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回复: 0

《咏雪》公开课教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6 01:3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咏雪》公开课教案(精选14篇)
《咏雪》公开课教案 篇1  一、教学思路
  《咏雪》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篇幅不长,文字不深,但面对刚刚接触文言文的七年级学生。我首先设法引导学生认真弄清文中字词句子的基本意思,把握文章的主旨。没有这一环节,教学很容易流于空泛。然后,我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去解读文本,探究文本。并且运用图文结合的板书,使教学重难点一目了人,同时,让学生结合图文,当堂巩固积累文言字词,并且背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未若”等。并且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意,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事物。
  3、情感目标: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的学习方法。并积累文言字词。
  2、难点: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探讨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本文叙事中包含议论,教师的引导点拨与学生的参与探究相结合。
  3、延伸阅读法:巩固积累咏雪名句。
  五、教学流程
  (一),谜语导入,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头戴六角帽,身穿白衣裳,寒冷全不怕,迎风空中舞。
  生:是雪。
  师:对,是雪。为更直观的看到雪花,现在请我们班的小画家明晓玉在黑板上画两朵雪花吧。
  (生画雪花)
  师:画得真好。来点掌声吧!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观察雪花有哪些特点呢?
  生:六角形的,白色的,出现在寒冷的冬天,像白色的花瓣一样在空中飘舞。
  师:同学们描述的很准确。那么你们觉得那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的雪花像什么呢?我们用什么才能恰当的比你他们呢?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古代的两个少年是如何吟咏雪花的。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有预习这篇课文吗?为了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大家先齐声朗读这篇课文。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流畅,整齐,,咬字清晰,声音洪亮。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读出文章的感情,不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好的。但有几个字大家还是得注意它们的拼音。骤:zhou  似:si  差:cha 拟:ni奕:yi。
  师:通过听刚才同学们的朗读,大家的预习工作做得很不错。现在请同学们用五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试着翻译全文,同时把不懂得字词句,做好记号,等下请同学们提出来。
  (师提示:做好标记,不理解之处打个“?”)
  师:看来有些地方还不是很懂,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来来梳理一下文章的大意,每人一句。(请生翻译全文)
  明确(重点讲解):内集,儿女古今异义,俄而,未若,拟,骤等。以及两个咏雪名句的讲解。
  师:通过刚才的梳理,我们大概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大家也表现很不错。现在我们请男同学把课文朗读一遍,在朗读中,大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简单的复述一下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等下请同学来复述。(男生读)
  师:读得很不错。现在请同学们来复述故事,可先在草稿纸上写个提纲。
  (生写,师提示,抓住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三分钟后,请生复述。
  明确:一个寒雪日,谢太傅和自己的子侄辈谈论诗文。谢太傅问:纷纷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儿子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大哥的女儿谢道藴回答说:像柳絮一样乘风飞舞。其实,在文章的第一句,短短的十五个字就涵盖告诉了我们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
  (为了更直观形象的了解这个故事,我们把它用简图画出来吧,一起画)
  (三)质疑探究,深化体验
  师:好,虽然时隔今日已经很久了,但通过图画对当时他们咏雪的事情却一目了然了。同学们想一想,当时外面天寒地冻,谢太傅和家人聚会时屋内的气氛如何啊?又从那些词可以看出来呢?快速浏览课文。
  明确:轻松,欢快,融洽。从欣然,笑乐看出来的。
  那么请同学,先齐声朗读课文,把那种融洽欢快的气氛读出来。等下请三位同学来表演一下。
  读完,提示他们三位都是有才华的文人,谢太傅是长辈,胡儿,谢道藴是晚辈,并且要把谢道藴才女的气质演出来。(请两男一女同学表演,并请生点评)
  师:同学们表演的很好。其实啊,古人有四大人生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而对于文人才而言,吟诗作对定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当谢太傅问:白雪纷纷何所似?时,对于胡儿与谢道藴的回答,他是什么反应啊?
  生齐:笑乐。
  师:对,是笑乐,也就是满意的意思。那同学们思考一下,他是为谁的回答而笑乐满意呢?
  明确:①对他们两的回答;②笑胡儿,乐兄女;③只为兄女笑乐。
  师:谢太傅对他们两的回答笑乐,我们知道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它的作者是刘义庆。那么编著这个故事的作者又觉得谁的回答好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明确:是谢道藴的好。最后点明她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藴的回答。因为这个故事谢道藴有了“咏絮才”的称号。
  师:对于他们的回答,谢太傅是一笑了之,编者是赞赏谢道藴的,那同学们觉得哪个回答好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明确:①从外形上看,雪盐颜色相进,且撒盐和雪落下来的姿态很相似,形似才能神似。
  ②是个讲究的是意蕴与物象的统一。柳絮是春天才有的,似乎在暗示冬天已经来了,春天也将来临,有深刻的意蕴,并且把漫天飞舞的雪花比作满天的柳絮飘飞,意境很美。所以此喻有意蕴,而比作盐则没有。
  (四)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自圆其说即可。胡儿将飞雪比作撒盐,谢道藴将飞雪比作柳絮,那么同学们觉得那纷纷扬扬的雪花像什么呢?
  明确:像鹅毛,蒲公英等。
  师:同学们也可以试着写成诗句哦。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关于雪的诗句,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五)布置作业,开拓视野
  师: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认识了晋代一位聪颖机智的才女——谢道藴。感受了她出类拔萃的才情。其实《世说新语》中还有许多聪明的少年人物,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其中的故事,并完成相关练习。这篇课文比较短小,最后让我们结合图画,一起来背诵全文。
  六,教学反思
  对于初一的新生而言,刚接触文言文,积累字词是关键,讲解可以帮组学生积累,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也很重要。这节课是我执教生涯第一节公开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听课指导教师的肯定,但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阅读方式比较单一,文言字词的讲解不是很透彻。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会组织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朗读,并且要更加仔细的研读文本,设法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发掘文本中有价值的成分。
《咏雪》公开课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畅地熟读全文。
  2.能说出“内集”“俄而”“差可拟”“未若”等词的含义。并能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文。
  3.知道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学习重点:诵读课文,多角度拓展思维。
  学习难点: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知识链接】
  1.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此人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部记述魏晋时期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在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2.谢道韫(349—409)“咏絮之才”的起源,魏晋时期的才女。她自幼聪识有才辩。是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簪缨之族。
  【呈现目标明确任务】
  1.能正确流畅地熟读全文。
  2.能说出“内集”“俄而”“差可拟”“未若”等词的含义。并能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文。
  3.知道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合作预习问题导向】
  美美地读(从读中感受)
  1.听范读:听字音、节奏和情感。
  2.组员朗读展示。
  认真地译(从译中探究)
  小组合作,结合课前预习中的重点词语翻译全文。
  细细地品(从品中领悟)
  【生问师答定向释疑】(学则须疑)
  提问向导:从文章的内容、表达技巧等角度提问,提出小组不懂的问题,向老师质疑。
  【盘点收获拓展提升】
  1.请说出一句有关描写雪的诗句
  2.课堂小结:
《咏雪》公开课教案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咏雪》,是南朝宋彭城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 教材分析:
  《咏雪》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本单元以“人间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的感情。《咏雪》,文章讲的是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本文只有70多字,却鲜明地塑造了谢安、谢朗、谢道韫这三个人物。“咏雪”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由此也有了“柳絮才高、咏雪之才、咏絮才”等典故。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三个维度,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俄而、骤、欣然、差可拟、因”等文言词语;
  2、情景再现,走近古人讲论文义的情境中。
  过程与方法: 1、检测掌握的作家作品情况,并补充相关内容;
  2、同伴互助,解决疑难词语,并归纳整理;
  3、师生共同表演,讲论文义,再现故人读书的情景。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感受文化故人的情操,感受文化魅力,在和睦、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情境再现,讲论文义,引导学生去想象,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因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
  1、朗读法:课前预习反复朗读,课堂朗读,注意字音、断句,强调“拟”“差”的读音。
  2、同伴互助,解疑答难,掌握字词,老师引导归纳整理。
  3、师生共同分析人物形象,全体参与表演,再现当时情境。
  三、说学法
  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七个环节展开。
  (一)、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这是《红楼梦》中写给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判词,“停机德”讲的是乐羊子的妻子为劝丈夫继续求学而剪断织布机上的娟的故事。“咏絮才”讲的是什么呢?今天读完这个故事,我们就知道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
  导入课文之后,我便请学生根据课文注释介绍作者 及作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作者生平的主要方面(生辰字号、所处的时代、文学地位以及代表作品等)进行识记。
  (三)朗读感知
  我们知道,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其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的学习侧重于朗读,为此,我主要采用先听课文的范读,然后再师生竞赛朗读法落实课文的字音,把握节奏与停顿。在朗读的形式上,我力求做到个别读与集体读、小组读与全班读相结合,从而力争读准字音,读好。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难读字音:
  拟 差 俄而 雪骤 柳絮 无奕女 ......
  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 未若/柳絮/因/风起
  (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4)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明确这些停顿后,再放声朗读,读好停顿,自然体会出感情了。)
  (四)疏通文意
  在把握字音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翻译理解。第一步是翻译,在课文翻译这一教学环节当中,我先引导学生落实文言字词,并结合翻译方法,如增添法、替换法等,然后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试着翻译全文,其间老师进行点拨,师生一起合作解答疑难;点拨的重点字词句有:
  俄而 欣然 拟 未若
  接着再请学生翻译全文,这样便使学生能够大致地了解课文内容;当然,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还是注重朗读,在读中翻译,在读中理解。
  (五)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的阅读实践,教师以多媒体出示如下一组思考题:
  (1) 文中的这一家人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下聚会的?从哪里看出来?
  (2) 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又什么不同?
  (3) “公大笑”一句省略了谢安的话,如果你是谢安,你会说出什么话来?把雪比
  作“柳絮因风起”和“撒盐空中”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
  事物来比喻雪。
  (4) 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
  (1、明确:融洽,欣然、大笑)
  (2、指子侄辈,今专指子女)
  (3、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另一种意见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4、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请学生先朗读再小组讨论,之后班级交流。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
  思考和讨论,做出答案,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
  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六)再现当时情景:
  1、师生共同确定:时间、地点、天气、事件、人物。重点在人物上,文中有谢安的表情,谢朗和谢道韫只有话语,先让学生从文中发现、想象他们的表情,再推荐同学扮演角色,其他同学扮演“众儿女”,思考:他俩谁说的好?“白雪纷纷何所似”?
  2、创造条件,师生表演。重点探讨谢朗和谢道韫谁说的好,各抒己见。再说说“白雪纷纷何所似”,可以用学过的诗句,可以是自己的想象,最好是自己写的七字一句的诗句。
  师生共同分析人物形象,全体参与表演,再现当时情境。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发挥学生想象力,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突破教学难点。
  (七)、布置作业:
  A、积累词语;
  B:读几则《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写读书笔记。
  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储备。
  五、说板书 赞赏谢道韫 叙述咏雪事件 一问、一答的聪明才智
  板书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此板书清晰直观,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咏雪》公开课教案 篇4  教材的地位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语文的古诗文教学,强调诵读,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说教材;
  (一)、《咏雪》这篇课文虽然俏难晕模镅晕淖纸衔诚裕矣幸欢ǖ墓适滦裕谱偶彝ド詈颓浊檎庖坏ピ行模斫馄鹄从ω盟迪喽匀菀滓恍?/div>
  (二)、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是:
  1、知识目标:
  (1)     理解文义,背诵本篇课文
  (2)     熟记作家作品
  (3)      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末若”等的词义
  (4)     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
  2、能力目标:
  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这一点可以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3、情感道德目标:最后是在和睦、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感受亲情。
  4、教学重点:
  (1)理解文义,背诵课文
  (2)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
  5、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去想象,培养创造性思维。
  学生情况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阅历浅,很难独自完成本课的知识学习,而且互相合作能力较差,主要是以自己的兴趣来学习的。所以我准备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1、情景导入教学
  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迅速进入角色。
  2、朗读教学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和朗读文言文的语感。
  3、现场演示法
  可以更形象的体会优美的句子
  4、激励创新讲述,发展思维。
  通过这一环节的迁移训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能力。练习的设计能照顾到全体学生,体现层次性。
  5、淡化教师角色,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这堂课教师是作为一个协作者,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大部分时间都能体现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三) 说学法
  本人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自问自答、自问他答或老师解答等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在导入时应用猜谜语的方法,使学生调整气氛,产生兴趣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角色。
  二:在作者介绍中请学生借助资料加以评说,再有老师确认。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自觉查资料的习惯。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二点。
  三:在介绍作品时让学生借助资料简单介绍这部书的特点,及反映的社会思想,鲁迅对它的评价,之后有老师确认。这样作是为了增加学生的知识点。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二点。
  四、 范读正音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有利于理解,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以及文中的断句。在这部分教学中学生可以提出把握不准的字音,字义,词义及句义,然后让其他学生解答。之后老师在作确定。最终达到正音,疏通文意,理解文意的目的。这样做是为了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课文中的内容培养其自学能力。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三点,突破教学难点。
  五:赏析部分
  一是对句子的赏析尽可能的再现当时的情景。如在赏析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和兄女曰:“末若柳絮因风起”这两句话时可以现场在空中撒一把盐和用白纸剪的雪花。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产生兴趣,让学生更生动形象的的赏析句子。来达到赏析的目的。
  二是对课文内容的赏析,来把握课文的故事性和文中体现的家庭亲情。在这一部分教学中,让学生提前准备好话剧,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内容和所体现的亲情,来达到赏析的目的。
  这样课文的主要内容就交代清楚了,把这堂课上成家庭中的讨论和现场表演。来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一点和第四点以及道德情感目标。突破教学重点。
  六:拓展延伸
  1:让学生通过举古人咏雪时所用的比喻句。来增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感受古人是怎样通过想象来写诗句。为下面的想象练习打好基础,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2:总结概括运用比喻,想象来进行句子的仿写。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练习清楚比喻句不仅仅是形似还要神似。然后让学生将英文中的26字母通过想象,运用比喻加以表达,如:a是一座金字塔,代表进取。c是未满的月牙,代表缺憾等。这样可以突出了学生之间的个体思维差异和个性特点。实现能力,突破教学难点。
  七:随堂练习
  经过随堂练习来巩固学生对课本的知识记忆。
  八:作业
  1、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营造一个和谐,轻松,融洽的家庭气氛。
  九:板书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
  作为青年教师尽管我很尽心的准备了这节课,但是我知道肯定还有很多不足。所以敬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的意见,给我们年轻人一个不断学习进步的机会。
《咏雪》公开课教案 篇5  四基达标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姓名)组织编写的。
  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事件“________”等要素。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化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1)与友期约________
  (2)去后乃至________
  (3)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
  (4)俄而雪骤________
  能力提高
  1.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谦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
  c.路转溪头忽见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开放探究
  水很活泼
  一天晚上,我陪天天练习造句,用的词是“活泼”。
  天天说:“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很活泼。”
  我说对:“对,再造一句。”
  天天想了想,说:“小鱼游过去了,水很活泼。”
  我对:“对。等等,不对!”
  天天不懂我要说什么。我的本意是赞赏她的句子,并以为这是非常好的句子。这句“水很活泼”,真是非常活泼,要是再进一步,就是写诗了。写文章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别人看懂,□要有自己的语言。孩子的语言如同他们的画,本来都是很生动的,大人七教八教的,规范自然是规范了,却也枯萎了。当然这仅是我的说法,老师们未必会这么认为。学校要教会学生的是字词的规范的习以为常的用法,而不是写诗。老师的心里或许也不认为“水很活泼”就是病句。然而还有监督老师的人。想来想去,事情就复杂了。
  我对天天说:“你造的这句子是一句很好的句子。但是,考试的时候不要这样造。”
  天天一脸不解,问:“为什么?”
  是啊,我也想问为什么。
  阅读上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小鱼游过去了,水很活泼”这句话,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句话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b.“活泼”,刻画的是水的泼动
  c.“水很活泼”不规范
  d.“水很活泼”是作者的心情的反映
  2.“要是再进一步,就是写诗了”,这句话意思是
  [    ]
  a.“水很活泼”就是一句诗
  b.“水很活泼”诗意还不够浓
  c.“水很活泼”是散文的语言
  d.“水很活泼”形象、生动、有创意
  3.“但是,考试的时候不要这样造”,“我”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
  [    ]
  a.事情很复杂
  b.老师可能会认为这是病句
  c.书本上没有这样的句子
  d.保住考试的好成绩
  4.试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活泼一词经常用在人或动物身上,造来造去就不新鲜了”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应回归到何处恰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有两处“□”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    ]
  a.既……又            b.不但……而且
  c.又……又            d.并……并
  7.文中有一处画波纹线“    ”的句子,说法对吗?试用一句话说明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四基达标]
  1.南朝宋  刘义庆
  2.时间寒雪日  地点内集  人物谢太傅与儿女  事件讲论文义
  3.b
  4.(1)约定  (2)才  (3)化  (4)一会儿,不久
  [能力提高]
  1.敬词③④⑥⑦⑨  谦词①②⑤⑧
  2.b
  3.答:此题答案为开放性的。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开放探究]
  1.c  2.d  3.d
  4.揭示“应试教育”束缚学生智力开发的危害性
  5.放在第6段第2句“并以为这是非常好的句子”的后面 6.a
  7.一种说法:对。教育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却也不免抹煞了孩子们的一些天性。
  另一种说法:不对。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的语言达到规范化,而不能单纯地认为使其“枯萎”了。
  以上两种说法均有道理。
《咏雪》公开课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4.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一、导入
  说说你知道的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同学们,刚才我们都听了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二、新课学习
  (一)复习有关《世说新语》和刘义庆的知识。
  (二)学习《咏雪》。
  1.一读课文:
  听录音,根据文意断句,加上标点符号,再朗读。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二读课文,理解加点的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讲论文义。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公欣然(高兴)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差不多)可拟(相比)”。兄女曰:“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三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四读课文,研讨问题:(四人小组合作)
  ①“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融洽欢快轻松
  ②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③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5.五读课文能背诵:
  6.归纳主题: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7.想一想 议一议:
  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如何看法: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三、拓展思维:
  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请欣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四、课后作业:
  1.阅读《世说新语》,选择你读懂的一篇给予鉴赏、评点。
  2.片断练笔:自拟题目,景色描写。
《咏雪》公开课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文章讲的是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世说新语》文笔简洁明快,语言含蓄隽永,本文只有70多字,却鲜明地塑造了谢安、谢朗、谢道韫这三个人物。“咏雪”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由此也有了“柳絮才高、咏雪之才、咏絮才”等典故。本文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我以为“咏雪”固然体现了亲情,但更重要的是展示了魏晋名士那种洒脱、儒雅的气质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所以,我想尽力带着学生去感受古人那种洒脱儒雅、情趣盎然的生活气息。
  学生分析:
  我们之前已经学过《童趣》等三篇文言文,学生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并且熟悉了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步骤,本课先学了《陈太丘与友期》,学生对《世说新语》的风格也有了初步的感受,要读懂这个故事没有太大的困难。所以,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文言知识,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努力创造氛围,让学生真切感受“咏雪”的情境,鼓励学生去想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复习巩固作者及《世说新语》;
  2、掌握“俄而、骤、欣然、差可拟、因”等文言词语;
  3、情景再现,走近古人讲论文义的情境中。
  过程与方法:
  1、检测掌握的作家作品情况,并补充相关内容;
  2、同伴互助,解决疑难词语,并归纳整理;
  3、师生共同表演,讲论文义,再现故人读书的情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感受文化故人的情操,感受文化魅力。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情境再现,讲论文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课前预习反复朗读,课堂朗读,注意字音、断句,强调“似”“差”的读音。
  2、同伴互助,解疑答难,掌握字词,老师引导归纳整理。
  3、师生共同分析人物形象,全体参与表演,再现当时情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对照课件进行讲解】
  一、布置预习:
  1、熟读《咏雪》,了解大意,划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2、搜集学过的关于雪的诗句。
  二、导入新课:图片展示“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这是《红楼梦》中写给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判词,“停机德”讲的是乐羊子的妻子为劝丈夫继续求学而剪断织布机上的娟的故事。“咏絮才”讲的是什么呢?今天读完这个故事,我们就知道了。
  三、展示目标:提醒学生注意“互助”、“归纳”、“再现”等词语。【板书本节课的两大环节:讲论文义、再现情境】
  四、温故知新:
  1、学生回顾上节课讲的文学常识填空;
  2、补充:鲁迅的评价,《世说新语》分的门类,《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五、讲论文义:【师生共同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步骤并板书】
  1、读:字音、断句。【学生齐读完后,强调“似”“差”这两个多音字】
  2、译:提出疑难字词,同伴互助解决。
  3、词语抢答:用我们常规的抢答方法,检测字词掌握情况,并注意联系学过的知识,如:与“俄而”意思相近的“未几,无何,既而,逾时”等,与“欣然”的“然”用法相同的“莽莽然,黯然”。
  4、直译接龙:一人译一个标点的句子。
  5、整理归纳:老师引导,学生完成,归纳本课的古今异义词、判断句、人物称呼、成语“柳絮才高”,此时学生就知道“咏絮才”的含义了。
  6、拓展阅读:展示材料,老师解释“谢公、谢玄、淮上”,学生还有不明白的再解释,最后学生直译。这则材料讲的也是谢安的故事,“俄而、至、默然、徐”等词语都是学过的,可检测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并且这则材料中谢安得到捷报都不动声色,在《咏雪》中却“大笑”,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个人物的性情。
  六、再现情境:
  1、师生共同确定:时间、地点、天气、事件、人物。重点在人物上,文中有谢安的表情,谢朗和谢道韫只有话语,先让学生从文中发现、想象他们的表情,再推荐同学扮演角色,其他同学扮演“众儿女”,思考:他俩谁说的好?“白雪纷纷何所似”?
  2、创造条件,师生表演。重点探讨谢朗和谢道韫谁说的好,各抒己见。再说说“白雪纷纷何所似”,可以用学过的诗句,可以是自己的想象,最好是自己写的七字一句的诗句。
  3、看看“诗中雪”,展示几句写雪的诗句。
  4、想想:历史中堪称“咏絮才”的,还有谁?【李清照】
  5、评评:本节课,我们班的“咏絮才”。
  七、布置作业:
  A:1、完成《全效学习》;
  2、积累词语;
  B:读几则《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写读书笔记。
  反思:我以为,一堂课就像一篇文章,有铺垫,有悬念,有伏笔,有照应,有过渡,有升华,要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行文严密、首尾呼应、过渡自然,这堂课贯穿始终的是“咏絮才”,由“咏絮才”设疑导入,中间解读、想象、拓展,都是学生才华的展示,最后再照应开头说“咏絮才”,发现我们身边的才子才女。在设计中,我力求一种诗意的表达,力求让学生感到书中那些人的生活情景是活着的,让学生感到文化延续不断的脉络。
《咏雪》公开课教案 篇8  一、给加粗字注音。谢太(    )  雪(    )  柳(    )  无(    )二、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1.俄而雪:2.撒盐空中可拟:3.未若柳絮风起:4.日中:5.尊君在三、翻译下列句子。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2.待君久不至,已去:四、填空。《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两篇文章都选自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朝人________________组织人编写的。这两篇讲述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第一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_______,第二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_______。五、阅读。(一)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下列练习:1.解释加粗的词。无:               无:                         :2.翻译下列句子。(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3.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二)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为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1.解释加粗字。(1)入学舍:(2)听:(3)冕因:(4)若不见:2.翻译下列句子:(1)王冕者,诸暨人。(2)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3)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3.划出本文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参考答案 一、fù  zhòu  xù  yì二、1.急  2.差不多  相比  3.乘  4.约定  5.“不”通“否”,在问句尾表示询问。三、1.(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2.(我父亲)等了你好久(你)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四、略。五、(一) 1.信用  礼貌  拉  2. (1)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2)那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和元方握手),元方头都不回地走进自家大门。  3.答: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从信用方面,是父亲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挥凶矢裰冈鹈÷钤降母盖住k杂讶搜瓶谖扪裕缓孟蛟降狼浮?nbsp; (二)1.(1)私下  (2)毕,完  (3)离开  (4)安详的样子  2.(1)王冕是诸暨人。  (2)(王冕)傍晚回家,忘记了他放牧的牛,父亲非常生气地打了他一顿。  (3)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神,何不由着他呢?  3.第一层(第1句):交代故事主人公王冕的基本情况。  第二层(“七八岁时……父怒挞之”):记叙王冕因为学习而丢了牛的趣事,表现王冕的聪颖和好学。  第三层(“母曰……恬若不见”):记叙王冕在“恐怖”的寺庙中坚持读书,表现王冕的勤奋好学。
《咏雪》公开课教案 篇9  张笑天——《咏雪》教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要点]
  先由聪明少年导入文本,介绍《世说新语》,诵读《咏雪》品析佳句,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聪颖儿童的故事呢?
  学生讲述自己准备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
  教师: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我希望同学们多读聪明人的故事,但不要局限于故事本身,因为有自己创见的人才更聪明。今天我们再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和她比比谁更有才吧!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
  多媒体显示: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三、诵读文本,复述故事。
  1、教师教读。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介绍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你了解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而培养语感的第一个好方法就是诵读。“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下面跟老师读。
  例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体会到:根据文意读准节奏。难句如:“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要求:沉醉其中读出韵味。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要求:①要有时间、地点、人物。②讲清事情发生的缘由—经过—结果。
  四、疏通大意,品析佳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大意。
  默读贵在边读边思考,要求学生四、疏通大意,探究文本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大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然后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学生分组探究问题。
  (1)各组提问。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深读课文,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
  (2)教师归纳问题。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①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②“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③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3)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
  明确:①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②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③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同学列举的喻体有“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适当引申其他咏雪名句,如韩愈的《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想象背诵法背诵课文。
  背诵有两个明显的功能:一、能帮助深入理解内容;二、能提高阅读翻译的效果。因此学习文言文最好熟读到背诵,这对文言文阅读翻译理解的益处颇大。背诵文言文不等于死读硬背,而应讲求方法,可收事半功倍之效。结合投影想象画面背诵文章。
  默写课文。
  五、课堂练习
  五、课堂练习:
  (一)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徐孺子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①之曰:“若令月中无物②,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tóng)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①语:对……说。物②: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练习]: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与儿女讲论文义(        )   撒盐空中差可拟(      )(      )
  未若柳絮因风起(       )    若令月中无物(      )
  短文(二)中也有一比喻句,写在下面分析其好处。
  比喻句:                                                      
  好处:                                                         
  六、阅读激趣:
  你知道今天的课堂上涌现了一批聪颖机智的同学。但是你知道七岁的王戎为什么在大家竞相摘吃李子时而他却不为所动吗?你知道十岁的孔文举面对别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如何机智应答的吗?请走进《世说新语》!走进古诗文!
  七、布置作业:
  1、从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咏雪句并写出理由。
  2、整理你在本课上学到的文言文知识和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利用学到的方法预习《陈太丘与友期》,熟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提出自己不清楚的问题。
  教学反思:
  1、本课的设计比较注意学生学习文言文习惯的培养,为今后学习文言文做好基础工作。
  2、学生的反应尤其是朗读和讨论表现非常好,积极动脑深入探究。如在评判咏雪句子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且说话注意到了形式要求,即:表明观点,阐述理由,再次总结。
  3、教案设计挺全面,但因课堂时间紧张所以删去了几个环节,如《世说新语》的介绍﹑问题探究中的一二小题以及课堂练习和阅读激趣。现在想来还是因为刚进入初中的孩子们的文言知识有限,如果有一预习环节或一学期的积累可能就会更好。
  4、教师的课堂用语要再进行锤炼,如把“说给我听”改为“讲给大家听听”等。这一点我会在每一堂课上都注意,因为这是一个教师的语言基本功。
《咏雪》公开课教案 篇10  教材的地位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语文的古诗文教学,强调诵读,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说教材;
  (一)、《咏雪》这篇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较为浅显,而且有一定的故事性,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这一单元中心,学生理解起来应该说相对容易一些。
  (二)、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 和重难点是:
  1、知识目标:
  (1)     理解文义,背诵本篇课文
  (2)     熟记作家作品
  (3)      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末若”等的词义
  (4)     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
  2、能力目标:
  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这一点可以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3、情感道德目标:最后是在和睦、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感受亲情。
  4、教学重点:
  (1)理解文义,背诵课文
  (2)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
  5、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去想象,培养创造性思维。
  学生情况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阅历浅,很难独自完成本课的知识学习,而且互相合作能力较差,主要是以自己的兴趣来学习的。所以我准备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1、情景导入  教学
  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迅速进入角色。
  2、朗读教学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和朗读文言文的语感。
  3、现场演示法
  可以更形象的体会优美的句子
  4、激励创新讲述,发展思维。
  通过这一环节的迁移训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能力。练习的设计能照顾到全体学生,体现层次性。
  5、淡化教师角色,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这堂课教师是作为一个协作者,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大部分时间都能体现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三) 说学法
  本人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自问自答、自问他答或老师解答等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
  一:在导入  时应用猜谜语的方法,使学生调整气氛,产生兴趣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角色。
  二:在作者介绍中请学生借助资料加以评说,再有老师确认。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自觉查资料的习惯。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二点。
  三:在介绍作品时让学生借助资料简单介绍这部书的特点,及反映的社会思想,鲁迅对它的评价,之后有老师确认。这样作是为了增加学生的知识点。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二点。
  四、 范读正音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有利于理解,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以及文中的断句。在这部分教学中学生可以提出把握不准的字音,字义,词义及句义,然后让其他学生解答。之后老师在作确定。最终达到正音,疏通文意,理解文意的目的。这样做是为了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课文中的内容培养其自学能力。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三点,突破教学难点 。
  五:赏析部分
  一是对句子的赏析尽可能的再现当时的情景。如在赏析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和兄女曰:“末若柳絮因风起”这两句话时可以现场在空中撒一把盐和用白纸剪的雪花。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产生兴趣,让学生更生动形象的的赏析句子。来达到赏析的目的。
  二是对课文内容的赏析,来把握课文的故事性和文中体现的家庭亲情。在这一部分教学中,让学生提前准备好话剧,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内容和所体现的亲情,来达到赏析的目的。
  这样课文的主要内容就交代清楚了,把这堂课上成家庭中的讨论和现场表演。来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一点和第四点以及道德情感目标。突破教学重点。
  六:拓展延伸
  1:让学生通过举古人咏雪时所用的比喻句。来增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感受古人是怎样通过想象来写诗句。为下面的想象练习打好基础,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2:总结概括运用比喻,想象来进行句子的仿写。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练习清楚比喻句不仅仅是形似还要神似。然后让学生将英文中的26字母通过想象,运用比喻加以表达,如:A是一座金字塔,代表进取。C是未满的月牙,代表缺憾等。这样可以突出了学生之间的个体思维差异和个性特点。实现能力,突破教学难点 。
  七:随堂练习
  经过随堂练习来巩固学生对课本的知识记忆。
  八:作业
  1、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营造一个和谐,轻松,融洽的家庭气氛。
  九:板书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
  作为青年教师尽管我很尽心的准备了这节课,但是我知道肯定还有很多不足。所以敬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的意见,给我们年轻人一个不断学习进步的机会。
《咏雪》公开课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4.培养学生的初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初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精神。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 (播放数张雪花飘洒的图片,在最后一张幻灯片插入歌曲“雪绒花”作为背景音乐营造气氛,歌声响起过程中深情地导入。)
  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不由地想起了一句话,“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在你们的眼中,世界是美好的。恰值花样年华的我们,正展开想象的翅膀来观察世界,来欣赏美好的事物。今天,我们坐在宽敞的教室里,聆听着优扬的乐曲,欣赏着飘飘洒洒的雪花。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那么你觉得这些雪花又象什么呢?
  学生活动:自由回答,只要能说出合理的理由都可以。
  教师活动:是啊,这些飘飘洒洒的雪花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想象,而且还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乐趣。其实,早在1600年前,就有人探讨过这个问题,并且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咏雪》。
  二、新课学习
  (一)学习有关《世说新语》和刘义庆的知识。
  (二)学习《咏雪》。
  1.一读课文:
  听录音,根据文意断句,再朗读。注意语速、语调。
  2.二读课文,理解加点的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讲论文义。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公欣然(高兴)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差不多)可拟(相比)”。兄女曰:“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公开课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正确朗读短文,背诵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3、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一句名言:“自古英雄出少年。”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我准备了几个智慧少年的故事,看看大家是否了解。(播放图片)
  今天我们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大家打开课本《世说新语》两则----《咏雪》。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多媒体显示)
  三、诵读
  1、生自读
  查阅字典,看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根据内容的不同、语言习惯,看在那些地方需要停顿。
  2、字音学习
  3、断句分析
  4、听范读录音
  5、生齐读
  四、理读
  1、理解大意
  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大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然后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2、梳理内容
  按记叙文六要素分析短文内容。
  3、用自己的话复述短文
  五、品读
  1、默读思考,分组讨论
  “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你认为哪一个更好?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出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你觉得文中谢氏家族的哪个人最有意思?
  2、问题讲解
  1)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2)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3)谢安----慈和、大度、有生活情调。谢朗----粗率。谢道韫----聪慧、自信。
  六、展读
  1、阅读短文《徐孺子》,试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看看好在哪里?
  把月亮比作眼睛,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2、学习两篇短文的比喻方法,想一想洋洋洒洒的白雪还像什么,造比喻句比赛。
  七、结读
  畅谈收获,背诵短文。
  八、布置作业
  1、把重点词义抄到作业本上。
  2、积累3个描绘雪的古诗词名句。
《咏雪》公开课教案 篇13  课前谈话:(18:44)
  师:同学们,早上好!
  生:老师,早上好!
  师:我们来看看你们和我之间有没有一种默契,好吧?
  生:好!
  师:请看!我这儿有一只鸟儿,谁看到了?谁听出来了?这是一只什么鸟?
  生:好像是一只啄木鸟。
  师:不是好像,就是一只啄木鸟。祝贺你,猜对了!在他的眼中这是一只啄木鸟,你呢?
  生:我觉得是一只百灵鸟。
  师:他是看出来的,你是——
  生:听出来的。
  师:是呀,因为百灵鸟在(唱歌)。你听到它在唱什么歌吗?
  生:北京欢迎你。
  师:来两句。
  生:唱。
  师:不是眼前真有你就能说,眼前没有你也能说,那叫什么?想象。有时候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师:再来一次,我这儿有一朵花,这是一朵什么花?
  生:菊花,因为它很漂亮,都展开来了。
  生:……
  一、溯源识字
  师:同学们,在3500多年前,我国的祖先创造发明了一种文字,这种文字被刻在乌龟的甲壳上,又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这种文字被后人称之为——
  生:雪。
  师:耳朵没带。你不仅带了耳朵,还带了眼睛。
  生:甲骨文。
  师:你怎么知道?
  生:书上看到的呗!
  师:书看得多是好,可别把眼睛看坏了!这种文字被后人称之为——
  生:甲骨文。
  师:出示雨的甲骨文(      ),我们来看一个甲骨文,你们猜猜它是现在的一个什么字?
  生:我觉得这有点像雨,又有点像雪。
  师:只能一个字,什么?
  生:雪。
  师:因为——
  生:因为雪是从天上下来的。
  师:哦——这六点是——
  生:雪。
  师:这一横是——
  生:天。
  师:恩,好的,还有不一样的说法吗?
  生:它们应该是雪。雨没这么大,课文是雪。
  师:完了吧!把老师事先发给你们的那张纸全部忘掉!不要去看那张纸,不要去想那张纸。就这(指荧幕),你说——
  生:我觉得这是雨,因为雨是很小的。
  师:雪是很大的,对吗?三个同学,他猜对了,这是雨字。这就是雨点儿,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哦,明白了!再看一个字,同学们,这个字仍然告诉我们这是一个雨字,但这个雨字仔细看看,这个雨字和刚才的那个雨字有什么不一样呢?(出示甲骨文)
  生:现在的一横下是小竖了。
  师:刚才是雨点,现在是——
  生:雨线。
  师:刚才是小雨,那么现在就是——
  生:现在就是大雨。
  师:谁去医院打过针的?打过针的举手!
  生:举手。
  师:呀,这么多人打过针呀!当护士把药水用针筒往外一推,这个针尖上就怎么样?
  生:针尖上药水就出来。
  师:不是出来,而是飞射出来了。这种现象可以用一个字来表述,什么字?
  生:注。
  师:(板书)所以这个动作就叫注射。明白了吗?因此用这个“注”字来形容大雨就是大雨如——
  生:注。
  师:好的!记住这个词,叫——
  生:大雨如注。
  师:不要拖!(领读三遍)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咱们古人们看到天上的自然景象,通过自己的想象,然后创造,就用这样的象形字来表达。所以,我们的甲骨文是一种象形字!
  师:再看一个字,好吗?
  生:好!
  师:出示羽的甲骨文(     )这是一个什么字呢?你说。
  生:我觉得是一个林。
  师:是因为——
  生:是因为这上面的东西像一棵树。
  师:像树,真的像极了!还有谁来说?
  生:我觉得这个字像小鹿的角
  师:因为——
  生:因为这头是尖的,很像小鹿的角,所以我觉得是个“角”字。
  师:你说——
  生:我觉得这上面是两根羽毛。
  师:所以这个字是——
  生:羽。
  师:握手(与学生握手)知道为什么和你握手?
  生:不知道。
  师:你说——
  生:因为他说对了!
  师:这个叫大智若愚呀!明明是聪明的人,却故意说不知道!所以你要感谢他!对,这个字就是羽毛的“羽”字。答案公布了,你再来看它像吗?像极了!再看一个字,这个字你一看就明白了:它是大雨的“雨”字和刚才那个羽毛的“羽”字合在一块儿了,古人啊看到一自然景象,它像雨点一样,从天空中落下来!但是呢,它又不像雨点那样直直地下来的,而是像羽毛那样飘过来,飘过去,飘过来,飘过去,(引出古代的雪:上雨下羽)这是什么字?一听就知道!
  生:雪。
  师:诶,掌声给他!看到过雪吗?那会写雪吗?来,和我一起写!伸出右手手指。这个字是由上下两个部分组成的,对吧!上面是——
  生:雨字头。
  师:真好!是雨字头,雨字头怎么写?把笔顺说出来,预备,起——
  生:横,竖……
  师:还说会写呢,第二笔是点,来,预备,起——
  生:点,横钩
  师:诶,对了,横钩,不要忘记!接下来——
  生:竖,点,点,点,点,横折,横,横
  师:会写“雪”了吗?
  生:会。
  师:好的。那你知道哪些带有“雪”字的词语呢?你说——
  生:大雪。
  师:大雪。你呢?
  生:我给它加两个字,鹅毛大雪。
  师:感谢他。
  生:谢谢!
  师:使我懂得了——
  生:使我懂得了成语。
  师:一个成语。你说——
  生:冰天雪地。
  生:雪兆丰年。
  生:雪中送炭。
  生:……
  生:跟他一样的。
  师:所以你举手要快呀!
  生:冰雪聪明
  师:诶,好的,最后终于被我看到了一个冰雪聪明的女孩!
  师:刚才你发现了吗?霜也好,雪也好,这些字都是——
  生:雨字头。
  师:告诉大家,雨字头的字呀都和自然现象有关。比如说雪,还比如说——
  生:雷。
  生:雾。
  生:露。
  生:霞。
  ……
  师:我这儿也有很多带有雪字的词。
  (出示词语)
  白雪皑皑    冰天雪地    风雪交加
  雪兆丰年    雪中送炭    傲霜斗雪
  鹅毛大雪    踏雪寻梅    冰雪聪明
  ……
  师:跟我一起读。
  生:跟读。
  师:那点点点点叫什么呀?
  生:省略号。
  师:谁喜欢这么多词里的哪一个,为什么?
  生:我喜欢雪中送炭,因为比喻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帮助他。
  师:你是个乐于助人的孩子。
  生:我还喜欢冰天雪地,因为一结冰,我就可以在上面溜冰了!
  生:……
  生:冰雪聪明,因为它形容一个人非常聪明。
  师:你一定希望我用它来评价某个男孩,他就是——
  生:我呗!
  师:真是个冰雪聪明的孩子!有谁喜欢那六点省略号的吗?为什么?
  生:这个省略号表示还有很多成语。
  师:是呀!你一定知道很多成语。在哪儿呢?
  生:自然现象。
  师:看来还得再读点书。
  生:在书中。
  师:就是。在咱们读的书中,在咱们说的话中,在咱们感受到的感觉之中,这个感觉很重要!
  二、读诗赏雪
  师:同学们!看,在一首诗中也出现了这个“雪”的字,这首诗的名字叫——(出示《咏雪》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生:《咏雪》。
  师:这首诗呀是我国近代一位非常有名的文学家,叫汪曾祺先生,从小就喜欢读的一首诗。他后来告诉他身边的人说,是因为这首诗,打开了他文学创作之门。他称这首诗是一首神奇的诗,所以今天我们也来读一读这首神奇的诗。没准,你这么一读,也会成为一个——
  生:文学家。
  师:到时候你要感谢谁?
  生:文学家。
  师:你得感谢我呀!是我让你读这首诗的呀!读一读,自己读。
  生:练读。
  师:真好!一读完就看着我了!谁来读?你来!(指名读)
  生1:读。
  师:别坐下来,对他的朗读谁要说上几句话的?呼唤他的名字!
  生2:,我觉得你读得不是很流利。
  师:流利地读该怎么读,你得好好地听着,来,你来流利地读一遍!
  生2:读(很快,没有停顿)
  师:我明白了,你所谓的流利就是第一句和第二句要接得快一点,是吗?
  生2:是。
  师:诶呀,这就叫流利呀,你同意吗?
  生2:对
  师:还同意呀,我不同意。你说——
  生3:他读得没感情!
  师:你来有感情地读读。
  生3:读(摇头晃脑)
  师:我也知道了,你们知道了吗?有感情就是要——
  生:——
  师:你根本没看他,看他再读一遍
  生3:再读。
  师:谁看到了?有感情就是
  生:摇头。
  师:这个叫动作,有感情就是要有动作。还对他的朗读有什么评价?
  生4:我觉得他读得没有节奏感!
  师:诶哟!你有节奏地读一读。
  生4:读
  师:听到了吗?这个节奏落在那个字上面?
  生:片。
  师:你明明把一个字读得很重的呀!
  生:又。
  师:是呀!读诗呀要读出诗的节奏来!你是第一个举手的,所以你没有考虑什么节奏。大家再来试试!看看能否读出节奏来,能否读出动作来,能否读出情感来,读。
  生:再读。
  师:我也来读一读,好吗?
  生:好。
  师:聪明的孩子一定能用你的耳朵,你的眼睛,甚至用你的心来感受我的读与他的读又有什么不一样?请听——(一边读一边做动作)
  师:别忙着拍手,要学会思考,谁是个会思考的孩子?
  生5:你读得有动作。
  师:嗯,我的动作比他的动作还要多,发现了吗?做一个给我看看,你看到了我的哪个动作?生5:不会。
  师:不会,你来。
  生:读“一片一片又一片”并配上动作读。
  师:掌声,啊,多好啊!(学生掌声响起)
  生6:我觉得你读得很有感情。
  师:他说的感情是动作,你说的感情是指?
  生6:我说的感情是你读得把当时的情景都读出来了。
  师:是呀,让你感受到了我就在那就在那一场 生2:就在那里赏雪。
  师:赏字用得多好。还有什么不一样?他们看到了动作,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你雪一片又一片在那里数。
  师:看到了一片片数的动作,还有谁看到别的吗?
  生:我看到我看到了你睁大眼睛说睁大眼睛说睁大眼睛说飞入芦花都不见。
  师:这句话说得我气也喘不过来了,你快点行吗?他看到我睁大眼睛那就是表情,对吗?要用适当的语言表示出来的。
  师:除了表情,除了动作,还有谁用耳朵听明白我怎么读的?(师范读一片一片又一片并配上动作)
  生:很有节奏。
  师:还听清楚我怎么读的?(师范读一片一片又一片)
  生:有节奏。
  师:还有吗?你们是一片一片又一片(师模仿生读),我是一片一片又一片(师边读边配上动作)。
  师:除了节奏,还有什么?
  生:节奏。
  生:还有真急死人了。
  师:心急吃不到热豆腐,你急,你急就看不到那场雪。同学们,诗就是要读在你的表情上,诗就要读在你的动作里边,诗就要读到你这个速度里面,诗就要把你那颗心感受的东西读出来,那就叫做有感情。不要简单地说他读得有感情,有感情,而要说到什么,要说到具体的那个点上。我刚才是不是这样读的呢?我再来读一遍,感兴趣的和我一起读,喜欢和我一起读的站起来。瞧瞧,太好了!你不是说我急吗?好的,来吧,准备,咏雪,手呢?好极了!再来,咏雪(师生配上动作齐读一片一片又一片)
  师:我走了三步,你们怎么一步都不走啊!再来,可以轻轻地挪一挪。(师生配上动作齐读)
  师:别坐下去,边配上音乐,边配上音乐。(音乐响起)看哪!下( 生:雪 )啦 !咏雪, 一片, 眼睛看着你手指的方向,那你才能看到真正的雪。(师生齐读并配上动作)七片八片……不见读两遍。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为什么这小雪花飞入了芦花就不见了呢?请看,(出示图片)这就是芦花。请仔细看,为什么它飞入这样的芦花就不见了呢?
  生:因为雪是由水组成的,飞入了芦花,芦花就把它给溶解。
  师:融化掉了,那是第一片雪,雪越来越多不融化了的话那为什么也不见了呢?
  生:因为水都沾在芦花上了。
  师:它们的颜色都是(生:白色)雪花是白的所以叫洁白如雪,而芦花也是白的。再看,为什么它飞入芦花不见了呢?除了这白的,还有别的原因吗?看哪,不要看我,看那儿。
  生:因为雪飞到芦花丛中,它和芦花一起被吹散了。
  师:看呀,和芦花一起被吹散了。雪在飘,芦花也在飘,都是白色的,都是这个形状,所以飞入芦花都不见,所以(师生齐说:飞入芦花都不见)再看啊,这还是那芦花,为什么飞入芦花就不见了呢?
  生7:芦花是一片一片的,这雪也是一片一片的。
  师:即使再大的雪,飞入这芦花能看见吗?
  生7:一样也看不见。
  师:所以再大的雪飞入芦花(生齐:都不见)这洁白的雪,这如芦花一般的雪,咱们该怎么读(生齐读)速度加快
  师:我这朵小雪花飞入芦花不见了,你们这一朵朵小雪花飞入了什么也不见了?
  生8:小雪花会飞入河里,在河里也会不见。
  师:放进去,飞入水中 (生8:都不见)连起来说(生8:飞入水中都不见)
  师:还有飞入哪里也不见?
  生:飞入人身上,因为人身上很热。
  师:已化掉了,是吗?还有吗?冬天里有一种花也和雪一样白,那是什么花?谁也能让小雪花飞到这里也不见?
  生:棉花。
  师:那是冬天的吗?
  生9:飞入腊梅都不见。
  师:腊梅还不够美?
  师:飞入梅花( 生9:都不见)连起来(生9:飞入梅花都不见)
  师:这梅花而且必须是白色的,是吗?好极了,请坐。
  师:同学们,读着这样的诗,你看到这一场雪了吗?
  生齐:看到了。
  师:这是一场怎样的雪?谁来说一说?
  生:好大的雪。
  师:谁能说说这场雪大到什么程度?
  生:大到不能再大。
  师:还是没有说清楚。
  生:顶到我们的膝盖了。
  师:没到膝盖了。
  生:可以用一个成语来表示,鹅毛大雪。
  师:还不够大,也不就像个鹅毛吗?
  生:冰天雪地。
  生:无法想象。
  师:无法想象,但还得想。
  三、品雪之情怀
  师:我们中国有一位伟大的,了不起的充满想象的诗人,就是李白。他的想象绝对的超凡脱俗。请看,他写过这么最大的雪。(出示课件: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在燕山这个地方,读燕山(生齐读燕山)读第一声不要读第四声。请看,李白看到的这个雪是大到什么程度?(学生齐读燕山雪花大如席)
  师:它大得像什么?
  生齐:席子。
  师:就是我们夏天铺在床上的那个的席子,你们小时候还不行,睡爸爸妈妈的大床。看我的手势才能读好。
  生1:读燕山雪花大如席。(教师配上动作)
  师:再上去呀,你那是小席子。
  生1:读(教师配上动作)
  师:再练一遍,教师示范读。生1读,教师配上动作。(学生鼓掌)
  师:错了,拍什么手,根本就没读准。教师范读大如席,不要读大如席(教师学学生的语气读) 再给你一次机会,能行吗?不敢啦!读,冰雪聪明的人。一起做动作,你会更加读得好。(指名生读)
  师:好的,这次给点掌声了。要听得懂,要看得懂。(齐读)
  师:读大雪该怎么读?谁明白读大雪该怎么读?
  生:读大雪的时候,雪刚下下来要读得声音小点,读到最后比喻句就要读得很大。
  师:尤其是哪个字要读得很大?
  生:席。
  师:不仅是席字,而且还有(生:大。)
  师:大字要读得响,席字要读得(生:长)往上(生:升)扬。来,预备齐。(学生齐读)
  师:大雪会读了,小雪会读吗?小雪会读吗?(出示课件:微风揺庭树,细雨下帘隙。)读读看自己琢磨(学生自读),第一遍读通了,第二遍该琢磨了怎么把大雪读小了。(学生自读)
  师:肯定行吗?你比别人少练了一遍,肯定行吗?给你个机会。(指名读)
  师:我说了吧!我说了吧!这样学习能成吗?人家在练你不在练,拼命想着要表现自己,结果摔了一大跤。谁读?
  生2:读。
  师:刚才声音要注意了,刚才大雪是声音响的,现在小雪就(生2再读)
  师:你知道什么原因吗?我不敢把话筒凑过来什么原因吗?
  生:要是把话筒凑过来,他声音太大了就不像小雪了。
  师:要控制我们的声音。你来把第二句再读好一点。(指名读 教师范读 师生齐读)
  师:这真是一首神奇的诗呀,如果这首诗中的雪是一场大雪,咱们该怎么读?(师读题《咏雪》生齐读整首诗)
  师:如果这是一场下零星的小雪该怎么读?(生齐读整首诗)
  师:这真是一场神奇的雪呀!
  师:看到了这样一场雪,你最想做一件什么事情?
  生:打雪仗。
  生:堆雪人。
  生:划雪。
  生:溜冰。
  生:堆雪人。
  师:都喜欢堆雪人,是吗?同学们如果你堆雪人堆得细一点,堆得精一点。堆得巧一点,那就堆出了艺术来,那叫雪雕。
  师:看到雪雕了吗?你在哪儿看到的?
  生:在南京北门桥那儿有一个。
  生:在下雪的时候看到其他人能堆出雪雕。
  师:那看看我看到的雪雕,好吗?你看,在我国的哈尔滨,有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叫太阳岛。每年的12月到1月,全世界许许多多的人都涌向这里,他们或者是来欣赏雪雕,或者就是来创作雪雕。看,这个雪雕的作者就是我的朋友,他雕出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雪雕。今年是牛年,这座牛的雪雕高达8米。哇!再看呀,看呀,这像不像咱们神话小说中的城堡呀。再看看,再看看这驴,这是童话中的谁呀?
  生齐说:苏伯伯。
  师:XX年奥运会结束后,咱们的雪雕艺术家们把奥运英雄和他们的作品融合在一起。凡是去看过雪雕的人无不为这艺术深深地感染,深深地陶醉,写下了许多赞美雪雕的诗篇,咱们今天就也来读一首。(师生接读《雪雕》,生齐读《雪雕》)
  四、总结谈话,引导读书
  师:亲爱的同学们,要不是这一场神奇的雪,我们又怎么能看到如燕山之雪大如席的奇景,又怎能看到下零星的小雪,要不是这场神奇的雪,我们又怎能看到这如诗如画的雪雕艺术作品呢?所以我们看到这么多美景,一定会想起有这样一首诗。(师生齐读《咏雪》)
  师:我想此刻这神奇的雪一定飞进了我们的心里,所以这雪花飞入心田也不见。
《咏雪》公开课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熟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2.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3.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阅读浅易文言文。
  培养学养成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学时重点
  1.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义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3.背诵课文。
  学时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用“钟氏二子”的故事导入。
  二.预习检测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掌握字音。
  谢太傅(fù)雪骤(zhòu)差可拟(chà)柳絮(xù)
  王凝之(níng)无奕女(yì)道韫(yùn)
  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编者,的文学家。
  4.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解释重点词语。
  内集:儿女:俄而:骤:欣然:
  何所似:差:拟:未若:因:
  5.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2)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川)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衮川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
  谢道韫(349—409),“咏絮之才”的起源,魏晋时期的才女。她自幼聪识,有才辩。是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簪缨之族。后来人们便把在诗文创作方面卓有才华的女子赞誉为“咏絮之才”。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文言文翻译“五字诀”:留、补、调、删、换。
  2.借助学习古文的方法将文章翻译成现代文,并识记常见字词。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咏雪》文章开头一句话,短短十五字,交代了哪些内容?
  2.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3.“咏雪”的过程中,文章特别记载了两个人的咏,即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对其中哪一个更欣赏?为什么?
  4.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5.请闭上眼睛,想像眼前就是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雪花,雪花飘起来了。假设你也参与了当时的讨论,你能不能也说说“纷纷白雪”像什么?你还能说出几句咏雪的古诗句吗?
  四.拓展延伸
  古人吟咏白雪时用比喻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推荐阅读:
  • 《咏雪》公开课教案(通用17篇)
  • 荒岛余生教学实录公开课教案范文(通用3篇)
  • 公开课教案《最美的花束》(精选16篇)
  • 《青蛙看海》公开课教案(通用13篇)
  • 《天窗》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7篇)
  • 《我们的错误》公开课教案(通用12篇)
  • 中班优秀公开课教案
  • 大班优秀公开课教案
  • 小班优秀公开课教案
                             
                   
                   
                     
                            《咏雪》公开课教案(精选14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