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回复: 0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6 01:3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2篇)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歌谣与童谣的特点。
  3、结合语境,了解“芳香”的意思,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注意后鼻音。)
  2、“启蒙”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在文中这位“初学者”是谁?介绍“我”(孙友田)
  3、孙友田是一位当代作家,《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就是出自于他的笔下。想听他的小故事吗?
  孙友田,出生于安徽北部的小山村,父母都不识字,8岁时他才上镇里唯一的一所小学。父母都不识字,但对他的学习却抓得很紧,因为他们吃够了没有文化的苦。母亲只要见我放学回到家,第一句话就是“写字去!”写什么字她不管,只是守着他,看着他拿着铅笔在本子上画。……
  3、谁在月下启蒙孙友田?(母亲)可我的母亲不识字,如何是我的启蒙老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检查预习
  1、出示本课9个生字
  指名读,正音。这些生字你怎样快速地记住它们呢?(鼓励学生组词说句、和熟字比较、也可以提醒其他同学需要注意的地方)
  2、出示下面句子
  句1: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指名读,要求读正确、通顺。评价。(提出“笆”和“辰”应读轻声)
  句2: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豁然开朗。
  要求同上。(指出“混”是多音字,理解“混沌”与“豁然开朗”)
  句3: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像一尊玉石雕像。
  要求同上。(理解“高深莫测”、“已至中天”)
  3、发现:这三个句子和题目有什么共同之处?(都写到了“月”)
  4、师:夏夜的月下,你和你的父母都会做些什么呢?(指名说)
  小结:是啊,如水的月光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快乐,清风朗月里,农村的孩子可以去尽情地玩耍,逮蛐蛐、捉迷藏……父母在月下喝茶、聊天。城里的孩子会陪着父母逛商场、看电视、玩游戏。可如水的月色却给童年的孙友田不一样的感受,留下了太深的印象,太多的感受。他难以忘记月下的母亲,忘记月下母亲为他所做的一切。
  三、初步感知课文
  1、课文哪些自然段写童年月下启蒙。(1~13自然段)
  2、请同学们自由读1~13自然段,想想月下母亲为我做了哪些?
  指名回答,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3、谜语大家一定很熟悉,母亲讲的神话故事你们听说过吗?就讲两个吗?儿时的我听过吗?所以在我眼中——(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童话世界。)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竟)
  4、歌谣和童谣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画出歌谣和童谣的句子读读,读熟后,说说。小结各自的特点,练读.
  5、想听听母亲吟唱的歌谣吗?有个小要求,请你说说听完后的感受,如果你能用一个比喻句就更好了。(播放后指名说。)
  师过渡:在我的耳中,母亲的歌声是怎样的呢?
  6、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自由读,说说这是怎样的歌声,用文中的词语说。(甜甜的、深情的、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一样的、像小溪的流水一样的、芳香的)
  思考为什么说是“芳香的音韵”呢?
  (悦耳动听,让我陶醉)
  指名说,指导朗读(齐读)
  四、小结本节课
  1、这篇文章作者孙友田主要回忆了月下母亲为我——(手势、齐读板书)
  2、师:为什么童年夏夜下的母亲会让我记忆犹新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指导写字
  拿出钢笔,在书上认真描一描这9个生字。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一、谈话导入:
  出示幻灯(月光下的美景)指名背诵关于月亮或月色的古诗。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月光启蒙》,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理解:“启蒙”,用“启蒙”这个词语说一句话。
  幻灯出示本文作者孙友田简介,说说你看过这个简介有何感受。(这么有成就的诗人,月光是如何启蒙他的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一)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词语,读顺课文。
  2、思考: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
  (二)幻灯出示生字词语,朗读词语,重点指导“篱笆”“时辰”的轻声。出示句子“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指名读,出示“莲花落”的意思,指导该词语的正确读音。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回答问题: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你从哪儿能读出来?
  1、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a、轻声读。
  b、指名读。读了这段话,你有何疑问?学生质疑。
  2、出示幻灯,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
  a、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民歌民谣,是怎样使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的?
  b、母亲是怎样用她的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的?
  (二)今天我们就来解决第一个疑问。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母亲给我们唱的民歌民谣。
  (幻灯出示文中的民歌民谣。)
  1、五首民歌民谣有何不同?理解“歌谣”、“童谣”两个词语的区别。
  2、大声地读一读这五首民歌民谣,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一听。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学生自由地谈谈对歌谣的理解和自己读后的想象)
  3、通过歌谣的理解来理解最后一小节中“含蓄、明快、风趣、流畅”等词语的意思。
  4、多么美、多么有趣的民谣啊,正是母亲唱的这些优美生动的歌谣为“我”开启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带来浓浓的诗情,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板书)再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中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三)拓展:这么美的歌谣你喜欢吗?老师也很喜欢,我也找来了两首歌谣,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幻灯出示)读一读。说说你喜欢吗。
  5、布置作业:收集家乡的民歌民谣,或者自己写童谣。
  四、结束语:母亲为什么能唱那么多的民歌民谣,她又是怎样用她的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的,同学们回家继续仔细读课文,这将是我们第二节课讨论的内容。
  板书设计:
  唱歌谣
  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唱童谣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3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224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学习用词语的引伸义及通感的方法来表情达意。
  3、读文中的民歌民谣,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4、在文中感受母亲的爱。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谢。
  教学重点:
  读文中的民歌民谣,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教学难点:
  在文中感受母亲的爱。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十几年前,有这样一首歌打动了我的心,这就是《母亲我为你骄傲》。请同学们听,并看屏幕上的歌词。(学生听歌并看歌词)
  2、十几年后的今天,一篇文章以同样的情感再次震撼了我的心。这就是“煤矿诗人”孙友田写的《往事如歌——月光母亲》。我们曾经学过孙友田的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3、诗人孙友田回到故土,看到母亲老了、病了。严重的病情使老人再也不认得眼前的儿子了。这使作者伤感起来,回忆起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和启迪,写下了《往事如歌——月光母亲》这篇文章。
  4、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月光启蒙》就是由《往事如歌——月光启蒙》改编的。
  二、解题:
  1、启蒙:启,开导;蒙,蒙昧无知。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
  2、月光启蒙,指在月光下,受到的启蒙教育。
  三、初读课文:
  1、读正确生字词:提醒大家“时辰”和“篱笆”两个词的第二个字读轻声。
  2、学生分节读课文,提两个要求:在课文中读准字音;想想,母亲是怎样在月光下为作者启蒙的?
  3、学生听读课文。
  4、学生和老师简评分节朗读的情况。回答问题:母亲是这样为作者启蒙的,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教师随机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
  5、根据这四个内容分段:唱歌谣(1——5)讲故事、唱童谣(6——9)说谜语(11——13)(14)总结全文,点明母亲就是我的启蒙老师。
  四、细读课文:
  1、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一句话:“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教师板书“美妙”)教师提问:为什么作者回忆起童年的夏夜会是“美妙”的呢?
  请大家读读第一段“母亲为我唱歌谣”,读读想想。
  (1)首先,童年的夏天,家乡小院的景色优美,你看: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柔和的月光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2)母亲美,她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勤劳的母亲那样朴素清爽。
  (3)母亲唱的歌谣美“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这首歌谣在赞美勤劳的劳动人民。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古语说:“凤凰非梧而不栖”,而今还有“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之说,意思是家中有好运,有好兆头。而瓦屋和楼是云南的典型建筑。短短一首歌谣就表达了人民向往幸福的思想,介绍了云南的建筑风俗。
  (4)母亲唱歌谣的声音美,你听,歌谣是动听的,她的声音甜甜的,是那样深情,显然这歌谣也表现了她的美好心声。她的声音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那样柔和,像小溪的流水那样潺潺悦耳。那声音简直就如花香般芬芳。
  (5)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歌谣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家乡的歌谣是多少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母亲用歌谣将家乡的文化传给了幼小的作者。这些歌谣使作者的心灵明朗起来。母亲这种传承家乡文化的思想和举动使孩子收益颇多。母亲这样的做法难道不美吗?
  (在上这段时,要注意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还要将自己的感受在朗读中演绎出来。)
  2、请大家读读第二段“母亲为我讲故事、唱童谣”,读读想想:为什么作者回忆起童年的夏夜会是“美妙”的呢?
  (1)母亲在月光中的样子十分圣洁:“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2)幽默风趣的童谣音韵美
  3、读第三段“母亲说谜语”,读读想想,为什么作者回忆起童年的夏夜会是“美妙”的呢?
  母亲给我的猜的谜语也像童谣一样美。,开启了我的智慧。
  4、读读最后一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母亲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
  五、总结全文:
  读完课文,你知道作者想通过此文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吗?(赞美母亲,感谢母亲)
  六、再听歌曲《母亲我为你骄傲》。
  板书设计:
  19 月光启蒙
  美妙 月色美 母亲美 唱歌谣
  讲故事、唱童谣美
  说谜语
  (感谢母亲,赞美母亲!)
  作业设计:a:抄写生词
  b:摘抄课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歌谣的韵味,月夜的美妙。
  2. 学生通过赏意境,品语言,感受文中洋溢的浓浓的母爱。
  3. 理解文章第五自然段与最后一小节所表达的意义。
  教学重点:
  品味歌谣童谣的语言风格,体会这些童谣对作者幼年的启蒙作用。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 导出课题
  唐代诗人孟郊,忘不了临行前母亲为他缝制衣服的一幕,于是写下了不朽的诗篇《游子吟》;(幻灯映出该诗,示意学生吟诵)
  现代作家孙友田,忘不了儿时母亲给她的文学启蒙,于是写下了感人的回忆录(示意学生齐读课题)——《月光启蒙》。
  2. 初步审题
  ⑴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什么叫“启蒙”?
  (学生根据预习回答,教者随机归纳: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启,开导;蒙,蒙昧无知。)
  ⑵那么,“月光启蒙”该怎么理解?
  (学生尝试讲述见解,教者随机归纳:月光启蒙:指在月光下,受到的启蒙教育。)
  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一段具体解释了“月光启蒙”,点明了课题。
  (学生速读,找出课文末节,幻灯出示末节)
  对,这就是作者对“月光启蒙”的解释。我们来读一读——(逐句引读)
  “月光启蒙”就是——(生齐)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月光启蒙”就是——(生齐)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月光启蒙”就是——(生齐)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二、整体感知
  1. 提示自读要求
  多么不可思议: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都用了哪些方式对我进行启蒙教育?让我们认真通读课文,根据有关内容归纳:(学生自由读书,尝试概括)
  2. 交流主要内容
  ⑴学生发言,随机评点
  (板书:唱民谣 讲神话 唱童谣 说谜语)
  ⑵提示其中的重点内容
  在这些启蒙方式中,作者重点回忆了什么内容呢?
  (学生迅速浏览课文,作出判断;教者确定并在“唱歌谣”、“唱童谣”下加着重号)
  三、读讲课文
  1. 借助插图激发总体感受
  (幻灯映出彩图)同学们,请看屏幕:儿时的“我”就是在这样的夏夜,在这个篱笆小院聆听母亲唱民谣、唱童谣的!看了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表感受,教者随机认可、引导)
  是啊!这是作者永远忘不了的童年生活的一幕!他感慨万分地告诉我们——(画面淡化为背景,推出两句话,领着学生饱含深情范读)
  ①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②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2. 品读语句,体会夏夜之“美”
  同学们,用你的目光去发现:作者童年的夏夜美妙在哪儿呢?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圈划有关词语或句子,好好体会。(学生自由读课文)
  3. 交流“碰撞”,读出夏夜之“美”
  ⑴引导总体把握
  (根据学生发言,随机评点归结:①夏夜月光之美;②母亲形象之美;③母亲歌声之美;同时,跟随交流进程,随机抓住重点句品评、想象、感悟朗读)
  ⑵启发重点品读(根据文中出现顺序,随机点击课件,出示相应语段,展开交流)
  4.教学过程预设。
  ⑴重点读悟之一
  点击出示: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①自由练读:这是夏夜的月光美。(板书:月光美)请你用最拿手的方式,动情地读,用心体会夏夜的种种美妙。
  ②指名朗读:好,谁能用你声情并茂的朗读传达这夏夜的美妙,让大家有如身临其境?
  ③相互评读:(对听者)你们觉得他(她)的朗读让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怎样的美?你觉得他(她)的朗读很有什么不足?你也读读,看能不能读出更多的美?
  (归纳:凉爽的美,明朗的美,宁静的美,朦胧的美……;重点体会“柔和”、“洒满”)
  ④听读想象:闭上眼,静静地听老师读,看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感觉?(自由发挥)
  ⑤全体齐读:清爽的空气,闪烁的星星,如纱如梦的月色,诗情画意般的篱笆小院!让我们齐声动情地读一读,美美地享受一番。
  ⑥回应结语:这样的夏夜,我怎能不心驰神往?所以作者说——
  (引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⑵重点读悟之二
  点击出示: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①自由练读:这是月色中的母亲,大家很会读书,从母亲身上也感受到了美。(板书:母亲美)那么,请你走近母亲,好好读一读母亲,一定会发现母亲许许多多美。
  ②指名朗读:谁愿意来读,让大家感受一下这是怎样美的一位母亲?
  ③相互评读:(对听读者)他读出母亲的美了吗?你能读吗?
  (体会“忙”、“洗”、“换”:勤劳、朴素的美;“搂”、“唱”:慈爱的美)
  ④齐声朗读:这就是我的母亲:月光中的母亲,忙了一天的母亲,穿着白布褂子的母亲,搂着我为我唱歌的母亲!让我们再读一读,感受一下依偎在母亲怀里的美妙!
  ⑤回应结语:被母亲搂着的夏夜,被母亲爱着的童年,作者怎能不铭心刻骨?因此,他说——
  (引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⑶重点读悟之三
  点击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①自由练读:这是母亲的歌声美。(板书:歌声美)读一读,体会体会,歌声美在哪儿?
  ②指名朗读:谁来读,大家听一听,他有没有传达出歌声的美?
  ③相互评读:(对听读者)你们听出美了吗?还有哪种美?
  (归纳:深情的美,柔和的美,耐人寻味的美;重点体会:“甜甜的”、“轻轻的”、“芳香的”;“像……”、“像……”,重点品评“芳香”)
  ④齐声朗读:这就是母亲的歌声,它带着甜味,飘着香气,像春风抚摸我的肌肤,像甘泉滋润我的心房!让我们再读一读,感受一下母亲歌声的美妙!
  ⑤回应结语:同学们哪,母亲的歌声,声声都是爱,声声都是情,声声都为我编织人生的梦。作者怎能忘记这美妙的歌声!所以,他说——
  (引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⑷重点读悟之四
  过渡提示:童年的篱笆小院,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美酒佳肴;然而,“我”们却感到自己精神生活特别丰富。请看作者怎么说——
  点击出示: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①自读自悟:仔细读这段话,想想:为什么说我们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呢?
  ②交流碰撞:(教者在学生发言基础上随机归纳)
  A黄河故道“长歌谣”,是民歌的故乡(理解“长”);
  B“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他们都是民间文学的传人(理解“莲花落”);
  C“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让民歌得以流传,得以“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理解“聪颖”)。
  ③激情齐读:因为生长在黄河故道,生长在喜爱民歌民谣的家庭,生长在天资聪颖、不停地用民歌民谣启蒙着我的母亲身边,所以,作者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让我们齐声读这段话,跟作者一同感受这份丰富的精神生活。
  四、本课小结
  1. 谈话结课:就是在这样的夏夜,就是在这个篱笆小院,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我”受到了文化的熏陶,接受了母亲的文学启蒙。
  2. 布置作业:母亲给我唱了哪些民谣童谣呢?咱们下一课来欣赏。课后,请大家先去读读这些民谣童谣,看看它们的内容美不美。
  板书设计:
  月光启蒙
  唱民谣
  讲故事
  唱童谣
  猜谜语
  母爱
  第二课时
  一、呼应前课,导入新课
  1. 谈话导入:同学们,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矿工诗人孙友田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她的伟大就在于:不识字,却是孙友田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用那一首又一首童谣给了孙友田永远难忘的启蒙教育。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好好欣赏这些童谣——
  2. 学生读题:月光启蒙
  二、熟读童谣,感知音韵
  1. 速读找出童谣:同学们,在诗人童年的记忆中,母亲唱给他听的童谣一定不计其数;作者印象最深的有哪些呢?请大家马上到课文中找出来——(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划出童谣;稍顷,教者提问)都找到了吗?好!
  2. 自由吟诵童谣
  ⑴提示吟诵要求:下面咱们来吟诵这些童谣。同学们,还记得作者的母亲当年唱童谣时给作者留下的感觉吗?(学生回顾课文第四自然段内容,屏幕再次映出该段文字)对,咱们就要读出作者的母亲当年那种“甜甜的”、“轻轻的”、“芳香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一般的情调,的韵味,能行吗?(生自信地:能行)好!
  ⑵学生自由阅读:(教者巡视,随机了解,即时点拨;适当时候提醒学生同桌互听)
  3. 交流吟诵效果
  (根据童谣出现顺序,逐一按以下四步过堂;要求读通、读顺、读出节奏韵律)
  ⑴屏幕出示童谣; ⑵指名自由选读;⑶随机相互评价;⑷全班学生齐读。
  三、品味童谣,理解启蒙
  1. 教者过渡谈话:正是母亲在“我”童年的夏夜吟唱的这些童谣,伴着月光,浸透着她满腔的母爱,启蒙的“我”,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当年的孙友田,你听到了母亲吟唱的这些童谣,你从这些童谣中受到了启蒙。那么,哪个童谣让你豁然开朗明白了什么?请你重点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首童谣,再一次低低吟诵,体会体会你“豁然开朗”了什么?
  2. 学生自主品味:(教者巡视,随机了解,即时点拨;适当时候提醒学生同桌讨论)
  3. 班级交流感悟:(根据学生发言顺序,随机点击课件,出示相应童谣,展开交流)
  4.教学过程预设
  ⑴童谣之一
  点击出示: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①指名一生中心发言;
  ②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③教者随机点拨提升:是啊,忙了白天忙夜晚,一丝不苟洗衣衫:母亲的童谣让“我”看到了劳动人民勤劳的美德!这种美德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让我们再一次齐声吟诵这首童谣,铭记勤劳的美德——(学生齐诵)
  ⑵童谣之二
  点击出示: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视学情,先告知学生:A瓦屋和楼是云南的典型建筑;B“凤凰非梧而不栖”是古语,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是现代俗语,意思都是说家中有好运)
  ①指名一生中心发言;
  ②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③教者随机点拨提升:看这一对娘俩,即使在天涯海角,即使要过千山万水,也要去追求心中的梦想,也要去创造美好生活:母亲的童谣让“我”看到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人生的旅途,永远不能没有理想。让我们再一次齐声吟诵这首童谣,让理想引领我们奔向前方——(学生齐诵)
  ⑶童谣之三
  点击出示: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①指名一生中心发言;
  ②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③教者随机点拨提升:瞧,一个多么能干的“小红孩”,还有淘气的小狗、小猫和小老鼠相伴:母亲的童谣让“我”懂得孩子要从小爱劳动,从小爱生活,从小乐观开朗。让我们再一次齐声吟诵这首童谣,让快乐永远藏在心里,留在身旁——(学生齐诵)
  ⑷童谣之四
  点击出示: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①指名一生中心发言;
  ②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③教者随机点拨提升:真是情趣无穷啊,在母亲的童谣中,连老鼠都给生活带来快乐!让我们齐声吟诵一下,充分表现生活的情趣,尽情抒发心中的快乐——(学生齐诵)
  ⑸童谣之五
  点击出示: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①指名一生中心发言;
  ②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③教者随机点拨提升:的确,这也是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一个舍不得出嫁的毛娃,一个情真意挚的毛娃,连花狗都被感染了:母亲的童谣让我体会到了人间真情。让我们齐声吟诵这首童谣,感受这份真情实感——(学生齐诵)
  ⑹顺带谜语
  ①教者过渡提示:“我”是个贪得无厌的孩子,童谣听了还要猜谜语。咱们读读说谜语的情景吧。
  ②学生自读课文。
  ③指导分角朗读。
  5. 启发总体感悟
  ⑴教者谈话引导:同学们,每一首童谣,都是一部启蒙教材,童年听过的许许多多童谣,给了“我”许许多多人生的启迪。不但这样,这些童谣本身,是宝贵的民间文学财富,对孙友田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使他成为了现代诗人。所以,孙友田觉得母亲——(点击出示课文结尾小节)
  ⑵学生朗读结尾。
  四、补充背景,升华情感
  1. 教者煽情谈话:然而,时间的车轮无情地碾碎了母亲的青春。我个子高了,母亲的脊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当我成了一名颇有声望的诗人时,而我那亲爱的母亲呢……(读原文)
  (1)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多想唤醒母亲的记忆,让她知道:当年,母亲是我的骄傲;现在,我能让母亲为我而感到自豪。然而
  (引读)
  A 、现在的母亲满头白发,深深的皱纹刻在她的额上。 可曾经, 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B、现在的母亲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可曾经,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C、现在的母亲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可曾经,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不会忘记这位在月光下给我启蒙的——母亲
  (2)当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但是在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珍藏着母亲在月光下给我唱的歌谣。
  齐读歌谣
  2. 学生发表感受:(教者随机认同或补充)是的,母爱是最伟大的。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你想对母亲说什么呢?
  3. 建议齐读结尾:说得真好!那么,现在再让你读一读结尾一节,你一定有更深的感情,让我们怀着无比感恩和深切的怀念之情朗读这一段。(学生齐读)
  4. 启发回应课题:好,课文就学到这里,咱们再来反复读读课题,你还能有新的理解吗?(学生自由发挥)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5  作者:海门镇秀山小学 黄建英    转贴自:海门镇秀山小学    点击数:95
  春潮勃发的课堂
  ——《月光启蒙》听课有感
  海门镇秀山小学  黄建英
  今天有幸聆听了实小的四堂课。感觉受益匪浅。下面我就顾鸣凤老师执教的《月光启蒙》一课谈谈自己的收获。
  顾老师的这堂课,如一篇优美的散文把我们带入一个温馨甜美的夏夜,感受到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牵动了每个人的心,激起了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1.研读文本,体悟形象。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个体研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解读文本,体验情感,获得感悟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质量。课堂上,顾老师让学生研讨歌谣,畅谈体会;研读描写母亲的句子,说说感悟。在富有个性的情感朗读中,学生浸润于母爱的情感体验中,表达的欲望油然而生,对母亲形象的体悟也日趋丰富、完善,一个勤劳、智慧、充满爱心的母亲形象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同时,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也实现了生生互动,于相互启发碰撞中生成新资源,扩大个体研读成果,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他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碰撞、情感交流,感受到了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之情。
  2.巧用插图,深化理解。课文中的插图是课文的重要组成。《月光启蒙》这篇课文中,插图以绚丽的色彩,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情境,让抽象的文字变得有声有色,充满活力。课堂上,顾老师让学生感悟母亲形象时,不仅让学生读有关的句子进行体会,还让他们看看插图,感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通过插图这一现成的有效的资源,让学生在读文中欣赏插图,又在欣赏插图中读懂课文。于是,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而这一切促使他们在读中传达出作者的情感达到一遍比一遍入调,一遍比一遍与作者的心灵靠近。
  此外,老师的扎实功底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堂课,顾老师轻柔委婉、深情优美的语言把大家带入了一个温馨的情境。顾老师极其擅于在课堂上捕捉细节,捕捉学生回答中的亮点,引领学生读文悟情。我想,这是与老师灵敏的双耳、睿智的大脑、厚实的语言功底是分不开的。正是这些才使得顾老师能及时捕捉、迅速甄别学生的发言,再清晰流畅丰盈地翻译,从而解读童稚之惑,引领孩子和文本顺利地对话。
  总之,整堂课春潮勃发,透发出鲜明的新课程的理念,值得我好好回味、学习!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6  9月28、29日,江、浙、沪第四届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与观摩活动在上海举行,我校多位语文教师观摩了此次活动,并写出了学习体会。现发布部分教师攥写学习体会,与大家共享。
  金秋,丹桂飘香,2007年的9月28、29日,上海迎来了江浙沪三地小语的又一次盛会——江、浙、沪第四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研讨活动。为期一天半的活动,上千名老师聆听了吴永军教授的报告,领略了9位新老名师的教学风采,真正地亲近了语文教学的本色,享受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初出茅庐的我,有幸目睹了名师的风采,深切地体会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美、艺术美。
  第一堂课由扬州市教研室教研员陈萍教师执教,所选取的篇目是《月光启蒙》,该篇是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童谣、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动人情景。其中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读来耐人寻味。
  在整堂课中,陈老师充分利用自身的特长,用自己甜美的歌喉,带领学生们重温了孙友田儿时所感受的“月光般的启蒙”。陈老师的整堂课如一篇清新、自然的散文诗,轻轻的吟唱让人陶醉、深情的描述让人感动,无痕的引读过渡又让人耳目一新。值得商榷的是对“月光”的理解,似乎略嫌浅显。
  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是文中的一段叙述,个人觉得本节对文章尤其是课题的理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的标题是“月光启蒙”,一般的理解是按照文章表面所呈现的,即母亲一直是在一天的劳作以后,当夜幕降临玉兔东升时,当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时给我讲故事唱民谣的,我一直是沐浴着月光听母亲的“启蒙” 的。但细细品来,似乎远不止这些。“月光”象征什么?月光象征着温柔,象征着一种柔情、静谧。“月光”代表着母亲对作者的启蒙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而事实上在本堂课中,陈老师深情的歌唱无不再现了当初“母亲”对作者的“月光启蒙”。再进一步,在例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此外,作者还提到了三个人物:母亲、外婆、父亲。其实,作者这样写是有深刻用意的:母亲是家族的缩影,家族又是黄河沿岸人民淳朴、乐观、能歌善舞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月光”又可以理解为黄河两岸的“淳朴、乐观、能歌善舞的民风”,而“我”正是在这样的民风下成长起来的。
  当然,以上所述,纯属个人见解,也许孙友田先生在写这篇文章时根本就没这种想法!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7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
  《月光启蒙》是一篇蕴涵丰富的散文,节选自孙友田的《月光母亲》。《月光母亲》讲述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对来看望她的儿子只是傻傻地笑,笑得作者泪流满面。《月光启蒙》讲述的则是诗人孙友田回忆自己童年时,在诗意的月光下,母亲搂着他,唱起动听的歌谣、童谣,讲故事、猜谜语,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文学的种子,点亮了心灯,一颗混沌的童心变得豁然开朗,得到了有益的启蒙。课文以“民谣、童谣、故事、谜语”的形式,充分展露“母爱、童心、智慧”这一主题。读过本课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浓郁的诗情美,流淌着的亲情美,蕴涵着的意境美,在字里行间无不流露。
  本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形象再现歌谣意境。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从而深刻解读母亲丰满的形象,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感情并感受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作为教学重点。而将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特殊词语的含义;凭借课文语言材料,理解编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作为教学难点。因此,我将教学设计围绕“一条主线,三种体验”展开。以母亲对作者的启蒙为主线,一读感悟月夜之美,二读感悟歌谣童谣之美,三读感悟母爱之美。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配合教学,营造月下启蒙的情境,直观展示母亲动听的歌声,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理论与现实总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距。在《月光启蒙》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方方面面的不足,教学后,我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实践性知识不足。首先表现为在学生的回答流于表面时,没有进行有效的追问,从而没能把握住这些不算精确的回答引出文本的知识,生成出精彩。其次,引导不及时,有效性不够。在提问“母亲不识字,为什么能唱出如此‘芳香的音韵’”,学生进行回答纠缠于父亲与外婆的影响,无法抓住“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一关键句,进而理解母亲还受到大环境的影响时,没有及时归纳出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两方面因素进行引导。
  二、简单不够,问题过多。整堂课知识点贯穿得过多,不够简单。所以教学中一方面可能会显得有些零散,而对重难点引导不充分;另一方面,造成了课堂的紧张局面,进而引发引导的不到位。
  三、课堂灵活性欠缺。在教学中,我总是着意把学生往我预设的答案上靠拢,力图学生能答出预定的“标准答案”,而将学生所回答的一些富有个性、生动的解答于不顾或破坏其完整性而将其分裂为“标准”的框框条条,局限了学生的思维。
  《月光启蒙》的教学结束了,但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一系列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思索。有思才有所得,发现不足才能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认真面对这些不足,努力改善之,竭力超越之。
  月光无声,母爱无言——《月光启蒙》教学反思
  本文是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通过回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讲故事、说童谣、说谜语的事,赞扬了伟大的母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激之情。文章以“启蒙”为情感线索,条理清晰、读来耐人寻味。
  “月光”又是教学的逻辑起点:“我”的童年是明月星光陪伴着我,我的母亲是在月光下——这个特定环境中给予我最初的启蒙,如水的月色,璀璨的星辰、神秘的夜空,给“我”美好的陶醉,无穷的幻想。诗人的诗情、诗人的成就与儿时母亲月光下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母亲”当然是教学的中心。是谁给我细心的呵护,是母亲,是谁给我最初的启蒙,也是母亲。文中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其实我想,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对孩子最朴素、最纯洁的爱通过歌谣、故事、童谣、谜语全部给了“我”。母亲识不识字已不重要,但从吟唱的歌谣童谣、讲的故事、说的谜语中却让我们读懂母亲给我的最初启蒙;同时感受月夜的宁静与清幽,感受母亲的圣洁与美丽,感受母亲给予我的朴素、纯洁的爱,让课堂充满浓情。
  “言美情浓”、富含“诗情、诗意”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本课的设计的理念是从美入手,以读解文,以情带读,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精美感人的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教师诗化般的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优美意境,让学生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以及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张扬情感、喷涌真情。从而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把语文学习转化为情感的诗意之旅。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使知识生成智慧,让智慧与情感共鸣。
  如何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如何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如何引领学生从书本的世界走向生活的世界,如何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让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的、开发的生命体验,如何让师生在课堂互动中,灵感自由创造。是我这堂课所要努力思考并为之实践的。下面就谈谈这堂课的收获与遗憾:
  一、优化课堂结构,让课堂充满生机。
  课的一开始,我出示了一组词组,让学生读读词组,想象画面,意在为学生营造一个与课文相吻合的意境。
  师:读了这些词组,有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一位母亲搂着孩子,唱着甜甜的歌谣。
  生:我仿佛看到了柔和的月色洒满了的篱笆小院,一位母亲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接着孩子,唱起动听的歌谣,小院飘满了芳香的音韵。
  师:这幅画面给你什么感觉?
  生:好幸福啊!
  生:很温馨的感觉!
  生:很恬静的!
  生:有一种宁静的美!
  接着精读课文,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板块:
  (一)品读歌谣的魅力。听歌谣,读歌谣,感受母亲唱歌时音韵之美,再从作者的感受出发,抓住“芳香”体会歌谣的音韵美,感受歌谣给予我们的启蒙是爱民间艺术。
  (二)品读重点词句,体会母爱之美。联系母亲劳累了一天还不忘搂着我,给我唱歌谣,还唱得如此动听,如此悦耳,体会浓浓的母爱。
  (三)悟情感,表达怀念之情。通过补充原作《月光母亲》的片断,唤起了学生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
  通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让学生对“母亲把对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句话的理解水到渠成。遵循了一般的阅读规律,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与认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地去认识与掌握。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二、营造诗意的氛围,让课堂孕育诗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就必须准确地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产生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月光启蒙》中,我和学生找到文中的歌谣,初步品读后。为了加深印象,我问:“母亲是怎么为我吟唱这些歌谣的?”
  学生: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出示句子)
  师:“三月的和风”给你什么感觉?
  生:柔柔的。
  生:轻柔的。
  生:温暖的。
  生:像母亲的手抚摸过我的肌肤。
  师:小溪的流水给人什么感觉?
  生:叮叮咚咚,非常好听。
  生:清脆悦耳。
  师:那么就让我们轻轻地,柔柔的,来读这段话。
  生读不到位。
  师:你的朗读是不是深情地,甜甜的?
  生再读。
  师:你想不想做一做童年夏夜里的那个孩子,听一听母亲的吟唱呢?闭上眼睛——多媒体传出无伴奏歌谣录音。
  师:你听了有什么感觉?
  ……
  师:母亲的甜美的嗓音就像春风一样温柔,如溪水一样悦耳,可怎么会是“芳香”呢?
  生:母亲的声音悦耳得仿佛让我闻到了香味。
  生:这样写出了母亲声音的美妙。
  生:我的身心完全沉浸在这美妙的声音中了,不光听到了,感觉到了,还闻到香味了一般》
  师:是呀,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感受,让我们像朗诵诗歌一样读读这段话。
  孩子们悠扬的读书声和着缓缓的音乐,教室里立即飘满了孩子们那芳香的音韵。
  三、个性化阅读,让课堂绽放活力。
  这节课我是以学生练笔作为结束的。在体会了作者为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后,一段深情地渲染:
  师:故乡的明月不会忘记,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我更不会忘记。在岁月的流里,有些东西会消失,比如母亲的容颜,但有些东西,会在岁月里沉淀,比如母亲的歌声——教室里再度响起母亲的歌谣。
  为了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深华,,我让学生拿出笔,写一写:母亲,我想对你说——静默几分钟后,孩子们埋下头去,有的紧锁眉头,有的奋笔疾书,有的拭着眼角……
  在悠悠的音乐声中,一个孩子站了起来放声朗读,接下去又是一个,又一个……
  母亲啊,您曾经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
  母亲啊,你曾经为我唱的那些歌谣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母亲啊,在月光下,你忘记了劳累,为我唱歌谣、讲故事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母亲啊,是您让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为我开启诗歌的大门;
  母亲啊,是您让我懂得了爱的意义,我真想让您再为我唱一唱儿时的歌谣。
  母亲啊,……
  这不就是一首诗嘛!一首动人的诗!
  四、有效的课外补充,让课堂延续生命。
  为了激发学生拥有像作者对母亲那样的爱,老师在课堂上补充了《月光母亲》的部分原文。当多媒体课件出示满头白发,额上刻着深深皱纹而又失去记忆的母亲形象,课文中慈爱聪颖的母亲与此时痴呆傻笑的母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反差冲击着学生的心灵,画外音出现“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赶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时,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师生饱含深情的对比朗读则把学生的情感波澜再次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在歌曲《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旋律中学生会由此想到自己的母亲,想到普天下所有给予他们生命与教育的母亲,想到所有关爱他们的人。这样的拓展是基于文本、服务文本的,文本深藏的情感因素得到充分挖掘与展示。这样不仅让课堂充满活力,更延续着生命。
  上完课,总觉得有一些遗憾。还有课文后面的一个问题没有讨论。探讨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课题,在备课时也考虑这个问题,后来因课堂容量太大,说话的训练较多,在课的结束我想安排一个“母亲,我想对你说……”这个写的训练点。所以上课就删了。第三课时,我还要想把这个问题拿出来探讨。要准确地把握这个问题,更多的是找到“月光”与“母亲”的联系,我觉得可以追溯到孙友田原文的那个题目《月光母亲》,这个理解也可以是多层次,多元化的。我想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没曾想第三课时,学生们又给我带来意外的精彩:
  师:原来是母亲启蒙了解我,但是课文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作课题?你觉得“母亲”与“月光”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范天达:母亲温柔似月光,母亲美丽圣洁似月光。
  宣泽源:.在清苦的日子里,母亲为我吟唱的那些民歌民谣,就像无声的月光一样,为我点亮了一盏心灯,使我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让我对生活始终抱有热情和美好的向往。
  李群:母亲对我的启蒙就像黑夜里为我点燃的一盏心灯,为我照亮了文学的道路。
  范涛:“我”的童年是明月星光陪伴着我,我的母亲是在月光下给予我最初的启蒙,如水的月色,璀璨的星辰、神秘的夜空,给“我”美好的陶醉,无穷的幻想。诗人的诗情、诗人的成就与儿时母亲月光下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丁文诣:母爱就像月光一样无声无息。
  看来水到渠成的点化,洞开学生的心门,引领学生到达了情感彼岸,润泽了学生的情感,使得课堂绽放出智慧的火花。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8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体验、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在真情的喷涌中获得文化的洗礼与亲情的陶冶。
  课堂实施
  第一板块  品味歌谣魅力
  1.当你再读课题时,你的眼前会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母亲在月光下吟唱歌谣的情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母亲唱了许多歌谣,课文中写了五首,找出来读一读,可以把你最喜欢的那首多读几遍,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3.谁来把你喜欢的一首歌谣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或自己的感受。(学生交流;多形式、个性化朗读。)
  4.你对民歌童谣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5.你们的发现和孙友田的感受是一样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充满乡土的气息,浓郁的诗情,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遐想。
  (点评:语文课要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感悟语言。作为民族文化源头和根基的民间文化之一——民歌民谣,是神奇的,有着巫术般的魔力,能为孩子打开一扇隐秘的语言之门。通过自主品读、个性化朗读、展开想象、交流感受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同时为体会母亲的教育智慧、理解“启蒙”做好铺垫。)
  第二板块  感悟月光、母亲、启蒙
  1.母亲吟唱歌谣时又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出示农家月夜场景)配乐引读第一自然段。
  2.你们听!母亲的歌声从篱笆小院里传了出来……(播放:清唱的歌谣)
  (点评: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引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带入情感的世界、诗意的世界。)
  3.听着母亲的歌声,你有什么感觉呢?
  4.孙友田的感受和你们是一样的,他在文中写到: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1)指名读。
  (2)你们能想象,当时的“我”是怎样听母亲唱歌谣的呢?
  (3)那时的我,快乐着、幸福着、陶醉着……把这些美好的感受也读出来。(指导朗读)
  (4)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说“芳香的音韵”了吧?从这“芳香”,你品出了什么?
  (5)这“芳香”让我们品出了母亲声音的甜美、轻柔;品出了母亲的歌声使孩子如痴如醉;品出了那一首首歌谣散发出的美好的感受……这就是孙友田体会到的“芳香的音韵”。
  (点评: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体验是紧密相连的。引导学生依托文本,抓住文本的“美点”——“芳香的音韵”,通过想象课文情境,联系上下文,多种形式的品读引燃学生的情感点,成为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内化情感、内化语言的情感纽带,力求体现“语文教学语文味”。同时,进一步感悟语言文字背后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母亲聪颖美丽的形象伴随着文本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
  5.我们知道,母亲不识字,她怎么会唱那么多的歌谣呢?请大家静心默读第五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1)学生默读。
  (2)学生互动交流,教师随机引导。
  6.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她真是我的启蒙老师!除了用歌谣,天资聪颖的母亲还用神话故事、谜语启迪我的童心。读读后面的部分,想想我从中受到怎样的启蒙。
  7. 看着高深莫测的夜空,“我”可能会好像看到些什么呢?
  8.出示: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1)为什么在“我”的眼里,月光下的母亲就像一尊玉石雕像呢?
  (2)指导朗读。
  9.现在,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作课题了吗?
  10.小结: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故事、谜语给“我”播下了一粒粒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使它们生根、发芽、生长……如今,孙友田成了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那是因为母亲从小给了他——月光启蒙。孙友田对母亲满怀感激、敬佩之情,请读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1)学生自由读。
  (2)(把最后一段改成诗歌形式)配乐读。
  (点评:阅读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产生优化的效果。紧扣“启蒙”,通过抓重点句段,反复品读,同时展开丰富想象,不仅帮助学生进行了扎实的语言训练,再度开发了课文内容,也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获得了进一步的理解与提升,从而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第三板块  表达怀念之情
  1.同学们,40年后,孙友田赶回老家去看望母亲时,(出示母亲画像,补充原文片段)
  2.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什么呢?
  3.学生练笔,交流。
  (点评:让学生走进原文,这样的拓展是基于文本、服务文本的,文本深藏的情感因素得到充分挖掘与展示。在浓郁的人文情怀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把学生的情感波澜再次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此刻学生的表达是从具体的文本出发,最后回归文本的。“回到文本,回到文本的细节,回到文本的血脉,回到文本的意义场,语文才能获得能量。”)
  4.多少年过去了,每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就会想起那洒满月色的篱笆小院,想起母亲那玉石般的雕像,想起她甜甜的嗓音,深情的吟唱……(再次播放清唱的歌谣)……感谢月光启蒙,她让我们也想起了那一首首充满泥土芳香的歌谣。下课后,请大家也去搜集我们家乡的民歌民谣,相信这些歌谣也会在你们的心中播下一粒粒种子……
  (点评:音乐是情感的催化剂。满含深情而又富有诗意的歌谣作为主旋律反复吟唱,再次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歌声袅袅,乡韵缭绕,回味无穷。最后让学生去搜集家乡的民歌民谣这一环节的设计,期盼歌谣也能为我们的孩子播下语言的种子,让歌谣成为回荡在孩子心中的最美妙、最恒久的声音!)
  教材解读
  《月光启蒙》是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童谣、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动人情景。文章以“文学的启蒙”为线索,语言优美,其中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读来耐人寻味。教学中着力凭借课文清新素雅的语言,创设诗情画意的农家月夜场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品味民间文学所散发的泥土芳香,感受深厚的母子亲情,体会“我”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深度解读文本,这篇文章不仅表达了“我”深深地感激母亲给“我”的文学启蒙的感情,还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也就是充满乡土气息的质朴的民间文化其实也是孩子精神成长的根基,是每个人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民间文化就是老百姓的情感载体,它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半,永远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冯骥才语)让学生感悟民间文学的神奇魅力,并能从中受到“启蒙”也应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设计理念
  “言美情浓”、饱含“诗情、诗意”是本文最大的特点。从美入手,以读解文,以情促读,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诗化的教学语言,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文字,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优美意境,让学生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以及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抒发情感、喷涌真情,使语文实践与人文精神水乳交融,从而涵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倡导个性化阅读,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重视对教学资源的再度开发,感受作者的心路历程,努力构建诗意的、文化的语文课堂。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9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通过朗读体味民歌民谣的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2.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上一课大家和老师初读了课文,谁能说一说课文讲了些什么内容?  
  过渡:看来,母亲在夏夜月光下,为“我”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的情景印在了同学们心中。 (板: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上节课,同学们还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以月关启蒙为题?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能明白其中的原因。
  二、精读感悟  
  (一)学习两首歌谣,体会“芳香的音韵”  
  1、读一读歌谣,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歌谣:a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b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1)谁先来读读歌谣,说一说读懂了什么?(看出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勤劳,对生活充满了美好向往。)  (2)指导朗读。(带着向往、欣喜等情感)  
  2、同学们,我们刚才读歌谣,想不想听母亲为我们唱的歌谣?让我们来到月色如水的篱笆小院中,静静地来听妈妈为我们唱的歌谣。(音乐响起)  
  (1)在炎热的夏夜,朦胧的月光下,当这一首首歌谣飘过你的耳边,你有什么感觉?  
  (2)体会作者的感受: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3)自由读。读出感受。  
  (4)指导朗读。  
  指名读,配乐读,齐读。(在读中相机引导感受芳香的音韵。)  
  (二)学习三首童谣  
  过渡:母亲的歌谣让小院立即飘满了芳香的音韵。母亲还为我唱童谣。  
  1、我们再来读一读童谣。  
  (出示:三首童谣:  
  a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b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c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喜欢的多读读,并说说原因。(内容有趣,节奏明快,句末押韵)
  3、找生读。  
  4、指导朗读。用喜欢的方式读。(感受童谣的明快、流畅、含蓄、风趣。)  
  (三)理解母亲唱歌谣、唱童谣的用意。 
  母亲不识字,她怎么会那么多的歌谣、童谣呢?她为什么给我唱歌谣、唱童谣呢?  
  1、默读五自然段,用笔圈画相关语句。  
  师巡视,相机点拨。  
  2、全班交流:  
  1)相机出示:(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第一个“长”是生长,第二个“长”是流传、孕育。)
  2)母亲用这些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混沌”什么意思?“豁然开朗”什么意思?我明白了什么?
  (四)回顾学法
  刚才我们是如何学习母亲在月夜下为我唱歌谣、唱童谣这些内容的?
  师生交流,教师总结并出示。
  (五)生自学讲故事、猜谜语。
  1生自读课文相关内容,勾画相关语句,自读感悟。
  2师生交流阅读收获。(母亲讲神话故事,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猜谜语,启迪了我的智慧。)
  三、理解质疑
  1.学到这,谁能联系我们刚才所学的内容,再结合课文的最后一节内容,说一说问什么以月光启蒙为题? 
  2.生交流。
  3.过渡:母亲在这柔和的月色里,用歌谣、神话、谜语为我播下了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作者长大后成了著名的诗人。他在文章最后写到:  
  (出示)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1、自由朗读,能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2、找生说。(感激、怀念……)  
  3、带着感受读。  
  4、带着感激、怀念再读:(出示)  
  感谢您,母亲  
  是您用那一双勤劳的手  
  为我打开了  
  民间文学的宝库  
  给我送来  
  月夜浓郁的诗情。  
  …… 
  (这里将最后一节内容以诗歌形式出示,再配上音乐。)
  四、总结升华  
  1、师简介写作背景,配乐深情朗诵:  
  作者成了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母亲却渐渐老了,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当作者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我多想抹平母亲额上的皱纹,我多想用泪水唤醒你的记忆,……  
  出示:母亲,您可曾记得------  
  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对母亲说些什么?  
  2、生根据自身感受,完成写话练习:  
  3、深情朗诵。  
  五、作业布置  
  1、继续搜集民歌民谣。        
  2、阅读孙友田作品。
  附板书:           月光   启蒙
  唱歌谣   打开宝库
  讲故事   展开想象
  唱童谣   陪伴童年
  猜谜语   启迪智慧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作者:唐卫玉    转贴自:沙家浜中心小学    点击数:68
  听《月光启蒙》有感
  沙家浜中心小学  唐卫玉
  我校于10月30日进行了语文、数学等展示活动,语文展示了一节作文和一节阅读课。下面谈谈我听了《月光启蒙》后的一些感想。
  一、板块式的教学,使教学走向智慧。听过沙老师的课,总觉得他的课透着智慧。这种智慧都是在课中你随时能体会到的。在今天这堂课上,这种智慧还体现在对教材的重组上。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课文就等于是课文教学内容,总爱事无巨细,从头讲到尾地进行教学。其实,语文课文并不完全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内容。语文教学的内容蕴涵在语文课文中,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发展的可能性进行选择、整合,并精心设计的。本堂课的教学,沙老师围绕“启蒙”这个核心知识,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形成了三个板块。第一板块,品味歌谣魅力;第二板块,感悟月光、母亲、启蒙;第三板块,表达怀念之情。这样的教学设计突破了线性思路,凸现了教学重点,也拓宽了教学时空,更具灵活性、开放性。在这种看似简单的“减、联、整合”中,我们可以看出沙老师的智慧和思想,看出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的深入研究。
  二、倡导个性化阅读,体现学生主体性。倡导个性化阅读是课标一再强调的。在沙老师的这堂课上,这一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课中,沙老师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放手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例如,在第一板块的教学中,让学生找民歌民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边读边想,你能读懂些什么?把喜欢的歌谣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或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得到了尊重,他们在老师的鼓励下,自己去感受、思考,在案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我探究,加强理解和体验,从中得到营养,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闪烁出迷人的个性光彩!真正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当然,在本堂课上,教师还营造了情感氛围,构建了诗意的师哈哈等等。总之,这是一堂学生有所得的语文课。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这也引发了笔者对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让文字有灵性  
  “本色”一词在词典里解释为:本来面貌;原有的性质或品质。语文如何彰显自己的本色呢?就是要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情和意,使一个个文字符号成为有呼吸、有脉搏、有翅膀的灵性之物,叩击学生的语言敏感点,达成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  
  在课题的导入中,笔者从汉字的本义出发理解“启蒙”,由形及义,形中通义,字中藏理,感性而富有意味。中国的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在它自身的结构中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如“斩”字,可以证明古代有一种车裂的酷刑;如“国”字,“口”与“戈”合成,“口”为人口,“戈”为武器,合起来便是用武力管理、保卫人口,这正是国家的职能。如果我们在字词教学时能够多一点对汉字文化内涵的理解,让学生感悟字词的意象、意蕴、意趣,感受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由衷的敬畏和热爱。  
  如“长”字的教学,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句子中“长”字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当代青少年的智能应包括7种彼此相互独立的能力,其中第一种就是“语言能力:对文字意义和搭配的敏感性”。这一理论是否合理姑且不论,但从中可以看出语言能力的重要性。而语言能力的获得,有赖于对教材范文中的典范语言进行揣摩、评点、推敲、赏析甚至质疑,对标题、标点、词语、句式等种种实例增、删、调、改,在对照中展开对话,从而识别文字的“通”与“好”,“好”与“妙”。由言及意,由言悟神,以“语文的方式”练就学生的“眼力”,这将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阅读的技能,自主建构语文的能力。  
  素描淡抹又何妨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素面朝天,干干净净,不蔓不枝。一支粉笔一本书,演绎最本真的语文常态,是为境界。  
  面对多种媒体声色光影的“入侵”而影响学生“拥抱”文字的现象,目前有这样一种导向:语文要走一条回归路,要学会勇敢地拒绝外来的“干涉”。一位参加全国小语阅读大赛的选手执教《月光曲》,为是否播放乐曲而犹豫不决:语文的五彩缤纷已承受了较多的争议,播与不播,都是问题。  
  语文课堂唱起了歌谣,是不是喧宾夺主、哗众取宠?  
  课文中出现了民歌、童谣。关于童谣,那些天真烂漫、贴紧儿童的童谣,在学生拍手、跺脚、打桌子的节律,在一遍遍的朗读甚至叫喊中被唤醒,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它们的明快、流畅、含蓄和幽默。  
  但是,民歌不行。如果不能让这美妙的民歌复活,如果不能感受这些文字背后民间文学的精彩,学生怎么去体会母亲声音的美妙,感受月光下母亲的美丽?1分28秒的无伴奏吟唱,改变了现场的温度。宁静的歌声所带来的心的潮润,对课文重点的理解、难点的突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外来的“营养”,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使语文更为健康红润而诱人。譬如,音乐与文学,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让人有灵性。合适的音乐非但不会伤害语言,而且会让语言自身的意味保持得更长久。  
  量体裁衣——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素描淡抹又何妨!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作者:佚名    转贴自:宋非    点击数:104
  一条主线,三个版块,一个抓手——《月光启蒙》教学设计小议
  《月光启蒙》从课题上看“月光”不能少,我的童年是明月星光陪伴着我,我的母亲是在月光下——这个特定环境中给予我的启蒙,如水的月色,神秘的夜空,给我美的陶醉,无穷的幻想。诗人的诗情,我想这与儿时的潜移默化是分不开的。
  作者的原文题为:《月光母亲》,而进入教材后题目改为《月光启蒙》,并在课后练习中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默读课文,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看来在教学中“启蒙”不可少。编者将原文中最能打动人的章节删去,而留下的大段篇幅的歌谣、童谣,看来恐怕这“启蒙”不仅是不能少,而且将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是谁给了我启蒙教育,归根结底还是母亲。文中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其实我想,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对孩子最朴素、最纯洁的爱全部给了“我”。母亲识不识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面包含着浓浓的亲情!
  分析题目,“月光”“启蒙”“母亲”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启蒙”又是重中之重。
  “启蒙”又可以分两个层次理解。从表象看母亲通过她为“我” 唱的那些歌谣童谣、讲故事、说谜语给我的启蒙;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妈妈用她甜甜的歌声唱着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启发了我的想象,让我对民间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妈妈的歌谣声中,我们享受着月夜的宁静与清幽,感受着母亲的圣洁与美丽。母亲通过歌谣不仅传递的了她对我的爱,同时也把她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传递给了我。这就是爱的启蒙——爱故乡、爱亲人、爱生活、爱大自然、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因此教学活动可以如此设计:以母亲对作者的启蒙为主线,一读感悟月色朦胧,二读感悟母爱亲情,三读怀念感恩。在读的指导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一条主线:以母亲的启蒙(其中以歌谣民谣为主)为主线
  三个版块:以自身体会去读,体会歌谣的韵律美。
  以母亲的口吻去读,理解启蒙。
  以作者的感受去读,升华情感。
  一个抓手:以一点辐射到一个面。“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id=2086
  宋非 发表
                         推荐阅读:
  •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2篇)
  •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5篇)
  •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重备《月光启蒙》的教案(通用15篇)
  • 教案(通用14篇)" target="_blank">教案(通用14篇)
  •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2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