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6|回复: 0

【原】第七章第五节-国道立世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6-12 12: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vmdays4d5pl.jpg

vmdays4d5pl.jpg

        点击上方 "宋斌与自然之道”可以订阅我

mhiuz0y3mre.jpg

mhiuz0y3mre.jpg

5
国道立世
正文 国之立者,国之至低;久立者,国之至高。国之立世者,首于内、次于外,竞合无处不在、战和无时不备。国得农而活,工技而造,商贸而丰,教育而兴,科强而进,生财而富,法制而治,军备而安,外交而友。农业稳定、国家稳固,工业强大、供应充足,商业活跃、贸易兴盛,教育优势、人才济济,科技先进、竞争致胜,财政充盈、经济欣荣,法治清明、社会安宁,军备强大、政权坚实,外交友睦、世界和平。国之立世,自立并自力,非依而存、非求而得。自立方可自强、自尊,自力方可更生、更进。国之自爱者,至爱也;国之自敌者,至敌也;国之自强者,至强也。故国者,知己、识世、顺时,固本、强基、补短,智民、富国、强军、法治,发展、革新、谋远、不败,不败则胜。农工商科财,经济也,国立世之基,故唯重、唯实、唯固。教法军交政,上层也,国立世之形,故唯正、唯活、唯为。经济决定上层,上层反促经济;基础决定形式,形式作用基础。经济与上层、基础与形式,必互动、必协调、必匹配。故农工商教科财法军交,经济为基为本,上层为形为用,国立世之重。农工商协调,教科法融合,政财统筹,军交互助,兼济并重,国立世易。 一、国之农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也。无农则民无食、工无源、商无货,国无安矣。靠天靠时,农之实弱,不胜忧;日晒雨淋,农之实苦,不胜哀。农之地广人稀、物丰景宜,无限发展之空间、未来决胜之战场,岂不重乎?农以地为根,活地活农、贵地贵农;农以人为本,活人活农、重人重农。农者,单干足温饱,合作成产业,规模决胜负,革新得未来。城乡融合、统筹兼济,就业富农、产业强农,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全域脱贫、脱贫不返贫,则农有望。尊其劳,恤其辛,察其情,利其器,善其事,免其税,则农可富。启民思,立民志,开民智,劝民技,促民业,助民资,则农必兴。亲之爱之助之,益之益之再益之,乃农之幸,更乃国之幸。 农之富,国之富;农之兴,国之兴。农不富,国无全富;农不兴,国无全兴。农之兴,其本在资源,其基在设施,其重在人才,其途在文教,其助在资技,其向在产业,其境在综治,其要在持续。集约、节约,规模、高效,科技、信息,特色、综合,现代农业之精。故农之生,在其民生,更在其内生;内生则久,自生则续。华夏先民,五千年伟大,三千年穷困;十亿今民,三十年致富,三年期脱贫。翻身做主,蜕变新生,绵延屹立,史无前例,壮哉伟哉。无农不稳,无本不固,人口亿万,食物亿万,农之义大哉!故农者,人存之本、国立之基、万业之源。 二、国之工 人之异于万物,在于创造工具;国之发展进步,在于创新工技。工者,业也,故必实;工者,造也,故必技、必创。技者,艺巧也;造者,作而就也;创者,新而进也。故善百工者,众益,众益民富;利百工者,物盛,应有尽有;优百工者,国强,竞则无忧。工之劳也辛,善其事;工之创也艰,尊其位;工之营也难,助其策。工利则民实,民实则国不虚,民实库盈则民乃安、国乃久。工之要在技,有技则有工,技高则工强,技管兼顾则工赢。工之忌,小而不强;工之弊,大而寡垄。寡垄者,独角、挟持,寡而无与合、垄而无与竞、大而不能倒。生旺衰亡,物极则反,盛极则衰,自然之道。然不倒者,固而不新,僵而不死,原贡献越大、影响越广、危害越深。工之主者,必智必力必瞻、必规必诚必信,必利而忌太利、必机而忌太机。业大责大,工主之优者,必情怀、必使命,必利民、为国、怀天下。简政放权、宽松激励、公正善治,人才技术资本市场,自发自来自成。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何患工不利、民不富、国不强?故工者,百业之本也;工之至优者,犹国之宝。 三、国之商 商者,钱也、贸也、易也、济也,促人之交。人有我无,人无我有,缺也;使人有我有,我有人有,商也。故货物人技信息、服务金融资本,凡有用、有价、有易者,皆商也。商之始,以物易物;商之盛,全球互济;商之至,星宇纵横。商之基,市也;无市无商,大市大商,活市活商,重市重商。商之要,公平、互利、诚信;公平则正当,互利则共赢,诚信则无欺。商之交而合,合而和,合和则无往不利。商之竞合,规则为首、实力为基,必多赢、必共享、必兼顾。重商而轻农工,全民皆商,有虚利无实体,国之大弊,由盛而衰之兆。商之逐利,性也,无商不利、无利不商,然忌之贪婪而无极无度。资本驱使、利益恶魔;商之逐利也甚,无所不用其极,必规之、管之、严之。商之弊,唯利、不义,故利义必结合;唯虚、不实,故虚实必统一。商之利也大,大而巨富,巨富而寡垄,掌国之命脉,涉国之政,国危。百业者,商之优也,然商之利弊,不得不察。 四、国之教 教之先,文明、知识、技艺、道理,乃国之智,岂不重乎?文教者,传扬、教化、明智、革新,至于合和。道何以知?德何以行?教也。国何以进?民何以智?教也。国何以传万世?家何以传千秋?教也。教者,育也,授也,诲也,导也,化也。教而育,培人才;教而授,得知识;教而诲,明道德;教而导,疏心性;教而化,正民风。言传身教,因势利导,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皆教也。 教之要,在学,在行,在全,在正。学者,学知、学理,爱学、善学,不学则不智、不进、不优、不强。行者,践行也,实习也,教学之落于实,实则有义。全者,全面教学、全面发展,全民教学、全民智慧,则国全胜。正者,积极、正面,向上、向好;方向之错,至错;教以养正,圣功。不教无以继,不学无以进;家国并重、教学并用,体证实践、知行合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之教学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故教学者,蒙于幼年,起于少年,重于青年,再于中年,续于晚年。知识改变人类,教育改变未来,学习改变自己,践行改变世界。故教者,尊师重傅、知道明德,教化育才、强国立智,传承万世之基。 五、国之科 科者,科技也,突进之动能、飞翔之羽翼,第一之生产力。人之解放、人之长寿、人之富强,科技助推。国之发展、国之安全、国之存亡,科技保障。故人类之超越、人类之自由、人类之未来,科技也。人之梦想无穷、心灵无限、智慧无尽,科技无止境。故科技者,人之身心神智,学术技能研创,并重而谐也。现实之争,乃权利之争,科技先者领袖,故得科技者得天下。未来之争,乃生存之争,科技优者成活,故得科技者得未来。科之义在创,有创有新,有新有进,有进则胜。科技之不可得,唯自力,自力则自生,自生则自强。科技之重者,人才也;大科者,国之至宝。人才者,予敬予爱、予情予义、予名予利、予机予用,何患人才不力?故科者,重其才、利其器、善其事、倾其力,何患科技不先?故科技者,决胜之利器、百业之引擎、国强之至要。 六、国之财 财者,古之国库,今之财政,国之收支。财者,钱也,物也;有钱国富裕,有物国丰盛。国之财者,取之于民;税费、罚没、捐赠、收益、债务,不一而足。俗曰:执掌天下权、无非兵和钱,枪炮一响、黄金万两,终归之于财,然也。理财者,量入为出,不可尽也;钱物之有限,花销之极多,捉襟见肘。捉襟见肘,必窘。政权无行、国防无备,建设无继、民生无保,想为而不可为;无能为力之甚,无有国计、无平民愤,国危。俗曰:有钱非万能,无钱万万不能,国亦然也。理财者,量出而入,不可继也;出处之无穷,入处之有尽,入不敷出。入不敷出,必敛。加税、增费、滥罚,强借、强捐、强占,甚而超发通胀,钱币如纸,一夜返贫,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国更危。故理财以开源为首。百业兴旺、资源优配,经济稳健、收益稳定,财源广开。故理财以节支为要。少虚绩、绝奢华,锐尖刃、解难题,重基础、务实要。冗员必冗余,繁政必腐政;简政则国节支、民便利,分流则民创富、国强盛。故国之财者,收支兼济,进出平衡,合法聚散,健康持续,国泰民安。 财者,才也,材也。人才国之智,人材国之巨,故人为国之大财。人才创财富,国不穷;人材开伟业,天下安。才少国困,材无国危。或曰:道德之邦、仁义之乡,谈钱伤情、言财损义,庸俗忌讳,国亦然也。大谬也。钱财乃物质,仁义乃精神;物质乃基础,精神乃升华。无物质,何来道德?道貌岸然而已;无生存,何来仁义?假仁假义而已。不图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利,合法正当、劳动创造、智慧结晶,有何庸俗、何需忌讳!有此念者,革官去职、没收财物、身无分文,放之异地他乡,寸步难行。故国者,人居其主、财居其要,人财两失、祸不单行,雪上加霜、戛然而止。无财国弱,拮财政困,贪财官腐,争财世乱。敛财民贫,竭财民苦,参财民愤,抢财民暴。故无财无人、无财无物、无财无活,无财无军、无财无政、无财无国。故财者,国之血液,供养周天、经略四方,民实国富、库盈国强。故财者,国之命脉,才材者,国之重宝,岂不重哉? 七、国之法 国之道,民为本;国之治,法为用。法之至公,行之至私,治国之大用。立法为民,法无禁止即允许,维护公民之权益;依法行政,法无允许即禁止,规制公权之尺度;违法必罚,法无例外即公衡;法制公正,天下是非之准绳。法源于道、系于制,以道立法、融制入法,则人伦定、纲常序、家国和。现代社会,必有法之精神;现代治理,必备法之制度。法之精神者,心中崇法,言行合法,自觉守法,维权依法。法之制度者,依法立法,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维法。故遵纪守法,社会和谐之基石;依法治国,国家治理之牛鼻。 宪法至上,国法唯大;法之广,法外无人;法之公,法上无人。或曰:非常之时、非常之举,突破法限、下不为例,有何不可?特别情况,法之大考;尤以法为底、法为限,不可须臾逾也。法无例外,一例外皆例外,有始无终。何解之?以例入法,以法限例。公权进笼,行政入轨,公开于民;授权有据,行使有规,监察有效。法必为民,民必守法,由人到法,法治而非人治。以法为魂,法赋权益;人依法行,国从法治,政据法出。故法者,举国之约、社会之契,正义之准、平安之本。故法者,治之端也,良法善治,宽严适度,保社会之公正,镇天下之公器。立法者公,文法者理,释法者细,司法者善,法制之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判法必正,执法必严,法治之要。法之实,国民之规矩,时移法易,教而化之,维和慑世,无苛政、无亵渎。 法之弊,唯权唯私、唯曲唯枉,繁文缛序、酷刑峻制,强政治、轻法治。以私滥权、以权枉法,国不法以至民不法、世不法,有法无法、无法无天。当政者触法,权势者藐法,法盲者无法,执法者枉法,法之悲。假国家之名,盗人民之义,扮为你之好,借非常之时,行不法之事,国之哀。法不成法、人人自法,久弊也、临界也,国之必危、世之必革、法之必新。考古今中外国之兴亡,多起于法不致用、法之不公,大道废、人伦丧、秩序乱,世不成世、国不成国。 法始于国之治,终于无国。无国者,天下大同。故法之极,自律而自觉、自觉而自由,法于心、成于习、归于德、终于道,法治而德治,有法无法、无法合道,道法统一、德法合一,尽自然矣。法之首,宪也;依宪立国、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依宪行政,名正事顺。或曰:法者,国之道;宪法者,国之天道,不可不重。枉曲宪制,践踏法治,滥权妄为,国家混乱,宪危、国危。故法者,百业之保、举国之治、秩序之主。 八、国之军 军政,国之柱,故枪杆子里出政权,然也。军者,国之戈,师也、械也,关乎国之兴亡安稳。国乃人民之国,军乃人民之军,人民之军为人民,人民之军靠人民。保民之安,护国之疆,军之职;御辱与敌,战之必胜,军之魂;镇国安邦,止暴制乱,军之功。军之力,人也,器也,纪也,心也。故军者,决之于国力,辅之于技器,终之于人。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完善理论,一切以实为据、以活为上、以胜为本。 军者,精良为先,以一敌十;忠勇为魂,气盛则无敌。军之本在战,能战则能和;国之安在军,军强则国安。军之用在卫,非掠也,掠则为寇为盗;正义之师,和平之战,终胜之道也。穷兵黩武、好大喜功、劳民伤财,国之由盛而衰。耀武扬威,虚也,伪也,非义也,无优无恃而恐。军强,以战备战,无战而得和;军弱,以苟换和,战乱而患至。军者,忌腐,腐则内无纲纪、外无胜绩;忌乱,乱则独立割据、谋朝篡位;忌轻,太轻则文盛武弱、坐乱辱国;忌重,太重则黩武霸凌、国虚世乱。战无时不在、军无时不备,好战必亡、忘战必危,善战无忧、敢战不怯,以战维和、以战止战,以和息战、以战促和,和而不忘战、备而不好战。故军者,止戈为武,维和之盾、卫国之基,国之重器、国立之保。
九、国之交 天不交不生,人不交不存,国不交不活。国之交,合也、友也、助也,以得外之利。世之大,国之交,必有的而开放。开者,入也;放者,出也。一入一出,得开之利,得放之利,更得交之利,国之阴阳之道。入则益己,出则益它,兼济则利天下。国无开放,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必自是而衰、自抑而亡。交之友情互利,恒也;无情不交,无利不交,共赢乃久。亲情,人性之初;权利,国性之本。人之交,重情重利;国之交,重利重情。人居一隅,亲友世故,礼尚往来,情为主。各国各异,人来物往,合纵连横,利为上。故交者,互信交流,求同共谋,互惠共进,合作共赢。 恃强而交,利之不均,怨之渐生,交之未久,必成大患。谀媚而交,迎合奉贡,国力有限,贪欲无极,必终害己。或曰:外交困境,政治无能,实力不济,故弱国无外交。实也,未全也。强国之交,强而势广,势之所及,顺之而为,越交越广,故不交不足以强。弱国之交,弱而无位,唯尽其交,免兵止戈,外衡内延,故不交不足以存。外患加之于内忧,无交加之于众食,国亡之不远。外之交,关乎内之和;交之重,关乎国之运。故国之交无小,忽之而成大患,必互博而对弈,互利而其所。博弈者,排兵布阵得势者先,狭路相逢智勇者胜,风云变幻万全者存,时局诡异捭阖者善,殊死竞争有道者生。交之要者,独立自主、开放包容、平等尊重、共合共赢、民主规制。合和为基、利情为本,硬之软之巧之、顺之尽之衡之,则得交之义。故国之交者,内政之外延、攘外以安内、友邦以维和,不可不重。

阐释
国家的立世,简单的说就是国家的生存。立,首先是国家独立,只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国家才能算真正立世。一个国家建立以后,又怎么才能长盛不衰、很好的续存下去呢?农业、工业、商业、教育、科技、法制、军备、外交,是国家立世的支柱。 没有农业,也就没有饭吃,也就没有工业、商业等的基础,所以农业是国家立世基础的基础,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因为农业是国家基础中的基础,所以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适应中,首先表现在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力的适应上,尤其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以及对效率、安全、健康的追求。由于土地的有限性,所以农业在全世界都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尤其是在中国,虽然号称地大物博,但是人口基数极大而人均耕地面积与质量却极低,所以农业是历朝历代任何政权、任何时候都必须高度重视并绝对优先发展的产业,而重视的首先是农民思想的解放、知识教育水平的提高,优先的首先是农村的基础设施与农业的产业化及现代化。 工,在本处为实业,指通过加工、技艺、制作、创造等的全部生产活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而动物则不会。原始石质、骨质、皮质、木质等工具的制造,就是人类社会最初工业的雏形。 商业在中国是容易被忽视的产业。事实上,有分工就有差异,有差异就有交易、交换与流通,有交换、交易、流通必然就有商业。中国古代一直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认为商业买低卖高,不事生产、不创造价值,商人属于盘剥争利、奸猾狡诈之辈,有“无商不奸”的说法。这种抑商甚至禁商、杀商的传统一直持续到近现代,甚至新中国成立后仍然盛行。没有商业,没有交往,必然逐渐的封闭,这是导致中国近代逐渐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反观西方社会,在古代也多是自给自足的城堡经济,少有商业氛围。近代资本主义萌芽,开启了区域市场、世界市场的大扩张,以工业品为实物,以商业为模式,以资本为纽带,形成了世界范围的大殖民、大分工、大市场、大流通,轻而易举就以商业的垄断而统治了世界。现代的中国,积极改革开放,融入世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货物贸易逐年翻番,已经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大国,伴随着中国贸易的迅速发展,中国整体国力也迅速攀升。现代商业概念广泛,内涵与外延都无限延伸,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交易、资本交易、信息与金融交易,以及虚拟的网络经济、大数据,还有人本身,只要有用处、有价值,可以相互交易、交换,都属于商业的范畴。 教育,是国家的文化产业,是人类知识与国家智慧的传承,是国家强大的基本保证,也是极其重要的思想宣传阵地。文明领先,思想领先,国家领先;文明落后,思想落后,国家落后。教育发达,国家发达;教育落后,国家落后。在这里重点强调的是国家对人民的教化、疏导。 教的本义为上所施下所效,已含有上对下的教化之意。教化与教育虽仅一字之差,但其手段的高明程度却远非教育可比,它不是强行灌输、强制教育,而综合运用有形和无形手段,既有有关国家政策层面的法律、制度、文件,又有各级官员耳提面命和行为引导,还通过广告、标语、网络、书报、活动、表彰等多种形式,既向人们正面灌输道理,又注意结合日常事宜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达事明理、潜移默化,其效果要比单纯的教育深刻而又牢固得多。 自古以来凡是有见识的政治家都十分重视教化的作用,无不把教化民众当作正民风、治国家、和天下的重要国策。信息网络时代,从日常礼仪与道德规范做起、从娃娃与父母抓起、贯彻终生学习,除了学校书院、官方传媒、知名网站,正确导向绝大部分的生活网站、大众传媒、论坛社区、社会舆论,才是文明教化的重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进步发展的核心力量。现代中国提出科技强国战略,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加强基础科技研究,逐渐成为世界主要科技大国、强国,实实在在的助力中国国力提升。 古今中外,国家形成后,任何朝代,为了执行国家职能、保证正常运转,必须以财物为基础,土地、盐铁、役商等捐税是古代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在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儒家认为仁义是立国之本、财利是失德之根,因此主张“贵德而贱利、重义而轻财”,认为丰裕的财政收入会诱使君主奢侈淫乐导致王朝灭亡,只有薄敛简政才能使君臣避免走向堕落的道路,才能保持王朝强盛不衰。他们还标榜仁政,主张无条件的轻徭薄赋,把一些主张加强财政收入的官吏都指斥为“聚敛之臣”、“高利之臣”和“民贼”,要人们“鸣鼓而攻之”。甚至说“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把重视财政收入的官吏看作比盗贼还坏。与此相应,根据“士农工商”的排位,运转财富的商人在古代很没有社会地位,是重点打击盘剥对象。由此造成整个社会不重视物质财富而专注于仁义道德与仕途名誉,这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远远落后西方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近现代国家,财政也是政权运行及国家存在的基础之一。国家作为主体,凭借其政治权力,通过国家收支预算平衡,向所有公民及企业、单位等强制性征税,并无偿的用于经济建设、国防开支、行政运转及教科文卫、民生及社会保障、补贴等,从而实现财富的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及国民经济平稳运行。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废止《农业税条例》,这项在我国沿袭两千多年之久的古代最重要的传统税收宣告终结。作为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停止征收农业税不仅减少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农民的公民权利,体现了现代税收中的“公平”原则,同时还符合“工业反哺农业”的趋势,而史无前例的全国全民脱贫,正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最为直接的体现。 法制建设在中国也容易被忽视,依法治国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必然要求。法律在社会系统中居于最高的地位与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中国历代讲究德治,德治与法治并不矛盾。法制是国家最基本的法律、制度与规范,是一切行为的标准与依据,没有法制就没有标准、没有规矩,其混乱可想而知;而德治则体现在具体的治理过程中对国家行政行为的具体要求上,通过德治,更好的行使法制才能更好的治理国家。法制是公民权力的最后保障,政府权力只是强化这个保障,所以德治、法治兼有,缺一不可。任何社会,法的公正不仅是社会公正的基础,也是整个社会治理的基础,更是国家公信力的基础;司法公正于国于民、于公于私都百益而无一害,它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对解决所有的问题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强化宪法基础地位,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制体系,全面法治而非人治,尤其是杜绝滥用人民名义、国家民义、行政权力,是建设现代民主国家的基本前提,也是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持良好社会秩序、人民享有独立、自由、公正等各项权利的坚强保障。实际上,法治作为一种治国的基本规则,法律成为社会主体的普遍原则,不仅要求公民依法办事,更重要的在于制约和规范政治权力。“法治”不是政府依法“治”老百姓,其首要对象恰恰是政府,是政府本身受依法行政的约束。 军备是国家安全的最基本保障,战争是国家生存的最后手段。没有军备,国将不保;军备弱小,国家必然会被欺负。国家与国家之间因为地域不同、人群不同、文化不同、利益不同,必然有矛盾、有冲突,有冲突就有发生战争的可能,没有强大军备,何来保障、何来生存?! 外交是国家对外交往的主要形式,外部无患是内部无忧的重要保障。中国历来是一个友好、睦邻的国家,并注重相互之间的互敬互重、薄来厚望、和平共处。从战国时代经典的合纵连横,到三国时代的蜀吴魏之间的分分合合,到近代贫弱的晚清政府周旋力撑,到新中国一鸣惊人的万隆外交,再到现代面对起伏跌宕、风云巨变的世界形势而展开的世纪外交、大国外交、一路一带、命运共同体,无一不充分说明外交的重要意义。 总之,现在世界的竞争是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是全方位的竞争,首先以科技、经济、外交等的竞争尤为突出,并以环境吸引人才、技术、资金等,深层次的竞争扩展道文化体制、社会治理、军备保障等领域。所以,国之立世,虽然涉及面极广,而其主要的方面,无外乎农工商科教法军交,这些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支撑,也是国家之间竞争的主要方面,必须足够重视。

gbma4iwgczz.jpg

gbma4iwgczz.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