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回复: 0

【原】于谦巡视太行山,这首诗先抑后扬,最后7个字更是慷慨激昂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5-17 10: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学的时候就读过一首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当时就觉得诗人能说出这样一番豪言壮语,真是一位顶天立地的汉子。长大后慢慢了解了诗人的事迹,更加感到钦佩无比。只可惜历代忠臣良将都很受排挤和陷害,让人心里感到冰凉。下面介绍的是于谦巡视太行山,这首诗先抑后扬,最后7个字更是慷慨激昂。

ydzsmhmq223.jpg

ydzsmhmq223.jpg

上太行
明代:于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c2entrfyc0t.jpg

c2entrfyc0t.jpg

于谦,字廷益,明代钱塘人,永乐19年进士。他历任御史、兵部侍郎、山西和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有一次瓦剌内侵,明英宗兵败被俘,一时间朝野震恐,于谦却毅然负起卫国重任,拥立景帝,集结重兵,固守京师,最后击退了瓦剌,使国家转危为安。可后来英宗复辟,竟将于谦杀害。

wrf3kl5gelu.jpg

wrf3kl5gelu.jpg

此诗为作者镇守山西、巡视太行山时所作,太行山南起山西、河南边界,并向东北绵延,其主峰在山西晋城附近。前两句勾画了太行山一带苍茫辽阔的景象,“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秋天里草木凋零,枯叶落尽,本来就令人倍感凄楚。而山林里秋风摇落,人迹罕至,最易使人想起天地的肃杀而惆怅思归。

wyb01bglmvn.jpg

wyb01bglmvn.jpg

此时夕阳西坠,黄绿斑驳的杂草在落晖中阴暗参差,显得色彩错杂。诗人放眼望去,满山遍野的衰草,夹着残光惨淡的落日,一片萧索的景象。此时再仰望天空,暮云密布,笼罩了连绵的群山,一只归巢的鸟儿振翅孤飞,仿佛也在提示作者寒冬就要来临。
斑斑,形容草色错杂的样子;薄,迫近的意思。秋空,这里指高山。“鸟独还”三个字,让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增添了一些生气,也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颇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kowwdjzfa1e.jpg

kowwdjzfa1e.jpg

后两句则透露出作者上山时的爽朗豪迈之气,“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诗人25岁进入宦途,先后出使湖广、川贵等地,33岁时巡抚河南、山西。如今半百之年,鬓发也已花白,长年累月的羁旅生涯,奔波劳累,让他积劳成病,但依然精神矍铄。“千里客”三个字,准确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的形象,客居他乡之久、距离之远,让心中愁绪不断。

zhet23sneu1.jpg

zhet23sneu1.jpg

于谦虽然不是铁打的人,却有执着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他忧国忘家,不计个人得失,一句“马蹄又上太行山”,让读者面前立刻浮现出一位立马太行、雄视千里的英雄形象。诗人两鬃霜华、却壮心不已,辗转千里、却生命不衰,让人顿时心生崇敬之情。
纵观于谦的这首诗,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笔触简淡,却深情无限。诗人只用寥寥数语,就勾勒出西风落日的深秋,最后一句更展现出自己的豁达情怀。在诗人描绘的画面中,既有萧瑟冷清的西风衰草,也有令人惆怅的秋云归鸟,然而诗人虽然鬓发斑白,却壮心不已。

za3ihpv2uwr.jpg

za3ihpv2uwr.jpg

于谦曾提出兵贵在精、将贵谋勇,以及重名节、轻名利等主张,而他自己也是生命不止,追求不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正因为作者具有这样一种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和卓越才华,才有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大手笔,更让后世一直景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