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回复: 0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预计教学流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6 01:3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预计教学流程(精选14篇)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预计教学流程 篇1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预计教学详细流程设计:王
  县级公开课 时间:3月20日上午10:20---11:05  地点:xx中学七年级一班
  课前学生交流自己预习情况,发好资料。两名学生自愿到黑板前板演 闻一多、臧克家的生平简介。师提示:亦师亦友。
  一、导入。  偶然间,老师翻开你们上学期的音乐课本,在第一单元第一课上有一首七子之歌—澳门,会唱吗?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最后一句: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师生同唱),“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多么强烈的字眼,多么真挚的感情,你知道歌词的作者吗?。。。对,歌词就选自他的《七子之歌》(板书)中的一首。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下面让我们走进现代作家臧克家的这篇文章《。。。》(师生齐读)去了解他。哪些同学愿意朗读?分好所读段落后,两个同学边听边写你认为重点的词语。其它同学也可以跟着小声地阅读。                                                                 5分
  二、学生6位朗读课文时间。接着处理词语。                                7分
  1、过渡语:来,我们谈一谈自己的的阅读感受?或者说你从文中感受到了什么?生可能答:他是个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个大无畏的革命家。。。。。。师顺势说出:在文章中作者有很明显的提示“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意思是写诗的兴致减少,并不是不写。闻一多有这样一句名言: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民族。(小黑板显示)在他心里,做中国人要比做文学家重要的多啊!那他主要把时间精力放在什么地方了?                                                                  
  (生答:在钻探古代典籍上。)其真正目的是:。。。生答: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师:想研究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何等的艰难,相传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板书)韦:熟牛皮;韦编: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三:多次,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而闻一多先生是怎样做的呢?划下来,并进行圈点批注、交流,使句子理解得更透彻些。(教师巡视)                                10分                                                      
  师生交流时间。教材上有参考答案。                                         8分                                    
  教师准备:①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②“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③“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这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④“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等。(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凝结”表现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⑤“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⑥“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
  ⑦“群蚁排衙”,文中指闻先生写字工工整整,十分认真,他的手稿都是蝇头小楷,好象群蚁排衙 。表现了闻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⑧“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2、过渡语:这样一做就是10多年啊,他锲而不舍,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三部书:板书《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郭沫若评价他的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作为革命家呢?两部分之间是怎样衔接起来的呢?(生答:是通过中间段落第7、8自然段过渡的。)
  学生做《学习与探究》50页第3题的第一题。这时,他不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而是说了就做:从书斋中走出来,他在给臧克家的信中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师生共读)同学们他讲些什么?哪方面的?学生回答:对革命的宣传和动员,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比如不仅是“言”,也是“行”。如,起稿政治传单。(板书)在群众大会上演说;经常是拍案而起;比如《最后一次讲演》文章中有几处精彩的演说,学生试着读、表演。教师示范第四段捶击桌子的那几句。 参加游行示威(学生读: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标语如:反对独裁!争取民主!我们要民主!我们要和平!我们要团结。。。。。)
  过渡语: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在闻一多先生去世之后,许多文人、学者、革命家都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小黑板显示)
  朱自清: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冰心:闻一多的死是一首伟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11分
  毛泽东: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堪称民族英雄!
  臧克家浓缩精华的一句评价: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师生共背)赞扬他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三、他的高尚人格对你有所启示吗?学生畅谈                                 4 分                                                                              
  四、作业:讨论题。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这些山水田园诗人也像闻一多先生一样,生活在社会动荡的年代,他们也曾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最后却都寄情山水。而闻一多先生凭借自己的才识,潜心研究学问,完全可以过上安逸的生活,但最后他却不走出投入到革命中,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两种做法你赞同哪种,为什么?整理在日记本上。(小黑板)                1分
  课前学生的阅读资料
  1、静 夜   闻一多
  这灯光,这灯光漂白了的四壁;         
  这贤良的桌椅,朋友似的亲密;
  这古书的纸香一阵阵的袭来;
  要好的茶杯贞女一般的洁白;
  受哺的小儿接呷在母亲怀里,
  鼾声报道我大儿康健的消息……
  这神秘的静夜,这浑圆的和平,
  我喉咙里颤动着感谢的歌声。
  但是歌声马上又变成了诅咒,
  静夜!我不能,不能受你的贿赂。
  谁希罕你这墙内尺方的和平!
  我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
  这四墙既隔不断战争的喧嚣,
  你有什么方法禁止我的心跳?
  最好是让这口里塞满了沙泥,
  如其他只会唱着个人的休戚,
  最好是让这头颅给田鼠掘洞,
  让这一团血肉也去喂着尸虫,
  如果只是为了一杯酒,一本诗,
  静夜里钟摆摇来的一片闲适,
  就听不见了你们四邻的呻吟,
  看不见寡妇孤儿抖颤的身影,
  战壕里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
  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
  幸福!我如今不能受你的私贿,
  我的世界不在这尺方的墙内。
  听!又是一阵炮声,死神在咆哮。
  静夜!你如何能禁止我的心跳?
  赏析:《静夜》是闻一多的诗集《死水》中的一首优秀的咏怀之作。作品艺术地揭露了旧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抒发了诗人决不沉沦于个人小家庭的安乐,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的爱国主义激情。《静夜》写于1925年,那时间一多已颇有名望。他年不到三十,已居于上层知识分子之列,成了蜚声国内的名诗人、名教授,过着安宁、舒适的生活,然而,他没有忘记祖国的飘遥,人民的血泪,他对个人生活小圈子外的社会不能不关切,他看到疮疮满目的祖国的“各种惨剧”:外强侵略,山河破碎,百姓涂炭,哀鸿遍野。。。。。。诗人不可能在血腥、呻吟和挣扎中的祖国人民面前闭目塞听,面对这痛苦,黑暗的现实、诗人不能不激起心底的受国激情,一颗关心祖国危难和人民疾苦的赤子之心在激烈地跳动,一团喷发于黑暗的烈火在熊熊燃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写出了这首炽热的爱国诗篇。
  2、红烛   闻一多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赏析: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3、我国各民主党派概况
  名称     (简称) 成立时间     组织成员
  中国民主革命党(民革) 1948    与国民党有历史联系的知识分子为主
  中国民主同盟(民盟)   1941    文教和科技界的高、中级知识分子
  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 1945     经济界人士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 1945     文教出版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
  中国农工民主党(农工党 1930    医药卫生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
  中国致公党            1925    归侨和侨眷为主
  九三学社              1945    科技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
  中国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 1947 台湾省人士
  4、【《最后一次讲演》】   闻一多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李公朴)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声音激动)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地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地鼓掌)这是某集团〔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
  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现在李先生为了争取民主和平而遭受了反动派的暗杀,我们骄傲一点说,这算是像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这两桩事发生在昆明,这算是昆明无限的光荣!(热烈地鼓掌)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地鼓掌)
  现在司徒雷登出任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是教育家,他生长在中国,受的美国教育。他住在中国的时间比住在美国的时间长,他就如一个中国的留学生一样,从前在北平时,也常见面。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是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这不是说司徒雷登有三头六臂,能替中国人民解决一切,而是说美国人民的舆论抬头,美国才有这转变。”
  李先生的血不会白流的!李先生赔上了这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一二·一”四烈士倒下了,年轻的战士们的血换来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现在李先生倒下了,他的血要换取政协会议的重开!(热烈地鼓掌)我们有这个信心!(鼓掌)
  “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云南有光荣的历史,远的如护国①(指护国战争)。19xx年10月,北洋军阀袁世凯称帝,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同年12月25日,云南首先宣布独立,以蔡锷等人为领导,组织护国军讨袁。,这不用说了,近的如“一二·一”,都是属于云南人民的。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听众表示接受)
  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西南联合大学的简称)。抗日战争期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成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4月,西南联大宣布解散。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特务们!你们错了!你们看见今天到会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来了,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
  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
  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鼓掌)
  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长时间热烈地鼓掌)
  提示:闻一多在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演讲稿的一开头,闻一多先生便直截了当地连连发问:李先生遭此毒手究竟犯了什么罪,那些刽子手为什么不敢光明正大而只敢偷偷摸摸地搞暗杀。其中接连的发问,问句中又夹带着感叹句,如山崩水泻,势不可挡,一开始就把演讲推向了高潮。。。。。。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预计教学流程 篇2  教学目标 :
  1、通读课文,理解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作者对闻一多的赞美敬重之情。
  3、学习闻一多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终身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品味重点语句关键词语,探究其内涵。
  课前准备: 阅读课文,预习生字、生词。
  第一教时
  一、新课导入  :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邓稼先》这篇文章,我们无不为我国优秀知识分子为祖国默默奉献的感人品质所感染。甘愿为国为民而献身,是我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光荣传统。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篇写我国优秀知识分子的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让我们在从闻一多身上感受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检查生字、生词预习效果。
  二、整体感悟:
  1、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听读的学生思考如何归纳文章的中心内容。
  2、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一分钟,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本文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在说和做方面表现的不同特点,热情赞扬他救国救民的需要而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三、品味探究
  1、闻一多一心救国救民的精神,最突出的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a. 全班讨论交流。估计不止提到老师预期的两件事。
  b.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每一 阶段中最突出的表现:苦读写作《唐诗杂论》,在李公朴被害后大无畏地参加群众大会。
  2、探究品味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部分:
  a、齐读三、四小节。
  b、这部分文章叙述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目的以及他为了这一目的而苦读钻研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表现这些内容的关键词句的表达作用。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时间不少于三分钟。 全班讨论交流,教师随时评议归纳学生的讨论意见:
  要给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深宵灯火“大开光明之路”,用比喻、拟人手法表达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古籍的目的。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以整齐的句式,流泻的激情,热情赞美闻一多治学“潜心贯注、心会神凝”。
  “无暇”“惜”,表现他治学专心致志的程度。“贪”,表现他治学如饥似渴的欲望。“辛苦”“凝成”,表现其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3、品味探究第二部分:
  a. 齐读第二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b. 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抓住关键语句,说一说他们表达中心内容的作用。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出还不明白的问题;鼓励其他学生回答,也可由老师回答。课后练习二提出的问题,如果课堂讨论未涉及,学生又未质疑,可提问学生,予以解决。
  五、巩固拓展
  请你列举一首闻一多的诗,说明他作为诗人也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
  六、拓展延伸
  1、回顾学习内容,自结学习收获;自评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
  2、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结束教学过程 。
  课后记:
  本文主要围绕闻一多先生的说、做两个方面展开,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握他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的不同,概括他在这两个方面说和做的不同点,思考其深刻思想根源,进而更全面地把握人物的思想内涵。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预计教学流程 篇3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能力训练练一练1.成语填空。潜心(    )注  心会神(    )(    )而不舍  (    )尽心血一反(    )往  (    )乎不同群蚁排(    )  无(    )及此2.解释词语。诗兴不作:目不窥园:兀兀穷年:高标:3.你对课文了解吗?(1)这篇文章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他是诗人、 ________、________。(2)读了全文,我们可以了解闻一多先生前期 ________,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 ________,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一多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但在________方面却有相同之处。(3)文章分两个部分。其过渡段的作用是: ________。议一议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2.文章开篇是怎样起笔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闻一多先生在两个方面的“说”与“做”矛盾不矛盾?作者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叙述,意图何在?4.你还有疑问吗?请写在下面。读一读课内阅读: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①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②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③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④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⑤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1.给加粗的字注音。而不舍  锲(    )  果  硕(    )  目不园  窥(    )2.概括本段叙述的主要内容(含标点不超过15字)。3.文中“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4.选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运用了________的表达方式对前文作了总结。5.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请从所给的五个画线句中选出一句进行欣赏,说说它好在哪里。课外阅读:(一)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 啊!有事实拿出来 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 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的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二)①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②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捶击桌子)③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的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④在害怕啊!⑤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⑥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⑦你们完了,快完了!⑧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⑨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⑩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1.本文选自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从文中的字里行间我们感觉到闻一多先生作为民主战士的________精神。2.第(一)段中“讲、说”和敌人的“ ________”对比;“光明正大”和“ ________”对比,揭露了________。3.文中“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是指: ________。4.“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这句话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5.用“‖”给第(二)段文字划分层次。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写一写读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你一定会有许多的感受。请写一篇读后感。字数在4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练一练1.贯  凝  锲  沥  既  迥  衙  暇2.作,起的意思。诗兴不作,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眼睛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专心致志。兀(w))兀,用心劳苦的样子。穷,尽。一年到头劳苦不息。出自韩愈的《进学解》,该文中有“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句子。凡高耸物体的末端都可以叫做高标,文中的高标指超群、出众。3.(1)学者  民主战士(2)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  投身于民主运动,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  言行一致(3)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议一议1.文章是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方面论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2.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起笔,直接点题,不拐弯子。摆到读者眼前的引文经过了精心挑选,言简意明。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闻一多先生对待“说”与“做”的态度;二是语意递进加深:“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文章采用这样的方法起笔,不仅开门见山,而且引起悬念:闻一多先生是这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呢?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文。3.尽管闻先生在两个方面对待“说”与“做”的情况迥然不同,但实质上二者并不矛盾。二者统一在言论与行动的完全一致,而且以宝贵的生命“证实了他的‘言’和‘行’”。言行一致是闻先生人格的写照。如果笼统地写,容易落入窠臼,流于一般化。作者采用剖析的方法记述,具体、实在。不仅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闻先生的精神世界,而且揭示了他思想前进的历程。4.略读一读课内阅读:1.qiè  shuò  kuī2.闻一多潜心钻研写成《唐诗杂论》3.不是“不动”,而是在“动”,在废寝忘食地“动”,用灯火“漂白了四壁”动。这个“不动”是不说,是无声,是听不到。用“不动”来突出闻先生的“做”,突出他沥尽心血,埋头实干。4.议论5.略课外阅读:1.义无反顾,英勇无畏的革命2.打、杀  偷偷摸摸  国民党反动派卑劣无耻到极点3.第一,李先生无罪而遭毒手;第二,偷偷摸摸施行暗杀4.反复  愤怒、蔑视5.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预计教学流程 篇4  教学目标 :
  1、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3、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教学重点、难点:
  品读重要语句,探究体会语言的内蕴。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照片呈现,标题导入  
  1、照片呈现:
  出示闻一多先生的照片,然后让学生说说他是谁。
  他就是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所说的闻一多。他说:“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文中高度赞扬了闻一多的民族英雄气概。(板书课题)
  2、标题导入  :
  从标题看,文章主要写了闻一多的哪两个方面?
  是啊,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说和做”,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必修课,闻一多堪称这方面的表率。下面,让我们再次从闻一多身上感受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悟
  1、诵读积累:
  ①学生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②学生交流朗读感受。
  2、整体感悟:
  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一般人之处?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②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
  (为了救国救民的需要而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三、合作探究,人物性格
  1、合作探究:
  ①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讨论交流后归纳明确: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共六件事。
  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②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还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③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④怎么理解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说和做?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他对反动派的揭露与斥责,对于革命、对于人民的呼喊,是他的说,也是他的做。他是以他的说表示他的做,而在有些时候,他不仅说,而且以生命为代价来这样做,从课文17、18小节所传达的内容可以看出。
  2、人物性格:
  ①第11小节引用了闻一多先生信中的话,这里可以看出什么样的品格?“讲话定要讲个痛快”,想像一下闻先生讲的是什么样的话。你能帮他说一说吗?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赤诚的爱国之心,甘愿为祖国而献身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这时讲的应该是“反对独裁、争取民主”这类的话,是揭露反动派,鼓舞人们斗志的话等。
  ②请同学们用下面的句式来再一次表现闻一多先生的性格特点:
  闻一多是一个              的人,我从               这里可以看出。
  四、品读赏析, 互动释疑
  1、品读赏析:
  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情。
  教师准备
  ①“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②“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等。(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凝结”表现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③“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④“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这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⑤“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⑥“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⑦“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
  2、拓展延伸:
  ①摘抄文中你喜欢的语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②自读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并说说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③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预计教学流程 篇5  基础知识题 1.填空。 闻一多先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是_________。2.解释下列词语。①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迥乎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慷慨淋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潜心贯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应填入的一项是(         )周末,我最喜欢逛热闹的“花鸟市场”,这里简直是动、植物的世界:有色彩斑斓的金鱼,有欢快歌唱的小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有散发着鲜花的阵阵清香b.有鲜花散发着的阵阵清香c.有鲜花在散发着阵阵清香d.有散发着阵阵清香的鲜花4.下列句子中标点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b.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楔而不舍。c.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d.他说了,跟着的是“做”。参考答案:1.诗人  学者  民主战士  臧克家2.①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②很不一样 ③充满正气,情绪非常激昂 ④(精神、精力)集中3.d
  4.c
  1.测一测你的注音速度 。
  衰(    )微(    )              赫(    )然             迭(    )起        高标(    )
  锲(    )而不舍  兀兀(    )穷年       沥(    )尽心血
  2.相信你肯定能给下列词语以合理的解释。
  弥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兀兀穷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迥乎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冲斗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下列给出的词语造句。
  潜心贯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会神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迥乎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反既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慷慨淋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冲斗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5.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6.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7.学完本文对自己如何做人及如何做学问有什么启示?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shuāi wēi  hè  dié  biāo  qiè  wù  lì
  2.见课文注解  3.略
  4.(1)文言说法“作”起,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2)比喻的说法,找寻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3)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5)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5.“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用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前后呼应的两组词语。
  6.略  7.略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预计教学流程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臧克家、闻一多。
  2.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
  4.理解艰深语句的作用,学习本文叙述中融入抒情、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的方法。
  5.学习闻一多先生刻苦的学习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执着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点:
  1.品味文中重要语句,理解闻一多先生精神实质。
  2.表达方式的运用及其作用,以及如何精选典型事例。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叙述中的描写的运用及作用。关键词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七子之歌》,学生可跟唱,创造情境。(学生熟悉此歌,由此可猜到作者,教师也可随机提问。)
  这首歌的作者是闻一多先生,他是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是一位为人所敬的民主战士,他敢说敢为,言行一致。现在我们学习臧克家写的一篇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了解他的精神品质。
  二、资料交流,资源共享:
  1.作者介绍:
  臧克家,诗人。19xx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1929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193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发表了长诗《自己的写照》。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1942年秋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十年诗选》及长诗《古树的花朵》等。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粉碎“四人帮”后,诗人又写了不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诗刊》顾问。
  2、臧克家和闻一多: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3.闻一多: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愤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分组议论,解决字词。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表情朗读,教师指导。
  3.学生齐读课文,而后归纳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
  4.教师归纳:
  《唐诗杂论》  学者 《楚辞校补》 三本书  闻一多 《古典新义》  起草政治传单
  革命家 群众大会演说 三件事  参加游行示威
  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四、问题研论: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设计的问题)
  1.这篇文章为什么取标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
  (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3)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第二课时
  一、 品读句子:
  揣摩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学会运用。质疑问难,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确切理解句中词语,从而进一步理解句子以至文章的意思。)
  (一)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二)探究学习,研讨课文的一些写法上的特点。(问题设计的方面较多,可以让学生自由展开讨论,自由发言,有些问题可不必过细,点到即可。
  1.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
  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
  细节描写:“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
  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2.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3.夹叙夹议的写法。
  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三、关于练习:
  1.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把握课文大意和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的主要特点,并提高把握关键语句的能力、复述的能力和概括的能力。
  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2.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预计教学流程 篇7  伍贵允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是一篇教读课文。
  本单元是以名人为主题的教学单元,这些名人,有邓稼先、闻一多、贝多芬、孙权等等,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
  教材分析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前文,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参加游行示威、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的演说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一多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得闻一多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而闻一多这个卓越的学者、大智大勇的革命烈士的一生,只用了六件事就表现出来,足见其选材的精当,结构的严谨。
  学生分析
  青少年学生非常活跃,他们肯动脑、有思想,对新科技在行,对新信息敏感,但初一的学生,即便他们内心激情澎湃,表面上却非常矜持,不熟悉的不说,拿不准的不谈;同时,他们虽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广阔的视野,但怕讲错了被同学取笑而不愿抬头说话;虽然其中不乏优秀学生、优秀干部,但毕竟传统的课堂事严肃的,不苟言笑的,所以他们不爱发言、争论,而这将势必影响课堂学习氛围。要想让课堂活跃起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只有让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他们的大脑才能兴奋起来,思维才能动起来,想他们所想,说他们所思,课堂也才能活起来。
  教学目标
  根据时代的需要,大纲的要求,教材的情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倾向,我确立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启发式,讨论研讨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教法分析
  “自主、“合作”、“探究”是这一节课的指导思想。我采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教学新理念,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点拨,启发学生思维,让他们主动积极地钻研课文,故我打算采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故我将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
  1、采用《最后一次讲演》录音片断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所需的特定氛围。从理性到感性让学生身同感受中碰撞出思想火发和想象空间。
  2、 紧扣主题,走入文本,触摸人物灵魂,感知人物精神内涵。通过设疑、讨论、朗读、理解,让学生加深理解、体会、感悟。
  3、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从知识走向实践运用,渗透了对学生的人文思想的教育,这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4、课堂练笔上,一方面间接总结整理主题思想,起升华主题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写即是自主,后互相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又启发了思考,本身又是一种探究。
  教学过程
  见《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预计教学流程 篇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本课词语的音、形、义。
  2、了解臧克家、闻一多生平及作品。
  3、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4、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通过探讨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会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二、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学习本文过渡的用法。
  三、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课前准备:
  收集臧克家、闻一多的背景常识,了解他们的主要事迹和作品。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前3分钟,出示课件(积累歌词,丰富文化底蕴:《七子之歌》,背景音乐为对应歌曲)。
  2、逐一追问:这首歌在那一年唱的最响?歌的词作者是谁?你对他了解多少?(引出闻一多)
  3、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起来缅怀闻一多这位伟大的民主战士。(板书课题)
  (二)多媒体出示:作者背景
  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①诗人: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②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③民主战士: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多媒体播放《最后一次演讲》视频,请学生谈谈观后感受
  臧克家:当代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1929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193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发表了长诗《自己的写照》。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1942年秋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十年诗选》及长诗《古树的花朵》等。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
  朱自清曾说:“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茅盾曾说:减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最优秀中间的一个”。
  臧克家和闻一多:知遇相惜,亦师亦友。所以这篇文章展现给我们的是:大师笔下的大师,巨人心中的巨人。
  (三)、整体感知
  请大家自由阅读课文,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理解识记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3.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有何作用?
  (四)深入理解
  一、多媒体出示第一个学习指导题: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一部分,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2.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有哪些主要成就?
  3.读了以上内容,虽然不能成为学者,但是能做一个优秀的学生,我们能从先生做学者身上学到什么呢?
  二、多媒体出示第二个学习指导题:默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是不是还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2.课文记叙了作为革命者的闻一多的哪三件事?(概括)
  3.先生说得内容是什么?
  4.16段到18段是排比段,再现了先生大无畏的精神。大声朗读,读出气势。
  5.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6.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总结)
  7、用一句名言赞美闻一多的品质和精神:
  例:鲁讯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预计教学流程 篇9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二分校七年级 李方
  一. 说教材。
  1.第三单元所选的题材均和历史人物有关,《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所以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单元提示指出,“学习本单元,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实际上这一课也确实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好载体。
  3.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积累字词,诵读文句。
  (2)过程和方法: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闻一多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不息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品味本文典雅和文白夹杂的语句,探究其内涵。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 说教法。
  1.使用多媒体演示,但仅限于出示需要大量口述的背景材料和难以转述的内容。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予以适度地点拨和引导。
  3.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相对清晰,因此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应该作为这一课的一个要点比较适当;同时通过训练,让学生意识到能够对一篇文章理清思路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真正的目的是理清文章思路对于我们理解所有文章有极大的好处。
  4.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不是单一的,但文章的语言运用形式却是与文章的内在形式需求是和谐共生的:写作“古典学者的闻一多先生”部分的语言是典雅的,文白夹杂的;写作“大勇的革命烈士”部分的语言是豪放的,充满激情的。这些都体现出“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这个基本认知。
  三. 说学法。
  1.重视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使学生们意识到发现问题其实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只要能针对文章的内容或形式设定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是符合要求的,如果提出的问题能正中文章的“穴位”甚至是软肋,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恰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那就更是难能可贵。
  2.尽可能让学生在现有知识储备的前提下推断出合情合理的结论,以期有更多的思维发散拓展空间。
  3.教师预设问题的外延和内涵要有更大的包容性,这样能够吸引“待进步”学生和其他同学一同步入生成空间,而不仅是把问题只留给“优秀”学生。
  四. 说教程。
  环节1:导入:在1999年12月20日,那个澳门回归的日子里,大家都在唱着那首《七子之歌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同学们,你们知道诗歌的作者是谁吗?对,是闻一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学生、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展现给我们的是:大师笔下的大师,巨人心中的巨人。(板书课题,并且出示闻一多的画像)
  环节2:针对学生们英语学习中的特殊疑问句形式,引出特殊疑问词:who、what、why、how,请学生用这些词语对题目提出合理的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课文并结合注释弄清楚课题中“闻一多先生”的身份,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闻一多先生的大体情况(what),把握文章写作的重点是“学者”和“革命家(民主战士)”方面,以此为提纲去理清文章思路,完成“教学目标2.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环节3(顺延环节2):请学生找出臧克家对“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民主战士)”的评价性语言。此一环节目的在于:一是环节2中学生已经弄清楚了文章的分总结构,容易利用分总结构快速找出结论性的语言——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黑体板书);二是利用作者的评价进而让学生弄清楚这个评价的原因(why、how):“卓越的学者”——学术研究古籍方面成绩卓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大勇的民主战士”——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板书)至此完成了课题中的“做”。
  环节4(顺延环节3):截至目前,课题上的“说”尚未弄清楚。我要求学生找出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原话:
  a.“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b.“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c.“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d. “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e.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f.“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针对这六句话进行分类,就能够“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民主战士)”身份的“说”和“做”区分开来。
  ab(学者方面的“说”)
  cf(民主战士方面的“说”)
  de(民主战士方面的“做”)
  这个环节实际上是个难点,题目中的“说”和“做”并非简单地可以通过标点符号来直接判断,它需要通过学生判断语言自身到底是目的还是手段来断定。
  环节5(顺延环节4):进一步解决“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卓越“,作为“革命家(民主战士)”“大勇”的原因。
  前者实际是文章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即志趣、研究目的、勤奋与刻苦(写作《唐诗杂论》的过程);后者实际上“反对独裁,争取民主”“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一致。后者为了刻画“闻一多先生”的“大勇”,大量叙述当时的白色恐怖,拿“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言行与之进行对比。我的用意是想借此解决文章详略安排的真实目的。
  这个环节主要是解决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文章从两个侧面来表现闻一多的形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其实有着同一个精神核心———爱国情和使命感。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这个环节也是为了解决教学目标2。
  环节6:要求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闻一多先生”的“话”,读出语气,并加以背诵;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句,将其合理地嵌入一段话中。这个环节意在积累名人名言,是对当前河北省中招考试的一种题型的练习,同时也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1。
  至此,学习目标基本完成。
  环节7:材料补充: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周恩来:“鲁迅和闻一多,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001年4月29日,在清华大学建校70周年大会上讲:“闻一多先生横眉冷对反动派,宁死不屈,表现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风亮节,这是清华大学的骄傲,也是我们知识分子的光荣。”
  朱自清《挽一多先生》:“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冰心:“闻一多的死是一首诗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一多画像》: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学生朗诵《最后一次讲演》。
  环节8:结束语。学习本文后,闻一多的说和做可能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那么我们在做人的过程中就要做到“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出必行”“言必行,行必果”“讷于言而敏于行”等。
  板书: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卓越的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大勇的革命烈士“说”了就“做”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预计教学流程 篇10  教学目标 :
  1、通读课文,理解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作者对闻一多的赞美敬重之情。
  3、学习闻一多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终身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品味重点语句关键词语,探究其内涵。
  课前准备: 阅读课文,预习生字、生词。
  第一教时
  一、新课导入  :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邓稼先》这篇文章,我们无不为我国优秀知识分子为祖国默默奉献的感人品质所感染。甘愿为国为民而献身,是我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光荣传统。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篇写我国优秀知识分子的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让我们在从闻一多身上感受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检查生字、生词预习效果。
  二、整体感悟:
  1、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听读的学生思考如何归纳文章的中心内容。
  2、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一分钟,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本文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在说和做方面表现的不同特点,热情赞扬他救国救民的需要而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三、品味探究
  1、闻一多一心救国救民的精神,最突出的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a. 全班讨论交流。估计不止提到老师预期的两件事。
  b.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每一 阶段中最突出的表现:苦读写作《唐诗杂论》,在李公朴被害后大无畏地参加群众大会。
  2、探究品味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部分:
  a、齐读三、四小节。
  b、这部分文章叙述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目的以及他为了这一目的而苦读钻研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表现这些内容的关键词句的表达作用。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时间不少于三分钟。 全班讨论交流,教师随时评议归纳学生的讨论意见:
  要给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深宵灯火“大开光明之路”,用比喻、拟人手法表达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古籍的目的。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以整齐的句式,流泻的激情,热情赞美闻一多治学“潜心贯注、心会神凝”。
  “无暇”“惜”,表现他治学专心致志的程度。“贪”,表现他治学如饥似渴的欲望。“辛苦”“凝成”,表现其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3、品味探究第二部分:
  a. 齐读第二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b. 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抓住关键语句,说一说他们表达中心内容的作用。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出还不明白的问题;鼓励其他学生回答,也可由老师回答。课后练习二提出的问题,如果课堂讨论未涉及,学生又未质疑,可提问学生,予以解决。
  五、巩固拓展
  请你列举一首闻一多的诗,说明他作为诗人也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
  六、拓展延伸
  1、回顾学习内容,自结学习收获;自评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
  2、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结束教学过程 。
  课后记:
  本文主要围绕闻一多先生的说、做两个方面展开,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握他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的不同,概括他在这两个方面说和做的不同点,思考其深刻思想根源,进而更全面地把握人物的思想内涵。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预计教学流程 篇11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概括内容。
  2.学习本文叙述中融入抒情、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技巧。
  3.学习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表达方式的运用及其作用,以及如何精选典型事例。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课前预习:①生字、生词②查找臧克家、闻一多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导语: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这段话高度赞扬了谁?明确:闻一多。表现了他怎么样的精神品质?
  明确: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中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
  3.检查预习情况:
  ⑴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⑵解释词语:
  望闻问切、兀兀穷年、迥乎不同、赫然(多媒体出示,学生板演、订正)
  ⑶文学文化知识简介:
  ①臧克家:(略)
  ②闻一多:(见同步资料)
  二、梳理文章内容(自主、合作)
  1、熟读课文,思考问题:
  问题:①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几件事?这几件事作者是怎样衔将其连缀在一起的?
  ②本方是以什么来结构文章的?
  ③上下两部分的共同点是什么?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3、教师评议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问题一:课文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学者”的方面,写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部书的情况;二部分“作为民主战士(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上下两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过渡句,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问题二:作者是以议论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
  问题三:本文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在“说”“和”“做”方面表现的不同特点,热情赞扬他救国救民的需要及“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三、巩固练习
  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读文见义”部分(3、4)
  四、布置作业
  找出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尝试品味鉴赏,把自己的理解写在笔记本或标记在课文空白处。
  第二课时
  一、复习拓展
  任务:细读全文,画出精碎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读文—复述—谈变化)
  明确: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度,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后期年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时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单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1、问题引领,细读课文。
  思考:你眼中的闻一多是位怎样的人?依据是什么?(学生合作交流)
  2.探究品味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部分。
  (1)齐读3.4段:
  (2)这部分文章叙述闻一多的写作《唐诗杂论》的目的以及他为了这一目的而苦读钻石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表现这些内容的关键词句的表达作用。
  (3)合作小组讨论交流(时间不少于三分钟)。
  集体归纳明确:要给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深宵灯火“大开光明之路”用比喻,拟人手法表达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古籍的目的。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以整齐的句式流泻的激情,热情赞美闻一多治学“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无暇”“惜”,表现他治学专心致志的程度。“贪”,表现他治学如饥似渴的欲望。“辛苦”,“凝成”,表现其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3.品味探究第二部分。
  思考讨论:文章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与第一部分写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写能收到怎样的效果?
  使学生明确: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闻一多先生既“说”又“做”,先“说”跟着“说”的就是“做”。
  第一部分写法是引用闻先生的“言”,然后记其“行”,再进行议论。第二部分把闻一多先生的“言”和“行”糅合起来写,把叙述和议论结合起来写,给人以飞流直下,一气呵成的感觉,表露了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议论中寓含深情,议论中夹以事实,扣击读者的心弦,使人对闻先生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油然而生敬仰之情。
  4.这篇课文在叙述中穿插了哪能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明确: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5.小结: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三、巩固深化
  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拓展性学习”部分(1-7)
  四、总结
  回顾学习内容,总结学习收获,自评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
  附:板书设计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预计教学流程 篇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一些双音节词语和“锲而不舍、兀兀穷年”等成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臧克家、闻一多。
  3、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4、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会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5、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探讨研究法。
  2、朗读法。
  3、语感品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他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二、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学习本文的过渡句的用法。
  三、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带。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反思
  一、导入
  提问:闻一多是谁?
  可以做适当补充。(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闻一多画像。
  二、初读感知
  播放示范录音。
  三、检查预习
  多媒体课件出示: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音、形、义的掌握情况。
  四、研读探究
  1、问:那么,你们认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适时板书)
  2、课件出示问题: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注意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适时板书)
  3、问:那么,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4、教师做适当补充,并做小结。
  (部分解决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
  5、闻一多先生后期作为民主战士,他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
  讲:注意这里有过渡,找出来。(课件出示)(训练学生对过渡段的作用的理解)(解决课文的教学重点)
  6、教师做适当补充,并做小结。结合闻一多先生的演讲,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闻一多先生的言行一致和大无畏精神。
  (解决课文的教学难点)
  五、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出还不明白的问题,鼓励其他学生回答,也可以由老师代答。课后练习二的问题如果课堂讨论没有涉及到,或者学生未能质疑,可以提问学生,予以解决。
  六、评议总结
  本课文字不多,却浓缩了闻一多先生的一生,他的言行一致体现在他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和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上。而当今,言行一致、爱国守法正是我们中学生明理诚信的基本要求所在。希望闻先生的高尚品格能够指引我们今后做人的方向。
  七、布置作业
  1、课下搜集闻一多先生的作品。可以举办“闻一多先生作品展”。
  2、完成《三导》。
  根据资料简单介绍闻一多。
  (考察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听读,初步感知文章,注意正音。
  一组同学开火车领读后全班齐读两遍。
  齐读全文,进一步感知课文。
  思考后自由作答。(说自己的'感受即可,也可以参照原文。)
  思考后自由抢答问题。(考查学生快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快速读课文,思考问题,找出重点词、关键句。合作伙伴之间交流、探讨。
  学习小组汇报结果。(汇报形式可以是板书、美读、也可以就课文提出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探讨。)
  找到过渡段,并分析、理解其作用。
  思考问题,找出重点词、关键句。合作伙伴之间交流、探讨。
  学习小组汇报结果。(汇报形式可以是板书、美读、也可以就课文提出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探讨。)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回顾学习内容,自己小结学习收获,自评参与的主动程度。
  七、教学板书设计: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优秀的学者。
  ↘口的巨人
  ↘
  革命家→{说了再做}→大勇的革命家。↗行的高标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预计教学流程 篇13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2、方法与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重点】
  1、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
  2、本文选材技巧和结构技巧。
  3、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学习难点】
  难理解的文言词语。
  【学法指导】
  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当的抒情议论,使这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这些特点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应仔细加以揣摩。学习本文,还要注意体会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染力和音乐美的语言。
  【资料链接】
  1、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县人,学者,诗人,民主战士。曾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学习,1925年回国任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以反帝爱国为主题,1928年出版《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因不满蒋介石反动独裁统治,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课时目标】
  了解闻一多和臧克家,朗读课文,识记词语,初步感知内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教师寄语: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相信你会有独到见解!)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自主检测:(教师寄语:细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相信自己一定行!)
  1、  注音  
  衰微   赫然   迭起  高标   典籍   弥高   卓越   校补   函寄    漂白
  2、释词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目不窥园   
  3、自我评价,总结自读收获:
  二、合作释疑:(教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1、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2、他的“说”和“做”各有什么特点?这两方面矛盾吗?
  3、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讨论明确:
  1、           
  学者方面     2、                特点              
  3、           
  闻一多               1、           
  革命家方面   2、                特点                 
  3、           
  闻一多是一个              的人,我从               这里可以看出。
  三、质疑交流: (教师寄语:学贵有疑!)
  学习本堂课,你还有什么疑难或困惑?说出来,同学们能帮助你:
  我的困惑:                                                       。
  帮我解决:                                                   
  。
  四、迁移延伸:(教师寄语: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运用!)
  学习本文后,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
  五、同步达标:(教师寄语:我学习,我充实;我达标,我快乐!)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请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写闻一多挑灯夜读的情景。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教师寄语: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相信你会有独到见解!)
  再读课文,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思考: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二、合作释疑:(教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2.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4.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5.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三、质疑交流: (教师寄语:学贵有疑!)
  学习本堂课,你还有什么疑难或困惑?说出来,同学们能帮助你:
  我的困惑:                                                      
  帮我解决:                                                                                                
  四、迁移延伸:(教师寄语: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运用!)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
  五、同步达标:(教师寄语:我学习,我充实;我达标,我快乐!)
  阅读课文“课文开头”至“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用不超过20字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2)、“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的意思是                                            。
  (3)、“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这是一处        描写,表现出                                       。
  (4)、怎样理解“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话的意思?
  (5)、选文的最后一段在表达上属于        。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
  (6)用一个成语概括闻一多勤奋刻苦的治学精神。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预计教学流程 篇14  第12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教学用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革命斗争引出闻一多的事迹。
  二、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2.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3)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比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4.夹叙夹议的写法。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主要由学生来完成)
  三、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三.课外收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教后记:这篇文章记述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学习他的精神。同时让学生注意本文的选材角度和记述的重点。
                         推荐阅读: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预计教学流程(精选15篇)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精选13篇)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参考答案(通用13篇)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通用13篇)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精选13篇)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学设计(精选13篇)
  • 说和做教案
  • 说和做教学设计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预计教学流程(精选14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