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回复: 0

【原】申报消息:清政府国家领导人相继逝世,未来何去何从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6-9 20: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gjp3skzm23f.jpg

gjp3skzm23f.jpg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夏商周的历史,在重见天日的古墓里,在先秦诸子的文章里,在博物馆的青铜器里。近代中国的历史,在黑白模糊的老照片里,在画质极低的录像带里,在尘封多年的废报纸里。《申报》,创刊于大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原名《申江新报》,申江就是黄浦江,有道是千年中国看西安,百年中国看上海。自《南京条约》签订以来,开埠后的上海日渐崛起,成长为国际化大都市,商流、物流、信息流从四面八方来此汇聚,《申报》得益于优良的地理环境,凭借自身努力,成为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影响力最深的报纸之一。百年之后的今天,再次翻阅当年的旧报,沧桑之感油然而生,岁月仿佛在指尖流过。通过《申报》,我们可以回味历史,了解时人对历史大事的态度。接下来,让我们重新回到一百一十二年前的魔都街头。放学回家的你,遇见某个卖报小童,买了几份《申报》。

osfac1fivhp.jpg

osfac1fivhp.jpg

接过报纸,只见右上角注明了时间:"大清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廿二日",一期共有四张,左上角则注明了公元纪年的时间:"西历一千九百八年十一月十五号",也就是1908年11月15日,中西都有,十分照顾读者。每期也都是明码标价:零售的话,每份要大洋一分四厘,如果是包年,全年七元二角,半年三元六角。在国外购买的的话价格更高,日本买,全年要花八元四角,其他国家要十二元。"申报"两个大字的下方是报馆的具体位置:"本馆开设望平街第一百六十三号",望平街就是现在的山东中路,位于南京东路附近。一百多年前,望平街被称为"报街",赫赫有名的《新闻报》、《时报》等十多家报馆齐集于此,每天早上,一捆一捆的报纸从这里运出,销往魔都的大街小巷,热闹非凡。如果有号外了,整条街都会站满老百姓,打听中国又发生了什么大事。当时没有手机、没有电视,消息源匮乏,报馆是个很有效的渠道。如果现在去山东中路,还可以看到申报馆的旧址。

qclxahuysqv.jpg

qclxahuysqv.jpg

广告、公告、讣告等内容占据了《申报》很大的版面,这与百多年后的今天如出一辙。每当我们打开电视、新闻类app,也可以看见许多广告,虽然形式变了,但本质没有变,因为他们都是以盈利为目的。媒体获取新闻会产生成本,接广告才是赚钱的主要途径。比如上面这期报纸有一个义赈会演剧的广告,大意是各省水灾泛滥、民不聊生,希望同胞们本着善良之心,观看该义赈会组织的演出,所得门票费会被用来赈灾。把这条消息刊登在《申报》上,是为了扩大观众基础,广而告之,使更多有兴趣的戏迷知道此事。

4itarllregs.jpg

4itarllregs.jpg

总算进入了正题,头版头条是昨天的一道上谕。最关键的部分,编辑放大了字体,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在当时,这则消息是非常令人担忧的,自去年入秋以来,光绪皇帝的身体非常不好,为了治疗他的疾病,朝廷在全国范围内广求名医,直隶、两江、湖广、浙江等地督抚推荐了陈秉钧、曹元恒等人,效果都不太好,吃了他们的方子,没什么起色不说,病情又加重了,具体症状是:"腰腿酸痛、饮食减少、发热、精神困惫、夜不能寐",希望各省再选名医来京,不管有没有官职。如果能治好皇帝的病,"当予以不次之赏",推荐他的督抚也可以获得奖励。从报道看,光绪的病貌似越来越重了,他本人很着急,爱新觉罗家族很着急,清政府也很着急,但是从另外几个字,我们可以get到更多信息,"旨:朝会大典、常朝班次,摄政王著在诸王之前,钦此",这个摄政王是皇帝的弟弟醇王载沣。一边是当今圣上病危,另一边是安排好了摄政王,说明光绪的病十有八九是治不好了,否则也不会册封摄政王。该版面下方有一篇评论文章:《论摄政王》,清朝已经没有摄政王好多年了,当时在世的所有人,都没有见过活着的摄政王,最近的,也只有恭亲王奕?当过议政王。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半新不新的概念。所以编辑就要给人们科普,说说摄政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文章开篇表达了公众的疑惑:"皇上非成王冲龄之时,太后无宣仁致政之事。无绪无端,忽有周公摄政之举,蚩蚩小民,诚莫解焉。"皇帝又不是小孩子,三十七八岁的人了,怎么突然立个摄政王,简直莫名其妙。后文又说在清朝,摄政王并不是全新的东西,顺治在位的时候,也曾册封多尔衮为摄政王。最后把载沣夸了一番,说他不仅贤能,还出过国,增长了见识,由于德国公使克林德在义和团运动期间被杀了,清政府派载沣去谢罪。还说载沣曾途径上海参观过学堂,他能不能把国家治理好,拭目以待。

mwdzj0c2eqq.jpg

mwdzj0c2eqq.jpg

接下来是专电部分,专电一说慈禧太后突然召见重臣,谈了很长时间,商量十分紧要的政务。专电二说慈禧太后也生病了,要求庆亲王奕劻赶快回京,直奔遵化清东陵,检查万年吉地是否备妥。光绪生前是没有建造陵寝的,要检查只能检查定东陵,说明慈禧太后已经病入膏肓,正在准备后事了。专电三是军机内务部急电催御医陈秉钧入京,再次说明两宫病情恶化。专电四: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已入宫。与慈禧太后见面的情形,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有过回忆:我和慈禧这次见面,还能够模糊地记得一点。那是由一次强烈的刺激造成的印象。我记得那时自己忽然处在许多陌生人中间,在我面前有一个陰森森的帏帐,里面露出一张丑得要命的瘦脸——这就是慈禧。据说我一看见慈禧,立刻嚎啕大哭,浑身哆嗦不住。慈禧叫人拿冰糖葫芦给我,被我一把摔到地下,连声哭喊着:"要嫫嫫!要嫫嫫!"弄得慈禧很不痛快,说:"这孩子真别扭,抱到哪儿玩去吧!"专电五:孙家鼐、张之洞同入毓庆宫。专电六:四川总督赵尔巽电奏西藏派兵戡乱筹饷。这一天的种种信息表明,中国即将发生重大人事变动,无论光绪还是慈禧,他们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fsvl5tcynaw.jpg

fsvl5tcynaw.jpg

这是第二天,公元1908年11月16日的报纸,版面最中间是光绪皇帝的图片,上面写着"大行皇帝"四个字,说明已经驾崩了。如果当时买到了这份报纸,可以说见证了重大历史时刻,用了三十四年的光绪年号,即将寿终正寝。版面右侧刊登光绪皇帝遗诏,其中总结了自己的执政生涯,尊奉皇太后懿旨,册立溥仪为帝,最后还说要"九年以后颁布立宪,克终朕未竞之志",面对革命党人的挑战,清政府向民间承诺搞君主立宪,但必须在九年以后实行,这不过是缓兵之计罢了,一个专制王朝,怎么可能心甘情愿把权力拱手让人?但表面工作还是要到位的,在光绪遗诏中,清廷重申了这件事情,继续哄骗那些抱有幻想的人。版面中上方是关于治丧的,皇帝死了得操办丧事,清政府成立治丧委员会,主要成员有礼亲王世铎、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大学士那桐等人。左上方是溥仪继承大统、摄政王载沣监国的诏书,"军国正事悉予之训示",左下角是尊慈禧太后为太皇太后的上谕。光绪和同治是平辈堂兄弟,所以慈禧一直当太后,溥仪则是"承继穆宗毅皇帝为嗣,兼承大行皇帝之祧",给同治皇帝当儿子,那慈禧就是奶奶辈的太皇太后。尽管病情危殆,她仍然规定,摄政王如果遇到重大政务,必须请示太皇太后才能施行。都到这个地步了,还要将最高权力牢牢地抓在手里。

vvymkcvhm2e.jpg

vvymkcvhm2e.jpg

1908年11月17日,重磅消息再度传来,太皇太后去世了,这个统治中国将近半个世纪的女人终于离开了。《申报》配了一张慈禧太后的照片,刊登了最新的上谕。里面说"时事愈艰,民生愈困,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前年颁布预备立宪诏书,今年颁示预备立宪年限",对于死因,上谕说是由于操劳国事,加之光绪皇帝驾崩,悲从中来,不能自克,最终病情加剧,弥留不起。希望君臣齐心协力,继续推行新政,使清王朝的统治更加稳固。

kaiptmqjkz4.jpg

kaiptmqjkz4.jpg

18日,《申报》又发表时评:《两宫升遐后中国之前途》,开篇说光绪慈禧相继病逝,对于内忧外患的中国来说是一大灾难;但对于国家的前途,作者是看好的,为什么呢?首先,摄政王载沣"公忠贤达",肯定会爱护百姓;第二,《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推行新政,取得了一定效果:"毅然废科举,兴教育,崇实业,严烟禁,广兴一切新政。而殷殷求治之至意,最合变法图强之根本,足为国利民者,尤莫如断行各国文明立宪制度,废数千年君主独裁之政体,使人民得有参政公权。自丙午七月以来,改官制法典,设立资政院,限各省咨议局于一年内设立。此固我人民日夕祷祀而当急起图之者。不幸九年之预备方始,而两宫山陵遽崩。"废除科举、改革官职,尤其是预备立宪,使该文作者看到了希望,可惜清政府并没有实行宪政的诚意,当权者怎么可能把权力施舍给外人。三年后,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也垮台了。光绪皇帝的崇陵还没有修建完成,民国政府拨款继续施工。他和慈禧下葬的时间都没有超过三十年,陵寝就被盗了。从光绪皇帝的头发上,发现大量的砷,这正是砒霜的主要成分。莫非《申报》刊登的病危消息,只是官方的障眼法?EN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