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9|回复: 0

中医常用名词术语(三)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4-6 22: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mkpmt1yyw1.jpg

4mkpmt1yyw1.jpg

时令
指每一季节的主要气候。指按季节制定的关于农事,医事等的政令。
四时
即春、夏、秋、冬四季,其中,夏季的第三个月(农历六月),又称为“长夏”。
节气
是农历推算四季气候的单位。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故一个节气又 称为“三候”。节气表示四季气候变更的每一阶段。一年共有“二十四节 气”,按顺序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三伏
指初伏,中伏,末伏而言。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从夏至后第三个“ 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指末 伏。即以初伏、二伏、三伏为序。
十二时
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时辰 是古代的计时单位,每一时辰相当于二小时,子时相当于晚上十一时至次日一时,丑时相当于一至三时.其余按十二时辰序类推。此外,又有把子时称为“夜半”或“午夜”;丑时称“鸡鸣”;寅时称“平旦”;卯时称“日出”;辰时称“食时”;已时称“隅中”,午时称“日中”;未时称“日昳(音跌)”;申时称“晡时”,或称为“日晡所”;酉时称“日入”;戌时称“黄昏”;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这些命名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习惯有关,且较符合黄河流域地区昼夜推移的特点。

w2d5hzwcmvw.jpg

w2d5hzwcmvw.jpg

晬时
晬时,即一周时。指一天的某一时辰至次日的同一时辰。
五运六气
简称“运气”。“运”指木、火、土、金、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气”指风、火、热、湿、燥、寒六种气候的转变。古代医家据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种十天干以定“运”;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地支以定“气”。前人结合五行生克理论,推断每年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但其中不少是牵强附会之说,现已少用。
五脏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脏一般是指胸腹腔中那些内部组织充实,并有贮存和分泌、制造精气功能的脏器(所谓“藏精气而不泻”)。我 国医学对五脏的认识,有的是指实质脏器,有的主要的是指脏器的功能活 动和病理变化的种种反映,因此和现代医学同名的脏器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例如脾,相当于消化系统的部份功能,还包括部分代谢功能以及和血液 系统有关的功能等等。又如心,既指心脏实体和有关循环系统方面的生理 功能,又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些活动(如精神、思维等)以及其他方面 的功能。我国医学重视内脏的生理作用,并重视内脏的病理变化的反映, 以及内脏之间与形体各组织之间的联系。为了和六腑相配合,五脏加上心 包络,就是所谓的“六脏”。脏和腑的配合(又称“互为表里”腑为表, 脏为里)是:心合小肠,脾合胃,肝合胆,肺合大肠,肾合膀胱,心包络 合三焦。
六脏
通常是指心、肝、脾、肺、肾、心包络。《难经.三十六难》将五脏 中的肾分为左右两脏“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称之为“六脏”(即心、肝、脾、肺、肾、命门 )。

五脏之一,是五脏中最重要的一个脏器,即所谓“君主之官”(可以体会为 “首要之脏”)。“心主血脉”,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但从生理 病理的角度来看,更多的还是指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些活动,所谓“心藏神” 的神,是指人体高级中枢神经的机能活动,认为这些机能活动由心主管和体 现。心和出汗也有密切的关系,所谓“汗为心液”,临床上有些自汗或盗汗 的病症须从心论治,显示植物神经系统某些功能紊乱和心也有关系。此外, “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说明心的病症兴舌的变化有较为密切的 关系。
心包络
简称“心包”,是心脏的外膜,附有络脉,是通行气血的道路。心包和心都和中枢神经的活动有关,如果外邪侵犯心脏,首先是心包受到影响,如临床上急性传染病等因高热引起的神昏谵语,发狂,称之为“热入 心包“,在治疗上就是以“清心”为主,说明心包和心从辨证的角度来 看是一致的,只不过反映病情的浅、深、轻、重程度的不同而已。

五脏之一。肝是贮藏血液的脏器,对周身血液的分布能起调节的作用。肝性如木,生疏泄条达(条达本是形容树木无拘束地生长,枝条畅达。联系到人 体,肝气条达,气血就此较舒畅,条达的前提须靠肝气的疏泄作用。肝的疏 泄,还有帮助脾胃消化和帮助脾气散精等作用)而忌抑郁,否则容易引起肝 气郁结的病症。“肝主谋虑”,说明肝还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有关。肝联 系到情志则主“怒”,当受到精神刺激时,容易产生恼怒,头胀等症。肝还 主管筋的活动(所谓“肝主筋”),为“罢极之本”(使人能耐受疲劳)。 “肝开窍于目”,不少眼病须从肝论治。

五脏之一。主要具有消化系统的一些功能,所谓“脾主运化”。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主要靠营养,脾能消化饮食,把饮食的精华运输到全身,所以说脾 是“后天之本”。脾又能统摄周身血液,调节血液循环,使之正常运行。临 床上消化机能的失调或一些慢性出血病症,常和脾病有关。脾气主升,能把 饮食中的精气,津液上输于肺,然后再输布于其他脏腑以化生气血。通常所 说脾有益气作用的“气”,就是代表人体机能的动力,而这种益气作用的产 生,则有赖于脾能发挥正常的运化能力。脾能运化水湿,喜燥恶湿,说明脾 和水液的代谢有关,脾虚水湿就客易停聚而产生一些病症。同时,脾还和四 肢、肌肉等有关,如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四肢活动有力,肌肉丰满壮实,否 则在这些方面也可以显示出病态。

五脏之一。肺主要是主呼吸的,为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肺呼出浊 气,吸入清气,清气又和饮食经消化后产生的“谷气”相结合而输布,供养 人体脏腑器官各部分,并能统管全身之气。肺还有调节体液和通调水道的作 用,人体内水液运行,与肺气的作用有关。肺气宜清宜降(“肺主肃降”),如果肺经受邪或肺气失降,可以产生种种病症。同时,鼻是肺的门户(“ 肺开窍于鼻”),为气体出入的通道;肺又与肌表抵抗力关系密切(“肺主 皮毛”),肺气虚,往往影响肌表的抵抗力,体表受到风寒的侵袭,可以引 起肺的症状。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协调和辅助心脏所主的血液运 行,可见心肺之间的密切关系。

五脏之一。“肾为先天之本”,是藏精之脏.肾所藏的精,不仅藏本脏之精 (即男女媾精的精气,为“先天之精”),还藏五脏六腑水谷所化生的精气 (为“后天之精”),能滋养脏腑和肢体各部组织。肾所藏的精,来源于饮 食的不断的补充,是维持人体生命和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 肾精并能滋养骨和髓,《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故肾直接和脑、髓、骨的生长,发育和功能情况有关,肾精足,人体自然就会显得精力充 沛。牙齿的健康和头发的生长、脱落和光泽,也和肾气的是否充实有关。肾 有“纳气”的功能,因此和呼吸系统也有密切关系。有些腰部症状也和肾有 关(因为肾在后腰部位,所谓“腰为肾之府”),肾在上“开窍于耳”,肾 气调和,听觉就会灵敏一些;在下“开窍于二阴”(前阴指尿道或说包括精 窍,后阴指肛门)。可见耳的生理病理和某些大小便异常须从肾的方面进行 分析。肾主水,水液下行于肾,其浊液经肾的气化,由膀胱排出体外,浊中 之清者,由肾保存于体内,故肾为体液平衡调节的重要脏器。肾有两枚,《 难经.三十六难》认为左侧为肾,右侧为命门。肾主阴,属水;命门主阳, 属火。故肾又有“水火之脏”之称。通常所说的“真阴”就是指的肾水;“ 真阳”就是指的肾阳,或称“命门之火”。
小心
语出《素问.刺禁论》:「七节之旁,中有小心。」历代注家、医家对此看法不一。指心包络。马莳注云:「自五椎(心俞)之下可推之,则包 络当垂至第七节而止....盖心....为大心,包络....为小心也。」指命 门。吴鹤皋注云:「下部之第七节也(指从尾椎向上数的第七椎),其傍 乃两肾所系,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相火代君行事,故日小心。」膈 俞穴。张志聪注云:「七节之旁,膈俞之间也,中有小心者,谓心气之出 于其间,极微极细。」
六腑
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腑一般是指腹腔中那些中 空有腔的器官,具有出纳转输,传化水谷的功能,所谓“传化物而不藏”。中西医论述六腑的功能,大体上还是一致的,但也有些不同之处,例如 三焦是中医脏腑学说所独有的;又如中医所说的六腑,联系到脏腑学说和 经络学说,其功能就可能和解剖学上同名的腑不完全相同,以胆为例,胆 附于肝叶之下,是贮藏胆汁的,它和其他腑之传化水谷、糟粕的功能有明 显的不同。胆和肝相表里,“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说明肝、胆都 和中枢神经的活动有关,而胆和肝在病理上又都易产生一些“火”的症候,这些说明和现代解剖学上所说的胆还是有区别的。腑和脏的配合(称“ 互为表里”,腑为表,脏为里)是:胆合肝、胃合脾、大肠合肺、小肠合 心、膀胱合肾、三焦合心包络。
大肠
六腑之一,又称“回肠”(一说回肠还包括直肠、肛门)。其主要功能是 接受由小肠消化吸收后运送下来的化物,及收其中剩余的水分和养料,使 之形成粪便,通过肛门排出体外,所以大肠又叫“传导之官”,主要是传 泻糟柏,为整个消化的最后阶段。大肠有病,可以影响大便的次数和性状。
广肠        指直肠。
小肠
六腑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将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进一步消化,把饮食中 那些精华养料吸收后,通过脾的运化,滋养全身,并将消化后糟粕样的化 物传送到大肠,而其中的水液则通过其他脏腑的作用而渗入膀胱,故小肠 在整个消化过程中起很重要的分清别浊的作用。饮食的精华和糟粕,主要 通过小肠的消化作用来加以分别。另外,小肠经和心经相表里,心经有热 可以移到小肠,出现小便短赤等症候。

六腑之一。胆主要是贮存胆汁并输出胆汁以帮助消化,它不与外界直接相通,不直接参与传化水谷,和胃肠的功能有别,所以又把它列为“奇恒之腑”。由于胆内贮存由肝分泌出来的胆汁(王叔和《脉经》指出:「肝之余气, 泄于胆,聚而成精」)此较洁净的,含有精气,故又称“精汁”,不同于肠 道和膀胱中的糟粕、排泄物,故有“中精之腑“,“中清之腑“之称。而胆 又和肝相表里,“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肝和胆这两方面的作用相配 合,说明胆和肝和部分中枢神经的功能有关。此外,胆和肝内寄“相火”( 是和心的“君火”相对而言),病理上容易产生“火”的症象。

六腑之一。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即消化饮食),由于胃受衲饮食,故又有 “水谷之海”,“五谷之腑”或“太仓”之称。胃和脾相表里,它们的分工 是:胃主受纳并消化饮食,脾主运化饮食精微,故脾和胃往往相提并论。胃 的功能一般称为“胃气”。胃须将经过初步消化的饮食送到小肠;故胃气以 下降为顺,如果胃气不降,就会严重影响胃的功能产生种种病症。前人认为:“纳榖者昌,绝榖者亡;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把胃的功能看得十 分重要。胃的内腔昨“胃烷”,胃腔中部叫“中烷”,胃的上口叫“上烷”,下囗叫“下烷”。
三焦
六腑之一。分“上焦”,“中焦”和“下焦”。从部位而言,上焦一般是 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以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病理生 理的角度,还包括部位较高的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从功能而言,《灵枢.营卫生会篇》指出“上焦如雾“(主要指心肺的输布作用), “中焦如沤”(指脾胃的消化转输作用),“下焦如渎”(指肾与膀胱的 排尿作用,并包括肠道的排便作用),这些功能实际就是体内脏腑气化功 能的综合,故三焦的功能,概括而言是受纳水谷,消化饮食,化生气血精 微物质,输送营养,排泄废料。三焦的“焦”字,有“热”的含义,这种 热来源于命门之火,是通周气化的作用来体现的。至于三焦的实体是一个 争论未决的问题。《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上焦出于胃上囗,并咽以 上,贯膈而布胸中。....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 下焦者,别 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难经》认为三焦是“有名而无形”、张介 宾《类经附翼》记载:「.... 及至徐遁、陈无择始创言三焦之形, 云“ 有脂膜如掌大, 正与膀胱相对, 有二白脉自中出,夹脊而上,贯于脑, .... ”张氏本人则认为:「三焦为脏腑之外卫”,“所谓焦者, 象火类 也,色赤属阳之谓也。今夫人之一身,外自皮毛,内自脏腑,无巨无名, 无细无目,其于腔腹周围上下全体,状若大囊者,果何物耶?且其看内一 层,形色最赤,象如六合,总护诸阳,是非三焦而何?」虞搏《医学正传 》认为:「三焦者指腔子而言, .... 总名三焦, .... 其体有脂膜在腔 子之内,包罗乎五脏六腑之外也。」王清任《医林改错》以为“网油”即 是三焦。唐容川《血证论》谓:「三焦,古作膲,即人身上下内外相联之油膜也。」以上是古代医家的一些主要论点,但 都不能全面地解释三焦在人体的气化综合功能,录出以备参考。
膀胱
六腑之一。又名“脬(ㄆㄠ)“,俗称尿脬。膀胱是贮存和排泄小便的器 官,《内经》此喻为“州都之官”(州都义同洲渚,是水中可居住的地方,这里是形容膀胱为水液聚集之处),膀胱和肾相表里,其中的小便是气 化过程中的产物,与汗同为津液所化,所谓:“气化则能出焉”。“气化 ”就是化气行水的意思。膀胱有病就会出现小便异常和排尿困难。
命门
有生命之门的含义,它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和维持生命的要素,命门学说是 脏腑学说的组成部份。在五脏中大都是单一的脏器,只是肾是两枚,古代 医学家多推崇《难经》“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的说法。但宾际上两肾 从外形到组织结构均无差异,故虞搏《医学正传》反对这种说法,认为不 可独指右肾为命门,主张两肾“总号为命门“。有的根据命门穴在十四椎 下陷中的部位,认为命门是在两肾之间,具体体现为“肾间动气”(指两 肾间所产生的人体动力来源。),也就是命门之火。因为肾为“水脏”, 这是水中之火,乃先天之真气,此气自下而上,与后天的胃气相接,由此 而生生不息。命门的作用,概括而言:命门为元气的根本,是人体产生 热能的发源地;能帮助三焦的气化;命门之火有煖脾胃,帮助饮食消 化的作用;和人体的性机能和生殖系统密切相关,命门之火(属相火) 不足或偏亢,均可产生病态;有纳气作用,与呼吸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据中国某一医学院脏象专题研究会有关肾的研皖,发现六种不同的疾病,凡辩证为肾阳虚者,均有尿 17 羟皮质类固醇 值低下的现象,在采用ATCH二日静脉滴注试验后,发现肾阳虚病人半 数为延迟反应,提示肾阳虚病人有垂体 -- 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性低下。 以此假定再试用于临床,在虽无明显肾虚症状的肾上腺皮质储备功能低下 及长期用激素不易撤药的哮喘患者(这类患者已知有垂体 -- 肾上腺皮质 系统兴奋性低下,试用前停用激素)的二种疾病例证中,采用补肾治疗, 获得显著疗效,说明这一假定得到了实践的初步验证。
奇恒之腑
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即子宫)。奇恒有异乎寻常的意思。奇恒之腑形体类似腑,作用又类似 脏(因为有贮存精气的作用),似脏非脏,似腑非腑,在人体中与一 般脏腑的作用有所不同。奇恒之腑一般在人体比较深隐一些的部位, 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基本上不和其他脏腑相配偶,又不 贮藏浊物,其中只有胆是和肝相配合的.但胆汁清净不浊,所以也列 入奇恒之腑。不过奇恒之腑也不是孤立的,比如脑和肾、心、肝的作 用彼此协调联系,髓和骨的生长,有赖于肾所藏精气的充养;脉和心 直接有关(心主血脉);子宫赖肾气而生长发育,女子行经、养胎等 又需要血的供给,故子宫和心、肾等脏也有关。

《灵枢.经脉篇》说:「人始生, 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可见脑的产生和肾有密切关系,因为肾是藏精之脏,精(包括先天的肾精和后天水谷 化生的精气)又能生髓,髓汇集于颅腔内形成了脑,故脑又称为“髓海”。 脑是主管人的高级中枢神经机能活动的,它既然是由肾精产生的,那么肾精 充实,不仅肢体轻劲有力,更重要的是,脑的功能也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脑 的一些功能和心、肝、肾等脏腑相联系,说明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 说明了脑的疾患为什么在治疗上要从心、肾等脏看手的原因。

髓,主要是指脊髓,也包括骨腔内的髓质,由肾所藏的精气变化产生的。也就是说,肾能生髓,脊柱中的髓又与脑相通,故临床上髓、脑、骨的病症, 往往从肾论治。

骨在人体主要起支架作用。骨内藏髓,髓为肾所藏的精气所化生,能滋养骨骼,所以骨骼的生长和功能情况,取决于肾气的盛衰。同时牙齿是骨之余气(所谓“齿为骨之余”,实即肾气的一部分)所生,故牙齿的生长和功能如何,均和肾有关。

指脉管。脉管与心相连,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它和心脏以及其它脏腑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输送营养和气血循环的联系。
宗脉
宗,有「总」的含义。宗脉有两种解释:泛指许多经脉的集合处,如《灵枢.口间篇》说:「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五脏六腑的精气通过宗脉上注于目才能使眼睛很好地发挥其功能。指肺经大的经脉。如张志聪《灵枢经集注》说:「夫肺朝百脉,宗脉者,百脉所宗,肺所主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