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1|回复: 0

【原】图说造像程式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6-9 12: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般认为,谈论程式问题有贬损造像的纯艺术特性的意思。因为这个词汇有一点偏向于工艺流程,偏向于生产,而不是艺术创作。所以喜欢造像的朋友更愿意用“风格”、“样式”这样的词汇来描述他。事实上,古代的造像的确有很重的生产制作成份,批量制作的时候尤其如此。
  但是造像的程式化并不完全是坏的,也有很好的一面。程式化本身就有标准化的意思,这些标准当中也包含有理想化的成份,这更符合宗教造像的宗旨。

w0q3i24e2cm.jpg

w0q3i24e2cm.jpg

圣母子 皮埃尔.普杰(17世纪)  观音菩萨 元代
  法国这件作品在写实之中也有一点点理想化,她虽然名叫玛丽亚,却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玛丽亚,或者具体的这一位或那一位母亲,其实表现的是广义的、理想化的母亲形象。从这个意义上看,她也带有一点点标准化,也即是程式化的成份在。
  中国这尊《观音菩萨像》在汉地造像中又算是比较写实的了。但是中国传统雕塑和绘画走的都是线条路子,佛教造像在人物形象方面更有一些特殊的仪轨,其特征介于人与非人之间,一些菩萨连性别都很模糊,也不适合完全写实。比较一下,《观音菩萨像》的程式化特点更加明显。我个人觉得,两件作品各有千秋。也许中国这一件的宗教气息更浓厚一些。
  程式的形成:
  一般来说,每一位创作者都有自己熟悉的技巧和习惯,在创作中会自然地表现出来,当作品的整体面貌与别的作者有明显不同的时候,人们称之为“风格”。
  如果有应付顾客、考试机构或展览之类的目的,不管其创作者是艺术家、工匠还是学生,更免不了按照已经熟练掌握的技巧、习惯去制作,以降低难度,提高效率和成功率。于是会出现相似度比较高的系列作品,这些作品有比较明显的流程化和标准化特性,可以称之为“程式”。
  其实“风格”与“程式”的界线很难说清楚。有人说,成熟的风格就是程式化的开始,这话很有道理。
  程式有刻意总结出来的,也有在多年的经验下自然形成的。我今天想说的是第一种情况,也只有刻意总结的程式才可以传授和推广。

rdscyj4qfnp.jpg

rdscyj4qfnp.jpg

古埃及壁画
  两位坐姿人物的共同特点是:头部和下身表现侧面,而上身表现正面,原因可能是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难度和提高表现力。
  估计很多老辈的美术学习者都认为素描是无比困难的基础课程。造型、结构、明暗、空间、质感……等等,没有一块是易啃的骨头。
  有没有不需要花太多的心思去观察和理解,靠着一套简便易学的制作流程就能够一路通吃的方法呢?我以前一直认为没有,但是后来,在带了N届学生之后突然发现,一夜之间所有的画室都在使用一套非常简便的素描操作流程,于是,“素描高手”爆炸式地批量产生。
  我第一次看到将复杂的、千变万化的物象以标准化的绘制模式统一传授,是更早以前的色彩教学模式。有一个画室将苹果分解为十三笔,每一笔的颜色、方向、形状,都有一定的标准。其它物体同理可证。
  我当时与其他老师讨论了很久,一致认为这是非常不好的,有害的教学模式。但是后来,那家画室的高考成绩实在是太辉煌了,让人不能不羡慕嫉妒恨。而且,又出现了一种更加先进的,操作简易,又强调个人感觉的操作流程。于是,这种流程规范了所有的画室。
  我们当初之所以觉得这种流程化、标准化的模式是有害的,是觉得他会让学生的思维僵化,绘画变成了手艺。在使用标准化模式之前,即使我不在画室,当作业交上来之后,不看姓名,甚至隔着老远就能快速分辨出哪一张作业出自哪一位学生。使用标准化模式之后,哪怕是一直守在画室,当作业收上来之后,不看姓名恐怕很难判断其作者。如果不是水平略有差异,这些作业就像是用同一张图版复印出来的。
  现在回过头来思考,这种模式确实牺牲了一大批艺术考生。但是其中仍然冒出来一些有灵性,有创造力的人才。不甘于平庸的创作者并不会被现有程式的条条框框所束缚,反而能从中吸收丰富的营养,使自己走得更好。作为代价,他们的表现手法和风格想要远离当初所学的程式也会变得异常艰难。
  回过头来思考古代的造像、花板、书法、绘画等作品,有没有这样的标准化教学呢?答案是肯定的,尤其是造像和花板,他们本就是一种手艺。
  我曾过手一块特别普通的花板。正是因为普通,而且工匠也没有深入地往下塑造,还能够大体揣摩出当初的制作流程。

prv1zywh3vb.jpg

prv1zywh3vb.jpg

  仔细地观察每一位人物的开脸,从工匠的刀法可以分析出他的制作流程应该是这样的:先在脸部中间位劈出一个顶端不闭合的“A”形鼻子,“A”字的顶端是眉弓位置,横画是鼻子的底部位置,底端是两边的嘴角。然后沿脸部的横向中位线劈出略微上翘的双眼。这就有了一个“十”字准星,接下来的事情就很容易了。所以我们发现,他们的脸部比例与所谓的“三停五眼”相差很大,形成一种特殊的造型风格。
  如果工匠对脸部的比例和结构有一定的理解,在写实方面当然要好得多。如果不在乎写实性,也可以继续往下走,去表现特别的味道或形式感。正如我以前在《佛教造像的程式化问题》一文中所说的:“同样学一种程式,有人是工艺品,有人是艺术品,这跟各人天赋有关,也跟是不是用心去做有关。”
  造像的程式表现在哪里:
  我个人对程式的理解主要描述为前面所说的两个主要特点:流程化和标准化。关于流程化,我没有办法直接证明,因为我们无法参观古代工匠制作造像的过程。最近几年参观过美术高考培训的,也许能够凭此想象造像的流程。从现存的古代粉本和造像作品可以寻找其标准化的直接证据,也可以像前面分析花板的制作过程一样,从中获取一些流程化的间接证据。

eirb43ra3ty.jpg

eirb43ra3ty.jpg

图例1.1 佛像量度标准图 (网图)
  图例1.1的右图应该是根据《造像量度经》中的《释迦佛裸体之相》演化而来。从图中的辅助线可以看出,他的造型方式就是把身体的各个部位简化为标准的几何图形,以一个个简单的标准件构筑大的形体。这个思路跟前面例举的花板制作流程是相同的道理。

ceyc4jkya20.jpg

ceyc4jkya20.jpg

hwm05g4pyep.jpg

hwm05g4pyep.jpg

  这两张图是从另一个网站下载的,加上图例1.1,他们的身份和动态各不相同,身体与头部的构成标准却是大同小异。随着着装的个性化,他们之间的差异会变得很大。

jzdqgaefaj1.jpg

jzdqgaefaj1.jpg

图例1.2 道俗九十人造像碑(局部) 东魏
  这个找不到粉本,按照我观察过的大量类似造型的佛像,概括为右图的几个标准模块。与上例一样,也是由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构成。后文将有详述,此处略过。
  
  造像的程式化是不是只有缺点,没有优点:
  对程式化持否定态度的人,主要针对的是如下几个方面:简单化、单一化、符号化、僵化。我试图在佛教造像的范围内以图例的方式从正反两面来聊一聊这些话题,请师友们指正!
  1、简化之后还有没有难度:
  流程化制作的目的,首先当然是在符合标准的前提下降低难度。一般的工匠,掌握这个流程就可以拿出达标的产品了。但是难度降低之后,高水平的作者不能从简单的流程中体会到创作的快意与成就感。自然会在既有的标准之下,进行深度的思考与表现,或者创造出不与既有程式相冲突的新流程、新标准。他们拿出的是可以让人记住的作品。
  图例1.1和图例1.2属于明显不同的两种程式,但是把复杂的造型归纳为简单的流程,这一点是相似的。图例1.2更是将造型简化到极致,他不仅把身体的三围对比弱化到无,还把上身与上肢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等腰梯形,把下身与下肢整合在一起形成另一个等腰梯形,这是一种极度的简化。然后,他把表现的方向集中在衣纹线条的特殊形式感上面,线条的表现力和难度对于中国的观众来说不是陌生的话题,这里不多说。下面是与图例1.2同系列的不同样式:

4gdjytdrwvo.jpg

4gdjytdrwvo.jpg

aau4dtaejp5.jpg

aau4dtaejp5.jpg

jyuha2nciun.jpg

jyuha2nciun.jpg

r0inrcggzmr.jpg

r0inrcggzmr.jpg

zxluav42s4u.jpg

zxluav42s4u.jpg

tpaotqs3r51.jpg

tpaotqs3r51.jpg

ztgqhsxlpbe.jpg

ztgqhsxlpbe.jpg

qelwdoxnv5y.jpg

qelwdoxnv5y.jpg

  从图例1.2和后面的一系列作品可以看出,简化流程降低了前期的造型难度,但是后期的发挥空间仍然很大。要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仍然有很大的难度。
  作为新的程式,难度主要体现在创造方面。因为他不是通过简单地临摹物像可以达到的,而需要作者去观察物像,学习前人,然后归纳提炼,反复实践。从“创作”这个角度来说,程式化的佛教造像反而比写实绘画难很多。
  2、标准化与多样化有没有矛盾:
  造像的标准化、模块化,可以说无处不在。除了前面的图例,我以前就量度标准、仪轨、时代特征、区域特征写过多篇文章(参考链接见文末),这里不再多说。一般认为,标准化的结果肯定是千人一面,形式单一,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区,这个问题肯定是存在的,但不见得有那么严重。
  下面是青州龙兴寺一坑所出的一组佛头像,年代集中在北魏到北齐之间:

ry50tsgcmtv.jpg

ry50tsgcmtv.jpg

5u2xe3wgcj2.jpg

5u2xe3wgcj2.jpg

lzxhl04wjli.jpg

lzxhl04wjli.jpg

o0mwsq0qcfj.jpg

o0mwsq0qcfj.jpg

gcsbbzfsvht.jpg

gcsbbzfsvht.jpg












  因为是同坑所出,年代又相近,构成头像的基本单元(五官、头发等)相似度很高,但是由于脸型、比例、搭配、表情不同,最终的形象仍然是变化万千。
  再看一组宋元时期的衣纹形态:

























  这一组作品与图例1.2系列属于完全不同类的衣纹系列。其他时代还有其他的衣纹系列。
  前面所举的图例1.1和图例1.2虽然在造型方面都有简化,但在取舍之间有明显不同的标准,这个不同主要集中在有无表现身体的三围和身体、四肢的曲线。
  从三围比例来看,同一时期,同一地区的标准样式可能只有一两种,综合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就可以归纳出很多不同的样式。请看下面图例:

十六国

北魏

北齐









藏传风格
  注意:以上图例只是各个时期的标准样式之一(不是唯一),可以从中找出不同时期造型的一般规律(不是绝对规律)。
  再举一组例子,身体动态:

北周






  同样一种立姿,不同时期典型的身体曲线,前后、左右的弯曲程度是不是完全不同?(这一组图例也不是绝对规律)
  所以说,程式化的佛教造像并没有使他的形象和表现语言单一化,反而是非常丰富的。
  3、程式化是否意味着僵化:
  对于严格按流程和标准来生产的工匠来说,结果当然是符号化和僵化的,而且每一个时期的工匠都以这一类人为多。艺术家也好,工匠也好,其整体水平都是金字塔结构的。所以我经常说,任何时期的造像遗存都以普品为主,不管是高古还是中古、近古。
  但是高手之所以为高手,他总能在严格的约束之中找到一线生机。唐代的格律诗那么严格,李白杜甫却还是不受约束。现代的自由诗那么无拘无束,又有哪一位诗人及得上李杜的万分之一呢?
  同样的道理,现代雕塑在形式上是自由的,打破了古代程式的条条框框,比古代精品造像更生动的作品有多少呢?

和平少女 当代
  这件是大名作了,可不可以代表当代的水平呢?我不知道。看看她的头发、衣服、手……说实话,我觉得远不如古代精品造像生动。
相关主题:
佛教造像的程式化问题
中国雕塑真的能够回归本土吗
也说造像量度经
观像(二):寻规问史
辽博木雕罗汉的断代
佛像里的佛
佛陀像的区分标准
……
多少有点关系的文章似乎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