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回复: 0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6 01:3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精选12篇)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 篇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pq长与(山海经)》.
  事先同学们已经读过了这篇课文,有一位同学阅读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文中作者对阿长的称呼为什么会有三种?先请大家找一找看看是哪三种.
  生1:“我的保姆”“长妈妈”还有直撸称呼“阿长”
  师:很好.先让我们来休会一下叫“阿长”时的情形.谁来说说称阿长为“我的
  保姆”时,文中的“我”是一种什么身份?
  生2:主人,或者说是一位少爷.
  师:不错,在儿时的“我”的最初印象中
  姆看待的时候,“我”对她的情感是怎样的?
  生3:那时“我”对阿长的情感是“实在不大0n服”她,甚至还有些讨厌.
  师:能说说原因吗?
  生3:书中说她喜欢切切察察,就是搬弄是非,睡相也不好,还要讲许多的规矩.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阿长呢?
  生4:我觉得她没有文化.
  生s:我觉得她粗俗,是个地道的农村妇女
  师:面对这样一个粗俗、无文化的阿长,“我”实在不大佩服她.但是时阿长的情感一直是这样吗?有没有发生改变?请大家谈一谈.
  生6:“我”对她的情感发生了变化.在听到阿长讲长毛故事之后,“我”对阿长有了“敬意”.
  生7:当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我”对阿长也产生了“敬意”.
  师:这两处所表达的敬意一样吗?
  生8:应该是一样的.以前不佩服她,在听到阿长讲长毛故事后,看到阿长买来《山海经》后,就0a服阿长了.
  生9:不一样.在阿长买了《山海经》后文中说“又使我发生了新的敲意”,这里的“新”宇说明和听长毛故事后的敬意是不一样的.
  生8:这个“新”宇可以理解为更深刻的意思,就是产生了更深的敬意,为什么不
  师:老师非常高兴,同学们能从文中找出根据,而且还细心地找出关键词浯进行分析.咱们先不下结论,再休会一下“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一句话的意思.大家看,这个“敬意”前面还有什么修怖词浯呢?这些修怖词浯有什么作用呢?
  生10:前面有“有一时”,还有“空前”.“空前”说明这种敬意“我”以前从
  未有过,而“有一时”是指这种敬意是一个阶段的,是暂时的.
  师:分析得太好了.文中有一处交代了这“一时敬意”的结局,谁能找出来?
  生u:“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生稍作停顿)哦,我知道了,这种“敬意”与阿长买《山海经》所产生的“敬意”是不一样的,因为前面的那种“敬意”已经消失了,后面产生的“敬意”肯定是另外一层意思.
  师:你的思维很敏捷.在阿长讲了长毛故事后,作为小孩的“我”惊异于她有这样伟大的神力是很自然的,但这种“敬意”是小孩因为无知好奇而产生的惊砑,因此作者说这种“敬意”是“特别”的.在后来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我”产生了“新的敬意”,这种“敬意”才是一种真正的敬佩之惜.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生12:因为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辜,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师:买一本书就有这样伟大的神力,大家会不会觉得有些夸张呢?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在“我”的眼里《山海经》是一本怎样的书吧.,《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小孩子肯定喜欢看
  生14:《山海经》不但有趣,
  给我买来的《山海经》尤其珍贵.
  师:请大家根据课文再想象—切.
  (学生思考了片刻)
  还非常难得,“我”到处搜寻也没得到,所以阿长
  生15:阿长走了许多路,跑了几家店都没结果.最后她来到一家店,问:“店家,有‘三哼经’卖吗?”店家一听莫名其妙,“‘三哼经’?没听说过.”阿长恳求道:“再看看,有许多画儿的.”店家找了一通,“给,只有《山海经》,没有你说的‘三哼经’,买不买?”阿长想了想,先买来再说吧.于是,阿长买下了《山海经》.
  师:老师为你丰富的想象所折服.我想你确实体会到了阿长所经历的艰辛.她的确有别人做不到她却能做到的神力.这种神力的产生只可能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她对哥儿的一一
  (学生异口同声:爱!)
  师:是的,这就是爱的力量,只有如此休会,我们才明白面对《山海经》“我”会有如此的震撼一一“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才会知道“我”为什么会全身震惊,那是因高兴而颤抖.文中的“我”深刻感受到了阿长对自己的爱,到此“我”对阿长的情感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很显然,阿长买回《山海经》是使“我”情感发生变化的关键.那本文的题目为什么不直接叫《阿长买(山海经)》呢?
  生16:在这件辜之前还写了阿长的许多事情,这样拟题概括不了文章的内容.
  师:不错.但理由还不充分.请注意,把这个“与”宇放在阿长和《山海经》间作者有什么用意呢?
  (学生思考,稍后,有人回答)
  生17:好僳说阿长和《山海经》有些相同的地方.
  师:你的感觉很敏锐,请继续思考:阿长和《山海经》对于“我”来讲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18:(顿悟)对“我”来说阿长和《山海经》在“我”人生路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师:作用相同吗?
  生18:应该不相同,要是相同就可以把题目直撸叫《pq长》或者叫《山海经》了.
  师:确实《山海经》对“我”的帮助大家一目了然,但是要想知道阿长在“我”人生中的影响,我们先要来看看阿长的真正为人.大家能不能根据她所做的其他事情,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对她做个评价呢?可以相互交流一7
  (学生讨论)
  生19:吃福橘这个片段中写阿长神情很郑重,还有惶急,实际上是表现了阿长为我们大家祝福的真诚,体现了阿长很爱“我”.
  生20:阿长教“我”一些规矩,好僳是在教育“我”吧.
  师:那阿长给“我”讲荒诞的长毛故事也是在教育“我”吗?(停顿)她为什么不给“我”讲一讲太平天国的历史呢?如果这样那该多好啊!
  生21:阿长没有文化,她不懂这些.
  师:是啊,她见识有限,头脑中只有这些道听途说的故事.不用多说,叫“我”吃福橘、守规矩,不正像一位爱子之深的慈母的唠叨吗?讲长毛的故事和儿时听妈妈讲“狼外婆”的故事有什么两样呢?看来阿长不但照顾“我”,还自动承担了一份教育“我”的职责,虽然她做得不太好,但是那样的尽心尽力.再看看“睡相不好”个片段仅是为了表现阿长的粗俗吗?(稍停顿)请大家看文中一处细节描写.当“我”的母亲委婉地指出阿长睡相不好,影响了“我”的睡眠时,阿长的反应是“她不开口”,大家想过没有,她为什么不开口?
  (学生没想到老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一时部沉默了)
  师:没关系,我们来帮阿长回答好吗?想想可以有哪些回答?
  生22:可以这样说:太太,我没有影响哥儿的睡觉。也可以这样说:太太,我一定记住您的话,下汝不敢了。
  师:分析一下这样说话的人可能有什么特点?
  生24:第一种在狡辩,很无赖,第二种显得很世故、圆滑。
  师:是呀,可是阿长不是这样的人,所以她不开口。她为什么不说这些话呢?
  生25:因为她知道自己改不掉这个毛病。这是一个很实在很朴实的阿长。
  师:是的,就是这样一位实在、毫不做作的阿长给了“我”最真挚的爱。当“我”感受到这份爱的时候,是以怎样的身份称阿长为“长妈妈”?这个称呼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26:是以儿子的身份这样称呼,包含了对长敬爱之情。
  师:可见阿长以她的淳朴善良、真诚的爱影响着“我”,也可以说教育着“我”,所以说她在“我”人生路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位多么淳朴善良的阿长啊!当然结尾处还写到她的孤寡穷苦。一生穷苦、善良淳朴,这实在是那个时代普通百姓的一个真实的写照。带着这种理解,哪位同学说说结尾处作者为什么直呼长妈妈为“阿长”?
  生27:这是把长妈妈当做普通的劳动人民中的一员。
  师:不错,作者看到了阿长身上所具有的劳动人民最本质的品质:淳朴善良,并且对她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让我们带着无比的怀念来吟咏文章的最后两段吧。
  (学生深情地读着)
  师:能不能告诉老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哪些感受?
  生28:我感觉到作者在文章中包含的情感很丰富,有时像慈母一样的阿长的敬爱、怀念之情,还有时间长这样的劳动人民的熟爱和同情。
  生29:开始读课文觉得阿长粗俗,没有文化,后来知道了阿长原来是那样的淳善良,那样爱“我”,这篇文章的表达不是直播的,好像拐了弯。
  师:对,不是平铺直叙的,是曲折的。行文一波三折,作者以感情的变化为线索把本文丰富的内容串联起来,又运用了韵味无穷的浯言,使得这篇散文平实而又深刻,凝练而又丰富。同学们,当你们再面对散文的时候,是否也尝试着从浯言、情感、结构这三点去加以揣摩和欣赏呢?这节澡就上到这里,下课。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7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6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5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4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3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2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1
  阿长与《山海经》·知识点精析
  .阿长与《山海经》·句段、字词全解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
  .阿长与《山海经》课堂教学实录
  .阿长与《山海经》教参-阿长的形象
  阿长与《山海经》同步练习
  .阿长与《山海经》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阿长与《山海经》课后练习
  阿长与《山海经》·综合能力测试
  阿长与《山海经》提高作业练习
  阿长与《山海经》ppt课件  
  阿长与《山海经》ppt课件(3)  
  阿长与《山海经》ppt课件(2)  
  阿长与《山海经》ppt课件(1)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本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住课文内容,然后再着重研读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卜事,分析课文时切忌面面俱到,一定要突出教学重
  点,做到纳举目张。
  课时安排:3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本课。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万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板书标题、作者,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
  三、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提问: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指名回答)
  长妈妈喜欢饶舌多事、不拘小节。那么,长妈妈还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呢?
  二、学习新课。
  (-)分角色
  朗读6-17自然段。
  思考: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
  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哈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明确: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然而,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二)齐读第18----28自然段。
  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指名学生复述买书的起因。
  经过、结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残’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物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这就是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抒
  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明确: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 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请你说说: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小结
  1. 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2.
  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对表现中心意思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
  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三、作业
  板书设计:
  阿长的由来 地位低下
  切切察察 饶舌多事
  “大”字睡相 不拘小节
  过年吃橘 淳朴善良
  长毛故事 无知愚昧
  抒发对阿长的怀念之情
  第 三 课 时
  一、理清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完成课后习题。
  三、拓展延伸。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 篇3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鲁迅先生对阿长是很怀念、感激的。
  鲁迅先生很怀念儿时的保姆阿长,他深情地祈祷:“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鲁迅写这篇回忆性散文时,46岁了,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鲁迅还纪念着她,可见阿长是怎样值得怀念,鲁迅对阿长怀有多么深厚的感情。
  2.把握这篇课文,要区分作者儿时的感受和现时的眼光。
  回忆中,阿长许多行为叫“我”讨厌,只是听阿长讲长毛,才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知道了是阿长谋害了隐鼠后,又憎恶她;大出意料,阿长给他买来渴慕已久的《山海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于是对她又发生了新的敬意。鲁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但是后一层意味是含蓄的,要透过文字表面去理解。
  3.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
  阿长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可见出身之低下。她享受不到教育的权利,不识字,没文化。尤其不幸的是,“青年守寡”,在别人家做女工,一年功夫只能告假几天回家。
  阿长相信命运。遭遇了守寡的不幸,在含辛茹苦的女工生涯中,她对生活并无更高的要求,但求“一年到头,顺顺流流”。她相信儿童金口,郑重其事地要孩子大年初一睁开眼就向她祝福。好像新的一年的运气,全在孩子有没有“恭喜”她,要是不说,可就惶急了,说了,开心得什么似的。
  普通人都有美好的愿望。阿长这个不幸的寡妇只求平平安安,鲁迅回忆起来,对她充满同情。
  4.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却是民间文化的载体。
  阿长没有文化,不免粗俗,性格又很外向,来到周家做女工,也不知收敛,一味适性任情,“常喜欢切切察察”。人胖,睡相也不好。在温文尔雅的主人家就显得格外粗俗,连小主人都对她讨厌之极。
  阿长知道许多事情、许多道理,可以说,她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其中不免有迷信的成分,诸如什么“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也有落后的成分,诸如认为孩子拔草、翻石头就是顽皮,这是落后的儿童教育观。但是,课文所写,迷信、落后的东西并不多,多数是不错的。正月初一,要孩子恭喜,吃福橘,乃是吉利文化。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这是珍惜劳动果实。不要从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钻过去,这是讲究形象。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这是避讳修辞。至于阿长讲长毛,可见民间对长毛的传说,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于我们认识太平军不无裨益。
  5.阿长对孩子倾注一片心血。
  前半部分虽然用的是抑笔,但说的是儿时的心理,其实阿长对孩子的关爱是前后一致的,并非平时不好,惟独买《山海经》算是做了一件好事。阿长对孩子的关爱,就她的本意来说,是要孩子干净、安全,有教养,她总是为孩子操心。“烦琐”正说明她悉心教养。当然她不懂儿童心理,许多做法违拗儿童心理,使孩子感觉讨厌、麻烦。买《山海经》则是叫孩子称心如意的一回。阿长自己没有读过书,见孩子念念不忘《山海经》,却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并且,她把孩子的心愿一直挂在心上,想方设法买来了《山海经》,这部书成了鲁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鲁迅是一辈子跟书打交道的大文学家,而第一部宝书是阿长给买的,阿长之值得鲁迅纪念是理所当然的。
  二、文句解说
  1.“谋死我那隐鼠”是怎么回事?
  在《狗·猫·鼠》一文中,说到隐鼠:“这类小鼠大抵在地上走动,只有拇指那么大,也不很畏惧人,我们那里叫它‘隐鼠’,与专住在屋上的伟大者是两种。”这种隐鼠“时时跑到人面前来,而且缘腿而上,一直爬到膝髁。给放在饭桌上,便捡吃些菜渣,舐舐碗沿;放在我的书桌上,则从容地游行,看见砚台便舐吃了研着的墨汁。这使我非常惊喜了”。有一回,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踢死了”。幼时的鲁迅以为阿长是故意“谋死”隐鼠的。
  2.橘子为什么称“福橘”?
  福建产的橘子,故称福橘,因为带有“福”字,为取吉利,江浙民间有在大年初一早晨吃“福橘”的习俗。
  3.“伟大的神力”是什么意思?
  神力,神奇之力。课文两处说“伟大的神力”,都是儿时的感觉,鲁迅现在这样写,前一处有调侃的意味,后一处则有称颂的意味。
  4.“制艺和试帖诗”具体一点讲是什么样子的?
  制艺是摘取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命题、立论的八股文。试帖诗,大抵取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一般为五言八韵。
  5.“石印”是怎么印刷的?
  先将原稿用特制的墨写在药纸上,再轧印在石版上,涂上桃胶,干后用水擦净,然后涂油墨印刷。
  6.“仁厚黑暗的地母”是什么?
  地母就是地神。中国有“天神至尊,地神多福”的说法。地神是黑暗而又仁厚的,阿长埋在地下,鲁迅祈祷地神赐福于她,让她的魂灵得以永安。
  三、问题研究
  1.为什么题目上不写“长妈妈”而写“阿长”?
  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位。《阿长与〈山海经〉》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所以,这个题目其实标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再则,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呢,令人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2.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为什么不写她是怎么买到的?为什么此前此后反倒写了不少?
  不写阿长是怎么买到《山海经》的,就给读者留下一个广阔的想像空间,想像她怎样到处打听,想像她怎样跑书店书摊,想像她操了多少心,在想像中更觉得那真是一种“伟大的神力”。
  在阿长问起《山海经》之前,先用大段文字写远房叔祖,为的是写最初是怎么会接近书籍的,怎么会渴慕《山海经》的,接着写为什么求之而不可得,又是怎样的念念不忘,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为什么使“我”大喜过望,而且感到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了。
  在阿长买来《山海经》之后,写“我”的震悚的心情,写如获至宝的心情,写此后搜集的图书,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怎样令人尊敬而又感激,阿长的热心对“我”的成长有怎样的意义。
  3.鲁迅怎样描写阿长?这些描写有什么特色?
  描写,是对事物作具体的刻画和描绘。作者写阿长“切切察察”的样子,写阿长的睡相,写“元旦的古怪仪式”,写阿长讲长毛的故事,写阿长买来《山海经》,都有具体的刻画和描绘,都是人物描写,具体地说,是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形容写得逼真,我们常说“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形容写得生动,我们常说“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鲁迅描写阿长,确是这样。我们拣几个片段来看看。
  鲁迅描写阿长“切切察察”的样子,一写说话的声音,一写说话时一种习惯性的动作,是绘形绘声。可见描写不在笔墨多少,抓住最富有特征的一两点来写,就能入木三分,活灵活现。鲁迅是以小时候的眼光去看的,好像隔着窗子单见人物的身影,鲜明异常。
  文中反复描写阿长的睡相,那是静态描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大”字,好就好在这个“大”字的比喻,单说“伸开两脚两手”,还不清楚,打个比方,怎么个伸法就一清二楚。可见描写一种状态,有时打个比方,就很传神。
  写“元旦的古怪仪式”,写除夕阿长的叮嘱,也写出特点:“郑重”。开口便是“你牢牢记住”,交待过后,又说“记得么?你要记着。”且有告诫:“不许说别的话!”而且反复说明事关一年运气。写得特别传神的是第二天清早始而惶急继而喜欢的情景。哥儿不说恭喜,阿长也不好开口,这时写她的动作和神情,动作,先是“一把将我按住”,再是“摇着我的肩”,神情是“惶急地看着我”,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有丰富的潜台词:哥儿,你怎么竟忘了,昨夜对你怎么说来着?哥儿一说,阿长心花怒放,鲁迅兼用语言描写与神态描写。语言描写是一迭连声地说“恭喜”,且用四个叹号,再用神态描写,阿长心满意足、欢天喜地之状跃然纸上。
  再看写阿长买来《山海经》,在阿长身上写的不多,而且故意不写她是怎么买到的,把想像空间留给读者。仅仅一句话,一个场面,却有那么震撼人心的力量,主要靠前面铺垫蓄势,后面称颂烘托。可见,有时候,在重点上面也不一定非要大事描写不可,靠铺垫烘托可以使一两笔描写显得光芒四射。
  总而言之,鲁迅的描写之所以特别出色,功夫在于选择、提炼,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外貌,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动作,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语言。
  练习说明
  一、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本题通过概述内容和分析人物达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对她的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写了她的睡相,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二、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不妨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本题引导学生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双重眼光,一是儿时的眼光,二是写作时的眼光。后一种眼光是含蓄的,要引导学生深入领会。
  “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鲁迅在具体描写中却流露着同情与怀念。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的描写中饱含同情。
  三、仔细阅读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3.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本题就全文核心部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3.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四、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本题启发学生由本文产生联想,并进行仿写练笔。
  教学建议
  一、可以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长妈妈导入  新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个片段写长妈妈给年幼的鲁迅讲美女蛇的故事,故事那么诡谲、惊险、有趣、生动。从这个片段可以看出,幼年鲁迅与长妈妈十分亲密,鲁迅从长妈妈那里接受了民间文学的熏陶。这个片段与《阿长与〈山海经〉》有着有机的联系,由此导入  新课,可谓温故知新。
  二、若干文句尚须解说,但要尽量节省时间。
  “课文研讨”第二部分“文句解说”列出五条,均属知识性问题,宜简要讲解,不要花费太多时间。
  三、“研讨与练习”前三题最好融入教学过程 ,可以再设计若干问题。
  第一题可与整体把握结合起来,第二题可与前一部分的教学结合起来,第三题可与后一部分的教学结合起来。还应补充设计一些问题。例如第二题之下,就元旦的古怪仪式可以设计一题:阿长遭遇过什么不幸?为什么要“我”元旦清早一开口就对她说‘恭喜恭喜’?鲁迅小时候觉得这是一种磨难,现在是怎样理解阿长的?
  四、前后两部分宜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前半部分在充满贬义色彩的文字后面,许多地方含有同情与怀念,有双重色彩,前一种色彩形诸文字,后一种色彩则隐在叙事之中,所以要注意从文字背后认识阿长,体会写作时鲁迅对阿长的感情。
  后半部分以《山海经》为中心,前有铺垫,后有延伸,中间更是写得激荡人心,所以核心片段宜反复咀嚼,铺垫与延伸部分宜体会其作用。
  有关资料
  一、阿长简介
  阿长(?—1899),鲁迅称她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东浦大门人。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
  长妈妈的夫家姓余,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叫五九,是做裁缝的,他有一个女儿,后来招进了一个女婿。
  “长妈妈只是许多旧式女人中的一个,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乡下叫做‘做妈妈’),平时也不回家去,直到临死。”长妈妈患有羊角风,1899年4月“初六日雨中放舟至大树港看戏,鸿寿堂徽班,长妈妈发病,辰刻身故”。
  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
  其实,这个来自东浦的长妈妈身材矮小,周家原先的保姆个子高大,按周家工友王鹤照的说法:章福庆的妻子阮氏──“庆太娘”才是真正的长妈妈,只是叫惯了,也把东浦的那位叫做长妈妈。不过,笔者曾特地为此函询周建人夫妇,回答是否定的意见,周作人日记里的“章妈”也是东浦的那位长妈妈死后再雇请的。
  (选自《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第一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二、阿长的形象
  (一)
  阿长是鲁迅童年生活中一个颇有影响的人物,曾几次被鲁迅写入作品中。在这些作品中,作者不但对她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而且通过几件互不关联的事情描绘了她的性格。在《狗·猫·鼠》里已先写了她踏死“我”心爱的隐鼠。到《阿长与〈山海经〉》,又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来写她。开头写她“喜欢切切察察”,低声絮说什么时“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对“我”管得很严,拔一株草都说是顽皮,动不动就要告诉家长。夏天睡觉又在床上写“大”字,挤得“我”没有翻身的余地。这些真切生动的细节描写,都带着明显的贬义。接着写她元旦清早给“我”的磨难。这些“古怪的仪式”虽然是出于善良的动机,但因“烦琐之至”“非常麻烦”,使“我”至今还记得很清楚。再来,写她讲“长毛”的故事,更进一层地写她缺点。当“我”以为她长得很丑,倘若“长毛”来,一定最安全了,她却反驳道:
  “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这些话表现了十足的愚昧和阿Q精神。“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虽然是写“我”童年的感想,但更是尖锐的讽刺和批判。到这里,作者才掉转笔锋写买《山海经》──也就是这篇散文要着重写的一件事。“我”念念不忘,渴望得到绘图的《山海经》。可是,谁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只有阿长,虽然她根本不知道《山海经》是什么,“我”原也认为对她说也无益,所以向来没有同她说过。但她却自己主动来问,并且在她告假回来时,一见面就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件事,充分表现了她对孩子的心思观察得多么细致,对孩子的愿望是那么体贴,为了满足孩子的正当愿望又是那样认真、郑重其事。以至“我”惊喜、激动得“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于是,“我”对她有了新的看法:“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透过天真的儿童心理,对她身上美好的质素的赞扬是何等热烈和真挚!作为一个连真正的姓名都很少有人知道的下层劳动者,她善良、真诚、热爱和关心孩子。她思想、性格上有很多消极、落后的东西,是封建思想毒害的结果,与其说是她的过错,不如说是她的不幸。前面所说的作者的讽刺和批判,既是对她身上的消极、落后的东西,也是对着造成这些消极、落后东西的统治思想和社会制度。《阿长与〈山海经〉》等文这样写阿长,使我想起中国史传文学中“不虚美”“不隐恶”的主张。我认为,这既是一种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是与现实主义精神相通的。《朝花夕拾》不是史传文学,但作为写真人实事的散文,这样来写人物,无疑是应该肯定的。而且,对于文学创作中,描写较为复杂的性格,避免将人物简单化、绝对化,也是有益的经验。
  (节选自潘旭澜《〈朝花夕拾〉的艺术》,《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二)
  在这篇回忆散文里,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集中记叙长妈妈给他留下的儿时印象,把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这一点,有目共睹,谁都承认。但是,作为回忆性的艺术形象,长妈妈并不是典型化的产物。鲁迅写她,既没有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也没有专用自己的保姆做“模特儿”,去塑造一个劳动妇女的典型。阿长是生活中真实的阿长,所写全部事实,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尽管“与实际内容或有些不同”(《朝花夕拾·小引》),但绝无虚构。无论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和“不见得很好”的睡相,还是“烦琐之至”的各种规矩和讲“长毛”,以至购买《山海经》,都是鲁迅曾经亲见亲闻亲历过的,现在一一写来,具有十分亲切自然的情致。人们通过这种情致所得到的艺术感受,是充满幽默的纯真美,和《一件小事》所显示的那种肃穆、严峻而深沉的格调迥然不同。这是因为,在鲁迅心目中,人力车夫的那一件小事是和国家大事联系在一起,使他增加勇气和希望,而阿长的这些琐事则和“人气”相连,给他精神上以鼓励和安慰。同“名人名教授”相比,阿长固然是可尊敬的好人,但就国家民族的前途来说,鲁迅并不把希望寄托在阿长似的人物身上。因此,鲁迅写阿长,不仅局限在幼儿保姆这个范围内表现她的性格美,而且把这种性格美同愚昧落后相掺杂,沙里淘金似的让她闪烁出性格美的光辉。这固然同所回忆的生活真实有关,但也恰恰证明鲁迅并不是把阿长当作理想的人物来歌颂的。
  鲁迅虽然没有把阿长当作寄托着希望的理想人物,但并不因此对她失去敬重和怀念,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从她身上看到了人类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真率。就拿阿长那“大”字形的睡相来说吧,虽然使幼年鲁迅吃了苦头,母亲也曾含蓄地暗示她能够改变,表现了有所不满,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却是对阿长“适性任情”的肯定。退一步说,就算和“切切察察”一样,这也是一种缺点吧,然而,在鲁迅笔下,阿长的缺点也是令人喜爱的,因为她不“嗦做作”,“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诚然,阿长是愚昧无知的,她所懂得的那许多规矩,大都是可笑的,尤其关于“长毛”的讲述,更令人捧腹,鲁迅也确实给予了含笑的批评。但难道仅仅是为了批评,或者为了揭露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毒害吗?问题并不如此简单。我们通过“元旦辟头的磨难”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道“恭喜”、吃福橘的麻烦仪式中,阿长寄托了多么真诚的善良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福橘并不是她自己吃,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说明这仪式是为了孩子,表现了她对孩子的一片祝福之心!其他如“死”要说“老”,不进死人房和产房,不钻晒裤子的竹竿底下等等,事情本身固然是可笑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阿长教给这些“道理”的用心,和现在的阿姨教孩子们讲卫生、不横过马路并无差异,都是为孩子着想。阿长教各种规矩和讲“长毛”如果不是出于这种善良的用心,她以后也就不会有为鲁迅买《山海经》的举动。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鲁迅不仅严格地按照生活本来的面貌如实地记叙长妈妈,而且在记叙中始终着意表现她身上最本质的东西,即“名人名教授”所缺少的“人气”。正是由于有这种“人气”做内核,她的切切察察、“大”字形睡相、麻烦的规矩和讲“长毛”所表现的愚妄,并不令人生厌,反而能够同买《山海经》的举动和谐一致,形成统一的风貌,使我们从她的愚鲁中看到真率,从粗犷里看到细心,而这种真率和细心所体现的实质,是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事过三十多年之后,鲁迅怀着深情回忆起来,仍然被这种关心和爱护所激动,写来情真而意切。
  毫无疑问,买《山海经》一事,是使鲁迅最为感动、永志不忘的。因此,关于这件事的叙说也最为激动人心,成为全文的中心。首先,从自己渴慕《山海经》写起,用自己那种“太过于念念不忘”的心情来衬托出阿长的关心。她主动询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而“我”则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只淡淡地作了回答,但她却默默地记在心里,认真地当一件事去办。这充分说明阿长的关心是出于真情实意,并非为了讨好主子,也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其次,她果真办成了,而且是不声不响地办成功的。当读者读到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的时候,怎能抑制住心头的激动?在这里,作者炉火纯青的白描手法确实取得了惊人的艺术效果。再次,鲁迅又用极其凝练的文字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情:用“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写出被感动之强烈;用“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表达出无限欢悦之情。为了突现这种感激与欢悦,还用“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做陪衬,使庄重的感情仍然带着诙谐的色彩,以便在风格上和前面的记叙保持一致。最后,写出这部“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和影响,把对长妈妈的感激之情引向深化,变成永久的怀念。文章正是在这种永恒的感激和怀念的基础上,以饱蘸浓情的笔墨,为长妈妈的在天之灵祝福!这个深情祝福的结尾,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量,同时,也发人深思。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从“不愿意想到目前”而回忆过去的创作初衷来看,这种情思和祝愿愈强烈、真诚,就愈能反衬出对“目前”的否定和憎恨。
  (节选自季承权、黄政安《鲁迅散文、散文诗选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版权归本站或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学习欣赏,任何人不得私自转载!※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 篇4  教学目的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重要词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刻画人物的方法。
  3.正确认识阿长性格中的缺点。
  4.对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理解和主题深度的把握。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针对教材的特点,尊重认知规律,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地位。可采用“导读法”;也可采用“整体感知一重点的研读一揣摩迁移”三步走的模块式;也或采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讲讲、读读、议议的方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了解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因为在初一时,我们已经学习了从中选出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今天,我们再学一篇选自《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二、解题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情思隽永、蕴涵深刻的佳作。在这篇文章里,鲁迅通过对幼时保姆长妈妈以及她为我寻找《山海经》一书的有关情景的追忆细腻而饶有风趣地表现了“我”对长认识过程,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怀念之情。
  三、研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
  要求:①边读边给生字、生词作记号。②给段落标上序号。③用符号标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④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人物、思路、所写的事情等。
  2.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二)具体研习。
  1.明确目标。细读课文化,研习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选取了长妈妈哪些事情作为写作材料,这些材料表现了长妈妈怎样的品格风貌?
  (2)这些材料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2.学生研习,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研习,可以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要求将讨论的要点写在书上相应的位置,并与原文相结合作评、点、批、注。教师通过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注意研习情况的信息反馈。
  3.研习效果反馈。(学生发言,教师点拨,板书重点内容。)
  问题①: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这样几件事:a、交待“阿长”的来历;b、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态;c、她懂得许多规矩;d、讲“长毛”的故事;e、给“我”买《山海经》。
  问题②(点拨提示内容):作者在安排材料时,是以作者少年时代对长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其变化过程是“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这种“层层剥笋”的方式,使长形象在先抑后扬、对比映衬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问题③(点拨提示):文章围绕长妈妈选择了5个方面的事情,又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使长品格风貌表现得非常突出。开头的第1、2段,作者以深厚的感情和简练的笔法介绍了长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旨在说明她是一个没有社会甚至连真实姓名也不为人们所知的平凡劳动妇女。接着第3–5段,从“我不大佩服”的感情角度,写了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和夏天在床间摆成一个“大”字的睡态,刻画了她质朴而唠叨、略带粗野的性格。第6–12段,着重从“我”的“不耐烦”去写长妈妈懂得许多规矩,如说人死为“老掉了”,不能进死了人和生了孩子的屋子等,文章述说这些“琐碎之至”的规矩,意在说明长妈妈有着跟千百万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普通劳动者一样的特点:质朴的品质和迷信的缺点。第13–18段:随着感情的变化,作者又从“我”对长妈妈产生的“空前的敬意”,来写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从而提示了愚昧的一面。第19–29段:文笔一转,写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是长妈妈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给“我”买回了“我”渴望已久的带画的《山海经》,展示了她的“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从而突出了她对“我”的关心和体现出来的热情、仁慈、乐于助人的品质。而长妈妈高洁的灵魂也就在这“剥笋”式描写里,在由表及里、浅而深的认识过程中得以完整而清晰的展现:她是沾染封建迷信而又质朴、善良、慈爱的劳动妇女。作者在充分展现了长品格风貌之后,在文章的结尾以深厚的感情抒发了自己对她的怀念之情。
  四、课堂小结
  解说:这一环节主要是对学生在研习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好的现象进行表扬,给予鼓励,对不良现象要明确指出,并要求改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根据习题三,析读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
  2.课外阅读(朝花夕拾)。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研习课文
  1.研习目标。
  (1)指导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
  (2)品味本文的语言。
  2.具体研习。
  教师出示目标后,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对相关文字进行评、点、批、注,要求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还想互相提问,排除相互干扰,遇到问题举左手,由教师帮助解决。教师巡回辅导的同时注意收集各种信息,使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提示,具有针对性。
  3.研习反馈。
  学生发言,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提示。
  目标①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
  作者在刻画长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a、描写法:如写长妈妈是个普通劳动妇女,作者除简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外,着重选择了两个生动的细节:一是她在“向人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直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长妈妈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在这些细节中刻画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如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些动作的“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充满欢欣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心理描写,突出中心。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经》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b.对比、映衬法: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目标②品味本文的语言。
  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细细品味,妙趣无穷。
  如:“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物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了,倒应该我退让。”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再如,当长妈妈给我买回了《山海经》之后,这又使我产生了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段文字中“发生新的敬意”。是对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伟大神力”––––中华民族“最值的宝贵的民魂”: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歌颂。
  又如:“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这段文字里对刑天“执干戚而舞”再次描写,既前后照应,又表现了我的思想感情。刑天在故事中是富有判逆精神的神,他蔑视天帝,死而不屈,表现了极强的反抗精神,而“我”酷爱刑天,正曲折地表现了鲁迅不屈服于20年代围攻他的黑暗社会势力的斗争决心,使文章具有了“自叙传”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战斗力。
  三、课堂总结
  1.对两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
  3.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四、拓展迁移,布置作业
  对看课后练习四,写一个你所熟悉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 篇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分析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2、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回顾上节课所讲内容,在思考中导入新内容。
  二.精读课文,重点研讨:
  学生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1.买《山海经》一事的起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2.文中写了哪些人对待这件事的态度?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3.阿长来问《山海经》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4.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5.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6.文章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不多,用的是一种叙述语言。为什么不详写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呢?(留下想象的空间),你认为她是怎样买到这本书的?
  7.这件事可以表现长妈妈的什么特点?
  8.长妈妈买的《山海经》实际上是一本怎样的书?它在我心中的'地位是怎样的?为什么这样说?
  9.结尾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你能分析一下吗?
  四.总结全文: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日于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等,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五.布置作业: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象阿长那样关心你、并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是怎样看待他们的?写一篇小作文,和同学交流。尽可能写得真实、生动、传神。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 篇6  阿长与《山海经》是新编初中语文第三册二单元第一课,是新增的讲读课文。
  这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记实性文章。它几乎是按生活的原样,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有影响的人物,她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有着淳朴、宽厚、仁慈的美德,作者通过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新编初中语文第三册阅读共6个单元30篇课文,其中教读课文15课。教材要求:每课一般用2—3课时。课文前面有提示,后面有练习。预习提示或者提供背景材料,或者针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同时提出一些字词,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去理解和掌握。练习的意图分别为: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学习课文的精妙之处,通过动口动手来应用课文中学到的东西,通过联想、比较等进行扩展阅读。阿长与《山海经》的课前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就充分体现了编者的这一意图。根据上述意图,确定:
  文章的学习重点
  除字、词外,还应掌握:
  1、学习通过几件事表现人物品格、风貌的写法
  2、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现人物,材料选择合理,详略得当
  3、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字词的含义,表达对长妈妈的怀念与尊敬
  再说教学对象学生,由于在初一年级的记叙文学习中就接触了“状物、叙事、写人”的方法;学习了理清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手法;学习过通过几件事来表现人物的写法-------总之,具备了学习记叙文的一定基础。再加上本篇文章写的是鲁迅童年的家庭生活,十分富有生活情趣,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因此,无论成绩好坏的学生,只要教师引导、启发得当,他们都有兴趣去阅读探讨,在阅读探讨中,学到写人叙事抒怀的方法,获得能力。
  根据上述情况,我采用的教法是讨论法。
  理由有三:
  其一、讲授法是单向信息流动,谈话法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比讲授法好。而讨论法是老师学生相互提问,师生共同参与讨论,信息流动是多向的。
  其二、因为初中语文新大纲十分注重健全人格的教育,把促进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作为语文教育的一个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并将这一教育理念形成血脉,渗透于各章节里。大纲还针对现行教学中照标准思维,照标准作答,规定了这样就只能这样,尽管那样也行而决不做另一种选择的时弊,在教学方式上提出“要提倡灵活多样”,“尤其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其三、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时代的要求。讨论法可以让学生通过感悟,通过归纳,获得能力。
  教学步骤 :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在初一年级我们学过的文章《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吗?里面有个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个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多次提到,鲁迅先生还专门为她写了一篇文章,即本文。在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有全面的介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10分钟)
  三、学生复述故事,讨论探究。
  1、复述课文,既可以全文复述,也可以部分复述。目的在于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大约需要5分钟)
  2、讨论探究;
  a、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的什么?
  b、每件事表现了阿长怎样的特点和品格,分别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什么思想感情?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本课重点)
  c、作者先写讨厌、憎恶,但结尾又写“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的?在作者眼里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本课难点)
  三个问题,紧扣课文重点、难点,虚实相间,层层深入。同时,三个问题的设置,如同“一缕春风,吹皱一池春水。”创设了一个活拨有序,实在多变的教学空间,自然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快进入讨论。
  学生讨论分小组进行,每组指定一个人负责,组与组之间又可以交流,学生可以下座位,有结果的小组可以派人上讲台写在黑板上,其他的人又可以派人去改,不同意见可以争论。总之,给他们充分的自由。最后,老师引导完成三个问题:
  (1)       写的几件事      (2)文章的线索,作者的感情变化
  a、爱说闲话                  →不大佩服、
  b、“大”字睡相              → 讨厌、不耐烦-
  c、我所不耐烦的规矩         → 非常麻烦
  d、“长毛”的故事           →空前的敬意(善良的讽刺)
  e、买《山海经》            →产生新的敬意(买书)
  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找出文章写的几件事之后,整体感知全文,看看作者用笔的重点是什么,(买《山海经》)也是感情的重点,自然是详写的内容。同时找到作者对每一件事的感情态度,即上述板书内容,巧妙的让学生悟到:文章是按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组织安排材料的。这种前后感情的变化,实际上就是:
  (3)“先抑----后扬”的手法,在对比互衬中刻画人物形象。(难点突破了)
  阿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可让学生根据几件事讨论归纳,不要求全面,说到一点就表扬。
  阿长是个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略带粗野,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她有着淳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这个内容大约花20分钟。教师要注意在讨论无结果时,不着急,不急给答案。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放飞学生个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知识形成的规律,在讨论中主体感知,感悟,形成能力。
  新大纲张扬“放飞学生个性”这一教育理念,也是对历史、现实和将来作深刻思考的结果。过去,我们教育领域自古以来师生等级森严,师道尊严成了学生人身自由、身心发展的“金箍”圈,教师咳唾成珠,金科玉律,学生只好垂手听命、仰承恩泽。教师按自己理想的模式去塑造人,那过度的期望,过度的干预,过度的包办,威压着学生的个性自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生离开僵化就走向灵活,离开依赖就走向自主,离开戒备就走向自我接受,离开被束缚就走向一种创造性。”讨论给了学生自由,也给了学生创造的机会。
  第二课时
  任务:
  指导学生学习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一些句子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首先让学生找出文中刻画人物较精彩的句子,独立思考,进行评、点、批、注。然后各自发表见解,进而归纳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例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吃福橘的片段、恭喜恭喜、大家恭喜-----)
  细节描写(睡觉时的大字),体会长妈妈愚昧、善良、质朴、约带粗野的劳动妇女特征。
  语言:有的含蓄幽默,有的质朴
  例如、讲“长毛”的故事,“伟大的神力”愚昧迷信的苦笑,善意的讽刺、寓庄重于诙谐;吃“福橘”的片段中,体会长妈妈愚昧迷信的背后实质是对孩子健康的祝福;结尾买《山海经》,表现长妈妈关心爱护青少年,仁慈的美德------
  总之,一切让学生去体会,归纳。获得能力。
  迁移巩固:作业
  课后练习四,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写一两件事,尽可能写得真实、生动、传神。
  付:
  板书设计 (实际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写的每一件事,归纳出人物的一个性格特点,几件事归纳在一起就可以看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同时也是现实人物的真实性)。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内容(几件事)                       人物性格特征
  a、爱说闲话 (表现阿长)    →         饶舌、多事
  b、“大”字睡相                         令人讨厌、憎恶
  c、我所不耐烦的规矩                    有许多繁文缛节
  d、“长毛”的故事                       愚昧、无知、淳朴
  e、买《山海经》(详写)      →         热情、乐于帮助别人
  总之(归纳):长妈妈是——劳动妇女
  刻画人物:“先抑——后扬”,对比、互衬
  教材把握好,教学重点确定恰当。尤其在以下两大方面很值得肯定。其一,教学设计处处考虑到学生实际,着眼于“放飞学生个性”:采用“讨论法”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形成多向信息交流,便于学生通过相互启发、感悟提高,并发展健康个性,教学步骤 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着眼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步骤 ”中多处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板书依据学生归纳、提炼而成,板书展开程序体现学生把握作品人物性格特征过程。其二,理论依据比较充分,并贯穿于教学设计的各部分内容中,较好地解说了确定教学目标 、选择教学方法、安排主要教学环节的理由,有说服力。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 篇7  授课日期: 2004  年     月        日        总课时:
  18课、阿长和《山海经》
  
  学习目的:
  1、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2、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3、认识人物的品格风貌,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4、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真实、生动、传神地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阿长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的语句,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抑”中的“扬”。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骇  掳  悚  惶急  疮疤   诘问  渴慕  霹雳  疏懒  惧惮  孤孀
  2、复习回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设想:
  作者是以一个儿童的视角来写这篇文章的:先写他“憎恶”阿长、“讨厌”阿长等,但在结尾处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对于这种情感的变化,要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研读赏析,从而充分体会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同时也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拓展延伸,谈谈自己对生活中像阿长一样的普通人的感想和思考。
  ●教学设计:
  一、联系体会,激趣引读。
  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可怕的美女蛇故事吧?
  是啊,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无限的神秘情趣,那么大家还记得讲故事的长妈妈吗?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全体朗读课文,认真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
  并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的去写的?(怀念)
  2、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哪些事情?你能概述一下吗?
  A、交待“阿长”的来历;B、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态;C、她懂得许多规矩;D、讲“长毛”的故事;E、给“我”买《山海经》。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设置问题情景一: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么多的事,那么在你的眼里,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用“阿长是一个       的人”说话。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从而全方位感知阿长。
  学生可能会这样说: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  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  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  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  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  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  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  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  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  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  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  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  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教师小结:长妈妈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设置问题情景二:
  教师:总之,阿长是一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试从课文中标出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
  讨论明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1-17段对阿长多用抑笔,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和怀念吗?
  讨论交流:“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鲁迅在具体描写中却流露着同情和怀念。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心里,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的描写中包含同情。
  设置问题情景三:
  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的?
  参考:文章自始至终一直在刻画他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从她“不许我动”到吃福桔的祝福,以及“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道理和后来买《山海经》中都充分体现出来。所以她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
  设置问题情景四:
  你认为本文的题目好不好?为什么?
  对于买《山海经》,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和非常具体的细节描写,作者只是随意的告诉阿长《山海经》的事,他却真的买了回来,这令作者对他产生了衷心的敬意。体现了这位长妈妈的善良、热心和对孩子关心、爱护。
  四、语言品味,方法借鉴。
  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请你细细品味,你将会感受到无穷妙趣。请同学们试着美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小组交流,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例1:“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物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了,倒应该我退让。”
  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例2:“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是对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伟大神力”,中华民族“最值的宝贵的民魂”: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歌颂。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你能分析一下吗?
  A、传神的描写:
  ①细节描写:
  ②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
  ③心理描写,突出中心。
  B、对比、映衬法:
  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
  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C、先抑后扬法: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五、体验拓展,互动释疑。
  1、体验拓展: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谈一谈你的想法和感受。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
  代长妈妈说的话: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像的空间,大家想像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  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并选出代表全班交流。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交流心得,课外延伸。
  1、交流心得: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呢?
  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这是生活中真实的阿长,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事实。尽管阿长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作者写得却十分亲切自然,读者从她身上看到了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直率。《山海经》是作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他将对长妈妈的感激变成永久的怀念,以浓情的笔墨为长妈妈的在天之灵祝福。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2、课外延伸:
  ①当有一天阿长为“我”买到绘图的《山海经》时,如果“我”想对她说句话,会是什么话?请写几句话表达一下。
  ②以《阿长买》为题,写一篇300字的想像短文。
  ③以《我熟悉的一个人》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④课外可推荐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或散文诗集《野草》让学生阅读。下面是选自《野草》的《好的故事》,读后思考:“好的故事”是否记叙了一个故事?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好的故事 鲁迅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靠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片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经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农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合;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水是生动,水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的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典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故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但我总记得见过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武原镇中学陆海峰)
  附: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        烦琐、愚昧、迷信   善良、朴实、真诚
  情感        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细节        竖手指、睡觉姿态、古怪仪式、讲长毛
  手法        先抑后扬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 篇8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篇一
  教学要有效果,惟“落实”二字,前一段时间在传统与课改之间彷徨,学生有点难以适从。本单元开始,改变学案形式,由“练习式”学案改为“导学式”学案,学案由五个部分组成:基础积累,走进文本,作者对话,课文欣赏,拓展写作,直击中考。突出导学,本文教学有如下特色:
  1、学生预习充分。有学案指导,给了学生一个自主的把手,节省大量时间,学生能迅速走进文本。
  2、小组合作有实效。预习后由小组组织讨论,不用参考资料,学生思维不受限制,每个学生都成为小组的主人,讨论热烈。
  3、展示交流,学生对话增多层次加深,不受标准答案限制。
  在对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时,出现了几个小高潮。
  1、探讨“阿长问我《山海经》时,我是怎么想的?”学生不仅停留在表在答案,而且能深入思考:a、阿长是一个大字不识的下人,我一直对她有点瞧不起,连《山海经》都说成“三哼经”显然要她书买书是不可能的。b、平时我对她并无好感,特别她谋害我的隐鼠,我简直有点憎恨了,她不可能会为我买书。c、但是因为她也来问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她对我的关心,对她的态度有了一点转变,所以告诉了她这回事。
  2、探讨“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学生分析得出结论:(1)、这是我小时最为渴望的一本书,(2)、这本书是阿长给我买来的代表着阿长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我正准备转向下一个话题,可洪张良插嘴:“我还有理解,这一句话还可以引起“我”对阿长的回忆,而且这本书还激活了“我”的文学细胞,为我后来走上文学之路奠定了基础。”他一说完引发了全班同学热烈掌声。课堂一向不积极的他思想这么有深度,我很欣慰。
  3、朗读最后两段,分析了这两段的感情,学生又冒出一个问题:课文中又是阿长,又是长妈妈,怎么理解?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有人说:称“阿长”显得亲切;有人说:称“阿长”因为不喜欢她;有人说:这是表示怀念……学生说完后,我给出一个问题:小时你们认为会叫她什么?为什么?买《山海经》之后会叫她什么?为什么?成人后想到她会叫她什么?为什么?学生恍然大悟大悟,对课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不论什么课改不能离开学生这个中心,如果拘泥形式的限制,必然会给我们的课改套上一个无形的枷锁。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篇二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可我们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鉴于此,我们语文组制定了本学期组内教研课题:现代文阅读教学与课堂新模式的有机结合。经过一个月的教学实践,我改变了上学期的过激做法,尝试结合导学案由“教师引导、巧设问;学生独立思考、再合作、解答;全班再质疑、交流;教师指导、明确。”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选的课文是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也是本文的主人公,她普通,普通得别人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粗俗,粗俗得语言刺耳,动作可鄙;她迷信,迷信得愚妄可笑,麻木不仁。但她又爽朗、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尤其是目不识丁的她一次看到鲁迅听人介绍《山海经》时的痴迷神态,竟超常人所不能地给鲁迅买了一本《山海经》,此举此情震憾着鲁迅的一生。长妈妈去世30年后,鲁迅写此文以示深沉怀念。为了让学生很好的体会文章,我做了以下几点:
  第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有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 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导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问题的设置:从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紧接着提出从我讨厌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什么样的学识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也分不清,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买到书之后她是怎样的心理?这些问题的设置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三, 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说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就是作者儿童心理的正常反映,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是揭示了她为何有这些令人讨厌的原因。
  这节课我比较成功的将现代文阅读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在一起,它没有了上学期的做作、生涩、杂乱、效率低,比较自然流畅,学生的反馈也较好。当然,我的课中还有一些不足,如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缺乏全面认识、客观评价的能力;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我没有及时去调动等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解决。总之,我会再接再厉,不断反思、提高,更好地完善自己课堂教学。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 篇9  一、说教材
  分析,研究好所教授的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把教材研究透彻才能把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运用恰当的方法将知识准确地、有效地传达出来,培养学生的能力,熏陶学生的情感。所以,我先谈谈对教材的理解。《阿长与》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本文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作者用朴素但又不乏幽默的笔触,叙写了阿长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段。通过事件的详略变化和写作视角的转换,塑造了阿长这个小人物的形象,让作者充满敬意与怜爱,感激与怀念,同情与愧疚,也有温暖与力量。这篇课文在写作角度和阅读方法上来说,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之处。
  二、说学情
  学生的学习情况是教师设计课程的目标指向,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教师课程设计好坏的评价标准之一。本节课,我所面对的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鲁迅先生的作品也有了一定的感知,而且,此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语文阅读的方法,对分析人物形象有自己的心得体会。然而,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对当时的社会环境不了解,理解起来有些困难,难以理解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感情和阿长这个人物形象。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的要求,我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叙述文体的基本特征,学会从不同角度把握文本重点,提高整体把握结构层次的能力。
  2、对文本进行细读,揣摩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体会平凡人物身上闪光的品格。
  3、加强诵读,理解对作者情感态度的体会和对文本深层意蕴的感悟。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把握阿长的人物形象,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
  难点:通过品析文本关键词句和分析文本写作方法,感受作者对阿长的复杂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这一理念,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这两种主要的教学方法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重要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我会采用联系旧有的知识的方法进行导入。我会用已经学习过的作品作为切入点导入本课:在上学期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走进了鲁迅先生的童年,一起跟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了一遍,游览了鲁迅先生记忆的一角。认识了百草园中讲美女蛇故事的长妈妈。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长妈妈的生活小事,看看她是一位什么样的长者。这样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以旧知带新知,学生易于进入到本课的学习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从整体上进行感知,并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从标题中,你能知道什么信息?
  2、你认为阿长有什么魅力?对鲁迅先生有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思考之后进行回答,教师相机指导,并向学生明确:文章塑造的主要人物是阿长,也就是长妈妈,着重写了她和《山海经》的故事。依据课文内容,我们还可以知道阿长给作者买来了心心念念想要的《山海经》,这让儿时的鲁迅深受感动,是鲁迅先生记忆中难以磨灭的记忆。从宏观上留下一个印象,方便后文对本文的学习。
  (三)深入研读,走近阿长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我会给学生提出一个思考的问题:细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思考文章开头为什么先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名字由来,为什么要把这个称呼与《山海经》联系起来?
  学生自主学习,不懂之处,可以跟同桌讨论。学生回答,教师予以引导,明确之所以这样开头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名字由来,是为了说明她身份低微,是个无名无姓的可怜的人,不被尊重。以阿长入题,一方面暗示作者情感由憎恶到敬重的变化,另一方面又可以感受到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写法,还给人以亲切感。
  然后,我再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分析详略得当的手法:仔细研读课文,反复诵读,找出课文中写了阿长的哪些事情。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从这些事情中,你可以看出阿长是个怎样的人?请运用小组讨论法和圈点勾画法总结出阿长的人物形象特点。
  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运用不同阅读策略,从标题和课文开头入手,抓住主要事件及安排方式探究人物形象,进而考虑阿长这个人对作者的意义。小组讲结果与全班同学分享,其他同学可以对其进行补充,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分析报告,由一位同学进行整理,并陈述出来。教师板书出来。
  在阅读和交流中,教师给予具体指导,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实现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最后,我进一步提问,引发学生思考:结合课文,深入探索作者为什么要写阿长这个人?
  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从不同的事件着眼,于细节处分析、探究作者的心思。从而明确:阿长毫不计较“我”对她的各种不屑和无礼,真心实意关心爱护“我”,努力满足“我”的愿望,这让成年之后的“我”深感惭愧,同时也倍加感激与怀念。
  (四)巩固拓展,了解阿长
  在本环节,我会让学生重温经典——《朝花夕拾》,快速浏览,在书上圈画出阿长在哪些篇目中出现过,出现的事件及称呼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会发现阿长还出现在《狗。猫。鼠》《五猖会》中,称呼也是在长妈妈与阿长之间变换。完成了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和体会。
  (五)小结作业,延伸思维
  我会这样总结本课:这节课我们对阿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阿长的形象在我们的心中愈发饱满起来,她作为鲁迅的保姆,给童年的鲁迅以温暖,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给现在的我们以乐趣。大家还想知道更多吗?下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
  至于作业部分,我会布置学生课后写一个小练笔:结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两篇文章,写写你心中的阿长。
  七、说板书设计
  略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 篇10  《阿长与》
  鲁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2.通过典型事例分析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理解文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能力,学习鲁迅从小就养成喜爱读书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确认识阿长性格中的缺点。
  3.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对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理解和主题深度的把握。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揣摩迁移”三步走模式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讲讲、读读、议议的方法相结合。同时,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自制课件进行教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设计
  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
  不错,我们在初一的时候,学习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提过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不知其真名实姓,也不会识字作文。但是,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阿长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鲁迅在作品中几次提到他,甚至把她和《山海经》连在了一起,专门写了篇文章叫《阿长和》,那么阿长与《山海经》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有兴趣来读一读吗?
  二、研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
  要求:
  ①边读边给生字、生词作记号。
  ②给段落标上序号。
  ③用符号标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④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人物、思路、所写的事情等。
  2.解决生字词。(将需要注意的生字词抄写在黑板上,请学生上来完成。)
  疮疤(chuāngbā) 诘问(jié) 惧惮(dàn) 霹雳(pīlì) 玑(jī)
  震悚(sǒng)     骇(hài)   掳(lǔ)    孀(shuāng) 懿(yì)
  惶急(huáng)     渴慕(mù)  脐(qǐ)    絮说(xù)
  惊骇:(书面语)惊慌,害怕。
  震悚:(书面语)因恐惧而颤动。
  诘问:(书面语)追问盘问责问。
  懿:(书面语)德行美好。
  掳去:把人抢走。
  惶急:恐惧的意思.。
  疮疤:喻痛处、短处和隐私。
  粗拙:粗糙,低劣。
  玑:不圆的珠子。
  多音字: ①恶 ②模 ③薄 ④折
  形似字: 灸——炙
  (二)具体研习。
  1.明确目标。细读课文,研习以下几个问题。
  (1)童年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情是怎么样的呢?这种感情有怎么样的变化呢?
  (2)童年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3)文章可以怎样划分层次?
  (解说:让学生在研习时明确方向,抓住重点,以免不知所措。)
  2.学生研习,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研习,可以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要求将讨论的要点写在书上相应的位置,并与原文相结合作评、点、批、注。教师通过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注意研习情况的信息反馈。
  3.研习效果反馈。(学生发言,教师就文中要点难点进行点拨。板书重点内容。)
  问题(1)(点拨提示内容):
  作者在安排材料时,是以作者少年时代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其变化过程是“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这种“层层剥笋”的方式,使长妈妈的形象在先抑后扬、对比映衬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关于这点,制造悬念:“为什么鲁迅要先写对长妈妈的不大佩服,不耐烦,然后才写对长妈妈的敬意呢?”留待课堂小结时回顾解决。
  板书主要内容。
  问题(2)(点拨提示内容):
  以感情线索为依托,将文章内容层层展开。由感情找出相对应的材料,出材料中找出长妈妈相应的性格特征。
  板书主要内容。
  问题(3)(点拨提示内容):
  第一部分(第1-18段):写童年记忆中长妈妈(“阿长”)与“我”有关的几件趣事,表现长妈妈粗憨、愚钝,不无缺点,但纯朴、善良(渴求幸福、爱护孩子)的性格。可分四个层次。第一层(第1-2段),第二层(第3-5段),第三层(第6-12段),第四层(第13-18段)。
  第二部分(第19-29段):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在长妈妈的帮助下,“我”终于得到“渴慕”很久的“心爱的宝书”——绘图本《山海经》,这使“我”对她“发生新的敬意”。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第19-21段),第二层(第22-26段),第三层(第27-29段)。   
  第三部分(第30-31段):对“我的保姆”长妈妈平凡、不幸、默默无闻的一生,给予了深情的缅怀和悼念。
  三、课堂小结
  通过对问题(1)说的悬念“为什么鲁迅要先写对长妈妈的不大佩服,不耐烦,然后才写对长妈妈的敬意呢?”的回顾和解决,对本节课堂进行小结。悬念的解决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和做最后总结。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2.根据习题三,析读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
  3.课外阅读《朝花夕拾》。
  五、板书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回顾第一课时内容。
  二、检查作业 情况。
  主要通过解决课后习题三学习、体会文中买《山海经》部分,特别是童年鲁迅对长妈妈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要求学生就自习时产生的疑问提出问题。
  二、研习课文
  1.研习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要求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详写“买《山海经》”一事?
  (2)指导学生分析、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要求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刻画人物方面最精彩的文字加以品析。
  (3)提高思考:指导学生掌握欲扬先抑的写法和体会鲁迅先生“不虚美”、“不隐恶”的写作风格。
  要求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鲁迅先生不给我们塑造一个完美的长妈妈形象?
  2.具体研习。
  教师出示目标后,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对相关文字进行评、点、批、注,要求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不相互提问,排除相互干扰,遇到问题举左手,由教师帮助解决。教师巡回辅导的同时注意收集各种信息,使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提示,具有针对性。
  3.研习反馈。
  学生发言,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提示。
  问题一(点拨提示内容):设计这个问题是想让学生明白,事件的详略安排是依文章所表现的中心而定的,突出文章中心的事例要详写,其他事略写,毫无疑问,买《山海经》一事,是使“鲁迅”最为感动、敬佩、永志不忘的,因此,关于这件事的叙说也最为激动人心,成为全文的中心,理应详写。
  问题二(点拨提示内容):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如:
  描写法:如写长妈妈是个普通劳动妇女,作者除简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外,着重选择了两个生动的细节:一是她在“向人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直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后经提醒,仍是满床摆着一个“大”字。长妈妈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在这些细节中刻画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如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些动作入和“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充满欢乐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心理描写,突出中心。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主旨。
  对比、映衬法: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问题三(点拨提示内容):这一训练是想让学生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描写较为复杂的人物性格,避免将人物简单化、绝对化,这种“不虚美”“不隐恶”,写出来的人物更让人信服,更真实,真实才感人。
  三、课堂总结
  1.对两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
  3.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四、拓展迁移,布置作业
  参看课堂练习四,写一个你所熟悉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 篇11  (总第17-18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本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住课文内容,然后再着重研读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故事,分析课文时切忌面面俱到,一定要突出教学重 点,做到纲举目张。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掌握相关的常识,明确文章中所记述的事件,梳理写作的顺序。
  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梳理能力。
  情感态度
  初步感知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重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 难点
  文章中记述线索的梳理 。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从学习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回顾中导入本节:
  《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社戏》  
  问题:在这些文章中,你们觉得鲁迅先生对他的家乡,家乡的亲人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引导听取自由发言,                           引导明确:                                  对家乡的人和事的眷念。导入本节,引导回忆作者及其成就。
  回忆学过的作品,思考明确其中的感情,共同回忆作者。
  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习惯。
  二 组织整体感知课文。                  
  (一)组织自读课文 1-2段,找出文中介绍了阿长的哪些情况。引导明确其身份、名字、不漂亮的外表。归纳这两段的内容。书重点词语。
  自读课文 ,划出关键词语,个别回答,共同概括其基本情况。
  培养学生的阅读 梳理能力。
  三 布置学生合作阅读课文 3-18段,展示问题:                          归纳其中写到的关于阿长的哪些事件?                           板书提示,限时进行小组探究,个别指导 ,组织学生上前板书内容。引导共同明确。完善板书。
  明确要求,合作阅读,小组归纳,共同明确这几段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与梳理能力 。
  四  组织在3-18段中归纳“我”对于长妈妈的思想变化。展示明确--“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意”。布置学生阅读课文20-29段:小组合作思考复述。限时完成。
  归纳其中的感情,明确 要求,小组合作阅读课文 相关段落。
  培养学生的阅读梳理能力与故事复述能力 。
  五 组织学生思考本文1-18段中作者感情的变化,点评学生的发言,引导明确:感情变化为线索。
  思考明确:以感情变化为线索。
  培养阅读梳理能力与故事复述能力 。
  六  布置自读买《山海经》这一部分, 引导共同概括本部分的内容,板书完善第二部分。                              布置课下作业: 熟读课文, 就文中的某一个事件或几个事件说说阿长是个怎样的人?完成1、2、3题 。
  明确 核心,共同概括,完善板书内容。明确课下作业。
  板书设计
  6  阿长与《山海经》                                                            一 ( 1-2) 交代阿长的身份、来历。                                                        二 (3-29) 回忆阿长的有关事迹。
  - 1 睡相难看。
  - 2 喜欢说人家闲话。
  - 3 喜欢“切切察察”。
  - 4 在过元旦时让作者说吉利话,吃橘子                                                         - 5 讲了许多和长毛有关的故事。
  - 6 她谋死了作者的隐鼠。                                                                    - 7 她给我买了《山海经》                                                                      三 (30-31) 表达对阿长的思念。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及欲扬先抑的写法。
  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
  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及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重点
  分析文章中详写的部分,归纳阿长的形象,体会作者“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                                                      
  难点
  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一 组织默写本课中生词及常识,从对于阿长事件的回忆中导入本节。组织学生自读课文19-29段,问题导读:“我”为何会渴慕它?
  默写本课中生词及常识,回忆关于阿长的事件,明确要求,自读课文19-29段。
  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习惯。
  二  点评学生发言,引导明确: “我”对于这本书的可望而不可即。越增加了“我”的渴望之情。问题导读: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组织学生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并概括,点评发言,共同明确:我对从她那里得到书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震惊,感动,极度惊喜、兴奋。
  个别发言,共同明确“我”的渴望而不可即,明确问题,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自由发言,共同明确“我”的感情变化。
  培养学生的阅读梳理与探究能力。
  三  问题导读: 3 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引导自由发言,点拨明确:“我”发自内心的、深切的、永久的敬意。
  明确问题,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段,个别自由发言,共同明确“我”此时及永久感激之情的产生。
  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
  四 组织学生明确本部分中对于长妈妈的描写手法――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引导明确人物的形象――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阿长。结合前面对于阿长的描写归纳其形象。                 重点点拨“吃福橘”一个故事中的令人生厌的礼节背后长妈妈一颗爱孩子的热心。                                 
  明确对于长妈妈的描写手法,明确本部分中的人物形象。回顾情节,说说其中体现的人物感情。自由发言。
  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
  五 听评学生的发言,共同明确―― 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淳朴、善良、仁慈的美德。点拨作者写作态度――――“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点拨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组织学生找出其中的扬、抑之处及详略,点拨其好处――可以更加突出人物的优点。
  说说人物形象,选读自己作业中的人物评价,明确作者的写作态度及写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体会作者“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
  六 点拨作者的感情,结合最后两段来体会,引导学生明确--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怀念。                              
  小结:本文学习的重点--详略与欲扬先抑的写法。                            布置课下作业:1、生字、词语。2、课后第二题。                                                   
  作文: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一个你所熟悉的人,要写出这个人的特点 ,字数约500字。                                                                                                
  明确作者的感情,明确本文的学习重点、课下作业及作文。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怀念。提高作文的写作水平。
  板书设计
  6  阿长与《山海经》                                                                  19-29段:买《山海经》                                                                  -  1“我”的感情变化:  没抱希望→震惊、感动、惊喜、兴奋。                            -                      → 永久的敬意                                                                             -  2 阿长: 淳朴、热心、关爱孩子 --欲扬                                                               -           饶舌多事、令人生烦  \                                                                         -           无知可笑、愚昧落后  ∕   先抑                                                 -  3作者感情:尊敬、感激、深深的怀念。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 篇12  教学目的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重要词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刻画人物的方法。
  3.正确认识阿长性格中的缺点。
  4.对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理解和主题深度的把握。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针对教材的特点,尊重认知规律,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地位。可采用“导读法”;也可采用“整体感知一重点的研读一揣摩迁移”三步走的模块式;也或采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讲讲、读读、议议的方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设计
  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了解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因为在初一时,我们已经学习了从中选出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今天,我们再学一篇选自《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二、解题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情思隽永、蕴涵深刻的佳作。在这篇文章里,鲁迅通过对幼时保姆长妈妈以及她为我寻找《山海经》一书的有关情景的追忆细腻而饶有风趣地表现了“我”对长妈妈的认识过程,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怀念之情。
  三、研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
  要求:①边读边给生字、生词作记号。②给段落标上序号。③用符号标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④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人物、思路、所写的事情等。
  2.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二)具体研习。
  1.明确目标。细读课文化,研习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选取了长妈妈哪些事情作为写作材料,这些材料表现了长妈妈怎样的品格风貌?
  (2)这些材料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2.学生研习,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研习,可以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要求将讨论的要点写在书上相应的位置,并与原文相结合作评、点、批、注。教师通过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注意研习情况的信息反馈。
  3.研习效果反馈。(学生发言,教师点拨,板书重点内容。)
  问题①: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这样几件事:A、交待“阿长”的来历;B、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态;C、她懂得许多规矩;D、讲“长毛”的故事;E、给“我”买《山海经》。
  问题②(点拨提示内容):作者在安排材料时,是以作者少年时代对长妈妈的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其变化过程是“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这种“层层剥笋”的方式,使长妈妈的形象在先抑后扬、对比映衬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问题③(点拨提示):文章围绕长妈妈选择了5个方面的事情,又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使长妈妈的品格风貌表现得非常突出。开头的第1、2段,作者以深厚的感情和简练的笔法介绍了长妈妈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旨在说明她是一个没有社会甚至连真实姓名也不为人们所知的平凡劳动妇女。接着第3–5段,从“我不大佩服”的感情角度,写了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和夏天在床间摆成一个“大”字的睡态,刻画了她质朴而唠叨、略带粗野的性格。第6–12段,着重从“我”的“不耐烦”去写长妈妈懂得许多规矩,如说人死为“老掉了”,不能进死了人和生了孩子的屋子等,文章述说这些“琐碎之至”的规矩,意在说明长妈妈有着跟千百万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普通劳动者一样的特点:质朴的品质和迷信的缺点。第13–18段:随着感情的变化,作者又从“我”对长妈妈产生的“空前的敬意”,来写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从而提示了愚昧的一面。第19–29段:文笔一转,写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是长妈妈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给“我”买回了“我”渴望已久的带画的《山海经》,展示了她的“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从而突出了她对“我”的关心和体现出来的热情、仁慈、乐于助人的品质。而长妈妈高洁的灵魂也就在这“剥笋”式描写里,在由表及里、浅而深的认识过程中得以完整而清晰的展现:她是沾染封建迷信而又质朴、善良、慈爱的劳动妇女。作者在充分展现了长妈妈的品格风貌之后,在文章的结尾以深厚的感情抒发了自己对她的怀念之情。
  四、课堂小结
  解说:这一环节主要是对学生在研习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好的现象进行表扬,给予鼓励,对不良现象要明确指出,并要求改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根据习题三,析读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
  2.课外阅读(朝花夕拾)。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情况
  二、研习课文
  1.研习目标。
  (1)指导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
  (2)品味本文的语言。
  2.具体研习。
  教师出示目标后,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对相关文字进行评、点、批、注,要求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还想互相提问,排除相互干扰,遇到问题举左手,由教师帮助解决。教师巡回辅导的同时注意收集各种信息,使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提示,具有针对性。
  3.研习反馈。
  学生发言,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提示。
  目标①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A、描写法:如写长妈妈是个普通劳动妇女,作者除简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外,着重选择了两个生动的细节:一是她在“向人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直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长妈妈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在这些细节中刻画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如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些动作的“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充满欢欣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心理描写,突出中心。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经》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B.对比、映衬法: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目标②品味本文的语言。
  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细细品味,妙趣无穷。
  如:“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物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了,倒应该我退让。”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再如,当长妈妈给我买回了《山海经》之后,这又使我产生了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段文字中“发生新的敬意”。是对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伟大神力”––––中华民族“最值的宝贵的民魂”: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歌颂。
  又如:“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这段文字里对刑天“执干戚而舞”再次描写,既前后照应,又表现了我的思想感情。刑天在故事中是富有判逆精神的神,他蔑视天帝,死而不屈,表现了极强的反抗精神,而“我”酷爱刑天,正曲折地表现了鲁迅不屈服于20年代围攻他的黑暗社会势力的斗争决心,使文章具有了“自叙传”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战斗力。
  三、课堂总结
  1.对两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
  3.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四、拓展迁移,布置作业  
  对看课后练习四,写一个你所熟悉的人。
                         推荐阅读:
  •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精选15篇)
  •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
  •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通用15篇)
  •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案范文(精选14篇)
  •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范文(通用14篇)
  •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精选13篇)
  •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 山海经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精选12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