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回复: 0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6 01:3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精选8篇)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学生在实验探究基础上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这是本节的重点,运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释和分析质量守恒定律,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从而实现本节难点的突破。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实验测定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初步培养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体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疑点
  1、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难点: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3、疑点: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如“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镁条燃烧质量增加”,以上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教学设想]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实验分为二大组,每一大组分四小组,每一大组做不同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得出同样的结论,让学生知道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同时也体验质量守恒的存在。
  2、借肋多媒体教学,通过 Flash动画模拟化学变化中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运动, 从微观角度人性化地设计出化学反应的过程,从而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实验准备] 托盘天平、锥型瓶、烧杯、小试管、酒精灯;白磷、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铁钉。
  [教学媒体] 多媒体, 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流程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重视实验、体验探究——动画摸拟、突破难点——联系实践、学以致用——整合应用、反馈纠错”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附:教学流程图
  课题
  提问
  实验
  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
  分析讨论
  实验结果
  质量守
  恒定律
  结束
  学生信息反馈
  课堂练习
  激发学生兴趣,
  启发思维
  利用动画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知识线索为: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引入:什么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是什么?那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呢?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自然兴趣是得高学生的内部动力。
  (二)重视实验体验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教师演示实验(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遍规律呢?学生通过做分组实验(铁与硫酸铜反应、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从而由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授课与实验同步教学,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体验自己探究知识的乐趣;更加注重实验的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缩短探知的时间,降低学习的难度,同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实验的作用,因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三)动画摸拟突破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原因]设问:为什么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通过播放多媒体Flash动画,摸拟在氧化汞受热分解、磷与氧气燃烧、铁与硫酸铜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微观变化。学生小组讨论,进一步探究质量守恒的本质。结论: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
  设计意图:Flash动画摸拟实验达到了一目了然的效果,对学生获得更真切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深刻地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分析能力。
  (四)联系实践学以致用
  [质量实恒定律的应用]这一部分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教师设计一些符合生活常识性的问题,问题的设计用“学生摘苹果”做比喻,要让学生“摘着苹果”,而且是跳起来“摘着的”。学生也可以提出一些有疑问的化学现象,大家共同讨论,使学生真正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现象,以此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整合应用反馈纠错
  [反馈练习]:实物投影出示(略)
  设计意图:通过随堂检测,及时评价,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尝试获取成功的愉悦。让学生从基础知识到能力提高把所学知识一步步的提高,达到举一反三的地步。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活动探究的心得,交流收获,体验成功:(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2)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逐步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总结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再一次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和顺应。
  [布置作业]本节课后习题1、2
  附: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应 用
  定            原
  质量守恒定律
  义            因
  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原子的数目没有改变
  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篇2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本节的知识将贯穿学生学习化学的始终。因此的学习与教学显得犹为重要。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原因,能应用它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化学教学中要向学生逐步传输的一种重要思想。  
  由于《质量守恒定律》这节书是第四章的第一节,所以它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承上启下。所以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先复习一下旧知识,这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于是这节课从复习旧知识开始,我提出问题:“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学生似乎不用经过思考,不约而同地说:“有新物质的生成。”我心里暗喜,这已是绪言的内容了,学生还记得很深刻,这可能由于当时学习的内容量少,所以学生记得深刻的原因吧。我给他们投以赞许的目光。很快我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化学反应?”反应快的学生一口气说了五、六个,后来整个课室嚷开了,他们生怕自己说的没让老师听见,其实他们说的每个新的化学反应,我都给数了。
  我紧追:“现在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写两个化学反应的表达式:①实验室用Zn和稀硫酸来制取H2;②H2还原CuO。”顿时,课室里又肃静了,他们都避开我的眼光,忙着找答案。这是他们的一个弱点,生怕别人知道自己的错误,这也许是中学生易得的一种“病”吧,所以在上课时我有意加强他们心理素质的训练。在我的大力鼓励下,终于有两个平时胆量稍大一点的同学举起了手来,其中一个是科代表,另一个同学写的是H2还原CuO的反应表达式,起初他写对了,不知哪一位同学在下面嚷了起来:“不需要反应条件。”于是这位同学在走下来之前把反应条件“加热”给擦掉了。我心里替他可惜。接着我说:“这位同学做得很好,能大胆积极配合老师。但是答案漏写了反应条件,有时候要相信自己。”这话中我并没有斥责的意思,反而有鼓励的含义。  
  我趁学生思维还比较活跃,抓紧时机提出了下面的问题:“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这时课室里又静得出奇,这也是有点出乎我意料,为了打破这个僵局,我给他们提示:“大家还记得HgO加热分解的微观过程吗?”果然奏效,有好一部分同学经过这一提示就把答案给冒了出来。我继续引导他们:“这是从质的方面来分析研究化学反应,那么从量的方面分析又如何呢?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呢?”又有几个同学齐回答:“不变化。”我立即回应他们:“很好,说明这部分同学课前有预习,但是化学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我们用事实来说话,不能凭口说就行,下面大家先观察实验。”  
  一说到做实验,还没开始,坐在后面的同学迫不待及地站了起来观察实验了。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很大,可以充分利用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我一点也不敢松懈,那就是要成功的完成实验和如何使学生在这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能真正掌握到知识。于是实验开始前我就向学生提出了以下思考问题:  
  (1)    白磷燃烧的现象如何?  
  (2)    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有没有变化?  
  实验完毕,我把结论留给了学生回答,我总有一个习惯,就是不惯于把结论强塞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来总结,这样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会深刻很多。  
  实验结束,我抓紧时机:“这是巧合,还是普遍存在的规律?”  
  “巧合”有一位同学冒出这样一句来。  
  我心里想:再做一个实验,看你又怎样。接下来我又做了一个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关系实验。实验的效果很好。我用事实说了话,这比我自己来说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心里也踏实了许多。我好不放心,于是加了一句:“如果有同学还想做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课后可以到实验室进行有关的实验。”  
  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后,我问:“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质量增加了,这是否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这是我精心设计的一个问题,我提问了一个平时成绩一般的同学,他站起来吱吱唔唔了几下,这时,我心里比他还紧张,因为他的答案将决定我接下来教学程序。果然他中了我设下的“陷阱”,回答说:“是,这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  
  这时我装出一副不懂的样子来,于是附和刚才回答的同学说:“我也这样认为。”  
  “不对,这并没有违反质量守恒定律,镁的质量要加上反应中消耗的氧气的质量才等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好几位同学批驳了那位同学,也批驳了我,我需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这证明他们肯于思考,不迷信老师的说法。我表扬了他。  
  由于有了前面的复习作铺垫,于是我开门见山地说:“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相等,即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是什么?”我不急于要答案,于是要求同学们先讨论一下,整个课室再次沸腾起来,我喜欢这样,动静分明。讨论的结果令我很满意,为了加深理解,我用活动挂图演示了一遍电解水的微观过程。  
  最后的书面练习,学生做得都很好。这些练习是我在近几年的中考题中筛选、重新编写的,从不同方面来检验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我对他们的结果挺满意的。  
  很快一节课下课了,立即有好几位同学围了上来,问我:“老师是不是可以到实验室做这方面的实验?”看着他们好奇的眼神,我怎忍心抹杀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呢,我不知有多开心,于是肯定地说:“当然可以啦。”  
  现在回想起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说的并不多,我把许多空间留给了学生,学生发挥的余地较广,从练习的情况看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于是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可以把这节课的形式推广应用到其它章节的教学中呢?我还会努力尝试。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篇3  本课题《质量守恒定律》,课程标准是这样规定其内容目标的:“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基于对课标的理解,我认为质量守恒的理解是教学重点,质量守恒的微观解释是教学难点。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自认为这节课虽然上得有点磕磕碰碰,但达到了我预先设计的目标。
  本节课教学特色有以下几点:
  1.注重启发学生参与:在教学中学生参与活动程度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引导是否到位,此课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启发式教学优势,使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结合,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落实学习情感、实践探究和各方面能力参培养。
  2.强化实施探究过程:在本课的三个探究过程设计中,从(1)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2)应用多媒体动画微观展示电解水化学变化,总结得出“守恒”的微观原因;(3)利用蜡烛燃烧、镁条燃烧前后质量总和变化分析,巩固定律,引导探究改进实验装置。
  3.注重诱导强化方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均采用和谐诱导,启发思考的方式,集培养学习方法、激发兴趣和培养创新能力为一体。如实验探究方面,先是猜想、启发引导,再实验探究,直至学生能够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最终使学生在坚信“定律”的前提下,能够应用“定律”解决所发现的疑难问题和设计改进实验的装置。是层层深入和关注学生实际感知的。
  4.突出学习兴趣培养:在课的引入阶段,恰当地应用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质量守恒的猜想,引发兴趣,使学生产生良好学习动机,从而顺畅地进入实验探究程序,并通过总结学生所得实验结果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在此基础上,我还特意鼓励学生设计改进实验装置,将课堂向培养创新能力的高度自然延伸,如在“蜡烛燃烧、镁条燃烧前后的试验中如果要保证天平平衡我们应如何改进装置?”,当学生都得出要保证装置密闭的答案时,我马上提出一个引申的问题“需要对已有的装置如何调整才能使他密闭?”这时有同学说可以在将药品放在一个大烧杯中,这个答案非常好所以我及时给予了表扬,接着我又把问题答案带回到这节课的第一个试验为什么“白磷燃烧”天平能平衡?学生很快回答因为导管上系了气球不露气。这样很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安排,特别是师生间的和谐交流,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此起彼伏,达到了“我要学、我想学”的境界。
  5.关注学生的认知思维:课堂上通过学生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天平上,使学生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发现指针向砝码一端偏移,从而很自然的迸发出寻求原因的欲望和动力。当多数同学认为,“生成二氧化碳与水的质量总和等于消耗蜡烛质量”而同意“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结论时;教材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与内涵,将学生的认知水平自然而然地推倒了更高的层面上。再通过镁条燃烧的实验,让学生很快找到天平倾斜的原因,并及时地提出创新改进实验装置的要求,把培养能力的教学推到更高的层面上。真正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课的困惑、不足与反思:
  困惑一:本节课的最佳学习方法应是学生亲手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但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由于实验仪器、多媒体应用等原因,并没有安排在实验室授课,学生失去一次动手的机会,只能看我做实验来推结论。中学生求知欲强,平时上课很多学生主动帮我取、送仪器就是想多接触化学仪器和用品,但二中初三学生课业重,学习紧,很难保证实验课都在实验室完成所以实施课堂教学时我只能选择这种方法授课,而别的选择很难实现。
  困惑二:在教材中,设计有白磷燃烧、铁与硫酸铜溶液、碳酸钠与稀盐酸、镁条燃烧四个实验。只有白磷燃烧学生最熟悉,其他实验第一次操作,也只能知道它是化学反应,对现象,反应本质不熟悉,会影响知识的形成。再有实验的数量多,占用时间长,影响知识能力培养的进一步挖掘,我对教材改进用学生熟悉蜡烛燃烧代替碳酸钠与稀盐酸,并在课前与洪老师探讨其可行性。所以课堂教学选择了白磷燃烧、铁与硫酸铜溶液、蜡烛燃烧、镁条燃烧四个实验,不知是否恰当。
  不足一:有些实验如铁和硫酸铜反应完全可以由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学生的体验是教师无法取代的,这个问题在教学设计时有考虑。但想到学生从未亲手使用天平为节省时间所以作罢。
  不足二:凸现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太少,我说的太多个别地方略显拖沓。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像洋思中学学习,多给学生时间和机会。
  不足三:个别学生头脑灵活,课上积极活跃,但作为授课的主体是全班同学,当我提出问题时大部分同学正在思考他已经说出正确结论,有些惰性学生就不再想答案,影响了授课的全面性。这些天我经常课下和他沟通,在表扬他聪明的同时对他提出希望为全班同学着想,给别人回答的机会,我开玩笑的和他说“你是大将应压后阵,有难题找你解决”。他开心的接受,在最近几天教学中偶尔还是抢先说出答案但情况已明显好转。
  反思一:探究式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的指导作用。本节课设计实验有白磷燃烧、铁与硫酸铜溶液、蜡烛燃烧、镁条燃烧。探究活动多,学生参与多,活动形式开放。在组织这么多活动的同时,要组织学生总结出守恒定律,要分析原因,要巩固应用守恒定律,还要组织进行装置的创新改进。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而更重
  要的是引导者。教师给学生的不应是平坦的道路,而应是正在修建的桥桩或是杠杆的支点,让学生自己搭建桥梁,操起杠杆实现应有跨越。
  反思二:教学设计要强化追求“预设和达成”的统一。在百分之百成功的铁与硫酸铜溶液分组实验中,学生体验深刻。在平坦顺利地得到质量守恒定律的同时,未能展示学生的许多设想和猜测,会失去许多探究机会。所以,备课时要考虑学生会怎么想,多做出些针对学生认知思维方式预想,上课时要随时抓住和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从学生的问题出发组织教学,将学习的第一机会和权力交给学生,课堂的教学才有活力和生机。
  给自己的一点建议:
  1、常反思:例如,平时每一次上课后,要多问问,是否完成教学目标?这次课堂效果如何?教学方法是否适当?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给学生创造了怎样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常常这样问后,我们就会不断地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注入新的血液,不断地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长期以往就会找到更好、更适合、更完善的教学设计。路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只要我们脚踏实地的去做,总有成功的时候。
  2、虚心请教: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工作经验不足,要虚心的向老教师或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主动向他们学习,多听他们的意见、多观摩他们的课堂教学、多吸取他们的教学经验。人常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要多。”确实是这样,老教师经验丰富,见多识广,我们多向他们虚心请教是应该的。
  3、充分利用资源:如今是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变化的时代。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发展,我们需要适应它,而且要紧跟着它的节奏。那么我们需要充分利用网络给我们带来的资源,不断给我们的教学注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4、不满足现状:什么时候都要认识到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是最好的,还有更好的。有了这个理念,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钻研教材,不断的提高我们的教学素养。要知道“要给学生一碗水,我们必须有一桶水;要给学生一桶水,我们应该是一条河。”所以我们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这节课的两个困惑、两个反思、三个不足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有经验的化学教师,也许备学生比备教材更为重要。只有在充分了解知识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并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有可能上出一节有质量的漂亮的课,学生才有可能在这样的课堂中更有效地开展学习。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定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本节内容在初中化学里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学习这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他们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有了初步认识;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从“质”过渡到“量”;并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计算构建理论铺垫。本课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应用。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立足实际操作,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体验并得出化学反应的规律。
  3、教学目标设计
  ①学生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原子及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②学生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③学生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根据以上学生情况以及教材内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正确说出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②能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并对现象、结果进行分析和初步归纳。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探究,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②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合作完成实验操作以及交流、讨论、分析实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内涵的理解,体会化学变化中“变”与“不变”的辨证统一观点;
  ②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二、说教法
  1、情境激趣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2、实验法:通过小组实验,观察分析现象,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将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本质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4、归纳、演绎法: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归纳和逻辑推导,最终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结论。
  三、说学法
  实验探究法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本环节用时约1分钟)
  上课之初,以两幅反应图片引入。
  2、探究置疑、突出重点。(本环节用时约20分钟)
  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大胆假设,然后采用两个探究实验组织教学。
  实验一: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二: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通过此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实验操作中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回应反馈、得出结论(本环节用时约10分钟)
  实验结束,课堂已进入回应反馈阶段,此阶段我将组织各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有问题大胆置疑,进行全班讨论、共同解决。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质量守恒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探究过程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概念中的关键词并辅之以适当习题,进行强化,以突出重点。如:“参加化学反应”的理解。
  4、互动深化、突破难点(本环节用时约11分钟)
  措施一:多媒体动画模拟
  [创设问题]:为什么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如何从微观角度来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守恒的原因: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
  5、互动小结、体验成功(本环节用时约3分钟)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初三化学第5章第一节内容,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化学定律,是化学定量研究的基础。在前面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很多有关化学变化的例子,掌握了常见物质参与的化学反应,并能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出来。还学习了物质的微观构成,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并了解到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微粒解释以及元素符号、化学式的写法。在学生积累一定的定性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的,一气呵成,促成了学生对物质从定性到定量探究能力的形成。
  在质量守恒定律部分内容中,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知道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艺规律。教材的这种处理方法,学生接受起来十分自然,实验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也是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课题的活动与探究内容较多,应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应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边操作、边观察、边思索,使其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其收益会更大一些。
  各实验小组所测定的化学反应各不相同,但通过比较、判断,不断地揭示矛盾和解决矛盾,必然会激起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也是开发智力的有效手段。
  讲好这部分知识,对学生从定性认识要定量认识模型的构筑,今后学习化学方程式及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质量守恒定律,能用微观的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b、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
  C、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方案的设计,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b、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让学生通过这一探究性学习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享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b、通过向学生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使学生产生“自己的研究与科学家的研究相似”的自豪感和满足感,树立“将来我也能成为科学家”的信念。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难点:运用所学物质微粒构成知识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依据: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是新课标的核心,这是我确定本课重点的依据:根据学生以往的练习反馈,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微观世界缺乏感性认识,这是我确定本课难点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
  根据教学中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我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学习动力,能力等方面分析。
  1、学生现有的基础
  学生经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对物质的构成微粒,化学式和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有一定的认识,在上节中对燃烧有了一定了解,这对学习本节有较好的基础,有助于本节的理解。但本节比较系统地开展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首次接触,学生没有明确的思路,还有些学生对前面物质的构成微粒还缺乏确切的理解,这给突破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这一难点带来一定的困难。
  2、学习动力、能力
  初中生好奇,对亲身参与活动感兴趣,但受年龄特征及基础知识限制,实验操作技能不高,观察,分析能力不强,语言表达,归纳概括能力较低,这给教学带来不利影响,增加了教学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三、教法分析
  我用多媒体flash动画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导思考,提出问题。在根据提出的假设设计实验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体验,分别从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增加、减少、不变”三个方面设计出实验方案。对学生设计出的实验,组织同学们进行互相评论,休整错误,改进设计,从而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实验进行操作。在实验探究时,我采用实验一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这一结论。通过练习,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前面引入时的例子,这就扩展了学生有关该概念的思路,加深理解,并回应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在处理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这一难点内容时,我采用多媒体模拟展示,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形象直观地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四、学法分析
  1、教学的全过程是学生活动的全过程,是教师指导与辅导的全过程,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我个人认为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更重要是让学生学会“动手作、动脑想、大胆猜、严格证”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培养其科学的学习精神的学习方法。
  2、质量守恒定律是通过实验,分析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得出的,实验分为“质量增加、质量减少、质量不变”三个方案实施,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这是有关质量守恒定律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特征。
  五、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五个环节完成我的教学:分别为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三、反馈练习,四、归纳总结,五、布置作业。具体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重还是变轻了?
  2、酒精燃烧,到最后为什么连灰烬都没有留下?
  3、为什么铁生锈后质量变重了?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活动1、探究性学习活动
  1、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发现和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在呈现的问题情景中思考,发现并提出“如何确定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关系”“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等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的科学素养。}
  3、提出假设
  学生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平时积累的经验,提出对“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的假设,并与同学们交流讨论{学生可能会提出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增加,减少,不变三种假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形成严谨思考,大胆猜想良好的思维方式。}
  4、设计实验
  我启发学生根据提出假设的依据和事先查阅的有关资料,设计出验证的实验方案。
  组织学生在班级里交流实验方案,讨论评议。从学生的实验方案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方案,供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5、实验探究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
  实验1、蜡烛的燃烧{用于验证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假设}
  实验2、铁粉在空气中与氧气的反应{用于验证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假设}
  实验3、大理石与盐酸的反应{用于验证反应后质量不变的假设}
  实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侧重观察实验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的变化,还有及时鼓励正确操作的学生,同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在实验过程中,可能有些同学没有获得成功,或没有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结论。这是老师要结合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告诉大家,科学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与科学家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分不开的,鼓励学生不要气镁,仔细查找实验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原因,组织学生课后修正实验方案重新实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6、交流与评价
  组织学生交流,每一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交流实验结果。针对学生可能得到的不同结论,引导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讨论,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1}、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变化是不是没有规律?
  {2}、得到不同结论的实验方案是否存在差异?
  {3}、测定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变化的实验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教师综合分析学生的意见和实验装置的差异,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实验得到不同结论的原因,使学生形成“测定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变化的实验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认识。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
  7、形成结论
  在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保持不变”的结论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指出:用与上述相似的方法,对许多化学反应进行研究,都可以得到一条基本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活动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交流与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呢”?你能用物质由微粒构成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吗?请以金属镁和氧气的反应为例,与同学们进行讨论。
  针对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缺乏直观的印象,从而造成他们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理解困难,为突破难点,我采用启发式和多媒体模拟结合的方法,启示学生从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再展示其模拟过程,这样会给学生直观的现象,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三}反馈练习
  1、比较下列物质质量大小,用“>”“”
  {1}、木材燃烧,余下灰烬的质量{ }原木材的质量。
  {2}、铜丝在火焰上灼烧,灼烧后的“铜丝”质量{ }原铜丝的质量。
  {3}、加热高锰酸钾,剩余固体的质量{ }原高锰酸钾的质量。
  2、某同学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时发现:木炭燃烧后质量减小了,铁钉生锈后质量增加了,请你帮助他分析一下,这些反应也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设计意图:这些题目既巩固所学知识又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四}归纳总结
  1、让学生回顾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及注意的问题。
  2、由学生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3、定量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五}布置作业
  课本P111本章作业第8题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设计实验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严谨思维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
  本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以“以学为本,因学论教”为指导思想,通过多种现代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及其微观解释,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又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
  七、板书设计
  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
  一、探究性活动
  1、根据问题提出假设{1}减小{2}增加{3}不变
  2、设计实验
  3、实验探究
  4、交流与评价
  5、得出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镁 + 氧气 → 氧化镁
  2Mg O2 2MgO
  原子数: 氧原子:2 氧原子:2
  镁原子:2 镁原子:2
  相对质量:242+162=80 2{24+16}=80
  在化学变化中: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
  ↓
  质量守恒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为化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它为化学家从量变的角度去研究化学变化提供了最精确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发现的有关化学变化的一些规律奠定了基础。九年级上教版第四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引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课程。这一课程的引入也使学生开始走进了从量变研究化学变化的的大门。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使学生初步接触化学:①对化学学科的基本认识(化学是什么?化学研究什么?化学怎么学?)②对化学基本实验的认识与操作 ③对化学学科的基本态度与情感。第一章的学习能使学生建立“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化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科学思想。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使学生认识身边具体常见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的性质和用途,从化学角度特别是从化学变化的角度去学习,使学生步入化学学习的殿堂。初步建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和“物质两面性”的化学基本观念。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从微粒的角度去学习化学,并引入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两个化学用语,第三章的学习能使学生建立“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物质是由微粒构成”和“物质是不灭的、物质是可变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化学基本观念。
  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从化学变化中量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变化中的量变关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建立“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关系”的重要科学思想,也为下一节课《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提供理论保障。因此本节课程的知识内容在化学教材中起呈上启下的地位,在化学教学中呈突出地位,在学生学习中起链接地位。
  在情感态度上,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科学方法,学习科学家那种敢于质疑、精益求精、深入探究的科学精神。
  2、教材内容在《课标》、《考纲》中的阐述
  课标内容摘录:
  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2.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3. 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① 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② 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考纲摘录:层次要求:b级。内容要求: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课标中的3个标准是围绕着质量守恒定律而进行的,包括教材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都渗透着质量守恒定律的思想。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建立“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关系”的认识和进行具体运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过程分析
  1、教学过程说明:
  (1)课改前后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认识
  课改前人教社教材在《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设置了两个实验:①白磷在密闭的锥形瓶中燃烧实验前后质量的测定
  ②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在敞口烧杯中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这两个实验是验证性实验,通过两个具体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化学变化前后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这种教学模式是把前人的经验通过教师在课堂上传输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两个实验也通常由教师演示,学生看,学生并没有动手机会,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课改后,课标中明确提出“在化学课程中,应创设生动、多样的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情景”,要让学生“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过程设计
  (1)课时安排:2课时
  (2)教学流程图
  实验探究
  获得结论
  分析解释
  交流讨论
  知识应用
  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认知冲突
  猜想与假设
  (3)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探究
  基于以上的认识,本节教学应提倡学生 “在做中学” 、“在尝试中学” 、“在体验中学” 。本节课学生分12小组通过小组合作在探究活动中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4)具体教学过程
  ①创设问题情景、激发认知冲突:
  1、化学变化的特征是什么?化学变化中常伴随哪些现象?
  2、一根火柴燃烧后只剩下灰烬,酒精燃烧后连灰烬也没有留下,物质从世界上消失了吗?
  3、一个蜂窝煤燃烧后质量变轻了,一小堆的木炭燃烧后质量也变轻了
  4、二十枚的铁钉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重新称量后质量增加了。
  ②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根据问题3、4或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你认为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增加、减小,还是不变?(请你参与小组讨论,确定小组猜想)
  ③实验探究:提供4个实验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教师进行指导和督促。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测定实验
  实验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定量探究
  实验3: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定量探究(敞口容器内进行)
  实验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定量探究(密闭容器内进行)
  ④交流与讨论:教师引导并进行分析
  ⑤获得结论:根据活动的结果和分析得到结论
  ⑥分析解释:通过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结合课本微观示意图进行分析,从而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释。
  ⑦知识应用:通过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从如下5个方面进行知识的理解应用:用微粒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元素的存在;判断化学式;解释生活现象;揭示伪科学;表格数据分析判断反应类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计算;
  三、课后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对5-8班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1、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但有一些小组的学生操作生疏,在具体实验操作中所用的时间太多,对问题的思考与分析的时间相对较少,而有些小组的学生操作较快,对问题的思考与分析时间较多,课堂总量时间不变,势必造成一部分学生的思维代替了另一部分学生的思维,这种思维上的落差,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
  2、本节课教务处主任来听课后,提出一个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不要老师设计实验给学生。从第一章到第四章,学生接触的化学反应不多,学生会设计吗?如果一个小组的学生提出加热高锰酸钾,另一个小组的学生提出加热碳酸氢铵,或另一个小组的学生提出点燃镁带等,一个老师教4个班,一个学校只有一个实验室,这可行吗?本节课探究开放的程度应在什么程度呢?
  3、教学过程中总感觉不顺,生涩,源于学生对实验细节上的模糊认识。如:实验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定量探究  学生称量完后,把砝码全部取下,反应后又重新放砝码称量,结果引起误差。如:实验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定量探究(密闭容器内进行),总质量超出了天平的量程(210g)。
  4、个别小组会发生弹塞现象,在教学中应如何防止弹塞现象发生?
  5、实验设计不合理:实验1、实验3表格不要称量具体的质量,只要求学生观察天平的偏转情况。
  教学实践与教学设计出现了反差,实践过程中并没有设计的那样理想化,在实践过程中出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些问题是值得深刻反思和总结的,我们不能被问题所压倒,应对问题进行探讨。课改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要迎难而上。,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之间的问题。而本节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以往一些学生不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或进行有关计算,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内容是第四章的基础,也将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②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简单应用进行分类归纳。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②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③初步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
  ①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体验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节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这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
  1.讲授法。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口头语言,简捷地传授化学知识信息。如上课之初,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样便于学生明确探索方向,激发学习动机。
  2.谈话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对问题的假设的方法。如在本节中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教师不压抑学生思维,不管对或错,都不忙于作出结论,这样学生的思路会开阔,思维的火花会闪现。3.讨论法。就是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创设情境,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会话”,自己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共享,而且把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大家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在这节课的后面,教师提出:你认为在化学反应中,哪些项目(指标)不变?哪些项目(指标)改变了?哪些项目(指标)可能变也可能不变?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请一些同学作组际间交流,教师真心倾听、真心欣赏、真心关注每位发言的学生,但不作评论、引发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索和思考,进而让学生你来我往、唇枪舌战,在一派“学术争鸣”的气氛中将问题引向深入,当争论进行到白热化程度,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和点评。
  4.实验法。这是反映化学学科特点、学习化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基本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或观察教师演示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边讨论,实现以观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导思、以思求知、以知增能。如本节中,按探究性实验的程序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这样学生通过在做实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真正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习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砺练自己的智慧。
  三、说学法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只有把教师教的最优化和学生学的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最优化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法有:
  1.实验法
  学生动手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强化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教师应注意以下四点的指导:
  ①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与设计。
  ②在实验之始,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
  ③要重视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
  ④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化学本质。
  2.多种感官协同法
  就是需要调动多种感官同时并用,把耳听、眼看、脑想、手写等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本节课中学生要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因此需要多种感官同时开通。教师应做好以下指导:
  ①指导正确使用教科书。
  ②指导学生正确听课。
  ③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④指导学生做笔记。
  四、说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活动探索、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提高——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四个环节组织教学。
  1.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上课之初、我让学生写出铁在氧气中燃烧,氯酸钾受热分解的文字表达式,然后发问: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被难住了,于是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这样,使学生在明确探索方面中激发学习动机。
  2.活动探索、建立模型。
  这一环节我采用探究性实验的程序来组织教学。
  (1)提出假设。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①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增加;②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减少;③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不变;④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增加,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减少,而在某些反应中可能不变。
  (2)设计实验。在充分假设基础上,我说:同学们,让我们测一测几个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会出现什么情况?然后说出将做的几个实验:①白磷在空气中燃烧;②NaOH溶液与CuSO4  
  溶液反应;③NaOH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④Na2CO3溶液与CaCl2溶液反应;⑤BaCl2溶液与Na2SO4溶液反应。
  (3)实验求证。我首先边做边讲实验⑴,然后,进一步提出:其它的反应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布置学生做分组实验,在实验前交待清楚怎么做实验,如何进行合作共同完成实验。第一行中每组做实验⑵,第二行中每组做实验⑶,第三行每组做实验⑷,第四行每组做实验⑸。
  (4)得出结论。实验完毕,各小组汇报结果,然后我写出以上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介绍以上各种溶液的成分。接着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所用的溶液中哪些成分参加了反应?哪些成分没有参加反应?反应后的物质中哪些是反应生成的?
  ②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
  ③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其实质上是什么在反应前后的总质量相等?
  让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组际间交流,共同得出以下关系(略)
  在建立了质量守恒定律模型后,教师提出: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要求学生用化学式表达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  
  → Cu+H2O。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是否改变了?  
  ②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改变了没有?
  ③计算上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④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
  ⑤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⑥通过思考上述问题,你得出什么结论?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组际间交流得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文。
  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真正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索、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习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砺练自己的智慧。
  3.解释应用,拓展提高。
  建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之后,运用它来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我设置了几组习题:
  一、填空:
  (1)电解水时生成2克H2和16克O2,则有 克水参加了反应。
  (2)将4.9克KClO3跟1.1克MnO2混合后,加热一段时间,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8克,则生成了 克氧气.
  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问题:
  (1)KClO3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带的质量大。
  三、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问题可以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建立一个化学模型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能用这些“化学化”的东西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寻找生活中符合这样特点的例子,引导学生能自觉地把化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带进课堂。
  4.交流收获,体验成功。
  在反馈、矫正后,提出:①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说出在化学反应中,哪些项目(指标)不变?哪些项目(指标)改变了?哪些项目(指标)可能变也可能不变?②你能否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有哪几方面的应用?
  让学生在与同伴、与教师的交流中获取对化学的最深感受,体验到成功之乐,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不少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篇8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初三化学第5章第一节内容,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化学定律,是化学定量研究的基础。在前面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很多有关化学变化的例子,掌握了常见物质参与的化学反应,并能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出来。还学习了物质的微观构成,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并了解到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微粒解释以及元素符号、化学式的写法。在学生积累一定的定性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的,一气呵成,促成了学生对物质从定性到定量探究能力的形成。
  在质量守恒定律部分内容中,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知道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艺规律。教材的这种处理方法,学生接受起来十分自然,实验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也是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课题的活动与探究内容较多,应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应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边操作、边观察、边思索,使其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其收益会更大一些。
  各实验小组所测定的化学反应各不相同,但通过比较、判断,不断地揭示矛盾和解决矛盾,必然会激起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也是开发智力的有效手段。
  讲好这部分知识,对学生从定性认识要定量认识模型的构筑,今后学习化学方程式及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质量守恒定律,能用微观的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b、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
  c、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方案的设计,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b、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让学生通过这一探究性学习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享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b、通过向学生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使学生产生“自己的研究与科学家的研究相似”的自豪感和满足感,树立“将来我也能成为科学家”的信念。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难点:运用所学物质微粒构成知识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依据: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是新课标的核心,这是我确定本课重点的依据:根据学生以往的练习反馈,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微观世界缺乏感性认识,这是我确定本课难点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
  根据教学中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我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学习动力,能力等方面分析。
  1、学生现有的基础
  学生经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对物质的构成微粒,化学式和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有一定的认识,在上节中对燃烧有了一定了解,这对学习本节有较好的基础,有助于本节的理解。但本节比较系统地开展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首次接触,学生没有明确的思路,还有些学生对前面物质的构成微粒还缺乏确切的理解,这给突破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这一难点带来一定的困难。
  2、学习动力、能力
  初中生好奇,对亲身参与活动感兴趣,但受年龄特征及基础知识限制,实验操作技能不高,观察,分析能力不强,语言表达,归纳概括能力较低,这给教学带来不利影响,增加了教学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三、教法分析
  我用多媒体flash动画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导思考,提出问题。在根据提出的假设设计实验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体验,分别从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增加、减少、不变”三个方面设计出实验方案。对学生设计出的实验,组织同学们进行互相评论,休整错误,改进设计,从而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实验进行操作。在实验探究时,我采用实验一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这一结论。通过练习,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前面引入时的例子,这就扩展了学生有关该概念的思路,加深理解,并回应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在处理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这一难点内容时,我采用多媒体模拟展示,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形象直观地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四、学法分析
  1、教学的全过程是学生活动的全过程,是教师指导与辅导的全过程,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我个人认为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更重要是让学生学会“动手作、动脑想、大胆猜、严格证”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培养其科学的学习精神的学习方法。
  2、质量守恒定律是通过实验,分析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得出的,实验分为“质量增加、质量减少、质量不变”三个方案实施,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这是有关质量守恒定律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特征。
  五、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五个环节完成我的教学:分别为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三、反馈练习,四、归纳总结,五、布置作业。具体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重还是变轻了?
  2、酒精燃烧,到最后为什么连灰烬都没有留下?
  3、为什么铁生锈后质量变重了?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活动1、探究性学习活动
  1、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发现和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在呈现的问题情景中思考,发现并提出“如何确定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关系”“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等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的科学素养。}
  3、提出假设
  学生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平时积累的经验,提出对“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的假设,并与同学们交流讨论{学生可能会提出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增加,减少,不变三种假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形成严谨思考,大胆猜想良好的思维方式。}
  4、设计实验
  我启发学生根据提出假设的依据和事先查阅的有关资料,设计出验证的实验方案。
  组织学生在班级里交流实验方案,讨论评议。从学生的实验方案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方案,供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5、实验探究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
  实验1、蜡烛的燃烧{用于验证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假设}
  实验2、铁粉在空气中与氧气的反应{用于验证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假设}
  实验3、大理石与盐酸的反应{用于验证反应后质量不变的假设}
  实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侧重观察实验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的变化,还有及时鼓励正确操作的学生,同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在实验过程中,可能有些同学没有获得成功,或没有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结论。这是老师要结合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告诉大家,科学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与科学家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分不开的,鼓励学生不要气镁,仔细查找实验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原因,组织学生课后修正实验方案重新实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6、交流与评价
  组织学生交流,每一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交流实验结果。针对学生可能得到的不同结论,引导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讨论,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1}、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变化是不是没有规律?
  {2}、得到不同结论的实验方案是否存在差异?
  {3}、测定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变化的实验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教师综合分析学生的意见和实验装置的差异,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实验得到不同结论的原因,使学生形成“测定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变化的实验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认识。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
  7、形成结论
  在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保持不变”的结论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指出:用与上述相似的方法,对许多化学反应进行研究,都可以得到一条基本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活动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交流与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呢”?你能用物质由微粒构成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吗?请以金属镁和氧气的反应为例,与同学们进行讨论。
  针对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缺乏直观的印象,从而造成他们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理解困难,为突破难点,我采用启发式和多媒体模拟结合的方法,启示学生从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再展示其模拟过程,这样会给学生直观的现象,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三}反馈练习
  1、比较下列物质质量大小,用“>”“”
  {1}、木材燃烧,余下灰烬的质量{ }原木材的质量。
  {2}、铜丝在火焰上灼烧,灼烧后的“铜丝”质量{ }原铜丝的质量。
  {3}、加热高锰酸钾,剩余固体的质量{ }原高锰酸钾的质量。
  2、某同学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时发现:木炭燃烧后质量减小了,铁钉生锈后质量增加了,请你帮助他分析一下,这些反应也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设计意图:这些题目既巩固所学知识又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四}归纳总结
  1、让学生回顾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及注意的问题。
  2、由学生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3、定量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五}布置作业
  课本p111本章作业第8题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设计实验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严谨思维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
  本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以“以学为本,因学论教”为指导思想,通过多种现代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及其微观解释,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又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
  七、板书设计
  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
  一、探究性活动
  1、根据问题提出假设{1}减小{2}增加{3}不变
  2、设计实验
  3、实验探究
  4、交流与评价
  5、得出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镁 + 氧气 → 氧化镁
  2mg o2 2mgo
  原子数: 氧原子:2 氧原子:2
  镁原子:2 镁原子:2
  相对质量:242+162=80 2{24+16}=80
  在化学变化中: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
  ↓
  质量守恒
                         推荐阅读:
  •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精选7篇)
  •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 《原子》教学设计(通用16篇)
  •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精选8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