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回复: 0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2 02:5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精选7篇)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篇1  第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原因
  2.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1.了解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原因
  2.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掌握结合事例分析的能力。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况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且自然资源依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2)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需求量大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多。
  2.我国在实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大型工程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天然气开发建设
  主干管道建设
  东部用户管网建设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例——西气东输工程
  (xx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xx年实现全线贯通)
  1.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
  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
  3.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全长4200千米。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主干管道输气规模设计为年输商品气120亿立方米。
  三、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如图5.2所示)
  ——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1)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拥有我国最大的城市群,能源消费量很大。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却是能源资源极度贫乏的地区,一次能源基本上全靠区外供给。
  (2)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新疆的能源资源非常丰富,仅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资源量就占全国天然气总资源量的22%。然而,新疆及其周边省区对能源的需求量都很小。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改变过分依赖煤炭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具有清洁能源优势的天然气比重。
  (1)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煤炭一直占到70%左右。
  (2)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带来的问题:
  ①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②造成我国酸雨影响范围大、危害严重(∵燃煤排入大气的大量二氧化硫)
  ③煤炭的堆放、燃烧的废渣都会造成环境污染
  ④长期以来北煤南运还给我国的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3)煤炭和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比较
  煤  炭 天然气
  优点 ①开采成本低②储存、运输方便③价格便宜 ①清洁②使用方便③燃烧效率高④比较价格低
  缺点
  ①使用不方便②燃烧效率低
  ③废气、废渣排放量大 ①开采、储运难度大②技术要求高③投资大、回收周期长
  思考
  1.从世界范围看,天然气的大规模开发晚于煤炭和石油,原因何在?
  点拨:从天然气的开采、储运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等方面思考。
  2.发达国家在大规模开发天然气之后,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稳步提高,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对环境的认识,煤炭的缺点逐渐明显,加之天然气清洁、使用方便、燃烧效率高、比较价格低等方面思考。
  3.xx年,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世界平均为23%,而我国只有2.7%。由此怎样看待我国天然气开发利用的前景?
  点拨:通过比较我国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可以预测我国天然气开发利用的前景广阔,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这是由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所决定的。
  (1)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
  总体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上天然气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四大气区。
  (2)开发利用现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北、华北地区一直是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主要基地。目前,这些地区的大部分主力油气田开采已到了中后期,陆续进入了产量全面递减阶段,增产难度大,导致东部地区油气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西部
  地区则成为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
  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并实施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使西部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活动:
  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我国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长期得不到充分勘探、开发的原因。
  1.西部地区天然气主要分布区的自然条件。
  点拨:西部天然气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鄂尔多斯高原等,气候干旱,人口较少,交通不便,给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
  点拨:相对来说,西部地区经济实力较弱,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天然气的勘探、开发。
  3.西部地区的技术力量。
  点拨:西部地区技术力量较弱,且缺乏作相应研究的配套设施,而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技术要求较高。
  4.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需求。
  点拨:西部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对能源的需求较少,形不成促使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市场动力。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况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2.我国在实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大型工程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例——西气东输工程
  1.基础:
  2.目标市场:
  3.主干管道:
  三、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篇2  一、遵循的教学理念是: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在于学生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地理学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的目的。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得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的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域进行的,自然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空前紧密。本节教材通过对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着重探讨了两大问题:1、为什么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从而揭示出资源跨区域调配深刻的内在原因及历史背景,确立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分析我国其他的若干跨区域资源调配工程作了必要的知识铺垫。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对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对教材的分解和对高三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天然气资源的特点,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和利用开发现状,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学会分析跨区域资源调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利用开发现状的分析,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学生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学生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通过活动设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我国东西部地区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运用全面、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对天然气跨区域调配工程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其工程建设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改善能源生产和利用结构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故重点确定为:①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②西气东输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西气东输工程仅仅是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一个缩影、个案,通过对其现状的分析,能够得到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所以难点确定为:①掌握西气东输工程实施原因的分析方法;②掌握工程建设评价思路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案例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分析、解剖案例,提取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维方法。其主要程序是:创设情景,导入正题——展示案例,直观感知——设疑问难,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班级交流,学习互补——总结评价,能力提高。该教学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将地理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1、教法:
  (1)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整合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的高密度、高效率、高质量。
  (3)以问题解决为线索,进行情境教学。
  (4)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
  (5)充分利用点拨教学法
  (6)采用近体性的教学原则
  2、学法:
  (1)通过自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体协作意识。
  (3)以图示为线索,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正题
  请大家看一组图片:(1)中国油气等资源分布图;(2)中国人口、城市分布图
  通过对初中区域地理相关知识的再现,引导学生对图片进行仔细地观察、比较,从整体直观感知我国人口、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的格局。在此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如下问题:我国资源、人口的这种分布现状,对经济发展将产生怎样的影响?面对如此格局,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认识到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以上教学由学生最熟悉的中国地理作为切入口,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新知的欲望,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的教学规律。
  2、展示案例,直观感知
  播放西气东输工程的资料片。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地展示案例,尽可能地渲染出案例所描述的氛围,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案例情景之中,从而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分析与探究案例做好准备。
  3、设疑问难,自主探究
  出示图片:世界和中国能源消费构成(2019)
  设问:目前我国能源消费比例最大的能源是什么?为何?在学生认真读图思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绝对优势,达到71.6%,进而通过学生自学,不难得出如下三点原因:①我国是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储量占世界前列;②煤炭的开采成本低;③煤炭储存、运输方便、价格便宜。
  质疑:既然煤炭作为能源,具有这么多的优势,为什么我国政府还计划把天然气开发和利用作为21世纪能源结构优化和石油工业产业升级的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正反两个方面深入比较煤炭、天然气资源在开采、运输、使用方面的优缺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探究:如何大力开发我国的天然气资源
  出示“天然气资源分布图”:在归纳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上天然气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四大气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与合作,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我国东西部地区天然气资源发展的前景:①东部主力油气田陆续进入了产量全面递减阶段,增产难度大;②西部地区成为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进而深刻理解“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
  再次质疑:我国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为什么长期得不到充分的勘探开发?使学生从西部地区天然气田分布的自然条件、经济能力、技术力量及能源消费需求多个角度总结西部油气开发的限制性因素。
  激疑:因为西部油气开发面临的困难,我们就眼睁睁地看着丰富的天然气沉睡在地下,而东部地区则饱受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的困扰吗?我们该怎么办?在前面剖析了能源结构调整及重点分析了我国油气开发的战略重点转移的基础上学生自然而然的提出“西气东输”的策略。
  立即追问:“西气东输”是否可行?提供“我国东部、中西部地区能源生产、消费占全国的比例图”,从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的角度印证“西气东输”的可行性。
  以上教学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开始,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反复质疑,诱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教师在活动中及时点拨,适时提供材料对学生的观点加以验证,注重生生、师生互动,并加强个别化指导,真正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4、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从经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经济影响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讨论“西气东输”工程对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列表总结。
  以上教学旨在为每个学生提供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的机会,有利于挖掘群体的潜能,培养合作的精神,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空间。
  5、班级交流,学习互补
  出示西气价格图片,提供资料讨论是否应该提高天然气的价格,以促进西部的发展。通过小组之间的辩论,得出结论:提高价格只是一时一方之利,而西气东输不仅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即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东部发展和西部发展的双赢。
  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的能源,有利于东部地区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但是否说明“西气东输”工程有百利而无一害呢?
  通过以上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观、资源观、发展观和人地协调观,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辨证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6、总结评价,能力提高
  “西气东输工程”是我国“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我国还有哪些大型资源跨区域的调配工程和项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或角度了解这些工程或项目?
  1、从报刊、网络等媒体收集南北方水资源的分布和用水资料,分析南水北调的原因,应用本节课学到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过程评价该工程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从报刊、网络等媒体收集我国东西部地区电力资源相关资料,分析西电东送的原因,应用本节课学到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过程评价该工程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评价的重点不在于对教材案例的重现,而在于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地理基本原理来解决新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学生评价的时候,引入新的案例来进行,这样的考查,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是否能够真正达到课标的要求,是教学中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较好的形式。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篇3  使学生熟悉有关西气东输的具体知识,同时明确管道运输作为一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共性及其特殊性,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
  [板书] 一.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1.原因:
  2.项目: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北煤南运
  二、西气东输:组成、起点、终点、经过地区。
  “西气
  东输”
  的原因
  [视频播放] 西气东输工程资料片(关于原因)
  [出示图片] 图片1“我国东西部地区能源生产、消费占全国的比例图”、,图片2“天然气资源分布图”、图片3“中国能源消费构成”,图片4“煤炭、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比较图”
  [小组分内容合作探究]
  (1)结合图片1、2,讨论: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什么?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第一组学生完成)
  说教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的最后一章的第一节,和后一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一起说明了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必修三是高中地理必修的总结。必修一主要是自然地理,必修二主要是人文地理,必修三为区域地理,每个区域都是自然和人文的综合体。对一个区域的认识和开发,必须要有相应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理论知识。而本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又是必修三的总结。要实施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必须要对相应区域的社会、经济、生态的建设和发展知识做了解。学生以前所学的自然、人文知识及区域知识,在这一节中能得到综合的应用,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而能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在必修三中有一条主线,就是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目的就是为了协调区域发展,是我国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课标理解
  “新课标”: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资源是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总量丰富,种类齐全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使得我国资源空间分布很不平衡。不论是地表资源还是地下资源,在区域分布上都存在着相对富集和相对贫乏的现象。这种资源的整体性分布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却普遍面临着资源短缺、能源匮乏的困境;西部广大地区资源丰富,却因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和技术落后而得不到大规模的合理开发,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更好地利用我国现有的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先后制定了若干跨区域资源调配方案,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晋煤外运等。
  这一“课标”的制定完全符合我国的国情,也是我国今后区域发展的主导方向。因此,我认为应该通过两步来实现这一课标:首先通过对西气东输这一案例进行剖析、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其次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归纳、总结,掌握普遍的规律性原理,能宏观分析我国其他的资源跨区域调配方案。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分析资源跨区域调整的必然性
  ②理解西气东输的三方面原因
  ③了解西气东输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④通过对西气东输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我国其他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工程的方法。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合作学习的能力,获取信息、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创设自主和合作相结合的探究氛围,使学生掌握运用地理信息,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
  (3)德育目标
  ①学会与人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②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与发展观。
  4.教学重点、难点
  ①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② 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要意义。
  ③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影响的分析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介绍的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理论性较强。涉及区域的相关内容,学习时要联系区域的相关知识及西气东输工程。西气东输工程东西几乎跨越了我国的整个大陆,涉及的省区多、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从西到东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准备在学习本节前,先让学生复习初中的我国新疆的相关知识,尤其是新疆的资源优势及经济状况,以及我国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及资源状况。本节内容与现实经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先自主的探究问题,通过观察图像、收集资料、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过程,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知识的内涵。
  必修三最大的特色就是利用了大量的案例,我们应采用案例教学法组织学生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和典型化,由特殊归纳一般,通过案例理解普遍的规律性原理。
  教学过程分三个阶段:个人体验——小组讨论——指导分析。个人体验就是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自主的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解决问题。小组讨论就是把学生分成几组,组织学生充分讨论问题,发表各自的观点,引导他们学会合作交流。指导分析就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一起通过对比分析、延伸分析等方法,对整个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最终得到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一般的方法及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达到课标要求。
  三、说教学过程
  主要的教学思路设计如下:
  一、导入的设计
  [提问] 同学们,知不知道现在家里做饭用的燃气是什么吗?(天然气)
  这些天然气来自哪里?(我们新疆)
  那把天然气从我们新疆输送到长江三角洲的工程叫什么?(西气东输)
  [追问] 西气东输是我国四大工程之一,其他三个工程是什么?
  (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
  [提问] 四大工程中有三个工程涉及的都是资源的怎样利用?(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讲述] 我国为什么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这种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又会给区域带来什么影响?今天,我们就以西气东输为例来分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入手,一步步导出本节课的主题,不仅能让学生感到非常自然,也能让学生感到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生活是如此紧密,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西气东输原因”学习的设计
  [读图] 课本P88,图5.1 “西气东输线路示意”图
  [提问] ①西气东输的起点和终点在哪?
  ②西气东输的运输方式是什么?
  ③沿途经过哪几个省级行政区和省级行政中心?
  ④沿途经过哪些地形区?
  ⑤沿途的景观变化如何?这种变化属于哪种地带性分异规律?
  ⑥沿途有哪些生态问题?
  (① 主管道: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上海,全长4200千米。
  ② 管道运输的优点:运具和运线合二为一,运量大,连续性好,昼夜不停。
  ③ 沿途经过的省级行政区:
  属于西部经济带:新疆、甘肃、宁夏、陕西
  属于中部经济带:山西、河南、安徽
  属于动部经济带:江苏、上海
  经过的省级行政中心:郑州、南京、上海
  ④ 经过的地形区: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⑤ 自西向东水分逐渐减少,自然景观出现有规律的经度地带性变化,从森林景观——草原景观——荒漠景观的变化。
  ⑥ 途中的生态问题:西段大致和古代的丝绸之路相接近,存在荒漠化问题;黄土高原区有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西气东输路线示意”图,复习了有关区域地理的知识,让学生对西气东输工程有一概况,为后面的教学作好知识铺垫。让学生知道,西气东输工程连接了我国东中西三个大经济带,这必将给我国三大经济带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讨论]我国为什么要进行西气东输?
  (每组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派一名代表阐述本组的观点。教师根据每组的观点,作出适当的评价,以肯定为主。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对西气东输的原因作适当的讲解。)
  原因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展示]
  [展示] 图5.2“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能源生产、消费占全国的比例”
  原因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展示]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比较
  [讲述] 通过比较很明显,我国以煤炭为主(69%),天然气站占有量很小(2.7%)。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给我国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展示]
  [讲述] 而天然气是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
  [展示] 天然气的常识
  [讲述] 那我国为什么一开始不开发天然气,而大量使用了煤炭呢?
  [展示] 比较煤炭和天然气的优缺点
  [讨论] P90“思考”题
  [讲述] 我国一开始没有大规模使用天然气主要原因是天然气开采、贮运的技术难度大,而且成本高;而煤炭开采成本低,贮存、运输方便。而现在由于我国科技的发展及对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天然气的使用量得到大规模的提升。
  原因3: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展示] 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篇4  一、遵循的教学理念是: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在于学生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地理学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的目的。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得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的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域进行的,自然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空前紧密。本节教材通过对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着重探讨了两大问题:1、为什么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从而揭示出资源跨区域调配深刻的内在原因及历史背景,确立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分析我国其他的若干跨区域资源调配工程作了必要的知识铺垫。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对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对教材的分解和对高三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天然气资源的特点,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和利用开发现状,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学会分析跨区域资源调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利用开发现状的分析,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学生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学生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通过活动设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我国东西部地区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运用全面、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对天然气跨区域调配工程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其工程建设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改善能源生产和利用结构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故重点确定为:①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②西气东输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西气东输工程仅仅是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一个缩影、个案,通过对其现状的分析,能够得到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所以难点确定为:①掌握西气东输工程实施原因的分析方法;②掌握工程建设评价思路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案例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分析、解剖案例,提取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维方法。其主要程序是:创设情景,导入正题——展示案例,直观感知——设疑问难,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班级交流,学习互补——总结评价,能力提高。该教学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将地理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1、教法:
  (1)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整合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的高密度、高效率、高质量。
  (3)以问题解决为线索,进行情境教学。
  (4)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
  (5)充分利用点拨教学法
  (6)采用近体性的教学原则
  2、学法:
  (1)通过自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体协作意识。
  (3)以图示为线索,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正题
  请大家看一组图片:(1)中国油气等资源分布图;(2)中国人口、城市分布图
  通过对初中区域地理相关知识的再现,引导学生对图片进行仔细地观察、比较,从整体直观感知我国人口、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的格局。在此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如下问题:我国资源、人口的这种分布现状,对经济发展将产生怎样的影响?面对如此格局,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认识到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以上教学由学生最熟悉的中国地理作为切入口,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新知的欲望,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的教学规律。
  2、展示案例,直观感知
  播放西气东输工程的资料片。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地展示案例,尽可能地渲染出案例所描述的氛围,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案例情景之中,从而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分析与探究案例做好准备。
  3、设疑问难,自主探究
  出示图片:世界和中国能源消费构成()
  设问:目前我国能源消费比例最大的能源是什么?为何?在学生认真读图思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绝对优势,达到71.6%,进而通过学生自学,不难得出如下三点原因:①我国是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储量占世界前列;②煤炭的开采成本低;③煤炭储存、运输方便、价格便宜。
  质疑:既然煤炭作为能源,具有这么多的优势,为什么我国政府还计划把天然气开发和利用作为21世纪能源结构优化和石油工业产业升级的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正反两个方面深入比较煤炭、天然气资源在开采、运输、使用方面的优缺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探究:如何大力开发我国的天然气资源
  出示“天然气资源分布图”:在归纳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上天然气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四大气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与合作,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我国东西部地区天然气资源发展的前景:①东部主力油气田陆续进入了产量全面递减阶段,增产难度大;②西部地区成为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进而深刻理解“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
  再次质疑:我国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为什么长期得不到充分的勘探开发?使学生从西部地区天然气田分布的自然条件、经济能力、技术力量及能源消费需求多个角度总结西部油气开发的限制性因素。
  激疑:因为西部油气开发面临的困难,我们就眼睁睁地看着丰富的天然气沉睡在地下,而东部地区则饱受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的困扰吗?我们该怎么办?在前面剖析了能源结构调整及重点分析了我国油气开发的战略重点转移的基础上学生自然而然的提出“西气东输”的策略。
  立即追问:“西气东输”是否可行?提供“我国东部、中西部地区能源生产、消费占全国的比例图”,从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的角度印证“西气东输”的可行性。
  以上教学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开始,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反复质疑,诱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教师在活动中及时点拨,适时提供材料对学生的观点加以验证,注重生生、师生互动,并加强个别化指导,真正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4、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从经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经济影响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讨论“西气东输”工程对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列表总结。
  以上教学旨在为每个学生提供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的机会,有利于挖掘群体的潜能,培养合作的精神,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空间。
  5、班级交流,学习互补
  出示西气价格图片,提供资料讨论是否应该提高天然气的价格,以促进西部的发展。通过小组之间的辩论,得出结论:提高价格只是一时一方之利,而西气东输不仅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即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东部发展和西部发展的双赢。
  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的能源,有利于东部地区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但是否说明“西气东输”工程有百利而无一害呢?
  通过以上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观、资源观、发展观和人地协调观,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辨证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6、总结评价,能力提高
  “西气东输工程”是我国“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我国还有哪些大型资源跨区域的调配工程和项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或角度了解这些工程或项目?
  1、从报刊、网络等媒体收集南北方水资源的分布和用水资料,分析南水北调的原因,应用本节课学到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过程评价该工程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从报刊、网络等媒体收集我国东西部地区电力资源相关资料,分析西电东送的原因,应用本节课学到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过程评价该工程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评价的重点不在于对教材案例的重现,而在于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地理基本原理来解决新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学生评价的时候,引入新的案例来进行,这样的考查,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是否能够真正达到课标的要求,是教学中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较好的形式。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篇5  【教学思想设计】
  主体地理思想——资源跨区域调配属于国土整治范畴,对一个地区进行国土整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设计理念】
  本课基于先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点事件的“现场”,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标分析】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这条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实例,分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利、弊两个方面,也就是必须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观点的教育。
  【教材分析】
  “必修Ⅰ”和“必修Ⅱ”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必修Ⅲ”则是在上述基础上,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必修Ⅲ”第一章是《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其中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是在前三节基础上的递进、深化。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第一部分的内容较少且比较简单,所以与第二部分合并在第一课时中。第二部分又有“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四个模块。根据与学生生活的贴切程度和参考鲁教、人教版教材,本节课创造性利用教材,选取“西气东输”为例子,让学生认识到,资源跨区域调配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调出区或调入区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还关注对资源调配中所涉及的有关区域的影响。
  【学情分析】
  从知识掌握程度看,一方面学生已学习了我国资源分布状况、我国区域经济状况等知识,对我国资源的调配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学生虽通过不同渠道对西气东输工程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此工程的认识尚不够系统和深入。
  从心里特点看,高中学生思维活跃,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合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天然气资源的特点及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必要性和实施路线;学会分析跨区域调配与区域经济、环境、社会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分析,培养地理思维能力;通过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通过活动设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我国东西部地区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天然气跨区域调配工程的了解,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同时使学生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观点,以及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说明“西气东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以“西气东输”为例,学会分析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方法。
  (根据课标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学会分析其他资源跨区域调配,属于知识的迁移。此前提是学生必须通过“西气东输”的案例的真正消化理解,才能掌握分析方法,达到学以致用,因此定为难点)
  【教学策略】
  资料分析、案例探究与问题讨论,讲授、解释与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提供西气东输的相关资料;(2)指导学生进行准备工作;(3)教学材料准备和课件制作。
  学生准备: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去了解有关西气东输的背景资料,如目前的工程状况以及该工程对调出区调入区的影响等。课前进行预习,填写导学案。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视频引入] 西气东输工程资料片(关于广西)
  [教师讲述] 西气东输已经进入广西,在以后的生活里,我们将会深切感受到这种国家大型工程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这种大型工程就叫做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并且以西气东输为例。
  [目标展示] 观看视频
  [教师提问] 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有哪些?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出示图片] 教材27页,图1-22“我国西气东输路线布局示意”
  [合作探究]结合我国行政区图,找出西气东输的起点、终点、途经行政区、所经地形和所穿河流。
  [教师归纳] 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客观评价,并对阐述不清的问题及时引导、点拨并板书。
  思考并回答问题
  阅读图文,并从中提取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结合中国行政区图、地形图以及“影响交通运输的因素”的原理,小组合作,进行案例分析,并作汇报。
  “西气
  东输”概况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2.知道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3.知道耕地、草地、林地三种最主要的土地类型的分布,以及它们内部的地区差异和特点。
  4.记住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了解其特点。
  5.使学生形成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正确的资源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3.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土地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学生齐唱环保之歌《我爱您,妈妈》“我悄悄献上一束鲜花,献给您亲爱的妈妈,感谢您给我生命,您把我从小养大,妈妈啊,我爱您亲爱的妈妈……”
  (师问)歌中的“妈妈”指的是谁?
  (生答)歌中的“妈妈”指的是养育我们的土地。
  教师总结:土地,它给人类提供了山川、万物、衣食、财富;过去的一切得益于它,它更影响着人类的未来。这就是土地,这就是土地资源。
  二、新课教学
  (一)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
  教师:多媒体出示耕地、草地、林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永久积雪和冰川、戈壁的景观图。
  学生:讨论这些景观图中土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差异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山区--林地;高原──草地;平原──耕地:城市──建筑用地。
  教师:由于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差异,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径也就不同,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我们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是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承转)我们身为中华儿女,祖国的土地资源有何特点呢?
  中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国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
  (屏幕显示)教材P68图3.9《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
  (师问)这些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什么特点呢?
  (生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
  (师问)我国土地资源如此丰富、齐全,对我们来说是有利条件还是不利条件呢?
  (生答)有利。
  教师总结:如此丰富和类型齐全的土地资源,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请大家观察各类土地所占比例,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教师总结:咱们十分需要的耕地、林地比重小,咱们不需要的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这样的土地构成结构合理吗?
  大家请看我国人均耕地状况。屏幕显示图3.8《中国人均农业用地面积与世界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人均耕地很少。
  (二)地区分布不均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3.9《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
  学生:结合此图并联系所学的有关知识完成课本P71“活动2”的填表格练习,明确土地资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造成这种分布差异的原因。
  耕地--气候湿热,地形平坦。
  林地--降水较多,山地地区。
  草地--降水较少。
  难以利用土地--气候恶劣,干、寒。
  (师问)我国季风区面积约占全国的一半,却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耕地和林地,是我国农、林、渔业的主要分布区,而且土地的利用程度高。草地、难利用的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内陆地区,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较低,未利用土地分布较广。分布不均是我国土地资源的又一特点。大家想一想,这是优势还是劣势呢?
  (生答)劣势。
  大家知道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湿润及半湿润地区,结合图3.10,你能说出水田和旱地分别位于哪个地区吗?
  (生答)水田--湿润区;旱地--半湿润区
  教师提问:下面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
  (1)水田和旱地的分布大致以什么地方为界?
  秦岭-淮河一线。
  (2)大致与哪条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相一致?
  800mm.
  (3)造成我国耕地南北差异的成因是什么?
  南方降水多,属湿润区;北方降水少,属半湿润区。即气候差异(降水差异)造成了农作物品种的差异。
  (承转)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如果合理利用,能够供人们永续利用;如果利用不当,会出现什么问题呢?(生产能力会下降,甚至完全丧失。)
  (三)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读图3.11《土地资源遭到破坏》中的漫画:
  第一幅图:人口增长,非农业用地增加,造成耕地减少→加剧人与耕地的矛盾。
  第二幅图: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荒漠化加速。
  第三幅图:由于人类滥伐森林,加剧了水土流失。
  第四幅图:人们不当排放造成土地的污染。
  教师总结:土地是立国之本,对于我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尤为重要,但是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却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加剧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危机。我国仅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1%的人口,这既令人自豪,又是一种压力。因此,我国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学生:阅读课本P72图3.12,明确我国已经实施的土地保护措施,完成P74“活动3”,
  三、课堂小结
  我们知道了我国土地资源有总量丰富、类型齐全的优势;又了解了其人均占有量小、比例不尽合理、分布不均及各类土地资源破坏严重的劣势。因此大家一定要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保护土地资源。
  四、课外活动:实践探究 拓展延伸
  调查实践:
  l.在我们学校周围,往日碧绿的田野已烟消云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排排的厂房,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短文,在全班办一期“保护家乡的土地”的宣传栏。
  2.调查当地土地的主要利用类型和状况,是否有破坏土地资源的现象,采用了哪些保护措施。
  课后习题
  在我们学校周围,往日碧绿的田野已烟消云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排排的厂房,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短文,在全班办一期“保护家乡的土地”的`宣传栏。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篇7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理解不同区域资源的差异(结构、数量方面)和经济的差异是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2. 掌握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简要说明东线、中线和西,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线工程的主要特点。
  3. 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作用及在此过程中须注意的诸如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影响。
  【学习重点】:
  1.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简要说明东线、中线和西线工程的主要特点。
  2.南水北调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
  1.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1).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      位。,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2).地域上,我国水资源分布却存在明显的        性,     多     少, 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方面,东南沿海为丰水带,秦岭—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为多水带,华北、东北大部分为过渡带,西北及青藏的一部分为少水或缺水带。
  3)。时间上,我国水资源分布也存在明显的        性,     多     少。
  4).中国水能资源的空间分布以       流域和西南诸河为主。
  2.为什么说长江在地理条件上有利于兴建引水到北方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1)
  (2)
  (3)
  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
  1) 西线工程:在最高一级的          上,地势高于西北和华北地区,可以     供水,但因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     和        部分地区供水。
  2) 中线工程:从            通过,从长江中游        水库和     库区引水,可自,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流供水给          大部分地区(北京和天津等) 。
  3) 东线工程:位于          东部,在黄河以南因地势             ,需           ,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
  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1、积极意义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东线,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工程为例)
  1)      长江径流量减少,特别是枯水季节,长江径流量减少以后,海水将会       ,引起河口地区盐度        ,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2)      径流量减少有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            。
  3)      调水对江淮沿线地区的            的生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4)      由于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天然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容易发生              。
  5)      由于东线工程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               。
  补充: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路    线
  输出地
  输入地
  南水
  北调
  水泵,大运河
  东线:扬州             天津(华北)
  修运河
  中线:三峡,丹江口水库          郑州、石家庄、北京(华北)
  隧道
  西线: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
  黄河上游(西北)
  (1)减轻洪涝灾害
  (2)长江口盐度升高,水质变差
  (1)解决北方缺水问题
  (2)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西气
  东输
  管道
  塔里木盆地           上海
  (1)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2)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
  (1)缓解能源紧张状况
  (2)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生态环境
  西
  电
  东
  送
  火电
  北线:山西、内蒙            华北      
  黄河上游     水电  (京津唐)
  三    峡  水电
  中线:长江上游        华中(沪宁杭)
  珠江上中游  水电
  南线:贵州、云南          华南
  火电  ( 珠三角)
  【课堂练习】:
  1、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规律是               (   ,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
  a 东南多、西北少          b 东南少、西北多
  c 夏秋多、冬春少          d 夏秋少、冬春多
  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     )
  a 南起江苏扬州的江都      ,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b 将长江水最终调至黄河流域
  c 均可利用京杭大,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运河输送     d 输水线路跨越五大水系
  3、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方案,需要逐级提升水位,主要原因是 (     )
  a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用水量大[来源:师哈哈网]
  b 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比华北平原高[来源:z||]
  c东线方案南段地势总体上是北高南低
  d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低于海河平原
  4、南水北调工程全部竣工后,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是        (     )
  ① 长江下游水量减少,其通航能力会大大降低
  ②,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基本解决北方的缺水问题
  ③ 南方与北方的生态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④ 彻底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涝问题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5.读我国“西气东输”主干管线工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读图选择
  ①.“西气东输”管道线路的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
  a.地形  b.人口分布 c.城市分布 d.交通线路
  ②.“西气东输”管道经过煤炭丰富的陕晋,其主要目的是(   )
  a.解决该地区供能不足的矛盾
  b.调整该地区产业结构
  c.该地区煤气产量大,气源多
  d.改善该地区城市大气质量
  ③.有关西气东输工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能积极地推动x疆及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b.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并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c.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的矛盾
  d.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沿管线各自然带大致呈垂直地带性分布
  (2) 我国西气东输主干道途经的地区,属于我国能源最大的输出省(市)是   _____          ,属于我国能源最大的输入省(市)是           。
                         推荐阅读:
  •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通用4篇)
  •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 高中地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说课材料
  •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导学案
  • 高中地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说课材料
  • 第四章 旅游与区域发展(通用2篇)
  • 区域游戏教案
  • 区域活动教案
  • 区域教案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精选7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