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回复: 0

《诗两首》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6 01: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7篇)
《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等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
  《乡愁》是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众多以乡愁为主题诗篇中一曲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恋歌。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种物象,并以时间的发展贯穿组合,概括了诗人深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拟采用整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赏析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达到提高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的目的。在精彩赏析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陶冶性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  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中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
  艾青和《我爱这土地》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 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感知、研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l,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示例:
  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
  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5.精彩研读。
  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1)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又,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五、布置作业 :
  阅读艾青的《太阳》一诗,写一篇评述性短文。
  太  阳            从远古的墓茔           当它来时,我听见          从黑暗的年代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脉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若水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城市从远方          太阳向我滚来……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        于是我的心胸使生命呼吸              被火焰之手撕开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陈腐的灵魂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搁弃在河畔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                                                 1937年春
  (提示:这首诗写于1937年春天。诗人那时刚从监狱中出来不久,正流浪在上海滩头。苦难感和光明感交织在心里,成了艾青写这首诗的情感基调。诗歌异常典型地体现了那些年月热爱祖国、投身战争、谋求解放的热血青年的时代思潮)【课后反思】: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等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
  《乡愁》是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众多以乡愁为主题诗篇中一曲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恋歌。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种物象,并以时间的发展贯穿组合,概括了诗人深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拟采用整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赏析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达到提高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的目的。在精彩赏析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陶冶性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  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体会《乡愁》诗的意境和感情。赏析诗中递进组合的四个意象,理解诗意由乡愁到家国之思的升华。与席慕蓉的同题材诗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各学习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宣读,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习余光中《乡愁》诗:
  1.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中国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中国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  愁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大陆/在那头
  (3)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教师作示范朗读。
  思考: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4)合作研讨:
  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①“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②“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③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2.比较阅读。
  中国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中国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3.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三、课堂练习:
  阅读舒兰(中国台湾)的《乡色酒》,完成题目。三十年前              三十年后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从柳树梢头望你我正年少             你是一杯乡色酒你圆                   你满人也圃               乡愁也满
  1.对诗中“你”“我”所指的对象及其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你”指故乡,“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b.“你”指亲人,“我”指远离家乡的人,诗中抒写的是亲人与“我”之间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诗中抒写的是情人之间的互相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2.对这首诗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诗的上下两节运用了对比艺术,将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诗的主题。
  b.全诗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c.诗中运用第二人称写法,使诗歌带有对话色彩,如同诗人在对着对方倾诉感情。
  d.诗的句式长短交错,上下两节结构齐整,重章叠唱,在反复中使诗的主题得到升华。
  参考答案:1.d  2.d(不是重章叠句,也无反复)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五、布置作业:
  1.《乡愁》中一个诗节就是一场凄美的离别,请设想自己是诗中的主角,写一段文字把诗中离别的模糊补充清楚。
  2.仿照题为《国魂》的新诗的第一节,分别以“长大后”和“而现在”为开头,续写第二节和第三节(每行诗的字数不加限定)。
  国  魂小时候
  国魂是项上的红领巾
  我在红旗下
  烈士在心头
  参考答案:
  1.略
  2.长大后/国魂是冠军领奖台上运动员眼里的泪水/我在国歌声中/运动员在阳光下面而现在/国魂是青年志愿者跋涉的双脚/我在紧跟着/亿万人在行列中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2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导入   
  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学生自由回答
  二、简介作者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
  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
  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三、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听、读诗篇1、听课文录音。2、划分朗读节拍。3、自由朗读。 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五、结合体验,研讨问题1、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2、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明确:见教参。3、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学生讨论
  4、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
  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六、迁移积累1、 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                                          。2、
  背诵全诗。七、拓展提高: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 作为作业 完成
  三、《未选择的路》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1、 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 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 学生交流
  二、导入  新课: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绍诗人: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朗读诗篇四、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先朗读由学生单独回答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五、感悟哲理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
  学生自由回答
  六、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出示两首诗,让学生判断这哪一首诗用了象征,哪一首诗用了比喻?“我靠长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玛洛酒,我将这酒饮尽,然后倚靠着这支长矛。”——阿尔基洛斯科《诗人之矛》象一颗山上的风信子,被牧人用脚踏了又踏,却在地上开出紫花。——萨福《新娘》本诗的美正体现象征的运用上,诗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打动了读者的心扉。
  首先明确概念,再由教师阐述两者区别
  六、积累联想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2、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七、综合性训练:出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学习和借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通俗易懂而富有哲理的语言,理解《未选择的路》中“路”的象征意义。
  2、熟读成诵,背诵中要赋予自己的理解,做到有表情背诵。
  【重难点】
  1、重点:
  因文悟情,如何面对困境以及如何选择人生的道路。
  2、难点:
  《未选择的路》的象征意义,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设想】
  1、熟读、有感情地朗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感受,老师最后总结点拨。
  2、让学生积累精彩的语句,充实语言仓库。
  【计划课时】
  两课时。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导入
  师: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我们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
  生自由抒发。
  师要亲切地倾听生的抱怨。
  二、诵读
  1、师范读,读出节奏来。
  2、生练读。
  3、生有感情读。
  4、说题目:“欺骗”──理想与现实的一种距离。
  5、生齐读。
  三、赏析
  1、语言:通俗易懂,“劝说的口吻”,又富有哲理。
  (插入朗读)
  2、这首诗中诗人对生活是什么态度?
  强调“热爱、积极乐观”。
  3、生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师提及句子“相信吧”“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四、小结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当堂背诵)
  五、作业
  仿写诗《假如……》
  第二课时
  《未选择的路》
  一、生读自写的诗《假如……》
  师多肯定。
  二、诵读
  三、赏析
  1、哲理诗,“象征手法”。
  2、讨论“路”以及象征。
  3、“未选择”的理解。
  4、蕴含的人生哲理:
  引导──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与困惑,那我们该怎么办?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但也要有魄力,敢于创新和进取。
  5、诗句提醒:
  久久伫立”“荒草萋萋,……显得更诱刃,更美丽。
  四、小结
  弗罗斯特,“象征”。
  五、课外拓展
  1、听配乐诗朗诵《致凯恩》、《海涛》。
  2、抄写汪国真的《生活》(生活、遗憾):
  你接受了幸福/也就接受了痛苦/你选择了清醒/也就选择了糊涂/你征服了别人/也就被别人征服/你赢得了一步/也就失去了一步
  你拥抱了晨钟/怎么可能拒绝暮鼓
《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4  诗两首
  教学目标
  1、  理解这两首诗
  2、  培养积极的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的面对人生选择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世想像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课前准备
  1、根据提示,阅读这两首诗。
  2、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导入  ,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真的不遂人愿。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
  何面对?今天我们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看看他是怎样面对人生的。
  2、板书课题,出示相关教学目标 :
  (1)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教师组织学生将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课堂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只要大体了解一下,有助于诗歌的理解就可以了。
  亚历山大·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不仅是"俄罗斯文学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他一生热衷于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和诗作,引起沙俄统治者极端的不满,曾两度被流放,最终死于沙皇政府的阴谋之下。这首诗歌就是写于流放期间。
  4、整体感知
  品昧、感悟诗歌的语言。
  思考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可采用课堂发言的形式,互相补充指壶,作出解答,并说明结论是怎样得出的。
  明确: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
  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PTJ来。第二部系去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身处逆境,只是暂时的,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5、问题探究
  这首诗歌虽文字不多,但却有不少问题值得探究。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能立即解决的立即解决,解决不了的,采用四人小组讨论形式答疑解难。
  6、问题(教师备案)
  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1)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2)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3)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明确:
  (1)必须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这句话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它与违
  背生活规律,被生活所捉弄不是一个概念。
  (2)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以与之抗争,况且诗人正被流放,所以只能等待时机的到来。
  (3)可从多角度理解。一方面它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
  该是丰富多样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即使是痛苦的。
  (4)这首诗没有什么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明确地说明道理。一般诗歌的艺术形象
  都比较生动鲜明,而将主题含蓄地暗示给读者。
  对以上问题,教师可根据学情加以取舍。
  注朗读背涌
  试着当堂背过这首诗
  6、体验与反思
  教师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生活,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7、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三。
  (2)根据"体验与民思?的要求写成300字左右的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未选择的路》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现在,我们再来学习另二首诗歌《未选择的路》。前者告诉我们应如何面对人生挫折,后者则告诉将如何面对人生的选择。如果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对人生的态度积极乐观的话,那么《未选择的路》对人生的选择又是怎样的呢?
  二、板书课题,出示相关教学目标 :
  1、理解诗歌大意。
  2、认识慎重地选择人生的意义。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三、整体感知
  要求同学们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认真地阅读这首诗歌,最好是默读。深入思考每节诗歌的意思,然后把握全诗,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考题: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
  的例子吗?
  2、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
  1、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2、这是一种象征手法。我们曾学过的《在山的那边》和《行道树》等都采用了这种写法。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元奈,陷入沉思?二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萎萎,十分幽静。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己选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1)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许多,人的一生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所表达的意思。它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即要勇于抉择,更要慎重对待。
  三、问题探究
  思考题:
  1、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
  2、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未选择的路》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有什么不同?
  3、这两首诗歌对人可能产生怎样的影响?
  明确:
  1、诗歌虽然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却是未选择的路,以引起人们对人生选择的思
  索,所以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乐观积极,而《未选择的路》则表现得有些忧郁。
  3、两首诗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使人笑面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地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五、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2、试着写一篇随笔,评论一下这首诗。300字左右。
  六、信息反馈:
《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歌的内容,能够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慎重面对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品位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课前活动准备〗
  1、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
  2、熟练朗读课文。
  〖教学活动〗
  一、引入新课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真的不遂人愿,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看看他是怎样面对人生的。
  (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理解这首诗歌的内容,能够背诵。
  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交流普希金的相关资料
  (采用学生交流,教师总结的方式,检测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为理解内容作好准备)
  亚历山大·普希金,俄国伟大的民族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不仅是“俄罗斯文学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他一生热忠于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和诗作,引起沙俄统治者极端的不满,曾两度被流放,最终死于沙皇政府的阴谋之下。这首诗歌就是写于流放期间。
  四、
  1、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忧郁 瞬息 怀恋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诗人热爱生活,执着追求理想,相信光明一定会来临,当生活欺骗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未来是幸福的,美好的,要对生活充满信心。
  五、教师范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准节奏,读出感情,感染学生);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并说说听出了什么
  六、分析品评深入感受课文
  1、细读课文,边读边批注,然后把批注的内容或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明理由。
  (研究重点语句,并和其他学生交流)
  2、重点研究:
  ⑴ 你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这句话?
  联系诗人所处的环境正义被沙皇俄国专制所扼杀。
  ⑵ “过去的”怎会成为“密切的怀恋”呢?
  首先,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其次,人生的经历应是丰富多彩的无论哪种经历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即使是失败,是痛苦。
  ⑶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勇于面对挫折,困难和失败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七、问题探究
  1、对逆境,我们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作者处于那种白色恐怖的年代,革命力量还不能与之抗争,更何况诗人正被流放,所以只能等待时机。
  2、这首诗歌与一般诗歌相比,有什么不同?
  这首诗没有什么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明确的说明道理。一般诗歌的艺术形象,都很生动鲜明的将主题含蓄的表达给读者。
  八、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九、试着当堂背诵这首诗
  十、能力培养
  在成长的道路上,你遇到过挫折吗?你碰到过困难吗?你是怎样正确面对的?讲给大家听一听。
  十一、课外延伸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2、搜集类似《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样的诗歌读一读,然后利用朗读课的时间在班级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未选择的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普希金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明白了面对人生挫折,应当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你应该怎样做呢?就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告诉我们吧!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意思。
  2、认识慎重选择人生的重要意义。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了解本诗歌的内容。
  2、默读课文,思考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主张?
  (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探讨明确:当面对人生选择时,一定要谨慎,慎重地作出人生的选择。
  四、局部理解课文内容
  (小组讨论交流)
  析读这首诗歌,然后思考: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讨论交流后明确:
  第一节: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时的无奈。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作者选择了极富挑战性的一条路,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更诱人,更美丽”。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选择之路,却留恋那条未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路而无法返回。
  第四节: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选择的路更好些呢?可惜现实已不能回头。
  五、深入理解课文
  赏读后小组讨论《未选择的路》这首诗,说说“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诗人想借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
  讨论后明确:
  这里所说的路是人生之路,他告诉我们:
  1、人生之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
  2、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六、问题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
  1、本诗中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
  2、从表现的情绪方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何不同?
  3、这两首诗歌对人可能产生怎样影响?
  讨论交流后明确:
  1、目的是为了提醒人们在面对人生选择的时候要谨慎,从而引起人们对选择的思考。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情绪积极乐观,给人精神鼓舞,使人笑对人生;《未选择的路》情绪表现的很忧郁。
  3、根据诗歌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课外延伸】
  写出学完这两首诗歌的体会,做到观点鲜明,表达流畅。不少于200字。
《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6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导入
  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学生自由回答
  2、简介作者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 样。
  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
  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3、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4、听、读诗篇1、听课文录音。2、划分朗读节拍。3、自由朗读。 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5、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明确:见教参。
  (3)、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学生讨论: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
  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
  6、迁移积累
  (1)、 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 ____,不要______!
  (2)、背诵全诗。
  7、拓展提高: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 作为作业完成
  未选择的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1、 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 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学生交流 。
  二、导入新课: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绍诗人: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朗读诗篇
  四、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先朗读由学生单独回答。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五、感悟哲理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
  学生自由回答。
  六、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出示两首诗,让学生判断这哪一首诗用了象征,哪一首诗用了比喻?“我靠长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玛洛酒,我将这酒饮尽,然后倚靠着这支长矛。”——阿尔基洛斯科《诗人之矛》象一颗山上的风信子,被牧人用脚踏了又踏,却在地上开出紫花。——萨福《新娘》本诗的美正体现象征的运用上,诗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打动了读者的心扉。
  首先明确概念,再由教师阐述两者区别 。
  六、积累联想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2、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七、综合性训练:出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
  本课是两首译诗,译得固然不错,但相对于两位诗人的盛名而言,学生对诗很可能不以为然。教学时可借助于多媒体消除学生的轻鄙心理,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两位诗人有更准确的了解,全面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步骤〗
  一、游戏导入──文学名人竞猜
  请根据老师所给条件,猜出此位文学名:
  1、他是一位具有世界声誉的诗人。
  2、他喜欢边散步边思考作诗,作完后喜欢反复吟诵。
  3、他喜欢秋天写作。
  4、他喜欢搜集民间创作,并融化进自己的诗中。
  5、他一生创作了近800首优秀的抒情诗篇。
  6、他的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19世纪的文坛,他被誉为“诗歌的太阳”。
  7、他还善用各种文体进行创作,并都获得了成功。
  8、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又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创者。
  9、他的代表作品是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10、他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
  他是──普希金。多媒体展示
  “名家档案”,简介普希金。
  二、自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自读课文,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明确: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镇定面对生活中的烦恼,心儿永远向着未来;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很有哲理,揭示了生活的真谛;诗的语言直白而亲切,口语化色彩浓厚。
  插入背景介绍: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2、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把它记在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你对诗中哪些句子有较深的体会,结合事例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3、朗读:
  多媒体播放乔榛、丁建华的朗诵录音,学生听读,揣摩,自读,表情朗读,配乐朗诵。
  三、教学《未选择的路》
  1、过渡导入: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面对生活的风雨,普希金告诉我们要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如果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又当如何? 弗罗斯特将引你深思。
  2、朗读课文:
  多媒体播放《未选择的路》的配乐及情景画面,教师朗诵。
  自由朗读。观画面、字幕,听配乐朗诵录音。
  3、探究:
  “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了什么人生哲理。作者明明写了人生道路的选择,明明花了较多的笔墨写了自己选择的那一条路,却为何要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作者简介:弗罗斯特与他的未选择的路。
  四、听两首诗的朗诵
  明白“诗不可译”之理,要想真正亲近大师们的文学作品,那要看我们的同学有没有勇气选择目前人迹更少的那一条路──文学之路。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
  教学生学法,一直被认为是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教学途径。有些学法是需要自己摸索归纳的,而学生接触较少的年代又比较久远的作品的学习,老师先传授学法,让学生依法实践,该是一条省力省时的捷径吧。
  〖教学步骤〗
  一、自己朗读课文,谈读后感受
  二、传授学法,学法实践
  对于年代比较久远的或我们较陌生的作品,如古文、译著类,学习中可使用“勾连学习法”,即把作品和与之相关的资料联系起来阅读,这样可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作品内涵,体验作者情感。一般来说,勾连的资料应包括:作者方面的,如生平、经历、行文风格、代表作品等;作品方面的,如写作时间、当时社会背景、作者同时代的作品及其倾向等;时代方面的,当时的社会思潮、文学流派、流行创作形式甚至流行语等。
  请同学们在网上、图书馆、书店查寻相关资料。
  三、把资料与课文勾连起来再读课文,你从诗中又体会到了些什么?
  自由发言,要能做到资源共享,发言有理有据,力争有创造性。
  四、课堂吟诵两位诗人的著名诗章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
  这两首诗都是译诗,诗意直白,诗蕴也无动人处,学习的目的无外乎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因此花在课文中的时间应短,花在外国诗歌荐读方面的精力要更多一些,应争取在短时间里激发学生阅读外国诗歌的兴趣。
  〖教学步骤〗
  课前先布置预习:
  1、读懂课文,读好课文。
  2、每位同学准备一首喜爱的外国诗歌,课堂推荐给同学们。课中先欣赏名家荐读,再让学生课堂荐读。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致恰达耶夫/普希金(见《普希金诗选》)
  (这是普希金的一首著名赠诗,此诗极鲜明地表达了俄国贵族革命家追求自由的热切希望、炽热的爱国激情和对神圣自由的必胜信念,被赞为“青年诗人对祖国、对革命的第一次爱的表白”。此诗热情洋溢,与课文的冷调哲理诗风格迥异,课堂使用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地体现普希金的诗体特征)
《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注释读懂诗句,了解诗歌的大意。   2. 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背诵《观书有感》。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赞美书的名言警句。   学生:课前查阅《观书有感》的资料及朱熹和狄金森的简介。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引入课文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喜欢读书,他们的作品也体现了他们对书的赞美。今天我们将一同领略古诗和现代诗的不同魅力。一首是——(生)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一首是——(生)美国女作家狄金森的《神奇的书》。  二、初读解词义,诗句脉络清   1. 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 抽读正音。注意“亩”“徘徊”“渠”的读音。   3. 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工具书、诵读、联系上下诗句、看注释等)。   4. 运用喜欢的方法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先小组再全班汇报。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   5.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一鉴开:像一面打开的镜子。(比喻)    徘徊:来回移动。(动作理解)    渠:它,水塘。    清如许:如此清澈。   6.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哪些景物。(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三、设疑品诗句,寓意跃纸上   1.教师设疑问难。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2.发挥想象,理解释疑。诗人身处何地?在做什么?(当时诗人在读书,有一个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边的景色后恍然大悟,就写下了《观书有感》这首诗。)看到了什么景色?(看到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所以池塘里的水才这么清。)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诗人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要想知识渊博,就必须多读书。要像源头活水不断充实。)  四、想象促朗读,寄情于诗间   1.师: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一遍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学生结合对诗的理解复述。   3.师:让我们边想着这美丽的景象,边吟诵这首诗。  五、话锋一扭转,现代话神奇一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美的境界和读书融合,让我们再去感受书的神奇。   1. 初读课文,思考问题——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   2. 自主交流,体会书的神奇,谈一谈你对每一小节诗的理解。   3. 激发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4. 有感情地朗读。  六、对比诗中意,悟出真道理   1. 谈谈学了这两首诗的感受。   2. 有感情地朗读。   3. 背诵《观书有感》。  板书设计:        诗两首         观书有感   神奇的书         宋 朱熹   美 狄金森      共同点:写书      不同点:前者古诗,后者现代诗,各自感受也不尽相同。
《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9  《诗两首》教学设计
  谭格庄初级中学 左新蕾
  [教学思路]
  本文的两首诗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对母亲的深爱。《纸船》是献给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诗人以纸船为题,赋予纸船以特别的含义,寄托了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思念。《金色花》从假想写起,“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依恋。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象,让学生感受到想象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新课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母爱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美好的感情。我们伟大的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爱,你怎样向母亲表达你的爱意呢?
  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母爱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深情地颂扬过母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样的两首诗:中国女作家冰心的《纸船》,和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金色花》。
  二、出示目标
  1、把握诗文基调,表情朗读诗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背诵诗歌,丰富语言积累。
  2、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知识积累
  以下知识主要让学生在预习中作好积累笔记,课堂上教师以检阅的方式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1、字词积累
  大家预习了吗?看看这些字词你解决了没有?
  字:嗅 摩 衍 匿 祷
  词:匿笑 祷告
  读一读,讲一讲。
  2、作家作品知识积累:
  关于泰戈尔: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关于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品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四、《纸船》教学
  整体感知
  1、《纸船》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默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
  (学生体会:哀愁、深情)
  2、离家远了,你有过想家的感觉吗?女诗人冰心把这种思念亲人的哀愁用一只只纸船诠释到了极致。谁来试一下,把这种哀愁的语气读出来?
  (师指导学生朗读,尤其强调停顿和语调,可以让学生在课本上标明停顿之处)
  3、学生初步感知之后,教师提出评价要求:你喜欢这首散文诗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37——140页对《繁星》、《春水》的指导阅读,教学生懂得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是可以有多种观点的,学习独立鉴赏、评价作品。)
  合作探究
  学生品读这首诗,通过自主思考,然后合作探讨,师生交流对话的方式解决以下问题:
  1、诗人叠纸船时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引导学生体会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的心情)
  2、你觉得纸船回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吗?为什么作者要借纸船来抒情?
  (“我要他到的地方”是母亲的身边,纸船当然到不了,作者明知道到不了还要不停地叠是要以此寄托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抒情是要借助一定的形象的。)
  3、你觉得这首诗中哪几句写得最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找到“诗眼”所在,体会诗人的精妙构思)
  师生在交流探讨中理解诗人的感情,学习对诗歌的品味鉴赏。
  生活链接
  母亲的爱滋润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子女对母亲的爱又何尝不是动人心弦?以小组为单位,以“母子或母女之爱”为主题,搜集感人的文章,感人的歌曲,感人的诗言,在读书笔记上办一个专题材料库,看看哪个小组搜集得最多,材料最丰富。
  《金色花》教学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教师的范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方法处理不同)。
  重点体会: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读出妈妈的惊喜、嗔怪)
  “我不告诉你,妈妈。”(读出孩子的撒娇、调皮)
  “孩子,你在哪里呀?”(读出妈妈的着急、关爱)
  3、学生读过之后,教师提出评价要求:你觉得这首散文诗写得怎样?(学生只要能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一定要是自己的)
  合作学习
  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一天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因为沐浴着母爱)“我”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请同学们品读这首散文诗,思考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2、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3、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研读课文,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理解作者。可以简介泰戈尔的作品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爱的内涵——最高尚、最纯洁的神圣之爱。
  交流探究
  师生研读课文,共同探究以下问题:
  1、假如你是那朵金色花,你能想象妈妈脸上的表情吗?
  2、孩子为妈妈做了那么多好事,妈妈为什么反而责怪孩子?
  3、母爱就在我们身边。泰戈尔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学习了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结合实际谈感受。师生交流互动,在探究中发展提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中肯评价和热情鼓励。
  创造性学习
  请你模仿《金色花》的感情基调,以“妈妈,我想说爱你”为题,学写一首散文诗。
  作业
  1、背诵两首诗,准备背诵比赛。
  2、课后阅读《飞鸟集》、《繁星》、《春水》。
《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0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领悟诗歌形象的丰富内涵。
  2、品味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
  3、体味恋土深情,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体味诗人的情感。
  2、领悟诗歌形象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坛泰斗”艾青,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新诗──《我爱这土地》,虽仅仅10行,共110字,但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捧读它时,内心依然会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是为什么呢?(板书标题、作者)
  (设计意图:以情字切入,开宗明义,直奔主题。)
  二、吟诵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吟诵这首诗,三分钟后任选下面一个话题说话。
  话题一:哪些诗句让你迷惑不解?
  话题二:哪些诗句让你怦然心动?
  2、指名吟诵。
  3、师生共评。(学生先谈,而后教师指导)
  这是一首自由体新诗。新诗,即“五四”运动以后的白话诗,它和旧体诗不同,字数、停顿、押韵等都没有严格的限制。朗读新诗,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并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一般来说,能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停顿和重音标示参见下面提示。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再指名吟诵。
  三、讨论
  1、讨论学习话题一:哪些诗句让你迷惑不解?
  学生交流后,教师应对:
  ⑴ 要真正理解诗歌,就要了解产生诗歌的特定生活情境: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掠夺,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作为诗人的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坚定地汇入了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正如他所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⑵ 期望学生理解的程度: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掠夺;土地上的“河流”、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了人民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和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着的不屈不挠的斗争;“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和献身的事业已经出现曙光,独立自由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板书:不屈不挠 必胜信念)
  2、讨论学习话题二:哪些诗句让你怦然心动?
  ⑴ 学生交流。
  ⑵ 大家能通过朗读传达出自己的理解吗?
  ⑶ 教师点拨:
  ①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里不用“嘶哑”改用“清脆”或“嘹亮”,行吗?
  期望学生理解的程度:“嘶哑”表达了“鸟儿”义无反顾的精神品质──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的挚诚感情。(板书:鸟──义无反顾)
  ②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
  期望学生理解的程度: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祖国的英雄,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诗人勇于牺牲自我之意──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这是诗人为了把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而做出的郑重庄严的抉择。这种献身精神可以作这样的诠释:“我”来自土地而最终归于土地,这样,爱才能得以升华,得以永恒。巴金曾有“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的情思,诗人李广田也有“我愿安息在这土地上,/在这人类的田野里生长,/生长又死亡”的心愿。这是多么超凡脱俗、悲壮高尚的土地情结啊!(板书:至死不渝)
  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眼里常含泪水”,诗人的感情何以浓烈至此呢?怎样理解“土地”这个形象的含义呢?(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解读)
  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诗人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精华,也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对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诗人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⑷ 小结:
  艾青,是位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一生都无法割舍的眷恋。在诗歌《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旷野》(又一章)、《冬天的池沼》中,都汇集着他深沉的土地之爱、祖国之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正是诗人对土地这种炽烈真挚情感的最好诠释。(板书:炽热真挚)
  四、背诵
  我把诗稍作改动如下,就其中的一个错误谈谈为什么不能这样改。
  我爱这土地
  艾青
  我是一只鸟,
  我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羽毛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讨论点拨:
  第一、二行缺少的“假如”“也应该”强调的是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即使是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不遗余力地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会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种寓情感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了空吟无所依。第三行缺少的“着”强调的是“正在经受”,正是此使诗人忧心如焚、义无反顾。第四、五行缺少的“永远”“无止息地”强调人民的反抗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第六行缺少的“无比”强调强烈的渴望和向往;缺少的省略号表示鸟儿要歌唱的对象还很多,不止这四个。(穿插:你能仿照文中句式再写一个吗?)第八行缺少的“连”“也”强调鸟儿至死不渝、毫无保留的献身精神。第九行缺少的“常”强调悲愤痛苦的情感一直萦绕于“我”的心中,而不是一时的冲动。第十行缺少的省略号强调的是感情的绵长、持久、深沉,因为“深沉”一词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应的表达强度,于是,诗人____________。
  全班再齐诵。
  诗人曾说:“我的悲哀比别人的深些,因而我的声音更凄切。”下面,我们就用这种“凄切”的声音再一次深情地吟诵一遍这首诗。
  五、拓展
  也许我们今后再也不会面临诗人所面临的民族苦难了,但是那种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深沉的民族情感,我们决不能丢掉。下面请同学们联系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假如我是一只鸟”为开头,仿照课文的形式,尝试着“填”一首诗。
  六、作业
  背诵全诗,课外阅读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板书】
  鸟──义无反顾、至死不渝
  我──爱土地、爱祖国
  不屈不挠   必胜信念    炽热真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乡愁》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寄情的写法和巧妙的构思。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3、体味思乡深情,增强爱国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托物寄情的写法和巧妙的构思。
  2、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教师深情地背诵《乡愁》。
  听了老师的吟诵,大家想说点什么吗?这种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心绪,我们常常称之为“乡愁”。“愁”字常常用来言“情之深深,意之切切”,这也难怪元代的马致远能吟出“断肠人在天涯”的诗句。读完这首诗我不禁想问:“情感这种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余先生是怎样把这种抽象的东西表现得如此具体感人的呢?”同学们能告诉老师吗?
  二、吟诵
  1、学生朗诵两遍:
  第一遍:
  要求注意语调、语速,并用笔标记出停顿和重音。
  第二遍:
  要求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2、诗人的乡思何以至此呢?
  诗人简介:
  ⑴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赴中国台湾,居住至今。
  ⑵ 余光中,当代诗坛健将、散文名家、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其文学作品悠远、辽阔、深沉。
  ⑶ 余光中,有“乡愁诗人”“诗坛祭酒”“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的美誉。
  ⑷ 《乡愁》、《听听那冷雨》、《乡愁四韵》、《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五陵少年》、《新大陆之晨》、《春天,遂想起》、《当我死时》都是余光中广为传诵的佳作。
  回忆70年代初创作《乡愁》的情景时,余光中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3、自由读。
  4、指名读。
  三、讨论
  1、合上课本,凝神细思,现在诗里的哪些词语留在了你们的脑海里?(板书: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板书:小时 长大 后来 现在)
  2、请大家再默读一遍课文,圈画出这些形象前面的修饰语,并让这些形象逐渐清晰起来,并变成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可触可感的立体形象。
  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
  3、这四个鲜明的形象,分别承载了诗人人生四个阶段的“乡愁”。那么,这里面到底隐藏着一些怎样的“让人忧伤”的故事呢?请大家任选一个小节,以这个小节中的形象为核心,放飞心灵,想象一个合情合理的“乡愁”故事。
  ⑴ 如果学生描述得不够好,教师可以示范:
  第一节:
  他小小年纪,便做了流亡学生,逃到大后方去读书求学。学校里有一个取信栏,他每天去那里看两次,绷着心弦,扫视着那一长排信封的队伍,要看看有没有熟悉的字迹──母亲的写着自己的姓名的字迹。多次失望之后,他收到了一封信,比伙食团打牙祭还快活,在恭读了一遍又一遍之后,都背熟了。后来,他仔细观察了信封上的邮票,那上面还盖着邮戳──一个小圆圈内有一个大城市,母亲就住在那里。他看也能看见,摸也能摸着,就是没法回到那个小圆圈内去。浩浩长江万里,他在这头(上游),母亲在那头(下游)。(诗人流沙河的描述)
  ⑵ 学生描述第一节后,教师穿插:
  诗歌的第一节就抓住邮票这个形象,说小时候的乡愁,一个流亡学生的乡愁,这时候的“乡愁”,内涵是什么?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板书: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⑶ 学生描述第二节后,教师穿插:
  这时候的“乡愁”内涵是什么?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板书: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⑷ 学生描述第三节后,教师穿插:
  这时候的“乡愁”内涵是什么?(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浓浓!)这一节诗人抓住坟墓这个形象,说母亲去世后留给他的乡愁──一个孝子的乡愁,是使他抱恨终天的那一方坟墓。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又变了,爱妻让位给亡母了,毋须多言,悲从中来。余光中是个孝子,多有悼亡母的章句,写得十分感伤。
  诗人流沙河说:“我朗诵到这里,嗓子都颤抖了。”(请学生反复朗读,恰当运用颤音,可表达出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
  ⑸ 学生描述第四节后,教师穿插:
  这时候的“乡愁”内涵是什么?(板书:海峡浅浅,悲怆深深……)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
  这一节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更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反复朗读)
  4、合作交流:
  运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呢?
  明确:不是。李清照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强调“愁”之深重;而余光中却正语反说,故意把浓重的乡愁寄托于这些看似的“渺小”形象上,不动声色地反衬出了思乡之情的浓烈。再者,同一位置上运用叠词,也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四、背诵诗歌
  五、总结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让物象去说话。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这就是“托物寄情”(板书)的写法,也是诗歌常见的写法。再如:
  《乡愁四韵》(略)
  请大家模仿课文写法,用“乡愁是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续写两句。
  六、作业
  背熟全诗,并阅读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
《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的要求〗
  1、反复诵读,领会诗人坚强乐观的思想,感受他博大的情怀。
  2、背诵、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教学目的要求1。
  2、难点:
  教学目的要求2。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可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导入;或可从“你知普希金有多少”这一问题导入,让学生自主学习。
  二、朗读诗歌
  三、指导学生朗读
  让学生注意诗的感情基调,并注重诗的重音、节奏、停顿。
  四、指名学生进行朗读,其余同学作出中肯的评价
  五、精要讲析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艰难生活的体会。
  2、这首诗语调亲切和婉,热诚坦率;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是它打动人心的美好所在。
  六、作者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表现了什么样的态度?
  七、请同学结合生活实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会如何去面对呢?
  八、当堂检测
  背诵、默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抽同学背,然后一起默写。
  九、作业
  1、课后补充练习。
  2、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未选择的路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诗人采用象征手法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2、反复诵读,背诵、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教学目的要求1。
  2、难点:
  教学目的要求2。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朗读《未选择的路》导入,或可从多媒体场景一路导入。
  二、全班同学个别读、齐读,男女生分读,全体同学试背
  三、指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四、请同学举手发言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路”的诗句、格言警句
  五、研读课文
  1、你是怎样理解《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主题的?
  2、《未选择的路》中的“路”“荒草”“足迹”象征着什么呢?
  3、在《未选择的路》一诗中升华全诗旨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4、体会诗句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试着说说你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
  5、谈谈你学习这首诗的感受。
  六、作业
  1、当堂背诵、默写《未选择的路》。
  2、以“路”为题,写一篇600字的文章。
《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朗读时把握《我爱这土地》昂扬、深沉的意境和激昂悲壮的感情基调;《乡愁》哀伤柔美的意境和感情基调。
  2、通过理解诗歌的所描写的对象(意象)来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鸟的形象、土地、河流、风、黎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我爱这土地》中几个意象的象征意义;《乡愁》中意象的组合及主题升华。
  【教学设想】
  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品读、析读中通过文中象征意象来把握诗歌的内涵,分析诗句的表现力,从而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主要教学过程为启发方式展开问题──诱导思维进行讨论──积极发言探究互动──拓展文本创新阅读。
  我爱这土地
  一、情境导入
  二、交流课前探究的作家、作品常识
  三、自主、合作的探究课文
  1、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生成问题预计:
  ⑴ 朗读《我爱这土地》,体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诵这首诗?
  ⑵ 朗读、品味诗句,概括艾青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⑶ 《我爱这土地》一诗中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对象是哪几个?核心是什么?为什么在描述对象前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
  ⑷ “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象征了什么?诗人对这些意象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就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进行质疑探究(重在读)。
  3、指导学生寻找背诵思路,快速背诵课文。
  有感情地朗诵(比赛)
  四、拓展阅读
  进一步探究:诗人为什么会有这么炽烈的为祖国而献身的爱国热情?
  赏析诗歌《给战斗者》(节选)、《假使 我们不去战斗》
  五、综合创新、产生新疑
  指导学生以“假如我是……”开头,写一段诗,注意分节和分行,尽可能用一些意象来表达情感。
  乡愁
  一、情境导入
  二、交流课前探究的作家、作品常识
  三、自主、合作的探究课文
  1、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生成问题预计:
  ⑴ 《乡愁》一诗是撷取了哪些意象抒发情感的?有什么特点?
  ⑵ 所有的文学创作都要讲究形式美,诗歌尤其如此。《乡愁》一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⑶ 《乡愁》诗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头”前后四次重复,这样有什么好处?
  ⑷ 《乡愁》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诵读时应如何把握诗的感情基调和朗读节奏?
  2、就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进行质疑探究(重在读)。
  3、指导学生寻找背诵思路,快速背诵课文。
  有感情地朗诵(比赛)
  四、拓展阅读
  赏析其它乡愁诗,如:席慕容的诗《乡愁》、舒兰的《乡色酒》。
  五、综合创新、产生新疑
  选择自已最拿手的方式来演绎这首诗(读诗、唱诗、讲诗、问诗)
《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诗人,理解诗意,背诵二首诗。
  2、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读诗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
  2、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未选择的路》诗人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的原因。
  2、诗歌的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
  1、读、说、悟、品。
  2、比较鉴赏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第二课时:《未选择的路》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由《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
  当你身处困境,是前进还是后退,遇到困难,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会告诉我们答案。
  二、诗人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 38岁。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听读。
  2、学生齐读,议读,交流体会。
  3、解读诗歌大意:(学生讨论,自由发表见解)
  教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诗人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第二节,诗人表达了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并告诉人们,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这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
  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
  四、《未选择的路》
  1、教师引导:
  说到路,人们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这首诗就是写人生之路的。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2、学生读诗,可分组读,齐读,范读:
  自由议论,交流看法。教师适当引导。教师最后总结发言。
  教师:诗分四节。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林间交岔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显得无奈又无助。这样,很自然使人联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浪费时间,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无法收回,因为时光不会倒流。所以诗人望着那一条消失在丛林深处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这沉思的过程中,他心里也许已经作出了决定。
  第二节,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的路,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种留下很多旅人足迹的路。
  第三节,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时候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是非常留恋的,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因为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这一次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将“难以再返回”了。这里诗人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
  最后一节,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的,人生的道路,结果谁料得到呢?诗人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后耐人寻味。
  3、佳句分析:
  先向学生提供思考题,学生自由或分组讨论后,再课堂上交流,教师可以总结,也可点到为止:
  ⑴ 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在这里,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⑵ 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写作的重点却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何要这么写呢?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五、练习与思考
  (可以作为家庭作业让学生完成)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通篇都是劝说的口吻,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它却是一首著名的诗,为世界各国人民广为传诵。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本题旨在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喜欢这类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诗,并对人生构成积极的影响。
  这是一道主观题,学生回答喜欢或不喜欢都可以,但通过教师的教学,最好使学生能喜欢这样的诗,并说出一点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统一答案。
  2、朗读《未选择的路》,说说“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本题旨在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初步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进一步提高欣赏新诗的水平。
  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4、课堂小结: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在这首诗里,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诗人选择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的。
  【教学建议】
  1、普希金和弗罗斯特是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这里学生第一次接触他们,教师可以做些介绍,使学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书店里普希金的诗集很多,图书馆也不少,可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性的阅读。
  2、《未选择的路》中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恐怕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对此要重点加以讲解。
  3、给学生一点关于诗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识,注意区别比喻和象征在诗中的表现。
《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4  【课题】
  《诗两首》
  【创意说明】
  本课是两首译诗,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时可借助于多媒体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两位诗人有更准确的了解,全面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泰戈尔的诗《金色花》,初步感受到了译诗的美,它们仿佛与我们中国的白话诗有些不同,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这些世界著名大诗人的杰作的魅力,感悟他们的信念、感情、追求与理想吧。
  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自由朗读,说说读后感:
  明确: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镇定面对生活中的烦恼,心儿永远向着未来;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很有哲理,揭示了生活的真谛;诗的语言直白而亲切,口语化色彩浓厚。
  2、简介作者及背景介绍:
  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
  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3、你对诗中哪些句子有较深的体会,结合事例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4、听、读诗篇:
  听课文录音。划分朗读节拍。
  5、自由朗读。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6、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研讨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7、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
  8、拓展提高、迁移积累:
  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________,不要________!________。
  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作为作业完成。
  二、《未选择的路》
  1、导入新课: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介绍诗人: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2、朗读诗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多媒体播放《未选择的路》的配乐及情景画面,教师朗读。
  学生观画面的同时,听配乐朗读录音。欣赏、品味、感悟。
  3、合作探究:
  ⑴ 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⑵ 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⑶ 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4、感悟哲理:
  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
  学生自由回答。
  5、拓展延伸,积累联想:
  ⑴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⑵ 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
  三、综合性训练
  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中外诗歌名篇名作选)。
  【教后记】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教会学生去怎么做。
《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词语,掌握“瞬息、幽寂、延绵、荒草萋萋”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 了解两位诗人,理解两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⑶ 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熟读《未选择的路》。
  2、能力目标:
  ⑴ 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对诗歌进行再创造,培养学生读诗的情趣。
  ⑵ 借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直抒胸臆的构思,理解《未选择的路》一诗中的象征手法,逐步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3、德育目标:
  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体味诗人因选择人生之路的慎重与无奈而引发的感慨,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理解两首诗所蕴含的哲理。
  2、品评两首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理解《未选择的路》中,诗人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选择的那条路的原因。
  2、掌握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
  1、诗歌四步教学法。读诗──说诗──悟诗──品诗,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同步提高。
  2、比较鉴赏法。尊重学生鉴赏主体地位,以个人欣赏体验为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并说明理由,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学生自主交流,畅谈读诗感受;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悟诗歌,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学生自主品评诗歌,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比较鉴赏,学生畅谈学诗的心得,鉴赏体现主体化、个性化。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1:播放龙飘飘的金曲《成长的岁月》“过去为没有得到而伤悲,过去也曾为失去而后悔,我想起这一切的一切,那都只是我心头一个结。今晨当我不再为我的付出而流泪,成长的岁月,让我知道我已失去太多,成长的岁月,让我知道更要珍惜拥有的一切。”
  岁月的风铃在我们耳边叮咚作响,站在青春的路口静静凝望:前方的道路曲折蜿蜒,直通向那被称为“明天”的地方。回头看看自己的足迹,那一双双脚印记下了我们每一次跌倒和踉跄,这条路上有绿洲有沙漠,有风吹雨打有鸟语花香,但无论如何,平原留着我们的足迹,高山印证着我们的身影,大海融入了我们的气息,天空记录下了我们的飞翔。多少次阴霾,我们用阳光驱散,因为我们心头萦绕着坚强与快乐,请听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播放示范朗读带)
  设计2:当你处于逆境时,是该前进?还是后退?前进,或许会有老虎拦路,但等待同样意味着死亡,怎么办?让我们在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去寻找答案。
  设计3: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基、莱蒙托夫等。今天我们来学习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的普希金的哲理小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二、诗人简介
  多媒体显示普希金、弗罗斯特画像,教师简介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创作概况:
  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十九世纪伟大的民族诗人,他在多种文学体裁──抒情诗、叙事诗、诗剧、小说、散文、童话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绩,为后代的作家提供了典范,所以他被称为“俄国文学的始祖”“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一生追求自由,反对沙皇专制,曾遭到流放。1837年2月8日,普希金在和保皇党人丹特士决斗中被阴谋杀害。普希金一生写了800多首抒情诗,包括著名的《自由颂》《致恰达耶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澳涅金》。《叶甫盖尼·澳涅金》是他的代表作品。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现代诗人,一生荣获四次普利策优秀诗歌奖,他的诗在美国拥有众多读者。他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弗兰西斯科。他曾就读于达特第斯学院,但不久便辍学到一家纺织厂做工。1897~1899年,他又在哈佛大学学习。此后,他当过教员、工人、农民。1912年全家迁往英国,得到庞德等诗人的赏识和帮助,《一个男孩的愿望》和《波士顿以北》的出版,使他一举成名。1915年他返回美国,边教书边干农活。
  诗人主要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乡土气息,同时又富于象征和哲理,内涵复杂,情调微妙,深为人们喜爱。
  三、师生共同赏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以下词语的读音:
  瞬(shùn)息 怀恋(liàn)
  学生集体朗诵,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读诗的感受:
  生1:这首诗节奏清新明快,诗意简洁明了,劝说我们在生活失意时,要保持镇静,要乐观向上,相信一切都会过去的,现实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糟糕。
  生2:这首诗简单易懂,与以前读过的诗相比,显得“平易近人”些,能消除我们读诗时紧张的心理。
  生3:我觉得丑小鸭可以作为这首诗的代言人。丑小鸭在忧郁的日子里,镇静从容,乐观处事,终于迎来了“快乐的日子”。当他成为一只白天鹅时,那过去遭遇的歧视、打击竟成了他亲切的怀恋。文学大家对人生的认识,实乃“英雄所见略同”。
  生4:诗人似乎在劝说我们:当生活欺骗了你的时候,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我似乎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看到诗人坚定的眼神、刚毅的表情。
  ……
  教师总结:同学们对诗的感悟能力相当高,这首诗已叩响你的心扉,接下来让我们悉心品味,深层探究。
  3、教师设计相关题目,引导学生深层探究,领悟诗意:
  多媒体显示:
  ⑴ 丑小鸭是安徒生的真实写照,《假如生活欺骗了
  你》与作者的经历有关系吗?
  ⑵ 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这两句诗的含义?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
  ⑶ 成长的天空中,总会有阴霾,在泥泞的小路上踽
  踽独行时,你曾经有过怎样的心理活动?这首诗会引发你
  怎样的人生感叹?
  ⑷ 你对“欺骗”一词是如何理解的?
  学生分组讨论,要求人人发言。教师巡视各组,选交流较好的小组选代表面向全班交流。
  明确:
  ⑴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和斗志。他一生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是在不断遭受流放和与专制制度进行曲折的不懈的斗争中取得的。从诗中可以看出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这首诗正是诗人个人体验的形象传达,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
  ⑵ 这两句诗道出了一种人生体验中极为普遍的感觉:生活是有意义的,不要随意忘却、抛弃那曾经拥有的忆念。在这里,诗人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⑶ 学生畅谈自己的成长经历,倾吐成长的烦恼。教师也可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力争创设一个亲切真诚自然和谐的教学氛围。
  ⑷ “欺骗”是指个体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一种距离,以及这种距离给人造成的心理落差和情感失落。
  4、品评诗歌,鉴赏诗歌的美点:
  教师以记者的身份现场采访学生“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这首诗没有具体的形象,却被世界各地人民广为传诵,依你看,原因是什么?”
  学生争相回答。
  生1:这首诗以说理为主,但并不是枯燥生硬的说教,更像是柔声相劝,亲切交谈,有丰富的人情味。
  生2:全诗显得清新流畅,热烈而又深沉,有“率真”“清新”的艺术特质。
  生3:这首诗不以意象传情达意,而是直抒胸臆,以平等交流的语气娓娓写来,语调亲切和婉,热诚坦率。
  生4:诗歌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达观自信的人生态度,我想,这应是诗歌流传长盛不衰的原因。
  ……
  5、学生齐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四、学生自主赏读《未选择的路》
  1、导入:
  同学们是否记得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名句,人们常把人的一生比作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写“路”的小诗《未选择的路》。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正音正字:
  ⑴ 教师选两名学生整理、交流需要积累的词语:
  学生明确: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的范围。
  幽寂:幽静、寂寞。
  伫(zhù)立:长时间站着。
  萋萋(qī):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回顾:回过头来看。
  污染:这里指踩下足迹。
  ⑵ 学生默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
  ⑶ 学生齐读诗歌,体味诗情。
  3、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读诗的感受:
  生1:这首诗好像在说在歧路口,该选择什么样的路。
  生2:我的看法与前面这位同学不一致。诗歌不是在谈选择什么样的路,而是在谈“选择”本身,选择给人带来的困惑。
  生3:诗人在谈自己的人生体验,他一旦作出选择,同时就意味着失去,对失去的事物,总是追怀再三。
  生4:诗人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自己对人生之路的思考,有哲理蕴味。
  ……
  教师总结:诗歌是多义的,一千个读者是一千个哈姆雷特。孰是孰非,留待下一步研讨。
  4、生生互动,进入质疑、释疑阶段,通过深层探究,理解诗意,深味诗中蕴含的哲理:
  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分类整理学生的疑问,把共性的较有价值的问题交付全班同学讨论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多媒体显示:
  ⑴ 请用一句话分别概括四节诗的内容。
  ⑵ 诗歌谈选择,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
  路”?
  ⑶ 诗中“路”有什么深刻含义?你从中悟出了什么
  样的人生哲理?
  学生明确:
  ⑴ 第1节诗人站在林间交岔路口,思考所要选择的路;第2节诗人选择了少有人走的路;第3节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第4节写未选择的路。
  ⑵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原因有二:人生的道路有许多可供人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选择的路,才更让人想念和留恋,此其一。未选择也就是一种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此其二。诗人重点写未选择的路,是对人生的真实写照,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引人深思。
  ⑶ 诗人表面上似乎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有: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只能选择一条,必须慎重;人生的选择,要深思、慎取、忌草率、盲从;路要靠自己去走,越是荆棘丛生的道路,越能令人想念,也越能磨炼人。
  5、品味诗歌,鉴赏诗歌的美点:
  教师以谈话的方式与同学交流,“这首诗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生1:平易的文字背后蕴含着深邃的哲理。
  生2:优美的意境最能吸引人。“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如画面一般,形象地写出了选择的诱惑。
  生3:浓郁的抒情、深邃的哲理相交融。诗人的经历是独特的,感受却是典型的,那淡淡的忧郁、惆怅为全诗带来了不可抗拒的艺术感染力。
  生4:形象性、哲理性是诗歌成功的关键。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本诗鲜明的艺术特征。
  教师顺势点拨:诗人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自己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哲理性。
  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为的是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它是诗人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它往往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象征和比喻是不同的。比喻重相似性,目的是使要说的事物更加生动、鲜明,它只是一种修辞,只在个别的词、句、语段中起作用。而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往往统摄全篇。
  学生回忆以往学过的内容加以印证,深化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6、学生齐读《未选择的路》。
  五、比较鉴赏,学生畅谈学诗的心得、体会
  教师提示:这两首诗中,你更喜欢哪一首?请说明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生1:选择是异常痛苦的,两首诗我都喜欢。我喜欢两首诗中积极达观的人格美。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在人生的道路上遭遇到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时,你该怎么办?普希金和弗罗斯特用他们的诗歌表达了对人生的思索,展露了一种积极达观的人格魅力。“假如生活欺骗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多么积极向上、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但我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诗人单单选择少有人走的路,从中看出他有多么阔大的胸襟!这是多么坚强、充满挑战性的选择!
  生2:世上没有两种花是完全相同的,我无法选择。两首诗手法各异,美妙绝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平实直率、直抒胸臆,似乎是促膝谈心,给人如坐春风之感;《未选择的路》运用象征,委婉含蓄,诗意醇厚,百品不厌。
  教师总结:两位同学委婉指出老师的问题不恰当,这很好,看来选择是艰难的,不选择是令人遗憾的。两首诗各具特色,都值得我们反复吟诵,百般品味。
  六、课堂小结
  在成长的道路上,有这些大师伟大人格的光辉照耀,有他们智慧的浇灌,我们人生的花朵一定会开放得更加绚烂夺目。
  学生齐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齐读《未选择的路》。
  七、布置作业
  1、古今中外有许多诗人作家,对“路”有过精彩的描述,请你写出三句,注明作者,并选择其中的一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2、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1小节句式,完成下列填空。
  假如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_______,不要______!
  _________需要__________。
  相信吧,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
  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2、假如生活中遇到了困苦,
  不要惊慌,不要沮丧!
  阴暗的日子里需要信心,
  相信吧,开心的日子定会到来。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组织一次演讲比赛,题目是:让快乐伴我成长。最好引用诗歌中的句子,课内课外均可。
  2、写作活动设计:
  ⑴ 模仿“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以“假如”为题的一首小诗,要求蕴含一定的道理。
  示例:
  假如
  假如有一天
  你被生活疏远
  一定要有勇气自己站起
  假如有一天
  你被痛苦抛进了漩涡
  一定要用智慧主宰自己
  假如有一天
  你一颗滴血的心已被揉破
  一定要选择坚强战胜自己
  ⑵ 《未选择的路》中诗人选择了一条人迹稀少的路,依你看,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对他作一番描述好吗?
  (提示:重点描述诗人的内心世界或描述诗人作出选择时的心理活动)
  3、选择最喜欢的精短哲理诗,组织一次以“青春”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这首诗,试将它与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进行比较,谈谈两首诗风格、立意的不同。
  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宫玺
  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以为神鬼不知,心安理得
  且慢,生活并没有到此为止
  有一天,它会教你向它认错
  大地的心是诚实的
  孩子的眼睛是诚实的
  人生只有一步一个脚印
  才会有无憾的付出无愧的收获
  【备课资料】
  一、课文赏析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赏析:
  该诗写于1825年,正是诗人流放南俄敖德萨同当地总督发生冲突后,被押送到其父亲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幽禁期间所作。从1824年8月至1826年9月,这是一段极为孤独寂寞的生活。面对12月党人起义前后剧烈动荡的社会风云,普希金不仅同火热的斗争相隔绝,而且与众多亲密无间的挚友亲朋相分离。幸亏夜晚,有终生挚爱的奶妈相陪伴,讲故事为他消愁解闷;白天,到集市上去,与纯朴的农人为友,和他们谈话,听他们唱歌。孤寂之中,除了读书、写作,邻近庄园奥西波娃一家也给诗人愁闷的幽禁生活带来了一片温馨和慰藉。这首诗就是为奥西波娃15岁的女儿姬姬所写的,题写在她的纪念册上。
  普希金自言,要“用诗歌唤起人们善良的感情”,别林斯基也曾说过:“普希金天性是可亲可爱的人,他是诚心诚意愿意向每一个他觉得是‘人’的人伸手的……他内心有着许多赤子似的和善、温良和柔顺的成分。”因而“在普希金的任何感情中永远有一些特别高贵的、温和的、柔情的、馥郁的、优雅的东西。”《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就典型地体现了这种思想特征。该诗以一个假设句破题,劈头就是一个“假如”,此时26岁的普希金,面对的是一个纯真的女孩,他宛如一位饱经风霜而又无比温厚的长者,仿佛生怕碰伤这棵稚嫩的幼苗,于是从未来着笔,使用一种带有预言的口吻叮咛、勉励涉世未深的少女,如果出现这种偶然……实际上,这个对于无知的对话者所作的带有推测性假定意义的假说,正是变幻莫测的人生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即生活中不可能没悲伤、烦恼,但是你要克制、忍耐,因为还有一个“欢乐的日子”就要来临。这欢乐是针对悲伤而言的,不是现在时,而是属于未来的。紧跟其后,在第二个诗节中,诗人进一步指出,这未来,并非现实生活中,漫漫长夜之后,遥远的明天,而是心灵生活中的未来,这就引出了下面的富有深刻哲理的诗句:“转眼间一切都会过去,/而过去了的,将会变得可亲。”显然,在这里,诗人并未一般地开出常人司空见惯的用时间医治心灵创伤的这贴药方,而是要人面向内心世界,放眼于未来,实行一种自我精神调节法,究其实,这是一种情绪的转换,它可以是在一瞬之间完成,这就是要用希望去救治现实的痛苦。这同现代心理医生的看法可以说是不谋而合,然而,普希金毕竟不是心理学家,而是诗人。他进一步指出,痛苦一旦过去,人就会更加成熟,对于成熟的人来说,这过去了的,即便是痛苦,也会成为人生的一段标志,而令人感到无比亲切。保持对生活的信心,即使在逆境之中,不要陷入绝望而不能自拔,正所谓苍茫人世,短暂人生,期骥美好,追忆亦美好矣,这不正是离群索居、寂寥生涯中,诗人悟出的深刻生活哲理吗?这里没有一丝一毫宿命论的蛛丝马迹,真诚、善良,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加上亲切自然而又热情深沉的语调,诗歌朴素、流畅,言简意深,耐人回味。
  与普希金早期引吭高歌赞颂自由,嬉笑怒骂,讽刺权贵,批判专制的抒情诗不同,这首小诗,明显表现出诗人后期抒情诗创作趋向含蓄、富于哲理的特点。用普希金自己的话说:“从1825年开始,他走上了‘现实的诗人’的道路。”这首诗即是一个佐证。
  (选自《古今中外哲理诗鉴赏辞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8,作者:赵宁)
  2、《未选择的路》赏析: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写于1915年,自问世以来,广为流传,成为美国诗歌中的名篇。
  诗人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两条路在黄色的树丛中*开,一条路蜿蜒地进入丛林榛芜;一条路长满茸茸的绿草。作为过客的“我”在岔路前犹豫、徘徊,因为两条路虽然风格不同,但都美丽、平坦、覆满落叶,以同样的魅力吸引着我,等待着踏践,而“我”只能选择其一。如果仅仅是两条路的选择,诗人也不需踌躇再三,在这里“路”有更深的含义,它象征着人生的旅途,诗人面临的是人生道路的选择,难怪他难以举足。因为无论这种选择是明智还是糊涂,我们都不能回到原来的岔路重新开始。
  这首诗揭示了人的一个根本问题──选择。弗罗斯特避免直言这两条路代表着什么,对选择的具体内容没有任何暗示,诗人所要阐明的仅仅是选择本身。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在进行选择时的心态,这个人是弗罗斯特,也是我们。选择是人生经验中的一个方面,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选择,人生就是由无数次选择组成的。同一时刻同样的机遇,我们只能选择其一。当我们沿着自己选定的道路前行时,常常会对那条未选择的路怀着深深的眷恋,如果走那条路又会怎样?也许更奇伟、瑰丽,也许更平凡、黯淡,不管怎样,我们都无法去实践,它成为一个永远难圆的梦。选择的存在决定了生活中具有现实性和可能性两个方面。当一种选择成为现实,必然伴随着另一种可能,它们无法互换,因为我们不能返回选择的起点。这是人生无法解决、无法摆脱的深层悲剧,所以,作者要发出无奈的“深深叹息”。选择造成无法弥补的差异,幸运与不幸,快乐与悲哀,希望与渺茫,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人生。
  诗人用了象征的手法,通过直觉和戏剧性来传达诗中的哲理,以个别反映一般,以小见大,以近寓远。清新的诗句后面,是诗人对人生深层的思索和叹息。反复阅读,我们可以领会其中的哲理,得到智慧的启迪。
  (选自《古今中外哲理诗鉴赏辞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8,作者:郑书磊,郝文胜)
  二、重温经典
  荐读邵燕祥《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邵燕祥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我的旅伴,我的朋友——
  还是迎着朝阳出发,
  把长长的身影留在背后。
  愉快地回头一挥手!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我的旅伴,我的朋友——
  依然是一条风雨的长途,
  依然不知疲倦地奔走。
  让我们紧紧地拉住手!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我的旅伴,我的朋友—— 
  我们仍旧要一齐举杯,
  不管是甜酒还是苦酒。
  忠实和信任最醇厚!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我的旅伴,我的朋友——
  还要唱那永远唱不完的歌,
  在喉管没被割断的时候。
  该欢呼的欢呼,该咀咒的咀咒!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我的旅伴,我的朋友——
  他们不肯拯救自己的灵魂,
  就留给上帝去拯救……
  阳光下毕竟是白昼!  
  时间呀,时间不会倒流,
  生活却能够重新开头。
  莫说失去了很多很多,
  我的旅伴,我的朋友——
  明天比昨天更长久!
  1979年11月19日
  提示:这首诗共六节,既以炽热的情感感染人,又以深邃的哲理启迪人。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极其真诚而丰富的。诗人立足于新的人生道路的起点,通过告别过去(第一节)、风雨同舟(第二节)、相互信赖(第三节)、坚持真理(第四节)、光明照耀人间(第五节)、走向未来(第六节)的心灵历程,展现了诗人对新的人生生活的挚爱与追求。诗人对新生活的追求包含以下几层意思:一、在即将到来的新时代里,一如既往地追求光明与理想,和人民一道创造美好的新生活;二、阳光有了阴影,美好中有了丑陋,那么,也应该有批评、有暴露;三、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重要的是把握未来。全诗就这样将浓烈的诗情与深刻的哲理有机地统一起来,刺激读者的审美感受,产生强烈的共鸣。
《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6  课题:《诗两首》   
  教学目的:1、赏析诗歌,理解诗歌的内涵。
  2、体会两首诗歌的不同表现形式。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诗歌的美,从中有自己的深刻感悟。
  教学难点:理解两种物象的含义。
  教学策略:朗读法,对比法。感悟法。
  在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对事物敏锐的感受能力。对于诗歌而言,培养语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和感悟,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内涵,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净化和升华心灵。本课两首诗,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表达了对母亲的爱,一中一外,两位大家,灵犀相通。所以用对比法更能够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形式上的异同,形成对诗歌的立体印象。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同学们,最近你们有没有看到电视上有则广告中一对母女的对话:在家嫌唠叨,出门了就想念,怎么办呢?打电话吧。妈妈说:你就这么离不开手机呀?女儿答:“妈妈,不是离不开手机,是我离不开您!”这种情形你有体会吗?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两首。
  板书课题。
  二、指名配乐诵读诗歌。教师注意结合具体句子点拨指导语速、语调、轻重、顿挫等事项。
  三、赏读诗歌、感受诗歌内涵。
  1、同学们,你认为这两首诗歌表达的内容和主题有什么共同点吗?是什么?
  指名回答。都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爱。
  2、请用“----------用-------------表达对母亲的-----------。”这一句式说话,并根据诗歌内容说明理由。
  3、诗歌中的“纸船”和“金色花”是什么意思呢,诗人为什么要用它们来表达孩子对母亲的爱呢?
  纸船:纸船富有童稚气,适合表达子女的心态。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金色花: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而美妙。
  四、细读诗歌,领会诗人圣洁、博大的爱。
  1、学生介绍两位大家的常识。补充作者写此文的背景。
  ①1923年秋,冰心赴美留学,尽管船外是美丽壮观浩翰的太平洋,但孤独、惆怅的诗人,无心欣赏眼前的奇景,而是眼含热泪,在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尽管风高浪急,纸船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但她仍不灰心,每天不停地叠着,希望总会有一只能飘流到日夜想念的母亲身边。一个独特的物象,寄托了诗人对母亲无限的眷念之情,
  ②20世纪初,也就是泰戈尔写这首诗歌的时候,是他个人最不幸的时候。19xx年,他的妻子病逝。第二年,他的一对儿女相继夭亡,可是他仍然能写出如此充满童趣,充满母爱的文章。你怎么看?
  2、材料回放:
  冰心老人在年轻的时候,曾给他远方的朋友写到:“在去年秋风萧瑟、月朗星稀的一个夜晚,一本书将你介绍给我,你的信仰、你的存蓄、你的诗词和我的思想一缕缕合成琴弦,奏出缥缈神奇无调无声的音乐,这思想就是爱的思想,这音乐就是爱的音乐。”她的朋友是谁?印度诗圣——泰戈尔。冰心正是受到泰戈尔的影响,写出300多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结集为《繁星》和《春水》。爱是两人共同的作品主题,并且,这爱是一种何等圣洁、博大的爱啊!
  3、带着你的感悟,有感情地重读课文。
  五、指名再读课文,体味特色。
  两名同学在读的过程中感情基调的把握是否一样?
  金——天真、欢快、充满童趣、享受母爱。
  纸——低沉、深情、充满期待的、向往母爱。
  课堂总结:
  在爱的天空里,两位大诗人给我们播撒了最瑰丽的花瓣。怀着对自然和生命的虔敬,他们的笔下流泻着一条涓涓不息清流,它流淌过我们的心田,荡涤了一切尘埃。
  六、布置作业:
  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并简单地写出自己的真心体会,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诗两首
  泰戈尔               冰心
  金色花              纸船
  爱
  母亲
《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道德、情感、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导入
  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
  (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学生自由回答。
  三、简介作者
  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
  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四、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听、读诗篇
  1、听课文录音。
  2、划分朗读节拍。
  3、自由朗读。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五、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明确:见教参。
  3、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学生讨论。
  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六、迁移积累
  1、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________,不要________!________。
  2、背诵全诗。
  七、拓展提高
  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
  作为作业完成。
  第二课时
  《未选择的路》
  一、复习旧课
  1、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
  学生交流。
  二、导入新课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绍诗人:弗罗斯特( 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朗读诗篇
  四、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先朗读由学生单独回答。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四、感悟哲理
  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
  学生自由回答。
  五、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
  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出示两首诗,让学生判断这哪一首诗用了象征,哪一首诗用了比喻?
  我靠长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玛洛酒,我将这酒饮尽,然后倚靠着这支长矛。
  ──阿尔基洛斯科
  《诗人之矛》象一颗山上的风信子,被牧人用脚踏了又踏,却在地上开出紫花。
  ──萨福《新娘》
  本诗的美正体现象征的运用上,诗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打动了读者的心扉。
  首先明确概念,再由教师阐述两者区别。
  六、积累联想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2、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
  七、综合性训练
  出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教后记】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教会学生去怎么做。
                         推荐阅读:
  • 《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4篇)
  • 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7篇)
  • 《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7篇)
  • 《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5篇)
  • 《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7篇)
  • 《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9篇)
                             
                   
                   
                     
                            《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7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