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回复: 0

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6 01: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案(通用12篇)
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案 篇1  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案 ,希望能够帮到您!
  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案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人、火、文、六”4个字。认识2个偏旁“”“”。
  2、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二、教材说明
  本课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整幅画面给人以山水相衬、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读读这首诗,使人仿佛看到了诗中所描绘的充满勃勃生机和浓浓春意的画面。
  教学的重点是练习朗读,认字。教学的难点是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1?带领学生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去游览,让他们看看山、水、花、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
  2?准备一幅山水画。
  (二)认字、写字
  1?认字
  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要求他们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利用生字卡片,通过开火车读的方式检查字音是否读准,注意容易读错的字音,如“色”的声母是平舌音,“声”“春”的声母是翘舌音,“近”“春”“人”的韵母是前鼻音,“听”“声”“惊”的韵母是后鼻音。如果有的学生读错,就指名学生当小老师帮助正音。
  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可能已认识了一些汉字,教师应尽量启发学生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字形。如“元”加上“辶”是“远”,“斤”加上“辶”是“近”,“不”加上“辶”是“还”。“”“”是新学的偏旁,学生认识它以后,让他们自己认记“春”“惊”的字形。此外,要指导学生比较区别“人、八、入”和“无、天”的音形义。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四个字,笔画都比较简单,可在学生对字形有了印象的基础上,指导他们把字写匀称。“人”的第二笔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处偏左一点起笔。“火”要指导学生掌握它的笔顺,第四笔“捺”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处起笔。
  (三)词句
  要让学生借助拼音反复读熟诗句,然后引导学生弄懂每行诗在字面上说的是什么意思,再结合看图和启发学生回忆郊游时看到的景物,让学生思考:诗中说“山有色”,那么山会是什么颜色?流水会发出哗哗的声音,为什么诗中却说走近流水仍听不到声音?使学生弄清诗句说的是画中的山和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理解第三、四行诗句与画上内容的关系,然后再让学生把课文完整地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这首谜语诗的谜底是画。
  诗中有几对反义词,要指导学生通过比较,理解它们的意思。如“远”和“近”意思相反,是比较来说的。可以举例说明,如“小明的家离学校远,小英的家离学校近”,让学生知道远和近所表示的距离不一样。
  (四)朗读、背诵
  1?学生理解诗意后要反复朗读。朗读时要注意掌握好停顿和重音。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可以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还可以教师引读,如“远看——,近听——,春去——,人来——”。
  2?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指导他们根据板书“山、水、花、鸟”,回忆诗句的顺序和内容,自己先小声试背,再齐背,最后指名背。
  (五)实践活动
  1?把“我会说”中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在头上,在“找朋友”音乐伴奏下跳舞,做找朋友的游戏。
  2?布置学生回家找谜语,课后开展谜语竞猜活动。在规定的时间里谁说得多,猜得对,并说清楚是怎么猜出来的为优胜。先以小组为单位,评出优胜者,然后在全班比赛,评出优胜小组。
  (六)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指导看图
  先让学生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二)理解诗句
  让学生借助拼音读熟诗句,然后启发他们说说每行诗的意思。最后完整地读一读,说出这首谜语诗的谜底,并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三)创设情境
  指名一位学生扮演小诗人,先站在教室后,一边看画面上的山,一边说“‘远看山有色’,这山上一片翠绿,真美啊!”又走近图画,一边听一边说“‘近听水无声’,画上的流水一点声音也没有”。小诗人指着画上的花说:“春天过去了,花还在盛开。”他又做赶鸟的动作,大家一齐说:“人来鸟不惊。”
  (四)指导朗读、背诵
  (五)复习巩固字词
  1?用生字词卡片检查字词读音。
  2?做反义词找朋友的游戏。
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案 篇2  《画杨桃》讲了“我”、“同学们”、“老师”三种人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人物形象,如猜测人物想法、体会人物语气等,以此促进想象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提高。
  例如:当“同学们”到我的座位上亲眼所见杨桃的样子的确像五角星之后,他们可能会对我说些什么?
  有的说:“讥笑过我的同学会惭愧地对我说:‘对不起!我不应该在还没有弄清楚情况的时候,毫无根据地讥笑你,请你原谅好吗?’”有的说:“讥笑过我的同学会满脸难为情地说:‘不好意思,我没有弄清楚事实的真相就嘲笑你,我真的不应该,你今天告诉了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要尊重事实、尊重他人。”还有的说:“讥笑过我的人会小心翼翼地对我说:‘我错了,我今后再也不会随便讥笑他人,要像你一样实事求是。”
  再如:当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后,同学们又会对老师说什么呢?
  有的说:“当那些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后,会说:老师,谢谢您的宽容,是您用事实教育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当事情没有弄清楚时不要忙着发笑。”还有的说:“当那些同学在老师引导下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后,会说:老师,您真是一位教学态度和蔼、教学方法严谨、循循善诱的好老师。”
  这样设计,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而且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更突破了重点难点。不但理解了课文,而且学会了做人。
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案 篇3  是第一册中的第一篇课文,学生入学才两个月,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与能力正在逐步培养过程中。这篇课文的内容是一则谜语,谜底即题目——画。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对这首诗,基本上的学生在幼儿园时就已滚瓜烂熟,倒背如流了。)我决定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来完成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 :
  ……
  师: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实际上是一则谜语,我们来猜一猜,谜底是什么?
  生:(兴奋的,异口同声)画。
  师:(故作惊讶)你们为什么猜它是画呢?你的根据是什么?
  生:一部分学生举手要求发言,一部分学生呆住了,根据是什么,还从来没去想过。
  师:别急着说,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讨论,每位小朋友要大胆地说出你的看法。小组长要把小组内同学的意见向大家汇报。
  生:马上四人一小组围在一起,说开了。
  师:慢慢巡视,时而凑过去听听小朋友都在议论些什么。教师走到一个小组旁边,弯下腰加入了他们小组的讨论。
  生A说题目是画,所以猜是画。
  生B说书上画着一幅画,所以猜是画。
  生C表示赞同B的说法。
  生D说如果是真的水在流动,肯定是有声音的,现在走近水旁没有听到水的声音,肯定是一幅画,所以猜是画。教师认真地听完每位同学的发言后,微笑着点点头,离开了。
  看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教师示意停下,请小组选代表汇报交流。
  生:我们组毛思琪认为这则谜语边上挂着一幅画,因此说是画。陈子熙说题目是画,因此就猜是画。我认为,书上写着“人来鸟不惊”,如果是真的鸟,没等人走近,鸟就老早飞走了,而现在人来了,鸟也不飞走,肯定是画着的,所以猜是画。还有黄天宇说,春天过去了花还开着,说明花不是真的,是一幅画。
  师:你们小组讨论得很认真,还有哪一组要汇报?
  生:(马上又有一位小组代表站起来发言)远看山有色,就是远远看去山是有颜色的,近听水无声就是站在水边听不到水的声音,春去花还在,就是春天过去了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就是人来了鸟也不飞走。
  生:(马上反驳)她汇报的不是他们小组的意见,而是她自己一个人的意思。
  生:(另一位学生马上又接着说)她说的是这首诗的意思,不是我们讨论的问题。
  师:你们两位同学真了不起,会倾听,会思考。你们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带头为他们的精彩发言热烈鼓掌,其他小朋友也鼓起了掌。
  ……
  这是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环节,尽管还很稚嫩,但至少给我们以下几点反思:
  1、要相信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完全能扮演好这一角色。他们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他们有交流、评价的能力。我们教师完全可以提供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一宽松、和谐、民主的平台上,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共享学习成果。如,那两位提出质疑的学生,他们是具有何等强的学习力,他们已经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思考,能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2、毕竟是刚入学的七、八岁的孩子,一切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还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培养,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规范教育。这在小组学习的起始阶段里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发言、交流和倾听的礼貌教育。要培养学生清晰、连贯地讲话;文明有序地交流;认真、专注地倾听的良好习惯,以保证小组学习能够有序、有效地进行。
  3、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点拨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利于从学生学习习惯较差、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对教学目标 ,方法和过程实施有效控制,避免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放任自流,从而提高学习有效性。◆[2003-1-28]
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案 篇4  一、组织教学
  检查同学行为规范,稳定课堂学习秩序。
  二、导入新课
  1.复习语文知识:日记。(教师提问,启发同学用学过的语文知识回答问题。)
  2.出示日记画范样、板书课题。(教师配合动作与板书,用语言进行衔接,以有效地吸引同学的注意力。)
  三、讲授新课
  1.引导欣赏。
  ①这幅日记与我们通常所看到的日记有什么不同?(有形象、色彩、文字。)
  ②画面与文字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主要内容一致、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图文一体。)
  ③作者选择了生活中的什么事例进行表示?
  (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或较为特殊的事例。)
  2.赏析课中图例。
  请同学把课本翻至第14页。
  ①图例表示方法分析。
  有黑白、白底有色、有底色有色彩三种表示形式。
  ②图例是如何选择表示内容的?
  《钓鱼》,小作者选择了星期日与父亲在湖边钓鱼的活动内容,仅用下饵的瞬间,概括了活动过程。
  《帮妈妈做家务》,选择了整理家务中的扫地一事,小帮手手中的道具、屋里摆设反映了扫地的结果。
  3.日记画的特点。
  以画为主,文字叙述为辅,文画一体,相映成趣。
  4.日记画的方法与要求。
  方法:①选择利于自身表示的事和物;②合理分配画面与文字叙述的位置;③铅笔起稿;④草拟与画面相符的文字;⑤着色。
  要求:①注意文与画的整体关系;②画要形象鲜明、主次分明,能反映出事情发生的特定环境;③文字叙述言简意赅,与画面相呼应。
  (教师可结合上述方法和要求,作步骤演示,使同学更清楚地了解日记画的方法与要求。)
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案 篇5  课业类别:
  绘画创作课。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了解美术学习与语文知识的关系,了解日记画的特点。2.引导学生多侧面地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表现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3.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平衡发展。
  教学重点:
  典型事例的分析与表现方法;色彩、黑白关系的处理与空间层次的体现。
  教学难点:
  画面与文字的相互关系,画面的表现形式。
  教具准备:
  了解学生写作水平和日记的实际情况,收集学生的优秀日记画习作。
  学具准备:
  选择一篇自己认为较好的日记,彩色水笔、钢笔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行为规范,稳定课堂学习秩序。
  二、导入新课
  1.复习语文知识:
  日记。(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用学过的语文知识回答问题。)
  2.出示日记画范样、板书课题。(教师配合动作与板书,用语言进行衔接,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讲授新课
  1.引导欣赏。
  ①这幅日记与我们通常所看到的日记有什么不同?(有形象、色彩、文字。)
  ②画面与文字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主要内容一致、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图文一体。)
  ③作者选择了生活中的什么事例进行表现?
  (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或较为特殊的事例。)
  2.赏析课中图例。
  请学生把课本翻至第14页。
  ①图例表现方法分析。
  有黑白、白底有色、有底色有色彩三种表现形式。
  ②图例是如何选择表现内容的?
  《钓鱼》,小作者选择了星期日与父亲在湖边钓鱼的活动内容,仅用下饵的瞬间,概括了活动过程。
  《帮妈妈做家务》,选择了整理家务中的扫地一事,小帮手手中的道具、屋里陈设反映了扫地的结果。
  3.日记画的特点。
  以画为主,文字叙述为辅,文画一体,相映成趣。
  4.日记画的方法与要求。
  方法:
  ①选择利于自己表现的`事和物;②合理分配画面与文字叙述的位置;③铅笔起稿;④草拟与画面相符的文字;⑤着色。
  要求:
  ①注意文与画的整体关系;②画要形象鲜明、主次分明,能反映出事情发生的特定环境;③文字叙述言简意赅,与画面相呼应。
  (教师可结合上述方法和要求,作步骤演示,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日记画的方法与要求。)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
  根据自己的日记,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特点的形式完成一幅日记画(彩色、黑白均可)。要求事例典型,环境独特,语言冼练,构图饱满,主次分明,对比中有协调。
  辅导要点:
  ①合理分配位置(根据学生日记的特点进行辅导);
  ②主体形象的刻划(出示学生能够接受的人物画资料,供学生借鉴、参考);
  ③环境气氛的渲染(强调对比关系的运用);
  ④草拟文字(注意语句的连贯、通顺及与画面的关系);
  ⑤黑白对比方法(点、线、面的合理运用);
  ⑥色彩关系的运用;
  ⑦文字书写(要求规范,注明时间、作者、年龄)。
  五、小结
  优秀日记画讲评。
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案 篇6  《画》这篇课文是一年级学生学习的第一篇课文,学生入学才两个月,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与能力正在逐步培养的过程中。《画》这篇课文是一首谜语诗,谜底就是题目。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这首诗学生在幼儿园已背得滚瓜烂熟),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了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来完成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想猜谜语吗?
  生:想!
  师:下面,请你么留心听老师读一首谜语诗……谁来猜一猜,谜底是什么?
  生:(异口同声)画!
  师:(故作惊讶)你们为什么猜它是画,你的根据是什么呢?
  生:部分学生立即举起小手来,部分学生却呆住了,根据是什么,还从来没想过……
  师:先别急着说,慢慢想想看,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讨论,每位小朋友都要大胆说说自己的看法,小组长要把组内的意见向大家汇报一下。
  生:马上四人小组围在一起说开了。
  师:巡视一周听听各小组的讨论后,随之也在旁边参加其中一个小组的讨论。
  生a:题目是画,所以我猜是画;
  b:我看见书上的图是一幅画,所以我猜是画;
  c:表示赞同b的说法;
  d:我想如果是真的水在流动,肯定会有声音的,但是现在走近水的旁边也没有听见水的声音,所以我猜这是一幅画。
  认真地听完每个小朋友的发言后,我微笑着点点头,离开了。
  看着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我就示意大家停下,请各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
  生:经过交流,我们小组的叶国辉说,题目说是画,所以就是画。陈嘉俊说,这则谜语旁边挂着一幅画,说以谜底就是画。陈颖琪同学说春天过去了花还在,说明这花不是真的,所以是画。我也认为“人来鸟不惊”,如果是真的鸟,人来一定会飞走的,可是它人来也不惊,所以应该是一幅画。
  师:你们小组讨论得很认真,还有哪一组要汇报?
  生:(马上又有一位代表站起来发言)远看山有色,就是远远看去山是有颜色的,近听水无声,就是站在水旁边也听不到水的声音,春去花还在,就是春天过去了花还在开放;人来鸟不惊就是人来了鸟也不飞走。
  生:(马上反驳)她汇报的不是他们小组的意见,而是她自己的意思。
  生:(另一个学生马上又接着说)她说的是这首诗的意思,不是我们讨论的问题。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会倾听,会思考,能有自己的见解,你们真是学习的小主人。让我们给他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
  这是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环节,尽管还很稚嫩,可给我留下了几点反思:
  1、要相信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完全能扮演好这一角色。他们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他们有交流,评价的能力。我们教师完全可以提供一个平台给他们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在这一宽松、和谐、民主的平台上,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主动交流,主动合作,共享学习成果。比如那两位提出质疑的学生,他们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他们已经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思考,能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2、毕竟是刚入学的六岁孩子,一切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还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培养,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规范教育。这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起始阶段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发言、交流和倾听的礼貌教育,要培养学生清晰、连贯地讲话,文明有序地交流,认真、专注地倾听的良好习惯,以保证小组学习能够有序、有效地进行。
  3、 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点拨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利于从学生学习习惯较差、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对教学目标,方法和过程实施有效控制,避免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放任自流,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画》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上,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指导孩子初步了解课文,重点指导学生利用以前学习过的识字方法分类识记生字及说反义词的练习。虽然,在课前我对于教案已经烂熟于胸,但是在课上无论是我自身的教学,还是学生的课堂常规都出了一些问题。
  一、在课堂教学方面
  1、课前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
  在上个学习单元的《语文园地一》中,学生们就已经接触了反义词的概念,并在课上进行了说反义词的练习。在这节课上,我只是想将课后练习引入课堂教学,借助学生对五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反义词,然后顺学而导,让学生进行说反义词的拓展练习。因此,在课上,我试图让孩子直接找出课文中的三组反义词,认为这一教学环节只是引入练习的一个过渡,但怎么也没想到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环节,学生们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完整、正确找出课文中的反义词,甚至还有一个同学在课上随便地问出:“反义词是什么东西?”这样的情况,是我在备课过程中没有预期的,一时间我慌乱无策,没想到以前连练习都做过了,学生们说出了远比书上更难的反义词,没有办法只得重新引导学生回忆反义词的概念,然后又通过现场表演引导学生体会“近与远”、“来与去”、“有与无”之间的相反意思。在课后的认真反思中,我认为这样的情况其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是课上我引导学生从《语文园地一》中的题目说起,引导学生先理解反义词的概念,再让学生练习操作就可以了。由此,我想到自己在备课过程中,过于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而忽略了学生的学情,没有一个紧急的预案,才会被学生在课上弄得个措手不及,毫无防备。我想这就是新课标中反复强调是“教师是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2、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唱读的纠正:
  由于刚刚接手一年级的新班,对于一年级学生的朗读指导不清楚应该把握到何种程度,在以前的四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比较重视纠正学生的唱读现象,认为一年级的小学生只要将字音读准就好,唱读也属自然现象,所以没有及时纠正。在听过了指导教师的评课后,我认为自己对于学生的朗读要求过低,应在朗读上对学生加以规范和指导。
  二、在组织课堂方面
  在这次讲课过程中,我深切地感觉到自己的组织课学能力急需加强。不断地乱动、坐不住,站在讲台上的我,还要对其微笑提醒,真是感觉力不从心、很是着急,但在着急之余我也在分析其原因所在:
  1、课上对学生的即时性评价,仅停留在口头表扬阶段,实效性不强:
  在课上,看到有部分同学坐不住,甚至有说话的现象,我没有直接批评,而是从正面肯定了做得好的小组和个人,但评价的形式仅仅是口头评价,评价的语言仅仅是“现在某某小组做得好”,如此而已。当时也有的同学出于集体荣誉感也做好了,但是坚持的时间很短,不一会就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了。其实,对于本班的学生,我在课下也采用小组评比和发奖励贴纸的形式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评价和鼓励,只是有老师来听课,我认为在课上给学生们发贴纸会耽误教学时间,可能会完不成教学任务。但没想到,在课上反复提醒学生的课堂纪律及坐姿,指出个别学生的问题非但没有节省时间,反而因此延误了许多教学时间,没有良好的课堂秩序作保障,学生在课上学习得更加吃力,我讲起课来也觉得力不从心了。因此,我想,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即时性的评价以及评价形式多样化至关重要,无论几年级的教学都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心理特征出发。
  2、课堂常规体现在细微处:
  学生在课上打书、翻书不出声音,写字时桌椅不出声,这些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细节问题,但它们却是反映一个班级是否建立起了严格有序的课堂常规的一个评价标准。在课上,听到我们班的同学放书霹雳啪啦的声音,以及转身写字时掉转椅子的声音,我的心理说不出来的滋味。学生开学尽两个月的时间了,在这期间,我也曾专门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在深入地反思后,我想:对于学生的常规训练,绝非一次、两次地专项训练就可以初见成效的。“好习惯21天养成”,我想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也不应忽视这些细节,都说“细节决定成败”,课设计得再好,学生出现这样的常规问题,导致学生的状态显得特别的浮燥,也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总之,对于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我还有许多不足,还需要向身边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的教学经验及班级管理经验还有许多,今后需要不断地锤炼自己。
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案 篇7  课题         1、画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教 学目 标
  1、 认识11个生字,会写九个字。人士梁格偏旁部首和两个笔画。
  2、了解三组反义词。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重 点:练习朗读课文,认字。
  难 点: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
  教学仪器与媒体        投影仪、生字卡片。
  设计理念        通过反复诵读古诗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
  板 书设 计        课题    1 画  山   、水 、花、 鸟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内容        师  生  活  动        修改意见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三、 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四、认识字、写字
  五、实践活动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绘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首谜语诗,谁知道谜底?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谜语诗。
  1、多媒体课件展示山水画。
  2、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遍,并读给同桌听。
  2、理解诗句。
  3、猜谜:这是一首谜语诗,请大家猜猜谜底。(教师板书:画)
  4、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
  5、背诵诗文。
  1、 识字
  (1)读准字音。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2)记忆字形,小组讨论 :你认识哪写字。
  (3)认识两个偏旁。
  (4)进行拼字游戏。
  2、写字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导学生按笔顺书空。
  (2) 回家找谜语,开展谜语竟赛活动。        
  课题         1、画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
  教学目标
  1、会写5个生字,认识两个偏旁。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欢朗读古诗的情感。
  重点难点        练习朗读,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
  教学准备        一幅山水画;认字卡片及相关的课件。
  板书设计:                1、画远——   来——    白——— 高——    笑——      晚——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修改意见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诗句中的几组反义词
  三、指导书写
  四、举办猜谜竞赛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读句子,找生字朋友。
  3、指名背诵课文。
  1、解“远”和“近”。让学生看图,说说在“远处”,“谁在近处”。
  2、诗中另外几组反义词告诉学生“远”和“近”的意思相反交反义词。
  3、扩展练习,说反义词。
  4、 复习巩固。
  1、指导认读“儿”“、无”、“九”。
  2、观察“儿”“无”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在书上描红。
  4、学生练习书空,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5、展评。在规定的时间里,谁猜的多,并能说说是怎么猜的。就能算优胜。
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案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对照图画用自己地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懂得为什么说谜底是一幅画。
  2、学会“画、远、近、无、声、惊”七个生字,认识土字旁,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3、认识两个偏旁“辶”“忄”。了解文中出现的反义词(远-近,有-无,来-去)
  一、观察图画导入新课(课件)
  1、教师范读诗歌猜谜,出示挂图,并揭课题。
  a、上课之前,老师先让小朋友们猜个谜语,听仔细了(范读课文)
  b、学生动脑筋猜
  c、出示挂图(课件):好极了,就是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画》(板书课题)。
  2、仔细看这幅画,画上画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提出自学要求,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一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课文写的是一幅画呢?
  2、学生自读课文。
  3、指名试读,正音:色、近、惊
  三、对照图画,再读课文
  1、看看图画再读读课文,想一想,每一行主要说什么?
  2、指名交流(教师板书:山、水、花、鸟)
  3、请小朋友在这几个字下画上小圆圈,说明这首古诗主要写这些景色,课文主要写的景色,我们要读重音。
  四、讲读课文,理解诗意
  (一)讲读第一、二行
  1、看图说话:小朋友们,画多美啊,有山有水,用自己的话说说山怎么样,水又怎么样?
  2、想一想:我们平时出去玩,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得清吗?水从山上直往下流,如果我们在近处听,会听见什么声音啊?你能学一学吗?(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流水声)
  3、小结:这幅画画得太像了,把山和水都画得像真的一样,那么究竟是一幅图画,还是真正的山水景色呢?为什么?
  4、扮演诗人,远看山,近听水。
  a、指名扮演诗人,到教室后面看画中的山,问:现在你看这画中的山,有没有看到它的颜色?
  b、这就叫“远看山有色”
  c、教学生字“色”:读准字音;说说怎样记字型;说说色是什么意思?(颜色,课文指景色)
  d、指名扮演诗人,到画前听听流水:问,你听到流水的声音了吗?为什么?
  e、小结:因为是画,所以说听听——(水无声)
  f、教学远近:远近是一组反义词,说说怎样能记住这两个字;无声是什么意思;无的反义词是什么?
  g、教学声:强调字形,声的上面是“士”不是“土”。
  h、指导朗读第一、二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二)讲读第三、四行
  1、想一想,春天,许多花都怎么样了?可是课文里是怎么说的,为什么?
  2、要是鸟停在树枝上,人来到鸟的面前,鸟会怎么样呢?
  3、指名扮演诗人,走近画,做赶鸟的动作。问:有没有看到鸟儿飞走?课文是怎样说的?
  4、教学惊:说说你是怎样记住惊的?惊是什么意思?(吃惊、害怕)
  5、指导朗读第三、四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五、朗读全文
  六、资料城。
  1、课件准备“资料城”模块,学生朗读。
  2、学生阅读。
  3、学生汇报。
  七、说话训练,评价交流。
  1、资源准备:课件中的说话训练材料。
  2、学生思考交流。
  3、学生表达,教师评价。(鼓励为主)
  八、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一幅画,而且是一幅有山、有水、有花、有鸟的画呢!
  九、作业:
  在田字格中指导书写7个生字;画:先中间,后两边;声:强调上面是士;色:注意刀字头;远近:注意走字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字词,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2、指导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1、认读生字卡片(开火车)
  2、课堂作业本第一题
  3、形近字比较,组词
  远近京声
  运听惊色
  二、指导朗读和背诵课文,加深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课文写的是一幅画。
  2、指导朗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范读-指读-引读-齐读
  3、根据画面背诵课文
  a、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景色?
  b、课件(声画统一),试背-齐背-指背
  三、资料城。
  1、课件准备“资料城”模块,学生阅读。
  2、学生阅读、交流。
  3、学生汇报,师生评价。
  四、写话训练,评价交流。
  1、资源准备:课件中的写话训练材料。
  2、学生思考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评阅。
  4、展示优秀作品。
  五、作业指导
  1、写出这首诗的几对反义词:远——近、有——无、去——来
  2、默写课文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画》这首古诗的教学不同于高年级,重点是引导小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层次地读,在朗读中感知、感悟与品味。下面将我在《画》这篇课文的教学反思如下:
  1、读一读,初步感知
  揭示课题后,我出示画面,放配乐朗读录音,为学生创设情境,并结合录音朗读,指出读好古诗首要的是字音要读准,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味。接着我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种方法把课文读正确。学生或自己拼读,或同桌互读互查读音,或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再逐个拼读过关等形式进行自读尝试。随后我组织学生试读古诗并进行评议,在评议中纠正个别读错的字音。在学生的评议中我借机出示本课生字,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
  2、做一做,感悟诗境
  首先让学生看画面,我示范朗读,从而吸引学生的朗读兴趣在学生反复朗读后渐渐进入诗的意境时,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并根据个人的感悟作出相应的动作。如读到“远看”学生把手放在额前,仿佛眺望远处,“近看”则低头下看,“花还在”做花开的样子,“水无声”学生则自摆双手或与同桌对摆单手。这样学生在看图、听读、伴读、表演中不知不觉悟出诗境而且也能因熟读而成诵。
  3、演一演,拓展延伸
  学生会背诵之后,我又指图说“谁来当个小诗人,边表演边给这幅画面配上诗?”学生的情绪高涨,都想当小诗人体会做诗人的乐趣。于是我让学生各自作准备,进一步激发读、诵乐趣。最后学生们纷纷走上讲台,又是演又是背,演的尽情尽兴,背得韵味十足。
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远、看、近、听、春、还”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大致意思,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2.通过观察图画和学习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了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
  生:小朋友都好聪明,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教师给学生呈现媒体资源,引导学生先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
  ⑴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
  ⑵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
  ⑶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
  1.找朋友游戏,把本课的几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远、看、近、听、春、还”
  五、课外延伸,再现情境
  师:(充满激情地)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一幅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学生扩展背诗,激发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师: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案 篇10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生动曲折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被水彩笔弄脏了,伤心的玲玲在爸爸的启发下,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最后整幅画变得更加漂亮了。
  识字部分,我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等多种识字方式,让学生记忆生字。同时利用小组比赛的方式,巩固识字。学生整体掌握还不错。
  在本文中,玲玲的情感变化是线索,而爸爸富有哲理的话点明了整篇课文的主题,“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让学生能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这也是本文的难点。很多学生能够理解故事内容但是不能联系实际,不能举出相似的实际的生活例子。于是,我设计通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成语小故事来帮助孩子理解,让他们明白坏事有时候也可能是好事,引导学生要乐观面对一些问题。让小组进行讨论探究,说一说自己周围发生的类似的事情,加深他们对爸爸最后两句话的理解,明白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会变成好事的道理。
  这篇课文讲述的道理,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不仅是为了加深理解,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习亦是如此,不仅要学会,更要会用。
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案 篇11  【案例】
  我有幸应邀坐在一所山清水秀的小学校的教室里听课,这位老师是借班上课,上的是一年级的语文课──《画》。
  师:小朋友们生字认得很好,谁能把这首诗给大家朗读一下?
  生(一小男孩):我来读,远──看山有──色,近……
  (由于小男孩拿腔拿调,一字一顿,小朋友们一片窃笑,听课老师也忍俊不禁,就想看看上课老师怎么办了,只见这位老师一副认真倾听的模样,直到让那小男孩读完 。)
  师:不错,你很勇敢!你的声音很响亮,每个字读得都很准。
  (小男孩在老师的肯定、鼓励下坐下,从后面看,他坐得笔挺,我想小男孩一定很高兴,脸上可能洋溢着自豪。我在听课本上记下:鼓励固然重要,但学生读得这样差 ,应该指出不足。)
  课继续着,老师紧紧抓住朗读来教学,小组读,展示读,赛读,读了一遍又一遍,老师又以简笔画画了诗的内容,请小朋友到黑板前边做动作(远看。近听等动作)边读诗,这时,我又看见那小男孩高举的手臂,老师叫了他,他自信地走上讲台,出色地完成了动作,朗读也很到位。
  师:小朋友们,他读得怎样?
  生:很好!
  师:给他掌声!(师带头鼓掌)
  ……
  下课了,那小男孩急不可待地问:老师,下次还给我们上课吗?
  走出教室,我仿佛觉得山更清,水更绿。深深地吸了一口这山里扑面而来的清新的空气。评课时,我将“指出不足”的话划去,写下了“爱,是一种等待”。
  【反思】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生为本,这位老师能在孩子读得很差劲的情况下,肯定孩子字音读得准,鼓励他的勇气,是在极力呵护学生的自尊与信心,是在等待孩子的进步与成功。这让我想起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森塔尔到一所学校做过的一个实验。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来到一所学校,声称预测(其实是随机抽样)出了一批“未来杰出人才”,这些学生名单要求校方和班主任保密,8个月后,罗森塔尔来到这所学校复查验证,果然,这些学生都是学校出类拔萃的人物,而且有意思的是他们中一些原本成绩较差、表现不良的学生,现在也变成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罗森塔尔解释说,产生这样的结果有四个社会教育心理机制:(摘录其二)气氛:因班主任的期望而产生对学生情感上的支持,形成良好的氛围;鼓励:对学生的行为和反应,及时评价和鼓励。也就是说,教师感情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变化,他们对老师的关注心领神会,因而采取积极、合作的态度努力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于是,奇迹出现了。原来,爱,是一种氛围和意境,爱,更是一种等待!在我们平时教学中,有过多少次的简单与急躁!一些总也教不好的孩子多么令人苦恼!而这节课,让我在困惑与迷茫中看到一线希望。只要我们以爱为浆,等待为帆,相信每个孩子都会驶向属于自己的成功的彼岸!
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案 篇1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两个偏旁。
  2.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画导入新课
  (课件)
  1.教师范读诗歌猜谜,出示挂图,并揭课题。
  (1)上课之前,老师先让小朋友们猜个谜语,听仔细了(范读课文)
  (2)学生动脑筋猜
  (3).出示挂图(课件):好极了,就是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画》(板书课题)。
  2.仔细看这幅画,画上画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提出自学要求,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一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课文写的是一幅画呢?
  2.学生自读课文。
  3.指名试读,正音:色、近、惊
  三、对照图画,再读课文
  1.看看图画再读读课文,想一想,每一行主要说什么?
  2.指名交流(教师板书:山、水、花、鸟)
  3.请小朋友在这几个字下画上小圆圈,说明这首古诗主要写这些景色,课文主要写的景色,我们要读重音。
  四、讲读课文,理解诗意
  画教学设计教案精品
  (一)讲读第一、二行
  1.看图说话:小朋友们,画多美啊,有山有水,用自己的话说说山怎么样,水又怎么样?
  2.想一想:我们平时出去玩,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得清吗?水从山上直往下流,如果我们在近处听,会听见什么声音啊?你能学一学吗?(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流水声)
  3.小结:这幅画画得太像了,把山和水都画得像真的一样,那么究竟是一幅图画,还是真正的山水景色呢?为什么?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二)讲读第三、四行
  1.想一想,春天,许多花都怎么样了?可是课文里是怎么说的,为什么?
  2.要是鸟停在树枝上,人来到鸟的面前,鸟会怎么样呢?
  3.教学惊:说说你是怎样记住惊的?惊是什么意思?(吃惊、害怕)
  4.指导朗读第三、四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五、朗读全文
  六、指导书写
  1、出示人、火、文、六齐读
  2、老师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老师范写,学生认真看
  4、学生描红,练写
                         推荐阅读:
  • 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案(通用14篇)
  • 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案(通用17篇)
  • 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案(通用14篇)
  • 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案
  • 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秋天》教案(精选13篇)
  •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四季》(通用16篇)
  •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案(通用12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