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回复: 0

平 面 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2 02: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平 面 镜(精选17篇)
平 面 镜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虚像的概念,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2.初步学习用光路图研究几何光学的成像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以及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运用对称法确定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镜子成像的现象引出平面镜成像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再从光的反射定律出发,借助于作图分析发光点怎样成虚像,并扩展到物体怎样成虚像.最后加强了联系实际,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平面镜的例子.并介绍了平面镜在潜望镜上的应用.讲好本节课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虚像概念的建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法建议
  1.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作为探究性实验进行教学.
  2.进行必要的实验指导:
  1)尽可能选薄一些的玻璃,否则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证竖直设置,两只蜡烛大小应一样并竖直放置以方便观察和研究.
  3)怎样判定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如图5-3-1,手移动b,当看见b与a的像变成一只点燃的蜡烛,从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这时,用笔贴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们与纸的接触线,得到两个小圆.这两个小圆的圆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渗透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课本从发光点s的像推论物体的像,教学中还可把物体的像区分为发光物体的像和发光物体的像,并在教学中说明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4.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借助光路图分析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总结得出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一对、小蜡烛一只、大蜡烛一只;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支架一幅,方格纸一张,同样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对、刻度尺一把.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镜子引入课题
  课前要求学生在家中分别在大面镜前和小面镜前观察自己的像,提出平面镜成像的概念,并提出问题:
  1)     人或物体在镜中的像的形状、大小跟原物一样吗?
  2)     人或物体在镜前移动时,镜中的像怎样移动?
  3)     镜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样呈现在光屏上?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议论和回答,引出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方法2:在教室前悬挂一大一小两面镜子(悬挂的角度尽可能是同学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像),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再准备几面镜子,让学生从前传到后,观察自己的像并与前面两面镜中的像相比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二、             新课教学
  1.平面镜成像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用的镜子是平面镜,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具体地说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探究指导:要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虽然可以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像,但如果在平面镜后面仿制一块光屏(白纸),屏上不会呈现物体的像,因此我们无法用尺子去测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你选用什么样的“平面镜”?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物到镜面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4)如何比较物像的大小、形状的关系?
  5)怎样观察物与像的左右关系?
  6)怎样通过实验判定像的大小与物到镜的距离是否有关?
  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交流分析归纳得出探究结果:
  1)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__________.
  5)当物体远离或靠近平面镜移动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像
  方法1:从平面镜成像原理出发
  让学生结合课本70页图5-1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发光点s射向平面镜的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指出镜平面镜发射出来的光线是发散的,不会相交.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人们习惯的认为看见的东西都在前方,会觉得反射光像是从前方镜中的像点射来的.实际上镜中并没有光直接到达.这说明虚像点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的.
  老师演示:(用摄像机代替学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点燃的蜡烛放在平板玻璃前,通过玻璃观察观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认为接收到像,移动摄像机的镜头绕过玻璃直接对准光屏,光屏上并无像存在.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分别尝试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学生对平面镜成虚像产生强烈印象.然后通过对平面镜成像光路图的研究,讨论两个问题:(1)到达观察者眼睛的光是从何处反射来的?(2)像点是怎样形成的?教学中,学生比较能接收像点实际上不存在的观点,但他们感到困惑的是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感觉,因而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可告诉学生,人们的这个认识的由来是根据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事实.
  3.平面镜的应用
  平面镜的应用比较广泛,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了解平面镜的应用.除课本上提到的,可以让学生列举还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平面镜,并结合每种情况,分析平面镜起什么作用.
  三、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水中燃烧着蜡烛
  在桌子上放两摞书,象图5-3-13中那样把一块玻璃直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蜡烛(为了便于移动它,你可以把蜡烛尾部烧熔;然后把蜡烛粘在一个旧瓶盖里).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
  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如图5-3-14
平 面 镜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成像的特点和虚像的概念,知道的应用.
  2.初步学习用光路图研究几何光学的成像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成像特点的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以及归纳得出成像特点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根据成像特点,运用对称法确定物体在中所成的像,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镜子成像的现象引出成像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归纳出成像的规律.再从光的反射定律出发,借助于作图分析发光点怎样成虚像,并扩展到物体怎样成虚像.最后加强了联系实际,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的例子.并介绍了在潜望镜上的应用.讲好本节课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做好实验,成像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虚像概念的建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法建议
  1.研究成像特点的实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作为探究性实验进行教学.
  2.进行必要的实验指导:
  1)尽可能选薄一些的玻璃,否则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证竖直设置,两只蜡烛大小应一样并竖直放置以方便观察和研究.
  3)怎样判定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如图5-3-1,手移动B,当看见B与A的像变成一只点燃的蜡烛,从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这时,用笔贴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们与纸的接触线,得到两个小圆.这两个小圆的圆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渗透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课本从发光点S的像推论物体的像,教学中还可把物体的像区分为发光物体的像和发光物体的像,并在教学中说明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4.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借助光路图分析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总结得出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一对、小蜡烛一只、大蜡烛一只;一面,平板玻璃一块,支架一幅,方格纸一张,同样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对、刻度尺一把.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镜子引入课题
  课前要求学生在家中分别在大面镜前和小面镜前观察自己的像,提出成像的概念,并提出问题:
  1)     人或物体在镜中的像的形状、大小跟原物一样吗?
  2)     人或物体在镜前移动时,镜中的像怎样移动?
  3)     镜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样呈现在光屏上?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议论和回答,引出研究成像特点的实验.
  方法2:在教室前悬挂一大一小两面镜子(悬挂的角度尽可能是同学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像),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再准备几面镜子,让学生从前传到后,观察自己的像并与前面两面镜中的像相比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二、             新课教学
  1.成像特点
  探究成像特点
  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用的镜子是,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具体地说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探究指导:要探究成像特点,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虽然可以看到物体在里的像,但如果在后面仿制一块光屏(白纸),屏上不会呈现物体的像,因此我们无法用尺子去测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你选用什么样的?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物到镜面的距离与像到的距离关系?
  4)如何比较物像的大小、形状的关系?
  5)怎样观察物与像的左右关系?
  6)怎样通过实验判定像的大小与物到镜的距离是否有关?
  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交流分析归纳得出探究结果:
  1)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的距离与到的距离关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__________.
  5)当物体远离或靠近移动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像
  方法1:从成像原理出发
  让学生结合课本70页图5-1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发光点S射向的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指出镜发射出来的光线是发散的,不会相交.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人们习惯的认为看见的东西都在前方,会觉得反射光像是从前方镜中的像点射来的.实际上镜中并没有光直接到达.这说明虚像点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的.
  老师演示:(用摄像机代替学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点燃的蜡烛放在平板玻璃前,通过玻璃观察观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认为接收到像,移动摄像机的镜头绕过玻璃直接对准光屏,光屏上并无像存在.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分别尝试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学生对成虚像产生强烈印象.然后通过对成像光路图的研究,讨论两个问题:(1)到达观察者眼睛的光是从何处反射来的?(2)像点是怎样形成的?教学中,学生比较能接收像点实际上不存在的观点,但他们感到困惑的是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感觉,因而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可告诉学生,人们的这个认识的由来是根据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事实.
  3.的应用
  的应用比较广泛,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了解的应用.除课本上提到的,可以让学生列举还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并结合每种情况,分析起什么作用.
  三、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水中燃烧着蜡烛
  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如图5-3-14
平 面 镜 篇3  教学目标 :
  1.知道成像特点,并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2.知道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3.知道的应用。
  4.介绍我国古代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成像特点,
  难点: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教学设想:
  让学生在课后制作一个潜望镜。
  教具准备:
  演示器械、 、潜望镜。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日常生活所用镜子的反射面是平的,叫做,从中可以看到镜前物体的像,你知道成像有什么特点吗?那我们就用实验来找出成像的特点。      
  二、课堂实验
  1.学生实验:
  教师先介绍实验器材,做课本P67“做一做”的实验。将玻璃作为竖直立在桌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相同的粉笔A、B。
  实验步骤:
  ①移动玻璃板后的粉笔B,使它与粉笔A在玻璃中所成的像重合,这时粉笔B的位置就是粉笔A在中所成的像的位置。
  ②移开粉笔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上,直接观察白纸,纸上能否出现粉笔的像?
  得出结论:白纸上没有棋子的像,所成的像是虚象。
  提问:(1)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像到的距离与物体到的距离是否相等?
  2.学生再次进行实验:
  ①观察并比较像与物体(粉笔)的大小;
  ②用刻度尺分别测出粉笔A和粉笔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并加以比较。……
  ③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评价得到的结论。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所成的像是虚象;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的距离相等。(成像规律)
  教师补充说明:
  把像和物体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起来,它们的连线与玻璃垂直。
  三、讲授新课:
  根据成像规律,我们来看一下,怎样画出物体在中所成的像:
  教师举例并演示:作AB在中的像。(利用成像规律作图,如课本P68图3-39)
  (课本P68图3-39)
  教师补充说明:物体与自己在中所成的像,在平面上表示,其实是关于表示镜面的直线成轴对称的。
  四、课堂练习
  学生利用成像规律画一些物体在中成的像。教师适当指导,讲解。
  五、联系实际,生活实例
  的应用:
  1.古代妇女对着铜镜梳妆。。
  2.舞蹈演员利用观察和矫正自己的姿势。
  3.某些店里利用扩大视野空间。
  ……(学生看课本P69,并思考,举例)
  教师说明:平静的水面、光亮的金属、平板玻璃也能看作是。
  (适当涉及“光污染”的有关实例的知识。)
  六、课堂小结
  (1)教师联系课本P70“生活、物理、社会”对凹面镜与凸面镜的知识稍做讲解。
  (2)学生思考与作业  P70“WWW”中的题目。并完成《学习指导》、《课课练》上的相应习题。
  (3)预习“光的反射有关知识”。
平 面 镜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虚像的概念,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2.初步学习用光路图研究几何光学的成像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以及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运用对称法确定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镜子成像的现象引出平面镜成像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再从光的反射定律出发,借助于作图分析发光点怎样成虚像,并扩展到物体怎样成虚像.最后加强了联系实际,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平面镜的例子.并介绍了平面镜在潜望镜上的应用.讲好本节课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虚像概念的建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法建议
  1.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作为探究性实验进行教学.
  2.进行必要的实验指导:
  1)尽可能选薄一些的玻璃,否则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证竖直设置,两只蜡烛大小应一样并竖直放置以方便观察和研究.
  3)怎样判定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如图5-3-1,手移动b,当看见b与a的像变成一只点燃的蜡烛,从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这时,用笔贴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们与纸的接触线,得到两个小圆.这两个小圆的圆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渗透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课本从发光点s的像推论物体的像,教学中还可把物体的像区分为发光物体的像和发光物体的像,并在教学中说明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4.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借助光路图分析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总结得出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一对、小蜡烛一只、大蜡烛一只;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支架一幅,方格纸一张,同样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对、刻度尺一把.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镜子引入课题
  课前要求学生在家中分别在大面镜前和小面镜前观察自己的像,提出平面镜成像的概念,并提出问题:
  1)     人或物体在镜中的像的形状、大小跟原物一样吗?
  2)     人或物体在镜前移动时,镜中的像怎样移动?
  3)     镜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样呈现在光屏上?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议论和回答,引出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方法2:在教室前悬挂一大一小两面镜子(悬挂的角度尽可能是同学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像),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再准备几面镜子,让学生从前传到后,观察自己的像并与前面两面镜中的像相比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二、             新课教学
  1.平面镜成像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用的镜子是平面镜,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具体地说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探究指导:要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虽然可以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像,但如果在平面镜后面仿制一块光屏(白纸),屏上不会呈现物体的像,因此我们无法用尺子去测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你选用什么样的“平面镜”?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物到镜面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4)如何比较物像的大小、形状的关系?
  5)怎样观察物与像的左右关系?
  6)怎样通过实验判定像的大小与物到镜的距离是否有关?
  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交流分析归纳得出探究结果:
  1)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__________.
  5)当物体远离或靠近平面镜移动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像
  方法1:从平面镜成像原理出发
  让学生结合课本70页图5-1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发光点s射向平面镜的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指出镜平面镜发射出来的光线是发散的,不会相交.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人们习惯的认为看见的东西都在前方,会觉得反射光像是从前方镜中的像点射来的.实际上镜中并没有光直接到达.这说明虚像点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的.
  老师演示:(用摄像机代替学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点燃的蜡烛放在平板玻璃前,通过玻璃观察观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认为接收到像,移动摄像机的镜头绕过玻璃直接对准光屏,光屏上并无像存在.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分别尝试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学生对平面镜成虚像产生强烈印象.然后通过对平面镜成像光路图的研究,讨论两个问题:(1)到达观察者眼睛的光是从何处反射来的?(2)像点是怎样形成的?教学中,学生比较能接收像点实际上不存在的观点,但他们感到困惑的是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感觉,因而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可告诉学生,人们的这个认识的由来是根据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事实.
  3.平面镜的应用
  平面镜的应用比较广泛,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了解平面镜的应用.除课本上提到的,可以让学生列举还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平面镜,并结合每种情况,分析平面镜起什么作用.
  三、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水中燃烧着蜡烛
  在桌子上放两摞书,象图5-3-13中那样把一块玻璃直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蜡烛(为了便于移动它,你可以把蜡烛尾部烧熔;然后把蜡烛粘在一个旧瓶盖里).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
  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如图5-3-14
平 面 镜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成像的特点和虚像的概念,知道的应用.
  2.初步学习用光路图研究几何光学的成像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成像特点的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以及归纳得出成像特点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根据成像特点,运用对称法确定物体在中所成的像,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镜子成像的现象引出成像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归纳出成像的规律.再从光的反射定律出发,借助于作图分析发光点怎样成虚像,并扩展到物体怎样成虚像.最后加强了联系实际,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的例子.并介绍了在潜望镜上的应用.讲好本节课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做好实验,成像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虚像概念的建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法建议
  1.研究成像特点的实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作为探究性实验进行教学.
  2.进行必要的实验指导:
  1)尽可能选薄一些的玻璃,否则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证竖直设置,两只蜡烛大小应一样并竖直放置以方便观察和研究.
  3)怎样判定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如图5-3-1,手移动B,当看见B与A的像变成一只点燃的蜡烛,从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这时,用笔贴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们与纸的接触线,得到两个小圆.这两个小圆的圆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渗透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课本从发光点S的像推论物体的像,教学中还可把物体的像区分为发光物体的像和发光物体的像,并在教学中说明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4.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借助光路图分析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总结得出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 :“虚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一对、小蜡烛一只、大蜡烛一只;一面,平板玻璃一块,支架一幅,方格纸一张,同样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对、刻度尺一把.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镜子引入课题
  课前要求学生在家中分别在大面镜前和小面镜前观察自己的像,提出成像的概念,并提出问题:
  1)     人或物体在镜中的像的形状、大小跟原物一样吗?
  2)     人或物体在镜前移动时,镜中的像怎样移动?
  3)     镜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样呈现在光屏上?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议论和回答,引出研究成像特点的实验.
  方法2:在教室前悬挂一大一小两面镜子(悬挂的角度尽可能是同学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像),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再准备几面镜子,让学生从前传到后,观察自己的像并与前面两面镜中的像相比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二、             新课教学
  1.成像特点
  探究成像特点
  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用的镜子是,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具体地说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探究指导:要探究成像特点,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虽然可以看到物体在里的像,但如果在后面仿制一块光屏(白纸),屏上不会呈现物体的像,因此我们无法用尺子去测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你选用什么样的?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物到镜面的距离与像到的距离关系?
  4)如何比较物像的大小、形状的关系?
  5)怎样观察物与像的左右关系?
  6)怎样通过实验判定像的大小与物到镜的距离是否有关?
  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交流分析归纳得出探究结果:
  1)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的距离与到的距离关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__________.
  5)当物体远离或靠近移动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像
  方法1:从成像原理出发
  让学生结合课本70页图5-1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发光点S射向的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指出镜发射出来的光线是发散的,不会相交.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人们习惯的认为看见的东西都在前方,会觉得反射光像是从前方镜中的像点射来的.实际上镜中并没有光直接到达.这说明虚像点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的.
  老师演示:(用摄像机代替学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点燃的蜡烛放在平板玻璃前,通过玻璃观察观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认为接收到像,移动摄像机的镜头绕过玻璃直接对准光屏,光屏上并无像存在.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分别尝试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学生对成虚像产生强烈印象.然后通过对成像光路图的研究,讨论两个问题:(1)到达观察者眼睛的光是从何处反射来的?(2)像点是怎样形成的?教学中,学生比较能接收像点实际上不存在的观点,但他们感到困惑的是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感觉,因而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可告诉学生,人们的这个认识的由来是根据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事实.
  3.的应用
  的应用比较广泛,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了解的应用.除课本上提到的,可以让学生列举还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并结合每种情况,分析起什么作用.
  三、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水中燃烧着蜡烛
  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如图5-3-14
平 面 镜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成像的特点和虚像的概念,知道的应用.
  2.初步学习用光路图研究几何光学的成像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成像特点的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以及归纳得出成像特点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根据成像特点,运用对称法确定物体在中所成的像,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镜子成像的现象引出成像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归纳出成像的规律.再从光的反射定律出发,借助于作图分析发光点怎样成虚像,并扩展到物体怎样成虚像.最后加强了联系实际,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的例子.并介绍了在潜望镜上的应用.讲好本节课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做好实验,成像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虚像概念的建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法建议
  1.研究成像特点的实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作为探究性实验进行教学.
  2.进行必要的实验指导:
  1)尽可能选薄一些的玻璃,否则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证竖直设置,两只蜡烛大小应一样并竖直放置以方便观察和研究.
  3)怎样判定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如图5-3-1,手移动B,当看见B与A的像变成一只点燃的蜡烛,从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这时,用笔贴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们与纸的接触线,得到两个小圆.这两个小圆的圆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渗透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课本从发光点S的像推论物体的像,教学中还可把物体的像区分为发光物体的像和发光物体的像,并在教学中说明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4.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借助光路图分析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总结得出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 :“虚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一对、小蜡烛一只、大蜡烛一只;一面,平板玻璃一块,支架一幅,方格纸一张,同样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对、刻度尺一把.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镜子引入课题
  课前要求学生在家中分别在大面镜前和小面镜前观察自己的像,提出成像的概念,并提出问题:
  1)     人或物体在镜中的像的形状、大小跟原物一样吗?
  2)     人或物体在镜前移动时,镜中的像怎样移动?
  3)     镜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样呈现在光屏上?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议论和回答,引出研究成像特点的实验.
  方法2:在教室前悬挂一大一小两面镜子(悬挂的角度尽可能是同学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像),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再准备几面镜子,让学生从前传到后,观察自己的像并与前面两面镜中的像相比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二、             新课教学
  1.成像特点
  探究成像特点
  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用的镜子是,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具体地说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探究指导:要探究成像特点,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虽然可以看到物体在里的像,但如果在后面仿制一块光屏(白纸),屏上不会呈现物体的像,因此我们无法用尺子去测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你选用什么样的?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物到镜面的距离与像到的距离关系?
  4)如何比较物像的大小、形状的关系?
  5)怎样观察物与像的左右关系?
  6)怎样通过实验判定像的大小与物到镜的距离是否有关?
  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交流分析归纳得出探究结果:
  1)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的距离与到的距离关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__________.
  5)当物体远离或靠近移动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像
  方法1:从成像原理出发
  让学生结合课本70页图5-1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发光点S射向的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指出镜发射出来的光线是发散的,不会相交.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人们习惯的认为看见的东西都在前方,会觉得反射光像是从前方镜中的像点射来的.实际上镜中并没有光直接到达.这说明虚像点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的.
  老师演示:(用摄像机代替学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点燃的蜡烛放在平板玻璃前,通过玻璃观察观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认为接收到像,移动摄像机的镜头绕过玻璃直接对准光屏,光屏上并无像存在.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分别尝试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学生对成虚像产生强烈印象.然后通过对成像光路图的研究,讨论两个问题:(1)到达观察者眼睛的光是从何处反射来的?(2)像点是怎样形成的?教学中,学生比较能接收像点实际上不存在的观点,但他们感到困惑的是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感觉,因而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可告诉学生,人们的这个认识的由来是根据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事实.
  3.的应用
  的应用比较广泛,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了解的应用.除课本上提到的,可以让学生列举还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并结合每种情况,分析起什么作用.
  三、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水中燃烧着蜡烛
  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如图5-3-14
平 面 镜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成像的特点和虚像的概念,知道的应用.
  2.初步学习用光路图研究几何光学的成像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成像特点的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以及归纳得出成像特点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根据成像特点,运用对称法确定物体在中所成的像,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镜子成像的现象引出成像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归纳出成像的规律.再从光的反射定律出发,借助于作图分析发光点怎样成虚像,并扩展到物体怎样成虚像.最后加强了联系实际,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的例子.并介绍了在潜望镜上的应用.讲好本节课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做好实验,成像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虚像概念的建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法建议
  1.研究成像特点的实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作为探究性实验进行教学.
  2.进行必要的实验指导:
  1)尽可能选薄一些的玻璃,否则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证竖直设置,两只蜡烛大小应一样并竖直放置以方便观察和研究.
  3)怎样判定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如图5-3-1,手移动B,当看见B与A的像变成一只点燃的蜡烛,从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这时,用笔贴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们与纸的接触线,得到两个小圆.这两个小圆的圆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渗透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课本从发光点S的像推论物体的像,教学中还可把物体的像区分为发光物体的像和发光物体的像,并在教学中说明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4.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借助光路图分析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总结得出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 :“虚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一对、小蜡烛一只、大蜡烛一只;一面,平板玻璃一块,支架一幅,方格纸一张,同样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对、刻度尺一把.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镜子引入课题
  课前要求学生在家中分别在大面镜前和小面镜前观察自己的像,提出成像的概念,并提出问题:
  1)     人或物体在镜中的像的形状、大小跟原物一样吗?
  2)     人或物体在镜前移动时,镜中的像怎样移动?
  3)     镜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样呈现在光屏上?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议论和回答,引出研究成像特点的实验.
  方法2:在教室前悬挂一大一小两面镜子(悬挂的角度尽可能是同学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像),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再准备几面镜子,让学生从前传到后,观察自己的像并与前面两面镜中的像相比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二、             新课教学
  1.成像特点
  探究成像特点
  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用的镜子是,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具体地说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探究指导:要探究成像特点,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虽然可以看到物体在里的像,但如果在后面仿制一块光屏(白纸),屏上不会呈现物体的像,因此我们无法用尺子去测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你选用什么样的?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物到镜面的距离与像到的距离关系?
  4)如何比较物像的大小、形状的关系?
  5)怎样观察物与像的左右关系?
  6)怎样通过实验判定像的大小与物到镜的距离是否有关?
  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交流分析归纳得出探究结果:
  1)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的距离与到的距离关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__________.
  5)当物体远离或靠近移动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像
  方法1:从成像原理出发
  让学生结合课本70页图5-1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发光点S射向的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指出镜发射出来的光线是发散的,不会相交.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人们习惯的认为看见的东西都在前方,会觉得反射光像是从前方镜中的像点射来的.实际上镜中并没有光直接到达.这说明虚像点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的.
  老师演示:(用摄像机代替学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点燃的蜡烛放在平板玻璃前,通过玻璃观察观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认为接收到像,移动摄像机的镜头绕过玻璃直接对准光屏,光屏上并无像存在.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分别尝试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学生对成虚像产生强烈印象.然后通过对成像光路图的研究,讨论两个问题:(1)到达观察者眼睛的光是从何处反射来的?(2)像点是怎样形成的?教学中,学生比较能接收像点实际上不存在的观点,但他们感到困惑的是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感觉,因而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可告诉学生,人们的这个认识的由来是根据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事实.
  3.的应用
  的应用比较广泛,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了解的应用.除课本上提到的,可以让学生列举还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并结合每种情况,分析起什么作用.
  三、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水中燃烧着蜡烛
  在桌子上放两摞书,象图5-3-13中那样把一块玻璃直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蜡烛(为了便于移动它,你可以把蜡烛尾部烧熔;然后把蜡烛粘在一个旧瓶盖里).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
  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如图5-3-14
平 面 镜 篇8  教学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并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2.知道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3.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4.介绍我国古代的平面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教学设想:
  让学生在课后制作一个潜望镜。
  教具准备:
  演示器械、 平面镜、潜望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常生活所用镜子的反射面是平的,叫做平面镜,从平面镜中可以看到镜前物体的像,你知道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吗?那我们就用实验来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课堂实验
  1.学生实验:
  教师先介绍实验器材,做课本p67“做一做”的实验。将玻璃作为平面镜竖直立在桌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相同的粉笔a、b。
  实验步骤:
  ①移动玻璃板后的粉笔b,使它与粉笔a在玻璃中所成的像重合,这时粉笔b的位置就是粉笔a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位置。
  ②移开粉笔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上,直接观察白纸,纸上能否出现粉笔的像?
  得出结论:白纸上没有棋子的像,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象。
  提问:(1)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
  2.学生再次进行实验:
  ①观察并比较像与物体(粉笔)的大小;
  ②用刻度尺分别测出粉笔a和粉笔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并加以比较。……
  ③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评价得到的结论。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象;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成像规律)
  教师补充说明:
  把像和物体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起来,它们的连线与玻璃垂直。
  三、讲授新课:
  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我们来看一下,怎样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教师举例并演示:作ab在平面镜中的像。(利用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图,如课本p68图3-39)
  (课本p68图3-39)
  教师补充说明:物体与自己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在平面上表示,其实是关于表示镜面的直线成轴对称的。
  四、课堂练习
  学生利用平面镜成像规律画一些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教师适当指导,讲解。
  五、联系实际,生活实例
  平面镜的应用:
  1.古代妇女对着铜镜梳妆。。
  2.舞蹈演员利用平面镜观察和矫正自己的姿势。
  3.某些店里利用平面镜扩大视野空间。
  ……(学生看课本p69,并思考,举例)
  教师说明:平静的水面、光亮的金属、平板玻璃也能看作是平面镜。
  (适当涉及“光污染”的有关实例的知识。)
  六、课堂小结
  (1)教师联系课本p70“生活、物理、社会”对凹面镜与凸面镜的知识稍做讲解。
  (2)学生思考与作业 p70“www”中的题目。并完成《学习指导》、《课课练》上的相应习题。
  (3)预习“光的反射有关知识”。
平 面 镜 篇9  四、平面镜
  集体备课组成员:仲沛东,葛志华,彭荣生,姜第林,梅震,王小林,蒋志娟,毕云水。
  教学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并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2.知道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3.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4.介绍我国古代的平面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教学设想:
  让学生在课后制作一个潜望镜。
  教具准备:
  演示器械、 平面镜、潜望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常生活所用镜子的反射面是平的,叫做平面镜,从平面镜中可以看到镜前物体的像,你知道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吗?那我们就用实验来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课堂实验
  1.学生实验:
  教师先介绍实验器材,做课本p67“做一做”的实验。将玻璃作为平面镜竖直立在桌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相同的粉笔a、b。
  实验步骤:
  ①移动玻璃板后的粉笔b,使它与粉笔a在玻璃中所成的像重合,这时粉笔b的位置就是粉笔a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位置。
  ②移开粉笔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上,直接观察白纸,纸上能否出现粉笔的像?
  得出结论:白纸上没有棋子的像,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象。
  提问:(1)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
  2.学生再次进行实验:
  ①观察并比较像与物体(粉笔)的大小;
  ②用刻度尺分别测出粉笔a和粉笔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并加以比较。……
  ③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评价得到的结论。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象;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成像规律)
  教师补充说明:
  把像和物体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起来,它们的连线与玻璃垂直。
  三、讲授新课:
  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我们来看一下,怎样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教师举例并演示:作ab在平面镜中的像。(利用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图,如课本p68图3-39)
  (课本p68图3-39)
  教师补充说明:物体与自己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在平面上表示,其实是关于表示镜面的直线成轴对称的。
  四、课堂练习
  学生利用平面镜成像规律画一些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教师适当指导,讲解。
  五、联系实际,生活实例
  平面镜的应用:
  1.古代妇女对着铜镜梳妆。。
  2.舞蹈演员利用平面镜观察和矫正自己的姿势。
  3.某些店里利用平面镜扩大视野空间。
  ……(学生看课本p69,并思考,举例)
  教师说明:平静的水面、光亮的金属、平板玻璃也能看作是平面镜。
  (适当涉及“光污染”的有关实例的知识。)
  六、课堂小结
  (1)教师联系课本p70“生活、物理、社会”对凹面镜与凸面镜的知识稍做讲解。
  (2)学生思考与作业 p70“www”中的题目。并完成《学习指导》、《课课练》上的相应习题。
  (3)预习“光的反射有关知识”。
平 面 镜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成像的特点和虚像的概念,知道的应用.
  2.初步学习用光路图研究几何光学的成像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成像特点的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以及归纳得出成像特点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根据成像特点,运用对称法确定物体在中所成的像,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镜子成像的现象引出成像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归纳出成像的规律.再从光的反射定律出发,借助于作图分析发光点怎样成虚像,并扩展到物体怎样成虚像.最后加强了联系实际,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的例子.并介绍了在潜望镜上的应用.讲好本节课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做好实验,成像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虚像概念的建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法建议
  1.研究成像特点的实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作为探究性实验进行教学.
  2.进行必要的实验指导:
  1)尽可能选薄一些的玻璃,否则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证竖直设置,两只蜡烛大小应一样并竖直放置以方便观察和研究.
  3)怎样判定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如图5-3-1,手移动B,当看见B与A的像变成一只点燃的蜡烛,从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这时,用笔贴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们与纸的接触线,得到两个小圆.这两个小圆的圆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渗透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课本从发光点S的像推论物体的像,教学中还可把物体的像区分为发光物体的像和发光物体的像,并在教学中说明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4.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借助光路图分析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总结得出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一对、小蜡烛一只、大蜡烛一只;一面,平板玻璃一块,支架一幅,方格纸一张,同样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对、刻度尺一把.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镜子引入课题
  课前要求学生在家中分别在大面镜前和小面镜前观察自己的像,提出成像的概念,并提出问题:
  1)     人或物体在镜中的像的形状、大小跟原物一样吗?
  2)     人或物体在镜前移动时,镜中的像怎样移动?
  3)     镜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样呈现在光屏上?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议论和回答,引出研究成像特点的实验.
  方法2:在教室前悬挂一大一小两面镜子(悬挂的角度尽可能是同学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像),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再准备几面镜子,让学生从前传到后,观察自己的像并与前面两面镜中的像相比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二、             新课教学
  1.成像特点
  探究成像特点
  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用的镜子是,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具体地说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探究指导:要探究成像特点,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虽然可以看到物体在里的像,但如果在后面仿制一块光屏(白纸),屏上不会呈现物体的像,因此我们无法用尺子去测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你选用什么样的?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物到镜面的距离与像到的距离关系?
  4)如何比较物像的大小、形状的关系?
  5)怎样观察物与像的左右关系?
  6)怎样通过实验判定像的大小与物到镜的距离是否有关?
  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交流分析归纳得出探究结果:
  1)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的距离与到的距离关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__________.
  5)当物体远离或靠近移动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像
  方法1:从成像原理出发
  让学生结合课本70页图5-1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发光点S射向的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指出镜发射出来的光线是发散的,不会相交.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人们习惯的认为看见的东西都在前方,会觉得反射光像是从前方镜中的像点射来的.实际上镜中并没有光直接到达.这说明虚像点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的.
  老师演示:(用摄像机代替学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点燃的蜡烛放在平板玻璃前,通过玻璃观察观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认为接收到像,移动摄像机的镜头绕过玻璃直接对准光屏,光屏上并无像存在.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分别尝试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学生对成虚像产生强烈印象.然后通过对成像光路图的研究,讨论两个问题:(1)到达观察者眼睛的光是从何处反射来的?(2)像点是怎样形成的?教学中,学生比较能接收像点实际上不存在的观点,但他们感到困惑的是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感觉,因而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可告诉学生,人们的这个认识的由来是根据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事实.
  3.的应用
  的应用比较广泛,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了解的应用.除课本上提到的,可以让学生列举还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并结合每种情况,分析起什么作用.
  三、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水中燃烧着蜡烛
  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如图5-3-14
平 面 镜 篇11  教学目标 :
  1.知道成像特点,并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2.知道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3.知道的应用。
  4.介绍我国古代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成像特点,
  难点: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教学设想:
  让学生在课后制作一个潜望镜。
  教具准备:
  演示器械、 、潜望镜。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日常生活所用镜子的反射面是平的,叫做,从中可以看到镜前物体的像,你知道成像有什么特点吗?那我们就用实验来找出成像的特点。      
  二、课堂实验
  1.学生实验:
  教师先介绍实验器材,做课本P67“做一做”的实验。将玻璃作为竖直立在桌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相同的粉笔A、B。
  实验步骤:
  ①移动玻璃板后的粉笔B,使它与粉笔A在玻璃中所成的像重合,这时粉笔B的位置就是粉笔A在中所成的像的位置。
  ②移开粉笔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上,直接观察白纸,纸上能否出现粉笔的像?
  得出结论:白纸上没有棋子的像,所成的像是虚象。
  提问:(1)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像到的距离与物体到的距离是否相等?
  2.学生再次进行实验:
  ①观察并比较像与物体(粉笔)的大小;
  ②用刻度尺分别测出粉笔A和粉笔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并加以比较。……
  ③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评价得到的结论。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所成的像是虚象;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的距离相等。(成像规律)
  教师补充说明:
  把像和物体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起来,它们的连线与玻璃垂直。
  三、讲授新课:
  根据成像规律,我们来看一下,怎样画出物体在中所成的像:
  教师举例并演示:作AB在中的像。(利用成像规律作图,如课本P68图3-39)
  (课本P68图3-39)
  教师补充说明:物体与自己在中所成的像,在平面上表示,其实是关于表示镜面的直线成轴对称的。
  四、课堂练习
  学生利用成像规律画一些物体在中成的像。教师适当指导,讲解。
  五、联系实际,生活实例
  的应用:
  1.古代妇女对着铜镜梳妆。。
  2.舞蹈演员利用观察和矫正自己的姿势。
  3.某些店里利用扩大视野空间。
  ……(学生看课本P69,并思考,举例)
  教师说明:平静的水面、光亮的金属、平板玻璃也能看作是。
  (适当涉及“光污染”的有关实例的知识。)
  六、课堂小结
  (1)教师联系课本P70“生活、物理、社会”对凹面镜与凸面镜的知识稍做讲解。
  (2)学生思考与作业  P70“WWW”中的题目。并完成《学习指导》、《课课练》上的相应习题。
  (3)预习“光的反射有关知识”。
平 面 镜 篇12  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平面镜能成像,像与物体左右相反;了解平面镜的应用。
  2、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归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动手能力(初步学会制作简易潜望镜)
  3、通过制作简易潜望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l、分组观察材料
  2、分组制作材料中的图放大、复印
  3、挂图或投影片
  4、学生准备:平面镜、简易潜望镜制叶块平面镜、胶水、潜望镜及其原土硬纸板、剪子、图纸(将课本硬纸板示意图。小刀。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
  l、提问:
  (1)什么叫光的反射?
  (2)什么叫光的折射?
  (3)为什么在漆黑的夜里镜子不是亮的?镜子还有什么作用?(在镜子里能看到物体的像。)
  2、谈话:关于镜子,你有什么问题?
  3、讲述: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镜子及镜子里的像。
  学习新课
  l、指导学生认识平面镜
  讲述:我们平常使用的表面是平的镜子叫做平面镜。
  (2)板书课题。
  2、指导学生认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1)讨论:为什么在平面镜里会看到物体的像?
  (2)讲解: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物体发出的或反射的光照射到镜面,镜面又将光反射到人的眼里,人便看到在镜子里有物体的像。
  (3)讨论:在漆黑的夜里照镜子,能看到镜子里有像吗?怎样才能看到?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3、指导学生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讲述: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把各种物体放在平面镜前,观察这些物体的像有什么相同点?
  (2)学生分组观察。
  (3)汇报观察结果。
  (4)教师小结:通过观察比较可以知道,平面镜里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
  (5)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4、指导学生认识平面镜的用途
  (1)谈话:平面镜用途很广,说一说它有什么用途?
  (注意学生的发言,有的学生说的可能不是平面镜,例如汽车的反光镜虽然也能成像,但它属于凸面镜。)
  (2)出示潜望镜图。
  (3)谈话:
  ①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
  ②潜望镜有什么用?
  ③为什么利用潜望镜可以从低处看到高处的物体?
  (4)讲解:在潜望镜上下各有一面倾斜45°角的平面镜。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反射的光,照射到潜望镜上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下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人的眼里,人就能从低处看见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
  5、指导学生制作简易潜望镜
  (1)谈话:你们想自己制作一架简易潜望镜吗?
  (2)讲解制作的步骤:
  ①把潜望镜的图纸贴在硬纸板上,沿图纸周围的轮廓线剪下。
  ②用小刀刻出上面的进光口,下面的望口,以及上下两个插平面镜的口。
  ③沿图纸的虚线折叠,在纸边涂胶水,粘牢。
  ④插入平面镜。
  ⑤通过观察,检验效果。
  (3)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制作结果。
  (5)教师评价学生在制作活动中的表现。
  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及用途。
  2、提问:
  (1)平面镜成像是什么原理?
  (2)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3)潜望镜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3、实验:试一试,怎样能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脑后的头发?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布置作业
  1、把自制的潜望镜放在窗台上,人蹲在窗台下,观察窗外的景物。
  2、观察还有哪些物体能像平面镜一样映出物体的像?它们与平面镜有什么共同点?
平 面 镜 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成像的特点和虚像的概念,知道的应用.
  2.初步学习用光路图研究几何光学的成像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成像特点的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以及归纳得出成像特点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根据成像特点,运用对称法确定物体在中所成的像,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镜子成像的现象引出成像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归纳出成像的规律.再从光的反射定律出发,借助于作图分析发光点怎样成虚像,并扩展到物体怎样成虚像.最后加强了联系实际,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的例子.并介绍了在潜望镜上的应用.讲好本节课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做好实验,成像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虚像概念的建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法建议
  1.研究成像特点的实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作为探究性实验进行教学.
  2.进行必要的实验指导:
  1)尽可能选薄一些的玻璃,否则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证竖直设置,两只蜡烛大小应一样并竖直放置以方便观察和研究.
  3)怎样判定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如图5-3-1,手移动B,当看见B与A的像变成一只点燃的蜡烛,从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这时,用笔贴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们与纸的接触线,得到两个小圆.这两个小圆的圆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渗透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课本从发光点S的像推论物体的像,教学中还可把物体的像区分为发光物体的像和发光物体的像,并在教学中说明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4.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借助光路图分析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总结得出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一对、小蜡烛一只、大蜡烛一只;一面,平板玻璃一块,支架一幅,方格纸一张,同样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对、刻度尺一把.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镜子引入课题
  课前要求学生在家中分别在大面镜前和小面镜前观察自己的像,提出成像的概念,并提出问题:
  1)     人或物体在镜中的像的形状、大小跟原物一样吗?
  2)     人或物体在镜前移动时,镜中的像怎样移动?
  3)     镜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样呈现在光屏上?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议论和回答,引出研究成像特点的实验.
  方法2:在教室前悬挂一大一小两面镜子(悬挂的角度尽可能是同学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像),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再准备几面镜子,让学生从前传到后,观察自己的像并与前面两面镜中的像相比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二、             新课教学
  1.成像特点
  探究成像特点
  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用的镜子是,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具体地说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探究指导:要探究成像特点,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虽然可以看到物体在里的像,但如果在后面仿制一块光屏(白纸),屏上不会呈现物体的像,因此我们无法用尺子去测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你选用什么样的?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物到镜面的距离与像到的距离关系?
  4)如何比较物像的大小、形状的关系?
  5)怎样观察物与像的左右关系?
  6)怎样通过实验判定像的大小与物到镜的距离是否有关?
  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交流分析归纳得出探究结果:
  1)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的距离与到的距离关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__________.
  5)当物体远离或靠近移动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像
  方法1:从成像原理出发
  让学生结合课本70页图5-1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发光点S射向的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指出镜发射出来的光线是发散的,不会相交.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人们习惯的认为看见的东西都在前方,会觉得反射光像是从前方镜中的像点射来的.实际上镜中并没有光直接到达.这说明虚像点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的.
  老师演示:(用摄像机代替学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点燃的蜡烛放在平板玻璃前,通过玻璃观察观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认为接收到像,移动摄像机的镜头绕过玻璃直接对准光屏,光屏上并无像存在.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分别尝试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学生对成虚像产生强烈印象.然后通过对成像光路图的研究,讨论两个问题:(1)到达观察者眼睛的光是从何处反射来的?(2)像点是怎样形成的?教学中,学生比较能接收像点实际上不存在的观点,但他们感到困惑的是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感觉,因而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可告诉学生,人们的这个认识的由来是根据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事实.
  3.的应用
  的应用比较广泛,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了解的应用.除课本上提到的,可以让学生列举还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并结合每种情况,分析起什么作用.
  三、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水中燃烧着蜡烛
  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如图5-3-14
平 面 镜 篇14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因是光的反射。
  2.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了解虚像的的成因及与实像的区别。
  4.初步了解凸面镜、凹面镜及其应用。
  二、学法指导:本节主要学习了平面镜成像,通过学习我们应该了解平面镜 成像的特点,了解虚像是怎么形成的,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实验探究方面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替代法。初步了解凸面镜、凹面镜及其应用。
  三、激趣导入:右图中的小女孩把头贴在桌面上,便在桌面上出现了与小女孩一摸一样的像,与头部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生活中,我们站在平面镜前也能看到自己的像,通过观察,你能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吗?
  四、自主学习
  1.自己悟一悟:观察右图,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因是光的反射。通过平面镜成像原理图可以看出,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为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也可以理解成反射光线是由像点直接发出的。
  2.仔细读一读:课本43页之探究,重点记住实验操作过程。(课堂上注意观察,思考教师演示实验)
  3.自己做一做:查找资料,弄懂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温馨提示:平面镜的成像总是与物体等大的。为什么我们离平面镜越远感觉所成的像越小?这是视觉造成的,就像我们站在路中间,越朝远处看路越窄一样。
  4.想想议一议:(1)看课本44页之虚像,对比小孔成像谈谈虚像与实像的区别:
  (2)课本43页之想想议议。
  5.仔细读一读:看课本244页科学世界初步了解凸面镜、凹面镜及其应用。
  五、当堂训练
  达标测试
  1.表面平的金镜子、玻璃板、表面抛光的金属板、平静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对光发生 反射而成像。
  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 相等;像和物体的 相等;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 的。
  3.一个人当他走面镜时,像与平面镜的距离 ,像的大小 。一只小鸟在离湖面10米的空中飞行,它在湖中所成的像距该小鸟的距离是 米。
  4.利用凸面镜作为汽车观后镜是因为它可以 光线, 视野。
  5.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 面镜,它对光线有 作用。
  能力提升
  1.如图,岸边的树在地面上有影子;小桥在水中有倒影。前者是由 形成的,后者是由 形成的。
  2.在宾馆的长廊尽头的墙上安装了一块与墙壁等大的平面镜如图,这是利用了 原理给人一种走进无尽长廊的感觉。
  3.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说,猴子看到井中有个月亮如图所示,以为月
  4.亮掉进井水中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1 题图 2题图 3题图
  A.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直线传播 B.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C.水中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比天上月亮到水面的距离近
  D.水中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小
  4.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如图(a)在桌面上竖直放置一块玻璃板,把一支点燃的蜡烛 放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
  (1)要想研究玻璃成像的特点,关键问题是设法确定像的位置,仔细想想,实验时具体的作法是: 。我们这样确定像的位置,凭借的是视觉效果相同,因而可以说是采用了 的科学方法。
  (2)实验中为了判断烛焰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所采取的措施是 。
  (3)某实验小组实验所记录的现象如图(B)能否得出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结论?为什么?
  (4)实验中某同学提出在玻璃的同一侧,通过玻璃扳看到了同一支蜡烛的两个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你可以如何验证你的猜想?
  (5)若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上面的实验 (填能或不能)进行.
平 面 镜 篇15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光现象第三节的教学内容。现就教材、教法、学情、学法和教学过程五方面谈谈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教材
  1、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编排看: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 “像”这个概念,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因此《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提高学习能力的好素材。为今后做光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
  2、目标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此课教学目标定为:
  1)能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知道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3)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之间的关系,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增进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好奇和欲望。
  3、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并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有两个:知识方面虚像概念是一个难点,因为“虚像”比较抽象,本身“看得见,摸不着”,这构成了本节的一个难点;而在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思维能力不强,预计对于采用两个相同的物体,并且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这就构成了本节课的探究设计中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物体的像就越大,这是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的。
  三、教学方法
  我将采用“统放结合”的半开放处理思路(对于学生理解普遍感到困难的“虚像”和“虚像的位置”,要“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采取“半放”甚至“全放”的方法;所以本节课将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和教师引导发现法以及集体思考法的教学方法。
  教学辅助手段主要是多媒体课件
  四、学法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科学探究,让学生从观察现象入手,在质疑、探究、观察、讨论、交流中学到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1、引入新课
  首先我将通过一个“水淹蜡烛”的实验引入新课(这一部分时间大约是5分钟)
  实验桌上竖直放一块平板玻璃,玻璃前放一只杯子内有一点燃的蜡烛,玻璃后面也放一只杯子,其内没有放蜡烛。这是我在课前准备好的,提前调节好,使学生通过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前后杯中都有一支“点燃”的蜡烛。往后面的杯中倒水,当水面漫过烛焰时,发现烛焰并没有熄灭。“为什么?” 这时学生可能猜到是“像”;如果没有猜到:我就拿走后面的杯子,再让他们观察,他们会发现在原位置仍能看到一只装有点燃蜡烛的杯子.这时他们会恍然大悟:原来是“像”!
  由此引入课题。
  这样设计的意图有三:第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第2引入平面镜、像、物体这些名词;3为后面在设计实验过程中顺利突破的将“平面镜改为玻璃”这一难点做一暗示,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
  2、组织探究
  第二个环节我将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按照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发现问题、再完善实验设计、再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时间大约是30分钟)
  在板书课题之后,我提出问题:“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及照镜子的感受,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通过这一问题使学生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角度去认识熟悉而又陌生的平面镜,从而产生探索的欲望,启发学生进行“猜想”。)
  [学生经过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1)像与物左右相反;(2)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像越大;(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将这些猜想一一列在附板书上,因为这时后面探究的课题。
  在猜想之后就是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
  首先由我提出:“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呢?”以明确探究目的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如果是这样,我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 、“我们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经过一番讨论,使学生明确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到这里学生就可以进行第1次实验了,在此我也设了一个埋伏:
  同学们会在实验盒发现所需的器材:有平面镜、两支相同的笔、两只相同的棋子[注意玻璃板并没有出现在实验盒里]。
  当他们做了一段时间后我就问:“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学生在实验中会发现: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当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时,从正面只能看见像,看不到替身物体;从平面镜的背面呢,又只能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接着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
  [学生重新陷入思考、分析、讨论]
  此时可能会有同学受到引入新课时的“水淹蜡烛”的实验启发,想到把平面镜改为玻璃板做实验,就会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如果学生没有想到,可以提醒学生回想开始时的实验。
  在这里我使学生通过实验的亲身体会,产生认知冲突,再联系已有信息,解决冲突,使之领会深刻,突破探究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好!现在分发玻璃板,让学生重新实验,探究出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在得出像与物的关系后,立即用多媒体进行一个反馈练习,以纠正学生由经验得出的错误认识,加深像与物是等大的这一正确结论的印象。
  在此之后我再提出问题“能否验证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猜想呢?”以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这些我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并进行针对性反馈练习。加深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与记忆。
  从而完成本节教学的重点。
  3、第三个环节学习虚象概念。(时间大约6分钟)
  我将利用理论分析、实验验证等教学手段把抽象化为形象,突破“虚像”这一学习难点。
  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根据光的反射作图,进行动态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并非实际光线形成。
  接着再次演示把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前,并且用白纸放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上。会发现纸上并没有像,说明并没有光到达成像的位置,再次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确实不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使学生从实际中感受什么是虚像。
  到此本节的新课内容学习结束。
  4、课堂小结:
  让学生概括本节课授课内容,概括出知识要点,提醒学生理解识记成像特点,并运用它解答目标中的有关内容。(时间大约5分钟)
  5、布置作业:(时间大约1分钟)
  1、布置课题为〈生活中的镜子〉这一研究性作业,让学生作有关的调查。
  2、完成课后练习
  6、板书设计
  六、 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 2、面镜成像原理:
  (1)像物大小相等; 光的反射规律
  (2)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3)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以上是我对《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的一些认识,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平 面 镜 篇16  各位评位老师,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平面镜》。《平面镜》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单元。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四方面谈谈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平面镜生活中比较常见。平面镜在本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光的直线传播延伸,又是光的反射的铺垫。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引起的。可以说,平面镜在光现象这一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甚至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WK %vr"Cy
  2、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理解平面镜中像的主要特点,知道实象与虚象之间的区别,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4;8"d3A
  (2)能力目标
  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学习通过观察提出假想,制定探究计划,动手操作,搜集证据和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分享探究成果,并初步养成甄别假设、调整探究计划的意识。 #e4Vr_f
  (3)德育和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之间的关系,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增进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的好奇和欲望。 ++)]1t|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对虚象概念的理解;探究活动中的难点是如何确定平面镜中像的位置
  4、教材处理
  采用“统放结合”的半开放处理思路(学生对“虚象”和“虚象的位置”的理解普遍感到困难,所以要“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采取“半放”的方法;对于平面镜成像的次要特点采取“全放”的方法)
  5、设计思想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成相等的物体(替身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 _
  (1)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2)引导发现法(学生实验时,教师在教室内走动,引导学生完成实验);
  (3)演示法(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在讲台上再完成一遍);
  (4)实验法。
  2、教学手段——板书、学生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
  三、学法
  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两人一组,相互配合)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新课教学
  1、提出猜想: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这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
  (1)成虚像;
  (2)像与物等大;
  (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左右相反;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确探究目的]
  [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明确探究方法]——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白玻璃放在抽屉里]
  ——用两支相同的笔。
  ——用两只相同的棋子。
  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平面镜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
  ——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有没有真实存在的像,你们见到过吗?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线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仪投射到银幕上的像。
  ——电影院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像。
  ——树林里地面上圆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阳的像。(通过翔实的例子来证实有真实存在的像)
  平面镜成的像是不是有实际光会聚而成的呢?(设疑,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不是的,平面镜的背面有一层漆,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
  [小结] 好!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而平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虚像。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身物体”?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教师在此可作适当解释“光的反射”,具体下面要学习)
  好![激疑] 我们看见物体(棋子)在平面镜内成的虚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怎样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呢?
  ——必须使平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 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被涂在平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平面镜。那么怎么办?
  ——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没有其它办法?
  ——换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好!现在我们拉开抽屉,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选择器材试一试实验。[学生选择器材实验]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像较弱,看不清。
  同学们,棋子的像比较弱,看不清楚,你有办法让物体所成的像明亮起来?
  ——增强光的亮度(照度)。用点燃的蜡烛做。
  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选择器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
  Α、实验时间长,点燃的蜡烛烧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Β、蜡烛不容易放置,有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点燃的蜡烛时间长烧短了,像比物短。
  ——蜡烛不容易放竖直。
  ——蜡烛容易倒下。
  想什么办法改进实验呢?打开抽屉中纸盒看看里面有什么器材。[抽屉纸盒里藏有两把手电筒]
  ——用手电筒作为物体,代替蜡烛。
  你们再试一试看。
  [有的学生没开亮做,像较弱,看不清;有的学生开亮手电筒,但灯光竖直向上射出同样效果不好]
  同学们,手电筒的像为什么比点燃的蜡烛的像弱;看不清楚,动一动脑筋,有没有办法使手电筒成的像明亮起来?
  ——把当作物体的手电筒开亮,并把手电筒的头旋下来做。
  对,这样可以增强光的亮度。再来试试看。
  [启发]作为替身物的手电筒(没开亮的)应移到什么位置上。
  ——直到看上去它与开亮的手电筒的像完全重合。
  [学生的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几经挫折,实验成功后表现出了异常喜悦的成就感。
  平面镜成的虚像与物体的大小?
  ——等大。
  4、实验验证: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把上面实验放在白纸上做,只要记录两手电筒和玻璃的位置。改变开亮手电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实验两次。如图3,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实验中两手电筒的位置。
  分析实验记录:
  (1)量出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到玻璃板的距离。
  (2)连接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得出实验结论]
  5、交流与评价:
  (1)、同学们各自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
  (2)关于平面镜成想的特点还有那些猜想?准备怎样去验证它?
  学生课后自己探究:
  (1)改变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改变?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的吗?
  三、课堂
  小结: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虚像;
  (2)像与物等大;
  (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左右相反。
  2、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认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四、布置作业:
  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
平 面 镜 篇17  四、平面镜
  集体备课组成员:仲沛东,葛志华,彭荣生,姜第林,梅震,王小林,蒋志娟,毕云水。
  教学目标 :
  1.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并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2.知道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3.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4.介绍我国古代的平面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教学设想:
  让学生在课后制作一个潜望镜。
  教具准备:
  演示器械、 平面镜、潜望镜。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日常生活所用镜子的反射面是平的,叫做平面镜,从平面镜中可以看到镜前物体的像,你知道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吗?那我们就用实验来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课堂实验
  1.学生实验:
  教师先介绍实验器材,做课本P67“做一做”的实验。将玻璃作为平面镜竖直立在桌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相同的粉笔A、B。
  实验步骤:
  ①移动玻璃板后的粉笔B,使它与粉笔A在玻璃中所成的像重合,这时粉笔B的位置就是粉笔A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位置。
  ②移开粉笔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上,直接观察白纸,纸上能否出现粉笔的像?
  得出结论:白纸上没有棋子的像,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象。
  提问:(1)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
  2.学生再次进行实验:
  ①观察并比较像与物体(粉笔)的大小;
  ②用刻度尺分别测出粉笔A和粉笔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并加以比较。……
  ③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评价得到的结论。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象;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成像规律)
  教师补充说明:
  把像和物体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起来,它们的连线与玻璃垂直。
  三、讲授新课:
  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我们来看一下,怎样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教师举例并演示:作AB在平面镜中的像。(利用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图,如课本P68图3-39)
  (课本P68图3-39)
  教师补充说明:物体与自己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在平面上表示,其实是关于表示镜面的直线成轴对称的。
  四、课堂练习
  学生利用平面镜成像规律画一些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教师适当指导,讲解。
  五、联系实际,生活实例
  平面镜的应用:
  1.古代妇女对着铜镜梳妆。。
  2.舞蹈演员利用平面镜观察和矫正自己的姿势。
  3.某些店里利用平面镜扩大视野空间。
  ……(学生看课本P69,并思考,举例)
  教师说明:平静的水面、光亮的金属、平板玻璃也能看作是平面镜。
  (适当涉及“光污染”的有关实例的知识。)
  六、课堂小结
  (1)教师联系课本P70“生活、物理、社会”对凹面镜与凸面镜的知识稍做讲解。
  (2)学生思考与作业  P70“WWW”中的题目。并完成《学习指导》、《课课练》上的相应习题。
  (3)预习“光的反射有关知识”。
                         推荐阅读:
  • 平面镜(精选14篇)
  • 平面镜(通用16篇)
  • 平 面 镜(精选12篇)
  • 平面镜
  • 平面镜
  • ,平面镜
  • 平面镜成像教案
  • 平面教案
  • 平面教学设计
                             
                   
                   
                     
                            平 面 镜(精选17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