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回复: 0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6 01:3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精选13篇)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生词、理清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感悟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3.学习本文叙述中融入抒情、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的方法。
  教学重点:表达方式的运用及其作用,以及如何精选典型事例。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自学内容:
  1、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
  2、查找臧克家、闻一多的资料。
  3、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闻一多先生形象的句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这段话高度赞扬了谁?明确:闻一多。表现了他怎么样的精神品质?明确: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中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
  检查预习情况:
  ⑴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听读的师生正音。
  ⑵全体学生解释下列词语:望闻问切、兀兀穷年、迥乎不同、赫然
  ⑶简介臧克家、闻一多。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
  思考㈠根据闻一多先生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几件事?又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2.读后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评议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明确:课文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学者”的方面,写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部书的情况;二部分“作为民主战士(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上下两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过渡句,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思考㈡本方是以什么来结构文章的?明确:作者是以议论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
  三、品味探究
  1.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听读学生思考上下两部分的共同点是什么?
  2.合作学习小组次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3.师生评论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本文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在“说”“和”“做”方面表现的不同特点,热情赞扬他救国救民的需要及“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四、巩固拓展
  请你列举一、二首闻一多的诗,说明他作为诗人也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
  明确: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五、作业
  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拓展
  细读全文,画出精碎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读文—复述—谈变化)
  明确: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度,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后期年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时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单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二、品味探究
  1.作者写“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怎样起笔的?这样写好在哪里?
  通过读文思考、讨论、使学生明确: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自己的话起笔直接点题,言简意明。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闻一多先生对“说”与“做”的态度:二是语意递进加深。文章采用这样的方法起笔,不仅开门见山,而且引起悬念:闻一多先生是这样说的,做的又是怎样的呢?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文。
  2.探究品味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部分:
  a:齐读3.4的分段:
  b:这部分文章叙述闻一多的写作《唐诗杂论》的目的以及他为了这一目的而苦读钻石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表现这些内容的关键词句的表达作用。
  c:四人合作小组讨论,时间不少于三分钟。
  全班讨论交流:教师随时评议归纳学生的讨论意见:
  要给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深宵灯火“大开光明之路”用比喻,拟人手法表达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古籍的目的。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以整齐的句式流泻的激情,热情赞美闻一多治学“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无暇”“惜”,表现他治学专心致志的程度。“贪”,表现他治学如饥似渴的欲望。“辛苦”,“凝成”,表现其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3.品味探究第二部分:
  思考讨论:文章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与第一部分写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写能收到怎样的效果?
  使学生明确: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闻一多先生既“说”又“做”,先“说”跟着“说”的就是“做”。
  第一部分写法是引用闻先生的“言”,然后记其“行”,再进行议论。第二部分把闻一多先生的“言”和“行”糅合起来写,把叙述和议论结合起来写,给人以飞流直下,一气呵成的感觉,表露了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议论中寓含深情,议论中夹以事实,扣击读者的心弦,使人对闻先生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油然而生敬仰之情。
  三、研讨问题
  1.这篇课文在叙述中穿插了哪能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明确: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2.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四、补充闻一多的一两个事例
  设题意图是,加强学生课外语文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评议总结
  1.回顾学习内容,自结学习收获,自评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
  2.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结束。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清晰,内涵深刻,是一篇激励学生爱国的文章。所以,在教授这一课时,我认为要让学生了解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在该背景下闻一多先生的言行举止的作用。因此我主要抓住文章充满生命情感、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的文字,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深刻体味文章语言的美感和气势,反复揣摩作者的情感。同时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自主、大胆地探究。但是,这一切都离不开良好的预习活动。基于此,我课前让学生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事迹、那个年代的历史,并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记录在自己的预习本上。。
  上完这节课给我的启示是:1、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特别是不能缺少对优美精彩文段的欣赏和必要的独到的分析见解。2、提倡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到思考。合作学习必须在学生充分阅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否则,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给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例如这一课,我设计的问题是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3.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有何作用?这三个问题,是由浅到深的、有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在原文找答案、也可以互相合作、互相探讨来学习。以这三个问题为主线,解决课文的重点、优美句子的理解。同学们课上都很积极寻找答案、无论是优秀的学生还是表达薄弱的孩子,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讲出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篇2  教学目标 :
  1、通读课文,理解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作者对闻一多的赞美敬重之情。
  3、学习闻一多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终身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品味重点语句关键词语,探究其内涵。
  课前准备: 阅读课文,预习生字、生词。
  第一教时
  一、新课导入  :
  我们学习了《邓稼先》这篇文章,我们无不为我国优秀知识分子为祖国默默奉献的感人品质所感染。甘愿为国为民而献身,是我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光荣传统。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篇写我国优秀知识分子的文章,让我们在从闻一多身上感受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检查生字、生词预习效果。
  二、整体感悟
  1、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听读的学生思考如何归纳文章的中心内容。
  2、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一分钟,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本文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在说和做方面表现的不同特点,热情赞扬他救国救民的需要而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三、品味探究
  1、闻一多一心救国救民的精神,最突出的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a. 全班讨论交流。估计不止提到老师预期的两件事。
  b.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每一 阶段中最突出的表现:苦读写作《唐诗杂论》,在李公朴被害后大无畏地参加群众大会。
  2、探究品味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部分:
  a、齐读三、四小节。
  b、这部分文章叙述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目的以及他为了这一目的而苦读钻研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表现这些内容的关键词句的表达作用。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时间不少于三分钟。 全班讨论交流,教师随时评议归纳学生的讨论意见:
  要给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深宵灯火“大开光明之路”,用比喻、拟人手法表达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古籍的目的。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以整齐的句式,流泻的激情,热情赞美闻一多治学“潜心贯注、心会神凝”。
  “无暇”“惜”,表现他治学专心致志的程度。“贪”,表现他治学如饥似渴的欲望。“辛苦”“凝成”,表现其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3、品味探究第二部分:
  a. 齐读第二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b. 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抓住关键语句,说一说他们表达中心内容的作用。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出还不明白的问题;鼓励其他学生回答,也可由老师回答。课后练习二提出的问题,如果课堂讨论未涉及,学生又未质疑,可提问学生,予以解决。
  五、巩固拓展
  请你列举一首闻一多的诗,说明他作为诗人也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
  六、拓展延伸
  1、回顾学习内容,自结学习收获;自评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
  2、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结束教学过程 。 课后记:本文主要围绕闻一多先生的说、做两个方面展开,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握他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的不同,概括他在这两个方面说和做的不同点,思考其深刻思想根源,进而更全面地把握人物的思想内涵。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篇3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2、方法与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重点】
  1、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
  2、本文选材技巧和结构技巧。
  3、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学习难点】
  难理解的文言词语。
  【学法指导】
  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当的抒情议论,使这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这些特点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应仔细加以揣摩。学习本文,还要注意体会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染力和音乐美的语言。
  【资料链接】
  1、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县人,学者,诗人,民主战士。曾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学习,1925年回国任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以反帝爱国为主题,1928年出版《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因不满蒋介石反动独裁统治,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课时目标】
  了解闻一多和臧克家,朗读课文,识记词语,初步感知内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教师寄语: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相信你会有独到见解!)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自主检测:(教师寄语:细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相信自己一定行!)
  1、  注音  
  衰微   赫然   迭起  高标   典籍   弥高   卓越   校补   函寄    漂白
  2、释词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目不窥园   
  3、自我评价,总结自读收获:
  二、合作释疑:(教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1、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2、他的“说”和“做”各有什么特点?这两方面矛盾吗?
  3、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讨论明确:
  1、           
  学者方面     2、                特点              
  3、           
  闻一多               1、           
  革命家方面   2、                特点                 
  3、           
  闻一多是一个              的人,我从               这里可以看出。
  三、质疑交流: (教师寄语:学贵有疑!)
  学习本堂课,你还有什么疑难或困惑?说出来,同学们能帮助你:
  我的困惑:                                                       。
  帮我解决:                                                   
  。
  四、迁移延伸:(教师寄语: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运用!)
  学习本文后,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
  五、同步达标:(教师寄语:我学习,我充实;我达标,我快乐!)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请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写闻一多挑灯夜读的情景。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教师寄语: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相信你会有独到见解!)
  再读课文,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思考: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二、合作释疑:(教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2.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4.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5.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三、质疑交流: (教师寄语:学贵有疑!)
  学习本堂课,你还有什么疑难或困惑?说出来,同学们能帮助你:
  我的困惑:                                                      
  帮我解决:                                                                                                
  四、迁移延伸:(教师寄语: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运用!)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
  五、同步达标:(教师寄语:我学习,我充实;我达标,我快乐!)
  阅读课文“课文开头”至“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用不超过20字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2)、“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的意思是                                            。
  (3)、“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这是一处        描写,表现出                                       。
  (4)、怎样理解“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话的意思?
  (5)、选文的最后一段在表达上属于        。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
  (6)用一个成语概括闻一多勤奋刻苦的治学精神。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篇4  张迎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教学用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革命斗争引出闻一多的事迹。
  二、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2.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3)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比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4.夹叙夹议的写法。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主要由学生来完成)
  三、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三.课外收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教后记:这篇文章记述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学习他的精神。同时让学生注意本文的选材角度和记述的重点。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一.教学目标 :
  1.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过渡和照应的手法.
  3.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二.教学重点: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
  三.教学难点 :生动形象,精练含蓄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二.简介臧克家、闻一多(由学生从图书馆、网上自己查阅,加以整理后,在班上交流)
  三.检查预习情况
  ⑴正音:
  弥    锲    兀    沥    函    衙    赫     迥    窥     楷
  多音字:壳{  };斗{ }
  (2)朗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课文:
  五.问题研讨.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此为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2.作者写“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怎样起笔的?这样写好在哪里?文章又是怎样围绕起笔的内容进行记叙议论的?哪些词句十分深刻地刻画了闻一多先生治学的目的、态度和精神?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片段.
  二.问题研讨.
  1.文章怎样写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与第一部分的写法有何不同?好处是什么?
  2.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说说本文在选择材料、剪裁材料方面有什么特点.
  4.朗读课文片段,揣摩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有感情和音乐美的特点.
  作者邮箱: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篇5  课 时 计 划
  备课时间:( )周星期( )
  教出时间:( )周星期( )
  2005年 上 期 总第(  )课时  
  计划  课时   
  第  课时
  课题: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一. 教学目标 :            
  1. 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2.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过渡和照应的手法.
  3.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二. 教学重点:
  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
  三.教学难点 :
  生动形象,精练含蓄的语言.
  四、教学方法:
  引导自学,练习巩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 朗读课文片段.
  二. 问题研讨.
  1. 文章怎样写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与第一部分的写法有何不同?好处是什么?
  2. 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 说说本文在选择材料、剪裁材料方面有什么特点.
  4. 朗读课文片段,揣摩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有感情和音乐美的特点.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篇6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
  2、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
  3、注意本文的选材角度和记叙重点。
  4、联系时代背景领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并学习本文的写法。
  教学难点:联系时代背景领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切入角度:探寻闻一多先生的足迹。
  程序:
  一、导入新课。
  上个世纪30年代,闻一多先生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在教学间隙,他写了大量的诗作,出版了《红烛》、《秋菊》等诗集。当时,不少人想拜他为师,但他有规矩,你若要拜他为师,必须先把诗作给他看,他觉得你有发展前途,才肯收你为徒……文学青年臧克家不远千里慕名而去,以一首题为《幻光》的诗向闻先生请教。诗曰:“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若把幻光看作是幻光/那他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闻先生读完这首诗,深受感动,欣然收臧克家为徒!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一篇写他的老师的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二、解读文本。
  1、整体把握:
  ⑴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完后把下面这句话补充完整。(可以用课文原句)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 。
  ⑵本文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两个方面?注意两部分之间的过渡语。
  2、仔细品味:探寻闻一多先生的足迹,体会其精神品质。
  (1)作为学者和诗人的方面:
  向古籍钻探、开文化药方 《唐诗杂论》 毅力顽强、忧国忧民、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楚辞校补》 珍惜时间、吃苦耐劳!
  《古典新义》
  该部分哪些地方在叙述中穿插了形象描写?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作用。
  (2)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争取民主、反对独裁 大声疾呼 言行一致!
  (说了就做。) 函寄传单
  大骂特务 英勇无畏、义无返顾!
  带队游行 身先士卒!
  该部分在叙述中穿插的描写比较少,但有一些评论人物言行的话,请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作用。
  3、小结、回顾:
  ⑴闻一多先生的业绩及品质;
  ⑵大体比较在两部分中闻一多先生言行、思想的异同;
  ⑶归纳:闻一多先生足迹深深,品德高尚,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三、写法研讨。
  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可借鉴之处?
  1、仅从“说和做”的角度截取了几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2、注意过渡衔接;
  3、叙述中穿插形象的描写;
  4、数句议论,画龙点睛;
  5、写作者的见闻,真实、感人;
  6、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来写人。
  四、延伸训练:选择适宜的角度,自拟题目,写一个我们想写的人。
  拟题示例:
  1、 的“口头禅”
  2、 的记性
  3、 的手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篇8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反思一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内容丰富,意蕴深刻,但我教得较为轻松。主要是注意了五个方面:
  一是抓住了课文词汇量丰富的特点,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达到会释意、会运用。
  二是抓住文章充满生命情感、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深刻体味文章语言的美感和气势,反复揣摩作者的情感。
  三是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打开学生发问的闸门和思维通道,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自主、大胆地探究。
  四是准确地把握教学的动态过程,敏锐地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介入学生的发问和回答,拓展学生的问题内涵,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帮助学生化解课文的重点、难点。
  五是及时抓住教学的有利时机,针对课文内容的多层次性和语文问题的多端性、多解性的特点,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训练,升华学生的认识和情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显示了较高的思维、探究能力。这节语文课给我的启示是:
  1、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花样翻新。语文课不能缺少朗朗的读书声,不能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不能缺少对优美精彩文段的欣赏和必要的独到的分析见解。
  2、提倡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到思考。合作学习必须在学生充分阅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否则,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给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3、语文课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探究。语文课的“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在合作学习中如果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4、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活动。
  总之,语文课如何发挥文本的优势,发挥语文的思维、情感优势,以知识去激活知识,以情感去感化情感,以心灵去振奋心灵,以生命去激扬生命,是今后语文新课程教学值得好好探究的问题。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反思二
  这是一篇十分精粹的散文,诗人以充沛的感情,精譬的语言来表现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及他的革命精神。可以说文章的内容不是十分难,但事例是以概括性的语言来叙述的,这需要学生认真品读后才能捕捉,这篇文章的精彩是语言,诗意化的语言含蓄、凝炼是最为值得学生品味的。
  而闻一多先生的精神也是学生需要学习的。
  因此,本节课的高潮部分在触摸人物灵魂,感知人物精神内涵。这一教学设想起到了人文素养教育作用。也是本节课最成功之处。是本节课的最大的亮点之一。
  其次,采取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这可从实际的教学中,学生投入的热情程度和解答问题的质量上得到了明证。在第一大块引导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某些词语的品味、某些语段的反复朗读,让学生加深理解、体会、感悟。这在教学实际中也充分得到了体现,但在引导学生讨论作为卓越的学者第二大块上,朗读不够充分,品味的时间较匆促。这是这堂课中的一个小小的遗憾。因为这篇课文语言是诗化的语言,而这诗化的语言又特别集中在这一部分,实际上我在备课的当下和课堂的实际操作上,我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特点,并作了详细的朗读文本、体验语言情思的教学设计,也付诸于实践;但实际操作上由于时间关系而漠视了有些语言的咀嚼和品味。是的,应该多朗读、多品味,通过语言走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思和闻先生的思想,让学生用自己的认知触摸文本的情思,用自己的思想去碰撞文本的思想,用自己的心灵倾听闻先生的呐喊。这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进一步加强的。
  再次,在导入新课时,我也是十分注意。
  由于,我们班的孩子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老师 来听课,心里或多或少有些紧张。于是我采用鼓励的方式进入教学,效果较好。(导入语:今天,有这么老师来我们班做客,对同学对老师来说,真是一件幸福的事。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老师的到来,同时,也把这掌声送给自己,希望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能共同交流,共同成长)。不足之处:
  (一)难点没有突出。
  在理解比较这一过程中,即讨论作为前期卓越学者的说和做和作为后期大勇革命家的说和做有什么异同点。这是这课堂的难点,解决它,就可以达到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和内容的理解,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但我在实际的课堂上也忽视了一个小细节,每能强化一个学生的思维闪光点。这是这堂课上的一个较大的遗憾。
  (二)缺少对关键词语的鉴赏与朗读训练
  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花样翻新。语文课不能缺少朗朗的读书声,不能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不能缺少对优美精彩文段的欣赏和必要的独到的分析见解。
  (三)板书不工整,需注意。
  同时,由于教学内容比较多,我用一节课去完成,显得有点仓促,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所以在回答问题时就不够主动积极,只有那些基本功比较好的学生能大胆回答及发言。最明显的就是在:“品味精彩句段”,就是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诗人,在搞文化学术这方面的说和做的态度,这个环节上显得有些仓促,不少学生没有多少时间思考,从而未能发言,这是一个缺憾。
  再有语文课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探究。语文课的“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在合作学习中如果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更灵活的处理授课内容。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有最大的收获。同时,自己也要反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多注意,多揣摩,多推敲,多实践。力争每天都有一个台阶的进步了,加油!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篇9  达标训练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无暇及此(    )  赫然而出(    )
  目不窥园(    )  热情澎湃(    )(    )
  仰之弥高(    )  漂白四壁(    )
  2.解释下列词语及加粗字。
  (1)诗兴不作:  (5)迥乎不同:
  (2)锲而不舍:  (6)一反既往:
  (3)群蚁排衙:  (7)潜心贯注:
  (4)兀兀穷年:  (8)气冲斗牛:
  3.填空
  (1)本文所记叙的闻一多先生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文的作者是________,我们学过他的诗歌《________》。
  (2)人家说了再做,我是________。
  (3)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________,越坚,________。
  (4)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________,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________,并指着这群败类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________,气冲斗牛,________!
  4.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仿照上面的句式,选取你熟悉的一个同学来描写。要求:积极向上有新意。
  能力提高
  1.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体会句中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
  2.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作者选取了三个事例来表现,试分析并体会作者的详略处理?
  答:
  3.体会下列句中加粗的“说”的含义。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2)“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3)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
  答:(1)
  (2)
  (3)
  4.体会“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句的含义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
  开放探究
  我的父亲丰子恺,平时作画,喜欢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取材,记得抗战前在故乡时,他曾画过一个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颈上都系着一根绳子。画好了挂在墙上,正好被帮我家挑水的青年农民看到了。他笑着说:“牵羊的时候,不论几只,只要用一根绳子系住带头的那一只,其余的都跟上来了。”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他重画了一张之后就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他说从前有个杜处士,珍藏着一幅“斗牛图”,是唐朝名画家戴嵩的作品。有一天他把画拿出来挂在门上晒,一个过路的牧童看到了,说“画错了!画错了!”杜处士听了心里想,一个乡下小儿竟敢批评起名画家来了,这还了得,便很不以为然地问错在哪里。那牧童说,两牛相斗,牛最用力的是两只角,尾巴总是紧紧地夹在两股中间的;画上的两只牛,尾巴都翘了起来,这不是画错了吗?父亲在结束故事时感慨地说:“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父亲说到做到。有一次为了画一幅背纤图,他事先特地到河边去进行实地观察,发现来往货船走在最前面的纤夫大多是倒走的,经过了解,才知道倒走能够掌握航船的动向,可以随时通知其他的纤夫改变纤法。他便按观察所得画了这幅背纤图。
  (1)用“ ”在文中画出能表现这篇文章中心意思的句子。
  (2)文中记了三件事,根据记叙要素的知识,你认为第一件事的结果是什么?选出正确的答案。
  (    )
  a.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
  b.父亲画的画被青年农民看到。
  c.父亲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
  d.父亲接受了青年农民的意见,重画了一张。
  (3)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之间有一个过渡句,找出来,写在下面。
  答: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的内容。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丰子恺先生对子女说:“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这句话强调了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xiá  hè  kuī  péng  pài  mí  piǎo
  2.①兴起,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②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
  ③这里指整齐地排列着。
  ④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兀兀:劳苦的样子。
  ⑤很不一样。迥:差得远。
  ⑥与以往完全不同。既:已经。
  ⑦全身心、全精力集中做某事。潜:隐藏的。
  ⑧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3.(1)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臧克家《有的人》
  (2)做了再说
  (3)钻之弥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4)凶多吉少  慷慨淋漓  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5)鼓壮志,声震天地。
  4.略
  能力提高
  1.这里是描写,描写了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的气概,表达对闻一多先生的颂扬与景仰之情。
  2.闻先生研究唐诗写得较详,突出了他研究学问的目的在于救国,研究学问的态度一丝不苟。而闻先生研究《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件事写得较简略,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
  3.①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
  ②有吹嘘、自诩的意思。
  ③对革命的宣传和动员,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
  4.总结全文,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开放探究
  (1)“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像……请教”
  (2)a
  (3)父亲说到做到
  (4)第二件事讲的是父亲讲述“斗牛图”的故事,并得出结论: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  第三件事是画背纤图就是经过实地观察而画就的。
  (5)强调了要有虚心求学的态度。  谈到自己的理解时,也应该从虚心求学出发。具体的理解略。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篇10  这是一篇十分精粹的散文,诗人以充沛的感情,精譬的语言来表现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及他的革命精神。可以说文章的内容不是十分难,但事例是以概括性的语言来叙述的,这需要学生认真品读后才能捕捉,这篇文章的精彩是语言,诗意化的语言含蓄、凝炼是最为值得学生品味的。
  而闻一多先生的精神也是学生需要学习的。
  因此,本节课的高潮部分在触摸人物灵魂,感知人物精神内涵。这一教学设想起到了人文素养教育作用。也是本节课最成功之处。是本节课的最大的亮点之一。
  其次,采取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这可从实际的教学中,学生投入的热情程度和解答问题的质量上得到了明证。在第一大块引导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某些词语的品味、某些语段的反复朗读,让学生加深理解、体会、感悟。这在教学实际中也充分得到了体现,但在引导学生讨论作为卓越的学者第二大块上,朗读不够充分,品味的时间较匆促。这是这堂课中的一个小小的遗憾。因为这篇课文语言是诗化的语言,而这诗化的语言又特别集中在这一部分,实际上我在备课的当下和课堂的实际操作上,我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特点,并作了详细的朗读文本、体验语言情思的教学设计,也付诸于实践;但实际操作上由于时间关系而漠视了有些语言的咀嚼和品味。是的,应该多朗读、多品味,通过语言走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思和闻先生的思想,让学生用自己的认知触摸文本的情思,用自己的思想去碰撞文本的思想,用自己的心灵倾听闻先生的呐喊。这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进一步加强的。
  再次,在导入新课时,我也是十分注意。
  由于,我们班的孩子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老师 来听课,心里或多或少有些紧张。于是我采用鼓励的方式进入教学,效果较好。(导入语:今天,有这么老师来我们班做客,对同学对老师来说,真是一件幸福的事。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老师的到来,同时,也把这掌声送给自己,希望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能共同交流,共同成长)。不足之处:
  (一)难点没有突出。
  在理解比较这一过程中,即讨论作为前期卓越学者的说和做和作为后期大勇革命家的说和做有什么异同点。这是这课堂的难点,解决它,就可以达到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和内容的理解,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但我在实际的课堂上也忽视了一个小细节,每能强化一个学生的思维闪光点。这是这堂课上的一个较大的遗憾。
  (二)缺少对关键词语的鉴赏与朗读训练
  (三)板书不工整,需注意。
  同时,由于教学内容比较多,我用一节课去完成,显得有点仓促,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所以在回答问题时就不够主动积极,只有那些基本功比较好的学生能大胆回答及发言。最明显的就是在:“品味精彩句段”,就是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诗人,在搞文化学术这方面的说和做的态度,这个环节上显得有些仓促,不少学生没有多少时间思考,从而未能发言,这是一个缺憾。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更灵活的处理授课内容。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有最大的收获。同时,自己也要反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多注意,多揣摩,多推敲,多实践。力争每天都有一个台阶的进步了,加油!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篇11  教学目标 :
  1、通读课文,理解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作者对闻一多的赞美敬重之情。
  3、学习闻一多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终身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品味重点语句关键词语,探究其内涵。
  课前准备: 阅读课文,预习生字、生词。
  第一教时
  一、新课导入  :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邓稼先》这篇文章,我们无不为我国优秀知识分子为祖国默默奉献的感人品质所感染。甘愿为国为民而献身,是我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光荣传统。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篇写我国优秀知识分子的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让我们在从闻一多身上感受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检查生字、生词预习效果。
  二、整体感悟:
  1、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听读的学生思考如何归纳文章的中心内容。
  2、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一分钟,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本文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在说和做方面表现的不同特点,热情赞扬他救国救民的需要而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三、品味探究
  1、闻一多一心救国救民的精神,最突出的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a. 全班讨论交流。估计不止提到老师预期的两件事。
  b.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每一 阶段中最突出的表现:苦读写作《唐诗杂论》,在李公朴被害后大无畏地参加群众大会。
  2、探究品味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部分:
  a、齐读三、四小节。
  b、这部分文章叙述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目的以及他为了这一目的而苦读钻研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表现这些内容的关键词句的表达作用。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时间不少于三分钟。 全班讨论交流,教师随时评议归纳学生的讨论意见:
  要给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深宵灯火“大开光明之路”,用比喻、拟人手法表达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古籍的目的。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以整齐的句式,流泻的激情,热情赞美闻一多治学“潜心贯注、心会神凝”。
  “无暇”“惜”,表现他治学专心致志的程度。“贪”,表现他治学如饥似渴的欲望。“辛苦”“凝成”,表现其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3、品味探究第二部分:
  a. 齐读第二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b. 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抓住关键语句,说一说他们表达中心内容的作用。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出还不明白的问题;鼓励其他学生回答,也可由老师回答。课后练习二提出的问题,如果课堂讨论未涉及,学生又未质疑,可提问学生,予以解决。
  五、巩固拓展
  请你列举一首闻一多的诗,说明他作为诗人也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
  六、拓展延伸
  1、回顾学习内容,自结学习收获;自评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
  2、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结束教学过程 。
  课后记:
  本文主要围绕闻一多先生的说、做两个方面展开,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握他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的不同,概括他在这两个方面说和做的不同点,思考其深刻思想根源,进而更全面地把握人物的思想内涵。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篇12  教案
  第十二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一、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一些双音节词语和“锲而不舍、兀兀穷年”等成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臧克家、闻一多。
  3、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4、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会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5、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探讨研究法。2、朗读法。3、语感品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他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二、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学习本文的过渡句的用法。
  三、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带。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反思
  一、           导入  
  提问:闻一多是谁?
  可以做适当补充。(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闻一多画像。
  二、           初读感知
  播放示范录音。
  三、           检查预习
  多媒体课件出示: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音、形、义的掌握情况。
  四、           研读探究
  1、问:那么,你们认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适时板书)
  2、课件出示问题: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注意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适时板书)
  3、问:那么,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4、教师做适当补充,并做小结。
  (部分解决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
  5、闻一多先生后期作为民主战士,他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
  讲:注意这里有过渡,找出来。(课件出示)(训练学生对过渡段的作用的理解)(解决课文的教学重点)
  6、教师做适当补充,并做小结。结合闻一多先生的演讲,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闻一多先生的言行一致和大无畏精神。
  (解决课文的教学难点 )
  五、           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出还不明白的问题,鼓励其他学生回答,也可以由老师代答。课后练习二的问题如果课堂讨论没有涉及到,或者学生未能质疑,可以提问学生,予以解决。
  六、           评议总结
  本课文字不多,却浓缩了闻一多先生的一生,他的言行一致体现在他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和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上。而当今,言行一致、爱国守法正是我们中学生明理诚信的基本要求所在。希望闻先生的高尚品格能够指引我们今后做人的方向。
  七、           布置作业
  1、课下搜集闻一多先生的作品。、,可以举办“闻一多先生作品展”。
  2、完成《三导》。
  根据资料简单介绍闻一多。
  (考察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听读,初步感知文章,注意正音。
  一组同学开火车领读后全班齐读两遍。
  齐读全文,进一步感知课文。
  思考后自由作答。(说自己的感受即可,也可以参照原文。)
  思考后自由抢答问题。(考查学生快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快速读课文,思考问题,找出重点词、关键句。合作伙伴之间交流、探讨。
  学习小组汇报结果。(汇报形式可以是板书、美读、也可以就课文提出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探讨。)
  找到过渡段,并分析、理解其作用。
  思考问题,找出重点词、关键句。合作伙伴之间交流、探讨。
  学习小组汇报结果。(汇报形式可以是板书、美读、也可以就课文提出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探讨。)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回顾学习内容,自己小结学习收获,自评参与的主动程度。
  七、教学板书设计 :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学者→{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优秀的学者。
  ↘口的巨人
  ↘
  革命家→{说了再做}→大勇的革命家。  ↗行的高标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篇13  教学目标:
  1.了解臧克家、闻一多。
  2.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
  4.理解艰深语句的作用,学习本文叙述中融入抒情、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的方法。
  5.学习闻一多先生刻苦的学习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执着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点:
  1.品味文中重要语句,理解闻一多先生精神实质。
  2.表达方式的运用及其作用,以及如何精选典型事例。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叙述中的描写的运用及作用。关键词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七子之歌》,学生可跟唱,创造情境。(学生熟悉此歌,由此可猜到作者,教师也可随机提问。)
  这首歌的作者是闻一多先生,他是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是一位为人所敬的民主战士,他敢说敢为,言行一致。现在我们学习臧克家写的一篇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了解他的精神品质。
  二、资料交流,资源共享:
  1.作者介绍:
  臧克家,诗人。19xx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1929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193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发表了长诗《自己的写照》。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1942年秋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十年诗选》及长诗《古树的花朵》等。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粉碎“四人帮”后,诗人又写了不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诗刊》顾问。
  2、臧克家和闻一多: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3.闻一多: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愤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分组议论,解决字词。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表情朗读,教师指导。
  3.学生齐读课文,而后归纳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
  4.教师归纳:
  《唐诗杂论》  学者 《楚辞校补》 三本书  闻一多 《古典新义》  起草政治传单
  革命家 群众大会演说 三件事  参加游行示威
  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四、问题研论: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设计的问题)
  1.这篇文章为什么取标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
  (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3)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第二课时
  一、 品读句子:
  揣摩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学会运用。质疑问难,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确切理解句中词语,从而进一步理解句子以至文章的意思。)
  (一)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二)探究学习,研讨课文的一些写法上的特点。(问题设计的方面较多,可以让学生自由展开讨论,自由发言,有些问题可不必过细,点到即可。
  1.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
  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
  细节描写:“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
  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2.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3.夹叙夹议的写法。
  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三、关于练习:
  1.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把握课文大意和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的主要特点,并提高把握关键语句的能力、复述的能力和概括的能力。
  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2.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推荐阅读: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精选14篇)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通用13篇)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通用13篇)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 说和做教案
  • 说和做教学设计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精选13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