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4|回复: 0

【原】罗隐的这首诗构思奇妙,跌宕多姿,写出了内心的最强音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5-17 10: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谈起罗隐,也许你不是很熟悉,他的名气自然没法与李白、杜甫相提并论。而且同是晚唐诗人,罗隐也没有李商隐、杜牧出色。但是读起他的诗文,你一定听说过几句,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还有“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等等。

ftcig5gnlkc.jpg

ftcig5gnlkc.jpg

罗隐的才气过人,他的诗也很有境界,对人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很多人甚至上门求诗,好不容易得到都欣喜若狂。可是这么一个有才气的人,却接连参加十几次进士考试都不能中,最后他干脆想开了,还活到了七十七岁。回想一下他落第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是罗隐自己也写诗总结了一条,我们看看有没有道理。

2gvrr5lt3s4.jpg

2gvrr5lt3s4.jpg

赠妓云英  罗 隐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eb1tolyqhep.jpg

eb1tolyqhep.jpg

罗隐一生怀才不遇,但别人对他的评价却很高,“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也许是宿命,他是屡战屡败,此后为了生活,只好依托于节镇幕府,十分潦倒。
要理解这首诗,就要先说说诗中的那个云英。罗隐当初以寒士身份参加考试,路过江西钟陵县时结识了当地乐营中一个颇有才思的歌妓云英,两人互有好感,只是罗隐心里惦记着功名,便匆匆分手了。

rbmx5vobg2e.jpg

rbmx5vobg2e.jpg

虽然光阴荏苒,却无巧不成书,罗隐再度落第路过钟陵时,又与云英不期而遇。罗隐见她仍在干老本行,自然是不胜感慨,更不料云英更是诧异,一见面居然还认识他,她惊叫道:“怎么罗秀才还是布衣!”罗隐叹息之余,就便写了这首诗赠送给她。
这首诗的构思很巧妙,充分地显示了罗隐的才华。本来因为云英的问题而发,但作者一开始却避开那个话题,先回忆往事。我们也可以想象一下十几年前,作者正少年英俊,踌躇满志。歌妓云英也正值芳华妙龄,色艺双全,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当年若不是彼此互相倾慕,如何十几年后还记得对方容貌。

2vh0fmjjfsx.jpg

2vh0fmjjfsx.jpg

“醉别十余春”,十余年转瞬已过,作者是追求功名,却屡遭打击,而云英也人至中年,近于人老珠黄。第二句“重见云英掌上身”承上启下,真是妙笔,一方面表明云英当初是自己的红颜知己,也曾经才貌双全;另一方面,也为自己的落第原因打下伏笔。
作者先赞美云英的绰约风姿,又说她“君未嫁”,然后回到原来云英的问题“我未成名”。作者用一种欲就先避、欲抑先扬,委婉曲折、跌宕多姿的笔法,表现了自己抑郁不平的心情。

ozs5ktz4pir.jpg

ozs5ktz4pir.jpg

如果我不成名是“不如人”的缘故,那么云英的“君未嫁”是什么原因,难道也是“不如人”么?前面已说明了她美丽出众,这个说法自然就排除了。其实恰好反衬了作者又何尝“不如人”呢?既然“不如人”这个答案不成立,那么“我未成名君未嫁”原因到底是什么,就会触发读者去思考。最后一句缓缓读来,深沉悲切,百感交集,达到了作者抒发不平之鸣的高潮。
纵观全诗,写法上以抒情为主,引入云英为宾,以宾衬主,构思奇妙,收到了言少意多的效果。作者之所以赞美云英,一是为了表明自己落第并非技不如人,二是感叹云英和自己遭遇的不平,也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切同情。

2gty0hcuwkc.jpg

2gty0hcuwkc.jpg

当然了,罗隐落第的原因应该很多,例如他平时喜欢发牢骚,在试卷上抨击时弊,也不愿意去逢迎和巴结,说话时嘴上也没个把门的。当然除了个人方面,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不合理的考试制度,以及唐朝末年的昏庸及腐败等等。
不过,幸运的是他的诗文得以流传千古,而且他也高寿,甚至传说他是金口玉言,说什么都灵验,民间有很多关于罗隐的传说,估计也是为了弥补人们的一种心理落差,也为罗隐的才华正名。我们也可以将“我未成名君未嫁”作为成语,表达一种怀才不遇的越萌心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