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回复: 0

初二语文教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6 01: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初二语文教案(精选17篇)
初二语文教案 篇1  初二语文教案要充分体现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从而赋予课堂教学以灵活性和多元性品格.那么初二语文教案怎么编写呢,以下是师哈哈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二语文教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初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
  2.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3.品读出文章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新课
  1.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刚的一篇报告文学《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
  屏显: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的特征。
  2.学生齐读。
  3.过渡:这节课,我们就从"报告"和"文学"的角度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查预习
  三、观仙湖
  1.教师出示问题::快速阅读介绍罗布泊今昔对比段落(1-8段),勾画出相关的描写语句,运用这些语句,仿照画线句,按照要求完成仿写。
  想过去,
  这里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仿写两句描绘罗布泊美丽的句子)
  这里是罗布泊,
  "泊"字左边三点水啊!
  可如今,
  (仿写三句描绘罗布泊现状的句子)
  这里是罗布泊,
  "泊"字左边三点水啊!
  2.学生找句子,交流,写作,展示。
  3.教师追问:"这是罗布泊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出现两次,应该分别用什么样的感情朗读这两句话?
  4.学生回答。(第一句:自豪、赞叹。第二句:惋惜、遗憾)
  5.学生齐读,要求读出感情。
  6.教师出示屏显,学生齐读:
  这一部分,作者主要用叙描结合的手法来呈现了罗布泊"今昔对比,具有浓郁的文学性。
  四、叹消逝
  1.教师出示问题:快速阅读介绍罗布泊消亡的段落(9-20),⑴概括罗布泊消亡的原因。⑵找出能够概括这一部分内容的一句话 .
  2.学生黑板展示答案。(原因:⑴①20 世纪 20 年代塔里木河人为改道 , 导致下游干旱缺水;②近 30 多年来 ,滥用塔里木河资源,"四盲 "使罗布泊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彻底破坏。⑵罗布泊消失了。)
  3.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文章所表现出来的 "报告 "
  真实性(纪实性)的特点。
  4.学生回答。
  5.教师总结屏显,学生齐读:
  这一部分以大量的数据、确凿的事实来说明罗布泊消逝的过程和原因,具有报告的真实性的特点。
  6.教师出示课文语句改编的诗句: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
  在忍受了二十余年的干渴后
  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
  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
  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
  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罗布泊消失了,
  "泊"字左边三点水啊!
  7.教师追问:"‘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在这里用什么样的感情朗读?
  8.学生回答。(悲痛、沉重、无奈)
  9.学生齐读整段,要求读出感情。
  8.教师总结:此段中揪心的比喻,逼真的拟人,生动的描绘,恰当的联想,沉痛的情感,令读者读起来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更多的是沉重的痛惜。
  五、解忧思
  1.教师屏显课文语句改编的诗句:
  站在罗布泊边缘,
  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
  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
  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站在罗布泊边缘,
  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
  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
  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2.男女生分段深情朗读。
  3.教师阐释:这里把罗布泊拟人化, 一望无际的荒漠是裸露的胸膛,沟沟壑壑是一道道肋骨,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个毫无生机与活力的死者。 悲痛之情油然而生。
  3.教师出示问题:默读第 23 节至结束,圈出最触动自己的语句、词或者标点,⑴结合这些语句说说文章所表现出来的" 文学 " 的特点(具有形象性、抒情性)。⑵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罗布泊消逝根本原因认识的一句话。("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
  4.学生找句子,交流,展示。
  5.教师屏显: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6.教师追问:"‘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在这里用怎样的感情朗读?
  7.学生回答。(谴责、愤怒、悲痛。)
  8.学生齐读整段,要求读出感情。
  9.教师屏显小结,学生齐读:
  这一部分在生动描写的基础上,通过抒情来表现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六、结全文
  1.教师屏显诗歌
  想过去,
  这里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这里是遍地苍翠、麦浪金黄、延绵不绝的绿色长廊
  这里是水平如镜、阳光和煦、鸟鱼嬉戏的美丽仙湖
  这里是罗布泊,
  "泊"字左边三点水啊!
  可如今,
  这里是寸草不生、溪水枯竭、气候炎热的戈壁沙漠
  这里是飞鸟不歇、候鸟不归、飞禽不见的寂寞天空
  这里是彭加木失踪、余纯顺遇难、无人敢独行的生命禁区
  这里是罗布泊,
  "泊"字左边三点水啊!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
  在忍受了二十余年的干渴后
  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
  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
  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
  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罗布泊消失了,
  "泊"字左边三点水啊!
  站在罗布泊边缘,
  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
  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
  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站在罗布泊边缘,
  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
  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
  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2.学生深情诵读。
  3.教师屏显课文小结,并阐述内容板书:
  "报告文学 "的特点 : 新闻的真实性;文学的形象性、抒情性;综合运用丰富的表达方式。
  4.学生齐读报告文学的特点。
  【注】本设计借鉴刊于《江苏教育》20xx年4月期、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柳咏梅老师撰写的《"泊"字左边是三点水——教学设计》一文。
  初二语文教案的反思
  本堂课,我按照有效教学的要求,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预先设计好导学提纲,让学生按提纲预习,记录下自己的疑难,待上课时解决。课堂上我计划按以下流程进行:导课---明确目标—组内交流—质疑问难,班内解决—小结—德育渗透—完成训练单。本节课能按照预定计划完成学习任务,我觉得这节课学生的表现比以前大有进步,主要表现在:导学单上提出了自己学习的疑难,而且在课堂交流时都很主动,展示问题时也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不过,在课堂具体实施的时候,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
  1、教师激情有所欠缺,整个课堂显得比较平淡。
  2、我认为应把画塔里木河与罗布泊关系示意图放在明确完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处,这样学生便能将课本的理论与图结合在一起,更直观地记住了重点知识。
  3、如果能让学生预习时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效果会更好些。
初二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一、导语设计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1)辨别字形,读准字音。
  衰草连天(shuāi)/蓑衣(suō)连翘(qiáo)/阻挠(náo)纬度(wěi)/忌讳(huì)
  销声匿迹(xiāo)/悄然无声(qiǎo)候鸟(hòu)/诸侯(hóu)难测(cè)/侧面(cè)
  (2)掌握下列词语,并用词造句。
  销声匿迹:原指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遍地是衰草。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侯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侯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教师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初二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
  2、理解课文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难点:理清课文的线索。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当你看到这一题目时,你会设计什么样的故事?
  翻开历史的画卷,是无数的革命先烈和战士用生命换来了今天我们甜蜜而安逸的生活
  环境,今天我们所学的《草》所展示的不再是你以前读到的富有顽强生命力的草,也
  不是你看到的滚着晶莹露珠的草,而是争夺红军战士生命、展现革命家高尚人格的草。
  作者简介:
  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当代作家。创作《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本文是作者从1976年底到1977年7月连续写的十篇以长征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中的第四篇。
  相关知识:
  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少数民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妮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泽。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1935年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
  二、检查字词
  正音:
  蔫(niān)巴 酸涩(sè)
  抽噎(yē) 背(bèi)阴
  绽(zhàn)开 火燎(liáo)
  愠(yùn)怒 霎时(shà)
  焦灼(zhu) 飒飒(sà)
  踉(liàng)踉跄(qiàng)跄
  三、课文探究
  (一)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有表情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课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
  阅读课文,理清思路。(学生讨论、交流)
  (1)理清本文记叙的线索;
  (2)根据时间顺序划分课文的层次。
  明确线索:
  全文以“草”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
  红军战士误食毒草而中毒——
  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
  周副主席议吃草、红军战士悟真理。
  这样写,结构紧凑,脉络分明,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小说的中心意思。
  (二)主要人物及刻画方法:
  1.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你对他们的评价如何?
  2.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些人物的形象的?略举一些例子说明。
  (三)继续探讨人物:
  1、思考:杨光发现担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动怎样?把描写杨光心理活动的词圈出来。
  2、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和神态如何?把描写周副主席动作、神态的词圈出来。细细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
  1、“立时惊住”、“惶惑”;“不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2、亲自尝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四)理解句意
  课文中有些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仔细想想又觉得余味无穷。阅读下面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
  1、(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2、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
  (五)自我发现:
  你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有较深层的含义,请说出你的理解。
  (六)思考:
  1.课文以“草”做题目,有什么含义?
  2.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有什么含义?
  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的含义
  “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四、拓展训练:
  从课文提供的材料想开去,以“说吃草“为话题,谈一点或几点自己的看法,与同学交流。
  五、总结: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六、仿写训练:
  找出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与神态描写,模仿这一段,写一段类似的描写。
初二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3、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4、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教学重点
  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教学程序及师生双边活动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诗人牛汉,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他笔下的那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华南虎的形象。(教师引领学生诵出: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承载着人生历程和独特感悟的“第一本书”,去思考人生命运这个鲜活的话题。(板书文题、作者)
  二、学生回忆诗人牛汉的创作经历
  教师视情况进行补充、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请同学们默渎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积累词语。
  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幽默 凄惨 奥秘 翻来覆去 温厚
  2、学生再读课文,揣摩、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二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有着怎样的经历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专门著文纪念。学生跳读课文3至8语段,简要复述“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经历。教师提示注意其中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的真挚情意。
  3、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研讨: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学生畅谈阅读体会,老师提示:
  (1)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如果说课文主体部分写的“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是人生第一课的话,那么写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则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书”,也即走进求知的世界。这贫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
  《我的第一本书》写出了作者对20世纪初中国乡村荒寒、苍凉苦难生活境况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受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激情导入,概括文本
  文章故事性很强,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设计这个环节,就是要吸引学生的兴趣,首先从内容上整体感知,了解“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其中深藏着的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所以在复述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第一本书”这条线索,讲述与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事,从中感受生活的苦难。
  二、品味探究,领悟情感
  苦难的生活是作者心中抹不去的记忆,而牛汉作者崇敬和赞美的是来自人间的温暖和友情,还有那童年生活中的苦中求乐。这里是让学生体会苦难生活中总会有使人感动的亮点,激发学生认识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因此,在此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在感受苦难的基础上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三、拓展延伸,思考人生
  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辛酸和甘甜,使学生体会生活的苦难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及生命乐趣,珍惜今天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
  本节课我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利用课堂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精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初二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整体感知
  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
  明确:“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本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四、研读与赏析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让学生学习观赏四幅桥之画面,理解桥要与周围环境既对照又和谐才能构成美景。
  芦苇石桥:密密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柳枝的动、细弱、年年发芽和石块的静、厚重坚硬、历久不变形成对比。令人销魂。
  长桥卧龙:在宽阔的水面上的长桥,打破了单调的背景,整个环境充满了灵气和生命。宛如史诗。
  风雨廊桥:廊和厅的安闲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峰的险峻又形成对照。形式独特。
  五、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表格使其更加清楚,表格设计如下:
  比较篇目
  说明对象
  着眼点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语言特征
  中国石拱桥
  石拱桥,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说明文
  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成就突出
  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
  举例子、引用、列数字、打比方等
  语言平实自然而又准确、严密
  桥之美
  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
  桥的美学价值,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总—分—总
  举例子
  文章语言优美,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七、作业布置:
初二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的性格,并从原文中找出相对应的例子。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分析老头子人物的传奇色彩,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3、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
  4、阅读自读课文孙梨的文章《吴召儿》,并比较异同,进一步体会孙梨文章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二、复述《芦花荡》和《吴召儿》两篇文章的大概内容。
  思考并讨论:
  1、老头子和吴召儿两人性格的异同?并找出相应的例子。
  相同点:豪爽、干练、乐观、自信、勇敢、机智、爱憎分明、有抗日热情、责任感强。
  不同点是:老头子过于自尊和自信。
  2、人物性格探究: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从文中找出相应句子,并体会这一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老头子对苇塘里负责的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老头子在淀里撑着船那种悠闲自得的心情;送两个小女孩进苇塘,以为万无一失;大女孩受了伤,他觉得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觉得丢了脸,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这些都是他始终非常自信、自尊的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三、塑造人物的方法
  塑造人物的方法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1、肖像描写: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老头子浑身没有什么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写老头子年纪虽老,但老当益壮,注重描写他的眼睛,突出他的干练、精明。
  2、语言描写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什么事也没有,安心睡一觉吧”;“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3、动作描写:
  P15“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表现他对这意外的发生感到很惊讶。
  P17“一个干瘦的老头,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表现老头子的镇定。
  动作描写集中在那一场英雄的行为上,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狠狠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4、心理描写:
  P16表现老头子把大菱的责任归咎于自己。
  以上描写都是正面描写,另外还有侧面描写:
  如“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又如写二菱对老头子的怀疑,不信任,侧面写老人的英雄行为。还有写敌人封锁的严密,也是从侧面写老头子的干练、精明。
  四、领会景物描写的妙处:
  景物描写一定要切合环境和人物的心境,切记游离的写景,《芦花荡》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讨论:请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它的含义。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这段文字传达出怎样的环境?
  环境很黑暗气氛有些紧张。“呆望、阴森黑暗”这些词可表现。“呆望”一词还可以看出敌人的束手无策。
  芦花荡的夜色非常优美,非常安宁,淀水晶莹透澈,星星闪烁不定,从“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这一句可以看出来。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一句可以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写芦苇长得高?怎样形容芦苇长得高?这样揣摩可以明白什么时候需要作景物描写,怎样写景。
  孙犁在他的小说《荷花淀》中的一段描写,我想,与这一句所传达的语言信息是一样的。“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里的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芦苇和荷花是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意志和斗争的力量的象征吧。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表现老头子的身轻如燕,可用一种轻快、潇洒的语调来读。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天空的明净,用环境的宁静、优美来为下文所发生的不平常的事情作铺垫。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用飒飒的风响”来形容老头子此时的心情,月亮也落下去了,老头子心情十分沮丧。
  5、“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梁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去,她们长大成人了”
  把女孩子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天边的北斗“也是一种暗喻,暗喻她们在党的光辉的指引下,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6、“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咽气。”
  因为天气闷热,所以鬼子要出来洗澡,为下面情节作铺垫。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通过静来反衬下面的情景,引出下文的情节。以静来写动。
  8、“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老头正狠狠地敲打着鬼子,内心萌发着轻松、痛快的感受,鲜嫩的芦花也显得格外美丽。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件,但决没有那种凄惨的描绘,就连那个女孩子受伤后的几声,也被轻轻一笔带过,作品要高昂浓重地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地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
  五、结合自读课文《吴召儿》进行写作手法的比较,并拓展孙梨的另一篇文章《荷花淀》,进行对比阅读,谈谈孙梨文章的风格。
  孙犁文章风格:
  孙犁和其他作家(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在文学界上被成为“荷花淀派”
  1、选材上,以小见大,选取小人物来写,寓伟大于平凡之中。
  如老头子,没有姓名,他代表了千千万万个与他一样的普通抗日英雄,像他这样的英雄很多,吴召儿也是乡村的一个姑娘而已。《荷花淀》里的水生嫂也是抗日游击队的一个大嫂而已,并没有写一些伟大的人物。
  2、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体现了时代的精神。
  老头子和吴召儿都不顾个人安危,是什么促使他们这样做?是一种民族的爱国精神,实现了个人与时代的完美结合。
  3、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充满诗情画意,富有抒情味,烘托了人物形象。
  4、简洁朴素的人物对话,展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语言清新、淳朴,如《荷花淀》里的几个大嫂的对话,很简洁,但很符合人物当时的心情。
  5、文中充满乐观的精神。
  如老头子的自信、勇敢,智斗鬼子的胜利;如吴召儿“无论走到哪里,都不用担心吃的”等也体现了她乐观的精神。
初二语文教案 篇7  知识与能力: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从而更深入
  地体会文章的文章的艺术魅力和深层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探究文章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及其它修辞手段;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及文章所表达的爱国情感。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热(chi4) 祷词(dao3) 执拗(niu4) 俊俏(qiao4)
  衷情(zhong1) 馈赠(kui4) 憔悴(cui4) 真谛(di4)
  夫穹(qiong2) 璀璨(cui3can4) 镶嵌(xiang1 qian4)
  翱翔(ao2) 长吁短叹(xu1) 千山万壑(he4)
  2.解释下列词语。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二、导人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三、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初步体会两首诗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浪之歌》。
  1.朗读课文,学生在散文诗旁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如《浪之歌》开头写浪花对海岸的深情,浪花的性格是活泼的,她像一个纯情的姑娘日日夜夜嬉戏在海岸身边……
  学生讨论、交流。
  2.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理解海浪的形象。
  明确: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
  第二课时
  (二)学习《雨之歌》。
  1.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2.理解文章丰富的内蕴。
  明确:
  风情雨态是难以描摹的,更何况所写的并非是在特定情景中的某一场雨。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描绘了种种的雨:轻轻洒下的,如金线泻地,珍珠抛落;伴同雷电而来的,瓢泼而下,疗救饥渴的大地;叮咚作响的,轻叩着人们的心扉。
  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艺术地描绘了“雨”的生活,借写雨来赞颂人类七情之中最美好的感情——爱,并借以袒露诗人自我仁爱博大的襟怀,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写雨的精魂,精魂离不了形体,从形体描摹入手,从与各种各样外物的关系中展开,不求工巧,而求离形得魂,从一枝一叶中让人想见全貌。如第四节写雨在云彩和田野间传信,天低云暗,雨丝绵绵,似乎把云彩与田野连结起来了,雨霁风止,云淡了,龟裂的土地平复了,确实如“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雨”是旷达的,对于自己的放逐,虽然有过泪,但它明白。“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对“死”的淡然态度,把“死亡”看成是必然到来的结局,因此甘于牺牲自己,造福万物。
  五、口头仿写训练
  朗读第五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要求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来说一段话。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话要有一个中心,前后句连贯,衔接自然。
  六、拓展阅读
  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中其他三首:,要求学生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以下是《花之歌》原文: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比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七、小结
  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附:板书设计
  海浪---- 一个博爱者的形象
  第一人称的手法、拟人手法
  雨的---- 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博爱者
  作者———— 自拟 ————爱国
  奉献者和使者
初二语文教案 篇8  时间的脚步没有停歇,我们又迎来了新的学期。总结过去是为了积累更多的经验;计划将来是为了更好地工作。现将本学期担任八年级(1)班的语文课教学工作计划总结如下:
  一、教材教本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人生、散文诗、人与自然和民俗风情为专题内容,其中以记叙类文章为主,第三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初二语文教案 篇9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本单元课文中实词的意义和常见虚词的用法,初二语文第六单元复习。
  2、理解文中出现的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的意思。
  3、领会句意,把握课文思想内容。
  4、领会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培养赏析古诗文的`能力。
  5、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学习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6、识记有关常识,美文及名句。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思维的哲理性,培养观察能力以及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乐观的志趣,豁达的胸怀,进取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自然美,欣赏生活情趣美。
  二、学法指导
  1、撰写100字左右的单元内容概述。(课前)
  2、自制文体,文学常识积累卡。
  3、自制实词、虚词积累卡。
  4、自制名句积累卡。
  5、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6、进行能力迁移训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体会个性鲜明的写入方法;
  2、学习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3、背诵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
  解决办法:一是反复吟咏、背诵。二是讨论归纳。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知识抢答
  2、交流积累卡。
  3、练习巩固。
  4、能力迁移训练
  七、教学步骤
  (一)概述单元内容
  本单元所选课文有的写人,有的写景,有的记事,有的抒情,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初二语文第六单元复习》。要注意体会《五柳先生传》的写人方法,《小石潭记》中生动形象的写景以及《观潮》中的语言描写。同时要背诵五首诗歌,悉心体味其中的名句。
  (二)知识抢答
  1、有关文学常识
  2、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宇
  3、名句背诵
  (三)归纳常见虚词的用法
  (四)巩固练习
  背诵默写
  1、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七言绝句《秋词》
  2、《五柳先生传》中描写五柳先生生活贫困的句子是
  3、全石以为底,近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差披拂。
  4、苏轼词《浣溪沙》中着重描写清泉寺的外部环境,以衬托寺庙清静和优雅的三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重点语段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年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相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佁然:愣住的样子(2)傲尔:忽然
  (3)逝:离去(4)邃:深
  2、把上文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牙公似的凹凸交错,没法知道它的源头了。
  3、上文第1段,作者写潭水时,通过游鱼、阳光、影子等具体的描写,突出了潭水清澈透明的特点。
  4、作者描写鱼,采用了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上文描写鱼静态的语句有怡然不动,描写鱼动态的语句有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第2段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斗折”写的是溪身,“蛇行”写的是溪水。
  6、潭上四周景色给人的印象是什么?作者这样描写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心情?
  (六)能力迁移
  临江之人畋(tián),得幼麋,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dá)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意。幼麋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之友也,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外,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注释]畋:打猎。怛:恐吓。
  1、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B)
  ①得幼麋,畜之(养)
  ②群犬垂涎,扬尾皆来(摇动)
  ③稍使与之戏(玩耍)
  ④积久,犬皆如意(心满意足)
  ⑤以为犬良我之友也(友善)
  ⑥抵触偃仆(俯卧)
  ⑦益狎(亲近)
  ⑧狼藉道上(指幼麋尸骸散乱)
  A.①④⑧ B.①③⑦
  C.②⑤⑦ D.②⑥⑧
  2、下列加点的“之”,意思完全相同的是(D)
  ①临江之人畋②得幼麋,畜之
  ③其人怒,怛之④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
  ⑤稍使与之戏⑥忘己之麋也
  ⑦以为犬良我之友也⑧与之俯仰甚善
  ⑨共杀食之
  A.①⑥⑦ B.②④⑧
  C.③④⑤ D.②⑤⑨
  3、为下列各句选择正确的意思。
  (1)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C)
  A.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靠近群狗,经常性地把幼麋给狗看,只是让它别乱动。
  B.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走近群狗,给狗看幼麋(让它们彼此)熟悉,并让狗不要乱动。
  C.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走近群狗,经常性地把幼麋给狗看,并让狗不要乱动。
  D.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靠近群狗,给狗看幼麇(让它们彼此)习惯,只是让幼麋别乱
初二语文教案 篇10  《望岳》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七)背诵古诗。(齐背)
  (八)练习
  1、《望岳》的颈联是:
  2、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3、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4、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6、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7、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8、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
初二语文教案 篇11  目的要求
  知识与能力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并体会其中所饱含的感情;学习艺
  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合作、交流、总结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
  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难点
  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教学
  方法诵读、讨论、合作、交流、总结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投影显示毛泽东手书的《七律长征》,同时播放朗读这首诗的录音(或教师当堂范读)。
  二、学生自由诵读。要求:
  1、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2、理清全诗的思路。
  三、同学合作学习,正音释义。
  正音:七律(lǜ)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
  云崖(yá)岷山(mín)
  释义:七律、等闲、腾细浪、云崖、开颜
  (附: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等闲:平常、寻常。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的翻腾。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四、师生互动,分析结构。
  1、分析结构
  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教学步骤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
  2、究“探究·练习”第一题
  小结:艺术概括,衔接紧凑,结构严整。五、师生合作,精读讨论。
  1、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讨论后明确:如果说第一句是一般的表述,那么第二句就是具体的描绘。“万水千山”,表明“远”,也暗含着“难”;“只等闲”说明“不怕”,而又加深一层,岂但“不怕”?而且从容不迫,应付裕如。
  2、讨论“探究·练习”第二题的第1小题。
  3、颔联与颈联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
  讨论后明确:颔联用了夸张的手法,颈联是纪实。
  3、讨论“探究·练习”第二题的第2小题。
  注:在此环节中,配以“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岷山千里雪”等录相画面。
  六、教师引导,深入研读。
  1、“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以多样化的理解。有人认为,“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着对死难战士的无限哀思。有人认为,“寒”字既烘托出沪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沪定,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景。也有人认为,“寒”字用来烘托沪定桥自然环境的
初二语文教案 篇12  教学目的
  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点。
  2.体味韩愈在《马说》中表达的对人才被压抑、埋没的愤懑之情。
  3.品味韩愈在《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表达的复杂的感情。
  4.初步了解“说”和“序”的文体特色。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阅读提示”中字词的音、义,“易”“策”“食”的各个义项和‘马之千里者”“子之不遇时”的句式特点。
  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3.体会韩愈对董邵南的同情、劝勉和劝阻等复杂的感情。了解“序”的文体特点。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解说:四个步骤:初读课文、疏通文字、梳理文章思路;精读课文,理解内容,体味作者的见解主张、思想情感;研读课文、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拓展阅读、拓展视野、迁移知识、培养筛选信息和搜索信息的能力。)
  2.发现法。
  (解说:原则同讨论法,步骤分两步走:一是学生阅读发现问题阶段,二是师生梳理问题,解答问题阶段。注意事项:一是要引入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二是耐心听取学生的发言。)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逢时。人才受压制,不能施展自己的报负,甚至被扼杀,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另一方面,人才如何施展自己的抱负,才能用在什么地方、为谁所用也是一个不能不重视的大问题。韩愈的两篇短文论述了上述两个问题,他的见解和主张值得我们深思。
  二、解题“序”作为文体分两类,一种是写在某书或某文章、诗歌前面的说明、评介性文字;一种是蹭序,是为一件具体的事向人赠言,或向即将告别的人赠言的文章。《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属赠序。
  三、研习课文三.初读课文。疏通文字,梳理文章的思路。
  具体做法:先请两位学习中等偏下的学生分别朗读课文:甲生读完后,师生共同找出读错的或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同时肯定他读得好的地方(只指出某个字、句即可)。然后由己生朗读。乙生读完后分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的具体做法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或者由小组长组织讨论,大家边读边口译,相互更正,一起补充,疏通文字,整理思路;或者小组轮流当组长,先疏通文字,后整理思路。
  (解说:豆.初读一定要落实,给够时间,要各组组长督促大家在课文上做标记,该注音的注音,该释义的释义,该加符号的加符号。
初二语文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
  本文说明其观点的行文顺序及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善于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合乎逻辑的分析、探索
  2、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被公认为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的阿西莫夫所撰写的一篇说明性文章《被压扁的沙子》
  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本文的题目《被压扁的沙子》,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大概会介绍类似沙子为什么被压扁,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样的之类的问题吧。
  本文到底介绍什么科学知识,我们肯定能在文章里找到答案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阿西莫夫书写的科学世界吧!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说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的倾向是什么的?
  讨论明确:
  1.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三)探究学习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肯定“撞击说”而否定“火山说”?
  讨论明确:
  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
  作者对前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①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②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的极为致密,在通常条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
  ③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
  ④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由以上两例,作者认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⑤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作者认为,地壳深处的斯石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由此作者断定: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过撞击。
  ⑥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岩层年龄为6500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检验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就这样,作者最后确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2.你能把文章的思路理清楚吗?
  (展示PPT)
  讨论明确:
  文章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经过推理论证之后,作出结论。这种说明顺序称为逻辑顺序。
  (四)情景再现
  通过对文章的理解,组织同学们对恐龙灭绝的场景进行故事复述。
  (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进行表演)
  (五)课堂拓展
  (1)作者为什么要探明恐龙灭绝的原因?
  (2)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内容却是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否偏离主题?
  (六)课堂小结
  通过《被压扁的沙子》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亲密接触了阿西莫夫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他用缜密的逻辑顺序、准确严密的语言,使我们明白了恐龙灭绝的原因。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再次遇到类似文章时,能够学以致用。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2
初二语文教案 篇1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本单元课文中实词的意义和常见虚词的用法,初二语文第六单元复习。
  2、理解文中出现的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的意思。
  3、领会句意,把握课文思想内容。
  4、领会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培养赏析古诗文的能力。
  5、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学习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6、识记有关常识,美文及名句。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思维的哲理性,培养观察能力以及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乐观的志趣,豁达的胸怀,进取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自然美,欣赏生活情趣美。
  二、学法指导
  1、撰写100字左右的单元内容概述。(课前)
  2、自制文体,文学常识积累卡。
  3、自制实词、虚词积累卡。
  4、自制名句积累卡。
  5、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6、进行能力迁移训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体会个性鲜明的写入方法;
  2、学习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3、背诵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
  解决办法:一是反复吟咏、背诵。二是讨论归纳。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知识抢答
  2、交流积累卡。
  3、练习巩固。
  4、能力迁移训练
  七、教学步骤
  (一)概述单元内容
  本单元所选课文有的写人,有的写景,有的记事,有的抒情,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初二语文第六单元复习》。要注意体会《五柳先生传》的写人方法,《小石潭记》中生动形象的写景以及《观潮》中的语言描写。同时要背诵五首诗歌,悉心体味其中的名句。
  (二)知识抢答
  1、有关文学常识
  2、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宇
  3、名句背诵
  (三)归纳常见虚词的用法
  (四)巩固练习
  背诵默写
  1、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七言绝句《秋词》
  2、《五柳先生传》中描写五柳先生生活贫困的句子:
  (五)重点语段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年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相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佁然:愣住的样子
  (2)傲尔:忽然
  (3)逝:离去
  (4)邃:深
  2、把上文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牙公似的凹凸交错,没法知道它的源头了。
  3、上文第1段,作者写潭水时,通过游鱼、阳光、影子等具体的描写,突出了潭水清澈透明的特点。
  4、作者描写鱼,采用了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上文描写鱼静态的语句有怡然不动,描写鱼动态的语句有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第2段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斗折”写的是溪身,“蛇行”写的是溪水。
  6、潭上四周景色给人的印象是什么?作者这样描写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心情?
  (六)能力迁移
  临江之人畋(tián),得幼麋,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dá)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意。幼麋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之友也,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外,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初二语文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独具魅力的真性情,努力做一个自然真实的人。
  2.学习本文抓特征、用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汪曾祺( 1920---1997 ),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 1939 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先生的影响。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等。散文集有《蒲桥集》、《塔上随笔》等。文学批评集有《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其代表作也是其获奖小说是:短篇《受戒》、《大淖记事》,这些小说都是以散文笔调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属于民俗风情小说。其散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精致。兼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文中始终贯注着互融相济的儒道文化思想,因此被称为“二十世纪最后位士大夫”。
  (二)金岳霖(1895-1984)中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字龙荪,浙江诸暨人士,生于湖南长沙。从事哲学和逻辑学的教学、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是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有较高素养的哲学和逻辑学专门人才。现设立有金岳霖学术基金会。
  著有:《逻辑》、《论道》和《知识论》。 其中《论道》,其原创性思想之丰富,在中国现代哲学中罕见其匹,被贺麟称为“一本最有独创性的玄学著作”。
  而《知识论》更在中国哲学史上首次构建了完整的知识论体系。
  2、基础知识:
  1汜水 演绎 脖颈 呢帽 不肖
  甘霖 逻辑 接触 跳蚤 兴奋
  麂皮夹克 熙熙攘攘 鳏寡孤独
  2、根据字音写出汉字:
  枯zào jiàn赏 xiàng貌 深居jiǎn出
  nài心 细jūn 屋yán 一fù镜片
  3、理解词语
  谈吐 深居简出
  熙熙攘攘 一时无二
  4、自主学习,整体把握文本,感知人物形象
  (1)请用一个词概括金岳霖先生给你的印象。
  (2)金岳霖先生“有趣”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课堂学习】
  1、从这些趣事中可以看出金岳霖先生什么性格特征?
  2、“有趣”是金先生的主要特色,在其身上,还有重情的一面,试作分析。
  3、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其妙处。
  【拓展延伸】
  同学们上学多年,一定遇到过许多老师同学,写一段文字,通过细节描写,写出他们的个性特点。(100字左右)
  【小 结】
初二语文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教学难点
  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介绍相关文学常识。
  2、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课前准备〗在上课前,在大屏幕里放事先用FLASH做好的《父亲》这首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激发情感,创设氛围)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板书课题〗
  二、解题
  1、《背影》是一篇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看投影片)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三、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丧、差使、狼藉、簌簌、妥贴、踌躇、迂、蹒跚、箸、拭、琐屑、晶莹。
  3、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师】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中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稍停)找几位同学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讨论讲解全文。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论讨讲解
  【讨论】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分析〗
  (理解记叙的要素)
  【讨论】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分析〗
  ①祖母死了
  ②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设置惨淡环境,渲染悲凉气氛,与父亲在此困境下仍不辞劳苦,为儿子奔波,与父亲对儿子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父爱崇高。
  【讨论】3、文中一共几次提到了背影?分别给每一次的背影起一个名字。
  〖分析〗
  ①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情念旧事,思念父亲。
  〖板书〗惦记背影
  ②第六段:"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亲子之爱,情真意切。(为了儿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然买着老迈的步子去儿子买橘子)
  〖板书〗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③第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我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离情别绪,摧人泪下。("黯然销魂者,惟别离也",可以举两个古人的例子:古人荆克刺王前,燕子丹给他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送英雄的别离;再有"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挚之这间的别离。而我们这些课文则是亲人之别离,更是感人)
  〖板书〗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④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托思念。
  〖板书〗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讨论】4、面对着父亲苍老的背影,作者也不禁簌簌流下了眼泪,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分析〗
  ①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这是"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板书〗悲哀之泪
  ②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
  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板书〗感动之泪
  ③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
  〖板书〗不舍之泪
  ④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
  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之泪"。
  〖板书〗伤心之泪
  【讨论】4、这篇文章的重心在6、7两段,那么2、3、4、5段写的是什么?不写不可以吗?
  〖分析〗2、3段介绍惨淡的家境,为了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
  4、5段介绍父亲对我无微无致的照顾,为了铺垫我对父亲的感情,也就是铺垫"背影"。
  二、小结
  (以讨论的方式进行)
  【讨论】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
  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
  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
  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
  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
  〖板书〗父子情深
  三、布置作业
  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
  2、思考课后第一题。
初二语文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感受梅雨潭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2、品味、积累文中运用精妙的词语、句子。
  教学重点: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朗诵《春》里的语段,引导学生回顾有关朱自清常识,从“导游”这一角色切入,引出课题《绿》。
  二、出示目标。
  学习这一课,我们要完成达哪些任务呢?(屏幕显示目标)请同学读,加深印象。
  三、初读课文,梳理思路。
  生默读课文。要求:
  1、标识生字难词,结合注释理解、掌握,注释中没有的随时询问;
  2、注意开头结尾的句子、表明作者行踪的词句、过渡句。
  学生完成后,老师结合学生询问补充生字难词。师生共同梳理课文思路,引导学生理解描写瀑布、亭子等景色的作用。
  四、再读课文,赏景悟情。
  重点朗读第三段,欣赏令作者惊诧的绿、体会作者对绿的深情。
  1、老师对朗读提出要求,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2、深情朗读后,你感觉哪些句子最能体现绿的美好,哪些句子最能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生思考后指名回答。结合学生的回答,老师适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写绿,写出了绿的什么特点。然后请该生朗读,师生对朗读情况点评,对于朗读不到位的要有示范。
  3、梅雨潭的景观很多,也都很美,作者为什么最爱梅雨潭的绿呢?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五、品读课文,含英咀华
  《绿》是一篇贮满诗意的美文。尤其在语言的运用方面特别值得我们去欣赏、品味。。
  1、老师对赏析方法作指导并示范。
  2、同桌合作,挑出你们喜欢的句子,写出喜欢的`理由,然后反复朗读直到会背。
  3、课堂展示,师生点评。
  六、回顾全文,反思总结
  1、回顾这节课,反思收获,提出疑惑。
  2、老师总结:课上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已和作者有了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禁不住也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是如此的美好,大自然是多么可爱了。但同时随着阅读的深入,大家又发现了新的疑惑,课后希望同学们带着这些疑惑继续阅读本文,进一步走进大师,走进美不胜收的大自然。
  七、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段;
  2、课外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八、板书设计。
  瀑布、亭子等--衬托→绿←写、赞--比喻、排比、拟人、对比、想象等
                         推荐阅读:
  • 初二语文教案(通用12篇)
  • 初二语文教案(通用15篇)
  • 优秀初二语文教案(精选13篇)
  • 初二语文教案优秀(精选14篇)
  • 初二语文教案(精选6篇)
  • 2023年初二语文暑假作业答案大全(精选2篇)
  • 初二语文教案
  • 初二物理教案
  • 初二教案
                             
                   
                   
                     
                            初二语文教案(精选17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