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回复: 0

羯族石氏政权是从哪里来的?原来他们还与西域有着这样的渊源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3-11 22: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晋“八王之乱”使中原又陷入了乱世的泥潭,继三国乱局之后出现了南北朝的泣血悲歌,史称“五胡乱华”,“五胡”是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只是一个概数,西晋默念参与角逐的胡人部落数目远非五个。
一、羯族祖源在哪里?

qhfl3wn2j3k.jpg

qhfl3wn2j3k.jpg

石勒
历史给后赵建立者身上贴的标签大多是“出自羌渠,见奇丑类”——丑、“夷狄不恭,作害中国”——坏、“十六国时期最著名的暴君”——暴,都是些贬黜之极,也许是处于大汉族注意的缘故吧!可是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并不能狭隘,石勒在立国、用人、政策等方面也有很多可取之处。
太子詹事孙珍问侍中崔约曰:“吾患目疾,何方疗之?”约素狎珍,戏之曰:“溺中则愈”。珍曰:“目何可溺?”约曰:“卿目睕睕,正耐溺中。”珍恨之,以白(石)宣。宣诸子中最胡状目深,闻之大怒,诛约父子。——《晋书·石季龙载记上》
从上文中崔约的话可得知羯族人眼窝深陷,这不光是羯族人的特征,也是西域人的特征。如果只从眼睛来下定论很难使人信服,又有记载:“屯据四方者,所在承闵书诛之,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可见羯族人除了眼窝深,还有高鼻子、多胡须的特征,也是西域胡人的典型样貌。按照现在的人种分类学来看,羯族人属于典型的印欧人种。
石勒字世龙,初名匐,上党武乡羯人 也。其先匈奴别部羌渠之胄。祖耶奕于,父周曷朱,一名乞翼加,并未部落小率。——《晋书·石勒载记》
《魏书·羯胡石勒传》、《十六国春秋·后赵录》等文献中都有类似于上的记载,可以看出石勒生长在上党武乡,具体应为现在山西省榆社县一代。但是因为古代居民都有地域性明显的体质特征,而羯胡又是明显的印欧人种,可以肯定上党武乡只是羯族內迁中原之后的迁居地之一,并不是缘起之地。

fhacs0ntcyn.jpg

fhacs0ntcyn.jpg

五胡乱华
那么羯胡是如何到达中原内地来生活的呢?这在学术界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在甘肃灵台百草坡一座西周古墓中出土的青铜“人头銎钩戟”,戟上的人头像呈现长颅、深目、高鼻、窄面、薄嘴唇等特征;又有陕西扶风西周宫殿遗址中出土的两件头顶刻有“卍”字符号的蚌雕人头像,在外形上也和“人头銎钩戟”一样具有典型的印欧人种特征。关于这些人,有人说是希腊作家希罗多德所说的尖帽塞人,也有人说是吐火罗——月氏人,无论是哪种说法,都可以说明出土的这些形象和草原游牧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
在汉武帝时期,随着对西域的经略,面对北方强敌匈奴也丝毫不手软,经过长久的征伐,有一部分匈奴向西逃窜,征服了西域诸国,有一些原居于西域的印欧人就因为自愿或者被俘获,随着匈奴东迁到蒙古高原,而羯族人的祖先很可能就在其中。至于说他们的祖先具体到月氏、乌孙、楼兰、呼揭人至今还是未解之谜。
在汉朝历史上匈奴有三次东迁,一次是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在河西的匈奴浑邪王投降汉朝,汉武帝将浑邪王的四万余降众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等汉边五郡;第二次是西汉宣帝五凤二年又有五万多匈奴人投降汉朝,被安置在朔方、五原两郡;第三次是建武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匈奴内部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向东汉“奉藩称臣”,先是安顿在五原西部塞八十力处,后因为被北匈奴攻伐及内部生乱,汉朝准许南匈奴部众向南迁移生活,分布于沿边八郡,甚至深入到并州诸郡,即今山西汾河流域。
在这些东迁有南迁的匈奴部族中就有数量颇多的休屠胡,而羯族也应在其中,这也与石勒自称“勒本小胡,出于戎裔”的说法相符,虽然史料中很难查找具体记录,但是这也算是山西非羯胡起源之地而是迁居之地的历史依据。

lpslz0lwpsm.jpg

lpslz0lwpsm.jpg

石勒听讲图
二、石赵政权的“崇胡”政策要说整个羯族就是从西域迁入的也是不准确的,因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尤其是诸多少数民族的相互交融共生,羯胡族群中也有印欧人种之外的,而具有印欧特征的应是西域胡。除了他们样貌特征之外,从姓氏上看,石勒的“石”姓也有可能是昭武九姓之一石国之姓;从葬俗上看,羯胡的火葬葬俗也是石国曾经盛行的;从宗教信仰上看,羯胡信奉的“胡天”是西域之神,是袄教信仰的标志;在从石勒父祖的名字上看,祖父“耶奕于”今译为“伊儿汗尼”是波斯语。
这足以证明羯胡其实是包括很多西域胡的杂胡,所以石勒建立的后赵政权有着明显的“崇胡”色彩,最能体现的就是石勒下令将西域传入的很多植物食物改了名字。《艺文类聚》卷八十五“豆”引《邺中记》记载:“石勒讳胡,胡物改名。名胡饼曰“转炉”,胡绥曰‘香绥’,胡豆曰‘国豆’。”这就学会了汉文化中的避讳思想,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呼改变,而充分反映出成为统治者的主人翁所展现的文化。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在任何时代都不能磨灭的感情,石勒和石虎都重用尊敬的“大和尚”佛图澄就是一位来自龟兹的高僧。石虎下书说:“和上国之大宝,荣爵不加,高禄不爱,荣禄匪及,何以旌德?从此已往,宜衣以绫锦,乘以雕辇。朝会之日,和上升殿,常侍以下,悉助举舆。太子诸公,扶翼而上。主者唱大和上至,众坐皆起,以彰其尊。”即使是某些尊崇佛教的汉人政权也没有给过 一个异域僧人如此高的待遇。

fwvyutc40oe.jpg

fwvyutc40oe.jpg

佛图澄
因为佛教是由西域才传到中原的,所以后赵政权对佛教也是极为推崇,也是一种“崇胡”的表现。汉人王度想奏请全面禁止信仰佛教,说:“佛是外国之神,非天子诸华所可宜奉”,石虎却回答:“朕自边壤,忝当期运,君临诸夏。至于飨祀,应兼从本俗。佛是戎神,正所应奉 。”石虎的意思很明白,就是佛教就是西域传来的,我也是从边疆崛起的,现在统治华夏,就应该信奉佛教。在他的心里信佛是理所当然的,因为骨子里就是“崇胡”的。石勒还好,其继任者石虎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留和喜爱更是变本加厉,技术工艺、服饰饮食等各方面都具有明显的西域特色。
三、后赵为中原引进了多少植物从汉武帝派张骞凿空西域以来,曾经引进了许多种西域植物,如《史记·大宛列传》中写道:“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於是在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馆旁尽种蒲萄、苜蓿极望。”汉朝时引进的是苜蓿和蒲萄。在其后的岁月里从西域回来的使者或者将军陆续将越来越多的西域植物带到了中原,如胡豆、胡麻、大蒜、西王母枣、弱枝枣等等。
石虎苑中有西王母枣,冬夏有叶,九月生花,十二月乃熟,三子一尺。又有羊角枣,亦三子一尺。石虎苑中有句鼻桃,重二斤。石虎苑中有安石榴,子大如盂木宛,其味不酸。——《邺中记》
羯族本就保留着许多西域民族的生活和生产习惯,迁居中原之后难免也要种植西域的植物,就连当时的统治者石虎都热衷于此道。而为了引进遥远西域的植物,石虎却是也是下了血本,修其苑囿,运来好的土壤,并引水灌溉,极力创造出珍贵果树生长的条件。而且石虎还做了一辆大车,当做众多引进植物的实验田,《邺中记》记载:“虎作车,箱阔一丈,深一丈四,抟掘根面去一丈,合土载之,植之无不生。”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c0ln3pr3z0o.jpg

c0ln3pr3z0o.jpg

后赵地图
石虎的努力是有效果的,通过他的带头努力,以前在中原没有的植物种植先是在北方得到普及,《太平御览·襄国记》中写道:“龙岗县有好石榴”。原产于西域的石榴在当时的后赵都城周边即现在河北地区有了优良品种,并实现规模种植,而且在北魏的洛阳也有了大面积的西王母枣和句鼻桃。
后赵政权不但在引进上下足了功夫,在外来物种的本土化也不能落后。首当其冲的就是把植物名字要改改,去掉“胡”字就成了第一个环节,将“蚕豆”改为了“国豆”、“胡桃”改为“核桃”、“胡麻”改为“芝麻”,“胡荽”改为“芫荽”、“胡饼”改为“烧饼”等。可是现在还有很多植物并没有把“胡”字去掉,如胡萝卜、胡椒等等,这是因为有个别植物是后世才引进的,也有可能是已经引进的植物还没作为蔬菜或者调料,不够有名,所以也就没能在官方层面改名。
四、结语

u4mn3fodz3v.jpg

u4mn3fodz3v.jpg

石勒
被经常贬黜之极的后赵建立者石勒虽然有很多矛盾的地方,但是他确实给中华大地上也留下了财富,我还认为他是一个爱国者。为何这么说呢?为了生存而推翻腐朽的西晋王朝就是爱国主义行为,而消灭北方残余势力并统一北方是爱国壮举,在执政后的兴利除弊、安国利民是心怀爱国主义的执政之举。你们觉得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