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回复: 0

《曹刿论战》教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6 01:3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曹刿论战》教案(精选15篇)
《曹刿论战》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冀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曹刿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
  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
  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
  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习惯)
  4、归纳法(解说:学习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
  【教学手段】
  课件、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学生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引入课题,参照课文注解①简介《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设计意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文化常识。]
  二、诵读课文
  (一)认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停顿。
  1、辨读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出示课件)
  曹刿( ) 小信未孚( ) 小惠未徧( )
  下视其辙( ) 登轼而望之( ) 望其旗靡( )
  2、朗读课文
  (1)教师背诵
  (2)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句子的语气和停顿。(出示课件)
  又何间焉(反问语气) 民弗从也(否定语气)
  忠之属也(肯定语气) 夫战,勇气也(发议论)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纠正学生的误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下水”背诵让学生受到感染和影响,体现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二)品读课文 要求:理解文意,体会文情
  1、自读质疑,合作探究
  (1)学生自读,要求:
  a、自由散读,对照课文注解理解文章大意。
  b、对疑难词句进行圈点并质疑。
  (2)教师活动:点拨、引导,适时评点。
  提示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按字词句分类,掌握文言文学习规律。(出示课件)
  a、词的古今义
  间、鄙、牺牲、狱、加、情、可以、忠
  b、与战争(战车)有关的词
  如:“鼓”、 “败绩”、 “驰”、 “辙”、 “轼”
  c、特殊句式的理解
  如:夫战,勇气也。(判断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和教师点拨提供的信息,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增加信息量,着眼于指导学生学习文言字词的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在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当小老师,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
  (1)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第一段的“何以战”,第二段的“鼓”“逐”,第三段的“公问其故”,理解段意,理清文章的结构。
  (出示课件)
  a、战前请见
  衣食分人……小惠未徧……民弗从
  祭祀弗加……小信未孚……神弗福
  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取信于民
  b、从战指挥
  鼓……未可……齐人三鼓……可……齐师败绩
  驰……未可……下视…而望……可……遂逐齐师
  一鼓作气……彼竭我盈……故克
  c、论战胜故
  大国难测……辙乱旗靡……故逐
  (2)学生讨论
  (出示课件)
  a、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一共回答了三次,曹刿对他的回答满意吗?鲁庄公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哪里?
  b、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c、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庄公的“鄙”?
  (3)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出示课件)
  衣食分人(大臣的支持)
  鲁庄公论何以战 祭神弗加(神灵的保佑)
  断狱以情(百姓的拥护)
  战前:衣食分人、祭神弗加……政治上无能
  鲁庄公的“鄙” 战中:“将鼓”、“将驰”……急躁冒进
  战后:既克,问其故……军事上无知
  战前:取信于民
  曹刿的“远谋” 战中: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战后:后发制人
  3、学生探究,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1)联系全文,请学生说说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归纳小结:鲁庄公是一个政治上无能、急躁冒进、军事上无知的国君。
  教师追问:难道鲁庄公身上没有优点吗?
  学生合作探究:作为国君,国难当头,能保持清醒头脑,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并且不耻下问,虚心听取曹刿的指挥,甘愿扮好配角。
  (2)联系全文,请学生说说从本文人物的言行中,我们获得了哪些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a、从曹刿“请见”、“入见”、“请从”角度分析。
  (位卑不可以忘忧国,艺高还需胆大,有谋还需有勇,要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并善于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
  b、从乡人劝阻曹刿“请见”,鲁庄公准备“衣食分人” 角度分析。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也枉然。)
  c、从鲁庄公 “将鼓”而未鼓,“将驰”而未驰,曹刿两次“未可”和“可以”角度分析。
  (忍耐是金,大丈夫相时而动。成功者善于捕捉机遇,凡事不能留下蛛丝马迹。)
  1、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齐鲁长勺之战的场面。
  2、教师归纳小结,文言文三步诵读法。
  (出示课件)
  认读……辨读文词,读出语感
  品读……理解文意,体会文情
  创读……积累运用,创造延伸
  3、拓展延伸
  运用三步诵读法(认读——品读——创读),自读短文《曹沫劫齐桓公》。短文略。
  三、布置作业
  题目:《我看鲁庄公》,写一篇300字的小论文。
《曹刿论战》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预习、自学,理解生字、难词。
  2、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然后进行课文分析。
  3、结合课文向学生进行在学习上也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战略)和正确的方法(战术)等思想教育。
  4、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③课文标题为“曹刿论战”,曹刿是当时的奴隶主贵族,为了鲁国的利益,他主动为鲁庄公谋划。又亲临战场,协助鲁庄公指挥,为战胜齐国起了重大作用。但课文标题的中心词是“论”字,可见课文侧重要写的是曹刿对战争的看法,表现曹刿的战略思想,而不是侧重记叙长勺之战的战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编(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轼(shì) 旗靡(mǐ)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提出问题,复述课文大意。
  解答疑问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3、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
  本文有几条线索?
  学生讨论后明确: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分析课文
  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
  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3)曹刿的身分怎样?
  论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
  明确: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
  (7)“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
  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讨论后明确: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请同学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0)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11)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第2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乘”有两义:(1)为共乘一车,“乘”读;(2)为另给一车相随,“乘”读。课文从“乘”(1)义说,这样比较好理解,因曹刿与庄公同乘一车论战才方便。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3)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4)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三、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三课时
  一、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1、关于人物塑造
  (1)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
  (2)鲁庄公: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他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2、关于比照映衬
  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谋远虑。
  3、关于详略
  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
  课题的中心是“论战”,文中紧扣“论战”来写。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实力、战斗场面和战后处理一概不写。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可以了。
  二、重点词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1)肉食者鄙
  (2)又何间焉
  (3)牺牲玉帛
  (4)大小之狱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可以一战
  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 战于长勺(倒装)
《曹刿论战》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1、本文记录曹刿对战争的论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战略上把握时机,这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详略得当,语言简练,充分体现了《左传》的特点。
  2、课标对初中阶段的古诗文教学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能使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理解词句的含义,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等,背诵积累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名篇。这在本单元的字词掌握有一定难度。第二是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中的深厚文化底蕴。本文是一篇很好的素材。
  学生学习经验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卷基础,但分类总结积累文言知识的意识还比较弱。从历史的角度和现代观念理解评价文章方面易流于表面。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赏析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与用法。
  2、理解曹刿对战争的论述。
  知识目标:
  1、积累文中的文言字词,正确地翻译课文。
  2、了解本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分析认识曹刿、鲁庄公鲜明的人物形象。
  情感目标:
  学习曹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秀品质和卓越的军事才华。
  教法:
  情境创设法示范朗读法讲解点拨法
  学法:
  圈点勾画法诵读法交流探究法
  预习设计:
  1、查阅读资料,了解《左传》;
  2、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
  在历史上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可谓何其的多呀?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砝码一定决定于军事实力的强大吗?你知道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吗?
  (若学生答出本文,则请说出了解的具体情况)
  检查预习,介绍《左传》。背景。
  二、初读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梳理字词读音。
  2、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3、学生自读课文,合作探究,根据注解翻译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要求: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或别人容易出错的字词梳理在笔记本上。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向同学或老师发问。
  伐( )间( )鄙( )安( )偏( )专( )
  加( )信( )孚( )福( )忠( )属( )
  驰( )逐( )克( )盈( )靡( )故( )
  以( )之( )
  牺牲( )狱( )可以( )鼓( )
  4、抽生全班交流不懂的字词。教师点拨。多媒体巩固(或教师向学生发问)。
  三、再读感悟:
  1、大敌当前,平民百姓曹刿为什么要去见鲁庄公?
  2、曹刿如何评价鲁庄公对战前的准备?
  3、战场上,曹刿如何帮助鲁庄公击败齐国军队?
  4、战后曹刿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有几层意思?
  5、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四、读史明智
  “读人省身,读史明智”。
  1、为什么作者描写长勺之战的笔墨很少?
  2、曹刿和鲁庄公你喜欢谁,为什么?
  五、 小结反馈
  读了本文,你懂得了什么?
  作业:
  ①请同学们找出并归纳总结本文的古今异义的词、通假字、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
  ②体会本文中对比的运用,找出一二组对比来。
  ③熟读并背诵课文。
  参考板书(随机生成):
  曹刿论战
  《左传》
  战前——何以战:取信于民
  战场——指挥:进攻追击
  战后——克敌之故:把握战机
《曹刿论战》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2、了解作者及《左传》的有关常识
  3、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4、了解本文 以“论战”为中心,裁剪得当的写作手法
  5、分析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 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 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1、 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 熟读课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了解背景
  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
  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2、关于《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3、 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1)、重点字注音:
  guì móu jiàn bó zhé jié mǐ
  刿 谋 间 帛 辙 竭 靡
  (2)、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故克之——战胜。
  (3) 重点句式及词语:
  1、判断句式:
  ①忠之属也。
  ②夫战,勇气也。
  ③夫大国,难测也。
  (4)、古今异义的实词:
  古义 今义
  间: 参与 隔开, 不连接
  牺牲: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狱: 案件 监狱
  可以: 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 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5)、 重点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4、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5、整体感知
  文章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记录了曹刿与鲁庄公在战前、战中、战后有关战争问题的讨论,即:
  第一段:战前(论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战中(叙战争的过程)
  第三段:战后(论战生的原因)
  三:学生再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查找关于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 以“论战”为中心,裁剪得当的写作手法
  2、分析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长勺之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2、主要内容
  第一段:战前(论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战中(叙战争的过程)
  第三段:战后(论战生的原因)
  二、演角色,品人物,释疑难
  师:大家已基本疏通了文意,我想由大家推荐两个同学来分别扮演鲁庄公和曹刿,将文中人物的对话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演一场课本剧。
  (学生推荐了三名女同学分别扮演同乡人、鲁庄公和曹刿。)
  师:这讲台既是鲁庄公的王宫,又是战斗时所乘的战车。这场课本剧分三个片断:请问——参战——释疑,每个片断我先说几句旁白,你们就开始演。
  (三名学生开始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这两位同学的表演。
  学生老师共同评论。
  教师设置问题提问:
  1、弱小的鲁国为什么呢取得战斗的胜利?
  (学生讨论,教师巡回)
  学生回答
  (1) 战争前做好准备
  (2) 战争中捉住时机
  2、针对学生的第(1)个答案,师问:在战前,鲁庄公针对曹刿的“何以战”提出了几个条件?
  学生回答:三个(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师问:曹刿认同哪一个条件?曹刿为什么仅凭鲁庄公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就肯定能与齐军作战?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鲁庄公按照实情断案,这是忠于职守,为民办实事,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春秋时各国遇到大型战争时,仅凭常规部队是不够的,还必须大量地从老百姓中征兵,如果老百姓不拥护君主,他们就不会跟随君主去卖命的,正所谓:“君为舟也,民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曹刿深知这点。
  板书:战前——取信于民
  师问:如果你是鲁国的子民,你会去打仗吗?
  学生回答:愿意
  师说:看来,鲁庄公的取信于民收到了效果。
  3、针对学生的第(2)个答案,师说:那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到战国战场,看一看仗是怎么打的?
  师问: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解释的文字?
  (学生阅读文章,从第三段中找到了对应的解释文字,并大声读了出来。)
  师:这表现了曹刿善于捕捉战机,他在战中捕捉到哪两个战机?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词语概括出来?
  学生:曹刿抓住了“彼竭我赢”之时进行进攻,抓住“辙乱旗靡”之时进行追击,可以看出曹刿谨慎小心,深谋远虑。
  (教师板书:战中——捕捉战机,战后——分析胜因)
  4、分析曹刿的形象
  (紧承上面分析)师说:很好,说出了曹刿是一个谨慎小心,深谋远虑的人,除了这些,你认为曹刿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爱国,有胆有识,非凡的战略思想,卓越的军事才能。等等,学生言之有理即可,但要自圆其说。
  5、分析鲁庄公的形象
  学生甲回答:善于用人,善于纳谏,是个明君。
  学生乙回答:昏君,身为君王却不懂得打仗。
  学生丙回答:是个明君,虽不懂打仗,但他能为老百姓办实事,忠于职守。
  教师小结: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的胜利时候先寄托在实行“小惠”上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他急切迎战,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是他善于用人,善于纳谏,说明他与昏君还是有区别。
  6、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曹刿,鲁庄公,现在如果你们是左丘明,也写一篇关于长勺之战的文章,你们会怎么写?师引导。
  生:写战争场面。
  师:那本文是怎么写的?
  生;主要写论战。
  师:抓住了文题,强调论字。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生:不语。
  师:本文的主角是谁?
  生:曹刿。
  师:看黑板。曹刿有哪些特点?
  生:谨慎小心,深谋远虑等等。
  师:看来这么写是有意突出曹刿的吗/
  生:是。
  三、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请学生发挥想象,结合课文第二段,详写战斗过程。
  教学反思:
  我开的公开课是本文的第二课时。
  在这一课时里,我尝试了“学生问题教学法”。问题本应学生自己提出来,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还是保守的自己提出来,所以,课还是略显传统。但在学生回答时,例如围绕曹刿、鲁庄公的人物形象上,我对学生的质疑、回答进行了肯定,然后引导他们从文中找依据来争论,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同时又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这节课的教学,我有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面对学生课堂上临时生成的问题,我的引导有时略显生硬。有时会将学生硬拽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的感觉。当课堂生成与教学预设不一致时,教师随机应变,相机点拨,顺势引导的功夫,我是要千锤百炼,不断提高的。
  总之,不管是成功,还是不足,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太大了,有自信,有启发,有冷静的审视,有更多的思考,它将使我在语文教学艺术的探索之路上饶有兴趣地走下去。
《曹刿论战》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丁先秦诸子散文,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学习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战》,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二、资料助读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ì) 鄙(bǐ) 孚(fú) 间(jiàn) 循(biàn) 靡(mǐ)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4.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教师提示:该同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试以事件发展过程为序概括情节,如何?
  学生明确:庄公迎战一备战一胜战一曹刿论战。
  四、研习课文,背诵课文
  师生共同研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学生讨论交流本段中的难词难句,教师适时点拨,解答学生疑问。
  3.选一学生翻译第一段,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
  教师提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多媒体显示:
  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通假字:偏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关于肉食者 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
  4.内容梳理
  提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提问: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惠未循,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属也。可以一战。
  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多媒体显示:
  5.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
  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浯。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作出牺牲 越狱逃跑
  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
  以情动人 忠于人民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
  情:实情;感情。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研读课文,背诵课文
  1.研渎课文第二段。
  (1)选一学生翻译第二段,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鼓,击鼓进军,名词活用作动词。
  (2)提问: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教师板书: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2.研读课文第三段。
  (1)选一学生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文言文翻译。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2)提问: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教师板书:
  (3)学生齐读第三段,背诵。
  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亡,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五、布置作业
  《左传》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关系。试从文中举例说明这一特点。
《曹刿论战》教案 篇6  复习目标:
  1、背诵、默写课文内容;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重点句子以及特殊句式;
  3、概括课文内容、主旨、人物形象及写作方法。
  复习重难点:目标2、3
  复习方法:
  学会总结 学会迁移 总结规律 举一反三
  教法:引导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导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回顾我们的文言文学习,每篇课文都是详说详解,耗费了很多精力,而真到考试时还是捉襟见肘,未必能得多少分,那么有没有比较省力又有效的复习方法呢?有,那就是善于总结、掌握规律,学会迁移,举一反三,达到以少记多的目的。这节课我们就以《曹刿论战》一课为例,尝试并掌握这种方法。
  二、介绍中考文言文
  ①中考对文言文要求:诵读古诗词,默写要背诵的古诗文;熟悉通假字,常见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了解重要文言虚词(之、于、而、以、为);能根据上下文正确解释词义;能把文中重要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阅读文言文,能理解基本内容。
  ②题型:词语意思的理解、翻译言文中重点句子、课文内容填空、简答。
  ③题量:4道小题
  ④分值:10分左右。
  确定本课的复习重点和复习方法:复习目标:背诵、默写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重点句子翻译以及特殊句式;概括课文内容、主旨、人物形象及写作方法。
  三、背诵课文
  方法:大声朗读,加深体会。出声背诵,巩固记忆。
  同桌相互背诵。
  四、积累重要实词和虚词
  提示学生考题来自书下注释和课后练习。学生根据提纲,自主复习,总结归纳。
  1、通假字 小惠未徧,“徧 ”通 “ ”,解释为
  2、理解古今异义词:牺牲;狱;可以;再;间;情;忠;鄙
  3、一词多义:
  总结文中的一词多义。如:故,信,请,之
  伐:十年春,齐师伐我 ( )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
  加:弗敢加也( ) 既加冠( )
  安:衣食所安( ) 安能辨我是雄雌( )
  4、词性活用
  神弗福也,“福” 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鼓”作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5、积累实词
  肉食者谋之 弗敢加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望其旗靡
  五:重要语句的翻译
  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直、意译相结合。要学会必要的增、删、换、调,注意特殊句式。
  根据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的特点,翻译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加。文言文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远谋”译为“深谋远虑”。
  2、留。即文言文中沿用至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以及人名、物名、地点、官名、书名、年号等专有名词可按原文予以保留。如:文中的“曹刿”“鲁庄公”等。
  3、换。即指文言文中有的词的意义,现在已改用其他词来表达,或者有的词虽然有的词还用,但已改变了意义,都要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词语。如: “小信未孚”,译为“这是小的信用,不会为人所信服”。
  4、省。即指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无法用相应的.现代汉语来翻译,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义的可省去。如:“公将鼓之”的“之”,是助词,补足音节,可不译省去。
  5、调。即指文言文中某些特殊的句式,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语序。如:“何以战?”是宾语前置句式,要翻译成“凭借什么”。
  6、补。文言文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
  如:“可以一战”,“以”后面省略了“之”,译时补出省略的“这一条件”。
  翻译以下语句: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7、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8、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六、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人物形象及写作方法
  1、本文借曹刿论战,论述什么样的道理?
  2、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3、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句子。
  4、文中的“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
  5、曹刿在第三鼓后才发动鲁军进攻的原因是什么?在齐军败退后不立即下令追击的原因是什么?
  6、曹刿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是哪句?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哪句?本文成语。
  7、从本文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心要条件是什么?
  8、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9、怎样评价曹刿和鲁庄公?
  10、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七:小试牛刀
  1、解释加横线的字 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 小惠未徧 小大之狱
  2、翻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用原文回答:“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
  4、举两个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5、鲁国获胜给你最深的一点启示是什么?
  八:中考演练
  (一)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节选自《孙子·谋攻》)
  注:①用:使用。 ②同欲:目标一致。 ③虞:戒备,准备。 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1、解释加横线的字。(2分)(1)公将鼓之 (2)既克,公问其故
  2、翻译(2分)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
  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2分)
  答案:1、(1)击鼓(1分) (2)战胜(1分) (共2分)
  2、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2分)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刿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每问一分,共2分)
  4、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2分)
  九:结束语:
  现在我们面临的是双册课本考试,再有三个月,我们就要迎接中考,希望同学们能像本文中的曹刿一样,临危不乱、从容不迫地复习,做到胸有成竹,最后一鼓作气,取得满意的成绩。
《曹刿论战》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一、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此文内容的论述为指导,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二、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2.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对照课文注释,弄懂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分析讲解课文第1段。
  返回上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就此战例作了精辟分析。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叙此战的《曹刿论战》一文。
  二、检查预习作业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曹刿(guì)又何间焉(jiān)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登轼而望之(shì)吾视其辙乱(zhé)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
  2.比较下面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
  (5)
  (6)
  三、研习新课
  1.解题。指导学生读课文注释。题目是个主谓短语,点明曹刿谈论长勺之战,即论作战前要取信于民,作战时要掌握战机。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3.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
  (1)本文有几条线索?学生讨论后明确: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可分几部分?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4 研读第一部分(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3)曹刿的身分怎样?讨论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国忧”。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明确: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
  (7)“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讨论后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请同学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0)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11)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四、布置作业  
  1.背涌课文第1段。
  2 完成“朗读·背诵”题一、2和“辨折·比较”题四。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抽背课文第1段。;重点讲解分析课文第2、3段内容,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完成课后有关作业 。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背诵第1段
  二、研读第二部分(第2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剑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乘”有两义:(1)为共乘一车,“乘”读chéng;(2)为另给一车相随,“乘”读shèng。课文从“乘”(1)义说,这样比较好理解,因曹刿与庄公同乘一车论战才方便。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3.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明确: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土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4.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三、研读第三部分(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明确: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谒”)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拭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4.指导背诵课文2、3段。
  四、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3.归纳写作特点。讨论后明确: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五、布置作业  
  1.“理解·积累”题五。
  2.“理解·积累”题六。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曹刿论战》教案 篇8  曹  刿  论  战
  《左传》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正确翻译课文。
  2、了解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围绕“论战”为中心选择、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德育目标:
  1、学习曹刿为国家着想、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2、学习在岗位上“忠于职守”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
  1、文言虚词、实词的用法;
  2、曹刿、庄公的人物形象;
  3、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
  教学难点 :
  1、巧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
  2、“论”战的意义。
  教学设想:
  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本文的翻译难度看,让学生课外翻译课文后再到课堂上来交流,然后按记叙文的六要素来进行阅读,读后来概括主要内容。第二课时,则安排学生完成“论战”为题的原因,以及鲁庄公和曹刿的人物形象的分析。主要以启发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来完成。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先在课前翻译课文,划出自己或小组合作后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字词解释、句子翻译、课文理解等。
  2、诵读课文,为鲁曹二人对话加上神态、动作。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背景,把握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分析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导语 :大家也许会想到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赞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险个究竟吧!请看课文《曹刿论战》。
  2、解题:《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3、  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二、默读课文,(亦可分角色朗读)理清文意。
  1、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待交流。
  2、交流难词难句,并翻译课文。
  3、师归纳: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通假字:偏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三、整体感知。
  1、概括故事情节:
  提示: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也可以以事件发展过程为线索概括。
  明确: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3、生复述课文(建议改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四、作业 布置: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思考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试简要地分析。
  3、收集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读课文,分析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新课:
  (生复述课文导入  )
  二、            探究,交流。
  1、组织学生讨论:给课文换一个题目,并谈谈原因。
  2、生给课文换题目。
  3、分析详略安排与题目的关系。
  (与中心有关系,联系比较大的则详写,反之则略写。)
  4、找出文中详写略写的部分。
  三、            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1、小组讨论: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2、分析人物
  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 “鄙”: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又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四、            迁移积累:
  1、理解词义,找出、理出相应的成语。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 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三而竭——弹精竭虑 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故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难测也——莫测高深 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
  2、谈谈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试简要分析弱者取胜的原因。
  五、            作业 :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整理本课的古汉语常识:字词及句式等。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左传》,进一步了解课文的背景。
《曹刿论战》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
  2、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
  学习难点: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讲解。
  知识链接:
  齐国在今山东省东北部,面临大海,是周王朝开国功臣姜尚(齐太公)的封国。都城设在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疆域最初只在今山东北部,东与纪、莱,西南与鲁,北与燕、卫为临。周公旦摄政时,三监作乱,淮夷叛周,周公命令姜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有了征伐权,成为周王朝东方大国。
  周代鲁国都城遗址在山东省曲阜市区。周成王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于此。到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49),鲁亡于楚,历时900余年,是周王朝各诸侯国中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西汉景帝三年 (公元前154)封子刘余为鲁王,都此,直至汉末。
  一、预学思考: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意。
  曹刿( ) 又何间焉( ) 鄙( ) 徧( )
  玉帛( ) 登轼( ) 辙( ) 盈( )
  靡(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⑤一鼓作气,再三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⑥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帮逐之。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脉络,分层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4、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二、导学流程:
  1.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近代史上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争。大家知道贫穷落后的中国为什么能战胜科技先进、经济发达的日本吗?我们是正义的,反侵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日。在春秋战国时,也有一场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那就是齐鲁长勺之战,那么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曹刿论战》,从中探究它的原因。
  2.听录音,整体感知。
  首先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句子的节奏。
  3、同学们再读,注意圈出不懂翻译的字词和句子,然后和同学交流,教师点拨。
  4、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②鲁庄公认为战前的准备是什么?曹刿又是如何评价他的准备的?
  ③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④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5、细读全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②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品质?
  ③“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中是否能够删去?(有什么作用?)
  ④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⑤长勺之战取胜的两个关键原因是什么?
  ⑥鲁庄公真的很鄙吗?
  三、点拨精讲
  ①本文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述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交锋对峙等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②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品质?
  【曹刿虽身份低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体现了他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③“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中是否能够删去?(有什么作用?)
  【不能删。这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再次表明鲁庄公“肉食者鄙”。】
  ④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①“齐师伐我”鲁庄公在没有准备下就将迎战②在“曹刿请见”问及作战条件时,庄公把希望寄托在大官和神灵的身上③战中他不观战况,不解敌情就要进攻④战胜后却不知原因】
  ⑤长勺之战取胜的两个关键原因是什么?
  【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
  ⑥鲁庄公真的很鄙吗?
  【“不鄙”表现在①广开言路,礼贤下士②尽职尽责,取信于民③知人善用,用人不疑④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四、延伸拓展:
  称肥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当时中国北方的前秦欲灭南方的东晋,并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以弟苻融为先锋,于八月大举南侵。谢安临危受命,以谢石为前线大都督,谢玄为先锋,并谢琰、桓伊等人,领8万兵马,分三路迎击前秦军。十一月,谢玄遣刘牢之以5千精兵奇袭,取得洛涧大捷,秦军折损10名大将,5万主力。十二月,双方决战淝水,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7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15万大军,并阵斩苻融。淝水之战以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然而,晋军的胜利并非因其军队较秦军精良,而是胜在秦军过于轻敌以及传令系统不够完善,当时两军太过靠近淝水岸边,两方无法于陆地上作战,恐将形长期的消耗战,晋军遂要求对方稍微后退以便双方交战,苻坚不顾将领反对下令后退,由于秦军人数过多,导致误传军令,后方军队一退不可收拾,军阵涣散,晋军这才借机趁乱进攻取胜。
  五、小结:1、翻译 2、几个问题 3、朗读背诵
《曹刿论战》教案 篇10  科目:
  九年级语文
  设计人:
  董文玉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左传》文学常识,了解文言词句和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对话描写,分析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人心向背的重要性,学习曹刿机智沉着、敢于以弱胜强的精神。
  第三教时
  一、学生表演自编话剧。
  分三大组进行。
  二、教师适当点评。
  探究:
  一、对“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怎样理解?
  二、怎样评价鲁庄公?
  作业:
  1、思考文后练习。
  2、背诵课文。
  课后反思: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记叙了鲁庄公十年春天,齐鲁在长勺作战的故事。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策略,终于战胜了强齐,成为中国战争史上弱军战胜强敌的著名战例。
  重难点:
  鲁国战胜齐国的原因。
  曹刿、鲁庄公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预习、展示、反馈。
  教学时间:三教时。
  第一教时
  指导预习:
  1、师生制定目标。
  2、题目解说。
  3、作品简介。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是一部古代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记叙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250余年历史,包括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情况。
  4、完成学案设计内容。
  作业:
  熟读课文,编成话剧,下节课展示。
  第二课时
  一、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教师指导:
  师:军队。公:鲁庄公。曹刿(ɡuì)。间(jⅰàn)。鄙(bǐ)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以何战。以,凭、靠。
  异义词: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祭品。今义:指为了国家或他人而舍弃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
  狱:古义指案件,今义指关押犯人的处所。
  句式:
  可以一战:省略句,即可以(之)一战。可,助动词,可以。
  二、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三、结构图解:
  求见公将战(主动关心)
  乡人劝(爱国热情)
  论何
  以战
  (作战
  思想)衣食分人-小惠-神弗福
  分析祭品弗加-小信-神弗福
  断案以情-忠之属-取信于民政治远见
  鼓-未可-齐人三鼓-可-齐师败绩
  曹从战指挥
  刿驰-未可-齐人三鼓-可-遂逐齐师
  论能战胜敌一鼓作气---彼竭我盈---故克(抓战机)
  战(战术思想)
  大国难测---辙乱旗靡—故克(果断)
  军事思想
  作业:配套练习1——6题。
  董文玉
《曹刿论战》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文章大意和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大意和写作特色。
  教学步骤
  (体现教学内容,教学问题设计,时间安排,板书设计,学法指导,作业布置和预习等)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刿(gui4)孚(fu2) 辙(zhe2) 轼(shi4遂(sui4)盈(ying2 ) 靡(mi3) 玉帛(bo2) 鄙(bi3)
  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L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53年)人记载这一时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J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2.长勺之战的背景
  齐国襄公无道,在位时发生内乱。襄公兄弟多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他就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则逃奔到莒。庄公8年(前686年秋,齐国人杀死襄公,立公子无知,庄公9年(前685年〕无知又被人杀死。于是,纠和小白争着回国。小白设计先到,做了国君,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国要杀公子纠,在乾…qian2时(地名)打败鲁军,并再次威胁鲁国,要求鲁国杀公子纠。纠被杀后,齐军就出动,在长勺与鲁军会战。当时齐强鲁弱,但最终鲁军胜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语音,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流畅,有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十年春】鲁庄公十年的春天。(提示:凡时间,不必强记年号,也不必换算成公元纪年)
  【伐】攻打。【我】《左传》是根据鲁史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请]请求。【见】接见。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间】jian4,参与。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介词,凭,靠。
  【安】有“养生”的意思。 【弗】不。 【专】独自专有。
  【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用人。人,这里指的是一些臣子。
  【对】指臣对君说话。 【偏 同“遍”,遍及。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帛,丝织品。
  【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孚】为人所信服。 【福】动词,赐福,保佑。
  【狱】案件。 【虽】即使。
  【察】(—一)明察,弄清楚。 【情】实情。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人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属,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请】请让我【从】跟随,跟从。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乘】乘坐一辆战车。
  【长勺】鲁国地名。
  【鼓】动词,击鼓进军。
  【败绩】大败。
  【驰】驱车(追赶)。
  【辙】车轮滚过地面所留下的痕迹。
  【拭】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有追击的意思。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既克】已经战胜。既,副词。
  【故】原因,缘故。
  【夫】句首发语词,表示议论或说明,没有实在意义。
  【作】振作。
  【再】第二次。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倒下。
  5.请学生全文翻译。
  6.朗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
  四、小结
  1.古今词语
  伐:古义:讨伐,攻打; 今义:砍伐
  间:古义:参与 ; 今义:中间
  鄙:古义:鄙陋,目光短浅;今义:卑鄙
  牺牲:古义:指猪、牛、羊等祭品;今义:为了正义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
  信:古义:信实,诚实; 今义:书信
  狱: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
  忠:古义:尽力做的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2.词性活用
  福:名词用为动词 赐福 神弗福也
  鼓:名词用为动词 击鼓进军 公将鼓之
  3.通假字
  编:同“遍”,遍及 小惠未偏
  4.一词多义
  请:1。请求 曹刿请见;2。请让我 战则请从
  从:1。跟随 战则请从;2。服从 民弗从也
  故:1。缘故、原因 公问其故;2。所以 故克之
  5.虚词
  以:1。凭 何以战;2。把 必以分人
  之:1。代词 指这件事 肉食者谋之
  2。助词 的 小大之狱
  3。代词 他,指曹刿 公与之乘
  6.句式
  1)判断句: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2)省略句:再而衰 第二次(击鼓进军X土气)衰弱了。
  3)倒装句:何以战 凭借什么作战?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
《曹刿论战》教案 篇12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春秋,走进古战场。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左传》是春秋时期根据鲁国的历史写的编年体史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说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二、读准音,读顺文,读懂意
  师:下面我们学习《左传》中这篇解释“长勺之战”的《曹刿论战》
  1,指读
  2,师生合作朗读。一男同学读文章叙述性的语言,教师、女生和男生分别读乡人、曹刿和鲁庄公的语言。
  大家朗读得非常准确。在朗读过程中,我们一定发现有许多句子不会翻译,下面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翻译5分钟。
  3、质疑
  4、检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小大之狱——案件;
  (2)衣食所安——养;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故克之——战胜。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可以一战
  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战于长勺(倒装)
  (4)重点句子:
  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5、快速背下以上词句理解
  6、通译全文
  三、品人物,释疑难
  同学们在观时,肯定有一些关于这两个人物的问题,请大家互相思考讨论
  1、曹刿为什么仅凭鲁庄公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就肯定能与齐军作战?
  2、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
  1、鲁庄公按照实情断案,这是忠于职守,为民办实事,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我认为“取信于民”是治国的根本。
  师:这位同学有自己的见解,懂治国之道。春秋时各国遇到大型战争时,仅凭常规部队是不够的,还必须大量地从老百姓中征兵,如果老百姓不拥护君主,他们就不会跟随君主去卖命的,正所谓:“君为舟也,民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曹刿深知这点。这体现了曹贵的政治远见
  (教师板书:战前——取信于民政治远见
  2、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
  师: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解释的文字?
  (学生阅读文章,从第三段中找到了对应的解释文字。)
  师:这表现了曹刿善于捕捉战机,他在战中捕捉到哪两个战机?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词语概括出来?
  曹刿抓住了“彼竭我赢”之时进行进攻,抓住“齐军败绩”之时进行追击。
  抓住“辙乱旗靡”之时进行追击,因为当“齐军败绩”时,曹刿并未同意鲁庄公开始追击,可以看出曹刿谨慎小心,深谋远虑。
  曹刿深谋远虑还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
  从第四段曹刿分析胜利的原因看得出,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曹刿有勇有谋,成竹在胸,这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
  (教师板书:战中——捕捉战机,战后——分析胜因军事才能)
  师:我们能否用文中词语来概括曹刿这个人物形象?
  学生快速阅读,找到了“远谋”。教师板书“远谋”。
  细心的同学可以发现,课文略写战争的布置、战场具体情况、胜利过程却详写刿与庄公的对话也正是为了突出曹刿的远谋。
  鲁庄公是个怎样的人?
  战前鲁庄公不知道凭什么可以和齐国开战?战时又急躁草率,战斗胜利了,还不知道取胜的原因。
  衬托了曹刿的远谋
  我认为鲁庄公是位明君,虽然他不懂打仗,但他能广开言路,虚心听取曹刿的建议,不独断专行,战后虚心向曹刿请教。
  师:是啊!鲁庄公最大的优点是善于用人,他能听取一个普通百姓的建议,也是难能可贵的!
  四、总结
  “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捕捉战机”是战争胜利的直接原因。
  师: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熟悉的有关战争文化的句子还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攻心者为上,攻城者为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
  师:我们最后齐背全文,在洪亮的读书声中结束这堂课。
《曹刿论战》教案 篇13  课文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争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键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并要求学生积累文言重点词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选材、组材,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3、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分析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2、教师准备小黑析(语音、释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
  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检查预习
  1、简介《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发生的背景;
  2、语音:
  刿(guì)又何间焉(jiàn)鄙(bǐ)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编(biàn)玉帛(bó)小信未孚(fú)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轼(shì)旗靡(mǐ)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停顿和重音)
  4、释词:
  肉食者鄙又何间焉牺牲玉帛小大之狱
  5、释句:
  a、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忠之属也
  b、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可以一战
  c、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
  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战于长勺(倒装)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文章内容;
  2、理清课文线索。
  明确:(人物活动线索:请见—问战—参战—分析;事件发展线索:迎战—备战—胜战—释战)
  四、课后思考
  在这个故事中,曹刿和鲁公各充当了怎样的角色?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左传》
  线索人物活动:请见—问战—参战—分析
  事件发展:迎战—备战—胜战—释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课文线索
  二、深入探究
  a、第一段
  1、 “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
  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
  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明确: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2、曹刿的身分怎样?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7、本段小结:这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b、第2段
  1、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3、本段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c、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三、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四、背诵课文。
《曹刿论战》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部分文言词语的含义,能正确翻译课文。
  2、巧妙地安排材料,有详有略地叙写。
  3、重点人物曹刿,鲁庄公的形象分析。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正确翻译课文。
  2、了解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围绕“论战”为中心选择、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德育目标:
  1、学习曹刿为国家着想、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2、学习在岗位上“忠于职守”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
  1、文言虚词、实词的用法;
  2、曹刿、庄公的人物形象;
  3、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
  教学难点:
  1、巧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
  2、“论”战的意义。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背景,把握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分析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解题:《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3、 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二、默读课文,(亦可分角色朗读)理清文意。
  1、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待交流。
  2、交流难词难句,并翻译课文。
  3、师归纳: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通假字:偏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三、整体感知。
  1、概括故事情节:
  提示: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也可以以事件发展过程为线索概括。
  明确: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3、生复述课文(建议改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四、作业布置: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思考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试简要地分析。
  3、收集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读课文,分析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生复述课文导入)
  二、 探究,交流。
  1、组织学生讨论:给课文换一个题目,并谈谈原因。
  2、生给课文换题目。
  3、分析详略安排与题目的.关系。
  (与中心有关系,联系比较大的则详写,反之则略写。)
  4、找出文中详写略写的部分。
  三、 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1、小组讨论: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2、分析人物
  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 “鄙”: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又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四、 迁移积累:
  1、理解词义,找出、理出相应的成语。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 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三而竭——弹精竭虑 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故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难测也——莫测高深 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
  2、谈谈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试简要分析弱者取胜的原因。
  五、 作业: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整理本课的古汉语常识:字词及句式等。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左传》,进一步了解课文的背景。
《曹刿论战》教案 篇15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导入新课:
  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记叙过曹刿的故事。曹刿即曹沫。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出示文言,教师讲述故事大意)
  曹刿,不但勇力过人,而且智慧亦有过人之处。
  (二)诵读活动
  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
  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其他学生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读文正音
  1.学生端坐,师生齐声朗读。
  2.请学生认读下列词语。
  曹刿 又何间焉 小信未孚 下视其辙 望其旗靡
  (四)读文欣赏
  1.请学生自读第1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了解大意。
  学生活动要求:
  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译。要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对方朗读、翻译中的失误与不足。
  2.明确段中重要词语的解释。
  齐师伐我:伐,征伐、攻打。史称“春秋无义战”,这是对统治者而言的,追究这场战争的起因,鲁庄公也是不光彩的;但当齐国大军压境,就鲁国人民而言,奋起抵抗,反侵略的爱国意义就非常清楚了。
  曹刿请见:请,请求,动词。见,拜见,动词。
  肉食者:周代礼制规定,天子食用牛;诸侯平时食用羊,朔日(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时食用猪、犬,朔日才能食用羊。这是当时生产力低下的必然结果。
  孟子说“七十者可以衣帛食肉”,可见当时,一般庶人很难吃到肉。
  所以,肉食者就指有官职的人,当政的人。
  肉食者鄙:鄙,鄙陋,相当于孤陋寡闻,这里指目光短浅。
  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介词,凭,用,靠。
  牺牲玉帛:这是四种祭神的供品,都是名词。牲,指牛、羊、猪。牺,指纯色的牛、羊、猪。帛,指丝织品。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动词。
  忠之属也: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与敌人打一仗。
  3.了解第1段对话的层次并背诵。
  学生活动策略:
  可以利用对话的形式,两个学生为一组,逐层练习背诵。
  先试背,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曹刿论战》》,
  再齐背,还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4.小结第1段。
  (五)课堂小结
  运用对话的方法,围绕着“远谋”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组材。曹刿的“远谋”表现在,他使鲁庄公明白,战争的决胜条件是民心的'向背。
  (六)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默第1段,熟记词语的含义及特殊用法。
  第二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请学生提问并回答重点语句的含义。
  2.背诵第1段。
  (二)诵读活动
  齐读第2、3段。
  (三)交流活动
  1.请学生自读第2、3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
  2.请学生明确字、词语的含义。
  公与之乘:乘,乘一辆战车。
  春秋时期,战车是方形的,大约宽3米,驾上马以后,全长也有3米左右,就是说一辆战车大约占9平方米的路面。
  车上有三个乘员。指挥战车的指挥人员(主帅或将),一个是右,也叫戎右,即车右,是保护指挥人员的;一个是御,也叫御戎,即御马驾车的人。
  每辆战车后一般跟有15名徒步的士兵。在主帅和各级将领的战车上,插旗安鼓。主帅车上插旗两面,一般将领车上只插一面,用以标志主将和各级将领所在的位置。鼓是铜制的,主帅击鼓,发出攻击的命令,各级将领闻声击响各自车上的鼓。在战鼓齐鸣的号令下,所有战车一起冲上前去,所有的徒步士兵也一起冲上去。
  公将鼓之:鼓,击鼓,动词。
  齐人三鼓:三鼓,击了三次鼓,文言中数词与名词直接连用,翻译时要将量词补充出来。
  3.探讨、交流第2、3段的内容要点。
  教师辅助策略:
  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并将文中内容进行概括。
  4.齐读第2、3段。
  5.背诵第2、3段。(出示背诵提示)
  学生活动策略:
  按照战斗的进程先试背,再齐背,然后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四)提高升华
  曹刿是个有远谋的人,在长勺之战中表现了他的战略思想和指挥才能;他认为战争胜利要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战斗中要抓准战机,在“彼竭我盈”时反攻,在“辙乱”“旗靡”时追击。这就是曹刿的战术,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长勺之战”的取胜之道。
  但是,为什么作者要在战前写“其乡人”对他的劝阻?
  学生活动要求:
  沉思默想,调动积累,学生间相互提示、补充、丰富。
  (五)小结全文
  学生活动要求:
  能够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理清每一段的层次。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师辅助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及时评价。
  (六)课后作业
  背默3、4两段。
  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伐……战前,民心向背
  战……战中,抓准战机
  克……战后,有勇有谋
                         推荐阅读:
  • 曹刿论战 教案(精选17篇)
  • 《曹刿论战》教案(通用13篇)
  • 曹刿论战教案(通用15篇)
  • 《曹刿论战》教案(精选14篇)
  • 《曹刿论战》教案(精选22篇)
  • 《曹刿论战》教案汇总(精选16篇)
  •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精选15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