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回复: 0

《木兰诗》表格教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6 01:3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木兰诗》表格教案(精选14篇)
《木兰诗》表格教案 篇1  木兰诗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
  (2)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
  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预习指导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机杼可汗鞍鞯辔头燕山胡骑戎机朔气金柝红妆著我旧时裳傍地走阿姊
  2.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千百年来,这位花木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成为中国妇女学习的榜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北朝民歌《木兰诗》。《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三、朗读指导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2.老师范读,做到标准正确
  3.优生范读
  4.自读体会
  5.抽查朗读 四、疏通大意。
  1.学生自己疏通字词含义,有不明白的问老师,准备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 2.抽查三个学生复述
  3.老师评价纠正
  注: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五、几个问题(讨论解决)
  1.提问;文章开头写木兰的停机叹息已木兰为什么要停机叹息,她想到什么?表现了木兰的什么性格?
  (木兰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木兰既考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表现她深明大义、勇敢、坚强的性格。)
  2.提问: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详写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会见亲人;略写十年战斗生涯和出征前的准备。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安排详略,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
  3.提问: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11.提问: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六、小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七、作业  A.1.课后练习一至四题。2.预习《卖油翁》翻译在作业 本上
  B.默写 [说课精要] 本文主要在熟读基本成诵的基础上理解写作方法和思想内容.
《木兰诗》表格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花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这首诗通过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展现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这节课的学习重在使学生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分析故事情节,了解木兰的形象,提高同学们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注重朗读,在读中感知人物形象
  (2)采用提问引导式教学,使学生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
  (3)加入情景剧表演,帮助同学们理解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故事情节,感受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
  认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语:
  在中国文字中以“女子”为好,我们常常用很多美好的词语来形容女性,相信今天这个女子也会给你留下美好的印象,因为她为我们树立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榜样。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木兰诗》,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
  二、重点研读:(教师先带领学生齐读课文,之后以提问式展开课堂教学。)
  [提问]:本文由木兰户织引出故事情节,由“当户织”可见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明确]:是一个勤劳的女子。
  [提问]:首段写木兰停机叹息有何作用?
  [明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提问]:文中哪句话交待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
  [明确]:“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提问]: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木兰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这体现了她身上的什么优秀品质?
  [明确]:深明大义,忠孝皆备,勇敢果断。
  [提问]:在出征前木兰做了哪些准备?
  [明确]:“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师:这里作者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渲染了一种紧锣密鼓的气氛,突出了战事的紧迫。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木兰踏上了征途。
  [提问]:是如何展现木兰奔赴战场的情景的?
  [明确]:“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提问]:这几句展现了木兰从军征途的哪些特点?同时又展现了木兰怎样的情思?
  [明确]:征途遥远,行军神速,木兰既心情急切的奔赴战场,又很深切的思念亲人。
  师:这里既写出了木兰的儿女深情,又展现了她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作者为我们展现了木兰的征战生活。
  [提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两句与上文有何联系?
  [明确]:是对上文“旦辞……”八句内容的概括。
  [提问]:诗中是如何展现木兰的军营生活的?
  [明确]:“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提问]:这两句展现了木兰军营生活的什么特点?
  [明确]:极其艰苦。
  [提问]:“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展现了木兰经历了一场怎样的战争?
  [明确]:经历了一场旷日持久,激烈悲壮的战争。
  [提问]:木兰能够胜利归来,展现了她怎样的英雄形象?
  [明确]:英勇善战。
  [提问]:文中是如何展现木兰立功之大的?
  [明确]:“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提问]:“木兰不用尚书郎”反映了她怎样的优秀品质?
  [明确]:不慕名利。
  [提问]:思乡心切的木兰,急盼与亲人团聚,文中是如何展现木兰与亲人团聚的情景的?
  [明确]:“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装;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师:这里通过爷娘姊弟的不同举动,渲染了一种全家团聚的喜庆气氛。
  [提问]:回到家中木兰有何表现?
  [明确]:“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提问]:这反映了她当时怎样的心情?
  [明确]:回家后的喜悦心情,恢复女装的激动心情。
  师:这表现了木兰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对正常生活的.向往。
  [提问]:最后作者安排了怎样一个戏剧性的场面结束了故事?
  [明确]:“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木兰与亲人团聚的情景,使故事更具有喜剧色彩,增强了的生动性。
  (让学生自由组合,分别扮演文中人物,表演情景剧。教师把握好尺度。)
  [提问]:最后用兔子作比喻有何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
  [讨论明确]:以兔为喻,歌颂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几年,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
  师:从木兰身上我们看到,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负的机会,他们的智慧、胆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
  三、归纳木兰的形象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最后教师归纳。
  [归纳]: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热爱和平生活。她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四、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五、课堂讨论:
  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从木兰身上,你感受到了哪些优秀品质?
  --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木兰形象,抓住两个方面:一是人物的传奇性,二是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2)选择诗中一段故事情节,改写成现代文,要合理运用一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七、板书设计:(略)
《木兰诗》表格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诗人思想感情。
  2、学会朗读古代诗歌,背诵这五首诗歌。
  3、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并试着体会诗中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2、学习《回乡偶书》:
  (1)、了解作者及背景:贺知章,字率真,少以文词知名。进士,累迁太常博士。自号四明狂客。善草隶。天宝初,年八十六卒。还乡里。此时已离家50多年,漫长的岁月,人事沧桑,诗人的内心深处勾起层层波澜!在此情景下写成此诗。原诗共两首,此选的是第一首。
  (2)、朗读全诗:听读诗文,划分节奏,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学生回答,总结规律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3)、学生按小组讨论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创设的意境。意境:一伙儿童在村道上玩耍,看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走来,便上前问讯:客人从什么地方来的,要到谁家去?本来,他是告老还乡,故乡有他的亲戚朋友,有他青年时代的温馨的回忆,可他离家时间太长了,家乡的人对他很陌生,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儿童们不认识他,把他当作客人的问话,勾起了老人的多少感慨:是啊,年轻时风流倜傥,文词清华,走出故乡,去追求功名事业。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归来,已是白发老人,只是乡音未改。这一偶然的生活场景,在诗人来说却富有很深的生活内容,是生活变迁的必然,记下来便成了诗。一、二句写实的手法写感慨,诗人把“少小”和“老大”、“离家”和“回”、“无改”和“衰”这些有对立意义的词组合起来,把几十年的变迁包容在短短的句子中。
  (4)、探究诗中抒发的情感:表过了作者老来还乡,感到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
  (5)、朗诵并背诵这首诗。
  3、学习《夜雨寄北》
  (1)、了解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李商隐早年即以文才得牛党令狐楚赏识,被引为幕府巡官,并经令狐楚之子举荐,及进士第。后李党王茂元镇河阳,慕其才,辟为书记,以女妻之。他这一举动被牛党视为叛恩之行,所以令狐为相后,即使李义山屡屡致信剖析心迹,他也不予理置,李商隐因之始终过着极为清寒的幕僚生活,后至客死荥阳,潦倒而终,成为牛党争的牺牲品。
  其诗作内蕴的思致深曲、情感沉厚而移情折心,也往往为其辞饰的用字瑰丽、笔法沉郁、色泽凄艳、情调迷离而魂迷目眩。但也会由于其诗作谜样的语言而难求甚解。历代诗评家对其大部诗作或以为情诗,或以为寓托之作。《夜雨寄北》也是一首难解之诗。这首诗,有的选本也作《夜雨寄内》,是写给他的妻子的;但有人考证出,此诗写于李妻去世之后,是写给北方友人的。
  (2)、朗读这首诗。
  (3)、学生探究诗歌的内容,先行讨论,之后把记录下来的难词难句提出来。“君问”:您(致信)垂问,但“君”指何人,不知;“归期”:归家之期;“未有期”:没有准信。
  “巴山”:寓处;“夜雨”:最有利于表现羁旅之愁和不归之苦的境域氛围;“涨秋池”:绵密秋雨使池塘涨满,交代时令。
  “何当”:何时能够;“共剪西窗烛”:承上文苦况憧憬未来欢愉。
  “却话巴山夜雨时”:今夜的苦境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之资料。
  说明:这是一首有多种理解的诗。
  (4)、诗歌中抒发的情感:表过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5)、背诵全诗。
  4、作业:课后练习题一
《木兰诗》表格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
  1、了解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2、掌握诗文的含义。
  3、了解木兰形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简介这首诗产生的年代和木兰其人。
  ①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②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③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二、正音、解词。
  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讨论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步骤是:
  (1)教师范读后提出问题: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跟前一个单元里的文人诗歌有什么不同?
  (2)学生齐读一遍后答问。
  (3)根据学生答问情况再提问,再齐读全诗,进一步认识民歌的叙事手法。
  ①诗中大部分都是口头语,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如“阿爷无大儿”两句、“可汗问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两句,跟平时说话并无二致,可见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也有个别书面语句如“万里赴戎机”四句,这是诗在流传过程中经文人修改、润色的结果。
  ②民歌叙事常抓住重点加以铺排,铺排的办法很多:
  排比:如“爷娘闻女来”六句、“东市买骏马”四句。
  复沓:如:“问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辞”八句(复沓跟叠句的区别是:叠句不换字,而复沓可以更换个别词语。)
  顶真(又称“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③民歌的基本形式是四句一节,偶尔也有六句一节的。本诗共14节(可让学生自行划分,除第8、11、12三节各6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
  ④民歌中有三种基本手法:叙述,称“赋”;比喻,称“比”;由一事物(往往有具体的形象)引出本题,称“兴”。(可让学生先分析开头两句和结尾四句,提出“兴”和“比”;再说中间——这就是“赋”。)
  四、诵读练习。
  步骤是:
  (1)归纳各段大意,再合并为四大段,分段进行背诵练习;
  (2)每段先齐读,再以点拨方式作诵读指导,然后自由练习背诵;
  (3)检查背诵。下面只写出诵读指导的要点。
  第一段(第1至4节):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要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
  ①前两句写木兰平日在家劳动的情形,应读得缓慢些,读后作稍长停顿。为什么?(要让读者想象她不仅勤劳,而且技巧娴熟。)
  ②“不闻”——谁“不闻”呢?(父亲)这是木兰见到“军帖”之后,出现了不寻常的情况:停机而叹。父亲感到奇怪——这正是情节的开端,当轻声徐徐而读。读完,径直接读“问女”二句。
  ③木兰答父问的基调是深沉的,但其间又有变化。木兰本有所思,为什么偏要说“无所思”、“无所忆”?(宽慰老父)“昨夜”一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家)如此低沉的诗句该怎么读呢?(低而缓)到段末,感情有变化吗?(转为坚定)“愿为”两句应当读得恳切些。
  至此,木兰已说出自己的打算,可是父亲(还有母亲、阿姊)同意吗?(同意)但诗中不提,这是一次“跳跃”。为制造悬念,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第二段(第5至7节):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
  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图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
  ①“东市”一句是承上文“市鞍马”而来,但中间又有“跳跃”,该怎么读呢?(要突然振起)下面三句呢?(要加快节奏)为什么?(军情紧急,刻不容缓。)
  ②第6、7两节既有叙事,又有抒情,诗中是怎样叙述万里征途的?(辞爷一宿黄河;辞黄河一宿黑山,两天就走完了,概括得多好。)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思亲;向往战斗)“黄河流水鸣溅溅”给人怎样的感受?(悲壮)“胡骑鸣啾啾”呢?(战斗的激情。)
  叙述和抒情二者哪一件为主?(抒情)思亲和向往战斗二者哪一种为主?(向往战斗)可见,这段当用抒情的调来读,既刚强又柔婉。
  五、布置作业 。
  1、背诵全诗。
  2、熟练地掌握诗文的意思。
《木兰诗》表格教案 篇5  一、选择题。     1、下列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懈怠(daì)     饭钵(bō)      畏忌(jì)       b、碣石(jié)     藕花(ǒu)    惭色(cán)       c、红妆(zhuāng)  朔气(sù)    咋咋(zé)       d、竦峙(sǒng)    为学(wéi)   可汗(kè)     2、下列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a、杼:织布梭子。 忆:思念。 惟:只。 军帖:军中的文告。     b、可汗: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 市:买。 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日:早晨。     c、溅溅:马叫的声音。 啾啾:水流声。 戎机:军机,军事。 策勋:记功。     d、胡骑:胡人的战马。 度:过。 郭:外城。 扶将:扶持。     3、下列加黑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我旧时裳     显       作       b、山          国        子       c、可          水        流       d、充          心        户织     4、下列各句中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康肃忿然回                               b、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c、陈康肃公擅射                             d、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有(     )       a、以我酌油知之                             b、无他,但手熟水       c、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d、屏弃而不用     6、与“汝亦知射乎”一句含有不同人称的一项是(     )       a、海女知之首                               b、子何恃而往       c、吾射不亦精乎                             d、尔安敢轻吾射     7、下列句子中的语境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尝射于家圃(园子)                       b、次北固山下(停泊)       c、明月别技惊鹊(另一枝)                   d、齐鲁青未了(明白)     8、下列作品,作家,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次北固山下》宋代王湾       b、《如梦令》宋代李清照       c、《西江月》宋代辛弃疾       d、观沧海》东汉曹操二、填空题。     1、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__ 。朔气传金拆,_____________ 。     2、           ,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3、潮平两岸阔,           。           ,江春入旧年。  答案一、 1、 c        2、 c        3、 d        4、 c        5、 a        6、 c        7、 b        8、 a二、 (略) 阅读并回答问题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抱,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给下列字注音。(4分)         勋(     )             赐(     )             姊(     )             朔(     )      2、形近字辨析组词。(8分)          姊(     )       鬓(     )       帖(     )       朔(     )          涕(     )       髫(     )        贴(     )        溯(     )        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线的词语。(6分)       ⑴  策勋十二转(    )      ⑵  赏赐百千强(    )       ⑶  出郭相扶将(    )      ⑷  著我旧时裳(    )       ⑸  雄兔脚扑朔(    )      ⑹  雌兔眼迷离(    )      4、指出第2自然段中的通假字。(4分)       ⑴  “      ”同“      ”      ⑵  “      ”同“      ”     5、回答下列问题。(5分)       ⑴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运用的修辞方法除了对偶之外还有什么?这句话应怎样翻译?           答:      ⑵  “爷娘闻女来…阿姊闻妹来……小弟闻姊来…”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⑶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装”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           答:     6、“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之中有一成语,是      ,意为      。(2分)     7、“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改为陈述语气。         答:     8、诗中最后一自然段意在                  。(2 分)     9、根据要求填写原文。(3分)      ⑴  描写伙伴惊奇的句子:                                      ⑵  表现木兰不贪图富贵利禄的句子:                       ⑶  表现木兰归乡心切的句子:                               答案 1、 xūn          cì          zǐ          shuò        2、 ⑴  姊妹 涕泪         ⑵  鬓角 垂髫         ⑶  字帖 补贴         ⑷  河朔 追溯       3、 ⑴  次          ⑵  有余         ⑶  外城 扶持         ⑷  穿         ⑸  爬搔         ⑹  眯着眼       4、 ⑴  帖 贴         ⑵  火 伙       5、 ⑴  互文;打开我东、西阁的门,坐在阁内的床上。         ⑵  排比;更能突出家人闻归讯的喜悦心情。         ⑶  对偶      6、 扑朔迷离 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7、 反问。双兔傍地走,不能辨我是雄雌。      8、 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加以讴歌和赞美       9、 ⑴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⑵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⑶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一、解释下列诗句上加黑的字词。     1、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      2、万里戎机 (      )      3、气传金柝:(      )      4、出相扶将:(   )       5、雄兔脚扑朔:(    )      6、雌兔眼迷离:(      ) 二、试判断下列诗句哪些运用了对偶,并从课文里再找一找,看看还有哪些诗句是对偶的。     1、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3、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      )      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     5、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三、下列诗句哪些是用了排比的?并体会它们的修辞作用。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四、简答、填写。     1、诗中有三个内容写得详细,即写木兰的(       )、(        )、和(       ),有一个内容写得简略,即写木兰的(          )。     2、诗中(         )两句描写行军疾速情景,(           )两句描写艰苦的战地生活。     3、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眷恋家园生活的诗句是(                               )。五、选出与例句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1、双兔傍地走(     )       a、走观观花                   b、茶走味了                  c、车刚走                   d、漏消息。     2、安能辨我是雄雌?(     )       a、坐立不安                   b、安敢如此                  c、安的什么心               d、安营扎寨     3、木兰当户织(     )       a、捷报飞来当纸钱             b、当着大家谈一谈              c、他会当家                 d、旗鼓相当六、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      郭茂(    )       机(    )       可(    )       鞍(    )        头(    )        啾(    )        气(    )        金(    )      甲(    )       山(    )        红(    )        穿(    )       云鬓(    )       机(    )       地走(    )       百千(    )七、选择对加黑的词理解正确的项。     1、策勋十二(     )     a、次     b、回     c、转动     2、赏赐百千(     )     a、多     b、大     c、有余     3、愿为鞍马(     )     a、市场   b、买     c、集市     4、驰千里足(     )     a、希望   b、愿意   c、能够八、选出译文正确的一项。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2、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a、听不见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听见的是骑马的胡人的叫喊声。       b、虽然听不见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但却听见了燕山胡人的战马声。       c、(木兰)听不见爹娘呼喊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胡人战马嘶鸣的声音。       d、(木兰)听不见爹娘的呼唤声,却听见胡人骑马的喊声。九、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采用了什么方法,连用两次什么作用: (     )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十、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十一、下面的句子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依次分析正确的项是: (     )     1、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比喻 对偶 反复 夸张               b、对偶 对偶 排比 对偶       c、借代 反复 排比 对偶               d、对偶 反复 对偶 比喻十二、选出对下面诗句理解正确的项。     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表现的是:(     )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的是:(     )       a、概述战争的旷日持久,战斗的激烈悲壮。       b、写战争残酷,将士死伤很多。       c、写兵役之苦,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十三、读下列语句,选出停顿恰当的一项:(     )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十四、下列句子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c、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肠胃,针石之所及也。       d、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十五、默写:     1、问女何所思,          。           ,女亦无所忆。     2、旦辞爷娘去,          ,不闻          ,但闻          。旦辞          ,          ,不闻          ,但闻          。     3、万里赴          ,          。朔气          ,          。4、雄兔          ,          ;双兔          ,          ?  答案一、理解字词含义。 1、 但:只,仅                    2、 赴:奔赴                     3、 朔:北方                     4、 郭:外城。出郭,出城外。                     5、 扑朔:爬 搔                   6、 迷离:眯着眼 二、了解对偶常识。 第1、2、3、4是对偶。其中第3是放宽考虑的,因为“去”对“头”不大理想。课文中还有一些对偶句,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三、 了解排比常识。第 2、3、4是排比。作用:“东”、“西”、“南”、“北”四句排比,写木兰为出征作准备,操办急切而井然有序。“爷娘”、“阿姊”、“小弟”六句排比,通过父母姊弟各自符合性别、年龄、身份特征的举止,描写出了家中喜迎木兰的欢乐气氛。“开”、“坐”、“脱”、“著”四句排经通过木兰一连串的动作,表现她归来后喜不自禁的激情。四、 1、 从军动机、怀念亲人、辞官还乡、从军生活。      2、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五、 “走”古汉语中,做“跑”讲。雌兔和雄兔紧贴着地面奔跑。“走马观花”即“跑马观花”,意思是浮光掠影,很不深入。“走味”是失去原味。“车刚走”的“走”是“离开。”“走漏”即“透漏”出。“安能”、“安敢”中的“安”,都是表反问的疑问代词,解为“怎么”。a、c、d、中的“安”,依次为“安定”、“怀着”、“安置、设置”。“当护织”和“当着大家”中的“当”,都是“面对”的意思。其作的分别为“充当”、“主持”、“相配”、“相称”之意。各题正确的答案:1、a  2、b  3、b六、 倩 qiàn      杼 zhù      可汗 ké hán      鞯 jiān      辔 pèi      啾 jiū      朔 shuò      柝 tuò      铠 kǎi      燕 yān      妆 zhuāng      著 zhuó      鬓 bìn      戎 róng      傍 bàng七、 1、 a        2、 c        3、 b       4、 a 八、 1、 a       2、 c 九、 c 十、 b 十一、 b 十二、 1、 c         2、 a 十三、 a十四、 d 十五、 1、 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         2、 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3、 戎机,关山度若飞;传金析,寒风照铁衣。        4、 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阅读《木兰诗》,完成练习。           
  1.选择对字词理解正确的项。           
  ①策勋十二转( )a.次  b.回   c.转动            
  ②赏赐百千强( )a.多  b.大   c.有余            
  ③愿为市鞍马( )a.市场 b.买   c.集市            
  ④愿驰千里足( )a.希望 b.愿意  c.能够
  2.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3.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4.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意思是非常、十分。  
  5.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比喻 对偶 反复 夸张 b.对偶 对偶 排比 对偶
  c.借代 反复 排比 对偶 d.对偶 反复 对偶 比喻
  6.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7.朗读下列语句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参考答案
  1.a c b a 2.a 3.c 4.b 5.b 6.c 7.a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鞍鞯(jiān)         溅溅(jiān)               啾啾(jiū)        b.红妆(zhuānɡ)           霍霍(huò)            可汗(hán)c.唧唧(jī)      朔气(shuò)      燕山(yān)   策勋(xūn)d.胡骑(qí)                      金柝(tuò)                   赏赐(cì)2.下面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但闻黄河流水(但是)万里赴戎机(奔赴)b.出郭相扶将(外城)        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c.关山度若飞(度过)愿驰千里足(奔驰)d.雌兔眼迷离(眯着眼)愿为市鞍马(集市)3.下面是对木兰的几种评价,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a.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b.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战争政策的否定。c.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而且反映出他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d.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爱国精神,而且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抗议。4.按要求默写。(1)《木兰诗》选自宋代__________编的___     _______,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__________        _。(2)描写木兰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的诗句: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描写木兰军营中苦寒生活的句子: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                                  ”。(5)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语段,完成5~9题。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5.解释加点的字。当户理红妆(    )                                    著我旧时裳(    )6.找出文中的两个通假字。7.“火伴皆惊忙”后的冒号有什么作用?8.这节诗采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9.这节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时有好几个场面,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中欢乐的气氛b.木兰喜不自禁的激情c.木兰见到伙伴时喜剧性的场面d.木兰对已失岁月的怀念与感慨 参考答案1.d   2.b   3.a4.(1)郭茂倩   《乐府诗集》   乐府民歌   (2)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5.门   穿6.“帖”通“贴”   “火”通“伙”7.提示下文。8.排比   对偶   9.d
《木兰诗》表格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培养处理题材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详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诵和背诵。
  这首诗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准备出征的急切,奔驰征途的思亲。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现代诗歌,引到将要教学的古代诗歌,引出《木兰诗》(板书诗题)。
  2.教师指出:《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它叙述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板书:木兰)。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4.出示小黑板,引导学生读准上面加黑字的音,辨析一些字的形、义。
  机杼:zhù,织布梭子。不能念zhū,左旁偏旁从“木”,不能与“抒情”的“抒”相混。
  可汗kèhán ,专用名词,不能念kě hàn 。
  鞍鞯:jiān ,马鞍下的垫子,不能念jiàn 。
  辔头:pèi ,缰绳。
  燕山:yān ,山名,不能念yàn 。
  胡骑:jì ,战马,不能念qí。
  戎机:róng,军事。与“戍”的念shù,当防守讲,形音义都不相同。
  朔气:shuò,北方。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与“析”的念xi,当劈开讲,形音义都不相同。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zhuó,穿。与“著作”中的“著”,念zhù,当写讲,形同而音义不同。
  傍地走:bàng ,靠近,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5.教师范读全诗。
  6.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1、2段为第一部分,写出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第3&127;段为第二部分,写出木兰准备出征和奔驰征途。第4段为第三部分,&127;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5、6段为第四部分,写出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乡。第7&127;段为第五部分,吟唱诗歌的人赞美木兰。
  如果有学生把前三段合为一个部分,或把第7段与前两段合为一个部分,&127;也都有道理,应予肯定。
  7.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板书: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板书:表明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板书:毅然代父从军)。
  8.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先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板书:排比铺陈 匆忙购置 急切准备出征)。
  (2)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板书:反复),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板书:烘托),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板书: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板书:奔驰遥远征途)。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的1,三的1、3,四的3。
  2.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园。详略叙述的恰当。
  教学过程  
  1.(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到继续分析后文。
  2.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部分后,引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板书:夸张)。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板书: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板书:烘托),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板书:互渗):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板书:长期激战凯旋)。
  3.指定学生朗读第四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127;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板书:夸张衬托),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板书:功成身退 不慕荣华富贵)。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127;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板书:排比铺陈亲欢)。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火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板书:伴惊),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板书:喜剧高潮结束)。
  4.指定学生朗读第五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板书:双兔为喻 风趣亲切),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板书:赞美谨慎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
  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取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描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6.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木兰
  1.母问女答 表明缘由 毅然代父从军
  3.夸张对偶 烘托互渗 长期激战凯旋
  5.双兔为喻 风趣亲切 赞美谨慎机警
《木兰诗》表格教案 篇7  下面是初中语文《木兰诗》说课稿,仅供参考!
  一、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人教版初一下册第二单元以“热爱祖国”为主题的一篇乐府诗,这也是初中学习的第一篇乐府诗。文章写了女子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果敢智慧的巾帼英雄形象。全诗风格明朗、质朴生动,是学生学习古诗文技能的基础篇章。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接触古文只有一个学期,初步学会了识读,对于通过阅读来理解
  诗文内容、感悟其中的情感,有一定难度。
  学生对木兰形象有一定认知,听过花木兰的故事,对学习本课有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理解古文句子含义,学会翻译古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全诗中精彩语句的学习,体会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的风格,能够辨别和理解“互文”修辞。
  情感与价值观:树立高尚的爱国情感。
  四、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古文的修辞手,积累精彩语句。
  难点:掌握古文修辞手法,句子含义。体会古文的美感。
  五、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采用讲授、启发、欣赏为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
  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采用了故事导入的方法,因为花木兰的故事在我国代代相传,而且本文的情节性很强,预先让学生收集花木兰的故事,了解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以及自学能力
  2、初步朗读、整体感知
  让同学们默读全诗,遇到不懂词语可借助词典,尝试翻译古文。在默读的过程中想一想,每一段的故事情节是什么。故事是如何展开的。
  以小组为单位,归纳讨论各段故事情节,每组选一位代表说出本组的观点。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全班得出本文的故事线索。
  3、抓住重点、释疑解难
  带领学生学习古文,逐段进行研读,课文中的重难点句子、词语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结合学生之前对古文词语、句子的尝试翻译,掌握古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学生结合注释、老师的讲解,对段落进行现代文翻译。
  4、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学生复述《木兰诗》的故事情节。翻译本课所学的互文句。
  5、布置作业
  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尤其是其中的精华篇章。本文质朴生动、朗朗上口,而且在整个初中的古文中地位重要,安排本课的作业:请同学们背诵前4段。
《木兰诗》表格教案 篇8  《木兰诗》是北朝时北方乐府民歌杰出的代表作。北朝民歌因战乱和少数民族风俗的渗入,而展现了一种特异风貌,《木兰诗》是一首淳朴浑厚、简劲粗犷的歌。木兰这一中国文学史上最光彩夺目的英勇女性的形象,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木兰已成了女中英杰的代名词,可见《木兰诗》影响之深远。表现于多方面,笔者以为最为突出的是:承传与创新,简劲与细腻,叙忧与状乐。
  一、承传与创新
  《木兰诗》带有鲜明的民歌风,又具有其创新之处。北朝民歌《折杨柳枝歌》中有这么两首:“敕敕何力力,女子临窗织。不闻机杼声,只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两首诗以女子的叹息声和问答体的形式,将女子内心的隐忧和一种急不可耐的心情表现得毫不掩饰。《木兰诗》的前四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与上引《折杨柳枝歌》前一首形式完全相同,而《木兰诗》紧接着的两句:“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又与上引后一首的前两句完全相同,这可明显看到《木兰诗》承传了北朝民歌中的一种流行语式,但《木兰诗》中的这六句又一反前诗中的“女子”那个人之幽怨,而是有着强烈的对家事的关切以及自动为家庭承担责任的自觉意识。虽然《木兰诗》同样落笔于儿女之思,然而其中饱蘸着木兰对家人的亲情。木兰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婚配,而是战乱给家庭带来的困难:可汗点兵,军书联翩而至,父老无兄。木兰之所以时织时辍,心事重重,是因为替父担忧,替家担忧。《木兰诗》的创新还表现于借儿女之思、亲人之情,写战争之事,写了一个平平常常的劳动妇女弃织从军之思,因此,形式和题材上虽仍为传统型的,然而却光彩照人,展现了中国女性深明大义的高贵品德。这种对民歌形式和题材的承传与创新,既易为人所接受,又能拓展诗歌的容量,可谓蹊径独辟,匠心独运。
  不仅如此,《木兰诗》还承传了《折杨柳枝歌》等民歌的五言传统,但又不拘泥于此,有长短句交错,进一步突出了民歌的流畅自然。从篇制上看,也较同期民歌长得多,后人把《木兰诗》与汉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民歌之“双璧”。
  二、简劲与细腻
  简劲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追求,简劲在《木兰诗》中时带有一种原初色彩的内在活力,因此,既简练,又显得粗犷豪迈、浑厚深沉。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仅30个字就十分简劲地叙写了十年征战的过程。其中“万里”二句,写出木兰跟随大军,飞奔塞上。一个“飞”字既写出战事的匆忙,又写出转战南北、经历的关塞山峦之多。“朔气”二句,则形象地概括了木兰所处的战争环境,从而衬托出木兰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将军”二句,则以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木兰十年不平凡的戎马生涯。这些简劲之笔,以少胜多,不仅写出了木兰的出生入死、终于凯旋的经历,而且写出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诗的结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以比拟手法形象逼真地写出了木兰女扮男装的巧妙与代父从军的勇气,也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她内心的自豪感、自信力。
  《木兰诗》更不乏细腻的铺叙之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四句不吝惜笔墨,巧妙地写出了木兰匆忙而主动地准备行装的过程,对于惨烈的战争,字里行间毫无沉滞之情,笔调相当轻快,显示了木兰代父从军意志之坚定。谢榛《四溟诗话·卷三》评论说:“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的确,这里的铺陈形式优美,音韵和谐,宜于咏唱,又渲染了军情紧急的紧张气氛。再如:“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写征战而紧扣儿女之思,以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细微地刻画出年轻女子细腻的情怀,从而进一步更为深入地表达了木兰对于家庭的感情,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心灵深处兴起的波澜。这种不满足于木兰英勇坚强的一面,也不把乍离双亲的少女情怀简单化,以发掘木兰心灵深处隐秘的手法,客观上也反映出北朝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和痛苦。
  简劲与细腻在《木兰诗》中得到了和谐而完美的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沉的思索。
  三、叙忧与状乐   
  《木兰诗》由两部分构成,前部分写忧,后部分写乐,忧是乐的反衬,乐是忧的归宿,从而深刻揭示了在战争年代与和平年代两个不同时期的广阔的社会内容,寄托着北朝人民良好的愿望和对融融而乐的幸福生活的憧憬。《木兰诗》先写木兰停机忧叹,造成悬念。“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的问答,排除了儿女之思的狭隘情感,从而突出了木兰为失去和平宁静的男耕女织生活而忧虑,而叹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叙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淳朴纯真的女性焦躁不安的心。时局不安,军情紧急,家庭处于危难之中,这是木兰忧心如焚的根由。困难当头,主动承担家庭的责任,从军驰骋万里。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这是木兰忧虑而引发的情思,并终于化作了行为。在从军途中怀念爷娘的感情,其实还是隐隐忧思的阵阵侵袭的流露,忧的是自己的代父远征能否换得家庭的安宁,忧的是自己这家中具有劳动力的人一走会不会给爷娘带来繁重的劳动、持家负担,让仁慈的爷娘倍受精神的折磨,相思女儿而又不得相见。写忧使诗的内容更现实化,使木兰形象更丰满、更亲切。“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归心似箭的表白,不是更让人产生共鸣吗?
  《木兰诗》状乐的部分笔调轻捷流转,生动鲜明,真切有味。“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一系列喜悦场面的铺叙,将木兰为和平生活重新获得而乐的情怀展示得淋漓尽致,也将木兰家人对木兰凯旋的自豪与欣喜表现得奔放而热烈。《木兰诗》对“乐”的状写,情味浓,寓意深。熙熙而乐的情景,不正是劳动人民从痛苦的忧虑中摆脱出来,抹去战争阴影而产生的一种喜不自禁的挚情吗?这其中不也深刻表现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吗?从“乐”中,人们不难领悟到幸福宁静生活的来之不易,尤其是从峥嵘岁月中走过来的人们。
  《木兰诗》艺术美的三个方面,完成了对女中英杰的多方面的刻画,使人们看到了《木兰诗》章法井然,人物形象丰满。木兰不单是一个赳赳武失,更是一个有着细腻情怀的女子。她身上既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也具有耀眼的理想光辉。《木兰诗》彪炳千古,而木兰则光耀千秋。
《木兰诗》表格教案 篇9  [教学目标及重点]
  l、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资源]
  1.录音机:伴奏带。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哪一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学生讲故事)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好,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木兰诗》中是怎样塑造木兰的形象的。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解决生字词。
  2.解题:《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三、共同、研习课文
  1.二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请根据课文进行探究分析。
  明确:(学生的发言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结合课件适当引导并指导学生诵读)
  文章开头写木兰的停机叹息,设置悬念,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板书: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 木兰想到了什么?“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原来,是木兰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既考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深明大义、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写出木兰做入伍前准备,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板书:急切准备)和赴战地途中的见闻、感受。先写木兰紧张筹备,整装待发。用“东” 、“西”、“南”、“北”这种民歌常用的铺陈手法,借以突出准备工作的繁忙。“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句诗写出了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地的荒凉。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板书: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板书:征途遥远)。 既表现了一个女孩子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感情,又写出了出征的历程,行军的疾速。读着,我们好像听到了黄河的涛声,燕山的马嘶,看到主人公纵马奔驰在漫长崎岖的征程,去迎接战斗。
  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木兰十年征战的情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给我们描绘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渲染了战场的气氛和环境的艰苦,描写简洁、生动,使我们好像听到了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使我们好像看到了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十年的征战的血与火的考验,使木兰经受了严酷战争的磨炼,终于历尽艰辛,屡克顽敌,成为建立了赫赫战功的英雄而凯旋归来。对一个改扮男装的女孩子,有着多少不寻常的经历啊!在呵气成冰的夜晚,木兰肯定会有很多次思念家乡的彻夜不眠,也肯定会有很多次怀着家丑国恨和战友们风驰电掣,越过数不清的山山水水去艰苦战斗。
  木兰战功卓著,入朝受赏,“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勋位如此之高,赏赐如此之多,然而,木兰却不屑一顾。她深切地怀念着故乡。十年奋战对她来说,并非为了受赏加爵,而只是为了争得安定地从事劳动的生活权力,因此,木兰坚决地作出了解甲归田的请求。处于长期封建战争动乱中的人民,十分渴望和平美好的劳动生活,他们把这一愿望,寄托于木兰形象之中。木兰辞归这一情况的设置,正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理想。“辞官”一节,在木兰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木兰在建立功勋后,没有以此为阶梯,进入统治阶级的行列。相反,却解甲归田,回到了人民之中。因而使这位古代女英雄的艺术形象,放射出耀眼的光彩,也使诗歌具有强烈的人民性,而有别于封建文人的作品。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几句诗写出了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的情景,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几句诗写出了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到此为止“完成了木兰这一艺术形象的最后一笔,一个淳朴、勤劳,既英武豪放,又美丽动人的古代杰出女英雄,栩栩如生地立在人们的眼前。“出门看火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穿上男装,在战场上驰聘格斗时,同男战士一样吃苦,一样勇敢,根本分不清是男是女。木兰以超出一般男子的卓著功勋和蔑视功名富贵的美好心灵,受到了人们由衷的赞美。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分析时,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达到当堂成诵)
  2.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认为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学习她身上哪些金子般的东西?
  明确:(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发言)(木兰形象分析)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3.你打算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自由发言)
  四、布置作业
  建议:以《木兰诗》为例,第八周的这堂课是否可以上成学生合作探究活动课(第六个教学过程),或探究结果汇报课(第七个教学过程)。教后记:这首诗写的是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花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的喜爱。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抓住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族情味的特点,背诵起来也是朗朗上口,不是那么的枯燥。
《木兰诗》表格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及重点]
  l.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哪一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学生讲故事)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好,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木兰诗》中是怎样塑造木兰的形象的。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解决生字词。
  2.解题:《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
  明确:(用课件打出)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三、共同、研习课文
  1.二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请根据课文进行探究分析。
  明确:(学生的发言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结合课件适当引导并指导学生诵读)
  文章开头写木兰的停机叹息,设置悬念,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板书: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 木兰想到了什么?“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原来,是木兰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既考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深明大义、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写出木兰做入伍前准备,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板书:急切准备)和赴战地途中的见闻、感受。先写木兰紧张筹备,整装待发。用“东”、“西”、“南”、“北”这种民歌常用的铺陈手法,借以突出准备工作的繁忙。“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句诗写出了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地的荒凉。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板书: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板书:征途遥远)。 既表现了一个女孩子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感情,又写出了出征的历程,行军的疾速。读着,我们好像听到了黄河的涛声,燕山的马嘶,看到主人公纵马奔驰在漫长崎岖的征程,去迎接战斗。
  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木兰十年征战的情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给我们描绘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渲染了战场的气氛和环境的艰苦,描写简洁、生动,使我们好像听到了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使我们好像看到了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十年的征战的血与火的考验,使木兰经受了严酷战争的磨炼,终于历尽艰辛,屡克顽敌,成为建立了赫赫战功的英雄而凯旋归来。对一个改扮男装的女孩子,有着多少不寻常的经历啊!在呵气成冰的夜晚,木兰肯定会有很多次思念家乡的彻夜不眠,也肯定会有很多次怀着家丑国恨和战友们风驰电掣,越过数不清的山山水水去艰苦战斗。
  木兰战功卓著,入朝受赏,“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勋位如此之高,赏赐如此之多,然而,木兰却不屑一顾。她深切地怀念着故乡。十年奋战对她来说,并非为了受赏加爵,而只是为了争得安定地从事劳动的生活权力,因此,木兰坚决地作出了解甲归田的请求。处于长期封建战争动乱中的人民,十分渴望和平美好的劳动生活,他们把这一愿望,寄托于木兰形象之中。木兰辞归这一情况的设置,正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理想。“辞官”一节,在木兰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木兰在建立功勋后,没有以此为阶梯,进入统治阶级的行列。相反,却解甲归田,回到了人民之中。因而使这位古代女英雄的艺术形象,放射出耀眼的光彩,也使诗歌具有强烈的人民性,而有别于封建文人的作品。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几句诗写出了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的情景,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几句诗写出了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到此为止“完成了木兰这一艺术形象的最后一笔,一个淳朴、勤劳,既英武豪放,又美丽动人的古代杰出女英雄,栩栩如生地立在人们的眼前。“出门看火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穿上男装,在战场上驰聘格斗时,同男战士一样吃苦,一样勇敢,根本分不清是男是女。木兰以超出一般男子的卓著功勋和蔑视功名富贵的美好心灵,受到了人们由衷的赞美。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分析时,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达到当堂成诵)
  2.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认为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学习她身上哪些金子般的东西?
  明确:(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发言)(木兰形象分析)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3.你打算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自由发言)
  [布置作业 ]
  请你以本诗为素材,以《木兰传》为题编一则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你的朋友听,看谁讲得好。  
《木兰诗》表格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教学重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3、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填空。
  1、《木兰诗》讲述了木兰 _______ 的故事。
  2、《木兰诗》选自 (朝代) 编的 。这是南北朝时期 的一首乐府民歌。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朔气传金析 (朔:北方) .
  策勋十二转 (转:次) .
  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 .
  愿为市鞍马 (市:买) .
  对镜贴花黄 (贴:通“帖”,粘住)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过关越山,飞速而行。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白色的月光与雪光交织着,
  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
  3、将军百战死,壮士二年归:(互文)“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窗对镜理云鬓,当窗对镜帖花黄。”
  4、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
  二、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学生四人一小组分组讨论、探究。之后,统一结论。)
  例: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师总结木兰形象特点,并一边分析,一边板书: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1)第2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学生讨论明确:
  并不繁琐。①渲染战前紧张气氛,表明战事紧迫。②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③乐府诗常用的一种铺陈写法。
  (2)第4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3)第5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渲染了木兰一家人团聚、欢乐的气氛,表现了木兰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
  (4)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5)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3、详略分析: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明确:
  从军缘由――详写
  出征前准备――详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详写
  家人迎接――详写
  木兰改装――详写
  (2)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木兰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总之,诗歌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4、课堂小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详略得当,并运用了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方法,这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些特色
  三、说话训练
  教师请学生任选下面三个话题中的一个话题,进行说话练习。
  (课件展示)
  1、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
  2、假如“你”就是木兰姑娘,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3、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四、写作训练
  这么多优点集中在她身上,她既是现实人物,又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理想的化身。为了更深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我提议,每人创作一首小诗,热情讴歌劳动人民的优秀女儿花木兰。这里有几个参考题目:
  1、爹爹,让女儿替你去出征
  2、妈妈,我回来了
  3、英雄颂歌
  4、中国,请记住这光辉的一刻
  5、绝响
  (提示:可选用任何一种人称;可写出发前,送别,征战生涯,归来团聚时;可写一句、两句,一段、两段。)
  例句展示:
  历史,请永远记住这光辉的一刻
  当侵略者的铁蹄踏碎了你
  一个普通女子的生活梦想
  你义无返顾的迈出了
  这历史的、壮丽的、诗的一步
  天空的雄鹰被你惊呆了
  广袤的中华大地被你惊呆了
  侵略者的野心也被深明大义的你惊呆了
  是双亲的恩情养育了你
  是北方这片柔情的土地滋润了你
  是你的人民的智慧和勇敢提升了你
  木兰
  英雄的名字
  英雄的民族
  木兰
  五、反馈练习
  (1)《木兰诗》中描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木兰诗》中表现木兰操办军备物资急切而又井然有序的诗句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3) 《木兰诗》中描述木兰矫健的英姿和行军之快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4)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和恶劣的环境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
  六、教学反思:
  《木兰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一直以来,都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在本课设计时,力争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注意创设情境,注意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精心设计,层次清晰,环环相扣,经过实践,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也反映出了以下方面的不足:比如:学生的知识面还不够宽,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时,气氛还不够热烈,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待增强等,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都需要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
  七、板书设计:
  深明大义 深明大义 英勇善战 果敢坚强 不慕名利 谨慎机敏
《木兰诗》表格教案 篇12  备课组初一语文班级层次 第  1  课时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孙清华课题:木兰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适当介绍诗词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与思想加强朗读教学,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的意境与艺术魅力情感与态度学习木兰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重点与难点体会词的意境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环节教 师 活 动 、 方 式学生活动、方式情景导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它常用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诗歌的艺术魅力吧!首先我们来学。  教  学  内  容 一:介绍木兰诗产生的背景   请同学讲卡通电影花木兰的故事后,教师讲述:这首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民歌。从历史和地理的条件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诗产生在民间,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二:教学课文1:鼓励学生个别朗读,听的同学字的读音2:自由朗读,了解诗歌主要内容。3:双边互动,讨论诗歌内容:从诗歌开头四句,我们想象出那是怎样的一个场面?通过问答的形式,第二段点明了什么情节?承接上节的“愿为市鞍马”,第三段写了哪几句?是否一定要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去买这些东西?第三段接下来的几句,写出了什么内容?用什么修辞手法第四段主要写什么?试逐句分析后再概括内容第五段写木兰回朝,天子对她怎样?她的要求是什么? 贯彻课改精神,提高课堂质量楚州区第四中学备课纸 教学环节教 师 活 动、方 式学生活动、方式教  学  内  容第六段写木兰回乡写了哪些内容?高潮在哪里?第七段是附文,是吟唱者对木兰的赞词,用的什么修辞手法?四:互动后明确上述问题五:分散朗读,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六:理解人物: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人物形象?怎样评价这一人物?1:分组讨论后再交流2:明确:全诗塑造的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全诗赞扬了木兰的英雄气概与爱国精神。作为一个女子能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不被同伴识破,足见其才干非凡。七:分析诗歌写法上的特点1:详略得当再读全诗,思考这首诗是怎样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2:全诗恰当的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举例说明对偶: 排比: 互文: 附板书:                  木兰诗1:代父从军,征途思亲2:艰苦征战,十年凯旋3:辞官回乡,亲人团聚4:吟唱附文,隐喻赞颂 小结与作业 这是南北朝时的一首北方民歌,叙述的上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感悟  
《木兰诗》表格教案 篇13  同学们,我们已经疏通了《木兰诗》的字、词,串讲了诗句的大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首诗。先检查一下朗读作业完成情况。
  点一生读课文。
  一生评议:她读的很流畅,但前后语调一致,没有区分悲伤、忧愁和喜悦的感情。
  师:同学们读的很不错,评的也很不错。这堂课我们要在理解人物的基础上读出对人物的感情,对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判断对一个人该持有什么样的感情,先要了解他,了解他都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心里又在想些什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连线练习。
  代父从军 5——6
  辞官还乡 3
  征途想家 4——5
  屡建战功 1——4
  一生上去连线,另一生上去作了修改,结论为:
  代父从军 5——6
  辞官还乡 3
  征途想家 4——5
  屡建战功 1——4
  师:打乱秩序后再整合信息,是一道有些难度的题,大家这么快就做好了,不错。看看,情节的正常秩序是怎样的呢?
  生:代父从军、征途想家、屡建战功、辞官还乡。
  师:很好,思路很清晰。这就是诗中告诉我们的木兰所做的一些事。不过这样的粗线条还不足以让我们的心跟木兰贴近。这么一篇千古传诵的名篇,这么一个广受爱戴的女英雄,她身上一定有些什么东西是我们还没有发现的,擦亮灵魂的眼睛,从文里文外找一找感人的镜头,读一读精彩的片断。
  生:木兰征战回家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的情景很感人。
  师:能不能具体点?
  生:我觉得此时她的父母一定年纪很大了,走路都颤巍巍的,还相互搀扶着出城迎接,他们盼望了这么多年,担心了这么多年,木兰回来,他们的心情一定很激动,边走边流泪。
  师:说的好。
  生:我觉得木兰很不简单,不光是女同胞心中的英雄,更是男同胞心中的英雄,一个花家的小女子,大胆地走向战场,克服了想家、思念亲人的情绪,与男儿一样过着艰苦的野外露营生活,立了大功,我觉得她很勇敢、坚强。
  师:不错。你刚才说花家的小女子,女同胞听了可能要不高兴的,你觉得呢?
  生笑:花家的女儿。
  师:改的好。我觉得你的感受很细腻,注意到了一些细节性的东西。把表现木兰征途想家的段落给大家朗读一遍,好吗?(生读)
  生:木兰辞官还乡的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她对爹娘是那样孝顺,为了孝顺,把一个女孩子最宝贵的青春留在了战场;为了孝顺,她舍弃许多人苦苦追求的荣华富贵,回家报答双亲养育之恩。
  师:好,说到这里,请大家回忆昨天看的豫剧《花木兰》,其中木兰回家报恩的唱词,有没有人记得?
  生:平了贼儿回家,一天也不停,快马加鞭赶回家门,我孝敬娘亲啊!
  师:能不能唱?
  生:不能。
  师:有没有人能唱,一丁点?
  生唱:平了……贼……儿……
  师:(掌声中)谢谢,虽然只唱了半句,可是韵味尽出,让我们过了一回河北梆子的瘾。从大家的发言中,我感到大家与木兰又走近了一步。思考一下,木兰的生活理想是什么?
  生:孝敬爹娘。
  师:还有呢?
  生:过一个普通女子的耕织生活。
  师:是的,这本是很容易实现的,可战争改变了木兰的命运,她必须为实现理想而走一段曲折的道路,为了更多的人能顺利实现自己的理想,她作出了非常人所能作出的牺牲。小结一下,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多人:勤劳、孝顺、勇敢、刚强、机智、有短识、纯朴高尚。
  师:这么多优点集中在她身上,她既是现实人物,又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理想的化身。为了更深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我提议,每人创作一首小诗,热情讴歌劳动人民的优秀女儿花木兰。这里有几个参考题目:
  1.爹爹,让女儿替你去出征
  2.妈妈,我回来了
  3.英雄颂歌
  4.中国,请记住这光辉的一刻
  5.绝响
  师:可选用任何一种人称;可写出发前,送别,征战生涯,归来团聚时;可写一句、两句,一段、两段。开始吧,说不定你有诗人之才而你还不知道呢。
  生写。
  师:把自己的诗跟大家交流一下,谁先来?
  生:朝廷军帖多成山,爹爹年老不能战,花家没有男子汉,我愿替父去出战。(掌声)
  师:还挺压韵的,写的不错,下一位?
  生:古往今来几英雄,木兰当数排第一,英勇机智杀数敌,是我中华好儿女。(笑,掌声)
  师:啊,是一首打油诗吗,也还不错。
  生:看,火红的太阳升起来了!木兰啊,勇敢地代父从军!老母亲,泪眼簌簌,再三嘱咐儿要小心;老爹爹,颤颤巍巍,送娇女踏上征程。木兰,你是咱中华民族的好儿女,我们为你骄傲,我们为你自豪!(掌声)
  师:不错,结尾还可改含蓄一点。
  生:匈奴们去死吧!让木兰的剑,沾染敌人的血;让木兰的精神,辉映着她的英姿!爹爹呀,女儿不会辜负您,请您等待儿凯旋归来的那一天。(掌声)
  师:有气势,散发着一股英雄豪放之气。
  生:娘呀!是你把我养大,教给我劳动谋生的本领;爷呀!是你教我武艺,使我成将不死沙场。爷娘的恩情似海深,今生今世报答不尽!(掌声)
  生:妈妈!妈妈!儿回来啦!儿不孝!儿不孝!没能留在您的身边。今天,儿回来了,再也不离开您了!您知道吗?儿在外面是多么思念您。平了贼儿快马加鞭,儿赶回来孝敬您啊!(掌声)
  师:谁言儿不孝,儿还是孝的,那是一种大德大孝。大家的诗把我们的教室装扮成了诗的殿堂,诗的海洋。老师也写了一首,念给你们听:
  历史,请永远记住这光辉的一刻
  当侵略者的铁蹄踏碎了你
  一个普通女子的生活梦想
  你义无返顾的迈出了
  这历史的、壮丽的、诗的一步
  天空的雄鹰被你惊呆了
  广袤的中华大地被你惊呆了
  侵略者的野心也被深明大义的你惊呆了
  是双亲的恩情养育了你
  是北方这片柔情的土地滋润了你
  是你的人民的智慧和勇敢提升了你
  木兰
  英雄的名字
  英雄的民族
  木兰(掌声)
  师:同学们的诗写的很好,老师写的也不错,为什么我们都能写出这么好的诗?
  生:因为我们走进了木兰的内心世界。
  生:因为我们都喜爱木兰。
  师:的确,不是我们的诗写的好,是木兰这个女子太美好了,美好的事物就应该与诗相配。放声朗读,把你们对木兰的感情尽情的读进去吧!(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
  生读。(掌声)
  师:评一下,还有一点什么不足?
  生评:前面还可以,后面喜悦的感情没读出来。
  生评:“旦辞爷娘去……”一节应读出木兰的想家、孤独、想哭的心情。
  生评:段和段之间没有停顿。
  师:把这些意见揉进朗读中去,效果会更好,还有谁愿为大家朗读?
  生读。(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师:读的真是棒极了。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了木兰的精神品格,我们才可能朗诵的这么好。大家对这首诗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一起解答。
  生:木兰回乡后怎么不去相亲?
  生:她当然要去相亲的,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就拍了木兰相亲的事。
  生:木兰回来了,家人是笑还是哭?
  生:母亲也许会哭,弟弟肯定会笑。
  生:这眼泪包含的东西太多了,母亲的哭,是高兴的哭;母亲的泪,是含笑的泪。
  生:花木兰为什么要去从军?
  生:因为朝廷要她父亲出征,而父亲年老多病,不能出征,木兰又没哥哥,她弟弟还小,所以只有她去。(掌声)
  生:为什么她姐不去?
  生:因为她姐没她那么勇敢。
  生:因为全世界只有一个人能成为花木兰。(掌声)
  生:木兰为什么不当官?
  生:因为木兰的生活理想是守在亲人身边,过一个普通妇女的农耕生活。
  师:木兰为理想而生,为理想而死,终生无怨无悔,她的品格正在一代代中华儿女身上延伸。今天的作业,把这首诗有感情的朗读给父母听。下课!(掌声)
《木兰诗》表格教案 篇14  教学设想
  前面已经说过,初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能留到课后。.这首诗尽管长达330字,也要当堂背下来。当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确无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设想要点如下:
  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如果学生中有人在课前就背了下来,也要请他们作背诵表演,总之,要把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浓的。
  二、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加快记诵的速度。这首诗共14节,除“万里”“爷娘”“开我”三节各有六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容易成诵。诗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间有顶真(又称联珠,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来也有助记诵。   
  三、要讲得精当、简练。须知,名篇中词语句的解释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必须严格区分学术研究和教学要求,认定一种解释即可,用不着辨析、征引;分析内容但求具体、贴切,不贴政治标签,不用空洞的赞语;修辞常识(如“互文”)也要讲一点,不讲可能产生误会(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四、在水平较高的教学班,可以搞一点鉴赏。
  教学内容和步骤
  A(适用于一般水平)
  一、解题。  
  [说明]诗中有多处涉及历史背景,不交代学生不明白;零零碎碎地讲,既费时又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效果不见得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借“解题”之名,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讲。
  教师讲述要点:     
  ①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②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③北魏是鲜卑族人的政权,鲜卑族当时已逐步汉化,所以诗中将皇帝既称“天子”,又称“可汗”。
  ④北魏的末期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实行府兵制,应征从军的人须自备鞍马、弓箭等物,诗中“东市买骏马”一节即来源于此。   
  ⑤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⑥读这首诗要注意两点:一是诗中有“互文”,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
  二、正音解词。     
  以下的词语(加点字要求正音)可抄出来,让学生在预习中看注释或查字典,到课上再作检查。下面只注注释中无注音及释义者。
  三、教师及个别学生诵读全诗。
  这一步关系到学生能否进入诗中的境界,如只视为教学程式,则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作精心准备,反复练习,使自己的诵读具有充分的感染力。下面讲几个要点,供教师参考。
  1.前两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些。木兰答父问表现了忧国忧家之情,要读深沉些,至“愿为”两句转为坚定。
  2.第3段第1节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2、3节要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应注意的是,既要抒发主人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3.第4段的基调是悲壮,读时头脑里要有“平沙列万幕”的视象,每两句作一气读,速度更慢——须知,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
  4.第5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意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毫无居功之意。
  5.第6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节奏有变化: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应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
  6.第7段是歌者的赞辞,最后一句慢读,使有余韵。
  四、诵读练习。   
  这是本课的主要环节,教学步骤 是:(1)齐读课文两遍,第二遍分段朗读并归纳各段大意;(2)提示记诵的方法,然后分段练习背诵;(3)检查背诵。在此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诵读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作简要的解释或提示,促使学生加深领悟。
  段意如下:
  1.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第1、2段合并)
  2.自备鞍马,从家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     
  3.概述十年战斗生活和胜利后归来。
  4.入朝受赏,辞官回家。
  5.到家后的欢乐情形。
  6.歌者赞辞。
  记诵要领如下:
  1.歌者赞辞一节易成诵,可以略而不计,要首先背熟故事本身。诗中叙故事共用13节,课文分为六段,无妨将1、2段及第4、5段分别予以合并,使每段各有3叫节。如此,一段一段地练习记诵,就会容易得多。   
  2.要一边诵读一边思考,用心领会作者的意图。例如:
  “可汗大点兵”一节,反映了当时官情紧急,征兵刻不容缓。父女对话至“从此替爷征”便嘎然而止,下面的情节让读者自己去设想。
  购鞍马一节,东南西北跑遍,每处只购一物,不是找麻烦,而是要借此烘托木兰的英雄形象。“旦辞”两节不是单纯地写木兰的思亲之情,要着重理解“但闻”所说的内容,想一想黄河声悲壮、燕山胡骑鸣在英雄心中引起的感情。     
  战场生活一节写法特殊。我国古代诗歌中写战争惨酷场面者不少,\而此篇独写战场夜景,重在烘托女英雄坚韧不拔的意志。“明堂”一节只写天子,而众臣环列之景已在其中;“可汗问欲”一节有省略,其实是问“愿为尚书郎否’:,这样才能跟下句接通。
  迎木兰一节,爷娘、姊、弟看似各主一事,其实不然,姊、弟岂有不出郭相迎之理,爷娘除迎接而外,恐怕也有不少的事要做,但写诗只能如此,总之,要想得细致一些,才能体会到全家的喜庆情状。木兰开门坐床一节,表现了她对故居的热爱;恢复女儿妆一节,更显出这位平民英雄的本色。伙伴的赞语要跟上文“朔气”两句联系起来看,才能体会此中的韵味,说明木兰在极其艰苦的战斗环境里表现得勇敢、坚强,跟其他战士相比,毫无逊色。
  [说明]以上内容也可以设问让学生回答。     
  3.每段试读两三遍后就应试背,并用铅笔将背不出或背错了的字句画出来,提醒自己注意;得到大体成诵,同桌的同学可以相互检查。
  五、总结全课。
  1.讨论木兰的英雄形象,
  拟用问题导入  :这首诗流传一千多年,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代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   
  2.引导学生认识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1)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有怎样的特点?(开头是一幅生动的画面,用的是民歌中起兴的手法;结尾赞美木兰,用的是比喻。)按:故事本身的写法,在民歌中称“赋”,三者合起来,正是所谓“赋、比、兴”——这一点暂时不必讲给学生听。
  (2)民歌中叙事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①复沓,如“问女”两句、“女亦”两句以及“旦辞”两节;②排比,如“东市”一节“爷娘”一节;③顶真(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关于对偶,唐以前乃至先秦以前的诗文中已经有之,但不像后来那样有严格要求,诗中的对偶有“朔气”两句、“将军”两句(工整,系后来文人所加)、“阿爷”两句、“坐我”两句、“脱我”两句、“当窗”两句、“雄兔”两句(以上均不够工整)。
  讲以上修辞手段的目的是促进记诵,不宜作发挥。
  3.关于“互文”的解释。     
  (1)“东市买骏马”四句,意思是紧张地备办鞍马,突出木兰的英雄形象,不是一个市场买一件可需之物。这是民歌叙事的特色,如果只说一处,则淡乎寡味,读几遍就能体味出来。
  (2)“开我东阁门”两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坐坐,不是开了东阁门而不进去,却转身跑到西阁的床上坐着。
  (3)“当窗”两句,意思是当着窗子,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4)“将军”两句,前面已说过,无须重复。
  六、留作业 :背诵这首诗。
  (《初中语文第一册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推荐阅读:
  • 《木兰诗》表格教案(精选17篇)
  • 木兰诗的教案(通用9篇)
  • 《木兰诗》教案(通用13篇)
  • 《木兰诗》教学节录分析(精选12篇)
  • 木兰诗教案(通用12篇)
  • 《木兰诗》起源(精选13篇)
  • 表格教案设计
  • 教案模板表格
  • 教案表格模板
                             
                   
                   
                     
                            《木兰诗》表格教案(精选14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