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回复: 0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6 01: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案(通用16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平均分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 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 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 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案 篇2  (2)平均分(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15页例3 做一做 练习三4~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进一步掌握平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进一步掌握平均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判断:
  ~  ~~  ~~~
  这样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怎样分就是平均分了呢?
  2、分一分
  每个同学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同位相互说说是把几个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
  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二、解决问题
  1、情境引入:
  教师:昨天我们帮二年级一班同学分了春游需要的物品,
  今天,他们出发了!
  出示主题图(租船)
  请学生仔细观察图,先同位相互说说图意,再请学生说给大家听。(学生明确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每条船限乘4人,有24人乘船,要租几条船?)
  2、合作探索:
  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解决问题,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分一分,摆一摆。
  请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预计:
  (1) 4个4个地分,分了6组,正好分完;
  (2) 想乘法口诀,四几二十四;
  请学生自己用这两种方法分一分,想一想,说说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做一做:
  小熊请客,请了5位客人,12根筷子,每位一双够吗?
  请小朋友帮小熊分分看。
  请学生先和同位说说怎样分,再说给大家听听。
  四、练习:
  练习三4~6题
  五、总结。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案 篇3  (1)平均分(一)  
  【教学内容】12页—14页例1、例2 做一做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势力和活动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会平均分,提高动手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12块糖.每个学生实物卡片.三角形.圆形学具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教师:最近我们五小二年级一班要组织一次春游活动,我们帮他们分一分春游需要的物品,好吗?
  请小组长来领要分的物品,(每个小组12块糖)
  请学生试着分一分,要求要分得大家都满意。
  学生先在小组中分,再请学生到前面展示分的结果。
  多请几个小组,说说自己分的结果,预计都是每人分得3块糖.
  教师:这样分大家都满意吗?为什么?
  教师揭示课题:像这样把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地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索:
  (一)分一分
  1、每个小组8张面包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2、每个小组4张桔子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3、每个同学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二)找一找
  想想生活中什么时候要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先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说。
  (三)连一连、圈一圈  
  把10条鱼平均分在2个渔缸里,请学生连一连或圈一圈,
  说说分的结果。
  三、做一做
  1、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说说你怎样分的。
  2、练习三1~3
  第1题:给每个花瓶里插上花,应该怎么插?如果要求每个花瓶里插上同样多的花,又应该怎么插?插几枝?
  四、总结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案 篇4  一、说教材
  《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里面的内容。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对除法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展示两种不同的方法,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称为平均分。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紧接着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各种实物,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这些活动,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由多次经历的“平均分”的过程,找出平均分的方法,并在头脑中由感性思维而形成抽象思维,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建立表象——动作思维——抽象思维,这是一个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而设置的螺旋式的知识上升的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学生动手操作知道“平均分”的含义能按要求对物体进行平均分,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含义。懂得从不同角度进行平均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性,灵活性。
  情感发展目标:
  通过小组的摆,分,观察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大多独生子女)的平等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含义,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难点: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自主探索、情境演示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学习、合作交流。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红花
  学具:小棒
  六、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如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努力实现三维目标;
  3、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采取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如创设故事情境、实践操作情境等。
  5、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结合班情、学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课就根据学生的需要对教材的例题、练习都作了处理。
  (二)教学设计的过程
  第一流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低年级的孩子喜欢生动有趣的故事,因此我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说:“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分东西。比如:老师给我们分本子;分蛋糕。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猴子妈妈给猴子兄弟俩分桃的故事。想不想听?”
  教师一边讲故事,一边演示课件。(从前有座山,山上住着猴妈妈和她的两个双胞胎孩子。有一天,猴妈妈到山那边摘了6个红红的桃子,她一进门,就给了猴哥1个,把剩下的5个全给了猴弟弟。猴哥一看,可不高兴了:“妈妈!妈妈!你偏心!你不公平!”猴妈妈笑了笑,从猴弟弟那儿又分给他一个,可猴哥还是不满意,说:“妈妈!妈妈!你还是不偏心!”猴妈妈看了看,说:“好好好!从弟弟那再分给你一个。”猴哥看着自己眼前的3个桃子,高兴地笑了,说:“妈妈!现在这样分才公平!”
  听完故事,学生思考:为什么猴哥说现在这样分就公平了?由学生回答找到答案——同样多。
  “对,同样多,也就是平均分。我们今天就一起去研究研究“平均分”好吗?”
  师板书,“小小研究员们,你们准备好了吗?表现好老师可要发奖品哦!”
  (设计意图:这样用故事引入,既会引发他们的兴趣,又让他们明白数学与生活有联系,使他们愿意参与到数学的学习活动中来。用上小小研究员的称呼,更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第二流程:建立表象理解新知
  1、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春天吗?”
  师:“春天到了,阳光明媚,花儿开了,草儿绿了,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瞧,二(1)班小朋友明天要去春游了!”
  师出示课件,请小朋友观察他们买了哪些食品。(①许多的矿泉水、面包、橘子、糖果等食品②把这些食品两个两个的分一类或三个三个的分一类。)
  2、观察食品的分法(任意分——平均分)
  提问:看了大屏幕,你们想说什么?(如:面包每份都是2个也就是每份的数量相同。可让学生自由地说)
  3、建立平均分的表象
  根据学生的回答,由面包或矿泉水再次引出平均分。
  师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学生读,找出关键词。
  师:“你还能从图中找出哪些东西是平均分的?”
  判断练习,分得同样多的打“√”,不是同样多的打“×”。
  (设计意图:本节注重让学生在春游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完整地叙述平均分,在学生意识中形成一个平均分的表象。在进行叙述平均分的过程中,运用这样的语言:你认为他说的怎样,谁能比它说的更好?让学生互相评价,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流程:实践操作提升新知
  把全班学生分成每4个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给予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主探索研究。
  1、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
  小组汇报分法。(1个1个地分;2个2个地分…小组合作时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教师在汇报交流时,进行分法的优化)
  2、把15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几根?
  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分,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叙述平均分的结果。
  3、把16根小棒平均分,有几种分法?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后,做课件中的填空练习。
  这是一道开放创新的综合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分知识灵活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包含除作准备;同时,能在最后的结果中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规律。
  (设计意图: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时候再次感受平均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再次操作,通过分实物,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体现分法多样化。)
  第四流程:评价总结深化应用
  1、学生总结(教师一边补充一边展示课件)。
  2、师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师:“今天这节课,小朋友表现得非常棒,老师要奖给你们每组12多小红花。来!小朋友掌声表扬一下自己!”
  师:“请你们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以最快的速度分好小红花!”
  3、思想教育
  师:“嗯!小朋友们确实表现不错!那,还记得老师刚开始讲了个什么故事吗?”
  “那,老师有一个问题,要是你是我们故事中的猴哥哥,你会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生活中并不是处处都要平均分,小朋友们要互相礼让。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互相谦让,我们的周围、我们的世界才会更美好!)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案 篇5  一、教学内容:
  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难点:
  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课件出示:
  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朋友。 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统计图:
  红星小学每周都要开展“爱心回收站,争做环保小卫士”的活动,下面是环保小分队的四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如下(课件出示统计图)。
  师: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后反馈: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收集了12个,小亮收集了11个,小明收集了15个。
  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小红比小兰多收集了几个? 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 求平均数的问题。
  (2)解决问题: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什么是平均?
  生:平均就是每个人一样多。
  师: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 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如何解决?
  怎样操作才能使每个人收集的瓶子个数一样多呢?小组交流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
  汇报预测: 方法一:移多补少,学生汇报,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所以说13是14、12、11,15的平均数。
  方法二:如果不动手操作,你能算出他们的平均数吗?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根据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得;(14+12+11+15)÷4=52÷4=13(个)。
  (4)小结: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也可以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出平均数。数据较少时,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据较多时,用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5)区分“平均分”和“平均数”
  教师追问:平均每人收集13个,是不是每个人真的都收集了13个?你是怎么理解“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句话的? 师生交流后明确:“平均每人收集13个”表示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可以比13个多,也可以比13个少,也可以刚好是13个。平均数是一个位于他们中间的数
  ①把52个矿泉水瓶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②每人分到13个和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两个“13”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师生交流后小结:平均分是实实在在的量,平均数一组数据的平均值,是虚拟的量。
  2、教学例2。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求出平均数的。
  2、四(1)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第二组种了166棵,第三组种了149棵,平均每组种了多少棵?
  3、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求平均数可以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可以先求几个数据的总和再除以这几个数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即为平均数。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平均数
  求平均数的方法:1.数据较少:移多补少法 常用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案 篇6  以下是《平均分》说课稿,欢迎借鉴!
  一、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平均分》
  二、教材简析
  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包括以下几层内容:(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基础的问题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综合的实践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鉴于以上教学法的设想,我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做了自己适当的处理,并试图用以下一个教学流程来展示我的教学:
  1、通过分配奖品的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分配方法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时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分配礼物,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叙述平均分的结果。
  3、通过判断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引导学生按要求平均分,并能把不平均分变成平均分。
  4、再次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并在汇报交流时,进行分法的优化,渗透除法的计算。
  5、开放创新的综合练习:“我是小小设计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为演出服选择纽扣式样和数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分知识灵活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包含除作准备;同时,能在最后的结果中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规律,并注重学生审美意识和统筹安排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实施
  备课时的教学理念、教学意图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学生动态表现的综合分析才有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开展对本课教学时我分以下几个步骤努力实施我的备课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创设情境:小朋友,我们庄市小学的活动可丰富啦,在刚刚结束的语文知识竞赛当中,XX班的、分别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学校准备了6本精美的笔记本奖励给这三个小朋友,你觉得怎么分比较好呢?(学生自由发言)
  (2)这三个小朋友非常聪明,在数学测验当中她们又获得了并列第一名,还是6本笔记本作为奖品,这次你会怎么分?
  (3)比较这两种不同的分法,你发现什么?到小组里说一说吧。
  (4)小结:是呀,像第二次每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什么?(平均分)
  (5)第二次你们为什么平均分呢?(因为他们名次相同)
  第一次是平均分吗?为什么这样分?
  (6)师:是的,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平均分,有时却不需要平均分。
  现在这三个小朋友想把6要笔记本送给结对的两个小伙伴,怎么分比较好?
  (每个小朋友都分3本)
  (7)这种分法叫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把6本笔记本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3本。
  谁能这样说一说?自己说一遍吧。
  (8)6本本子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2个)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我们也可以看作平均分成2份,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3本)可以说每份都是3本。说明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
  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二)实践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1、创设情境
  新学期,XX小学的爱心小火苗行动开始了!每个小组也把准备好的奖品送给你
  们组结对的小朋友吧。看看你们组的学习用品是什么?共有几件?要求平均分给几个结对的小朋友?
  2、小组合作,分一分,说一说,并把结果填在纸上
  汇报;媒体任意出示下面几句话:
  把4个铅笔盒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12块橡皮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8把尺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把。
  把10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本。
  3、同步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
  寒假里,家来了几个结对的小朋友,他拿出了好多好吃的招待他们。想一想,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1)10个香蕉:4、6
  (2)12个面包:3、3、3、3
  (3)8盒年奶:3、3、2
  (4)把八块巧克力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谁分的对呢?(书上16面第二题。用手势表示)
  师:第三种第份分得的同样多,为什么不对呢?
  (要求是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它是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份数和份数搞错了。)
  那你觉得在平均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要看清分的份数,再看看每份是不是同样多)
  (三)进一步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究多种方法
  1、师:我们学校也准备了一些图书要送给手拉手兄弟班级呢。15本书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你们会怎么分?小组合作分一分吧。
  2、汇报结果(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但聪明的学生就会在平均分的时候,用上乘法口诀来帮忙,为学习除法作了准备)
  3、每人动手分一分
  低年级的小朋友制作了许多贺卡,一共有九张,平均分给三个手拉手班级,每个班分到几张,选你喜欢的方式按要求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结果。
  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么分?
  4、想一想,说出分的结果
  大队部还准备了12个书包,平均分给希望小学4个班,每班分到个
  (四)全课总结
  (五)再次体验,拓展思维
  1、创设情境,提出活动要求
  六一节的时候,我们要和结对的小朋友同台表演呢。学校设计了一些演出服(出现5种式样的衣服,)少了些什么?一起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小组合作为这些漂亮的衣服配上纽扣吧。
  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每组都有12粒纽扣,平均钉在一种式样的衣服上,每次要分完哦,你们想平均钉在几件衣服上,试一试摆一摆,并把结果填在练习纸上。
  2、学生汇报,媒体出示结果
  12钉在(1)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2)粒。
  12钉在(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6)粒。
  12钉在(3)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4)粒。
  12钉在(4)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3)粒。
  12钉在(6)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2)粒。
  12钉在(1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粒。
  问:仔细观察结果记录,你们发现了什么?
  你们知道为什么钉的件数越多,平均每件的纽扣数就越少呢?(总数不变)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案,选出你们觉得最适合这件衣服漂亮的配法,将纽扣粘在真正的样品上。完成的小组,就一来将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吧!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案 篇7  一、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平均分
  二、教材简析
  (1)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包括以下几层内容)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构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基础的问题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综合的实践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鉴于以上教学法的设想,我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做了自己适当的处理,并试图用以下一个教学流程来展示我的教学:
  1、通过分配奖品的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分配方法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时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分配礼物,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说出结果。
  3、通过判断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引导学生按要求平均分,并能把不平均分变成平均分
  4、再次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并在汇报交流时,进行分法的优化,渗透除法的计算。
  5、开放创新的综合练习:“我是小小设计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为演出服选择纽扣式样和数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平均分知识灵活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包含除作准备;同时,能在最后的结果中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规律,并注重学生审美意识和统筹安排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实施
  备课时的教学理念、教学意图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学生动态表现的综合分析才有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开展对本课教学时我分以下几个步骤努力实施我的备课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创设情境:小朋友,我们学校的活动可丰富啦,在刚刚结束的语文知识竞赛当中,XX班的、分别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学校准备了6本精美的笔记本奖励给这三个小朋友,你觉得怎么分比较好呢?(学生自由发言)
  (2)这三个小朋友非常聪明,在数学测验当中她们又获得了并列第一名,还是6本笔记本作为奖品,这次你会怎么分?
  (3)比较这两种不同的分法,你发现什么?到小组里说一说吧。
  (4)小结:是呀,像第二次每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什么?
  (5)第二次你们为什么平均分呢?(因为他们名次相同)
  第一次是平均分吗?为什么这样分?
  (6)师:是的,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平均分,有时却不需要平均分
  现在这三个小朋友想把6要笔记本送给结对的两个小伙伴,怎么分比较好?
  (每个小朋友都分3本)
  (7)这种分法叫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把6本笔记本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3本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案 篇8  【背景与导读】
  《平均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的内容。它是除法的认识基础,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呢?案例描述了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片断与反思】
  片断一:
  师: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平均分”吗?在哪里听过或见过?
  生1:我过生日时,爸爸把生日蛋糕平均分给家里的5个人。
  生2:妈妈用7元5角买了3瓶“脉动”,给了2个姐姐和我一人一瓶,这也是平均分。
  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生3:不管分给几个人,每个人分得的同样多。
  生4:每人分得的一样多就是平均分。
  生5:每人得到的数量是一样的。
  ……
  师:对,每个人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我们这节可课就一起来认识“平均分”。(板书课题)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可选取学生熟悉的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这节课中,教师并不回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听到的平均分,以及对平均分的一些感性认识,而是力求从学生的这一起点出发,让学生先说、先讲,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激发了自己内在的储存,形成新的信息,新的感悟,他们真切地感到生活中的数学。
  片断二:
  师:雏鹰班的小朋友准备去春游,瞧!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什么礼物?自己说一说。(香蕉、苹果、橘子、矿泉水和蛋黄派)我想请大家帮我把这些东西分给大家。你们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组?(5个小组)正好每一个小组负责分一样东西。请你们商量一下,怎样把领到的东西分开放在桌上,使每一个小组都能得到一份,然后再动手分一分。(学生动手分实物后汇报)
  生1:我们组分得是脉动饮料,把10瓶饮料平均分成5份,每组得到2瓶。
  生2:我们组分的是蛋黄派,把30块蛋黄派平均分成5份,每组得到6块。
  生3:我们组分的是橘子,15个橘子分成5份,每组3个橘子。
  生4:我们把20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每组有4个苹果。
  生5:我们分得是香蕉,25个香蕉 分成份,每份有5个香蕉。
  师:请大家观察各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生1:同一个东西每一个小组都是一样多。
  生2:每份分的同样多。(教师板书“同样多” )
  师:象这样把一堆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你是怎样认识“平均分”?
  生1:“平均分”就是每份都一样。
  生2:“平均分”就是把一个东西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刚才每个小组就把领到的东西进行了平均分。
  反思:“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精神的体现,教师从创设现实情境入手,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食品,按小组进行合理分配,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参与的愿望。在分的过程中,各组自由选择物品,思考怎样使每组都得到一份,通过具体分配感受同样多,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片断三:
  师:我们已经很好地理解了平均分,那请你把这些糖分给每个小朋友。不过老师有个要求,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分组操作分配,教师巡视指导,并汇报分法)
  生1:我组先两个两个地分,再一个一个地分,结果每份都是3个。
  生2:我组3个3个地分,一次分完,并且每份一样多。
  生3:我组是一个一个地分,最后也是每份3个。
  生4;因为三四一十二,分给四个人,每个人就有三个,再三个三个地分。
  师:你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的分法,这些分法都很好,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与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片断四:
  老师遇到了一个新问题,(多媒体出示苹果图),没个盘子里放同样多的苹果,应该放几个?请你帮帮我。
  师:想一想,也可以动手摆一摆,然后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每盘放几个?如果有4个盘子呢?(多媒体增加盘子数)这12个苹果还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小组互相说一说,全班交流)通过分苹果,你发现了什么?
  生1:要细心。
  生2:要注意大小。
  生3:盘子越多,每盘苹果就越少。
  ……
  师:的确,盘子越多,每盘苹果就越少。你们观察的真仔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反思:操作活动是手与眼的协同活动,对客观事物动态感知的过程,又是手与眼配合,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由于儿童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滤的阶段,他们还不能脱离实际操作去进行思维活动,所以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操作,使操作成为学生创新的源泉,让新知在操作中产生,让创新在操作中尝试。尽管有的学生操作不规范,表达不够准确,但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平均分的特点,在操作中发挥了自己聪明才智,尤其是在操作中体现了自己的主体作用。
  【点评与拓展】
  该案例对原来的教材进行了整合。无论是学习素材还是教学方法和手段都试图体现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如下理念:
  1、 数学化——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课一开始就创设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说一说见到的或听到的“平均分”,以及“春游”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分析观察到的结果,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 活动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给学生主体地位。
  纵观该片断的教学流程:提出问题--实际操作--交流汇报--再实践,教师在其中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体。
  3、 个性化——学习内容与手段的开放。
  该片断的教学中新知的提出来源于学生,问题的产生来源与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具有可选择性,因此整过学习过程是活泼的、个性化的、开放的,充满了人文的关怀。
  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1)如何更好地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作为起点? (2)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关注?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案 篇9  教学过程:
  1、判断是不是平均分。
  (1)课件出示3份糖果,每份3颗,
  (2)4个圈,每个圈内2个机器猫
  (3)天线宝宝1个、4个、7个
  是不是平均分?有什么办法可以变成平均分?
  生1:将7个里拿3个到1个中去。
  2、观察课本主题图,用平均分的定义说一说图中的分法。
  汇报:
  生1:把10瓶矿泉水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瓶
  生2:
  生3:把15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是3个
  师纠正,生重说。
  生4:把30颗糖平均分成5份,每份6颗糖。
  3、实践活动:分学习用品
  师说要求,将已经准备好的18个铅笔、橡皮、尺子等东西平均分成3份。
  小组合作开始分。
  展示分法,指名现场演示。
  指名4个学生上台,其中1人演示分尺子。1根1根地分。
  再指名3个学生上台分铅笔,6只6只地分。
  2只2只地分。
  师:分的东西不同、方法不一样,但3名小朋友分到的东西都是6份。这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4、练习
  (1)圈一圈,连一连,填一填
  (2)3人获优胜奖,奖品为9块橡皮,3人获一、二、三名,奖品为9只钢笔。奖品怎么分?
  小组讨论,汇报,全班交流。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要平均分,有时不需要平均分。
  5、说说有什么收获。
  6、练习:我是小小设计师(开放题)
  16盒花摆在一个四边形的边上,怎样摆同样多?
  展示3种不同的摆法。
  7、下课。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案 篇10  一、教材分析。
  在平均分的教学中,教材设计了两个例题,第一是介绍平均分的结果是相同的,第二例题是揭示平均分的过程。实际上,这就是这个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在操作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观念是这节课的一个着眼点。
  二、对于平均分的理解。
  平均分,分什么?怎么分?分的结果是什么?这应该是教学的重点。那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拿什么来分呢?我的教学思考是,分的东西要能够激发学生分的兴趣,要能够切合后续学习的要求。在教材中,设计的是将饮料、面包、桔子、糖果都拿来分一分,每一份分得同样多,那么就叫做平均分,在教学例2时有安排的是将桔子分一分,说说平均分的过程。在这里,我觉得所需要准备的教学材料是非常多的,虽然,例1中安排了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但是对于课堂操作来说,这些素材的安排显然是不切合课堂教学实际的。此外,在例2中,有要求对15个桔子进行平均分的数学任务,课堂显然是没有那么充裕的时间的。
  三、对课堂教学的几次设计。
  那么,分什么好呢?在一个教学案例的设计中,看到的是老师分的是五角星。我觉得这个教学设计是非常好的,所以结合班级的特点我就让学生来分一分,老师奖励的优秀卡。因为,学生对于优秀卡是非常想得到的,老师把优秀卡送给学生,会让学生产生各种想法,比如,平分的思想,比如,给别人分的少一点,给自己分得多一点的想法。可以说,优秀卡的教学素材更容易引起学生在分的时候的思路的多样化。因为分的思路的多样化,就有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分法,从而有利于学生在后续学习中进行归纳和类比。那么,是否教学素材就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就一定能够提高操作的有效性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也不是这样的。从我的两次教学行为中我进行了一定的反思:
  这个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对这些数字有一定的联想和敏感度。我当时的设计是想让学生从这些数字中联想到乘法口诀的作用。
  第一次教学行为:
  给学生数量不同的优秀卡,15,16,17,18,19,20,21,22,23,24,25,小组人员的数量有3、4、5三种不同的类型。
  师:说一说,你比较喜欢什么数字,为什么?  
  生:我比较喜欢25,因为这个数字里有5,和我们组里的人数是相等的。
  生:我比较喜欢21,因为三七二十一。、
  师:每个小组都有自己喜欢的数据,现在请小组长把装有不同数量优秀卡的信封领回去分一分。
  要求:1、小组成员必须把优秀卡分完为止。
  2、说一说,你们分的结果是怎样的?你在分的过程中有什么想法?
  3、回顾一下,小组长是怎么分的?你有什么建议?  
  生:不同的小组开始分优秀卡。有的很快就分完了,有的动作很慢。
  反馈:你们是怎么分的?分的结果怎么样?学生叙述自己分的过程。有的是一个一个分的,有的是两个两个分的,更多的是直接分的,例如,15张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5张,三五十五吗。28张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7张,四七二十八。24张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6张。等等。很快的解决问题。
  分析和反思: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领取了不同数量的优秀卡,就开始动手操作。学生在分优秀卡的过程中确实产生了很多的分类方法,在反馈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1个1个的分,2个2个的分,也有很多学生很快的分成了每人3张,我觉得这是和他们对数字产生的联想有关系。从乘法的口诀三五十五联想到十五张优秀卡,三个人分,每人5张。而且很多人都非常赞成想口诀的方法,因为这样的方法分起来会非常快。在反思的过程中,我觉得当时让学生知道所分配的数量这个做法并不利于课堂教学。因为,从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来看,我是想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特征和平均分的方法。什么是平均分,在具体的过程中,我们怎样来做到平均分,平均分应该是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的,其一,平均分是一个分的过程。并不是通过口诀来进行平均分的,我们要用轮流一个一个或者两个两个或者更多的方法来体现平均的思想,我们从开始分的时候就要将这个过程性的东西体现出来。其二,平均分是结果。分的每一份都是相同的。所以,我认为利用口诀来直接分,显然是漏掉了一个过程性的内容。所以,我觉得在开始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知道具体分的数量的做法不是非常妥当。因此,在第二次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了教学设计,作了如下改动:
  师:老师为你们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优秀卡,有多有少,我们玩一个大抽奖的游戏,抽到多少,就送给你们多少。
  学生抽奖,兴趣非常高。
  师:每个小组都有了自己的优秀卡,那么就请你们的小组长给组员分一分。(出示分的要求)要求:1、小组成员必须把优秀卡分完为止。
  2、说一说,你们分的结果是怎样的?你在分的过程中有什么想法?
  3、回顾一下,小组长是怎么分的?你有什么建议?  
  反馈:每个小组把你们组分的最后结果说一说,教师把这些数据板书在黑板上。(由于所提供的数据的不同,所以,有的组正好分完,而且是相同的数量,有的组是不同的数量)
  师:你们的组长给你们分了不同数量的优秀卡,你有什么想法?
  生:组长分的不公平,有的多,有的少。
  生:组长分的结果是不公平,可是并不是他想不公平的。多出了一张,或者少一张是没有办法的。
  师:你非常理解你们的组长的处境。
  师:哪个组长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生:我是一张一张分的,分的结果是大家都是一样的张数。
  生:我是两张一个,两张一个,轮着分得,最后的结果是大家的张数也是一样的。
  生:我们组长是乱分的。他先给其他三个人4张,剩下来还有7张,然后再分。我觉得他应该轮流着分,这样才好。
  师:这样怎么好?
  生:比较容易公平的分。
  师:观察上面的数据,想一想,如果要你分一分的话,你会根据怎样的标准来分?
  生:公平的一类,不公平的一类。
  师:你们根据这个标准来分一分。
  师:今天我们就着重来研究公平的分法,你们来给这一类的分法取个名字好吗?  
  生:取名字。
  师:根据你的理解,谁来说说什么是平均分?(学生反馈)。
  反思和分析:
  1、对于不同数量的物品还是对同一数量的物品来进行操作活动。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对不同的数量开展操作,可以使数据更丰富,分的结果更丰富,操作活动更开放,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同时使得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的内容和素材更广阔。也便于让学生从不同的例证中进行类比和归纳,所以,我觉得操作材料的多样化是具有思维质量的,能够使学生的操作活动更有意义更有效。所以,我觉得这是现在教材中可以补充的内容。
  2、数据的模糊性更能够体现出学生在拿到任务以后的第一种思维反映,更能够体现出平均分的思维的过程。
  3、引导学生充分地开展交流,在交流中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启发思考。
  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这堂课经过我的几次修改,落实下去的时候学生的课堂反映比较好,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案 篇11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12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
  1.例1,引入“平均分”。
  谈话: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
  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
  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
  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用10张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
  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3.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14页例2提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练习
  1.练习三的第1题。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
  说明: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最少设计两种插花的方案。
  (2)交流。请学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
  然后,请学生选出每瓶插同样多枝花的插花方案。
  强调:这几种插花方案,都是把花平均插进3个花瓶里。
  2.练习三的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3.练习三的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
  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梨”,为什么。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梨平均放进4个盘里的任务。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动手操作把10颗松果从“任意分成2份”到“平均分成2份的”过程。
  2、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并写出每份的结果。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了解“每份同样多”是“平均分”的实质。
  教学重点:
  动手操作把10颗松果从“任意分成2份”到“平均分成2份的”。
  教学难点:
  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通过情境谈话引出本课课题。出示课件
  师:(松鼠)秋天到了,松鼠们开始储存食物,为过冬做准备。今天松鼠妈妈去森林里又采了一些松果,松鼠妈妈海给了10个松果给松鼠兄弟们,让他们去分。如果你是松鼠兄弟,你打算怎样去分?谁来说一说?教师指名答。
  二、探究新知
  1、讨论
  师:请大家观察这些分法,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好,最公平。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最后形成共识:每只松鼠分5颗松果最公平。因为分得一样多。
  2、动手操作。
  出示课件。师:要想两只松鼠分的同样多,应该怎样去分呢?请大家拿出10根小棒代表10颗松果,分一分吧。(学生动手操作)
  3、出示课件,边演示边说。师:帮小松鼠分松果,我们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先两个两个的分,再一个一个;还可以一只松鼠五个。不管用哪种方法去分,每只松鼠最后都得到了同样多的松果。那么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4、出示课件。师:谁试着把刚才把刚才平均分的过程说一说。有(10)个松果,平均分给(2)只松鼠,每只松鼠分得(5)颗松果。
  三、深化新知,应用提高
  1、出示课件。你们看这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2、出示课件。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们的小白兔们要到地里去拔萝卜了。地里一共有12个萝卜。
  师:到底怎样才能做到平均呢?请大家拿出12根小棒代表12个萝卜来分一分吧。
  3、小组合作根据要求摆小棒。
  4、看图说一说是怎么分的。
  5、按要求填空。总结: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分得越少;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分得越多。
  6、完成课本上的练习,巩固知识。
  四、总结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小动物们通过劳动获得了丰富的食物,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呢?
  五、板书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案 篇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12--14页例1、例2,练习三的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2.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关键词:
  同样多 平均分
  演示教具 :
  12个乒乓球、15枝铅笔、10个纸盒,课件。
  学生学具:
  每小组10个小纸盒、15个乒乓球、20支铅笔。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 小朋友,春天就要到了,你们喜欢什么活动?(春游)小朋友已经为明天的春游准备了许多好吃的,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食品?(出示课件图片)
  2.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
  3.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小朋友在分苹果时,每份都同样多。 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4. 你们猜猜看,为什么每份要分同样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诱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 学习例1,引入平均分
  师:小朋友还有些食品没分好,咱们帮帮他们好吗? 要求:
  (1)请各组同学利用20枝铅笔代替火腿肠,帮小朋友分火腿肠。
  (2)要像他们分苹果一样每份分同样多。
  A、 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
  B、 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C 、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3)小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 巩固“平均分”的含义
  (1)作业P13 的“做一做”
  A 、读题,理解题意。指名说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把10个面包分成5份,每份的面包块数同样多)在“平均分”下注明每份同样多。
  B 、动手操作:用10个小纸盒代替面包,动手分一分。
  C 、同桌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10个面包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2个面包。
  (2)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用“平均分”把刚才分食品时的每一种分法说一说吗?(指名说)
  3. 学习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1)小组先讨论分法,再动手分一分,要求用15个乒乓球代替橘子。
  (2)展示汇报分的过程。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讨论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分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最后分完的结果必须每份同样多。)
  提问: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快、准确)
  4. 独立进行平均分,做P14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用铅笔代替矿泉水,动手分一分。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巩固应用,消化提高
  1. 练习三第3题
  (1)学生自己读题,根据题意从学具卡片中拿出圆形卡片代替梨。
  (2)自己动手分一分,将梨子平均放进3个盘子里(用小纸盒代替盘子)。
  (3)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说说你们分的过程和结果。
  2. 练习三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用画一画的方法,往每一个花瓶里插花,根据题目的要求想怎么插就怎么插。(并涂上颜色)
  (2)交流展示插花结果,并说说自己的想法(突出平均分)
  (3)评选,谁插得花最漂亮。选出每瓶插得同样多的,强调把12朵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4朵。
  3. 练习三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判断。
  (2)集体交流,说清判断的理由。
  4. 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交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你看到了是平均分的?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要注意什么?
  五、拓展延伸
  把自己家的水果或其它物品按家中人口平均分一分。
  六、教学反思
  《平均分》教学反思:
  这一节是整个单元的开始部分,在备课时我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说一说想怎样分,然后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小组评价一下分得对错,教师订正,最后用教具演示,这样学生比较快的认识了平均分。
  我认为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另一个地方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平均分”,通过分组讨论分配方案,再按方案进行“平均分”,通过小组交流,自然而然的对学困生进行了帮助,不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让学困生也在平等愉悦的气氛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不仅让学生接近了“平均分”,而且使他们受到了情感教育。正因为样,学生学习的兴致极高,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上课特别的积极,上课气氛很活跃。
  我感觉这节课学生掌握的不错,为下一节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案 篇1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平均数的再认识》
  2、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
  3、教学重、难点:
  求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所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本课的“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数”的方法不同,弄清“全部数据的总和”与“全部数据的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就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目标
  在学生计算出平均数的基础上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定为: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算术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教法:
  “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若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安全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评价,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平均数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再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难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免费乘车。1.2米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呢?
  2、学生质疑,说一说你的看法。
  二、新授。
  1、解决疑惑。
  学龄前儿童,即0-6岁的儿童,而这就意味着0-6岁的儿童身高普遍不会超过1.2米,那么我们首先就要调查一下0-6岁儿童的身高数据,但是我们无法确定一个准确数值,这就需要计算出数据的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出示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具有代表性。
  2、求平均数的方法。
  出示:“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评委5 平均分
  选手1 92 98 94 96 100
  选手2 97 99 100 84 95
  选手3 90 98 87 85 90
  (1)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2)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3)按照上述的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3、教授解题策略。
  题中数据众多,无法直接比较,可以先求出每位选手的平均成绩,再进行比较,这样就容易排出名次。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选手1:(92+98+94+96+100)÷5=96(分)
  选手2:(97+99+100+84+95)÷5=95(分)
  选手3:(90+98+87+85+90)÷5=96(分)
  4、计算完毕请补充统计表,并排出最终名次。
  板书设计
  平均数的再认识
  平均数的意义。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案 篇15  一、说教材
  《平均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体的活动,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识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实践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表象。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和讲练法,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并让他们通过观察、讨论,形成知识,然后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认识平均分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第一层: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在这一环节中,我分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1、观察猴妈妈怎样分你觉得最公平
  2、观察问题
  通过让同学们观察,让学生感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的同样多。
  3、揭示课题
  第二层:实际操作认识平均分
  1、提出小兔搬8个萝卜,可以平均分几次搬?
  2、交流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认识理解“平均分”。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不同分法的机会。
  第三层:拓展应用理解平均分
  1、按要求分小棒,交流操作。
  2、说一说,把多少平均分,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
  3、分别做练一练的第1、2、3题,让学生明白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的结果一样多。每份分得的结晶果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进一步理解和体会“平均分”。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案 篇16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1、内容
  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课时《平均分(1)》,教材第7页至9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
  2、地位
  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分数的基础,是较关键的数学概念。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
  3、编排的特点
  (1)在对比与活动中突出平均分的含义。
  例1中通过创设“分一分”的活动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通过不同的分物情况,使学生在对比中获得对“平均分”的直观认识。再通过小结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同时关注分的结果。
  教材在主题图的设计中,即突出体现了学生对平均分物过程的参与性,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平均分的结果。
  例2则呈现了在生活中两种平均分物的情况之一:等分,教材即重视平均分的过程与方法,又突出平均分的结果。
  (3)注重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实现“多元表征”的统一。
  让学生边摆边说平均分的过程,可以不断加深平均分在学生脑海中相应表象,从而为建立除法概念打下基础。
  教材在例题和多个练习的设计中,都在:“分一分”“摆一摆”或“圈一圈”的活动后,增加了“填一填”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这样编排,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为用语言叙述除法算式的含义和运用除法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说明选择算法的依据都作了充足的准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操作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进行平均分。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表述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思想:渗透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难点:掌握平均分(等分)的方法。
  二、说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机会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帮助学生把提炼和升华理论知识。
  三、说教学法
  (一)创设情境:创设参观科技园学生分食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引导观察:由小精灵带领大家来观察,卡通人物更具有儿童情趣,学生更乐于参与活动。多让学生说一说,训练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的能力。
  (三)操作活动:用手中的学具,来亲自动手分一分,同桌之间再相互交流分法。在活动中探究平均分的方法,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四)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交流探究和学生演示等活动,最后解决“平均分”的问题,得出结果,并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分的结果。
  (五)积淀经验:课堂回顾,总结本课的活动经验和知识点,为今后学习除法做好准备。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设计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建立“平均分”概念。这个环节主要从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1、提供主题图动画素材,通过观察,建立平均分的表象,提升语言表述能力。通过课件出示主题图动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把图中小朋友分东西的场景进行描述,尤其是对“分橘子”、“分糖果”的情景进行猜想:小朋友手里拿的橘子、糖果应该放在哪一堆里?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情境的原因是孩子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具有浓厚的兴趣,这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在观察分食品的场景中,那种要求分的公平、一样多的分配方案是出自孩子们内心需求的,因此,会很自然的产生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要求,通过这一环节,让他们初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2、情境导入,实际操作。利用各种学具代替实物,按照小精灵的要求将这些“实物”进行分配,然后集体交流,汇报分的过程及方法。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是相对开放的,学生利用学具代替实物,按照3个人来分,会出现每人分得同样多,也会出现每人分得不同样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充分展示孩子们在解决问题时的策略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实现经验互补,这个环节使进一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3、对比分的结果,特殊中认识“平均分”。利用实物动画操作演示,选取平均分和没有平均分的小组进行对比,并交流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
  【设计意图:经过平均分和没有平均分的对比,让学生再次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过程和分法,建立深刻的“平均分“表象——每份分得同样多”。】
  4、讨论小结,确立“平均分”的含义。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由此揭示这种公平的分法——平均分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和交流,引导一部分学生能比较清楚地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方法。】
  5、联系生活,感悟概念。请你开动脑筋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过平均分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平均分的亲身体验,学更容易将生活经验转化为学习经验,有利于学习经验的迁移,对平均分的实际意义理解更深。】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这个环节主要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读懂题意,理解“平均分”(教学例2)。读题后,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获取数学信息,引发思考:可以怎样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读题,将数学活动与语言文字相结合,寻找问题中的“关键词”,加深对文字含义的理解。这对于学困生的学习很有帮助。】
  2、实际操作,应用“平均分”。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分一分,再边分边跟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设计意图: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完成“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的任务,并在全班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使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探究平均分之一“等分”的方法。在不同分法的交流中,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最优化解题策略有
  进一步的体验。】
  3、交流分法,提升对“平均分”的认识。说一说你的平均分物的方法,讨论:结果是怎样的?提出结论:不论怎样平均分,分的结果都相同,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结合分后的直观图和语言表述,再次强调平均分的含义。】
  (三)应用新知,理解“平均分”。
  这个环节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辨析练习。完成“做一做”,根据学生差异,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操作,再让学生交流分的方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平均分“的概念判断“哪种分法对”,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习活动中,渗透份数、每份数,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
  2、基本练习。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盒?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再进行交流,并规范表述:把多少平均分,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
  【设计意图:这里重有通过“连线”的方法展现平均分的过程,并与后面所要学习的包含情况所采取的“圈一圈”的方式进行区分。练习后,同样设有语言表述的环节,体现对语言表述能力培养的连续性。】
  3、深化练习,渗透乘法与除法的关系。看图完成填空,让说一说平均分的过程、方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这里的枫叶都是分好的,安排了让学生算一算一共有多少片枫叶的内容,学生可以一片一片地数,也可以用加法或乘法计算,对乘法与除法的关系作了很好的渗透。完成后,让学生根据枫叶图,把平均分的结果完整的说一说,并通过动作与语言的结合,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为除法概念的建立奠定基础。】
  (四)课堂回顾,升华“平均分”。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教师让
  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平均分的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爸爸妈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活动、操作和情感体验等方面来总结今天的学习活动,升华对“平均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推荐阅读:
  •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 》教案(精选4篇)
  •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案(精选11篇)
  •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一) 》教案
  •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二) 》教案
  •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案
  •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通用15篇)
  •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二年级数学教案
  •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案(通用16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