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回复: 0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2 02:5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通用2篇)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篇1  2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新青年》的诞生
  19xx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倡导民主和科学,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蔡元培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新青年》和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探究在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新文化运动对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联系讲解
  史料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
  德先生和赛先生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口号是民主和科学。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分子,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新文化运动增添了新的内容。
  举例分析
  历史比较
  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思想界的空前解放
  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
  问题探究
  新文化运动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
  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新文化运动:《新青年》的诞生,德先生和赛先生,思想界的空前解放。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还是比较丰富的,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引导学生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及影响。
  本课引言是引自陈独秀所写的《〈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的一段史料。陈独秀在这里高举起了“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德思想进行了最猛烈的抨击。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读,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引言的内容,借此导入新课的教学。问题一:文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各指什么?问题二:陈独秀提出这“两位先生”的原因是什么?问题三:这“两位先生”的提出在当时有何深远的意义?
  第一目“《新青年》的诞生”,教材首先阐述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强调陈独秀高举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随后介绍了北大校长蔡元培的锐意改革及他在学术上实行的方针,提及大力宣传新文化的一些干将,点明《新青年》和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建议教师在进行本目的教学时,补充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的有关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袁世凯将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说教作为统治的工具,在思想上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为突破重点做铺垫。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知识,设置问题“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由学生判断这种说法的正确与否,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进行深层次的体会。
  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
  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建议在教学的时候出示有关人物的投影片,帮助学生整理相关知识,对于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人物的生平可以采用讲述法。
  陈独秀早年留学日本,曾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及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19xx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他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向封建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发动了进攻。人权就是民主,陈独秀提出了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和伦理民主的主张,号召人们拿起民主这个武器和旧的意识形态进行斗争。关于科学,陈独秀认为,不论什么事物,如果经科学和理性判定为不合于现今社会的,即令它是祖宗所遗留的,圣贤所深爱的,政府所提倡的,都一文不值。号召人们坚持科学的精神,成为自然界的统治者和主人。陈独秀还向青年提出六项希望,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像的”。他期望培养出一代“意志顽狠,善于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信赖本能,不依他人为活,顺性率真,不饰伪自文”的新国民。陈独秀举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新青年》和北大成为宣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建议适当补充有关人物的生平资料,还可以北大红楼的简介引入,利用教材提供的【历史纵横】中的材料进行教学。
  蔡元培是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他在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倡学术研究,展开百家争鸣,不拘一格选人才,对中外教员一视同仁等。他聘请新文化的倡导者陈独秀担任文科学长,李大钊担任图书馆主任。还有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鲁迅以及一批留学回来的自然科学家都先后到北大任教。但同时,北大也有一批以刘师培、辜鸿铭为代表的所谓旧派教授。通过改革,使北大成为当时全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
  胡适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任北大教授,后任文学院院长。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是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代表人物。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1918年初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毛泽东称赞他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第二目“德先生和赛先生”。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树立,使中国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教材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四个提倡、四个反对的阐述,真正体现出了新文化运动的“新”之所在。
  (1)民主和科学的口号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对引言部分,教材本目所引资料及【学思之窗】中所引材料进行分析,并适当补充相关内容,以加深对此内容的理解。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但这一口号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有它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对于运动的主要内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其内涵和意义,使之充实化、具体形象化,即与教材内容和补充资料对照、联系起来分析、认识。对于运动前后期内容的变化,教师应适当强调。
  第三目“思想界的空前解放”。教材总结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进步性及局限性。
  (1)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建议教师在此处可帮助学生整理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2)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在对新文化运动进行评价时,建议教师找准切入点,帮助学生既看到新文化运动巨大的历史功绩,又看到它的局限性和不足。教师应强调它的积极性是主要的,占主导地位,进而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新青年》的诞生”一目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的论战”,“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思考辛亥革命后,为什么会出现袁世凯复辟帝制?从中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使学生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使得他们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而新文化运动正是反映了这种政治要求而兴起的思想文化运动。引导学生勾勒出“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者关系内在联系的轨迹,认识其必然性。同时教师还可设置问题“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由学生判断这种说法的正确与否,对运动的兴起进行深层次的体会。建议教师还可补充一些相关人物的照片和资料,并以照片为依托,采用谈话法,设置相应的小问题,诸如①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②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③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等。这些都属于对基本史实的识记。通过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文,找出答案和发现问题,利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关于“德先生和赛先生”一目的教学。关于民主和科学口号的提出,建议教师对教材提供的史料进行重新整合,并设置相应的问题如:文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各指什么?它们的具体含义是什么?陈独秀提出这“两位先生”的原因是什么?这“两位先生”的提出在当时有何深远的意义?让学生体会到民主和科学旗帜的树立对于中国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阅读史料,驾驭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的‘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从而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明确‘新’的含义所在。在谈及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问题时,教师可以补充胡适关于《贞操问题》的文章及吴虞谈论儒教与专制关系的文章,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新文化运动中的著名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体现出的勇敢无畏的精神和先锋作用。关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的问题,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什么是旧道德,进而引入新道德,并适当进行阐述。文学革命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也很重要,建议教师提及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到的“八事”和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到的“三大主义”。还可以回顾著名人物的代表作品,帮助学生理解其精神实质。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问题的教学,教师要使学生明确“新发展”是什么。为此教师可以抓住以下几点:一是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及其之后的革命屡屡失败的史实,了解单纯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难以胜任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了,理解俄国十月革命中“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含义。二是中国人民“翘首以迎接世界新文明之曙光。”三是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是怎样宣传它及这会使新文化运动发生怎样的变化。最终把握新文化运动前后期内容的变化。
  关于第三目“思想界的空前解放一目”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联系讲解法,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找出适当的切入点,对新文化运动作出评价。如提问近代中国有哪几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它们对封建思想有怎样的冲击?新文化运动在这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又是怎样的?对“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先进分子在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过程中,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想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这句话应如何理解?等,从而明确新文化运动有进步性,也有局限性,但它的积极性是主要的,进而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讲到“《新青年》的诞生”,可以利用课本提供的北大红楼的照片。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学生从这座红楼走上街头,和北京学生一起游行示威,抗议巴黎和会承认日本接管德国侵占中国山东的各种特权的无理决定。“五四运动”之前,共产主义读书会小组在此成立,它是中国最早介绍和宣传马列著作的阵地,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见证。
  案例二  在讲到“德先生和赛先生”一目,可以通过对典型例子的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材中的【历史纵横】介绍了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一篇反封建的战斗檄文,小说中的“狂人”象征着一代还不能够被多数民众理解的文化先觉者,是一个英勇孤独的战士。他通过痛苦的反思,得出一个振聋发聩的结论:封建宗法制度“吃人”。在小说的结尾,鲁迅说“将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他沉痛地写道: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鲁迅在《狂人日记》之后,“一发而不可收”,写出了《孔乙己》《药》等著名小说,深刻揭示了封建传统思想给人们造成的精神创伤。他解剖中华民族国民性的弱点,意在暴露社会病根,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他把自己这一时期的小说集结时,取名为《呐喊》。
  除鲁迅之外,还有郁达夫、叶绍钧等人的小说也从不同的视角表现了社会黑暗、民族衰弱给知识青年和劳动人民造成的痛苦。
  案例三  在学习“思想界的空前解放”一目时,教师可以联系中国近代的几次思想解放潮流。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着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论战。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展开了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19xx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它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你能解释上面这段文字吗?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解题关键:中国要摆脱愚昧的状态,必须用科学的知识破除迷信。
  思路引领:国人不知科学的危害;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答案提示:同意他的观点。中国人因为不懂科学,所以处于愚昧落后的状态,所以要想摆脱这种状态,“当以科学和人权并重”,建立有现代技术的农业和独立的现代工业,用科学知识破除迷信。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重要影响?
  解题关键:四个提倡,四个反对,新的内容;进步性,局限性。
  思路引领: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分析它的影响,明确积极方面占主导地位。
  答案提示:主要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发展到后来宣传马克思主义。对后世的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解题关键:矛头直接指向儒家传统文化。
  思路引领:儒家传统文化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要想反对封建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就要提倡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儒家传统文化。
  答案提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儒学,它由于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需要,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近代以来,在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过程中,思想界出现了学习西方的热潮,新文化运动就是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二、学习延伸
  探究活动
  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不对?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活动提示:本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分析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理解在新文化运动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已经成为封建文化的象征,为发展新文化,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是正确的,对传统文化应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得发展。鼓励同学畅所欲言,注意史论结合,培训辩证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篇2  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讲述了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说明了中国人思想领域的质的飞跃。学习本节内容要从这一大的历史趋势出发,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把握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进而形成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法。要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在政治专题和经济专题相应内容的回顾中形成认识;提高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二、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还比较欠缺,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不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通过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三、设计思路  
  1、 问题引领……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思维能力提升
  教师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成几个问题,引领学生在课前和课堂上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在次基础上训练提升思维能力。
  2、教学内容上,遵照认知规律,先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再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原因和产生的影响。由感性到理性.
  四、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和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继经济和政治领域近代化之后,思想文化领域也迫切地需要近代化。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两阶段主要内容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获取知识的能力。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主要代表作品,从作品中深化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对资料的阅读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振兴中华而不断追求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从思想的巨大作用来重新审视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与科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紧迫感。
  五、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及全面评价;归纳近代思想演进。
  六、教学方法
  1、教法: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启发和讨论。
  2、学法: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七、教学准备
  教师
  1、搜集有关人物、北京大学的图片及新文化运动中一些论著的原始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设计学案,并根据新文化运动的教学内容设计四个问题并分组: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在哪里?为什么它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中心?(第一小组解决)
  (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相关活动有哪些?根据他们的相关活动总结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后来有什么新发展?你认为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什么?(第二小组解决)
  (3)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提倡民主和科学?请你归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从哲学角度,解释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三小组解决)
  (4)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请你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全面、恰当的评价。(第四小组解决)
  学生:将学生按照新文化运动的教学内容设计的四个问题分成四个小组,四个小组各自分配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阅读教材、课外读物、互联网等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图片、人物传记、文字资料等,归纳基本内容,提出解决问题初步方案。
  八、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演示《袁世凯复古尊孔》录像片段,经历了维新变法运动和 辛亥革命为什么还会出现袁世凯复古尊孔现象?其思想文化原因是什么?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中国人开始由器物和制度层面深入到文化心理层面,形成近代百年的继甲午战争之后的第二次民族反思,这就是新文化运动。
  [新课学习]
  (一)新文化运动概况
  1、兴起
  教师:第一小组展示课前学习第1个问题的成果,其他小组补充或纠正。
  学生: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展示 课件《青年杂志》和北大红楼旧址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教材提供的史料,总结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理解史料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分组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地区从上海到北京说明经济发展、政治中心、容易传播、影响力大。
  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
  教师:第二小组展示课前学习第2个问题的成果,其他小组补充或纠正。
  学生: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引言及教材本目内容,思考文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各指什么?陈独秀提出二者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意义?
  学生: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在学生初步感知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教材所提供的史料以及补充的相关材料,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陈独秀的《敬告青年》节选材料,思考:陈独秀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合作讨论)
  学生: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陈独秀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中国要摆脱愚昧的状态,必须要用科学的指示破除迷信,用民主取代专制。只有科学和民主才可以打破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陈独秀的这篇文章发表在《青年杂志》的创刊号上,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揭开了序幕。
  教师:课件展示:什么是旧道德?什么是新道德?为什么要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
  学生:
  教师:旧道德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是“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忠、孝、节。五常为仁、义、礼、智、信)。历代统治者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是培养“不犯上作乱”的顺民的工具,旧道德束缚下的人们就无法从骨子里去反封建。要反封建、反专制,就必然要反对旧道德对人们的愚弄,反对作为旧道德的精神支柱的孔子学说。在此旗帜下,展开了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的讨论。
  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鲁迅的《狂人日记》有关内容,体会鲁迅先生是怎样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的,认识新文化运动中著名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所体现出的勇敢无畏的精神和先锋作用。
  教师:课件展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为什么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生:
  教师:文学革命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主张从内容、形式上对旧文学进行改造、创新。要反对旧思想,必然要反对旧文化的载体旧文学及其文体文言文。同时,新思想也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白话文通俗易懂,能为广大人民所接受。
  教师: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发展变化,并讨论发展变化的原因。任何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旧文化的斗争,后期则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发生这一变化是因为辛亥革命及其之后反对北洋军阀的失败,使人们渐渐认识到单纯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已难以完成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并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为新文化运动增添了新的内容,使之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解决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归纳填写下表,培养学生整理梳理教材意识。
  人物
  主要活动
  新文化运动
  前期
  新发展
  内容
  教师:新文化运动前期内容之间的关系如何?
  前期新文化运动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新道德、提倡新文学。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两面大旗,提倡民主以反对中国的封建专制思想,提倡科学以反对封建愚昧和迷信,用民主和科学同封建主义进行斗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就是反对封建专制,而封建专制是建立在孔子儒家旧道德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反对封建礼教,反对旧道德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就是摧毁封建专制制度的根基,让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文学革命扩大了民主和科学在社会上的影响,民主和科学正是凭借广大民众易于接受的白话文得到广泛传播。所以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武器”,文学革命是宣传民主和科学的“手段”,提倡新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归宿(以儒学为基础的旧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所向)。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教师:第三小组展示课前学习第3个问题的成果,其他小组补充或纠正。
  学生: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
  陈独秀认为中国要摆脱愚昧的状态,必须要用科学的指示破除迷信,用民主取代专制。只有科学和民主才可以打破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揭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新文化运动序幕。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主要有:
  1、袁世凯大搞复辟帝制,复古尊孔。
  2、一战以来,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经济决定政治和思想文化;政治反作用于经济;思想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师:第四小组展示课前学习第4个问题的成果,其他小组补充或纠正。
  学生: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
  它对以西方先进思想为武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理性批判,它以民主、科学相号召,力图重建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标榜新道德,力图建立新的伦理和价值判断模式;它提倡新文学,力图改造反映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方式。新文化是对千百年来形成的旧文化的扬弃和超越,它体现了以个性解放为核心的近代人文主义精神。应客观评价这场运动。
  课堂小结: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对中国社会的美好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之间形成一种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导致了巨大的浪潮。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巩固练习做学案练习
  延伸拓展
  1、结合本节所学内容,你认为应该怎样看待传统文化?
  2、回顾中国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总结这一历程呈现的特点?
                         推荐阅读:
  • 2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精选2篇)
  • 新文化运动(通用17篇)
  • 新文化运动(精选12篇)
  •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  习题(通用4篇)
  •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精选6篇)
  • 图形的运动教案
  • 新文化运动教案
  • 洋务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通用2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