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5|回复: 0

【原】【中职德育】孔子德育思想浅论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6-10 12: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e3jf5fz5rsc.jpg

e3jf5fz5rsc.jpg

“以德为主,以文为次”,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主张。他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了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专门教育与训练,孔子首创“德行科”。虽然,孔子德育内容现多以糟粕为多,但其德育过程、原则与方法都是有心理依据的。所以,孔子德育思想的学习研究对于现实的教育实际是不乏指导意义的。
    一、德育过程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即为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
“知”乃指道德概念的认识、理解与掌握的过程。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可见,他把学“道”、闻“道”置于何等重要的地位。
道德品质的形成总是伴随着道德情感的培养。这一道德情感的陶冶过程也已经被孔子所摸索到,老夫子“仁”字不离口—他在《论语》中七十多次亲口谈到“仁”,他特别强调学生应具“仁”的道德品质,他把“仁”看成治国与治学之道,——“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他把“仁”看作是一种道德修养——“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问仁。子曰:‘爱人’”(《颜渊》)“凡爱众而亲仁”(《学而》)。不难看出,孔子把政治要求、道德要求、学习要求和情感要求全揉在“仁”里,作为一个整体灌输给学生。他要求学生既要懂“仁”的道理,也得具备“爱人”与“克己复礼”的情感。
孔子不但有言也有行。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孔子主张施行“诗教”、“乐教”。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诗”可激发道德情感;“乐”可完成道德修养。
有了“知”、“情”过程,就得锻炼道德意志。孔子十分清楚地说:“三军可夺师,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够立志于“仁”,他就能成为一个不作坏事的人。在他看来,只有有了坚强的道德信念,才能做到“当仁不让于师”才能成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志士仁人”。所以,他教导学生“志于道”,“死守善道”,常让学生“盍各言尔志?”他要求学生务必做到“磨而不磷,涅而不缁。”(《阳贺》)以引导学生达到道德品质之最高境界。
当然,道德形成过程还必须有行动的践履。这个“行”的过程,孔子也十分重视。他认为“行”比“言”重要——“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他主张少说多做,先行后言,认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他极力反对假——“恶利口之要邦家也”(《阳货》)、大——“君子耻言而过其行”(《宪问》)、空——“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宪问》)。他反对信谣传谣,“道听途说,德之弃也”(《阳货》)。他十分讨厌“巧言令色”之人,要求学生“言而有信”,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述而》),因此,他的学生大多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尤其是“无宿诺”的子路更得老夫子之赞赏。
二、德育原则与方法
在德育原则与方法上,古代教育家也不乏整套的理论。这方面,孔子的见解也有春独到之处。
1. 据其差异,因材施教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已懂得根据个性差异分类引导,因材施教的教育心理规律。他悉心剖析学生品质、性格的不同特点,指出“柴也愈,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高柴愈蠢,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卤莽。他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同一个问题——如颜渊、司马牛都问仁是什么,他的回答就各不雷同——答复与指导符合学生的各自特点,使之对“仁”的问题都有清楚的了解。这充分说明孔子已掌握了个别指导的教育原则。
2. 晓之以理,启发教育
孔子教育学生,特别强调以理服人,启发学生“悟出道理”。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在启发学生促由(即子路)明白品德与学习的关系时,曾问:“由也!女闻六言六蔽乎?”仲由答:“未也”。孔子说:“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愈;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通过十分精辟透彻的说理,来教育学生做到品学兼优。
孔子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但当学生有过时,他绝不粗暴处之,而是把说理教育同批评紧密结合,“以观改过之效”。他教育学生要正确对待错误、改正错误,“人非圣人、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过而不改,是谓过也”(《卫灵公》)。因此,“亢直”而又骄傲自大的子路,由于“闻过则喜,知过必改”而得老先生之赏识。
3. 循循善诱,言传身教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这是孔子的得意门生颜渊对老夫子培养学生品德“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的深深体会。孔子十分注重言传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子路》)“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何有。不能正身,如正人何?”(《子路》)。孔子如此“言传”,也以此“正身”——“夫子以身教不专以言教”(《学记》)足以证明。他把“有言”、“无言”相结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他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也不失言。”(《卫灵公》)由于“无言之教”有很大威力。孔子常对学生说“子欲无言。”一次,学生子贡问:“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可见,孔子十分肯定“身教”重于“言传”。
4. 克己内省,效法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孔子要求学生以贤者为榜样,效法其品行;以不肖者为鉴,对照自己的言行。他经常教导学生:“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择善而从,其不善而改之”,“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季氏》)。
“近朱而赤”、“近墨而黑”。孔子教导学生在向朋友(贤者)虚心学习的同时,要警惕坏人思想的侵蚀。他告诫学生“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季氏》)为了抵制坏人诱惑,孔子极力要求学生“克自内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对学生的“视听言动”都约之于“礼”。在他的“内省”指导下,他的学生都能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5、严格要求,持续实践
孔子认为,人要追求到“高尚”的道德品质,就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发挥主观作用。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岁寒而知松柏之后雕也”。(《子罕》)——他教导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要经受艰苦的考验。他说,一个人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要实行“仁”,任何场合都要按“仁”的要求办事。——“君子无间食之间违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孔子还要求学生,无论学习,还是道德修养,都要坚持实践,持之以恒。“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他用这“为山”、“平地”的浅显比喻,形象说明了坚持到底,持之以恒的道理。
上述有关德育思想(德育过程及原则方法),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给后人留下的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以历史的唯物主义态度去批判地继承,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予以丰富与发展。同时,我们应该不断加强教育心理规律的学习与研究,广泛运用现代教育科学,努力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作者:安徽省霍山职业学校  程先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