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回复: 0

凸透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2 02:5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凸透镜(精选12篇)
凸透镜 篇1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有成像的作用、成像的规律及生活中的应用;
  2、在教学过程 中,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的精神、方法,动手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创造性性思维的形成;
  3、培养学生养成主动探求的习惯,与人合作的科学态度,辨证的看待客观事务的变化及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有成像的作用及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 :学生自行探究成像的规律。
  教学用具:、蜡烛、火柴、纸屏、投影仪、相机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认识:
  【设疑】:放大镜有什么作用?
  【探究】:1、放大;2、聚光
  【发现】:放大镜根据折射原理制成的。
  【设疑】: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
  【探究】:摸一摸、看一看
  【发现】:中间厚边缘薄 、透明----(板书课题)
  (出示放大镜)
  这是什么?谁知道它有什么作用?
  (有放大的作用。)
  请学生到前边来做个实验(给学生放大镜和一本书)试着把书上的字放得最大。
  [学生反复实验]
  放大镜还有什么作用?
  (有聚光的作用。)
  (板书: · )
  放大镜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在图下板书:折射)
  再来看看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摸摸、看看。
  (放大镜的镜片中间厚,两边薄。)
  还有什么特点?
  (镜片是透明的。)
  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做。(板书:)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关于的知识。(出示放大镜)这叫什么?
  (应该叫。)
  放大镜就是。它有什么作用?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放大、聚光的作用。是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
  二、认识有成像作用:
  【设疑】: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探究】:(学生创造性的探究)
  【发现】:通过看到的物体倒过来了。
  还有什么作用呢?
  (能让物体倒过来。)
  你是怎样做的?
  (生示范)
  大家都来做一做、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1:我看见老师倒过来了。生2: 前面的同学也倒过来了。)
  是人倒过来了吗?现在你再看,人是倒着的吗?放下再观察,想想通过看到的是什么?
  (通过看到的是物体的像。)
  那么这叫的什么作用?
  (能使物体成像。)
  认识如何成像:
  【探究】:让蜡烛火焰的像出现在纸屏上
  【发现】:蜡烛、纸屏在一条直线上且高度相同。
  【创造】:学生不同的摆放都能成像
  【设疑】:像的大小与火焰的关系?
  (反复探究)
  【发现】:像有时大,有时小。
  用、蜡烛、白纸做实验,让蜡烛的像出现在白纸上,自己做做看。
  (学生实验)
  大家是怎样做的?请这一桌的同学到前边来做一做。
  (巡视过程中错误的代表)
  (两生做实验,纸上无像)
  能不能自己想个办法。
  (生改变、白纸、蜡烛之间的位置关系,在纸上得到蜡烛火焰的像
  给大家讲讲你们是怎么做的?
  (、蜡烛和纸的高度得相同才行,而且、蜡烛、白纸得在一条直线上。)
  我们按这个办法再来实验,同时我们把白纸叫做“纸屏”,看看在纸屏上得到的蜡烛火焰的像有什么特点?
  (生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生1:在纸屏上得到了蜡烛火焰的像。生2:我们在纸屏上得到了蜡烛火焰的像还是倒立的。)
  能使物体成像,而且成倒像。
  (板书:使物体成倒像)
  认识的成像规律:
  【设疑】:你对这个发现有什么问题?
  (学生质疑)
  【探究】:反复实验,寻求规律
  【发现】:与蜡烛、纸屏三者的位置有关
  【探究】:学生演示实验、参与板书,进一步探究
  【发现】:蜡烛、纸屏三者的位置之间的辨证关系
  【创造】:学生参与图文结合的板书形成
  到底通过得到的像比蜡烛火焰是大还是小?我们再来做做看,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实验,师巡视并指导)
  谁到前边来边实验边汇报实验结果。
  (演示当离蜡烛近时,像就大,离纸屏近时像就小)。
  那请你再说说什么条件下成大像?
  (当离蜡烛近、离纸屏远时在纸屏上得到大像。)
  那在什么条件下成小像哪?
  (当离蜡烛远、离纸屏近时在纸屏上得到小像。)
  那就请同学们再来做做看是不是这样?
  (学生实验、老师巡视)
  谁再来汇报实验结果?
  生1:
  生2:
  (板书:当离蜡烛近、离纸屏远时在纸屏上得到放大的像。
  当离蜡烛远、离纸屏近时在纸屏上得到缩小的像。)
  认识的应用:
  【设疑】: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什么?
  【创造】:1、用照相机拍摄同一景物成一大一小两个像;
  2、利用投影仪成大小不同的像;
  3、能解释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这就是成像的规律。大家想一想,什么地方用到了成像的规律?你能具体地说一说吗?
  (照相机就用到镜头就是,被摄的物体相当于蜡烛,底片就相当于纸屏。)
  (我们教室里的投影仪也用到了成像的规律。)
  请你到前边给大家讲讲。(生讲解)你能让屏幕上的像变大吗?
  (可以让离投影片近些,也可以让投影仪离屏幕远点。(边说边做)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自己制作“土相机”。
凸透镜 篇2  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凸透镜有成像作用和成像大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反复实验,归纳凸透镜成像大小的规律)和制作能力(制作土照相机)
  3、通过实验和制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凸透镜及支架、纸屏、蜡烛及烛台、胶带、火柴等。
  2、挂图或投影片——凸透镜的应用(重点是照相机和幻灯机)
  3、学生准备:纸盒、剪刀。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
  提问:
  (1)放大镜由哪儿部分构成?
  (2)放大镜除了有放大作用,还有什么作用?(聚光作用,即将平行光会聚一点。)
  (3)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凸透镜
  (1)讲述:像放大镜的镜片这样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做凸透镜。
  (2)板书课题:凸透镜。
  2、指导学生认识凸透镜有成像的作用
  (1)讲述:我们已经知道凸透镜有放大和聚光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作用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每个组都有凸透镜,右手拿看凸透镜的柄,左手拿一张白纸,使凸透镜一面朝向窗外的风景,另一面朝向白纸;左有移动凸透镜,调整凸透镜与纸的距离。你发现有什么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①在纸上看到了什么?(窗外物体的像)
  ②像是什么样的?(倒立的,彩色的,比实际的物体小……)
  (4)讨论:以上实验说明凸透镜有什么作用?
  (5)教师小结:实验说明,通过凸透镜可以在纸屏上得到物体的像。凸透镜的这种作用简称为“成像作用”。
  (6)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3、指导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讲述:下面,我们要用蜡烛、凸透镜、纸屏做个实验。试一试,怎样在纸屏上得到蜡烛的像?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实验结果:
  ①蜡烛、凸透镜、纸屏怎样排列,才能在纸屏上得到蜡烛的像?
  ②蜡烛的像是什么样的?(倒立的)与蜡烛相比,是大还是小呢?(希望实验结果有比蜡烛大的像,也有比蜡烛小的像。)
  (4)讲述: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通过凸透镜形成的像都是倒立的,但有大小不同。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是大像,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是小像?让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研究。
  (5)学生分组实验。
  (6)汇报实验结果。(先让学生汇报,然后引导学生将他们的发现条理化,并板书下来。)
  (7)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凸透镜成像大小是有规律的。当凸透镜距纸屏近、距蜡烛远时,形成的是缩小的像;当凸透镜距纸屏远、距蜡烛近时,形成的是放大的像。
  (8)指导学生填写这个问题的结论。
  4、指导学生认识凸透镜的用途
  (1)谈话:凸透镜除用作放大镜外,还有什么用途?哪些器材上安有凸透镜?它们有什么作用?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照相机的构造示意图。
  (3)讨论:
  ①照相机的哪个部分装有凸透镜?它有什么作用?
  ②照相时,哪部分相当于实验中的纸屏?哪部分相当于实验中的蜡烛?
  ③在底片上形成的像应该是什么样的?(倒立的。在照相机取景器中看到的是正立的像,这是经过平面镜的再次反射形成的。)
  ④照相时,怎样使物体或人的像大一些?为什么?
  (4)讨论:放映幻灯时,怎样安装幻灯片,放映出的图像才是正的?为什么?
  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凸透镜的作用及用途。
  2、提问:
  (1)凸透镜有几种作用?
  (2)凸透镜成像大小有什么规律,
  (3)老花镜片是凸透镜,应用的是凸透镜的哪个作用?
  (4)放电影时,要使屏幕上的图像再大一些,应该怎么办?
  布置作业
  制作一个土照相机,做照相游戏。(制作方法参考课文内容。)
凸透镜 篇3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中力图体现:学习知识是一种探究的活动。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构建,以更利于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与创新,学习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体验性目标
  1.经历: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2.反应:能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
  3.领悟: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教学准备
  凸透镜、光具座、蜡烛、火柴、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一)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
  你玩过凸透镜吗?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玩法吗?
  (二)演示:用投影仪把细小的灯丝投影在天花板(墙壁)上。让学生观察灯丝的像与灯丝相比怎样?
  演示:灯丝开口向下,在像上开口怎样?
  演示:灯丝开口向上,在像上开口又怎样?成什么样的像,
  1.如何区别像的正立、倒立?
  什么情况像明亮、清晰?
  2.怎样区别实像和虚像?
  像与原物相比有什么特点,
  3.像的放大、缩小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回答: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无法用光屏承接。
  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的上下位置比较是否颠倒。
  “放大”、“缩小”指像与物比较的结果。
  “变大”、“变小”指像本身的变化情况。
  4.什么是物距、像距?灯丝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三)设问:使用凸透镜产生这么多的现象,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成像的条件是什么呢?能猜想一下吗?
  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的位置有关,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进行实验
  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能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尊重实验事实,如实记录实验现象、数据,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卡片;使学生能各取所需各有所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一)出示课题并板书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让学生观察实验器材,自己动手组装、摆放、调整器材。
  1.观察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j2507型光具座。
  让学生观察说明光具座主要组成部件。
  2.学生对实验器材进行组装、摆放、调整。
  探究按照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如何组装实验器材?
  摆放顺序可以从左到有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也可从右到左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
  使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
  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固定凸透镜,移动蜡烛和光屏进行观察实验。
  固定蜡烛,移动凸透镜、光屏进行观察实验。……
  3.设问:什么是物距(u)、像距(v)、焦距(f)?
  学生对照光具座回答:物距是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像距是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焦距是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三)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和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及进行相关记录。
  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摆放顺序、不同的移动对象来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如:
  摆放顺序从左到右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
  设问:如何使物体的像呈现在光屏上?
  引导学生回答调整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设问:移动凸透镜或蜡烛,作用是否相同?
  让学生明确:作用是相同的,都是改变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
  注意:移动光屏观察成像时,要保证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继续设问:根据设计方案需要记录哪些物理量及像的哪些特点?
  启发学生明确要记录:物距、像距;像的性质(放大、缩小,倒立、正立,虚、实)……
  (四)学生实验
  1.出示实验要求:
  ①多次实验,观察物体的成像。
  ②记录每次看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时,像的特点及成像时的物距和像距。
  ③记录其他方面的问题及发现。
  2.学生两人一组开始独立进行实验。并根据实验填写小组观察实验记录表(按上面的文字说明做)。
  附表 小组观察实验记录表
  小组观察实验记录表
  第_______小组 成员_______、_______
  要求:1.多次实验,观察成像的情况。
  2.记录每次看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时,像的特点及所成像的物距和像距。
  3.记录其他方面的问题及发现。
  3.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启发、点拨或发提示卡片并提示学生。
  教师应准备小组实验活动建议卡片,谁遇到疑难问题或不能继续进行实可向教师要卡片,按提示继续实验)
  三、汇报交流
  学生实验基本结束,并填写好了实验记录表。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重要的规律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及时反馈矫正实验中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教育。总结成功的经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注意学生思维的火花,延伸实验课的教学。以讨论方式进行。
  (一)学生总结发现的现象、解决的问题及发现的规律性的问题。
  学生回答的问题一般有:放大的像、缩小的像、等大(不变)的像、看不到实像(放大的虚像)等,靠移动蜡烛、光屏来解决,或移动凸透镜来观察……
  看到有关的像时,你们所记录的物距和像距各是多少?
  (二)教师根据板书学生的记录数据,引深讨论。
  设问:对所记录的数据能分析一下吗?有规律吗?
  学生讨论回答:物距和像距及焦距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1.认识像与物等大这个关键点。
  2.总结:凡是实像都是倒立的,像与物在透镜的两侧,在光屏上能得到。凡是虚像都是正立的,像与物在透镜的同侧,在光屏上不能得到。
  3.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实像及放大的虚像的条件,有什么关键的位置吗?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1.物体通过透镜能成什么样的像决定于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物体离凸透镜由远移近时,成的像逐渐变大,像离凸透镜的距离也变大。
  2.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像总是比物体小。物体移到二倍焦距以内时(焦点以外),像就变大到比物体还大,也就是成了放大的实像了。再移近到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像就由实像变成了虚像,发生了质的变化。(用计算机多媒体突破像变大或变小这个难点)。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能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一下吗?
  学生总结归纳:焦点是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像的放大或缩小的分界点。
  (三)评价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回答能对自己做个评价吗?
  启发学生回答: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验才能明确物理现象;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应该多想、合作解决;猜测的结果和实验结果不一定相同;自己动手动脑做出的实验现象有意思、真实……
  四、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规律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1.多媒体计算机演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思考:水珠还能成其他的像吗?
  投影图片讨论其中蕴涵什么物理规律?
  学生回答:水珠离另一侧的花朵较远(u>2f),成的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当花朵离水珠较近时(f<u<2f),成倒立放大的像。
  当花朵离水珠很近时(u<f),成正立放大的像。
  3.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提示本节课所总结的规律是下一节应用学习的原理。
凸透镜 篇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先来看一看《透镜及其应用》这一章的教学设计思路,主线:凸透镜的基本知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的应用。可见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重点。
  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不仅了解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也初步了解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组织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由此可见这是一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课例。
  教材中对于实验探究是这样安排的:先给出或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再让学生观察u>2f、2f>u>f、u
  (二)分析学生情况
  1.知识储备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凸透镜不太了解,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的就更少。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介绍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三种光学仪器,通过这些光学仪器的成像实例使学生建立凸透镜成像概念,同时通过前一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了什么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凸透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等物理概念,这就为本节的教学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
  2.技能储备
  通过前面的小孔成像实验和平面镜成像实验,学生已经能区分实像和虚像,同时也具备了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能力。学生对于蜡烛的使用非常熟练,从技能上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学习心理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归纳能力,对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完成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是: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是:①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②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是: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4.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上。因为这是学生在物理课上经历的第二次探究实验,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缺乏经验,因而把它作为重点。
  把难点放在科学探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上,对于实验探究学生处于起步阶段,记录数据后,分析这些数据归纳得到结论,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因而此处确定为难点。
  二、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三、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发猜想
  1.学生体验一:教师手持一张精美的中央电视塔图片在教室中前后走动,学生用凸透镜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你观察到什么性质的像,是在什么情况下观察到的?”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进行自主探究,亲身感触到凸透镜成放大的像还是缩小的像与物距有关,引发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猜想。
  2.学生体验二:让学生用另一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与前一透镜竖着并排放置,同时观察图片,学生通过对比,得出所观察到的像是不同的,进而引发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可能与透镜焦距有关的猜想。
  通过以上体验活动,学生从中感悟到凸透镜成像是有规律的,物距和焦距都会影响到所成的像,由此完成猜想。
  (二)设计实验,操作记录
  1.制定实验方案
  提出猜想后,在制定具体的实验方案时,考虑到学生从未接触过光具座,教师先展示器材介绍构造(投影),再示范调节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在光屏上找到像;此时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怎样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2)怎样观察虚像? (3)如何测物距和像距?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物、镜不动,光屏前后移动时,光屏上所成像会变模糊,通过观察学生感悟到物、镜一定时,清晰像的位置是一定的,为学生实验做好铺垫,教师再示范光屏上成清晰像的操作要领。
  对于如何观察虚像,可以示范当物由远及近靠近凸透镜时,光屏无论怎样移动都不成像,这时把眼放在光屏这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成虚像,与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相同。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养成积极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去除实验中可能影响学生探究的干扰因素,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完成探究实验。
  根据所给实验器材和相关实验操作要领,组织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经过展示和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后,把学生分为三大组,给各大组焦距不同的透镜,学生进行实验时,观察成缩小
  倒立像、放大倒立像、正立放大像时的物距和像距。数据记录在学案上的表格中。
  此环节的设置主要是因为学生处于实验探究的初级阶段,对于表格的设计会有一定的差异,为了后面的教学能够顺利展开,此处直接在学案中给出实验记录表格。
  2.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学生实验,记录数据,教师巡视,辅导实验。
  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后,各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实验数据统一输入Excel表格进行多组数据的处理(投影),现以四组过去学生实验数据为例,通过对表格中物距排序的处理,使学生很明显的发现放大、缩小的分界点及虚实像的分界点,此时教师再说出凸透镜的焦距是10厘米,让学生归纳出物在什么范围内,凸透镜成什么像,学生自然会把10厘米、20厘米作为分界点,这时实验中使用凸透镜焦距为5厘米的学生们会不认可这一结论,学生们会建议再处理另一大组的数据,结果找到的分界点是5cm和10 cm,根据数据引导学生思考,透镜不同,焦距不同,所以分界点不同,进而由学生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虽然能够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找到两个分界点,但如何从数据中分析出成像的性质与焦距有关,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对比不同大组的数据找到与焦距的关系,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带给他们的成功与快乐。
  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针对物体在一倍焦距处、物体在两倍焦距处成什么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物距大于2f成放大的像,小于2f成缩小的像,则2f处成等大的像。
  此环节的设计使得学生探究出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更加完整。
  (四)小结
  由学生归纳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五)当堂巩固
  用一个试题来巩固所学。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本文获北京市2019年初中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
凸透镜 篇5  【教  材】青岛版五年制课本四年级科学教材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凸透镜有成像作用和成像大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反复实验,归纳凸透镜成像大小的规律;制作能力——制作土照相机。
  (三)通过实验和制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通过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案例背景分析:
  活动准备提示了课堂探究所必备的典型的实验材料:分组材料:光学实验盒(凸透镜、纸屏、蜡烛、火柴等)放大镜,滴管,盛水的玻璃杯
  制作材料:土照相机制作材料
  课件:凸透镜光学示意图、照相机成像示意图
  本课有一个凸透镜成像实验,由一个问题引出,即“怎样才能让蜡烛火焰的像呈现在纸屏上”同时,教材中还呈现了一份实验记录表。体现学生实验前的猜想和全面记录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发现。
  拓展活动中,提出了一个活动指向:“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凸透镜?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便利?”让学生了解到透镜的种类繁多,功能的特点,让学生把课堂研究延伸到课后,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让学生体验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猜谜导入:同学们,老师今天特意带来一个谜语,想考考大家,有信心吗?请看——(出示谜语:小小玻璃片,作用可真大。老爷爷用到它,读书、看报都不怕;老奶奶用到它,做的针线活人人夸;小朋友用到它,科学发现成绩大。)
  学生自由猜谜。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引导和评价。
  【如果没有时间或不必进行课前谈话,此部分则可省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的实际情况,为了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先让学生猜一猜,并以此为引子,便于在课堂中引出“放大镜”,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一、“玩水游戏”引出探究学习的主题
  1.谈话:同学们,喜欢玩水吗?我们来玩几种新的关于水的游戏,好吗?
  2.讲解玩水游戏方法(实物投影):
  (1)用滴管滴一滴水在画报纸的一个字上,透过水滴看字有什么变化?
  (2)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画报纸上的字有什么变化?
  3.学生分小组进行玩水游戏。
  (学生分小组交流在游戏过程中的发现及问题。)
  4.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学生自由汇报)
  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透过水滴和盛水的玻璃杯看字,字变大了,有很多同学迫切的想探究其中的奥秘,那好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好玩是学生的天性,而且透过水滴和盛水的玻璃杯看字,效果十分明显。学生在这个环节中通过玩水游戏初步感知凸透镜有放大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活动:亲密接触,认识凸透镜
  刚才玩的高兴吗?老师为每一个小组准备了一些放大镜(师出示一个放大镜)。请大家仔细观察或用手摸一摸,看它在外形上有那些特点?咱们比一比看一看谁观察得仔细。
  (1) 学生分组观察:(教师随机指导)
  【此观察活动大约需要3—4分钟要保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直到每一同学都仔细观察一遍,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2)学生在小组之间互相交流描述自己所观察的放大镜。 
  (3)学生分小组汇报观察结果
  (学生交流:1中间厚 2边缘薄  3有的中间厚度大、有的中间厚度小4透明)
  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这些放大镜虽然有的中间厚一些,有的薄一些,实验用放大镜由镜片、镜框、镜柄三部分组成,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边缘薄,中间厚,镜片透明。人们根据放大镜这一特点,又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凸透镜。(板:凸透镜)
  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做凸透镜。(板书:凸透镜)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关于凸透镜的知识。
  三、亲身体验,分组研究凸透镜的作用
  刚才同学们可能还没玩够吧,老师想问一下,以前玩过放大镜和激光灯吗?那你一定有很多玩法!你想怎样玩?会有什么发现?每一个小组商量一个玩的方案,在做好简单的分工,玩的过程要及时记录产生的问题、疑惑和自己的发现。
  学生分小组商议、分工、进行探究,记录。气氛活跃,热烈。
  教师在小组内巡视,并做提示:不要用激光灯照射眼睛!不要用凸透镜看太阳,否则会灼伤眼睛!
  1、学生分小组研究凸透镜放大和聚光的作用
  (1) 约十分钟后,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教师根据实际情况(1)和(2)可先后随机)
  看来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都真真切切得体验了一下,得出这么多的经验来,有的同学利用放大镜把课本上的字变得很大。 有的同学透过放大镜发现自己的钢笔、尺子等身边的物体都变大了,有的同学还看了自己的手,发现都比原来大很多倍,哇!同学们的发现真棒呀!凸透镜有放大的作用(师板书“放大”),其他同学还有别的发现吗?
  (2) 其他小组简单汇报
  哦,你这样拿着凸透镜对着太阳,发现太阳光透过凸透镜片后形成了一个光点,把火柴放到光点处,过一会儿,火柴着了。火柴着了说明光点处的温度——(高)。那我们能不能拿着放大镜对着太阳看?(不能)会怎样?(灼伤眼睛)能不能拿着放大镜在易燃物品旁做这个实验?(不能)课后大家可以在操场等空旷的地方做这个实验,看看会有什么更多的发现。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凸透镜还有聚光的作用。(师板书:聚光)
  小结:看来,玩中真有大名堂!通过玩,我们发现了凸透镜有放大、聚光的作用,你们真棒!
  【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尽情的玩,并时刻提示学生怎样做有危险性在玩中学生肯定会有自己的许多发现,教师应恰当地进行点播,,使学生清楚放大镜的放大和聚光的作用。】
  四、亲手实践,探究凸透镜有成像的规律
  (1)、实验指导
  咱们继续来尝试一种新的玩法,好不好?老师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实验材料。  (实验器材每四人一组,每组的实验装置为: 蜡烛、火柴、凸透镜、纸屏、小瓷盘。实验桌上有一张记录卡。)
  大家把蜡烛、凸透镜、纸屏直立在桌面上,然后用火柴点燃蜡烛(师提示要注意安全),调整蜡烛、凸透镜、纸屏三者的位置,看看有什么发现?
  实验时注意:把用过的火柴棒放在小瓷盘里,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这个实验,小组长分好工,把实验过程中的发现记录在《实验记录卡》中。
  附
  实  验  记  录  卡
  我的做法
  看到的现象
  我的发现
  (2)、学生分组实验:凸透镜成像实验。
  组长打开盒,学生开始分组实验。
  教师巡回指导。
  【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在时刻提醒学生安全实验的同时,应把试验中学生的实验记录作为指导的重点,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总结操作试验中的有效信息,以便学生交流,归纳结论提供事实依据。此处,教师可提示学生通过改变蜡烛、凸透镜和纸屏的位置来获得有效的信息】
  (3)、学生汇报交流:
  看到同学们玩得很投入,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发现。可以开始交流吗? 现在各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成果,让大家一起来分享。其它小组要作好记录,以便与自己的实验结果相对照。
  学生分组上台展示记录表并介绍实验方案(师帮助点燃蜡烛和随机摆放,演示成功后)噢,(惊讶状)真成了倒立放大的像。你真了不起!
  还有别的发现吗?好,你来。(看,一个倒立的缩小的像。)
  有的小组还有发现,好,你来示范一下(不错,火焰和像的大小差不多。)
  不过,刚才老师发现:有的组在操作时,什么也没看到,这是为什么?(教师操作蜡烛、凸透镜、纸屏三者不在一条直线上,)还有的把蜡烛放在这个位置?(教师操作---镜在一旁)应该怎么做?通过教师的错误演示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三者必须在一条直线上。
  师小结:对,三者必须在一条直线上,且凸透镜必须在蜡烛和纸屏之间,这样才能在纸屏上成现倒立的像。
  刚才每个个小组的代表向我们演示了他们的发现,现在请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验情况再结合其他小组的实验情况,将大量的实验信息进行分析,看能从中发现什么或得出什么结论。
  (4)、学生讨论分析实验数据。
  通过分析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结果利用课件展示规律:
  当凸透镜距离蜡烛近,距离纸屏远时,纸屏上会出现倒立放大的像;
  当凸透镜距离蜡烛远,距离纸屏近时,纸屏上会出现倒立缩小的像。
  通过这次实验,你们受到什么启发?
  学生自由谈感想。
  这节课的实验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科学结论是需要反复实验的,反复验证的。一次实验能说明一些问题,但不一定完全科学。
  【学生在做完实验后,一般不太注重总结分析,在这一个环节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总结分析,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结论是经过反复实验,不断总结分析,反复验证才获得的。】
  三、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活动,将课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下
  (1)谈话:小小凸透镜真神奇,那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它呢?
  (2)学生讨论交流。
  (3)出示图象资料:凸透镜的应用。
  (4)出示照相机实物,重点介绍凸透镜成像作用在照相机中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
  其实呀,凸透镜的这些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有很多,并且凸透镜中蕴含了许多科学道理,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搜集凸透镜应用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凸透镜的应用。更希望大家课后像牛顿一样,进一步开展研究,去探究更多的光学奥秘。
  【恰当引导学生课下进行拓展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将探究活动延续到课下,达到了使学生兴趣及各项能力持续发展】
  布置作业:
  学生制作土照相机
  1.教师讲解演示制作方法(参照教材图示)
  2.教师指导学生制作
  3.教师评价和展示学生制作情况
  4.学生用土相机做照像游戏
  (以上制作活动,可根据时间情况课外进行)
  八、板书设计:
  13.凸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 边缘薄
  距纸屏近,距蜡烛远 缩小
  距纸屏远,距蜡烛近 放大
  体会与反思:
  本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主要体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探究活动为中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兴趣是探究学习的主要动力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的实际情况,我是这样处理本课教材的:在科学过程与方法上,先让学生从“猜谜语”、“玩水游戏”入手,在充分的探究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观察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激发学生迫切想研究其中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玩水游戏”又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铺垫。
  二、 观察是探究学习的重要前提,发现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目的
  在《凸透镜》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首先让学生从观察放大镜入手,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尽情地玩放大镜,让学生在玩中观察,在观察中产生疑问,并且发现。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实验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尽可能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得出科学结论并自悟学习的方法。
  三、 动手操作中,自悟学习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
  在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实验的效果也很好。并在活动经历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动手操作的能力,归纳慨括的能力。在科学探究凸透镜作用的过程中,仅有动手做是不够的,动手做后的表达与交流,同样是科学探究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探究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本课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表达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归纳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四、善于记录、总结分析,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
  在进行探究性动手操作中,学生往往对实验现象极有兴趣,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在实验的操作和观察上,从而会有大量的发现,学生基本上是看得多,记得少,发现得多,总结的少,分析得少,因而,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养成记录的习惯,把点滴发现记录下来,及时总结分析,使记录成为一个信息包,在研究中为孩子们提供第一手资料,提供事实依据。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体会到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少一些束缚,多一些放手,多一点指导。学生就会多一份自由的天地,就能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凸透镜 篇6  【三维目标】
  1、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的概念,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时能够正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能够利用光具座进行实验。
  2、能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全过程。
  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参与实验探究的快乐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
  学生对凸透镜的认识,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已经有所了解,但对物体通过凸透镜怎样才能在光屏上成像,及会成什么样的像,还不够了解。所以,本节教材主要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探究,这个探究实验是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目的是:一让学生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2、难点:
  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用具】
  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小玩具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提出问题教师:请同学们用小玩具按照课本P61图3-47所示的方法做一个实验,移动放大镜或白纸板的位置,会在白纸上看到怎样的像?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让学生说出看到的像的特征。教师:对你所观察的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如:凸透镜所成的像跟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我们知道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那么,要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就要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在此,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向学生介绍光具座的正确使用方法,同时指出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由于不同组桌面上的凸透镜的焦距不同,你们想通过什么办法得知凸透镜的焦距?(实验测量,也可查说明书)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出实验步骤。让其中一组把实验步骤向大家介绍一下,如果可行,给予肯定;如果不可行,应予以纠正。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让同学们进行实验。比一比,哪个小组实验做得最快、最好,要注意分工合作。
  5)分析与论证分析实验数据,用自己的话把凸透镜成像规律表达出来。
  6)交流与合作请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实验研究的结果,看看得出的规律是否一致。
  板书:凸透镜成像规律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放大镜的有关知识:
  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使用放大镜时要想让物体的像变大些,应怎么办?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或做过实验后,回答上述问题。思考:若两个凸透镜大小相同时,透镜的厚度对放大倍数有影响吗?可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请同学们观察图3-50: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及用其观察到的像。
  二、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本节的学习进行归纳,特别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2、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3、完成本节的“基础训练”。
  四、反思
  本节教学安排及设计还是比较充分的,按照科学探究的思路,从问题的提出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进行到结论的得出,学生做得既全面又准确,效果较好。
  五、板书设计
凸透镜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有关数据和资料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所观察到的凸透镜成像的有关现象和所收集到的实验数据中,学会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过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与归纳 。
  [教学用具]
  蜡烛、凸透镜、火柴、刻度尺、多媒体课件(可以利用光具座、光具盒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结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凸透镜除了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以外,它也能成像。哪,到底是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正立的像?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倒立的像?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板书标题)
  二、新课学习
  1、根据前面同学们观察到的现象,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正立的像?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倒立的像?为了表述得比较清楚,我们先熟悉下面这样几个概念:放大、缩小、正立、倒立、实像、虚像。
  2、教师在学生做出成像条件的猜想后,组织学生利用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进行探究。
  3、组织学生探讨使用这些器材在桌面上做实验不是很规范,也不是很精确,所以,人们设计出一个专门来完成这种探究的器具叫光具座。启发式光具座和光具盒中器具的科学性。
  4、指导学生利用光具座完成探究实验,并记录相应的数据(这些探究问题可以板书在黑板上,也可以印成学案发给学生)。
  ⑴光屏上能不能找到像?什么条件下(什么距离时)光屏上便找不到像?
  ⑵当光屏上的没有像时,从逆着光线的传播方向去观察,能不能看到像?
  ⑶光屏离凸透镜怎样的距离时,光屏上便能出现像,此时,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
  ⑷什么条件能成既倒立又放大的像?
  ⑸什么条件能成既倒立又缩小的像?把数据记入表格:
  像的特点(或像的性质) 物距 像距 焦距
  成倒立、缩小的像时
  成倒立、放大的像时
  成正立、放大的像时
  5、组织学生把猜想与实验结论结合起来进行归纳,并板书结论。
  6、组织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实像和虚像的区别(这个内容可以在上一章学,上一章学习后,此处只要归纳一下,然后用表格指明即可)
  实像 虚像
  共同点 都能用眼看到
  不同点
  (1)能成在光屏上
  (2)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
  (3)不能成在光屏上
  (4)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像
  举例 小孔成像、凸透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
  7、展示课件内容,组织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8、组织学生讨论:
  (1)凸透镜成虚像与成实像的分界点。
  (2)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与成缩小的实像的分界点。
  (3)讨论把凸透镜挡住一半,像有怎样的变化?
  9、组织学生完成简单的形成性练习。
  10、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习投影仪、放大镜的使用:
  (1)选择某组同学与老师一起带领大家完成投影仪的调节工作,共同评价字的放大与亮度的价值取向。
  (2)平放投影仪,翻开反光镜,观察物体的运动和像的运动方向的不同;观察一只苍蝇模型在凸透镜上和玻璃板上时投影的效果。
  (3)让学生用蜡烛、凸透镜体验放电影时物体与像的运动情况、体验用手把一半透镜遮挡后的成像情况。
  (4)再让学生体验在一定条件下凸透镜才能算是起了放大镜的作用?
  三、本课小结
  四、布置作业
凸透镜 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初步了解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观察放大镜并了解放大镜的作用(聚光、成倒像、放大物体的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制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动手制作放大镜,培养学生创新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倾听别人意见、尊重他人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
  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五、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制作能力。
  六、教学准备
  凸透镜及支架、纸屏、蜡烛及烛台、胶带、火柴、保鲜膜、玻璃器皿、激光灯。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用手摸一摸家里的放大镜或者是爷爷奶奶的老花镜,你会发现这些镜片都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呢?
  2.猜想一下我们家里的爷爷奶奶的老花镜有什么作用呢?
  二)【实验(观察)探究】
  1.合作讨论交流设计方案:
  我们怎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想呢?请选择一个猜想,进行设计一个方案进行研究。
  活动要求:在小组长的主持下小组共同商讨选定验证一个放大镜的猜想。
  参考课本提示独立思考p14-p15.
  小组内讨论交流,做好方案
  实验目的:验证凸透镜的具有                       作用
  组内的实验计划
  ①实验材料:
  ②实验过程与结论:
  实验项目
  项目一:
  项目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课题5:凸透镜
  实验注意事项:
  2.实验方案汇报:我们比一比哪一组的实验计划最详细,效果最好。
  (过程要求:认真听,可以提问。最后根据交流所得完善自己的实验计划)
  3.实验探究(有能力的小组,可以按照方案多做其它组的实验)
  按照实验计划中的过程进行实验:各个小组按照自己猜想及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
  ①组长分配任务:一名记录员,两名操作员,其余观察。
  ②组长领取实验材料
  ③按计划实验:要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
  三)【实验展示质疑】(一个组一名发言人进行展示,同伴进行补充。其他组可以提问质疑)
  向全班讲解展示实验结果,并说明实验过程及现象。同学可以再黑板上进行展示,也可以用多媒体进行展示。
  四)【检测】(5分钟)
  a.我会填
  1.像放大镜这样、的透明镜片,称为“凸透镜”。
  2.凸透镜有、的作用。
  3.老年人使用的老花镜其实就是。
  a.平面镜b.凸透镜c.凹透镜
  b.我会解释
  4.生活中有许多地方应用了凸透镜,请举例说明它们的用途。
  5.有一支探险队,在南极遇到了特大暴风雪。等到风停雪止队员们才发现,存放火柴、望远镜等物品的袋子被暴风雪刮走了。在零下几十度的气温下,所有的食品都冻得像石头一样坚硬。正当大家万分着急的时候,一位知识渊博的队员想办法取到了火。请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猜想一下,他是怎样取火的?其中运用了什么科学道理?
  五)【小制作】我喜欢做:做个小凸透镜。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制作一个小凸透镜。(除了课本上p15的提示,还有什么办法)
  六【拓展】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到凸透镜?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便利?
  怎样科学用脑。请查阅相关资料,粘贴或者书写在下面。
  七【板书设计】
  5.放大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作用:放大,聚光,成像
凸透镜 篇9  课题:科学探究 凸透镜成像授课教师: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球溪高级中学     黄  璜教    材: 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五节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是初中物理光学的重要内容,凸透镜成像又是初二物理知识的重点,本节既是学习凸透镜成像原理,又是进一步学习眼睛成像和照相机等仪器原理的基础,是一节集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于一体的课。二、学生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光的折射规律。但由于初二的学生认知能力还比较低,对知识的归纳概括以及迁移能力还不强。所以要把折射规律和凸透镜成像联系起来还比较困难。对于凸透镜也仅仅知道它叫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但对凸透镜能成缩小实像和放大实像他们是知之甚少的。三、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目标 如下:1、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凸透镜,以及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2)知道凸透镜的光心、焦点、焦距和主光轴(3)通过探究性实验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学生自己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操作和总结实验规律,培养了学生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3、情感与价值目标(1)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有意识的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透镜对准太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四、重点和难点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和它的成像规律是本节的重点。学生用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五、教具准备1、不同焦距的凸透镜(f=5cm和f=10cm);光具座;蜡烛;光屏;平行光源。2、多媒体课件六、设计理念1、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中,通过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去讨论、去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做实验,让学生成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翁,使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如研究课题那样去进行。2、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 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和学生一起猜想、分析,从中点拨其思维。3、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探索规律,获得研究、思维的方法,然后通过方法的获得以及运用方法探索、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形成对科学研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融的情感,具有乐于探索物理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科学精神。因此,本节课将把思维程序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的主线,教给学生一种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七、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出示手中的凸透镜问学生?它是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那些设备上还见过它?引导学生回答出在照相机、投影仪上见过它。并告诉学生:“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在很久以前就知道用冰磨成它的样子,来取火。”它的名字叫什么呢?叫凸透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本节设计意图:贴近学生生活举例,从生活走向物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失时机地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二)学法指导,探究新知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实验桌上的凸透镜。组织观察、讨论分析得出凸透镜的形状特征。并板书: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提问:我们知道了光的折射规律,那么光线穿过凸透镜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在光具座上演示:平行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一点。得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它又叫会聚透镜。 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演示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从而介绍几个相关名词:光心、焦点、焦距和主光轴。[本节设计目的:通过学生观察实物、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课件展示,使学生能直观的、快速的认识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符合其认知规律。]2. 提出问题
  先让学生拿着凸透镜近距离的观察书上的字,学生会看到字被放大了,提问:通过凸透镜看到的物体都是放大的吗?然后让学生拿着凸透镜慢慢的远离书上的字,或者观察远处的物体。通过以上观察得知:物体通过凸透镜发生了变化,远处的物体变小了,而且倒着。近处的物体只是被放大了,正倒没有发生变化。引导学生思考:用同一个凸透镜观察不同的物体时,为什么有的大,有的小,有时倒,有时正呢?
  使学生进入探索的物理情景当中。3. 提出猜想
  猜猜看:这些现象与哪些因素有关?下面我们用实验去探究这一规律。4. 制定实验计划
  介绍光具座,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物距(u),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像距(v) 提示:在使用光具座时,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是不同含义。只有当光屏上得到特别清晰的像,这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让学生汇报设计的方案计划
  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计划,让他们自己小组内讨论决定使用哪一种方案。
  5.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要求: (1) 不管用何种方案都要做好记录:像的大小、像的正倒、物距、像距、物距与像距的关系。请学生开始自由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学生中大致会出现三种情况:A 、没有找到像;B、找到了放大或缩小的像;C、光屏上烛焰的轮廓不清晰,本不是像。对A种情况,老师稍加提示,使之转变成第二种情况。针对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像产生的误解,教师要明确的指出:有的同学找到的不是像,同学们也许会感觉疑惑,急于想知道自己找到的是不是像,老师这时再通过演示实验强调如何找像,什么是像。                       指导实验:蜡烛放在距凸透镜两倍焦距(2f)处,你猜会观察到什么样的像。(试试看)
  把凸透镜恰好放在距物体一倍焦距(f)处,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先猜,后试试)请学生把实验中得出的数据填入学案的表格内。
  5、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得出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板书。   [本节设计意图:1、传统教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教师一般先列举出各种成像的条件,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实验去验证各种情况下的像,通过这样的验证性实验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学得非常被动。我认为探究教学关键是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于是我在设计教学中,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的实例,然后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实例提出质疑——“放大镜”为什么还能成正倒、大小甚至虚实不同的像?接着由学生自行制定计划、进行探索性的实验、分析得出成像的规律,即物距、焦距、像距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亲身体会这种科学探究的过程。本课时主要是培养学生制定计划、收集数据、初步分析等能力。
  2. 针对学生在平时课堂探究活动中表现出的一定程度的无序性,采取印发学案(见附件)的措施: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探究活动中应该要干什么事,明确自己的目的;教师也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学生一些方向性的提示,但这些提示应区别于我们传统实验课中的“实验步骤”;在尽量给学生更加宽松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的同时,避免探究活动中盲目性。在宽松的思维空间里,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独特的问题,会迸发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三)归纳小结,深化目标,布置作业 。1、小结本课的知识点。(1)凸透镜的定义。(2)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什么是焦点、光心、焦距和主光轴。(3)用课件演示成像规律。2、告诉学生:大家实验做得很好,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3、课后练习以及阅读信息窗的内容。了解凹透镜有哪些特点?七、板书设计 五、科学探究  :凸透镜成像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2、凸透镜成像规律:因为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也叫会聚透镜。 u>2f    成倒立、缩小、实像焦点(F)                            u =2f   成倒立、等大、实像光心(O)                            f<u<2f 成倒立、放大、实像焦距(f)                              u=f       不成像主光轴                               u<f      成正立、放大、虚像  附件:           学      案
  1. 活动:你透过凸透镜看远处的物体时,你会看到怎样的像,提出问题。   
  2. 猜想:这些结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3. 制定实验计划:   
  4. 实验过程
  (1) 你认为你组同学有哪些与探究活动无关的活动?
  (2) 你组同学是否得到了蜡烛的像?
  (3) 你组同学光具座上物体排列的顺序是怎样的?
  (4) 你组同学在活动中,为了得到清晰的像,移动了哪些器件?有哪些没移动?你认为他们如此移动可行吗?如果移动显得混乱,不益于研究问题,你认为该怎么固定、移动?
  (5) 你组同学得到了哪些像?(放大、缩小、等大的)
  (6) 你组同学测出了各种情况时的物距和像距?
  5. 探究实验记录表物距u(cm)像的性质【凸透镜焦距(f=5cm或f=10cm)】倒立正立缩小放大实像虚像30      20      15      10      8      5      3      
  (试试看)蜡烛放在距凸透镜两倍焦距(2f)处,你猜,你会观察到。
  先猜,后试)把凸透镜恰好放在距物体一倍焦距(f)处,又会怎样?
凸透镜 篇10  §4.3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会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有关数据和资料;
  (3)经历从所观察到的凸透镜成像的有关记录和收集到的实验数据中,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
  【难点】从实验数据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具】光具座、蜡烛、火柴、光屏、焦距f=10cm的凸透镜
  【课型】实验、讲解、讨论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课本 图4-23
  当凸透镜距灯泡较近时,通过透镜可以看到灯丝正立、放大的虚像;
  适当增加凸透镜与灯泡的距离,在墙上看到灯丝倒立、放大的像,继续增加凸透镜与灯泡的距离,在墙上又能看到灯丝倒立、缩小的像。
  板书:1、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做实像。
  2、物距: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物距(u);
  像距: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像距(v)。
  二、新课教学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也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还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那么,凸透镜成不同的像时,像距、物距和焦距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进行研究。
  为了准确地测量出物距和像距,我们这个实验用到的主要仪器是光具座。
  ① 如何测量物距和像距?
  ② 强调:实验时,凸透镜中心,烛焰中心及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探究活动一:倒立缩小的像
  像的性质 物距(u)/cm 像距(v)/cm
  倒立缩小的像  
  问题:
  (1) 物距与焦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3) 物上、下移动,光屏上的像怎样移动?
  (4) 用书本将透镜上半部分遮挡起来,像有什么变化?
  (5) 对调蜡烛和光屏,成什么像?
  结论: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f
  应用:照相机
  探究活动二:倒立等大的像
  像的性质 物距(u)/cm 像距(v)/cm
  倒立等大的像  
  讨论:
  (1) 物距与焦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结论: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v=2f。
  探究活动三:倒立放大的像
  像的性质 物距(u)/cm 像距(v)/cm
  倒立放大的像  
  讨论:
  (1) 物距与焦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结论:当f2f。
  探究活动四:正立放大的像
  像的性质 物距(u)/cm 像距(v)/cm
  正立放大的像  
  讨论:
  (1)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2)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3)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结论:当u
  应用:放大镜
  根据以上讨论,你能不能总结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呢?
  板书:3、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v=u,物像异侧;
  当f2f,v>u,投影仪,物像异侧;
  当u
  讨论与交流:实验中你还有哪些新发现?
  问题讨论,引申拓展:
  (1) 凸透镜成实像的条件是什么?实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
  (2) 凸透镜成虚像的条件是什么?虚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
  (3) 凸透镜成像时,什么情况下物像异侧?什么情况下物像同侧?
  (4)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如何变化?像的大小又如何变化?
  (5) 某人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这是什么原因?
  ①                                                                  
  ②                                                                  
  补充:课本 最后一段文字:a、两倍焦距处是物体成缩小的像还是放大的像的分界点;
  b、一倍焦距处是物体成倒立实像和正立虚像的分界点;
  (6) 你能否想出两种方法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7) 当u=f时,凸透镜能成像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光屏与透镜的距离为16cm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倒立放大的实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4cm             b、8cm             c、12cm             d、16cm
  2、见《创新作业》 第7题
  四、布置作业:
  课本  1、2、3、4、5
  五、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教学难度大,应分为两个课时进行。重点应放在实验探究上,以问题为主线,可以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起指导作用。
凸透镜 篇11  【设计思想
  体现“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这一教学理念,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从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习的兴趣;
  2.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用观察、比较、列表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拉近生活、社会、科技与物理的距离;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3.渗透科学、技术、社会(sts)教学的指导思想。
  【教学准备
  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放大镜、刻度尺、小水电筒、金鱼缸、小金鱼1条、水。
  【教学重点
  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物理情景进行猜想,引入新课
  观察现象:我们通过金鱼缸的侧壁来观察缸中游动的小金鱼,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观察后会回答:由于金鱼缸和水组成了一个放大镜,所以看到的小金鱼比实际的放大了。
  提出问题:隔着放大镜看物体,物体总是放大的吗?
  学生实验,观察现象后回答:不是。物体有时会放大,有时又会变小,像还会由正立变倒立。
  从前面我们的学习中知道:
  1.照相机照相时,物体离照相镜头比较远,成的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2.投影仪投影胶片时,物体离投影仪比较近,成的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3.放大镜看物体时,物体离放大镜很近,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
  启发学生猜想: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距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那么凸透镜能够成像,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呢?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实验探究
  (一)课题板书: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同学们用桌上准备好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实验准备:
  1.测定凸透镜的焦距f并做好记录。
  方法:平行光聚焦法,小手电筒代替平行光源。
  2.指导学生将实验器材按如图所示摆放。
  要求:将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
  调整凸透镜、蜡烛、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提出问题,进行探讨:
  如何使物体所成的像呈现于光屏上?
  学生思考会回答:调整物体,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
  实验过程中应记录哪些现象和数据。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像的大小,倒立或正立,像的虚、实。
  实验要求:
  1.态度认真,一丝不苟。
  2.光屏上的像一定要明亮,清晰。
  3.多次进行测量,仔细观察,做好记录进行实验。
  学生每2人一组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探究:
  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物距和像距u(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2.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在2f和f之间,即2f>u>f,重复以上操作,进行观察和测量。
  3.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f,在屏上还能得到蜡烛的像吗?怎样才能观察到蜡烛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物距,估测出像距。
  按上述计划操作,把数据和观察结果填入下表中。
  透镜焦距f=_____cm
  物距与焦距关系
  物距u/cm
  像的性质
  像距u/cm
  实虚
  大小
  正倒
  u>2f
  u>2f
  2f>u>f
  2f>u>f
  u
  u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学生启发和引导。
  三、交流评估
  1.各小组送交自己的实验记录结果,进行投影展示,表述发现的现象和规律。
  2.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开展评估,各述己见。
  四、归纳和总结
  通过本节课同学们的探究,我们得到如下规律:
  投影展示:
  1.u>f时成实像,u<f成虚像,焦点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2.u>2f时成缩小实像,u<2f时成放大实像,二倍焦距点是成放大实像与缩小虚像的分界点。
  3.成实像时,当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物距增大时,像距变小,像变小。
  4.成实像时,像与物在凸透镜异侧,成虚像时,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
  5.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显示在光屏上,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不显示在光屏上。
  五、课后延展
  1.商家制作的泡有人参或海马的酒瓶为什么设计成较圆的凸形?
  2.照相时,使用的长焦镜头有什么作用?
  3.取两只老花镜片(凸透镜),一只手握住一个通过镜片看前面的物体,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六、布置作业
  课本p68页,1.2.3题。
凸透镜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的种类。
  (2)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了解透镜在投影仪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充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复习:筷子斜插入透明玻璃杯的水中时,为何从侧面看筷子变弯折?
  生:发生了光的折射现象。
  2.故事引入:同学们听说过用冰取火的故事吗?用冰取火,似乎不可思议。但这并非讹传,这一创举发生在一千多年前。据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消冰命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这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的发明创造。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以及所蕴藏的科学道理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逐步揭开这其间的神秘面纱。
  二、新课教学:认识透镜
  其实将透明的冰削成圆形后就变成了一种光学器材,我们把这种光学器材称之为透镜。
  1.透镜:由玻璃、树脂或水晶等透明材料制成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光学装置。
  (展示实物)
  2.透镜的类型:请同学们观察上图,看看这些透镜有没有什么特点?
  生:有,有的透镜中间厚,边缘薄;也有的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①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②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那么,“用冰取火”的故事中的透镜应该是哪一种呢?为什么这种透镜可以点着火呢?
  生:应该属于凸透镜。
  看来,我们还得先来了解一下各种透镜对光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3.(观察实验)透镜对光的作用:
  取一个大烧杯,里面充以烟雾,倒扣在桌上,用以小型平行光源射出一平行光束。然后在杯底放一个凸透镜或凹透镜,从烟雾中观察透镜对平行光的作用。
  观察教师演示实验,通过对所观察到的现象的讨论得出结论:光束通过透镜时会发生光的折射现象。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教师总结: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几个关于透镜的基本概念:
  ①主光轴: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C1、C2的直线。
  ②光心:主光轴上的特殊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薄透镜的几何中心可以认为是光心。用“O”表示。
  (演示现象,从现象入手介绍焦点、焦距的概念。)
  ③焦点:平行于透镜主光轴的光束经凸透镜折射后的能量会聚点,用“F”表示。这一点光斑最小、最亮。
  ④焦距:焦点到透镜光心O点的距离叫焦距,用表示。
  师:我们又如何能找出凸透镜的焦点并测量出凸透镜的焦距呢?
  生讨论分析得出:我们可以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通过透镜的太阳光能聚集在一点,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我们如果能测出承接面与透镜平面的距离,那么我们就测出了该透镜的焦距。
  5.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聚焦法
  6.透镜对光的作用中的几条特殊光路。
  师:凸透镜除了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以外,它能否也像平面镜一样成像呢?如果能成像,那么凸透镜成像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也能成像。
  7.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凸透镜成像的原因。
  三、课堂反馈
  画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四、课内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知识要点
  【实践活动】
  让学生们在课后去观察一下,在生活的周围有没有透镜?能不能区分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通过实践活动,再次了解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
  【课后作业】
  学生活动手册的部分练习,或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安排练习。
  【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应让学生自己尽量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问题、认识透镜、找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点,在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找出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不同作用。本节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的自主观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其进行观察,使其在观察中学习、思考。
                         推荐阅读:
  • 凸 透 镜(通用13篇)
  • 凸透镜(精选12篇)
  • 凸 透 镜
  • 凸透镜
  •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案)
  • 四年级科学《凸透镜》教学设计(精选2篇)
  • 透镜教案
  • 透镜的教学设计
                             
                   
                   
                     
                            凸透镜(精选12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