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8|回复: 0

【原】一个“无厘头”任务背后的学习价值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6-9 20: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zr44ij2nyrp.jpg

zr44ij2nyrp.jpg

一个“无厘头”任务背后的学习价值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一个学生站在旁边,问我为什么称为“无厘头”的任务。我说,这个任务不是看上去没有什么意义吗?他说,没有意思是真的,意义却是有的。我又问另外一个学生,这个任务有没有意思?他说,非常有意思,也有价值,就是动笔写的时候有点没意思。再问一个女生,她觉得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看来,这个“无厘头”的任务,还是比较“得人心”的。
哦,说了半天还没有告诉大家是什么任务呢!
事情是这样的。“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理念下的母语主题课程“一花一世界”中,选编了林清玄的6篇文章。读完这些文章之后,我们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如果按照林清玄创作这六篇文章的先后顺序给它们排序,你会怎么排?理由是什么?
还记得近四年前的班学习这一主题课程时,也有过这“无厘头”的任务,当时课堂上有过这样的对话交流——
师:没问题了吧。那我再提问了,如果让你简单地把这几篇文章让你排一下作者写作的顺序的话,你怎么来排?为什么?
生:第一个应该是《桃花心木》,第二个是《百合花开》,第三个是《和时间赛跑》,第四个是《放暑假》,第五个是《万物的心》。
师:你看他把《万物的心》放最后了。
生:我觉得是应该是《百合花开》《桃花心木》《放暑假》《和时间赛跑》《万物的心》。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觉得作者写文章的结构还有对事物理解的深度,应该就是这么排。
师:他在每篇文章里所揭示的道理的深度,按照这样的顺序,是越来越浅还是越来越深刻呢?
生:深刻。
师:越来越深刻了,那《百合花开》揭示的是什么道理?
生:应该是就算没有人看好你,你也要好好地活着做最好的自己。
师:《万物的心》呢?
生:老师,这个我觉得自己还没悟透呢。
师:你看,《万物的心》聊这么长时间还没悟透,证明道理非常深刻,所以把他排在后面,是不是这样?
生:我觉得《百合花开》还是第一个,《桃花心木》是第二个,《万物的心》是第三个,《和时间赛跑》是第四个,《放暑假》是第五个。
生:不赞同,极不赞同。理由?
生:《百合花开》和《桃花心木》都是作者要表达一个道理,抓住一个事物来写的,下面《万物的心》呢,他们指向万物,也包括桃花心木和百合花,还有所有的人、所有万物的心,之后是《和时间赛跑》,就是说时间的,时间飞快;《放暑假》是回忆放暑假的生活。
师:你是分别把这几篇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说了一下,为什么有这样的主题和内容就有了这样的顺序呢?
生:因为先写《百合花开》和《桃花心木》,再写《万物的心》,我觉得是正确的。先写前面两个,这跟一篇整体的文章一样,是一个铺垫,后面自然写到万物。
师:那另两篇为什么排在第四、第五?
生:因为《和时间赛跑》嘛,他年龄大了才写以前的事情。
师:人越老越喜欢回忆。
生:对。
生:我的顺序是《桃花心木》第一个,《百合花开》第二个,《放暑假》第三个,《时间赛跑》第四个,《万物的心》第五个。理由嘛,《桃花心木》应该是刚初来乍到什么都不懂还要问别人,《百合花开》反映出坚强,百合花开!
师:博通同学讲的是做最好的自己,是不是?
生:《放暑假》就是回想自己以前的,《和时间赛跑》已经开始悟出来了时间是多么地珍贵!《万物的心》就是自己什么都明白了,要感谢万物。
师:对世界万物都已经了然于心了,世界万象都融为一体,万物归宗,他们的理都已经被林清玄参透了。
生:我的顺序是《百合花开》《桃花心木》《放暑假》《和时间赛跑》《万物的心》。第三篇《和时间赛跑》写到了“后来的20年里”,是后来的20年,但是《放暑假》是“我想到30年前”的,所以我觉得《和时间赛跑》在前面,《放暑假》在后面一点。
师:你从文章细节上发现了这两篇是作者多大年龄写的,读得非常细致。现在我们会发现除了一位同学把《万物的心》放在第三位,大部分同学都把《万物的心》放在最后。
生:他这篇里头,作为读者来看空洞的语言太多了。人越来越老了,应该文章更有味了,读完整篇文章没有感觉到底哪个地方有味道,还是很稚嫩。
师:真了不起,认为这篇文章很稚嫩。不过,如果读林清玄的文章够多,你就会发现,对万物的参悟,是林清玄的阅历更加丰富之后的事。这篇确实缺少故事感,但他的《菩提十书》里故事很丰富的。我建议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找来更多的林清玄的作品读一读。
师:这样的对比、排序,让你发现了什么?
生:一个作者的作品是随着人生经历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的。
生:理解一个作者的作品,有时候要了解他的人生经历。
……
这一次,学生们又会有怎样的发现和观点呢?课堂上,一些学生竟然争先恐后地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原来,他们已经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把自己的发现和想法形成文字,写了下来——这也是这一主题课程学习过程中,我多次对他们提出的要求,这次虽然没明确提出要求,一些学生却自觉将其落实到了笔头上。
我请他们站到教室前方分享自己的想法,然后,白板上就留下了这样的痕迹——

3xuq1q1q2pe.jpg

3xuq1q1q2pe.jpg

那么,学生们呈现出的学习成果是怎样的呢?就举一个学生的作品为例吧——

rgq52f0yzth.jpg

rgq52f0yzth.jpg

ws0d0fbstjy.jpg

ws0d0fbstjy.jpg

看一看学生作品里呈现出来的研读过程和推断思路,就可以肯定,这“无厘头”的任务,是有学习价值的。其一,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任务目标并自己寻找到达成目标的路径,这是系统思维的萌芽。其二,学生能够带着目标任务展开对比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抓住重要信息,进行比照、分析,做出有理有据的推断。学生在“有联系的”阅读生活中,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升。其三,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阅读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切入点和关注点,阅读就成了一种充满挑战的游戏,阅读所得也就变得丰盈了。其四,学生在完成这个任务的同时,对林清玄和林清玄的作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恰恰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自主建构属于自己的阅读生活的积极基础。其五,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了一个作家及其作品成长的秘密,受到的启发,是深刻的,是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的。其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简单提取有关信息,还自觉地从文章内容到形式(语言)等方面有了自己的发现和收获,这对学生母语素养的发展“善莫大焉”。
交流中,学生还想到,从作者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是有唯一正确答案的,但从读者角度来看,却会有不一样的答案,这不一样的答案,其实是读者自己的“再创造”。
母语学习,是需要创意的。
“无厘头”的任务背后,隐含的是教师深思熟虑的“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