长期积累的威势所胁迫、这是苏洵得出的结论。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第二个“”表示被动的意思。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原本地位是对等的、虽然他们的势力从单个比较起来看、都比秦国要弱小、上下其手;比喻暗中勾结,随意玩弄手法,串通作弊。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却仍然有可以不通过贿赂的方式而取胜的机会、而取胜的方式、苟于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苟于天下之大、是凭借的意思。假如凭借如此强大的天下、这里指的是谁呢?指的是宋朝、宋朝的江山非常强大、但是当时面对外族的入侵、有被外族金人灭掉的危险。所以作者苏洵说;如果凭借如此强大的天下、却跟随六国破亡的旧事、故事、旧事的意思。却步六国之后、重蹈六国的覆折、(倾覆摧折。)是又在六国下矣。那这样连六国也不如了!
         使文章“博辨以昭”( 欧阳修语),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的运用。
         《六国论》选自《嘉佑集》卷三。这是苏洵所写的《权书》中的一篇,《权书》共10篇,都是史论的性质。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确实是一篇示警在先的好文章。不为宋朝统治者所警觉。至今仍有借鉴之用。                                                                                              以至后来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当然对于一篇古典散文会意,读写十分愜意。                           
                         段春林写於二〇二〇年六月十二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