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回复: 0

《泊船瓜洲》教学案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6 01:3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泊船瓜洲》教学案例(精选12篇)
《泊船瓜洲》教学案例 篇1  古诗作为小学中的重要内容,古诗教学应从学生的现实出发,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通过生活来认识古诗,而不是用古诗来认识生活。我们的课堂应不仅仅关注古诗本身,还应让学生真正感悟古诗。下面就结合《泊船瓜洲》的部分教学谈谈我的教学思考。语文教学
  教学片断一:
  导入,交流资料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课前老师请你们收集了诗人王安石的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他的生平,以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生:老师,王安石是宋代人,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官,先后两次担任宰相,推广变法,是一位有名的政治家。
  生:通过查资料,我知道了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由于他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倔强的性格,其诗常以梅花,苍松,劲竹相经善于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句
  生:我知道了这首诗是他第一次被免职后又被任命为宰相时在上任途中所作的一首诗。
  师:同学们搜集的资料非常有价值,因为了解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对我们理解古诗非常有帮助。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首先要了解诗的写作背景和诗人在写诗时的心境,让学生跨越时空走进诗人的生活,从而为更好的理解古诗打下基础。)
  教学片断二:
  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师:老师想考验同学们的自学能力,除了了解诗人背景外,你还知道哪些学习古诗的好办法呢?
  生:老师,我们可以结合注释、插图理解诗意。
  生:老师,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
  生:我们还可以抓重点词句理解诗的内容。
  师:对,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好办法,下面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法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小组合作学习古诗,一会咱们来汇报好吗?
  生:合作自学
  (设计意图:在学习古诗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自读自悟,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自我的角度来解读古诗,这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好办法。)
  师:同学们学好了吗?“三人行,必有我师”咱们一起交流学习收获好吗?
  生:老师,我读懂了前两句,意思是京口和瓜洲只一水相隔,钟山与京口也只隔着几座山。从“一水间,只,数重山”这几个词中我感到作者很思念家乡。
  师:为什么呢?
  生:你看插图上京口与瓜洲,钟山与京口离的都很远,我觉得是因为作者思念家乡所以在心里觉得很近。
  师:是呀,钟山是作者第一次被贬职时的居住地,假如你是作者,来到江边,望着对岸,而你的家乡就在对岸,你的心情怎样?
  生:思念家乡,很留恋
  师:谁能读出作者的心情?
  生:指读,评读,齐读
  师:你还谁懂了什么呢?谁愿继续汇报?
  生:老师,结合注释我读懂了后两句,意思是:“春风又把江南的岸边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我的故乡呢?我从“绿,何时,还”感受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师:你很会学习,并且体会到了作者的心情。但“江南岸”是江南的岸边吗?谁有不同意见?
  生:我觉得不是,应该是长江的南岸。
  师:你为什么这么肯定呢?
  生:题目的意思是把船停在瓜洲,注释里说瓜洲在长江北岸,而且从插图上我看到作者在水边遥望对岸,所以我认为江南岸是长江的南岸。
  师:那么把自己当成诗人,让我们留恋的读读后两句好吗?
  生:自由读,指读,评读,齐读
  师:同学们把“绿”字换成别的字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因为一个“绿”字仿佛让我到了万紫千红的春天的美景。
  生:一个“绿”字可以完全概括江南春天的美景。
  生:让我想到了绿树、绿草、绿油油的田野……
  师:是呀,一个“绿”字写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多美呀!假如你是作者,看到此情此景心情怎样?
  生:一定很高兴,很舒畅。
  师:是呀,作者就要上任当宰相了,思乡之余心情一定很-----
  生:高兴、得意……
  师:对,这一句也正是诗人奉旨进京时喜悦心情的写照。让我们一齐“春风得意”的读读这一句.
  生:齐读
  师:本来上任是一件高兴的事,王安石又可以做宰相了,为什么还想着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生:我知道了,一定是他想到了第一次被免职的经历,对前途有点担忧。不知道这次能怎么样。
  师:你理解的真透,诗人正是想到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推行变法的困难,联想到第一次被免职的情景。于是,又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生: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此时,诗人的心情是多么复杂的,你就是诗人,咱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好吗?
  生:自由品读,感悟诗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背景,容入诗中理解诗人复杂的心情,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把自己当成诗人在反复诵读中深切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意境,与诗人同喜同忧,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古诗。)
  案例反思: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在教学中我放开手脚,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对诗中的情与景进行自我范围内的初步理解。汇报时,从品词、品句入手,结合诗人创作诗词的背景,重点抓住“情”反复引导。让孩子们在品读中既能够感受到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又能够体会到诗人上任途中那种春风得意又顾虑重重的心情。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把自己当成诗人,随着诗人的脉搏一起去感受跳动。让学生真正感悟古诗,将古诗多元解读,丰厚学生的文化素养。
《泊船瓜洲》教学案例 篇2  北海高庄小学    王丽霞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短短28个字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在教学时,我尝试用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理解课文,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片断一:
  师:“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谁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沉默。
  师:再读这两句诗,结合课下注释,用简单的示意图来标明京口、瓜洲、钟山的位置。
  生纷纷读诗,读注释、思考、画图。
  师指名一生上台板画、讲解,大部分学生认为他画得正确。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
  生读。
  师:谁来解释一下这两句诗的意思。
  生争先恐后举手。
  生:京口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再翻过几座山,就是我的家乡钟山。
  师:看看你画的示意图,你认为作者所在的地方离家乡远吗?
  生:远。
  师:但作者认为——
  生:很近。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一水间,只隔”这两个词看出来的,尽管作者离家乡很远,但他看来却很近,这说明他特别想家。
  片断二:
  学完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之后,我在学生板画的示意图上补充了一艘小船,一轮弯月。
  生:老师,我认为画成十五的月亮更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圆月代表团圆,看到圆月,诗人就更想家了。
  学生讨论,均认为画成圆月更恰当。
  反思:
  1、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在备课时,我已预料到学生可能弄不清京口、瓜洲、钟山的位置,我想,与其告诉学生,不如让他们自己动脑动手找到答案,板画设计的过程就是“授生以渔”的过程。板画所画充分调动了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不但能学会,而且会学。在学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
  2、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一提到新课程,老师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自主、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等词语,但在具体的授课中却总是不放心,忍不住包办代替。这节课让我领悟到,其实在我们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值得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研讨训练的机会,学生也完全有这样的能力,甚至会比老师理解得更到位,给我们以启发。因此只要我们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善于发现,善于思索,相信学生的心灵一定会在你的指导下得到放飞。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泊船瓜洲》教学案例 篇3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镇的心境。
  诗句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同时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热爱。由此可见,本文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审美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良好教材。
  鉴于以上的认识,根据教材要求,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结合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我确定教学目标 如下:
  1、启发想象,领会意境,进行热爱家乡教育。
  2、动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充分理解诗意,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诗歌“只有入境,才能悟神”因此,我把想象意境,领会诗情,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再现诗歌描绘的情境是教学的关键。
  根据以上几点,在教学作如下尝试:
  首先让学生回顾描写春天的诗句。这样,复习了旧知,加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通过有感情的背诵把学生引入到了学诗的情境当中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不是第一次学古诗。因此,学习课文的开始,我就让学生回顾学古诗的方法。然后,进行归纳,给出方法。这样设计实际是给出了学生的学路。同时,也渗透了教者的教路,使教和学统一起来。通过学法的运用,促进小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
  在理解诗意中,我采取了“先扶---后放”的办法。先扶学前两句,“读诗句----解字词-----串讲诗意----体会两句话的作用”。为配合诗意的理解。教师板书,目的是在学法上“教”学生,使其掌握方法为其智力经验的形成奠定基础。让学生自学三、四句,并以汇报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板书)
  通过对学习方法的运用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大意,为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奠定基础。
  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我放在引导学生领会诗的意境上。
  这一过程,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进行。
  第一种方法:设境想象法
  运用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美的配乐,美的解说,美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
  第二种方法:重点字词剖析法
  这样设计,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避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无重点,无深度,无层次的串讲串问,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教学的第三个步骤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最后,让学生动笔,完成以下的巩固练习。避免在古诗教学中,只动口不动手的现象,通过练习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接收信息反馈。
  总体上讲,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
  1、挖掘诗句的内涵,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
  2、积极创设情境,进行学法指导。
  3、抓住重点剖析,进行扎实的训练。
《泊船瓜洲》教学案例 篇4  一、读题审题
  t:同学们已经知道,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上的课文是——
  s齐说课题:古诗三首/古诗词三首(声音参差不齐)
  t:没听清楚,谁来告诉我。有些同学漏了一个词。你说。
  s个别:古诗词三首。
  t:对,古诗词三首。哪两首是诗,哪一首是词,明白吗?你说。
  s:《泊船瓜洲》《秋思》是诗,《长相思》是词。
  二、提炼主题
  t:好,清楚了。记得吗,《泊船瓜洲》是哪个朝代的哪个诗人所作?你说。
  s:宋朝的王安石。
  t:好,记住了。那么,《秋思》呢?你说。
  s:唐代的张籍。
  t:记住了吗?那么,这首词的作者,你说。
  s:清朝的纳兰性德。
  t:老师要你按这朝代的顺序来排排这三首古诗词,那么你看看,第一首应该排哪一首?你说。
  s:要排唐朝。
  t:哪一首?我要你说诗名。
  s:秋思。
  t:秋思排在最前面是吧,那第二首是哪一首?
  s:第二首是宋朝的泊船瓜洲。
  t:哦,泊船瓜洲。那么,第三首呢?
  s:第三首是清朝的长相思。
  t:好,明白吗?
  s齐:明白。
  t: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要考大家,对于这样的古诗词,一般情况下,你看了词语手册,你多读几遍,大家都不难理解。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大家去思考。这编辑叔叔在编这本书的时候,为什么把这三首诗编在同一篇课文里面?
  s思考片刻:因为这三首诗词都是表现了作者思乡的感情。
  t:都表现了他思乡的一种感情。刚才举手的同学,你也认为这个理由吗?
  s:对。
  t:不过,这可能是给你们的一个总的印象。这三首诗呀,把它编在一篇课文里面,让我们感觉到古人对家乡,对自己亲人的一种思念那种深刻的情感。他把它概括成两个字:思乡。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他到底是如何来思乡的呢?我们再一首一首来看,来验证一下他说的话,可以吗?
  s:可以。
  三、读诗品思乡
  t:先看第一首诗,《泊船瓜洲》。读这样的诗,你要去思考这样的问题。(指板书)
  s齐:思乡。
  t:你从这首诗当中,哪里能够感受到这是在思乡呢?这是我们边读边要去思考的一个问题,明白吗?
  s齐:明白。
  t:谁来读?
  s1读《泊船瓜洲》。
  t:有那么一点点味道,从他的读的过程当中,有那么一种思乡的味道。读得很流畅,而且让老师让同学边听边体会到了那种情感。请坐。谁第二个来读?
  s2读《泊船瓜洲》。
  t:老师问你一个问题好不好?你能不能从这首诗当中感受到那种思乡情?(s2:能。)说说看。
  s2:“明月何时照我还”当中……“明月何时照我还”当中……
  t:心里明白,说不上来。是吗?谁愿意帮他说。
  s3:我什么时候可以回到家乡。
  t:回归,什么时候可以回到家乡。哪一句诗的意思?
  s3:明月何时照我还。
  t:你对“明月”这个词怎么看?
  s3:月亮很圆,八月十五的月亮很圆,看到明月就想到家乡。
  t:看到月亮,那时候情就油然而生,是吗?不然,怎么有八月十五,有中秋,有那种团圆节。所以,“明月”它在这个句子里,挂在天上的明月就引发我们那种思念家乡的情感,是不是?这样的诗还有很多。还有吗?
  t:刚才这两位同学,从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当中,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当中去感受这种思乡情。有没有从其他的地方去体会的。
  s4:我从“钟山只隔数重山”体会的。钟山是他的家乡,他现在还在离家乡很远的地方,隔了很多重山,他却用“只隔数重山”。
  t板书:只。一起念。
  s齐:只。
  t:简简单单的一个“只”,你看,这位同学在这个“只”当中感受到了那种思乡情。刚才他的发言你们听清楚了吗?
  s齐:听清楚了。
  t:听清楚了,是吧。他怎么表述的,谁再重复一遍,这个话很重要。
  s5:他自己本来隔了很远很远,但却说只隔了数重山,他心里有家乡。
  t:对,心里有家乡。实际上他现在的位置离家乡——(s齐:很远很远),但他心里装的却是——(s齐:很近很近。)同学们,有的时候啊,距离的远与近是不同的感受,尽管隔着长江,尽管又隔着好多好多的山,那么远的地方,但是因为心中装着家乡,轻轻松松的一个“只”就表现了那种思乡情。这两句诗当中有三个地点,你说。
  s:京口、钟山、瓜洲。
  t:有同学从后面两句,有同学从前面两句,有同学从“明月”,有同学从这个“只”来读懂《泊船瓜洲》这首诗表达的这种浓浓的思乡情。就带着这种思乡情,把这首诗装到我们的心里,明白吗?
  s齐:明白。
  t:泊船瓜洲——读。
  s齐:《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t:读得很好,节奏处理得很好,刚才重点讲的两个词也读得清清楚楚。谁一个人来读一读?
  s1:《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t:请坐。
  刚才我们从一个“只”一个“明月”感受到这种思乡,有没有同学补充一下这首诗当中,还有哪些词当中也能看出来这种思乡。你怎么体会来谈一谈,有没有。
  s2:一水间。
  t:怎么讲。
  s2:京口和瓜洲只隔了一水间,一水间就是长江。
  t:你们都知道吗?这“一水”指什么?(s:长江。)这“间”呢?(s:间隔。)
  t:间隔,把他们两个地方怎么样?
  s齐:隔开了。
  t:你刚才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也加上了一个“只”,只隔了一条长江。加了这个“只”与不加这个“只”,感受不一样。来,你再说一遍,加上这个“只”把这句话重新说一遍。
  s2:京口和瓜洲只隔了一条长江。
  t:有没有加上一个“只”?
  s齐:有。
  t:你为什么要加上一个“只”?
  s2:因为“只”能表示……
  t:长江够宽吧?(s:宽)渡长江够难了吧?(s:难)但是加上了一个“只”,它们的距离一下子就——(s:缩短了)那这个“只”其实就是——(s:思念家乡)。所以这位同学在理解第一句的时候,能够按照第二句诗的意思把这个“只”拿上来,这也是一种方法,很聪明的,你是带着这种思乡情,带着这种理解来看第一句诗的意思。同学们,理解诗一定要这样子去理解,明白吗?
  s齐:明白。
  t:请你们在一水间前面也写上一个“只”。
  s动笔。
  t:有没有补充的?从这首诗当中也体会到这种思乡情的?
  s3:又绿。
  t:“又绿”,你怎么理解?
  s3:前面,他是“只”,思念家乡用了“只”,而这里,在异乡的时候,在别处的时候用了“又”,表示看到春风就想到家乡。
  t:用了一个“又”以后,这一年四季变得怎么样了?
  s3:度日如年。
  t:度日如年,那么就是有一种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怎么样?(s:慢)又一年过去了,对家乡的那种思念与日俱增哪。同学们,我们这样去理解诗句,一个简简单单的“又”字,又有了自己的这样一种体会。这就是学诗啊。明白没有?
  s:明白。
  t:学《泊船瓜洲》这首诗很简单,为什么啊,因为这首诗你们早就会念了。但是,第二首就难了。《秋思》,那么这首诗又是如何告诉我们思乡的呢?一起念一念。
  s齐念《秋思》。
  t:看好,困难来了,有些字也要注意把它读准,“欲作家书意万重。”好,重念,秋思。
  s重念《秋思》。
  t:看一看,这《秋思》当中你能看出那种思乡情吗?谁来说。
  s1:最后两句。
  t:说。
  s1:复恐匆匆说不尽。就是有很多很多话都写不完。
  t:写不完,说不完。还有吗?
  s1:行人临发又开封。就是捎信的人把他封好的信又拆开了。
  t:是谁把信拆开的?
  s全:是他自己。
  t:那么,捎信的人是怎么回事?
  s1:捎信的人要出发,要走了。
  t:那么“临”呢?
  s1:马上。
  t:马上要出发要走了,是吧?那么。这时候,有一个怎么样的动作?
  s全:又拆开了。
  t:诗人又怎么样了?
  s全:又把信拆开了;又打开了信。
  t:又打开了是干什么?
  s1:看有什么漏了写,没有写。
  s2:因为他是有很多话都说不完。(t:跟前面一句联系起来了。)有很多话都是想写却写不出来。
  t:与前面一句联系起来了:复恐匆匆说不尽。这一联系以后呢,那种思乡,那种情感,那种对亲人的思念就涌上心头。“复恐”,这个“复”什么意思?
  s2:害怕的意思。
  t:“恐”是害怕的意思。那这个“复”呢?
  s3:反复害怕。
  t:反复的害怕,都已经害怕了,检查过一遍了。现在呢?(s:再检查一遍)第二遍检查完以后呢?(s:再检查)有什么没写上去,又把它拆开了又看一看……反复的看,反复的思考,这种情感写不完,说不尽啊。大家再来读一读。
  s齐: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t:这种情景带给我们的是——(s:思乡)还有哪里可以感受得到?
  s4:那个,欲作家书意万重。这里可以看出写信寄给老家,写的意思有很多很多。
  t:有很多很多?(s4:对)写不完?(s4:是)一张纸上都写不完?(s4:对)从这里感受到了,还有从哪里感受到?
  s5:秋风。
  t:秋风,你怎么想。
  s5:秋风就是思念家乡。
  t:秋风也是思乡,哦,秋天更能表达那种思乡的情感。这种话有点难懂,你们懂不懂。来,你再仔细讲讲看。
  s6:见到了秋风就思念起家乡。
  t:见到春风就不想了?
  s7:见到秋风就想到了中秋节。
  t:哦,与中秋节联系起来了,中秋节在秋天,有意义,有它的含义在是吧?
  s齐:对。
  t:还有吗?来,你说。
  s8:秋风吹来凉丝丝的,更能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t:秋风的那种寒意,催生了那种思乡的情感。你看,他的联想多丰富啊。
  s9:我觉得,还有就是,秋风它好象可以寄托人们的思念。把他的思乡情刮到家乡去。
  t:你感受到它好象懂人意,通人情,能够把那种思乡的情感捎回去。刚才我们从这首当中,从它的诗句当中,从它的词当中也感受到那种——(s:思乡)。带着这样的理解,来读读这首诗。
  s齐读《秋思》。
  t:谁能一个人读给大家听。
  s10读《秋思》。
《泊船瓜洲》教学案例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使学生能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意思,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情感,把握炼字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泊船瓜洲》。
  二、初步参与
  1、同学们课外已经做了预习,你对作者了解了多少?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2、介绍地真具体。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了。给你们准备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3、指名读,教师充分肯定。并激励其他同学大胆展示自己。
  4、古诗琅琅上口,不少同学预习这首诗时就会背诵了。这样,再给你们准备一下,看谁能背诵,比谁背得熟练。
  5、指名数名学生背诵。教师夸奖:你们走在了学习的前面,真了不起。
  三、充分参与
  1、书读得很准确。不过,如果要带上感情,还须理解诗。今天,同学们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
  (学生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全班交流。指名说,其他人补充。
  四、精读感悟
  (一)读题
  1、“泊”“瓜洲”什么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B、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1)板画地名位置(师——京口,生——瓜洲;怎么知道的?)
  (2)“间”“一水”指什么?并让学生改变句子表达方式(把、被字句)
  (3)“钟山”(生板画)与诗人有什么关系?“数重山”什么意思?
  (4)让学生说说第二行诗句的意思
  (5)齐读一二两行,再说说第一二两行写了什么?
  (6)体会感情
  现在诗人的船停泊在瓜洲,与自己的第二故乡钟山很近,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如果是你,又会想些什么呢?
  (靠家近),应该(应该还)看看,用这一种心情来读好前两行诗。(练读——指名读——再加固——指名——齐读)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又绿”什么意思?说诗句意思,并体会诗句的意思
  这句诗写出诗人怎样?(离家久)
  靠家近,应该还;离家久,怎么样?用三个字来概括(更应还)
  (2)意会“绿”字
  a、故事及想象: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请同学们想想看,诗人可能用过哪些字?
  (到、过、入、满、来、拂、碧)
  b、比较中体会讲诗人用字的准确性(“绿”字化静为动,画龙点睛,体现江南的美)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想到了哪些词语?(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生机勃勃、春意盎然)还会想到哪些诗句?(与春天有关的诗句)
  c、推敲:我也炼一炼
  选词填空:
  旺 浓 闹 红杏枝头( )
  动 拂 翻 皱 起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3)朗读并评价(边读边想象)
  (4)说第四行诗句的意思并改变句式。(!?)
  (5)“明月”换成“月亮”行不行,为什么?
  (圆月代表团聚,体会到什么?思念家乡)(拓展:李白《静夜思》及苏轼的词)
  (6)角色转变,体会感情
  是啊,诗人身在异乡,遥望着故乡,可能也想起了许多诗词曲赋,他的思乡之情会更加地(急切)(思家切)。让我们怀着想念家乡的感情朗读后两行诗。
  (7)第一二行诗说靠家近应该还,第三行诗说离家久更应还,最后一句该怎么说?(思家切何时还)
  (8)你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不能还?)师生根据搜查的资料介绍原因。
  (二)情景交融,走个来回
  全诗从哪些字词中反映出诗人的思乡之情的?(一水间、只、数重山、又绿、何时)
  (三)指导读背,释放感情
  (1)划节奏,注意读出韵味与感情
  (2)读诗比赛(想象并设身处地地进行朗读)
  五、作业超市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一幅作品(或书法、或绘画……)
  3、课后收集思念家乡的诗
  4、推荐阅读《登飞来峰》
《泊船瓜洲》教学案例 篇6  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是五年级上册第二组(专题:月是故乡明)的开篇诗,为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从字面上看,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整首诗写出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而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心中涌动着浓浓乡愁,尤其是末句,还带着仕途多险、前途未测的感慨,古诗通篇立意含蓄悠远,蕴涵着浓浓的乡情和仕意,
  教学目标:
  1.通过以自学为主的方式,能正确朗读“泊、间、重、还”等多音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通过反复诵读,丰富语言积累。 并能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4.联系诗人背景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5.感受到诗人是怎样表达思乡情的,尝试着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6.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进行资料收集,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和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逐步扩展知识面和阅读面,
  教学重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感受蕴涵的思想感情,
  2.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教法学法:
  1.变序教学法 在课堂伊始,就提出古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在后续的学习中,再去学习它是怎样表达的,表达效果如何等等, 这种教学方法的采用,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持续集中,
  2.读诗感悟法 “读”是学习古诗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本课时安排了朗读, 配乐读等,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配乐读,是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
  3.自主学习法 课前和课堂中都设计了自学环节,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可以促进教学,还能增强自学能力,
  课前准备: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进行资料收集,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和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
  教学流程: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时间:4分钟)
  问题:①放学后,你们都回哪儿?有没有人回不了家的?为什么?
  ②离家远而回不了家,你是什么感受?
  你们年少也许没有离家千里的经历,但你们肯定有过和父母亲分别多日的时候吧?那种感觉是~~
  (学生:思念对方)
  将来同学们长大了,有一天那么不能回故乡了,这种感情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思念故乡)[板书:思乡]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
  这一单元,我们将学到不同的人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王安石是怎么来表书这种思乡之情的,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时间:13分钟)
  1.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并揭示课题(时间:5分钟)
  ① 王安石是谁?让学生回答,若回答让人满意,就进入下一步,若回答不甚理想,就作简单介绍
  他写过哪些诗?今天,要学的就是~~(泊船瓜洲)
  ②学习课题:谁来读读题目?怎么样?其他同学评
  (预设:学生读正确了)教师可强调:泊既可以读作po(第一声)
  [板书课题]学生自己跟着老师书空,写完,齐读。
  谁来说说这“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解释瓜洲在什么地方? 
  (预设:学生说出“瓜洲”现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学生:看注释 )
  对,看注释对于我们学习古诗词很有帮助,
  2.扫除阅读障碍,初读古诗(时间:7分钟)
  泊(bo第二声)是个多音字,看来那么预习工作做得不错,除了泊是多音字外,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其他的多音字?请学生回答,
  (预设,除了“间”字有争议,其他都回答正确)
  “间”在这首诗中是第一声还是第四声,要看什么?(或者:“间”字的读音,我们怎么来判断?)
  学生小组讨论,说说理由,(时间:2分钟)
  诗歌中的字已不是难题了,那现在你能读读这首诗吗?
  提示: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第一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第二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检查自由读的情况,指名读,小组读,最后齐读,若学生读不好的地方,教师作范读,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或几句,视学生学习情况而定,
  读完了,你感受到思念故乡的感情了吗?
  (预设:有部分学生说有,有部分说没有,)
  两方争辩,说从哪儿你读出了思乡情,没读出思乡情的同学,请问你读出了什么?学生可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尽量不加干预,
  (三)重读古诗,加深理解(时间:13分钟)
  1.自由读诗,联想诗歌中表现的地理位置
  辩论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古诗,现在我们要不要换种方式来学习?你们想怎样?{设计意图:从上一环节的学习,“间”的读法和有没有表达思乡情 这两个问题的呈现,学生对这首诗的学习欲望更加强了,而且这种感情是发自内心,有再读古诗的欲望,相信学生会说,让我们自己读读古诗,}
  再读古诗,自主读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或者: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诗)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时间:3分钟)
  脑海里有画面了吗?推荐一位擅长画画的同学上台画,
  画毕,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他认为古诗描绘出的是这样一幅画,请同学给这幅画作简单介绍,
  你们现在知道“间”是读第几声了?
  其实这就是古诗的哪两句?它表现出诗歌中的地理位置,
  2.学习重点诗句,体会思乡情
  ①而后两句还能用画面来表现吗?有点难度,那我们又该怎么来学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跟老师一样,你们也来读读,学生齐读,
  ②你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句诗吗?指名回答,这样能说明什么吗?(回答是否定的)
  ③看来我们不能孤立地去理解,把它放在整首诗中,联系诗人的写诗背景,再推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诗人下了工夫的,反复读,你们体会到这句诗的妙处了吗?
  学习课本24页中的资料袋
  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写的是什么?(明月)我们还学过哪些古诗是写明月的?(床前明月光)
  “明月”在古诗中常常表现的就是思乡情,这是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
  ⑤现在你体会到什么了吗?诗人的思乡情不言而喻,
  (四)美读全诗,当堂背诵(时间:5分钟)
  1.学了那么多,现在你们想再来读读整首诗吗?指名读,齐读,
  你们的水平都可以当配音员了,现在我们就来当一次配音员,[播放视频]
  2.你能不看书本也不看屏幕,把这首诗背出来了吗?老师先背一次,背的时候,可以联想古诗描绘的画面,若能体会到诗中的感情,那是最好,
  3.课堂小结:你今天收获了什么?请学生说说
  《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什么呢?我们下次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21页 课文注释:①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②京口:今江苏镇江
  ③钟山:今
  南京市紫今山
《泊船瓜洲》教学案例 篇7  一、说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谊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听说是墨客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触宦途多险,前程未测,表现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宦途没有充足信心之时,全部的乡情仕意。固然,对付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穷究。要是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生齿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东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间才气照着我回到故乡。这首诗写的是墨客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蕴藉悠远。
  2、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他们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有描写春天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个黄鹂鸣脆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有写借明月而思乡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等等;通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积累了王安石的《梅花》、《元日》、《书湖阴先生壁》等等,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a、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b、结合画面、音乐、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绿”的精妙,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
  c、通过意境的创设、书写作者的心声、拓展资料的展示,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顺势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通过想象江南春美景、书写作者的心声、背景的资料拓展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用意是本课的难点。
  5、教学准备
  a、教师:制作好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诗词,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b、学生:字典;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明月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等。
  二、说教学策略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苏藿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通过板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
  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
  (一)、师生对诗,创设诗韵课堂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所以我准备用以“愁”为主题的诗句进行师生对诗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快速地进土诗的课堂。
  之后就导入课题,再读题、解题:重点是指导读准“泊”,理解“泊”。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意
  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重点指导读准“间”读jiàn(因为是“间隔”的意思);“万重山”的“重”读сhóng;“还”读huán;第二步通过范读、模仿读,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指导学生读懂诗意。
  最后一步具体操作如下:先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再交流自己分别读懂了哪个字或哪句诗的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针对四年级孩子对诗中出现的地名词的比较模糊,我准备让学生上黑板板画的形式来帮助学生
  建立空间的概念,同时也借助板画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从而解决初读理解上的难点。再借助板画了解诗人此时人在何处(瓜洲)。
  我觉得这一板块的教学能达成目标一。
  (三)、品读诗文想象江南春的美景(绿)
  第三板块教学为了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读诗、换词、想象、音乐画面等手段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的精妙,具体操作如下:
  1、读“绿”
  我先通过引读法,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调动学生读诗的兴趣,反复吟诵“春风又绿江南岸”。
  2、悟“绿”
  第一环节先让学生理解“绿”的原意,再理解它在诗中的意思,接着通过换词,再引用王安石的典故,体会“绿”的精妙。第二环节主要是读和想象。先让学生自由练读,浮现画面,再把脑海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接着点击春天“鸟语花香”的音乐,追问学生: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能不能用我们积累的诗句来说一说,从而整合了其他描写春天的诗句。有利于创设诗韵的课堂,还激起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这一板块的设计,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四)、回忆往事书写亲情感悟乡愁
  1、学生写话、交流
  这一环节中,我结合上面的想象,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写话,回忆家乡的美好时光,为漂泊他乡而思念故乡之情做好铺垫。
  2、紧扣“还”字,反复诵读
  这一环节准备借助音乐、引读、诗人的北京资料,一步步敲击诗人想还却不能还的无奈的心情。这一板块的设计是为了达成目标三,突出教学重点。
  (五)背诵全诗
  (六)、拓展延伸:
  1、拓展别的有关乡愁的诗句。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乡愁的诗句
  通过上述六把板块的计划,紧扣目的,层层推进,不停设置语言实践点,领会墨客浓浓的思乡之情。并将本课诗句辐射到别的诗句,升华了学生的明白和影象,不但积聚和运用了诗句,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释和表达情绪的空间。
《泊船瓜洲》教学案例 篇8  ------------------------------------------------------------
  张广祥主页、中国语文名网“语文素材”小学语文教案专页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镇的心境。
  诗句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同时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热爱。由此可见,本文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审美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良好教材。
  鉴于以上的认识,根据教材要求,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结合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我确定教学目标 如下:
  1、启发想象,领会意境,进行热爱家乡教育。
  2、动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充分理解诗意,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诗歌“只有入境,才能悟神”因此,我把想象意境,领会诗情,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再现诗歌描绘的情境是教学的关键。
  根据以上几点,在教学作如下尝试:
  首先让学生回顾描写春天的诗句。这样,复习了旧知,加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通过有感情的背诵把学生引入到了学诗的情境当中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不是第一次学古诗。因此,学习课文的开始,我就让学生回顾学古诗的方法。然后,进行归纳,给出方法。这样设计实际是给出了学生的学路。同时,也渗透了教者的教路,使教和学统一起来。通过学法的运用,促进小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
  在理解诗意中,我采取了“先扶---后放”的办法。先扶学前两句,“读诗句----解字词-----串讲诗意----体会两句话的作用”。为配合诗意的理解。教师板书,目的是在学法上“教”学生,使其掌握方法为其智力经验的形成奠定基础。让学生自学三、四句,并以汇报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板书)
  通过对学习方法的运用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大意,为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奠定基础。
  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我放在引导学生领会诗的意境上。
  这一过程,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进行。
  第一种方法:设境想象法
  运用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美的配乐,美的解说,美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
  第二种方法:重点字词剖析法
  这样设计,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避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无重点,无深度,无层次的串讲串问,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教学的第三个步骤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最后,让学生动笔,完成以下的巩固练习。避免在古诗教学中,只动口不动手的现象,通过练习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接收信息反馈。
  总体上讲,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
  1、挖掘诗句的内涵,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
  2、积极创设情境,进行学法指导。
  3、抓住重点剖析,进行扎实的训练。
《泊船瓜洲》教学案例 篇9  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感悟中学习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朗读中体会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感悟中学习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朗读中体会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预习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收集、背诵以前学过的他写的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诗题
  1.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请问你们还记得以前学习故事的方法吗?【生回答,教师板书:学习方法1.读(背);2.理解诗意;3.写(画)】
  师:学习古诗除了以上3个方法,还要注意的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板书:4.体会感情.)
  2.板书诗题,(《泊船瓜洲》)读题。
  3.理解诗题的意思。
  问“泊”怎样读?(多音字:bó与p?的区别)“泊”是什么意思?
  (泊:是船靠岸的意思。“泊船瓜洲”就是在瓜洲船靠岸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直扑重点(运用学法1)
  1.用自己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多音字:“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多读。
  4.指名答。(我觉得它写得很美、我觉得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运用学法2)
  1.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吧。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5.指数名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可为什么诗中只有一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一下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的高山。
  学生口述练习题。
  小结: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那么明显地感受到──(生答:春天到了、来了)。
  11.这个“绿”字哦,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2.指名答。(感受到春天就单单是个“绿”也各有各的美;这个“绿”有着层次美,远近各不相同;”绿”也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3.同学们理解的多准确呀!把你感受到的“绿”再读出来吧。分男女生赛读。
  14.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5.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我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6.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运用学法3)
  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
  指名答。
  2.理解“明月何时找我还”。
  3.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并据诗画画。
  4.点评学生画的画是否符合诗意。(地理位置)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指名答。引导从“一水间”“只隔几重山”“又”“何时找我还”这些词句体会。
  简介王安石: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他是在那儿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是他的第二个故乡。这首诗是他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运用学法4)
  导: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呀!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块再来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吧。
  学生有感情地读。
  总结:学到这,我们再来想想为什么人们对这首诗如此偏爱?
《泊船瓜洲》教学案例 篇10  一、 说教材分析
  1、教材说明: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5课,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浓浓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通篇立意含蓄悠远。
  2、学习者特征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多首古诗,他们大部分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具有一些学习古诗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够达到背诵,默写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查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5、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好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诗词,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2)、学生:字典;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明月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等。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二、说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学情,我主要采取双主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通过导语创设情境,简笔画图片再现情境,主题音乐、情景再现、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感悟、诵读、表达与创新。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必须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理解,在读中陶冶情操。所以我着重指导学生读文、能有感情地背诵,也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3、想象法:在教师的启发鼓励,配合媒体课件音视频衬托渲染,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揣摩人物内心的情感,抒发学生内心的情怀并发表独到的见解,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所以在教学中借助图片、音视频等媒体帮助学生展开想象。
  三、说学习方法;
  1、学生自己或者合作收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1、通过有感情朗读、背诵、欣赏情景音乐,讨论交流体会等活动,能够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高学生情商素质修养。
  2、抓好小组团队合作学习,完善运行机制,促进学生的主体性体现,逐步实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协调运用,最终养成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依据“读——理解——感悟—巩固延伸”这样的格局设计了以下四大教学板块:
  (一)、展示搜集的资料,导入新课揭题、解题,简介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定格古诗教学的情感基调。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重点指导读准“间”读jiàn(因为是“间隔”的意思);“万重山”的“重”读 сhóng;“还”读zhong;第二步通过指点学生掌握读诗规律(古诗中,一声和二声的音读得长些,三声和四声的音读得短些),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初步读出古诗的韵味;
  (三)第三步指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最后一步具体操作如下:先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再和同位交流自己对句诗的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针对六年级孩子对诗中出现的三个地名比较模糊,我准备在幻灯片上展现长江简图,让学生来看看三个地名,同时借助板画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在你看来,诗人离家近还是远?学生也许有两种答案,即觉得诗人离家很远,或是诗人离家很近,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让学生分别说出近和远的原因,趁机引导学生抓住“一水”、“只隔”来领悟诗人实际离家的距离和他心中离家的距离,初步感悟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引导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朗读古诗的前两行,从而理解了诗句的意思。
  (四)、走进诗境,体悟诗意
  这一部分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我准备采用想象、感悟、读诗、写话、资料补充等手段引领学生感悟古诗韵味及诗人对家乡的留恋和不舍之情,具体操作如下:
  1、抓文眼“又”和“绿” 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出示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引导学生理解“绿”的含义,并让学生依据诗句想象江南的春天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接着突出“又”字蕴涵的深意:作者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引读:此时此刻,诗人他怎能不想——明月何时照我还。远望着美丽的故乡,遥想着难舍的亲友,诗人怎能不问——明月何时照我还。此时,学生通过诵读最后一行诗,对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2、指导诵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之隔数重山。”
  本环节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走进诗人的生活中去,想象诗人在家乡度过了哪些难忘的时光?并写话,在此基础上师根据学生汇报组织引言:此时,诗人泊船在瓜洲,和家人团聚,尽享受家庭的幸福和温馨还能实现吗?
  眼前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之隔数重山”;
  和老朋友在一起饮酒品诗还能实现吗?
  眼前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之隔数重山”;
  带着家人一起去踏青、郊游还能吗?
  眼前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之隔数重山”;
  ……
  经过这样反复的吟诵,使学生深刻体悟作者的思乡之情。
  3、出示资料 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在学生已深刻感悟诗人思乡、恋乡的基础上,出示诗人的相关资料,旨在引导学生明白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诗,对学生更深层次的感悟古诗、升华古诗情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并适时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这句诗是全诗的精华,是诗人情感的高度浓缩。在此基础上点题:“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诗人无边的乡愁,无尽的思念。
  4、诵读古诗,升华感情。
  在以上分步品读古诗的基础上,再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这不但是回归到古诗的本体上来,更是学生情感的再次回归和升华。
  5、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
  1、展示有关表达思乡的诗句让学生诵读。
  2、思念家乡、亲人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同学们可以通过写信、打电话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通过上述四个板块的设计,紧扣目标,层层推进,不断设置语言感悟、品读的实践点,引领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并将本课古诗辐射到其余相关诗句,升华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不仅积累和运用了诗句,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和表达思念家人、朋友的情感空间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我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定性和定量评价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环节的教学中对有思维或者言语闪光的学生及时给予言语、掌声等鼓励,没有达到要求的提示、鼓励他们再动脑思考;环节学习任务告一段落后,有简单的说话、做思考题、背诵等进行总结评价,对于发言、背诵、做习题等完成得比较好的,要给予积分登记,便于每个单元教学反思和单元检测成绩统计提供补充和参考的资料。
《泊船瓜洲》教学案例 篇11  设计理念: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基于人文教学思想,本课设计坚持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追求古诗学习的人文性、个性化。打破传统的串讲古诗的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利,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读感悟。
  教学目标 :
  1.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结合画面、音乐、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绿”的精妙,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意境的创设、书写作者的心声、拓展资料的展示,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顺势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通过想象江南春美景、书写作者的心声、背景的资料拓展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用意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好课件;反复吟诵,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2.学生:搜集描写明月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诱发乡情
  1.播放音乐《月之故乡》(歌曲),师生互动。
  2.朗读有关月亮的诗句。
  一、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
  让我们一起走进由宋代诗人王安石所写的泊船瓜洲(板书),齐读课题-----泊船瓜洲(再响亮一些,再读一次),解释“泊”。
  2.课件显示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初读《泊船瓜洲》。
  师:诗人把船停泊在瓜洲岸边,他看到了什么景色呢?产生什么想法呢?让我们先读读,再聊一聊,请同学们拿着课本,自由读古诗,注意要读通顺,读准音。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通顺,读准音、注意诗的节奏)。
  (2)学生个别读。正音:间、数、重、还。
  (3)师范读(画节奏和正音)。
  (4)生齐读。
  (5)师生,生生配乐读。
  二.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一)同学们打开书本,根据下面的注释以及你所预习的资料,来学习一、二句,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课件出示讨论要求,学生汇报):
  1.找出诗中一、二句的三个地名,并根据诗后面的注释画出三个地名的方位图。
  2.说说钟山与诗人的关系。
  3.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一、二句的诗意。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说板书:近)
  师:理解得真好,咱们再来看一段录相,可能会有更深的理解(播放课件)。
  师: 让我们带着王安石的心情来读这两句(生自由练读)。
  师:京口呀,你不远啊!(生读)——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呀,你好近哦!(生读)——钟山只隔数重山。
  师:山重水叠的家乡,就在眼前,就在心底!(生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师:真的好近好近啊!(生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二)是思念让天涯变成咫尺,作者在瓜洲望着京口和钟山,在望中是不是有所想呢?请同学们轻轻读三四句,并解决以下问题(课件出示要求,分别由1-4小组讨论)。
  1.细读三四句,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三、四句的诗意。
  2.三四句中作者依托什么景物来表现思乡之情?
  3.“绿”在这里做何解释?从“绿”字中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4.从“又”字当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提问:作者如此思念家乡,怎么不回去看看?
  三.走近作者,读出诗韵
  (播放音乐)景是如此之美,难怪作者是一次次回不能回,想还不能还。春风又绿江南岸,不但写出了景之美,更是写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师:面对满目春色的京口、钟山,正是一声长吟——春风又绿江南岸(师手示意个别生读)。
  师:面对着荡漾的春水,岸边的柳绿花红,诗人一声长吟----春风又绿江南岸(师手意小组读)。
  师:荡漾的春水,柳绿花红,眼前是一派春天的生机勃勃,诗人切想家而不能回,只好一声长吟----春风又绿江南岸(师手示意集体读)。
  师:不知什么时候,一轮明月悄悄地升起,孤独的诗人仰望孤独的明月,情不自禁问——明月何时照我还(师手示意个别生读)。
  师:问明月,我心中的万般思念向谁说?哎,诗人仰天长问——明月何时照我还(师手示意个别生读)。
  师:远方的亲人啊,何时才能再见,我只能一遍又一遍的追问——明月何时照我还(师手意小组读)。
  师:啊!家乡的亲人啊!我何时才能回到你们中间,我们一起来问——明月何时照我还。(师手示意集体读)。
  师:诗人泊船瓜洲,回望一江之隔的京口,回望数山之遥的钟山,面对春风明月,思绪飘悠,思乡之情缠绕绵绵,挥之不散呀,真是斩不断理还乱。哎,还是别再问了。
  四.走进诗境,感悟诗情
  1.分句引读。
  师:作者绯徊于瓜洲渡口,回望故乡。不禁吟道----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师:春风徐来,柳绿花红,正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春风又绿江南岸;
  师:明月初生,古渡凄迷,此一别故乡亲人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只好仰天长问——明月何时照我还。
  2.再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领悟诗境。
  师导读:九百年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泊船长江北岸,古渡瓜洲,回望故乡,心潮澎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怀乡之作。读——
  3.生齐读古诗。
  五.激发感情,拓展延伸
  1.课件展示有关表达思乡的诗句让学生诵读。
  2.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同学们可以通过写信、打电话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附: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王安石   
  近  ◎瓜洲
  ~~~~~~~~~~~~~~~~
  还
  ~~~~~~~~~~~~~~~~
  久  ◎京口  
  △△△ 钟山
  思乡情切
《泊船瓜洲》教学案例 篇12  学习目标:
  1.自选方法学习古诗, “读读、背背、议议、画画、写写”。
  2.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已学过了许多古诗,回忆与月相关的古诗?
  生:《静夜思》、《枫桥夜泊》等。
  师: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一首古诗也是跟月有关的,这首诗的题目我写在黑板上了,谁愿意大声地念给大家听呢?好,请你来读吧(微笑地请一学生)。
  生1:(大声地)泊船瓜洲。
  师:可以,谁再来?声音要大一点,你来(请学生)。
  生2:(大声地)泊船瓜洲。
  师:非常好。再来(请学生)
  生3:泊船瓜洲。
  师:第一个字是多音字,在这里读什么?
  全班:(大声地)bǒ。
  师:连着题目一起读,一、二
  全班:泊船瓜洲。
  师:这是一首很著名的古诗,是宋代著名的诗人王安石写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这节课我们要把这首诗学好,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打算怎样来学习这首古诗呢?要完成哪些任务呢?
  生1:要了解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生2:要懂得题目的意思。
  生3:要抓住重点词来理解诗的意思。
  生4:还要了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5:要先读。
  生6:还要背诵。
  师:好,我们就初定三个任务。(读、理解、背诵)
  (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主体”地位怎样才能得到落实?我有意识地将学生推进学习的实践活动中。背诵古诗,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创造平等的交流机会。让学生确定学习任务,使而后的学习变成学生自已的事。)
  二、读诗。
  师:我们先说说怎样读,分小组读,一个一个地读,其他的听,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志地方。读错的马上帮助他纠正。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课件出示配乐诗句。老师巡查、指导。)
  师:(充分朗读后)好,刚才在小组学习的时候,有没有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告诉老师好吗?
  生:有。
  生1:京口瓜洲一水间的“间”我读成jiān ,同学告诉我“间”在这里是间隔的意思应读ji?n。
  师:很好,还有吗?
  生2:钟山只隔数重山的“重”我读成zhònɡ,同学告诉我数重是几层的意思,所以应读chónɡ。
  师;很好。还有吗?(没有举手)。没有了,刚才小组学习的时候,同学们很认真。但我注意了,些同学读得不是很流利,小组长就多给了这个同学机会,请他多读一遍,非常好!这就是合作学习精神。现在敢读给大家听吗?
  全班:敢!,
  (反思:同学之间懂得合作,互相倾听,互帮互助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氛围。)
  生:朗读古诗。
  师:很好,语音准确。声音略低了一些,谁能读得高一些?
  生:朗读古诗。
  师:读得流利。
  生:继续读。
  三、理解。
  师:好,看来我们第一个任务完成得不错,大家读得认真,在读的过程中你们一定读懂了不少的内容。现在我们看第二个任务;理解。请同学们给合注释和手边的资料讨论,看看你们弄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还有哪些读不懂的提出来小组讨论。如果小组同学不能解决的问题,你可以离开座位找你认为最有水平的同学来解答,开始。
  全班:(学生按要求合作学习、讨论。)
  (反思:给予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讨论,对这首古诗无疑是一种好办法。)
  师:(巡视,逐一到小组倾听、指导。)
  师: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汇报一下你的读书收获,好吗?
  生:我知道了这首诗的意思……
  生:我知道了泊船瓜洲的意思。
  师:很好。其他同学呢?
  生:我知道了“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师:谁能将诗中“瓜洲”、“京口”、“钟山”按方位画一个简图?
  生:学生自由画图。
  师:老师巡视。然后请画好的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学生争先恐后、跃跃欲试。)
  生:学生到黑板上画图。
  师:我们共同来看一看,画得怎样?
  生:画得很好,把它们的位置画准确了。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一个同学画得也很棒,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生:学生到黑板前展示。
  师:同学们还读懂了什么?
  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是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诗知道。
  师:诗人要“还”到哪里呀?
  生:家乡。
  师:对。从这一诗句中我们知道作者非常地想回到家乡。你能把诗句这个意思读出来吗?同学们听一听,看看是不是很着急回去?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读得如何?
  全班:一般。
  师:(微笑地对生)你可以再读。
  生1:再读。
  师:怎么样啦?
  生:有进步了。
  师:谁来帮助他?
  生2:读
  师:再读一遍。
  生2:有感情地朗读。
  师:很不错了。谁再来?
  生3:读
  师:读出些意思了。谁再来?
  生4:再读。
  师:读得很棒,把意思读出来了。聪明的孩子一下子就听出来,要把哪些字读好?
  生:又绿了。
  师:还在吗?
  生:何时、照、还。
  师:很好。全班同学试试看。
  生:齐读。
  师:不错。再读。
  生:齐读。
  师:很不错,还知道了什么?
  (反思: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学生敢说、敢评,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提出不足,相互促进,这是我们所追求的。)
  生:我读懂了京口和瓜洲只隔着一条江?
  师:哪个字是长江的意思?
  全班:水。
  师:哪个字是“隔着”的意思?
  全班:间。
  师: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这说明它们之间的距离怎样?
  全班:很近。
  师:(微笑对着生5)我们想听你能不能把很近的意思读出来,想想怎么读?(停一会儿)开始,好吗?
  生5:读。
  师:要着重把什么字突出来念,可以表示两者距离很近呢?
  生5:读。
  师 :有进步了,谁再来读?
  生6:读。
  师:特别是有些字…
  全班:间。
  师:还有什么?
  全班:一水。
  师:很好,(提高声音向全体同学)读。
  全班:朗读。
  师:全班朗读全诗。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出意思来了。现在可以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呢?
  师:(没有举手的学生)看来都懂了,让老师来考考你们吧!课件出示(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作者作诗过程中曾改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小组讨论。
  生:小组讨论学习。
  师:巡视,逐一到小组倾听、指导。
  师:小组交流。
  生:可能用过“吹”字,只说明春风的到来,而不能看出江南变绿。
  生:可能用过“到”“过”字,只是说春风来过江南,而“绿”字用得好,它表现出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绿”字给读者以鲜明的色彩感和生机感,表现出春天到来后长江南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生:还有,春天来了江南变美,诗人就会思念家乡。
  师:是呀!明媚的春光更引发诗人想回家看看的念头。
  生:“绿”字用得好。
  师: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千古佳话。同学们应该学习王安石的这种精神,平时作文时应注意用字、用词的准确性,养成善于推敲善于修改的习惯。
  (反思;课中放手让学生学习、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师:冬去春又来了“我”没有回到家乡。同学们知道了这些内容,朗读就一定不一样了。现在我们重新把诗句读一遍,要把诗的意思读出来。自由朗读,开始吧。
  全班: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读一读?
  生:朗读全诗。
  师:“春风”、“明月”、“绿”、“何时”读得很好。谁再来读?
  生:朗读全诗。
  师:非常好,很聪明!我们一起来读,一、二、
  全班:齐声朗读全诗。
  师:好。同学们,再读诗句有没有产生新的一些问题呢?
  生:京口和瓜洲很近,和家乡只隔几重山,为什么不能回家乡呢?
  师:这是个十分有水平的问题,王安石为什么这么想念家乡,为什么 又不回去呢?思考一下,你们找的资料有谈到这个问题的吗?
  全班:纷纷看自己的资料。
  师:我补充一些资料给大家看,看完后回答问题。(发资料,每一个学生一张)
  全班:阅读自己和老师发下来的资料。
  师:巡视、辅导。
  师:看完了吗?
  全班:看完了。
  师:请告诉你知道的情况。
  生 1:知道在什么地方写下这首诗的,泊船瓜洲时写的,是在江边。
  师:这时诗人正做什么事情?
  生 2:去赴任的路上,所以说是在赴任路上写的。
  师:还知道些什么呢?
  生 3:我还知道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他诗写得好啊。还知道什么?
  生 4:王安石原来是不想赴任的。
  师:恩,两次推辞皇帝都没批准,所以、
  生 4:所以他在江边写下这首诗时,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
  师:非常好啊!怪不得他刚出来就这么忧愁、忧伤。他前面的路是一条艰辛的路啊!这一去呀,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了。同学们请注意,最后一句他用了什么标点符号?
  全班:句号。
  师:他不是在问,而是在心里、
  全班:想。
  师:对,想自己的蹉跎,想、(请一学生)
  生 5: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
  师:是啊,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这首诗充满了了忧愁。现在,我们再来读,感受就不一样了,(作手势)  我们再读。
  三、背诵。
  全班:(读)
  师:不太好,同学们要体会王安石的心情啊。
  全班:(再读,很有感情地)
  师:非常的忧愁,这一去呀,不知何时返回家乡了。会背诵了吗?
  全班:会!
  师:我们一起试一下,忧愁地背诵啊。
  全班:(一起背诵)
  师:很好,我们的任务完成了没有?
  全班:完成了。
  四、延伸。
  师:我要特别表扬你们,你们是自己完成了任务。现在,布置作业。(王安石是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许多作品脍炙人口。找一找有关王安石写的诗读一读。)
  (反思: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补充阅读资料:
  王安石(1021—1086)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年轻时就中了进士。他的诗歌、散文都很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做地方官时,曾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北宋神宗皇帝 非常赏识他,1069年调王安石任参政知事,第二年升任宰相。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并在对西夏作战中取得了胜利。但王安石推行的改革,遭到朝廷内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三年后,他辞去了宰相的职务,回到了南京的家中,寄情于山水。
  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而未获批准。这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南京出发,上京赴任。有一天晚上,夜宿瓜洲江边,感时伤景,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重任宰相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被罢免,又回到了南京,过起了隐居生活。
                         推荐阅读:
  • 《泊船瓜洲》教学案例(通用15篇)
  • 《泊船瓜洲》教学案例
  • 《古诗两首》《泊船瓜洲》、《游子吟》练习设计(精选14篇)
  • 泊船瓜洲(精选15篇)
  • 《泊船瓜洲》课堂教学实录(通用14篇)
  • 语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精选8篇)
  • 泊船瓜洲教案
  • 泊船瓜洲的教学设计
  • 学案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教学案例(精选12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