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回复: 0

《饮酒》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6 01: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饮酒》教学设计(通用14篇)
《饮酒》教学设计 篇1  
  陶渊明
  湖北省石首市文峰初级中学刘四珍
  一、   教学设想:
  1.      朗读作为基础;
  2.      品析欣赏作为难点;
  3.      写、说作为语言积累的途径和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形成的导向。
  二、  教学过程 :
  1. 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陶渊明以歌咏田园生活为主,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归园田居》就是一首表现诗人的闲适生活田园诗,其实他29岁就踏上仕途,但四十一岁那年的秋天,被封为彭泽县令的他,因深恶痛绝官场的腐败与黑暗,又不愿与其同流合污,更是无能为力,才当了80多天的县太爷的他选择了逃避,毅然辞官归隐。虽然当时有点愤而不平,但是当来到那片贫瘠却诚实的田园时,住进被鸟语花香包裹的小屋时,看见篱笆旁的数朵菊花时,他的心怀慢慢旷达了,于是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从他笔下流淌了出来,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另一首诗《饮酒》。
  3. 过渡:朗读、背诵是学习诗歌最基本的内容。由于诗歌感情充沛,语言富于音乐美,所以要通过读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下面学习读。
  (一)、读----节奏、重音、情感。
  1、听录音,划节奏,再读。
  2、再听录音,圈重点。再读。
  3、齐读,读出感情。
  过渡:诗是讲究意境的,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那么读诗时,需要一种“猜测”的穿透力,通过画面的表面的呈现,找出它背后隐藏的画面,以及它背后的深层意蕴即弦外之音。下面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板块二的学习:悟。讨论思考:
  1.    找出诗中描绘了那些画面;
  2.      以诗中画面为参照物,想象它背后还隐藏着哪些丰富的画面;(最好用描写的语言)
  3.      通过这些画面悟出作者写这些画面的弦外之音(言此意彼)是什么?或给读者什么启迪?
  二、悟(讨论)
  过渡:通过以上的朗读、想景悟情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心静自然美”的人生真谛。感受到了作者陶醉于山水的情怀。但我们回过头来一看,觉得作者独具的艺术匠心跃然纸上,作者开始心态似乎有点反常,虽然居住在“结庐”,但无“车马喧”的感觉,但继续再看,心中的疑惑解开了,原来他是“心远”的原因。  其实我们学过《陋室铭》,意境也很相似,但句式对称整齐,。我们能不能用对称的句式将本文的意境再写一写。
  三、写
  下面是一同学习作:官不在高,为民则可;权不在多,为君则行。斯是结庐,惟吾心远。绿藤上篱笆,菊香沁人心。谈笑有良民,往来无奸臣。可以观山景,闻鸟鸣。无谗言之乱耳,无官文之劳形。唐代柳宗元,晚清龚自珍,陶潜云:何喧之有?
  过渡:我们知道学诗不仅要学会读、悟,其实背诵默写也不可忽视。那么你能不能将这篇课文背诵默写?(单独背,一人上台默写。其余的用本子默写。)
  四、说
  过渡:《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大都表达了陶渊明酒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其实酒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很大的市场,上至达观贵人,下至贫民百姓,有的人或借酒浇愁、或借酒助兴、或借酒交友、或借酒抒发情感等。那么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故事?
  (请同学说故事)
  酒虽然闻起来香,喝起来醇,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就会吞噬灵魂,危机生命那么你可不可说一句有以“酒”为话题的或格言,或俗语或听到的歌词来让我们一起或感受一下当时的气氛,或从中吸取教训。
  请争先恐后继续按以上的句式说话。
  小结:不管是写,还是说,我感觉同学们的语言非常丰富,有刻意从书本中学来的,有无意从茶余饭后听来的。总之,只要我们留心,我们的语言就会丰富多彩。同时我们也是否从《饮酒》中有所感悟:吃了三餐,高兴了不要失态,忧愁了不要乱饮。因为生活给予每个人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而幸福的含义却相同,谁接受了生活的给予,谁就把握了生活的幸福。
  
  陶渊明
  一:读           结庐      无喧
  二:悟         
  三:写
  四、说           心静       美好  
《饮酒》教学设计 篇2  一、导入  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
  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
  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
  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
  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师向学生明确:本诗分为两层。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
  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
  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研习新课
  1、研习第一层:
  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附]板书设计 :
  在人境
  第一层                 (果)←心远地自偏(因)
  无车马喧
  2、研习第二层
  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
  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⑵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⑶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⑷ 《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附]板书设计  
  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第二层         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3、学生齐读全诗。
  五、以讨论小结本课。
  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明确: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作者邮箱:  
《饮酒》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诗歌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特定内涵。
  2、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引领学生从纷繁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到自己的一块净地,从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通过“采菊”“见”等表示动作的词,理解诗人的生活志趣。
  教学设想:从我校学生的实情考虑,语文基础较薄弱,知识面较窄。在初中阶段学习诗歌仅仅停留于记诵层面。因此,首先需要老师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在理解的层面之上再引导学生走进诗人所寄寓的情感层面慢慢地去感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探讨式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历来有“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之说。
  请问1:“三友”、“四君子”各指代什么物?
  (展示多媒体课件)
  问2:你们能背出与之相关的名句吗?
  (名句展示)
  问3:透过诗句,你们能说说它们各自的品性吗?
  教师归纳:(课件展示)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竹:坚强不屈,潇洒一生。
  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
  松:傲霜斗雪,正直坚贞。
  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
  有一句公益广告说得好:“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乡居天地,去感悟他的爱菊情结。 学生抢答:松、竹、梅
  梅、兰、竹、菊
  预设:
  1、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
  3、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
  4、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
  学生回答:
  竹:正直……
  松:坚强……
  菊:清高……
  梅:顽强…… 扣住“花草树木”单元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打开学生的记忆闸门,让背得出的同学有成就感。
  顺藤摸瓜,增强学生的记忆。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念,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一)分节奏朗读。
  (二)解读诗句。
  1、研习第一层:
  2、研习第二层
  结庐/在/人境,             采菊/东篱/下,
  而无/车马/喧。             悠然/见/南山。
  问君/何能/尔,             山气/日夕/佳,
  心远/地/自偏。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提问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明确:常言道:“心境自然凉”,作者能做到这点正是因为“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呢?作者的心已经远离了世俗名利、内心非常平静,所以觉得自己的住处很僻静了。
  提问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追问:你们还记得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作什么吗?
  明确:很好。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提问3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提问4: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提问5:《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因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问:在这里作者达到了一种、什么心态很境界呢?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附板书设计:
  第一 层
  (((1—4) 闹中得静之况 心远地偏 思想清高
  憎恶官场
  心情恬适
  田园可爱
  闹中得静之理  
  第二层
  (5—10) 景美情悦 赏景获趣
  隐中藏乐  
  学生参照注释:尔:这样
  学生答 1: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
  学生答2: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
  学生答3:“花之君子”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有感情的朗读诗句,为下面感悟文本蓄势。
  理解诗句,解决重难点。
  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进一步理清思路,快速成诵。
  (三)反复品读,加强记诵。
  (四)拓展思考:
  (五)作业布置:
  陶渊明身在官场,完全可以洁身自好,做一个为民谋福的清官,可他却选择隐居。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赞同他的做法吗?在今天他的思想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1、查阅相关资料,摘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咏荆轲》、《读〈山海经〉》三首诗,试比较它们的不同风格。
  2、课外积累一些古代隐士的材料,如林逋、李愿、严光等。储备一些写作素材。 学生活动
  联系社会生活,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
  增加学生的一些积淀
《饮酒》教学设计 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2、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
  3、体会诗意。
  (二)能力训练点
  1、朗读诗歌做到以声传播,有感情朗读,读出诗中的意味。
  2、了解诗歌的赏评。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诗人的高雅志趣,高尚节操。
  2、人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爱。
  (四)美育渗透点
  1、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感受诗人的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
  知——析赏——评——行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
  1)、创作背景的介绍。2)、诗人的整体评价。
  3、疑点
  重点词句的理解。
  4、解决方法
  1)、注重贯穿朗读训练,以朗读带动理解。
  2)、结合陶渊明的诗歌介绍背景。
  3)、以同类诗文拓展诗歌的赏评。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媒体设计
  录音机《古筝高山流水》、投影仪《陶诗、赏诗》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朗读诗歌。
  2、设问、作答、引题。
  3、背诵诗歌。
  4、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七、教学步骤  
  (一)导语  
  中国的传统文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诗歌和散文更是两股清泉,我们应不断地汲取,让它们永久地留在血液里,终生受益。初一上学期我们学过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一洗都市的喧嚣、尘世的铅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画圈。展示了山村优美的风光,恬静的生活,老友间的情谊,透出诗人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静的田园生活的情趣。大家还能知道哪些诗人也是田园诗人(王维 《竹里馆》。谢灵运《登池上楼》中写冬去春回的神助之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渊,杂英满芳甸。”)请大家把课本打开p317,今天我们来共同研讨真正的隐士,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上品《饮酒》来领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净世界。
  二、背景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在其自传性散文中称“五柳先生”(宅边有五柳树,因此为号焉)
  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猛志逸四海”,有“大济于苍生”之志。
  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一心处两端”
  四十一岁辞彭泽令隐居躬耕时期,史记当他在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来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示归隐的决心,“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在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中曾云其志向和对世俗的观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做官是“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归田园是“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而且包含道家的所谓纯真本性的意义,将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复到自然的面目)
  代表作: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诗并序》
  散文《桃花源记》成语世外桃源的出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花垂鬓,并怡然自乐。”
  《五柳先生传》(过去进步知识分子企慕的人物),赋《归去来兮辞》其中优秀作品内容上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对后代作家影响很大,王维曾写“复值接与醉,狂歌五柳前。”自比五柳,开田园一派。
  三、知
  解题:本篇为《饮酒》组诗的第五首,此组词共二十首,为陶渊明酒后写的杂感诗。
  在古代酒与人关系甚密,可解忧可增兴。
  曹操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斗酒诗百篇。
  杜甫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王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陶亦自云: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俗语:酒后吐真言,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的真言。
  2、一读
  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意义,体会文意,
  3、逐步读——析——赏。
  教师范读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点明而转折——矛盾 人境无车马喧。
  自问自答 实——虚 意味深长。
  学生齐读(注意问句升调,答句的意味深长)
  归纳: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既远离了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板书 心远——骨 心静——境自静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说出亲切感人.中国禅宗六祖能一日诵经,风吹幡动,一曰:“旗动”二曰:“风动”慧能曰:“心动”亦点明此意。
  学生齐读,体会诗意。
  接着诗人顺势而下写出无限的意趣。
  教师范读后六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初句点明:妙在“悠然”——无意看山。
  “见”不是“望”“看”——景已入心。
  触景生情,与自然化为一体,进入更高的境界。
  体会人与自然的贴近,顾城《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这是诗人推崇的田园生活优雅闲适的绝妙写照,也是作者追求的飘逸之梦。王维诗中亦云其悠闲“倚杖紫门外,临风听暮蝉”。
  至于“菊”字,我们可从苏东坡《冬景》中可见“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傲霜枝”一个“傲”字尽现其意。
  周敦颐《爱莲说》中曾云“晋陶渊明独爱菊”物芳可明志洁足见其节操高尚,淡泊名利。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可见此句有两意:1)、在己,鸟知回,我知回,已回。
  2)、在人,鸟知回,你们为什么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投身宁静优美的自然怀抱中呢?这是一种真情的召唤。在自然的感召下,诗人的心更宁静了,他悟得了真意:鸟日出而出,日归而返,完全委运自然,那么我要像飞鸟一样,纵身大自然之中,以尽百年,不也欣然自得吗。正如《挽歌》中云“死去何足惜,托体同山阿”这接近于老庄的自然无为,返朴归真。但诗人悟得有没有说出?——引出末句。
  点明,真意——髓
  南宋词人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李白《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蓦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归纳,诗人悟得却不愿细析(有莫测高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此句展现无比广阔无比自由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正是陶渊明毕生追求的世界,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不是很多人能懂得,足见其诗“旷达中含几多悲凉,飘逸中带几多沉重。”)
  此时景情意合而为一,实乃诗之完美境界。
  体味、讨论、齐读。
  听《高山流水》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
  评:
  1、陶自评“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2、宋 陈师道评“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
  3、金 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
  启、行
  1、学其金刚怒目一面“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于戚,猛志固常在。”
  2、洗其消极: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热爱自然,共享自然。
  轻松一刻: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1、采(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人闲( )花落,夜静春山空。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 )始盛开。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 )出墙来。 6、人面不知何处去,( )依旧笑春风。
  7、竹外( )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沾衣欲湿( )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 10、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 )来。
  1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村。 12、( )( )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3、来日绮窗前,( )著花未? 14、停车坐爱( )晚,( )红于二月花。
  15、( )尽已无擎雨盖,( )残犹有傲霜枝。
  板书
  饮
  酒 陶
  渊
  明 启、行:有追求、爱自然
  评:景、情、意、理合一
  闲适、自得--傲
  析、赏:而 心静境自静
  心远——骨 田园尘世
  悠然——飘逸之梦 景即情 ↓
  真意——髓 自然
  知:背景
  文意
  作者邮箱:
《饮酒》教学设计 篇5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相关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有心出仕,但又厌倦官场世俗的束缚,总处在出仕与归隐的心理冲突之中。他29岁开始人仕,时官时隐13年,这种“一心处两端”的矛盾贯穿一生,所以鲁迅说他“并非浑身是静穆”。
  2.《饮酒》诗是陶渊明诗歌成熟时期的作品,42岁辞官归乡至此53岁作《饮酒》诗回归以往,内心产生积累复杂矛盾而又无法克服的心境的表露。正所谓其诗非属回顾往事,又非
  尽在言理,正是即景生情,有所感怀而作。《饮酒》共二十首,此诗为第五首。写作时间大约是417年。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饮酒》录音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
  (3)让学生齐读课文。
  (4)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四、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探究学习: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
  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五、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指导背诵: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饮酒》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陶渊明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以读—讲—赏—评—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生对诗人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启示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处世方法。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和理解诗人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自身。
  [教学媒体] 播放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作者简介
  诗人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九江县)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诗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度日。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任江州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当他做彭泽县令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当天职官回乡,写下了《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等大量诗作。从做官到四十二岁挂冠归田共十三年。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产生很大影响。
  三、赏析诗歌
  1、播放《琵琶语》听音频朗读
  2、划出节奏、韵律范读朗读
  明确: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小组讨论,通译全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得美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
  4、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乐;三四句恬静而闲适;五六句满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长而感慨。
  四、问题探究
  1、诗歌前四句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远”,那么为什么“心远”?远离什么?
  诗人身居人世,但无俗事纷扰,是因为民主协商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为荣禄所累,拥有平和的生活。远离官场,远离尘俗,这四句肯定了自己心远是正确的选择。“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以觉爽,处涸泽而犹欢)这就是诗人陶渊明不朽的精神堡垒。
  2、理解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神来的写景之笔,描写诗人在东边的篱笆下专心而悠闲地采摘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便能望见悠远超然的南山。两句刻画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形象。这不是一个“采菊”一般的动作,而是包含着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情操。
  东篱的凌霜黄菊,苍翠的峻拔南山,大自然高法美好的景致与结庐人境超脱尘世的诗人融为一体,形成人与自然物我合一的意境,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也正是作者自己的悠然。此句刻画了一个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又刻画一个采菊的形象,人与自然诗情画意,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什么?有何深意?
  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景物描写。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诗人《归园田居》中写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反璞归真”。
  4、最后两句的理解
  本诗的主旨句,抒怀。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出来,只可意会,妙不可言。万物运转,各得其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辞官归隐及人生的真谛。
  五、指导背诵
  六、课堂练习
  1、诗中表明远离官场,不慕荣华,只求反璞归真超脱自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写归隐之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表明作者结庐人境,悠然自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小结拓展
  诗人陶渊明弃官归隐,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独善其身,与黑暗的官场决裂,选择适合自己生存方式生活,具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但也要辩证地看待他的归隐,要洁身自好,并不一定要归隐田园,与世俗决裂,而应该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学会生存。
  八、布置作业 背会并抄写《饮酒》
  板书设计:  饮酒
  心远地偏_________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采菊见山_________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_________自然之景、归隐之意
  真意忘言_________人生真义、反璞归真
《饮酒》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意境美,感悟陶渊明的洁身自好的品格。2
  体会诗中人、景、情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人、景、情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境美,感悟陶渊明的洁身自好的品格。
  教学课类型 自读课 教学方法 讨论法 主要教具 多媒体
  学法指导 点拨学生讨论并赏析
  板书设计 陶渊明诗两首—饮酒人、景、情  抒发作者不追求名利、融为一体   
  洁身自好的品格和人生态度。
  课后反思   
  时间 阶段目标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指导朗读体会情感赏析诗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小结 一
  导入我国古代的进步知识分子,他们有着高尚的品格,往往与社会的浊流产生矛盾,与官场上的黑暗相对立,于是他们大多数会选择一条路——辞官归隐。东晋著名的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他弃官归田后,做了许多悠然自得的诗,来表明他的心志,今天我们来学习《饮酒》诗,通过诗中描绘的画面,来欣赏一下这首诗的意境,也认识一下作者的风格。二
  朗读、体会这首诗是诗人悠闲生活中的佳作,他的诗风格自然淡雅,在朗读的时候可以感受到。诗中有人有景有情,请大家熟读后用一段话来表述诗的内容,描绘诗的画面。另外。我们来体会一下,诗中作者的生活态度是什么样的?学生范读、小组讨论交流三
  描绘画面、师生点评   发言,描绘画面生活态度:远离名利、悠然自乐!四
  赏析诗句前四句作者把房屋建造在人们聚居的地方,过去了隐居的生活。在《归园田居》中有(开荒……八九间),但是,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只是为什么呢?常言道:“心境自然凉”,作者能做到这点正是因为“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呢?作者的心已经远离了世俗名利、内心非常平静,所以觉得自己的住处很僻静了。接下来的四句前两句写人,生动的描绘出作者俯身看菊花的赏花的样子,又在不经意间看到了南山,这里,(问)“悠然”两个字用的很好,可以突出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态。下两句写景,傍晚的时候,落日遮山,晚霞映衬,景色非常美丽,飞鸟呀结伴飞回了树林。这四句,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最后两句,作者悟到此中的真意是什么呢?为什么作者说没有什么可辨呢?因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问:在这里作者达到了一种、什么心态很境界呢?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五
  小结(板书)这首诗,诗人是随心而写的,是触景而生的情,人在景中,景在人的活动中,人与景融为一体,悠闲的生活与优美的自然相得益彰,观景有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但要欣赏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还要学习作者那种远离名利纷争,怡然自乐的生活态度。 导入新课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指导并点拨学生讨论
  赏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体会诗的意境小结 学习新课朗读,体会诗的情境交流赏析诗
  句体会诗歌的意境小结
《饮酒》教学设计 篇8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2、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
  3、体会诗意。
  (二)能力训练点
  1、朗读诗歌做到以声传播,有感情朗读,读出诗中的意味。
  2、了解诗歌的赏评。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诗人的高雅志趣,高尚节操。
  2、人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爱。
  (四)美育渗透点
  1、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感受诗人的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
  知——析赏——评——行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
  1)、创作背景的介绍。2)、诗人的整体评价。
  3、疑点
  重点词句的理解。
  4、解决方法
  1)、注重贯穿朗读训练,以朗读带动理解。
  2)、结合陶渊明的诗歌介绍背景。
  3)、以同类诗文拓展诗歌的赏评。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媒体设计
  录音机《古筝高山流水》、投影仪《陶诗、赏诗》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朗读诗歌。
  2、设问、作答、引题。
  3、背诵诗歌。
  4、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七、教学步骤
  (一)导语
  中国的传统文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诗歌和散文更是两股清泉,我们应不断地汲取,让它们永久地留在血液里,终生受益。初一上学期我们学过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一洗都市的喧嚣、尘世的铅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画圈。展示了山村优美的风光,恬静的生活,老友间的情谊,透出诗人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静的田园生活的情趣。大家还能知道哪些诗人也是田园诗人(王维 《竹里馆》。谢灵运《登池上楼》中写冬去春回的神助之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渊,杂英满芳甸。”)请大家把课本打开p317,今天我们来共同研讨真正的隐士,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上品《饮酒》来领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净世界。
  二、背景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在其自传性散文中称“五柳先生”(宅边有五柳树,因此为号焉)
  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猛志逸四海”,有“大济于苍生”之志。
  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一心处两端”
  四十一岁辞彭泽令隐居躬耕时期,史记当他在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来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示归隐的决心,“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在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中曾云其志向和对世俗的观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做官是“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归田园是“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而且包含道家的所谓纯真本性的意义,将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复到自然的面目)
  代表作: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诗并序》
  散文《桃花源记》成语世外桃源的出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花垂鬓,并怡然自乐。”
  《五柳先生传》(过去进步知识分子企慕的人物),赋《归去来兮辞》其中优秀作品内容上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对后代作家影响很大,王维曾写“复值接与醉,狂歌五柳前。”自比五柳,开田园一派。
  三、知
  解题:本篇为《饮酒》组诗的第五首,此组词共二十首,为陶渊明酒后写的杂感诗。
  在古代酒与人关系甚密,可解忧可增兴。
  曹操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斗酒诗百篇。
  杜甫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王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陶亦自云: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俗语:酒后吐真言,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的真言。
  2、一读
  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意义,体会文意,
  3、逐步读——析——赏。
  教师范读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点明而转折——矛盾 人境无车马喧。
  自问自答 实——虚 意味深长。
  学生齐读(注意问句升调,答句的意味深长)
  归纳: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既远离了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板书 心远——骨 心静——境自静
  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说出亲切感人.中国禅宗六祖能一日诵经,风吹幡动,一曰:“旗动”二曰:“风动”慧能曰:“心动”亦点明此意。
  学生齐读,体会诗意。
  接着诗人顺势而下写出无限的意趣。
  教师范读后六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初句点明:妙在“悠然”——无意看山。
  “见”不是“望”“看”——景已入心。
  触景生情,与自然化为一体,进入更高的境界。
  体会人与自然的贴近,顾城《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这是诗人推崇的田园生活优雅闲适的绝妙写照,也是作者追求的飘逸之梦。王维诗中亦云其悠闲“倚杖紫门外,临风听暮蝉”。
  至于“菊”字,我们可从苏东坡《冬景》中可见“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傲霜枝”一个“傲”字尽现其意。
  周敦颐《爱莲说》中曾云“晋陶渊明独爱菊”物芳可明志洁足见其节操高尚,淡泊名利。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可见此句有两意:1)、在己,鸟知回,我知回,已回。
  2)、在人,鸟知回,你们为什么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投身宁静优美的自然怀抱中呢?这是一种真情的召唤。在自然的感召下,诗人的心更宁静了,他悟得了真意:鸟日出而出,日归而返,完全委运自然,那么我要像飞鸟一样,纵身大自然之中,以尽百年,不也欣然自得吗。正如《挽歌》中云“死去何足惜,托体同山阿”这接近于老庄的自然无为,返朴归真。但诗人悟得有没有说出?——引出末句。
  点明,真意——髓
  南宋词人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李白《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蓦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归纳,诗人悟得却不愿细析(有莫测高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此句展现无比广阔无比自由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正是陶渊明毕生追求的世界,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不是很多人能懂得,足见其诗“旷达中含几多悲凉,飘逸中带几多沉重。”)
  此时景情意合而为一,实乃诗之完美境界。
  体味、讨论、齐读。
  听《高山流水》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
  评:
  1、陶自评“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2、宋 陈师道评“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
  3、金 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
  启、行
  1、学其金刚怒目一面“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于戚,猛志固常在。”
  2、洗其消极: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热爱自然,共享自然。
  轻松一刻: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1、采(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人闲( )花落,夜静春山空。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 )始盛开。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 )出墙来。 6、人面不知何处去,( )依旧笑春风。
  7、竹外( )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沾衣欲湿( )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 10、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 )来。
  1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村。 12、( )( )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3、来日绮窗前,( )著花未? 14、停车坐爱( )晚,( )红于二月花。
  15、( )尽已无擎雨盖,( )残犹有傲霜枝。
  板书
  饮 酒       陶 渊 明
  启、行:有追求、爱自然
  评:景、情、意、理合一
  闲适、自得--傲
  析、赏:而 心静境自静
  心远——骨 田园尘世
  悠然——飘逸之梦 景即情
  真意——髓 自然
  知:背景   文意
《饮酒》教学设计 篇9  一、导入
  齐背《归园田居》
  二、朗读诗歌
  1.听范读,仿读。
  2.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3.齐读诗歌。
  三、理顺文章大意
  1.同桌互助,试译诗歌。
  2.交流难点,理解诗意。
  参考: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僻了。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山。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青霭中,益发变得佳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眼看暮色渐浓,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窠。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四、诗句赏析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明确:“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明确:表现了诗人的超凡脱俗,淡泊名利。
  “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明确:包含着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情操。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明确: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的景物描写。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确: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6.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明确:远离尘嚣,置身于自然中,清静美好自然的生活。表现诗人洒脱、恬淡、追求自由的生活态度。
  五、拓展阅读: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积累关于“酒”的诗歌名句。
  3.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饮酒
  陶渊明
  淡泊名利、宁静处世
  超凡脱俗、热爱自然
  洒脱恬淡、追求自由
  雷真民
《饮酒》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浪漫主义音乐、歌剧艺术的发展及艺术特点,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逐步养成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表演和参与活动,展示学生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3.知识与技能:学习歌剧《茶花女》并哼唱《饮酒歌》主题旋律,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并掌握歌剧音乐对刻画人物性格及叙述情节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教学重点:
  什么是歌剧及歌剧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歌剧音乐对刻画人物和叙述情节时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教学准备:
  钢琴、CD机、录像机、投影仪、道具;课前学生查阅歌剧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浪漫主义音乐
  先欣赏一段古典音乐(复习旧知识),然后再欣赏一段浪漫主义音乐。
  1.复习古典音乐特点及代表人物(学生欣赏音乐后回答,教师评价)。
  2.学习浪漫主义音乐:
  ①欣赏一段浪漫主义音乐,学生谈感受,教师评价并讲述浪漫主义音乐;
  ②了解其概念、特点及代表人物;
  ③代表人物图像运用投影播放,加深学生对这一时期人物的印象。
  二、新课教授——歌剧及相关内容
  师:在了解什么是浪漫主义音乐之后,我们来共同观赏一段音乐片段。(播放一段歌剧片段,然后请学生们判断音乐种类并回答录像中所包含的几种音乐形式)
  生:畅所欲言。
  师:播放的是——歌剧,并概括学生所回答出现的音乐形式,引导学生集体总结出歌剧的概念。
  (一)出示出以下内容:
  什么是歌剧(0pera)——由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其中以歌唱为主。
  师:歌剧起源于l6世纪末的意大利。
  出示:(采用连线的形式)
  歌剧——(正歌剧、喜歌剧、大歌剧、轻歌剧)
  音乐部分——(独唱、重唱、合唱、管弦乐)
  演唱部分——(女高音、次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
  管弦乐——(声乐伴奏、舞蹈伴奏、序曲、前奏曲、间奏曲)
  独唱的声乐体裁——(咏叹调和宣叙调)
  ★咏叹调和宣叙调(各描放一段歌剧片段举例说明并总结什么是咏叹调和宣叙调。)
  (二)学习歌剧——《茶花女》
  1.出示作曲家威尔第的肖像、简介及代表作并介绍威尔第和作品《茶花女》的创作。
  2.师生讨论《茶花女》作品名字的由来。
  3.欣赏《茶花女》片段,作品介绍:
  出示:故事梗概,主人公
  (学生了解剧情并讲述,师概括主要内容并补充)
  4.第一幕《饮酒歌》分析:
  ①欣赏《饮酒歌》全曲。
  生:根据所欣赏的音乐旋律回答这一部分应描述的场景。
  师:评价并补充。
  播放《饮酒歌》录像,学生观看。
  ②分段欣赏和练习(采用学生竞答的形式)
  出示:(根据所欣赏的各段落,分析所用乐器、几拍子舞曲、刻画的人物的情绪和性格。)
  师:单二部曲式的分节歌,(男、女二重唱)逐段播放录像,启发学生把音乐、演唱和人物性格紧密结合;掌握三拍子舞曲的特点(采取让学生跟随音乐节拍用多种方式表现出节拍特点),理解歌剧音乐对刻画人物的独特手法,感受歌剧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③再次欣赏全曲并学唱:(掌握《饮酒歌》主旋律)
  a.小声跟唱。
  b.师:钢琴教唱。
  生:学唱。(主要让学生熟悉主旋律,体会歌剧音乐演唱时的情感的表达。)
  难点——歌唱技巧;
  注童大六度跳进;
  节奏——轻快而活泼;
  感情的调动和抒发。
  c.全体齐唱。
  d.根据演唱分组。男生、女生、重唱。
  (充分调动学生歌唱的情绪,让学生在歌唱中体会主人公的心情及音乐旋律的风格特点。)
  d、实践表演练习
  三、巩固与提高
  (一)表演剧情:
  按照所需人物角色,推荐学生表演剧情。(师:发道具,学生的妆扮及表演的配合。生:演员展现个性,提高理解和表现力;其他学生当观众,进一步理解剧情,感受气氛。)
  根据学生表演剧情的进展,再次出示剧情梗概和人物特点。 (让学生加深对作品情节的理解和感受音乐的渲染艺术。)
  (二)检测与评价:
  欣赏《饮酒歌》全曲
  生:分三大组——大部分学生参与合唱;爱好声乐的学生根据《饮酒歌》内容边领唱边加以相应的表演;爱好舞蹈的学生随音乐翩翩起舞,将这三部分合为一体。
  发挥学生特长爱好,发展学生个性,把《饮酒歌》整体表现完整,用录像机录制下来,供学生随时观看他们自己表演的《饮酒歌》,人人参与,激发兴趣学习效果。
  四、小结与作业
  (一)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歌剧《茶花女》,了解了什么是歌剧?歌剧音乐的特点?歌剧在渲染人物时所起的作用等,通过表演和演唱,增进了大家对歌剧的熟悉,希望大家能喜欢歌剧这种音乐表现形式,领悟歌剧的精粹。
  作业:
  (二)发动学生自己寻找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音乐作品。
《饮酒》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生平几这首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2.了解学习鉴赏诗歌形象的常见方法。
  过程与方法了解陶渊明生平几这首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采取读—讲—赏—评的教学方法,探究陶渊明成为士大夫精神归宿的个中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树立热爱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2.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
  教学重点
  探究陶渊明成为士大夫精神归宿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心远”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
  二、介绍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作品《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田隐居》、《饮酒》。其中《饮酒》诗20首。这组诗是陶渊明饮酒之后写的,但所写内容不一定与饮酒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的喜爱。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他用心良苦。这里所选的是第五首。
  可以说,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许多士大夫仕途失意,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由此可见,陶渊明已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归宿。
  那么陶渊明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归宿,今天我们通过《饮酒》这首诗来探讨个中原因。
  三、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
  四、研讨课文,对文章重要词语和语句的理解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庐字的本义:乡村一户人家所占的房地,引申为简陋的小屋的通称。“车马喧”看书上注释,还可补充: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可补充诗人的家庭背景:他的曾祖父陶侃功业盛大封为长沙郡公,是东晋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祖父、父亲、和他本人都做过官。他的家族是柴桑的名门,尽管到了陶渊明这一支脉衰微了,但还不太可能“门前冷落车马稀”。无车马喧表现的是他远离世俗,厌弃官场的坚定抉择。“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矣”。我想:王安石的评价不会只拘泥于前四句诗结构上的精妙,更体味出了他的神韵。
  “心远”与“地偏”是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净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只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明确:心远包含三个因素: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事。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的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以觉爽,处涸泽而犹欢)这就是陶渊明成为士大夫精神归宿的一个重要因素。
  2.除此之外,诗人笔下所描绘的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是不是士大夫回归陶渊明的又一因素呢?
  名句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名句名在哪里?
  1.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字也用的极妙,“见”是无意中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异趣。
  2.刻画了一个采菊的形象。有人说“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周敦颐《爱莲说》把菊花称为“花之隐逸者也”,“晋陶渊明独爱菊”。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刻画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形象。
  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寒枝”表现了菊之耿介。元缜“不是花中更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分析含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诗人在《归去来兮辞》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返”,这句正好应合“飞鸟相与还”。《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这时我们隐隐约约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在规劝别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秋菊、夕阳中悟出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马?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真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的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已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真正的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天然的本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归结:陶渊明高远的心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以及他笔下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都是他成为士大夫精神归宿的原因。
  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前四句叙事道理(人境——无喧——心远——地偏),中间四句写景显理(采菊——见山——日夕——鸟还),最后两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与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抒归隐之情,或叙田园之乐,或道人生真谛,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
  封建社会,士大夫们把陶渊明作为精神归宿,那么今天,我们能能从陶渊明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呢?
  一是“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借鉴,诗中写道:“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社会中,不可能象他一样隐居,但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远离名利,远离物质追求,我们的心境就会变得宁静,就会克服浮躁情绪,这对于我们自身的修养,对于社会的安宁都是由益处的。
  二十陶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来生活,诗人不愿在黑暗的官场混,他本人又很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因此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归自然。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生存方式可以选择,特别是在现今社会,生活呈现多样性和多变性,面临的诱惑也很多,我们选择的前提是:健康、向上、有益、乐观。关键是适合自己。(联系现实谈谈“有为”“有不为”)
  五、诗歌的鉴赏
  1.知人论世
  2.要体味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2分析诗歌的哲理句。
  六、作业
  阅读赏析《饮酒》之一
  板书
  人境——无喧——心远——地偏 叙事道理 心静自然凉
  采菊——见山——日夕——鸟还 写景显理 万物各得其所
  真意——忘言 抒情悟理 语言有时不能表达美妙的感受。
《饮酒》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设计思路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
  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饮酒》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欣赏乐曲《饮酒歌》,感受乐曲不同部分的情感变化,从而歌剧对音乐的喜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学习过程中运用聆听、表现、合作等方法,学生能够完整地表现乐曲并能提升音乐感知能力。
  【知识与技能】
  能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了解歌剧《茶花女》,并能哼唱《饮酒歌》的主题旋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听赏音乐的主题,哼唱歌曲,并感受乐曲不同部分的情感变化。
  【难点】
  运用音乐基本要素分析、理解音乐,了解演唱形式。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茶花女》片段,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变化,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介绍歌剧《茶花女》的故事情节,引出课题《饮酒歌》。
  (二)感受体验
  1.初听乐曲
  并设问: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歌曲是男主角阿尔弗雷多在女主人公薇奥莱塔举行的宴会中举杯祝贺,用歌声表达对薇奥莱塔的爱慕之心,薇奥莱塔也在祝酒时作了巧妙回答,所以在速度上是稍快的。
  2.复听乐曲
  并设问:歌曲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场景?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歌剧的第一幕表现了两人的对唱表达了他们互相爱慕之情,在最后一段客人们的合唱也增添了这首歌的热烈气氛,所以《饮酒歌》给人一种活泼欢快的感觉。
  (三)探究学习
  1.教师播放音频,引导学生聆听时思考:歌曲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总结:歌曲的旋律重复了三遍。第一遍为阿尔弗莱德的独唱及朋友们的合唱;第二遍为薇奥列塔的独唱以及两位主人公的对唱,最后有合唱呼应;第三遍是客人们的合唱。
  2.教师播放视频音乐,引导学生随音乐体态律动,感受音乐的起伏,并结合乐谱找出发生起伏变化的主要原因。
  这首单三部曲式的分节歌以轻快的舞曲节奏、明亮的大高色彩及六度大跳的旋律动机贯穿全曲,在装饰音——倚音的辅助下,表现了主人公对真诚爱情的渴望和赞美,充满青春的活力。同时又描绘出沙龙舞会上热闹、欢乐的情景。
  3.教师弹奏主题旋律,学生跟琴哼唱。
  4.教师播放《茶花女》片段,伴随音乐,引导学生已小组的形式,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体会歌剧的魅力所在。
  5.完整地播放音乐,深入体会歌曲的情感变化。
  (四)巩固提高
  教师通过播放威尔第的另一部歌剧《弄臣》片段,并提出问题:此作品与《茶花女》有和不同?请小组展开讨论后,教师顺势介绍作者威尔第的生平。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感受歌曲《饮酒歌》不同部分的情感变化,了解歌剧。
  请同学们课后查阅关于此故事的内容品读,下节课分享。
《饮酒》教学设计 篇14  【课前预习】
  一、解释下列词语:
  1.结庐:
  2.喧:
  3.君:
  4.心远地自偏:
  5.悠然:
  6.辨:
  7.忘言:
  8.相与还:
  二、说出这首诗的大意
  三.朗读诗歌
  【课堂练习】
  1.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与陶渊明的“,”意趣相似。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
  3.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4.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
  5.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答:
  6.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课后练习】
  阅读《饮酒》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答: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答: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
  答:
  4.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蕴含的哲理。
  答:
  【试题链接】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推荐阅读:
  • 《饮酒》教学设计(精选17篇)
  • 《饮酒》教学设计(精选12篇)
  • 《饮酒》教学设计(通用16篇)
  • 《饮酒》教学设计
  • 《饮酒》教学设计
  • 《饮酒》教学设计2
                             
                   
                   
                     
                            《饮酒》教学设计(通用14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