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9|回复: 0

【原】统编五下第八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规划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6-10 00: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统编五下第八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规划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马澜兮整体解读“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情感表达的载体。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语言的智慧”,围绕这样主题编排组织单元学习内容,意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风趣、幽默的语言所带来的魅力,体会言语思维的智慧。本单元编排了三篇课文,分别是选自《世说新语》的《杨氏之子》;丰子恺的《手指》;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的《童年的发现》。选编这四篇文章,一是落实单元人文主题,通过阅读不同体裁的文章,了解不同的表达形式和风格,感受语言的幽默、风趣,获得初步的阅读审美体验;二是体会语言表达的智慧,学生能够尝试仿照例文的语言形式和风格进行创造性表达。(一)阅读训练要素本单元“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不同体裁、不同作家的文章语言风格所带来的不同感受,体会语言表达的魅力。提取关键词“感受”、“风趣”,如何“感受”?追溯统编版教材,可以发现一条清晰的线——

fc4tbcxp5qo.jpg

fc4tbcxp5qo.jpg

可见,感受文章的语言,除了常见的朗读,部编版在各段各册教材中还多次提到了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感受,运用想象体会以及积累优美的语句等方法。同时,通过研读课后思考题和交流平台,教师都能发现教材其实也提供了相应的方法路径的。21课《杨氏之子》可以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感受人物之间巧妙的对话,很明显本课是采用了“谐音“梗,让文章读起来生动有趣。22课《手指》一课主要借助“类比”的方式,体会语言的风趣。23课《童年的发现》课前导语,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熟悉文章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有趣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聊一聊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发明与发现”。在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都是对本单元阅读要素的一个回应,提供了实施路径。第二个问题 “感受”到什么程度?基于学生真实的阅读体验,从学生现有的理解出发,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风趣语言。此时,让学生思考为何那些语言会让人感到风趣?老师加以引导让学生发现作者是如何让表达变得风趣。这一过程,学生关注并了解语言表达的形式和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经验,尝试表达,体会语言中蕴含的智慧火花。有了对阅读训练要素的分析,理清了要素中包含的方法、路径和学习要抵达的程度,再结合单元人文主题和选文内容的共性特点,就可以尝试将方向性的、笼统的“要素”,细化为可操作、可表现、可评价的具体单元阅读学习目标。单元阅读学习目标细化如下:1.阅读风趣的文章,不仅从中得到愉悦,还能感受到语言表达中的智慧。2.能够抓住人物对话中的谐音,文章修辞(类比、拟人等),自我调侃,遣词造句等处感受语言的幽默、风趣。3.在生活留心观察、勤于思考,从中获得启示,尝试着仿照文章的表达方式,运用形象的类比等修辞,生动有趣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二)表达训练要素本单元的习作编排可以体现出教材编排读写结合的特色。通过前面三篇文章的学习,了解并尝试使用所学的表达方法进行创作。本单元在表达训练方面除单元习作“漫画的启示”外,还在第22课课后增加了一道“小练笔”: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漫画给我们提供了图文材料,学生通过“读”漫画,联系生活及阅读经验进行思考,从而获得一定启示。学生结合本单元的表达方式尝试着将自己思考加工后的想法创意地表达出来,这其实是对思维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总结的过程。翻看整套统编版教材,可以发现,关注内心感受和想法的表达训练,教材中提供了相关的方法路径——想象

pycaby5wv3o.jpg

pycaby5wv3o.jpg

漫画的主旨要义需要学生运用想象、联想,结合标题、内容、提示语等多角度欣赏和思考。因此,本次单元表达目标可以细化为:1.了解“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艺术形式。多采用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或形式,表达作者对于世事人情的看法。能够从漫画标题、提示语、内容等角度欣赏和思考。2.能从漫画中观察到有趣的内容,可笑之处,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思想。要写清楚漫画的内容,展开联想,想象画面中在发生着什么事,联系生活中的人或事,思考漫画的含义,获得启示。3.积极主动地与同学互相欣赏习作,能从所写内容、具体语句等不同角度欣赏评价同学的习作。同时养成及时修改习作的习惯。(三)口语交际除此之外,本单元还安排了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笑话能带给人轻松与愉悦。讲笑话时需要注意什么?教材告诉我们需要注意两点:1.避免不良的口语习惯;2.用心倾听,做一个好的听众。因此结合具体的交际任务和情境,从学习角度考量,这两条要素可以细化为以下几条学习目标:1.知道如何讲笑话并能尝试着做:熟记笑话的内容;借助动作、神态、语气表现;克服口头禅、重复等不良的口语习惯;要沉住气,不要笑场。2.在比较活跃的,能引起热烈情绪的交际情境中,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做一个用心倾听的观众。并能给予人交流评价,提出有效的建议。3.可以从报刊、杂志、生活经历中收集一些内容积极向上的笑话。教学规划结合对本单元的整体解读,梳理出各训练要素所指向的具体学习目标。据此,设计整体教学规划,建议如下:第一版块:单元导语,共情导入课前先给学生讲述一个有关马克· 吐温趣闻轶事,此时学生最直观地感受到人物语言的风趣幽默。此时,老师引入本单元导语——莎士比亚的名言“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老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本单元的两条阅读训练要素和习作训练要素,通过这两句概括性、方向性的学习“指南”,让其对自己的学习有比较清晰的目标和期待。本单元三篇体裁风格各异的文章,正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语言的风趣、言语的智慧,并能够尝试借助学到的方法进行创造性表达。第二版块:链接要素,开始学习根据单元文章设置,了解不同体裁语言风格。学生自学本单元字词,带着好奇去感受文章中藏着的风趣语言,幽默智慧。1.《杨氏之子》一文,学生可借助注释了解文章意思,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故事。对于个别字词的理解可采用小组讨论,教师指导的方式。在对全篇文章大意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来分享自己感到有趣的地方,并尝试说明为何有趣。这一环节实际指向的是体会人物对话,与课后题相关联,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对话的有趣正是因为运用了“谐音”。至此,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杨氏之子的机制与幽默。2.《手指》一文,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教学中借助开篇第一段,围绕文中“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一句,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五根手指各自的作用。学生联系生活,朗读圈画体会自己感到有趣的句子并分享。学生边读边想哪根手指的性格最像自己或身边的人,感受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各手指的特点给描写出来的(类比、拟人、排比等)。利用课后小练笔,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和方法,从五官中选一个,用一段话写出其特点和个人的感悟。此处,教师可以补充一些相关材料,如《五官争功》。3.《童年的发现》一文由题目入手,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大体上经历了哪些阶段?可以结合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对文章的阅读兴趣。通过阅读,学生基本上弄懂了这几个问题,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感受童年时的“我”求知若渴、想象大胆、幽默风趣的特征。此时,学生已经对文章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自由分享自己感到有趣的句子。比如篇末“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老师可以提供一些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感受作者的自我调侃带给人的趣味。第三版块:我们都来讲笑话根据上文所述的训练要素,提前给学生安排准备时间。鼓励学生通过报刊、杂志、生活经历等收集内容积极向上的笑话。在班级进行笑话大会时,教师先带领学生讨论制定评奖机制,要学生明白如何做一个好的分享人和倾听者。第四版块:漫画的启示学生能了解漫画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读懂漫画的内容,体会画家的用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联系生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考。第五版块:日积月累名言警句,学生要做到会背会默,并能够根据情境灵活运用。

2vnduztnoy4.jpg

2vnduztnoy4.jpg

      编辑 | 刀客 合作联系微信:1851447127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