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回复: 0

水调歌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6 01:3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水调歌头(通用17篇)
水调歌头 篇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ppt课件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mp3课文音频朗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flash在线课文朗读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flash在线课文朗读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flash在线课文朗读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mp3课文音频朗读  
水调歌头 篇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ppt课件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mp3课文音频朗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flash在线课文朗读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flash在线课文朗读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flash在线课文朗读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mp3课文音频朗读  
水调歌头 篇3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新课标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词。本单元词曲五首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感情。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苏轼,北宋中期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请求外任。元封二年,御使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因此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使,写此诗时年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与弟弟分别达七年之久,无缘相见,时值中秋,月圆人不圆加上政治不得意,心情抑郁写下此词。
  2、学情分析
  本班初三的学生,而且从初一开始我就侧重对学生进行古诗文的朗读积累的训练,学生对古诗已有一定的积累,朗读技巧也有掌握。学生已获得一些读词的体验,对词中常见的意象有一定的理解,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联想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其联想和想象能力。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学生的朗读、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共同鉴赏
  3、引导学生走进苏轼,体会他豪放的词风,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
  1、训练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诗词间运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积累名句,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难点:
  1、深刻体会作品传递的情感,理解诗人胸襟抱负。
  2、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四、设计思路
  1、由学生过中秋的活动,引出中秋佳节的习俗、然后引到描写月亮的诗歌,引入到本课中秋诗词教学内容
  2、让音乐绘画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3、朗读。词曲的朗诵和背诵是认识意象、感悟意境的有效方法。
  4、学法指导:教师点拨,学生勤于思考,自主鉴赏
  五、教学方案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中秋佳节,脸上还洋溢着中秋与亲人团聚的喜悦,那么我们中秋节都参与了哪些活动呢?(学生随意回答)中秋吃团圆饭,吃月饼,赏月是我们的传统习俗,中秋节是个月圆人圆的日子。大家能说出我们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诗歌?(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平时对诗歌的积累很好,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中秋的诗词《水调歌头》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既然如此,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千古绝唱”,来领略苏轼笔下的中秋的味道。
  二、掌握作者?
  学生自由说然后统一屏幕出示写作背景
  三、听读课文、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屏幕出示课文听读后,学生明确诵读诗词的要求。屏幕出示明确朗读要求学生自由诵读、学生泛读、小组朗读四、初步感知?
  明确结构本词词共分几部分?正文前的小字是小序,交代了写作的原因背景正文部分有两部分,词的特点:上阕、下阕(上片、下片)文中有个字和这个字很相似阙下面我们五个小组合作朗读这首词。1组小序,2、3组上阕,4、5组下阕五、抓住语句?感受画面朗读这首词,你眼前会有怎样的画面?从哪里发现的?找出相应的句子师:此时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一幅画面?生1:我从“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读出了这样一幅画面: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生2:我从“把酒问青天”读出了诗人端着酒杯喝酒问天的画面师: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是端着酒杯?生2:从“把酒”上,把是“端起”的意思师:不错除此外,你还可以读出怎样一幅画面?
  生3:从““起舞弄清影””可以读出,词人在月下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的影子。
  六、还原背景,感受人物师:
  大家把感受到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个画面在这么一个有月的晚上,词中的人又在干什么呢?你可以找出相关的动词.找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读思考,找动词
  生:“欲乘”“归去”“恐”“起舞”“弄”
  师:词人“欲乘风归去”,想要到归到哪里去?
  生:琼楼玉宇
  师:也就是说词人将自己的归宿定位在天上,但是他当时的心理又则那样那个呢?请大家在文本中寻找
  生:“恐”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
  师:“胜”是什么意思呢?
  生:承受、经受师、不能承担沉重的负担此时词人能做的是什么?
  生:“起舞弄清影”师:什么意思呢?
  生: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师:那是一种自我欣赏,一种自怜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这样的心理呢?
  出示背景:(教师出示并解读苏轼的坎坷人生:既不惟荆(荆国公王安石)是师,也不惟温(温国公司马光)是随神宗时: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多处;哲宗时:废新法,信旧党,轼被召回,但与司马光意见不合,不同意尽废新法,而再次被贬以后新党再得势,他被远谪惠州,琼州;徽宗即位:苏轼被赦回,途中病死于常州,终年65岁写这首词时,苏轼政治失意,被贬在密州任太守)
  师:大家结合苏轼的坎坷人生,说说词中涉及的“高处”“琼楼玉宇”暗指什么?
  生:皇宫、朝廷
  师:是的,词人想要回到朝廷去,可是为什么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呢?请结合词人的坎坷人生回答
  生:因为词人被朝廷一贬再贬,所以内心深处虽想回归朝廷但不免有“恐”,觉得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呢我们邀请一个学生,结合苏轼的坎坷人生,朗读上阕
  七、诵读品味,触摸情感
  师:这是一个带着愁思的词人,这是一个怀着矛盾心理的被贬臣子;此时词人“起舞弄清影”,心情又如何呢?请从文本中寻找词人的心境,并找出相关的语句邀请一同学朗读下阕,我们边听读边思考从下阕中寻找词人的心境,并找出相关的词语。?生:此时诗人心情很难受,我从“照无眠”中读出词人现在“也不成眠”
  师:此时月光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暗指诗人自己,也泛指那些政治上失意的人(板书难受、失意)面对这份难受与失意,诗人又是如何面对如何排遣呢?
  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別时圆?”诗人继续把酒问天:“(月儿)你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师:这是一种指责,对月的指责啊!诗人将满腔愁绪倒向了月儿于是不禁发出深深的感慨,那是什么样的感慨呢?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生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速快而轻松)
  生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调缓而慢,最后用降调并带拖音)
  师:请问这里的“此事”指的是什么呢?
  生: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师:句中的“全”应该如何理解呢?
  生:成全
  师:不错,也可以理解为“周全”,大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诗人的感慨
  生: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啊
  师:词人由月联想到了人,月的圆缺是自然规律,人也师一样,由分别就会由相聚,分别之时也是将要相聚的开始,不要为分别悲伤,应当为将要相聚而充满希望、期待。作者几度被贬的经历,还能有这样的化悲伤为希望,这是什么胸怀啊?积极乐观、豁达、旷达的胸襟(学生回答)词到这里词人的情感达到最高潮了吗?
  生:没有,最后的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以看出词人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师:你理解这句子的内涵吗?
  生:只希望人长长久久,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师:你从哪里读出是“只希望”
  生:“但愿”
  师:你从哪里读出是“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呢?
  生:共婵娟;“婵娟”这里指“月亮”
  师:大家再能说几个类似的月亮的别名吗?
  生1:玉兔
  生2:玉盘
  生3::嫦娥……
  师:古诗词中月亮的别名很多,月亮总是与思念联系在一起你能从古诗词中找出与此句意境一致的诗句吗?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多美的意境啊!请大家深情朗读最后两句,将其送给你最想送的人(学生朗诵)
  八、回看板书教师总结
  文章上阙望月写景,表达自己想回朝廷但又心怀恐惧的矛盾心情,下阙怀人抒情,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两部分采用了借景抒情,想象联想的写作手法,短短的词中流露出情感起伏变化,苦闷-向往、矛盾-自嘲-忧愤-豁达---祝愿。情感起伏变化。全诗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作者旷达的胸襟。再读此诗歌,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
水调歌头 篇4  教学理念:
  新课标指出: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生在阅读中,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必要的文言词语疏通词的大意落实背诵
  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品位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悟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情感目标
  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材分析:
  小序点明创作的时间,背景
  上片: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愤世独立、自现孤高
  下片:用月衬情、旨在怀人、意境豁达、以理遣情
  教学创意:
  美读品味积累
  为了培养学生品读诗词意境,提高审美情趣,能让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
  赏月——读月——写月——品月
  教学过程:
  一、赏月
  导入:
  请欣赏一组美仑美奂的月亮图片,打开记忆的闸门,搜寻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并朗诵。
  二、读月
  1.听读——听配乐朗诵
  要求:
  注意听朗诵的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
  2.齐读
  要求:男生齐读上阕,女生齐读下阕
  3.译读
  要求:对照课下注释,读懂词的意思
  4.点读
  要求:以“月”为中心,从词中挑选几个动词,放在“月”的前面,构成一组短语,看看苏轼对月做了些什么?(如:问月、归月、怨月、共月)
  活动一:
  联系组成的与月亮有关的短语,挑选词中的句子,按下列句式说话:“透过诗句……,我读到了苏轼……”
  例如:
  “透过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我读到了苏轼怀念兄弟的抑郁”
  “透过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读到了苏轼豁达的胸怀。
  5.自读
  要求:把自己想象成苏轼,以内心独白式朗读。
  活动二:
  请填入一组或几组反义词
  《水调歌头》是一曲而不失音乐。
  (如:抑郁VS旷达、惆怅VS乐观、悲伤VS舒展)
  6.背读
  要求:在五分钟内背诵词的上阕或是下阕,也可以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三、写月
  欣赏文学作品,不能只停留在浅层次的阅读,特别是对于诗词歌赋的阅读,还应能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活动三:
  改写:
  请将词的上阕或下阕,改写成抒情的散文片段
  四、品月
  学习诗词要懂得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听认真听朗诵,正字音,划节奏
  2.读对照注释读懂诗歌
  3.找找出两首诗歌意境相通的诗句
  4.说请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简要赏析
  结束语:
  让我们用音乐来演绎这首流传几百年的中秋咏月词!请听歌曲《明月几时有》
  教学亮点
  亮点一:
  叶圣陶说过:“诗要反复地咏,词要低回地诵”。诗歌的模糊美所造就的那种恍惚悠眇的意境,只有当读者涵咏其间,立身其中,与之浑然一体,其意境才朗现,在读月这一板块中我安排了:听读、齐读、译读、点读、自读等环节,旨在让学生从反复地吟诵中造就良好的诗歌审美心境,引起体验情绪的高涨,以达到与诗歌意境的共鸣。
  教学亮点
  亮点二:
  音乐是表情的艺术,是最能拨动人们情感的琴弦,在引起人们相似的情绪方面是有巨大地力量的,在歌曲《明月几时有》中结束本课,能使学生耳醉其音,心同其情,从而入境、入情、会心。
水调歌头 篇5  1教学目标
  1、 通过“品读、研读、赏读等一系类的活动,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2、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学习苏轼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2学情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望月怀人之词,词人形象的描绘出一幅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艺术境界。词人深掩内心的郁愤,仕途上的失意怅惘,大醉之后的旷达,对胞弟的无限思念。或隐或现,借助明月这一意象,表现出来,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兴趣,,然后指出大的探讨方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主动质疑,教师在其中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
  3重点难点
  1、通过“品读、研读、赏读等一系类的活动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2、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导入
  1,放音乐,王菲翻唱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渲染气氛,使学生沉浸在词所创造优美意境中。
  2, 学生齐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感受内容。并请学生描绘词中画面。整体把握
  活动2【讲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二、研读词前小序, 思考以下问题。{小组合作交流}
  1,小序中交代了什么信息?
  小序中哪个字最意蕴丰富?让我们窥见到词的基本内容。
  学生展示,教师指导
  三。品读上阕 ,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应该怎么理解。
  2、“寒”字怎样理解?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
  从“我欲 ” 到“又恐 ” 至“何似 ”显示了此人怎样的心理变化?
  以上过程中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指导。
  四、品读下阕,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对“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句话用艺术化的语言进行扩展再创作,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富有哲理,请你联系现实,结合事例。写一段话进行解读阐释。
  解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古今中外还有哪些人在他们的作品中流露出和苏轼一样的心境呢。
  以上过程中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指导。
  五、赏读全词、把握全作者感情脉络,小结全词
  词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请用四个词语依次描述。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这首望月怀人之词。形象的描绘出一幅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艺术境界。苏轼官场的失意怅惘,深藏内心的郁愤,大醉之后的旷达、对胞弟的无限思念,或隐或现。既有理趣,又有情趣,读来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所谓“余词尽废”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活动3【作业】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六,布置作业
  把《水调歌头》改成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词的意境和作者情感,恰当的叙述,生动的描绘,很好的融入作者或显或隐的情感。
水调歌头 篇6  教学目标:
  一、 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 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重点:
  一、 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
  一、 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二、 提高欣赏能力,情感体验深刻。
  教学工具:
  录音小黑板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 导入:中秋的月亮皎洁无暇,举家团圆的人们其乐融融,可是,在这本应团圆的日子里,又有多少离人看着这明月,黯然神伤。
  二、 听朗读录音,感知全诗
  1、 教师播放录音
  2、 学生仔细聆听
  三、 写作背景介绍
  1、 学生汇报收集的材料
  2、 教师补充介绍
  四、 初读全诗,领会意境
  1、 学生翻译全文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
  2、 提问:这首词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呢?
  五、 再读文章,体会感情
  1、 抓住重点词句,说说作者表达的感情
  (学生抓住文章中的语句,结合自身的感受说一说对这首词的理解。)
  六、 课外延伸,拓宽知识。
  1、 提问:你们还能说一些咏月的诗句吗?
  2、学生交流汇报课外收集的诗句。
  七、 听音乐,加深体验。
  1、 教师放《二泉映月》、《花好月圆》音乐。
  2、 学生仔细听音乐。
  (提问:这两首曲子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你能听出来吗?)
  八、配乐朗诵,加深印象。
  学生集体朗诵。
  九、课堂小结
水调歌头 篇7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水调歌头》。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一、通过这首诗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
  1、抒情诵读。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因此,这也是本诗教学的重点。
  2 、品味诗句,感受意境。这一目标的制定是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3 、了解作者的情感境界。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将诗的解读升华到更高的层次。囿于年龄和经历的差异,这方面的理解会成为难点。
  二、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四、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安排这样几个板块:
  1、导入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拈来几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仍然是苏轼对月抒怀的诗。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旧知,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2、倾听作品,创设情境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文章的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3、反复诵读,走入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先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朗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
  4、与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因此,我就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总结过赏析诗词应从词语、句子含义、修辞、展现画面、思想感情、相关诗句等方面进行。因此,他们可以轻车熟路地进行分析。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述活动是让学生们合作探讨进行的。
  通过这个环节,就理解了诗的艺术特征和诗人的感情、胸襟。
  5、与诗人对话,主题升华
  教师阐述:整首诗中,诗人既有出世思想,又有恋世情怀。但最终还是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你们能从中受到启示吗?学生能总结出: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情怀旷达,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环环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诗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6、解读作者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初中古诗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结合他们所了解的苏轼的生平及作品写一段关于苏轼的介绍(体裁可诗可文)。这个小练笔的设置,既合乎读写结合训练的要求,又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7、自检自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让学生自己将整首词改写称为散文作为作业,检查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
水调歌头 篇8  教学目标:
  大声激情的朗读《水调歌头》,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大声激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苏轼的情感。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所谓激情就是在读书时大声、清晰的去朗读课本,并在激情朗读之后能够写出一点自己的感悟。在早读的时候我们的活动也是缤纷多样的。对于还没有学过的课文我们会选择拿起书本集体大声的朗读,这时的要求是最大声、最清晰。对于学过的我们会选择小组PK的方法,大家更会想要征服对方,所以是更加的大声的读出我们特有的激情。
  一、小组《水调歌头》PK。
  最大声、最激情、最清晰的朗读出本词。能够读准每一个字音。
  二、小组自由朗读《水调歌头》。
  小组的语文课代表组织各组的组员自由朗读,一定要注意本次的节奏、停顿。在读准节奏和停顿后加入情感区感受作者的情感。最后加入小组的展示将本课的情感升华到最高潮。为后面的读后感打好基础。
  三、简单的写出读后感。
  在有感情的激情朗读之后写下一点点感受为课堂做好铺垫。
  《水调歌头》朗读赏析教学反思
  本节课总体来说是较为成功的,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的调动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学生精神饱满,朗读激情。
  2、 在小组自由朗读时每组的课代表都能够积极的组织组员朗读课文。
  3、 在小组展示时,各小组都能包涵情感的朗诵。并能将情感升华,写出简单的感受。
  当然这节课也略有遗憾比如:
  1、学生略显紧张,没能表现出平时展示时的最高水平。
  2、时间还是有些略显仓促。
  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做到扬长避短的。让孩子们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去感受语文真正的魅力。
水调歌头 篇9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水调歌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首词。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通过这首诗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
  1、抒情诵读。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因此,这也是本诗教学的重点。
  2、品味诗句,感受意境。这一目标的制定是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3、了解作者的情感境界。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将诗的解读升华到更高的层次。囿于年龄和经历的差异,这方面的理解会成为难点。
  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习法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安排这样几个板块:
  1、导入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拈来几句。比如…教师的一句话就可激起学生诗情的波浪。教师继续引导:大家记不记得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就由优美的月色引发了对人生的感慨。然后让学生回忆原文。之后自然导入新内容: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仍然是苏轼对月抒怀的诗
  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旧知,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让课堂一开始就有了浓厚的文学氛围。
  2、倾听作品,创设情境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文章的flash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3、反复诵读,走入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先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乐曲明月几时有就是专门为这首诗配的乐,因此,意境与诗非常和谐),这首乐曲节奏舒缓而有力,正好适宜这首诗的基调)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
  4、与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因此,我就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总结过赏析诗词应从词语、句子含义、修辞、展现画面、思想感情、相关诗句等方面进行。因此,他们可以轻车熟路地进行分析。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述活动是让学生们合作探讨进行的。
  通过这个环节,就理解了诗的艺术特征和诗人的感情、胸襟。
  5、与诗人对话,主题升华
  教师阐述:整首诗中,诗人既有出世思想,又有恋世情怀。但最终还是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你们能从中受到启示吗?学生能总结出: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情怀旷达,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环环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诗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6、解读作者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初中古诗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结合他们所了解的苏轼的生平及作品写一段关于苏轼的介绍(体裁可诗可文)。这个小练笔的设置,既合乎读写结合训练的要求,又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7、网络大看台
  我在网上摘取了一些网友回复《行路难》的帖子,(用多媒体出示)同学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形式内容不同的读后感。然后,我就要求学生们也试着写回复帖,等到微机课上发上去,大家共赏。
  8、自检自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让学生自己就这首诗出题,题型也由学生自己总结。多媒体出示:难度由小到大依次是:直接默写上下句;根据提示默写上下句;语境默写。
  这项如果课上时间不足,可以留作课下作业。语文应注重基础知识与素养能力的双重提高。这几项练习、作业都符合这个要求。
水调歌头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设想:
  本教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对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以“情景教学”作为指导的思想,通过善设、再现诗的意境来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和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把课堂延伸至课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诗词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本课的关键。设计了几种新的朗诵方法和教学方法,体现了诗词教学的特点。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如: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本课安排一课时完成: 学习生字词,查作者相关资料等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完成。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活动
  由一学生讲述童年趣事
  二、前提测评
  找学生讲讲课前查找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多媒体展示简介作者生平
  展示以下生字: 阙(què) 琼(qióng) 绮(qi) 胜(sheng)
  苏轼(1037 - 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三、导学达标
  (一)、导入: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被列为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同学们,你们家过中秋有什么习俗吗?古人过中秋喜欢吟诗赋文来抒发自己当时的感受,为我们后人留下许多优美诗篇。
  (二)、初读课文 呈现课题:>
  听配乐范读,学生小声跟读。
  1、全班自由朗诵一遍. 注意字词的准确读音,
  2、划分朗读节奏
  3、反复、朗读体会情感。(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
  4、展示朗读技巧,全班模仿配乐范读有感情大声跟读,注意语速、重音。
  5、学生单人配乐朗读,教师点拔。
  6、男生配乐朗读上阙,女生配乐朗读下阙。
  (三)、了解写作此词的背景帮助理解作者的情感。
  苏轼因乌台诗案倍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 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四)、品味、赏析词的内容. ( 重点)
  整体感悟:
  1、展示思考题:笔下的月亮是何形象?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2、听王菲演译这首词的MTV歌曲,在歌中展现画面,
  3、感染学生,引发无穷的想象
  4、学生初步谈感想,鼓励个人独到的见解。
  5、 重点赏析
  1、 学生说说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2、 发挥想象描绘词的意境。(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述,3、教师点拨难解的字词或投影出来。) 4、 学生思考、讨论、质疑以下问题:A、这首词中你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的? B、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心中的天宫是怎样的?他向往那美好的天宫吗?你认为作者是怎样想的,觉得天上好还是人间好?如果真有天宫的话,你愿乘风而去吗?为什么? C、 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欣赏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但原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人月无常,自古如此。这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这样,惟望各自珍重,希望从共赏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释却离怨。D、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呢? (抒发了什么感情?)下阕----怀人(抒情) ?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借景抒情、情交 融)
  (五)归纳小结,投影板书主题:这首词中饱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实现,在美好的月色中交织着诗人对人生不如意的慨叹和如何摆脱情感困扰的理智的矛盾,最终是理智摆脱情感困扰,表现出诗人那热爱生活、执着人生的情感。 (活动形式: 小组讨论, 选派代表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答案)
  (六)(每个人对诗词可有不同的理解、想象和创造。美好的诗词意境引发人们无穷创造。有的用绘画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用文字来表达。)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制成配图卡片或写下来。投影一副《苏轼对月饮酒图》, (事先布置预习作业) (教师配乐示范朗读自己改写的范文,以引起学生想创作的心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范读)(选配古筝曲目《西厢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改写 :中秋之夜,皎洁的月亮缓缓地升起来了。庭院里显得特别幽静,诗人苏轼独自在凉亭下自斟自饮,面对如此优美的月色,诗人浮想连篇,在这本应家人团聚的佳节,只有月亮在我身边陪伴,举起一杯酒面对天上的月色,想邀请月娥一起来欢饮,这美好的月亮在什么时候才出现呢?请问你居住天宫,至今已有多少年了?你回答呀!你为什么不回答?哦!那我就飞到月宫上问个明白,那里是我向往的地方,也许会比人间洁净吧?可是听说月亮虽有美玉砌成的楼阁,却是“水气”结成的寒宫,凡人怎能忍受得了那份高处的寒气呢?算了,那就只好在月下独舞自娱,与那舞动的影子欢愉吧,毕竟那天上冷清清的月宫又怎么比得上在人间好呢? 你看,此刻的月光慢慢地转过红色楼阁,又低低地照进美丽的窗阁里,复照着深夜不能入眠的诗人,是什么原因使诗人无法入睡呢?是思念,是离愁,思念远在他方的弟弟,诗人不由埋怨起月亮来了:你为何总在人们离别时这样圆满呢?哦,月亮,这不是你的错,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时盛时衰,既然人间自古以来就有悲欢离合,月亮当然也会有阴晴圆缺了,又怎能强求?只要彼此永远健康,能在千里之遥共赏明月,有了这份心愿也就足够了,祝福天下的离人总有团圆的一天。)
  (七)能力迁移。 你试发挥想象说说下列诗句的意境,理解诗中的感情。
  1、 海上生明月,2、 天涯共此时
  3、 举头望明月,4、 低头思故乡
  四、目标 检测
  背诵和理解这首词
  五、.布置作业.
  1、改写这首词或绘成图画。 2、背诵整首诗, 直到会准确默写 3、课后继续收集中秋咏月诗词,准备朗诵会。 4、背诵这首词。 5、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六、板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1、上阕: 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 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情景交融
  2、主题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
  (以上教学过程是初步构想,上课时可灵活处理。)
  七、备课后记:本节课教学,体现新课程标准教学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基本上达到教学目标,重视字词句的理解的同时,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发展想象的创新能力,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课堂气氛活跃、由于教学内容较充实,学生由于个别分析能力局限,讨论时间在保证充足情况下,后面教学环节较紧凑,结尾匆促,日后注意培养学生讨论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水调歌头 篇11  师:同学们,上个学期,我们背过很多诗词,现在请大家回忆,在我们背过的诗词中,有哪些是描写月亮或月光的?
  生1:“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这是谁的诗?
  生众:李白的《静夜思》。
  生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 愁眠”
  师:这又是谁的诗?
  生众:张继的《枫桥夜泊》。
  生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
  生4:柳永的《雨霖玲》“今宵酒醒何 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生5: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师:(启发)上学期,我们还学了中国台湾女诗人席慕蓉的——
  生6:《乡愁》“故乡的歌是一只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师:很好!这些描写月亮或月光的诗句,大家记得非常清楚。现在,请跟老师再把这些诗句朗读一遍。
  (师出示幻灯,带读。)
  师:大家读得很不错,声音洪亮,吐字清楚。那么请问,写这些诗句的诗人,想通过月亮或月光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7:表达思念之情。
  师:对!表达思念。(启发)是思念——
  生8:思念故乡。
  生9:思念亲人和友人。
  师:太好了!通过复习,大家知道我国的文人常用月亮、月光表达对故乡或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月的词,请看课题。
  (师幻灯出示课题)
  师:(指示生看课题)“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
  生10:词牌名。
  师:对!这首词有没有词名?
  生11:没有。
  师:好!再看作者。昨天有哪些同学通过网络或者其它途径查阅了作者的生平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生纷纷举手,师检查)
  师:不错,大多数同学都去查阅资料了。现在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最好不看资料,凭记忆能说多少说多少。
  生1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最高官至礼部尚书。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被人弹劾“谤讪朝廷”,下狱,先后被贬谪到黄州、惠州、琼州等地。一生坎坷,飘零不定。
  师:讲得很好!把苏轼的生平概括得既简洁又明了。(又向大家问)关于苏轼,他介绍完整了吗?
  生:(齐声)没有。
  师:对,他只介绍了生平,苏轼在文学史上的贡献,谁来补充?
  生13:苏轼的学识广博,他开豪放词风,在散文、诗歌、词、书法和绘画等方面都很精工。民间有“苏文熟, 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一说,可见,苏轼在当时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有《东坡乐府》流传于世。
  师:两位同学学习态度很好,不仅查阅了资料,还整理出主要内容并能说出来,精神可嘉。
  (生齐鼓掌)
  师:现在,大家把书翻到144页,把这首词先朗读一遍。
  (生齐读,师聆听)
  师:大家读得不错,老师仔细听了,没发现有字读错音。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把小序读一遍。
  (师生同读小序)
  师:序中的“兼”字是什么意思?
  生14:“兼”字指所涉及的内容不止一个方面。
  师:那我们从“兼怀子由”四个字看, 这首词至少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生:(齐)两个。
  师:对。是哪两个呢?作者除了怀子由,还怀什么?请大家结合课文注解,把这首词的意思疏通一下。
  (生自读课文及注解)
  师:都看完了,看懂了没有,谁能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
  (众生默然)
  师:(微笑)没人举手。那好,我们先把这个问题留着,等词的意思都吃透了,再回头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过,请大家把这个问题先记在心里,带着问题来揣摩这首词。现在我们先看第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从书上的注解,我们知道这两句词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为什么要问天?他真正想问的是“明月几时有”吗?
  生15:好象作者想问的是第二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师:你的阅读能力很强,知道上下贯通来理解诗词。那老师再问你,“天上宫阙”指的是什么?
  生15:应该是月亮中的宫殿。
  师:(微笑向全体)是月亮中的宫殿吗?
  (众生默然)
  师:大家再看“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该怎么理解?
  生16:回去。
  师:苏轼想回到天上去吗?
  (生齐笑)
  师:大家都笑了,从你们的笑,我看到了两个字:不是。那这个归去是回到哪儿去呢?(启发)大家结合苏轼的生平来理解。
  生17:(小心地)是回到朝廷吧?
  师:对。“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一句,作者关心的是——
  生齐答:朝廷。
  师:那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一句的“琼楼玉宇”又指什么?
  生18:还是指朝廷。
  师;好极了!(鼓掌)你能从这一句中的“欲”字,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生18:作者当时很想回到朝廷。
  师:大家说,他回答的准确吗?
  众生:准确!
  师:记得我们背过一首苏轼在密州写的词,是——
  众生:《江城子·密州出猎》。
  师:当中表达“欲归”心情的句子是——
  (师生同背: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师:作者想回朝廷,能回吗?
  生19:不能。
  师:从哪看出来?
  生19:“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句中“恐”字说明苏轼害怕回去。
  师:(微笑)他怕什么?
  生19:“寒”。
  师:“寒”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
  生19:不是。
  师:那指什么?
  生20:应该是指心理上的恐惧吧?具体好象是指朝廷中的诽谤、中伤。
  师:(鼓掌)你回答得太精彩了!时刻不忘作者生平。确实,苏轼被贬,就是因为在朝中受小人的诽谤和中伤。虽然他想报效朝廷,但心生恐惧。那最后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什么意思?“人间”指什么?
  生21:“人间”就是指“地方”,包括密州在内。
  师:在人间好还是在天上好?
  生21:我觉得从书上注解看,作者认为在人间好——也就是在“地方”作官好。
  师:(微笑)在地方,天高皇帝远,在地方,没有排挤、没有诽谤和中伤,所以他觉得留在地方为政好。学完上阕,我们齐读一遍。读的时候,同学们都展开想象,你就是那天晚上的苏轼,你现在不是在念,而是在“吟”,所谓的吟,就是抑扬顿挫地读。从声音和语调上读出词的意境来。
  (生读,师聆听)
  师:非常好!我看见有些同学摇头晃脑,很投入。,老师感觉刚才你是最出色的,不仅神色投入,而且语速、语调也很到位,现在,能请你给大家示范朗读一遍吗?
  (生22读)
  (众生鼓掌)
  师:学完上阕,我们来讨论一下,作者在这里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讨论)
  生23:作者在上阕中表达了想回朝廷但又恐惧害怕的心情。
  师:你能用词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吗?
  生23:好象是“欲”和“恐”。
  师:(微笑看大家)大家赞同吗?
  (生赞同)
  师:(对生23)你概括得太好了!请大家看幻灯。
  (师插入幻灯,显示上阕概括内容)
  师:现在我们来看下阕。请大家先朗读一遍。像×同学,带着情感去读。
  (生齐读,师聆听)
  师:有进步。不过,还需逐字逐句地揣摩。“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这句从结构上说有什么作用?
  生24:承上启下。
  师:(启发)具体点说——
  生24:“转朱阁,低绮户”前省略了主语月亮,是承上阕写的。从下阕看,作者因为无眠产生思念。所以“照无眠”是启下。
  师:看来你把这首词理解得很透彻,我提一个问题,你把我后面要提的问题都回答了。我再问你,下阕应和了序中哪一个句子?
  生24:“兼怀子由”。
  师:太好了!这就是说,作者在下阕主要要写——
  生:(齐)怀子由。
  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书上注解说是月亮没有人世的愁和恨,这样理解正确吗?
  生25:不正确。这里应该是作者恨月亮老在人们分别的时候圆,是作者在恨。
  师:作者因什么而恨?
  生26:因为与亲人别离,也因为被贬。
  师:好!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理解?
  生27:难。
  师:我们常听老人们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这恰好也是苏轼的看法。所以他说“古难全”。既然认识到了人生的艰难,作者是不是就认命了?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的情感有没有什么变化?
  生28:有变化。因为作者认识到自然和人生共有的规律,所以他不悲观消极,而是充满期待和祝愿。
  师:你从哪里看出了期待和祝愿?
  生28:但愿。
  师:“但愿”怎么解释?
  生28:只希望。但,是副词,只。愿是动词,希望的意思。
  师:作者在下阕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感情?
  生29:下阕中作者表达的主要是对七年未见的弟弟子由的怀念。
  师:你能用词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吗?
  生29:“难”、“愿”。
  师:一步到位,好极了!
  生30:老师,我还是不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到底是什么意思?
  师:还不懂呀?!这个问题谁帮解决?
  生31:因为作者已经认识到,任何事情都不会因为我们的喜好而改变,虽然我们不想和亲人别离,但别离却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作者只有提出美好的愿望,希望自己和弟弟子由能够年年平安,虽相隔千里,但可以共享美好月光。
  师:你表述得准确极了。(向生30)现在明白了吗?(生30点头)还有同学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众生:没有了。)
  师:我们把下阕再齐读一遍,注意感情把握。
  (生齐读)
  师:对你们的朗读,我找个同学来点评。谁来?
  生32:感情把握得比较好,不象刚才朗读时,每一句的语速和停顿都一样。这次,大家都能根据词意,做到抑扬顿挫。
  师:同意他的点评吗?
  (众生点头)
  师:不错,他的点评很到位,这次朗读, 同学们基本能注意到词意的感情色彩,很好!现在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回到小序中,还记得刚上课时给大家提的问题吗?
  生众:记得。
  师:现在有答案了吗?在这首词中究竟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生33:作者在上阕主要抒发了自己想回朝廷而又心怀恐惧的矛盾思想;下阕主要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
  师:你真聪明,刚学完就归纳出来了。请大家看幻灯。
  (师出示幻灯显示全词概括内容)
  师:这首词我们已经分析得很透彻了。现在请大家饱含感情地朗读一遍。
  (生齐读,师巡视,不时大声导读)
  师:大家来背一遍,敢不敢?要求不是“唱”读,怎样背?
  生众:饱含感情。
  师:对,我们饱含感情地把这首词背一遍。
  (生背诵)
  师:我们班同学真不错,老师一点就通,背得很好。有兴趣的同学,回去后还可以再慢慢地揣摩词义、揣摩吟诵。下面请大家拿出纸和笔,男同学上阕,女同学下阕,把这首词改写成散文,看谁 把握意境更准确,谁的文笔最优美?写好的同学请举手。
  (生改写,师巡视,一男生举手,师示意生读)
  生35:今晚,我仰天问月,不知天上明月成于何时?想起遥远的京都,不知那里的情形,现在又是怎样?我真的很想回去啊,回到朝廷,一展我的宏图大志。可是,想到那些小人的排挤和诽谤,罢了吧!把酒独舞,清风明月,为政地方,不也很好吗?
  师:看来,我们男生真的很精彩啊!女生,哪一位来,我们不能输给男生啊?
  (一女生举手,师示意生读)
  生36:月光淡淡,满满地洒遍了整个庭院,当然,也照着我,这因伤离怨别而愁苦的人,令我无法入眠。月亮啊,月亮,你是不是也充满忧愁呢?倘若不是,那又为何总在人们分离的时候分外圆呢?……对!人世间总会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是如此,总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世上就不是万事都能随人愿的,只希望我们能够年年得平安,千里心相连,明月共观瞻。
  师:看来我们男生女生各有精彩。 时间关系,我们不再请其他同学读你们的精彩片段了,我相信, 一定还有同学比他俩写得更精彩。回家的作业 :同学们把整首词改写成散文。最后,我们再把这首词诵读一遍,就像老师刚才说的,每位 同学都想象着,你就是一千年前写这首词时的苏轼,你现在正对着明月抒发心中的矛盾之情、思念之情。
  (生齐读,下课)
  简评:这是一节古典诗词诵读、鉴赏课。纵观全程,教者由旧知引入,从易到难,由低至高,善于“垫石铺路”,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获满足感,生求知欲。而布置学生上网查寻资料,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了解作者生平事迹,培养了学生检索、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显示出教者把教的内容巧妙地转换为学生学的活动的功力。中间主体部分,以读为经,抓点带面,读与问,问与析的关系处理得明快、清晰。结尾宕开一笔,依境改写,当堂评价,于常态中求变化,可谓别开生面。总之,整个教学环节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呈现出一种和谐、深厚、跌宕之美。
水调歌头 篇12  初中二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课文题目:《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讲授教师:谢中洲
  教材分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有着极其丰富深广的意蕴,它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达的境界氛围,在月的阴明圆缺当中阐明人生哲理,贯穿着对于自然、宇宙、人生的深刻而独到的思索,具有令人回味无穷的永恒魅力。
  教学目的: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指导学生了解本词的创作背景和主旨,掌握本词的名句和哲理句;3,背诵本词,尝试默写有关月光与友情的古诗。
  教学课型:新授课。教学形式:讲授、提问、练习、诵读等
  教学重点:把握理解本词所表达的哲理和美好感情。
  教学难点 :作者现实人生态度的矛盾与所展示的旷达情怀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一、 新课导入  :
  各位同学,我们大家有谁听说过享誉文坛有名的“三苏”名?----对,他们就是北宋的著名文学家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他们并成为我国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中成就最大的是苏轼,今天我们学的《水调歌头》就是苏轼的一首著名的写中秋的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所以他的作品集叫什么?---《东坡乐府》,他的诗词文、书法绘画样样精通,才比天高却命运坎坷,常被贬谪异乡。这首词写的是他41岁被贬谪到任山东诸城知州时在中秋之夜怀念弟弟苏辙(字子由),词中表达的美好情感的词句既表现了他的旷达情怀也表达了人类共同的祝愿,因此流传千古。
  二、 新课简析讲评:
  1, 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que :宫殿     不胜 shēng禁受不住    绮qǐ户:雕花的门窗    婵chán娟:指月亮
  2 边讲边评新课
  a,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圆。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b,阅读讲析词上片,词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抉择上的徘徊困惑心态;于是想到乘风飞往月宫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分析提问词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c,阅读讲析词下片,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1,什么语气----反诘埋怨;2,怀念谁?---弟弟子由。接着有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不可能完美无缺的。——什么语气、态度?------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最后两句是名句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d,本词的特点:以月为中心贯穿,色彩绚丽,想象奔放,阐发哲理含蓄自然。
  三,朗读背诵课文,思考提问:1,本词哪一句最能体现对弟弟的思念?2,哪一句最富有哲理?3,哪一句是名句?4,你还知道哪一些描写月亮或者友情的古代诗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诗》李白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四,作业  1,基础题;2,写出描写月亮或友情的三句诗,默写本词;
  本文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词牌名
  苏轼 北宋文学家
  上片: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下片: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湖北省黄石市文武学校
  作者邮箱:  
水调歌头 篇13  师:同学们,上个学期,我们背过很多诗词,现在请大家回忆,在我们背过的诗词中,有哪些是描写月亮或月光的?
  生1:“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这是谁的诗?
  生众:李白的《静夜思》。
  生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 愁眠”
  师:这又是谁的诗?
  生众:张继的《枫桥夜泊》。
  生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
  生4:柳永的《雨霖玲》“今宵酒醒何 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生5: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师:(启发)上学期,我们还学了中国台湾女诗人席慕蓉的——
  生6:《乡愁》“故乡的歌是一只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师:很好!这些描写月亮或月光的诗句,大家记得非常清楚。现在,请跟老师再把这些诗句朗读一遍。
  (师出示幻灯,带读。)
  师:大家读得很不错,声音洪亮,吐字清楚。那么请问,写这些诗句的诗人,想通过月亮或月光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7:表达思念之情。
  师:对!表达思念。(启发)是思念——
  生8:思念故乡。
  生9:思念亲人和友人。
  师:太好了!通过复习,大家知道我国的文人常用月亮、月光表达对故乡或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月的词,请看课题。
  (师幻灯出示课题)
  师:(指示生看课题)“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
  生10:词牌名。
  师:对!这首词有没有词名?
  生11:没有。
  师:好!再看作者。昨天有哪些同学通过网络或者其它途径查阅了作者的生平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生纷纷举手,师检查)
  师:不错,大多数同学都去查阅资料了。现在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最好不看资料,凭记忆能说多少说多少。
  生1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最高官至礼部尚书。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被人弹劾“谤讪朝廷”,下狱,先后被贬谪到黄州、惠州、琼州等地。一生坎坷,飘零不定。
  师:讲得很好!把苏轼的生平概括得既简洁又明了。(又向大家问)关于苏轼,他介绍完整了吗?
  生:(齐声)没有。
  师:对,他只介绍了生平,苏轼在文学史上的贡献,谁来补充?
  生13:苏轼的学识广博,他开豪放词风,在散文、诗歌、词、书法和绘画等方面都很精工。民间有“苏文熟, 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一说,可见,苏轼在当时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有《东坡乐府》流传于世。
  师:两位同学学习态度很好,不仅查阅了资料,还整理出主要内容并能说出来,精神可嘉。
  (生齐鼓掌)
  师:现在,大家把书翻到144页,把这首词先朗读一遍。
  (生齐读,师聆听)
  师:大家读得不错,老师仔细听了,没发现有字读错音。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把小序读一遍。
  (师生同读小序)
  师:序中的“兼”字是什么意思?
  生14:“兼”字指所涉及的内容不止一个方面。
  师:那我们从“兼怀子由”四个字看, 这首词至少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生:(齐)两个。
  师:对。是哪两个呢?作者除了怀子由,还怀什么?请大家结合课文注解,把这首词的意思疏通一下。
  (生自读课文及注解)
  师:都看完了,看懂了没有,谁能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
  (众生默然)
  师:(微笑)没人举手。那好,我们先把这个问题留着,等词的意思都吃透了,再回头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过,请大家把这个问题先记在心里,带着问题来揣摩这首词。现在我们先看第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从书上的注解,我们知道这两句词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为什么要问天?他真正想问的是“明月几时有”吗?
  生15:好象作者想问的是第二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师:你的阅读能力很强,知道上下贯通来理解诗词。那老师再问你,“天上宫阙”指的是什么?
  生15:应该是月亮中的宫殿。
  师:(微笑向全体)是月亮中的宫殿吗?
  (众生默然)
  师:大家再看“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该怎么理解?
  生16:回去。
  师:苏轼想回到天上去吗?
  (生齐笑)
  师:大家都笑了,从你们的笑,我看到了两个字:不是。那这个归去是回到哪儿去呢?(启发)大家结合苏轼的生平来理解。
  生17:(小心地)是回到朝廷吧?
  师:对。“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一句,作者关心的是——
  生齐答:朝廷。
  师:那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一句的“琼楼玉宇”又指什么?
  生18:还是指朝廷。
  师;好极了!(鼓掌)你能从这一句中的“欲”字,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生18:作者当时很想回到朝廷。
  师:大家说,他回答的准确吗?
  众生:准确!
  师:记得我们背过一首苏轼在密州写的词,是——
  众生:《江城子·密州出猎》。
  师:当中表达“欲归”心情的句子是——
  (师生同背: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师:作者想回朝廷,能回吗?
  生19:不能。
  师:从哪看出来?
  生19:“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句中“恐”字说明苏轼害怕回去。
  师:(微笑)他怕什么?
  生19:“寒”。
  师:“寒”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
  生19:不是。
  师:那指什么?
  生20:应该是指心理上的恐惧吧?具体好象是指朝廷中的诽谤、中伤。
  师:(鼓掌)你回答得太精彩了!时刻不忘作者生平。确实,苏轼被贬,就是因为在朝中受小人的诽谤和中伤。虽然他想报效朝廷,但心生恐惧。那最后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什么意思?“人间”指什么?
  生21:“人间”就是指“地方”,包括密州在内。
  师:在人间好还是在天上好?
  生21:我觉得从书上注解看,作者认为在人间好——也就是在“地方”作官好。
  师:(微笑)在地方,天高皇帝远,在地方,没有排挤、没有诽谤和中伤,所以他觉得留在地方为政好。学完上阕,我们齐读一遍。读的时候,同学们都展开想象,你就是那天晚上的苏轼,你现在不是在念,而是在“吟”,所谓的吟,就是抑扬顿挫地读。从声音和语调上读出词的意境来。
  (生读,师聆听)
  师:非常好!我看见有些同学摇头晃脑,很投入。,老师感觉刚才你是最出色的,不仅神色投入,而且语速、语调也很到位,现在,能请你给大家示范朗读一遍吗?
  (生22读)
  (众生鼓掌)
  师:学完上阕,我们来讨论一下,作者在这里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讨论)
  生23:作者在上阕中表达了想回朝廷但又恐惧害怕的心情。
  师:你能用词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吗?
  生23:好象是“欲”和“恐”。
  师:(微笑看大家)大家赞同吗?
  (生赞同)
  师:(对生23)你概括得太好了!请大家看幻灯。
  (师插入幻灯,显示上阕概括内容)
  师:现在我们来看下阕。请大家先朗读一遍。像×同学,带着情感去读。
  (生齐读,师聆听)
  师:有进步。不过,还需逐字逐句地揣摩。“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这句从结构上说有什么作用?
  生24:承上启下。
  师:(启发)具体点说——
  生24:“转朱阁,低绮户”前省略了主语月亮,是承上阕写的。从下阕看,作者因为无眠产生思念。所以“照无眠”是启下。
  师:看来你把这首词理解得很透彻,我提一个问题,你把我后面要提的问题都回答了。我再问你,下阕应和了序中哪一个句子?
  生24:“兼怀子由”。
  师:太好了!这就是说,作者在下阕主要要写——
  生:(齐)怀子由。
  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书上注解说是月亮没有人世的愁和恨,这样理解正确吗?
  生25:不正确。这里应该是作者恨月亮老在人们分别的时候圆,是作者在恨。
  师:作者因什么而恨?
  生26:因为与亲人别离,也因为被贬。
  师:好!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理解?
  生27:难。
  师:我们常听老人们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这恰好也是苏轼的看法。所以他说“古难全”。既然认识到了人生的艰难,作者是不是就认命了?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的情感有没有什么变化?
  生28:有变化。因为作者认识到自然和人生共有的规律,所以他不悲观消极,而是充满期待和祝愿。
  师:你从哪里看出了期待和祝愿?
  生28:但愿。
  师:“但愿”怎么解释?
  生28:只希望。但,是副词,只。愿是动词,希望的意思。
  师:作者在下阕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感情?
  生29:下阕中作者表达的主要是对七年未见的弟弟子由的怀念。
  师:你能用词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吗?
  生29:“难”、“愿”。
  师:一步到位,好极了!
  生30:老师,我还是不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到底是什么意思?
  师:还不懂呀?!这个问题谁帮解决?
  生31:因为作者已经认识到,任何事情都不会因为我们的喜好而改变,虽然我们不想和亲人别离,但别离却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作者只有提出美好的愿望,希望自己和弟弟子由能够年年平安,虽相隔千里,但可以共享美好月光。
  师:你表述得准确极了。(向生30)现在明白了吗?(生30点头)还有同学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众生:没有了。)
  师:我们把下阕再齐读一遍,注意感情把握。
  (生齐读)
  师:对你们的朗读,我找个同学来点评。谁来?
  生32:感情把握得比较好,不象刚才朗读时,每一句的语速和停顿都一样。这次,大家都能根据词意,做到抑扬顿挫。
  师:同意他的点评吗?
  (众生点头)
  师:不错,他的点评很到位,这次朗读, 同学们基本能注意到词意的感情色彩,很好!现在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回到小序中,还记得刚上课时给大家提的问题吗?
  生众:记得。
  师:现在有答案了吗?在这首词中究竟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生33:作者在上阕主要抒发了自己想回朝廷而又心怀恐惧的矛盾思想;下阕主要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
  师:你真聪明,刚学完就归纳出来了。请大家看幻灯。
  (师出示幻灯显示全词概括内容)
  师:这首词我们已经分析得很透彻了。现在请大家饱含感情地朗读一遍。
  (生齐读,师巡视,不时大声导读)
  师:大家来背一遍,敢不敢?要求不是“唱”读,怎样背?
  生众:饱含感情。
  师:对,我们饱含感情地把这首词背一遍。
  (生背诵)
  师:我们班同学真不错,老师一点就通,背得很好。有兴趣的同学,回去后还可以再慢慢地揣摩词义、揣摩吟诵。下面请大家拿出纸和笔,男同学上阕,女同学下阕,把这首词改写成散文,看谁 把握意境更准确,谁的文笔最优美?写好的同学请举手。
  (生改写,师巡视,一男生举手,师示意生读)
  生35:今晚,我仰天问月,不知天上明月成于何时?想起遥远的京都,不知那里的情形,现在又是怎样?我真的很想回去啊,回到朝廷,一展我的宏图大志。可是,想到那些小人的排挤和诽谤,罢了吧!把酒独舞,清风明月,为政地方,不也很好吗?
  师:看来,我们男生真的很精彩啊!女生,哪一位来,我们不能输给男生啊?
  (一女生举手,师示意生读)
  生36:月光淡淡,满满地洒遍了整个庭院,当然,也照着我,这因伤离怨别而愁苦的人,令我无法入眠。月亮啊,月亮,你是不是也充满忧愁呢?倘若不是,那又为何总在人们分离的时候分外圆呢?……对!人世间总会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是如此,总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世上就不是万事都能随人愿的,只希望我们能够年年得平安,千里心相连,明月共观瞻。
  师:看来我们男生女生各有精彩。 时间关系,我们不再请其他同学读你们的精彩片段了,我相信, 一定还有同学比他俩写得更精彩。回家的作业 :同学们把整首词改写成散文。最后,我们再把这首词诵读一遍,就像老师刚才说的,每位 同学都想象着,你就是一千年前写这首词时的苏轼,你现在正对着明月抒发心中的矛盾之情、思念之情。
  (生齐读,下课)
  简评:这是一节古典诗词诵读、鉴赏课。纵观全程,教者由旧知引入,从易到难,由低至高,善于“垫石铺路”,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获满足感,生求知欲。而布置学生上网查寻资料,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了解作者生平事迹,培养了学生检索、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显示出教者把教的内容巧妙地转换为学生学的活动的功力。中间主体部分,以读为经,抓点带面,读与问,问与析的关系处理得明快、清晰。结尾宕开一笔,依境改写,当堂评价,于常态中求变化,可谓别开生面。总之,整个教学环节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呈现出一种和谐、深厚、跌宕之美。
水调歌头 篇14  教学目标 :  
  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3、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教学重点: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教学难点 :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教学方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课前欣赏邓丽君歌曲《但愿人长久》)
  一、导入  ;示标。
  师:大家觉得刚才欣赏的歌曲优美吗?
  生:优美。
  师:就让我们在这首歌曲的引领下解读宋词《水调歌头》,走近文学大师苏东坡。
  (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在初一时学过苏东坡的《浣溪沙》,还能记得词中的一些句子吗?
  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出示学习目标)
  二、配乐朗读全词。
  (音乐声中,师范读全词一遍,然后生自由朗读全词一遍。)
  三、开展阅读对话。
  师: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
  师:初读课文后,我们了解了词的大致内容。现在开展小组讨论,请大家将自己觉得难以理解的词句提出来,看看同学能不能帮你解决疑难。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交由全班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生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应该怎样理解?
  生2:在清冷的月宫中起舞,赏玩自己孤单的影子,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啊!
  生3:我是这样理解的:我在清澈的月光下起舞,赏玩着自己的影子,清冷的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呢!
  师:两位的理解都有道理。
  生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也不太好理解。
  师:这句话是在责问月亮:你对人不应该有怨恨呀,但你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呢?词人借此来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深切思念。
  ……
  师: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下阕:责月-怀人。
  师: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喜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个短句很有节奏地描绘了月亮的行踪,表达了作者思念弟弟难以入眠。
  生2:我欣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它由月亮的圆和缺推想到了人的悲欢离合,而且悟出了人生难以十全十美的道理。
  师:对。由“月”到“人”,是由自然到人事;而由今至“古”,则使得这人生感触更为深刻。
  生3:我欣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由思念自己的弟弟推想到天下所有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幸福美满。
  师:是啊!“长久”是时间,“千里”是空间,这两句的境界是多么的开阔!
  师: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师读小序,女生齐读上阕,男生齐读下阕。)
  2、与作者对话
  师: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生1: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酒醉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生2: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生3:我会这样问东坡大师:既然政治生活让你感到愁苦郁闷,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
  师:你的提问很有深度。实际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师:让我们第三次来朗读这首词,注意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生齐读全词。)
  3、与环境对话
  师: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
  生:明月。
  师:“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你能联想一下,课文以外,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你能对它们进行简要的评析吗?
  生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远在天涯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师:这句和课文中哪两句异曲同工?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遥望一轮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写得很平实。
  师:真实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饰。
  生3:“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沧海的壮美,表现了曹操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写得气势宏大,气魄雄伟。
  生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月下登楼所见表达了词人亡国的忧愁和对故国的思念。
  生5:……
  师: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
  生1:我失败时,大多是靠老师和父母帮我从苦闷中解脱出来,我自己一般做不到。
  师:相信今天的学习以后,你自己拯救自己的成份会逐渐多起来的。
  生2:我以后遇到挫折,我会有苦闷,但不会消沉。因为人生很难一帆风顺,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我会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从头再来,努力去争取成功。
  生3:……
  师:同学们的发言让老师深受启发。读东坡的词,我总想到李白。李白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东坡则说“明有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醉以后,东坡“欲乘风归去”,李白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两位大诗人的浪漫何其相似!李白还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里,老师斗胆将这两句窜改为:“人生失意仍须欢,莫使年华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师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让我们集体将这首词朗诵一遍。
  (生齐背全词。)
  四、阅读方法小结与作业 。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
  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
  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大家对此有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生:有。
  师:好。这节课的作业 是:尝试通过阅读对话的三条途径解读苏辙词《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师:最后,让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十年以后,你还会再读这首词吗?二十年以后,若干年以后呢?
  生:会的。
  师:是啊!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畅饮陈年美酒,总让人口齿留香,久而弥笃。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荡,飘荡……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逢,我们都会从心底迸发出一个声音:我爱东坡!
  作者邮箱:  
水调歌头 篇15  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2、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
  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二 、欣赏《水调歌头》
  1、 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秋节。当时作者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 学生读书下注释。
  (2) 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 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
  (4) 全班齐读
  3、 疏通全文
  (1) 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 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 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 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明确: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月光转过朱红色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5) 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明确: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6)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 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5、音乐欣赏
  (1) 播放王菲的 《水调歌头》
  (2) 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感受其中的情感。
  6、 学生总结
  (1) 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第一步: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第二步:驱遣想象,再现情景。
  第三步:诵读品味,领会诗情。
  (2) 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明确: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三、 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以“月”为话题,说自己想说的话。
  作者邮箱:
水调歌头 篇16  1.填空。①王建,字________________代诗人,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苏轼,字________,号________,《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是为思念其弟________而作。②《十五夜望月》是诗人为怀念友人________而作。《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抒发了思念________之情;而________的《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则表达了渴望________的愿望。2.默写。①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______。②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④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3.请写出两句带有“月”的诗句,本文诗句除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下面这首《凉州词》的解说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a.首句“远”、“上”二字,描绘出了黄河滚滚滔滔流向天际的雄浑景象,意境辽阔;第二句中,一个“孤”字,不但写出了高山环抱中的城堡处境的荒僻,也抒发了戍边士卒的孤独寂寞的情怀。b.第三句中,“羌笛”是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怨杨柳”是指吹奏名叫《折杨柳》的哀怨的乐曲;第四句中,“春风不度玉门关”明写了边塞的荒凉凄寒,暗写了统治者对戍边士卒的漠不关心。c.诗的前两句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黄河、白云、高山等景物巧妙地组合成一幅壮阔雄浑的图画;后两句运用对比映衬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戍边士卒的同情。d.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创造了一种悲壮苍凉而又韵味深远的意境。 5.(01年无锡)下面对《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是写诗人对亲人的怀念,因此,整首词充满了伤感压抑的情调。b.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像,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的思索探求,作者寓哲理于抒情之中。c.词中把“天”与“月”人格化了,创造了一种神话般的境界。d.“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转”、“低”,以月光变化表示夜已深,“无眠”表示想念亲人,难以入睡,由此引出下面“何事”一问。6.(02·四川)读下面一首小令,回答(1)(2)题。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03·黑龙江)“月亮”是文人笔下常见的景物,曾经勾起许多诗人、词人的创造情思,写出很多名篇佳作。请你写出古代诗词中含有一个“月”字的上、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仲初、唐、《王建诗集》;子瞻、东坡居士、苏辙  ②杜郎中、亲人、艾青、祖国统一;2.不知秋思落谁家;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千里共婵娟;3.“明月别枝惊鹊”、“月出惊山鸟”、“明月万山头”。4.c5.a  苏轼之词感情蕴蓄丰厚,有潇洒,有伤感,有苦闷,有慰藉,呈现多元化的色彩。但全词总体上是一种豪放旷达,而非伤感压抑。6.(1)深秋晚景图(意近即可),此题考查学生对诗中形象的感受能力和联想能力,并能对诗中的形象加以概括。(2)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的心情(意合即可)。此题考查学生对诗人传达的情感的理解。
水调歌头 篇17  [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词。
  2、咏月名句的收集和诗歌鉴赏。
  [教学难点 ]: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我们一起坐在这里,听着悠扬的曲调,在这屏幕上欣赏到了中秋的月色,如果我们一起由历史的长河向上追溯,追溯到上百年、上千年前,在我国古代,有很多文人,他们在欣赏中秋月的时候,产生了很多感触,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就是大文学家苏轼的一首咏月词。
  我们先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的词评家胡仔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余词尽废”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这首词是一朵特别美丽的奇花,当它开放后,其他的花朵都失去了光彩。从“余词尽废”,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词。先了解作者。
  二、作者背景
  1、了解作者。(看屏幕)
  2、我们再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哪一句话提示了我们作者写作的背景?(小序)
  总结:中秋时,大醉时。(看屏幕,补充介绍)
  3、介绍“词”的体裁。
  三、前提测评
  给红色的字注音。正音并全体朗读。
  四、朗读训练
  1、播放朗读。
  2、学生跟读。
  3、齐读。
  五、思考讨论
  1、读完了课文,我们就初步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要想读得声情并茂,我们还要学习课文的意思,深入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提问1、根据课文注释,发挥想象,再现这首词描绘的情景。
  出示每个诗句的画面,同学描述,教师总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道月宫中的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分析:诗人问月问年,发挥了奇特的想象。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呢?因为作者政治失意,内心激烈的矛盾。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但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分析:诗人为什么想要乘风归去?想要离开现实,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但“又恐”,说明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哪比得上人间?
  分析: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现实。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分析: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这就过渡到了下面的怀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对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可是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
  分析: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分析:作者的内心矛盾有没有得到解脱呢?解脱了,通过自我安慰。人事无常,有聚有散,自古如此。人的悲欢离合也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为此悲伤,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就可以了。
  作者由幻想超然物外,到重新认识到现实的美好,认识到现实总有不完美的地方,战胜了自己消极地想要离开现实的念头,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旷达的胸怀。
  2、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3、上下阙主要写什么?怎样联系起来的?(提示:古代诗词常常先写景,后抒情)
  上阙:望月(写景)      下阙:怀人(抒情)
  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在这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喜欢的理由。
  自由发言,领会词意,词人的感情。
  5、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表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6、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总结:学完了这首词,我们深刻地认识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一生时常处在坎坷之中,他的心里,有那么多的矛盾和斗争。但他却始终有着那么乐观的精神,那么宽阔的胸襟。不因为宦海的沉浮而自暴自弃,不因为生活的境遇而怨天尤人。让我们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六、能力训练
  在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优秀的咏月诗词,有的优美动人,有的沉郁深刻。说说你收集的咏月名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分析:说说喜欢某首诗的道理,可以从分析其思想,鉴赏其艺术着手。
  出示范例,学生思考讨论,可写个大意。
  七、音乐欣赏
  听音乐可放声跟唱。加强背诵。听完一遍,回到首页齐读课文。(或背诵)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将刚才交流的你喜欢的一句咏月诗词及喜欢的理由写成200字的短文。
  九、退出课堂
                         推荐阅读:
  • 水 调 歌 头(通用12篇)
  • 水调歌头(精选12篇)
  • 水 调 歌 头(精选17篇)
  • 水调歌头
  • 水调歌头
  • 水 调 歌 头
  • 水调歌头教案
  •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通用17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