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回复: 0

菜园小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6 01: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菜园小记(通用14篇)
菜园小记 篇1  教学建议
  一、思想主题
  本文记下了延安大生产时期垦地种菜的劳动过程,以及当时人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目的是教育和鼓励人们继续发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战胜困难,度过难关。本文的激励和教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作者并没有进行简单的空洞的政治说教,而是通过对开地种菜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琐事进行细致的描绘,字里行间流露出感人至深的教育作用,给人以鼓舞的力量。
  二、以小见大的写法
  本文记叙延安当年生产自救的革命战斗生活,延安大生产运动,彻底粉碎了敌人妄想困死我们的阴谋。在延安的人,在所有抗日根据地的人,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坚持了抗战,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大家在工作、学习、战斗的空隙里种蔬菜”,因为大家把种菜同整个革命战斗的胜利联系在一起,因此就“一亩园十亩田”这么大的劳动量来说,大家不觉得苦,反而认为是乐。吃菜是乐,种菜是乐,积肥是乐(早晚散步时做)等等无一不是乐,一点看不出苦,看不出累,足见延安当时“以苦为乐”的精神。本文正是通过一个,反映了这样一种大的精神风貌。
  三、记叙、描写与抒情的融合
  本文写的是种菜的事,但记叙当中,对菜园概貌的勾画,对菜地与人们劳动情况的介绍,对瓜菜生长与丰收景象的描写等等,都非常生动形象。在记叙与描写中,又寄寓着一种“田园乐趣”,显得自然而亲切,十分感人。如第十段中,作者用动词重叠式“伸伸腰”“擦擦汗”“看看苗”等,流露出一种轻松愉快之情,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质朴而优美的语言
  本文语言的质朴,与所表现的生活是相一致的,同时也表现作者质朴的人格和纯熟的语言表达功力。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朴素自然,不矫揉造作。如:“有人侍弄过,算是熟菜地”“用柳罐打水,抬抬手就把菜浇了”“种烟要打杈、掐尖”“不要费太大的劳力”“平房的左右前边河边,……”等等,语言质朴还表现在引用农谚、俗语等方面。
  质朴的语言自然也是明朗的,语言的明朗还因为句子多半短小活泼,或长短相间,讲究对称,或叠词运用,形成和谐节奏,浓郁抒情笔调。
  五、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教学方法建议
  比如学,我引导学生这样想像:先看书,看书之后,在大脑中放映菜园的图像。这图像越来越鲜艳,越来越逼真,越来越大,好像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在我们的脑子里,而是在我们的周围。一行行的果树下面是一片片的菜园,我们就站在菜园里,站在畦垄上,前后左右是嫩绿的菜苗,空气中飘来泥土的芳香,花的芳香,菜的芳香。我问“踩上菜畦了吗?”学生们闭着眼睛,笑眯眯地说:“踩上了!”“闻到土香、花香、菜香了吗?”悟性好的同学可以回忆起过去闻过的土味、花味、菜味。于是便答:“闻到了!”“那么我们开始间苗吧!”于是同学们弯下腰去间苗,一时间课堂上充满了愉快的气氛。同学们在这种身临其境 的想像感知过程中,品尝到了田园乐趣,深深理解了文章的中心。(魏书生)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于叙事写景之中。教学这样的文章,要引导学生循其形,入其境,体其情,深入领会文章意境美;深入文本,发挥想像,换位思考,通晓文章的情理,让学生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注重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强化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愉悦,加深对散文美的多方位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导语 设计一: 以歌曲《南泥湾》及延安军民大生产运动图片导入  , 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生活情境与情感基调,带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从而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
  导语 设计二:以陶渊明诗《归园田居》导入  :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幅优美的月夜归耕图蕴涵着诗人归隐的自豪与田园的乐趣。那么,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战士们曾经体验到的田园乐趣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吴伯箫和他战友的菜园,一起去感受战士们种菜的乐趣与延安军民的精神风貌。
  二、解题
  1.介绍写作背景。
  2.介绍作者吴伯箫。
  三、研习课文
  1.粗读课文,整体感受美点。
  (1)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独立感受、发现美点,同时思考: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延安军民怎样的精神面貌?
  明确:课文表达了作者热爱劳动、热爱边区火热的战斗生活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革命精神面貌。
  (2)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请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段,并且说说它们美在哪里。
  (解说:本文语言质朴、明朗而优美,蕴涵着深厚的感情,轻声朗读可能比大声朗读或默读更容易让学生入情入境,获得丰富的感受。学生在没有教师或录音朗读“干扰”的情况下的阅读是一种“真实的阅读”,也是“发现”的起点。安排这些活动的意图是让学生自主初步感受文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交流阅读感受有利于构建一个生生互动的立体教学网络。)
  2.抓住线索,理清课文思路。
  (采取“分小组讨论一全班交流一教师点拨”的方式进行。)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围绕这条线索写了哪些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明确:文章以菜园为线索,把与菜园有关的事情贯穿起来,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是文章的引子。由议论“种花好,种菜更好”很自然地引出对延安蓝家坪菜园的回忆。
  第二部分(3—6段),写菜园的概貌。
  第三部分(7—12段),写种菜的乐趣。
  (解说:散文的线索是把全部材料连缀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是作者行文的思路。从线索入手理清思路,往往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3.检查学生对生字难词的掌握情况。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在叙事、写景中抒发内心感情的?
  2.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作者笔下充满田园乐趣的菜园,一起欣赏菜园的景,了解园中的事,体会文中的情。
  二、研习课文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1)默读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菜园概貌?作者在文中提到的种菜乐趣体现在哪些方面?重点写了哪些乐趣?
  明确:作者抓住菜园是果园又是花园的特点,运用铺陈的手法,先果园,次花园,最后落笔到菜园。作者在文中告诉读者,“种菜的乐趣不只是在吃菜的时候”,“施肥,松土,整畦,下种等等种菜的整个过程随时都有乐趣”,重点写了播种、管理与丰收的乐趣。
  (2)合作探究:文中对果园与花园美景的描写以及对延安军民开荒种菜背景的介绍是否偏离了中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后派代表发言,教师点拨小结。
  明确:课文关于菜园面貌的描写、开荒种地背景的介绍都表现了延安军民的精神面貌,并没有偏离中心。本文着力写菜园,旁及果园和花园以及开荒种地的大生产背景,粗看似乎有点散,但从整体来看,所有这些都是围绕菜园这条主线来写的。作者极力渲染环境是为了渲染心境。繁茂热闹、花团锦簇的菜园美景既烘托了劳动的乐趣,又表现了艰苦年代里解放区军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第7段中对开荒种菜的描述,介绍了当时大生产运动的背景,这样由点到面,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可见一斑。本文题为“小记”,写的也只是一个小小的菜园及自己动手开荒种菜的几件小事与个人的劳动感受,但是作者把它放到当时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中来写,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延安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火热的斗争生活,表现了延安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写作方法是极其可贵的。
  (解说:学生由搜集信息到对有效信息进行判断、分析、作出结论。这种思维过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一定的刺激性,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
  2.品读课文,鉴赏文中的意境美与情感美,学习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手法。
  (1)朗读课文第3、4段,思考:作者笔下的果园与花园各有什么特点?哪些词、句最能表现中心?
  明确:作者笔下的果园“热闹”、“繁盛”;花园中草花品种繁多,长得“繁茂泼辣”,显得生气蓬勃。其中“热闹”、“繁盛”、“草花不名贵,但是长得繁茂泼辣……密密丛丛地到处都是”等词、句以及描写波斯菊的句子最能表现解放区军民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2)默读课文第三部分,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能体现劳动乐趣的段落,并说明理由。
  (3)引导学生重点品味第9、10段。
  ①学生闭目听课文配乐录音朗读或教师、学生声情并茂的范读,同时想像作者播种的情景、幼苗出土的情景、新苗争绿的情景以及作者暮春中午间苗中耕、夏季畦头乘凉夜谈的情景。第9、10段内容读完后,音乐可再持续放一两分钟,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尽情想像、体味田园劳动的乐趣。
  ②找学生口头描述想像中的情景和体味到的田园乐趣。
  ③这两段融记叙、描写、抒情为一体,语句亲切自然,充满生活气息,带着泥土芬芳。让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A.……就算种的只是希望,那希望也能给人很大的鼓舞。
  这话闪烁着哲理的光辉,种下的不只是种子,更是希望,有希望就受鼓舞,有希望就有克服困难的力量。也正是这永不熄灭的希望之火,鼓舞着边区军民战胜了重重困难,夺取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B.那些新芽……带着笑,发着光,充满了无限生机。
  这里运用拟人与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瓜菜新芽的姿态,“我”对瓜菜新芽的喜爱之隋充溢在字里行间。
  C.一边人声咯咯啰啰…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前两句从听觉、视觉、嗅觉等不同的角度写出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令人陶醉。第三句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④指导学生用喜爱、赞美的语气朗读这两段。
  ⑤讨论:作者在文中提到“种菜是细致活儿,认真干起来也很累人”,但是后面又写“种菜是极有乐趣的事情”,并且将艰苦的劳动过程写得充满诗情画意,作者的观点是否前后矛盾?是否在有意美化劳动?让学生围绕以上问题以“我看劳动的乐趣”为话题,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3.品味课文精当的语言。
  作者写蔬菜、花果、树叶时,抓住了事物色香的特点,试找出几个有关的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
  例:“粉红”的桃杏花,“绿叶衬托的艳丽”的海棠花,“绛紫的”、“银白的”波斯菊、“鲜绿肥嫩”的韭菜,“青”萝卜,“紫”茄子,“红”辣椒,“又红又黄”的西红柿,这些色彩搭配得非常和谐,构成了一幅鲜艳夺目、五彩斑斓的画面。再如写波斯菊“散发着浓郁的异香”,“芫荽散发出脉脉的香气”,这里有浓郁醉人之香,也有清淡幽雅之香。它们之间不可对换,也不能混杂,可见用词精当。
  (解说:扣住文中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由感知美、感受美到鉴赏羌、表达美,整个过程始终将学生摆在主体地位,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利于提升审美品味。)
  三、课堂小结
  课文记叙了作者在延安蓝家坪开荒种菜的事,生动真实地反映了革命前辈以苦为乐、奋发向上的高尚情操,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文章以小见大,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生动传神,用词精当。
  四、布置作业
  以“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能丢”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在全班举行演讲比赛。
  (解说:此设计旨在拓展课堂学习,弘扬延安精神,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菜园小记 篇2  教学建议
  一、思想主题
  本文记下了延安大生产时期垦地种菜的劳动过程,以及当时人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目的是教育和鼓励人们继续发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战胜困难,度过难关。本文的激励和教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作者并没有进行简单的空洞的政治说教,而是通过对开地种菜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琐事进行细致的描绘,字里行间流露出感人至深的教育作用,给人以鼓舞的力量。
  二、以小见大的写法
  本文记叙延安当年生产自救的革命战斗生活,延安大生产运动,彻底粉碎了敌人妄想困死我们的阴谋。在延安的人,在所有抗日根据地的人,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坚持了抗战,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大家在工作、学习、战斗的空隙里种蔬菜”,因为大家把种菜同整个革命战斗的胜利联系在一起,因此就“一亩园十亩田”这么大的劳动量来说,大家不觉得苦,反而认为是乐。吃菜是乐,种菜是乐,积肥是乐(早晚散步时做)等等无一不是乐,一点看不出苦,看不出累,足见延安当时“以苦为乐”的精神。本文正是通过一个,反映了这样一种大的精神风貌。
  三、记叙、描写与抒情的融合
  本文写的是种菜的事,但记叙当中,对菜园概貌的勾画,对菜地与人们劳动情况的介绍,对瓜菜生长与丰收景象的描写等等,都非常生动形象。在记叙与描写中,又寄寓着一种“田园乐趣”,显得自然而亲切,十分感人。如第十段中,作者用动词重叠式“伸伸腰”“擦擦汗”“看看苗”等,流露出一种轻松愉快之情,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质朴而优美的语言
  本文语言的质朴,与所表现的生活是相一致的,同时也表现作者质朴的人格和纯熟的语言表达功力。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朴素自然,不矫揉造作。如:“有人侍弄过,算是熟菜地”“用柳罐打水,抬抬手就把菜浇了”“种烟要打杈、掐尖”“不要费太大的劳力”“平房的左右前边河边,……”等等,语言质朴还表现在引用农谚、俗语等方面。
  质朴的语言自然也是明朗的,语言的明朗还因为句子多半短小活泼,或长短相间,讲究对称,或叠词运用,形成和谐节奏,浓郁抒情笔调。
  五、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教学方法建议
  比如学,我引导学生这样想像:先看书,看书之后,在大脑中放映菜园的图像。这图像越来越鲜艳,越来越逼真,越来越大,好像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在我们的脑子里,而是在我们的周围。一行行的果树下面是一片片的菜园,我们就站在菜园里,站在畦垄上,前后左右是嫩绿的菜苗,空气中飘来泥土的芳香,花的芳香,菜的芳香。我问“踩上菜畦了吗?”学生们闭着眼睛,笑眯眯地说:“踩上了!”“闻到土香、花香、菜香了吗?”悟性好的同学可以回忆起过去闻过的土味、花味、菜味。于是便答:“闻到了!”“那么我们开始间苗吧!”于是同学们弯下腰去间苗,一时间课堂上充满了愉快的气氛。同学们在这种身临其境 的想像感知过程中,品尝到了田园乐趣,深深理解了文章的中心。(魏书生)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于叙事写景之中。教学这样的文章,要引导学生循其形,入其境,体其情,深入领会文章意境美;深入文本,发挥想像,换位思考,通晓文章的情理,让学生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注重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强化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愉悦,加深对散文美的多方位认识。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导语 设计一: 以歌曲《南泥湾》及延安军民大生产运动图片导入  , 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生活情境与情感基调,带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从而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
  导语 设计二:以陶渊明诗《归园田居》导入  :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幅优美的月夜归耕图蕴涵着诗人归隐的自豪与田园的乐趣。那么,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战士们曾经体验到的田园乐趣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吴伯箫和他战友的菜园,一起去感受战士们种菜的乐趣与延安军民的精神风貌。
  二、解题
  1.介绍写作背景。
  2.介绍作者吴伯箫。
  三、研习课文
  1.粗读课文,整体感受美点。
  (1)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独立感受、发现美点,同时思考: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延安军民怎样的精神面貌?
  明确:课文表达了作者热爱劳动、热爱边区火热的战斗生活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革命精神面貌。
  (2)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请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段,并且说说它们美在哪里。
  (解说:本文语言质朴、明朗而优美,蕴涵着深厚的感情,轻声朗读可能比大声朗读或默读更容易让学生入情入境,获得丰富的感受。学生在没有教师或录音朗读“干扰”的情况下的阅读是一种“真实的阅读”,也是“发现”的起点。安排这些活动的意图是让学生自主初步感受文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交流阅读感受有利于构建一个生生互动的立体教学网络。)
  2.抓住线索,理清课文思路。
  (采取“分小组讨论一全班交流一教师点拨”的方式进行。)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围绕这条线索写了哪些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明确:文章以菜园为线索,把与菜园有关的事情贯穿起来,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是文章的引子。由议论“种花好,种菜更好”很自然地引出对延安蓝家坪菜园的回忆。
  第二部分(3—6段),写菜园的概貌。
  第三部分(7—12段),写种菜的乐趣。
  (解说:散文的线索是把全部材料连缀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是作者行文的思路。从线索入手理清思路,往往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3.检查学生对生字难词的掌握情况。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在叙事、写景中抒发内心感情的?
  2.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作者笔下充满田园乐趣的菜园,一起欣赏菜园的景,了解园中的事,体会文中的情。
  二、研习课文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1)默读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菜园概貌?作者在文中提到的种菜乐趣体现在哪些方面?重点写了哪些乐趣?
  明确:作者抓住菜园是果园又是花园的特点,运用铺陈的手法,先果园,次花园,最后落笔到菜园。作者在文中告诉读者,“种菜的乐趣不只是在吃菜的时候”,“施肥,松土,整畦,下种等等种菜的整个过程随时都有乐趣”,重点写了播种、管理与丰收的乐趣。
  (2)合作探究:文中对果园与花园美景的描写以及对延安军民开荒种菜背景的介绍是否偏离了中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后派代表发言,教师点拨小结。
  明确:课文关于菜园面貌的描写、开荒种地背景的介绍都表现了延安军民的精神面貌,并没有偏离中心。本文着力写菜园,旁及果园和花园以及开荒种地的大生产背景,粗看似乎有点散,但从整体来看,所有这些都是围绕菜园这条主线来写的。作者极力渲染环境是为了渲染心境。繁茂热闹、花团锦簇的菜园美景既烘托了劳动的乐趣,又表现了艰苦年代里解放区军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第7段中对开荒种菜的描述,介绍了当时大生产运动的背景,这样由点到面,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可见一斑。本文题为“小记”,写的也只是一个小小的菜园及自己动手开荒种菜的几件小事与个人的劳动感受,但是作者把它放到当时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中来写,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延安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火热的斗争生活,表现了延安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写作方法是极其可贵的。
  (解说:学生由搜集信息到对有效信息进行判断、分析、作出结论。这种思维过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一定的刺激性,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
  2.品读课文,鉴赏文中的意境美与情感美,学习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手法。
  (1)朗读课文第3、4段,思考:作者笔下的果园与花园各有什么特点?哪些词、句最能表现中心?
  明确:作者笔下的果园“热闹”、“繁盛”;花园中草花品种繁多,长得“繁茂泼辣”,显得生气蓬勃。其中“热闹”、“繁盛”、“草花不名贵,但是长得繁茂泼辣……密密丛丛地到处都是”等词、句以及描写波斯菊的句子最能表现解放区军民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2)默读课文第三部分,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能体现劳动乐趣的段落,并说明理由。
  (3)引导学生重点品味第9、10段。
  ①学生闭目听课文配乐录音朗读或教师、学生声情并茂的范读,同时想像作者播种的情景、幼苗出土的情景、新苗争绿的情景以及作者暮春中午间苗中耕、夏季畦头乘凉夜谈的情景。第9、10段内容读完后,音乐可再持续放一两分钟,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尽情想像、体味田园劳动的乐趣。
  ②找学生口头描述想像中的情景和体味到的田园乐趣。
  ③这两段融记叙、描写、抒情为一体,语句亲切自然,充满生活气息,带着泥土芬芳。让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A.……就算种的只是希望,那希望也能给人很大的鼓舞。
  这话闪烁着哲理的光辉,种下的不只是种子,更是希望,有希望就受鼓舞,有希望就有克服困难的力量。也正是这永不熄灭的希望之火,鼓舞着边区军民战胜了重重困难,夺取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B.那些新芽……带着笑,发着光,充满了无限生机。
  这里运用拟人与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瓜菜新芽的姿态,“我”对瓜菜新芽的喜爱之隋充溢在字里行间。
  C.一边人声咯咯啰啰…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前两句从听觉、视觉、嗅觉等不同的角度写出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令人陶醉。第三句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④指导学生用喜爱、赞美的语气朗读这两段。
  ⑤讨论:作者在文中提到“种菜是细致活儿,认真干起来也很累人”,但是后面又写“种菜是极有乐趣的事情”,并且将艰苦的劳动过程写得充满诗情画意,作者的观点是否前后矛盾?是否在有意美化劳动?让学生围绕以上问题以“我看劳动的乐趣”为话题,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3.品味课文精当的语言。
  作者写蔬菜、花果、树叶时,抓住了事物色香的特点,试找出几个有关的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
  例:“粉红”的桃杏花,“绿叶衬托的艳丽”的海棠花,“绛紫的”、“银白的”波斯菊、“鲜绿肥嫩”的韭菜,“青”萝卜,“紫”茄子,“红”辣椒,“又红又黄”的西红柿,这些色彩搭配得非常和谐,构成了一幅鲜艳夺目、五彩斑斓的画面。再如写波斯菊“散发着浓郁的异香”,“芫荽散发出脉脉的香气”,这里有浓郁醉人之香,也有清淡幽雅之香。它们之间不可对换,也不能混杂,可见用词精当。
  (解说:扣住文中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由感知美、感受美到鉴赏羌、表达美,整个过程始终将学生摆在主体地位,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利于提升审美品味。)
  三、课堂小结
  课文记叙了作者在延安蓝家坪开荒种菜的事,生动真实地反映了革命前辈以苦为乐、奋发向上的高尚情操,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文章以小见大,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生动传神,用词精当。
  四、布置作业
  以“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能丢”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在全班举行演讲比赛。
  (解说:此设计旨在拓展课堂学习,弘扬延安精神,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菜园小记 篇3  教学建议
  一、思想主题
  本文记下了延安大生产时期垦地种菜的劳动过程,以及当时人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目的是教育和鼓励人们继续发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战胜困难,度过难关。本文的激励和教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作者并没有进行简单的空洞的政治说教,而是通过对开地种菜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琐事进行细致的描绘,字里行间流露出感人至深的教育作用,给人以鼓舞的力量。
  二、以小见大的写法
  本文记叙延安当年生产自救的革命战斗生活,延安大生产运动,彻底粉碎了敌人妄想困死我们的阴谋。在延安的人,在所有抗日根据地的人,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坚持了抗战,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大家在工作、学习、战斗的空隙里种蔬菜”,因为大家把种菜同整个革命战斗的胜利联系在一起,因此就“一亩园十亩田”这么大的劳动量来说,大家不觉得苦,反而认为是乐。吃菜是乐,种菜是乐,积肥是乐(早晚散步时做)等等无一不是乐,一点看不出苦,看不出累,足见延安当时“以苦为乐”的精神。本文正是通过一个,反映了这样一种大的精神风貌。
  三、记叙、描写与抒情的融合
  本文写的是种菜的事,但记叙当中,对菜园概貌的勾画,对菜地与人们劳动情况的介绍,对瓜菜生长与丰收景象的描写等等,都非常生动形象。在记叙与描写中,又寄寓着一种“田园乐趣”,显得自然而亲切,十分感人。如第十段中,作者用动词重叠式“伸伸腰”“擦擦汗”“看看苗”等,流露出一种轻松愉快之情,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质朴而优美的语言
  本文语言的质朴,与所表现的生活是相一致的,同时也表现作者质朴的人格和纯熟的语言表达功力。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朴素自然,不矫揉造作。如:“有人侍弄过,算是熟菜地”“用柳罐打水,抬抬手就把菜浇了”“种烟要打杈、掐尖”“不要费太大的劳力”“平房的左右前边河边,……”等等,语言质朴还表现在引用农谚、俗语等方面。
  质朴的语言自然也是明朗的,语言的明朗还因为句子多半短小活泼,或长短相间,讲究对称,或叠词运用,形成和谐节奏,浓郁抒情笔调。
  五、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教学方法建议
  比如学,我引导学生这样想像:先看书,看书之后,在大脑中放映菜园的图像。这图像越来越鲜艳,越来越逼真,越来越大,好像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在我们的脑子里,而是在我们的周围。一行行的果树下面是一片片的菜园,我们就站在菜园里,站在畦垄上,前后左右是嫩绿的菜苗,空气中飘来泥土的芳香,花的芳香,菜的芳香。我问“踩上菜畦了吗?”学生们闭着眼睛,笑眯眯地说:“踩上了!”“闻到土香、花香、菜香了吗?”悟性好的同学可以回忆起过去闻过的土味、花味、菜味。于是便答:“闻到了!”“那么我们开始间苗吧!”于是同学们弯下腰去间苗,一时间课堂上充满了愉快的气氛。同学们在这种身临其境 的想像感知过程中,品尝到了田园乐趣,深深理解了文章的中心。(魏书生)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于叙事写景之中。教学这样的文章,要引导学生循其形,入其境,体其情,深入领会文章意境美;深入文本,发挥想像,换位思考,通晓文章的情理,让学生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注重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强化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愉悦,加深对散文美的多方位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导语 设计一: 以歌曲《南泥湾》及延安军民大生产运动图片导入  , 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生活情境与情感基调,带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从而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
  导语 设计二:以陶渊明诗《归园田居》导入  :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幅优美的月夜归耕图蕴涵着诗人归隐的自豪与田园的乐趣。那么,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战士们曾经体验到的田园乐趣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吴伯箫和他战友的菜园,一起去感受战士们种菜的乐趣与延安军民的精神风貌。
  二、解题
  1.介绍写作背景。
  2.介绍作者吴伯箫。
  三、研习课文
  1.粗读课文,整体感受美点。
  (1)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独立感受、发现美点,同时思考: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延安军民怎样的精神面貌?
  明确:课文表达了作者热爱劳动、热爱边区火热的战斗生活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革命精神面貌。
  (2)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请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段,并且说说它们美在哪里。
  (解说:本文语言质朴、明朗而优美,蕴涵着深厚的感情,轻声朗读可能比大声朗读或默读更容易让学生入情入境,获得丰富的感受。学生在没有教师或录音朗读“干扰”的情况下的阅读是一种“真实的阅读”,也是“发现”的起点。安排这些活动的意图是让学生自主初步感受文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交流阅读感受有利于构建一个生生互动的立体教学网络。)
  2.抓住线索,理清课文思路。
  (采取“分小组讨论一全班交流一教师点拨”的方式进行。)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围绕这条线索写了哪些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明确:文章以菜园为线索,把与菜园有关的事情贯穿起来,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是文章的引子。由议论“种花好,种菜更好”很自然地引出对延安蓝家坪菜园的回忆。
  第二部分(3—6段),写菜园的概貌。
  第三部分(7—12段),写种菜的乐趣。
  (解说:散文的线索是把全部材料连缀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是作者行文的思路。从线索入手理清思路,往往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3.检查学生对生字难词的掌握情况。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在叙事、写景中抒发内心感情的?
  2.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作者笔下充满田园乐趣的菜园,一起欣赏菜园的景,了解园中的事,体会文中的情。
  二、研习课文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1)默读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菜园概貌?作者在文中提到的种菜乐趣体现在哪些方面?重点写了哪些乐趣?
  明确:作者抓住菜园是果园又是花园的特点,运用铺陈的手法,先果园,次花园,最后落笔到菜园。作者在文中告诉读者,“种菜的乐趣不只是在吃菜的时候”,“施肥,松土,整畦,下种等等种菜的整个过程随时都有乐趣”,重点写了播种、管理与丰收的乐趣。
  (2)合作探究:文中对果园与花园美景的描写以及对延安军民开荒种菜背景的介绍是否偏离了中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后派代表发言,教师点拨小结。
  明确:课文关于菜园面貌的描写、开荒种地背景的介绍都表现了延安军民的精神面貌,并没有偏离中心。本文着力写菜园,旁及果园和花园以及开荒种地的大生产背景,粗看似乎有点散,但从整体来看,所有这些都是围绕菜园这条主线来写的。作者极力渲染环境是为了渲染心境。繁茂热闹、花团锦簇的菜园美景既烘托了劳动的乐趣,又表现了艰苦年代里解放区军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第7段中对开荒种菜的描述,介绍了当时大生产运动的背景,这样由点到面,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可见一斑。本文题为“小记”,写的也只是一个小小的菜园及自己动手开荒种菜的几件小事与个人的劳动感受,但是作者把它放到当时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中来写,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延安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火热的斗争生活,表现了延安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写作方法是极其可贵的。
  (解说:学生由搜集信息到对有效信息进行判断、分析、作出结论。这种思维过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一定的刺激性,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
  2.品读课文,鉴赏文中的意境美与情感美,学习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手法。
  (1)朗读课文第3、4段,思考:作者笔下的果园与花园各有什么特点?哪些词、句最能表现中心?
  明确:作者笔下的果园“热闹”、“繁盛”;花园中草花品种繁多,长得“繁茂泼辣”,显得生气蓬勃。其中“热闹”、“繁盛”、“草花不名贵,但是长得繁茂泼辣……密密丛丛地到处都是”等词、句以及描写波斯菊的句子最能表现解放区军民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2)默读课文第三部分,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能体现劳动乐趣的段落,并说明理由。
  (3)引导学生重点品味第9、10段。
  ①学生闭目听课文配乐录音朗读或教师、学生声情并茂的范读,同时想像作者播种的情景、幼苗出土的情景、新苗争绿的情景以及作者暮春中午间苗中耕、夏季畦头乘凉夜谈的情景。第9、10段内容读完后,音乐可再持续放一两分钟,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尽情想像、体味田园劳动的乐趣。
  ②找学生口头描述想像中的情景和体味到的田园乐趣。
  ③这两段融记叙、描写、抒情为一体,语句亲切自然,充满生活气息,带着泥土芬芳。让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A.……就算种的只是希望,那希望也能给人很大的鼓舞。
  这话闪烁着哲理的光辉,种下的不只是种子,更是希望,有希望就受鼓舞,有希望就有克服困难的力量。也正是这永不熄灭的希望之火,鼓舞着边区军民战胜了重重困难,夺取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B.那些新芽……带着笑,发着光,充满了无限生机。
  这里运用拟人与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瓜菜新芽的姿态,“我”对瓜菜新芽的喜爱之隋充溢在字里行间。
  C.一边人声咯咯啰啰…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前两句从听觉、视觉、嗅觉等不同的角度写出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令人陶醉。第三句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④指导学生用喜爱、赞美的语气朗读这两段。
  ⑤讨论:作者在文中提到“种菜是细致活儿,认真干起来也很累人”,但是后面又写“种菜是极有乐趣的事情”,并且将艰苦的劳动过程写得充满诗情画意,作者的观点是否前后矛盾?是否在有意美化劳动?让学生围绕以上问题以“我看劳动的乐趣”为话题,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3.品味课文精当的语言。
  作者写蔬菜、花果、树叶时,抓住了事物色香的特点,试找出几个有关的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
  例:“粉红”的桃杏花,“绿叶衬托的艳丽”的海棠花,“绛紫的”、“银白的”波斯菊、“鲜绿肥嫩”的韭菜,“青”萝卜,“紫”茄子,“红”辣椒,“又红又黄”的西红柿,这些色彩搭配得非常和谐,构成了一幅鲜艳夺目、五彩斑斓的画面。再如写波斯菊“散发着浓郁的异香”,“芫荽散发出脉脉的香气”,这里有浓郁醉人之香,也有清淡幽雅之香。它们之间不可对换,也不能混杂,可见用词精当。
  (解说:扣住文中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由感知美、感受美到鉴赏羌、表达美,整个过程始终将学生摆在主体地位,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利于提升审美品味。)
  三、课堂小结
  课文记叙了作者在延安蓝家坪开荒种菜的事,生动真实地反映了革命前辈以苦为乐、奋发向上的高尚情操,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文章以小见大,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生动传神,用词精当。
  四、布置作业
  以“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能丢”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在全班举行演讲比赛。
  (解说:此设计旨在拓展课堂学习,弘扬延安精神,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菜园小记 篇4  吴伯箫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以小见大和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学习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重点难点
  豆.重点放在以小见大,记叙、描写、抒情融合的写法上。
  2.难点是引导学生领会“散文形敬神不散”这一特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肥硕(shuo4〕自给(ji3) 姹紫嫣红(cha4)(yan1)槿(jin3)
  甬(yong3) 稠(chou2)绛紫(jiang4)
  菜畦(qi2)侍弄(shi4)窖(qiao4)
  韭菜(ic) 石窠 涔cen)
  洌(lie4) 濯(zhuo2)杈(cha4)
  矍烁(jue2 shuo4) 掐(qia1)腌渍(yan1 zi4)
  庶(shu4)抟tuan2)一苔(tai1)
  煦暖(xu4)芜荽(yan2 sui1)茬(cha2)
  2.解释下列词语。
  (l)姹紫嫣红:形容颜色好看。
  (2)繁盛:繁荣兴盛。
  (3)异香:异乎寻常的的香味。
  (4)见缝插针:比喻尽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或时间。
  (5)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好处、长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6)涔涔地:形容泉水不断地流出。
  (7)夜雨剪春韭:见杜甫(赠卫八处士)诗句:“夜雨剪春韭,新炊间
  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shang1)(古酒杯)”。
  (8)沁人心脾: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
  (9)西河南阳之寿:(礼记·檀引曾子谓子夏曰。“吾与汝事夫子于
  洙泅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抱朴子):“南阳鄜县山中有甘谷,谷中
  皆菊花,花堕水中,居人饮之多寿,有及一百四五十岁者。”课文指高寿。
  3.(1)粗读课文,为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中心。
  (2)思考预习提示。
  二、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吴伯萧(1906)原名吴熙成,曾用笔名山屋,天节荪。山东省莱芜县
  人。抗战第二年赴延安。曾先后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陕甘
  宁边区教育厅科长,张家口华北联大中文系副主任,东北大学社科院副
  院长,文学院副院长,主编《东北文化),全国解放后,任东北教育学院副
  院长,人教社副社长,文学讲习所所长,〈文艺学习〉编委,中科院文研所
  副所长。代表作有〈烟尘集》《出发集》《北极星》。吴伯萧曾在延安生活
  八年之久,亲身参加过大生产运动,据说还是一名纺线能手。对这段生
  活,他怀有极其深厚的感情。他以此生活写了一组散文,是自己的所见
  所历,真情实感。
  2.导语
  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中外闻名。在抗日战争那艰苦的岁月,为粉碎
  敌人围困,毛主席向延安军民发出“自力更生”的号召,于是延安军民在
  党和毛主席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作者曾亲自经历
  这场伟大的运动并在60年代初期,国家暂时困难时期,高瞻远瞩,以深
  入开掘,带着对延安大生产运动深切的怀念和珍爱的心情,以小见大地
  写了一组回忆大生产运动的生活散文,(菜园小记》也是其中的一篇。
  这一组包括本文在内的散文,发表后给当时的全中国人民巨大的
  鼓舞。也标志着吴伯箫散文艺术风格的成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
  (菜园小记)看看作者笔下的菜园那样清新和优美的描写,怎么就能表
  达那么广与深的思想内容。
  三、正课
  l.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和中心。
  讨论,明确。全文以菜园种菜为线索,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引子。
  第二部分:(第3至6自然段)菜地概貌。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至完)菜地劳动情况和乐趣。可分三个层
  次。第一层:(第7自然段)写“我们种的那块菜园”的优越条件。第二
  层:(第8至10自然段)写种菜的艰辛与乐趣。(全文重点)第三层:
  (第11至12自然段)写菜、瓜的生长与丰收。
  中心是:课文通过作者对当年在蓝家坪自己动手,开荒种菜的难忘
  岁月的回忆,生动真切地反映了革命前辈以苦为乐、奋发向上的高尚情
  操,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2.提问另I子部分把花和菜作用进行比较目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①突出菜的实用价值,说明种菜比种花更好②表现不
  尚奢华,追求朴实的观点③定下全文感情基调。④自然地引出下文对
  延安蓝家坪菜园的回忆。
  3.提问:第M部分通过哪些方面写果园反映了延安军民怎样的精神面
  貌?讨论,明确。菜园叶果园~花园。对花、果树从品种、形态、颜色、
  香味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写出了这个园子生气蓬勃、美丽诱人的景
  色,反映了在这艰苦年代里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4.提问:课文第6自然段介绍了什么内容?作者用意何在?
  讨论,明确。介绍当时大生产运动的背景。作者的用意是把所记
  的小事放到一个广阔的时代背景上、为赋予其革命的战斗内涵提供并
  取得依据。
  5.提问:读课文、试说说当年延安人的精神生活。
  讨论,明确。课文从三方面谈延安人当年精神生活的“乐趣。”①劳
  动本身就有无限的乐趣,在刻苦学习和紧张的间隙里种菜,也是很有趣
  的生活,收获的愉快,更是任何物质享受都不能比拟的。②劳动使人的
  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劳动过程中,很少人为了个人的什么
  斤斤计较,倒是为集体做了些什么有意义的事情,才感到真正的幸福,
  同志友谊,革命大家庭的温暖,把大家团结得像一个人。③劳动的过程
  中,养成了共产主义劳动态度。同志们亲手开荒,种的菜。吃起来格外
  香甜,也格外珍惜。在延安,跟困难作斗争,赢得革命的胜利,这是当年
  最崇高的精神生活,最大的精神欢乐。
  6.提问:“我们种的那块菜地”优越条件中作者略写了什么?详写
  了什么?详写的用意何在?
  讨论,明确。略写“土肥地整” ,详写了“水源充足”。详写的用意是
  他们并不沾大自然的光,反而在思想上、行动上严格要求自己,表现了
  高度的自觉性。利用优越自然条件、艰苦劳动,为革命多作贡献。这是
  他们的“乐”。这就是延安精神。
  7.提问,全文重点是第二层,找一找第8自然段中记叙的内容,表
  达感情的语句。
  讨论,明确。记叙的内容有①物质准备(积肥)②技术准备(请老农
  讲课,边做边学种菜、种瓜、种烟、烟菜加工的知识,技能),表达感情的
  语句有“只要动动手,肥源到处有”。“到现在我还有深刻的印象’等。
  8.提问;第9段写播种,第10段写管理。作者并没有细写劳动经
  过,而是重在抒写艰辛劳动中的乐趣,为什么?
  讨论、明确。写播种,写管理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写得具体细致,自
  然亲切,充满生活气息。带着泥土芬芳,没有细写过程。重在抒发真正
  的“田园乐趣”,这种乐趣、决非古人消极避世、追求世外桃源之乐,而是
  在艰苦战争环境中,延安军民响应党中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
  召,闯渡难关,争取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9.提问:第三层色彩艳丽突出了瓜菜生长与丰收,想一想作者在这
  里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讨论,明确。在这里作者主要运用“记叙”的方法,表达了劳动的自
  豪感和幸福感,与上文“真正田园乐趣”相呼应。
  10.提问:本文是“小记”’记的事小吗?为什么?给这种写法起个名
  称。
  讨论,明确。课文记得是菜园几件小事,事小意义却很大。它从一
  个侧面反映了抗日战争中延安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火热斗争生活,
  表现了延安“艰苦奋斗”精神,这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即“以小见
  大”的写法。
  11.提问:课文是怎么把记叙、描写、抒情融合在一起表现了一种怎
  样的精神?
  讨论,明确。本文写的是种菜的事,在记叙中,对菜园的概貌,人们
  的劳动,瓜果的生长与丰收穿插了不少描写。这些描写增加了记叙的
  真实,给人生动形象的感觉,同时在记叙与描写中寄寓“田园乐趣。”这
  种抒情,显得自然而亲切,十分感人。如在文中有许多叠词的使用如:
  “伸伸腰”“擦擦汗”“看看苗”是记叙,也是描写,同时明显从中流露出一
  种轻松愉快的情感,更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小结
  课文从整体上看,是围绕菜园这条主线来写的,体现了散文“形散
  神聚”的特点,学习本文,我们还可以回忆在初二时学过的(记一辆纺
  车),两篇文章时代背景,创作现实意义相同,今天,随着改革开放步子
  迈得更大,我们的社会物质条件更加优异,这种环境中,同学们我们仍
  要继承延安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让我们的国家在全社会
  奔小康的进程中,步子迈得更大。实现目标的时间更短,作出应有的努
  力和贡献。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一)填空。
  1 花种得好,___,__可以欣赏.菜种好,___的茎
  叶,___的块根和果实,却可以食用。俗话说:“______”。
  2……草花不名贵,但长得______,甬路的两边,菜地的周围,园
  里的___,__地到处都是。
  3.特别是夏末秋初,你看吧:___的萝卜___的茄子,
  ___的辣椒,又__又__的西红柿,真是__,耀眼
  争光。
  (二)比较下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说明哪个词语用得
  好,为什么?
  A.在劳动过程里,很少人为了个人的什么去缁珠必较;倒是为集
  体做了些什么有意义的事情,才感到是真正的幸福。
  B.在劳动过程里,很少有人为了个人的什么去斤斤计较;倒是为
  集体做了些什么有意义的事情,才感到是真正的幸福。
  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一)1.姹紫嫣红、满园芬芳、嫩绿 肥硕
  瓜菜半年粮2.繁茂泼辣 角角落落 密密丝丝3.青
  紫 红 红 黄 五彩斑斓(二)“很少人说明有一部
  分人,“很少有人”则几乎没有人,用“很少有人”比“很少的人”数量更
  少,更符合当时实际情况和作者叙述时的感情。“缁珠必敕”生僻,“斤
  斤计较”通俗,两句子A比B表达更完美。
菜园小记 篇5  吴伯箫
  种花好,种菜更好。花种得好,姹紫嫣红,满园芬芳,可以欣赏;菜种得好,嫩绿的茎叶,肥硕的块根和果实,却可以食用。俗话说:"瓜菜半年粮。"
  我想起在延安的蓝家坪我们种的菜园来了。
  说是菜园,其实是果园。那园里桃树杏树很多,还有海棠。每年春二三月,粉红的
  桃杏花开罢,不久就开绿叶衬托的艳丽的海棠花,很热闹。果实成熟的时候,杏是水杏,桃是毛桃,海棠是垂垂联珠,又是一番繁盛景象。
  昙园也是花园。那园里花的种类不少。木本的有蔷薇,木槿,丁香;草本的有凤仙,石竹,夜来香,江西腊,步步高,……草花不名贵但是长得繁茂泼辣,甬路两边,菜地的周围,园里的角角落落,密密丛丛地到处都是,草花里边长得最繁茂最泼辣的是波斯菊。这种花开得稠,有绛紫的,有银白的,一层一层,散发着浓郁的郁香;也开得时间长,能装点整个秋天。这一点很像野生的千头菊。这种花乘坐"菊",看来是有道理的。
  说的菜园,是就园里的隙地开辟的。果树是围屏,草花是篱笆,中间是菜畦,共有三五处,面积大小不等,都是土壤画地为牢,阳光充足,最适于种菜的地方。我们经营的那一处,三面是果树,一面是山坡;地形长方,面积约二三分。那是在大种蔬菜的时期我们三个同志在业余时间为集体经营的。收成的蔬菜归集体伙食,自己也有一份比较丰富的享用。
  那几年,在延安的同志,大家都在工作、学习、战斗的空隙里种蔬菜。机关、学校、部队里吃的蔬菜差不多都能自给。那个时候没有提出种"十边",可是见缝插针,很自然地"十边"都种了。窑洞的门前,平房的左右前后,河边,路边,甚至个别山头新开的土地都种了菜。
  我们种的那块菜地,在那园里是条件最好的。土肥地整,曾经有人侍弄过,算是熟地。地的一半是韭菜畦。韭菜有宿根,不要费太大的劳力(当然要费些工夫),只要施施肥,培培土,浇浇水,出了九就能发出鲜绿肥嫩的韭芽。最难得的是,菜地西北的石崖底下有一个石窠,挖出石窠里的乱石沉泥,石缝里就涔涔地流出泉水。石窠不大,但是积一窠水恰好可以浇完那块菜地。积水用完,一顿饭的工夫又可以蓄满。水满的时候,一清到底,不溢不流,很有点像童话里的宝瓶,水用了还有,用了还有,不用就总是满着。泉水清洌,不浇菜也可以浇果树,或者用来洗头,洗衣服。"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比沧浪之水还好。同样种菜的别的同志,菜地附近没有水泉,用水要到延河里去挑,不像我们三个,从石窠通菜地掏一条窄窄浅浅的水沟,用柳罐打水,抬抬手就把菜浇了。大家都很羡慕我们。我们也觉得沾了自然条件的光,仿佛干活掂了轻的,很不好意思,就下定决心要把菜地种好,管好。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为了积肥,大家趁早晚散步的时候到大路上拾粪,那里来往的牲口多,"只要动对手,肥源到处有"啊。我们请老农讲课,大家跟着学了不少知识。《万丈高楼平地起》的歌者,农民诗人孙万福,就是有名的老师之一。记得那个时候他是六十多岁,精神矍铄,声音响亮,讲话又亲切又质朴,那老当益壮的风度,到现在我还留着深刻的印象。跟那些老师,我们学种菜,种瓜,种烟。像种瓜要浸种、压秧,种烟要打杈、掐尖,很多实际学问我们都是边做边跟老师学的。有的学会烤烟,自己做挺讲究的纸烟和雪茄
  ;有的学会蔬菜加工,做的番茄酱能吃到冬天;有的学会蔬菜腌渍、窖藏,使秋菜接上春菜。
  种菜是细致活儿,"种菜如绣花";认真干起来也很累人,就劳动量来说,"一亩园十亩田"。但是种菜是极有乐趣的事情。种菜的乐趣不只是在吃菜的时候,像苏东坡在《菜羹赋》里所说的:"汲幽泉以揉濯,抟露叶与琼根。"或者像他在《后杞菊赋》里所说的:"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西河南阳之寿。"种菜的整个过程,随时都有乐趣。施肥,松土,整畦,下种,是花费劳动量最多的时候吧,那时蔬菜还看不到影子哩,可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算种的只是希望,那希望也给人很大的鼓舞。因为那希望是用成实的种子种在水肥充足的土壤里的,人勤地不懒,出一分虏就一定能有一分收成。验证不远,不出十天八天,你留心那平整湿润的菜畦吧,,就从那里会生长出又绿又嫩又茁壮的瓜菜的新芽哩。那些新芽,条播的行列整齐,撒播的万头攒动,点播的傲然不群,带着笑,发着光,充满了无限生机。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夜雨期春韭"是老杜的诗句吧,清新极了;老圃种菜,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
  暮春,中午,踩着畦垄间苗或者锄草中耕,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阵阵沁人心脾。 一会儿站起来,伸伸腰,用手背擦擦额头的汗,看昆明市苗间得稀了还是稠,中耕得深还是浅,草锄得是不是干净,那时候人是会感到劳动的愉快的。夏天,晚上,菜地浇完了,三五个同志趁着疚的月郭,坐在畦头泉边,吸吸烟,谈谈话,谈生活,谈社会和自然的改造。一边人声咯咯啰啰,一边在听菜畦里昆虫的鸣声。蒜在抽苔,白菜在卷心,芫荽散发出脉脉的香气。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我们种的那块菜地里,韭菜以外,有葱、蒜,有白菜、萝卜,还有黄瓜、茄子、辣椒、西红柿,等等。农谚说:"谷雨前后,栽瓜种豆。头伏萝卜二伏菜。"虽然按照时令季节,各种蔬菜种得有昨有晚,有时收了这种菜才种那种菜;但是除了冰雪严寒的冬天,一年里春夏秋三季,菜园里总是经常有几种蔬菜在竞肥争绿的。特别是夏末秋初,你看吧:青的萝卜,紫的茄子,红的辣椒,又红又黄的西红柿,真是五彩斑斓,耀眼争光。
  那年蔬菜丰收。韭菜割了三茬,最后吃了苔下韭(跟莲下藕一样,那是以老来嫩有名的),掐了韭花。春白菜以后种了秋白菜,细水萝卜以后种了白萝卜。园里连江西腊、波斯菊都要开败的时候,我们还收了最后一批西红柿。天凉了,西红柿吃起来甘脆爽口,有些秋梨的味道。我们还把通红通红的辣椒穿成串晒干了,挂在窑洞的窗户边,一直挂到过新年。
  1961年4月9日
菜园小记 篇6  [教学目的]  
  1.学习延安军民以苦为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文中优美的意境。
  3.学习文章以小见大和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4.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鉴赏文章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2.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3.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情境激趣法、冥想入境法、诵读品味法、点拨互动法、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等。
  总体构想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于叙事写景之中。教学这样的文章,要引导学生循其形,入其境,体其情,深入领会文章意境美;深入文本,发挥想像,换位思考,通晓文章的情理,让学生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注重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强化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愉悦,加深对散文美的多方位认识。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或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设计
  导语 设计一:
  (媒体显示:MTV歌曲《南泥湾》及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军民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场景。)
  由我国著名歌唱家郭兰英首唱的歌曲《南泥湾》曾经传遍神州大地,唱响半个多世纪,至今仍然深受人民的喜爱。这一方面是因为它曲调悠扬、旋律动听,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所表现的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教育、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新中国的接班人。我们今天学习的《菜园小记》也从一个很小的侧面表现了革命前辈的高尚情操。
  导语 设计二:
  大家还记得我们初一学过的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幅优美的月夜归耕图蕴涵着诗人归隐的自豪与田园的乐趣。那么,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战士们曾经体验到的田园乐趣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吴伯箫和他战友的菜园,一起去感受战士们种菜的乐趣与延安军民的精神风貌。
  (解说:在散文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运用音像教学手段或声情并茂的开场白,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生活情境与情感基调,带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从而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
  二、解题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为了扼制我党我军的发展,在陕甘宁边区聚集重兵,对延安军民实施严密的经济封锁,边区军民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甚至到了“每天要买到蔬菜就买不到油盐柴火,要买到油盐柴火就买不到蔬菜的地步”。在艰苦的年月里,边区军民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他们自己动手开荒、种地,纺棉、织布……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粉碎了敌人的阴谋,抗日根据地的军民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坚持了抗战,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菜园小记》写的就是作者对延安蓝家坪开荒种莱岁月的深情回忆。
  吴伯箫,现代散文家,山东莱芜人,著有《烟尘集》《北极星》等散文集。1938年4月到延安,曾参加1941年到1942年的“大生产运动”。这篇文章写于1961年。当时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苏联的背信弃义,国家处于经济严重困难时期。作者认为自己是一个在延安生活了8年的人,“有责任介绍延安的革命传统,宣传延安的革命精神”。他应《人民日报》的要求,先后写了包括《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歌声》在内的一组散文,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延安军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激励人民战胜困难,夺取胜利。
  三、研习课文
  1.粗读课文,整体感受美点。
  (1)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独立感受、发现美点,同时思考: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延安军民怎样的精神面貌?
  明确:课文表达了作者热爱劳动、热爱边区火热的战斗生活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革命精神面貌。
  (2)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请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段,并且说说它们美在哪里。
  (解说:本文语言质朴、明朗而优美,蕴涵着深厚的感情,轻声朗读可能比大声朗读或默读更容易让学生入情入境,获得丰富的感受。学生在没有教师或录音朗读“干扰”的情况下的阅读是一种“真实的阅读”,也是“发现”的起点。安排这些活动的意图是让学生自主初步感受文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交流阅读感受有利于构建一个生生互动的立体教学网络。)
  2.抓住线索,理清课文思路。
  (采取“分小组讨论一全班交流一教师点拨”的方式进行。)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围绕这条线索写了哪些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明确:文章以菜园为线索,把与菜园有关的事情贯穿起来,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是文章的引子。由议论“种花好,种菜更好”很自然地引出对延安蓝家坪菜园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3—6段),写菜园的概貌。
  第三部分(第7段至篇末),写种菜的乐趣。
  (解说:散文的线索是把全部材料连缀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是作者行文的思路。从线索入手理清思路,往往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3.检查学生对生字难词的掌握情况。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绛紫  自给  石窠  腌渍  煦暖  姹紫嫣红  韭菜  涔涔  精神矍铄  窖藏  沁人心脾 五彩斑斓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姹紫嫣红 繁盛 泼辣 煦暖 见缝插针  精神矍铄 老当益壮 万头攒动  傲然不群  沁人心脾 五彩斑斓 耀眼争光
  (解说:将字词检查放在最后一个环节是为了避免破坏导入  新课时创设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马上进入对文本的感受阶段,有利于保持学习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在叙事、写景中抒发内心感情的?
  2.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语 设计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菜园小记》这篇课文,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作者笔下充满田园乐趣的菜园,一起欣赏菜园的景,·了解园中的事,体会文中的情。
  (解说:精练的导语 既创设了学习情境又简要交代了学习目的。)
  二、研习课文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1)默读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菜园概貌?作者在文中提到的种菜乐趣体现在哪些方面?重点写了哪些乐趣?
  明确:作者抓住菜园是果园又是花园的特点,运用铺陈的手法,先果园,次花园,最后落笔到菜园。作者在文中告诉读者,“种菜的乐趣不只是在吃菜的时候”,“施肥,松土,整畦,下种等等种菜的整个过程随时都有乐趣”,重点写了播种、管理与丰收的乐趣。
  (2)合作探究:文中对果园与花园美景的描写以及对延安军民开荒种菜背景的介绍是否偏离了中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后派代表发言,教师点拨小结。
  明确:课文关于菜园面貌的描写、开荒种地背景的介绍都表现了延安军民的精神面貌,并没有偏离中心。本文着力写菜园,旁及果园和花园以及开荒种地的大生产背景,粗看似乎有点散,但从整体来看,所有这些都是围绕菜园这条主线来写的。作者极力渲染环境是为了渲染心境。繁茂热闹、花团锦簇的菜园美景既烘托了劳动的乐趣,又表现了艰苦年代里解放区军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第7段中对开荒种菜的描述,介绍了当时大生产运动的背景,这样由点到面,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可见一斑。本文题为“小记”,写的也只是一个小小的菜园及自己动手开荒种菜的几件小事与个人的劳动感受,但是作者把它放到当时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中来写,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延安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火热的斗争生活,表现了延安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写作方法是极其可贵的。
  (解说:学生由搜集信息到对有效信息进行判断、分析、作出结论。这种思维过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一定的刺激性,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
  2.品读课文,鉴赏文中的意境美与情感美,学习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手法。
  (1)朗读课文第3、4段,思考:作者笔下的果园与花园各有什么特点?哪些词、句最能表现中心?
  明确:作者笔下的果园“热闹”、“繁盛”;花园中草花品种繁多,长得“繁茂泼辣”,显得生气蓬勃。其中“热闹”、“繁盛”、“草花不名贵,但是长得繁茂泼辣……密密丛丛地到处都是”等词、句以及描写波斯菊的句子最能表现解放区军民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2)默读课文第三部分,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能体现劳动乐趣的段落,并说明理由。
  (3)引导学生重点品味第9、10段。
  ①学生闭目听课文配乐录音朗读或教师、学生声情并茂的范读,同时想像作者播种的情景、幼苗出土的情景、新苗争绿的情景以及作者暮春中午间苗中耕、夏季畦头乘凉夜谈的情景。第9、10段内容读完后,音乐可再持续放一两分钟,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尽情想像、体味田园劳动的乐趣。
  ②找学生口头描述想像中的情景和体味到的田园乐趣。
  ③这两段融记叙、描写、抒情为一体,语句亲切自然,充满生活气息,带着泥土芬芳。让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A.……就算种的只是希望,那希望也能给人很大的鼓舞。
  这话闪烁着哲理的光辉,种下的不只是种子,更是希望,有希望就受鼓舞,有希望就有克服困难的力量。也正是这永不熄灭的希望之火,鼓舞着边区军民战胜了重重困难,夺取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B.那些新芽……带着笑,发着光,充满了无限生机。
  这里运用拟人与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瓜菜新芽的姿态,“我”对瓜菜新芽的喜爱之隋充溢在字里行间。
  C.一边人声咯咯啰啰…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前两句从听觉、视觉、嗅觉等不同的角度写出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令人陶醉。第三句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④指导学生用喜爱、赞美的语气朗读这两段。
  ⑤讨论:作者在文中提到“种菜是细致活儿,认真干起来也很累人”,但是后面又写“种菜是极有乐趣的事情”,并且将艰苦的劳动过程写得充满诗情画意,作者的观点是否前后矛盾?是否在有意美化劳动?让学生围绕以上问题以“我看劳动的乐趣”为话题,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3.品味课文精当的语言。
  作者写蔬菜、花果、树叶时,抓住了事物色香的特点,试找出几个有关的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
  例:“粉红”的桃杏花,“绿叶衬托的艳丽”的海棠花,“绛紫的”、“银白的”波斯菊、“鲜绿肥嫩”的韭菜,“青”萝卜,“紫”茄子,“红”辣椒,“又红又黄”的西红柿,这些色彩搭配得非常和谐,构成了一幅鲜艳夺目、五彩斑斓的画面。再如写波斯菊“散发着浓郁的异香”,“芫荽散发出脉脉的香气”,这里有浓郁醉人之香,也有清淡幽雅之香。它们之间不可对换,也不能混杂,可见用词精当。
  (解说:扣住文中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由感知美、感受美到鉴赏羌、表达美,整个过程始终将学生摆在主体地位,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利于提升审美品味。)
  三、课堂小结
  课文记叙了作者在延安蓝家坪开荒种菜的事,生动真实地反映了革命前辈以苦为乐、奋发向上的高尚情操,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文章以小见大,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生动传神,用词精当。
  四、布置作业  
  以“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能丢”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在全班举行演讲比赛。
  (解说:此设计旨在拓展课堂学习,弘扬延安精神,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杨旦萍)
菜园小记 篇7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作者准确精当的用词来表现事物的特点。
  2.了解作者层次分明、有条不紊的介绍事物。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在记叙中进行描写、抒情、议论,领会综合运用几种表达方式的好处。
  2.学会有层次地阅读、描写事物。
  (三)德育渗透点
  劳动不仅能从物质上创造财富,而且可以塑造一个高尚的灵魂,培养学生养成“勤劳动,爱劳动”的好品德。
  (四)美育渗透点
  在劳动中产生美,劳动创造美。
  学法引导
  本文语句清新,可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参照课前预习提示,对比阅读吴伯箫的另一篇散文《记一辆纺车》,领会本文的写作意图和主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理解本文的写作意图和主旨是本文学习重点,可采取让学生联系学过的《记一辆纺车》作对比阅读。
  2.有层次地写景,以及在记叙中融人描写、抒情、议论是本文学习的难点,教师可通过必要的分析来解决。
  3.课文标题是“菜园小记”,可在文章开头却用了不少的笔墨来写果园、花园,是不是偏离了中心,可以删去?这些问题容易在学生心目中产生疑惑,教师适当穿插介绍有关散文文体的特点,了解“形散而神不散”的内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章涉及到的内容。
  2.与《记一辆纺车》比较阅读,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3.教师设置思考讨论题,与学生共同突破疑难问题,理解本文的层次结构。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结构,理清写作的层次,体会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特点和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本文写于1961年,中国经济处于暂时的困难时期,为了鼓舞人们的斗志,渡过困难时期,吴伯箫写了一系列以回忆延安生活为主题的散文,《菜园小记》就是其中一篇,文章通过“小记”有关菜园的一些往事,用语清新,并插以适当的描写与抒情,表达了作者希望继承和发扬当年延安军民的精神风貌,可读性很强。
  (三)教学过程
  1.由苏轼《菜羹赋》导人,引出俗语:“吃鱼不如钓鱼乐”。其实,吃菜是一种享受,种菜的整个过程也其乐无穷。
  2.听课文录音,要求:
  读准音,感受清新的语言,以及在行文中运用谚语、俗语和古诗,使文章摇曳多姿,生动有趣。
  3.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听读中的要求,并思考下面问题(投影):
  概括每段主要内容,理清段落间的关系,并初步归纳文中“记”了哪些事,这些事都是怎样紧扣标题的?
  明确:(1)1—2节,由种花好,说到种菜更好,引起对延安蓝家坪种的菜园的回忆,其中“延安蓝家坪”点明地点,“想起”表明是回忆。
  (2)3—6节,按照由四围到中间先写果园,再写花园,最后写菜园,介绍了菜园特色概况,重点介绍了我们的菜地。其中5、6小节插入了一些说明,点出了延安开展大生产的背景。
  (3)第7小节,介绍了我们的那块菜地在那儿的条件是最好的。
  (4)第8小节,写了积肥与听课学知识的事。
  (5)第9—12小节,分别介绍了蔬菜的种植、管理与收获。
  4.指导细读课文,每个同学选读自己喜欢读的语句或段落,并用简短的语言说说喜欢读的理由。通过学生自由选读,进一步熟悉课文,亲近语言文字,并在学生简短的点评中体会在记叙中抒情、描写增强表达效果的特点。例如:选读第1小节,可点评生动的描写,整齐的句式,以及引用俗话,语言亲切自然。
  选读第9小节末尾,拟人、排比、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的描写中抒发了作者在劳动中感受到的无穷乐趣。
  选读第10小节,更是将抒情、描写、议论紧密结合,表现出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读多说,也可参与学生的点评,并多给予肯定的评价。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着重从文章整体入手,通过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细读、选读进一步感受本文语言的整齐、优美、生动,同时体会到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的作用。这节课主要感受到语言的美,其实文章中不少词语选用还十分精当,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这一点可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品读,并在自己的习作中模仿、借鉴。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继续体会文章精炼、生动的语言;比较阅读《菜园小记》与《记一辆纺车》,理解本文创作主旨。
  (二)整体感知
  课文题目曰"小记”,其实“小”中有“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延安的精神而貌。在那个艰苦的年月里,大家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生产自救,一边战斗,一边生产,不仅从经济上保证了战斗,而且锻炼了大家的意志,培养了与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精神。吴伯箫在1861那个同样困难的时期写下这篇回忆性的散文,是希望能够发扬当年延安的这种精神战胜当前的困难。
  (三)教学过程
  1.复习上一课有关知识,检查上一课作业 。
  2.进一步体会、品析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比如:成语的使用,姹紫嫣红、五彩斑斓、竞肥争绿等等,增加了语言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力。再如:叠词的使用,施施肥、培培土、浇浇水、窄窄浅浅、吸吸烟、说说话等等,使语言亲切自然。
  3.比较阅读《记一辆纺车》与《菜园小记》体会本文创作主旨。
  (1)研读课文5、6小节有关语句,结合《记一辆纺车》所了解的背景,明确这里点明了在延安开展大生产运动的背景。
  (2)研读课文9、10、1l、12小节,抓住文中“种菜是极有乐趣的事情”、“种菜的整个过程,随时都有乐趣”、"那时候人是会感到劳动的愉快的”、“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等句子,以“乐”来写种菜劳动,表现了以苦为乐,战胜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在劳动中产生的高尚情操与情趣。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一步品味语言:如“就从那里会长出又绿又嫩又茁壮的瓜菜的新芽哩”、“那些新芽,条播的行列整齐,撒播的万头攒动,点播的傲然不群,带着笑,发着光……”这些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无不表现出劳动的乐趣。指导以“乐”为中心进一部感悟语言,体会中心。
  (四)总结、扩展
  通过本节课的语言品味和与吴伯箫同时期的作品《记一辆纺车》的比较,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人们的那种不怕困难,战胜困能的斗争精神和以苦为乐的乐观主义精神,在1961那个特殊的艰苦岁月里,多么需要那个时代的延安精神呀!这就是“小记”中蕴含的“大主题”。同时这篇课文中作者那清新、优美、精炼的语言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为了加深对本文语言的体会,可指导学生做这样的扩展题,《果香四溢的八月》、《菜场一览》等等,要求抓住花果、蔬菜的特点,从色、香、味等多种角度进行片断摹写。
  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1.继续朗读课文,摘录生动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2.正确朗读和书写下列词语。
  姹紫嫣红 肥硕 蔷薇 木槿 菜畦 濯
  石窠 精神矍铄煦暖芫荽 腌渍
  第二课时: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菜园小记 篇8  学习重点:
  1、即小见大的写法
  2、记叙文中的描写和抒情
  3、叠词的运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1961年至1962年,吴伯箫陆续写了一组回忆延安生活的散文。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生活》,分别从衣食住三个方面反映延安军民生活和劳动情景,选择在1961年前后撰写,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当时国民经济是严重困难时期,激励人们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将困难置之度外,发扬延安大生产精神。《菜园小记》是从“食”反映延安生活的,让人感到劳动是美好的。
  二、阅读课文
  三、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 本文写的是菜园,又为何涉及“花园”“果园”?说明菜园是果园,又是花园,有力地突出了“菜园”。
  2、 前五段写了什么内容?描写了菜园的环境和面貌,从总体到局部
  蓝家坪菜园→我们种的那块菜地
  3、 第六段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说明,介绍了延安大生产运动的背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即小见大,起重要作用。
  4、 第七段至末尾写了蔬菜的种植与管理,以及由此带来的精神上的欢愉和物质上的丰收,具体说来有以下内容:
  我们那块菜地条件好→学技术→播种享乐趣→除草→浇水→收获
  四、 归纳
  本文写了劳动的美好。其实劳动是艰苦的,劳累的,不过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享受自己的成果时的确是愉快的,此时,回过头来看劳动就会感到劳动是美好的。
  五、 写作特色
  1、即小见大的写法。题为小记,写的只是菜园,写了种菜的感受和体会,却放在了大生产运动的背景下,反映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伟大号召的巨大作用,表现了延安军民热爱劳动的崇高品质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2、抒发了浓烈的思想感情。直接抒发的不多,作者善于把感情融会在记叙描写之中。如菜园的环境描写及种菜的各个环节的记叙和描写都有无限喜爱的感情
  4、 语言富有特色。
  a准确生动,绚丽多彩。“花种得的好”——姹紫嫣红;“茎叶” ——嫩绿;“块根” ——肥硕;“果实” ——多浆。十分准确  
  b、动词叠字,生动形象,读来十分亲切。施施肥、培培土、浇浇水、抬抬手、吸吸烟、谈谈话
  c、富有色彩美。青萝卜、紫茄子、红辣椒、红黄西红
  d、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童话里的宝瓶”“新诗(拟人、比喻、排比、引用、反问“一首更新的诗”)”
  e、使用家谚俗语。“瓜菜半年粮”“一亩园十亩田”具有生动性和表现力。
  通过朗读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段落分析
  附板书:
  菜园,既是果园又是花园
  菜园╱ 从整体到局部:蓝家坪到我们种的菜地 ╲强烈的思想感情
  小记╲ 插入说明内容,对即小见大起关键作用 ╱无限的劳动乐趣
  种菜:条件好、学技术(播种、除草、
  浇水、收获)
菜园小记 篇9  摘要:
  本文记下了延安大生产时期垦地种菜的劳动过程,以及当时人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目的是教育和鼓励人们继续发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战胜困难,度过难关。本文的激励和教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作者并没有进行简单的空洞的政治说教,而是通过对开地种菜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琐事进行细致的描绘,字里行间流露出感人至深的教育作用,给人以鼓舞的力量。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于叙事写景之中。教学这样的文章,要引导学生循其形,入其境,体其情,深入领会文章意境美;深入文本,发挥想像,换位思考,通晓文章的情理,让学生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注重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强化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愉悦,加深对散文美的多方位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一: 以歌曲《南泥湾》及延安军民大生产运动图片导入, 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生活情境与情感基调,带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从而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
  导语设计二:以陶渊明诗《归园田居》导入: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幅优美的月夜归耕图蕴涵着诗人归隐的自豪与田园的乐趣。那么,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战士们曾经体验到的田园乐趣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吴伯箫和他战友的菜园,一起去感受战士们种菜的乐趣与延安军民的精神风貌。
  二、解题
  1.介绍写作背景。
  2.介绍作者吴伯箫。
  三、研习课文
  1.粗读课文,整体感受美点。
  (1)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独立感受、发现美点,同时思考: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延安军民怎样的精神面貌?
  明确:课文表达了作者热爱劳动、热爱边区火热的战斗生活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革命精神面貌。
  (2)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请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段,并且说说它们美在哪里。
  (解说:本文语言质朴、明朗而优美,蕴涵着深厚的感情,轻声朗读可能比大声朗读或默读更容易让学生入情入境,获得丰富的感受。学生在没有教师或录音朗读“干扰”的情况下的阅读是一种“真实的阅读”,也是“发现”的起点。安排这些活动的意图是让学生自主初步感受文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交流阅读感受有利于构建一个生生互动的立体教学网络。)
  2.抓住线索,理清课文思路。
  (采取“分小组讨论一全班交流一教师点拨”的方式进行。)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围绕这条线索写了哪些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明确:文章以菜园为线索,把与菜园有关的事情贯穿起来,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是文章的引子。由议论“种花好,种菜更好”很自然地引出对延安蓝家坪菜园的回忆。
  第二部分(3—6段),写菜园的概貌。
  第三部分(7—12段),写种菜的乐趣。
  (解说:散文的线索是把全部材料连缀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是作者行文的思路。从线索入手理清思路,往往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3.检查学生对生字难词的掌握情况。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在叙事、写景中抒发内心感情的?
  2.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菜园小记》这篇课文,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作者笔下充满田园乐趣的菜园,一起欣赏菜园的景,了解园中的事,体会文中的情。
  二、研习课文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1)默读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菜园概貌?作者在文中提到的种菜乐趣体现在哪些方面?重点写了哪些乐趣?
  明确:作者抓住菜园是果园又是花园的特点,运用铺陈的手法,先果园,次花园,最后落笔到菜园。作者在文中告诉读者,“种菜的乐趣不只是在吃菜的时候”,“施肥,松土,整畦,下种等等种菜的整个过程随时都有乐趣”,重点写了播种、管理与丰收的乐趣。
  (2)合作探究:文中对果园与花园美景的描写以及对延安军民开荒种菜背景的介绍是否偏离了中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后派代表发言,教师点拨小结。
  明确:课文关于菜园面貌的描写、开荒种地背景的介绍都表现了延安军民的精神面貌,并没有偏离中心。本文着力写菜园,旁及果园和花园以及开荒种地的大生产背景,粗看似乎有点散,但从整体来看,所有这些都是围绕菜园这条主线来写的。作者极力渲染环境是为了渲染心境。繁茂热闹、花团锦簇的菜园美景既烘托了劳动的乐趣,又表现了艰苦年代里解放区军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第7段中对开荒种菜的描述,介绍了当时大生产运动的背景,这样由点到面,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可见一斑。本文题为“小记”,写的也只是一个小小的菜园及自己动手开荒种菜的几件小事与个人的劳动感受,但是作者把它放到当时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中来写,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延安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火热的斗争生活,表现了延安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写作方法是极其可贵的。
  (解说:学生由搜集信息到对有效信息进行判断、分析、作出结论。这种思维过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一定的刺激性,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
  2.品读课文,鉴赏文中的意境美与情感美,学习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手法。
  (1)朗读课文第3、4段,思考:作者笔下的果园与花园各有什么特点?哪些词、句最能表现中心?
  明确:作者笔下的果园“热闹”、“繁盛”;花园中草花品种繁多,长得“繁茂泼辣”,显得生气蓬勃。其中“热闹”、“繁盛”、“草花不名贵,但是长得繁茂泼辣……密密丛丛地到处都是”等词、句以及描写波斯菊的句子最能表现解放区军民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2)默读课文第三部分,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能体现劳动乐趣的段落,并说明理由。
  (3)引导学生重点品味第9、10段。
  ①学生闭目听课文配乐录音朗读或教师、学生声情并茂的范读,同时想像作者播种的情景、幼苗出土的情景、新苗争绿的情景以及作者暮春中午间苗中耕、夏季畦头乘凉夜谈的情景。第9、10段内容读完后,音乐可再持续放一两分钟,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尽情想像、体味田园劳动的乐趣。
  ②找学生口头描述想像中的情景和体味到的田园乐趣。
  ③这两段融记叙、描写、抒情为一体,语句亲切自然,充满生活气息,带着泥土芬芳。让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a.……就算种的只是希望,那希望也能给人很大的鼓舞。
  这话闪烁着哲理的光辉,种下的不只是种子,更是希望,有希望就受鼓舞,有希望就有克服困难的力量。也正是这永不熄灭的希望之火,鼓舞着边区军民战胜了重重困难,夺取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b.那些新芽……带着笑,发着光,充满了无限生机。
  这里运用拟人与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瓜菜新芽的姿态,“我”对瓜菜新芽的喜爱之隋充溢在字里行间。
  c.一边人声咯咯啰啰…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前两句从听觉、视觉、嗅觉等不同的角度写出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令人陶醉。第三句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④指导学生用喜爱、赞美的语气朗读这两段。
  ⑤讨论:作者在文中提到“种菜是细致活儿,认真干起来也很累人”,但是后面又写“种菜是极有乐趣的事情”,并且将艰苦的劳动过程写得充满诗情画意,作者的观点是否前后矛盾?是否在有意美化劳动?让学生围绕以上问题以“我看劳动的乐趣”为话题,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3.品味课文精当的语言。
  作者写蔬菜、花果、树叶时,抓住了事物色香的特点,试找出几个有关的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
  例:“粉红”的桃杏花,“绿叶衬托的艳丽”的海棠花,“绛紫的”、“银白的”波斯菊、“鲜绿肥嫩”的韭菜,“青”萝卜,“紫”茄子,“红”辣椒,“又红又黄”的西红柿,这些色彩搭配得非常和谐,构成了一幅鲜艳夺目、五彩斑斓的画面。再如写波斯菊“散发着浓郁的异香”,“芫荽散发出脉脉的香气”,这里有浓郁醉人之香,也有清淡幽雅之香。它们之间不可对换,也不能混杂,可见用词精当。
  (解说:扣住文中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由感知美、感受美到鉴赏羌、表达美,整个过程始终将学生摆在主体地位,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利于提升审美品味。)
  三、课堂小结
  课文记叙了作者在延安蓝家坪开荒种菜的事,生动真实地反映了革命前辈以苦为乐、奋发向上的高尚情操,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文章以小见大,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生动传神,用词精当。
  四、布置作业
  以“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能丢”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在全班举行演讲比赛。
  (解说:此设计旨在拓展课堂学习,弘扬延安精神,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菜园小记 篇10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结构,理清写作的层次,体会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特点和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本文写于1961年,中国经济处于暂时的困难时期,为了鼓舞人们的斗志,渡过困难时期,吴伯箫写了一系列以回忆延安生活为主题的散文,《菜园小记》就是其中一篇,文章通过“小记”有关菜园的一些往事,用语清新,并插以适当的描写与抒情,表达了作者希望继承和发扬当年延安军民的精神风貌,可读性很强。
  三、教学过程
  1.由苏武《菜羹赋》导入  ,引出俗语:“吃鱼不如钓鱼乐”。其实,吃菜是一种享受,种菜的整个过程也其乐无穷。
  2.听课文录音,要求:
  读准音,感受清新的语言,以及在行文中运用谚语、俗语和古诗,使文章摇曳多姿,生动有趣。
  3.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听读中的要求,并思考下面问题(投影):
  概括每段主要内容,理清段落间的关系,并初步归纳文中“记”了哪些事,这些事都是怎样紧扣标题的?
  明确:(1)1—2节,由种花好,说到种菜更好,引起对延安蓝家坪种的菜园的回忆,其中“延安蓝家坪”点明地点,“想起”表明是回忆。
  (2)3—6节,按照由四围到中间先写果园,再写花园,最后写菜园,介绍了菜园特色概况,重点介绍了我们的菜地。其中5、6小节插入了一些说明,点出了延安开展大生产的背景。
  (3)第7小节,介绍了我们的那块菜地在那儿的条件是最好的。
  (4)第8小节,写了积肥与听课学知识的事。
  (5)第9—12小节,分别介绍了蔬菜的种植、管理与收获。
  4.指导细读课文,每个同学选读自己喜欢读的语句或段落,并用简短的语言说说喜欢读的理由。
  通过学生自由选读,进一步熟悉课文,亲近语言文字,并在学生简短的点评中体会在记叙中抒情、描写增强表达效果的特点。
  例如:选读第1小节,可点评生动的描写,整齐的句式,以及引用俗话,语言亲切自然。
  选读第9小节末尾,拟人、排比、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的描写中抒发了作者在劳动中感受到的无穷乐趣。
  选读第10小节,更是将抒情、描写、议论紧密结合,表现出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读多说,也可参予学生的点评,并多给予肯定的评价。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着重从文章整体入手,通过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细读、选读进一步感受本文语言的整齐、优美、生动,同时体会到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的作用。
  这节课主要感受到语言的美,其实文章中不少词语选用还十分精当,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这一点可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品读,并在自己的习作中模仿、借鉴。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继续体会文章精炼、生动的语言;比较阅读《菜园小记》与《记一辆纺车》,理解本文创作主旨。
  二、整体感知
  课文题目曰“小记”,其实“小”中有“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延安的精神而貌。在那个艰苦的年月里,大家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生产自救,一边战斗,一边生产,不仅从经济上保证了战斗,而且锻炼了大家的意志,培养了与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精神。吴伯箫在1861那个同样困难的时期写下这篇回忆性的散文,是希望能够发扬当年延安的这种精神战胜当前的困难。
  三、教学过程
  1.复习上一课有关知识,检查上一课作业 。
  2.进一步体会、品析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比如:成语的使用,姹紫嫣红、五彩斑斓、竞肥争绿等等,增加了语言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力。再如:叠词的使用,施施肥、培培土、浇浇水、窄窄浅浅、吸吸烟、说说话等等,使语言亲切自然。
  3.比较阅读《记一辆纺车》与《菜园小记》体会本文创作主旨。
  (1)研读课文5.6小节有关语句,结合《记一辆纺车》所了解的背景,明确这里点明了在延安开展大生产运动的背景。
  (2)研读课文9、10、11、12小节,抓住文中“种菜是极有乐趣的事情”、“种菜的整个过程,随时都有乐趣”、“那时候人是会感到劳动的愉快的”、“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等句子,以“乐”来写种菜劳动,表现了以苦为乐,战胜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在劳动中产生的高尚情操与情趣。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一步品味语言:如“就从那里会长出又绿又嫩又茁壮的瓜菜的新芽哩”、“那些新芽,条播的行列整齐,撒播的万头攒动,点播的傲然不群,带着笑,发着光……”这些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无不表现出劳动的乐趣。指导以“乐”’为中心进一步感悟语言,体会中心。
  四、总结、扩展
  通过本节课的语言品味和与吴伯箫同时期的作品《记一辆纺车》的比较,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人们的那种不怕困难,战胜困能的斗争精神和以苦为乐的乐观主义精神,在1961那个特殊的艰苦岁月里,多么需要那个时代的延安精神呀!这就是“小记”中蕴含的“大主题”。同时这篇课文中作者那清新、优美、精炼的语言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为了加深对本文语言的体会,可指导学生做这样的扩展题,《果香四溢的八月》、《菜场一览》等等,要求抓住花果、蔬菜的特点,从色、香、味等多种角度进行片断摹写。
  五、布置作业 (略)
菜园小记 篇11  教学建议
  一、思想主题
  本文记下了延安大生产时期垦地种菜的劳动过程,以及当时人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目的是教育和鼓励人们继续发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战胜困难,度过难关。本文的激励和教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作者并没有进行简单的空洞的政治说教,而是通过对开地种菜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琐事进行细致的描绘,字里行间流露出感人至深的教育作用,给人以鼓舞的力量。
  二、以小见大的写法
  本文记叙延安当年生产自救的革命战斗生活,延安大生产运动,彻底粉碎了敌人妄想困死我们的阴谋。在延安的人,在所有抗日根据地的人,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坚持了抗战,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大家在工作、学习、战斗的空隙里种蔬菜”,因为大家把种菜同整个革命战斗的胜利联系在一起,因此就“一亩园十亩田”这么大的劳动量来说,大家不觉得苦,反而认为是乐。吃菜是乐,种菜是乐,积肥是乐(早晚散步时做)等等无一不是乐,一点看不出苦,看不出累,足见延安当时“以苦为乐”的精神。本文正是通过一个菜园小记,反映了这样一种大的精神风貌。
  三、记叙、描写与抒情的融合
  本文写的是种菜的事,但记叙当中,对菜园概貌的勾画,对菜地与人们劳动情况的介绍,对瓜菜生长与丰收景象的描写等等,都非常生动形象。在记叙与描写中,又寄寓着一种“田园乐趣”,显得自然而亲切,十分感人。如第十段中,作者用动词重叠式“伸伸腰”“擦擦汗”“看看苗”等,流露出一种轻松愉快之情,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质朴而优美的语言
  本文语言的质朴,与所表现的生活是相一致的,同时也表现作者质朴的人格和纯熟的语言表达功力。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朴素自然,不矫揉造作。如:“有人侍弄过,算是熟菜地”“用柳罐打水,抬抬手就把菜浇了”“种烟要打杈、掐尖”“不要费太大的劳力”“平房的左右前边河边,……”等等,语言质朴还表现在引用农谚、俗语等方面。
  质朴的语言自然也是明朗的,语言的明朗还因为句子多半短小活泼,或长短相间,讲究对称,或叠词运用,形成和谐节奏,浓郁抒情笔调。
  五、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教学方法建议
  比如学《菜园小记》,我引导学生这样想像:先看书,看书之后,在大脑中放映菜园的图像。这图像越来越鲜艳,越来越逼真,越来越大,好像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在我们的脑子里,而是在我们的周围。一行行的果树下面是一片片的菜园,我们就站在菜园里,站在畦垄上,前后左右是嫩绿的菜苗,空气中飘来泥土的芳香,花的芳香,菜的芳香。我问“踩上菜畦了吗?”学生们闭着眼睛,笑眯眯地说:“踩上了!”“闻到土香、花香、菜香了吗?”悟性好的同学可以回忆起过去闻过的土味、花味、菜味。于是便答:“闻到了!”“那么我们开始间苗吧!”于是同学们弯下腰去间苗,一时间课堂上充满了愉快的气氛。同学们在这种身临其境 的想像感知过程中,品尝到了田园乐趣,深深理解了文章的中心。(魏书生)
  《菜园小记》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于叙事写景之中。教学这样的文章,要引导学生循其形,入其境,体其情,深入领会文章意境美;深入文本,发挥想像,换位思考,通晓文章的情理,让学生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注重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强化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愉悦,加深对散文美的多方位认识。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导语 设计一: 以歌曲《南泥湾》及延安军民大生产运动图片导入  , 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生活情境与情感基调,带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从而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
  导语 设计二:以陶渊明诗《归园田居》导入  :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幅优美的月夜归耕图蕴涵着诗人归隐的自豪与田园的乐趣。那么,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战士们曾经体验到的田园乐趣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吴伯箫和他战友的菜园,一起去感受战士们种菜的乐趣与延安军民的精神风貌。
  二、解题
  1.介绍写作背景。
  2.介绍作者吴伯箫。
  三、研习课文
  1.粗读课文,整体感受美点。
  (1)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独立感受、发现美点,同时思考: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延安军民怎样的精神面貌?
  明确:课文表达了作者热爱劳动、热爱边区火热的战斗生活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革命精神面貌。
  (2)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请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段,并且说说它们美在哪里。
  (解说:本文语言质朴、明朗而优美,蕴涵着深厚的感情,轻声朗读可能比大声朗读或默读更容易让学生入情入境,获得丰富的感受。学生在没有教师或录音朗读“干扰”的情况下的阅读是一种“真实的阅读”,也是“发现”的起点。安排这些活动的意图是让学生自主初步感受文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交流阅读感受有利于构建一个生生互动的立体教学网络。)
  2.抓住线索,理清课文思路。
  (采取“分小组讨论一全班交流一教师点拨”的方式进行。)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围绕这条线索写了哪些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明确:文章以菜园为线索,把与菜园有关的事情贯穿起来,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是文章的引子。由议论“种花好,种菜更好”很自然地引出对延安蓝家坪菜园的回忆。
  第二部分(3—6段),写菜园的概貌。
  第三部分(7—12段),写种菜的乐趣。
  (解说:散文的线索是把全部材料连缀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是作者行文的思路。从线索入手理清思路,往往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3.检查学生对生字难词的掌握情况。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在叙事、写景中抒发内心感情的?
  2.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菜园小记》这篇课文,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作者笔下充满田园乐趣的菜园,一起欣赏菜园的景,了解园中的事,体会文中的情。
  二、研习课文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1)默读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菜园概貌?作者在文中提到的种菜乐趣体现在哪些方面?重点写了哪些乐趣?
  明确:作者抓住菜园是果园又是花园的特点,运用铺陈的手法,先果园,次花园,最后落笔到菜园。作者在文中告诉读者,“种菜的乐趣不只是在吃菜的时候”,“施肥,松土,整畦,下种等等种菜的整个过程随时都有乐趣”,重点写了播种、管理与丰收的乐趣。
  (2)合作探究:文中对果园与花园美景的描写以及对延安军民开荒种菜背景的介绍是否偏离了中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后派代表发言,教师点拨小结。
  明确:课文关于菜园面貌的描写、开荒种地背景的介绍都表现了延安军民的精神面貌,并没有偏离中心。本文着力写菜园,旁及果园和花园以及开荒种地的大生产背景,粗看似乎有点散,但从整体来看,所有这些都是围绕菜园这条主线来写的。作者极力渲染环境是为了渲染心境。繁茂热闹、花团锦簇的菜园美景既烘托了劳动的乐趣,又表现了艰苦年代里解放区军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第7段中对开荒种菜的描述,介绍了当时大生产运动的背景,这样由点到面,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可见一斑。本文题为“小记”,写的也只是一个小小的菜园及自己动手开荒种菜的几件小事与个人的劳动感受,但是作者把它放到当时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中来写,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延安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火热的斗争生活,表现了延安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写作方法是极其可贵的。
  (解说:学生由搜集信息到对有效信息进行判断、分析、作出结论。这种思维过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一定的刺激性,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
  2.品读课文,鉴赏文中的意境美与情感美,学习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手法。
  (1)朗读课文第3、4段,思考:作者笔下的果园与花园各有什么特点?哪些词、句最能表现中心?
  明确:作者笔下的果园“热闹”、“繁盛”;花园中草花品种繁多,长得“繁茂泼辣”,显得生气蓬勃。其中“热闹”、“繁盛”、“草花不名贵,但是长得繁茂泼辣……密密丛丛地到处都是”等词、句以及描写波斯菊的句子最能表现解放区军民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2)默读课文第三部分,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能体现劳动乐趣的段落,并说明理由。
  (3)引导学生重点品味第9、10段。
  ①学生闭目听课文配乐录音朗读或教师、学生声情并茂的范读,同时想像作者播种的情景、幼苗出土的情景、新苗争绿的情景以及作者暮春中午间苗中耕、夏季畦头乘凉夜谈的情景。第9、10段内容读完后,音乐可再持续放一两分钟,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尽情想像、体味田园劳动的乐趣。
  ②找学生口头描述想像中的情景和体味到的田园乐趣。
  ③这两段融记叙、描写、抒情为一体,语句亲切自然,充满生活气息,带着泥土芬芳。让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A.……就算种的只是希望,那希望也能给人很大的鼓舞。
  这话闪烁着哲理的光辉,种下的不只是种子,更是希望,有希望就受鼓舞,有希望就有克服困难的力量。也正是这永不熄灭的希望之火,鼓舞着边区军民战胜了重重困难,夺取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B.那些新芽……带着笑,发着光,充满了无限生机。
  这里运用拟人与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瓜菜新芽的姿态,“我”对瓜菜新芽的喜爱之隋充溢在字里行间。
  C.一边人声咯咯啰啰…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前两句从听觉、视觉、嗅觉等不同的角度写出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令人陶醉。第三句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④指导学生用喜爱、赞美的语气朗读这两段。
  ⑤讨论:作者在文中提到“种菜是细致活儿,认真干起来也很累人”,但是后面又写“种菜是极有乐趣的事情”,并且将艰苦的劳动过程写得充满诗情画意,作者的观点是否前后矛盾?是否在有意美化劳动?让学生围绕以上问题以“我看劳动的乐趣”为话题,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3.品味课文精当的语言。
  作者写蔬菜、花果、树叶时,抓住了事物色香的特点,试找出几个有关的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
  例:“粉红”的桃杏花,“绿叶衬托的艳丽”的海棠花,“绛紫的”、“银白的”波斯菊、“鲜绿肥嫩”的韭菜,“青”萝卜,“紫”茄子,“红”辣椒,“又红又黄”的西红柿,这些色彩搭配得非常和谐,构成了一幅鲜艳夺目、五彩斑斓的画面。再如写波斯菊“散发着浓郁的异香”,“芫荽散发出脉脉的香气”,这里有浓郁醉人之香,也有清淡幽雅之香。它们之间不可对换,也不能混杂,可见用词精当。
  (解说:扣住文中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由感知美、感受美到鉴赏羌、表达美,整个过程始终将学生摆在主体地位,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利于提升审美品味。)
  三、课堂小结
  课文记叙了作者在延安蓝家坪开荒种菜的事,生动真实地反映了革命前辈以苦为乐、奋发向上的高尚情操,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文章以小见大,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生动传神,用词精当。
  四、布置作业
  以“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能丢”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在全班举行演讲比赛。
  (解说:此设计旨在拓展课堂学习,弘扬延安精神,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菜园小记 篇12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结构,理清写作的层次,体会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特点和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本文写于1961年,中国经济处于暂时的困难时期,为了鼓舞人们的斗志,渡过困难时期,吴伯箫写了一系列以回忆延安生活为主题的散文,《菜园小记》就是其中一篇,文章通过“小记”有关菜园的一些往事,用语清新,并插以适当的描写与抒情,表达了作者希望继承和发扬当年延安军民的精神风貌,可读性很强。
  三、教学过程
  1.由苏武《菜羹赋》导入  ,引出俗语:“吃鱼不如钓鱼乐”。其实,吃菜是一种享受,种菜的整个过程也其乐无穷。
  2.听课文录音,要求:
  读准音,感受清新的语言,以及在行文中运用谚语、俗语和古诗,使文章摇曳多姿,生动有趣。
  3.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听读中的要求,并思考下面问题(投影):
  概括每段主要内容,理清段落间的关系,并初步归纳文中“记”了哪些事,这些事都是怎样紧扣标题的?
  明确:(1)1—2节,由种花好,说到种菜更好,引起对延安蓝家坪种的菜园的回忆,其中“延安蓝家坪”点明地点,“想起”表明是回忆。
  (2)3—6节,按照由四围到中间先写果园,再写花园,最后写菜园,介绍了菜园特色概况,重点介绍了我们的菜地。其中5、6小节插入了一些说明,点出了延安开展大生产的背景。
  (3)第7小节,介绍了我们的那块菜地在那儿的条件是最好的。
  (4)第8小节,写了积肥与听课学知识的事。
  (5)第9—12小节,分别介绍了蔬菜的种植、管理与收获。
  4.指导细读课文,每个同学选读自己喜欢读的语句或段落,并用简短的语言说说喜欢读的理由。
  通过学生自由选读,进一步熟悉课文,亲近语言文字,并在学生简短的点评中体会在记叙中抒情、描写增强表达效果的特点。
  例如:选读第1小节,可点评生动的描写,整齐的句式,以及引用俗话,语言亲切自然。
  选读第9小节末尾,拟人、排比、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的描写中抒发了作者在劳动中感受到的无穷乐趣。
  选读第10小节,更是将抒情、描写、议论紧密结合,表现出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读多说,也可参予学生的点评,并多给予肯定的评价。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着重从文章整体入手,通过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细读、选读进一步感受本文语言的整齐、优美、生动,同时体会到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的作用。
  这节课主要感受到语言的美,其实文章中不少词语选用还十分精当,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这一点可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品读,并在自己的习作中模仿、借鉴。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继续体会文章精炼、生动的语言;比较阅读《菜园小记》与《记一辆纺车》,理解本文创作主旨。
  二、整体感知
  课文题目曰“小记”,其实“小”中有“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延安的精神而貌。在那个艰苦的年月里,大家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生产自救,一边战斗,一边生产,不仅从经济上保证了战斗,而且锻炼了大家的意志,培养了与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精神。吴伯箫在1861那个同样困难的时期写下这篇回忆性的散文,是希望能够发扬当年延安的这种精神战胜当前的困难。
  三、教学过程
  1.复习上一课有关知识,检查上一课作业 。
  2.进一步体会、品析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比如:成语的使用,姹紫嫣红、五彩斑斓、竞肥争绿等等,增加了语言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力。再如:叠词的使用,施施肥、培培土、浇浇水、窄窄浅浅、吸吸烟、说说话等等,使语言亲切自然。
  3.比较阅读《记一辆纺车》与《菜园小记》体会本文创作主旨。
  (1)研读课文5.6小节有关语句,结合《记一辆纺车》所了解的背景,明确这里点明了在延安开展大生产运动的背景。
  (2)研读课文9、10、11、12小节,抓住文中“种菜是极有乐趣的事情”、“种菜的整个过程,随时都有乐趣”、“那时候人是会感到劳动的愉快的”、“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等句子,以“乐”来写种菜劳动,表现了以苦为乐,战胜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在劳动中产生的高尚情操与情趣。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一步品味语言:如“就从那里会长出又绿又嫩又茁壮的瓜菜的新芽哩”、“那些新芽,条播的行列整齐,撒播的万头攒动,点播的傲然不群,带着笑,发着光……”这些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无不表现出劳动的乐趣。指导以“乐”’为中心进一步感悟语言,体会中心。
  四、总结、扩展
  通过本节课的语言品味和与吴伯箫同时期的作品《记一辆纺车》的比较,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人们的那种不怕困难,战胜困能的斗争精神和以苦为乐的乐观主义精神,在1961那个特殊的艰苦岁月里,多么需要那个时代的延安精神呀!这就是“小记”中蕴含的“大主题”。同时这篇课文中作者那清新、优美、精炼的语言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为了加深对本文语言的体会,可指导学生做这样的扩展题,《果香四溢的八月》、《菜场一览》等等,要求抓住花果、蔬菜的特点,从色、香、味等多种角度进行片断摹写。
  五、布置作业 (略)
菜园小记 篇13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散文,可以根据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细心体会文章的思路和线索,领悟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体会作品记叙、描写中浓郁的抒情特色和作者清新、优美、质朴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歌曲《南泥湾》。上课后,由歌曲引入歌曲的背景,即1942年的延安大生产运动,再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2.介绍延安大生产运动。
  1942年,也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fan共高潮,配合日寇重重封锁我们陕甘宁边区,妄想困死我们。当时边区的经济极端困难:没有衣服穿,没有鞋子穿,甚至没有饭吃,其他就更不用说了。为了战胜困难,彻底粉碎敌人的阴谋,毛主席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边区军民热烈响应,开荒种地,纺线织布,连毛主席也种了一块地。结果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坚持了抗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听朗读带。
  注意疑难字词的读音。
  2.解决疑难字词的读音。
  姹紫嫣红 木槿 甬路 菜畦
  篱笆 自给 石窠 涔涔 沧浪 
  濯 雪茄 腌渍 畦垄 间苗 
  3.词语摘抄。
  肥硕 绛紫 傲然不群 老当益壮 干脆爽口
  煦暖 矍铄 万头攒动 沁人心脾
  学会摘抄词语,有益于词语的积累,为语言表达作好基础准备。
  4.要求学生从自己所摘抄的词语中选取三个词语说一段话。
  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三、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
  2.讨论: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应该如何划分?
  讨论后明确: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种菜比种花好。
  第二部分(第217段):写菜园景象。
  第三部分(第8—12段):写种菜的全过程。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2.提问:本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明确:是第一句,即“种花好,种菜更好”。
  3.作者从哪个角度强调了“种菜更好”呢?
  学生回答后明确:作者采用比较法,将“花”与“菜”进行比较,花美供欣赏,菜好供食用。种菜更好,是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强调的。引用俗语“瓜菜半年粮”便说明了这一点。
  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教师范读第二部分。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迅速画出能够大致表明每段中心意思的句子。
  2.提问:第3—7段依次记叙了什么内容?请结合各段中心句回答。
  读完后,明确:第3段——说是菜园,其实是果园。
  第4段——果园也是花园。
  第5段——说的菜园,是就园里的隙地开辟的。
  第6段——在延安的同志,大家都在工作、学习、战斗的空隙里种蔬菜。
  第7段——我们种的那块菜地,在那园里是条件最好的。
  可以让学生在了解上述中心句子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3.提问:请用一个字概括本部分的中心内容。
  明确:即“美”。这部分作者先从整体角度写了菜园的景象美,再从局部角度写了菜园的景象美。前后互相补充,全面具体地展现了菜园的景象。
  4.第6段不写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不行。这段文字交代了蓝家坪菜园种菜的特殊历史背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年延安军民大生产运动,作品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意义也就得以充分体现,这就是“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引入新课时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2.引导学生思考:这一部分各段依次写了菜园种菜的哪些事情?
  学生讨论后明确:第8段,写了学习种菜的乐趣。
  第9段,写了菜园播种的乐趣。
  第10段,写了菜园管理的乐趣。
  第11—12段,写了菜园丰收的乐趣。
  引导学生明白,这一部分以种菜过程为序写了菜园劳动全程的乐趣,一幅幅画面流光溢彩,绚丽多姿,劳动的乐趣,蕴含在华妙美丽的画卷之中。
  3.请用一个字概括这部分的中心内容。
  明确:即“乐”字。
  4.学生齐读课文第10段,思考:这一段一共写了几个画面?
  明确:写了两个画面:暮春耕种图、夏夜纳凉图。
  5.细心体会:这两个场面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明确:不同的是:前者侧重写白天劳动时延安军民心理感受的劳动愉悦,后者侧重通过晚上纳凉聊天展现延安军民的高尚心灵和远大理想。
  相同的是:两个特写镜头都运用了记叙、描写和抒情三者结合的手法。无论是白天劳动,还是月下聊天,叙事均简洁洗练。阳光煦暖,春泥芬芳,蔬菜飘香,寥寥几笔,便描写出一派春光。而在这景物描写中,也散发出浓浓的喜悦之情。
  6.学生自行朗读第11、12两段,体会作者种菜喜获丰收的快乐之情。
  这个内容通俗易懂,可以只让学生自行体会,不必分析。
  三、综合评价
  1.品读文章的语言之美。
  学生自行品读,明确:这篇文章的语言优美,主要是因为如下几个原因:
  (1)词语的运用妥帖而富有色彩之美。
  (2)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活泼。比如,那段对瓜菜新芽的描写,有比喻、拟人、排比、引用、反问,这些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把一幅新芽图写得清新可爱,充满了诗情画意。
  (3)恰当引用了农谚俗语和古人诗文,语言质朴简练。
  (4)多处注意运用了叠音词语,使文句具有了音韵美,而且增加了表现力。
  2.默读全文,感受菜园之美,想想:作者为什么能够将一个普通的菜园写得如此美丽?
  3.提问:(1)你曾经参加过哪些体力活动?有什么体会吗?(2)作者把劳动写得充满乐趣,这样写是否有些失真?请谈谈你的看法。
  以上两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答案不求全面,只求了解;只求学生能够有所领悟,不求细致深入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菜园小记 篇14  教学要点
  一、学习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乐观奋发的革命精神。
  二、掌握本文以小见大表达中心意思的写作特点。
  三、了解本文格调清新优美、充满诗情画意以及语言准确生动、绚丽多彩、形象活泼、富于表现力的艺术特点,从而领略文艺语体的特色。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排除字词障碍,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字词、朗读
  教学难点: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前我们曾学过一篇散文,题目是《记一辆纺车》,那么我想问一下同学们,这是谁写的呢?对,是吴伯箫。那么我再问一下,他写的是在哪里的生活呢?对,写的是在延安的生活经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吴老写在延安的生活的小散文——《菜园小记》。
  二、题解:
  1、作者:吴伯箫
  2、出处:选自散文集《北极星》
  3、写作背景:
  三、学生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生字:
  chà yān yǒng jiàng zhuó jué shuò qiā
  姹 嫣 甬 绛 濯 矍 铄 掐
  xì kē gēng xù qí jǐn yán sui
  隙 窠 羹 煦 畦 槿 芫 荽
  2、词语:
  姹紫嫣红——形容各种花娇艳美好。
  泼辣——原义为凶悍而不讲理;引申义为有魄力,勇猛;文中用的是比喻义,指花草长得快。
  矍铄——形容老年人很有精神的样子。
  斑斓——灿烂多彩。
  四、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阅读分析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分析层次。
  2、学习本文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以小见大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分析层次。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以小见大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有关散文的知识:
  叙事散文:写人,记事。
  抒情散文:以事物为依托,抒发感情。
  特点:
  选材自由
  形散     表达方法不拘一格
  表达方式灵活多样
  神聚     一个中心
  一条线索
  线索的作用:将文章内容贯穿成一个整体的脉络。
  二、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分析层次: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以菜园的种菜生活为线索,有层次地展开记叙、描写、抒情。
  全文12段,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可爱的小菜园
  这部分又分两层。
  1、 种花好,种菜更好(1~2段)
  从种花好谈起,自然引入“种菜更好”。种花可观赏,种菜可食用,在特定情况下,“种菜更好”。以“花”衬“菜”。于是自然地想起在延安蓝家坪的菜园。
  2、 花果丛中的小菜园(3~7段)
  “说是菜园,其实是果园”,满园果茂花艳。“说的菜园,是就园里的隙地开辟的。果树是围屏,草花是篱笆,中间是菜畦。”环境优美,土地肥沃,阳光充足,水源便利。
  菜园的自然条件这么优越,这是大自然的优惠,但是还需要人来利用,*人勤劳的双手来创造财富。于是,大家“下决心地把菜地种好,管好。”这就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的写种菜过程。
  第二部分: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这部分又分两层。
  1、 种菜劳动,田园之乐无穷(8~10段)
  劳动的艰辛:积肥、学经验、管理(劳动量,“一亩园,十亩田”)
  劳动的乐趣:看见新芽茁壮成长,经人带来希望;暮春中午去中耕,看看中耕过的菜畦,令人心旷神怡;夏天月夜,浇完地后,休憩闲谈,疲劳顿消。
  2、 种菜劳动,丰收之乐无穷(11~12段)
  “一年里春夏秋三季,菜园里总是有几种蔬菜在竞绿争肥的。”冬季无菜,但红红的辣椒干,“一直挂到新年”。
  全文以菜园种菜为线索,有层次地进行记叙、描写和抒情。落笔于菜园,着眼于写人,菜园的美,是人们的辛勤劳动所创造;菜园的乐,是劳动的人们所感受的特有的乐。这种美与乐,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延安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乐观奋发的精神。
  二、学习本文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以小见大的写作特色。
  作者给本文题为“菜园小记”,处处在“小”字上作文章,却反映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和无尽的美的享受。
  1、小中寄深情
  作者对菜园无处不爱,无事不爱,无物不爱;花可爱,果可爱,地可爱,小石窠泉流可爱,阳光月光可爱,那菜苗与果实更可爱,而劳动最可爱。作者虽然很少直接抒情,但字字句句,无不饱含着浓浓的情。
  2、小中寓至理
  本文以延安大生产运动为大背景,但却从一个小小的菜园落笔,从写种菜小事中寄寓深刻的道理。如文章的第6段写“大家都在工作、学习、战斗的空隙里种菜”,把“十边”都种上了,“机关、学校、部队吃的蔬菜差不多都能自给。”从种菜小事入笔,反映了大生产运动的意义,仿佛让我们看到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的场面,感受到大生产运动的勃勃生机。
  又如作者写种菜施肥、松土、整畦、下种等过程,不仅指出这些活劳动量大,而且还从看不见蔬菜的“影子”议论到很实在的“希望”。这样,从种菜劳动入笔,反映了耕耘与收获。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反映了人们对大生产运动的深刻认识,并表现了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
  3、小中求真乐
  种菜是很普通的事,种菜过程是由许多琐碎的小事组成,但作者却从中得到真正的乐趣。全文处处写得充满乐趣,那美丽的菜园景色,令人赏心悦目自不必说,就是艰苦的种菜劳动,也写得充满乐趣。一切都是那么平常、细小,只有精神高尚的人才能有这种以劳动为乐、以苦为乐的体会。
  4、小中求真美
  全文所写,无处不美,无物不美,无事不美。小小的菜园,花美、树美、草美、果美、水美、苗美、菜最美。作者以浓墨重彩,把普通的小小的菜园描绘得花团锦簇,色彩缤纷,把艰苦的劳动描写得充满情趣与乐趣,总的体现了延安人的劳动美、生活美和情操美,也就是延安精神之美。
  由于作者对“小”写得具体、细致、精彩,所以,“大”就体现得非常鲜明突出。作者就是通过对小小菜园许多 “小”事的描写,反映了鲜明而突出的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乐观。
  附板书:
  菜园小记
  吴伯箫
  第一部分:(1~7)可爱的小菜园
  第一层:(1~2段)种花好,种菜更好。
  第二层:(3~7段)花果丛中的小菜园 环境优美,土壤肥沃,
  阳光充足,水源便利
  第二部分:(8~12)菜园劳动的乐趣
  第一层:(8~10)劳动之乐(过程)
  劳动的艰辛——积肥、菜园的管理、劳动量
  劳动的乐趣 新芽成长,充满生机,带来无限希望。
  暮春中耕,菜香阵阵,令人心旷神怡。
  夏夜浇地,休憩闲谈,享受田园乐趣。
  第二层:(11~12)种菜劳动后的丰收之乐 春夏秋:竞绿争肥
  冬:红红的辣椒干……
  一直挂到过新年。
  以种菜为线索,以小见大
  第三课时
  1、准确生动,绚丽多彩。
  a、形容词的运用(请学生找有关色彩、形态、气味等的形容词)
  色彩(11段)形态(9段)气味(10段)
  b、动词,叠词,增强语言的生动性。(7段)
  2、语言形象,句式活泼。
  a、修辞的运用,接合第四题完成。
  b、长短句的运用。
  3、农谚俗语、古诗文的恰当运用。
  农谚俗语使用熟练,自然贴切,富于表现力。
  古诗文将种菜变得有诗意,用诗来衬托,把艰苦的劳动诗化了。
  二、再读课文,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文艺语体的语言特色。
  三、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小结:
  《菜园小记》练习题
  一、生字注音:
  1、姹(     )紫嫣(       )红      2、甬(      )道
  3、木槿(    )                      4、绛(        )紫
  5、菜畦(     )                     6、石窠(     )
  7、清冽(     )                     8、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   )我缨  
  9、矍(    )铄(    )              10、掐(    )尖  
  11、腌(    )渍(     )            12、间隙(    )
  13、菜羹(    )                     14、抽薹(    )
  15、和煦(    )                     16、芫(    )荽(    )
  17、汲(   )水                      18、涔涔(   )
  二、词语释义:
  姹紫嫣红——
  泼辣——
  矍铄——
  斑斓——
  三、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并简要说说其作用。
  1、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珍珠。
  2、“夜雨剪韭菜”,是老杜的诗句吧,清新极了;老圃种菜,一畦菜怕不是一首更清新的诗?
  3、菜园里总是有几种蔬菜在竞绿争肥的。
  4、那些新芽,条播的行列整齐,撒播的万头攒动,点播的傲然不群,带这个和笑,发着光,充满了无限生机。
  5、杏是水杏,桃是毛桃,海棠是垂垂联珠,又是一番繁盛景象。
  6、看看苗间得稀还是稠,中耕得深还是浅,草锄得是不是干净……
  四、在括号中标明各句所用的表达方式:
  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1、我们经营的那一处,三面是果树,一面是山坡,地形长方,面积约二三分。(    )
  2、种花好,种菜更好。花种得好,姹紫嫣红,满园芬芳,可以欣赏,菜种得好,嫩绿的茎叶,肥硕的块根和果实,却可以食用。(    )
  3、那年蔬菜丰收。韭菜割了三茬,最后吃了薹下韭(跟莲下藕一样,那是以老来嫩有名的),掐了韭花。(    )
  4、草花里边长得最繁茂最泼辣的是波斯菊。这种花开得稠,有绛紫的,有银白的,一层一层,散发着浓郁的异香,也开得时间长,能装点整个秋天。(    )
  五、阅读理解:
  暮春,中午,踩着畦垄间苗或者锄草中耕,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阵阵沁人心脾。一会儿站起来,伸伸腰,用手背擦擦额头的汗,看看苗间得稀还是稠,中耕得深还是浅,草锄得是不是干净,那时候人是会感到劳动的愉快的。夏天,晚上,菜地浇完了,三五个同志趁着皎洁的月光,坐在畦头泉边,吸吸烟,谈谈话,谈生活,谈社会和自然的改造。一边人声咯咯啰啰,一边在听菜畦里昆虫的鸣声。蒜在抽薹,白菜在卷心,芫荽散发出脉脉的香气。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1.这段文字的内容概括得最恰当的是(    )
  a.中午间苗,夜晚谈话    b.暮春劳动,夏夜谈话
  c.昆虫鸣叫,蔬菜丰收    d.菜园劳动,泉边小憩
  2.这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      ,用曲线在文中标出本段文字的中心句。
  3.文中最后一句话中的加点词“一切”指的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4.对文中最后一句话中加点词语“真正的田园乐趣”理解最恰当的是
  a.劳动中能吸烟、谈心、赏景。
  b.劳动中非常愉悦。
  c.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苦为乐的乐观主义精神。
  d.和平宁静、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的乐趣。
                         推荐阅读:
  • 菜园小记(精选13篇)
  • 8 、 菜园小记
  • 菜园小记
  • 8.菜园小记
  • 菜园小记
  • 菜园小记
                             
                   
                   
                     
                            菜园小记(通用14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