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回复: 0

【原】【统编版备课】如何用一篇童话来学习提问策略——《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四上二单元)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6-9 20: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sqib5mr0km.jpg

bsqib5mr0km.jpg

如何用一篇童话来学习提问策略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文本教学解读将安徒生的《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反复读过几遍后,我突然想,如果只讲第五粒豆子的故事,故事发生了哪些变化呢?首先,这个故事的开头大概应该是这样的——一个豆荚裂开了,几粒豌豆射了出来,飞向不同的方向,落到了不同的地方。其中,有一粒豌豆被射到空中,落到顶楼窗子下面的一块旧板子上,正好钻进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青苔把它裹起来,它躺在那儿真可以说成了一个囚犯。结尾呢?当然是这样的——窗子打开了,她面前是一朵盛开的、粉红色的豌豆花。小姑娘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一粒豌豆,一位病床上的小女孩,一个生命照亮生命的温暖故事。对了,故事的题目也要改一下,可以叫做《窗外的一粒豌豆》,或者其他合适的题目。改了之后,与原文有怎样的区别呢?不仅仅是内容变化了,主题也变化了,不再是安徒生想要表达的了。还有,文体也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一个写实的故事,不再是一篇童话了。这样的想法有什么意义呢?当然有,至少对于我这个读者来说,很有意思。别忘了,这个单元是用来学习在阅读时如何提问的。提问题,是一种十分常用的阅读策略。我就是在运用这一阅读策略来读这个童话故事。我的提问是富有创造性的,也是个性化的。不过,我的问题,可能不适合于四年级的学生。回到课堂学习语境中来吧。但仍然不能单刀直入,开篇就谈怎么提问,先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要提问。日常生活中,阅读对象不同,阅读目的不同,问题产生的契机和产生的问题的指向也不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有疑则问。疑问不仅与阅读对象、目的有关,还与阅读主体有关,排除知识背景的差异因素,对文字敏感的人,往往疑问更多——于无疑处生疑,有可能是敏锐,也有可能是想多了。这样看来,提问,可以看成是一种智慧——会用策略就是智慧。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前需要做一件事:针对提问策略了解学情。要让学生聊一聊:平时读书,喜欢提问题吗?会提问题吗?最好,引导学生举例说说;或者,结合话题,给学生一篇短文,让他们试着提提问题。为什么不直接用《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来做这件事呢?因为课文后面有四个现成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学生的思路,导致呈现出来的结果不是真实的学情基础。想象一下,学生阅读《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问题呢?针对课题,会有问题吗?针对五粒豆的不同“理想”和命运结果会有问题吗?针对某些词句会有问题吗?读完课文,针对整个故事会有问题吗?好吧,我不知道,只有当学生将问题提出来了,答案才会明朗。学生提出问题后,先别追问问题的分类和价值,教师先得判断一下:学生为什么会提出这些问题?这个很重要,这是学生的真实基础,兴趣所在,疑惑所在——给问题分类也好,区别问题的价值也好,都是针对语文学习而言的,并非针对生活阅读而言的——这一点,教师要看清楚。语文课堂上,问题的价值判断,是“功利性”的。说了这么多,我解读文本本身了吗?基本没有,是在讨论“提问”策略的学习到底意味着什么。下面就直接来说说文本——借用我们学校的年轻老师马琳老师的解读,跟大家做一个分享。《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作品。对于安徒生,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可以说,他的故事陪伴我们度过了最美好的童年时光。关于这个故事,安徒生在手记中写道:“这个故事来自我儿时的回忆,那时我有一个小木盒,里面盛了一点土,我种了一根葱和一粒豆。这就是我的开满了花的花园。”这个“花园”为安徒生带来了灵感,这个故事就这样诞生了。在文章的开头,安徒生这样写道:有一个豆荚,里面有五粒豌豆。简单扼要。接下来的故事,便从五粒豆子的经历展开。而整篇文章给我带来最多震撼的,是“生命”的启示。当五粒豌豆还在豆荚里时,“豆荚和豌豆都是绿的,豌豆就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的。”“豆荚变黄了,这几粒豌豆也变黄了。‘整个世界都变黄啦!’”这个时候的豌豆,认知是有局限的,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难道我们永远就在这坐下去吗?”后来,豆荚被摘下,他们开始期待“被打开”,想要知道“谁会走得最远”。谁会走得最远,这其实是豌豆们的生命议题,当豆子爆开的那一刻,他们的生命之旅便开始了,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也开始了。当然,他们本身也是有想法的:有一粒想要到广大的世界里去,有一粒要直接飞进太阳里去,有两粒想到了哪儿,就在哪儿住下来。而最后一粒,随遇而安,“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最后,“曾经想飞到广大世界里去的那一粒,它落到了屋顶的水笕里,被一只鸽子吃掉了。”而有点满足于现状的两粒豆子“也没有走多远,也被鸽子吃掉了。”但至少,他们还有点实际的用途,成为鸽子的美餐。“那本来想飞进太阳里去的豌豆,却落到了水沟里,在脏水里躺了好几个星期,而且涨得大大的。”他觉得自己“胖得够美了”,“是五粒豌豆中最了不起的一粒。”看到这,不禁觉得这粒豌豆有点自高自大,从不知道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而最小的随遇而安的那颗豌豆,却飞进“一个长满了青苔和霉菌的裂缝里去”,发芽、开花,更神奇的是,他给窗子里的躺着的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这粒豆子长得好极了,我也会好起来的;我能爬起来,走到温暖的太阳光中去。”豌豆在向上生长,小女孩比以前愉快得多;豌豆开花了,小女孩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这是多么神奇的,生命的力量啊!安徒生将一粒豌豆的生命与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建立了联系,这种联系是如此温暖,使我们相信生命的奇迹并不遥远。这让我想到二年级时我们曾学习过的《丑小鸭》,同样的歌颂善良,同样的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生命是可贵的,更可贵的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创造价值,这是《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带给我的生命启示。如果将马琳老师的解读与我的思考结合起来,大概可以对文本的学习价值厘得够清了。那就接着说说学习活动设计吧。学习活动设计板块一  理解目标,交流学情1、读懂“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对照导语页说说本单元课文学习的重点目标是什么。2、交流对话:你读书时有提问题的习惯吗?一般会怎样提出问题?3、快速阅读短文屠格涅夫的《麻雀》,自主提出问题,然后交流提出了几个问题。教师简单评价,用韩愈的“人生而非知之者,孰能无惑”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板块二  自读课文,自主提问1、自读《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讲了一个一个怎样的故事;自读过程中如果产生了疑问,就将问题写在学习纸上。[tr][td]初读课文,我提出的问题有:1.2.3.……2、检查字词句学习情况。(1)读一读:按照  僵硬  预感  揭晓  青苔  囚犯  窗框  洋溢(注意“框”的声调。)(2)快速观察字形后听写“僵硬、预感、揭晓、洋溢”。(3)出示下列句子,读一读,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豆荚和豌豆都是绿的,豌豆就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的。◇豆荚变黄了,这几粒豌豆也变黄了。“整个世界都变黄啦!”它们说。 ◇“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最后的那一粒说。它被射到空中,落到顶楼窗子下面的一块旧板子上,正好钻进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青苔把它裹起来,它躺在那儿真可以说成了一个囚犯。◇窗子打开了,她面前是一朵盛开的、粉红色的豌豆花。小姑娘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3、借助课文题目,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4、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提出了哪些问题。板块三  整理问题,初步分类1、小组合作,将小组成员提出的问题整理成一张清单,注意相同的问题要合并。2、讨论:哪些问题是针对课文某个词句或段落内容提出的,哪些问题是针对全文提出的。3、问题展示分享,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判断一下自己是不是很会提问题。4、梳理出希望进一步阅读思考、交流讨论的问题。板块四  选择问题,细读内化1、围绕大家感兴趣的问题自读思考,然后交流自己的理解,相机练习朗读小豌豆给小女孩带来信心和希望的句段。问题预设:(1)五粒豌豆中谁最了不起?为什么?(2)“它使女儿对生命产生了愉快的想象”中“愉快的想象”指的是什么?(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2、想象一下,那最后一粒豌豆成长开出的豌豆花,看见小女孩注视着自己,微笑着,心里会怎么想,用一两句话写下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x3hdtg42fhi.jpg

x3hdtg42fhi.jpg

关键词检索
关注“我在小学教语文”
在公众号底部对话框输入
下面的关键词
查找你可能需要的信息
新教师I 听读课I听读课案例I听读课实录I作文指导I 作文指导1I班主任I情绪管理I读书I电影I
这个假期,好朋友带着团队开发了有意思的动画课程,非常受小朋友欢迎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