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回复: 0

《爱莲说》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6 01: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爱莲说》教学设计(精选15篇)
《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设计(A)
  蕃(fān)    淤(yū)泥    濯(zhuó)    清涟(lián)    不蔓(màn)不枝
  亵(xiè)    噫(yì)    鲜(xiǎn)有闻   
  七、布置课外作业 。  
  1.找出课文中的“之”字,并分别指出它们的意义或用法。
  2.以某种植物为题材,写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
  教学设计(B)
  通文意,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词浯,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诵读、背诵课文,是短文两篇的教学重点。理解学习类比手法的运用是《陋室铭》的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映衬手法是《爱莲说》的教学难点 。
  短文两篇应以诵读(包括背诵)为主,以讲为辅.达到当堂成诵。用抓“文脉”的方法快速记诵,背诵课文。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不必多作发挥。点到为止。
  教学安排两课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古代名士文人常爱以物咏情言志,我们今天要学的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中的名篇。作者借陋室、莲花抒发自己怎样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吧。
  彩屏显示:彩图及课题《陋室铭》。   
  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    无案牍之劳形    西蜀子云亭
  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莲而不妖    不蔓不枝
  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    陶后鲜有闻    宜乎众矣
  8.默写全文。
  第二课时
  明确: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____________
  (2)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
  (3)中通外直 ____________
  (4)不蔓不枝 ____________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
  (6)予谓菊 ____________
《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2  这是我在镇江市教育学会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中获一等奖的教案,课件还在光盘上,暂时不能发。
  教学目标 :
  1、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 导入  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 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 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 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 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
  周敦颐(         )            可爱者甚蕃(         )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
  不蔓不枝(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花之隐逸者也(         )  陶后鲜有闻(         )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 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 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 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 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 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再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七、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八、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 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九、 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十、 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菊  (正衬)              隐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设想:
  《爱莲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我在教案的'设计上,力求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从教法上看,力求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说”的 特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2.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爱花吗?
  生:(略)
  师:既然爱花,那么请你说出一种你喜爱的花,并说出喜爱的原因。
  生答:(略)
  师:看来,同学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师: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打开多媒体课件----国画“莲花”)。多美的莲花啊!清纯,脱俗,它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示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了解体裁,简介作者。
  ①了解体裁
  点拨:“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②②作者简介
  明确: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学生自由的读课文。
  2、听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3、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分组自学,疏通文意。
  1、分组自学,要求:①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
  ②不懂之处,互相讨论。
  2、汇报自学情况,不懂之处,举手提出,可指名回答。
  五、合作探究,品味赏析。
  1、探究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合作学习相结合)
  (多媒体展示问题)
  ①.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②.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③.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④.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讨论并归纳: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⑤.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点拨: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六、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七、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我爱 ”说或写一段话,抓住所说事物的特征,力求能出新意。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六、八、归纳总结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附: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濯清涟而不妖——————————————质朴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正直
  香远益清————————————---——-芳香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
  托物——————————————————言志
  (莲) (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
《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一、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言简意丰、文笔多变的写法。
  二、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义,辨识“之”“焉”的不同用法。
  三、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设想
  一、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难点是正衬和反衬的理解。
  二、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易,句式整齐,语言优美,宜加强朗读,做到当堂背诵。
  三、课前准备好莲花(包括莲、藕)的彩色挂图,让学生在得到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导入  课文,有利于理解课文。(如有配合课文的录像片更好,用法则须另外设计。)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
  出示挂图,提问:这是什么花?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花?为什么?(根据回答情况适当引导。)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在他们的作品中,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可以这样说,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莲花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
  解释:“说”是古文的一种文体。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分读后集体朗读。
  三、读讲课文。
  1.让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课文。稍作准备后指名学生讲述第1段意思。
  教师讲评,强调实词“蕃”、“染”、“植”的意义,要求同样以“沾染”为意,说出一个带“染”字的成语。(答:一尘不染。)
  板书归纳“之”的不同用法:
  提问:作者赞美莲的这些句子包含了莲的 哪几方面的特点?
  讨论后归纳:不同流合污,不妖艳媚俗,刚正不阿,傲然坚贞。
  齐读第1段,试将赞美莲的句子背出来。
  2.读讲第2段。
  学生阅读后提问: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第一层,是作者对三种花的评价;第二层,是作者的感慨。
  提问:两个层次的句式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层三个并列分句,句末都有一个“也”字,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句末的“也”是帮助表示判断的语气词。这种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呀……”的形式,“也”等于“呀”表示感叹。
  第二层,句式基本相同,但语气各不相同:第一句陈述,第二句设问,第三句感叹。想一想:这三个句子作者用不同语气来表达,其中有什么道理?
  分析:第一句表明像陶渊明那样爱菊花的人不多,语气比较平稳,所以用陈述。第二句要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用问句形式加强语气。第三句是说爱牡丹的人很多,言下之意是说世上追求富贵的人多,这里隐含着作者对当时不正世风的批判,感情强烈,所以要用感叹语气。
  强调:“鲜”,这里读作“xiǎn”,意思是“少”。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里也有,如“鲜为人知”的“鲜”就是这种用法。
  思考:这一段两层意思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第一层以三个比喻来评价菊、牡丹和莲三种花,这里虽然没有贬褒之词,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三者之中,君子最为高尚。第二层作者发表感慨,突出自己对莲的喜爱。前后联系,我们不难理解,作者爱莲,是要以莲自况,表明自己是一个像莲那样品格高洁的君子。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齐读第2段,试背诵。
  四、总结课文。
  1.教师归纳: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课文第1段主要用记叙句法描述了莲花优美的姿态,突出它的高洁品格,表明自己对莲花的喜爱。第2段先用议论对三种花进行评价;再抒发感慨,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不良世风。真正体现了言简意丰、文笔多变。
  2.提问:本文题为《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
  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如果不提菊和特丹,只是一味赞颂莲是多么美好,多么高尚,自己对它是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意思不容易表达得深刻。而把菊和牡丹跟莲来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花的可贵。这就是映衬手法的好处。另外,映衬还有正衬和反衬之分,这里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它们有什么不同,我们可在课后认真地加以揣摩。
  3.评价: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他因为愤世嫉俗而流露的那种目空一切,自视清高的思想是有片面性的,也是不足取的。
  五、布置作业 。
  1.解释下边句中加黑词的意思。
  (1)出淤泥而不染(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根据下边加点词的不同用法,分别写出例句。
  3.熟读背诵课文。
《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5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借助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了解“说”这种文体。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 理解正衬和反衬的手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情操。
  4、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对正衬和反衬手法的理解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教学设想:
  以读为主、读、析、讲、背方法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学习莲花的高贵品质。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播放歌曲《荷花颂》将学生带入情境。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曾写过一篇《爱莲说》,他笔下的莲花又是怎样的?他是怎样描绘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散文。
  二、介绍“说”的文体知识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简介作者
  周敦颐,又名敦实,宋朝道州营道(现今湖南道县)人,著名哲学家,谥号元公(谥号,死后所给的称号),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周敦颐曾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四、背景介绍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五、组织活动
  (一)听莲:
  听课文朗读,教师范读。
  (二)读莲:
  1、让学生跟老师读。
  2、指名读,正音,出示生字图片,领读生字。
  3、自读课文。
  4、齐读课文 。
  5、结合注释,小组合作自译课文。
  (三)品莲:
  a 品莲之美:(学生合作探究,举手回答。)
  过渡:莲花是美的。美在哪里呢? 我们先看课文《爱莲说》,文章哪一段写“莲”?
  1、读第一段:
  师:这一段写出了莲花怎样的形象呢?这一段当中有两句最有名,你们猜猜是那两句?
  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不妖。
  2、师:莲花有没有因为自己漂亮而卖弄自己?写出这两句对应的莲花的品格。
  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不显媚态。
  3、师:“中”是里面,里面怎么样?见过莲花的茎么?外直写出了莲花的什么品格?
  生:内心通达行为方正。
  4、师:不蔓不枝,蔓是一种植物,特点是自己长不高,但如果附近有攀附物,他会爬得很高,生活中有这样的人么?
  生:有,攀附权贵的人。莲是不是这样?不是。
  5、师:香远益清 ,这句话写出了莲花什么品格?
  生:美名远扬。
  6、师:亭亭净植中的“亭亭”写身材,写出了莲怎样的体态?
  生:仪态端庄。
  7、师: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根据上下文推断一下亵玩一词的含义。这句话写出了莲花什么特点?
  生: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8、师: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生:从三方面写莲的美好形象: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9、齐读第一段,读时注意韵脚要读的重一些,并读出延长音。作者如此细描细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爱莲花的外形吗?(小组讨论)
  生:不是!
  老师概括:莲是君子的化身,两者之间一定会有相似之处。“出淤泥而不染”刚才我们说过,淤泥是莲花的生长环境,那么相对应的君子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呢?污浊黑暗的封建社会。既然莲花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也同样,虽然生活在黑暗污浊的社会之中却能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仪态端庄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我们说,只有具备了这七种高尚的品德,我们才称之为“君子”。?
  10、师:通过这幅画,我们可以理解作者在这里运用的是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生:托物言志。
  b 品文之美:
  11、师:本文写的是莲,为何要写菊和牡丹?(学生讨论回答)
  这是衬托的写法。作者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更加含蓄而突出地表达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写菊是正衬,是美丽的,红花必须有绿叶衬托。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尚。它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些都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与莲的品格相似,作者持赞赏的态度;;而写牡丹则是反衬,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人生态度作者是否定的,持鄙视的态度。(屏幕显示板书设计)写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12、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作者“出淤泥而不染”高贵品质的崇敬之情,深情背诵课文。
  13、小结:
  第一段以总述开头,接下来对莲花进行描写。第二段是作者独到的见解,开头三句构成排比是议论的写法,后面以“噫!”字开始,是抒情的写法。全文仅119个字,融叙述、说明、描写、议论和抒情为一体,不愧是“说”文体中的精品。
  14、下面让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别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内在联系和有新意。
  老师(带头起兴说一句):我特别喜爱牡丹。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写牡丹总是贬的多,我对此颇感不平。当春风甘露唤起百花争艳时,贵为百花之王的牡丹无疑是最美的,她像一位雍容的贵妇,美丽中带着一份端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何要贬呢?更何况,牡丹源于隋而兴于唐,这恰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于是在人们印象中,牡丹便是国泰民安的象征。时至今日,牡丹与坚贞不屈、傲之寒霜的梅花一起成了我国的候选国花,如果牡丹没有其过人之处,能成为候选国花吗?因此,我爱牡丹。
  生:我特别喜爱梅花。梅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及清雅高洁的形象,许多中华儿女都拥有梅花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梅花与坚毅不拔的苍松、婀娜多姿的翠竹并称“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以梅为首。王安石写的一首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歌颂了梅花百折不挠拥有顽强生命力的精神。因此,我喜爱梅花,更喜爱梅花的精神。
  15、出示幻灯片,让学生积累背诵历代文人笔下的莲。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 杨万里
  荷花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宋 苏 轼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唐 王昌龄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残荷听雨声。 ——唐 李商隐
  旋折荷花剥莲子, 露为风味月为香。 ——宋 苏 轼
  唯有绿荷红菡萏, 卷舒开合任天真。 ——唐 李商隐
  素花别门多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唐 陆龟蒙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 ——唐 郑 谷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 李 白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 乐府民歌
  师:这些有关莲花的诗句整理起来,扩大了知识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整理、积累有关诗句。
  六、布置作业
  以你对梅、兰、竹、菊四君子的独特认识,试模仿《爱莲说》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篇赞梅傲霜斗雪的《梅赞》或论竹虚心刚直的《竹说》……
  七、《爱莲说》教学反思
  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走, 这节课,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开始,我放了《荷花颂》的歌曲将学生带入情景。接着,学习课文.先听录音,再听录音跟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学生提出有三个字音读不准:“涤”“蔓”“鲜”.当堂有学生予以正音.一个句子难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稍加朗读,大家就明白了.然后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我点拨一下即可。
  从莲花的形象分析君子的品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基本能概括出来。对于菊和牡丹的衬托作用,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我引导学生先说出运用的是衬托手法,然后适时作了比较,这种手法的运用是为了突出了莲的高贵品质。
  关于托物言志的写法,我用:“我特别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来实现的,很多同学都能说出自己所喜欢的事物。
  这堂课,学生预习扎实,能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学生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的根本转变。
《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的】
  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
  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
  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教学设计】
  一、莲花欣赏,交流引读
  1、图片展示:学生欣赏无穷碧的莲叶,别样红的莲花,并吟诵莲的诗句,充分感受莲之风韵。
  例:《乐府》中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唐诗中的留得残荷听雨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交流引读: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这里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板书课题及作者)
  3、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4、题解: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⑴ 教师示范诵读课文,学生把握下列难读的字词。
  蕃 淤泥 濯 清涟 妖 蔓 枝 益 亭亭 净植 亵玩 焉
  ⑵ 学生情感朗读,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⑶ 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蕃 濯 谓 隐逸 君子 噫 鲜 宜乎 者也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设置问题情景一:
  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讨论明确: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讨论明确:不是。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设置问题情景二:
  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讨论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设置问题情景三:
  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讨论
  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谁爱菊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谁爱牡丹?世人。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设置问题情景四:
  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讨论明确:
  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课文中的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四、借花喻人,归纳主题
  1、借花喻人:
  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
  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
  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惋惜的情感? 对于牡丹,作者更多的是鄙视。
  2、归纳主题: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
  3、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可能这样说: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教师可以这样说: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2、课外延伸:
  ⑴ 背诵默写课文。
  ⑵ 仿写《爱莲说》以爱 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菊 (正衬) 隐逸者 惋惜
  世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巩固对中心意思的理解。
  【教学重点】 对中心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难点 】 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与内容】
  一、情景导入  (cai 课件)
  1、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哪几位同学能为大家描述一下荷花的形状?
  2、 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它的区徽主要以什么作图案?你认为这样设计的理由什么?
  【答案要点】
  ①、它的区徽主要以荷花作图案,因为澳门的地形宛如一朵出水芙蓉。
  ②、澳门长期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受外族管制,但澳门人民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宛如荷花一般,志趣高洁。
  同学们知道,春有桃花、夏有莲花、秋有菊花、冬有梅花。澳门人民之所以用莲花作为区徽的图案,由此看来,荷花在澳门人民心目中有不凡的意义。 对莲的这种认识自古就有,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人颂莲言志的短文 ——《爱莲说》(板书课题)
  二、配乐朗诵,初领文意(cai 课件)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认真地听一遍本课的配乐朗诵,听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问题:①、把你对莲的描绘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上横线;②、思考如何复述课文内容。
  三、课文复述,感知文意 (学生发言)
  刚才听了一遍课文朗诵,之前,同学们在预习课上已经结合课下的注释,对本课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哪几位同学能为我们复述一遍课文内容?(提示:可以按原文内容直述,也可以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主要观点进行变式阐述)
  四、录像欣赏,加深文意(cai 课件)
  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把握、理解课文,请欣赏、感知一段精彩的录像。
  五、课文分析,探究文意(cai 课件,展现莲的定格画面)
  悠扬的音乐、声声入耳;精美的画面、映入眼帘。一段精彩的录像,确实把我们带入了对莲的一片遐思之中。 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文,我们一起对课文作进一步的品味和探究性的分析。
  首先,请一名学生起来有表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带着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出示cai 课件)
  1、作者在文中把莲比作什么?——把莲比作君子。
  2、你认为我们生活中君子的标准应该是怎样的?
  ——我们生活中的君子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具有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3、文中是从哪些角度、用了哪些语句来展现莲花的品格?你认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写体态、香气方面的句子有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写风度方面的句子有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以上几位同学对莲的感悟和分析都很全面,对赞美莲的语句找得非常准确。为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莲的美好印象,请同学们一起把描写莲的语句齐诵一遍。
  作者邮箱:
《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我们来读课文。先请听录音,注意听准字音,以及句子的语气语调。(大家还有不会读的生词了吗?不过这里我还是要强调一下“鲜”应读为xi?n)
  听了一遍后我们初步了解到在本文中作者是借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的,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这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评价:这一遍读得整齐,也很流畅,但是没读出韵味来)
  三、指导朗读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
  (时间到,大家读懂了没有?如有疑问请提出来。)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试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语 句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预备读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关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九、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菊 (衬托) 隐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9  设计说明:
  最近的几课着重于翻译。先把文段抄写在黑板,学生在下面书写。
  然后学生自读,了解文意,在不懂处质疑,师生交流,老师讲解。
  下面的设计渗透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具体步骤两个班都有差别。
  比如在八班就先分析了莲所代表的品质,然后我问:
  如果只能选择一句话、一个词,你如 何形容君子呢?
  这当然困难。这时候再看末段,在与隐士的比较中,便可发现君子的特质。
  而在七班,则是翻译到末段时,才问起作者对君子的阐释。
  导入:
  清雅的环境可以成就一个人,污浊的环境呢?
  正课:
  甚蕃、
  独爱、
  盛爱、
  独爱、
  1、什么叫甚蕃?什么叫独爱?什么叫盛爱?
  重点解释盛爱:
  种它、养它、戴它、送它、绣它、画它、写它、颂它……
  无穷无尽,没完没了。
  2、在独爱与盛爱之中,看出作者的态度。
  在那么多的花中,陶渊明偏偏只爱菊花,
  在那么多的花中,人们却一窝蜂地选择了牡丹,
  两相对比,你能看出作者的态度吗?
  3、在独爱与独爱之间,看出作者的另类。
  但是,即使在陶渊明的独爱面前,作者还要再言独爱,可见?
  (有差别的独。更独)
  留下一问:
  作者之独,独在何处?
  4、在三爱之中,看出世界的两极,看出作者的中庸。
  A、结合末段,了解花和爱花之人的关系,了解花的隐喻。
  (花是不一样的花,喜欢花的人即是不一样的人;君子,可姑且理解为品德高尚的人)
  菊隐逸者不问世事
  牡丹富贵者趋炎附势
  莲君子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B、以此而论,读出最后三句的真意:
  陶后鲜有闻真的隐士尚存?
  同予者何人真的君子何在!
  宜乎众矣世风日下的沉重哀叹……
  (读出语气)
  C、结合首段,读出隐士与君子之别。
  说这种文体,往往就一事、一物或某种社会现象而抒发自己的感想看法。
  表面上,作者在谈自己的莲之爱,而事实上,世风日下的背景下,我们又多么需要君子!理想,总是因现实而生的。(所以本文的内容有三:真正的君子、自己的选择、选择的因由)
  那么,作者想借菊之爱表达什么?爱菊的隐士和爱莲的君子又有什么差别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因出淤泥而不染使用频率极高,可从这句说起,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比较略)
  我之解读:
  无论环境如何困厄、黑暗,都能坚守自己的内心,保持自己灵魂的高贵。对于真善美的执着追求,才是出淤泥而不染。这不是外在的华贵和张扬,而是内在的从容与坚强,是朴素洁净的美,所以作者说濯清涟而不妖;但这种内在的气质,是完全可以通过外在的言行去表露的,我们不经意间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往往就是我们内心真实的反映。我们的个性思想,我们的精神气质,我们的人格追求,我们的正直纯粹、真诚坦白、表里如一,可以因我们在世间的行为而传播得很远。所以,作者说香远益清。对于这样的人,别人爱慕、欣赏、尊重,却往往保持一段距离,因为觉得志不同、道不合、不相配,所以作者才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所以真正的君子,也就不大可能会和什么什么人合为一群,不大可能会和什么什么人入为一伙。这便自我消解了许多无奈、许多困扰,许多诱惑。这就少了许多无谓的消耗。此之谓亭亭净植。净植是与为伍相对的`,净植是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相应相合的。
  不与他人缠绕,不与自己纠结,原来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重要保证。
  结论:
  比较中,我们才能发现君子的真意和要诀:
  出淤泥而不染。
  对君子,我们可有各自不同的理解,
  但做不到这点的,就不堪称为君子。
  5、在两篇短文内容主旨的比较中,我们无路可退。
  和《陋室铭》比较,这篇就不再是单纯的人格追求,因为人格追求离不开现实的人生目标;做普通的世人、做孤绝的隐士、做独立的君子,这是作者给出的选项,却也是我们人类永远无法回避的选择。而且诡异的是,选择的结果永远相同:世人最多(占据了绝大部分),隐士(包括那些愤世嫉俗者)次之,最后只有极少一部分人选择了君子,你知道为什么吗?
  结论:
  其实,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选择的问题。
  或者说,我们的选择和我们最终的落脚点永远是两回事。
  要想成为君子,所需要的不只是一个念头、一种决心,更重要的是:
  行动,行动,行动……智慧。
  有的时候,你要抗争,
  有的时候,你要低调,
  有的时候,你要迂回,
  有的时候,你要放弃,
  有的时候,你要委曲求全,忍辱负重。
  这统统都是智慧。
《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疏通文意,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文章,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语:同学们喜欢花草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莲花
  过渡语:莲花,也是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钟爱之物。“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水中仙子并红腮,一点芳心两处开”等等,这些诗句可谓写尽了六月莲花盛开之态。而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宋代文人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在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之际,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悠远,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这篇千古佳作——《爱莲说》。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这篇文章。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2、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
  惟吾德馨(xīn)苔(tái)痕鸿儒(rú)案牍(dú)铭(míng)
  (2)根据注解疏通文意
  古今异义词:
  1)鸿古:大,渊博今:鸿雁,书信
  2)形古:形体,身体今:形状,例子
  3)馨:古:美好。今:芳香。
  4)丝竹:古:琴瑟,箫管之类弦乐器。今:丝绸、竹子。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这里作动词,译为“出名”,“著名”。
  2)形容词作动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形容词,灵巧,灵验。这里作动词,译为“显灵”,“有灵验”。
  3)形容词作使动动词:无案牍之劳形。劳:劳累。形:身体。这里作使动动词,译为“使……劳累”。
  无丝竹之乱耳:(使动用法)使……扰乱。
  文中重点字词。
  1)陋室:简陋的屋子。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4)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灵,灵验,神奇。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房子,只要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这。惟:只。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散布得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7)鸿儒:大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8)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9)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10)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1)金经:指佛经。
  12)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借代)
  13)乱耳:使耳朵扰乱。乱,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使……扰乱。
  14)案牍:官府的公文。
  15)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劳,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使……劳累。
  1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南阳,郡名。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在邓县隆中。诸葛,指诸葛亮,三国是蜀国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西蜀,现在的四川。子云,指扬雄,西汉文学家。
  17)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读,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总结: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师总结: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
  归纳主题: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总结: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四)迁移拓展
  (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样的写作手法,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尝试背诵课文。
  (五)作业小结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作业: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11  爱    莲    说
  (周  敦  颐)
  [教学目标 ]
  1、            托物言志的写法。
  2、            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课文:
  1、              同学们,本学期我们所用的教材中,有一本是用一朵花作封面的。想想看,它是哪一本书?(对,是生物书)封面是什么花?(荷花)荷花又名莲花,请大家翻开语文书,看目录部分,猜猜我们今天要讲的课题是什么?(爱莲说)
  板书课题。
  2、解    题:
  本文作者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请同学们注意“敦”和“颐”这两字的读音和写法,区别“敦”和“郭”、“颐”与“熙”。
  课题上的“说”是否就是“说话”的“说”呢?请同学们告诉我什么是“说”?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我们就是要利用注释,找到所需的答案。
  3、教学目标 展示:
  《爱莲说》是一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短文。我们学习它,要通过熟读以至背诵,理解作者借莲花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二、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利用注释自己读课文两遍,疏通生字词。
  三、请两个学生各读一小节,师生共同正音正字
  晋            莲、涟区别          亵玩
  予            鲜      鲜为人知    屡见不鲜
  停顿          予独爱╱莲之出(后面均是爱的内容)
  四、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五、讲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节:
  1、世上可爱之花是否只是莲花一种?
  (不是。以书中为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
  2、“我”为何对莲花情有独钟呢?
  (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可亵玩焉”)
  3、根据注解,理解句面意思:
  益:更加,越发。       精益求精
  植:树立。             现多为种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可以玩弄啊。而:但是。
  4、根据理解,你认为莲花美在何处呢?
  (生活在淤泥中不脏,在清水中不妖媚,茎杆笔直,香气清幽,高出水面,不可玩弄。)
  以《生物》书封面为教具,引导学生分析莲花的品质:
  莲花生长在淤泥中,但是它却白里透红,一点不被污染,不与淤泥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它的茎是笔直的,内部畅通没有阻隔,可见它胸怀豁达,品行正直;它很美丽但不轻佻,端庄高洁。
  5、由此看来,作者写莲,已经赋予了莲花以人的品质,作者不仅仅是为了写莲,实质是为了写人,做人也应当做一个洁身自好、豁达正直、高洁端庄的人啊!作者爱莲、写莲,不正是表达了自己这种志向吗?这种表现手法是什么呢?(托物言志)这样文章既富含哲理,又生动形象,让人回味无穷。
  6、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读这一节。
  根据板书背出来,请一组齐背。
  (二)          分析第二节:
  1、作者把品德高尚的人称为什么呢?(君子)
  把莲花比作是花之君子,又把菊和牡丹比作什么呢?(隐逸者、富贵者)为何这样比?
  因为菊花在百花之后开放,不与百花争艳。
  牡丹艳丽而华贵,达官贵人都喜欢它。
  2   作者为何在写莲时,多次提到菊和牡丹?
  这里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衬托自己对莲的喜爱,衬托莲的品德高尚。
  3  作者对隐逸者、富贵者,持何种态度?
  对富贵者持鄙弃态度,鄙视他们追求荣华富贵,追名逐利;
  对隐逸者持敬仰态度,但否定他们的隐居做法,作者对君子则持肯定、赞养态度。
  4   作者在结尾发表了自己的感叹,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分别是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一问一叹,感叹洁身自好的人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表达了自己要象莲花那样做个洁身自好的人。
  5   请男生齐读这三句,读出陈述、疑问、感叹语气。
  六 ,总结全文
  1,  说话训练。全文以“爱”字作线索,贯穿全文。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周敦颐爱莲花,请大家说说你爱什么以及爱花的理由。(加以肯定,鼓励,引导如何做人。)
  2,  各人所爱不同,周敦颐独爱莲花,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鄙弃了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主题。
  3,  本文除衬托外,还运用了其它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
  七,读背课文。
  八,布置作业 :
  1,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2,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题目为《 爱       说 》  ,填上你所喜爱的花的名字。   
  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        敦      颐)
  陶潜爱菊            隐逸者    陶后鲜有闻          衬托  排比
  众爱牡丹            富贵者    宜乎众矣             比喻  拟
  不染不妖
  予独爱莲     通 、 直                   君  子   同予者何人
  不可亵玩
  托    物            言     志
《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12  一、自学目标:
  1、领悟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2、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3、理解正反衬托的运用。
  二、自学指导
  走进名人故里,感受名人风采。
  周敦颐,湖南永州道县楼田人。
  道县莲文化、月岩风光、敦颐学校。
  (通过以上提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整体感知
  1、走进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理学鼻祖。道州营道人。(作为家乡的历史名人,请学生谈谈自己对他的认识)
  2、解读背景
  《爱莲说》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为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为人正直,敢于主持正义,不贪图荣华富贵。晚年在故乡庐山莲花峰下建舍讲学。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边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过处,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清洁,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至今,江西省星子县还有莲池遗址。
  3、朗读品味
  四、再读课文,小组交流,研读赏析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2、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还有什么?
  3、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菊之爱”和“牡丹之爱”又有什么内涵?
  五、拓展延伸
  1、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个句子。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她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仿句:
  2、周敦颐故里行。
  六、巩固反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甚蕃淤泥洗濯清涟
  隐逸亵玩鲜有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
《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的结合。
  2、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
  3、理解作品对追名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1、疏通文意,理解内容,了解写法。
  2、反复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准备
  课前对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有疑问的字句,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自然界的花种类繁多,千姿百态,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分外美丽,下面就请大欣赏几种花。
  (展示几种花的图片,配以音乐)(先以不同方式逐幅展示,然后总到一幅画面)
  2、刚才我们看到的只是花海中的一束,你能说出这些花的.名称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3、对花的好恶,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情趣、志向,今天我们就选取莲花来深入探讨一下(展示下段文字)
  莲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水莲生植物:它有袅娜可爱的茎叶,有娇嫩雅致的花朵,有沁人心脾的清香;它的果实(莲子)和根(藕)都是食物中的佳品。从遥远的古代,莲在我国各地就被广泛种植,给祖国大地增添了清丽柔和的色调。从古至今,莲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建筑物上,也出现在许多雕刻和绘画作品中,许多诗人、学者教写过咏莲的篇章,赋予莲以各种美好的品质。
  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就是咏莲作品中的典范。(出示课题:爱莲说)以莲花作背景
  二、导学
  1、学生自读课文:弄清字、词、节奏
  2、听录音,划出朗读节奏(逐段展示课文,速度与录音配套,以莲花为背景)
  3、学生自读(屏幕显示已划分节奏的课文)把握语气和节奏。
  4、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5、分组疏通文意,学生对照注释及提示理解文意
  (展示疑难词句)
  独:唯独、只自:从盛:很、非常
  予:我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显得更加清芬
  谓:认为鲜:xian,很少
  6、置疑,学生互相解答
  7、学生齐读
  三、问题探究
  (展示探究的问题)
  1、文章开头为什么先写陶渊明和世人的爱好?
  2、莲花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
  3、作者为什么发出“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感叹?
  四、朗诵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段(出示朗读提示)
  2、学生体会第二段的朗读方法
  3、学生自己背一背
  4、全班试背(屏幕逐句展示课文,并配放音乐)
  5、点学生背诵,比一比,看谁背得熟。
  五、拓展延伸
  1、与莲花有关的诗歌
  2、写几句关于莲花的话(播放古筝曲《出水莲》)
  可以是对莲花的描写,学习本文的感受,对生活态度的思考等
  六、结束语:
  通过今天的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做一个君子。其实,关于莲花的知识还有很多,如莲花的历史、品种;莲叶的防水技能,与莲有关的诗词、歌曲、谜语,著名的赏荷胜地,莲与佛教的关系等,共同构成了丰富的莲文化,课后我们要多收集这方面的资料,我们再找个时间进行交流。
  教学后记: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小品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引导学生回顾与莲有关的诗词,可以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2、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因此它很早就出现在文人的笔下。如杨万里有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苏轼有“荷尽无遮雨盖”;屈原有“制芰(jì)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姜夔有“一一风荷举”。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莲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体裁
  1、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2、了解本文的体裁。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花?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
  三、朗读训练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蕃(fán) 颐(yí)濯(zhúo)淤(yū) 涟(lián)
  蔓(màn)亵(xiè) 噫(yī)鲜(xiǎn)有闻
  四、理解文意
  1、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读,并看看注解,理解句意,读懂课文,互相可以讨论疑难之处。
  2、请同学们根据注解,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五、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比作君子。
  描写句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表现的品格: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洁净而又庄重)
  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2、课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几种花?
  ──莲花、菊花、牡丹。
  3、这三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
  ──莲花(周敦颐)、菊花(陶渊明)、牡丹(世人)。
  4、这三种花的象征意义?
  ──菊花,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莲花,花之君子者。
  5、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6、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7、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德者鲜惋惜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君子者无赞美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利者众讽刺
  映衬手法:陶渊明爱菊鲜(正衬)世人爱牡丹众(反衬)予独爱莲(突出)
  小结: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莲花君子。
  六、能力训练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
  (如:我爱梅花,因为它不畏霜雪,高洁不俗,有独特的风范,这正是傲岸不羁、有随俗俯仰、追求平等自由的高尚情操和坚强意志的革命者的象征。)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将刚才的造句练习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练习本上。
《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15  一、教材分析
  《爱莲说》位于河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课《短文两篇》的第二篇。本文和《陋室铭》一样,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古文的学习以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多数同学在字音、词义、疏通文意上有了一定的功底,在老师的提示下,能利用工具书,教材的注解在较短时间内理解大意。但深入分析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学生还有难度,需要小组讨论和教师的点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朗读以至成诵,合作探究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章的美,能找出描写莲的句子,并体会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能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教学难点是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和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五、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
  根据本文的特点,我采用了朗读法、讨论法、迁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使用这些教法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总之,本堂课我所注重的是通过教师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指导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拓展能力的培养,从而推动学生进步。
  2、学习方法
  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要多读课文,采用多种阅读方式,能自主疏通文意,对疑难问题可与同学探讨,或与教师交流请教。教师再采用指导,点拨的方式,对文章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只把获得答案的途径点拨引导出来,促进学生思考,从中悟出课文思想内容。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有关莲花、菊花、牡丹的照片,提问:你最喜欢哪一种花?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美丽的照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做到了简单、明确,及时。)
  二、走近作者
  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屋讲学,世称“濂溪先生”宋代理学创始人,著《周元公集》。
  (设计意图:对作者作简单的介绍,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知识的积累。)
  三、预习检测
  多媒体出示:
  1、《爱莲说》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字_____,______朝,______家。
  2、《爱莲说》是一篇______,通常借______说明_____。
  3、生字注音:
  甚蕃不蔓不枝
  亵玩鲜有闻
  (设计思路: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文体知识、生字注音题,让学生自己完成,考察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从而完成生字,有关作者及文体知识的自主学习。)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多媒体出示《爱莲说》课文内容,学生齐读,然后思考:
  1、请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在课文中用“——”划出来)
  2、文中除了写莲花,还写到了什么花?是如何写的?
  学生自主学习。从书上划出来。代表回答,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齐读课文,可以更好保持学生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五、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疏通文章的大意。班内交流翻译的成果,疑难句子师可以给予指导。最后多媒体出示课文翻译,加深学生的印象。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自读,尝试疏通文意,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翻译文言文的技巧。)
  六、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然后思考:
  1、用波浪线划出描写莲花生长环境的句子。
  2、哪些句子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
  3、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莲花的风度?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归纳出答案,师多媒体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引导,使学生掌握了文章的脉络,体会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七、听读课文,感悟主旨,了解写法
  多媒体播放课文的朗读录音,学生一边欣赏美丽的图片一边小声跟读,最后完成有关主旨的填空题。
  (设计意图:在完成主旨填空题的过程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莲花的品质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怀,并简单介绍托物言志的写法。)
  八、课堂随笔,能力提升
  多媒体先出示有关竹子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然后布置写作任务:请抓住“竹”这一植物的特点,赋予它某种精神品质,写一段(50到80字左右)话。
  可让学生当堂展示自己写的作品,并大声朗读出来,师点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托物言志
  菊————隐逸者
  莲————君子者
  牡丹————富贵者
  (设计意图:此板书根据直观性原则,简洁明白,能体现了文章的主要脉络,学生能从中抓住要点和精髓,深入理解全文,把握人物思想感情。)
  八、课后反思
  《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也是托物言志写法的代表作。作为一篇意蕴丰富的咏莲名篇,我还是想通过这片文章的教学,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物之形”——“物之品”——“人之品”的一个思维过程,并且能学以致用。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的尝试,其他的课文,我也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推荐阅读:
  • 《爱莲说》教学设计(通用15篇)
  • 《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4篇)
  • 爱莲说教学设计(通用13篇)
  • 《爱莲说》教学设计(精选12篇)
  • 《爱莲说》教学设计(通用19篇)
  • 《爱莲说》教学设计(精选19篇)
  • 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精选15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