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回复: 0

《古诗词三首》快乐练习:提升训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6 01: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诗词三首》快乐练习:提升训练(通用12篇)
《古诗词三首》快乐练习:提升训练 篇1  一、先解释字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从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尽:___________________   闲: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胜:___________________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我会用
  1、从《独坐敬亭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我能体会到诗人孤独的心情。
  2、从《望洞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我可以想象到洞庭山水的秀美。
  3、从《忆江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我仿佛看见了江南色彩明丽的风光。
  三、请根据下面的诗句,写出与它相关的名胜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
  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名声到客船。      (     )
  【参考答案】
  一、先解释字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从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尽:没有了。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胜:比……还……。  如:像。
  诗句意思:日出时,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了。
  二、我会用
  1、从《独坐敬亭山》中“两看相不厌、只有敬亭山。”一句我能体会到诗人孤独的心情。
  2、从《望洞亭》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骡。”一句我可以想象到洞庭山水的秀美。
  3、从《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我仿佛看见了江南色彩明丽的风光。
  三、请根据下面的诗句,写出与它相关的名胜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庐山瀑布)
  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名声到客船。      (姑苏城寒山寺)
《古诗词三首》快乐练习:提升训练 篇2  教材简析
  《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包括《独坐敬亭山》《望 洞 庭》和《忆 江 南》。《独坐敬亭山》是李白在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的。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经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诗人刘禹锡在《望 洞 庭》中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
  《忆 江 南》这首词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以后怀念杭州时写了三首《忆江南》中的第一首。“忆江南”是词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所回忆的是诗人曾经观光游览当地风景时所留下的印象。课文选了其中第一首。
  选编这三首古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
  教学重点是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教学难点是品味诗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古诗,也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诗的方法,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古诗的意思基本能理解。
  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理解诗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词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诗词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学生无法理解,这需要教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情。
  课标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能流传至今,并编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诗文都是精品中的精品。《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具体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象,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怎样才能让学生从这些诗文精品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古诗文教学的难点和热点。这节课的设计中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多种形式的导读,以读促悟,对话入情,促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达到明意、入境,培养想象能力和语感。
  教学过程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力求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情。
  上课伊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所知道的唐朝诗人都有谁?他们写过什么诗?这样既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检查了学生的古诗学习积累。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把三首古诗词进行比较教学。第一课时是两首古诗的比较教学。在这两首歌诗的比较学习中,让学生知道作者的心情不同,写作的角度不同,景色不同,即使都是江南的山水风光,给人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第二课时进行《忆江南》这首词的教学,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词与诗的不同形式,以及所描绘的景色的不同。
  关于词句的理解
  古诗文言简意丰,往往一个词、一个句子就是一幅画、一个生活场景,一段心路历程,甚至是一段人生,让人遐想,引人深思。词句是构成文章的“材料”,没有对诗句的理解和把握,就没有对篇章乃至整部作品的理解。一首诗词中值得品味推敲的词语很多,在教学中我着力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全诗的画面以后,选择那些画龙点睛的词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那些“着一字而境全出”的文眼,展开丰富的想象,浮现画面,重构意象。
  在《独坐敬亭山》这首诗中,“尽”和“闲”意蕴丰富,是理解《独坐敬亭山》诗情的关键。这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结尾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课堂上应该着力引导学生细心品读,根据诗,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读懂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反复体味这种“静”,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望洞庭》中的“两相和”写出了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
  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的景象。“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白银盘里一青螺”写出了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像一件工艺珍品,使人爱不释手。教学中结合看图、吟诵来体会理解诗人描绘的景象。
  《忆江南》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与同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就体现在这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一个个标点的学习感悟里。
  进入古诗的意境
  课堂教学要做的是架起一座通向诗境的桥梁:解决疑难字,粗通大意,激发阅读兴趣。读者要读出诗情必须进入诗的意境,必须发挥想象。诗词的意境给读者一个无垠广阔的想象空间,读者进入了就会浮想联翩,就会感动不已,就会酒不醉人人自醉。
  引领学生进入诗词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的寻求诗词的信息意义,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图景。比如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敬亭山和洞庭湖的两处山水给你带来的感觉一样吗;在《独坐敬亭山》的教学中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作者描绘的敬亭山的画面;最后想象着自己就是诗人李白,独自坐在敬亭山的对面,看着这寂静的敬亭山,再带着与诗人同样的孤独、寂寞的心情把这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在《望洞庭》中教师用语言去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诗境: 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上,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或背诵?
  在《忆江南》中播放配乐词朗诵,闭上眼睛在脑子里勾画出一副美丽的图画再读出来。
  古诗文代表着语言艺术的最高境界,字字珠玑,句句音韵和谐,平仄相间,只有教师用心体验,投入真情,引导孩子们反复诵读古诗文,让孩子们在各种形式的诵读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才能把学生带入诗境,感受诗韵,浸润诗情,收获品格。
  课内外拓展
  这三首古诗词意境优美,学生通过读中悟情,读中明理,头脑中或深或浅地形成了一幅或多幅图画。在第二课时我设计了让学生给喜欢的古诗词配画这个环节,把自己想象到的景色再现出来。为诗配画可以加深学生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境,对他们的审美能力、理解能力、绘画能力都能得到锻炼,使感情得到升华。
  改写古诗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和思维训练的好方法。在《望洞庭》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练习说话: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用古诗编故事,这样做,既加深了学生对原诗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第一课时设计了交流课外积累这个环节: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在这里学生能想起多少就说多少,在课后作业中布置继续搜集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以便在第二课时进行交流积累。
  课堂练习
  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练习应该踏踏实实地进行。
  比如课堂留出几分钟写生字,同桌互相检查评析;同桌相互交流说说词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随时发问;同桌检查各自的背诵情况。
  这样在较短的时间里争取使更多的学生大脑得到“运动”,也争取使课堂变得实实在在。
  通过这次备课,我觉得我应该更努力地去大量阅读,不断积累。因为我知道,要带领学生走进诗的王国,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而这些正是教好古诗文的根本所在,今后我还要努力尽量把课上得朴实一些。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我们共同探讨怎样进行古诗文教学。
《古诗词三首》快乐练习:提升训练 篇3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理念】
  1、把握好两点:
  ⑴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⑵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新课标》)
  2、诗歌教学从三方面抓:
  ⑴ 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
  ⑵ 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
  ⑶ 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
  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3、大致分二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课前背诵一些古诗,最后背《望洞庭》:
  1、解题,了解诗人:
  ⑴ 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⑵ 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 “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湖光与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⑵ “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⑶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4、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⑴ 朗读、背诵。
  (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⑵ 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⑶ 课后5: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课上说课后写)
  【作业设计】
  抄写第3题词语,并抄古诗;写写《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古诗词三首》快乐练习:提升训练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句的意思。
  3、能借助图画,通过语言文字,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学会边读边想,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写成一段话。
  4、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词中表现地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的大概意思。
  2、背诵课文。
  3、想象这首词描绘的情景,并写成一段话。
  教学准备
  含有这首词的投影片。
  拟订时间:两课时。
  教学内容:读通词句,理解词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
  ⑴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
  ⑵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
  ⑶简介作者。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国家。他曾遭贬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沙岭较熟悉。
  二、初读课文。
  疏通字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四、再读课文,理解词意。
  1、默读课文,思考:每句话的意思,实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说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
  (2)说说还不明白的地方。
  参考:①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②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过去熟悉的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在路转溪桥后也忽然见到。
《古诗词三首》快乐练习:提升训练 篇5  【李 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使。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开当途。
  李白的诗歌以豪迈的气魄歌唱自己的进步思想,抨击权贵,蔑视礼教。但也时时流露出怀才不遇、人生如梦的消极情绪。从艺术上说,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大胆的夸张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形成豪迈爽朗的风格,是屈原之后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
  【刘禹锡】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772~842)。贞元中进士及第,又中博学宏辞,授太子校书,后入淮南节度使幕府掌书记,调补渭南主簿,升监察御史。顺宗即位,预政治革新,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宪宗废新政,贬革新派,出为朗州司马。十年后召回长安,以诗忤当道,复出为连州刺史。穆宗朝为夔州、和州刺史。文宗时官主客郎中分司东都、集贤学士、礼部郎中,出任苏州、汝州、同州刺史,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武宗时官至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白居易称之为“诗豪”。其诗善使事运典,托物寓意,以针砭时弊,抒写情怀。
  【白居易】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772~846),他是李白、杜甫以外事名最大的唐代诗人,他写诗敢为百姓诉苦,敢批评皇帝官僚,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易懂,在当时,妇女和獐都能欣赏。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而且很快传到朝鲜、日本等国。白居易是最早写词的诗人之一,《忆江南》就是一首词。
  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这首词是他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先说选材。这首词就是写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江南风光之美,在于她的秀丽明艳,而最美丽的是那碧绿的江水,最明艳的是那鲜红的江花。可以说,写江南的“日出江花”和“春来江水”,正是写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时刻,最美的景色。
《古诗词三首》快乐练习:提升训练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春晓》《咏柳》……)
  2.引出诗题:这些古诗都写了春天的景致,接下来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读写“宿”字。“宿”书写时宝盖头不能写得太宽,适当提醒。)
  3.解释诗题:根据诗题,你觉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点拨: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开的店。诗题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再齐读诗题。
  4.导入新课: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的乡村自然风光也特别有趣。你想知道这是怎样有趣的一首诗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自主交流:小组内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学习。在相应的字下面做上记号(加点),朗读时注意。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4.自主练习:这次你一定能更有节奏地朗读好这首诗了,赶紧自己试试吧。
  5.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指名读、同桌读、小组比赛读、集体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画面,让我也来读一读,好吗?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说说老师读得好在哪里。
  (朗读时注意前两句语调平稳、柔和一些,渲染一种宁静、柔美的乡村环境氛围;第三句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句“无处寻”读得慢而稳一点,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2.学学老师,自己再读读诗歌。
  3.讲诗歌,读诗歌。
  (1)“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描写了什么?(篱: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阴:树荫。描写景象: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一直伸向远方,树枝上新生出的绿叶还没有形成树荫。)
  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吗?
  男生一起来读一读。
  (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描写了什么?(描写景象: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那蝴蝶飞入金黄的油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女生带着刚才的感受再来读这两句。
  你们读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感觉非常有趣)
  4.思考一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对乡村美景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5.集体朗诵,读出古诗的趣味。
  6.谁愿意把整首诗背给大家听?
  (1)1分钟背诵记忆古诗。
  (2)填空式背诵。
  (3)全诗背诵,背诵比赛。
  7.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四、关注细节,拓展延伸。
  1.回想整首诗,小朋友在干什么?(捉蝴蝶)
  你愿意来表演一下小朋友捉蝴蝶的情景吗?大家仔细看,评一评谁是“最佳小演员”。
  2.依次请几位学生表演“捉蝴蝶”。(预设:分别表演“走”着追蝴蝶和“跑”着追蝴蝶。)
  3.我们再来看诗句中写的是“急走追黄蝶”,表演时到底是应该“走”着追还是“跑”着追?(学生讨论)我们来看看古代汉语词典中“走”的意思。(走:跑,疾行。)
  4.现在,你觉得刚才哪位同学可以被评为“最佳小演员”呢?说说你的理由。
  5.美读:诗中不仅有美丽宜人的景色,还有活泼可爱的儿童在追逐翩翩飞舞的黄蝴蝶,简直太有趣了,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
  五、延伸故事,感悟诗境。
  1.动动手,画一画。
  读了这首诗,你觉得图上该画出哪些景物呢?(篱笆、小路、树、儿童、黄蝴蝶、油菜花。)赶紧动手画一画这美丽的景色吧。(提醒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画和课文中的插图作做比,辨别不同之处,适当进行修改。)
  2.这是一首诗,是一幅画,也是一个小故事,请你回家先把诗背给父母听一听,再依照自己的画把诗歌编成故事说一说。
  板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
  赞美春色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以题目导入:齐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2.看到“田园”二字,你想到什么?哪位同学能分享一下?
  3.回顾学过的有关乡村的古诗有哪些。(《村居》《所见》……)
  4.简介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谁来说说你对这位诗人的了解?
  (2)介绍作者:播放课件资料“范成大的简介”。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初读正音。
  注意生字,要读得字正腔圆、准确流利、有板有眼。
  指名认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读通诗文。(注重纠正字音)
  2.注意节奏。
  (1)听范读。(出示课文朗读)
  (2)自主练习朗读。(朗读诗歌,要求准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3)指名试读,评议。
  (4)教师示范指导。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再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乡村场景。(读注释)
  2.交流感想。
  透过文字与画面你还能看到什么场景?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体验分享一下。(农家忙)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4.理解诗意。
  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查阅自己不明白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译文: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果实肥硕;荞麦扬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篱笆前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读出你的喜爱与赞扬之情,并评价。指名说。(加强对诗意的理解)
  在美丽的田园里,果子快要成熟了,荞麦花雪白成片,油菜花金黄稀疏,蜻蜓蝴蝶飞舞,寄托着收获的希望,多么令人向往的生活呀!齐读本诗。
  其实很多诗人都喜欢田园风光的美丽和农村生活的恬静,他们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篇。请看南宋翁卷的《乡村四月》。(体会又忙又乐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再读古诗,感受自然之美。
  2.全班齐诵,感受大家在田间忙碌劳作之美。
  3.引导学生说说学习古诗的感受。
  4.有感情地背诵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对田园风光的热爱
  - 第三课时 -
  一、直接导入,明确诗题。
  1.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3.解题: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教师指着板书“清平乐(yuè)”,请再齐读一遍“清平乐”,读了这个词,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给人一种宁静、闲适的感觉。)
  4.师简单介绍:“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是一首曲子,是用来演奏的。用它作词牌的词一般给人一种宁静、平和、舒适的感觉。
  5.那就带着这种感觉一起来读《清平乐·村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富于感情。
  2.学生自读:谁先来读给大家听?(教师正音)
  3.指导书写“锄豆”的“锄”。
  4.指名学生朗读。
  5.齐读全词,读的同时请注意观察,这首词与前面的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这首词的特点:有长短句,有词牌名,分上下两片。)
  6.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看看有哪个字、哪个词语、哪个句子不理解。
  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共同讨论交流。
  7.讨论交流。
  我们先来交流一下,经过讨论解决了哪些问题?
  (1)你们是怎么理解“翁媪”的?
  (“翁”是什么?请大家看这个字的上面,是一个“公”字,“翁”指老公公。“媪”左边是一个“女”字,是指老婆婆、老奶奶。所以“翁媪”就是指老翁、老妇。)
  (2)“锄豆”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
  (“锄豆”这个词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需要联系上下文。联系上下文,你们能猜出这个词语的意思吗?“锄豆”就是锄豆田里的杂草。)
  三、再读课文,感受韵律。
  1.我们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之后,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2.听到你们读,老师也特别想读一读。教师入情入境地范读。
  3.教师朗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方法。
  教师简单介绍:请读这三个字,“小”“草”“媪”(课件闪烁),发现了什么?(这三个字最末有相同的韵母,都有“ao”。)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是押韵。古人写诗、写词讲究押韵,所以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大家读读词的上片,感受一下。(生练习读)
  看看词里面还有哪些字押韵?(“东”“笼”“蓬”)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
  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四、品读诗词,展开想象。
  1.品读乡村美景。
  好词需要细细品,下面用我们的想象去品出词中的图画。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家的居住环境。谁来读词的一、二两句?你从这两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美丽的风景不仅要用眼睛去欣赏,还要学会用耳朵去聆听!(课件播放潺潺的溪流声)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
  其实“茅檐”透露的是用泥巴垒的墙,茅草盖的房,又矮又小,很简陋,为什么还能带给我们美的感觉呢?(老师简介:很多诗人都有“茅檐”情结,“茅檐”这个词在诗人的笔下频频出现。)
  一个“茅檐”,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宁静的、诗意的小乡村里去。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生一齐朗读。
  想象画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画面:一所茅屋又低又小,紧靠着一条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草。听见茅屋里有人操着柔媚的当地方言,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取乐,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老翁、老妇?)
  2.品读人物画面。
  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住着怎样的一家人呢?请接着读下片。
  这一家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预设:我最喜欢小儿,因为他很可爱。)
  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儿可爱呢?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那作者为什么说小儿“亡赖”呢?(“亡赖”同“无赖”,实际上是说小儿顽皮、淘气。)
  哪个字最能看出小儿可爱呢?(从“卧”字可以看出小儿可爱。)
  想象“卧”是什么样的姿态?“卧剥莲蓬”的样子你能想象出来吗?
  (学生想象:小儿很专注,很认真,还会哼着歌,还可能仰着,高兴了就打个滚,摇头晃脑,晃动着小脚,侧着身子,用手托着头……)
  师小结提升:是的,小儿卧的姿势可多了,他愿意仰着就仰着,愿意侧着就侧着,愿意趴着就趴着……他是多么快活、自由自在、幸福、惬意……难怪冰心奶奶说,“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通过你们的声音来表现出这种惬意吧。
  想象画面: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画面:茅屋外,老夫妇的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可爱调皮的小儿子最讨人喜欢,他正趴在溪边剥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师讲解:诗中的翁媪虽然青春不再,容颜已老,可是他们的童心未泯。人们常说老小孩儿,其实老人往往和孩子一样可爱。同学们来仔细看图,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亲热地聊天,这就是——“相媚好”。
  五、多层朗读,品读诗词。
  1.带着感情来朗读。
  (1)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2)在小组内展示朗读。
  (3)选代表全班展示朗读。
  2.师生合作引读。
  喜欢老人们,这么亲密地、甜蜜地说着话,聊着家常,读出他们的——“相媚好”。
  喜欢大儿,读出他的——勤劳。
  喜欢中儿,读出他的——心灵手巧。
  六、展开想象,拓展延伸。
  1.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此时大儿、中儿、小儿听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一家人生活得怎么样?(温馨幸福、美好)
  你们看,他们每个人都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干自己喜欢干的活,真是各得其乐。让我们带着这种快乐来读一下吧:
  师引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仅仅是“翁”和“媪”醉了吗?还有谁醉了?(诗人、我们)
  你醉了,我醉了,大家都醉了。(放音乐,配乐朗读)
  让我们闭上眼睛,吟诵这首词。
  听了同学们的吟诵,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画,仿佛听到了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遍!
  2.延伸补充。
  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普通农家人的生活如此向往呢?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资料吧。
  (补充资料:辛弃疾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那时宋朝的大部分江山已被金人占领,辛弃疾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复河山。但是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却一味地向金人求和。由于主和派的排挤、打压,辛弃疾被发配到江西上饶等偏僻的小乡村。在小乡村,辛弃疾一待就是二十年。然而,在这二十年里,中原百姓每天都在金人铁蹄的践踏下生活,辛弃疾很想救民于水火,却无法施展抱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六十八岁的老人僵卧病榻,高呼:“杀贼!杀贼!”然后愤然离世。)
  3.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清平乐·村居》。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恬静优美
  平和无忧
  教学反思
  1.《宿新市徐公店》第一、二句都是景物的静态描写;第三句是人物的动态描写,第四句是景物动静结合的描写:油菜花是黄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这黄色的海洋里,自然是无处寻了。学习古诗过程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朗读中表演,把儿童们东张西望、四处搜寻的焦急状态,以及搜寻不着的失望情绪等画面显现出来,使学生更能感受到儿童的天真和稚气。
  2.《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初夏江南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诗,谈感受,以此来唤起学生的'想象。古诗重在朗读,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得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3.《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乡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乡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乡村风俗画,勾出“茅檐”“溪上”“青草”,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以及三个儿子的日常生活。词人尤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儿童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课堂上运用想象形成画面:乡村美景图、翁媪对话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编织图、小儿卧剥图等。通过不同形式的引读,补充课文的相关资料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古诗词三首》快乐练习:提升训练 篇7  [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后两句写人。《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全诗情景交融,生动地表现了描写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法。本学期第一课也初步认识了“词”,对“词”有了初步的理解。三首古诗词都是描写田园风光,内容浅显,生字不多,学生能够借助注释自读自悟,初步理解诗词的意思。但是,城市的学生对田园风光不了解,对体会诗词描写的意境难有深刻体会,需要老师通过画面、教学语言等媒体激发学生想象感悟。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箬笠”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两首古诗,了解诗意,体会作者感情。
  第二课时:学习词《渔歌子》,体会词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文。
  1、欣赏图片,激情引入:乡村,一个多么诱人的名词,那里有田园绿野、小桥流水;那里有炊烟袅袅,牧童短笛。(课件出示图片欣赏)
  2、诵读诗词,激发情感: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陶醉在乡村迷人的世界里,用自己的诗心与小桥流水撞击,用情浓意切的诗笔勾勒出农村景色的优美秀丽!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优美的诗句——(课件出示诗句,学生朗读)
  ①、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②、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③、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④、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⑤、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3、你从这些诗句中感受到什么?(乡村风光的优美,生活的优闲自在。)
  4、过渡:是啊,美丽的田园风光在各位诗人的笔下都展现出不同的画卷。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欣赏乡村的美景。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5、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老师通过诗意的语言描述,以自己的语言影响学生的语言,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在诵读古诗中感受乐趣,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二、学习《乡村四月》
  (一)初读诗歌,感悟诗意。
  1、自由读诗。
  要求:
  ①、读四遍,读前两次时,把字读得字正腔圆,注意多音字与生字的读音;读后两次时,把诗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可以摇头晃脑地读。
  ②、对照注释、插图,想想诗中每句话的意思。
  ③、小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汇报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他们读得怎么样?
  ①、字音读准了吗?(指导读准多音字“了”与生字的读音)
  ②、注意到在哪里停顿了吗?
  3、老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停顿。
  4、小结读古诗的方法:
  要缓缓地读;要两个两个字一读;读的时候摇头晃脑地读,韵味自然就出来了;读诗时把自己想象成诗人。
  5、学生再读诗,读得有节奏,尽可能读出味道来。
  【设计意图】古诗词的诵读、吟诵,有别于一般课文的朗读。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用了比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学会怎样读诗,在读诗的过程中,品味诗歌语言的内涵、节奏、韵味、美感。这也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品读诗句,领悟诗情。
  1、读到这儿,乡村在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印象?(美丽、繁忙)
  哪些诗句表现了乡村的美丽、繁忙?
  2、学生汇报,随机点拨
  a、感受画面,体会景物的美:“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景物——山原(山陵、原野)、川(平地)、子规(杜鹃)、黄梅雨
  ①、“绿遍”体会到什么?(充满生机,郁郁葱葱,到处都是)
  “白满川”是怎样的画面?(稻田中的水色波光粼粼,水色与天光相映照,满目亮白)
  “雨如烟”是怎样的雨?(淅淅沥沥,茫茫如烟的黄梅雨)
  ②、展开想象,说话训练:
  想象画面(课件出示画面):这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幅画面?
  (以山川作为画面的主体,下着淅淅沥沥,茫茫如烟的黄梅雨,掩映着声声“布谷、布谷”的杜鹃叫声。)
  ③、以读带情,感情朗读:把这种感觉带进诗中,感情朗读前两句: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b、体会农村生活的繁忙
  ①、“闲人少”:为什么说“闲人少”?人都去哪里了?(引出下一句“才了蚕桑又插田”
  ②、“才了”体会到什么?
  (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农活很多农民的劳动繁忙紧张)
  ③、想象说话:可能还有哪些农活?
  面对这些辛勤劳作的农民,你想对他们说什么?(激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三)、诵读诗歌,升华情感
  小结:是啊,劳动最光荣。你们想的和作者的一样,他在诗中也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赞美。带着你们的赞美读读这两句诗——“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背诵《乡村四月》
  【设计意图】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这里的“画”是指当时触发诗人表达欲望的情景。本环节的教学先让学生在诗文中找出景物,读诗句、说诗文意思,再借助朗读和想象,让学生走进诗歌所描绘的美丽风光,繁忙的农耕画面,把诗中的语言想象成一幅幅鲜活的图画,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入景悟情,去感受、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
  三、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谈话过渡:欣赏了《乡村四月》给我们带来的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迷人景象和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动情景,接下来,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同样也是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歌——《四时田园杂兴》。
  2、板书诗题并理解,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兴”,理解“杂兴”。
  3、学生回忆《乡村四月》的学习过程,出示学习环节和要求:
  ①、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理解诗意。
  ②、细读诗歌,品读语言,想象情景,感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③、诵读诗歌,在朗读中加深体会。
  4、学生依据以上的学习环节和要求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5、交流自学成果。
  6、老师指导点拨:
  ①、昼出耘田夜织麻”,从“昼、夜”体会到什么?(勤劳、日夜劳作,男耕女织,各有拿手的本事)
  ②、“也傍桑阴学种瓜”,“学”字写出了什么?(把天真、可爱的孩童形象写出来)
  ③、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歌描写的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种瓜的情景。感悟诗人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之情。
  7、背诵《四时田园杂兴》。
  【设计意图】《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都是描写田园风光和反映农村生活的诗歌。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乡村四月》,悟得学习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四时田园杂兴》,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
  1、过渡:古人说:“诗言志”,诗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这首诗歌中充满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这与作者的经历是有关的。
  2、谁来介绍一下作者翁卷、范成大?(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资料)
  3、出示诗人简介,生阅读。
  翁卷,字灵舒,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
  “永嘉四灵”之一,他们在思想方面,漠视功名富贵,安于贫贱,以陶渊明为师。他们的诗歌在内容方面着重表现大自然的秀丽景色和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范成大,南宋四大家之一。他的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写了农村的广阔生活和农民的疾苦,既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又同时表现了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4、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他们都不喜欢做官,向往宁静的田园生活,才写下这么多田园诗。)
  5、小结: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也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6、不止是他们,还有许多诗人也写了许多反映农村生活的诗。你读过哪些?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7、学生汇报展示读诗。
  8、老师补充诗歌,学生诵读。
  悯农郊行
  唐李绅宋王安石
  春种一粒粟,柔桑采尽绿阴稀,
  秋收万颗子。芦箔蚕成密茧肥。
  四海无闲田,聊向村家问风俗,
  农夫犹饿死。如何勤苦尚凶饥?
  蚕妇伤田家
  唐杜荀鹤聂夷中
  粉色全无饥色加,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岂知人世有荣华?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年年道我蚕辛苦,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底事浑身着苎麻。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
  9、与《乡村四月》相比,你发现这几首诗都有什么特点?
  (都是写农村生活的诗,反映农民痛苦,感情比较压抑,基调深沉;《乡村四月》洋溢的是轻快愉悦的氛围,景是怡人的,事是悦人的,人的内心是轻松的,农民忙碌而开心基调明朗。)
  10、师小结:应该说,封建社会的农村,农民的负担是沉重的,农民的生活是艰辛的,大多数诗人写的,是农村破旧衰败的景象。而翁卷、范成大却写出了农村的风光优美,农民的劳动愉悦。这并不是诗人有意掩饰丑恶现实,有意美化黑暗生活。诗人是在用诗的眼光去发掘生活中的美,并努力去再现这种美。这有这样,他们才能写出美,并让读者感受到浓浓的诗情画意。以后,我们读诗的时候,也要多想想诗歌背后深层的含义。
  11、朗诵诗歌,结束课堂。
  【设计意图】古诗词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借助课堂教学延伸拓展,大量阅读,是古诗词教学的另一个特点。拓展学习的方法着重迁移,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选取了同一主题的多首诗歌,把它们组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对比得出它们之间强烈的情感差异,让学生理解学习古诗词,即使同一题材,但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写作背景,不同的情感诉求,所表达的方法,抒发的情怀都不尽相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适当补充教材,优化整合资源,就能扩展古诗词教学的深度、广度。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原白川景美
  子规烟雨
  闲人少人勤
  才……又
  四时田园杂兴
  儿女各
《古诗词三首》快乐练习:提升训练 篇8  1、学生应该是积累了一些表达思乡怀亲的诗词,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
  2、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当然,也可以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要有导有放,以第一首诗为例,学习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二、三首诗则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交流来理解诗意,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来比较写法,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
  3、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的时候,要体现自学为主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解的盲点,适当点拨,使学生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比如,对《泊船瓜洲》中提到的三个地名,学生可能只是机械地理解为“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却不明白作者心里真正的想法。教师可以这样点拨:“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在学生心愤而求通、口悱而不能言时,教师适当地介绍背景,帮学生体会文字里面蕴涵的意思。
  比如,《秋思》中,“洛阳城里见秋风”,仅仅是要说秋天到了吗?也要在学生不留意之时,引导其思考“秋风”带给人心理上的感受。
  再比如,《长相思》中的“故园无此声”中的“故园”,不仅要让学生联系前文,明白“故园”是什么地方,还要点拨学生想象:为什么他想到了“故园”?他可能想到故园的什么呢?从而使学生体会“故园”二字所承载的无穷的韵味。
  4、要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
  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5、要切实提高古诗词背诵积累的质量。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认真保质地默写下来。
  6、可以引导学生课外搜集诵读积累有关乡思的诗词或诗词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引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歌曲,唱一唱。
  7、教学本课生字,要引导学生自学,利用掌握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通过形近字对比或形声字的方法,扎实地写好生字。本课出现了几个多音字,要在初读时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熟读时体会它们的意思。本课的多音字有:“间”读 jiàn;“万重山”和“意万重”的“重”读 сhóng;“还”读 huán;“风一更”的“更”读 gèng。
《古诗词三首》快乐练习:提升训练 篇9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童年的你们,正赶上了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新奇有趣的。可是,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让我们乘上诗词的飞船,穿越时光的隧道,去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吧!
  二、自读自悟,感知诗词大意
  1、自由读三首古诗词,借助拼音读准诗句。
  2、认读生字。
  3、边读边想,从整体上感知诗词的大意。可按以下提示的思考题来思考:
  ⑴ 每首诗词分别写了几个孩子?是哪句提到的?
  ⑵ 诗词中的孩子分别在干什么?你从哪句知道的?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指读三首古诗词,相机指导读正确,提示“乐”“亡”“剥”的读音:
  对比读一读,并对学生对字音的质疑做出简要的解释。“亡”是古汉语中的读法,同今“无”。比较下列多音字的读音:
  快乐──清平乐  剥落──剥皮、剥莲蓬  亡羊补牢──亡赖
  2、交流对上面问题的思考。
  3、抄写生字,注意“蓑”字的写法。
  四、理解诗句,回答问题
  练习把古诗词读流利,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并进行深入思考:
  诗中描述的儿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你觉得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的?你还有什么疑问想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第二课时
  一、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讲每首诗词的意思
  1、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交流三首诗词的意思。
  2、在小组交流后,针对理解的难点,在全班交流,相机指导。
  学生可能提出如下的问题:
  ⑴ “笛弄晚风”是笛声逗弄晚风吗?
  ⑵ “怪生”是什么意思呢?
  ⑶ “醉里”是说谁醉?是作者还是老夫妻?
  ……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诗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对第一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弄”字给人的情趣感。
  3、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讲每首诗词的意思。
  二、交流感受,练习朗读
  以“诗中描述的儿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你觉得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的”为话题,引导学生读书感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1、全班交流:
  允许有自己的感受。对学生不正确的认识要恰当地进行引导。结合时代背景,既要体会到儿童生活的悠闲和有趣,又能体会到作者对这一切的审美情趣。当然也可以从当代儿童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既要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也要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2、结合自己的感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
  朗读提示:
  《牧童》重在读出牧童生活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前两行要读出视觉上的宽阔和听觉感觉上的美好。后两行要读出牧童吃饱后躺在月夜下的惬意。
  《舟过安仁》重点要读出两个小童子行为的有趣。
  《清平乐·村居》要读出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乡村生活及人们的平静的心态、最小的孩子的无忧无虑。
  3、背诵三首古诗词。
  4、默写《牧童》。
  第三课时
  一、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或词,改写成短文
  1、激发写的兴趣: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啊!很多反映历史的电视电影,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有声有色的故事。能不能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一首诗或词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人物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
  2、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写故事。
  3、选择相同的为一组,分别交流、评议,教师相机指导修改。
  二、结合学生的积累,拓展阅读
  1、交流已经背诵积累下来的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2、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大体了解诗的意思,并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背诵下来。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桑茶坑道中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闲居初夏午睡起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古诗词三首》快乐练习:提升训练 篇10  【设计理念】
  1、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
  2、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1、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
  2、“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1、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
  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2、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第1课《古诗词三首》。
  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1、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 ti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2、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⑴ 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⑵ 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
  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⑴ “独”坐是“谁”独坐?
  ⑵ 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⑶ 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 ?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⑷ “相看”是相互看:
  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
  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学生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理,不宜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彼此认同的意见后诵读效果会更好。
  第二课时
  
  一、简介洞庭,引入课题
  1、齐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看《望洞庭》,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
  2、介绍洞庭湖。
  设计意图:由上一首古诗引入,除有复习作用外,主要体现前后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
  

  二、初读正音,多读明义
  1、学生初读古诗:
  “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
  “庭”“潭”“螺”都是形声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横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句:
  ⑴ “和”,和谐。水天一色,和谐漂亮。
  ⑵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状,因为“君山”上树木葱茏,故称“青螺”。
  3、互读古诗,相互交流:
  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问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自读,再通过注释读懂诗句,然后互相交流,初步明白诗句意思。
  三、再读古诗,启发想象,释疑解难,深化理解
  师: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
  1、读古诗,想象画面:
  你头脑中有哪些美丽的图画?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的画面。
  2、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交流:
  ⑴ 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
  ⑵ “和”是和谐的意思。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
  ⑶ 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 ?(“有微波”,湖不是绝对的平,有粼粼波纹的景象)。这与“潭面无风”有矛盾吗?
  ⑷ “翠”是什么颜色?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
  ⑸ “白银盘”指什么?这里的湖水“白”,与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吗?
  ⑹ 文中几处用了比喻手法?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似乎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全班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提出几个疑问,抓住几处看似矛盾的地方,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体会诗的意境。
  四、诵读古诗,画出意境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
  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组画得更符合诗意。
  设计意图:画图是进一步体会诗意诗境的一种手段,因此画得漂不漂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体现诗意。画配诗,形式有趣,而且悄悄地实现了默写古诗的目标。
  第三课时  
  一、简介词牌知识,引入本首词的学习
  师:前两首都是诗,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师:现在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词(板书课题“忆江南”)。
  设计意图:
  第一、二学段涉及的古代诗文以诗为主,因此,要给学生点明“忆江南”不是诗名,而是词牌名。《忆江南》不是诗,而是词。
  

  二、自读正音,初知大意,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1、自读正音:
  注意“曾”是多音字,这里读 céng,是“曾经”的意思。谙 ān,熟悉。“能不忆江南”是反问句,要注意读出反问语气。
  2、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自主练读,试背古词,然后同桌互考。
  3、说说词的大意。
  设计意图:白居易的词《忆江南》通俗易懂,对词句的理解并不难。这首词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历来是被人推重的千古佳句,被后人广泛传诵,因此,背诵是很重要的任务。
  

  三、借助前两首诗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诵读古词,探究其义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互相提问,释疑解困。
  3、教师提问,讨论解答:
  ⑴ 江南好,好在哪里呢?朗读相关词句来回答。
  ⑵ “风景旧曾谙”,既然作者对江南再熟悉不过了,为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最典型景物来表现江南春色的写法。)
  ⑶ “红胜火”,你想到了什么?“绿如蓝”又写出了什么景致?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象“红”“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体会诗人对江南风景由衷喜爱之情。
  教师提疑要以学定教,如学生已经提出并解决了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就不必再提出。
  设计意图:教师提问,主要是检验学生思考体会的程度,同时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四、以问引读,深化情感
  师引问: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
  师引: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用词来回答)
  师引(语气变化,情感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学生仍用词来回答,语气要有变化。)
  师再引(语气变化,情感进一步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学生还用词来回答,学生情感要有进一步的变化)
  设计意图:教师引读语气的一次次加强,目的是要唤起学生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情感体会。
  

  五、综合比较(异同),总结全课
  1、师: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将三首诗词连着背一遍吗?
  2、比较异同:
  老师板书:
  同:
  作者朝代同(都是唐朝诗人写的)。
  景物地点同(都属于江南)。
  诗词内容同(都写景,都是写景抒情的)。
  异:
  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热情颂景抒情。)。
  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
  3、再读古诗词三首,师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综合比较异同,便于学生综合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表现手法,可以加深对诗词的进一步理解。
  1、古诗词三首:
  同:
  作者朝代同。
  景物地点同。
  诗词内容同。
  异:
  体裁形式不同。
  诗人情感不同。
  表现手法不同。
  设计意图:板书三首古诗词的异同,既检验了学生对三首古诗词的理解程度,又是对三首诗词内容情感以及表现手法的总结梳理,是对诗词理解的提升。
  

  【特别建议】
  古诗词教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不要讲得太多,甚至包办代替,不要在学生还没有理解的情况下,大量地抒发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这样做,可能填塞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我们教学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鼓励学生通过注释来理解,借助插图来理解,通过交流来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多背,熟练背诵来感悟理解。
  教师不要失去引导之责。虽然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引导的责任。四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有很大差异,很多小朋友认为知道了每个字或词的意思,就是懂了古诗词了。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引导。如三首古诗词教学均有“教师提问”的环节,这就是一种引导。这个“教师提问”,除了检验学生的学习程度外,主要是引向学生对古诗词有更深的理解,而不是默认学生仅仅停留在孤立字词的理解上,停留在呆板的表面意思上。
《古诗词三首》快乐练习:提升训练 篇11  教师简介
  1996年毕业于南平师范,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从教十余年来,多次在市、区课堂教学比武和演讲赛中获奖;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探究,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形成自己自然质朴又不拘一格的教学风格。
  设计说明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作者将自己的悲或喜、情与物,浓缩在方寸之中,读来令人神思激荡。《渔歌子》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优美春色和垂钓时那种悠然自得的意境,情景交融,显示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感。
  本节课重点抓住词眼“不须归”,展开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文本,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思考、想象、表达等实践活动,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境,欣赏词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想象,体会词的意境。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教具准备:
  1、音乐   2、 图片    3、作者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学,感知词的内容
  1、由张志和的别号——“烟波钓徒”引入教学,板书揭题。  
  2、生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
  3、正音,认读“箬笠” “蓑”。指导生字书写,掌握“塞” “鹭”的结构特点。
  4、齐读全诗。
  二、质疑细学,体会词的内容意境
  (一)议词眼,初步体会“不须归”的含义。
  (1) “不须归”是什么意思?相机理解“须”的含义。
  (2)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觉得没有必要回去呢?
  (二)引导想象,体会词的景色之美
  1、一读全词,发现美景之多。
  2、二读全词,描绘景物色彩之美。
  引导学生将色彩与景物联系起来,体会词的色彩之美。
  (1)找出词中已有的白、青、绿三种色彩。
  (2)体会隐藏在“西塞山、桃花”等字词后面的色彩。
  3、三读全词,体会景物动态之美。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展开想象,学会用上排比、拟人、比喻等手法,将心中的画面说具体,体会景物动态之美。
  4、议一议,将感受到的色彩之美、动态之美,较完整地描绘出来。
  引导生用上“我喜欢这(      ),你看——”的句式
  三、品悟词眼,感悟词人心境
  (一)品读词句,体验意境之美 。
  1、重点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运用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开展朗读训练。
  2、引读一二两句。
  (二) 解读词眼,体会“不须归”的情怀
  1、创设情景:远山传来悠悠的呼唤……面对此情此景,张志和的感受怎样?请用词中的句子的回答。
  2、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意境。
  3、深入理解“不须归”。
  (1)简介张志和生平。
  (2)小结。
  4、齐读全词
  四、多种形式诵读,演绎心中的《渔歌子》
  1、师生合作,学习多形式的朗读
  (1)师生配合读,引导体会诗词一咏三叹回环复沓的表达方法。
  (2)生生配合读,选择自己的伙伴一块儿读 。
  2、启发学生把板书补充完整,改编成童谣。
  3、师生合作,利用童谣引读全词,诵读《渔歌子》。
  五、总结全词,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渔歌子
  西塞山前
  白鹭高飞
  桃花流水
  不须归   鳜鱼正肥     乐而不归
  青青箬笠   
  绿绿蓑衣
  斜风细雨
  短信互动
  1.曾惠娟老师上的渔歌子充满诗情画意,诗声朗朗,浪漫无比,柔媚之致.吴志诚老师上的渔歌子理智分析理解,充满理性,具有阳刚之气!陈珍珍
  2.南平政和许温坚:吴志斌老师上课风格灰谐幽默、富有磁性,深深打动学生。《渔歌子》一词教学采用质疑、思考、判断等方法引导学生走进词的意境,不仅让学生学习了古词特点、知识,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鳜鱼、白鹭、桃花等体会悟情所运用的教学艺术给人以启迪、鼓舞。学生对词句的个性化的理解和吟诵都让留下难以忘却的印象,教师动情范诵更是让人陶醉。听完本课我不禁为之叫好!
  3.政和许绍禄:两个精英同“唱”渔歌子,不同性别,不同风格。殊途同归。师精彩表演,生积极配合,高潮叠出。让人“不须归”。
  4.吴老师教学《渔歌子》的四大靓点:一是寻美。吴老师让学生与词近距离交流,让学生找出词中色彩的美词,感受色彩美.二是探美.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词中语言朴实美.三是赏美.他引导学生想象感受意境美.四是创造美.他鼓励观察发现“西塞山、桃花”隐藏的色彩美.真是美词美学啊!(漳州陈岱中心校王远智评)
  5.大田(吴春样)↓吴老师紧紧扣住“不须归”,引导学生通过读→问→想→说进行课堂交流,充分理解词中描绘的情景,设置情境说话进一步体会作者“不须归”的情怀.
  6.我认为吴老师的板书设计不够创意,用上简简单单的简笔画展示更好。泉州苏彩凤
  7.吴老师能够抓住重点词“不须归”贯穿整节课,能充分创造情境让学生从朗读、思考、想象来感受词句的优美。建议:板书过繁。靖县和溪中心小学-刘龙根。
  8.尤溪城关小学刘妍萍吴老师的课堂评价过甜。有些夸张。感觉课前预设多。
  9.吴志成老师在不须归和乐而不归之间作足了文章,上出了诗情诗境,建议课上能有更多的拓展,做到以一带三使课堂更丰满。龙海陈素环"
  10.(罗源凤山小学余向阳)同课异构,精彩纷呈.上午听了吴志诚老师的《渔歌子》,不由让人想起昨天下午曾老师上的同一个课题,两节课的导入方式不同,教学切入点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手段不同,教学风格不同.但都注重生字词的教学,朗读能力的训练,想象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养成,文本的拓展和说话写话的练习,都很好地把握了诗歌教学的灵魂.异曲同工,精彩纷呈,令人拍案叫绝,使人沉醉课堂营造的美妙气氛中.这是本次阅读教学观摩大会的一大亮点,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我们受益匪浅,不虚此行!
  11.龙岩罗红斌:吴老师评点妙:一是评在导上,二是评在法上,三是评在眼上,可见吴老师课堂驾驭本领高,对生成资源的把握和利用也做得很妙。
  12.泉州山腰中心小学陈宏瑛:吴志诚老师亲和力强,也能鼓励学生质疑,可是对于学生的回答(除朗读外)一以贯之地高唱颂歌,妥否?
  13.吴志诚老师课前与学生风趣幽默的交谈,以取名字为话题,亲切、自然,与学生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陌生感,为营造宽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打下基础,体现了对孩子的人文关怀,同时,也为导入新课埋下伏笔。真是一举两得。
  14.三明梅列邓沭娟:吴教师从课前活动为导课而铺垫,整堂课衔接自然,环环相扣,扎实地进行品读诗词,将词演绎得如此活灵活现!更值得学习的是在教学中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不断地教给品诗词、使用工具书等方法,真正做到了教师“教是为了不教”目的。
  15.吴志诚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展开想象,自由说的环节是亮点。既让通过想象感受到景美,又寓理解诗意于无声-妙哉!
  16.张艺虾老师话为吴志诚老师执教的?渔歌子?能紧紧抓住"不须归"展开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吴老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用那浑厚的语调很好地引导学生朗读、思考、想象、表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很好地感受词的意境,欣赏词语言美,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了学生的情感.真是一堂优质课!
  17.张秀卿:吴老师善于启发引导学生;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18.吴老师的渔歌子语言文字训练扎实,重视读的不同方式和学生读书的感受,较好的回归语文本位,这是一节真实的课堂。马老师"
  19."林碧仙 吴志诚师的课华而实,听其课如同漫步于青山绿水中,悠然清新,又似于"喝茶闲聊"中领略词之华美,景之秀丽。这归于吴老师非同一般的亲和力和掌控力。
  20.吴老师的课堂实在,创造性地使用文本,引导学生朗读、品读、思考、想象、表达等实践活动,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境,欣赏词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姚丽群)
  21.(厦门彭真香)第二节吴老师文化底蕴深厚,对文本的解读独到,抓住“不须归”这个文眼,展开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多样实践活动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直面文本,与文本对话,既巧妙使用文本,又引导学生想象,走出文本。整节课,学生在诗意盎然的氛围中与历史对话,从而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
  22.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对课堂自如的调控,对教材独到的处理,新颖的朗读训练,听吴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我们的眼前不禁一亮:原来古诗教学可以如此充满情趣!(倪运萍)
  23.吴志诚老师这堂课紧紧抓住关键词“不须归”展开教学,层层剥笋从字面理解景美,最后走入作者的内心感受:不求名利,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怀。真是匠心独运,设计巧妙!陈老师
  24.吴志诚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展开想象,自由说的环节是亮点。既让通过想象感受到景美,又寓理解诗意于无声-妙哉! 霞浦谢虹"
  25.吴老师指导学生课堂当场背诵渔歌子,能够教孩子如何利用版书和再现画面的记忆,这样的指导很值得我们借鉴。
  26.连金珠:在初步理解“不须归”的含义这个环节,通过出示字典的解释,让学生自己找到合适的解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这样授之以法的教学,生学得扎实,定能为学生在以后理解词义时化难为易水到渠成,真是一劳永逸。
  27.导入妙: 好一个“烟波钓徒”!既钓出学生对诗人的了解也钓出了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词眼准: 好一个“不须归”!既引导学生明白了不须归的表层意思,又悟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动心动情,陶醉忘返的情感. 想象妙: 好一组“白 青绿”.色彩描绘了画,构成了诗.诗中虽只三色,但在教师的引导,诗的色彩丰富,诗化为一幅幅充满生命的生活画.又通过“我喜欢这( ),你看___,让学生在想象练说中丰满了诗的质感.
  28.庄惠萍吴老师教学风格质朴、自然,课堂上诗化的教学语言,给学生美的享受。教材设计新颖独特,课堂内容充实饱满。课堂着重进行意境想象与朗读训练。教师抓词眼多渠道引学生入境,并通过品读、赏读、引读、范读等多层次、多梯度的读,既让学生能声情并茂地吟诵《渔歌子》,又能将《渔歌子》背后整个美轮美奂的诗词意象铭记在心,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29.陈建宝 语文的实践性来自课程 学生出彩出自学生的 原生态 吴老师教学情境结合 图文并举 声情并茂 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和自主建构 尤其是最后师生合作 一咏三叹回环复沓 把诗词朗诵推向高潮。
  30.吴志诚老师抓住词眼“不须归”板块式教学,层层深入,披文入情;在引导、想象中显象得意。如果能安排写字或写话环节将更完美。安溪感德陈辉都
  31.古诗词的教学重在品读,感悟语言之美、意境之美,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吴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自读、品读,感受意境之美,词人之情,整堂课显得十分紧凑、和谐。(骆嫩寒)
  32.吴老师展示的《渔歌子》:1、揭题很有特色:从张志和的别号入手引入教学,2、文本使用有创新,多形式品读,配乐吟诵,引发想象体会意境,3、抓词眼创情境,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世界,4、品诗感悟有高招,特别是最后师生合作读使学生明白古诗词还有许多不同的读法。
  33.《渔歌子》这节课吴老师导课有趣自然,注重教给学生识字解词的方法,朗读的指导方法多样,到位,真正让人感受到了诗歌的意境美,是一节成功的课。
  34.《渔歌子》这首诗词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学生徜徉在古诗词的王国中。课堂具有一番情趣,学生被美的诗词所吸引,这和教师本身的文化底蕴分不开的,同时,教师的语言具有一种古典文化的魅力,给课堂营造一种学习诗词的良好氛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黄慧娟。
  35.莆田涵江白塘中心小学梁雅君: 吴老师 "烟波钓徒"的别号引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古诗与诗人的距离!以情感为突破点让学生个性化地演绎心中的《渔歌子》独特的独到的文本解读,巧妙的教学预设,多媒体创设美伦美幻的境界,精彩的课堂生成,特有的教学风格,让古诗词的学习充满童趣与乐趣!
  36.古诗词的教学重在品读,感悟语言之美、意境之美,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吴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自读、品读,感受意境之美,词人之情,整堂课显得十分紧凑、和谐。
  37.杨铃:吴老师执教的《渔歌子》一课,不论是在认识生字、对诗中不理解字词的质疑、理解、还是理解词的内容时都充分重视了学法指导。另外,整堂课上学生诵读声不断,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受到美的熏陶。
  38.范娟丽:吴志城老师用朗读指导把我们带进了张志和所描述的人间仙境。这节课教得扎实有趣,充分调动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也很好地理解词的意思。棒!
  39.品读美: 好一个“一咏三叹”!古诗不读味道浅,一咏三叹的古诗品读法让浓浓的诗味在师生心中弥漫开来,教学生怎能不爱古诗呢?福州张文彬
  40.李秀金 吴老师这节课有许多亮点 ,一是注重教给学生理解诗词他方法!二是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围绕为什么作者觉得没有必要回去呢?这个问题展开教学!三是重视词语的积累和应用!四是在第二大环节围绕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体会词的内容意境,五是朗读指导到位,朗读的方式多样化等!
  41.马桂莲:吴老师这节课有三大亮点:1、课堂注重自主质疑,以疑促读促思促悟;2、课堂注重教给学习方法;3、堂注重评价,教师评价语言丰富多彩。
  42.福州何老师 吴老师的这节课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课堂上,他重视用各种手段激发孩子学生的兴趣,注重用多种方法对孩子进行多层次的朗读指导,力求让孩子从读感受到古诗词独特的韵味.在他的引导下,孩子们读的有滋有味,兴趣盎然.
  43.李源朗读在在诗词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目的。吴老师在这节课设计了多次不同的读。每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做到了读得有层次有提升。一读全词,发现景色美;二读全词,描绘色彩美;三读全词,体会动态美,四读新词,演绎心中的渔歌子。把学生的读推向了一个又一个的情感高潮。
  44.在吴老师的层层递进的引导下 学生在理解古诗意思的基础上深刻地领会到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 若能够由诗中景物延伸到其它相关的诗词 这堂课会更丰盈些 学生学到的知识也会更全面惠安洛阳 吴楚煌"
  45.古诗词的教学重在品读,感悟语言之美、意境之美,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吴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自读、品读,感受意境之美,词人之情,整堂课显得十分紧凑、和谐。(骆嫩寒)
  46.泉州黄晓玲:吴志诚老师课堂态势语丰富生动,语言朴素,重视指导学生情动而发的朗诵.
  47.《渔歌子》这节课吴老师导课有趣自然,注重教给学生识字解词的方法,朗读的指导方法多样,到位,真正让人感受到了诗歌的意境美,是一节成功的课。(郑灼云)
  48.吴老师的《渔歌子》,巧妙的预设,多样的朗读,扎实的训练,让我们感受到了一节精美的如诗如画的课堂!(陈翔老师)
  49.谢水凤 吴老师抓住词眼"不须归"展开教学活动。通过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境,欣赏词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怀,激发情感。
  50.吴志诚老师的课前互动与课题引入结合得很巧妙,从取网名引出别名引出作者引出课题,让古代与现代没有距离感,让课伊始,趣即生.课后的作业设计也不错,让学生通过动笔深化对词的理解,也训练了语言表述的能力,既动手又动脑.
  51.吴老师在教学中语言优美,过度自然,很有感染力,值得学习!课中他以娴熟的教学技巧和独特的教学设计把孩子带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世界,巧妙地把语文实践和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充分展示了语文课的无穷魅力!整堂课仿佛是在谛听一首自然赞歌!(南平师范附小黎巧玲)
  51.柳雪玲:吴志诚老师执教的《渔歌子》在品读过程中把词形象化,对词中的美景的汇总,以及对颜色的把握,让整首词生动起来,似乎那就在我们的眼前,如此美丽那么动人!让作者“不须归”!如果在板书方面处理简练生动点就更好了!
  52.陈晓育 同样是渔歌子,吴志诚老师的睿智,曾惠娟老师的才情,不同的教学风格的教学风格带来不一样的视听享受……
《古诗词三首》快乐练习:提升训练 篇12  《四时田园杂兴》是范成大在辞官归乡之后写的一组组诗,共六十首。课本中的古诗即是选自其中的一首。古诗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朗读,熟读成诵。因此我这节课的设计思想就是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古诗,并配以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带着理解记忆。
  首先说一些这节课的优点:
  1、第一个环节,我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绘画作品,让学生诗画配对、这个环节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也比较有兴趣。只有来自学生中间的东西,学生才更感兴趣。兴趣是学好的的前提。
  2、通过观看视频了解范成大的资料也是比较成功的。这个环节与说课的时候有所不同。说课的时候我的思想是让学生看文字,但是改成视频之后,效果比较好。学生非常喜欢看,而且在得到了视觉享受之后也记住了相关信息。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是实实在在认真看了。而且看过之后的东西记忆会比较深刻。
  3、通过观看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本来这个环节在理解完了诗意之后,我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天过去了,却没有行人经过,那些人都是干嘛了?因为之前观看了很美丽的乡村画面,学生还没有从那个思维中走出来。所有答的问题都是我不曾想过的,比如学生说那些人都在家里避暑,或是说躲在家里不出来怕踩坏了菜花等等,都是很有想象力的。通过这个环节我不能不承认预设是多么的重要,但是百密毕竟有一疏。要想尽量小的避免预设不全的问题我认识提前试讲比较重要。因为这节课我在另外两个班里试讲之后回答也是五花八门,很少有人说对。所有即使这次学生的回答再发散,奇怪我也是有应对的心理的。
  4、让学生动手参与古诗的学生当中。我做了精美的卡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拼图游戏。这个环节学生比较喜欢,因为避免了以往枯燥的背诵环节。学生在这个环节也有了团结协作与竞争意识。
  5、让学生不同形式的展示古诗。比如歌唱,打节拍等等。学生的表现非常出色。他们很自信,都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展示。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成熟的地方:
  1、不过第一个环节我在说明要求的时候只说“请同学们连线”但是没有连完之后再背一背。如果事先说明学生可能会有一小部分不敢举手。以后在讲课中要把问题设计全面,不要有遗漏。而且问题的设计要更有技巧。
  2、在时间的把握上有点欠精准。在拼图的这个环节没想到学生小组合作的这么好,他们分工特别明确,动作也很利索,所有很快就把古诗拼好了。我本来想剩下的时间估计够学生拼完就不错了,没想学生能够有时间展示。正式因为学生拼图特别迅速,所有我让学生去展示,但是因为展示的环节又是机动的,所有加上展示之后又显得时间比较仓促。如果时间再多给几组来展示,会更好。这样只能用两个组来展示,本来是想对于形式好的,可以让这个组带领全班来用他们的形式朗读古诗。
  以上几点是我对这节课一点不成熟的思考,希望这种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能一直伴随着自己前进。
                         推荐阅读:
  • 《古诗词三首》快乐练习:提升训练(精选14篇)
  • 《古诗词三首》快乐练习:提升训练
  • 《古诗词三首》教案(精选15篇)
  • 古诗词三首(精选13篇)
  • 古诗词三首《牧童》教案(精选14篇)
  • 《古诗词三首》学习目标和教材分析(精选17篇)
  • 诗词三首教案
  •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快乐练习:提升训练(通用12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