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回复: 0

《大自然的语言》备课设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6 01:3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自然的语言》备课设计(精选15篇)
《大自然的语言》备课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
  2.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3.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学习重点
  1.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 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学习方法
  1.朗读法。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总结: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教师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什么是智力
  什么是智力?有人说,智力涵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同时应付很多事件。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作判断的能力和想像力。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测”。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度。脑只有外面那一层——大脑皮层——明显地与形成“新的联想”有关。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人的大脑皮层布满了绉褶,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4张打印纸。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1张打印纸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大。因此,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3.第二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两次用到“大约”一词,这体现了选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6.本文对“智力”作了五种解释。请说出你最赞同其中的哪一种,结合实例说明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智力
  2.逻辑顺序
  3.作比较 打比方 列数字
  4.准确性、严密性。
  5.介绍了对智力的多种解释;并通过人和动物大脑皮层的比较,说明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6.略。
《大自然的语言》备课设计 篇2  《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是多元识字教材第二册第九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课教学过程我是按照定向导入一一教学新课一一巩固练习这个思路设计的,教学新课这一环节又分为熟读文,感受课文,背诵课文,识记生字四步。本节课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引导预习,求自主。
  新课程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一般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这节课上,在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及识记生字时,我都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方法,发现规律,鼓励同学间互合作,互相补充,纠正,建立师生间,生生间课堂立体结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熟读成诵,求积累理
  读书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阶梯,积累是文学创造的源泉。因而课堂上要注意多读书。熟读课文环节就是我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课堂上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好朋友读,同桌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分小节读〉多次朗读,以此提高学生读的技巧。同时我也参与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共同读,共同背诵,共同表演,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望,使他们充分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延伸课本,求拓展
  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提到:要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大自然的语言》备课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4、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5、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6、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唐朝的杜牧有一首绝句
  《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歌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为背景。唐明皇对杨贵妃宠爱有加,杨贵妃要什么,唐明皇就给她什么,这不,身在京城长安的杨贵妃要吃荔枝,唐明皇就派人从南方千里迢迢送来新鲜的荔枝。当然,这一路上累死了几个人,多少匹马,我们无从考究。只是有人有疑问:当时为什么不能在长安种几棵荔枝树呢?是啊,长安为什么不能种荔枝树呢?今天,我们读完一篇文章就能基本明白了!那就是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板书)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生串读,齐读、默读。边读边思考:能否把所读的内容概括一下,不好概括的提出来师生共同探究。(学会圈点勾画,是阅读的习惯,圈点哪些语句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2、教师试读第一段,找个学生读第二段,齐读第三、四、五段,默读后文。
  三、梳理结构,梳理顺序
  学生自学较容易把握的部分:
  (1)决定气候的因素
  a能说说这么多的内容,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四点重要信息的吗?
  b找总括句:根据经验,这些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
  c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
  d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了。
  (2)这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3)课文除了介绍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还介绍了哪些内容?
  四、精析语言,合作探究
  (一)语言的准确性(以6~10节为例)
  1.理解
  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两种表现:一是表精确性的语言。二是表模糊性的语言。
  语言的模糊性我们其实并不陌生,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里面讲到“《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大约”“可能”都是一种模糊性语言,因为无以考证了,只是推测的情况。不能说得太绝对。
  2.探究
  精确与模糊是准确的两种写法,那么这样的语言文本中有吗?
  ①、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精确)
  ②、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模糊)
  (二)语言的生动性(以第一节为例)
  1.找出自己喜欢的一句,读一读,评一评。
  2.说说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说说语言生动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三)朗读并小结
  第一节的每一个词语都极具表现力,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引领着我们进入美妙的物候世界。
  当然,我们说作为一篇科普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他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性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生动而准确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
  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写上“局报”两字。
  五、延伸拓展,转化知识
  要说了解和观察物候,农民们是的研究者。因为他们不仅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那就是谚语。
  你知道哪些谚语呢?能不能说说这些谚语所传递的物候现象。
  例析:
  ①鸡早入舍晴,晚入舍雨
  ②鸡晒翅又晒腿,出现大雨水
  ③狗翻肚,天落雨
  ④狗下水洗澡,三天有雨到
  ⑤蜘蛛收网天下雨
  六、走出课堂,走进自然
  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不仅学习物候知识,学会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摹、介绍事物,更要学习竺可桢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果从明天,不,从下课开始,你能像竺可桢这样留心身边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写写观察日记,作作物候观测,老师相信,来年荔枝满园的时候,你也许就能告诉我,自然条件下的长安,是种不活荔枝树的。我想,这便是《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带给我们丰厚的礼物。
  七、课后演练,学以致用
  如果有机会观察一下向日葵,就会发现向日葵的花盘总是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移动,正因为这样,人们才给它起了这个名字。等向日葵成熟了停止生长了,花盘就不再随太阳转了。大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或查阅相关书籍,了解了解,写篇以“为什么向日葵围着太阳转”的文章。
《大自然的语言》备课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能力目标:
  ⑴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⑵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⑶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生字词:
  衰草连天( )连翘( )观测( )差劲( )鬓毛衰( )翘尾巴( )玄妙观( )参差( )丢三落四( )差遣( )落枕( )差异( )落叶( )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
  “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⑴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⑵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⑶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⑷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⑷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⑴学生齐读1、2段。
  ⑵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⑶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①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②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③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④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⑤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⑷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⑸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⑴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⑵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⑶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
  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⑴ 《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⑵ 《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⑶ 《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
  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⑴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⑵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⑶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⑷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⑸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⑹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3、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备课设计 篇5  近年来,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多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换,这种能力考核突出地表现在课外阅读题中,此类题常使一些同学手足无措,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阅读训练试题及其部分参考答案,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一)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节选,完成15—18题(18分)
  大自然的语言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5.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选文,回答下面问题。(6分)
  (1)“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请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自然的语言 阅读题的答案
  15、(4分,每一问2分)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16、(4分)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或答“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也对)。
  17、(6分,每小题3分) (1)“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或答: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8、(4分) 举例多少应按需要而定。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如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更具说服力,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已经为大家带来过了,希望我们能够好好地去利用这个阅读理解,这样我们的现代文阅读理解水平就能够得以提高了。
《大自然的语言》备课设计 篇6  教学要求
  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指导识字、学词。
  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浅显简明的导语 出示课题后,相机进行生字“语”的教学。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给足时间,照顾差生)
  4.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5.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互读互查,教师利用不带拼音的字卡采取开火车、指名读、互相帮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检查“仔、那、永、诉”的读音。
  6.自由读全文,要求读正确。
  7.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二、指导读好一、二、三节
  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交流:相机处理“说话、语言、仔细观察、发现”等词语。
  (5)个人自由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
  (6)全班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看课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
  (4)启发学生想像讨论: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
  (5)师生合读。
  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6)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从读中知道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人们看到水中游着的蝌蚪,就会知道春天到了。
  (7)看课件:春、夏、秋、冬各季节特征的片断,加深扩展学生的感受,以帮助突破难点。
  (8)反复练读,指名读、评,最后齐读第二节。
  (9)齐读一、二节。
  3.学读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
  (2)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的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3)自由练读,思考: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4)自由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评后齐读。
  (5)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6)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
  (7)齐读一至三节。
  第二课时
  一、指导读好第四、五节
  1.学读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出现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
  看课件:海洋逐渐演变成雪山。简介“三叶虫”化石年代久远,出现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
  指名读第一句。范读,齐读。
  这是在告诉人们什么指名答,读第二句,范读、齐读。
  (3)自由试读第四节。指名读、齐读。
  (4)这个奥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出示词语“告诉”,读词。
  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奥秘——看课件: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化石。
  2.学读第五节
  (1)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2)指名读最后一节。读词语“粗心大意”、“永远”。
  (3)范读第五节,必读。
  (4)总结:不爱学习,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永远也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5)齐读全文
  二、思考小结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诗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口头练习,相机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
  (1)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1)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2)范写“就、诉、永”。
  就:左右结构(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诉:右边是“斥”不是“斤”。
  永:独体字。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辅导。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五、扩展活动。
  1.准备三个头饰(蝌蚪、鱼、三叶虫)边表演边读诗。
  2.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相机完成课后第4题)
  3.召开一次《和大自然交朋友》的主题班会。
《大自然的语言》备课设计 篇7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
  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本文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其作用何在,以及所
  举事例能否用别的例子代替,这是学习的难点。
  说明文的教学要体现文体特点,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
  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通过学习,掌握
  说明文的特征,以便能学以致用。
  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本文教学致的重点。
  本文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激发兴趣,导入  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
  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
  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学生齐读“预习提示”第一段,整体把握本文说明的内容。
  三、学习字词。(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字词采用窗口显示,指名学生读,
  读一个显示一个读音。)
  衰草连天 ——鬓毛衰  
  连翘 ——翘尾巴  
  差异 ——差遣 ——差劲 ——参差  
  观测 ——道观  
  播种 ——耕种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每个词齐读两遍,读准字音。
  四、自由朗读课文,标好段序,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根据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六、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 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
  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
  清楚。
  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答: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
  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前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
  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
  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
  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
  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
  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
  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
  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
  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
  画卷。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提问:本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见下面板书)
  草木荣枯 杏花传语耕地 桃花暗示种谷子
  候鸟去来 布谷鸟唱歌割麦插禾
  本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
  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例,按时间安排农事的顺序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
  的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提问: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指名回答: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仔细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许多”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密。
  “植物生长荣枯’树“桃花开”,“动物的养有往来”对“燕子来”,两两相对,十分严
  谨,体现了作者对语句的精心组织。
  七、小结本课。
  本文的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
  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
  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八、课后作业 :
  1.熟读第一自然段,仔细品味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
  2.掌握本文所学的六个多音多义字。
  3.用“籁籁”、“销声匿迹”、“翩然’等词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温故知新,复习旧知。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词语。
  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活生生的生物
  数据意义
  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
  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上
  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二)默读第六到十自然段。
  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
  首先是纬度(7)
  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8)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9)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l0)
  主要
  三
  次要
  空间上
  时间
  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换顺序说?为什么?
  明确答案: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
  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2.举例子是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
  学生在第六至十自然段中对所举的例子作些评点,注意举例时的语言。
  ①
  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晚着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纬度因素)
  ②
  如: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经度差异)
  ③例如秋冬之交: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高下差异)
  ④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
  抽青和开花日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古今差异)
  这些例子的运用能使读者更具体地理解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成因,有说服力。
  (三)齐读第十一、十二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①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
  值。
  ③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三、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
  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结合实际,
  畅所欲言。)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学到这里,你们知道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作用吗?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
  也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
  五、小结。
  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第二部分
  是第一部分的概括总.
  此,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
  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
  要,由一般到特殊。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
  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
  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六、课后作业 。
  1.举例说明几种文具的使用方法。(字数在200字左右)
  2以“我的卧室”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字数在300-400之间。
  板书设计 :
  大自然的语言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现象——物候和物候学
  二、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比较简便
  容易掌握
  避免损失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主要
  上
  次要
  空间
  I
  时间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
  (刘英)
  教学设计(B)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语 引入课题。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大自然,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恰。今天我们
  学习的不是去领略大自然优美的风光,而是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
  知识的说明文。
  二、指名读“预习提示”,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习字词。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衰草连天 —鬓毛 连翘——翘尾巴
  差异 ——差遣 ——差劲——参差
  观测——道观 播种 ——耕种  
  落叶——一丢三落四 落枕
  萌发 翩然 孕育 簌簌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四、在5分钟之内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并写出阅读提要。
  第1至3自然段: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入手,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至5自然段: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6至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即纬度因素、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第11、12自然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齐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思考题:
  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离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哪些
  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一)先总结三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第2自然段: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二)着重评点第1、2自然段的语言,体会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及作
  用,理解、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事物的表达技巧。
  1.先检查学生的评点情况,并抽查学生讲析第1、2自然段中准确、生动、富有表
  现力的词语的作用。
  2.在学生评析的基础上,教师作些讲评或归纳。
  3.第1、2自然段词语评点如下,仅供参考。
  写春:大地苏醒冰雪融化单本朋友谷仔几次单件改
  ........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
  “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这些词语描写春天景色很有层次,用词非常典雅。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美
  丽画卷,美不胜收。
  写燕子“翩然归来”,植物“孕育”果实,自然过渡,描写了夏季的景色。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透露出喜爱之情。
  “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写秋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准备迎接叶子籁籁落下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形
  象。
  “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无意的天使。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用“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
  以上这些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把大自然写
  得神形兼备,为下文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的语言作了准备。
  这些描写,精彩纷呈,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四季风花图画,令人目不暇
  接。
  第2自然段一开始并未直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草木”“候鸟”两方面
  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传语要赶快耕地;桃
  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先写开花早的杏花、再写桃花,很有条理。这些
  都照应了上句的“草木”。而“传语”“暗示”与语言有关,且将杏花、桃花拟人化,十分亲
  切可爱。“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把布
  谷鸟的鸣叫写成“唱歌”,拟人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美妙的
  享受。这一段由“杏”写到“桃”,从“植物”写到“动物”,最后才对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诠
  释,即:花香鸟语,草长芬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条理十分清楚。
  六、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第1、2自然段的语言进行精点精评,
  从中我们体会了说明文中也可以对事物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既增强了说明
  的生动性,也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这种寓说明于描写之中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七、朗读并背诵第1自然段。
  八、布置作业 :
  1.背诵第1自然段。
  2.将第1至3段的有关词语抄下来,作好词语的积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H、学习第 4至第,12自然段。
  教学形式:3至4个学生组成~个学习小组,根据老师提出的思考题自学课文内
  容,然后集中讨论,交流学习体会。再从若干组中选派若干名同学作代表上讲台讲课,
  听后互相评议,教师适时点拨,最后归纳小结。
  自学思考题:(出示小黑板)
  1.用自己的话概括第4、5、7、B、9、10、11、1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文中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哪些例子?各用来说明什么问题?
  3.第7、8、9、10段分别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
  什么顺序排列的?能否打乱顺序?为什么?
  4.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
  学生自学15分钟,讨论、交流10分钟,派代表讲课15分钟,教师归纳小结5分
  钟。
  (一)概括段意
  第4段:介绍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5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7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差异。
  第8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第9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第10段:物候现象来临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第11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第12段i加强物候观测,促进农业生产。
  (二)体会本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1.北京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
  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第5段)
  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更有说服力。
  2.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
  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3.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
  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
  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4.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
  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
  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5.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
  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通
  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楚。
  (三)说明的顺序。
  第7段至第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
  间的顺序来说明的,顺序不能打乱,因为这是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理的,否
  则就会不合逻辑、事理。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有四点:①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②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
  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③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三、教师归纳小结。
  这堂课采用这样的形式,意在调动大家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会学”
  的目的。从效果来看,大家都动了脑、动了笔、动了口,并且大家互帮互学,想必是有
  很大收获的。希望大家像这堂课一样主动地学习,学会求知。
  四、布置作业 。
  课后作一次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你发现还有哪些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试举例说明。(农谚也行,但要做适当的解释。)
  (刘英)
《大自然的语言》备课设计 篇8  之二
  福建宁德 陶丽春
  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
  1.出示生词(语(Yǔ)言),谁能把这个生词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示,解题激趣。
  (1)CAI课件分别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满天电光闪,说说它们都告诉我们什么?
  (2)解题激趣:你们都能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板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中还会告诉我们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呢?咱们仔细读读,去发现吧。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着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把每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如“告诉”的“诉”单独念第四声,读“告诉”一词时读轻声;“如果”的“如”声母是r,而不是l;“察”是翘舌音,“粗”是平舌音等。)
  3.交流通读诗句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个句子。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生字多,名称连续。)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日)
  4.正确流利地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语言。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自读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就把哪个小节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该怎么读呢?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以下教学程序随学生的具体反馈情况相机进行)
  (第二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一“逗点”摇着尾巴游动)这是什么?(逗号)仔细看到底是什么呢?(小蝌蚪)
  (2)引导想像: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好这一节呢?
  (3)自由练读,再读给小组或全班同学听,结合点评指导朗读。
  (第三节)
  (1)CAI课件展示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呢?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的?该怎么读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
  (2)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点评指导。
  (第四节)
  (1)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结合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介“喜马拉雅山”。)
  (2)“喜马拉雅山”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
  (3)指名试读,点评指导朗读。
  3.回归整体,赛读拓展。
  (1)赛读:把三小节连起来自由练读,比比看谁读得好。
  (2)过渡: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见,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齐读第一节、最后两节诗。
  (3)赏读、赛读:教师边范读边展示CAI课件后,指名赛读整首诗。
  (4)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
  四,书写指导,练习运用
  1.书写指导:(1)自读生字词,边读边记形,并在组内交流自己记住了哪些字。(2)在书上描红、练写并点评纠正。(如“就”右边不能写成“龙”,“诉”不能丢了一点。)
  2.自主选择练习:(1)和同学们互相听写生字。(2)朗读课文。(3)收集、观察大自然的语言并记录下来。(4)把你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编一节诗句写下来,读给大家听。
《大自然的语言》备课设计 篇9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字注意正确的一项是(  )
  a.冰雪融化(róng)  孕育(yùn)  翩然归来(piān)  农谚(yán)
  b.簌簌落下(shù)   了解(jiě)  销声匿迹(nì)    纬度(wěi)
  c.衰草连天(shuāi) 连翘(qiáo)层峦叠嶂(zhàng) 弋阳(yì)
  d.风雪载途(zhài)  隧道(suì)  头晕目眩(xuàn)  窥见(kuī)
  2.找出下列各组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两项,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
  (1)a.百感交急 b.斤斤计较 c.满院狼藉 d.昂首阔步(  )(  )
  (2)a.得心应手 b.迫不急待 c.原形毕露 d.令人喷饭(  )(  )
  (3)a.在所不昔 b.谈笑风声 c.难能可贵 d.记忆犹新(  )(  )
  (4)a.哭笑不得 b.以物谕人 c.入木三分 d.花团锦族(  )(  )
  3.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得多。
  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
  (2)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      )是必要的。
  a.观察 b.观测 c.预测 d.观望
  (3)月亮的影子帮助现代人解开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之谜,(       )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a.决定 b.制定 c.确定 d.肯定
  (4)影子戏,在这里产生了(        )的力量,它战胜了时间和距离,成为我们手中的一个驯服工具,为我们忠实地服务。
  a.神圣 b.神奇 c.神异 d.神秘
  4.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d.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据推算,我国种大豆的历史至少有四五千年了。
  ②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
  ③古代把大豆叫做“菽”,秦汉以后逐渐用“豆”字代替“菽”字。
  ④在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大豆的残留印痕。
  ⑤许多古书中也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⑥也是世界上栽培大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a②⑥④⑤③①     b①③⑤④②⑥     c②⑥⑤③④①     d①⑤③④②⑥
  6.下面是一则广告,有人对其中六处提出修改意见,这些意见分成四组,最恰当的一组是: (     )
  这个工厂经工程技术人员精心研究设计,推出新产品彩色搪瓷浴缸,具有造型美观,瓷面光滑,色彩鲜艳,质量稳定,经久耐用等特点,适应中、高档宾馆、饭店及现代住宅理想卫生洁具。
  (1)“经久”改为“坚固” (2)“洁具”改为“用具”
  (3)“适应”改为“适宜作” (4)“理想”前加“的”字
  (5)“卫生”前加“的”字 (6)“新产品”后加破折号
  a、(1)(4)(6)      b、(1)(2)(6)      c、(2)(3)(4)      d、(3)(5)(6)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画线处的标点,恰当的一组是(      )
  “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①这是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画人画鬼”,指《聊斋志异》的题材内容②它借狐鬼故事来达到“刺贪刺虐”的目的;“高人一等”,是评价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入骨三分”,则概括了他在创作上的成就。今天这节课要学习他的名篇③促织③,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评价是否恰当④
  ①  ②  ③   ④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__句,这段文字是按__________顺序解说事理的。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
  (6)本段说明的对象是(    )
  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c.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决定农事的安排。
  d.要注意观察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三、课外阅读
  气候的威力(节选)
  ①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则是变幻莫测的气候。气候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因此,人类对于气候是既乞求,又敬畏;既感激,又恐惧,所以才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感慨。
  ②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③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队员福岛,走出基地楼房没有几步,便被咆哮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7年之后,人们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
  ④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的低温;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⑤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是,八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1.本文主要介绍了南极的气候。请通读全文,概括出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气候对人类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请根据自己掌握的气候方面的知识,各举一个气候造福于人类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要求:举例典型,表述具体,且不得引用文中的例子)。
  (1)造福于人类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其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的表达方式是___          _____,从内容上看,文中运用画横线的句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④段中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试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根据对本文的理解,顺着本文的写作思路,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要求:语言简明概括,过渡自然,60字以内)。
  《大自然的语言》
  1.c
  2.(1) a b (2) b c (3) a b (4) b d
  3.(1) b (2) b (3) c (4) b
  4.c
  5.a
  6.d
  7.a
  (一)(1)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的差异
  (2)第一句话 按概括到具体的顺序解说事理。
  (3)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
  (4)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5)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二)(1)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
  (2)荣枯 去来
  (3)……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
  (4)①传语 ②暗示 ③唱歌
  (5)a.× b.√ c.√ d.×
  (6)b
  (7)①杏花开了…… ②桃花开了…… ③布谷鸟开始唱歌……
  (8)a
  (三)1.b a 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
  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三
  1、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是:风大而猛、极度寒冷、变幻莫测。
  2、答案示例:(1)新疆某些地区常年多风,当地居民合理地利用风能建立了许多风力发电站,为当地的农牧业生产服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夏秋季节多雨,往往形成洪涝灾害,给人民生活和当地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
  3、记叙(或叙述)这是为了说明南极风大对人类生存的巨大威胁(或南极大风的威力,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4、举例子 列数字 这是为了说明南极气候极度寒冷。
  5、南极的气候确实显示出不同于其它大陆的威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南极气候将被逐步揭开神秘的面纱,从而造福于人类。
《大自然的语言》备课设计 篇10  授课班级:八年级( )班
  授课时间:2005年12月12日星期一
  执教:邓宣盛
  教学目的: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学习重点: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课前写话、引入新课:
  请学生描写当天天气。并请学生发言。
  二、学习课文第1、2、3段——品味语言
  [一]研读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
  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
  夏天——“植物孕育果实”;
  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
  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我们学过多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你能不能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季诗句。
  参考:
  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这样,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
  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参考:
  (1)“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
  (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3)“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4)“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
  (5)“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二]、研读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2 段。
  提问: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快割麦插禾。”
  请学同们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1)区别:第一句只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第二句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
  (2)认为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变化,活泼。第二句子整齐美。
  [三]研读第3段
  请一学生朗读,思考: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讨论明确:
  物候——“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我们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物候学知识,为什么不用 “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作标题,而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而另两显得呆板、乏味。
  三、练笔:二选一
  (1)把你课所写的短文进行再加工。别忘了运用一些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
  (2)从下边词语中任选五个写一段话。
  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翩然归来                              风雨载途
  教学后记:
《大自然的语言》备课设计 篇11  《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是人教版第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亲切、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三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低年级的讲读课文区别于中高年级,本课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
  2、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自读感悟,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本课的教学要求是:
  1、掌握课文生字,知道课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看懂图意,理解课文,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教学设计:
  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
  1、出示生词(语言)谁能把生字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两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漫天电光闪,说说都告诉我们什么?引入课题: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去发现吧!
  展示接近学生生活的自然现象揭示课题,使深奥的.自然现象变得接近,容易理解。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
  3、交流通读句子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句。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名称连读)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音)
  (4)正确流利的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提醒大家读生字的时候注意什么,读得最好的一节读给大家听,这种方式尊重学生的意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自渎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教学)
  (第二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变成摇着尾巴的逗点)这是什么?仔细看看这是什么?
  (2)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这句话呢?
  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急不可待想读书。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让:逗点瞬间变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现了春天一派生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又理解了课文,内化了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备课设计 篇1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引入课题。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大自然,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恰。今天我们学习的不是去领略大自然优美的风光,而是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说明文。
  二、指名读预习提示,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习字词。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衰草连天 鬓毛 连翘翘尾巴
  差异 差遣 差劲参差
  观测道观 播种 耕种
  落叶一丢三落四 落枕
  萌发 翩然 孕育 簌簌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四、在5分钟之内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并写出阅读提要。
  第1至3自然段: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入手,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至5自然段: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6至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即纬度因素、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第11、12自然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齐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思考题:
  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离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哪些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一)先总结三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第2自然段: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二)着重评点第1、2自然段的语言,体会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及作用,理解、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事物的表达技巧。
  1.先检查学生的评点情况,并抽查学生讲析第1、2自然段中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作用。
  2.在学生评析的基础上,教师作些讲评或归纳。
  3.第1、2自然段词语评点如下,仅供参考。
  写春:大地苏醒冰雪融化,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
  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这些词语描写春天景色很有层次,用词非常典雅。
  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美丽画卷,美不胜收。
  写燕子翩然归来,植物孕育果实,自然过渡,描写了夏季的景色。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透露出喜爱之情。
  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写秋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准备迎接叶子籁籁落下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形象。
  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无意的天使。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用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以上这些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把大自然写得神形兼备,为下文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的语言作了准备。
  这些描写,精彩纷呈,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四季风花图画,令人目不暇接。
  第2自然段一开始并未直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草木候鸟两方面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先写开花早的杏花、再写桃花,很有条理。这些都照应了上句的草木。而传语暗示与语言有关,且将杏花、桃花拟人化,十分亲切可爱。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把布谷鸟的鸣叫写成唱歌,拟人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美妙的享受。这一段由杏写到桃,从植物写到动物,最后才对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诠释,即:花香鸟语,草长芬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条理十分清楚。
  六、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第1、2自然段的语言进行精点精评,从中我们体会了说明文中也可以对事物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既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也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这种寓说明于描写之中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七、朗读并背诵第1自然段。
  八、布置作业:
  1.背诵第1自然段。
  2.将第1至3段的有关词语抄下来,作好词语的积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学习第4至第,12自然段。
  教学形式:3至4个学生组成~个学习小组,根据老师提出的思考题自学课文内容,然后集中讨论,交流学习体会。再从若干组中选派若干名同学作代表上讲台讲课,听后互相评议,教师适时点拨,最后归纳小结。
  自学思考题:(出示小黑板)
  1.用自己的话概括第4、5、7、B、9、10、11、1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文中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哪些例子?各用来说明什么问题?
  3.第7、8、9、10段分别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否打乱顺序?为什么?
  4.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
  学生自学15分钟,讨论、交流10分钟,派代表讲课15分钟,教师归纳小结5分钟。
  (一)概括段意
  第4段:介绍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5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7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差异。
  第8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第9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第10段:物候现象来临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第11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第12段i加强物候观测,促进农业生产。
  (二)体会本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1.北京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第5段)
  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更有说服力。
  2.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3.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
  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4.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
  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5.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
  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楚。
  (三)说明的顺序。
  第7段至第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的顺序来说明的,顺序不能打乱,因为这是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理的,否则就会不合逻辑、事理。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有四点:①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②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③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二、教师归纳小结。
  这堂课采用这样的形式,意在调动大家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会学的目的。从效果来看,大家都动了脑、动了笔、动了口,并且大家互帮互学,想必是有很大收获的。希望大家像这堂课一样主动地学习,学会求知。
  三、布置作业。
  课后作一次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你发现还有哪些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试举例说明。(农谚也行,但要做适当的解释。)
《大自然的语言》备课设计 篇13  【教学重点】
  一、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二、学习写读书摘要。
  三、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
  [利用课文“预习提示”内的5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
  [学生读、练后简要讨论。]各小题后括号内应填的序号为:
  第1题(一至三);第2题(四至五);
  第3题(六至十);第4题(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后归纳]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学习编写读书摘要。
  同学们通过几次通读课文和讨论内容、层次,对课文已经大致理解。在阅读实践中,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或是为了记录资料,以备日后使用,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围绕课文第一道练习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
  [学生练习,完成后相互交换阅看,订正、补充,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再将预先准备的写有“摘要”的小黑板挂出,供学生参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师做的“摘要”。]
  《大自然的语言》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
  (二)继续研讨写法。
  这篇课文的写法,除了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这个特点外,还有一个写法特点也值得理解和学习。说明事物的时候,常常要用举例子的方法,举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这篇课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学生读课文]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北京”和“烟台——济南”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三)理解语言的生动性。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很生动。生动的说明才能让人爱读易懂。先请同学们把第一、二段仔仔细细地轻声读两遍。
  [同学们自读后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挂上预先准备的小黑板]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4.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对照,指出上述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了解;两者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课文的语句要生动得多。
  [讨论后归纳。]
《大自然的语言》备课设计 篇14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要求
  1.学会8个生字,掌握“语言、以为、说话、发现、已经、古老、化石、告诉、学习、人们、永远”等词语,认识“察、逗、间、如、粗、意”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指导识字、学词。
  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浅显简明的导语 出示课题后,相机进行生字“语”的教学。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给足时间,照顾差生)
  4.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生字和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5.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互读互查,教师利用不带拼音的字卡采取开火车、指名读、互相帮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检查“仔、那、永、诉”的读音。
  6.自由读全文,要求读正确。
  7.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二、指导读好一、二、三节
  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交流:相机处理“说话、语言、仔细观察、发现”等词语。
  (5)个人自由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
  (6)全班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看课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
  (4)启发学生想像讨论: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
  (5)师生合读。
  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6)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从读中知道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人们看到水中游着的蝌蚪,就会知道春天到了。
  (7)看课件:春、夏、秋、冬各季节特征的片断,加深扩展学生的感受,以帮助突破难点。
  (8)反复练读,指名读、评,最后齐读第二节。
  (9)齐读一、二节。
  3.学读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
  (2)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的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3)自由练读,思考: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4)自由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评后齐读。
  (5)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6)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
  (7)齐读一至三节。
  第二课时
  一、指导读好第四、五节
  1.学读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出现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
  看课件:海洋逐渐演变成雪山。简介“三叶虫”化石年代久远,出现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
  指名读第一句。范读,齐读。
  这是在告诉人们什么?指名答,读第二句,范读、齐读。
  (3)自由试读第四节。指名读、齐读。
  (4)这个奥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出示词语“告诉”,读词。
  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奥秘——看课件: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化石。
  2.学读第五节
  (1)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2)指名读最后一节。读词语“粗心大意”、“永远”。
  (3)范读第五节,必读。
  (4)总结:不爱学习,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永远也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5)齐读全文
  二、思考小结
  1. 自由读课文。
  2. 思考讨论:诗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 口头练习,相机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
  (1) 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1) 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2)范写“就、诉、永”。
  就:左右结构(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诉:右边是“斥”不是“斤”。
  永:独体字。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辅导。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五、扩展活动。
  1.准备三个头饰(蝌蚪、鱼、三叶虫)边表演边读诗。
  2.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相机完成课后第4题)
  3.召开一次《和大自然交朋友》的主题班会。
《大自然的语言》备课设计 篇15  今天,听了姚老师的《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感受到了姚老师独特的教学魅力,成竹在胸的把握,沉静的气质,以下就从四个方面谈谈我的粗略认识。
  一、从教学目标看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姚老师在课堂中紧紧地握住本课的教学目标,揣摩语言,增强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对说明方法的探究提高了学生按照要求筛选信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运用科学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本堂课很好的完成了这些目标。
  二、从教学程序看
  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从情境导入,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引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会生动说明的语言特点,进行比较阅读,学生自然地体味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提高了学生对文字的感悟力。在朗读过程中配以优美的音乐背景,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更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学生自然而然的跟着音乐朗读,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在对说明方法进行探究中,放手让学生寻找说明方法,提高了学生按照要求准确提炼信息的能力,和发撒性思维能力。在对说明方法的探究前提出了具体、准确的默读要求,这是对学生默读习惯乃至学习习惯的培养,解决了学生平时似乎会默读,但又不确定到底该怎样。
                         推荐阅读:
  • 《大自然的语言》备课设计(通用12篇)
  • 八年级教案《大自然的语言》(通用15篇)
  •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通用13篇)
  •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集锦(通用13篇)
  •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精选12篇)
  •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实录(精选14篇)
  •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 小学备课教案
  • 集体备课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备课设计(精选15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