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回复: 0

《月光曲》课堂实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6 01: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月光曲》课堂实录(通用13篇)
《月光曲》课堂实录 篇1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贝多芬,你知道这个人吗?
  板书:
  贝多芬
  生:知道。
  师:谁能来介绍一下。
  生:他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是从书中读到的。
  二、初读课文落实字词整体感知
  师:一百多年前他就已经享誉世界,现在他的音乐仍然被人所熟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月光曲,讲的就是贝多芬的传说,那么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就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借助课题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自读课文。
  师:第2个问题,有点难,那就说明读书的遍数还不够多,那怎么办呢?继续读
  师:谁来说说我们的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讲了一件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小镇上听到一位盲姑娘弹他的曲子,于是他走进去弹了刚才的曲子,然后他又弹了另一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师:说了时间、地点、人物,起因,还用上了课题,不错,可大家有没有发现他说得好象有点太(罗嗦)。
  师:再请一位。
  生2:一年秋天,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为一位盲姑娘弹钢琴曲,后来又创作了《月光曲》。
  师:这位同学就说得十分简略,我发现大家说的时候,都用到了这2个词语。
  (板书几个词语。)
  师:你能用上课题,再用上这4个词语来说说主要内容吗?
  生:贝多芬的月光曲是这样谱成的:传说有一年,贝多芬小莱茵河边的小镇上散步,听见一位姑娘在弹他的曲子,他走进去为他们弹刚才的曲子,后又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和他的哥哥都被曲子陶醉了,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师:说的很好,当我们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时候就可以借助课题,借助中心词。
  三、再读课文自读自悟感情朗读
  师:月光曲是著名的钢琴曲,当我们听一个曲子的时候,就该理解它的。
  生:旋律。
  师:课文中有一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月光曲,读读这段话,看看它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
  生1:2个画面,第一个画面是那时大海很宁静;第二个画面是海面刮起大风,很不平静。
  师:既然是月光曲,那就可以从月光入手,谁再来说说看。
  生2:月亮从水面上升起,月亮照在海面上微波粼粼,月亮越升越高,海面上刮起大浪,一个边一个涌上岸。
  师:如果你用刚才学过的文字给这3幅画配上的话,第一幅该用哪一段文字?
  (出示图。)
  生: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撒满银光。
  (读。)
  师:第2幅画呢?
  生2:略。
  师:第3幅画当然就是……
  生3:略。
  师:3幅画面已经出现在我们眼前了,用这一段中的词语来概括这三幅画第一个画面。
  生1:可以用“微波粼粼”。
  师:是“微波粼粼”吗?……“升起来”好,还是“微波粼粼”好?
  生1:升起来。
  第二个画面。
  生2:越升越高。
  第三个画面。
  生3:照。
  师:就一个词语?
  生3:照得雪亮。
  师:可以概括了吗?
  生4:涌过来。
  师:同学们可能被我误导了。……这时,除了月光,还有什么?
  生5:卷起了巨浪。
  师:刮起了大风。
  然后板书: 
  大风巨浪
  师:三幅画已经出现在我们眼前了,再读这一段话。
  生1:读得不太通顺。
  师:他有没有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希望你继续努力。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师:这么美的月光曲,大家读得不怎么样,无论是我,还是大家都想把它读好,那怎么办呢?我们来看看图片。
  师:你能告诉我水天相接的地方是怎样的,大海的波浪微微地泛起来,而且是那么晶亮,此时的大海是多么平静,多么优美啊!该怎么读呢?自己试试看。
  生:自由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试,这位同学。
  生1:读得比较轻。
  师:我感觉到了这是平静的大海。
  师:谁还想试?
  生2:读得较有感情。
  师:此时贝多芬在琴边,他会轻轻地抚过琴键,速度会比较慢。此时的月光会在什么地方?在波光粼粼的大海上啊!在一望无垠的大海上。
  生:齐读。
  师:能听我来读读看吗?
  (师重点强调读了霎时间洒满了大海。)
  生:再次齐读。
  师:多美的月光啊!第2幅画面呢?说天空中有飞云,是怎样的?
  生:是淡淡的云。
  生2:是薄薄的云。
  师:是又淡又薄的云,月亮在中间穿梭,所以月光时明时暗……
  生:齐读。
  师:最后一幅,这又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课文中有一个词语。
  生1:波涛汹涌”。
  生:自读。
  师:谁来试试看?
  生1:读得较平淡。
  师:这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吗?这时如果贝多芬坐在钢琴旁,他会飞快地弹奏,身体也会不由自主地摇晃。谁能读出这样的感受?
  生1:读得结结巴巴。
  师:他太激动了,连话也说不清楚了。大家自己再试着读一读。
  生:齐读。
  师:此时的月光在哪里?
  生:在雪亮的浪花上。
  师:这浪花怎么样?一个连着一个,所有的快乐都迸发出来,所有的激情都涌现出来!
  师:该怎样读?
  生:自由练读。
  生:齐读。
  师:这就是贝多芬的月光曲,他既给我们带来柔和的美,也给我们带来壮阔的美,既让我们欣赏了平静的大海,也让我们领略壮阔的大海。带上自己的感受再读一读。
  生:再读这段话。
  师:这么美的月光曲贝多芬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师:是什么给了贝多芬创作的冲动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划出理由。
  师:如果你觉得一个人有困难,可以和你的同桌,和4人小组轻轻地交流。
  师:我发现许多同学划了描写环境的句子,我请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读句子。
  师:说说你的体会。
  生:我觉得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音乐。
  师:你怎么光听到这样断断续续的音乐声,就知道她对贝多芬十分热爱呢?
  生:不做声。
  师:如果你在很远的地方听到别人在诵读自己的作品,你会感觉怎么样?
  师:很抱歉,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先上到这里,希望有机会的话还能和大家一起来探讨贝多芬创作的动机。
《月光曲》课堂实录 篇2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 ——
  生:(齐读课题)月——光——曲——(感觉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够积极,没有精神。)
  师:听你们读课题,我似乎没有感觉到皎洁的月光笼罩在莱茵河畔。请你们再来读,记住,这回要让月亮的清辉洒满我们的教室,洒遍莱茵河畔,让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甜美的、积极的声音中感受到美丽的月光。
  生:(再次齐读课题)月光曲。(状态明显得到改变)
  师:我想先来了解一下同学们的读书情况。课文一共有10个自然段,请十位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思考:课文中提到几次弹奏曲子?哪一次弹奏的是月光曲?(指名读书)
  (生读书略)
  生:课文中提到了三次弹奏曲子。
  师:那么这三次有什么不同呢?你发现了吗?
  生:第一次是盲姑娘弹的,第二次是贝多芬弹的,第三次也是贝多芬弹的。
  师:能不能使你刚才说的这番话再简练一些?
  生:第一次是盲姑娘弹的,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贝多芬弹的。
  师:一个“和”字,一个“都”字用得恰到好处,句子的确简洁了。看来比他是从演奏的对象这个角度进行归纳的。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第一次盲姑娘演奏得不熟练,断断续续的,第二次贝多芬演奏得非常纯熟,第三次是贝多芬现场编的。
  师:你的发现非常可贵,“现场编的”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就叫“即兴创作”。“即兴”就是对眼前的景物有所感触,有所兴致。相对于第三次的即兴创作来说,前两次和它还有什么不同呢?
  生:前两次演奏的曲子原来就有了。
  师:了不起,你又发现了一处不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这三次弹奏的不同之处到底是什么。(师生共同归纳,师板书:断断续续 琴声 弹奏同曲 即兴成)
  师:三次弹奏又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可以在书上批注勾划。(学生静静地自学五分钟左右之后,同桌相互交流一下看法)
  生:第一次是因为贝多芬听到盲姑娘弹他的曲子,很好奇,所以走进茅屋给盲姑娘弹奏了一首,就是第二首曲子。
  师:听你这样说,我有一个疑问。贝多芬是个大音乐家,他的曲子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怎么会一听到有人演奏他的曲子就好奇呢?
  生:因为他听到的曲子是断断续续的。
  师:你从断断续续可以读懂什么?
  生:盲姑娘弹奏得不熟练,因此贝多芬就会想:“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镇,谁会弹奏我的曲子呢?而且弹奏得还不熟练,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好奇——这是引发贝多芬走进茅屋的一个原因,还有吗?
  生:贝多芬还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知道这兄妹俩非常穷,心生怜惜之情;而且他还发现盲姑娘非常喜欢音乐,所以走进去亲自弹奏了一首。
  师:从你们的发言中,我得到了这样的答案:好奇心使贝多芬走近茅屋;同情心使贝多芬走进了茅屋。兄妹俩到底说了什么能够如此打动这位大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对话,看看我们能够从中读懂什么。(出示文字投影,学生自由读)
  生:我读懂了盲姑娘非常懂事。她哥哥说买不起入场券的时候,她就安慰哥哥,说自己不过是说说罢了,来减少哥哥的惭愧之情。
  师:你也是个善解人意的姑娘。你不光读懂了盲姑娘的懂事,你还读懂了哥哥内心的愧疚。
  生:我读懂了盲姑娘非常热爱音乐。她说“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说明她对音乐充满了渴望。
  师:感谢你带领我们走进了这个美丽姑娘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我相信你也一定是个爱音乐的姑娘。
  生:这段话还让我感觉到了哥哥的为难,因为他不能够满足妹妹的要求。我觉得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太不公平了。
  师:在窘迫的生活面前,盲姑娘对生活的热爱和兄妹俩相互体谅、关怀就更显得珍贵。在这段对话中,没有说明妹妹怎么说,哥哥怎么说,但是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得到兄妹俩要表达的感情。请你们同位子两个人结成兄妹,不要提示语,直接读对话,体会人物的感情。
  (练习完毕,指名汇报,教师指导朗读)
  师:我来问问这位姑娘,你是随便说说吗?
  生:不是,但是我必须要这样说。(为什么?)因为哥哥一直在努力赚钱,我如果再给哥哥压力的话,哥哥会受不了的。
  师:(面向“哥哥”)你听到妹妹这样的表白,你是怎样的感受?
  生:很欣慰。
  师:课文中并没有讲明兄妹俩说话的速度是快还是慢,我想请在座的盲姑娘说说你听了哥哥的话后要安慰他,你说话的速度是快还是慢呢?
  生:我读这部分的时候速度比较快,因为我不想让哥哥伤心,所以很着急去安慰他。(生读课文)
  师:你们都同意她的看法吗?(学生点头)我来读得慢一点,你们看是否可以。
  (教师范读)
  生:这样也可以。因为读出了盲姑娘的无奈和难过。
  生:我也这样读可以,因为我听出来了盲姑娘不光在安慰哥哥,也表达出了她自己的伤感。
  师:看来不同的读法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感受,那么可不可以笑着读这句话呢?(学生面露疑色)你们自己试一试。(学生练习读)
  生:(读文)我觉得这样的笑是一种掩饰内心的笑,很让人难过。
  生:这种笑比不笑还让人感觉到兄妹俩相依为命的感情的宝贵。
  师:读到这里,我发现你们已经和贝多芬一样被茅屋里的一切深深地打动了,这位音乐家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奏了一曲。按理说,这个时候他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愿望,为什么还要再演奏一曲呢?你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了吗?
  生:(读盲姑娘的话——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话中,我听出来她能够判断出来的人是贝多芬,说明她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贝多芬再弹曲子就不是给姑娘弹的,而是给知音弹的。
  师:你们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一定是贝多芬先生!)
  生:我认为盲姑娘不会那么肯定的说,因为毕竟他们是穷人,而贝多芬是个名人。她怎么也不敢相信贝多芬会亲自到家里给她演奏。
  师:不敢相信就应该说“您不是贝多芬”,行吗?
  生:但是他弹得特别纯熟,感情特别深,只有贝多芬才能够做到。
  师:也就是说,从演奏的技巧上看,他一定是贝多芬;然而他怎么又会来到这么贫穷的一个茅草屋中呢?此情此情,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表达出盲姑娘的心情,你会说——
  生:又惊又喜
  生:惊喜交加
  (学生练习读,读出惊喜交加的感情)
  师:贝多芬没有正面回答盲姑娘的话,他说: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曲子吧!”盲姑娘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贝多芬为什么要称呼她“您”,而不是“你”呢?
  生:如果称呼你,盲姑娘会觉得别人看不起她。
  师:我跟你说:“你好”,没有说“您好”,你会认为我看不起你吗?
  生:不会(众笑)
  生:称呼你就让人感觉不亲切了。
  师:我倒不这样认为。你听我读“你爱听吗?我再给你弹一首吧!”(语气很亲切)
  生:我觉得这样说表示对盲姑娘的一种尊敬。因为她的眼睛瞎了,更需要别人的安慰。
  生:我想联系前面的课文来说,盲姑娘尽管看不见,家里穷,但是她那么爱音乐,那么向往和渴望音乐,而且懂音乐,对于这样的知音,贝多芬充满了敬重。
  师:是呀,我们中国有这样一句古话“士为知己者死”,也有“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的说法,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镇,在这样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能够遇到这样一个爱音乐懂音乐的姑娘,怎能不让贝多芬感慨万千呢?(板书:感遇知音)说到这里,我还有一个疑问,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盲姑娘的问话,直接就去弹琴了,是不是显得他不礼貌啊?
  生:贝多芬是担心盲姑娘知道是他来了,感到不自在。
  师:也就是担心盲姑娘紧张。
  生:我觉得是因为这是一个音乐家特有的表达的方式,他的情感只有通过琴键才能够更充分地表达出来。
  师:我非常欣赏你的回答,应该说,你也是贝多芬的知音。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对盲姑娘的钦佩使得贝多芬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这时候……
  (学生接读第九自然段“一阵风把蜡烛……按起琴键来。”)
  师:请你自己再来读读这个自然段,看看可以读懂什么?
  生:这一段讲得是贝多芬弹琴的内容。
  师:也就是月光曲要表现的内容。
  生:这一段写了大海的变化,我觉得这和贝多芬的心情有关系,他的心情就像这大海的波涛一样久久不能平静。
  师:如果请你做导演,给《月光曲》拍一段mtv,你设想画面上出现镜头最多的是什么景物?为什么?
  生:我认为出现最多的是大海和月光。因为大海和月光的变化能够表达贝多芬的心情。
  师:看来你很注意发现句子之间、内容之间的变化与联系。
  生:我如果做导演,我把镜头更多的给盲姑娘,因为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献给盲姑娘的。
  生:我也把镜头给盲姑娘,但是更主要的是给盲姑娘的眼睛。她虽然看不见,但是她的眼睛里充满了对音乐的渴望和热爱。人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她的眼睛,我能够感受到她纯洁、美好的心灵。
  师:你说得真好!透过你的眼睛,我也看到了你纯美的心灵。
  生:我想让镜头更多地对准贝多芬,比如说他的表情的变化,这样也能说明他内心里特别激烈的斗争。
  师:我认为如果把“激烈的斗争”换成“激动的感情”更合适。
  生:我想让镜头投在琴键上。因为琴键上下起伏急速地变化,不光能够能够表达出情感的变化,而且有特色,毕竟这是一个关于钢琴曲的mtv。
  师:你非常善于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的确,这一段就像我们共同体会的这样,不光景美,而且人美、情更美,你能读出这种美吗?(①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理解:波涛汹涌、恬静一缕一缕等词语,重点读出变化。②听《月光曲》片断③配乐朗读)
  师:课文一开始就说“这是一个传说”,什么叫传说?
  生:就是民间流传的的故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
  师:为什么这样一个传说可以流传一百多年呢?人们到底在流传着什么?
  生:我认为在传颂着贝多芬这个人的品格,因为他同情、怜惜劳动人们。
  师: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音乐家。贝多芬去世已经180多年了,但是他的作品至今盛演不衰,你们知道都有什么吗?
  生:《欢乐颂》
  生:《田园交响曲》
  生:《命运交响曲》
  师:他把美妙的音乐留给了我们,把美好的人格留给了我们,所以人们自然也就永永远远地记住了他。据我一个去过欧洲的朋友讲,欧洲的很多国家、城市里都有贝多芬的雕像。看来人们是在用不同的方式纪念和表达对他的热爱。
  我们今天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打算用怎样的方式使得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继续流传下去呢?
  生: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生:回去之后找来《月光曲》,和好朋友一起欣赏、分享。
  生:写一篇读后感。
  师:说到写读后感,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能不能把这节课学到的东西以及我们的感受用一首小诗表达出来呢?
  {引导学生板书连诗——莱茵河畔断琴声,
  弹奏同曲表(真情)。
  感遇知音(穷兄妹),
  (寄情于景)即兴成。
  百年流传月光曲,}
  注:括号内为学生填充的内容。
  师:最后的一句请你们几个人一组合作完成。注意,尽量押上前面的韵角。
  (学生三五个人结成小组,热烈讨论,教师参与了几个小组的讨论,既有听取,又有指导,然后组织学生汇报。)
  生:我们组创作的诗句是——千古流传人称颂。
  师:好极了,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
  生:我们创作的诗句是——名扬天下人尊敬。
  师: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德艺双馨的,这一点贝多芬做到了。
  生:热爱人民获好评。
  师:心中有人民的艺术家,人民也会永远记住他。
  生:流传至今久不衰。
  师:“不衰”这个词语意思使用很准确,但是不够押韵,谁能够帮他略作改动?生:流传至今扬美名。
  师:就让我们永远记住《月光曲》,永远记住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永远记住这个伟大的名字——贝多芬。下课。
《月光曲》课堂实录 篇3  一、复习入课。
  师:大家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我们知道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我们了解了一首曲子产生的经过,这首曲子就是传世名曲——《月光曲》。(师板书课题)
  师:来读课题
  生:月—光—曲
  二、直入重点,感受《月光曲》。
  师:盲姑娘兄妹是“月光曲”最初的听众,贝多芬的琴声将他们引到了怎样的意境里?文章哪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
  (生思考)
  师:第几自然段?大声地告诉老师。
  生:第九自然段。
  师:请自由地读一读第九自然段课文。想一想哪些是写兄妹俩听琴的事实,哪些是写兄妹俩因琴声展开的联想,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自由读!
  (生自由读第九自然段)
  师:文章中哪些是事实描写?
  生:文章的事实描写有: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师:还有吗?你说。
  生: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师:哪些是兄妹俩因听琴而产生的联想?
  生: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还有没有联想的内容?
  生: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要读清楚。刚才同学在读的时候“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的“似的”这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shì de”,我们同学们读得很准。
  师:皮鞋匠听到了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想一想。
  (生思考后回答)
  生: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皮鞋匠看到了大海,看到了月亮。皮鞋匠的联想描绘了哪几个画面?
  生:描写了三个画面,一是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第二个是“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第三个是“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描绘了几个画面?
  生齐:三个画面
  师: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师:月亮越升越高
  师:月光照亮了浪花
  (师相应板书)
  师:来看这三幅画面。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请你来当一回作曲家,根据刚才三个画面,想一想《月光曲》的旋律分几种。大屏幕上有四组词语,我们可以借鉴一下?
  师:旋律是怎样变化的?
  生:先是“刚健——明快”,再“轻柔——舒缓”是,接着就是“高昂——激荡”
  师:还有没有不一样的了?
  生:首先是“轻柔——舒缓”,再是“高昂——激荡”
  师:同学们同意谁的意见?
  师:首先是轻柔——舒缓,接着是高昂——激荡。再思考一下。你说。
  生:首先是低沉——忧伤,再是高昂——激荡
  师:我们还要仔细地读一读,《月光曲》的旋律,你来说!
  生:先是:轻柔——舒缓,然后是刚健——明快
  师:接着是?
  生:高昂——激荡
  师:好,高昂——激荡,老师也同意你的观点
  师:先是“轻柔——舒缓”接着是“刚健——明快”,再是“高昂——激荡”
  师:一起来欣赏一首优美的《月光曲》
  (课件播放《月光曲》)
  师引读:贝多芬美妙的音乐真让人陶醉了,我们再回到文中,皮鞋匠的妹妹正陶醉在这美妙的琴声中,皮鞋匠看到妹妹
  生: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皮鞋匠为什么要这样想象?
  生:因为皮鞋匠看到妹妹把眼睛睁得大大的,所以想象出妹妹也看到这个景象了。
  生:因为皮鞋匠妹妹的神情值得同情
  师:怎样的神情?
  生:因为皮鞋匠从妹妹专注的眼神中看出了的
  师:你真会读书!皮鞋匠从妹妹的表情想象到了妹妹也看到了,看到了他出来也没看到的景象: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同学们,用你的情融入你的心一起来读一读第九自然段的课文。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让你们在音乐中尽情地朗读。开始。
  (师生配乐齐读第九自然段)
  师:还想读吗?
  生:想
  师:和老师一起再读读读
  (师生再读)
  三、运用迁移,学会联想
  师:一个秋天的月夜,贝多芬走进简陋低级的茅屋,为兄妹弹了一首美妙的乐曲,表达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优美的“月光曲”。这个传说之所以这么动人,这么富有美感,从文章的文字中可以感受出来。像这样在事物的描写中恰当地加入联想,使文章的内容更生动了,表达的情感更深刻了,还记得这段文字吗?它就是我们以前所学的课文,那篇课文?
  生:出自《荷花》
  师:出自我们三年级课文《荷花》。对事物的联想描写,在三年级的课文里就出现了。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这段话,生齐读: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师:许多的事物可以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正是这些丰富的联想,加深了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自由地读一读这两段文字,想想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生自由读文)
  师:我们来看看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生交流,读句子:我仿佛融入了自然,融入了远古,融入了亦真亦幻的童话世界,我仿佛听到了清澈的河水里游鱼在窃窃私语;我仿佛看到了会意的春风把河边点缀的五彩缤纷……)
  师:我们请班上的男女生合作一次,男生读前面的内容,女生读后面的联想部分。
  (分男女生读)
  师:如果男生的声音在大一些就好了,我请一个男生来读第二段。
  生1:乐声中,眼前出现了神奇的海景,我看到了安徒生童话里天鹅洁白的舞姿,看到灵魂复苏的精卫鸟化作大群的飞鸥在寻找当年投入海中的树枝,看到徐悲鸿的马群在这蓝色的大草原上仰天长啸,看到舒伯特的琴键像星星在浪尖上频频跳动……
  师:还有谁再读?你来。
  生2:乐声中,眼前出现了神奇的海景,我看到了安徒生童话里天鹅洁白的舞姿,看到灵魂复苏的精卫鸟化作大群的飞鸥在寻找当年投入海中的树枝,看到徐悲鸿的马群在这蓝色的大草原上仰天长啸,看到舒伯特的琴键像星星在浪尖上频频跳动……
  师:这一段中,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生:我看到了安徒生童话里天鹅洁白的舞姿,看到灵魂复苏的精卫鸟化作大群的飞鸥在寻找当年投入海中的树枝,看到徐悲鸿的马群在这蓝色的大草原上仰天长啸,看到舒伯特的琴键像星星在浪尖上频频跳动……
  师:坐下!还有前面“眼前出现了神奇的海景”,这是不是联想?这也是作者的联想。
  师:在乐声中,刘再富看到了许多神奇的海景,在这里作者是用了省略号,在这里我们一起来想象,作者想到哪些?
  生:我们看到了那滔天般巨浪如一条长龙龙行天空。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群活泼可爱的蓝精灵在大海上舞蹈。
  生:我仿佛看到了鱼儿在水中欢歌跳舞。
  生:我仿佛看了七仙女从海的这边飞到海的那边,舞动着她们的彩带,划出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师:多美,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课文
  (生读)
  师:大自然的声音总让人浮想联翩,我们一起来读郭风散文《我听见小提琴的声音》。快速地阅读课文,划出文中的联想。
  (生读文,找句子)
  师:文章中,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生:一会儿听来,感到那琴声,好像是一阵细雨打在竹林里的声音传来了
  师:还有吗?
  生:一会儿听来,感到那琴声,好像是泉水从山谷里流到溪中来了。
  师:很好,还有没有联想的内容?
  生:有时听来,好像是给一位小姑娘唱的一首儿歌,拉着一支伴奏曲。
  师:还有吗?
  生:我一边听着一边想,这小提琴的演奏声,是从那草丛的村庄里,一座露天的音乐厅里传来的吧?那村庄里,今晚真的在那音乐厅里开一个月光音乐会么?这小提琴真的是那位少年音乐家蟋蟀演奏的么?一定有好多好多的孩子来听演奏吧?
  师:还有没有?在最后一个自然段里有没有?
  生:听啊,那草丛的村庄里传来一阵又一阵小提琴的演奏声;看啊,天上一个扁圆的、黄色的月亮,也在悄声地听着,把一大片清光洒到那个草丛的村庄里了。
  师:听着蟋蟀的叫声,作者感觉那是小提琴的声音,心灵的感动,写下了一段优美的文字。咱们也来听听大自然的声音。
  (播放音乐,学生欣赏)
  师:现在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你们的感受。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够巧妙运用联想、想象给自己的文章增色、添彩。
  (生小练笔,师巡视指导)
  师:写好没有?谁来读读自己写的片段。
  生1:我认为这首《森林狂想曲》给我们描写出了这样一个画面:小狗正对着几只蟋蟀汪汪大叫,几只小鸟站在枝头唱着女高音,溪水里,青蛙和响尾蛇正在紧随它们跳跃
  生2:我仿佛走进一片树林,树上的鸟儿真多呀,有黄鹂、彩铃、画眉,数都数不清,仿佛百鸟之神把天下所有的鸟都集中这里来开演讲会似的,它们有时不约而同地来一段旋律整装齐鸣,有时又杂乱无章各种声响,还有互相对答,争相上演着一段优美的舞蹈。
  ……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师:推荐读物《联想与想象》课外阅读,期待课后交流。
《月光曲》课堂实录 篇4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2、感情朗读课文,感受音乐家贝多芬深切同情劳动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投影,音乐。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出示课题:月光曲
  问:同学们,当你看到课题以后,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你们最想知道的问题答案,都在课文中隐藏着呢。你们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学习去发现它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先来寻找“《月光曲》的曲调”。请认真读课文,划出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
  讨论交流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
  三、学习第九自然段
  1、请大家自由读第九自然段,根据你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曲调的旋律可能会是怎样的。
  (先慢后快,先低后高。)
  2、老师出示几种曲调,请大家选择,并说出理由:
  ⑴ 舒缓──明快──激昂。
  ⑵ 明快──激昂──舒缓。
  ⑶ 舒缓──激昂──明快。
  3、学生交流,并说说理由。
  4、下面请同学们亲耳听听《月光曲》,看曲调同大家理解的是否一样。
  (放音乐。)
  5、这段曲调是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来的,大家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段曲调表现出来?
  请同学读《月光曲》的内容,老师用投影片打出这几句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句子所描绘的景象。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
  《月光曲》的第一部分描述的`是月光照耀下的微波粼粼的海面,所对应的音乐应该轻柔舒缓,朗诵时的语调要柔和一些。
  《月光曲》的第二部分描述的是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这时风卷巨浪,所对应的音乐应该明快,朗诵时的语调也要高昂一些。
  《月光曲》的第三部分描述的是月亮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所对应的音乐应该浑厚激昂,朗诵时的语调要凝重有力一些。
  师小结:
  清幽的月光照耀着那时而平静,时而奔腾的大海,让我们把大海的柔和美、壮阔美读出来,让我们把贝多芬融入《月光曲》中的对穷兄妹俩的深情读出来。
  (感情朗读。)
  板书:
  乐曲 联想
  舒缓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光曲 明快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激昂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四、指导背诵第九自然段
  1、刚才同学们听了音乐,读了课文,请你说说对这《月光曲》的理解。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这《月光曲》太美了,以致于盲姑娘和皮鞋匠都陶醉了。
  引读: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2、你能不能把这美妙动人的《月光曲》背诵出来呢?背诵第九自然段。
  五、联系课文,展开联想
  1、在课文中,大家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
  (皮鞋匠的联想。)
  2、同样的音乐,不同的人理解不同,产生的联想也不一样。皮鞋匠听着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产生了这样的联想,那么盲姑娘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呢?你自己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呢?
  六、发展题
  你能不能也像课文一样,把你产生的联想写成一段话呢?
《月光曲》课堂实录 篇5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在这个环节,首先会为同学们播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感受这是一首什么样子的曲子,并引导学生说出文章的课题《月光曲》。
  说出文章题目后,会对学生说,看到题目后,你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与问题呢?
  然后问学生文章的作者是谁,让学生自己介绍作者,教师对不足的地方进行补充,指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地方。
  播放月光曲是让学生得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入《月光曲》的意境中。
  二、初读课文,引导学生自学文章的字词,指导学生读准词语。
  因为上一环节、提出看到题目后有什么感想的基础,因此在这个环节首先会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通读课文,然后教学生读字,学会本节课的生字,并会组词。学会生字后,我会找学生起来读课文,在读完课文后,指出刚才学生读错或不准的字和字词,引导学生读准这些字词,并理解个别字词。
  字词教学是阅读的常规训练,在课堂上安排部分的时间练读,便于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同时减轻了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
  三、再次通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在学生掌握字词后,通读文章,并让学生小组讨论研究文章的大意。
  通过上面对贝多芬的介绍,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对文章大意的了解,初步感受贝多芬对贫苦劳动人民同情的思想感情。
  四、分角色朗读文章,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月光曲》的情境。
  让学生再次带着看到题目后的问题继续读课文,然后通过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一曲为引子,进入文章,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进行分析课文,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并着重分析《月光曲》的三幅画面,来体会贝多芬的心情,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在这个学习中,我主要采取让学生自问自答的方式来完成。
  在读课文时,我会伴着音乐,让学生陶醉于音乐中,感悟音乐的意境,使学生潜意识进入情境,感受贝多芬对贫苦劳动人民同情,体会《月光曲》的在幅画面,感悟其画面的美景,并充分兼顾学生实际,帮助学生顺利地理清文章脉络。
  五、配乐、分角色朗读第九自然段,达到会背诵的目的。
  通过多次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达到熟读百遍,其意自现,体会文章的思想,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分角色朗读为下一步的背诵理清思路,在细读中悟境,于悟境上背诵,既能完成教学目标之一,又突破难点,让学生提问题、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难的习惯和解决问题能力。
  文章多处运用“读”来贯穿全文,是以读为本,驾驭文本,立足文本,超越文本。
  六、根据目标,设计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2、,对肖邦《夜曲》的描写。
  要求:
  1、运用“实写”与“联想”的写作方法;
  2、用一段简短的文字来写。
  板书设计是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服务,板书设计的合理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和层次,感悟画面。
  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茵、蜡、陌、盲
  键、粼、霎、录
  三幅画面:月亮升起——轻幽、舒缓
  月亮升高——渐速、有力
  月亮照耀——高昂、激荡
《月光曲》课堂实录 篇6  ------------------------------------------------------------
  张广祥主页、中国语文名网“语文素材”小学语文教案专页
  一、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洁
  生3:月光如水
  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评:这是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建立了文本与语言积累的联系。可谓精妙。]
  师板书课题。
  师: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请同学们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妺之间的故事,描述了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教师与学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学生是充满好奇的,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教师角色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必定能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师: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读。
  师: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生1: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师:问得好,真会动脑筋!
  生6: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和体验,这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生命的价值在于自我主体的发挥以及得到他人的赏识。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与理解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师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精神上给予鼓舞]
  生7: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师:请讲。
  生7:这首曲子是他现想出来的,
  师:这叫即兴创作。
  生7:对,他即兴创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8: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问得太好了,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现在咱们就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这种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知识与知识的互补,凸现了现代课程的新理念--在互动合作中学习。问题是教学的生命,只有学生不断的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才构成了有生命的教学。]
  三、分节细读,探究贝多芬创作灵感的产生
  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文章的第二小节,仔细体会一下贝多芬的心情。
  生读。
  师:从“幽静”一词能想像到什么?
  生: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师: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生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2: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他肯定很惊讶,很好奇,这么一个小镇上有人在弹我的曲子,他是谁呀?
  生3:弹得断断续续的,肯定不熟悉,有没有人教他?
  师:体会得好,所以他就——
  生:走近茅屋。
  师:接下去读第三小节,继续体会他的感情。
  生读。
  师: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姑娘渴望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
  生2:兄妺俩相互体贴。从哥哥的话中我体会到他很伤心,因为他不能满足妺妺的心愿。妺妺感觉到了,就连忙安慰他,说自己不过是随便说说罢罢了,实际上她非常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
  生3:盲姑娘很善良。
  [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是教师如何把问题呈现出来,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把握,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画龙点睛"式的一问,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生:很激动,我会进去为他们弹奏一曲。
  [换位思考,注重人文的情怀--生命的弘扬]
  师: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正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小节。
  生读。
  师:“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盲姑娘觉得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么好。
  生2:从两个叹号可以看出盲姑娘听到贝多芬演奏的音乐太激动了。
  师: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动师:此时对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
  生:为姑娘再弹奏一曲。
  师:是的,他想为姑娘再弹奏一曲,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读课文第八小节。
  生读。
  [此环节,教师牵引的成分多一些,不要完全以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来设计教学进程,要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哪怕是脱离的文本的内容与价值,教师也不必紧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必要求是程序性的,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导向是先顺其发展,再策略的迂回,这样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四、体会月光曲的内容
  师:借着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弹奏了,他的琴声带给这对穷兄妹什么感受呢?练习读课文的第九小节。
  生读。
  师: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
  生练读,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
  师: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像到乐曲的旋律吗?
  生:乐曲的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
  [以读为主,是阅读教学遵循的规律。要体会出情感,带着情感读。读要有指导,要读出问题,读出语感。]
  师:能由乐曲的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吗?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开始动作优雅舒展,面带微笑,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众笑)
  师:演得好。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贝多芬表达的正是自己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感情。
  师:真聪明!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
  生再读。
  五、巧设情境,说写训练
  师:月光曲多美啊!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小节。(生读)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是什么意思。
  生:从“苏醒”一词我觉得“陶醉”是说兄妹俩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贝多芬走都没有发觉。
  师:真会动脑筋。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表演过程略
  表演也是体验的一种形式。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过情态、动作把内心的感受流淌出来,达到了心智的升华。如果这种体验是学生自发的行为就更好了。]
  六:作业 :
  1、搜集《月光曲》,认真地欣赏欣赏。
  2、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贝多芬传》
  联系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注重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我们教学不仅仅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还要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课外的拓展要注意与课文建立密切的联系,不要任意增加阅读内容。]
  板书设计 :             (好奇)听到琴声————走近茅屋                       海上升明月——轻柔、舒展             (感动)史妹对话————进屋演奏                       月下海啸图——急促、剧烈  
《月光曲》课堂实录 篇7  《月光曲》一课讲的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教学这一课的第二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贝多芬当天晚上的经历,帮助学生理清贝多芬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接着让学生自学课文的小6~7节,了解贝多芬遇到知音时的激动,知道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即兴创作《月光曲》的。在这里,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6~7这两节课文,在感情上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接下来的对8~10节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把课文中描写的《月光曲》的内容,分为几个场景,然后再结合贝多芬当天晚上的思想感情的经历,按不同场景来分析理解音乐内容。老师再借助一条曲线把音乐的节奏反映出来,这样就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借助直观形象来理解无形的音乐。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你愿意像贝多芬那样把《月光曲》弹奏一边吗?”学生有了对《月光曲》的理解,结合他们各自的生活经历,伴着《月光曲》优美的音乐,学生们时而低头侧耳,时而轻按琴键,时而神情激动,时而如痴如醉。把他们对音乐的理解通过自己的“表演”反映出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九节,不用老师指导也水到渠成。
  学习这一课,不仅使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知识,从三维角度考虑,还要引导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阅读欣赏音乐的方法。为此,我在最后安排了一个欣赏音乐的环节,尽管学生对音乐内容的理解上还有一定的距离,但这是一个有益的开始,我想,也许从今天起,我们班上就多了几个音乐爱好者,明天他们也许会成为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一个有生活品味的人。这也正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所期望达到的效果。
《月光曲》课堂实录 篇8  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一直是我教学的主旨。
  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我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在体会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心中的感受来,读出音乐所蕴涵的深情来,所以在导入课文时,我播放了月光曲的钢琴音乐,使学生先对这段音乐有了最初的感受。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师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文中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只是作为教师的我,情感的融入还不是非常到位。  
《月光曲》课堂实录 篇9  【教学要求】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陶醉”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心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他从小就表现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样分?
  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初步理解传说部分的内容
  1、默读第部分,想一想:
  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是哪几首?
  2、学生默读思考后讨论:
  ⑴ 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
  (弹了两首曲子。)
  ⑵ 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
  (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⑶ 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儿到哪讲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的?
  (二至七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八自然段到最后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
  三、深入理解贝多芬第一次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二到七自然段,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理解几个词语:
  幽静、入场券、陌生、纯熟。
  教师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
  (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贴,这种感情非常珍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熟啊!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人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
  6、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到七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卡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一至七自然段。提问: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二、深入学习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部分
  1、指名朗读八至十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贝多芬看到了什么?
  (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凄清、幽静,就在这样的气氛中,穷兄妹俩站在他的身旁。)
  2、贝多芬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他看到的有什么关系?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3、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4、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了。)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三、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1、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
  2、在“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盲姑娘脸上的表情是看到的实在事物,“他仿佛也看到了……”是他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产生的联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朗读指导。
  4、请学生试背最后三个自然段。
  四、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五、作业
  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板书设计】
  月光曲
  贝多芬  盲姑娘  知音
  弹奏   想听   感动
  再弹   入神   动情
  记录本  陶醉   激情
《月光曲》课堂实录 篇10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心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三、教具准备:
  电子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简介贝多芬、进入新课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情?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电子幻灯片]
  出示贝多芬的名言
  3、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4、课文从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从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么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介绍贝多芬,引出故事。第二自然段到最后是第二部分,讲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学生概括月光曲是如何谱成的。
  二、深入理解贝多芬第一次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1)、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2)、贝多芬走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兄妹的谈话)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面感到深深的遗憾。
  (3)、请同学们读读这段话,弄清这段话中的重点词,体会本段话的含义。
  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证券交易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有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的相互体贴,这种感情非常可贵,十分感人。)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读出感情。
  (4)、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谈话会怎么想?(其实她非常想听到我的演奏。只是因为穷。买入场券。我何不为他们弹奏一曲?)他怎么做?(要走进茅屋弹琴。)
  (5)、贝多芬走进茅屋,他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会想到什么?
  看到:茅屋中微弱的烛光,有架旧钢琴,一位盲姑娘。
  听到:皮鞋匠的问话。想到:这兄妹俩很穷,但爱好音乐。)
  (6)、找找书上的语句,贝多芬怎样做的?(怀着这种感情,他弹了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听。)
  (7)、找找盲姑娘的反应,读一读。
  重点理解“纯熟”的含义。(很熟练,本文指弹琴的技术熟练,功夫过硬。)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当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就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是发白内心的赞美;“感情多深哪!”,表现她对曲子有了共鸣;“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表现她内心的激动。
  练读盲姑娘的话。注意两个“!”。
  (8)、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后会怎么想?(这盲姑娘不但喜欢音乐,而且懂音乐,她能从琴声里判断出弹琴的人是谁。我找到了知音。我要为她再弹一首。)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9)、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的?(琴声。)
  (10)、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至第七自然段。
  三、深入学习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部分
  1、我们来欣赏贝多芬弹第二首曲子的部分。[播放录像]
  2、出示[语段阅读1]“一阵风……按起琴键。”
  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环境怎样?[电子幻灯片]“一阵风……格外清幽。”最能突出这个环境的—个词是什么?(清幽)
  (1)、“清幽”是什么意思?指(风景)秀丽而幽静。清幽的月光使人感觉沉静、安闲。
  课文里还有一个带有“幽”字的词,是什么?(幽静——地方僻静,光线暗。)
  查字典:“幽”。“幽静”的“幽”应选择“深远;僻静;昏暗。”“清幽”的“幽”应选择“沉静”。
  (2)、“格外”什么意思?(超过寻常)。可换什么词?
  (3)、自由读,体会当时的环境,读出“清幽”的感觉。指名读、齐读。
  3、恢复幻灯片:“一阵风……按起琴键。”
  师:蜡烛被风吹灭了,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屋里屋外一片银白的世界,仿佛进入仙境般。在这种环境中,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穷兄妹俩)
  4、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面对两个可爱的知音人,一股创作《月光曲》的激情在他胸中激荡,于是他满怀深情地按起了琴键。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当时的琴声,体会《月光曲》描绘的情景。(播放乐曲)板书:激情
  5、(结束音乐)这么动听一曲《月光曲》,课文是通过什么来写它的内容的?
  (通过穷兄妹俩听琴声产生的联想来写的。)
  6、在这清幽的月光下,皮鞋匠听着美妙的琴声,好像看到什么?
  (1)指名答。
  (2)出示[语段阅读2]“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涌过来……”
《月光曲》课堂实录 篇11  [情景说明]
  《月光曲》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案例教学中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探究,尝试“读通——读懂——读好”的阅读全过程。从音乐的角度切入,拓宽语言文字理解的视野,使学生感受“研究朗读”的乐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通过反复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居高临下抓住文章重点。从而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弹曲、谱曲、热爱劳动人民、深入贫苦群众的人格精神。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题(发现)
  1、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利用实物投影)。
  2、师:今天,我们就从语文的角度对《月光曲》作进一步的研究。(板书课题)
  3、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读畅。(提倡使用工具书)
  2、学生自由交流读后的感受。要求不受限制,畅说欲言。
  3、确定小组研究的问题。
  三、细读课文(读懂)
  1、学生自由读课文。(围绕选定的研究课题进行自主探究,可以在课本上圈画。)
  2、小组内交流课题的研究情况。(教师巡视,参与各小组的研究与交流。)
  3、小组展示研究结果:
  在各小组展示的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引导,并鼓励其他学生参与评价,形成人人积极参与、个个能够评判的浓厚学习氛围。
  (1)《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创作出来的?
  通过抓住贝多芬“夜晚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琴声”、“看到穷兄妹俩酷爱音乐”、“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等要点,让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爱心,感悟抓住要点进行阅读探究的方法。
  (2)《月光曲》的曲调是怎样的?
  教师随机点拨: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学生读“皮鞋匠的联想”部分,体会曲调“舒缓——明快——激昂”的变化,并试着读出这种变化。
  (3)《月光曲》为什么能成为世界著名的钢琴曲?
  引导学生根据前两个问题的研究,尝试归纳、总结出这一问题的答案。
  四、感情朗读(读好)
  1、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自己试着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再读给同学们听。(读后启发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集体评议读得怎么样。)
  2、同桌合作:一人读,另一名同学根据内容配上弹琴的动作,通过动作表现曲调“舒缓——明快——激昂”的变化过程。
  3、播放《月光曲》录音,论证曲调的理解,随乐曲进行朗读训练。
  4、试着背诵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课堂练习(扩展)
  1、听着美妙的琴声,你想到了什么?
  2、按照本课学到的研究阅读的方法,自己选取一篇文章阅读。
  [教学反思]
  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师生角色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老师由“教”,转变为“导”,学生由过去的“听”,转变为自主“学”,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在“读中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这篇教学案例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
  通过自读、交流,给学生创设自主读书、自我展示、相互合作的机会。研究课题的发现与选定,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以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二、读中入境 ,自读感悟
  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以至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专家点评]
  本案例通过教学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对音乐进行深入、丰富的联想,感受音乐美,通过教学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对
《月光曲》课堂实录 篇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2、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
  4、认字8个,写字7个,继续练习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教学重点: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教学难点:
  1、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教学准备:
  1、贝多芬的资料。
  2、奏鸣曲《月光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瞧,你们一个个坐得多有精神呀!老师相信,今天的你们,一定是最棒的!对自己有信心吗?
  非常好!
  俗话说: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那皎洁的月光总能引起人们无限的情思。唐代诗人李白就曾写下一首和月光有关的古诗--《静夜思》,你们能把它朗诵出来吗?
  听了你们的诵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这样的画面:月光如水,轻轻地洒在床前;诗人站在窗前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篇和月光有关的课文--《月光曲》(教师板书,学生回答)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步感知,学习新课
  在二百多年前,德国有位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过许多的乐曲,《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那么,这首《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1页,齐读第一自然段,并说说从第一自然段当中你知道了什么讯息。
  学生交流有关贝多芬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并进行小结。
  贝多芬资料: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乐圣”。十岁举行首次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作曲,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主要作品有交响曲9部、钢琴奏鸣曲32首、钢琴协奏曲5部,小提琴协奏曲1部,弦乐四重奏16部。
  贝多芬曾说过:“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幸福!”那么,他是不是真的这样做的呢?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学习2-3自然段
  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朗读段落,并拿起你们的笔,写出你们的问题。(教师提示朗读要求:一是把音读准;二是读得流利;三是不断地诵读,直到明白为止。)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问题,教师补充说明。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环境怎么样?(结合上下文理解“幽静”的意思)
  (2)抓住“断断续续”来理解:你从这个词语中了解到什么?
  (3)“断断续续”的琴声吸引了贝多芬“驻足倾听”,却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有没有同学愿意扮演两个兄妹进行分角色朗读?
  其余学生思考:你从两兄妹的对话中感受到什么?
  (4)驻足倾听的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心中会有什么想法?
  (5)教师板书:听曲
  2、学习第4-6自然段
  (1)听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是怎样做的呢?(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2)贝多芬要做什么?(教师板书:演奏)
  (3)他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奏一曲呢?
  (4)盲姑娘听完以后,心情怎样?(激动)
  她是如何评价贝多芬的演奏的?(指导朗读。)
  为什么她能如此地断定演奏者就是贝多芬本人?(弹奏纯熟,感情深厚)这说明了什么?
  (5)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这样说,心情起了什么变化?(深深打动如大海的波涛)(与穷人的心意相通,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使他与兄妹间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于是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指导学生朗读)
  3、学习第7-10自然段
  正在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景色发生了什么变化?(月光照进窗子来,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的清幽。)(教师指导朗读)
  这一切使贝多芬觉得心中充满了温馨和祝福,也激起了他创作的热情。(教师板书:创作)
  那么贝多芬创作了什么曲子?究竟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描写《月光曲》内容的语句。
  学生浏览课文查找有关内容。
  汇报查找结果,教师出示相应语段。
  (1)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明确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月光下大海的景色。)
  (2)你是从哪些语句知道的?(从第九、十自然段中找出有关语句: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3)教师出示上面两段文字,提问:这两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
  (4)学生自读这两段话后进行四人小组讨论。
  (5)师生交流找出如下四个画面:
  画面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后教师板书:月亮升起)
  画面二: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教师板书:月亮升高)
  画面三: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教师板书:风起浪涌)
  画面四: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教师板书:风平浪静)
  (6)随着乐曲的旋律,月光照耀下的海面这样变化着。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表现出来呢?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四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开始。
  (7)学生各自读练习读课文。
  (8)指名学生分画面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课文的体会,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
  ①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评议朗读,体会句意。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
  ③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指名读,提问: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此处描写的是波涛汹涌的海面,曲子的旋律是激昂的,所以语调应该快速而有力。“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应读得快,“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也要读得快,而且有劲。教师板书:激昂)
  ④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指名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此时海面已经风平浪静,乐曲将要结束,所以语调要柔和、缓慢。教师板书:舒缓)
  (9)教师:《月光曲》的旋律真是这样的吗?让我们再一次去欣赏这首曲子。
  (10)配乐朗诵这两段文字。学生小声地练习自读。
  (11)教师: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不是,是联想)谁的联想?(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
  (12)教师: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他们的联想?
  (13)出示句子比较: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她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①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一句多了一个“仿佛也看到了”,两句话的意思不一样。)
  ②为什么要加上“仿佛也看到了”?(因为景象不是真实的,是妹妹的想像,同时妹妹是个盲人,她看不见。)
  ③教师与学生采用接读的方式体会破折号的作用。
  (师)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生)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破折号后面的部分是对前面部分展开的联想和想象)
  ④练习用“仿佛”造句。
  看着那一轮明月,我仿佛。
  (14)全班朗读。
  4、学习第11自然段
  这美妙的《月光曲》使兄妹俩深深地“陶醉”了,(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以致于贝多芬已悄悄地离开了,他们还不知道。贝多芬为什么不辞而别?(教师板书:谱曲)
  当兄妹俩从音乐中清醒过来后,会交谈些什么?(请两个学生扮演兄妹进行角色会话)
  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传说”与第一自然段的“传说”起了什么作用?(首尾呼应)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出示句子:假如贝多芬,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①假如贝多芬不会作曲,音乐记忆力不强,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②假如贝多芬没有丰富的想像力,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
  总结:从听兄妹俩的对话,听盲姑娘弹琴,激发了贝多芬创作灵感,非凡的音乐天赋和才能使他创作出了《月光曲》。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是个伟大的艺术家。
  四、布置作业
  1、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
  2、和同学一起朗读第九自然段,再次感受《月光曲》,直到成诵。
  五、板书设计
  月光曲
  谱曲(11)
  创作(7-10)(结束)
  弹奏(4-6)(高潮)月亮升起→月亮升高→风起浪涌→风平浪静
  听曲(2-3)(发展)平静→稍快→激昂→舒缓
  (发生)
《月光曲》课堂实录 篇13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月光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俩而为他们弹琴,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激发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伟大音乐家贝多芬的善良的品格——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的乐曲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源于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文字美、意境美、情感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
  本实录为第三课时,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美育”这一主题展开,为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贝多芬的平凡和伟大、善良和真挚,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思路“创设情境氛围,激发学生情感——直奔文章重点,品味文字美,想象意境美——追溯作曲根源,感悟情感美”。
  二、教学目标:
  1、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感悟《月光曲》所表现的意境。
  2、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想象理解《月光曲》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3、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欣赏美,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美的基础上,真正感受到贝多芬卓越的才华和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的品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所表现的景象,但文章并没有直接描写《月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而是通过皮鞋匠听音乐时的联想表现出来的,这对于学生特别是我们农村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为孩子们平时听音乐的时候不多,有意识地听更少,对音乐的理解不够,所以难以听懂。加上学生抽象思维不强,当然就想象不出画面,感悟不到它的美,体会不到它的情感。但孩子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形象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接收事物快。在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如果我们教师能借助多媒体并有意识地引导和渗透有关内容,就能激发孩子们的情感,开启他们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品味语言美、欣赏意境美、感悟情感美中领悟意境、旋律、情感之间的关系,真正领悟《月光曲》的内涵。
  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所表现的景象。
  五、教学难点:感悟文章的语言文字美、意境美、旋律美、情感美及它们的关系。
  六、多媒体资源的选用:cai的制作平台是powerpoint,它操作简单,易学易会。
  七、教学互动: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今天上课前,教师想送给大家一句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点,该是多么幸福。”(课件出示)知道这是谁说的吗?那就是贝多芬。通过昨天的学习,谁能说一说贝多芬是谁?(课件出示贝多芬)
  生:贝多芬是德国一位著名的音乐家。
  生:贝多芬写了很多有名的曲子,如《命运》、《田园交响曲》、《月光曲》等。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创作的《月光曲》中,再次去感受它的美。
  (二)、直奔重点,读中感悟。
  1、找重点:《月光曲》到底是怎样的一支曲子呢?
  1)师:请同学们找出能表现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是文中的哪一部分
  生:第九自然段。
  2)师:请一个同学读描写《月光曲》内容的部分(九自然段)。看看它的内容表现的是什么?
  3 )汇报。生:是月光和大海,是皮鞋匠和妹妹听到曲子后联想到的意境。
  2.感悟意境美。
  1)师:请同学们用“﹏﹏”画出联想的句子,并想想这些句子组成了几个画面,用“||”划开,用自己的的话概括一下每一个画面。
  2)小组合作,交流自学情况。
  3)汇报:
  1第一个画面是文中的哪个句子?
  生:月亮正从水天……(课件出示句子)
  引导概括。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是怎样的画面吗?月亮怎样,海面怎样(用4个字)?
  生: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板书)对了,这样准确又一目了然。(课件出示画面)
  体会感悟。师:这句话,这幅画给你的印象是什么?(美)。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
  生:月光比作银光,洒——动态美。
  师:请读出它的美。
  生读。
  2读句子:第二个画面呢,请接着说。
  生:月亮越升越高……(课件出示句子)
  引导概括。师:还是像刚才那样概括好吗?
  生: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板书)
  体会感悟:师:(课件出示画面)美在哪里?
  生:将微云比作“轻纱”、“升”、“穿”、“卷”、“涌”。
  师:再次读出它的美。
  3师:还有一个画面。
  生:皮鞋匠看着妹妹……(课件出示句子)
  引导概括。生:月光照耀,波涛汹涌。(板书)
  体会感悟。生:(课件出示画面)美!
  师:读出它势不可挡,汹涌而来的美。
  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呢?说明什么?
  生:爱音乐、懂音乐,能用心感受音乐,理解音乐。
  师:有人说音乐是耳朵的眼睛,贝多芬用他的音乐给盲姑娘一双心灵的眼睛。
  4)读好变化。
  师:既然月亮、海面是这样变化的,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读出来。各自练一遍,注意语速、语调:
  1抽三人读:听听他们读得有没有变化,像不像微波粼粼,风卷巨浪,波涛汹涌。
  2齐读:我给你们打上拍子,你们用眼角扫一下,根据手势读。
  3抽人读(挑战读),抽一个同学读其中一层,让他再点两名同学和他比赛读。全班同学评价。
  3、感悟曲美。
  1)师:刚才我们读的这些景象是兄妹俩听到琴声后产生的联想,怎么就成了《月光曲》的内容呢?请想想为什么景象会发生变化?(听到的旋律在变化)
  2)师:再读每一句话,想像画面,体会旋律是怎样变化的?(轻、重、快、慢)
  3)汇报:
  1抽人分别说。
  生:月亮升起来时,旋律应该是轻柔徐缓;风卷巨浪时,旋律渐快有力;波涛汹涌时,旋律高昂激荡。(课件出示板书,板书略)
  2师:对照板书,连起来说《月光曲》的内容,用上哪一个关联词(因为……所以……)
  生:因为贝多芬面对月光弹起琴键来,开始是柔和、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画面……
  4)师:这样的音乐引起了这样的联想,这是咱们猜想的。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这样吗?请听这段音乐。(课件播放《月光曲》,生听)
  (三)、回顾课文,突破难点。
  师:多美的音乐,多美的意境呀!我们刚才学了月光曲内容的部分,感受到这是一首意境美、旋律美的乐曲,这样美的乐曲究竟是怎么样诞生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课文的二到第八自然段。
  1、这部分主要写什么呢(贝多芬和盲姑娘的认识过程)。
  2、他们是怎样认识的呢?开始怎样?后来怎样?最后怎样?
  3、交流:
  生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弹的是他的曲子,当时心里就想,在如此贫穷的地方,居然有一位懂他曲子的人,心里有一分触动。(课件板书:听到琴声——一分触动)
  生2: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谈话,看到兄妹俩那么穷,而姑娘的眼睛瞎了,还那么善解人意,热爱音乐,于是心里十分感动。就为盲姑姑弹了一首刚才弹的曲子。(课件板书:看到兄妹——十分感动)
  生3:而盲姑娘一听到琴声,就判断他是贝多芬,说明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非常懂音乐。贝多芬认为在这么个穷乡僻壤,一位盲姑娘能用她的心去感受和理解音乐,所以认为遇到了知音,心情万分激动。难怪在九自然段说她仿佛看到了……原来她是感受了、理解了音乐的内涵,真是一位特殊的、难得的知音。(课件板书:遇到知音——成分激动)
  4、师:就在这样的心境下,一阵风吹来……
  生:齐读读八自然段。
  师:贝多芬看到这么美的环境,这么美的月光,这么美的兄妹俩,于是他有感于(知音),寄情于(月光),即兴创作了这首意境美、旋律美的世界名曲《月光曲》,,是不是简单的同情穷人。
  (四)、总结课文,感悟人美。
  1、(课件出示板书,将板书全部连起来)对照板书,总结课文。
  现在大家能说说《月光曲》的内容吗?
  师(示范叙述第一段):描述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弹的是他的曲子,心里有一分触动,所以弹出的曲子是柔和、徐缓的,这样的曲子在兄妹俩的耳朵里,使他们产生了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想象。
  抽生接着说……
  师简单一句话小结: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所写的内容就是他那天晚上的经历和他的心情(心情的变化,使曲调变化;曲调的变化,让兄妹俩产生的联想变化)。
  2、感悟人美。
  师:如此美好的画面,如此优美的旋律,让穷兄妹俩陶醉,所以穷兄妹俩听到《月光曲》的感受是谁都无法言表的,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最后一段。
  师:如此美好的画面,如此优美的旋律也让我们感动。而让我们感动的除了意境美、旋律美外还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更美?
  生:情更美。
  师:请你说说你从哪儿感悟到了情美?
  生:贝多芬关心同情穷人;兄妹俩的善良……
  师小结:美妙音乐的创作不仅来自音乐家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来源于音乐家高尚、真挚的情感。有一句话说得好。正如贝多芬所说的一样(课件出示名言,指读名言),贝多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所以他才会走进茅屋,即兴创作《月光曲》。
  3.配乐朗读:让我们再次欣赏《月光曲》(课件出示),边听边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拓展延伸。
  仿写:
  美妙的音乐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想,会给我们带来心灵的冲击,会给我们带来美的熏陶,会培养我们丰富的想象力 。老师听了一段音乐后想到了几幅画面(课件:贝多芬《田园交响曲》并配画)。请同学们用心领会其中的意境,相信你们能想到更多更美的画面,请把你想到的内容写下来。(我听到琴声,仿佛看到了……)
  贝多芬悄然而来,又悄然而去,给这对穷兄妹带来了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带来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境、曲、情都非常美丽动人的传说。
  板书设计:
  10、月光曲
  有感于知音——寄情于月光
  听到琴声——一分触动——柔和舒缓——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看到兄妹——十分感动——渐快有力——月亮高升
  风卷巨浪
  遇到知音——万分激动——高昂激荡——月亮照耀
  波涛汹涌
  (情美)    (曲美)    (境美)
  教学反思:
  吕淑湘先生曾说:“语言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一个“美”字,语言文字的本质和灵魂就是情感,就是美。而本课,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如何唤起学生的美感,使学生能从语言文字中感悟自然美、意境美、情感美,我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1、创设情境氛围,激发学生情感。讲课伊始出示贝多芬的名言,以浓郁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既激发了学生情感,又暗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出了课题。
  2、直奔重点,体会乐曲意境美。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所表现的景象,文章并没有直接描写《月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而是通过皮鞋匠听音乐时的联想表现出来的。为此,在导入课文后,直接进入重点,引导学生读、勾、画、概括、感悟、品读,从而感悟语言语言文字美和意境美。
  3、追溯创作根源,感悟人物情感美。
  主要通过引导学生体会乐曲变化是由于贝多芬心情变化,而心情变化是与兄妹认识逐步加深相关,让学生明白兄妹贫穷的现状与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心情,特别是贝多芬对爱音乐又懂音乐的盲姑娘的深切同情和对她热爱音乐、求知若渴心理的理解,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感情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渗透美育。讲究趣味性,在乐中求美;求形象性,在赏中求美;激发情感美,在情中求美;启迪思想性,在品中求美;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体现出:反复打敲,口味语言美;正确朗读,表达声韵美。拓展深入,敢于创造美。教学唤起了学生的美感,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世界,使课堂教学能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教学活动的美”、“教学内容的美”、“教学方式的美”,真正使教学成为了一种艺术。
                         推荐阅读:
  • 月光曲课堂实录(精选3篇)
  • 《月光曲》课堂实录(通用15篇)
  • 《月光曲》课堂实录
  • 《月光曲》课堂实录
  • 月光曲课堂实录
  • 对话价值引导下的生成──《月光曲》课堂实录与赏析(通用15篇)
  • 月光曲教学设计
  • 家长课堂教案
  • 翻转课堂教案
                             
                   
                   
                     
                            《月光曲》课堂实录(通用13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